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

第一节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在SPC中已涉及到测量系统的一些知识,测量数据的质量是过程控制的重要基础。正确地选择与运用测量系统,能保证较低的测量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

一、几个重要概念

1. 测量过程和测量值

赋值给具体的事务的表示事物特性的过程叫做测量过程。测量值即测量数据,是该过程的输出。

2.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是指在车间使用的测量装置,也包括通过不通过的测量装置。

3. 测量系统

用来测量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和过程。

4. 测量数据的质量

测量数据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①测量数据的质量是以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测量系统的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来描述。

②测量数据的质量通常用偏倚和方差表示,理想的质量是零偏倚、零方差。

③测量数据质量低的最普遍原因表现为数据的变差。变差是测量系统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绝大多数变差是不期望的,但能反映被测特性微小变化的变差是有意义的,它反映了测量系统的灵敏度。

二、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这里简要说明测量系统必须具备的统计特性。

1. 统计稳定性: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变差只能由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产生。

2.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异。

3.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公差带。

4. 测量系统的增量(一般可理解为刻度值)应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或设定限值(公差带)两者较小者,一般为1/10。

5.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的项目而变化,则测量系统的最大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异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三、标准

在美国,计量的最高标准保持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从NIST传递下来的标准,称为一级标准。

从第一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称为第二级标准。

第一级标准和第二级标准经常为私人公司所拥有,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

第二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的下一级,称为工作标准。工作标准通常用来校准生产过程的测量系统。工作标准经常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

应用适当的校准程序,保证从最低一级标准可以一直溯源至NIST。这称之为可追溯性。

国家标准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工作标准

(NIST)私人公司、(企业计量部门)(生产人员)

政府科研机构

一个机构没有自己的计量部门时,可以选用机构外的计量机构,这种机构称为“校准试验室”。对于精度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使用可溯源标准是保证系统精度的唯一方法。可溯源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在测量上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校准与检定的区别

校准检定

对象测量设备计量器具

形式企业自主行为,无法律效应依法进行,有法律效应

目的以评定数字误差为主评定全部的计量特性符合法定要求

适用范围用于质量管理用于社会计量监督

四、通用指南

1. 评定前的两个步骤

①验证该测量系统是否在测量正确的变量,如果不是,系统再精密,也是徒劳的。

②确定该测量系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统计特性才是可接收的。

2. 评定工作的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确定测量系统是否满足需要。

第一阶段的两个目的:

a. 通过试验确定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

b. 通过试验找出对系统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以确定对使用环境的要求。

第二阶段:通过试验验证系统能否持续地具备所需的统计特性。常见的量具的双性(R&R)是本阶段试验的一种形式。这些试验通常作为机构正常校准程序、维护程序和计量程序的一部分日常工作进行。

3. 试验程序应文件化

文件应包括如下内容:

a. 示例;

b. 选择待测项目和试验程序应用环境的规范。典型地,这些规范应是采用试验统计设计的形式;

c. 如何收集、记录、分析数据的详细说明;

d. 关键术语和概念可操作的定义;

e. 如果程序需要使用特殊标准,例如从NIST得到的哪些标准,那么该试验文件应包括这些标准的储存、维护和使用说明。

五、试验程序的选择和制定

这里讲的试验是评定测量系统统计特性的试验。试验的方法和程序是多种多样的,依赖于测量系统的具体情况来选定。选定试验评定方法,一般应考虑的问题有:

1. 采用哪一级的计量用标准?是否可溯源到国家标准?

2. 对于R&R试验,应考虑使用“盲测”。盲测是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下,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定的情况下进行测量。

3. 试验成本。

4. 试验所需时间。

5. 对术语作出明确可操作的定义。如准确度、精确度、重复性、再现性等。

6. 两个测量系统的比对试验。

7. 第二阶段试验,应每隔多长时间进行一次?

第二节评定测量系统的程序

一、引言

1. 程序的涉及范围

本测量系统程序用于评定以下统计特性:重复性、再现性、偏倚、稳定性及线性。

这些程序有时通称“量具R&R”程序。因为经常用来评价再现性与重复性这两项统计特性。

测量系统的评价试验还应包括研究其它因素(如温度、光线等)对系统变差的影响,但本章的内容不涉及。

2. 评价一个测量系统需要确定的三个基本问题:

①是否有足够的分辨率?

②随时间变化是否保持稳定?

③统计性能在预期范围内是否一致,用于过程控制是否可接收?

3. 测量系统变差的五种形式

测量系统误差可以反成五种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及线性。

研究测量系统的目的之一是获得测量系统与环境假互作用时,该系统有关测量变差量和类型的信息。应用这种研究可提供:

1)接收新测量设备的准则;

2)一种测量设备与另一种的比较;

3)评价怀疑有缺陷的量具的根据;

4)维修前后测量设备的比较;

5)计算过程变差,以及生产过程的可接收水平;

6)作出量具特性曲线(GPC)的必要信息。

①偏倚(Bias):测量观察平均值与物体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的标准平均值之差值。偏倚常常被称为“准确度”。见MSA手册P16(图1)。

②重复性(Repeatiblity):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数据的变差。见MSA手册P17(图2)。

③再现性(Reproducibility):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数据均值的变差。见MSA手册P17(图3)。

④稳定性(Stablity):又称飘移,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见MSA手册P17(图4)。

⑤线性(Linearity):量具在预期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见MSA手册P18(图5)。

二、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变差的原因。在本节除了分析变差的五种类型外,还要分析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测量系统分析的前提是被测零件不受测量改变或破坏。

1. 测量系统的分辨率(Resolution)

①所谓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是指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微小变化的能力。见MSA手册P20(图6)。

②测量系统可接收的分辨率是:能够测出过程的变差,包括特殊原因变差。

③建议的可视分辨率:测量仪器的最小增量即为可视分辨率。建议可视分辨率应小于等于过程标准差?6倍的十分之一。即:

可视分辨率≤6?/10

④不足的分辩率在极差图上的表现

在控制图的控制限内,只有1~3个极差数值,或有4个极差数值,但超过1/4为0时,测量系统的分辨率是不足的,如P21图7所示。在控制限内,只有两个极差数值0,-0.01,显然这种极差控制图是不能正确识别变差的特殊原因。

2. 稳定性

①区分两种稳定性

a. 随时间变化系统偏倚的总变差。

b. 统计稳定性,它包含重复性、偏倚、一般过程等。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图方法来确定统计稳定性。如果测量过程是统计控制的,那就确认该测量系统具有统计稳定性。

②研究测量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应用控制图技术来研究测量系统的稳定性。与过程研究不同,在研究测量系统时,要使用标准或标准样件。而且谨慎保持标准或标准样件在良好条件下,不随时间而带来测量结果的偏倚。

有关控制图的技术和应用,已在SPC手册作个介绍。在分析测量系统控制图时,需要运用广泛的有关测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避免对测量系统采取不适当的措施,反而会增加变差。

3. 偏倚

用以下方法测量偏倚:

①在精密测量设备获得被测样件或标准器件的基准值。

②使用被研究的测量系统测量该样件或标准器件,次数≥10,求均值。

③偏倚=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④偏倚占过程变差百分比=偏倚/过程变差×100%。

⑤见P26、P27页示例。

注:过程变差=6?极差

容差:与标准的允许偏差,即变差在公称值附近的允许范围。允许公差是规定上、下限之差值。规定限值不应与控制限值相混淆。

4. 重复性和再现性

①造成重复性误差的两个一般原因是:

a. 仪器自身的变差;

b. 零件在仪器中的位置。

②重复的确定

在极差图受控制的情况下,重复性标准差(亦称仪器变差)为:

?=R/d

如果用正态分布的99%的点来表示重复性误差,则可按下式计算:

5.15(R/d )

假如试验次数为2时,d =1.128,则上式可以简化为4.65R 。

③再现性的确定

再现性用评价人平均值的极差R。求出标准差?

?=R/d

R :不同的评价人平均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④测量系统标准差

?= R/d汽车基地https://www.doczj.com/doc/0819471516.html,

测量系统的变差,或称量具双性R&R:

量具R&R=5.15? ,它表示正态分布99%的范围。

⑤如果重复性比再现性大,原因可能是:

a. 仪器需要维护;

b. 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刚度;

c. 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d. 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⑥如果再现性比重复大,那么可能的原因有:

a. 评价人员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和读数;

b. 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c. 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⑦示例见手册P55、56、57、58、59、60。

⑧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的可接收准则是:

a. 低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收;

b. 10%~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可能是可接收的;

c. 大于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要改进。进行各种努力发现问题并改正。

5. 线性

线性的研究是采用线性拟合的方法。用偏倚与不同基准值拟合直线斜率乘以零件的过程变差代办量具的线性指数。

6.计量型量具研究(小样法)

零件名称: GN-125锁紧螺母量具名称:螺纹塞规日期:

被测参数:内螺纹量具编号:03-车-001 6# 操作者:

规格:M10×1.25 量具类型:7H

A评价人 B评价人

数量 1 2 3 4

1 G G G G

2 G G G G

3 G G G G

4 NG NG NG NG

5 G G G G

6 NG NG NG NG

7 G G G G

8 G G G G

9 G G G G

10 G G G G

11 NG NG NG NG

12 G G G G

13 G G G G

14 G G G G

15 G G G G

16 G G G G

17 NG NG NG NG

18 G G G G

19 G G G G

20 G G G G

备注:G:通;NG:不通。 4#、6#、11#、17#为预先设置的不合格零件。

结论:本测量系统合格。

分析人:日期:

7.计量型量具研究(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法)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评价人/试验次数零件平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 A 1 0.65 1.00 0.85 0.85 0.55 1.00

0.95 0.85 1.00 0.60 0.83

2. 2 0.60 1.00 0.80 0.95 0.45 1.00

0.95 0.80 1.00 0.70 0.825

3. 3 4.均值 0.625 1.00 0.825 0.90 0.50

1.00 0.95 0.825 1.00 0.65 Xa=0.8275

5.极差 0.05 0.00 0.05 0.10 0.10

0.00 0.00 0.05 0.00 0.10 Ra=0.045

6. B 1 0.55 1.05 0.80 0.80 0.40 1.00

0.95 0.75 1.00 0.55 0.785

7. 2 0.55 0.95 0.75 0.75 0.40 1.05

0.90 0.70 0.95 0.50 0.75

8. 3 9.均值 0.55 1.00 0.775 0.775 0.40

1.025 0.925 0.725 0.975 0.525 Xb=0.7675

10.极差 0.00 0.10 0.05 0.05 0.00

0.05 0.05 0.05 0.05 0.05 Rb=0.045

11. C 1 0.50 1.05 0.80 0.80 0.45 1.00

0.95 0.80 1.05 0.85 0.825

12. 2 0.55 1.00 0.80 0.80 0.50 1.05

0.95 0.80 1.05 0.80 0.83

13. 3 14.均值 0.525 1.025 0.80 0.80 0.475

1.025 0.95 0.80 1.05 0.825 Xc=0.8275

15.极差 0.05 0.05 0.00 0.00 0.05

0.05 0.00 0.00 0.00 0.05 Rc=0.030

16.零件均值(Xp) 0.567 1.008 0.80 0.825

0.458 1.017 0.942 0.783 1.008 0.667

X=0.8075Rp=0.559

17.[Ra=0.045]+[Rb=0.045]+[Rc=0.030]/[# 评价人数=3] R=0.04

18.[MaxX=0.8275]—[MinX=0.7675]=XDIFF 0.06

19.R*D4=UCLR 0.13

20.R*D3=LCLR 0.00

注:2次试验时D4=3.27 3次试验时D4=2.58。7次试验以内D3=0;UCLR代表单个R的极

限。圈出那些超出极限的值。查明原因并纠正。同一评价人采用最初的仪器重复这些读数或剔

除这些值并由其余观测值再次平均并计算R和极限值。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零件编号和名称:垫片面量具名称:厚度仪特性:厚度量具编

号:日期:尺寸规格:0.6-1.0mm 量具类型:0.0-10.1 执

行人:来自数据表:R=0.04 XDIFF=0.06 Rp=0.559

测量系统分析 %总变差(TV)

重复性—设备变差(EV)EV= R*K1 % EV=100(EV/ TV)=100(0.18/0.94)=19.1%

=0.04*4.56 =0.18 试验次数 K1

23 4.563.05

再现性—评价人(AV)AV= √(XDIFF *K2)2—(EV2/nr) = √(0.06*2.70)2—

(0.182/10*2) %AV=100(AV/TV)=100(0.16/0.94)=17%N=零件数量R=试验次数

=0.16 评价人数量 2 3

K2 3.65 2.70

重复性和再现性(R&R)R&R= √(EV2+AV2) = √(0.182+0.162) =0.24 %

R&R=100(R&R/TV)=100(0.24/0.94)=25.5%

零件变差(PV) PV=RP*K3=0.56*1.62=0.91 %PV=100(PV/TV)=100(0.91/0.94)=96.8% 零件数量 K3

总变差(TV) TV= √(R&R2+PV2) = √(0.242+0.912) =0.94 2345678910

3.652.702.302.081.931.821.741.671.62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流程及方法 MSA(测量系统分析)是对测量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能力的评估,用于确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可以用于评估任何测量系统,包括设备、仪器和应用程序。以下是MSA的流程和方法: 1.确定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在开始MSA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测量系统的目的和应用。这将有助于确定需要分析的关键因素以及选择适当的方法。 2.选择测量系统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的类型和目的,选择适当的MSA方法。常见的方法包括GR&R(重复性与再现性)分析、准确性、稳定性和线性度分析。 3.收集数据:使用标准样本或实际样本来收集测量数据。应该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充分,以便能够全面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 4.重复性与再现性(GR&R)分析:这是评估测量仪器和操作员之间的可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方法。它通常包括重复性(同一操作员重复测量同一样本)和再现性(不同操作员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同一样本)的分析。 5.准确性分析:准确性是评估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程度。可以使用标准样本或比较方法(如正交试验)来评估准确性。如果测量系统有偏差,可以进行校正,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6.稳定性分析: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是否随时间而变化。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收集数据的不同时间点来进行。 7.线性度分析:线性度是指测量系统对于不同输入值的响应是否是线性的。线性度分析可以通过收集不同输入值对应的测量数据来进行。

8.分析结果和改进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和建议。如果测量系统的性能不符合要求,应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修理、更换或校准测量设备,培训操作员,改进测量方法等。 9.持续监控和改进:MSA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应确保测量系统的 性能得到持续监控和改进。定期重复MSA分析,以确保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和准确性,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问题。 总结起来,MSA的流程包括确定目的和应用、选择方法、收集数据、 进行分析,最后制定改进措施和持续监控。通过MSA的实施,可以确保测 量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操作指南 测量系统分析 第一节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在SPC中已涉及到测量系统的一些知识,测量数据的质量是过程控制的重要基础。正确地选择与运用测量系统,能保证较低的测量成本获得高质量的测量数据。 一、几个重要概念 1. 测量过程和测量值 赋值给具体的事务的表示事物特性的过程叫做测量过程。测量值即测量数据,是该过程的输出。 2.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是指在车间使用的测量装置,也包括通过不通过的测量装置。 3. 测量系统 用来测量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和过程。 4. 测量数据的质量 测量数据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①测量数据的质量是以稳定条件下运行的测量系统的多次测量结果的统计特性来描述。 ②测量数据的质量通常用偏倚和方差表示,理想的质量是零偏倚、零方差。 ③测量数据质量低的最普遍原因表现为数据的变差。变差是测量系统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绝大多数变差是不期望的,但能反映被测特性微小变化的变差是有意义的,它反映了测量系统的灵敏度。 二、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这里简要说明测量系统必须具备的统计特性。 1. 统计稳定性: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变差只能由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产生。 2.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异。 3. 测量系统的变异小于公差带。 4. 测量系统的增量(一般可理解为刻度值)应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或设定限值(公差带)两者较小者,一般为1/10。 5.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的项目而变化,则测量系统的最大变差必须小于过程变异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三、标准 在美国,计量的最高标准保持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从NIST传递下来的标准,称为一级标准。 从第一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称为第二级标准。 第一级标准和第二级标准经常为私人公司所拥有,由公司的计量部门保持和使用。 第二级标准再往下传递的下一级,称为工作标准。工作标准通常用来校准生产过程的测量系统。工作标准经常由生产人员保持和使用。 应用适当的校准程序,保证从最低一级标准可以一直溯源至NIST。这称之为可追溯性。 国家标准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工作标准 (NIST)私人公司、(企业计量部门)(生产人员) 政府科研机构 一个机构没有自己的计量部门时,可以选用机构外的计量机构,这种机构称为“校准试验室”。对于精度最重要的是测量系统,使用可溯源标准是保证系统精度的唯一方法。可溯源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在测量上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提供一种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方法,从而对必要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本公司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均满足于正常的质量评定活动。 2、范围: 2.1适用于公司测量系统的分析。 2.2按照客户和控制计划的要求,对公司的测量系统进行相应的MSA分析。 3、职责: APQP小组负责确定MSA项目、定义测量方法,质量管理部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 4、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时机 4.1新产品在生产初期,首次提交给客户样品时。 4.2控制计划指定的检验项目每年需做MSA。 4.3客户要特殊要求,按客户要求进行。 4.4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重新进行分析。 5、测量设备的选择 5.1在制定控制计划和作业指导书时,应选择适宜的测量设备,既要经济合理,又要确保测量设备具有足够的分辨率,使用测量结果真实可靠。 5.2选择测量设备时,建议其可视分辨率应不低于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即可取过程公差的十分之一)。 6、实施前计划 6.1对于新产品,APQP小组负责人根据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进度要求,针对控制计划规定的关键特性的测量设备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和“量具和试验设备清单”,并确保“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里的测量设备和“量具和试验设备清单”的测量设备保持一致。 6.2对于批量生产产品,质量管理部计量管理员按照“年度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分析。 7、实施 7.1按照计划的方法及时组织实施评价,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测量设备的人员中挑选。 7.2规定数量的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即特性值包含整个公差范围。 7.3必须对每一个取样样品进行编号以便于识别。 7.4确保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和测量方法符合规定的要求。 7.5取样方法: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含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IATF16949 -2016) 1、目的: 通用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评价产品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确保其能够对产品进行有效测量并提供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汽车类产品控制计划中使用的检验量具、仪器。 3、职责: 品管部:需要时拟定汽车类产品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执行。 各部门:协助品管部搜集MSA数据,且MSA分析结果为不可接受时进行改善。 4、定义: 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变化。 4.4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评价人,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是指由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力(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

力。 4.7线性(Linearity):量具在预期工作范围内,偏移值的差值。 4.8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价,也不知道所测为哪一只产品的条件下所获得的测量结果。 4.9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量型测量系统; 4.10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如用通过或不能通过塞规的方式来描述一只钢管直径尺寸,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数型测量系统。 5、作业内容: 5.1测量系统分析条件: 5.1.1测量作业必须标准化; 5.1.2评价人必须是从日常熟练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 5.1.3测量仪器必须是处于校验合格状态; 5.1.4质量特性测量值可重复。 5.1.5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或公差的十分之一。例如,如果产品的特性变差为0.001,仪器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 5.2测量系统分析时机(在下述情况下对测量设备必须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1汽车产品测量系统出现变化时做测量系统分析:同一特性的量测工具、测试人员发生变化时。 5.2.2 汽车新产品试产时,作《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适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2.3 客户有要求时。

测量系统分析.standard

测量系统分析(MSA) 第一章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第一节引言、目的和术语 一.引言 1.测量数据的作用: ①测量数据和统计量与过程统计控制限值进行比较,确定过程是否调 整。 ②确定每个变量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 2.测量数据的质量: ①测量值与特性标准值“接近”——质量“高”。 测量值远离特性标准值——质量“低”。 ②数据质量好坏的表现 a.偏倚——指数据相对标准值的位置。 b.方差——指数据的分布。 二.目的:为评定测量系统提供可选择的方法 三.术语 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操作、标准、夹具、方法、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 3.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第二节测量过程 为了有效地控制过程变差,应了解:

——过程应该做什 ——什么能导致错误 ——过程在做什么 规范和工程要求规定过程应该做什么。 通过评价过程结果或参数,可获得过程正在做什么的知识,这种活动通常称为检验。其基本特性包括: 1)足够的分辨力和灵敏度。 2)测量系统是应该统计受控制的。即测量系统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特殊原因造成。 3)对于产品控制,测量系统的变异性应小于公差带。 4) 对于过程控制,测量系统变异小于制造过程变异。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异和公差带。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改变而变化。 第三节标准 一.分类 最高标准——国家标准。 第一级标准——国家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 第二级标准——第一级标准传递到下一级的标准,也称公司标准。 工作标准——用来校准生产设备中建立的测量系统。(也称生产标准)。 标准追溯性——通过一个不间断的比较链,可将单个测量结果与国家标准相联系。 二.使用:可追溯标准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生产者和顾客间测量结果不一致时产生的矛盾。

测量系统分析(全集)

测量系统分析(MSA)

目录 通用测量系统指南 - 引言、目的和术语 -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评价测量系统的程序 - 测量系统变差的类型: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 测量系统的分析 - 测量系统研究的准备 - 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 1.稳定性分析方法 2.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方法 3. 线性分析方法 - 量具特性曲线 - 计数型量具研究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 MSA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的特性

◆测量: -通过把零件与已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确定出该零件有多少单位的过程。 -有数值与标准测量单位 -是测量过程的结果 测量数据的质量 ◆基准值 -确定比较的基准 -对于理解“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 -可以在实验条件下,使用更准确的仪器以建立准确的测量来获得 测量数据的质量 ◆高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接近基准值 ◆低质量 -对于某特性,测量远离基准值 质量循环中的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必须具有的性能 ◆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制造过程的变差 ◆测量系统的变差小于规定极限或允许的公差 ◆测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测量最大(最坏)变差小于过程变差或公差带中较小者 定义 ◆量具 -用来获取测量的任何设备 ◆测量系统 - 用来给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及其他设备、软件和操作人员的集合 ◆公差 -零件特性允许的变差 ◆受控 - 变差在过程中表现稳定且可预测 ◆不受控 -所有特殊原因的变差都不能消除 -有点超出控制图的控制限,或点在控制限内呈非随机分布形状 受控过程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1.目的 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和控制,确保测量系统处于稳定受控状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产品监视和测量有关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评价管理和控制。 3.职责 3.1 品管部:负责组织收集数据、计算、评价和结果的判定,并形成具体的系统分析报告。 3.2 生产部/品管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时的具体测量工作 4.定义 4.1 MSA:指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测量系统分析)的英文简称 4.2 测量系统:指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 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3 偏倚(准确度):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一个基准值可通过采用更 高级别的测量设备(如:计量实验室或全尺寸检验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 来确定 4.4 重复性:指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 的测量值变差 4.5 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 平均值的变差。 4.6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

变差。 4.7 线性:指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4.8 盲测:指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的5—10个零件予以编号,然后要求评价人A用测 量仪器将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一次进行依此测量(注意:每个零件的编号不 能让评价人知道和看到),同时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一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 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中,当评价人A第一次将5—10个零件均测量完后,由 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已测量完的5—10个零件重新混合,然后要求评价人A 用第一次测量过的测量仪器对这些已编号的5—10个零件第二次进行依此测量,同时 测量系统分析人员将评价人A第二次所测量的数据和结果记录于相关测量系统分析表 中,第三次盲测以此类推 5.作业内容 5.1 稳定性分析 5.1.1选取一个样本并确定其相对可追溯的基准值。如果不能得到,可从生产现场任取一 产品并指定它作标准样,在实验室测量该零件10次,并计算其平均值作为“基准 值”。 5.1.2 定期(天、周)测量基准样品3至5次。样本的容量和频率根据测量系统的实际 情况来确定,(如测量系统的使用频率,操作条件,需多长时间重新校准或维修等)。 读数应在不同时间读取以代表测量系统实际使用的情况,包括预热、环境或其它 在一天内可能变化的因素。 5.1.3 在《均值极差控制图》中填写每次测量的数据,计算总体平均值和极差,并绘制 均值极差曲线。 5.1.4 确定每个曲线的控制限并按标准曲线图判断系统失控或不稳定状态。稳定性判定

MSA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有限公司作业文件 文件编号:JT/C-7.6J-004版号:A/0 (MSA)计数型测量系统 研究分析作业指导书 批准: 审核: 编制: 受控状态:分发号: 2006年11月15日发布2006年11月15日实施

计数型测量系统研究分析作业指导书 JT/C -7.6J -004 1 目的 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计数型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使用的计数型测量仪器的测量系统的分析研究。 3职责 3.1检验科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计数型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3.2工会负责根据需要组织和安排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所需应用技术的培训。 3.3生产科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计数型测量系统简介 计数型测量系统是一种测量数值为一有限的分类数量的测量系统,它与能获得一连串数值结果的计量型测 量系统截然不同。通/止规(go/no go gage )是最常用的 量具,它只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其它的计数型测量系统, 目标 如目视标准,可能产生五到七个分类,如非常好、好、 一般、差、非常差。所以,针对计量性测量系统所描述的分析方法不能用于评价这样的系统。当使用任何测量系统进行决策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方法不能量化测量系统变异性,只有当顾客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选择和应用于这些技术应以基于一个良好的统计实践,了解影响产品和测量过程变差源,以及错误决定最终顾客的影响。 计数型测量系统的变差来源,应该通过利用了人为因素和人机工程学的研究结果使之最小化。 5研究分析方法 5.1某生产过程处于统计受控状态,其性能指数为Pp=PpK=0.5,这是不可 接受的。由于过程正在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于是被要求采取遏制措施,以便从生产过程中挑出不可接受的产品。见图1: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1. 目的 为正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提供操作指导。 2. 工作程序 2.1 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2.1.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项目,根据技术部的控制计划和特殊特性清单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2.1.2确定评价人,由于目的是评价全部的测量系统,评价人应该从那些正常操作该检测设备的人员中选择。 2.1.3 确定被测特性,当一个检测设备使用于较多个产品测量特性时,应选择被测产品特性要求最严格的特性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1.4 确定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实际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2.2 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 2.2.1 选择基准样件,基准样件的选择对适当的分析是很关键的,对计量型检测设备,被测零件的选择应尽可能覆盖整个预期的过程变差。 2.2.2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规定的日期、评价人、分析方法等,由品质部组织测量系统使用部门实施测量系统分析。当实际情况偏离年度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2.3计量型检测设备宽度误差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平均值和极差法(X&R)研究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GRR)。 2.2. 3.1确定评价人,为了增加试验结果的可比性,通常情况下选择3个评价人并编号A、B、C三人;2.2.3.2 选取10个样件(大型样件除外),样件的选择可以是在许多天中每天抽取一件,并在比较隐秘的位置书写编号,编号不要被评价人看到。 2.2. 3.3 对被测样件、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进行清洁,减少变差影响,并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 2.2. 3.4 通过测量收集数据: 1)评价人C随机顺序取10个样件给评价人A测量,B将结果记录在《GRR数据记录表》第一行适当的栏位中。 2)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10个样件的相同被测特性,不要让他们知道别人的读值;然后将结果分别的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3)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12行;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4)当测量大型样件或不可能同时获得数个样件时,可让评价人A、B、C依次测量第一个样件,并将读值分别记录在第1 、6、11行;让评价人A、B、C再次重新测量第1个样件,并将读值分别记录在第2 、7、1 2行;如果需要进行3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5)也可采用其他可靠的方法代替上述的推荐方法,原则是评价人不要受到别人读值或自己记忆读值的影响。 2.2. 3.5根据数据表计算后绘制出X&R控制图,作出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 %GRR低于10%的误差测量系统可接受; ◆ %GRR 10%~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量具成本,维修的费用等可能是可接受的; ◆ %GRR 30%的误差测量系统需要改进。 1)如果重复性大于再现性,原因可能是: ◆ 检测设备需要维修; ◆ 可能需要对检测设备进行重新设计,以获得更好的严格度; ◆ 需要对量具的夹紧或固定装置进行改进; ◆ 零件内变差太大。 2)如果再现性大于重复性,原因可能是: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MSA)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共页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版本号: A 受控状态: 发放代码:

目录 一、目的 (2) 二、参考文件 (2) 三、术语 (2) 四、测量系统分析 (2) (一)分析的原则 (2) (二)稳定性分析 (3) (三)偏倚分析 (3) (四)线性分析 (5) (五)双性(GRR或R&R)分析 (7) (六)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 (14)

一、目的 为公司各类简单的计量型、计数型量具的测量系统分析提供指导。 二、参考文件 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三、术语 1、测量系统误差模型:本作业指导书采用的误差模型为S.W.I.P.E模型,该模型指出测 量系统变差来源于以下几大方面:标准(Standard)、零件(Work)、仪器(I)、人员/程序(Person/Procedure)、环境(E) 2、测量系统:对测量单元进行量化或对被测的特性进行评估,所使用的仪器或量具、 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及假设的集合。 3、分辨力:测量装置和标准的测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检出的单位。与最小 可读单位研究,即通常所说的最小刻度值,但当仪器刻度较粗略时,允许将最小刻度值估读为原来的一半作为仪器的可视分辨力。 4、重复性:当测量条件已被确定和定义——在确定的零件、仪器、标准、方法、操作 者、环境和假设之下,测量系统内部的变差。 5、再现性:传统上将再现性称为“评价人之间”的变差(AV)。指的是不同评价人使用 相同的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但对于操作者不是变差的主要原因的测量过程,上述说法是不正确的。ASTM的定义为:现现性是指测量的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平均值变差。它不但包括评价人的变差,同时还可能包括:量具、试验室及环境的不同,除此之外,还包括重复性。 6、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7、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四、测量系统分析 (一)分析的原则 1、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 测量系统分析针对的对象是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 本作业指导书针对的是非破坏性的测量系统分析,关于破坏性的测量系统的分析见《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第三版。 2、测量系统分析时机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新品试生产时; ?测量系统变更时,如新购量具替换控制计划中规定的量具、量具的校准 方法或测量程序发生变化等情况。 3、计量型量具的分辨力 应用10:1原则检查测量仪器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力。 所谓10:1原则是指仪器的可视分辨力至少应为被测特性公差和过程变差两者之间较小者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分析(MSA)基础知识及操作指导

测量系统分析(MSA)操作指导书 一、目的 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并针对分析状况组织相关改善,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 1.0、公司内任何计量仪器测量系统; 2.0、检测设备每次校准/维修纠正之后; 3.0、新设备/仪器来厂校准后; 4.0、质量改善数据收集阶段。 三、职责 1.0、本手册由品质部负责编写及修订; 2.0、实验室计量部门负责MSA相关评估及数据收集; 3.0、量具使用部门须无条件配合计量部门对量具进行评估; 四、相关术语 1.0、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2.0、分辨力:是仪器可以探测到并如实显示的参考值的变化量,也可以称为可读性或分 辨率; 3.0、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测量系 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等的集合; 4.0、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 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 5.0、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6.0、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样品或基准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 值总变差; 7.0、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 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8.0、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 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变差; 五、测量系统分析 1.0、测量系统分析前,必须确保测量系统处于校准合格情况之下; 2.0、偏倚分析 偏倚分析采用独立取样法,具体操作如下: 2.1、选取一个样品,建立可追溯标准的真值或基准值,若无样本,则可从生产线取一个 落在中心值域的样品当成标准值,且应针对预期测试值的最低值、最高值及中程数的标准各取得样本或标准件,每个样本要求单独分析,并利用更高级别量具对每个样本或标准件测量10次,计算其平均值,并把其当成基准值。 2.2、由一位操作者(作业员)以常规方式对每个样品或标准件测量10次,并计算出平 均值,此值即为“观测平均值”; 2.3、计算偏倚 偏倚= 观测平均值–基准值 制程变异 = 5.15δ 2.4、计算偏倚百分比

测量系统分析指南

1.目的 评价测量系统的可接受性,采取措施减少测量系统引起的变差,保证满足产品特性的测量要求。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或顾客要求的测量系统的分析。 3.职责 3.1 质管部负责在控制计划中规定产品的关键特性,并依据控制计划的要求,组织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4.工作内容 4.1质管部应在控制计划中分阶段(试生产阶段和大批量生产阶段)提出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要求,并规定需做测量系统分析的部门。 4.2需做测量系统分析的部门根据控制计划中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要求,制定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在试生产阶段进行短期研究,大批量生产阶段的分析计划要视研究的结果及测量系统的使用频率结合控制计划中的分析要求而定。 4.3 测量系统分析的准备 4.3.1需做测量系统分析的部门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确定项目负责人或研究人(一般应为技术人员)和测量系统分析方法。 4.3.2由项目负责人确定的测量评价人应是经过培训具有上岗资格的日常操作该测量设备的工人或检验员。 4.3.3由项目负责人选定样本零件,并给样本编号,测量人不能看到此编号,测量时应尽量减少零件内变差。 4.4.4 由项目负责人确定必要的场地、组织测量并进行测量结果的记录、计算、作图。4.4 稳定性分析 4.4.1 选取一个可追溯标准的基准样本,或选取落在产品测量中的产品零件。 4.4.2 定期(天, 周)由测量评价人测量基准样本同一个特性3到5个。样本容量和频率应根据测量系统的实际情况来定。 4.4.3在《均值极差图》中填写每次测量的数据,最终计算平均值和极差。平均值为每次测量的平均数;极差等于每次测量的最大值减最小值。 4.4.4 计算均值图、极差图的控制限并绘制均值、极差曲线。 均值图的上限UCL X = X+A 2 R 均值图的下限LCL X = X-A 2 R 极差图的上限UCL R = D 4 R 极差图的下限LCL R = D 3 R 4.4.5 根据控制图进行稳定性分析,以便采取措施改善,出现如下情况(不限于)时,说明测量系统稳定性可能失控: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为题 第一篇: 测量系统分析是现代工程领域中重要的一环。在各个领域中,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至关重要。测量系统分析是评估和改进测量系统性能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测量系统的不确定性,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测量系统分析的目标是确定测量系统性能的有效参数,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测量系统的类型和特性。测量系统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测量系统,直接测量系统是通过直接测量待测量的物理量来获得结果,而间接测量系统则是通过测量一些相关的物理量,经过计算得到待测量的结果。 在测量系统分析中,我们通常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线性性、稳定性、精度和灵敏度。线性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与输入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是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精度是指测量系统的输出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而灵敏度则是指测量系统对输入的变化响应的程度。 为了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测量系统自检、重复测量和回归分析等。测量系统自检是通过测量已知的物理量来评估系统的性能,重复测量是通过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而回归分析则是通过分析测量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来评估系统的线性性和精度。 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测量系统的环境条件和使用方法。温度、湿度和震动等环境因素都可能会影响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使用者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并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的产生。 总之,测量系统分析是评估和改进测量系统性能的过程,对于各

MSA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

1、目的提供一种评定测量系统质量的方法,从而对必要的测量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本公司所使用的测量系统均能满足于正常的质量评定活动。 2、范围适用于证实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所有测量系统。 3、职责品质部负责确定MSA项目,定义测量方法及对数据的处理和对结果的分析。APQP小组负责协助质量管理员完成测量系统的分析和改进。 4、定义 4.1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或辅助设备或 它们的组合。 4.2测量系统:是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环境以及操作人员 的集合。 4.3偏倚:对相同零件上同一特性的观测平均值与真值(参考值)的差异。 4.4稳定性:经过一段长期时间下,用相同的测量系统对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同一特性进行测 量所获得的总变差。 4.5线性:在测量设备预期的工作(测量)量程内,偏倚值的差异。 4.6重复性:用一位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 变差。 4.7再现性:不同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产品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 均值的变差。 4.8零件间变差:是指包括测量系统变差在内的全部过程变差。 4.9评价人变差:评价人方法间差异导致的变差。 4.10总变差:是指过程中单个零件平均值的变差。 4.1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判断通过/不通过的装置。 5、工作程序 5.1 测量系统分析实施时机 5.1.1新产品在生产初期,参见“产品实现策划控制程序”HNFH QP-08。 5.1.2控制计划中指定的检验项目每年需做MSA。 5.1.3客户有特殊要求时,按客户要求进行。 5.1.4测量系统不合格改善后需重新进行分析。 5.2测量设备的选择

用MINITAB软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用MINITAB软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简介 MINITAB是一款流行的质量管理和统计分析软件,可用于统计数据分析、验证、模拟等多种应用。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MINITAB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什么是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测量数据质量的统计分析技术。它用于评估测量 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确定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主要目的是确保测量数据是可信、稳定和一致的。 测量系统分析的组成部分 测量系统分析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 重复性分析 重复性分析是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一种方法。它涉及在同一条 件下多次测量一个物品,并记录测量结果。 2. 中误差分析 中误差分析是一种确定测量系统误差来源的方法。中误差主要是针对不同测量 器具之间差异的分析。 3.倾向性分析 倾向性分析是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的一种技术。在该分析中,实验员将同一 个物品测量多次,然后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MINITAB软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在MINITAB软件中,可以使用各种功能和工具完成测量系统分析。以下是一 个简单的步骤指南: 1. 输入数据 将所有与测量系统相关的数据输入到MINITAB中。这些数据可能包括实际测 量值、类型和数量等信息。

2. 启动分析工具 启动MINITAB软件中的测量系统分析工具,并选择所需的分析选项。 3. 进行分析 在分析工具中,进行重复性分析、中误差分析和倾向性分析。分析结果将显示在软件中,并提供附加分析和工具。 4. 生成报告 根据分析结果生成报告,进行数据可视化和结果研究。此外还可以使用MINITAB软件中的图表和其他数据可视化工具来展示分析结果。 MINITAB软件提供了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多种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保存大量时间和精力。使用该软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将得到更准确、可靠的数据,并帮助提高测量方法和技术。

MINITAB使用方法MSA资料

MINITAB使用方法MSA资料 MINITAB是一款流行的统计分析软件,常用于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 其中,MSA(测量系统分析)是MINITAB的重要功能之一,用于评估测量 系统的准确性、精度和稳定性。以下是使用MINITAB进行MSA分析的基本 步骤和操作指南。 1.数据准备 在进行任何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数据。通常,MSA分析 需要测量值和重复测量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2.导入数据 在MINITAB中,打开一个新的工作表,并将数据导入其中。可以通过 以下途径导入数据:直接输入数据,从文本文件中导入,从其他软件(如Excel)中复制粘贴数据。 3.创建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表 在MINITAB的菜单栏中,选择「Stat」-「Quality Tools」-「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Gage Study(Crossed Design)」来创建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表。 4.定义变量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要分析的测量变量和因子,并定义各个变量 的类型。对于连续型变量,选择「Continuous Data」;对于离散型变量,选择「Attribute」。根据实际情况,可能还需要定义其他属性,如测量 上限、下限、精度等。 5.输入数据

在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表中,输入数据。确保按照所定义的变量类型正 确输入数据。 6.运行分析 点击工具栏上的「OK」按钮,开始运行测量系统分析。MINITAB将根 据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结果。 7.分析结果解读 8.结果解释和改进 根据分析结果,评估测量系统的性能,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根据 分析结果的可行性,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测量方法、设备或校准过程。 9.保存和导出结果 在完成分析后,可以选择将结果保存为MINITAB项目文件(.MTB)或 导出为其他常用格式,如Excel文件或PDF文档。 总结: MINITAB是一款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可用于执行多种数据分析任务,包括MSA(测量系统分析)。通过按照上述步骤使用MINITAB进行MSA分析,可以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精度和稳定性,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 高质量控制效果。

测量分析系统的实施步骤

测量分析系统的实施步骤 概述 测量分析系统是一种用于收集、分析和展示数据的系统,它能够帮助用户了解 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并提供基于数据的决策支持。本文将介绍测量分析系统的实施步骤,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步骤一:需求分析 在实施测量分析系统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这包括确定系统的目标、 功能和功能需求,以及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在需求分析阶段,应该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 •确定系统的目标:测量分析系统的目标可以是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流程效率或增加客户满意度等。 •确定系统的功能和功能需求:根据系统目标,确定系统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并进一步细化功能需求。 •确定用户需求和期望: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讨论,了解他们对系统的具体需求和期望。 步骤二:系统选型 在系统选型阶段,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结果选择适合的测量分析系统。以下是一 些选择系统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功能:系统是否具备满足需求的功能?是否支持数据收集、分析和展示等基本功能? •可扩展性:系统是否支持灵活的扩展和定制化?是否可以根据需求添加新的功能和模块? •成本:系统的采购和维护成本如何?是否符合预算要求? •可用性:系统的界面是否友好、易于使用?是否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技术支持:系统的供应商是否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 步骤三: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是将选定的测量分析系统应用于实际业务的过程。以下是系统实施的 一般步骤: 1.数据收集:根据需求分析结果,确定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源, 并建立数据收集机制。数据可以来自于传感器、仪器、设备、系统日志等。

2.数据预处理: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 转换和数据筛选等。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噪声、消除数据错误,并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3.数据存储: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以便后续 的数据分析和展示。 4.数据分析:根据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趋势分析、关联 分析等。数据分析的目的是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规律和异常,并提供对业务决策的支持。 5.数据展示:将分析结果通过报表、图表、可视化图像等形式展示给用 户,以便用户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步骤四:系统测试与验证 在系统实施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和验证,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 和准确性。以下是常见的系统测试和验证方法: •单元测试:对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独立测试,验证其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 •集成测试:将各个功能模块集成到一起,测试模块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整体功能是否正常。 •系统测试:对整个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可用性测试等。 •用户验收测试:邀请用户参与系统测试,验证系统是否符合预期的需求和期望。 步骤五:系统部署与运维 在系统通过测试和验证后,可以进行系统的正式部署和运维。以下是一些需要 注意的事项: •确保系统部署的环境和设备符合要求,例如服务器性能、网络带宽等。 •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包括数据的备份和恢复、用户权限管理、访问控制等。 •建立系统运维团队,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监控和更新。 •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根据需求和反馈进行功能扩展和性能提升。 结论 测量分析系统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需求分析到系统部署的多个阶 段进行细致的规划和执行。本文介绍了测量分析系统实施的一般步骤,并提供了一

测量系统作业指导

1目的 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的五个特性进行分析,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的稳定性、偏移和线性的测量分析。 3职责 3.1质量部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分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3.2 总经办配合完成质量部提出的测量系统技术应用的培训。 3.3 生产部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术语 4.1偏倚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标准值)的差值。 4.2稳定性(飘移)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3线性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变差。 4.4重复性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获得的测量值的变 差。 4.5 再现性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准备 5.1确定测量过程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a)控制计划有要求的工序所使用的测量仪器; b)有SPC 控制要求的过程,特别是有关键/特殊特性的产品及过程; c)新产品、新过程; d)新增的测量仪器; e)已经作过测量系统分析,重新修理后。 5.2公司按GB/T10012标准要求,建立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6分析研究过程 6.1稳定性分析研究 1)取一样件,并建立其可追溯到相关标准的参考值。如果无法取得这样的样件,则选择一个落在产品测量范围中间的生产零件,指定它为基准样件进行稳定性分析。对于追踪测量系统稳定性,不要求已知的参考值。 建议对每个标准样件分别进行测量和画控制图。 2)以一定的周期基础(每天、每周)测量基准件三到五次,抽样 的数量和频率应取决于对测量系统的认识。可能考虑的因素可以包 括要求重新校准和维修的频率如何、使用测量系统的频率,以及操 作条件的重要性等。应该在不同的时间下取得多次读值,以代表测 量系统的实际使用情况,以便说明在一天中预热、周围环境和 其 他因素发生的变化。 3)将数据按时间顺序画在X &R 控制图上 4)建立控制限并用标准化控制图分析评价失控或不稳定状态。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doc 6页)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doc 6页)

重复性和再现性——均值极差法 一、术语 1. 重复性——又称设备变差(符号EV),是指在固定和规定的测量条件下由一位测量者使用一种测量仪器,连续(短期)多次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变差。它是系统内变差。 2. 再现性——又称评价人变差(符号A V),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试样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它是系统间变差。 3. GRR——又称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它是对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合成变差的估计。 4. 零件变差——符号PV,指零件与零件之间的变差。 5. 分级数——符号ndc,指覆盖预期的产品变差所用不重叠的97%置信区间的数量。 二、研究前的准备 1. 样本的选取 选择同一型号规格的12个试样,这12个试样必须能代表实际的过程变差范围,即这批试样应包含这个规格的从最大到最小的不同值。(试样个数由分析人员根据置信概率和试样的可获得性来确定,一般不得少于5个) 2. 人员选择 选择一名工艺员负责数据的记录、采集,三名专门从事此试样测量的人员(操作工)进行实际测量。(实际测量人数由分析人员根据置信概率要求和选择的试样个数来确定,但不得少于2人) 3. 测量器具 测量器具选用平时所用的器具或相同型号、精度、分辨率的器具并确保此测量器具准确可靠。测量设备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 三、数据采集步骤 1. 数据记录人员把10个试样分别编为1-10号,确保测量人员不能看到试样编号。 2. 让测量者A分别测量这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入数据表。 3. 让测量者B、C测量同样的10个试样,将测量结果输入相应的数据表,且他们不能彼此看到结果。 数据收集表见附录1。 四、数值的计算 1. 将计算的结果值记到提供的报告表格相应的地方。(报告表见附录2) 2. 根据报告表中给出的公式计算出所有的参数值并检查结果确认没有发生错误。 五、结果分析 1. 均值图 通过极差均值确定的全部均值和控制限可形成均值图,此图结果提供了测量系统的“可用性”指示。控制限内部区域表示的是测量灵敏度“噪声”。因为研究中使用的试样子组数代表过程变差,大约一半或更多的均值应落在控制限以外,这样的测量系统应该能够充分探测试样-试样之间的变差并且测量系统能提供对过程分析和过程控制有用的信息。如果少于一半的均值落在控制限外,则测量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辨率或样本不能代表期望的过程变差。 2. 极差图 极差控制图用于确定过程是否受控,这也是我们要在测量研究完成前识别并去除特殊点的原因。 若所有的极差都受控,则所有测量者的工作状态是相同的; 若一个测量者不受控,说明他的方法与其他人不同; 若所有测量者都不受控,则测量系统对测量者的技术很敏感,需要改善以获得有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