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收集是运用社交技巧,资料整理/分析是孤独的知性探索。

面临的主要困惑:如何从资料中发掘意义?研究者如何可能理解被研究者?被研究者文化主位的意义如何通过研究者文化客位的解释获得意义?主体间性的解释性理解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在创造性与严谨性上维持一个平衡?

呈现质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基本过程、基本的理论取向。

第一节质性研究中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整理与分析资料”,指根据研究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与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不少研究者怀念实地访问/现场调查的时光(田园诗),但在资料组织、整理及分析中,面对庞大的资料茫然失措。提供一些整理/初步分析资料指导方针,保持批判精神(弹性)。

一、质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层级

●资料分析的层级

-最低层是原始资料,包括录音带、田野笔记、文件等原始资料;

-第二层是经过部分处理的资料,比如研究者的笔记与评论;

●-再高一层级的资料为译码或类别,即从原始资料与部分处理过的资料中摘要出有意义部分,同时,在这一层级工作中要呈现分析的备忘录,以解释为什么作此译码的决定。

●用什么方法来呈现类别或主题:在质性研究中有不同的选择。

-用一些图表、矩阵图与地图来呈现社会网络关系、自然环境、地面区划、译码之间的关系或研究的概念;

-用个案研究或以故事描述个案的状况来说明类别或主题。

●资料处理及分析的技术

以归纳为主的,并且是有系统的。

量化研究在资料收集前简化资料,质性研究在资料收集后简化资料,也使质性研究报告变得易读、生动。

二、质性资料的处理

研究者实地调查后积累了成箱的资料夹、录音带、笔记、电脑磁片,但资料组织与分析需要较实地调查多六倍的时间。许多质性研究者常常会怀疑甚至会迷惑于这个问题,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全部结束所有的工作。

●资料收集:撰写稿、对话、感觉和想法、事件与个人行为描述、概要讨论、多方面的资料收集;笔记、译码、分类、计算值,深度访谈的录音及相关的报纸、书籍、学术文章等。

●好的质性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应在资料收集时就展开下述的工作,包括:所有的田野笔记、访谈笔记、日志与备忘录都应记载日期、时间、地点;同时,除了要将各个主题与资料建档外,也要将每一个受访者的资料都建档或编码。

●资料处理:很麻烦、复杂的过程,要一次又一次重复阅读所有的笔记与原始资料,直到清楚每段的位置与内容为止,然后对各主题的结构与顺序比较清楚,即开始对资料思考、分类、做联结。

三、整理与初步分析访谈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作为一个整体,与收集资料之间是不可分开的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时机应该越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后才进行。

●作用:

(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范围,尽早就研究方向与类型做出决定;

(2)帮助研究者提出统揽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可供进一步分析问题;

(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

(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划地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一次性分析:有经验老手,研究规模较小,收集资料较少,研究目的较单一,研究者可采取一次性分析方法,直接对资料进行“整体观看”,然后凭着记忆写出研究报告。

●采取“收集在前、分析在后”的顺序:一位新手,以把握实地调查工作的进程。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应该及时地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费时大:撰写一两个小时的访谈需要花费10小时,且大概有30页或更多页的稿子。

●专门分析:在强调及时整理与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在收集资料后需要一段时间来专门进行分析。这个时间可以是几个星期、几个月,是一个整段、持续、不受到其它事情干扰的时间。(转换一下脑筋;担心已收集的资料不够用)。

●实地笔记:最大价值在于“原始”,越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今后使用起来越能突显当时的“真实”情形。

四、资料分析前的初步整理原则

●做记录的基本规则

(1)访谈中声音的表达,比如叹气、哭泣或笑声都应记录、整理。

(2)受访者持续较久的停顿也是值得整理出来的。

(3)访谈中的录音记录必须逐字逐句地整理出来,不管是多么粗劣的字眼。

(4)当撰写完成而发表时,用词也是很烦人的。未经修饰的真实呈现。

(5)对于观察笔记,事后必须进行处理,对遗漏的细节也要进行补漏,对简化的内容要进行扩展。

(6)对于实物资料,如果有不全或错误记录的地方,应及时补充或纠正。

●编号系统的组成

(在具体整理资料之前,先给每一份资料编号,再建立一个编号系统)

-资料的类型(比如访谈、观察、实物);

-资料提供者的姓名、性别、职业(J教师/X学生/G工人/N农民)等;

-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与情境;

-研究者的姓名、性别与职业等;

-对资料的排列序号(比如对某某人的第一次访谈)等。

●注意

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时,应让所有的电脑磁片或硬碟作备份。

第二节质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

没有单一特定的方法,大部分质性研究者认为,质性资料分析的基本过程是从原始资料中发展出译码与主题、寻找意义;

基本过程(缩减)包括:阅读原始资料;编码登录(开放性/主轴性/选择性);寻找“本土概念”;建立编码与归档系统;资料的归类与深入分析。

一、阅读原始资料

重复地读了又读原始资料(至少二遍),以熟悉资料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与相关关系,完全沉浸到了与资料的互动之中。

(一)“投降”的态度

(向资料自身以及向我们自己的感受“投降”的态度)

●“价值判断暂时悬”:把自己有关的前设与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并避免依赖既有的相关概念来解读所收集的资料,而是让资料自己来说话。

●例子:假如你是研究临终的病人,在解读他们经验的意义时,你可能会试着回想Ross 提出的接受死亡的心理历程。采用既有的概念有时会让资料更难理解。

●“完全浸淫于逐字稿”:如果能悬置自己的前设与既有的理论概念,完全浸淫于逐字稿、田野笔记、记录与文件之中,就可以感受到资料自己的生命;只要我们与资料单独呆到

一定的时间,并与它有足够互动后,它必定会相信我们,也会向我们展现自己的真实面貌。

●向自己产生的感觉与体悟“投降”:每一次阅读都是读者、作者和文本之间一次新的遭遇,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火花。我们在阅读资料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思想上与情绪上的反应,而这些反应是理解资料的一个有效的来源。只要熟悉之后,向资料“投降”与开放式的阅读就会慢慢成为第二本能。

(二)寻找意义

●阅读资料是在资料中寻找意义的过程,可以不同的层面进行:

-在语言层面寻找重要的词、短语与句子及其表达的有关概念与命题;

-在话语层面探询资料文本的结构以及文本内部各部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

-在语义层面探讨有关词语与句子的意义;

-在语境层面考察语词出现的上下文以及资料产生时的情境;

-在语用层面寻找有关词语与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用途;

-在主题层面寻找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与意义模式;

-在内容层面寻找资料内部的故事线、主要事件、次要事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符号学的层面探讨资料文本的内容与相关的符号系统及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

●尽量敞开自己的胸怀,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层面解读资料,让尽可能多的意义进入我们的意识。使资料本身所蕴含的多重意义透过多重视角显现出来。

二、编码登录

编码登录把质性研究者从原始资料纠缠不清的细节中释放出来,会鼓励研究者对这些细节进行高层次的思考,以此把研究者推向理论与通则化。

编码登录是机械式地把资料加以缩减时,对资料进行分析性的分类处理。

(一)设码

设码是资料登录中非常关键的工作,涉及到以下工作步骤:

●(1)寻找码号并进行登录。寻找码号的一个标准是有关词语或内容出现的频率。

●(2)建立码号与码号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所代表的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中国男青年择友观念调查时,将“聪明”、“能干”、“温柔”、“善解人意”都归到“强女人”这个码号下面,将“聪明”、“能干”、“强状”和“刚愎”都归到“女强人”下面。

●(3)用数字式符号来代表码号。如“1”代表“学习成绩”、“2”代表“学习态度”、“3”代表“学习效果”等。

●(4)在原始资料复印件的空白处进行登录。

(二)质性资料编码登录法

●(1)开放性编码

-研究者先从一份概念名单开始,就这份名单进行编码登录,但大部分编码登录的主题是在研究者阅读资料笔记的过程当中产生的。

-有些人对每一行或每几个数字都给予编码;另一些人编码整个段落,并且说绝大部分

的资料都不必编码,是一些渣滓或垃圾。

●(2)主轴性编码

重视建立主题之间的关联性,从一组有组织的初步符码或初始概念下手。其方向是组织概念或主题,标示出关键概念的主轴。

●(3)选择性编码

对资料与先前符码的扫描浏览、比较,环绕数个核心的通则化或概念化,筹划整体性分析

三、寻找“本士概念”

(一)什么是“本土概念”

●(1)指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与学术界或社会上一般人使用的概念不太一样。比如,强女人(“能干的女性”“现代女性”、“双肩挑的女性”)要来得真切、有力、有内蕴。

●(2)不只为被研究者群体所占有,不必是在被研究者之间普遍使用的用语,还可以是被研究者个人经常使用的特殊语言。“幸福”与“快乐”有着自己“不同寻常”的理解,“幸福”好像是一种物质上的、外在的、赋予的东西,而“快乐”才是自我的、主观的、内在的满足。从儿童时期满足他人的期望逐渐转向青春期追求自主独立。

●(3)不要将语词与概念混为一谈。比如,一位被访者认为,博士生的本分就是把学问做好,卫生意识不重要。一些概念(如“本分”、“博士生的本分”、“学问”、“做学问”、“做好学问”、“卫生意识”、“重要”、“不重要”)是什么意思,然后才可能对这整句话进行分析。

(二)如何寻找“本土概念”

●在开放性编码中寻找本土概念,没有一定的程序可循,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与经验。

●寻找某些“规律”的话

-这些概念反复被他们使用;

-使用时,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在阅读时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概念。“与自己关系亲密的其他的流浪儿童”称为“铁哥们”。

●很难找到一个本土概念作为码号,也可以采用一个文化客位的概念作为替代。比如,如果一位受访者在访谈时反复地说“我不知道”,“自我怀疑”。

●登录时,应尽量使用文化主位的语言,特别是在进行第一轮开放式登录时。

四、建立编码与归档系统

(一)建立编码

●编码本:第一轮登录完成以后,将所有的码号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系统,

第5章 质性研究 资料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收集是运用社交技巧,资料整理/分析是孤独的知性探索。 面临的主要困惑:如何从资料中发掘意义?研究者如何可能理解被研究者?被研究者文化主位的意义如何通过研究者文化客位的解释获得意义?主体间性的解释性理解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在创造性与严谨性上维持一个平衡? 呈现质性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基本原则、基本过程、基本的理论取向。 第一节质性研究中资料的整理与初步分析 “整理与分析资料”,指根据研究目的对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与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不少研究者怀念实地访问/现场调查的时光(田园诗),但在资料组织、整理及分析中,面对庞大的资料茫然失措。提供一些整理/初步分析资料指导方针,保持批判精神(弹性)。 一、质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的层级 ●资料分析的层级 -最低层是原始资料,包括录音带、田野笔记、文件等原始资料; -第二层是经过部分处理的资料,比如研究者的笔记与评论; ●-再高一层级的资料为译码或类别,即从原始资料与部分处理过的资料中摘要出有意义部分,同时,在这一层级工作中要呈现分析的备忘录,以解释为什么作此译码的决定。 ●用什么方法来呈现类别或主题:在质性研究中有不同的选择。 -用一些图表、矩阵图与地图来呈现社会网络关系、自然环境、地面区划、译码之间的关系或研究的概念; -用个案研究或以故事描述个案的状况来说明类别或主题。 ●资料处理及分析的技术 以归纳为主的,并且是有系统的。 量化研究在资料收集前简化资料,质性研究在资料收集后简化资料,也使质性研究报告变得易读、生动。 二、质性资料的处理

研究者实地调查后积累了成箱的资料夹、录音带、笔记、电脑磁片,但资料组织与分析需要较实地调查多六倍的时间。许多质性研究者常常会怀疑甚至会迷惑于这个问题,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全部结束所有的工作。 ●资料收集:撰写稿、对话、感觉和想法、事件与个人行为描述、概要讨论、多方面的资料收集;笔记、译码、分类、计算值,深度访谈的录音及相关的报纸、书籍、学术文章等。 ●好的质性资料处理的第一步:应在资料收集时就展开下述的工作,包括:所有的田野笔记、访谈笔记、日志与备忘录都应记载日期、时间、地点;同时,除了要将各个主题与资料建档外,也要将每一个受访者的资料都建档或编码。 ●资料处理:很麻烦、复杂的过程,要一次又一次重复阅读所有的笔记与原始资料,直到清楚每段的位置与内容为止,然后对各主题的结构与顺序比较清楚,即开始对资料思考、分类、做联结。 三、整理与初步分析访谈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作为一个整体,与收集资料之间是不可分开的阶段。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时机应该越早越好,不应拖到积累了很多资料后才进行。 ●作用: (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范围,尽早就研究方向与类型做出决定; (2)帮助研究者提出统揽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可供进一步分析问题; (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 (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划地收集资料。 ●资料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一次性分析:有经验老手,研究规模较小,收集资料较少,研究目的较单一,研究者可采取一次性分析方法,直接对资料进行“整体观看”,然后凭着记忆写出研究报告。 ●采取“收集在前、分析在后”的顺序:一位新手,以把握实地调查工作的进程。无论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应该及时地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费时大:撰写一两个小时的访谈需要花费10小时,且大概有30页或更多页的稿子。 ●专门分析:在强调及时整理与分析资料时,研究者在收集资料后需要一段时间来专门进行分析。这个时间可以是几个星期、几个月,是一个整段、持续、不受到其它事情干扰的时间。(转换一下脑筋;担心已收集的资料不够用)。 ●实地笔记:最大价值在于“原始”,越是能保持其“原汁原味”,今后使用起来越能突显当时的“真实”情形。 四、资料分析前的初步整理原则 ●做记录的基本规则

质性研究方法(1)

质性研究方法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3.质性研究与量的研究的区别:(只说黑体字)

质性研究方法 北京大学 7 第7讲质性资料分析(1):接触摘要单和微分析 (7.2.1) 接触摘要单实例

接触摘要单:实例 接触类型: 地点:Tindale 会 面: ○ 接触日期:11/28-29/1979 电话访谈: 今天日期:12/28/1979 填表人:BLT 1. 此次接触让你印象最深的主要议题或主题是什么? ! 自上而下研发的防范教师课程(teacher-proof curriculum )与教师自行研发的课程之 间的互动。 ! 行政人员、科组召集人与教师对工作重点看法的分歧。 ! 学区课程协调人(担任决策者)改变了学校对研究关系的接受度。 2. 就每?个研究问题看,简述此次接触你得到(或未得到的)的资料。 3. 此次接触中有任何冲击你的东西吗?——突出的、有趣的、示例的或重要的东 西? ! 改革发展与训练之彻底。 ! 将改革置入学区课程中(由学区课程协调人计划并执行)。 ! 执行改革的人提到初期对改革的反对,与现在的接受与同意形成对比。 4. 下次拜访此处时,你应考虑哪些新(或旧)的问题? ! 执行改革的人究竟如何看待改革?如果他们真的拥抱它,如何说明初期反对至今日 的改变? ! 执行改革者之间的联络网的性质与数量如何? ! “顽强”的数学教师们,他们的想法开始时尚未被听到——他们是谁?具体实例? 解决方式? ! 追踪英文老师Reilly (他由召集人职位上落败) ! 追踪一个小组一整天。 注意:未来四到五月每周吃学校餐饮两日,这样做的后果…… 结束 摘自:Miles & Huberman.质性研究资料分析[M].张芬芬译.台北:双叶书廊,2006:115 研究问题 改革发展的历史 学校的组织结构 统计资料 教师对改革的反应 研究通路 资 料 由课程协调人、英文召集人及委员会主席先提基本概念;由老师在暑假写出;下一暑假由老师现场检测资料予以修改。 校长及行政人员负责训导;科组召集人担任教务负责人。 60年代后期有种族冲突;60%黑人学生;强调训导,防止非学区学生混入。 开始时觉得严格、有结构;现在他们说喜欢。(需要探究) 很好;并未要求老师必须合作。

(重要)质性资料的分析

第八章质性资料的分析 提纲 第一节资料的初步分析 一、现场中的资料分析 二、现场外的资料分析 第二节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 一、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 二、资料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理论建构的方式:扎根理论 【内容提要】 本章阐明了质性资料初步整理和分析的具体步骤,以及质性资料归类和深入分析的常用方法: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归纳了质性资料分析可采用的几种具体手段,探讨了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的基本原则。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有着自己特有的意义和方式。具体而言,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切实理解所研究的社会现象,体验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现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主张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试着进入研究对象自身的概念世界,了解人们如何建构和解释他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意义,要用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在人们自然的生活环境中,了解实际发生的事件,始终扎根于原始资料,并用研究对象自己的概念、语言和习俗,支持、探寻和体验他们所诠释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的架构,以此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事件中所建构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进而深入地认识某个个体或群体对特定事物的态度与行为结构。 第一节资料的初步分析 在对人文科学的质的研究中,研究者感兴趣的是不同的人对他们各自生活意义的理解,关心的是“参与者的看法”(Participant perspectives)。研究者通过理解把握生活世界的意义,达到研究者的主观视界和文本所提供的视界的融合。在这个意义上,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应当成为理解“他人”和接受“他人”的途径。 一、现场中的资料分析 (一)缩小研究范围,确定研究方向和类型 一般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者进行研究的切入口。研究者通过考察可能的研究方向、研究对象、资料来源和资料收集的程序,确定一般的研究问题。在最初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研究条件,从而使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更加集中,这一过程使资料收集范围更狭小,集中收集那些能反映已出现的特殊现象的资料。这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使范围越来越集中,知道最后集中于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或研究中的有限成分。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从一个一般的开端变得更集中、更直接或范围更狭小。 (二)提炼主要观点,发展分析性问题 研究者在进入现场时,可能在头脑中存有某些一般性的问题,但是要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还必须在研究过程中逐渐酝酿形成。在现场里的资料分析,正是这种酝酿的过程,透过

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方法的定义及特点 “质性研究”这个词在台湾、港、澳地区用得比较多,在大陆有的称其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还有的为将其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比较,称为“定质研究”。 1.质性研究的定义 所谓质性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的特点: 1)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通过面对面的交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过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自然探究的传统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在对一个事件进行考察时,不仅要了解事件本身,而且要了解事件发生和变化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该实践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从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行为及其意义解释。由于理解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对方达到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研究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设计,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因此对研究的过程必须加以细致的反省和报道。 4)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主要采纳归纳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和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因此,“质性研究”的结果只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和条件,不能推广到样本之外。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性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者必须事先征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对他们所提供的信息严格保密,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合理回报他们所给予的帮助。 “质性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性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