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

(一)影像诊断学总论

1.数字化X线成像:

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

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

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

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

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

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

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

体素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组织血流灌注的各项参数,并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12.CT造影:

指对某一器官或结构进行造影再行扫描的方法,它能更好地显示结构和发现病变。

13.CT血管造影:

采用静脉团注的方式注人含碘对比剂,当对比剂流经靶区血管时,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再行多平面及三维CT重组获得血管成像的一种方法。

14.CT脊髓造影:

指在椎管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非离子型水溶性碘对比剂,让患者翻动体位,使对比剂混匀后,再行CT扫描,以显示椎管内病变。

15.CT关节造影:

指在关节内注人气体(如空气、CO,)或不透X线的对比剂后,进行CT扫描,可更清晰观察关节的解剖结构,如关节骨端、关节软骨、关节内结构及关节囊等。

16.超声:

是指物体(声源)振动频率在20 000Hz以上,所产生的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17.衰减: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因小界面散射,大界面反射,声束的扩散以及介质对超声能量的吸收等,声能逐渐减少,称之为衰减。

18.多普勒效应:

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由声源发射并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与声源做相对运动的界面,则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称之为多普勒效应。

19.二维超声:

常简称为B型超声。其采用多声束对选定切面进行检查,并以每条声束的所有回声依各自的回声时间(代表深度)和强弱,重新组成检查切面的二维图像。

20.CDFI: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提取二维切面内所有差频回声,以彩色方式显示,并叠加在相匹配的二维声像图上。

21.频谱多普勒:

根据多普勒效应,提取超声声束在传播途径中各个活动界面所产生的频移即差频回声。

22.组织多普勒成像:

是以多普勒原理为基础,利用血流滤波器滤去低幅高频(血流)信息,仅检测心室壁反射回来的低频高振幅频移信号,从而显示心肌组织的运动情况。

23.机械指数:

是指超声在弛张期负压峰值与换能器中心频率的平方根之比值。

24.弛豫时间:

停止发射RF脉冲后,磁场中的H迅速恢复至原有的平衡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所需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包括纵向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

25.磁共振水成像:

利用重T,WI序列,不用任何对比剂,就能够整体显示含有液体的管道系统,此即磁共振水成像。

26.MRS:

磁共振波谱成像,利用'H在不同化合物中的共振频率存在差异,检测活体组织和病变内的生化成分及其含量的技术。

27.MRA:

磁共振血管造影,利用液体流动效应,采用时间飞跃或相位对比的方法来显示血管形态、判断血流速度和方向的方法。

28.扩散加权成像:

能够大致反映组织和病变内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及其受限程度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

29.磁敏感加权成像:

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以区分正常组织或显示疾病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30.动脉自旋标记:

无需注射对比剂,通过标记动脉内H以显示组织灌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31.分子影像学:

指在活体状态下,应用影像学方法对人或动物体内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过程进行成像、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一门学科。

32.分子探针:

分子成像的关键,是一种带有靶向性标志物,能够被成像设备检测到的特殊分子。

33. PACS:

即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践性强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34.RIS:

放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医院的影像学科,负责并完成所有非图像存储与传输的工作内容,即PACS主要处理图像数据,而RIS主要处理文本信息,如登记预约、收费统计、病人核

对与查询、权限设置等。

35. tele-radiology :

即远程放射学,就是将病人的X线、CT和MRI等影像资料进行远程传输,从一地方医院传输至另一医院或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目的是请相关影像专家对图像进行解读或会诊。

36.功能MRI:

包括:①扩散加权成像和扩散张量成像;②灌注加权成像;③脑功能定位成像等用于评估颅脑或其他器官组织功能的MRI成像技术。

37. 部分容积效应:

CT图像上各个像素的数值代表相应单位组织全体的平均CT值,它不能如实反映该单位内各种组织本身的CT值

(二)中枢神经系统

1.脑血管造影:

将有机碘剂引入脑血管中,使脑血管显影的方法,分颈动脉造影及椎动脉造影。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了解肿瘤的供血等。

2.腔隙性脑梗死:

是由深部髓质小动脉闭塞所致的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梗死灶,直径为10~15mm 以内,称为腔隙性脑梗死。

3.模糊效应:

脑梗死发病2~3周左右时,梗死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密度相对增高而呈等密度,称之为“模糊效应”。

4.垂体微腺瘤:

局限于蝶鞍内直径小于1cm的腺瘤为垂体微腺瘤。

5.脑脓肿:

是化脓性细菌进入脑组织引起的炎性改变,进一步形成脓肿。分为急性炎症期.化脓坏死期和脓肿形成期。

6.脑膜尾征:

脑膜瘤多以广基底与硬膜相连、边界清楚。MRI增强后肿瘤均一性强化,邻近脑膜亦强

化似尾,称为“脑膜尾征”,具有-定特征。

7.多发性硬化:

是继发性神经组织以髓鞘脱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病因不明,以脑室周围髓质和半卵圆中心多发性硬化斑为主。多表现为多灶性脑脊髓损害症状,病程缓解与发作交替且进行性加重。

8.AVM:

即动静脉畸形,是最常见的脑血管发育畸形,好发于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成。

9.CT灌注成像:

快速静脉团注有机碘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脑组织时进行快速动态扫描,并重组脑实质血流灌注参数图像。它反映脑实质的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

10.功能性MRI:

利用MR成像技术反映脑的生理过程和物质代谢等功能变化。主要包括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像、MR波谱分析及脑功能成像。

11.视神经脊髓炎:

是以累及视神经和脊髓为主一种脱髓鞘疾病,脑MRI多表现正常,脊髓病灶多表现为长段脊髓受累,血液中NMO-IgG阳性。

12. Chiari畸形:

又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变尖延长,经枕大孔下疝人颈椎管内,可合并延髓和第四脑室下移、脊髓空洞和幕上脑积水等。

13.硬膜外血肿:

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硬膜与颅骨内板粘连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梭形,CT呈高密度。

14.占位效应:

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15.脊髓软化:

常见于脊髓损伤晚期,在TWI呈低信号,TWI呈高信号,边界清楚。

16.脊髓空洞症:

是一种慢性脊髓退行性疾病,可为先天性,或者继发于外伤、感染和肿瘤。临床表现为分离性感觉异常和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

17.CTM:

即脊髓造影CT,多与脊髓造影配合使用,一般在脊髓造影后1~2小时内进行CT扫描。

18.脊髓内血管畸形:

是胚胎期脊髓血管的发育异常,以动静脉畸形最为常见,CT表现为脊髓局限性增粗,密度不均,可有点状钙化,呈迁曲条状.团块状强化,MRI表现为脊髓膨大,脊髓内异常血管团呈流空信号。

19.室管膜瘤:

是起源于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细胞或终丝等部位的室管膜残留物,可发生于脊髓各段,以马尾、终丝区最常见,次为颈髓区。

20.神经鞘瘤:

源于神经鞘膜的施万细胞,肿瘤可发生于椎管内各个阶段,以上,中颈段及上胸段多见。绝大多数肿瘤位于椎管后外侧。

(三)头颈部

1.扩散性强化:

即肿瘤内首先出现小点状强化,逐渐扩大,随时间延长形成均匀的显著强化,为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2.轨道征:

肿瘤强化明显,而视神经无强化,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特征性表现。

3.椒盐征:

常用于描述副神经节瘤的典型征象。在MR TWI高信号的病变内部可见多数迂曲条状及点状血管流空信号影。

4.窦口鼻道复合体:

位于中鼻道区,包括筛漏斗、半月裂孔、钩突、筛泡。

5.脑回样强化:

主要见于内翻乳头状瘤,增强T,WI 上,肿瘤卷曲状不均匀强化,呈现“脑回样强化”方式,矢状位观察明显。

6.腺样体增生:

腺样体(咽扁桃体)是位于鼻咽顶部的一团淋巴组织,在儿童期可呈生理性肥大,以后逐渐缩小,15岁左右达成人状态。

7.喉外伤:

是指由于医源性或暴力性损伤导致的喉部组织结构破损、出血.水肿等,造成呼吸困难及声音嘶哑或失声等症状。

8.颈部间隙:

颈部由深、浅筋膜分隔成的多个间隙,包绕咽、喉、气管、食管等空腔器官以及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相邻的间隙可以相互沟通,其内有丰富淋巴结。

9.“高脚杯”样表现:

颈动脉体瘤的DSA典型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加宽,呈“高脚杯”样表现,分叉处为血供丰富的肿块。

(四)呼吸系统

1颈部间隙:

颈部由深、浅筋膜分隔成的多个间隙,包绕咽、喉、气管、食管等空腔器官以及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相邻的间隙可以相互沟通,其内有丰富淋巴结。

2.“高脚杯”样表现:

颈动脉体瘤的DSA典型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加宽,呈“高脚杯”样表现,分叉处为血供丰富的肿块。走行的弧线状致密影,以小圆点状的奇静脉影为终止点,其内侧肺组织即为奇叶

3.肺空洞与空腔:

肺空洞是指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并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所形成,包括厚璧空洞,薄壁空洞、无壁空洞(虫蚀样空洞)等;肺空腔是指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疱、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

4.包裹性胸腔积液:

为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而使积液局限于胸膜腔的某-一部位而成。X线表现为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扁丘状均匀致密影,边缘清楚,与胸壁呈钝角相交。

5.叶间积液:

是指局限于水平裂或斜裂内的积液。典型X线表现是叶间裂部位的梭形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

6.气胸:

为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空气进人胸膜腔所致。气胸区X线表现为气体密度影,无肺纹理。

7.印戒征:

当扩张支气管和CT层面呈垂直走行时表现为厚壁的圆形透亮影,与伴行的肺动脉共同形成典型的印戒征。

8.空气支气管征:

当肺部炎症时,渗出液体填充肺泡,使肺部实变。实变肺组织与含气支气管相衬托,形成空气支气管征。

9.原发综合征:

原发型肺结核时,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三者共同形成哑玲状表现,称为原发综合征。

10.反“S”征:

右上肺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其凹面向下的下缘与肺门肿块下凸的下缘相连,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状,称反“S”征或横置“S”征。

11.血管造影征:

弥漫型肺癌CT增强检查时在肺叶及肺段实变病变中出现血管强化的影像,称血管造影征。

12.黏液支气管征:

见于肺不张CT增强扫描时,肺不张内有条状或结节状低密度影,为支气管内潴留有黏液,因不强化而呈低密度,而周围不张的肺组织增化较明显。

13.肺野:

正常充气的两肺在X线胸片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

肺纹理:是放射科常用术语,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空洞与空腔

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坏死组织经引流支气管排出而形成。

空腔:肺部原有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如肺大泡、肺囊肿

16.印戒症

印戒征是支气管扩张的CT表现,由一个小的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和一个中心为圆形低密度区的较大环形软组织密度影相连而成,形似印戒。

17.空气支气管症

空气支气管征: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是肺实变的重要征象

18.kerley B 线

间质性肺水肿X线胸片出现肺泡间隔水肿增厚形成间隔线,B线即肺基底外侧的线影

19.胸膜尾症

胸膜凹陷征(pleural indenlation sign 兔耳征、胸膜尾征):为肿瘤内成纤维反应收缩牵引胸膜

所致帐幕状改变,以和X线方向不同而呈线形

20.空泡症

空泡征指肿块内小泡状空气样低密度影,空泡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0mm,大者数毫米,但是不超过5mm,其边缘光滑,多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是早期肺癌的重要征象,偶见于结核和细支气管囊肿

22.肺大疱

肺大疱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

23.卫星灶

结核球的卫星灶,本质是纤维化的结核结节

24.气液平面

一种X线检查的征象,属于放射学名词,是指气体和液体相连接的水平分界线

25.CT血管造影症

弥漫性肺癌的肿瘤可分泌多量黏液,故实变区密度较低,有时其中可见高密度血管影,称之为“CT血管造影症”

(五)循环系统

1.镜面右位心:

相对多见的一种先天性心脏异常,是右位心合并内脏转位,即心脏房室和大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胸腹脏器完全倒转,如正常左位心成镜面象,心尖指向右侧。

2.肺栓塞:

肺动脉分支被外源性血栓或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大多数肺栓塞患者的栓子源自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久病卧床、妊娠、外科手术后、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和抗血栓因子Ⅲ缺乏,可发生深静脉血栓,是发生肺栓塞的主要病因。

3.双腔主动脉:

双腔主动脉是主动脉夹层的影像所见,由于内膜撕裂形成内膜片,将主动脉分为真腔和假腔,通常假腔大于真腔。

4.Kerley B线:

当肺静脉压升高,引起渗出液存留在小叶间隙内,X线表现为在肋膈角附近见到与外侧胸壁垂直的间隔线,称Kerley B线。

5.肺血减少:

当右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右心输出量减少时,肺门血管阴影和肺野内血管纹理普遍变细变少,使得肺门影变小而结构清楚,肺野异常清晰,称为肺少血或肺血减少。

6.双心房影:

当左心房增大,心底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增高影,常略偏右,与右心房重叠,在正位片上显示呈双心房影。

7.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部分患者于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日至数周内,出现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包括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肺下叶渗出性改变(左下肺常见)。

8: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仅限于内层肌壁,称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9.心胸比率:

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横径之比。心影最大横径是心影左右缘最突一点至胸廓中线垂直距离之和。胸廓最大横径是在右膈顶平面两侧胸廓肋骨内缘间连线的长度。

10.二尖瓣型心脏;

形态特征是正位胸片上肺动脉段凸出,心尖圆隆上翘(右心室增大),主要反映肺循环血流受阻、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通常见于二尖瓣疾病、肺动脉瓣狭窄、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等。

11.肺淤血:

各种病因导致肺静脉压力增高时,可出现肺淤血,X线表现为上肺静脉扩张和小静脉、下肺静脉正常或缩窄;肺血管纹理普遍增多、增粗且边缘模糊;肺门增大且边缘模糊;肺野透光度降低。

12. Tetralogy of Fallot:

即法洛四联症,是最常见的发绀型先夭性心脏病,基本畸形包括:①肺动脉、肺动脉瓣或(和)瓣下狭窄;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13.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全称为穿通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PAU),定义为在主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溃疡,高血压、年龄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溃疡形成最主要的因素。

14.肺泡性肺水肿:

亦称实质性肺水肿,表现为两肺广泛分布的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重者两肺大片影聚集

在肺门区形成“蝶翼状”阴影。

15.急性心包填塞:

急性心包填塞是各种原因造成心包腔积液或积血使心包腔内液体量迅速增多,可致猝死。

16.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管壁粥样斑块沉积导致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7.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类既有遗传因素又有非遗传因素的混合性心肌病,以左心室、右心室或双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常见心肌病。

18.超声心动图:

是实时观察心脏大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显示内部血流状态的检查方法。

19.盔甲心

盔甲心是慢性心包炎的晚期改变,多见于缩窄性心包炎患者。

20. 法洛四联症的四种畸形

室间隔的缺损,肺动脉的狭窄,主动脉的骑跨,右心室的肥大

21.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其基本病理为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法洛四联症在儿童发绀型心脏畸形中居首位

22.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

(六)乳腺

1. Cooper韧带:

皮肤及浅筋膜的浅层纤维与浅筋膜深层的结缔组织纤维束之间有网状束带相连,称之为乳腺悬吊韧带,又名Cooper韧带。

2.导管征:

乳头下一支或数支乳导管增粗、密度增高、边缘粗糙。

3.晕圈征:

肿块周围一圈薄的透亮带,为肿块推压周围脂肪组织形成。

4.漏斗征:

乳头后方癌灶与乳头间有浸润时,导致乳头回缩、内陷。

5.局限性不对称:

与以前X线片比较发现一新出现的局限致密区或两侧乳腺对比有不对称局限致密区。

6.脂肪型乳腺:

乳腺内几乎全部为脂肪组织,此腺体背景下病变检出敏感性高。

7.散在纤维腺体型:

乳腺内可见散在纤维腺体成分。

8.不均质纤维腺体型:

乳腺呈不均匀致密表现,此腺体背景下会掩盖小病灶。

9.致密型乳腺:

乳腺组织非常致密,此腺体背景下病变检出敏感性降低。

(七)消化系统

1.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

口服产气粉,使食管及胃充分扩展,快速口服少量钡剂观察食管后,嘱患者翻身使钡剂均匀涂布在胃黏膜表面,显示胃腔表面的细微结构,在透视的同时拍摄必要的点片,获得双对比相。随后嘱患者口服较多的钡剂填充胃腔,不同体位观察胃十二指肠,透视和摄片结合,获得充盈相,完成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2.龛影:

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轴位观溃疡呈火山口状。

3.充盈缺损:

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为管壁局限性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所致。

4.“三明治征”:

为CT和MRI 图像影像,即肿块和(或)肿大的淋巴结相融合,包绕血管,强化明显的血管从肿块中穿行,似“三明治”样,是胃肠道淋巴瘤特征性表现。

浸润型胃癌沿胃壁浸润生长,侵犯胃壁各层,侵及胃大部或全部,导致胃壁增厚、僵硬,蠕动消失,形态固定,似“皮革囊”样。

6.“环征”:

肝脓肿表现低密度的脓腔和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以及周围的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的环状影像。

7.“灯泡”征:

肝海绵状血管瘤在TWI上,随着回波时间延长,信号强度增高,在低信号的肝实质背景衬托下,肿瘤表现边缘锐利的极高信号灶。

8.MRCP技术:

通过加大TE时间扫描,获得重TWI,胆胰管内由于富含静态或缓慢流动的自由水而表现为极高信号,经图像后处理技术,可获得类似X线胆胰管造影的MR图像。

9.ERCP:

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英文首写字母(,ERCP),指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

10.Caroli病:

又称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状扩张症或交通性海绵状胆管扩张症,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以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为典型表现,并易伴发胆囊炎,胆管炎和胆结石其他病症。

11.“软藤征”:

胆管肿瘤时磁共振胆管造影(MRCP)可显示胆管突然狭窄或中断,梗阻端呈锥形或者不规则形,肝内胆管呈软藤样扩张。

12.飘带征:

囊型肝包虫病合并感染或损伤时,内、外囊完全分离,内囊塌陷、卷缩,悬浮于囊液中,因形同飘带而得名,又名“水上荷花征”、“水上百合征”。

13.肝占位性病变:

即如肝囊肿、脓肿、寄生虫和肿瘤性病变形成肝内肿块,对周围肝实质、血管、胆管等组织器官产生推压移位的病变。

14.钩突:

是胰头部最低的部分,是胰头下方向内延伸的楔形突出,其前方可见肠系膜上动、静﹒脉,外侧是十二指肠降段,下方为十二指肠水平段。

15.脾梗死:

系继发于脾动脉或其分支的栓塞,造成局部脾组织的缺血坏死。病灶多呈尖端朝向脾门的楔形,底部朝向脾外侧缘。

胰管和胆管同时扩张,常见于胰头癌。

17.咖啡豆征:

闭柈性肠梗阻,充气闭柈肠管呈“U”形,由于在形态上类似咖啡豆,则称“咖啡豆”征。

18.假肿瘤征:

闭祥性肠梗阻,肠腔内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称为“假肿瘤”征。

19.空、回肠换位征:

正常时,空肠居左上腹,回肠居右下腹及盆腔。小肠及其系膜扭转,如扭转度为180°的奇数倍(如180° ,540° )时,则可出现易位情况,即空肠位于右下腹,回肠位于左上腹。此征象为“空回肠换位征”,此征象出现为小肠扭转的可靠征象。

20.穿透性溃疡

胃溃疡常深达肌层,当深达浆膜层时,称为穿透性溃疡

21.胼胝性溃疡

溃疡周围有坚实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则称为胼胝性溃疡

22,半月综合征

胃腔内充盈缺损肿块,肿块表面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比较平直,有的表现为盘状龛影,位于胃腔内,龛影周围围绕有宽窄不等的环堤,伴有结节状或指压迹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称为半月综合征

23.指压征

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因粘膜及粘膜下层癌结节浸润使龛影口部有向龛影隆起的不规则的环状压迹,形似手指压迫样,加压后显示清晰。

24.环提征(恶性病变中的)

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正位上环绕龛影的宽窄不一的不规则透明带,切线位呈半弧形,为肿瘤破溃后留下的隆起边缘。

25.血管淹没征

肝密度降低使得原本为低密度的肝内血管不再显示。

血管反转征:中重度脂肪肝时,使得肝血管密度高于肝密度,血管的分布、走形和管径正常。

26,黏膜线

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一宽约1~2mm的光滑透明线。

项圈征(collar sign):溃疡发生时,位于龛影口部宽约5~10mm的透明带,形如项圈。

27.苹果核征

溃疡型结肠癌时,表现为较大且不规整的龛影,沿结肠长轴发展,边缘有尖角及不规则

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典型X线表现为“苹果芯征”。

28.靶症

靶征出现于可导致长鼻粘膜水肿、炎症或两者同时存在的多种肠管病变。其内层代表粘膜层,外层代表固有层和浆膜层,由于对比剂的强化而成高密度,中层的低密度被认为是由于粘膜下层水肿所致。靶征的出现提示粘膜和固有层、浆膜层的充血并伴有粘膜下水肿和炎症。

29.晕圈症

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观察,T2WI上,有的转移灶边缘可见高信号带。

30.牛眼症

肝转移癌发生时,MRI平扫可见有的瘤灶中央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

31.双管症

胰腺癌时CT影像中出现的“双管症”,胆总管和胰管同时扩张,称为双管征,双管征的2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胰头癌和壶腹癌

32.胆石症

胆石症又称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道感染是属于常见的疾病。按发病部位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

33.caroli病

Caroli病又称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胆道疾病

34.急腹症

急腹症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35.裂隙症

溃疡型胃癌发生时,在两个指压征之间指向口部的尖角,为溃疡周围的破裂痕迹或两个癌结节间的凹陷。

36. 憩室:

消化管壁局部发育不良,肌壁薄弱和内压增高致该处管壁膨出于器官轮廓外,使钡剂充填其内。X线表现为器官轮廓外的囊袋状突起,粘膜可伸入其内,可有收缩,形态可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与龛影不同。

37.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多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

38.肝脏结节状增生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RH)是以肝实质弥漫性直径小于3cm的再生小结节为特征,无或仅有轻微肝纤维化的慢性非硬化性肝病。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患者,临床常表现为门静脉高压

39.咖啡豆征:

X线检查绞窄性肠梗阻充气闭袢肠管呈“U”形,形态上类似咖啡豆,称之

40.假肿瘤征:

X线检查闭袢性肠梗阻,肠腔内充满液体,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称之。

(八)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间隙

1.马蹄肾:

为先天性异常,表现为肾位置低,两肾上极或下极且多为下极融合。肾盂、肾盏旋转不良,肾轴自外上斜向内下,肾孟、肾盏扩张或并发结石。

2.复杂性肾囊肿:

单纯性肾囊肿并有出血,感染或钙化继而成为复杂性肾囊肿。

3.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

为肾盂、输尿管先天发育异常,即一侧或双侧肾分为上、下两部分,各自与独立的肾盂和输尿管连接。

4.逆行性肾盂造影:

是尿路造影检查的一种,经插人膀胱或借助膀胱镜插入输尿管内的导管注入对比剂后摄片检查,适用于有排泄尿路造影禁忌证或其他成像技术显示不佳者。

5.静脉性肾盂造影:

又称排泄性泌尿造影,将含碘水溶性对比剂于静脉注入后,由肾小球滤过而排入肾盏和肾盂内,显示肾盏、肾盂、输尿管及膀胱形态,且可大致了解双肾的排泄功能。

6.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MRU是利用水成像原理,使含尿液的肾盂肾盏、输尿管和膀胱呈高信号,周围结构皆为极低信号,犹如静脉性肾盂造影(IVP)所见并可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7.肾自截:

肾结核晚期发生全肾钙化,肾功能完全丧失,称为肾自截。

8.肾脊角:

指肾影的长轴自内上斜向外下与脊柱在下方形成的角度,正常为15° ~25°。

9.异位肾:

为胚胎发育中肾脏上升过程发生异常所致,多位于盆腔,少数位于膈下,甚至后纵隔内;异位肾形态类似正常肾,唯位置有所不同。

9.肾上腺意外瘤:

指临床上无明确肾上腺功能异常表现,而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所偶然发现的肾上腺肿块。

10.结节性肾上腺增生:

是皮质增生的一种表现类型,除显示弥漫性增生所具有的双侧肾上腺增大外,还于增大肾上腺的边缘见一个或多个小结节影,且通常为双侧性。

11.联合带:

为子宫肌内层,TWI 上,为宫体中间薄的低信号带。

12.前置胎盘:

正常胎盘附着部位在子宫体前壁、后壁、侧壁,如果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而全部或部分覆盖子宫颈内口则称为前置胎盘。

13.子宫输卵管造影:

是指一种经宫颈口注入碘对比剂的检查,可显示子宫和输卵管内腔的形态,还可用于评估输卵管通畅情况。

14.精囊角:

两侧精囊腺前缘和膀胱后壁之间各有一尖端向内的锐角形脂肪性低密度区,称为精囊角。

15.腹膜后间隙:

是指位于后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解剖部分,其上至横隔,下至盆腔入口水平。

16.肾自截

肾结核时结核灶内可发生钙盐沉积,甚至全部肾脏广泛钙化,肾功能完全丧失,称为肾自截

17.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CS)又称皮质醇增多症,过去曾译为柯兴综合征。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肾上腺皮质长期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产生的临床症候群,也称为内源性库欣综合征,可以导致双肾弥漫性增大

18.conn综合症

醛固酮增多症(我们简称原醛症)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而引起的高血压和低血钾综合征

19,库欣腺瘤与conn腺瘤

库欣腺瘤是能引起库欣综合症的肾上腺皮质腺瘤

20,嗜铬细胞瘤

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组织的肿瘤,能产生和分泌儿荼酚胺

21.肾上腺意外瘤:

指临床上无明确肾上腺功能异常表现,而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行影像学检查时所偶然发现的肾上腺肿块。

22.结节性肾上腺增生:

是皮质增生的一种表现类型,除显示弥漫性增生所具有的双侧肾上腺增大外,还于增大肾上腺的边缘见一个或多个小结节影,且通常为双侧性。

(九)骨骼与肌肉系统

1.破骨:

骨质的吸收过程。

2.干髓端:

未成年骨骨干两端向骨髓移行的较粗大部分,周边为薄层骨皮质,内由松质骨组成。

3.临时钙化带:

干髓端顶端在X线上为一横行薄层致密带影,由钙化的软骨基质和初级骨小梁组成。

4.Schmorl结节:

椎间盘的髓核向椎体内突出形成突入椎体内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周围环以薄层硬化环,以胸椎多见。

5.髋线:

随着骨骶与干骶端不断骨化,二者之间的软骨逐渐变薄而呈板状时,称为需板。因为奠板是软骨,X线片上呈横行半透明线,居骨骷与干菱端之间,称为髋线。

6.骨龄:

在骨的发育过程中,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骶与干骺端骨性融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月和年)来表示即为骨龄。

7.骨质疏松:

指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成比例减少。

8.骨质软化:

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矿物质含量减少,主要为钙盐减少,骨质发生软化。.

9.骨质破坏:

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缺失。10.骨质增生硬化:指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11.骨膜增生:

又称骨膜反应,骨膜受刺激出现水肿、增厚,并致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下新生骨。

12.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13.关节破坏:

指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质被病理组织侵犯、代替。

14.关节脱位:

关节骨端的脱离、错位,失去正常对应关系。

15.关节强直:

由于关节破坏而引起关节活动消失称为关节强直,分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

16. Brodie脓肿:

又称慢性骨脓肿,指松质骨内局限性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表现为骨髓腔内类圆形骨质破坏区,周围绕有硬化边,一般无死骨和骨膜反应。

17.Codman三角:

随骨骼病变进展,已经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病变破坏,破坏区两侧的骨膜新生骨残端与母骨间呈三角形外观,称为Codman三角,也称骨膜三角,常见于骨肉瘤。

18.骨气瞰:

短骨骨干膨胀、皮质变薄,骨膜新生骨较明显,常见于短骨结核。19.骨折对位不良:骨折断端的内外,前后和上下移位,称为对位不良。

20.青枝骨折: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容易使骨皮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

的扭曲,而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褶、凹陷或隆突,称为青枝骨折。

21.骨痂:

骨折后愈合过程中,由成骨细胞产生的新生骨称为骨痂。

22.骨挫伤:

外力引起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在平片和CT上常无异常发现,MRI上可显示。.

23.Hill-Sachs 损伤:

肩关节前下脱位常并发肱骨头后外侧缘骨折,称为Hill-Sachs损伤。24.骨型关节结核:继发于骨髋结核或干骶端结核的关节结核称为骨型关节结核。25.退变性滑脱:由于脊椎退行性变,上下椎体可相对移位,称之为退变性滑脱。

26.“竹节椎”:

强直性脊柱炎晚期,椎间盘及椎旁韧带骨化,出现平行于脊柱的韧带性骨赘,形成“竹节椎”。

27..假骨折线

假骨折又称为Losser氏线或Milkman氏征,

假骨折线其实质是愈合不良的不完全性骨折。在发生不完全骨折之后,愈合的类骨质或纤维组织没有钙化或钙化不完全, 骨质软化发生假骨折线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28.关节鼠

所谓的“关节鼠”,是指关节有退行病变或损伤时,从关节内的组织上脱落下来的组织碎片。这些组织碎片形态各异,滑动性很大。在关节腔内窜来窜去.如同上窜下跳的老鼠

29.死骨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

组织学上是骨细胞死亡、消失和骨髓液化、萎缩。

35.冷脓肿

冷脓肿是骨结核病变,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坏死的物体在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的脓肿

(十)儿科影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汇总

影像学名词解释 (一)影像诊断学总论 1.数字化X线成像: 包括CR和DR,成像过程中,均需将透过人体的X线信息进行像素化和数字化,再经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处理,最后转换为模拟X线图像。 2.自然对比: X线检查时,基于人体组织结构固有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所形成的灰度对比,称之为自然对比。 3.人工对比: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人为引入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组织或器官的物质,使之产生灰度对比,称之为人工对比。 4.X线造影检查: 通过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即为X线造影检查。 5.CT: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由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并于1971年应用于临床的一种现代医学成像技术。CT的应用,明显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扩大了医学影像诊断的应用领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6.体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分为若干体积相同的立方体或长方体,称之为体素。 7.像素: CT成像中,需将扫描层面的数字矩阵,依其数值的高低赋予不同的灰阶,进而转换为黑白不同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8.CT平扫: 指不用对比剂(不包括应用胃肠道对比剂)的扫描,常规先行平扫。 9.CT: 对比增强检查: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常简称为CT增强检查。 10.CT动态增强扫描: 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一选定层面或区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连续多期扫描(常用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静脉期和实质期),主要用于了解组织、器官或病变的血液供应状况。 11.CT灌注成像: 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动态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

医学影像学常见名词解释

2. 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 1.X线: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006~50nm。 2.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基于密度上的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这种自然存在的差别, 称为自然对比。依靠自然对比所获的X线图像,称为平片。 3.人工对比: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人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 之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这种引入的物质称为造影剂。 4.造影检查:用人工对比方法进行的X线检查称为造影检查。 5.CT:用X线摄影,对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 该层面的重建图像,是数字化成像。 6.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 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 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7.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第二章骨骼与肌肉系统 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 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来表示即 骨龄。 2.骨质疏松: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

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 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3.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 4.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5.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增多。 6.骨膜异常: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是由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 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常提示病变存在。 7.Codman三角:即骨膜三角,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 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8.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 9.关节肿胀:常由关节积液或关节囊及其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出血和炎症所致。 10.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 11.关节退行变:早期始于软骨,为缓慢发生的软骨变性、坏死和溶解,逐渐为纤维组织或 纤维软骨所代替。 12.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 端而引起骨骺分离。 13.青枝骨折:在儿童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 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4.Colles骨折:即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骨 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5.骨肉瘤:是起源于成骨性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

医学影像学常见名词解释

1.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医学影像学

名词解释 1、X线:波长极短,肉眼看不见的电磁波。波长范围0.0006~50nm 2、医学影像学:一门应用医学影像设备,观察病人体内器官形态和功能,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3、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可产生X线对比。 5、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物质。 5、造影检查:用人工对比的方法进行X线检查称为。 CT:用X线摄影,对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该层面的重建图像,是数字化成像。 6、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脉冲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7、多普勒效应:超声遇到运动的反射界面时,反射波的频率发生改变。 8、流空效应: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的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良好的对比。 9、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减少,但两者比例正常。(组织学变化:骨皮质变薄,哈式管变大,骨小梁减少。X线表现:骨密度下降,骨小梁减少,骨髓和骨小梁间隙变宽出现分层。) 10、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增多。 11、骨质软化: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无机成分含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可见到各种变形,及假骨折现等征象。) 12、骨质破坏:指局部骨质被病理组织所替代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13、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供应中断,(死骨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14、骨膜增生/骨膜反应:因骨膜受到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生骨。(X线表现为与骨皮质平行的细线状致密影,同骨皮间可见1~2mm宽的透亮间隙。以后可随骨小梁排列形式的不同而表现各异。) 15、关节破坏:是关节软骨及下方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X先表现为: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的骨质破坏和缺损。) 16、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和纤维性。骨性强直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骺端由骨组织相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或消失,并且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强直X线表现可见关节间隙狭窄,但无骨小梁贯穿。 17、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伤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着,凹陷或弄突。 18、骨折线:骨折的断裂多为不整齐的断面,X线上呈不规则的透明线。 19、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形成的骨质,起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灶,称骨膜三角,是恶性肿瘤重要征象。 20、骨肉瘤:是起源于成骨性骨间叶组织以瘤细胞能直接形成骨样组织或骨质为特征的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21、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通常将两侧肺野分别划分为上、中、下野既内、中、外带。 22、肺门: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伴行支气管及肺静脉组成。正位片上位于两肺中野内带。 23、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和淋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库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库 一、名词解释 1.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 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 血管图像。 3.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 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 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 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 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 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 像技术。 9.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 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 像的检查技术。 13.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 快慢的尺度。 15.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 道显影。 16.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 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 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 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性治疗的科 1、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 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 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 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 科。 2、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 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3、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 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 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 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 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4、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 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 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 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 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5、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 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 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 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 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6、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内类骨质钙化 不足。骨的有机成分,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未钙化 的骨样组织增多,骨骼失去硬度变软、变形,尤以负重部位为著。 7、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 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8、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的疾病 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 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 1. 螺旋CT(SCT): 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 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4.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 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出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 功能性MRI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出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 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 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 TE: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 TR:又称重复时间,MRI信号很弱,为提高MRI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度脉冲周期的重复时间。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影像名解 1、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 子计算机相结合; 把X线直接转化成电信号或先转换成可见光;然后通过光电转换;把电信号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数字成像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 缩短了成像时间.. 2、CR——computer 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成像;用磷光体构成的成像板image plate;IP替代x线胶片吸收穿过人体的X线信息..记录在IP上的影像信息经过激光扫描读取;然后经过光电转换;把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重建成数字矩阵;再显示出数字化图像.. 3、DSA——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 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属于数字成像技术的一种;目前仍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4、USG——ultrasound 超声;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以上;超过人耳听觉范围的声波.. 5、Hu——CT值;CT图像测量中用于表示组织密度的统一计量单位;称为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 Hu.. 体素的相对X线衰减度表示为相应像素的CT值; 水0Hu;骨皮质 1000;空气 -1000; +5、空间分辨力spatial resolution 定义:图像对物体空间大小的分辨能力表示方法: lp/cm 每厘米线对 5÷lp/cm = 可分辨物体最小直径mm; 象素越小、层厚越薄空间分辨力越高 +5、密度分辨力 density resolution 定义:图像对组织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 表示方法:例如;0.35%;5mm;0.35Gy 表示物体直径5 mm、病人接收剂量为0.35Gy时;密度分辨率为0.35%. 象素越大、层厚越厚; 密度分辨力越高.. +5、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phenomenon同一扫描层面中;垂直厚度内如果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组织时;所测的CT值是他们的平均值;不能如实反映其中的任何一种组织.. + 6-1、多方位重组Multi planner reformation; MPR:利用CT螺旋扫描三维采样的 优势;在任意平面上重建;获得扫描时难于得到的冠状面、矢状面、斜面等平面的二维图像;其中包括曲面重建CPR 6-2、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最大强度投影:在三维重建过程中; 从设定视角发出假定投影线;使投影线穿行轨迹中兴趣结构密度以上的象素进行编码;形成二维投影像;主要用于CT血管成像CTA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以影像方式显示人体内 部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信息及实施介入 性治疗的科 2、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 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 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 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 菌学及生理、生化资料进行诊断的学 科。 3、造影检查:将对比剂引入器官内或其 周围间隙,产生人工对比,借以成像。 4、核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 核(质子)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 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 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 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5、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 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 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 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 律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6、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 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 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 含量比例仍正常。骨皮质变薄,哈氏 管扩大和骨小梁减少。 7、骨质软化:指单位体积内类骨质钙化 不足。骨的有机成分,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未钙化 的骨样组织增多,骨骼失去硬度变软、变形,尤以负重部位为着。 8、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 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 9、骨膜三角:如果引起骨膜增生的疾病 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 形,叫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 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的停止,坏死的骨质叫死骨。 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起,即青枝骨折。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影像学名词说明集锦 1.天然比较:人体组织构造密度上的不同是产生X线影像比较的基本,称之为天然比较. 2.人工比较:对于缺少天然比较的组织或器官,可儿为引入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资,使之产生比较. 3.螺旋CT:X线管环绕检讨部位持续扭转并进行持续扫描,同时在扫描时代,床沿纵轴持续平移,X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故称之为螺旋CT. 4.比较加强扫描: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的办法. 5.超声:振动频率在20000Hz以上,超出人耳听觉阈值上限的声波. 6.衰减:超声在传播的进程中因反射.折射.集中及组织接收引起能量逐渐削弱,称为衰减. 7.声影:介质内部构造致密,与临近的软组织或液体有显著的声阻抗差,引起强反射,下方声能衰减而消失无反响暗区,称为声影. 8.磁共振成像:应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鼓励而产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旌旗灯号,经由旌旗灯号收集和盘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巧. 9.弛豫:终止射频脉冲使磁化矢量逐渐恢复到均衡状况的进程称为弛豫,所需时光称为弛豫时光. 10.流空效应:血管内快速流淌的血流,在磁共振成像进程中收集不到旌旗灯号而呈无旌旗灯号黑影,即为流空效应. 11.质子弛豫加强效应:一些顺磁性物资作为比较剂缩短四周质子弛豫时光的现象称为质子弛豫加强效应. 12.PACS:即图像存档和传输体系,以盘算机为中间,由数字化图像信息的获取.收集传输.存储介质存档和处理等部分构成. 13.骨龄:在骨的发育进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间和继发骨化中间的消失时光,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光及其形态的变更都有必定的纪律性,这种纪律以时光来暗示即为骨龄. 14.骨质松散:必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削减,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削减,但比例仍正常. 15.骨质软化:必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资含量削减. 16.骨质损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掉. 17.骨膜反响: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长所引起的骨质增生,平日有病变消失. 18.骨质坏逝世:骨组织因血液供给中止使局部代谢停滞消失逝世骨的进程称为骨质坏逝世. 19.骺离骨折:骨折产生在儿童长骨时,因为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由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别. 2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轻易使骨质完整断裂,仅表示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看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产生皱折.凹陷或隆突,即青枝骨折.

影像学名词解释

1.医学影像学:指通过各种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动,以到达诊断的目的的技术,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之迟辟智美创作2.体素:CT图像处置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 3.像素:CT数字矩阵中的每个体素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构成CT图像,称之为像素. 4.窗位:把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放在窗宽范围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窗位. 5.窗宽:借助计算机,把需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范围取出,按从黑到白分歧灰度在显示屏上显示,这样CT值较小的分歧也可以在图像中看出.这个范围就是窗宽. 6.PACS: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是保管和传输图像的设备与软件系统. 7.造影检查:人为引入人体管腔内或组织间隙的低密度或高密度的各种造影剂,目的是形成比较,更好显示组织结构及病变. 8..人工比较:人为引入人体管腔或组织间隙的低密度或高密度造影剂,目的是形成比较,以更好的显示组织结构或病变.

9. 占位效应:肿瘤、出血等占位性病变由于病变自己的体积,周围水肿等所致病变周围正常组织移位,变形称占位效应 10、半月综合征:溃疡型胃癌时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周围绕以宽窄不等透明带,即环堤,边缘不规则而锐利,其中罕见结节状或指压迹充盈缺损. 11、龛影:其病理基础是胃肠道壁的溃烂缺损,致使钡剂进入壁的缺损内,在切线位上龛影位于器官轮廓之外,轴位投影呈类圆形钡斑,见于消化道溃疡.肿瘤性病变的溃疡位于腔内,形成腔内龛影. 12、MRCP:SE序列检查,T2WI水呈高信号,TR和TE时间越长,T2的权重越年夜,水的信号也就越高.采纳很年夜权重的T2WI突显水的结构称为水成像.这一技术科技将整个胆囊、胆管及胰管完整、清晰的显示,称之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13、小肝癌:小于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越3cm的肝细胞癌为小肝癌. 14、肾自截:肾结核晚期引起肾脏钙化,甚至全肾钙化,向下延续到输尿管,肾功能的丧失称肾自截. 15、牛眼征:在肝脏转移性肿瘤上暗示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密度又低于肝实质.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解 1.像素:数字矩阵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依其数值转为黑白不同的灰度的方形单元,称之为像素. 2.体素:在CT扫描中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称之为体素. 3.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4.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由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组成。 5.侧隐窝:呈漏斗状,其前方是椎体后外面,后方是上关节突,侧方为椎弓根内壁,其前后径不小于3MM,隐窝内有将穿出椎间孔的神经根。 6.骨质疏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 7.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盐含量减少。 8.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所引起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 9.骨膜异常:包括骨膜反应和骨膜新生骨,是因骨膜受刺激后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通常表示有病变存在。 10.Codman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广泛的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还可被肿瘤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骨膜三角或~~ 11.骺离骨折:儿童长骨的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2.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13.骨气鼓:骨结核发生于短骨或长骨的骨干时,初期改变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又有骨囊样结核和骨“气鼓”之称。 14.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肺野。 15.肺门:是一侧肺根的综合阴影,肺门影主要由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动脉,伴行支气管和肺静脉构成。 16.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自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肺纹理。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 17.中间支气管:右主支气管分出上叶支气管后至中叶支气管开口前的一段称为中间支气管。18肋膈角:正位胸片上,横隔外侧逐渐向下倾斜,与胸壁间形成尖锐的肋膈角。 19.局限性膈膨出:横膈的局部发育较薄弱或张力不均时,向上呈一半圆形突起,称局限性膈膨出。 20.波浪膈:膈肌附着于不同的肋骨前端,在深吸气时受肋骨的牵引,横膈可成波浪状,称波浪膈。 21.肺癌横“S”征:发生于右上支气管的肺癌,肺门部的肿块和右肺上叶不张形成的水平裂拱开上抬连在一起形成的反“S”形的下缘,称~ 22.空气支气管征:见于肺实变,当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常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支气管气像或空气支气管征。23.空气半月征:霉菌球病时,在曲菌球与空洞壁之间有时可见新月形空隙,称为~ 24.空腔:是肺内生理性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都属于空腔。25.空洞:为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多见于结核、肺癌26.Kerley氏B线:小叶间隔中积液,小叶间隔增宽,形成B线为长约2~3cm,宽约1~2mm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集锦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集锦 一、放射学 放射学是通过放射线和其他形式的辐射,如X射线、核磁共振、超 声波等,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医学专业。通过这些方法,医 生可以获得内部结构的影像,以帮助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 二、超声波 超声波是通过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产生影像来诊 断疾病的一种医学技术。它可以用于检查器官、血管和组织的形态和 功能,如超声心动图、超声腹部检查等。 三、X射线 X射线是一种利用高能量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形成影像的医学技术。它可以用于检查骨骼和柔软组织,如胸部X射线、骨密度测量等。X 射线可以帮助医生检测骨折、肿瘤、肺部疾病等。尽管X射线具有一 定的辐射风险,但它在医学影像学中仍然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影像。它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高分辨率的图像,并不需要使用X射线。MRI常用于检测脑、脊椎和关节等器官和组织的异常。由于没有辐射,MRI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五、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利用X射线辐射和计算机处理方法来生 成人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影像的医学技术。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和详 细的图像,特别适用于检测肿瘤、出血、器官损伤等疾病。然而,由 于辐射的使用,需要注意辐射剂量控制。 六、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发出的放射线来检 查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和代谢状态的一种医学技术。常见的放射性同位 素检查包括骨扫描、甲状腺扫描、肺通气灌注扫描等。 七、核医学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相关的影像技术来诊断疾病和指导治 疗的一种医学专业。核医学常见的应用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单光 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等。 八、造影剂 造影剂是一种被引入人体用于增强影像的物质。它可以通过口服、 静脉注射或直接注入到特定部位,以提供更清晰的影像。造影剂通常 含有X射线可见物质或其他对放射线具有高吸收能力的成分。 九、放射剂量 放射剂量是指通过医学影像技术获得影像所产生的辐射量。医生和 技术人员需要控制放射剂量,以减少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辐射风险。现 代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1.人工对比∶人为引入一种物质到人体器官或间晾使其产生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对比。 2. 自然对比;人体不同器官、组织天然存在的密度差。 3.CT∶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选定部位逐层扫描,通过测定透过X 线剂量,经数字化处理得出该扫描层面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的一种技术。 4.MRl;利用磁共振现象所产生的信号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 5.介入放射学∶在DSA、超声、CT及MRI等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经皮穿刺或体表自然孔道的路径,引入导管、导丝、球囊导管、支架、引流管等相关介人器材对疾病进行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新兴亚学科。 6.CT值∶根据人体组织对X 线不同的吸收系数换算成数值,反应不同吸收系数组织的密度。 7.窗位;把要显示的组织的 CT 值放在窗宽范围的中心位置,这就是窗位。 8.窗宽∶借助计算机,把需要显示的组织的CT值范围取出.按从黑到白不同灰度在显示屏上显示,这样 CT 值较小的差别也可以在图像中看出。这介范甲就是窗宽 9.T1: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饭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间。 10. T2;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1.T1W∶即TI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1 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I的差别,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12. T2WI∶即T2加权成像,指MRI图像主要反应组织间T2特征参数的成像,反映组织间T2的差别,有利于观察病变组织。1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备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总论 1、人工对比 2、CT值 3、DWI 4、MRA 5、动态增强扫描 6、流空效应 7、窗宽 8、脑灌注成像 9、部分容积效应 10、放射性核素显像 1、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 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的方法,称为人工对比即造影检查。 2、系CT扫描中X线衰减系数的单位,用于表示CT图像中物质组织线性衰减系数(吸收系 数)的相对值。用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表示,简写为HU。 3、即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观察 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水分子扩散快慢可用表观扩散系数(ADC)和DWI两种方式表示。 4、即磁共振血管成像,是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对血管解剖腔 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映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故又称磁共振血流成像。 5、是指注射对比剂后对某些感兴趣的层面作连续快速多次的扫描,它可以了解病变的强化 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6、是指心脏、血管内的血液由于迅速流动,使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居于接收范围之外, 所以测不到MR信号,在T1或T2加权像中均呈黑影,这就是流空效应。 7、指显示图像时所选用某一定范围的CT值,使只有在规定范围内的不同CT值,才能有 灰度的变化,而在此范围最低值和最高值以外的CT值,一律分别显示为黑或白色。8、快速静脉团注有机碘对比剂后,在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脑组织时进行快速动态扫描,并 重组脑实质血流灌注参数图像。它反映脑实质的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

总论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 2、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可以用人为的方法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产生对比,称为人工对比 3、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 4、CT:CT不是X线摄影,而是用X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5、DSA: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胳和软组织的减技术 骨、关节系统 1、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但1克骨内的钙盐含量正常。X线表现为骨质

密度减低,在长骨松质内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增宽,密质骨表现分层,变薄现象在脊椎椎体内结构呈纵形条纹,周围骨皮质变薄,严重时,椎体内结构消失 2、骨质破坏:destructionofbone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X线表现为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早期在哈氏管周围,X线表现破坏呈筛孔状,骨皮质表层的破坏,则呈虫蚀状 3、骨质软化:osteomalacia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其X线表现为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骨皮质边缘模糊,骨骼可见到各种变形,及假骨折线等征象4、关节破坏:destructionofjoint是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代替所致,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的骨破坏和缺损 5、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与纤维性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连接,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明显狭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两侧骨端。 纤维性强直X线表现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并且无骨小梁贯穿,但临床功能丧失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医学影像学各系统重要名词解释总结 总论 1、MR A: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使血管成像的MR I技术,一般无需注射对比剂即可使血管显影安全无创, 可用多角度观察,但目前MR A显示小血管和小病变仍不够满意,还不能完全代替DSA. 2、EPI:回波平面成像,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可在30ms内采集一幅完整的图像。EPI技术可与所 有常规成像的序列进行组合。 3、MR 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是一种 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 4、MR水成像:是采用长TR,很长TE获得重度T2加权,从而使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的液体呈现高信号, 而实质性器官和快速流动的液体如动脉血呈低信号的技术。通过MIP重建,可得到类似对水器官进行直接造影的图像。 5、窗宽(window 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在此CT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 模拟灰度显示,CT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白色,而CT值低于此范围的组织均显示为黑色。 6、窗位(window level):又称窗中心,一般应选择观察组织的CT值位中心。窗位的高低影像图像的亮 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7、伪影(artifact):在扫描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某种或某几种原因而出现的人体本身并部存在而图 像中却显示出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主要包括运动伪影、高密度伪影、机器故障伪影等。 8、体素(voxel):CT图像是假定将人体某一部位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个小立方体, 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每个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称为体素。 9、HR CT: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过滤处理,可取得有良好 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 10、CT VE:CT仿真内镜成像,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模拟内镜检查的过程。。 11、空间分辨力:在一定密度差前提下,图像中可辨认的组织的空间几何尺寸的最小极限,即影像中细微 结构的分辨能力。 12、对比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于病变部位再行扫描。由 于器官于病变内碘的浓度差别而形成密度差,使病变显示更清楚,还可根据对比增强特点确定病变性质。 13、EB CT:又称UF 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一个层面的扫描时 间可短到50ms,可行CT电影观察。 14、MS CT:多层螺旋CT,采用多排探测器矩阵,每排探测器矩阵可单独完成一层图像重建,也可多排探测 器数据共同完成一层图像重建。 15、CT的特点是能够分辨人体组织密度的轻微差别,所采用的标准是根据各种组织对X 线的线性吸收系 数(μ值)来决定的。为了计算与论述方便,Hounsfield 将线性衰减系数划分为2000 个单位,称为CT值,以水为0 值,最上界骨的CT值为1000 ;最下界空气的CT值为-1000 。目前绝大多数的CT扫描机均具有1000 或2000 以上的变化范围。UMz影像园https://www.doczj.com/doc/0c19506188.html, 实际上CT值是CT图像中各组织与X 线衰减系数相当的对应值。无论是矩阵图像或矩阵数字都是CT值的代表,而CT值又是从人体组织、器官的μ值换算而来的。μ值可以通过I=I0e-μd公式算出。则CT值=(μ-μω/μω)*a 公式中μ和μω分别为受测物和水的衰减系数。a 为各厂商所选定的标定因素。a为500 时标出的CT值为EMI 单位;a 为1000 时标出的CT值为Hounsfield单位(HU)。正常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CT值见表1-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