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展旭公路工程咨询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雨,主要依靠城市的排水管道、泵站等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破坏式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是大幅增加的。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面源污染,海绵城市建成后,将会减小洪峰和洪流量,所以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之为低影响力设计和低影响力开发,与国外所提倡的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是一致的。

二、海绵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013年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之后,国家又通过中央财政支持先后在2015年和2016年遴选了30 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的发布,要求在 2020 年之前全国所有城市完成不低于 20%建成区面积的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二)、海绵城市建设可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生物滞留与普通硬质铺装及景观绿化投资基本持平,在实现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排水能力的情况下,可显著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降低涝造成的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损失。关键是,海绵城市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降低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五年时间,我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涝,在暴雨中排水系统一度瘫痪,、等城市甚至由

涝引起了伤亡事故,损失惨重。与此同时,全国又有11O0座城市严重缺水,鄱阳湖干枯见底,洞庭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等。就拿来说吧,2008年和2013年的的大雨,整个变成了一片汪洋。2009年-2015年连续的干旱造成多少损失,还让人民记忆犹新。

(三)、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除了雨洪资源的利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目的,既构筑一个集展示、休闲、活动、和防灾避难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园、街心绿地、屋顶花园、露台花园、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建设属于城市基本建设的一部分,是市民直接参与和享用的公共资源,其社会效益体现在公共服务价值上,一个好的生态空间,既可以丰富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服务于人类;也可以构筑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还可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转变

中国的经济经历了超高速增长阶段,正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应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也将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优、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水作为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发展的典,正是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转变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经济的核心是价值,海绵城市建设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正是价值观从单一的金钱导向转向以人民幸福为中心、以综合价值为目标及以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更重要的是海绵城市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相对成熟

和转型重要节点的标志,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材料、工程施工工艺、技术服务、设备、管理、居民生活的多个领域,不是简单的土建领域,不仅整合已有生态产业体系,还将催生新兴产业,全面激活相关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和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等,同时,拉动运维管理、智能监测和居民休闲产业,形成一个强劲的产业链体系,推动科技、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海绵城市建设体现了城市的艺术价值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其建设理念是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更是对景观艺术的设计及美好城市形态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创新和有效的景观设计中,例如桥园,仅用雨水这一简单模式,最大化创造了丰富边缘的原生景观,造就了良好的景观设计感和视觉连续性。海绵城市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对空间形态的塑造上,如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利用植物高矮和现状差异,在空间上形成错落感,营造出来起伏的植被天际线,形成韵律感,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享受。

三、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市政道路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 ~ 20%,道路路基围收集到的雨水量也非常可观,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

效利用。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还在不断增加。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雨水就地渗蓄及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研究新型路面材料和施工工艺是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理念的首要任务。

(一)、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线路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开发必须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所以,城市道路在建设的前期设计阶段,就应服从国家城市道路建设总体规划、依据政府统筹引导推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结合城市已有的地理环境,在尽量不破坏原有道路排水系统的基础上,绕过天然河流及湖泊,规划道路的建设路线,合理设计道路建设的空间布局,通过建设天然绿化带、人行道等完成对雨水的滞留、渗透、净化利用,实现道路对环境的低影响建设目标。

(二)雨洪排水系统设计

1、车行道排水设计

传统的城市道路建设排水设计是为车行道设计路面横坡,坡度1.5%~2%,使雨水依靠重力自由地进入排水口,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是道路

市政道路海绵城市设计方式

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通过城市道路改造,选用优质环保路面材料,减少地表水污染,建设地表水调蓄系统,最大程度地把雨水保留下来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就像一块海绵哪有,能把雨水留住,让水循环利用起来。即指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同时丰富城市景观,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让城市更加宜居。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既要实现生态目标,也要满足城市功能。因此,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必须要以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各部门、各专业统筹配合,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件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 城市道路建设在低影响开发中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硬化地面减弱了雨水的渗透,雨季降雨量大时容易形成洪峰,导致城市部分区域积水;导致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加剧,极端气象条件和极端水文条件增多。 城市道路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道路面积不断增加,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5~20%。道路路基范围收集到的雨水量非常可观,而目前这些资源都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如果能在现有雨水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绿化带用水特点,研究新型路面材料、雨水就地渗蓄、利用方式,就近收集道路径流作为地下水、路边绿化带的补充水源,对推动低影响开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建设设计方式 3.1 城市道路实施现状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以满足城市道路功能为目的,在雨水控制和利用思路上主要体现“排”上,忽略了对生态的保护和环境的影响;这种以“路面横坡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网”为主的道路雨水排放方式,主要缺陷有:①道路雨水经市政排水管网直接进入河道,道路绿地不能有效地滞蓄雨水,不能对地下水进行补充;②绿化带不能有效蓄留雨水,因经常性的浇灌绿化成为道路用水大户,每年都消耗大量自来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 ③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造成洪涝灾害;④雨季地表水排水不畅,路面积水严重,面层湿滑,引发交通事故。 3.2 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城市道路路面传统做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为城市建设需要、改善生态

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研究

道路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12T16:35:11.36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作者:刘大欢 [导读] 注重对于环境的发展。因此,结合现代化道路建设,改善城市的排水能力,大力发展海绵城市,是具有战略性的发展眼光的。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市 300392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道路,在设计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排水问题。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环境局提出,是一种城市排水、蓄水管理的新概念,指在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来临时,城市能够有较好的适应能力。由于城市不合理排水带来了很多问题,我国于2012年引进了相关理念。本文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水排放不合理问题,结合海绵城市的构建理念,提出建设渗水式的道路建设、加强绿化环境,完成海绵城市的系统处理,解决城市排水问题,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问题道路设计自然灾害 前言:近几年,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着暴雨洪涝灾害,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城市的硬化面积过大,而绿化面积不足,城市中的水循环存在问题对于污水处理不够完善。而如果仅仅采取工程措施的话,不但要占用很多地下空间,而且容易造成更大的污染。并且,这些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单纯盲目的增加城市绿化率,会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控制污水处理,在城市道路建设的过程中与海绵城市的观念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结合现状,加强透水式的道路建设 1.1我国目前的道路排水现状 目前我国道路大多是由沥青和混凝土混合铺筑的。当有降雨的时候,雨水会聚集到路面上,形成积水,不但会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会危及交通安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一般是直接引流,在设计公路的时候,路面是倾斜的。发生大规模降雨的时候,使水顺着路的横坡流到道路排水系统里,进而排出城市。这种排水模式存在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会提高修建道路的成本,增加道路建设的难度;另一方面,把降水全部排出城市,会造成城市地下水的缺失,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城市正常的水循环。而且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城市绿化用水无法利用。 1.2透水式的道路建设 透水式的道路建设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差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道路设计使雨水渗透到路面之下,采用易渗透的建路材料,对于雨水简单过滤之后,有效补充地下水,改善传统排水方法流失地下水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降雨量大的情况,能够减轻排水压力。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建筑密度比较大,降暴雨时,城市范围降水无法及时排出,就会造成内涝。而采取透水式的道路建设的话,雨水在排出的过程中,流经路面不断向地下渗透,能够有效减轻雨水对于城市的冲击,降低水流的冲刷力度,使排水方式更加多元化,有效分流。而且在雨水流经路面的时候,会溶解大量的可溶解污染物,造成极大的环境影响。但是透水式的道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雨水在渗透的过程中,经过简单的过滤,雨水直接渗透到地面下,减少了对路面的冲击,不但延长了道路的使用寿命,而且不会污染环境。降雨的时候,由于传统的路面会有积水,不但会降低摩擦力,而且夜晚开车的时候会因为反光,增大了开车的危险。而透水式的道路则能够提高轮胎对于路面的附着力,使雨天驾车更加安全[1]。 二:有效加强绿化 提到绿化,首先想到的就是种植植物。那么,是不是只要绿化面积足够大就能够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呢?在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的高密度化是不可避免的,只追求绿化面积,是无法很好的与我国城市发展结合起来的。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的前期,就要结合原有的生态环境,结合城市的地理特点,在有效完成城市建筑的前提之下,不破坏生态环境,合理规划道路建设,在道路两旁加强绿化面积[2]。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构建天然的绿化带。如果说渗水式的道路解决的是城市的排水问题,它负责的是海绵的“吸水”,那么绿化解决的就是海绵的“挤水”。有效加强绿化面积,不但能够有效吸收降水和生活污水,而且能够帮助储存地下水,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对于道路建设,可以使绿化带置于车行道的中间,使车行道向中间倾斜,而且一般来说绿化带是要低于道路高度的,这样有利于收集雨水。这样的话,使简单的雨水收集变成较好的绿化渗透。 三:完善道路设计中的细节建设 3.1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衔接问题 由于人行道的载重量比较小,可以直接用透水人行道板铺砌,不仅能够减少资金的投入,而且能够增大雨水的渗透率。在与机动车相邻的一侧要结合实际路况,设置碎石隔离层。使积水更加容易渗透到底部,而不会使积水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留置。对于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有绿化带的情况,可以使他们靠近绿化带的一侧向内倾斜,并适当降低绿化带的高度[3]。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合适的衔接方式,对于海绵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道路边缘防护措施 在城市边缘地区,有很多的道路边坡情况存在,道路边坡的安全性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对于边坡的防护一般都是浆砌片石或者植草防护,但是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上,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起到较好的防护作用。随着海绵城市的发展,对于道路边缘的防护和应用都更加广泛。道路边缘分为两种,一种是土质的边坡,这种情况一般要进行碎石砌面,碎石面对于水的渗透能力比较强,能够达到防护的要求。另一种比较复杂的是石质的边坡,石质边坡比较坚硬,而且它的渗水性能也不好,直接进行开挖的话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3]。所以要根据石质的岩石走向,适当放平石坡的陡度,采用生态手段处理积水,并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和碎石沟,从而有效的处理降水对于道路边缘的冲击问题。 3.3雨水口、路肩边沟设计 3.3.1雨水口 由于传统的雨水口缝隙较小,极易出现堵塞的情况,目前的雨水口大多在道路边缘设置,雨水口中会因平时打扫或者被人为丢入垃圾,在降水的时候就会污染水质[4]。更为严重的是,在城市出现较大降水的时候,污水会涌出到地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污染问题,可以将雨水口建在绿化带的中间,或者绿化带与道路的交界处,即路面的最低点,雨水除了被草地吸收外,流入雨水口,流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 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一、遵循原则生态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优先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渗透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减负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统性,协调给水、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

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二、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 雨水花园、下 措施来组织沉式绿地等绿色源头分和排水,以慢排缓释散控制为主 要规划设计理念。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 配套设施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平面图,透视图等 关键词:设计说明;广场景观;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一、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说明 本方案的景观设计概念一反“常规内向的”购物商业设计思路。我们的设计思路和概念断然将城市商业村落迁到了公园里。我们相信这种朝向自然景观的商业街最适合当地人的思维及喜好,这是一种可以同时交流享用的街道、漫步路,水道、广场和公共绿色空间等区域,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娱乐、购物、工作、休闲放松。我们坚持利用自然,反对一切人造的,粗劣的东西,相信人们会愿意感受自然的光线、新鲜的空气,地域的情调、优美的建筑和材质。自然的商业感受将更有趣、更艺术化。一切能发挥人们想像的景观元素将呈现在公共空间里。 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策略 多层次的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把不同的景观元素穿插利用到院落空间、广场、街道和水岸线。 生动的水岸线:独特的水景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无论是散步、逛街,还是表演,都有不同的景观节点,丰富的水岸线设计为行人提供了不同的感受。 公共领域:在这个大的区域里,合理的配置了不同主题的公共空间:购物、餐饮、娱乐、消遣、休闲、健身以丰富购物的感受。例如,配合主力店入口的景观设计可以置一个室外卖花空间,或者在餐馆的外部公共空间可以设置一个卖食品的空间。这种室内外配合的设计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蛇行的和梯形的通道:像孩子的游戏,景观领域像蜿蜒的人行的蛇行路。例如弯曲的水岸线散步路和东西向的弧形步行路联系了未来的娱乐中心、主力店和公园的主入口。一系列的节梯或桥体被运用到整个项目,每个设计思路都有它的特别情趣性。 景观介入:许多的漫步路都非常长,为避免其单调性,我们介入了许多景观元素、不同的材料和铺装图案。在商业街建筑北部,以引进的水体刻意的打破了过长的漫步路。放射形铺装的运用和水边的平台都打破了其单调性。 漫步路和街道景观:东西向的曲线路把人们导入北面沿湖景观及中心公园,放松的步行路联系着不同的景点。岸线前的步行路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是很活跃的。这里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因为这里分布了水景、公共艺术和雕塑和室外街具小品。各种动态的和好玩的水景观像珍珠一样被串在沿湖建筑主轴线上。每个水景被清楚的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平静的水池、戏剧性的喷泉等。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展旭公路工程咨询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分析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分析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摘要:城市道路是国家的血脉,它的健康发展才会确保整个国家的健康和强壮。但如今的城市道路设计存在较多问题,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机动化也随之加速,机动化车辆的增多给城市交通带来更大的压力。如何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完善城市道路建设流程已成为现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问题及措施 引言 随着都市的前进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城市道路的设计将要迎接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现在的城市道路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那就是各种各样、新奇百态的设计样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设计样品多了,所出现的问题也就随之加多,那么对于一个道路的设计者来说,这必将是一个严峻挑战。面对挑战,设计者们也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自己的设计负责,对道路的受用者负责,对城市建设负责。 一、在城市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常见问题 1、设计总体思路 在我国国内很多城市在道路设计时并不注重对整体路网进行合理的规划。道路设计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对路网中的道路等级、横断面、竖向进行统一规划,而是在城市发展后发现道路宽度不够,道路等级不够造成道路交通功能满足不了现状,才考虑对道路进行提升、改造。不仅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而且在规划已确定,布局已成形的情况下,改造提升余地受限较多,造成工程难度及工程投资的增加。尤其是在主城城市区的整体路网规划,近远结合,更是不能孤立于整体之外进行道路设计。中心的商业区和中心区交通参与者纵多,交通组成复杂而繁多,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区域路网的整体合理规划,梳理各等级路网规划,即充分合理的布局区域主干路网结构,也需重视次干路、支路、辅路的建设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整体路网合理和完善。所以,统一规划、整体设计、近远结合、主次相辅等设计思路是很重要的。 2、纵断面设计的问题 在整个道路的设计中纵断面就是重难点之一,这也是体现道路设计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首先的问题就是在设计时必须要注意道路的标高与现状标高的配合情况,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的设计人员对现状标高不够重视,忽略了纵断面与现状标高的协调,忽略了道路纵断面设计的首要出发点。其次,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保持主要道路纵坡不变,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再次,交叉口竖向设计时至少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浅析 摘要:在我国,关于海绵城市的认知并不多,它依然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由 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在整个社会 发展当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受关注度也直线上升。所以,本文对海绵城市市 政道路设计施工方式进行浅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工程;道路设计 一、海绵城市概述及市政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一般来说,所谓海绵城市,主要指的是如同海绵一样具有弹性作用的城市的 总称,当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天气环境的时候,比如严重的暴雨侵袭灾害,可以具 有良好的适应及抵抗作用的功能,下雨之后,能够完成雨水的吸附、积蓄、渗漏 以及净化等任务,同时必要的情况下,对已经积蓄后的水进行释放处理。海绵城 市构建过程中,需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合理对策,有效对抗、 防御和处理洪涝等自然天气灾害等情况,采用科学的雨水积蓄、渗漏以及净化循 环利用法,保证城市的水资源供应,达到对自然环境保护的目的。显然,海绵城 市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关键。实施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 重视地表水、自然雨降以及地下水等各个部分,保证水资源利用的科学、合理性,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达到水资源的二次利用。从相关的规定要求中不难得知, 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非常重要,所以应制定长远目标。特别针对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蓄水能力的把控,应结合具体的承载 力水平予以规划。一旦对该因素加以忽略,势必会影响到排水管网的正常运行功能,让使用年限缩短。同样,雨水释放的控制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水土资源保护 的有关规定,当内控水平不足成为忽视因素以后,也会对市政工程的规划设计造 成不良影响。 二、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的有效设计方案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市政道路规划设计十分重要。从相关的规定中可知,无 论是人行道路,还是沥青路面,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采用合理的技术加 以施工。 1、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更具智能化 市政道路规划过程当中,绿化带设计十分关键。从前城市市政道路规划设计 通常运用物理导流的原理,设计成高于行车道路大概25-45cm的綠化带,从而完 成雨水导流工作。实际上,这种设计处理方式并不可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雨 水的导流处理,特别是在绿化带处于饱和的状态下,常会产生倒流的情况;另一 方面,也阻碍了道路上的行人、行车,影响到正常的道路通行。比如:xx省xx 市2016年以前,当雨季期来临时常会形成内涝的情况,究其原因,便在于不科 学的绿化带设计规划。通过确保道路绿化带设计的智能化,不但使收集雨水工作 化繁为简,而且将行车路面中的渗水排除之后,运用雨水收集工具可以完成依据 自然导流方向的雨水收集任务,并且和生活用水的排水管加以隔离,让水资源的 分配、供应紧张得到一定的缓解。一般情况下,鉴于市政道路规划设计中运用的 均为拥有良好渗水作用的基材,可以使用最少的雨水篦子量,降低在收集雨水工 作以后导流任务的人力耗费,同时还对行驶车辆的风向加以降低控制。当然,智 能管网技术的引用,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将远程控制装置设计安装到雨水篦子

浅谈海绵城市中的道路设计

浅谈海绵城市中的道路设计 发表时间:2017-10-17T12:38:38.9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作者:郝涌江 [导读] 摘要:市政道路人行道、绿化带或分隔带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津市翔泰市政公路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00 摘要:市政道路人行道、绿化带或分隔带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城市道路一般都有15~30%的宽度作为绿化带或分隔带。绿化带或分隔带内的排水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该部分设计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海绵城市对市政道路的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各级市政道路绿化带或分隔带及人行道铺装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键词: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导言: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中道路广场用地占比为8%-15%。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道路以不透水硬化路面为主,遇到极端雨水天气,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除路面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由于遭到高强度暴雨的侵袭,城市道路积水严重,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甚至人身安全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饱受诟病,城市地面、路面的过度硬化和管网建设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城市道路建设工程中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十分必要。 1建设海绵城市道路的意义 随着这几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出现诸多的城市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城市内涝、地下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这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道路的不断硬化。不断硬化的路面使雨水无法下渗到地下,城市的排水仅仅依靠灰色排水设施来完成,加大了城市的内涝程度;不断硬化的道路也使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海绵城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海绵城市中的道路设计就是要让雨水下渗到地下,通过渗、蓄、用、滞、调、排达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控制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传统的排水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快速增长,造成了雨水下渗量的减少和地表径流量的增加,超过了原有雨水管道的承载能力;二是道路雨水径流通过市政管网直接排入附近水系,造成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初期雨水污染严重,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加重了城市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三是道路绿带本应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在传统设计中,这些绿带大多缺乏与周边的联系,成为道路中的孤岛,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来灌溉养护,这是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的水资源危机。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都研究过低影响城市道路,也就是所谓的海绵城市的道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但是海绵城市在我国起步较晚,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少,缺少具体的工程设计和实践成果。 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反思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中,雨水沿着道路纵坡向城市排水的方向发展,简单的排水方式强调快速排放暴雨径流。近年来,许多国内城市出现雨后水涝灾害后,“城市看海”已成为常态,但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重。传统的排水方法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的要求。主要原因是:一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不透水面积比率大幅上升,导致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的增加,渗透超过原来的市政雨水管道承载能力;第二,通过市政路直接到附近的雨水径流排水管道,导致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城市洪涝灾害后,水还没有有效的补充,和初期雨水污染是严重的,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增加城市水环境污染和破坏,三个道路绿带是应该节约用水的影响,土壤,但在传统的设计中,大多数这些绿带缺乏与周围的联系,成为一个孤岛,需要消耗大量的水来灌溉每年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水资源危机。 3海绵城市中的道路设计 3.1海绵城市中的机动车道设计 传统的机动车道都是采用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或者是水泥混凝土,为防止雨水下渗到基层,破坏基层,在机动车道的边缘都会设置排水口,集中汇到下面的雨水排水系统,并且传统的中央带都会高出机动车道20~30cm。这样的设置必定会使路面雨水无法进入绿化带,绿化带的水也仅仅只是雨水的一部分,雨水向比较集中的排水口汇集,城市中的灰色排水设施,不透水,仅仅依靠管道向外排水,必定会造成城市的内涝,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对于透水性材料的路面,因为空隙会比较大,所以必然会降低其强度,对于荷载大、流量大的机动车道来说是矛盾的,规范要求路基土渗透系数大于或等于7×10-5cm/s也就意味着交通量大、荷载重的道路不能采用透水路面,因此我们需要道路工作者能够研究出强度高、环保的沥青路面材料。但是城市道路的路面可以采用透水性面层,就是道路的上或者是中面层采用大孔隙沥青混凝土或者是水泥混凝土,然后中间加一层的防水层,防止雨水继续下渗导致路基的损坏,因此采用这样的路面也是海绵城市中的一大特色,这样的这样既可以促使路面的雨水流入两侧的绿化带,也可以减少雨天路面的水雾,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技能保证交通安全,也满足海绵城市的要求。 对于机动车道的中央分隔带我们可以进行改进,将中央分隔带做成比机动车道低5~10cm的凹形形式,让雨水通过横向纵坡流进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也可做成豁口、打孔、间隔式立缘石、平缘石等形式,来促使雨水流进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做成生态池的设施,种植耐水、耐淹、耐盐、耐污的植物,在生态池中填上渗透系数比较大可透水性土壤,土的下方设置碎石盲沟,以便雨水可以下渗,在碎石盲沟底面,超过路基工作区深度范围后设置碎石层,反向路基底渗流。在路基底面与中央带底面的接触部分应该设置防水层,防止中央分隔带的下渗雨水会渗到路基底面,毁坏路基,加快道路的恶化。在中央分隔带的生态池中,也需要设置带篦子的排水口,根据当地的降雨量,按长度设置排水口,因为有的地区降雨量较大,生态池中会积满雨水,这时的排水口就会把多余的水分排掉,排水口的标高要比路面的标高矮,比中央分隔带的最低点高,这样才能让多余的雨水排出去。在生态池中的水也可以下渗到碎石层中去,继而扩散到路基工作区深度以外的土壤中去,这样可以净化水资源,补充地下水。这种类似于生态滞留池的设施有助于雨水的下渗、储蓄和排除。 机动车道应该增加绿化带的数量和宽度,因为目前还没有用于机动车道的透水性路面材料,机动车道的排水主要是通过横向纵坡排向绿化带,因此,绿化带就是机动车道的主要排水设施,如果某地区的降雨量比较大,增加绿化带的宽度既能快速排除雨水,还能增加城市美观。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也要加设绿化带,这样既能分隔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也可以增加蓄水和排水,真正成为海绵城市。此外,海绵城市道路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1)城市道路低冲击发展设施入口(例如:为改善水入口宽度条件下的水设施,应根据道路垂直坡度调整距离,在进水口设置冲洗设施。(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城市雨水管建立有效的溢流排放设施排水系统有效地和过多的雨水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浅谈中国城市广场设计 摘要:现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中,大多数是以看,而不是用,一味的模仿国外设计而忽略了民族地域性文化的发扬与继承,我们怎么样才能更好的把两者融合是现当代中国城市广场发展的重点。 关键字:城市广场,民族地域性文化 一、广场的发展 广场作为当代城市形象的代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或许是由于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或许是对于中国在国际城市环境下发展所受的影响,也发生这巨大的变化。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长聊的话题。但对于广场这个多变的空间体,其实谁也不知道,它存在的任何意义。也许有人会说,广场就是早上锻锻炼,唱唱歌的地方,也有人会说,广场就是大家在一起搞搞活动,说说事的地方。这只是对于中国老百姓的一种简单的认识。而对于广场这种空间出现的形式已经存在了千年。古希腊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由于古希腊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浓郁的政治气氛,人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不太注重室内空间,促成了室外社区交往空间的产生。同时,人们把自己对空间的体验感受和审美情趣反馈到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在漫长的发展中广场的功能越来越综合多样,有司法、行政、商业、生产、宗教、文娱、社交,等等,形式也由杂乱、不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完整,成为城市中最重要、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在中国,最早的广场要追溯到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广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院落空间发展而成的广场。这类广场平面布局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类型注重对称轴线的特征,以住宅院落扩大到大型宫殿及宇宙建筑群,还扩大到整个城市布局。各种城市广场又是这种建筑组群的封闭式大空间,也可以说是庭院的扩大,如清代天安门广场等。 二、中国的城市广场设计 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手法也是多种多样,从古至今像行政、社交之类的广场多数会以轴对称的设计形式来设计,而对于文娱,健身之类的广场,则设计手法趋向于中式园林的造景手法,打造成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广场。有时随着不同的需要,这两种形式的广场融合成为新的一种新形式的广场,这种形式的广场就天是我们所说的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中,把我们的城市之信广场建设的更好,也值得我们深思。 刚开始觉得这样的广场好像不伦不类,但这也是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要经历的过程。说到这,我们就可以用一个词“地域性”来说明问题。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历史文化,名族文化都很悠长。先从历史文化来说,中国的历史也有上下5000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其中拿最鼎盛的几个朝代秦、唐、明、清来说。秦、唐、明不用说就是现在的西安十三朝古都.它们对于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现在的西安也是正在建设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对于城市形象的建设也是在最大的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其中城市广场的需求也就占有很大的部分,既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也要体现西安的地域特色,这时我们就要考虑民族文化与世界接轨,两者达到更好的融合,更好的站在世界的浪潮之上发扬民族文化。但可能现在两者做的都不是很好,就像一些广场,看似很有唐代之类的风格,但只是把一些构筑物和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的构建放在了现代风格的广场上,这样以来也就有一定的历史感与民族特色。但真正所要包含的意思却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一下西安大雁塔北广场,个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无论是它的元素提取,还是整个广场的设计理念都恰到好处,从空间的设计理念来看,再从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说起,大多数人可能看到了,整个喷泉的地势由北向南逐步抬高,总体分为九级台阶,在这九级台阶上有划分了五级小台阶,这里就寓意就是,皇城西安,帝王之气,九五之尊的含义,很简单的寓意,但通过与其设计理念的融入就变的活灵活现,即体现了国际化的都市广场,又能体现唐代的韵味。不单单是这一项,还有很多,比如像有些道路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它的园路都是正南正北的,路网形状像格子一样。这里也是在路网设计上,运用唐代皇城九宫格的路网形式来设计的。即能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很好的融入现代城市中。 三、中国的城市广场发展、继承与发扬

市政工程初步设计说明

初步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工程概况及设计范围 本项目位于XX市XX工业区内,按《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地规划,本次设计道路位于XX工业区芝麻地块,与XX路相交。 随着XX开发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负责南城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7月份委托我单位进行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设计,设计内容为本道路工程和排水工程地设计。2012年8月业主委托XX市测绘中心进行工程测量,于2012年11月完成工程地形图和横纵断面测量地任务交我单位进行工程初步设计。 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道路起点在XX路,桩号为K0+000,并向西布线,道路终点与原村庄道路相接,桩号为K0+232.992,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9.0米。与本道路工程同步实施地还有排水管线。 (二)设计依据 1、业主XX南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任务委托书; 2、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XX经济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XX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由XX市测绘中心提供地现状地形图及道路横纵断面资料; 5、XX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关于XX南城芝麻地企业专用道路工程项目建议书地批复 文件。X开经【2012】99号。 二、主要技术规范及设计标准 (一)技术规范 本工程设计采用现行国家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2.1.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2.1.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1.4《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1.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2.1.7《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1.8《公路砼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二)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支路 设计时速:20 km/h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7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20m 设超高推荐半径:40m 设超高最小半径:20m 平曲线最小长度:40m 圆曲线最小长度:20m 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150m 竖曲线最小长度:20m 最小坡长:60m 停车视距:20m 设计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 设计年限:水泥混凝土路面20年 三、道路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项目起于XX路(0+0.000),止于村庄道路(0+232.992),东西走向,路线全长232.992米,路线路福宽度为9.0米。 道路平面设计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 道路全线设2处平曲线半径R为:40m、50m。 (二)道路纵断面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 路广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探讨路广 发表时间:2019-08-05T10:57:27.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作者:路广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与日俱增,促使当前人们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功能要求也不断提升,以满足自身的居住需求。“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当前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问题,避免洪涝灾害的发生,并加强对当前雨水资源的利用,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极快,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承担着人们生活日常用水供应和城市雨水污水排放的任务,对城市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但由于我国一部分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质量不过关,导致城市的日常供水和排水带来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阻碍,对城市面貌和城市建设极为不利。近年来,海绵城市理念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通过结合海绵城市理念优化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1海绵城市的概念及重要性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指的是将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促使城市具有海绵的特性,即具有一定的吸纳性和弹性,在面对城市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将城市建设成海绵城市的原因在于当前的城市空间中道路硬化用地面积已经达到了城市建设总面积的20%左右。这样的数字表明在雨水量较大的季节,城市排水系统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硬化路面已经严重的削减了雨水的渗透,极易导致城市排水系统的瘫痪。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能够保证排水与给水两个方面都能够具备一定的弹性,促使城市该排水系统能够更好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困难和雨季城市交通堵塞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对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重要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改善城市环境: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中如何提升城市生态建设的质量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话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基于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理念,一经推出就得到了相关政府的密切关注;(2)有效提升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能够高效的提升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减少积水对城市道路的破坏和对人们出行的困扰。该理论能够将雨水进行合理的收集,并且利用合理的规划优势为城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水资源。 2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 2.1人行道设计 对于城市人行道来说,其主要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步行空间,保证出行的便利,也是当前市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应用当前的“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的促使当前的人行道设计得到优化,为人们的出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回收。“海绵城市”理念在人行道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设材料的渗水性要求较高,进而利用材料自身的性能提升道路的渗水性,防止路面出现雨水聚集情况,同时,对于路面的温度与湿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提升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在优化发展过程中,提升山地城市市政道路给排水性能,满足当前城市化发展要求。 2.2绿化带设计分析 在对绿化带进行设计时,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对雨水收集进行设计:路面材料使用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促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表层,然后留到预先设计的绿化带雨水收集口出。因此,绿化带的高度不宜过高,应设置在路面下方15到20cm范围之内,并且不得低于绿化带中土壤的高度;(2)对水质进行过滤设计:对城市道路上积存的雨水进行过滤设计有助于提升地下水的清洁程度和避免地下水污染,促使所收集到的雨水能够用于多种地方。为了进行水质过滤设计,需要在工程施工中先铺设一层种植土,在种植土上层铺设一层砂石层,再埋设渗透管。这样的设计方案能够提升雨水的渗透量以及水质的清洁度;(3)进行滞蓄缓排设计:对绿化带进行滞蓄缓排设计指的是在对绿化带整体结构了解清晰之后对导流系统进行更深入的设计工作,促使雨水能够更好的渗透到地下。主要的设计工作有:在雨水的设计口处设计明沟,明沟的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对雨水进行天然的过滤;在明沟的两侧进行出水沟渠的设计,出水沟渠的作用是配水;(4)进行雨水排放设计:雨水排放设计是指对溢流系统进行设计,即将地势较洼的位置的水进行导流等。 2.3车行道设计 当前,我国大部分山地城市在进行车行道设计过程中,主要应用当前的非透水性路面施工工艺,直接导致路面自身的渗水性不佳,造成路面积水,并影响地下水供应,甚至严重时造成“热岛效应”。例如,在车行道设计时可以选择质量良好并具有较强透水性的沥青混凝土施工材料,将其作为道路的最上层,而在中间层与下层则选择非透水性,避免地基受到雨水的侵蚀,在下雨时,路面上的雨水沿着横坡进行排放,并进入到盲沟中,直接浇灌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当前的需求。在进行横坡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保证里面的坡度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情况下在0.3%~6%范围内最佳,而对于路中的拱横坡来说其最佳应控制在1%~1.5%范围内。 2.4路基的排水设计 为了提升城市给排水设计的实际效果,需要在对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之前先对道路的路基进行合理的设计,然后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区域路段的要求对该方案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如果市政道路的路基透水性不强,需要采取措施提升路基的排水性能,例如使用换填技术对路基进行处理。此外,不能够仅考虑路基的排水性能而忽视路基的稳定性,还需要使用夯实、碾压等方式对路基进行处理。 2.5附属设施设计分析 市政道路附属设施主要包括路缘石和路肩边沟两个方面。路缘石也属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的设施之一,主要有平缘石和立缘石两种形式。使用平缘石的优势在于,可以与地面保持形同的高度,防止路面发生积水现象,从而提高雨水流入绿化带或者雨水口的能力。立缘石和平缘石不同,要比路面略高一些,可以对雨水产生一定的控制作用,帮助雨水流入雨水口。如果路缘石无法保证雨水的汇集,可以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