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政治2_1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政治2_1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政治2_1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政治2_1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3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英国现行政体的产生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了解英国国王当前在英国政治生活所中起的作用;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结构和特点;知道英国“议会之母”的缘由;分析英国的内阁与首相的作用;分析君主立宪制的实质;了解法国民主共和制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权力机关及其职权;了解法国政体的运行情况;分析法国政体的特点;比较英法两国政体的异同;分析英法两国政体相异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英国和法国政治体制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英法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培养学生识别问题、比较鉴别能力。

通过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当前英法两国发生的具体政治事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学习英法两国政体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树立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

通过网上收集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实质

首相的权力越来越大,首相内阁制变成责任内阁制

法国政体的特点

英法政治体制的异同

【设计思想】

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以及谈话式讲授法让学生了解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使他们明白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尽管世界各国的政体不同,但在当代国际社会中都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析它们的阶级本质,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它们存在的客观性,应该尊重各个国家和人民自己的选择。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谈话式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2月27日晚,第83届奥斯卡颁奖礼落下大幕。英国影片《国王的演讲》高调折桂奥斯卡4项大奖。《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历史片,讲了一个“被国王”的国王,一步一步战胜口吃,最后发布了一场令全国人民激情洋溢、热血沸腾的精彩反战演讲。这位国王就是二战时期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也就是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

同样是西方国家,为什么英国不像美国、法国那样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总统,而是保留着国王?在资产阶级掌政的英国,国王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这一框题。

【讲授新课】

课题: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投影显示)阅读探究:

(1)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联系近代英国的历史,说明英国为什么会保留着国王?

(3)在资产阶级当政的英国,国王在国家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光荣革命”与国王的保留

1.英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存在君主

(1)原因: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

(2)历程:君主专制——一度共和——王朝复辟——光荣革命——君主保留

资料链接: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①革命开始于1640-1642年议会斗争,资产阶级、新贵族控制下的议会要求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②1642-1649内战期间,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击溃王党军。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了共和国。

④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遭到人民反抗。

⑤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查理二世)复辟。

⑥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后来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回国执政,发动宫廷政变,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因为这场革命没有流血,故史称“光荣革命”。至此,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

⑦1689年,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等相关法律,使王权受到严格限制,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情景导入:

当地时间2010年5月1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新一任首相,授权卡梅伦组建新一届政府。

资料链接: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1952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逝世,他的女儿26岁的伊丽莎白继任英国女王。她的头衔全称是“托上帝洪恩,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她的其他领土和领地的女王;英联邦之首,基督教的保护者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于1952年2月6日继位,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是目前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国家元首。除了作为英国世袭国家元首,她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巴多斯、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哈马、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格林纳达、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牙买加等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元首。

1986年10月,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是英国目前唯一一个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

探究任务:

根据上述情景材料说明英国国王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总结:

2.国王的地位:

(1)虚位元首:象征性的地位

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

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

(2)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情境过渡)英国王室是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之一。从1066年威廉一世入主英国,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经l0个朝代、40位国王。

(阅读探究)保留一个没有实权只有虚位的国王,有何意义?

(二)国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

1.英国国王的主要作用

(1)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2)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3)维持英国联邦的团结

(4)行使三项重要权力:

①磋商权,是指首相就某些事务应征询国王的意见,国王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首相和内阁参考,但最后决定权仍在首相和内阁。

②鼓励权,是指国王授予相关人士封号、勋章、爵位等,被授予各种奖励人士的名单由内阁拟定,国王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③警告权,是指如果国王认为政府某些行为不妥,可以发出警告。但是,这种情况在政治生活中很少发生。

投影:放映《国王的演讲》片断。

(资料介绍)历史上的乔治六世是一位了不起的国王。他性格内向羞涩,在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兄长爱德华八世逊位之后,不情愿地被推上了王位。更为麻烦的是,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位谨慎、谦逊的国王面对纳粹四处点燃的熊熊战火,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王者风范。他极为艰难地克服了口吃,向英国人民献上了一篇流利而坚定的圣诞演讲,大大鼓舞了国民士气。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观看的这一段影片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正如影片中展现的王室家庭是团结和美的象征,王室在国内两党执政斡旋中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并且体现和承载了民众对作为国家传统文化一部分的王室的认可和依恋。

不过,尽管今天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严格要求其王族成员成为道德楷模。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王室还是遇到许多麻烦和挑战。

2.英国王室遇到的麻烦和挑战

投影:图片展示

(资料介绍)(一)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随着英国政府正着手制定英国加入欧洲统一宪法体制的各项准备工作,本来就已经没有了多少权力的英国女王更感到了自己的权力危机。

一些议员表示,预计英国加入欧洲宪法之后,英女王的权力将完全被架空,而成为名符其实的“名誉领袖”。

(二)曾几何时,有人说英女王是英国最富有的女人,然而英国《独立报》日前就英女王的财政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英女王虽然表面风光,但实则是外强中干。据《独立报》的报道,从英女王向英国国会要求更多拨款,就证明了她的收入来源出现问题。《独立报》说,由于英女王和政府签订协议,承诺会缴交薪俸税,加上皇室成员的开支日渐增多,令英女王这一家之主面对令她非常尴尬的财政危机。

(三)王室内部暴露的各种丑闻打破了王室充当模范道德的神话,加深了王室的困境,其中以查尔斯和戴安娜的婚变影响最大。由此引发了社会对王室继承人的种种推测和

议论,以及对君主立宪制本身的议论。对此伊丽莎白二世是怎么说的呢?

(设置情境)教材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去是留?

(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作出评析,略)

(教师总结)总之,根据同学们的分析,可见英国国王以其独特的象征地位和精神感染力,维持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秩序,起着“国家与社会凝聚力和兴奋剂”的作用,维护着资产阶级的政权的稳定。说明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身的政治和社会职能因素,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接下来,让我们总结一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阅读提炼)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

)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有:

、一个显著特点: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

、二个主要特点:英国政体运行的特点

、三个主要原因:即君主立宪制存在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身的社会职

4、四个现代职能:即英王的四个现代职能

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认识英国的议会和首相,进一步了解英国的政体结构。

【板书设计】

英国国王与君主立宪制

(一)“光荣革命”与国王的保留

1.英国政治体制的显著特点——存在君主

(1)原因: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

(2)历程:君主专制——一度共和——王朝复辟——光荣革命——君主保留

2.国王的地位:

(1)虚位元首:象征性的地位

(2)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二)国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

1.英国国王的主要作用

(1)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2)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3)维持英国联邦的团结

(4)行使三项重要权力:磋商权,鼓励权,警告权。

2.英国王室遇到的麻烦和挑战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和特点

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结构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也有制约

(2)英国法律赋予议会至尊无上的地位,首相成为英国最有权势的人

【课堂反馈】

一、选择题:

1.英国政体的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国王听从内阁的建议

B.特殊的国情和历史原因

C.国王具有象征性的地位

D.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2010年5月12日,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与自由民主党领袖克莱格联合组阁。下列关于英国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②由国王任命产生,并对国王负责

③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④主要扮演着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A.①②③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的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对外宣战媾和等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国王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

B.英国国王的这种地位和权力是象征性的

C.英国国王组织政府,政府对国王负责

D.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英国国王手中

4.英国女王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起着“国家与社会凝聚力和兴奋剂”的作用。这表明,英国女王( )

A.体现着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

B.承担着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

C.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

D.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

5.对于英国国王、议会和内阁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阁由议会产生,但必须征得国王同意

B.内阁由国王任命,议会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

C.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国王按内阁的意志行使权力

D.内阁由国王与议会协商产生,内阁对国王负责

6.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后,保留一个没有实权又可发挥多种政治和社会功能的国王,其目的是( )。

A.尽快结束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B.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C.发挥国王的统治核心作用

D.增强国家政权的代表性

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存在君主。其英王和王室世代承袭,在英国社会中位

居最上层。围绕英王和王室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是英国封建贵族的总代表

B.它们是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代表

C.它们掌握着国家实权

D.它们是现代英国政体部分的主体部分

8.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W·白芝浩特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说明( )。

A.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B.在英国拥有实权的是上下两院

C.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作用

D.英王是英国世袭的国家元首

9.比较英国和日本的政治制度,其相同之处是( )。

①国家元首是世袭的②国家管理形式采用议会制君主立宪制③国家结构形式采用单一制④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1年5月20日结束了对邻国爱尔兰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从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科克乘专机返回伦敦。这是英国君主在爱尔兰摆脱英国统治独立后第一次访问这个邻国。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归根结底取决于( )。

A.历史文化因素

B.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C.国王本身的社会职能因素

D.联邦成员国的反对

11.大事记:

(1)2011年7月18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南非,积极拓展英国的国际生存空间。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笔签发“2011年女王志愿服务奖”,颁发给纽卡斯尔华人健康中心,标志着健康中心的工作获得了英方高层的认可。

(3)2011年7月19日,英国议会质问“窃听门”事件的主角默多克父子。

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谈谈英国政体的运行。

第一框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C

6、B

7、B

8、A

9、D 10、B

11、答案(1)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的主要机构有国王、议会和内阁。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国王仅是一个“虚位元首”,仅是名义上的或者形式上的。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限制,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2)国王、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既有分权,又相互制约。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高中政治导学案例——《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高中政治导学案例---李月奎 (一)导入(2分钟) 教材分析 本框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内容,本课内容由三目构成,第一目: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第二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目: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通过对三项政治制度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程度,本课时内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学好本课时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并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学情分析 这届高一的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有很好的合作意识,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社会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比较敏感并且比较感兴趣,。但是政治生活模块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点远,高一的学生政治生活的知识还比较欠缺,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问题较难解释他们所接触的实践问题,很多学生往往产生困惑。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当前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和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 (二)自学与讨论结合(15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 (三)议(6分钟)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优质高中英语选修7 unit3教案

一、词汇&短语 1.目击 v.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暂停 vt./n. __________________ 3.每年的adj. _________________ 4.拖,拉 vt. __________________ 5.催促vt.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深(度) n. ____________________ 7.协作 n.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住所 n._____________________ 9.相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逃离v.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放弃 vt. ____________________ 12.帮助(某人)摆脱困境 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 瞄准 13.________________ 优于;在……前面 15.________________ 靠近 16.________________ 在此期间;与此同时 17.帮助(某人)摆脱困境或危难 二、知识详解 1. 【原句】that this was just a story but then I . 当时我以为只是一个故事罢了,但是后来亲眼看见了,而且见过多次。 witness vt 当场见到;目击 n 目击者;证人;证据 be (a) witness to sth 目击,看见 witness sth 见证,目击,作证 bear/give witness to 为…作证,为….的证人 witness to doing (在法庭上)作证 1).His good health is a to the success of the treatment. 他身体健康证明这种疗法是成功的。 2).Police have appealed for anyone who to contact them. 警方呼吁凡是目击这一事件的人与他们联系。 3).He seen the man enter the room.他证明看到那个人进了房间。 4).She the case, but didn’t want to give/bear witness. 2.【原句】On the afternoo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 I heard a loud noise coming

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七上道法5.2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docx

初中政治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初中政治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5.2在品味情感中成长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 1.1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1.2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和成人交往,体会交往与友谊对生命 成长的意义。 2.学情分析 情感生活是初中学生青春成长的重要领域,与他们的道德修养、法治学习密切关联。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关系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信任感、有力感、责任感等基础性感,是学生丰富生命体验、获得成长、参与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石。本课引入“情感”话题,帮助初中学生将生活中情感体验与道德学习、价值学习相联系,引导学生在觉察认识情感的基础上,将青春的创造力与自身的情感经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相融合,积极影响自身环境,传递情感正能量。 3.教材分析 第二框在品味情感中成长,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发掘美好的生命体验,通过人际交往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负面感受转化为成长的助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影响生活环境,学会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 本框共安排了两目内容。其一,体味美好情感。本目要把握好“体位”和“美好”两个关健点,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体验美好情感,促进提升精神发展。其二,通过人际交往、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获得美好情感。其三,将负面体验转化为成长助力。第二目传递情感正能量。本目突出“传递”这一行动指向,强调学生主动影响改善环境,在人际交往中传递、正向的能量,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要有主动影响环境的意识和意愿。其二,积极与人交往,传递美好情感,创造美好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学习以实际行动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2.通过阅读感悟,认识生活中美好情感的作用,学会通过合理的的方式获得美好的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结合生活实际,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负面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获取美好的情感。 难点:以实际行动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教学案例: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高中政治课堂案例教学 1.教师备课 1.1按课程标准备好要点 备课要把握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仅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的依据。教材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资料参考,所以可根据课标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难易结合,繁简相适,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并熟悉相关要点。 1.2按课程标准备好案例 作为当代高中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了,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运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硬道理。所以要按照课程知识点标准,备好社会生活现象、时事政治等相关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涵盖点进行讨论分析,起到促进和强化学习一门学科的作用。所谓,知国事、知时事,政治知识可以分析时事,理论可以指导处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才是目的,所以,准备案例的标准在于把握好知识的涉及点。 1.3了解学生,深化教学 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学生才是核心环节,求学需要方法,授道更需要技巧,“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典范盛举。因此,备课除了受纳的准备,更要了

解学生的情况,把学生的经验、视野作为课堂资源,整合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收益更高效,只是吸纳更精进。 2.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关键 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忽略了师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建构,硬性的灌输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学生是发展的未来,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如果把未来变成“容器”,那么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还从何而来,创新能力和水平就更不可能有所突破了。正如,一个人的思想始终属于单一的思想,而一个人的思想加上一个人的思想那就是无穷个思想。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讨论方式,这才是富有成效的教学利器,才会成为取得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思想的保障,师生的角色意识决定了师生的课堂行为,进而决定了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模式。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教学相长更是现在教学中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互动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的角色是探究者、对话者和构建者。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从被动的说教灌输中走出来,从而走进创新的海洋。其次,注重讨论问题的方法和发言模式,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讨论,会使一些思想活跃的学生掩盖了沉默少言学生的发言,所以以少汇编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主动的主体比成为被动的客体更有实效。 3.对于案例教学的分析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案

2021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分子的性质》word教 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定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确实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定。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1)如何明白得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2)如何明白得电负性概念; (3)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显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看、摸索、讨论。一样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 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如何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如何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中学习过的向量合

成方法,讨论、研究判定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因此差不多上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 (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一样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样是非极性分子。 反思与评判: 组织完成“摸索与交流”。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优秀教案Unit3Under the seaPeriod 1新

Unit 3Under the sea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本课题努力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将语言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将课堂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之中;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探究法、观察法和发现法,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原有的教师说解、说教的形式,重视知识和结论形成过程。努力发挥形成评价的激励机制,利用两两合作、小组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设计了编写对话和仿写作文等任务,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新鲜感不断的亢奋状态中,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总之,本次设计的宗旨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最终教学的目的。 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和“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教材内容分析 Unit 3的主题是“Under the sea”,中心话题是海底世界,听、说、读、写活动主要围绕海底动植物、海底奇妙景观,以及有关大海的神话故事展开的。教学内容由两篇阅读,两份听力,三个话题讨论和三个话题延续性写作任务组成。 阅读内容是:1.两起虎鲸轶事。(P20-21) 2.一篇有关海洋见闻和感受的日记。(P24) 听力内容是:1.三个观鲸人对旅行社服务的一些抱怨。(P25-27) 2.有关鲨鱼攻击人类事件的新闻报道。(P62) 3.记者和鲨鱼专家有关人们对鲨鱼的误解和为什么鲨鱼会急剧减少的谈话。(P65-66) 话题和写作内容:1.用Using Language 阅读中表达感受的词汇描述过去的难忘经历。(P24) 2.用speaking and writing中的抱怨用语在设置的情境中礼貌抱怨。(P27) 3.用以前学的persuasive writing的表述写一篇有关正确对待海洋生物,禁止乱捕的劝诫性文章。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这个新鲜话题普遍很感兴趣,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大部分学生对新学的单词词汇还是比较生疏,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源,在任务型教学下完成本课题的学习。班级里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要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通过听、说、读、写都有所获。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中的单词和词汇。如:anecdote,annual,witness,accommodation,shore,yell,pack,flee,drag,depth,lip,abandon,relationship,seaside,net,dimension,reflect,pure,cell,aware,vivid,narrow,sharp,tasty,scare,shallow,awesome,seal,pension,pensioner,help out,be/become aware of,upside down,be scared to death,etc. 2.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海洋/海底世界。 3.复习动词v.-ing形式的被动式。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赏析水平。 2.在写作中学会表达责备、抱怨和要求赔偿。 情感目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案 《我知我家》教案 沙河市蝉房中学 刘聚书

第一课爱在屋檐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 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3、情感目标: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 2、难点: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以及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教学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一)情景预设 板书课题:我知我家 引言:(学生阅读教材P3页第一段后,教师引入本课教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每个人都有父亲和母亲。人人都盼望有个温暖的家。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我知我家》,那么,你知道家是什么吗?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家呢?我们首先来阅读P4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页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图一:有房子——————没有家:家不只是房子 图二:没房子——————有家了:加中有亲人、亲情 至于地域、住所、人群集合体、好朋友、吃饭的地方等,虽然与家庭有关,但都只能是家庭的一 个侧面,而不是家庭的实质。那么什么是家、家庭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家庭关系的建立 1、家庭的含义 活动一: (1)想一想、写一写: 我们每个同学想一想在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然后写出一句话“家是————”来表达你对家的理解。 (2)读一读、比一比:我们再来看看书本上写的“家是什么”(指导学生讨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趣味教学案例-生活与哲学 “一材两用”趣味教学案例六则 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寓言、童话包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和哲学道理,把它们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而且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一、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这一大桶粥天天都不够分。刚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结果一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能吃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决定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让他给大家分粥。开始有人就挖空心思地去讨好、贿赂分粥的人,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又组成三人分粥委员会及四人评选委员会,还是互相攻击、扯皮,当粥吃到嘴里时已成凉的了。最后,又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分粥人吃到最少的,大家都尽量分得平均些。这样以来,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社会风气。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即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兼顾社会公平,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要求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理顺体制。"轮流分粥,但分粥人要等其他人都挑完后,自己才能端剩下的一碗"是理顺的体制,是量变。"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是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吃蛋原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户人家养了一只母鸡,这只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可有三种消费方案:一是坚持一天吃一个蛋一一收支平衡。二是把鸡杀了吃掉一一透支。三是坚持在一段时期少吃鸡蛋,省出10个,孵成小鸡。如果成活8只,有4只母鸡,4只公鸡,过上些日子,这家人一天可吃5个蛋,遇上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杀只公鸡改善一下生活。如果主人这样坚持下去,那么消费水平便会不断提高,积累也会越来越多。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上述例子在经济学中被称作"吃蛋原理",这一原理反映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积累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积累主要是扩大再生产,消费主要是满足个人、家庭和公共

选修七unit3 课文

高二英语第七模块第三单元课文教学案 制作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编号: —课前预习案—— Put the events in the reading passage into this timeline. (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时间排序) 1. The killer whale guided the team to the hunt. 2. The killers ate the lips and tongue of the baleen whale. 3. He heard a loud noise coming from the bay. 4. The men went to the boat and headed out for a whale hunt. 5. Clancy arrived at the whaling station. 6.Clancy and his men killed the baleen whale with the help of the killers. 7. He saw a huge animal in the water, which was Old Tom, the killer whale. 8. The men returned for the baleen whale the next day. 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旨大意 1.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The fierce killers would attack people when they were hungry. B. The author didn?t believe the killers helped the whalers catch whales at first. C. One of the whalers, George, liked being kept waiting. D. The killers could race whales as well as excited dogs. 2.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first anecdote? A. About a hunting experience of old Tom. B. About how the killer whales helps the whalers to hunt a whale. C. About how the whalers killed Old Tom. D. About how the killer whales killed the whales. 3. What does the word “it” in the sentence “He let it g o and the harpoon hit the spot” refer to? A. The whale. B. The boat. C. The harpoon. D. The killer. 4.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second anecdote? A. Fierce killers, like Old Tom, could protect people. B. James was washed off the boat. C. It was hard to handle the boat in rough sea. D. Old Tom rescued James from other killers. 5.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 killer whales can protect men from being attacked by____. A. whales B. tigers C. enemies D. sharks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课题: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课型:授新课授课人:沈镇涛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第三课《珍爱生命》的第一框。本框题主要内容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两部分。这些内容既是本单元的逻辑起点,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人是世界存在发展最为关键核心的部分,要教会我们的学生他们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这个想法很重要,要有这么意识和责任心。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如何避免不该有的冲动,合理保护自己在当今这个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本课的重点。 学情分析: 由于刚进入初中学习的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状态下,这时候的学生显得比较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探究欲望,但是同时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各种危害学生生命安全的危险很多,所以在教学中更要重视对于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的引导与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能力目标:掌握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初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命,培养生态伦理意识。 品德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验生命的可贵之处是重点。 (2)引导学生懂得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听录音谈感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通过老师对大自然的进一步的描述,让学生谈感受。 目的:让学生感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从而引出《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板书) (二).新课过程: 1.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板书)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动植物实体向大家展示,并介绍它们的成长历程特性,展示生命的价值。从而点出"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板书)(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适当的补充或让知道的同学作补充,并对说得好的同学加以肯定,给予鼓励)。最后由我作小结。 活动的目的:通过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受到触动,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丰富,初步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2)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校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 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 攀比心理 D 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师:假如你是“月光族”的理财顾问,你应如何建议他们进行科学合理消费?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略) 问题一:贷款消费就是超前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略)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现在国家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那是因为在实际消费中浪费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请看这下列图片:大家看见过这样的画面吗?是发生在哪里的呢? 生:(略) 师,对,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有的同学也许还曾经经历过,下面老师想和大家做一道计算题,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全国13亿人,一年会浪费多少吨粮食? 生:65万吨。 数据展示:我国13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1/4。如果每人每天浪费1元,一年全国就浪费了4745亿元;如果每人每月浪费500克粮食,一年全国就浪费了65万吨粮食;如果每人每月浪费1吨水,一年全国就浪费了156亿吨水! 问题二: 师:(1)上面的图片和材料启示我们在消费过程中应践行什么样的原则? 生(略)。 师(2)我们为什么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生:从个人:国家:社会三个角度分析(略) 4、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师: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它对我们的消费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生(略)。 问题三: 师:什么是绿色消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是什么) 热点分析:国务办公厅08年1月8日发出《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做出了回应: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生:(略)。 师: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为什么) 生:(略)。 师: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怎么做) 生: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回答。 国家: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监管 企业:执行国家标准、保护消费者利益、社会责任感、废弃产品的处理、循环经济 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节约消费、循环利用 板书设计:学生进行板书设计(略) 课堂小结:(略)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师:深入社会(校园),联系实际,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中学生消费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要点: 一、焓变(△h)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放热反应△0 吸热反应△h 0 焓变(△h)单位: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 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 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 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co2,h→h2o(l) 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第1页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五、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 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也不相同 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一样稳定 d.无法判断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 Unit3 Reading参考教案

Unit3 Reading参考教案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goals教学目标 1. Target language目标语言 a. 重点词汇和短语 anecdote, annual, witness, accommodation, shore, yell, pack, flee, drag, depth, lip, tongue, abandon, relationship, ahead of, in the meantime, help out b. 重点句子 We ran down to the shore in time to see an enormous animal opposite us throwing it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then crashing down again. P20 Without pausing we jumped into the boat with the other whalers and headed out into the bay. P20 As we drew closer, I could see a whale being attacked by a pack of about six other killers. P20 And those others are stopping it diving or fleeing out to sea. P20 It took over half an hour to get the boat back to James ... P21 2. Ability goals能力目标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the sea. Let the Ss know that sea plants and animals are part of human beings’ life.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学能目标 Help the Ss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the sea by means of making dialogues and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through reading.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elp the Ss know more about plants and animals under the sea as well as the animals’ loyalty and help to human being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some sentences;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as well as the text.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案例分析 叙永县教研室吴红卫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四年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如何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应该如何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孛中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并付诸实践?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下面,结合对几个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谈一谈我县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认识和体验,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分析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 (一)案例: 教学流程:消费心理——心理篇;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中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实践篇 教学过程 消费心理——心理篇 导入:消费心理测试: 师:假如你将来工作之后需要购买手机,你会选择用什么样的: A、无所谓,用什么样的都可以 B、外观精美,款式独特,与众不同的 C、只挑贵的,可以拿来攀比的 D、功能齐全,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

测试结果:A、从众心理 B 、求异心理 C、攀比心理 D、求实心理 消费心理调查:统计学生选择的结果(略)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在学案上面迅速归纳出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评价(利弊两方面)、态度(时间为两分钟。 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的内容(略) 师:点评(略) 师: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这四种消费心理的特点、我们对它们的评价如何?以及如何去对待?(略) 做理智的消费者——评析篇 师:“月光族”大家听说过吗?(略) 探究活动:消费理财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分子的性质教案

分子的性质 教学目标 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例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4.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5.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 表明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思考与讨论] 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4,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 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 完成“学与问”,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过渡] 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 学生阅读“三、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 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 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34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的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如图2-33 [阅读资料卡片] 总结、归纳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各氢键的键能、键长。

高二英语选修7-unit3教案

Unit 3 Under the sea Warming up Have you seen plants and animals that live under the sea? Where did you see them? On a snorkeling trip At an aquarium On a boat tour In books In films On TM nature programmes On the internet

一些海底的其他动物: 海星sea star 珊瑚coral 水母jellyfish 海豚dolphin 海鸥gull 海龟turtle

海豹seal New words witness v. 目击,做证 n. 目击者,证人,证词 pack 打包,收拾行李 flee 逃跑,消失 abandon 遗弃,抛弃 annual 每年的 Reading 1.I thought , at the time, that this was just a story but then I witnessed it with my own eyes many times. at the time “那时候”,位置应在story之后,作时间状语,提前是为了强调,that this was just a story作thought的宾语。 2.On the afternoo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s I was sorting out my accommodation, I heard a huge noise coming from the bay. 在我到达捕鲸场的那个下午,正当我准备膳宿时,我听到一声巨响从海湾传来。as, when和while 1) as 强调主从句中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从句表示"随时间推移"连词能用as,不用when 或while。 As the day went on, the weather got worse. 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越变越坏。 2) when 可表示瞬间、时间段,主从句动作同时发生,也可以先后发生。当从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