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疯狂的战车教学设计

疯狂的战车教学设计

疯狂的战车教学设计
疯狂的战车教学设计

《疯狂的战车》教学设计

裕安区宝丰寺学校晁明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掌握慕尼黑会议和“绥靖政策”、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等基本知识。

通过识读《德国进攻波兰示意图》《“巴巴罗萨”计划要图》《日本空袭珍珠港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原因的分析,增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教材有关材料的学习和分析,增强处理材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直观形象地感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学习从史书、网络、影视等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小故事。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讨论,注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认识绥靖政策的危害。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的主题有认同感。

通过对英国、苏联等国反法西斯战争有关历史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精神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

教学内容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分析,绥靖政策是本课结构的一条主线。“慕尼黑阴谋”“白色方案”“进攻苏联”“偷袭珍珠港”这些事件发生的本身不是孤立的,既是绥靖政策的具体的连续性表现,也是其消极影响产生的必然结果。为此,我尝试从整体出发、从系统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探求本质和规律,用“绥靖政策”这一知识链条把教学板块重新组合并艺术性地串起来。“慕尼黑阴谋”以启发式谈话法实施,“白色方案”“进攻苏联”“偷袭珍珠港”采用发现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概念、原理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分析

主要是让学生依据《慕尼黑协定》内容,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并掌握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及大战从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的基本线索。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难点之二是如何综合分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节节失利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徳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政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轴心国集团,战争阴云日益逼近各国人民。

2、讲述:在徳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学习新课

1、和平到来了吗

①讲述:英法等国的软弱退让非但没换来和平反而造成了法

西斯的步步进逼。很快吞并了奥地利,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底,英、法、徳、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②讨论:《慕尼黑协定》主要内容是什么?英法大国继续采取什么政策?

③教师总结:主要内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英法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④出示图片。

⑤讨论:英法为什么实行绥靖政策?实质是什么?影响如何?

⑥总结:原因:一是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经一战的打击受到巨大消弱,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谈战色变,不敢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针锋相对。二是他们视社会主义苏联为洪水猛兽,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攻打苏联,德、苏互斗,自己做收渔翁之利。

实质: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取得妥协,但换来的只是暂时的和平。

影响:希特勒德国得寸进尺,很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⑦出示图片。

2、闪击波兰

①讲述:英国首相张伯伦参加完慕尼黑会议回到伦敦后曾自鸣得意地称自己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但怎么没料到,不足一年,《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1939年9月1日,按照“白色方案”,德军从三个方向突然侵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②出示图片和视频。(视频:德国闪击波兰)

③总结:面对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英法走投无路,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英法的优势兵力隐藏在坚固的工事中,按兵不动数月之久,这场战争因此被称为“静坐战争”。波兰人民孤军奋战,仅20多天波兰就灭亡了。波兰人民惨遭践踏,在整个战争中,被害的波兰人多达600万。

④讲述:德国又向北欧、西欧发动突然进攻,短短时间内,整个欧洲就只剩下英国在孤军奋战。英国人民在新任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进行了坚决抵抗。希特勒德国第一次遭到了重大挫折。

⑤出示图片。

3、“巴巴罗萨计划”

①讲述:德国要独霸欧洲,还有两个障碍,分别是英国和东部的苏联,在英国它碰了壁,因为空战和海战徳国没有优势。于是希特勒决定改变原来的军事部署,先攻苏联,再取英国。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向苏联发动了突然地全面进攻。

②讨论:德国突袭苏联标志着什么?

③总结:标志着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张。

④出示图片。

⑤讲述:在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最终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神话。

⑥讨论:战争初期苏军为什么节节失利?

⑦总结:一是30年代的“肃反”运动,严重消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二是德国在战争的准备比苏联更为充分,且苏联队德军突然袭击的时间及其主攻方向估计的失误。三是战争初期双方的力量对比对苏军不利。

⑧出示图片。

4、“虎!虎!虎!”

①讲述:法西斯在欧洲的扩张,刺激了日本的野心。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几个小时内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丧失战斗力达半年之久。

②出示视频(日本偷袭珍珠港)。

③讨论:日本偷袭珍珠港有什么影响?

④总结:一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二是震惊了美国朝野,美国决定对日宣战。三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到达最大规模。

⑤出示图片。

总结

法西斯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英美等过先后放弃绥靖政策,加入到反法西斯的行列中。为了共同的目的,被侵略的国家日益走向联合,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课堂练习

1.《慕尼黑协定》签订时,捷克斯诺伐克本国代表被拒绝在了会场之外,而是由四国首脑秘密签订的,这四个国家是

( )

A、德.英.法.俄

B、德.意.英.法

C、德.奥.英.法

D、德.美.英.法

2.二战发生前,西方大国在下列哪些事件中表现出绥靖政策:( )

①《反共产国际协定》②不干涉西班牙内战③听任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④听任日本侵略中国⑤签订《幕尼黑协定》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②③

3.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 )

A、德国闪击波兰

B、英国对德国宣战

C、日本偷袭珍珠港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4.德国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是按照下列哪一计划进行部署的( )

A、白色方案

B、巴巴罗萨计划

C、联合国家宣言

D、霸王计划

5.“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请你判断:发表这段演说的人是

( )

A、劳合·乔治

B、张伯伦

C、丘吉尔

D、罗斯福

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时,德国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然而,希特勒却不守诺言,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这一天是( )

A、1939.9.1.

B、1939.9.3.

C、1941.6.22.

D、1941.12.7.

7.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是( )

A苏德战争爆发 B、北非战场开辟

C、太平洋战争爆发

D、苏对日宣战

8. 阅读分析材料题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们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讲话

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用一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英国首相邱吉尔的演说

(1)张伯伦演说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各指哪个国家?(2)张伯伦演说表明英国的什么立场?英国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立场?

(3)英国对小国的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4)同是英国首相,在对德态度上二人有何不一样?

9.简答题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说:“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请你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说一说这里“我们的政策”究竟指的是什么政策?作业布置

《同步作业》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疯狂的战车教案 北师大版

第7课疯狂的战车 教学目标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 难点: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是炮弹式花瓶你见过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一睹它的绝妙身姿吧!这款形状特别的花瓶,巧妙地将炸弹和花朵组合在一起,对比战争与和平。 任何时候,虽然总是有更多的人渴望和平的降临,但战争的阴霾并没有远离。1939年9月1日,德军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作为波兰的盟国,英法只得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但紧接着出现的局面却让人费解:一方面,德国法西斯以牛刀杀鸡之势,压向波兰;另一方面,在西欧战场的法德边境上,百万英法联军却按兵不动,坐观波兰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这背后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推进新课 一、和平到来了吗? 1.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书中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内容) 问题1: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 (奥地利) 问题2: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 (《凡尔赛和约》) 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多媒体展示材料) 问题3:德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 (英国、法国、美国这些主要帝国主义强国对德国的侵略行径采取了听之任之的态度,放纵侵略!) 教师总结:1936年,法西斯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8年,又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奥地利。德国的这些扩张举动,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要求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939年9月)及影响 (多媒体展示图片《慕尼黑会议》) 教师介绍:这就是当年慕尼黑会议上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他们无耻地导演了一场丑剧!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总统哀叹:我们被可耻地出卖了!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慕尼黑阴谋”。

灵魂战车2观后感

[灵魂战车2观后感]灵魂战车2:复仇时刻观后感 演技: 凯奇不愧为影帝,虽然看起来是不像以前那样年轻了,但演技很令人惊叹--压抑变身时候痛苦与疯狂交加、饥饿的骑士那种状态动作表达、还有精湛的眼神戏… 形象: 恶灵骑士的形象比前作好得多,黑色的头颅更加邪恶有杀气,相比之下,第一部的白头骨反而看着很滑稽,灵魂战车2观后感。 头部火焰的效果完超前作,火焰充满着燃烧感,能感受到火焰是由内往外源源不断烧出来的,燃烧时更伴随着骇人的浓浓黑烟,不似第一部的火焰只是像打火机一样飘着。 身上的衣服也特别制作了受热而融化的效果,让人感觉到恶灵骑士状态下整个人整个身体都变了,前作除了头部和手的改变以外,基本毫无变化。 很多人抱怨说第一部的骷髅摩托车怎么没有了,实际上在漫画中强尼的摩托样式就是第二部那种,骷髅摩托车是另一名恶灵骑士dan的车型。变身后车子也添加了很多烧焦的效果,那种感觉就像来自地狱一般。(第二部的摩托现实车款为yamaha大魔鬼,也属于几十万元一台的劲车。) 特效: 由于资金还不足前作的一半,所以像第一部楼顶飞跃那样的慢镜头特写是没有的了。但导演确实把一切能做的特效都很用心做了。 譬如摩托车飞驰时的滚滚浓烟飞焰和在燃烧时爆开的火焰效果;被地狱火点燃的巨型挖矿机和卡车;骑士挥鞭大秒杀;翻车撞车的公路戏等等之类,观后感《灵魂战车2观后感》。◆分享好文◆3d效果配合得不错。 风格: 之前说过这是部cult片,导演个人也风格很重。全片节奏很快很紧凑,可能许多人会很不习惯,甚至会产生看完了全片但感觉电影没表达清楚的的想法。这种非大众的异类风格也许是导致其褒贬交加的原因,但个人感觉恶灵骑士电影配合这个风格可以成为他的特点,前作确实令人感觉太拖沓了。 剧情: 剧情很简单,也不用多说了,半斤八两吧,第一部的剧情也没能复杂到哪去。 设定:(此处带剧透) 漫画中恶灵骑士的力量来自复仇之灵,复仇之灵是上帝创造的,因此恶灵骑士是天堂的产物。第二部算是比较遵循原著,将复仇之灵设定为被世间罪恶折磨至疯的天使。相关的恶灵骑士设定我在后面贴出地址。 其他: 恶灵骑士使用审判之眼时没有像前作一样的灵魂燃烧视角了(不过漫画里也没有),对此不了解的人可能就看不懂审判之眼的镜头了。 ·缺少像前作中与老骑士一同飞驰的那类感动激动的镜头 ·第一部后期变身唰一下就好了,第二部回归了原著,变身时充满痛苦,难以自控 ·恶灵骑士是疯狂的,强尼变身后几乎就成了另外一个人,与第一部的意志清醒不同。·恶魔罗克其实就是之前和强尼签下契约的恶魔墨菲斯托(但形象不如第一部),剧中黑人曾提及"他有很多名字" ·反派卡里根被恶魔罗克施法变成魔鬼blackout,拥有腐蚀的能力以及吸收视线内的光线使得目标陷入黑暗的能力。 总体来说还不错,不妨一看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疯狂科学》读后感700字

《疯狂科学》读后感700字 作品简介:《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作者通过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甚至很危险的实验,为我们展示了看似简单但却奥妙无穷的科学原理。很多实验甚至超越了你的常识,让你大吃一惊。《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作者将告诉你怎样用饼干发射火箭模型,怎样从玻璃杯中变出尼龙丝,怎样制造漂亮的电池,甚至包括如何用液氮快速制作美味的冰激凌,如何用火柴点燃钢铁,如何用水银制作最原始的电动机……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的每一个实验都是作者亲自操刀完成的,所有的实验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彩色照片,对实验的安全操作事项都作了重点提示。这些疯狂的实验并不建议每个人都去尝试,但我们却可以从《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的叙述和精彩的照片中体会到这些实验所带来的兴奋和紧张的快感。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不仅仅是一本科学实验的操

作指南,它甚至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作者以其特有的博学和幽默为读者带来了很多关于科学的奇闻轶事,那的确是非常好笑和鲜为人知的。对任何喜欢科学、喜欢冒险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图书。 《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为《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一书的姊妹篇,读者可以将这两《疯狂科学(彩色典藏版)》对照阅读,相互印证,一定会感到乐趣无穷。 当我捧起《疯狂科学》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图文并茂,充满着吸引力,我就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我读的名着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着,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其实祥子一开始也在努力地与生活斗争,只是他失败了。而他的失败就败在没有坚持,如果他坚持了,那么事情就不会是这样。可是,事情是没有如果的,当生活开始的那天起就没有了如果,所以我们没有退路,所以我们不能退缩,所以我们只能向前,所以我们要让自己永不后悔。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师大版 1. 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历史上“饮鸩止渴”的典型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 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解答的关键是对“饮鸩止渴”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和“饮鸩止渴”的意思非常接近。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1938年9月,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后来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先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 2.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因此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 3.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是下列哪一国人() A.德国 B.波兰 C.捷克斯洛伐克 D.埃塞俄比亚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慕尼黑阴谋。面对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大国不去加以严厉制裁,反而推行绥靖政策,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企图祸水东流,引向苏联。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签订慕尼黑协议,在没有捷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不顾捷克的利益,强行把捷克的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再次满足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要求,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其影响极其恶劣,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一步一步把世界推向了战争的威胁。所以题文中的我们应指的是捷克,在它之后更多的国家遭到了法西斯的侵略,特别是法国自食恶果,被法西斯德国灭国,就是最好的证明 点评:本小题考查的是慕尼黑阴谋。 4. 20世纪上半期召开的国际会议中,把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的是()A.雅尔塔会议 B.巴黎和会 C.华盛顿会议 D.慕尼黑会议 答案: D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

幼儿教育:________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反思《坦克》活动名称: 中班美术《坦克》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坦克的外形特征,并且能运用简单线条绘画坦克。 2.大胆细致的绘画,体验创作带来的愉悦。 活动准备: 图片、视频、绘画材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让我们看看它是谁?出示坦克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二、展开过程: 1、幼儿欣赏图片,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坦克) 2、小朋友你知道坦克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教师:坦克也称之为战车,它是我们部队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它具有强大的射击火力。 3、我们来欣赏一下坦克在作战时候是什么样的,看看它的威力有多大。 4、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坦克的外部特征:(教案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坦克有很多轮子,被履带包着,通过转动轮子,绕动履带使坦克行走,有一个发射炮筒。 5、小朋友,刚才我们了解了坦克的外部特征,老师编了一个小儿 第 2 页共 6 页

歌来帮助我们画坦克,我们来看看。(观看儿歌、视频,绘画坦克) 6、教师出示范画,讲清绘画之前的要求。 7、分发绘画材料,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选择绘画坦克,它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我选择让幼儿看坦克的录像,激发孩子画坦克的兴趣。我班幼儿十分活跃,对于坦克特别感兴趣,总是有幼儿不断举手问我关于坦克的专业知识和术语,我觉得自己的知识贮备量还不够充分,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这一点是我的疏忽,以后要课前多了解。在活动我选择直观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让幼儿更好的学习,在利用儿歌来帮助幼儿绘画坦克效果特别好,幼儿能够掌握基本坦克特征来进行绘画。 幼儿园中班美术公开课教案:疯狂的头发活动目标: 1、在游戏、欣赏的过程中,体验疯狂的头发带来的视觉冲击。 2、探索用吹画的方式大胆的表现颜色、造型夸张的发型。 3、感受颜料自由流动所产生的乐趣与美感。 活动准备: 课件、吹风机、颜料(红、蓝、黑、黄)7组、画纸、水彩笔、滴管 第 3 页共 6 页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解析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疯狂的战车同步练习含 解析北师大版 1. 中国人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的祸患。历史上“饮鸩止渴”的典型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答案: C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解答的关键是对“饮鸩止渴”进行知识迁移,根据所学知识,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和“饮鸩止渴”的意思非常接近。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1938年9月,在慕尼黑召开了由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参加的德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决定把苏台德区“转让”给德国。这就是臭名远扬的“慕尼黑协定”。而割让领土的捷克,却没有权利出席会议。后来绥靖政策的执行者最先遭到了法西斯的进攻,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会议。 2. 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A.斯大林格勒会战 B.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C.德国吞并奥地利 D.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9月3日,英法在向德国提出停止军事行动的照会遭到拒绝后,根据此前同波兰签订的条约先后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因此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二战的爆发。 3. “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这段话中的“我们”是下列哪一国人()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下《疯狂的战车》教案_8

辽宁省丹东七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疯狂的战车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1、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3、分析大战爆发的原因,看清大国自保的丑恶嘴脸。 4、弄清大战逐步扩大的过程。教具准备影片《珍珠港》片段,相关的图片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由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的绥靖政策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布置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导学课文(一)和平到来了吗? 1、简介德国违背规定的一系列做法和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2、英、法两国与捷克斯洛伐克本无利害冲突,况且法国还是捷的同盟国,它们为什么与意大利一起支持德国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呢? 3、《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又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二)突袭波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英法宣而不战的奇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 2、二战全面爆发后西欧的战争状况是怎样的? 3、法国投降和英国遭受沉重打击说明什么问题? (三)“巴巴罗萨”计划 1、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2、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四)“虎!虎!虎!”

1、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2、美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3、二战扩大到什么程度? 课堂小结回顾法西斯的暴行和大国对暴行的态度,进入学习。 教学反思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结合老师的介绍,阅读第一目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细读课文,结合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结合地图,简述战争初期西欧的战况。结合所学知识认识绥靖政策的害人害己的结局。看教材,说说当时的情况和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疯狂的战车教案

《疯狂的战车》教案 一、教材内容 《疯狂的战车》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轴心国集团以后,不断侵略扩张的史实。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西方大国采取了以《慕尼黑协定》为代表的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德国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突然袭击苏联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教学目标 《疯狂的战车》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本的历史知识和线索,而且还要加强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加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掌握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后果,德国闪击波兰,德国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2、能力方面要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培养,主要通过思考,讨论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进一步扩大和达到最大规模的进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使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 3、在情感价值观方面,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深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张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徳、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必要性,认识正义的力量只是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提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内进行专治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犯下了哪些罪行,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出示表格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讲述:在徳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出示板书课题第7课《疯狂的战车》 检查学生导学案预习情况 学习新课 1、和平到来了吗 ①讲述:英法等国的软弱退让非但没换来和平反而造成了法西 斯的步步进逼。很快吞并了奥地利,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1938年9月底,英、法、徳、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出示课件 学生回答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后,张伯伦拿着一纸空文高兴的回到了英国,并进行了以下广播,出示课件。让学生模仿张伯伦进行广播。 出示课件,进行问题的讨论。 师:对,由于英法大国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德国得寸进尺,出示课件,很快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影响(出示课件):希特勒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他的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他想吞并整个欧洲,这就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闪击波兰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 教学课题:拉丁美洲音乐之巴西音乐 教学班级:高一年级三班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1、通过拉美音乐中最具有拉丁节奏及风格的代表—— “桑巴”的学习,了解拉美音乐对节奏的重视,同时丰富同学们对节奏的了解和把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音乐表演活动当中,在“玩”的过程中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同时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教材分析: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桑巴。桑巴是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源于巴西,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的融进欧洲旋律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音乐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节奏感很强。 教学重点:1、利用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桑巴,使学生把握拉美音乐的节奏特点,教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教案》。 2、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体现“学生亲身参与”的理念。 教学难点:1、通过对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桑巴的认识,分析它的音乐特点,把握拉美音乐的节奏特点。 2、注意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小鼓(或者其他可用于击打的物品),身体乐器 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文根英《舞者的纯情》) 2、这段视频中的音乐是“桑巴”舞蹈中一段常常会听到的音乐,是很著名的一段“桑巴”配乐。(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其特征就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可以说是拉美音乐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桑巴”的典型节奏型。 2、带领同学们一起做几个简单的节奏练习。(小鼓) (1)(2)(3) 3、通过刚才的练习,使同学们发现有大量的切分音出现。 再通过另一段反应“桑巴”节奏的视频(九拍小鼓手演奏的桑巴节奏),归纳出该视频最突出的节奏型:切分。 从而了解到桑巴中最常见的节奏型就是切分节奏,它能很好的融入桑巴的舞步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让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节奏的创编,使它既能突出2/4的特点,有能让每个人都用不同的节奏型来敲击,重点是突出切分的节奏感,体验桑巴的节奏特点。 5、在经过了同学们的分组讨论和练习,请几组同学来表演一下他们的成果。并且请其他同学来说明一下他们的节奏特点。

奥尔夫教案

《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学音乐课的实践》教案 课题:奥尔夫教学法在农村中学音乐课的实践 课型:集体课 教学对象:农村中学音乐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奥尔夫教学理念及其原则。 2、通过奥尔夫教学实践练习了解奥尔夫体系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重点: 1 、奥尔夫音乐理论体系 2、奥尔夫教学的实践练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奥尔夫教学的运用 教学方法:练习法、讲授法、示范法 授课时间:150分钟 教具:多媒体、音响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了解学员对奥尔夫教学体系的掌握程度。 一、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5) 1、奥尔夫简介: 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1895——198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

体系之一。 2、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体系: 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态律动) 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原本性音乐) 匈牙利柯达伊音乐教育(歌唱教学、本土化音乐及五声调式、柯尔文手势) 3、奥尔夫教学目的:通过音乐培养人的素质,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 4、奥尔夫音乐教育六大原则 (1)、综合性原则 (2)、以节奏为基础 (3)、以身体的动作感受音乐 (4)、即兴性 (5)、本土化 (6)、面向全体学生 ——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二、声势律动 1、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 2、声势特点: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声势练习以节奏为基础,奥尔夫认为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础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个旋律,却可以是同一种节奏。 3、声势形式: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

奥尔夫音乐教案

一、奥尔夫音乐卡尔.奥尔夫简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个有艺术素养的军人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卡尔?奥尔夫从小对音乐和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奥尔夫基本上是自学成才的大师,从少年到青年,他通过自学刻苦钻研大师们的作品,在不断地探究大师们的风格中顽强地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那种“野生”的具有原本性的音乐、戏剧”。他从不把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学科之中,作曲、指挥、戏剧、舞蹈……,他均报有极大热诚去关注、去研究。 1924年奥尔夫与友人—舞蹈家军特合作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军特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在那里奥尔夫开始了他变革音乐教育的一系列尝试,如新的节奏教学和将动作与音乐相结合的试验。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奥尔夫为了实现“尽量使学生能自行设计他们的音乐和为动作伴奏”,他从本土及外国的民俗音乐中找到了编写教材的源泉。1930年他与终生的合作伙伴凯特曼编写的教材初版第一卷发表了。这本教材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们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由于其演奏和舞蹈的性质,使外行很容易学会。接着,又陆续出版了许多其他的小册子,为奥尔夫乐器的练习编配了大量教材,在这个过程中奥尔夫的学生—也是后来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古丽特?凯特曼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军特学校”的实验由于在国内外的旅行演出和在各种国际会议上进行的教学法示范性演出受到许多教育家们的关注,有力地推动了有关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1932年,一部意味音乐教育革命的作品—《奥尔夫教材——为儿童的音乐,由儿童自己动手的音乐——民歌》已准备出版,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这个出版计划搁浅了。奥尔夫决定离开音乐教育去从事专门作曲。1937年以一部十四世纪诗集手抄本创作的音乐剧《卡尔米娜?布拉纳》实现了他的突破,四十二岁的他此前已有许多探索性的作品问世,但他称这种突破为他的“全集”的开端。从1935年至1942年,奥尔夫的三部成名作问世:《卡尔米娜?布拉纳》(1934—1937)、《月亮》(1937—1939)、《聪明的女人》(1941—1943)相继问世。奥尔夫从青年时代起就在追求的“完全戏剧”——一种通向人本的、寻找最初的、原始的、融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那种艺术,在这三部作品中得到体现,使他在“完全戏剧”(或称整体艺术)的创作上已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奥尔夫风格。这里同样体现了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所体现的那种原本性的原则和理念。1948年到1949年完成《安蒂戈尼》,这部作品综合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而在伴奏乐队的配器上采用4架钢琴、59种打击乐器与人声的大胆结合,以体现最古老的神话——太阳神与月亮神的结合,刚与柔、健与美的天然合一。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上作为大师级的作曲家的声望。他在专业作曲上所采用的技法与他在音乐教育上一样,都是突出节奏性因素,以某种固定音型不断反复作音乐发展动力,在旋律中较少使用半音音阶和变化音,和声让位到更次要的位置,总之无论旋律、伴奏都以古朴、简洁为创作技法和表现形式。舞台布景、演员服装的象征性都是体现他原本性的“完整艺术”的理念。奥尔夫一生耕耘不息,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和音乐戏剧,直到1973年78岁高龄时,还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大作《世界末日之剧》。 1950年—1960年奥尔夫曾任慕尼黑音乐学院作曲大师班教授和负责人,他的教学是以让学生发现自我为宗旨,这在专业音乐教育领域仍贯穿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奥尔夫从1948年开始为巴伐利亚电台编写“学校音乐教育”,连续播了五年,受到学校的热烈欢迎。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学校音乐》(《Orff-Schulwerck》),被欧美各国相继翻译出版介绍到世界各地。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具有奠基性意义的大事。1961年在奥地利萨尔斯堡“莫扎特音乐及造型艺术大学”成立了“奥尔夫学院”,建立起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1962年奥尔夫和凯特曼访问日本,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法热潮。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奥尔夫教学法新的里程。 1982年奥尔夫在慕尼黑他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 2、即兴性; 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 4、从本土文化出发; 5、适于开端; 6、为所有人。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

奥尔夫音乐教学大象和小鸟教案

音乐活动教案 ——《大象和小鸟》 龙 《大象和小鸟》 设计意图 大象有着长长的鼻子、象小山一样的身体;而小鸟有着娇小、灵巧的身体,大象和小鸟都深深的印在孩子们的脑筋里,孩子们平时喜欢模仿它们。而“大象与小鸟”这段音乐欢快,给人一种快乐的感受,老师给予了其一个美妙的故事情节更使人愿听、想听,从而再想要去表现。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性质变化,通过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和情绪。 2、幼儿能理解故事,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 3、激发幼儿对韵律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三张、大象和小鸟的胸饰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故事:《大象和小鸟》,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新鲜,谁最先睡醒的呀——长鼻子的大象,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咚、咚、咚、咚”,大象出来了,他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动物们都该起床了。)

师问:大象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 幼答:(很粗、很沉、很低)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小鸟听见了,他也睡醒了,他拍着轻快的翅膀在天上飞着“噔噔叮噔噔叮”,“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也起来了,大象你好”。 师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相比怎么样? 幼答:(更细、更好听) 2、挂图展示 老师拿出一张纸,用它来表示一片森林,在纸上贴上一只大象和一只小鸟。教师再次重复提问幼儿大象和小鸟的特征。 二、听音乐《小鸟和大象》,引导幼儿理解和区分小鸟和大象两种音乐角色的不同。 1、第一遍听音乐 问:(1)在刚刚这段音乐里听到了什么?(大象和小鸟的声音)(2)怎么听出来的?(粗的是大象的声音,细的是小鸟的声音)小结:在我们刚刚的听的音乐里除了有好听的声音,还有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大象的声音,听起来很沉,很低,更重,就像在地上 走路;高音就像我们听到的小鸟的声音,很清脆,像小鸟在天上飞翔。 问:在音乐里是谁先出来呢?(大象) 然后又出来的是谁呢?(小鸟)再接着呢?(大象)再接着呢?(小鸟)在音乐的后半段,有什么变化呢?(大象和小鸟同时出现) 2、再听音乐,验证第一次听的对不对。听到大象的声音,就伸出手来左右划;听到小鸟的声音,就扬起一只手来在天上飞;听到一起的,就两只手一起动。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疯狂的战车》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7课疯狂的战车 学习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爆发和扩大的过程,掌握慕尼黑会议和“绥靖政策”、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等知识。 2、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归纳和说理分析的能力。 3、认识不屈不挠、英勇战斗的精神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 学习重点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掌握德国突袭波兰和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史实及大战从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的基本线索。 学习难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学法提示阅读、交流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 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 1、1938年9月,、、、四国首脑,在德国签订《慕尼黑 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把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 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协定》是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2、1939年9月1日,按照早已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军突然进攻 第二天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1941年6月22日,德国向发动了突然的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 进一步扩大。德军很快逼近莫斯科,但苏联军民浴血奋战,取得了 的胜利,打破了德军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发动突 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 1937年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把世界一步步推向战争的边 缘,而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对轴心国一再妥协退让,德、意、 日法西斯步步紧逼,终于导致战争的爆发…… ■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的顶峰 ●读一读:读图分析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非常直观和有效的方法。

我们对于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 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的使整个大不列颠帝 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 为了比这更大的问题。 “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 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的广播演说 阅读上述演说材料,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说一说:广播演说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指那两个国家? ●想一想:英、法两国为什么纵容德国的侵略?它的实质是什么? ●谈一谈:为什么说《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议一议:张伯伦所宣称的“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吗?为什么? ■罪行的肆虐:二战的全面爆发 英法的退让使法西斯得寸进尺,慕尼黑阴谋刺激了法西斯的野心,1939年9月 1日,德国把战争的矛头直指波兰,二战真实爆发…… ●填一填: 列表归纳可以清晰的展示事件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进程表 时间战争代号结果 二战的爆发 二战的扩大 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读一读:材料一:自从我担任目前职务以来,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欧洲的绥 靖,……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是最后的,说不定还是最危险的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已经走过来了,我觉得可以沿着这条通向稳定的道路继续前进了。 ——1938年10月3日张伯伦在英国下院的辩论词材料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下《疯狂的战车》教案_6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2013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案:007疯狂 的战车 一、教学目标: 1.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苏联和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 大的主要事件。 二、教学重难点:慕尼黑阴谋;苏德战争爆发;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课型) 1.导入:由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对世界的影响导入 2.引领:通过图片与文字带领学生分析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到底带来怎样的恶果呢。下面学习第7课《疯狂的战车》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4.检测:学生预习目标达成检测 5.补充:利用本课图片、材料对预习内容简单的重复,加深学生印象。 6.小结:结合预习内容概括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年 会议将这一政策推到顶峰 影响: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军按照计划“ ”突袭波兰。 时间: 德国进攻苏联 德军的进攻计划: 计划。 二战的扩大 苏联的反击: 保卫战,打破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 时间: 年。 日本偷袭珍珠港 代号: 。 后果: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使二战 达到最大规模。 7.方法:总结介绍学习目标的记忆方法(内容关键词记忆) 第二 次世界大战 背景

开始,扩大,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 8.巩固:学生把知识点背诵3分钟(多媒体展示) 9.探究: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利用各类史料尽量把设计的问题简单化,对相关知识 点的解释通俗易懂,语言精练,贯穿情感渗透。 ①《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的原因及影响 ②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影响 ④针对史料对二战性质的理解

奥尔夫音乐教案精选则完整版

《奥尔夫音乐教案》 奥尔夫音乐教案(一): 奥尔夫音乐教案:快乐的传递 一、活动目标 1、在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透过多种方式来表现乐曲节奏。 2、能够按乐曲的节拍进行整齐划一的传递活动。 3、透过传递,感受节奏游戏带来的快乐。 大班奥尔夫音乐游戏教案《快乐的传递》 二、活动准备 音乐:《拉德斯基进行曲》 积木、小乐器若干 场地:八字形、一字形 三、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教师引导幼儿边听边用多种方法拍节奏。 导入,老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曲子,听完告诉老师它是什么曲子 2、提问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 (1)这是什么乐曲呀 (2)是什么结构的 (3)这首乐曲是什么风格的呀 3、刚才小朋友用了拍手拍腿的动作来表现节拍,还能够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呢(幼儿发挥想像,用多种动作表现乐曲节拍) 4、介绍游戏规则。

(1)老师也有一种搞笑的动作来表现节拍。(两位教师动作示范传递积木表现A段音乐) 提问:搞笑吗谁能告诉我,我的动作是怎样做的 (2)刚才老师玩的叫快乐的传递,每个人手里拿一块积木,传给旁边的人,再拿一块,这样跟着乐曲的节拍进行传递。 (3)这个游戏人多才有意思,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齐来试试。 教师空手边示范边介绍玩法,每人拿一块积木,把积木传给旁边的小朋友时,嘴里轻轻地说别人,到自己跟前时就说自己。(教师带领幼儿由慢到快空手练习。) 5、师幼手拿积木分组练习。 (1)每人拿一块积木到八字形站好队,拍一拍右边小朋友的肩膀,看看他是谁,注意要把积木放到他的前面,这样他就好拿了。 (2)带领幼儿不听音乐尝试游戏,要求边玩边轻声说别人自己,教师强调要跟着老师的速度。(教师注意观察,根据练习时出现的状况,适当调整,再次练习。)(3)随A段音乐群众练习快乐的传递,分组进行练习,及时表扬鼓励。 6、此刻我们把队伍拉得长长的好不好站成一排,提醒幼儿用两手拿积木,看看右边的小朋友是谁(听音乐进行练习传递) 7、传递小乐器 (1)听完整音乐快乐的传递小乐器。 原先这些打击乐器不仅仅能奏出好听的声音,还能用来玩快乐的传递。 (2)变换队形进行游戏 刚才我们在玩快乐的传递的时候站的是什么队形还能站出什么样的队形我们来试一试。(圆队形听音乐进行快乐的传递)

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炸坦克

炸坦克 一、活动目标 发展幼儿的投掷能力。 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遵守记律的品质。 二、重点与难点 有控制地用力向前掷物。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听过解放军叔叔打仗的故事或看过军事表演。 废旧的小型雪碧瓶装不少量为手榴弹、椅子背面贴有旧报纸制作的“石头”为碉堡、席子团起来两边缝住画上颜色为坦克车(五至六辆)红、蓝颜色的长橡皮筋各一根。 四、设计思路 投掷练习对幼儿来说既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又比较单调乏味。怎样在体育活动设计中,根据幼儿学习的年龄特点,将单一枯燥的、活动量又不大的投掷动作练习变为有一定活动量和练习密度并饶有情趣的活动游戏,是此次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设计力图通过学习解放军、红蓝两队炸敌阵地和炸坦克这三个游戏情节的安排,将投掷练习寓于快乐的游戏活动之中,既指导了幼儿的投掷技巧,发展了幼儿的手臂力量,又全面的锻炼了幼儿身体的其它部位,并培养了幼儿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五、活动流程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探索学习集体练习——变换角色难度练习——结束游戏放松身体 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教师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学习解放军的游戏。老师做指挥员,你们当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战士要一切行动听指挥。教师喊口令,幼儿进行队列练习。 (2)教师启发:解放军叔叔有哪些本领?根据幼儿的回答,师生一起模仿解放军叔叔本领:打枪——上肢运动;拼刺刀——下蹲运动;开炮——体转运动;骑马——全身运动。教师引导幼儿边做动作,边发出象声词,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探索学习、集体练习 (1)教师启发:现在我们要练习扔手榴弹的本领,学会以后就可以去炸毁敌人的坦克、大炮、碉堡、军火库等等。教师把幼儿分成红蓝两队,各自站在红线和蓝线上,用力向前投掷手榴弹(雪碧瓶)并力争投过前方的橡皮筋 (2)教师在观察幼儿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请1~2名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说明动作要领:一只手臂弯曲在肩,两腿分开,把手中的“手榴弹”用力投过“封锁线”。 (3)幼儿自由选择红线或蓝线进行练习,教师随机指导,指导中可运用集中,分散和个别指导的形式来纠正幼儿的动作,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变换角度、难度联系 (1)教师启发:“全体紧急集合,马上执行司令部的命令,进行军事演习。红队做‘坦克兵,’蓝队投炸弹‘坦克’。现在两队实战开始,看是‘坦克’先攻克‘阵地’,还是‘手榴弹’将‘坦克’全炸毁。”幼儿各自进入角色,红队两人一组钻进席筒为“坦克兵”,向蓝队滚动前进,蓝队躲入“战壕”(小椅子后)为“投弹手”,待坦克驶近开始向他们投弹。 (2)教师吹哨子,双方进行实战演习。 (3)红队、蓝队交换角色再次演习。每次演习结束,幼儿要为胜利一方鼓掌祝贺,并设计自己队进攻的方案。教师亦可参与某一队的活动。 4、结束游戏,放松身体 教师吹哨子,全体幼儿集合,大家一进讲评,表扬在游戏中表现机智、勇敢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