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读《古诗词》有感800字高分作文

读《古诗词》有感800字 坚守就是坚持守卫、不离不弃。 坚守文化,坚守岗位。当我看到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起了老师在讲台上辛勤执教;我想起了清洁工在街道上默默的打扫;我想起了交警在十字路口挥舞着双手。 坚守文化,坚守国家。当我看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想起了黄继光,他用他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为队友的冲锋提供了计划。当我看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我想到了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在想到国家还没有平息战乱,心有不甘。 当我看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仿佛看见一位边塞诗人正站在城墙上,远远地注视着匈奴人。当我看见“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我似看到一位白发老翁在初秋时节,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熬,使他不能安睡;他更是因为想到那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却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但他们哪能想到,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的干干净净。 当我看到“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我看到了一位正值壮年的爱国诗人渴望上阵杀敌,却被皇帝从前线调回。当我看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位拖着年迈孱弱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原来是心中还在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驰骋沙场,就连做梦都在想着自己披着战甲为国出征。 坚守文化,坚守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刻地说明了李白与汪伦的感情深厚。一则故事,讲述的是大学五位同学,他们住一个宿舍。其中一位是从乡下来的,城里的四位就让乡下来的打水、拖地……乡下的也不多说,就这样四年。大学毕业之后,乡下来的出来开始创业,而城里的四位也都学有所成,很多大公司都向他们掏出了橄榄枝,他们都在犹豫不决。而此时,乡下的也邀请他们到他的公司工作,四位毫不犹豫的就来到了他的公司,他们的原因是:“不是你开的工资有多高,而是因为大学你为我们打了四年的水。”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坚守文化,坚守古诗词。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读古诗词读后感范文合集

读古诗词读后感合集 读什么诗有感作文(一) 最近读了王昌龄的许多诗,感触很深,所以我请大家来和我一起分享我的感触……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正如《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比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如:《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

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扞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那么,也是王昌龄把战士们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写的栩栩如生。这些精神的精华在他的诗里都可以看见,王昌龄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啊! 读什么诗有感作文(二) 近日在与喜好诗词的友人聊起古诗词,感触颇深。古诗词意境深远,至情至性,让我由衷喜爱。 古诗词用词考究,寥寥几个字就勾画出一幅极美的画面。范仲淹的《苏幕遮》起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极富画面美和诗意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伊人独立花下,落英缤纷,一双春燕在细雨中飞翔。晏几道把相思都描绘得如此浪漫,真是佩服。古诗词很多很有意境,读着读着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用二十八个字,寥寥数笔就勾画一幅悲绪四姨的游子思归图,成为“秋思之祖”,给人以震撼。 古诗词善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寄情于景,这是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杜甫的《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

读古诗词有感

读古诗词有感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是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俗话说读诗聪慧,读史明智,是很有道理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唐诗宋词,原曲杂剧,读千遍不厌。唐如李杜、宋如苏陆,篇篇佳句不断。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山谷的句子,每一读此,都有种忍不住击节一叹的悲怆.无关羁旅,不在离愁,只为这从容淡定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人总是这样,少年时意气飞扬,到老来萧疏落寞,就像花开漫天,团团锦蔟,转眼聚的已散,零落风中,其可奈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城楼,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的生命中,总是有些东西,让我们在暮年夹风带雪扑面而来的时候,仍然小心翼翼揣着藏着掂着想着.山谷七尺男儿,半生漂泊,阅尽沧桑,念念不忘的,只是那一场桃李春风把酒言欢.一夕桃李春风,十年江湖夜雨,两个人半生的遥遥对望,怎样的一个朋友,怎样的一场桃李春风,怎样一份山长水阔,其情不改,其色不易的情谊,才能让人在十年里,无论颠沛流离,无论世事沧桑,都一直一直想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读书其实是心灵的感悟,读古

人的书,就是今人与古人灵魂的对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疯狂,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美好。至少,我就认为生活在大唐盛世的人,比今天的人幸福,农业社会的人,压力不大,只要有吃的,就没有压力,就非常满足,你看“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呀。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压力反而比古代人大的多。当然,也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太多了。 读唐诗宋词,感觉古人太浪漫。古人往往能从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细腻的情怀。物是人非,今人则太浮躁。我想古人的幸福指数应该比现代人高的多吧。

读中国古代诗歌有感1000字.doc

读中国古代诗歌有感1000字 撑一支长篙,向历史漫溯,便是千种风情。——题记 在诗的国度里,仰望,便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俯首,立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游山,便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乐趣;玩水,则触"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梦幻...... 你看那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多么的怡然自得,转眼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但是谁人又知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思,他定是在等待,等待"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一天。因为,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用"仙"字来称谓他真是在合适不过了。但"仙"也同样适用于那位"菊花隐者"。他放声高歌"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那挂冠而去的背影,多么的伟岸,且看他归去之后,真是"不亦乐乎"。时常"登东皋而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多么惬意。你再看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许你会问,这样真的快乐吗?他来告诉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啊,做人是痛苦的,但是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为行役"。 路过陶渊明后便看见了一座亭子,你看"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再者"临溪而鱼""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原来,"是太守与客饮于此"啊。然而快乐总是如烟火般稍纵即逝的。转眼间"已而夕阳

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如此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真令人心旷神怡。 见识了"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我们再欣赏"岳阳楼上范仲淹忧国忧民"。 岳阳楼不愧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置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此景果真如梦如幻。可纵然有此美景,也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忧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当你身处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你会发现更多的乐趣,以及对古人的敬佩。就如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愁。还有那"落花人独立落雨燕双归"的爱,等等...... 让我们一起置身历史之中,共享这难得的千种风情!

读古诗词有感

在词墨诗香,古韵流芳中安放心灵 ——读《一生最爱古诗词》有感 由童辉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一生最爱古诗词》分为三个部分:诗卷——千年情怀谁人知;词卷——豪放缱绻两相宜;元曲——断肠元曲在天涯。其中,诗卷包括:质朴天籁闻余韵——古逸;天然画卷最风流——诗经;瑰丽奇绝明珠来——楚辞;风骨散落汉家尘——汉魏南北朝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哲思义理诗中藏——宋元明清诗。词卷包括唐五代词,宋词,金元明清词;曲卷主要是元曲部分。 一生最钟爱的古诗词缱绻,如明珠煜煜,如月华皎皎,如星辉灿灿。 当我读着质朴的上古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时,羡慕古人的随意自然。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感慨诗经的天然风流的魅力以及百姓对生活的浪漫和灿烂。在瑰丽奇绝的楚辞里,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叹屈原的浪漫和忧君忧国的伟大情怀。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诗人恬淡,物我两忘,超然高远的人生境界所愉悦。读李白的“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我不能不惊叹作者那纵横驰骋、自由挥洒的千钧笔力;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感受到了作者蔑视富贵、鄙弃世俗的傲岸精神。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感

受到了作者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坚信。读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看到了作者凌云壮志和蓬勃的进取精神。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读岳飞的“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的心深深地被岳飞洗雪国耻,重整河山的壮志豪情所感染;读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被全篇缠绵哀怨,委婉曲折的情谊所感动;读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被全篇的豪迈气势所感染;读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被全篇的“愁”思所笼罩,变得多愁善感了;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既被全篇强烈的感情色彩所感染,更为词章的声调美和音乐美而陶醉;读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感受到了春光的流逝,容颜的易老;读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陶醉于全篇明白如话、比喻形象的语言中;读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我沉吟在清淡而又深婉的词意里,感受着那层淡淡的哀愁……读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感受到了作者极致的断肠之感、秋思之愁。 每天读一点点这样的诗词,站在诗人的心境里感悟他们的生活,仿佛和他们一起走过,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真是好。唐诗的博大,宋词的细腻,在当代诗歌中是看不出来了。诗词,还是要慢慢地品味。人说,

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南辛镇尼山中学刘亚男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字,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歌颂守边的英勇将士,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读到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在无穷的思念

中度过,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 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我惭愧,我的懦弱。同时,我也无尽的佩服这些民族的英雄们! 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现在祖国已经繁荣了,但是,我们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更加繁华! 读古诗,让我更加接近那些伟大的诗人,感受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让我的思想更加的澄澈! 一首诗是一句忠言,一首诗是一声钟声,它敲醒了一个糊涂的人,敲开了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诗人! 老师点评:学生的思想感情丰富,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句通顺连贯,以王昌龄的《出塞》分析,自己对古诗的体会和理解。分析的恰到好处。

读《古诗》心得感悟范文

读《古诗》心得感悟范文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古诗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今天,无意间读到一首古诗【游子吟】,让我深深感动。这首诗主要写一位无私 的母亲对儿子的爱。慈母的手在穿针引线,为将出门的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临行时她又缝了缝,密密麻麻,结结实实,只怕儿子迟迟不能归来,在外乡没有人为他缝补。谁能说得清,小小的嫩草是怎样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情呢。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母亲,妈妈养 育我长大,每天风雨无阻的送我上学下学。妈妈好比是一支蜡烛,照亮了我,使我一直前行。妈妈好比是明亮的太阳,温暖着我,让我茁壮成长。我在一天天长大,而妈妈在 一天天衰老。我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妈妈的记忆力越来越糟糕。我知道妈妈哺育我长 大很疲劳,很辛苦。母爱是这么伟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 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 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 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 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 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 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 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 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 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 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并不从正面来 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书中,我读到了丰富多彩的唐诗、宋词,脍炙人口的元曲。在众多书籍中,我最爱《唐诗三百首》。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唐诗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里。读《唐诗三百首》,我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样,尽情地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唐诗里有许多大名鼎鼎的诗人,例如豪放、豁达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才华横溢的白居易.······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读到李白的诗,我眼前仿佛一亮,就像这位满腹经纶的诗人正向我走来。其中,让我感动的是他写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写出了李白一颗拳拳的游子之心。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诗仙”李白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屋子的窗口,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着其他人

家都团聚在一起,惟独自己远在异乡,为什么命运如此的不公平······想着想着,便哭了起来。这情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苏轼的千古绝唱——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在唐代,不但有豪放的诗仙李白,还有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诗词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四句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从这几句诗里,我仿佛看到了杜甫刚开始听到收复河南河北,十分高兴,激动地哭了,就连他手中的诗书也因为这而高兴地手舞足蹈。从这几句诗中,我更加体会到杜甫的爱国情怀,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其他的爱国志士,如英勇善战的郑成功,爱民如子的岳飞······ 唐代的诗人们,如果伤心失意了,会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然后哂然一笑,便心情好起来了。如果曾经大受挫折,

读《唐诗》有感600字_600字读后感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300字_读后感 今天的“诵千古华章做少年君子”诗词吟诵会让我感慨万千,我不禁想起自己那本读了千万次的书——《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本不很厚的书,但每回读,总是感觉沉甸甸的。那一首首诗歌,内涵丰富,风格鲜明,让人爱不释手。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许多诗歌的思想却穿越时空,从遥远的古代向我们款款走来,并且将一直走下去,就像一条长河奔流不息滋润它流经的每个生命。在这条浩瀚的文明大河中,有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唐诗的那种大气与苍凉带给我们的心灵许多震撼,让许多人心向往之。古人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悟。古人的人生不能抄袭,但可以借鉴;古人的人生不可以复制,但可以创造。 读这本书,能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操。让我们用一颗诗意的心去看待生活,体验人生。 读《唐诗》有感600字_600字读后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眼望前路两茫茫。 在这一个文坛上本如天神的人物已经尽付春水,但是他们的诗文——《唐诗》,其艺术魅力永恒不朽。 数千年过去了,唐诗韵律悠然在回响,漫溯历史的大道,平添的不过是已经风霜的韵致,那是世间最亮的语言,是红尘中最灿烂的图蓝。虽然他们渐行渐远,声不可闻,但其诗文的其情其闻在世间永传,亘古流芳。像这样别出心裁的,与众不同的唐诗韵律就在此: 你看,那山涧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那儿,松林一尘不染显得苍翠,皎洁的月光透过叶子,在松间留下条条斑驳的影子,置身其中,使人明静、清幽,就好像心也被洗净了一般。那白练似的清泉从石上穿梭,源源有声,像优美动听的奏鸣曲,又像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跳动。忽闻林间笑语一片,咦,原来是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 本想就此优美转身,不料撞见别样风采。 你看:那古道旁:“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那儿,小草绿得妖娆,绿得妩媚,绿得动人,偷偷伸长了脖子,与这条荒弃了的苔阶映衬着。明媚的春光洒在绿草身上,使其身上的汗水瞬相聚,变大了,又变大了。纯如水韵,

读《四时之诗》有感

读《四时之诗》有感 翟俊霞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古人对时间的敏感度,是今人望尘莫及的:春天的一丝和风到了,那是“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夏天的一缕荷香来了,那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秋天的一滴露水凝了,那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冬天的一片雪花飘了,那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蒙曼老师这本书《四时之诗》,从五万首唐诗中精选32首唐代顶尖诗歌,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 古诗里有字之美。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一个“斗”,一个“乱”让我感受到边塞恶劣的天气,感受到风沙走石之况。 古诗里有色彩之美。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绿水边”让我感受到春的气息,杨柳依依,婀娜多姿。“素手”是白的,“青条”是青的,“红妆”是红的,“白日”仿佛打了高光一样,所有的颜色都鲜明起来,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初春的色彩美。 古诗里有意境之美。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

觉有人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采莲少女的罗裙像荷叶一样绿,脸庞像荷花一样红。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采莲少女与美丽的荷塘融为一体,是多么的和谐统一。“闻歌始觉有人来”让我想起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有景有色,有情有趣,唐诗的意境之美恰在此处吧! 古诗里有四季风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是春天的颜色。“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那是夏天的风姿。“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那是秋天的气韵。“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那是冬的气节。蒙曼老师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帮我们开启更细腻的视角,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让我们看见不曾觉察的四季之美。 读这样的唐诗,沉浸在这样的词句里,男人不油腻,女人不臃肿,永远都是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的青春绵延。正如蒙曼老师所说:“天气和人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人的生活和心目中是结合在一起的,希望透过古诗看到当下的你我他,无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否直接跟诗相关,但保持一颗诗心永远不会错,否则你就是一个在红尘中打滚的人。”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诗词滋润人生,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品《四时之诗》,做胸有惊雷、谦和有度、温润如玉、内敛、儒雅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教案资料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 有感

听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有感 我有幸聆听了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的语文课。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戴建荣: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名师。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在古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古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在全国小语界有一定的影响。戴建荣老师的古诗教学包括:读、唱、吟、舞四个部分,四个部分有机组合,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们听了他执教的两节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赏鹅》。“读诗句—明诗意—进意境—悟诗情”。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一直就是教师一首一首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古诗课堂教学环节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乏味。戴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法,而是用他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 我在边听课边思考: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改革?如何使小学古诗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因此,我汇报的题目是:听名师上课,我们学什么? 是他的动作语气?我们学不来。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不来。是他的文学内涵、我们更学不来。其实,我们听课,不能仅仅去学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而是应该透过名师的一招一式,去领悟他们的教学思想。就像读一首诗歌,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美丽的语言上,而是要透过语言去领悟诗歌的深层含

义。名师上课,看似随意,其实,一招一式都蕴含着他们理解的教学思想。我们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真正的学到一点东西,并且为我所用。因此说:听名师上课,我们要——领悟教学思想,感受魅力课堂。 一、诵读法,耳目一新 我们都知道“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平常我们也很重视古诗的朗读指导。然而,戴老师提倡和实践的读却非一般。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五个程序。 三个读的要点是:一是读得通顺;二是读出节奏;三是读出感情。 读,贯穿始终,重在指导。五个读的程序是: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体会节奏;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做出平仄标记(学生初次接触时由老师做好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文本读,即积累背诵。 既然是诵读,就不单单是动口朗读。戴建荣老师自创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法的操作要点为“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在吟诵中,师生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或悠闲自在,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就是诗人,教师沉浸,学生沉浸,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放录像) 二、手语演,积极调动 手语其实不难,经过美化以后的手语,诗的意境之美,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当你用手语,用肢体语言的时候,你就是美的化身。正象于永正老师说:“你站在了舞台上,你就是课,课就是你了。”每次读诗、每次唱诗、每次舞诗都很投入…… 他的手语表演,我认为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夸张化的情感,包括平音的延长,太延长了,以至于学生觉得读得有趣;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800字范文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800字范文 唐诗只是一首首普通的诗吗?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把唐诗更好的传承下去,让一首首唐诗中的精神影响我们一代代人!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唐诗三百首有感1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

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

关于读古诗的心得体会

关于读古诗的心得体会 今天有幸参加了新教育古诗吟诵培训活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古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不陌生,有四言的,五言的,七言的,而且押韵,朗读的时候要有感情要把握节奏,虽然这些我们都懂,但是怎么教小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听了市金海岸小学牛见玉等几位老师的吟诵课,以及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老师的讲座,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诗歌教学可以这样教。 首先我对古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徐教授的专业讲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帮我们揭开了古诗吟诵的三个误区:两字一顿法、一句两顿法、随心所欲法。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只要掌握好几个常识,也就会减少错误的发生。古诗吟诵有哪几个常识呢?徐教授为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平仄声调、平仄句式、平低仄高、平长仄短及四种平仄基本句式。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古诗吟诵艺术。这对于我们古诗教学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导!诵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第一基本功,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初读时的范读、领读、自读、轮读,理解中的指名读、集体读、查读,巩固提高中的接力读、配乐读、表演读、比赛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既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读古诗,如果片面理解为一味地让学生读,学生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读,哪怕读上千遍,也只能使学生养成“唱仰天书”的坏习惯,而“其义”是不能“自见”的。因此,诵读古诗时我们教师还要加强指导。为了提高古诗词的诵读效益、

巩固古诗词的诵读成果,我们还应把“读”与“画”、“演”、“写”、“编”有机结合起来。“画”、“演”、“写”、“编”都是学生喜闻乐见 的活动,让读与这些活动相结合,不但有效提高了古诗诵读效益,有效巩固了古诗诵读成果,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了学生的心灵。学习古诗文是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仅仅是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有关“诗歌吟诵艺术”,在没有听这个讲座之前,对于“吟诵”我只能解释为“与朗诵的意思一样,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但 徐老师把吟、诵分开做了解释,“诵”是“节奏上比‘读’缓慢,”“吟”是“是一种没有谱、自我性很浓重的哼哼唱唱,具有音乐性”,而“吟诵”是“以唱的方式来读,运用的是乐调”,徐老师亲自给我们吟诵 了张继《枫桥夜泊》,还让我们看了台湾一位老师吟诵的《敕勒歌》 教学片段,用唱的方式来学诗歌,头一次听到让我们感到很是新鲜,如果也这样教学生们,他们肯定也会很感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但不能刻意地去模仿别人的唱腔,要唱出自然的韵味。 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暂,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传承古诗吟诵的必要性。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把吟诵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吟诵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古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尝试原生态的吟诵,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加快背诵的速度,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读古诗苔有感500字六篇

读古诗苔有感500字六篇 读古诗苔有感一 在《经典咏流传》这个栏目里,一位支教老师梁俊与大山里的学生们,用唱歌的形式演唱了《苔》。老师鼓励孩子们像牡丹一样快乐而富有光彩地绽放,活出自己的精彩。孩子们用纯洁的嗓音,感动了在场的观众,迎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也归功于他们的老师。 梁俊,一位山区支教老师,用把诗改成歌的形式,给许多孩子的内心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鼓励大家像花一般绽放,虽然在山里长大,但是依然能够与花一样美丽。就像苔一样,虽然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没有阳光的拥抱,亲吻,但仔细看,苔也能凭着自身的力量像花一般开花结果。所以,无论身在何处,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价值。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现在幸福的生活。我们城里人有先进的学习设备,而山区里的孩子们,在简陋的、破旧不堪的屋子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像青苔那样虽然生在山区,但依旧能够走出大山,迎接美好的生活,灿烂地开放。所以,我们从城里人更应该努力、用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迎接精彩的.生活。 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可能会带来一种四季的芬芳;一只丑陋的虫子,可能会成为一只五彩斑澜的蝴蝶。任何一个生命都有它的意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就是这首诗歌的意义。 读古诗苔有感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苔600字读后感三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

教师学习随笔读古诗有感

教师学习随笔读古诗有感 今天去香柏书社借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读到了唐代著名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全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賦。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常言说读古诗,先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才能够真正理解它的寓义。原来刘禹锡在做这首诗之前已经被朝廷流放了二十多年,创造了有唐以来,文人贬谪时间最长的吉尼斯纪录。 公元805年,刘禹锡三十三岁就成了有名的“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不足百日,革新派遭受重创,作为核心人物的刘禹锡被贬出京城,先后在广州的连州,朗州,四川的奉节、安徽的和州任刺史,途中他又赋诗一首“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连州距都城长安3415里,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当然是步步愁了。直到公元826年他才奉调回洛阳。 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走,历时二十三载,而这

样的行走该有多少的悲凉和无奈、惶惑与恼恨?一个人能有多少个二十三载,刘而禹锡却是个例外,尽管青春不再,年华蹉跎,但是他做真人的气质风骨却在磨砺中得到了无可企及的成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乐景写哀,倍增哀痛。 二十三载归来,刘禹锡走进人生的晚秋,重游京郊,又作一首《在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在《增广贤文》中说:未经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这种天真,不是未谙世事的单纯、轻快,而是栉风沐雨后的洒脱、超拔。 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我超喜欢!! 今天去香柏书社借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读到了唐代著名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全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賦。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常言说读古诗,先要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才

古诗诵读读后感

古诗诵读读后感 古诗诵读读后感(一)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经典诗文,比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

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古诗诵读读后感(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于谦即使是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也毫不畏缩,定要把清白留在人间的意志。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 正统十四年,蒙古族瓦刺率部攻入中原,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朝危在旦夕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在中国的历史上,记录了辉煌的一页。于谦又升为总督军务。后来英宗获释,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又以”谋逆“之罪被冤杀于北京,1457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真正意志坚定的,刚强的革命英雄不也是这样,为了亲人,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他们甘愿付出生命,紧要关头,也毫不畏惧,毫不退缩。比如中国近代的革命英雄董存瑞,在执行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时,炸毁了4座炮楼,5座碉堡,但由于炸桥型碉堡时有困难,他就毅然的肩负了爆破的任务,由于没有放置炸药的地方,他便用手托起了炸药包,用生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虽然我们不能保护北京,虽然我们不能击溃劲敌,虽然我们不能炸毁堡垒,但是,我们应该有坚强的精神,不被困难吓倒,努力奋斗,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古筝曲高山流水让人浮想联翩,心情激荡;”伯牙摔琴,子期知音“的故事更是千古流传,佳话知音。古往今来,如伯牙那样感慨

学习古诗词之感悟

学习之美 ----------读古诗词之感悟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诗歌除了要对孩子进行德育,智育的培养外,还有进行审美教育。而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介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孩子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从而塑造孩子的心灵之美呢? ----发现美 善于鼓励孩子从古寺中发现美,而不能只局限于孩子识字,释词,解句。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五十多首古诗中有极丰富的美的因素,要引导审美主体,----让孩子提高眼里有所发现。采用读的方法,使孩子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宁静优雅的静态美;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壮观之美;张旭的“纵使晴明无雨色,如云深处亦沾衣”的清幽秀美。无处不入画,无处没有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催人奋进的人生哲理;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精神。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这些,只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去体味,才能使之受到美的感染,看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欣赏美 从最简单的句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引导孩子通过画卷的方式来理解诗句。白居易《忆江南》中搜集江南美丽的风光画;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孩子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处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的秀丽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独的心情。 ----感悟美 诗读百遍其意自明,其情自见,在读中培养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引导孩子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 东街小学二六班侯睿锟 家长:侯军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