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查看评论>大洋新闻时间: 2012-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2012年9月19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新型城市化推动广州科学发展

1.重大意义。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是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是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破除“增长停滞魔咒”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积极探索,是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领导城市工作能力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必须清醒看到,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渐凸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

行先试,促进城市发展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追求转变,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转变,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从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集约高效城市发展格局转变,从“千城一面”向更加注重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凸显城市特色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善治模式转变,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广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2.目标定位。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低碳、智慧、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强化人才、知识、创新的发展新动力,把握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新抓手,优化“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新布局,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生态城市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创造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幸福新生活,把广州建设成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到2015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1)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明显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展;(2)岭南生态城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3)岭南文化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市民文明素养进一步提升,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4)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纵深推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5)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民生幸福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6)廉洁广州建设成效明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到2020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跨越,基本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努力迈进世界先进城市行列,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

3.指导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幸福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民群众建设幸福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照人的需要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宜居宜业城市。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质化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积极稳妥地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推动不同社会群体广泛融合。

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促进人口与城市资源相适应。增强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创新驱动。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让创新思想、创新文化植根于广州。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城乡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强化文化引领功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和谐相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乡村与城市交相辉映,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国际视野。把广州放在世界先进城市的坐标体系中定位,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包容的机制推进城市发展。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积极主动融入和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引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穗港澳合作,在共同打造更具综合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发挥龙头作用。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低碳智慧。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建

筑、低碳交通、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区。全面实施“智慧广州”战略,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智慧产业,研发智慧技术,推广智慧应用,推动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岭南特色。严格遵从岭南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塑造“山、水、城、田、海”的城市形态。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文化,精心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街区、名镇古村。倡导鼓励中西合璧、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岭南建筑风格,突显城市风貌的独特性与多样性。大力发展岭南美术工艺、音乐戏剧和各种文化事业,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动态调整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构建更加积极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人民群众生活的后顾之忧。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关爱残疾人,鼓励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倡导“大爱广州”社会风尚。

5.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问政

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支持和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与选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反映民意、体现民情、集中民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畅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探索建立公共政策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加快法治广州建设,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律服务。积极推动网络问政,构建开放自律、守法有序、积极理性的网络民主环境。

6.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强化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形成人才政策新优势。大力推进人才集聚工程,构筑与新型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人才结构。制定实施系列人才行动计划,全力打造人才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提供生活和科研的良好条件。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积极营造科学民主、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努力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把广州打造成为成就创新创业梦想的活力城市。

7.提升城乡居民综合素质。坚持以德育人、以教启智、以文化人,提升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和“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倡导

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羊城”,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激发城乡居民的主人翁精神。发展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城乡居民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培育城乡居民的强健体魄和阳光心态,建设“健康广州”。

三、增强城市发展动力

8.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城市创新软环境,构建协同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建立连接全球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增长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科技投入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产业相融合,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积极推进创新联盟建设,推动形成珠三角创新圈,打造华南科技创新中心。

9.建设智慧城市。加强智慧城市统筹规划,构建智慧城市运行体系。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若干云计算中心,构建枢纽型国际信息港。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慧型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强智慧城市相关技术攻关。建设一批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加快实现政务服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交通运行等领域的管理智能化。推行智慧民生应用体系,营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实施一批智慧示范工程,带动“智慧广州”建设。

10.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紧跟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相互融合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潮流,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率先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做优做精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形成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和百亿元级龙头企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传承发展广州“老字号”商脉。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扶持发展总部经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转移。全面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标准强市战略。

11.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着力完善现代商贸功能支撑体系,促进千年商都焕发新活力,建设全球商贸网络的重要枢纽城市。扩大“广交会”效应,培育一批大型国际品牌会展,打造全球会展中心。改造升级专业市场,优化多层次商圈体系。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现代展贸集聚区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海陆空多层次物流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使千年商都走向网络商都。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功能。擦亮“美食之都”品牌,让“食在广州”发扬光大。

12.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升政府服务管理能力。积极推进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简政强区(县级市)、强镇事权改革,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配套措施。建立完善财政绩效考核监管体系,切实提

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积极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街镇社区设置。建立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事登记制度。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制定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科学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金融管理体制。

四、提升城市开放包容品质

13.提高开放水平。创新对外开放机制,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吸引跨国公司来穗投资,鼓励国际组织和外国商会设立办事机构。实施技术、品牌、营销和服务导向型出口战略,鼓励有实力的本土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新兴市场。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及东盟合作。积极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发展与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打造“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品牌,提升广州国际影响力。密切与国际友好城市、华侨华人社团、各国驻穗领事机构的交往,推动广州走向世界。

14.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引领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区域合作中互利共赢。加强与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紧密合作,西部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东部拓展与深莞惠经济圈合作,南部通过开发南沙新区深化穗港澳和珠中江经济圈合作,北部促进广清一体化发展。

促进与粤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城市的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与京港、沪深、南广、贵广高铁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构建高铁经济带,全力做好扶贫和援疆援藏工作,强化广州的集聚与辐射功能。

15.促进社会融合。努力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增强城市包容能力,促进社会广泛融合。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制,完善积分入户、子女就读、社会保险、人才选拔与培训、住房保障、参加社会管理等制度,落实高技能人才入户政策。改革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体制,完善在穗境外人员管理办法,健全覆盖全部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尊重,构建良好邻里关系,倡导羊城幸福家庭,增强社会凝聚力。加强双拥共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和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宗教和睦。

五、建设生态城市

16.推进低碳发展。进一步落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工作方针,把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各领域各环节。强化节能减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培育碳金融市场,扶持低碳服务产业。发展低碳交通,坚持公交优先,优化公交线网和站场枢纽布局,实施机动车总量合理调控,扶持新能源汽车、新型有轨电车和水上巴士发展,完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网

络。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动低碳技术研究应用。弘扬节俭风尚,倡导低碳生活。

17.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环保政策体系。加大生态屏障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不断完善水源涵养林生态补偿机制。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强化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继续开展水环境、空气环境、交通环境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减少和控制土地污染,积极推进珠江水系和珠三角城市空气污染联防联治,促进环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果。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垃圾分类,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科学处理固体废弃物。

18.打造花城绿城水城。共建共享美好绿色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城市。突出花城特色,建设主题花园,提升迎春花市品牌,形成规模化、立体化、网络化的花城形态。继续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战略,全面提升完善森林公园,推进林分改造,提高碳汇能力。拓宽绿色空间,继续加强绿道网、街头绿地和社区公园建设,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推行立体绿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完善水网体系、海岸线和传统山水格局,彰显岭南生态水城特色,促进人水和谐、城水共生。着力打造海珠生态城,建设一批生态城市示范区。

六、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19.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从空间层次、实施方式、管理机制上理顺关系,完成“三规合一”,集约高效统筹城乡资源。全面梳理各类规划,建立科学合理、全域覆盖、城乡统筹、专项协调、层级分明的规划编制体系。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地域特色、时代特征、文化特质相结合,全面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塑造风格独特、形态多样的城市风貌。

20.优化功能布局。坚持“东进、西联、南拓、北优、中调”的原则,实施“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发展战略,完善“都会区-外围城区-重点镇(含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都会区要注重优化提升,保护历史文脉,延续传统商脉,适当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合理控制居住人口和土地开发强度,促进产业升级,为长期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两个新城区要注重创新发展,坚持科学开发、从容建设,促进产城融合、配套先行,均衡布局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打造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服务、高端环境、高端生活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副中心要注重扩容提质,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区域人口合理布局,辐射带动镇村协调发展。

21.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坚持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土地储备管理,建立可持续的土地出让机制。整合各类产业园区,推动新建产业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加强低效土地再开发,推进旧村、旧厂、旧城

综合性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科学有序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适度发展低成本生活区。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

22.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交通、信息、能源、环保、水利、市政、文化等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白云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航道通行能力提升工程、广州铁路主枢纽、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高城市排水应急能力。加快推进电力供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产业培育互动发展,大力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创新型产业发展区和功能性发展平台,培育平台经济,全力打造城市发展新载体。

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3.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定农村住房建设指引,完善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制度,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适度集中居住。统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保、低保等制度并轨运行。改革户籍制度,逐步消除附着在户籍制

度上的城乡待遇差别。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完善对口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24.强化城乡产业联动。增强第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完善城乡对接的流通经营网络,密切城乡产业联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都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建立市级统筹的企业跨区流动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科技农业和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推进城市服务业向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和农村地区拓展。加大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5.建设幸福社区和美丽乡村。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构筑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开展“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分类制定幸福社区建设标准,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设温馨和谐家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设计,全面推进农村路网、水网、电网、信息服务网、环境卫生网“五网”升级。综合整治村庄环境,完成农村泥砖房改造,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彰显岭南乡村特色。

八、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26.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整合文化资源,彰显城市精神和岭南特色。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深入

挖掘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内涵,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依托“山、水、城、田、海”自然环境特色和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城市文化景观体系。挖掘、保护、利用和传承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名地、名街、名镇、名村、名居。弘扬传承粤剧、广东音乐、广绣、广彩、广雕等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俗文化可持续保护传承机制。

27.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支持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加快文化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28.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开展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打造羊城国际粤剧节等国际文化节庆交流平台,积极争办重大国际文化盛会、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世界舞台上推介广州。促进人文交流,积极搭建广州名家学术理论科研平台、名家创作活动平台和名家演艺展示平台。加快培育有国际

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实体,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搭建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交流平台,扩大广州文化国际传播效应。

九、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29.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加强基层服务管理,健全街道“一队三中心”新型服务管理体系,创新镇村服务管理模式。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强化服务功能。鼓励企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社会服务。

30.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整合市、区、街三级城市管理资源。推进城市管理综合化、网格化、信息化。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建设,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大力整治违法建设,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1.创建平安广州。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第一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面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依法依规做好信访工作,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完善城市安全保障基础

设施,加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

十、建设廉洁广州

32.加强城市廉洁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完善和延伸惩防腐败体系。积极倡导廉洁广州理念,让廉洁思想、廉洁准则、廉洁文化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努力实现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法规制度基本完备、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廉洁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城市廉洁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树立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相适应、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愿望相呼应的廉洁广州形象。

33.构建全方位廉洁体系。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营造权力配置科学合理、权力监督制约到位、权力运行阳光透明、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政务环境,建设廉洁清明政治。以健全市场监管和市场信用体系为保障,营造市场规范有序、资源配置高效、行业廉洁从业、企业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建设廉洁诚信市场。以形成崇尚廉洁公正的文化认同为目标,营造廉荣贪耻、尚洁修身、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文化环境,建设廉洁城市文化。以促进民生幸福为根本,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向社会领域拓展,形成全民参与、全面覆盖的反腐倡廉建设格局,建设廉洁公平社会。

十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3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好党的独特优势,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抓好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深化学习考察调研,加强教育培训,增强领导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本领。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力。加强干部队伍战略性培养,把基层一线作为培训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把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评的重要依据。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做到务实为民。

35.推动党建工作重心下移。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农村、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覆盖面。重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党组织建设。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资源,健全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党代表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制度。推进党内服务和党员志愿者服务网络建设。健全基层党建经费保障机制。推行一线工作法,完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制度,建立市直部门下基层蹲点长效机制。

36.强化组织保障。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根据本《决定》,制定若干配套实施意见,各牵头市领导和单位负责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并督导实施。制定广州市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对各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工作业绩,

由同级党委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进行评价,并向社会征求评价意见。鼓励公众参与,确保人民群众对新型城市化发展工作计划、实施效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形成全市上下共同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要节日期间统筹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要节日期间统筹安排市领导活动的通知(2007) 【法规类别】奖惩 【发文字号】穗办[2007]13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11.29 【实施日期】2007.11.2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改进重要节日期间市领导活动的通知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重要节日期间统筹安排市领导活动的 通知 (穗办〔2007〕13号)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倡导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印发〈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穗字〔2007〕1号)和《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活动安排和精简文件的意见》(穗办〔2007〕10号)精神,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就我市

今后重要节日期间需要统筹安排的市领导活动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统筹安排活动的范围 统筹安排活动,是指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有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及市纪委副书记参加的、有重要影响的活动。一些特殊性或临时性的活动和市直部门、基层单位邀请市分管领导参加的活动,不列入本统筹安排的范围。 二、统筹安排活动的时间和项目 (一)元旦期间。 1.新年音乐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主办。承办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拟邀请领导:省有关领导,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及市纪委副书记,市的部分老同志。参加人员范围:各区、县级市和市直局以上单位主要领导;各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主要负责人;曾获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嘉奖的劳动模范以及青年、妇女、教育、科技界先进人物代表。 2.广州市各界人士新年茶话会。主办单位:市政协。拟邀请领导: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及市纪委副书记,原市六套班子领导和享受副省级单项待遇以上的老同志。参加人员范围:市政协委员,市各民主党派、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二)春节期间。 3.慰问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困难农户、劳动模范、农民工和民政优抚对象。主办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民政局、市农业局、市国资委、市总工会。拟邀请领导: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及市纪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慰问对象:我市各类困难企业及各类企业中的困难职工(含下岗工人)、困难农户、省市劳动

1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 <查看评论>大洋新闻时间: 2012-10-19 来源: 广州日报 (2012年9月19日)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省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以新型城市化推动广州科学发展 1.重大意义。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是探索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是遵循世界城市发展规律、破除“增长停滞魔咒”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积极探索,是推动城市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新期待的根本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提升领导城市工作能力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必须清醒看到,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逐渐凸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新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敢于先

行先试,促进城市发展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幸福作为最高追求转变,从拼土地、拼汗水、拼资源向拼人才、拼知识、拼创新转变,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从城市“摊大饼”式的外延扩张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集约高效城市发展格局转变,从“千城一面”向更加注重传承岭南优秀文化、凸显城市特色转变,从全能型政府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善治模式转变,努力闯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广州特色的科学发展新路,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2.目标定位。 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要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低碳、智慧、幸福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强化人才、知识、创新的发展新动力,把握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新抓手,优化“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新布局,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生态城市新品牌,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创造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幸福新生活,把广州建设成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到2015年,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大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1)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明显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率先建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类)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类) 方案编写指南 (20XX) 目录 第一章总则0 第二章基本要求1 第三章编制内容要求1 第四章编排与印制4 附录A 项目方案编制大纲5 附录B 信息化项目运维服务内容参照表6 附录C 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服务产品费用11 (一)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目录及产品服务价格11 (二)广州市政府信息化云平台基础软件产品采购与年服务价格12 附录D 常见费用参考标准12 (一)管理服务费用12 (二)技术人员费用参考标准14 (三)互联网出口和电子政务外网VPN费用参考标准14 第一章总则 根据我市有关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为规范我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规划设计工作,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指导各单位做好项目方案编制等工作,特制定本编写指南。

本指南用于规范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运行维护类)方案的编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主要包括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软硬件更新、维修及系统的功能升级、性能优化、安全加固等。 第三条项目方案应提出项目的运维内容和需求,通过对现有信息系统等运行业务现状的分析论述运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第四条项目方案应尽量简洁、突出重点、不宜堆砌文字、大幅摘抄产品说明等。 第五条项目方案的编制除参照本编写指南外,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六条项目方案文档应统一命名为:项目名称+“项目方案”。 项目方案编制时使用的基本术语应参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以及国内、国际的惯用术语。除此之外,对理解项目方案有重要影响的专用术语,应做出定义。需定义的术语较多时,宜汇编列为附录或术语表。 项目方案编制宜使用汉语词汇,必要时可在汉语词汇后加注相应的外文词汇并放在圆括号内。确需使用无相应汉语词汇的外文词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说明,若使用的外文词汇较多,应集中汇集为词汇表。 第九条项目方案中使用缩略词汇或简称时,应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在圆括号内注明非缩略词汇或全称。 涉及保密内容项目方案的编制、印刷、传送、使用及保存等,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有关规定。并应在封面右上角明确标注保密等级。 第三章编制内容要求 为规范运维项目方案内容格式,各单位编写项目方案内容应参考附录A、B进行,管理服务费用、云平台租赁费用等可参考附录C、D、E,项目方案编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一、项目概述

(完整版)《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word版》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 2018.03.01

目录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建设用地 (3) 第三章建筑间距 (9) 第四章建筑退让 (14) 第五章空间形态 (18) 第六章公共空间 (23) 第七章市政及管线 (27) 第八章特别规定 (44) 第九章附则 (48) 附录1名词解释 (50) 附录2计容建筑面积计算规则 (59) 附录3建设项目停车位配建标准 (63) 附表1 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 (66) 附表2 其他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规划指标控制表 (67) 附表3 建设用地适宜建设的建筑类型表 (68) 附表4 规划用地混合性兼容规定表 (69) 附表4-1 规划居住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69) 附表4-2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70) 附表4-3 规划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兼容性规定表 (71) 附表5 建筑控制高度指标表 (72) 附图1 建筑顶部退台收分间距示意图 (73) 附图2 不规则平面间距示意图 (74) 附图3 隧道及洞口建筑控制线示意图 (75)

附图4 与城市道路衔接的车行道示意图 (76) 附图5 城市道路公共管道布置示意图(双侧布置) (77) 附图6 城市道路公共管道布置示意图(单侧布置) (78) 附图7 限制机动车开口路段示意图 (79)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 第318 号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已经2017 年12 月13 日市人民政府第191 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8 年3 月1 日起施行。 代理市长唐良智 2018 年1 月23 日 ― 1 ―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 7 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第13届28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市长张广宁 二○○八年一月十六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第13届28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文中的“技术监督部门”修改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县级市技术监督部门”修改为“区、县级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 二、第十八条中的“应自期满之日起30日内”修改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前30日内”。 三、第十九条中的“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起30日内”修改为“应当在有效期满之日前30日内”。 四、第二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理:(一)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之一规定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该办法根据本决定修改后重新公布。 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 (1997年2月2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4号发布根据2008年1月1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广州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组织机构代码工作的管理,准确反映组织机构的信息,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组织机构,是指依法成立的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本办法所称的组织机构代码,是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赋予本市组织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唯一不变的标准代码标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广州提高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等方面的能力,对全力打造“三中心一体系”,进一步强化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和《广东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精神,加快我市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定位,以资源统筹、共享、开放为切入点,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通过释放政府数据红利,重点助力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优势、新动力,为我市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通过政府数据开放及应用引领,到2020年,打造出具有广州特色的大数据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大数据创新创业示范区、大数据产业核心集聚区,同时,实现大数据与产业发展、政府治理及科技创新的紧密结合,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大数据强市。 二、主要任务

(一)夯实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发展支撑能力。 1.加快政府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广州市政府大数据中心,承载市政府信息化平台及政府大数据应用。建设全市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完善政府信息资源库,实现政府基础数据统一归集。建设政府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归集并分析处理政府、行业领域可用数据资源,促进政府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充分利用,支撑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建设大数据产业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政务办牵头) 2.加快社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和集约化建设一批企业数据中心,加速推进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互联网应用创新基地等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建成面向全国乃至亚太地区的云计算公共平台和大数据处理中心,保障城市基础功能及战略定位。支持和鼓励公共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建设面向商贸、汽车、新材料、金融保险、精细化工、重大装备、现代物流、生物健康等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 3.加快大数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政府、高校、市场等资源优势,建立大数据研究院,打造国际领先的大数据教育、科研创新和创业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建设一批大数据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应用中心。发展创客空间、开源社区、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大数据领域中小微企业发展。(市科技创新委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及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流通,释放重要生产力。 1.加快政府数据汇聚共享。依照《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的要求,推进政府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政府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利用等标准规范,逐步实现政府数据向政府数据汇聚平台归集,实现一数一源。开展政府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绩效评估,加快市区两级政府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高政府服务监管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 2.释放政府数据红利。综合利用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汇聚平台、数据综合应用管理平台,以多种形式,安全、公平地对社会开放交通、人口、旅游、规划、医疗、教育、文化、商务、信用等方面的政府数据资源,鼓励社会对政府数据资源进行增值利用,实现以数据资源吸引龙头企业落户、以数据资源扶持产业发展、以数据资源带动行业创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 3.鼓励社会数据共享共用。开拓数据采集渠道,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整合相关资源,结合政府脱敏后的公共数据资源,为企业提供行业大数据服务,激发大数据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4.促进商业数据交易流通。健全数据交易流通的市场化机制,引导培育大数据公开交易市场,为企业提供在工具、技术、商业模式、融资、推广、数据交易、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在跨境电商、航运物流、金融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数据交易试点,促进数据流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商务委、金融局和广州港务局配合)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市级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的 通知 【法规类别】职位职称 【发文字号】穗办[2001]18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1.06.21 【实施日期】2001.06.2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 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层领导 职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的通知 (穗办〔2001〕18号)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六月二十一日 广州市市级党政机构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实施办法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和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市县机构改革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粤组通〔2001〕40号)的精神,参照省委、省政府机构改革的做法,结合我市机构改革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防止和克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定岗分流工作,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竞争上岗必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党管干部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二、竞争范围和对象 在市级机构改革中,党委、政府工作部门和群团机关的中层领导职位全面实行竞争上岗。但专业技术性较强、涉及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内设机构中层领导职位,其岗位定员可采取“双向选择”、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单位领导班子决定的方式进行。 参加机关中层领导职位竞争上岗的人员,一般应是本机关现有同级职务人员和符合晋升资格条件的下一级职务人员(任副处级满两年、任正科级满三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55周岁以下。年龄在40周岁以上具有中专学历的现任正副处长(主任),允许参加同级职位竞争上岗。年龄的计算以2001年12月31日为线。 为有利于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参加竞争,对任正科级职务满两年或年龄在3

广州市财政投资运行维护类信息化项目方案编写指南

附件2、广州市财政投资运行维护类 信息化项目方案编写指南 (试行,2014修订) 本指南用于规范市财政投资运行维护类信息化项目方案的编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主要包括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记录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软硬件更新、维修及系统的功能升级、性能优化、安全加固等。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包括单位简况、机构职责等概况。 (三)项目维护的目标、规模、模式(包括自行运维、部分外包、完全外包)、周期。 (四)总投资及来源。 二、需求分析 (一)现状。 概述信息系统软硬件资源现状,重点说明本年度项目系统IT 资源的增减情况,并在IT资源表中予以明确。 (二)需求分析。 1.提出详细的维护需求(包括维护模式、服务级别、响应标

准、人工技能标准等)。有新增运维的,需重点说明新增部分内容。 2.提出云平台迁移需求。 三、运维的主要内容 (一)运维整体概况。 (二)基础设施维护。 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维修保障和监控等。 1.服务器和相关主要设备维护(含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 (1)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租赁。描述所需租赁虚拟机数量、租赁存储空间、费用、依据等。 (2)本单位购置的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维护。提出日常维护时间、要求、方法与依据。 2.桌面设备维护(含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 提出日常维护时间、要求、方法与依据。 3.网络和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含防火墙、交换机、调制解调器、路由器、网关、认证设备等)。 描述网络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按安全级别要求和实际需求提出网络维护及安全设置的内容。 4.网络通信维护(综合布线、光纤、通信链路、互联网接入、专网接入等)。 描述所需维护网络线路的光纤数量、长度、使用年限和维护内容;通讯租赁需说明带宽、数据流量、租赁时间;带宽扩展需提供相关需求依据。注意云模式下办公和业务网络结构调整,业

重庆政府令第55号

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55号 《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已经1999年4月2日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蒲海清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三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被征地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征地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补偿、人员安置和住房安置,适用本办法的原则规定。 第三条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的领导,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 计划、劳动、民政、信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协助土地等行政管理部门完成征地补偿、安置工作。 第二章补偿 第四条征用土地应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的使用、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地上建筑物补偿以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合法面积为准计算,构筑物按实计算。青苗补偿按征地时实际种植面积计算。 第七条未经批准占用耕地成片栽种的一般树木,按粮食类青苗补偿标准计算补偿费。 零星栽种的一般树木按实补偿。

果园、茶园、桑园、苗圃、花园按当地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2至1.5 倍计算补偿费。 对珍稀名贵树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下列地上建(构)筑物、青苗不予补偿: (一)不具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和其他建(构)筑物;(二)政府征地批文下达之日后栽插的花草、林木、青苗及搭建的建(构)筑物;(三)超过批准使用期限或虽未确定使用期限但已使用2年以上的临时用地上的建(构)筑物; (四)非法占用集体土地修建的建(构)筑物; (五)天然野生杂丛。 第九条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属于住房安置对象的,其拆迁房屋参照农房造价给予适当补偿。 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不属于住房安置对象的,其拆迁房屋,按照前款规定的标准上浮50%予以补偿。 第十条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住房在征地拆迁范围以外的,不拆迁、不补偿、不安置。但应根据集体土地使用权属证书确定的宅基地面积,按所在地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至2倍,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支付征地农转非人员占用宅基地综合补偿费。补偿后,农转非 人员在公共设施使用、公益事业等方面与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同等待遇。因国家建设需要征用该宅基地时,房屋的补偿、安置按征地时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被征地单位(不含被征地的村民住户)的水、电设施按实际安装费用补偿。水利工程补偿,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有线广播线路、闭路电视线路、天然气安装按实际安装费用补偿。电话移装按电信部门规定的移机费标准补偿。被拆除房屋的装饰物,由所有人自行拆除,不予补偿;不能自行拆除的,给予适当补偿。 村民的住房改作其他用途的,按住房补偿。 第十二条征地拆迁具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和其他合法权证的企业建(构)筑物,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90号令)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90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已经2012年12月17日市政府第14届4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 2013年1月15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保留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的决定根据省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市开展了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市场优先和社会自治的原则,大力清理、压减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对市场和社会能够自我调节的事项取消行政审批,对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对各区、县级市政府能够实施的事项进行下放。经全面清理和严格审查,市政府决定取消行政审批 60项、备案 18项,调整行政审批138项、备案29项,保留行政审批201项、备案67项,省或部委下放实施行政审批130项、备案5项,省或部委委托管理行政审批15项、备案2项。 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级市政府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重管制向重服务、重监管转变,努力提

高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在广州市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管理系统实行统一编码,规范管理。凡未纳入此次保留、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各部门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备案。凡新增、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应及时报政府法制部门审查、公告,实行动态管理。各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责任,确保取消、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落实到位。同时,各部门要在门户网上公布取消、调整和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方便社会公众查询。 附件:1.市政府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2. 市政府决定调整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3. 市政府决定保留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4.省或部委下放实施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5.省或部委委托的行政审批、备案事项目录

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穗府〔2009〕56号

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 穗府〔2009〕56号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着力推进我市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以下简称“三旧”)改造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现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有关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三旧”改造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拓展建设空间、保障发展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建设宜居现代城市的必然要求。为推进该项工作,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在补办征收手续、补办农用地转用手续、补办供地手续、土地出让收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改变为国有土地,以及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的处理等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为我市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若干意见》,深刻领会省“三旧”改造工作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对推进“三旧”改造的思想认识,增强抓好“三旧”改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三旧”改造工作目标、原则和总体要求,切实把“三旧”改造工作摆上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使我市“三旧”改造工作真正取得成效。 二、严格掌握好“三旧”改造政策范围,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三旧”改造政策性强、影响面广,涉及诸多方面的利益。为此,省政府文件对“三旧”改造的范围及享有的政策条件作了明确规定,这是各级、各部门推进“三旧”改造的依据。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科学制订出台符合广州实际的“三旧”改造专项政策,合理确定“三旧”改造范围,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和功能完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部署,进一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产出效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对申请列入“三旧”改造范围的项目,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逐一进行对照,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能列入,对已列入“三旧”改造的项目,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改造方案,执行好省政府文件规定的政策措施,确保省“三旧”改造政策不滥用,使重点改造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三、科学编制改造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完成改造任务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广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工作制度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广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工作 制度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穗府办函[2017]189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7.08.10 【实施日期】2017.08.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广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工作制度的通知 (穗府办函〔2017〕18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要求,参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做法,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政府决定调整广州市政务公开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政务公开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提出全市政务公开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年度工作重点;协调各区、各市直部门抓好政务公开工作任务落实,并加强督促检查;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

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组成单位及职责 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政务公开的市领导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市政府秘书长担任,副组长由协助分管政务公开的市政府副秘书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各成员单位分管政务公开的领导担任。成员单位及职责如下: 市府办公厅: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制定全市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和分工方案并督促落实;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机制,协调督促各成员单位按分工推进所负责的工作。 市编办:组织督促各单位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权责清单的梳理和公开。 市保密局:组织指导各单位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保密审查工作,防止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发生泄密事故。 市发展改革委: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做好宏观政策的发布和解读。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做好我市重大产业政策的发布解读,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和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工作。 市教育局:推进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做好与教育相关的舆情处置应对。 市科技创新委:做好科技创新政策公开和解读。 市公安局:做好警务信息公开、办事项目公开,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发布,以及我市治安、交通管理等涉警舆情处置应对。 市民政局:做好城乡低保、救助、养老等信息公开和舆情处置应对。 市司法局:做好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公开,将重要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纳入普法宣传工作。 市财政局:做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公开,组织指导督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申报指南》教案资料

附件: 2016年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 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促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加快统一政府信息平台部署实施,减少重复建设,消除信息孤岛,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特制定本指南。 一、立项依据 1.《广州市信息化促进条例》 2.《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规定》(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75号) 3.《关于印发<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稿)的通知》(穗科信字〔2012〕240号) 4.《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穗科信字〔2013〕1号) 5.《关于印发广州市电子政务电子签名使用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穗科信〔2011〕2号) 6.《关于印发广州市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科信字〔2013〕166号) 7.《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关于发布可复用可共用信息系统相关标准(第一批)的通知》(穗科信字〔2014〕116号) 8.《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关于发布可复用可共用信息系统

相关标准(第二批)的通知》(穗科信字〔2014〕142号) 9.《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关于发布可复用可共用信息系统相关标准(第三批)的通知》(穗科信字〔2014〕193号) 二、项目申报步骤 各单位应按照《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及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相关要求,以统筹和整合为原则,结合实际需求和业务梳理成果,申报本单位2016年信息化项目,如无特殊情况,各单位申报2016年信息化项目经费原则上不超过2015年经费预算。具体说明如下: (一)业务梳理及IT资产核补要求 1.围绕各单位职能,对业务情况进行全量、全面梳理,明确业务主线,说明已建成信息化项目对业务覆盖及应用的情况、未验收项目的建设进度,并确定2016年即将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其中如为职能外,由国家、省、市部署工作,应提供相应政策文件。 2.业务梳理应当遵循“需求主导、明确目标,战略谋划、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安全保障、防范风险”的原则。 3.计划外建设项目也需纳入业务梳理,并与业务职能一一对应,未完成业务梳理的计划外项目不予受理。 4. IT资产的数量、金额、运行状况等是运维类项目的审核依据,各单位应对自身软硬件资产进行全量、细致梳理,并录入项目管理系统,其中已停用报废软硬件资产应予以注明。未予填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停止实施或调整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渝府令第 202 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停止实施或调整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已经2006年12月25日市人民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七年一月八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停止实施或调整第六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推动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的部署,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神,现就取消、停止实施或调整333项市级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包括行政许可、非许可类审批和非许可审批类备案,以下同)的有关问题决定如下。 一、取消、停止实施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一)取消或停止实施一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共57项,具体项目见附件1。 (二)拟取消或停止实施22项行政审批项目,具体项目待国务院批准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另行公布。 二、改事前审批为事后备案 (一)改审批项目为备案项目。将12项许可审批项目改为备案项目(即告知性备案)。具体项目见附件2。

附件2所列项目中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设定的,改为备案项目的生效时间,以国务院批复或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为准。 (二)明确备案项目的性质。自本决定生效之日起,在我市实施的所有备案项目,法律性质均为告知性备案,不再具有许可审批的性质。实施部门在接件后只对送备材料是否齐全和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进行查验,材料齐全和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予以备案,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只能要求补正备案材料,不得以备案为名行许可审批之实。 三、对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合并审批 (一)实行合并审批。将11个部门的108项行政审批与本部门的其他审批项目进行合并。对合并的多个审批项目,由审批部门按照“同时申请、同时审查、同时批准”的原则,一并予以实施。实行合并审批的具体项目、方案见附件3。 (二)实行并联审批。以4个部门(主办部门)的8项行政审批为主体,将其他14个部门(协办部门)的24项行政审批与其进行并联,由主办部门按照“统一受理、分头审批、限时完成、集中回复”的原则,组织相关协办部门实施并联审批。实行并联审批的具体项目、方案见附件4。 四、授权或委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权限给区县(自治县、市)行使 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将16个部门的89项行政审批权限,以授权(限非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或委托(限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方式下放给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或区县(自治县、市)对口部门行使。授权或委托的具体项目及其权限见附件5。 除附件6所列项目及其权限外,市人民政府对万州、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关行政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对附件5所列项目,市级部门采用授权方式下放的,其授权应有法律、法规、规章作依据。采用委托方式下放的,委托的市级部门应当与受委托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或区县(自治县、市)对口部门签订委托协议,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明确,并对受委托方实施审批的行为负责监督;受委托方应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的市级部门的名义实施审批,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个人实施。 五、简化行政审批的办理程序 (一)创新建设项目审批方式。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查、压覆矿产资源审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4项涉及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管理机构按片区办理了审批手续的,片区中的具体建设项目不再单独办理(但若具体建设项目位于片区内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以上区域的,该项目仍需单独办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审查手续);各级行政执法机构不得以具体建设项目未取得该审批手续为由,对项目业主、开发商、施工单位等采取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措施,有关部门也不得以此为由拒办项目的相关后续手续。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法规类别】行政机关 【发文字号】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09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10.30 【实施日期】2015.01.01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修改依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因行政区划调整修改《广州市扩大区县级市管理权限规定》等93件政府规章的决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09号)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已经2014年10月8日市政府第14届13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 2014年10月30日 广州市行政调解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行政调解活动,依法解决争议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通过协调和劝导,促使各方当事人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纠纷的活动。 第三条本市各级行政机关进行行政调解活动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条市、区(县级市)政府法制机构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调解工作进行指导。 第五条行政调解应当遵循谁主管谁负责,依法调解与依法处理相结合,自愿平等、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保障开展行政调解活动的必要工作条件。 行政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行政调解不得收费。 第二章行政调解范围和管辖 第七条行政机关可以对下列争议纠纷进行调解: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可以调解的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行政争议; (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由行政机关裁决或者调处的民事纠纷; (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关系的争议纠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 改革的决定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穗字[2011]8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1.03.30 【实施日期】2011.03.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 (穗字〔2011〕8号 2011年3月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区(县级市)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巩固亚运城市建设管理成果,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省关于富县强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工作部署,现就推进我市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作出如下决定。 一、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经过多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市、区(县级市)事权划分,行政运行

机制规范有序,政府职能全面有效履行,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010年,通过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城市基础建设和环境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进一步提升了广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市目前的城市管理体制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与区(县级市)职责不清、权责脱节,以及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条块关系不顺,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区(县级市)政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充分释放区(县级市)发展潜力,提升我市后亚运时期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实现城市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共赢的发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机制为重点,切实扩大区(县级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区(县级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1.重心下移,放收结合。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切实做到对下放权、让权;严格控制留权、收权。充分调动区(县级市)政府的积极性,形成能放则放、放收结合、以放为主的管理理念。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

广州市财政投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 中小学学科学习诊断系统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 实施方案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 2006.9

一、概述 (一)项目名称:中小学学科学习诊断系统平台建设与应用 (二)项目性质:新建、升级改造 (三)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张伟春。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成立于1986年,为天河区教育局直属单位,目前在编人员33人, 在经历了1986-1989年的初创阶段、1989-1998年的正轨阶段后,1998年开始步入教研、科研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发展阶段。18年的发展,教研室明确了中小学学科教研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确立了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专题研究和成果推广等主要业务领域,形成了学科教研思路,建立了学科教研和成果推广的途径。 (四)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现有的知识管理工具包括知识获取工具、知识开发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共享工具、知识利用工具和知识评价工具等。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它的目标是从数据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通过数据挖掘工具,可以在凌乱的数据中找到有用的知识。数据挖掘和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结合应用将大幅提高教育群体中 的个人或组织的学习绩效。 (五)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周期 本项目是在中小学各学科学生错题收集的基础上,形成基于知识点的学生典型错误开放采集系统及数据库,随之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改进策略或学习行为训练策略的制定,实现课前认知准备、有效教学策略的经验共享,进而形成中小学学科学习诊断系统。使

资源在使用中实现动态优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最终服务于社会(详见学习诊断系统平台示意图)。 本项目涵盖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的错题收集、分析、策略制定等内容的系统项目,是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基础项目,是提高区域性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以三年为周期。 (中小学学科学习诊断系统平台建设与应用项目) 注:高中必修模块32个,选修模块24个,义务教育阶段33 个 ☆2006学年建设项目★2007学年建设项目 (七)总投资及来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