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八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八年级下册)课型复习课

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考纲》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要求:“能准确判断语句的停顿,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并比较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以等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年中考都很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分值大都在12分左右。题型是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句的翻译,断句。这样设题,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文言文阅读。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对关键实虚词的解释,没有学会灵活应用;再者潍坊市中考多考课外文段,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迁移,导致考题中一旦出现细节的考察失分会很严重;因此在八年级下册课本的复习时,重点注意文言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备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课前准备八年级下册课本、复习笔记本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这是2013年中考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题目:使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于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疏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然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距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

学生做题,并统计练习结果,明确真题考察点在哪里,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答案解析】(12分)

14.(1)短:揭短。(2)臣:担任大臣。(3)虎狼:像虎狼一样。(3分,每小题1分)15.B(B项“然”:代词,这样。A 项“焉”:兼词,于之/语气词,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C项“以”介词。因为/连词,用来。D项“之”:代词,这件事/ 动词,到……

活动三、即时检测

阅读《马说》,完成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如临大敌

B、临阵磨枪

C、身临其境

D、临别赠言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或:

(2)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译文:

(2)其真无马邪?译文: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其真无马邪加强语气,表反问其真不知马也加强语气,表推测,大概

活动三、即时检测快速完成,交流互帮,明确答案

(1)生生互帮互说:同桌结对,互相通晓答案。(尤其注意书写的准确)

(2)师生互帮: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三、文言基础知识复习

学生整理这三课中的文言基础知识(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补充。)(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

2、属予作文以记之

(二)古今异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2、越明年古义(到了)今义(超过、越过)

3、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制造)

4、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写文章)今义(语文课的写作训练)

5、春和景明古义(日光)今义(景色、风景)

6、微斯人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细微)

(三)一词多义

1、水尤清冽(清澈)

2、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以其境过清(凄清)明灭可见(可以、能够)(二)典例评析,探究做题技巧

1、虚词“以”“之”的用法

以:①介词用把拿、凭靠、以为、按照、因为等②连词

而来

例:将以攻宋①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凭靠

臣以王之攻宋也①以

策之不以其道①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①因为

卷石底以出②而

小试牛刀: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①代词代人、事、物②助词a结构助词b音节助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倒装标志③动词去往到

例:渔人甚异之①代看到的景象。

忘路之远近②a结构助词的

处处志之②b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

c

何陋之有②d

辍耕之垄上③

牛刀小试:

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3、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4、南极潇湘(直到)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此乐何极(穷尽)

5、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6、然则北通巫峡(这样)或异二者之为(也许、或许)满目萧然(……的样子)

7、临溪而渔(靠近)

8、而乐亦无穷(乐趣)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坐落在高处)游人去而禽鸟乐(欢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

(四)词类活用:

1、下见小潭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向下

2、凄神寒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解释:使……凄凉

3、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在空中

4、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词活用为状语,解释:像狗的牙齿

5、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命名

6、野芳发而幽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散发清幽的香味

7、伛偻提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解释:老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交流互帮,明确答案

(1)生生互帮(任务完成后坐下,主动加速)

互说:同桌结对,互相通晓答案。(尤其注意书写的准确)

互帮中出错的或者重点的题目,由抄板手写到小黑板上。

知者加速:相关中考题型练习

(2)师生互帮: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3.合作探究,梳理做题技巧(1)小组讨论,方法总结,并板书展示。

A自主思考:明确文言文考点,明确文言文的答题方法。

B组内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C班上展示:展示各组所把握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总结识记复习方法及答题技巧(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

课题八下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满井游记》课型复习课

考点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考纲》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要求:“能准确判断语句的停顿,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理解并比较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以等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年中考都很重视“文言文阅读”的考查,分值大都在12分左右。题型是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句的翻译,断句。这样设题,对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文言文阅读。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但对关键实虚词的解释,没有学会灵活应用;再者潍坊市中考多考课外文段,学生没有学会知识的迁移,导致考题中一旦出现细节的考察失分会很严重;因此在八年级下册课本的复习

时,重点注意文言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以备进行知识迁移。

教学目标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记课本上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

2、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并判断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课前准备八年级下册课本、复习笔记本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

这是2012年中考题的第14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以.衫蒙其头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D.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活动二:自主学习,明确文言文的考察要点及方式

(一)明确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和考点。活动一:真题在线,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

答案:c

A向在

b用

因为

D的主谓之间

(二)典例评析,探究做题技巧

《送东阳马生序》

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

水今义:菜汤

2.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尝趋百里趋: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4.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5.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假期

7.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古义:赠送今义:遗失

8.右备容臭.臭古义:气味今义:难闻的气味

9.主人日再.食古义:再古义:两次今义:一次又一次

通假字:

1.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3. 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介词,用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为;介词,把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以中有足乐者介词,用

词类活用:

1.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2.不必若余之手录。手,用手,名词作状语。

学生做题,并统计练习结果,明确真题考察点在哪里,自己的失误在哪里。

活动二:自主学习,明确文言文考察要点及方式

(一)自学明确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和考点。

学生个体思考,并回答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文言文考察方式。

(二)典例评析,探究做题技巧

1、虚词“以”“之”的用法

以:①介词用把拿、凭靠、以为、按照、因为等②连词

而来

例:将以攻宋①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①凭

臣以王之攻宋也①以

策之不以其道①按

《满井游记》

1.给下列字注音

廿(niàn)鹄(hú)鬣(liè)茗(míng)

罍(léi)蹇(jiǎn)倩(qi àn)髻(jì)鬟(huán)浃(jiá)乍(zhà)澈(chè)

靧(huì)曝(pù)呷(xi ā)燕地(yān);花朝节(zh āo);鲜妍(yán)堕事(huī)

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2.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作(经常)

于时冰皮始解(这时)然: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连词,表转折,但是)

娟然如拭(······的样子)乍:波色乍明(初,始)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

而: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连词,表顺承)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连词,表转折)

之:脱笼之鹄(助词,的)未之知也(代词,指郊田之外春天降临这一情况)

一室之内(以)

倩女之靧面(主谓之间)3.古今异义:

土膏.微润古义:肥沃今义:很黏的糊状物

恶.能无纪古义:疑问代词,安,哪今义:讨厌,憎恶4.句子翻译:

(1)城居者未之知也

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啊。

(2)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也时时能见到合作探究

1.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①因

卷石底以出②而

小试牛刀: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①代词代人、事、物②助词a结构助词b音节助词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倒装标志③动词去往到

例:渔人甚异之①代看到的景象。

忘路之远近②a结构助词的

处处志之②b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

c

何陋之有②d

辍耕之垄上③

牛刀小试:

心乐之

乃记之而去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交流互帮,明确答案

(1)生生互帮(任务完成后坐下,主动加速)

互说:同桌结对,互相通晓答案。(尤其注意书写的准确)

互帮中出错的或者重点的题目,由抄板手写到小黑板上。

知者加速:相关中考题型练习

(2)师生互帮:交流展示,明确答案

3.合作探究,梳理做题技巧(1)小组讨论,方法总结,并板书展示。

A自主思考:明确文言文考点,明确文言文的答题方法。

B组内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方法,并借鉴好的适合自己的方法。

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2.文中有几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概括出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效果:使用对比,更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作者求学的勤奋。

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效果:使用对比,更加生动形象的突出了作者求学的艰辛。

3.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突出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通过对比突出说明作者学习的勤苦和艰苦,表明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但是,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合作探究】

1.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渗透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本文在记叙中多处运用比喻,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并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C班上展示:展示各组所把握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2、总结识记复习方法及答题技巧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

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1.表明富春江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言积累卡片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一词多义:天下独绝(极),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 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静:清澈;水动: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主旨: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柳先生传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上课讲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 一词多义

部编八下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专题 《桃花源记》 1、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2、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3、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4、舍:(1)便舍(shě)船:动词,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5、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6、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7、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8、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9、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 10、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11、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 《小石潭记》 1、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2)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2、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能) 3、清(1)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感到凄凉) 4、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2)隶而从者(跟从) 5、以(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3) 全石以为底(用来) 6、而(1)记之而去(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2)隶而从者(不译,表并列关系) (3)潭西南而望(不译,作停顿词) 7、差(1)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8、见(1)下见小潭(发现)(2)明灭可见(看见) 9、游(1)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2)同游者(游览) 10、环(1)鸣佩环(玉环)(2)竹树环合(环绕) 11、为(1)全石以为底(做为)(2)为岩(成为)《核舟记》 1、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2、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4、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7、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8、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9、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10、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11、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12、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北冥有鱼》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初二下学期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内文言文复习 一、词语释义 1.直视无碍() 2.望峰息心() 3.经纶世务者()4.横柯上蔽() 5.因以为号焉() 6.性嗜酒() 7.每有会意() 8.造饮辄尽() 9.期在必醉()10.衔觞赋诗() 11.环堵萧然()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3.骈死于槽枥之间() 14.一食或尽粟一石() 15.无从致书以观() 1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7.援疑质理()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暂凭杯酒长精神()20.自将磨洗认前朝()21.留取丹心照汗青()22.高处不胜寒() 23.隶而从者() 24.俶尔远逝()25.四面竹树环合() 26.增其旧制() 27.巴陵胜状()28.横无际涯() 29.浊浪排空()30.薄暮冥冥()31.春和景明() 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3.或异二者之为()34.醉翁之意() 35.云归而岩穴瞑()36.山肴野蔌()37.非丝非竹() 38.冻风时作()39.偕数友出东直() 40.柔梢披风() 41.恶能无纪() 42.结庐在人境() 43.问君何能尔() 44.直挂云帆济沧海()45.高者挂罥长林梢()46.秋天漠漠向昏黑() 47.将军角弓不得控() 二、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写出所通的字,并释义) 1.蝉则千转不穷 ( ) 2.窥谷忘反 (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4.才美不外见 ( ) 5.食之不能尽其材 ( ) 6.其真无马邪? ( ) 7.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8.同舍生皆被绮绣 ( ) 9.百废具兴 ( )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 ) 12.恶能无纪 ( ) 1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言文练习 9.《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 )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 )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 )引凄异,空谷传(chuán)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毫无)(通“缺”)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半夜)(太阳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快)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7.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动词,连接)(延长)(凄凉怪异) 二.翻译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超级资源(共8套)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汇总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C.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7·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8·武威]从本文看, 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6·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 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B.“咸来问讯”表现出桃花源人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说明他们与外界隔绝的时间很长。 C.文章写渔人虽“处处志之”, 但终“不复得路”, 暗示了桃花源觅不可得, 用“世外桃源”来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D.文章语言简洁生动, 涉及的成语有些至今沿用, 如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柳暗花明、无人问津等。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三峡》 一、作家作品 《三峡》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于教材的重点词语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___________________ 2.略无阙 ...处略无:__________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亭 ..自非:___________________ ...午夜分 亭:__________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 ..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 5.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 6.沿溯 ..阻绝沿:________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____ 7.虽乘奔.御风奔:___________________ 8.不以疾 ...也不以疾:___________________ 9.则素湍 ..绿潭素湍:___________________ 10.回清 ..倒影回清:___________________ 11.绝.·多生怪柏绝:___________________ 12.飞漱 ..其间飞漱:___________________ 13.清荣.峻茂荣:___________________ 14.良.多趣味良:___________________ 1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___________________ 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 16.林寒涧肃.肃:___________________ 17.属引 ..凄异属:________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桃花源记》(附答案)

1桃花源记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 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复习必备 l 文言文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甲】《桃源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并怡然自乐()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 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 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 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4分) 第二篇: 【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小子识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4分) A.何为不去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苛政猛于虎也贤于材人远矣 C.夫子式而听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 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三、阅读《马说》片断,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