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目标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炮弹式花瓶你见过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一睹它的绝妙身姿吧!这款形状特别的花瓶,巧妙地将炸弹和花朵组合在一起,对比战争与和平。

任何时候,虽然总是有更多的人渴望和平的降临,但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远离。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百万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波兰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推进新课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内容)

问题1: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

(奥地利)

问题2: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

(《凡尔赛和约》)

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题3: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

(英国、法国、美国这些主要帝国主义强国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放纵侵略!)

教师总结: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慕尼黑会议》)

教师介绍: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们无耻地导演了一场丑剧!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

问题1: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慕尼黑阴谋”)

问题2: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一系列表现中我们看出绥靖政策的实质其实就是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什么态度?

(妥协、纵容)

二、闪击波兰

1.德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设问:在刚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希特勒就下达了“永远消灭”波兰的命令。希特勒为什么首先选择攻击波兰?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完成了对波兰的半包围,赢得了有利的战略条件;利用英、法“祸水东引”的心理,麻痹英、法;波兰是英、法的盟国,消灭波兰可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获取波兰的战略物资。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出动58个师,坦克2 500辆,飞机2 000多架从西南、西北和北部三路对波兰首都华沙实施向心突击。英、法政府先是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要求,遭到拒绝后,于9月3日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波兰的灭亡

提问:英法既然已经对德宣战,为什么坐视自己的盟友波兰灭亡呢?(结合波兰的位置和之前法国、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思考)

教师归纳:英法以为德国法西斯会继续东进攻打苏联,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1940年4、5月,德军又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的许多国家,英国也遭到了德军飞机的猛烈轰炸!这个时候意大利也加入德国一方作战!3.法国投降、英国抗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多媒体展示漫画《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漫画中“牙医”希特勒出来喊:下一个!墙上的帽子上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请同学们看完漫画后,思考:为什么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主要原因是绥靖政策的影响;军事战术思想陈旧;欧洲国家各自为战,被德国各个击破。

三、“巴巴罗萨计划”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教师首先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德国在当时为什么要侵略苏联?从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形势等角度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适时点拨)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显示:①灭苏是希特勒的目标,是他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而制定的侵略计划的重要一步。②苏联正在积极备战,希特勒已侵占了欧洲14个国家,为避免苏联继续强大和英苏联盟,他决定在英国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先以闪电战灭掉苏联,再回师灭掉英国。

(屏幕显示《德军入侵苏联路线图》)

教师总结:1941年6月22日,一个星期天,德国动用14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集中190个师从南北1 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企图一举灭掉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开始了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德军兵临莫斯科。1941年12月初,德军侦察部队在莫斯科郊外已能用望远镜看到克里

姆林宫的尖顶,莫斯科处于极度危急的关头。

想一想,战争初期,苏联为什么会失利?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德国、苏联两方面去寻找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从德国方面看,兵力强大,准备充分,以及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方式,使德军在战场上占据了有利地位。从苏联方面看,“大清洗”运动使苏联损失了大批优秀指挥员,削弱了战斗力;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特别是利用星期天发动突然袭击以及对战争规模的估计不足,仓促应战,导致损失惨重,在战场上处于被动状态。面对这样的形势,英勇的苏联人民没有屈服,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反映当时情况的影像。

(影像内容包括:德军逼近莫斯科;苏联政府机关和外国使团撤出莫斯科,但斯大林仍坐镇莫斯科指挥;11月7日,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活动照常举行,接受检阅的部队穿过红场,直接开赴前线等镜头)

提问:看了这段影像材料,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苏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镇定自若、不畏强敌、誓死保卫祖国等。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予鼓励)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苏联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誓死捍卫祖国的行动,终于阻挡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

2.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军民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展开了抵抗德军的莫斯科保卫战。(演示影片《为祖国而战》中莫斯科保卫战的相关片断。莫斯科居民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十月革命纪念日红场阅兵及斯大林进行鼓舞人心的演说,红军由红场直赴前线)第二年初,苏军从莫斯科的南、北两面开始反攻,经40多天激战,歼敌50万,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这次战役是德军在大战中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它促进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欧洲战场如此,此时的亚太地区形势又怎样呢?

四、“虎!虎!虎!”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展示《日本偷袭珍珠港示意图》,边演示、边讲述)珍珠港是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活动中心,它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南部,是太平洋上的交通枢纽。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对珍珠港进行了突然袭击,仅以28架飞机、几艘潜艇的微小代价,毁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大部分主要舰只。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动陆军向东南亚各地的美、英军队发动进攻。到1942年春,日军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2.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

珍珠港被袭后,美国对日本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本课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促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起了推动作用。

板书设计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园地】

历史教师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运用教材与学生运用教材问题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不能只考虑自己如何运用教材,而应考虑学生如何运用教材进行历史学习,并把学生运用教材也列入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计划之中。如安排学生对教材的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对书中的地图进行识别、运用,对补充的材料进行解释和讨论等。只有引导学生使用好教材,教材的作用才能真正完全发挥出来。

2.教材正文与辅文问题

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在教材的主体——课文部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本文和补充文相结合的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大字与小字的分段混合编排。正文(大字)部分是历史基本知识,即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叙述;辅文(小字)部分是对正文内容的拓展,补充一些资料性的内容可对正文起到活化、充实、引导和衔接的作用。教师在备课和教学时,应该以正文为教学的基础,教学的重点要围绕正文来选择,但也不要忽视对辅文的运用,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辅文,使课文的这两部分的运用达到和谐统一。

3.课文学习与课堂活动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在辅文部分设计了一些教学活动(阅读、观察、思考、讨论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往往是教材的特点所在。教师在使用时,不能只重视对课文的讲授,而应注重对书中活动设计的灵活运用。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文,更要备活动,把教学活动的设计落实在教学整体规划中,并在教学实际中得以实施,使之配合并深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记忆。

4.书中文字与图片问题

历史教材结合课文叙述配置了大量的插图和地图。这些图片含有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直观、形象,又与课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图片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图片属于形象化的教材,具有展示历史情境和活化课文文字内容的功能。教师应在备课时认真分析图片的内容,把图片的使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设计出运用图片的活动,以便在教学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阐释和运用图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对课文的学习与对图片的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5.课文与补充资料问题

现行的历史教材往往编入一些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多是出自原始材料,如历史文献、档案、诗文等,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师应善于运用书中的这些补充资料,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对原始资料中的一些难懂的文字,教师还要进行解释。补充资料的运用也要同课文的学习相配合,尤其是同课文的重点问题相配合,使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与理解,更好地把握课文中的重点,同时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6.课文学习与拓展训练问题

历史教材在课文中或课后,一般都设计了相应的思考题,目的是加强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训练思维和答题技能。对于书中的问题,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加以统筹考虑,因为拓展训练可以起到运用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历史资料】

关于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许多国家被占领

德国法西斯在灭亡波兰后便开始西进,很快就占领了北欧的丹麦、挪威,西欧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其中,仅用4小时占领了丹麦,卢森堡不战而亡。在攻打比利时的时候,在比利时的英法盟军约有40万人,他们被迫从法国北部敦刻尔克海港撤退。这时德军主力已从比利时突入马奇诺防线的背后,突破色当南下,于1940年6月14日占领“不设防城市”巴黎。意大利眼看法国就要失败,赶忙趁火打劫,于6月10日对法宣战,同时出兵进攻法国南部。法国投降后,许多法国人坚持抗击侵略,其中著名的有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目标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炮弹式花瓶你见过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一睹它的绝妙身姿吧!这款形状特别的花瓶,巧妙地将炸弹和花朵组合在一起,对比战争与和平。 任何时候,虽然总是有更多的人渴望和平的降临,但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远离。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百万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波兰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推进新课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内容) 问题1: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 (奥地利) 问题2: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 (《凡尔赛和约》) 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题3: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 (英国、法国、美国这些主要帝国主义强国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放纵侵略!) 教师总结: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慕尼黑会议》) 教师介绍: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们无耻地导演了一场丑剧!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人教版】(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科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和梵高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基本素养和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勤于探索、谦虚谨慎、敢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人在科学和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梵高艺术画派特点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据传说,有一天傍晚,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反复思考苹果掉落的原因。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研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受到了怎样的启发?万有引力定律是怎样的一个定律?这与牛顿观察“苹果落地”有怎样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近代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史料,了解牛顿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认识万有引力定律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 材料展示: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高度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并成功预言了彗星的回归时间,这颗彗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 设问:牛顿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哪些科学理论?对“哈雷彗星”的预言说明了什么? 提示: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运动三大定律。“哈雷彗星”预言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师大版 1. 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历史上“饮鸩止渴”的典型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 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解答的关键是对“饮鸩止渴”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和“饮鸩止渴”的意思非常接近。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1938年9月,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后来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先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 2.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因此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 3.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是下列哪一国人() A.德国 B.波兰 C.捷克斯洛伐克 D.埃塞俄比亚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慕尼黑阴谋。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不去加以严厉制裁,反而推行绥靖政策,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企图祸水东流,引向苏联。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签订慕尼黑协议,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不顾捷克的利益,强行把捷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再次满足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要求,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其影响极其恶劣,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一步一步把世界推向了战争的威胁。所以题文中的我们应指的是捷克,在它之后更多的国家遭到了法西斯的侵略,特别是法国自食恶果,被法西斯德国灭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点评:本小题考查的是慕尼黑阴谋。 4. 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把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A.雅尔塔会议 B.巴黎和会 C.华盛顿会议 D.慕尼黑会议 答案: D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案_10

课题 省滨州市邹平实验中 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祖国统一 的历史大潮》教案北 师大版 本学期总 第7 本单元 第3 日期 课型新授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说出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香港、澳门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预 设 复备 启动课堂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你可知“MACAU”不是 我真名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 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 看图 1.图片中反映的是什 么历史事件? 2.何时哪些条约的签 订造成了它的失去? 3.今天为什么五星红 旗能在这一方土地上升 起? 思考:此歌曲反映了什么 历史事件? 5 每班7组主持本 节课的学习 具体课堂的环节 见课件

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自学文本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 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 明了“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 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 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 共同繁荣和发展。通过 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 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 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 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 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 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 现国家的统一。 请回答: (1)“一国两制”的 构想最初是针对什么地区 提出来的?首先得到成功 运用是在解决什么问题 上? (2)香港、澳门回归 了,但祖国统一大业尚未 完成,请你谈谈自己的想 法。 与香港、澳门问题需要通 过外交途径解决不同,台 湾问题纯粹是我国的内政 问题。我们在台湾问题上 有哪些方针、原则呢? 10 1.什么是“一国 两制”? 2.“一国两 制”这一构想是 怎样提出来的? 有什么重大意 义? .从祖国大陆和 台湾经济文化密 切交往的史实中 认识和平统一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夯实基础对本课基础知识进行默 写并检查缩写内容 5 提高学习的效率 是一节课效率的 关键 交流学习教师答疑解惑,并对学 生在学习中的方法和内 容进行针对性的总结与 矫正 学生主持提问知识结 构并对预习提纲的内容进 行解析,对课本的内容进行 深入得了解和掌握 15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

幼儿教育:________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活动名称: 中班美术《坦克》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坦克的外形特征,并且能运用简单线条绘画坦克。 2.大胆细致的绘画,体验创作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图片、视频、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让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坦克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二、展开过程: 1、幼儿欣赏图片,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坦克) 2、小朋友你知道坦克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教师:坦克也称之为战车,它是我们部队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它具有强大的射击火力。 3、我们来欣赏一下坦克在作战时候是什么样的,看看它的威力有多大。 4、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坦克的外部特征:(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坦克有很多轮子,被履带包着,通过转动轮子,绕动履带使坦克行走,有一个发射炮筒。 5、小朋友,刚才我们了解了坦克的外部特征,老师编了一个小儿 第 2 页共 6 页

歌来帮助我们画坦克,我们来看看。(观看儿歌、视频,绘画坦克) 6、教师出示范画,讲清绘画之前的要求。 7、分发绘画材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选择绘画坦克,它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我选择让幼儿看坦克的录像,激发孩子画坦克的兴趣。我班幼儿十分活跃,对于坦克特别感兴趣,总是有幼儿不断举手问我关于坦克的专业知识和术语,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贮备量还不够充分,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一点是我的疏忽,以后要课前多了解。在活动我选择直观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在利用儿歌来帮助幼儿绘画坦克效果特别好,幼儿能够掌握基本坦克特征来进行绘画。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疯狂的头发活动目标: 1、在游戏、欣赏的过程中,体验疯狂的头发带来的视觉冲击。 2、探索用吹画的方式大胆的表现颜色、造型夸张的发型。 3、感受颜料自由流动所产生的乐趣与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吹风机、颜料(红、蓝、黑、黄)7组、画纸、水彩笔、滴管 第 3 页共 6 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 解析北师大版 1. 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历史上“饮鸩止渴”的典型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 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解答的关键是对“饮鸩止渴”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和“饮鸩止渴”的意思非常接近。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1938年9月,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后来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先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 2.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因此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 3.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是下列哪一国人()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0课_西欧的基督教文明教案_北师大版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课程标准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了解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查理·马特改革,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说出丕平献土的故事,简述罗马教皇国的形成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讲述琅城起义的经过,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西欧封建制度、城市与中国的异同,三大宗教的对比,学习用比较法来认识历史问题。 阅读与骑士制度、基督教有关的书籍(如《唐璜》《堂·吉诃德》《红与黑》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基督教教义的学习,认识宗教的本质,培养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通过对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西欧基督教文明具有不同于东方文明的鲜明特点,从而加深对世界文明发展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的基督教会。 难点西欧的基督教会、西欧城市的兴起。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 6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由古典奴隶时代向中古封建时代转变,希腊罗马文化逐渐为基督教文化所取代,基督教文化成为西欧文化的核心、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古西欧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我们这节课从西欧的封建制度、基督教会和中世纪的城市三个方面介绍中古西欧基督教文明。 学情分析 新民中学八年级学生都来自城市,而且本校是南宁市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尤其是运用电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开展得很普遍,学校有专门的网页,另外每班都有各自的网页,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校的主页上将相关资源(素材和相关网站)进行链接,以供学生查阅。 链接的素材包括: 图表:《罗马帝国的分裂图》《凡尔登条约签订时西欧形势图》《查理帝国的分裂形势图》《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示意图》《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意大利政区图》。 文字资料:关于宫相,查理·马特人物介绍,查理·马特的改革,《唐璜》选段,《堂·吉诃德》选段,《圣经故事》选段,《红与黑》选段。 插图:宫相查理·马特像,《圣母像》,《封臣向封君宣誓效忠图》,名画《最后的晚餐》,《基督受难像》,中古欧洲的农庄,欧洲的封建城市一瞥。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下《疯狂的战车》教案_8

辽宁省丹东七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分析大战爆发的原因,看清大国自保的丑恶嘴脸。 4、弄清大战逐步扩大的过程。教具准备影片《珍珠港》片段,相关的图片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一)和平到来了吗? 1、简介德国违背规定的一系列做法和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 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二)突袭波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英法宣而不战的奇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二战全面爆发后西欧的战争状况是怎样的? 3、法国投降和英国遭受沉重打击说明什么问题? (三)“巴巴罗萨”计划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虎!虎!虎!”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二战扩大到什么程度? 课堂小结回顾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对暴行的态度,进入学习。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结合老师的介绍,阅读第一目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细读课文,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结合地图,简述战争初期西欧的战况。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绥靖政策的害人害己的结局。看教材,说说当时的情况和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疯狂的战车教案

《疯狂的战车》教案 一、教材内容 《疯狂的战车》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轴心国集团以后,不断侵略扩张的史实。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采取了以《慕尼黑协定》为代表的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德国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突然袭击苏联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教学目标 《疯狂的战车》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和线索,而且还要加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掌握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后果,德国闪击波兰,德国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2、能力方面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培养,主要通过思考,讨论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进一步扩大和达到最大规模的进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使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3、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深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张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徳、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必要性,认识正义的力量只是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内进行专治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犯下了哪些罪行,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出示表格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讲述:在徳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出示板书课题第7课《疯狂的战车》 检查学生导学案预习情况 学习新课 1、和平到来了吗 ①讲述:英法等国的软弱退让非但没换来和平反而造成了法西 斯的步步进逼。很快吞并了奥地利,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底,英、法、徳、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后,张伯伦拿着一纸空文高兴的回到了英国,并进行了以下广播,出示课件。让学生模仿张伯伦进行广播。 出示课件,进行问题的讨论。 师:对,由于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德国得寸进尺,出示课件,很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影响(出示课件):希特勒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他的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他想吞并整个欧洲,这就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闪击波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疯狂的战车》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7课疯狂的战车 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掌握慕尼黑会议和“绥靖政策”、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等知识。 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 3、认识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精神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 学习重点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掌握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及大战从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的基本线索。 学习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学法提示阅读、交流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 1、1938年9月,、、、四国首脑,在德国签订《慕尼黑 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把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 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是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2、1939年9月1日,按照早已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军突然进攻 第二天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 进一步扩大。德军很快逼近莫斯科,但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 的胜利,打破了德军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发动突 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把世界一步步推向战争的边 缘,而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对轴心国一再妥协退让,德、意、 日法西斯步步紧逼,终于导致战争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读一读:读图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非常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 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的使整个大不列颠帝 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 为了比这更大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阅读上述演说材料,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说一说:广播演说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那两个国家? ●想一想:英、法两国为什么纵容德国的侵略?它的实质是什么? ●谈一谈:为什么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议一议:张伯伦所宣称的“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吗?为什么? ■罪行的肆虐:二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的退让使法西斯得寸进尺,慕尼黑阴谋刺激了法西斯的野心,1939年9月 1日,德国把战争的矛头直指波兰,二战真实爆发…… ●填一填: 列表归纳可以清晰的展示事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进程表 时间战争代号结果 二战的爆发 二战的扩大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读一读: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 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的辩论词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下《疯狂的战车》教案_6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2013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007疯狂 的战车 一、教学目标: 1.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 大的主要事件。 二、教学重难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型) 1.导入:由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的影响导入 2.引领:通过图片与文字带领学生分析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到底带来怎样的恶果呢。下面学习第7课《疯狂的战车》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4.检测:学生预习目标达成检测 5.补充:利用本课图片、材料对预习内容简单的重复,加深学生印象。 6.小结:结合预习内容概括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年 会议将这一政策推到顶峰 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按照计划“ ”突袭波兰。 时间: 德国进攻苏联 德军的进攻计划: 计划。 二战的扩大 苏联的反击: 保卫战,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时间: 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 代号: 。 后果: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使二战 达到最大规模。 7.方法:总结介绍学习目标的记忆方法(内容关键词记忆) 第二 次世界大战 背景

开始,扩大,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 8.巩固:学生把知识点背诵3分钟(多媒体展示) 9.探究: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利用各类史料尽量把设计的问题简单化,对相关知识 点的解释通俗易懂,语言精练,贯穿情感渗透。 ①《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的原因及影响 ②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响 ④针对史料对二战性质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及其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和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认识文学和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建议】 对牛顿和达尔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或图示的方式归纳和总结两人的主要成就及其成就的重大意义;对文学、音乐和绘画成就,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表演课本剧、听音乐、欣赏名画等方式来理解和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也可以召开鉴赏交流会,互相交流自己对名著、名乐和名画的心得体会。 【新课导入】 霍金的葬礼于英国当地时间2018年3月31号举行,地点位于剑桥大学冈维尔—凯厄斯学院附近的圣玛丽教堂。1942年1月8日,霍金生于英国牛津。他生前曾任剑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和黑洞,提出过与黑洞相关的“霍金辐射”理论。他还撰写过全球畅销科普书《时间简史》,这本书自1988年首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销售量超过千万。霍金的骨灰将被安放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与历史上的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等毗邻安息。与霍金毗邻安息的牛顿和达尔文取得过什么样的科学成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 教师用幻灯片出示自主探究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回答。 (1)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为何能取得重大成就?(引导学生从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 (2)17世纪至20世纪初,涌现了哪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他们都是哪国人?如何评价他们?他们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这些成就有何重大意义?(请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总结)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28~29的内容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 (1)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突破。第二,思想解放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教会对思想的禁锢有所松动,人们有了更自由的思想。第三,文化的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了科学知识,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 (2)表格概况: 教师出示幻灯片,详细介绍牛顿。 材料一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材料二牛顿一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与他的勤奋精神是分不开的。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有时一连几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炸坦克

炸坦克 一、活动目标 发展幼儿的投掷能力。 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遵守记律的品质。 二、重点与难点 有控制地用力向前掷物。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听过解放军叔叔打仗的故事或看过军事表演。 废旧的小型雪碧瓶装不少量为手榴弹、椅子背面贴有旧报纸制作的“石头”为碉堡、席子团起来两边缝住画上颜色为坦克车(五至六辆)红、蓝颜色的长橡皮筋各一根。 四、设计思路 投掷练习对幼儿来说既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又比较单调乏味。怎样在体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将单一枯燥的、活动量又不大的投掷动作练习变为有一定活动量和练习密度并饶有情趣的活动游戏,是此次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设计力图通过学习解放军、红蓝两队炸敌阵地和炸坦克这三个游戏情节的安排,将投掷练习寓于快乐的游戏活动之中,既指导了幼儿的投掷技巧,发展了幼儿的手臂力量,又全面的锻炼了幼儿身体的其它部位,并培养了幼儿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五、活动流程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探索学习集体练习——变换角色难度练习——结束游戏放松身体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教师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学习解放军的游戏。老师做指挥员,你们当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战士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喊口令,幼儿进行队列练习。 (2)教师启发:解放军叔叔有哪些本领?根据幼儿的回答,师生一起模仿解放军叔叔本领:打枪——上肢运动;拼刺刀——下蹲运动;开炮——体转运动;骑马——全身运动。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发出象声词,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探索学习、集体练习 (1)教师启发:现在我们要练习扔手榴弹的本领,学会以后就可以去炸毁敌人的坦克、大炮、碉堡、军火库等等。教师把幼儿分成红蓝两队,各自站在红线和蓝线上,用力向前投掷手榴弹(雪碧瓶)并力争投过前方的橡皮筋 (2)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请1~2名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说明动作要领:一只手臂弯曲在肩,两腿分开,把手中的“手榴弹”用力投过“封锁线”。 (3)幼儿自由选择红线或蓝线进行练习,教师随机指导,指导中可运用集中,分散和个别指导的形式来纠正幼儿的动作,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变换角度、难度联系 (1)教师启发:“全体紧急集合,马上执行司令部的命令,进行军事演习。红队做‘坦克兵,’蓝队投炸弹‘坦克’。现在两队实战开始,看是‘坦克’先攻克‘阵地’,还是‘手榴弹’将‘坦克’全炸毁。”幼儿各自进入角色,红队两人一组钻进席筒为“坦克兵”,向蓝队滚动前进,蓝队躲入“战壕”(小椅子后)为“投弹手”,待坦克驶近开始向他们投弹。 (2)教师吹哨子,双方进行实战演习。 (3)红队、蓝队交换角色再次演习。每次演习结束,幼儿要为胜利一方鼓掌祝贺,并设计自己队进攻的方案。教师亦可参与某一队的活动。 4、结束游戏,放松身体 教师吹哨子,全体幼儿集合,大家一进讲评,表扬在游戏中表现机智、勇敢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幼

九年级历史下册 7 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师大版

《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 ◆选择题 1.已故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说:“(这个协定)是西方国家的极大耻辱,德国的征服政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他们将在一点交叉。”该协定的签订,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这一协定的签订地点是 ( ) A.柏林 B.科隆 C.慕尼黑 D.汉堡 2.“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代表的是( ) A.德国人 B.捷克斯洛伐克人 C.波兰人 D.英国人 3.右边漫画是对哪一次国际会议的形象描述(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4.“那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想牺牲一个小国的利益来保全大国的和平,结果那个叫希特勒的纳粹分子给他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这句话中“很好的一课”是( ) A.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B.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政党 C.英法遭到法西斯侵略 D.纳粹德国突袭苏联 5.在德国进攻波兰之前,一位英国政治家曾说:“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这反映了英国当时考虑的是 ( ) A.英国无力帮助波兰维持独立 B.英国想壮大德国实力以保持欧洲的均势 C.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毫无关系 D.波兰灭亡之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6.1940年4、5月间,德军迅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英国首相张伯伦受到强烈谴责,其主要原因是( ) A.他是法西斯侵略的罪魁祸首 B.他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C.他是丘吉尔的政敌 D.他推行和平外交政策 7.1941年,德国军队突袭苏联,致使西部工业区全部沦陷。希特勒微笑着声称要在莫斯科红场举行庆祝的仪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使希特勒“笑不出来”的是下列哪个事件( ) A.日军偷袭珍珠港 B.德军入侵波兰 C.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D.凡尔登战役 8.右图所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战争宣传海报,主题是“全力以赴, 摧毁日本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优质教案

第7课近代科学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牛顿、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贝多芬、梵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对作品的分析,认识作品的价值,培养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归纳三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指导学生搜集近代著名科学家的故事资料,分小组进行交流,讲述近代科学家的故事,培养查阅资料,概括问题与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树立为科学献身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近代科学家、文学巨匠、音乐美术大师及他们的成就。 教学难点:近代科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及艺术鉴赏。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法、图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主题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 其实不然,牛顿童年时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他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 同学们知道长大后的牛顿有哪些杰出的贡献吗?近代历史上除牛顿的科学贡献外,还有哪些突出的科学和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吧!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1.英国科学家__牛顿__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__达尔文__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__生物科学__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小说集。他的经典之作如《__高老头__》《__欧也妮·葛朗台__》等,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4.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__战争与和平__》《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__俄国革命的镜子__”。 5.德国天才的作曲家——__贝多芬__,《__英雄交响曲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804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__思想上__和__艺术上__的成熟。《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__自由__、__平等__和博爱的渴望。

《正义的胜利》教案3

第8 课正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分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新的形势,归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培 养学生以全局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并认识其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新旧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图《诺曼底登陆示意图》,从地理角度上分析诺曼底登陆军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突出地位,培养学生识图运用能力; 4、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客观评价雅尔塔会议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评价历史 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战况,让学生认识到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讲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其对二战进程的影响,并了解苏联人民为反 法西斯最终的胜利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3、简要概括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引导学生评价雅尔塔会议的历史作用,为以后新的知识的 学习做好铺垫; 4、以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为契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给人类带来的启迪,让学生意识到和平是世界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得人心,必然遭到 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反抗,只有全世界人** 合起来,才能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从而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 2、通过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讲解,使学生知道正是由于苏联人民顽强的抵抗,才使斯大林 格勒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真正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推动力这个道理; 3、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艰辛与曲折,自觉树 立和平与发展的意识,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地位;3、雅尔塔会议的内 容;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及影响。 难点: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的原因;2、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的分析;3、雅尔塔会议的评价;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