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二节 明确问题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二节 明确问题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二节 明确问题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二节 明确问题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二节明确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案例明确问题的内容,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3)能熟练的结合案例说明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明确设计要求与限制因素,制定设计计划。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明确问题的内容、价值的分析讨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制定计划中的实际考查与评估的能力。

(3)通过设计计划的制定,培养可行性实践能力。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2)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3)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

(4)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合理分析,制定科学的解决计划与方案;

(二)教学重点

(1)能够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受到的限制。

(2)能详细的制定计划书,并对计划的过程作出一定的控制与安排。

(三)教学难点

(1)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合理、高效制定计划表与计划书。

(3)能判断计划表与计划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明确问题:①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②解决问题的限制与计划

一、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但到底能不能够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怎样判断问题是否明确?

①分析问题表述是否明确?——要抓住核心概念;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要抓住问题所涉及的环境;

③分析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要抓住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与条件。

以下问题是否明确?

①能否设计一个能回收天空中常常出现的不明飞行物的产品?

不明确,因为“回收”这一核心概念表述错误。

②怎样才能将冬天下的雪都有效地利用起来?

明确,但没有价值。

怎样判断问题是否有价值?

1. 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2. 能否确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3. 问题是否有普遍的意义?

4. 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5. 现有技术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6. 投入多少?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合理?

【思考】以下问题是否有价值?

①眼药水专用漏斗②底部带阀门的茶杯③绝对安全的斑马线

④登天梯⑤抽水马桶

【案例分析】台灯的设计

除了进行一些主观分析外,还可借助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等研究手段来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

二、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

限制主要由两方面决定:①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②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1.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

A.不同的设计对象往往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产品的功能、大小、外观、安全、耐用性等方面的设计标准也有所不同。如:儿童玩具、床、书架、笔筒等。

标准分类: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定标准

B.设计对象还将受到诸如成本、环境等的限制。

2.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A.主观:设计者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B.客观:问题的解决或设计的过程往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需要一定的材料、资料、仪器、设备以及空间等作支撑。

【注意】这里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

【马上行动】制作台灯要考虑的限制因素

台灯设计的一般要求:

1)功能要求:具有基本的照明功能,同时有适当的辅助功能。

2)技术指标:亮度大于等于300Lx ,不反光,不眩目,绝缘度大于1兆欧。 3)外观要求:美观,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4)耐用性:结构稳固,经久耐用。 5)成本要求:20元人民币以内。

你认为这个设计要求是否合理,你还有什么补充和修改的吗?

【设问】如何来保证设计的顺利进行?我们如何更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呢? 制订设计计划。

作用:设计计划可以更好的保证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方式:

A.为了统筹安排设计进度,合理利用设计资源,并根据时间要求,以及设计的各个阶段工作量和设计难易程度,科学、合理的分配时间。

B.指定时间进度计划表。

方式1:工作程序的排列(以设计的一般过程为例)

a :发现与明确问题:调查需求、明确要求;

b :制定设计方案:设计分析、方案构思;

c :制作模型:绘制图样、产品制作;

d :测试评估及优化;

e :产品的使用和维护:产品说明书。 方式2:设计进度表(以设计台灯为例)

1 2

3

5

6

a

b

d

e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受时间的限制,课堂密度较大,所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与明确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讨。

针对部分学生缺乏实践、对实践认识不够,没有体会到劳动创造财富的艰辛和技术的价值,对于技术中问题的发现与明确意识比较弱的特点。除必要的课堂正面引导教育外,重点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技术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技术产品的艰辛、学习技术的意义和收获成果的乐趣,从而增加学生对于技术问题的发现问题与明确。充分培养学生热爱技术、学习技术、善于发现与明确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体现全面发展的正确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不顺当之处,烦恼之处,发现问题、寻求问题,是培养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发现问题之后,对它的认识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只有对它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深入的了解,对它的认识才会逐渐明晰。

高中通用技术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学习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停息,并进行处理。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能制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知识要点 一、发现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由别人给出的问题;基于目的由设计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2.发现问题的途径有: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等。 二、明确问题 1.问题的价值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科性、新颖性、实用性、技术可行性、投入产出比等。 2.问题解决所受的限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限制是一种对设计的约束。 3.制定设计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使用与维护。 例题分析解答 于是他设计出右图这双鞋子。按下鞋侧的按钮,就可将鞋在27码 至37码之间调整。据称,对很多两只脚不一样大的孩子来说,这样 的鞋子是再好不过了,他们可以根据两只脚的尺寸自由调节鞋子。 这个家长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 A、观察日常生活 B、收集信息 C、分析信息 D、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考核要求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容易题 参考答案 A 解题分析发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观察日常生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这是一个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位家长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了问题。【例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件小发明。可是在他申请发明专利时,才猛然发现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早有销售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忽略了设计的() A、发现和明确问题环节 B、制定设计方案环节 C、制作模型和原型环节 D、测试、评估和优化环节 考核要求判断问题价值的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稍难题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四章

第四章水分 名词解释 大气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植物蒸腾农田蒸散可能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 填空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 2、水汽压的日变化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和()。 3、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季节最大,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则相反。 6、水汽凝结的条件为:()、() 7、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空气中()、(),还必须有()。 8、云滴增大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完成的。 9、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三族。 10、降水量的单位是(),降水强度的单位是()。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下列各途径中,能够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有()()()() A、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B、降温; C、减少水汽含量; D、撒干冰; 2、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等。 a、绝热冷却;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混合冷却。 3、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B、天气晴朗; C、微风(1~3米/秒); D、大气层结稳定; 4、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雾较农村多; 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 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有雾形成,相对湿度大于100%; 6、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 B、云; C、霜; D、雾; 1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 B、水果含糖量低; C、可引起落粒落果; D、植物多病; 8、冰雹形成在下列云层中()()()()。 A、浓积云; B、层积云; C、积雨云; D、雨层云;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2、未饱和状态下,水汽压小于0,相对湿度大于100%。 4、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 6、温度愈高,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越大; 7、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 8、饱和差越大,水面蒸发越快; 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 10、高云族包括卷云、卷层云、高积云等;

通用技术复习三: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通用技术》复习三: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高二()姓名基本内容: 1.在生活中,有很多为我们所不知而需要解答的话题,这就是(1)来源于生活,(2)由别人给出问题,(3)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 2.发现问题的途径与方法:(1)观察,(2)收集和分析信息(包括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询问法),(3)技术研究与技术。................3.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其依据: 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基本的科学原理? ②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③在你调查的范围里,该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在更广的范围内,是否有意义④在多个问题同时发生时,该问题是否是主要问题? ⑤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技术发展以后呢? ⑥解决该问题的投入是多少? 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② 一、选择题 1.新式纺纱机的发明:詹姆斯.哈格里沃斯一次无意中将家中的纺纱机碰翻,发现纺车锤竖立时仍能转动,由此得到启示而发明。这个案例说明重要问题的发现来源于() A.对日常生活的观察B.技术试验、技术研究C.收集信息D.灵感

2.“盲人防溢水杯”的发明者,是在看到他的一个盲人朋友水时倒水时,用手指插进杯里试探水的高度,他认为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从而萌生了发明“盲人防溢水杯”的动机。这个事例说明()A.因为和盲人是朋友而产生发明动机B.观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萌生发明动机 C.受盲人之托而萌生发明动机D.只要看到盲人倒水就能产生发明动机 3.人类的文明和发展不断经历着“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可见发现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世界中问题又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很难发现问题的原因是() A.没有作必要的问卷调查 C.没有前辈的引导B.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D.问题太多以至无法确定解决哪个问题 B.低温可以保鲜投入和产出的比是否理想?4.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它的限制主要有两方面决定:①设设计者的技术水平与条件。号次4.人们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而发明了电冰箱()A.冰箱可以制作冰淇淋 C.冰箱可以制作冰水D.冰箱可以冰镇啤酒 5.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必须从以下哪些方面着手: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②该问题是否尚未得到充分解决,③该问题是否具有一定意义,④现有的技术条件能否解决这个问题,⑤解决该问题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

发现与明确问题1

第四章发现和明确问题 课题:发现问题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发现和明确问题"是技术设计过程的首要阶段,是学生确立设计项目、进入独立设计活动的第一步,发现问题又是明确问题的前提。本节内容对学生理解设计的一般过程,建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意识,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揭示本节对明确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本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为设计过程的后续教学内容做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合适的途径发现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了解问题的基本来源。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问题的重要性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情感:通过对问题的深层认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设计 1. 通过实例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发现问题的基本来源和重要性。 2. 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知道如何从收集和分析信息中发现问题。 3. 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1. 什么是问题? 生活中为我们所不知、需要解答的话题,即问题。 教师:以"中国和外国不同教育体制对待学生有问题的态度"引入教学。 设计意图:感知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

整理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二节明确问题教学设计苏教版

附件

附件: 龙岩市第四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 大赛比赛项目说明 一、片段教学(模拟教学) (一)中小学组(片段教学) 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教学设计规定的片段教学内容,进行面对评委的现场教学。 比赛时间:15分钟。 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学规律特点组织教学,但不用多媒体设备(片段教学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比赛时将予提示)。 *体育模拟教学要求。 1.内容:一是参赛选手根据教学设计规定的片段教学内容进行模拟微课教学(10分钟)。二是小学组和中学组均从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速度、平衡、协调、敏捷、爆发力等9个体适能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模拟微课教学(5分钟)。 2.评分:比赛按照“示范教态、口令讲解、教学手段、学法指导、组织措施、目标达成”等方面对参赛者进行评分。 (二)幼儿园组(教学设计与片段教学) 1.幼儿教育活动设计(占20%)

比赛方式: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提供的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领域活动),设计一个集中教育活动计划。 比赛时间:40分钟。 比赛要求: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精神为依据,体现《指南》理念,符合教育活动的设计要求。 2.模拟教学(占30%) 比赛方式:参赛选手根据设计的领域活动计划,面对评委进行模拟教学。 比赛时间:10分钟。 比赛要求:按照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进行,尽量体现生活化、游戏化,不借助多媒体设备、教具、挂图。 二、观课评课 (一)中小学组(观课评课) 比赛方式:参赛选手观看所提供的课堂教学录像(1节课,40或45分钟),以书面或现场口头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比赛时间:60分钟(含观看录像及书面评价或口头评价)。 比赛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及教学规律特点进行综合评价。书面评价字数不少于500字或口头评价10分钟。 (二)幼儿园组 1.幼儿教育活动评析 比赛方式:观看幼儿园教育活动录像,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活动进行评析。 比赛时间:15分钟观看活动录像,40分钟撰写活动评析

统计学第四章第三节

第二节离散程度的测度 10天 道森供应公司克拉克批发公司 5 0.5 4 0.4 9 10 11 工作日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工作日数 集中趋势只是数据分布的一个特征,数据的离中趋势是数据分布的另一个重要特 征。两者是反映总体数据分布特征的一对对立统一的代表值。 一、离散程度指标,又称标志变异指标,标志变动度。 (一)定义 就是总体各项标志值差别大小的程度。 (二)应用 1.主要是评价平均数代表性的依据。平均数的代表性与标志变动度的数值成反 比。 例如:有甲乙两组工人,人数都是5人。每人每日产量: 甲:5 20 45 85 95 乙:48 49 50 51 52 平均数 50 95-590 52-48 4 2.标志变动度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生产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均衡性 或协调性。

标志变动度小,就说明生产或经济活动各阶段变动幅度小,是均衡的协调的,反之,就是不均衡,不协调的。 二、测量标志变动度的主要方法 (一)异众比率——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1 定义:异众比率,即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率。 2 公式: Vr=(∑fi —fm)/ ∑fi =1—fm/ ∑fi ∑fi变量值的总频数, fm众数组的频数。 3作用:主要用于衡量众数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 异众比率越大,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大,众数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异众比率越小,说明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重越小,众数的代表性越好。 4 适用范围:测定分类数据(也可以是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离散程度 饮料品牌频数 可口可乐 15 旭日升 11 百事可乐 9 汇源果汁 6 露露 9 合计 50 异众比率 解: Vr=(∑fi —fm)/ ∑fi =1—fm/ ∑fi

第四章 第二节~第三节

第二节 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2.掌握定量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物体质量关系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和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的作用.4.能作出物体运动的a -F 、a -1 m 图象,并会利用图象发现实验规律. 一、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物体的质量都有关系. 2.加速度的测量:加速度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量,可通过时间、位移等能直接测量的量去间接地测量加速度.例如,由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通过测量时间、位移,由位移s =12at 2间接测量加速度a =2s t 2. 3.定性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 (1)实验器材 带有刻度尺的光滑斜面、一辆四轮小车、秒表、弹簧测力计、砝码. (2)实验基本思想——控制变量法. (3)实验过程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关系(保持车的质量不变) 实验设计: ①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由静止释放; 图1 ②记下小车的运动时间t ; ③从斜面的刻度尺上读出小车的位移s ; ④由a =2s t 2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⑤改变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大小,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当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增大,其加速度将逐渐增大;反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逐渐减小,其加速度也逐渐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保持小车所受合力不变) 实验设计: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保持静止状态,记下弹簧测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二节明确问题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苏教版) 第二节明确问题(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发现问题基础上展开的,它由“明确问题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设计计划”三部分组成,分为2课时完成。本节课主要完成教材中的“明确问题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内容教学。通过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方案给学生充分地确定自己的设计目标,有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已把握了设计问题的方向,了解应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但对众多有价值的设计问题,如何确定可行性的设计问题都缺乏认识。同时学生的排除干扰能力较差,认为任何有价值的设计问题都是应明确的问题,存在是可行或非可行性设计问题有模糊认识。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确有意义的问题、最终确定设计项目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分析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案例明确问题的内容,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3)熟悉设计计划制定的一般要求,能就自己的设计项目制定设计计划。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各个具体环节,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中“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判断问题的价值能力,会明确自己设计项目的操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明确可行性的设计问题。 2、难点:在众多需要设计的问题中提出可行性设计的问题。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本节的教学以技术设计的过程为基本背景,以“问题”为重点展开,对“问题”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避免抽象地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设计项目进行仔细和反复的论证,保证此后相应的设计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2、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引入:1.能否设计一个能回收天空中常常出现的不明飞行物的产品? 2.怎样才能将冬天下的雪都有效地利用起来? 3.如何从“外观”及“功能”改进你的台灯? 判断以上问题的“表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 二、讲授新课 (一)、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问题是否明确 采用各种方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有时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明确。明确问题需从问题表述本身是否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等方面考虑。 问题的价值 明确了问题的内容之后,还需确定问题是否有价值。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必须从以下问题着手: (1)所提出的问题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原理?(如“能否制造一个不需要任何能源的机械装置带动车辆运行”就是一个不科学的问题) (2)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二节 明确问题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二节明确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案例明确问题的内容,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3)能熟练的结合案例说明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明确设计要求与限制因素,制定设计计划。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明确问题的内容、价值的分析讨论,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制定计划中的实际考查与评估的能力。 (3)通过设计计划的制定,培养可行性实践能力。 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培养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2)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3)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竞争意识。 (4)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合理分析,制定科学的解决计划与方案; (二)教学重点 (1)能够明确问题的内容和价值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所受到的限制。 (2)能详细的制定计划书,并对计划的过程作出一定的控制与安排。 (三)教学难点 (1)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合理、高效制定计划表与计划书。 (3)能判断计划表与计划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修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明确问题:①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②解决问题的限制与计划 一、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但到底能不能够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怎样判断问题是否明确? ①分析问题表述是否明确?——要抓住核心概念;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否明确?——要抓住问题所涉及的环境; ③分析提出问题的目的是否明确?——要抓住提出问题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与条件。 以下问题是否明确? ①能否设计一个能回收天空中常常出现的不明飞行物的产品? 不明确,因为“回收”这一核心概念表述错误。 ②怎样才能将冬天下的雪都有效地利用起来? 明确,但没有价值。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四章培训讲学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 四章

第四章水分 名词解释 大气湿度绝对湿度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植物蒸腾农田蒸散可能蒸散降水量降水强度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水分利用率填空 1、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有:()、()、()、()。 2、水汽压的日变化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和()。 3、一天中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时,最低值出现在()时 5、相对湿度的年变化一般情况下()季节最小,()季节最大,但是我国大部地区则相反。 6、水汽凝结的条件为:()、() 7、云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空气中()、(),还必须有()。 8、云滴增大主要是通过()、()两种过程完成的。 9、按云底距地面的高度可将云分为()、()、()三族。 10、降水量的单位是(),降水强度的单位是()。 三、多选题:(下列选项中至少要选择两项) 1、下列各途径中,能够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有()()()() A、增加大气中水汽含量; B、降温; C、减少水汽含量; D、撒干冰; 2、大气的冷却方式主要有()()()()等。 a、绝热冷却; b、辐射冷却; c、平流冷却; d、混合冷却。

3、有利于辐射雾形成的条件是()()()()。 A、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 B、天气晴朗; C、微风(1~3米/秒); D、大气层结稳定; 4、下列有关雾的说法正确的有()()()()。 A、城市雾较农村多; B、混合雾是由冷暖湿空气混合而形成的; C、雾的形成不需要凝结核; D、有雾形成,相对湿度大于100%; 6、产生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有()()()()。 A、露; B、云; C、霜; D、雾; 10、连阴雨过多的地区()()()()。 A、作物易倒伏; B、水果含糖量低; C、可引起落粒落果; D、植物多病; 8、冰雹形成在下列云层中()()()()。 A、浓积云; B、层积云; C、积雨云; D、雨层云;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相对湿度。 2、未饱和状态下,水汽压小于0,相对湿度大于100%。 4、水汽压一定时,气温愈高,饱和差愈小,反之愈大; 6、温度愈高,空气的饱和水汽压就越大; 7、水汽压单峰型日变化常发生于夏季的内陆; 8、饱和差越大,水面蒸发越快; 9、大风天有利于露和霜的形成;无风天有利于雾的形成; 10、高云族包括卷云、卷层云、高积云等; 1、水汽压单锋型日变化最小值出现在:()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第二节 明确问题》

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第二节明确问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二节明确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本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发现问题基础上展开的,它由”明确问题与价值,明确解决问题受到的限制及具体的设计任务、设计计划”三部分组成。是按照设计程序过程来设计教材的内容。通过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方案给学生充分地确定自己的设计目标,有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案例明确问题的内容,比较和判断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3)熟悉设计计划制定的一般要求,能就自己的设计项目制定设计计划。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在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计项目,经历发现与明确问题的各个具体环节,形成对技术设计过程中”发现与明确问题”阶段的实践性感悟和理论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判断问题的价值能力,会明确自己设计项目的操作意识。、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明确可行性的设计问题。 2、难点:在众多需要设计的问题中提出可行性设计的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本节的教学以技术设计的过程为基本背景,以”问题”为重点展开,对”问题”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避免抽象地谈”

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设计项目进行仔细和反复的论证,保证此后相应的设计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问题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也存在问题,问题处处在,时时有。只要同学们细心、认真观察就可以发现问题。但是发现了问题,只是初步有了一个设计的方向,到底能不能够确定为一个设计课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设计任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明确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明确问题的内容与价值 (1)问题是否明确 采用各种方法可以发现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有时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明确。明确问题需从

农业气象学测试题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气象学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与()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多选题: 1、农业气象学()()()() a、是大气科学和农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b、是农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c、是应用气象学的分之学科之一; d、是气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重点领域。 四、简答题: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 气溶胶粒子对流层 二、填空题: 1、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可将大气分为( )、( )、 ( )、( )、和散逸层。 2、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三、多选题: 1、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d、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2、对流层()()()() a、是大气的最底层; b、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 c、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 d、云、雨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3、在大气的各层中,对流层()()()() a、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 b、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65/100m; c、空气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d、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 4、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四、改错题(请将下列错误改正确) 1、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薄的大气层。

3、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 五、判断题:(正确√,错误×) 1、在对流层中各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2、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薄的大气层。 3、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厚的大气层。 4、对流层是大气各层中厚度最厚的大气层。 5、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6、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和平流层。 7、气溶胶粒子能充当水汽凝结核。 六、简答题: 1、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通用技术第四章

第四章:展现设计成果 第一节:材料 一、材料的分类: 材料的分类及其与原本特质的关系? 1、天然材料:取材于大自然且保持着原本特质的材料,如木材、黏土、石材等。 2、合成材料:又称人造材料,其特质与原料不同,如塑料、玻璃、钢铁等。 3、混合材料:是天然材料与合成材料的综合,保持部分原来的特质,如胶合板、纸、混纺料等。 二、材料的性能: 1、材料的性能可以分为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其中物理性能与设计工作的关系甚为密切。 2、几种基本的物理性能:强度、弹性、韧性、硬度、延展性、耐久性、传热性、导电性。 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 弹性橡皮筋、弹簧弹性大,塑料、金属、木材等也具有一定的弹性 韧性玻璃韧性差,易被敲碎 硬度制作切削工具用的钢材,其硬度就比较高 延展性铝的延展性好,可以压制成盘、碗等,而木材不能 三、木材: 1、木材具有质朴的表现力,做成的物品也富有人性味。 质地较软的木材杉木,即沙木钉钉子不易开裂,变形小,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中,如房屋的门窗、屋架、桌椅的面板等。强度差,不宜于做经常受摩擦和强度要求高的构件(如家具的脚) 松木易加工、变形小,广泛用于建筑、家具、乐器制造等行业 软硬适中的木材樟木木质比杉木硬,强度也比杉木好,木纹变化多样,比较美观。韧性好,容易加工,有一股樟脑香气,能防虫蛀,制作家具的上等木料之一。缺点是易变形。 槠木,即株木木质与樟木相近,但韧性不及樟木,常见的家具用材。 梓木木纹顺直,纹理均匀,木材变形极小,是上等的中硬度木材,在要求较精致的木制品中常被采用。 人造板材胶合板(即夹板)、纤维板、刨花板、饰面板用饰面板做成的制品表面不需要涂漆。 人造板材面积大,无拼缝,厚薄均匀,表面光洁平整,加工和使用都很方便,美观实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四、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可分为黑色金属(含铁金属)和有色金属(不含铁金属)两大类。 2、黑色金属主要有铸铁、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工具钢、高速钢、不锈钢等;有色金属主要有铝、铜、铅、锌等。 五、塑料: 1、塑料是现代广泛使用的人造材料,是一种石油化工产品。 2、塑料有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大类。 3、热塑性塑料的物态变化是可循环的;热固性塑料的物态变化是不可循环的。 六、设计时如何选择材料: 1、在设计时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材料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它提供了设计的起点,并影响到设计产品内在和外观的质量。 2、设计材料的选择必须考虑材料自身的特性与设计产品相适应,还应考虑材料与人、环境的有机联系。 3、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寿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设计要求。 4、选择材料时,考虑的要点如下: ①产品的固有特性应满足设计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等要求。 ②材料的工艺性应方便设计产品,实现制造结构,并有利于优化生产加工工艺过程。 ③材料的质感应与设计产品的造型特点、民族和地域特征、文化艺术品味等设计风格相协调,以实现较好的外观效果。 ④有安全性等特殊要求的产品或零部件的选材要按照有关标准选用。 ⑤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资源丰富、价格低廉、有利于环保的材料。 ⑥注意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选材的期望,并在合理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注意发挥新材料的优势为设计服务。 ⑦注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 5、技术与材料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技术与材料呈现着互动发展的关系。 ①一方面,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往往需要新材料的支持。 ②反过来,先进的技术又促使了具有前所未有性能的新材料的诞生。 第二节:工具与设备常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器”就是工具设备。 一、木工工具及设备: 1、常用的木工手工工具、分类及用途、用法: 分类用途、用法 锯子1、按用途:横锯、竖锯、挖锯 2、按锯齿大小:粗齿锯、中齿锯、细齿锯 3、按形状:框锯、板锯把木料锯断或锯割开 刨子平刨、槽刨、内圆刨、外圆刨、止口刨、外圆刮刨和内圆刮刨对木材表面进行刨削,使其光滑、平直 凿子平凿、圆凿凿削榫眼或其他局部形状的铲削 斧头在需要去掉较多的毛料时使用 钻子牵钻、弓摇钻钻孔 羊角锤木工通常使用的敲击工具,拔钉 量具木工使用的量具主要是钢卷尺、直尺、直角尺等

通用技术必修一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时间:2020/3/26 编制人:鲁硕 审核人:贾淑英 班级 组号 姓名 1 2 通用技术必修一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1.詹姆斯?哈格里沃斯一次无意中发现,碰翻的纺车锤竖立时仍能转动,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新式的纺纱机。这个案例说明问题的发现来源于( )。 A .对日常生活的观察 B .灵感 C .收集信息 D .技术实验和研究 2.“盲人防溢水杯”的发明者,是在看到他的一个盲人朋友在倒水时,用手指插进杯里试探水的高度,他认为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从而萌生了发明“盲人防溢水杯”的动机。这个事例说明( )。 A .因为和盲人是朋友而产生发明动机 B .观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萌生发明动机 C .受盲人之托而萌生发明动机 D .只要看到盲人倒水就能产生发明动机 3.小林看到盲人想喝水时倒水非常不便,于是他想发明有自动感应装置的饮水机,只要人站在饮水机前,饮水机就会自动送出一杯水来。根据所学的设计过程,你认为小林最先要做的是( )。 A .绘制产品三视图 B .收集设计所需的信息 C .提出设计题目,明确设计要求 D .制作模型 4.在学生设计简易手电筒的过程中,不属于设计中主要应解决的问题的是( )。 A .如何使手电筒筒身更美观 B.使用何种型号的电池 C .如何确定开关的结构 D.如何选择合适的小灯泡 5.小明想设计一个教室里用的雨伞柜,收集了以下资料,你认为对设计有价值的是( )。 ①对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后获得数据,明确有否必要设计雨伞柜 ②在市场中了解放置雨具用品的结构 ③常用的雨伞的类型及相关尺寸 ④到生产厂家去了解生产雨伞的基本流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 6.一个问题的解决或一个设计项目的进行,它的限制由以下哪些方面决定( )。 ①设计对象的特点 ②设计的标准高低 ③设计者技术能力 ④设计团队物力财力资源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高性能自动钓鱼机,可是未能被广泛地应用,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 、成本高 B 、效率太高 C 、使用不方便 D 、钓鱼活动的主体是人 8.人们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而发明了电冰箱。( ) A 、冰箱可以制作冰淇淋 B 、低温可以保鲜 C 、冰箱可制作冰 D 、冰箱可以冰啤酒 参考答案: 1.A 2.B 3.设计的一般过程,首先要提出设计题目,明确设计要求,然后再收集所需的信息,再绘制产品三视图,最后是制作模型,所以答案选C 。 4.如何使手电筒筒身更美观不属于设计分析时主要应解决的问题,而是后期的表面修饰问题,所以答案选A。 5.A 6.A 7/d 8/b

发现与明确问题练习题

发现与明确问题练习题(《技术与设计1》) ⒈下列那种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发明家的潜质,更具有挑战性,更利于技术的进步() A、人类生存活动自然遇到的问题 B、别人提出需要设计者解决的问题 C、设计者自主发现并要解决的问题 D、以上都是 ⒉马桶刷通常用痰盂盛(如右图),解决了什么问题() A、既不方便又不雅观 B、既占地方又不利于地面卫生清洁 C、既不干净又雅观 D、既混乱又不干净 ⒊鲁班由手被草的叶缘划破这一现象出发,经过思考进而发明了锯子。 鲁班发现问题的途径属于() A、观察日程生活 B、自然遇到的问题 C、联想产生的问题 D、他人求助的问题 ⒋李小姐买了一瓶有美白效果的洗面奶,瓶身上除了产品名称是用中文标注的外,其它内容均为英文。使用一星期后,李小姐脸上长出了许多红色小斑点。后来请人对该洗面奶说明书翻译后才了解,原来说明书上指明过敏性肤质不能使用该产品,而李小姐刚好是过敏性肤质。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A、说明书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阅读的需要 B、说明书内容条理不清,说而不明 C、说明书的内容没有侧重点 D、说明书没有体现产品特点 ⒌一个问题的解决或一项任务的完成,除了设计对象所涉及的标准和因素的限制外,还受到问题解决者或设计者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中属于主观条件的是:()A、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 B、一定的材料、资料等资源 C、仪器、设备以及空间 D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⒍为了保证设计的顺利实现,我们需要制定设计计划,设计计划可以更好地保证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它可以通过工作程序的排列来表示。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

制作模型或原型;③制定设计方案;④产品的使用和维护;⑤测试、评估和优化。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⑤④①③② ⒎恩格斯说:使英国工人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第一个发明是:()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C、珍妮纺纱机 D、泰勒的“铁锹作业试验” ⒏下面的例子应该定为设计问题的是:() A、水变油事件 B、近视治疗仪 C、增高仪 D、便携式小凳 ⒐“盲人防溢水杯”的发明者,是在看到他的一个盲人朋友水时倒水时,用手指插进杯里试探水的高度,他认为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卫生,从而萌生了发明“盲人防溢水杯”的动机。这个事例说明()。 A、因为和盲人是朋友而产生发明动机 B、观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萌生发明动机 C、受盲人之托而萌生发明动机 D、只要看到盲人倒水就能产生发明动机 ⒑公共汽车门口写有“先下后上”的字样,其道理是() A、提醒乘客注意安全 B、为了提高速度 C、减轻负载 D、请乘客遵守流程 ⒒瑞士发明家乔治喜欢带着狗外出散步,一次散步回家,发现自己裤腿上和狗身上都粘满了一种草籽。草籽粘在狗毛上很牢,要花一定功夫才能把草籽拉下来。乔治感到很奇怪,他运用了敏锐的观察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种草籽。终于发现,草籽的纤维与狗毛是交叉在一起的,他想,如果采用这两种形状的结构不就可以发明一个搭扣吗?从此,人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好帮手——乔治发明的尼龙搭扣。今天,我们穿的鞋有的就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背的书包有的也是用尼龙搭扣扣上的。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构思方法() A、草图法 B、模仿法 C、联想法 D、奇特性构思法 ⒓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是吉祥物创作修改组的组长,他曾经说过:“你知道吗?经历了五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

第一章(地球大气)练习题 1、大气由、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态杂质等三部分组成。 2、在大气五个铅直分层中,对人类活动影响最直接的一层。 3、海市蜃楼是光线在大气中发生而形成的。 4、大气中的水汽和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红外辐射。 5、臭氧层位于 km高度的大气层。 6、晕主要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六边形片状和柱状冰晶对日、月光线进行折射所形成的。对吗? 7、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辐射)练习题 1、绝对黑体对于投射到其表面的辐射的反射率为(添数值)。 2、辐射通量密度的单位为。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主要有吸收、和反射。 4、地面反射率随地表粗糙度的增大而。 5、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的吸收辐射与放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 6、冬、夏至日的太阳赤纬为°。 春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秋分日的太阳赤纬为°。 7、光照时间(大于、等于、小于)昼长。 8、地面辐射差额由负变正的时间是日落前1小时,对吗? 9、大气量(m)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就越多吗? 10、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一定是直角吗?其计算公式为。

11、简述北半球可照时数随季节、纬度的变化规律。 12、试计算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江苏省南京市(32°00′N,118°48′E)正午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第三章(温度)练习题 1、温度的是指一年中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月平均温度之差。 2、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气温铅直梯度为负值的现象称为。 3、当空气做绝热上升运动时,其温度。 4、大气中常见的降温过程有冷却、接触冷却、混合冷却、绝热冷却。 5、地面和大气所放射的辐射为。 6、下列城市中,夏季光照时间最长的是。 A、广州 B、成都 C、上海 D、哈尔滨 7、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进行热量交换最主要的方式为。 A、辐射热交换 B、传导热交换 C、乱流热交换 D、潜热交换 8、下列城市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济南 B、南京 C、上海 D、广州 9、下列数值中,气温铅直梯度为℃/hm时,气层处在条件不稳定状态。 A、-0.2 B、0.3 C、0.8 D、1.3 10、一天中,地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地面热量时。 11、为什么潮湿土壤的地面温度日较差比干燥土壤的要小? 12、空气达到饱和之后的绝热上升过程是绝热过程。(干、湿) 13、当逆温发生时,(促进、抑制)对流运动的发展。

高中通用技术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高中通用技术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高中通用技术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教学案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学习目标 1.明确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掌握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发现问题相关的各种停息,并进行处理。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能制定一般的设计计划表。 知识要点 一、发现问题 1.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由别人给出的问题;基于目的由设计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2.发现问题的途径有:观察日常生活;收集和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等。 二、明确问题 1.问题的价值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学科性、新颖性、实用性、技术可行性、投入产出比等。 2.问题解决所受的限制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设计者的技术能力与条件。限制是一种对设计的约束。 3.制定设计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使用与维护。 例题分析解答 于是他设计出右图这双鞋子。按下鞋侧的按钮,就可将鞋在27码至37码之间调整。据称,对很多两只脚不一样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鞋子是再好不过了,他们可以

根据两只脚的尺寸自由调节鞋子。 这个家长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 A、观察日常生活 B、收集信息 C、分析信息 D、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 考核要求发现问题的一般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容易题 参考答案A 解题分析发现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四种:观察日常生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技术研究与技术试验,这是一个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这位家长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从而发现了问题。[例2]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件小发明。可是在他申请发明专利时,才猛然发现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早有销售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忽略了设计的() A、发现和明确问题环节 B、制定设计方案环节 C、制作模型和原型环节 D、测试、评估和优化环节 考核要求判断问题价值的方法应用 考核难度稍难题 参考答案A 解题分析判断问题的价值,迄今为止,能否确认该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这位同学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有销售了,说明该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主要是在发现与明确问题环节需要考虑。

第四章 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人们首先发现了什么问题而发明了电冰箱(B) A、冰箱可以制作冰淇淋; B、低温可以保鲜; C、冰箱可以制作冰水 D、冰箱可以冰镇啤酒 2、某科学家发明了一种高性能自动钓鱼机,可是未能被广泛地应用,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D) A 成本高 B 效率太高 C 使用不方便 D 钓鱼活动的主体是人 3、在神舟5号、6号卫星载人飞行之前,我国先后发射了从神舟1号到神舟4号四颗技术试验卫星,这说明( B ) A、技术应用无需试验 B、技术试验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C、应该从神舟1号直接载人航天飞行 D、技术试验一定会阻碍设计的过程 4、从本质上说,设计是一个问题求解的过程。它从问题出发,并围绕问题展开各项活动。因此,设计必须从调查需求,分析信息,发现和明确需要解决和值得解决的问题开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要求。下列不是问题的是 ( C ) A、发明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 B、发明光电手机 C、发明不用能源的永动机 D、发明可伸缩折叠的电视。 5、以下哪项技术满足了人们交往中保持与别人联系的需要(C) A、车船制造技术 B、摄像技术 C、通信邮电技术 D、印刷技术 6、小明同学发现市场上存在“注水肉”现象,他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设计发了

一种测定食品,只要往肉里一插,马上就让“注水肉”现形。他的根据是肉和水都是导电体,但导电率不同。他边试验边改进,最终制作出了这台测试仪。试分析他主要经历了什么设计环节。(D) A、发现与明确问题 B、制作模型或原型 C、测试、评估和优化,产品的使用、说明 D、经历了以上全部环节。 7、下列不属于发现问题的方法是:(D) A、问卷调查法 B、文献法 C、询问法 D、分析法 8、下列不属于问题来源的是:(B) A、由别人给出问题 B、自己想出来的问题 C、基于一定目的,由设计者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 D、人类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3分) 1、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__ 观察日常生活 _, _收集和分析信息__,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2、从技术角度看,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产生有三种情形:①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②由别人给出问题,设计者必须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③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 3、发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①观察日常生活②收集和分析信息 ③技术研究和技术试验。 4、无论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还是一项设计的进行,它的限制主要是由两方面决定的,一是设计对象的特点和问题解决的标准,二是设计者的技术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