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起重要事件。这是一起关于权谋与政治斗争的案件,涉及到了郑国的继承者问题。

郑伯克段是当时的郑国君主,他是郑武公的儿子。郑武公是一个非常有能力和有威望的国君,他致力于发展郑国,提高国力。然而,郑武公只有一位儿子郑伯克段,而且郑伯克段的地位在众子中是非常低的。

在郑伯克段即位之前,他的父亲郑武公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把国政委托给了一位比较有才干的宰相叫做子产。子产是一个能干而正直的人,他对郑国的政治和经济事务进行了很多的整顿和发展,使郑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长。

郑武公去世后,子产对政权强势掌控,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郑国的权力和威望进一步提高。而郑伯克段并没有得到朝政的控制权,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得不到尊重。

因此,郑伯克段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试图夺取政权。他先是向周朝的王室请求帮助,但被拒绝了。接着,他又利用一位在郑国受歧视的爵位高于自己的亲戚向其他诸侯国寻求支持。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郑伯克段组织了一支军队,打算夺取政权。

然而,郑伯克段的图谋被子产察觉到了。子产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识人之能,巧妙地打击了郑伯克段的势力,成功地挫败

了他的政变图谋。最终,郑伯克段被迫屈服,被迫退隐,并最终去世。

这场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对于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得郑国内部的政治局势起了一些波动,导致了一段时间的动乱。其次,它也使得郑国的继任者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颇具权谋和政治斗争色彩的事件。它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智谋和力量,同时也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郑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 教学重点: 1、重点字音 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 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

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二、背景知识 根据注释、参考资料,了解左丘明、《左传》及《春秋》: 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 失明,曾任鲁国太史。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国间的交往、战争等。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2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 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8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教学设计(北京市省级优课)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探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教学重点: 探究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 二、分析郑庄公、共叔段兵戈相向的原因 1.齐读课文 2.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写什么内容? 预设: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场面。 我会主要写战争的具体经过。 但我们看本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具体写战争场面、战争经过的是哪一段? 预设:课文第4段。 我们可以看出,本文是略写战争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揭示引发战争的原因。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郑伯和共叔段本是血肉至亲,但到最后却挥戈相向,造成这一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出示PPT) 小组讨论: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 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 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接下来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注意要扣住文本来说,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学生交流讨论,师走动,倾听参与小组讨论) 好,请同学们停下来。经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预设一: 姜氏之过。

这场兄弟间的战争说到底是因为姜氏的私心导致的。(偏私、偏心) 1.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当时分封的法度。 2.为共叔段做内应,开启城门。 3.姜氏“亟请于武公”,想立共叔段,武公为什么没有答应呢?按照西周时期的宗法继承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按照当时的法度应该立长子寤生的,姜氏也是应该知道的,可是姜氏却请求立共叔段,那么她这样做有什么问题? ——违礼干政。 正是因为姜氏的偏私、违礼干政,才引发了郑伯和共叔段的君位之争,所以姜氏是有过的。 除了姜氏,还有谁也有过错呢?谁来谈谈? 预设二: 郑伯之过。(郑伯有过的理由是什么?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郑伯是个狡猾奸诈虚伪的人,他放纵弟弟共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还在 郑伯作为兄长,本应在弟弟走入歧途是予以提醒和帮助,但是他却放纵共叔段,使得共叔段一步一步走入深渊,所以,他的过错是纵弟不教。 哥哥郑伯故意放纵弟弟,以养其骄,最后一举连根拔除。是不是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首先来看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这个事情。郑伯说了三句话。哪三句,同学们找出来。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从这三句话里,我们来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郑伯不给共叔段制这个地方因为很险要。“岩邑也”,东虢国的国君都是在那里死的,表面上看来是担心弟弟的安危。但是我们想想,作为一国之君,他实际上考虑的是什么呢?是担心他的弟弟占据这么险要的地方,万一叛乱起来,他控制不了。 当弟弟共叔段请京这个地方时,祭仲都觉得不可以忍受,而郑伯却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可以看出,好像是母亲要这样做,我也没有什么办法,表现出对母亲的一种顺从和不忤逆。是不是真的是为了顺从自己的母亲呢?我们看他对母亲称呼什么?姜氏。同学们想想,从这个称呼里能不能看出什么言外之意。按道理,我们尊重自己的母亲,会不会直接称呼她为某某氏?我们感受到他母亲这种做法还是有怒气的。他完全有理由拒绝他们这种违礼的要求,为什么他没拒绝呢?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现自己爱弟孝母的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亲和弟弟置于不慈不义的境地。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技能: 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⒉让学生透过“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去挖掘它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 过程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本课的字词不算太多太难,文言句式也不是很复杂,作为高二的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应该能够独立阅读文本。

只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资讯发达的电子产品时代,习惯了铺天盖地的外来文化,洋快餐、洋节日、洋电影、……,对本土的优秀传统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认识肤浅。 因此,学生对文章所弘扬的以“孝”为首的儒家思想理解狭隘,认为“尽孝”就是尊重、爱护父母,看不到“孝”的本意实际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大爱”精神。 作为语文老师,在这样一篇传统名篇的教学中,除了完成字词这一类考试必要的知识之外,我觉得还应该利用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让他们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成为本土文化、美德的传承者。 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侧重于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在学习字词的过程中带领学生熟悉课文,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二课时。教学中,淡化字词教学,侧重文章内容分析;通过对比阅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魅力,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一、导入:基础知识复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 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 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 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 答案是C。A是“gòng”错,应该念“gōng”;B是“yì”错,应该是“yī”D是jí错,应该念q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左丘明著。

郑伯克段于鄢说课稿

《郑伯克段于鄢》说课稿 普宁三中语文组吕志斌一、教材分析 这是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扩展阅读中的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结构较严密。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本课时中,重、难点字词和句型颇多,所述故事情节在整篇课文中处于非常突出的地位。 依据: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本单元其它四篇讲解课文和一篇扩展阅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学生对一般的文言词语有一定积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以及本单元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品情况,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各种文言现象。 2、人文素养:了解春秋人物的争斗,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正确价值观,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 3、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故事产生的原因,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情节发展的推动力,学习文章简洁而概括叙事的语言,从语言中去推敲,理解文章本意。 (二)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三)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的选择运用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本节是第一课时。 根据我的教学安排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结合本文的难易程度,我确定的教法是:以串讲法为主,同时结合诵读法和译注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文意的理解,字词句的掌握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在学生遇到疑难、产生困惑时,随机相宜的给以提示、点化、诱导。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精品文档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古典文学作品(俗称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让教师和学 生感到头疼。原因主要是时代的久远造成了学生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一字一句的翻译教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美妙的文章上 成翻译课,学生没一点兴趣,枯燥乏味;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 好像又绕不过这个坎儿,但在文句理解上耗时太多,学生又欣赏 不到古典作品的美。笔者有意突破古典文学作品(俗称文言文) 教学上这个瓶颈,在《郑伯克段于鄢》教学上进行探索,作如下 设计: 一、关于《左传》介绍的教学设计 进行《郑伯克段于鄢》教学,必不可少地要给学生介绍一下 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传统教学模式一般就是直接给学生介绍 它的体例、内容、文学价值等等,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一种模 式化、程式化,好像古代作品的教学就是要先讲出处,比如讲《蒹葭》,就要先介绍《诗经》,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坐》章就要先介绍《论语》等等。为了打破这种模式,笔者在介绍《左传》时,采用与《春秋》对比的方式:同学们,在先秦时期有 两部非常有名的史书,一部是《春秋》,一部是《左传》,实际上 这两部史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你们知道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吗?(先请学生回答,老师再讲解。) 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来,在他们想知道却

说不出来的情况下,老师再讲解,学生兴趣就会高涨。讲解可以 抓住以下几点: 联系:都记述了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 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所谓“传”,就是注释或解释经义的 文字。《左传》据说就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春秋》 这部史书做的传。《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另外两部注释《春秋》的书《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区别:①《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多13 年,《左传》记叙的是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4 年间的历史,而《春秋》起止时间是从鲁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前722-481); ②《左传》比《春秋》记载的历史更为详细,《春秋》记事很简 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③《左传》文学性更强。表现在第一 是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 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第二是善于用简练 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 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第三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 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我们说它是文学价值很高的散 文名著。 介绍完以上的内容后,可以以这样一句导语“为了体验《左 传》的魅力,我们来学习它的首篇《郑伯克段于鄢》”自然过渡到该 篇文章的教学。

(完整版)郑伯克段于鄢_知识点学案含答案整理好.doc

潮州市松昌中学高二备课组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高二()班姓名 (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 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潮州市松昌中学高二备课组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 2)亟请于武公。介词,。 (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 4)段入于鄢。介词,(作用)。 2.焉 (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 (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 (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第18课 郑伯克段于鄢(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粤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深圳市东升学校高中部陈栋梁供稿)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 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 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 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 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 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 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 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 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 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 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 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 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 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 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 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 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历史散文著作及本篇的历史背景。 2、掌控重点字词的意思,例如“无”、“寤”等通假字,“惊”、“生”等词类活用以及非常句式等文言知识。 3、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掌控重点字词的意思及非常句式等文言知识。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感悟文中传递的“纯孝”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圈点批注、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对《左传》有哪些了解?《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体例完备、叙事具体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间鲁国及几个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传述《春秋》所作,即把《春秋》中简短记述的事项写成较完整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经文,文字简约,微言大义。《左传》是传文,“传”是对“经”的说明传述。注解《春秋》的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二〕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发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外部相互攻伐,统治者内部也涌现了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冲突冲突。《郑

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夺位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项。 〔三〕文题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是由《春秋》里的一句经文:“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传述的一个历史故事,是《左传》、《古文观止》的首篇。“郑”国名,在今河南新郑县;“伯”指郑伯,郑庄公。春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郑伯属伯爵;“克”战胜,《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今有“攻克”等用法;“段”是庄公之弟共叔段;“于鄢”,介词结构作补语,“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四〕整体感悟 1、朗读全文,结合文下说明,疏通文意。 2、复述原文: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把握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结构。 情节结构:从“初”武姜生庄公起,到庄公与武姜和好“如初”止,以时间为顺次来开展故事情节的表达,记叙了郑庄公击败其弟共叔段在母亲的支持下阴谋夺权前后的故事。 层次结构: Ⅰ交待郑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缘由。第1段:冲突开端 Ⅱ公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等待时机。第2-4段:冲突激化 Ⅲ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第5段:冲突爆发 Ⅳ郑庄公幽禁姜氏进而和好如初。第6-8段:冲突解决 〔五〕学习文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庄公寤生”寤——啎:逆,倒着,指逆生,难产 “无使滋蔓”无——毋:不要 “不义不昵”昵——黏:能团结人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 2、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情节和含义; 3、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重点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1、文本解读 (1)全课阅读: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和意图,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解析:学生针对教师选取的要点,手把手地进行分

析、解读,把握文章的细节,进一步理解文本含义。 2、阅读领悟 (1)情节与人物: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含义与思想:让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含义,体验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思考故事里的道德标准。 (3)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既有鲜明的历史性,也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3、文学欣赏 (1)语言风格: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点。(2)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文章里的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特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

1、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写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2、分段阅读法:将整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梳理每段内容,理解段落逻辑和思维跳跃。 3、图表法:将文本要点整理成图表、表格等形式显示,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文本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四、教学评估: 1、课堂测试:设置相关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 2、写作任务:布置文章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感和体验。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秦”,这都是隐约其辞,有所避讳; 例三:“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诚的交谈” 析:“坦诚”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除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作品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古人认为是传注孔子的《春秋》的。它的作者,《史记》说是比孔子稍后的鲁国太史左丘明。《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按照鲁国先后l 2个国君在位的年代编年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过程中,各诸侯国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情况,以及一些代表人物活动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善于叙事,能把历史的真实性、倾向的鲜明性和表达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叙写具体的人物活动去展现历史画面,并富有故事性。它叙写战争尤为出色,总是围绕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写。《左传》还善于在叙事中写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左传》的语言,简练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尤其是外交辞令,十分委婉,富有情趣。《左传》的这些叙事方法、人物刻画技巧和精美纯熟的语言,都为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创作提供了艺术借鉴,有着深远的影响。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wù)【通.啎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gōng)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fú)许。及庄公即(jí)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guó)叔死焉。佗(tā)【通.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通.太】叔。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通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通避bì】害?”对曰:“姜氏何厌【通餍yàn 】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通毋】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yān)。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旧读gōng】。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通悌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寘(通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在这里读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通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通赐】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妻子,名叫武姜。(武姜)生下庄公及共叔段。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骇,所以取名寤生,于是厌恶他。(姜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导学案 一、指出下面通假字,并解释 1、佗邑唯命。 2、谓之京城大叔。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4、姜氏欲之,焉辟害。 5、无庸,将自及。 6、遂寘姜氏于城颖。 7、若阙地及泉。 8、永锡尔类。 二、指出词类活用 1、惊姜氏。 2、今京不度,非制也。 3、无生民心。 4、有献于公。 5、公赐之食。 6、隧而相见。 三、解释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对曰:“君何患焉?” 其是之谓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四、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课外拓展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为疲弊,普父回举族徙常山,又徙河南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 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太祖尝与语,奇之。时获盗百余,当弃市,普疑有无辜者,启太祖讯鞠之,获全活者众。淮南平,调补渭州军判官。太祖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表为掌书记。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至,设重茵(几层垫子)地坐堂中,炽碳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剥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时官禁私贩秦、陇大木,普尝遣新吏诣市屋材,联巨筏至京师治第;吏因之窃货大木,冒称普市货鬻都下。权三司使赵王比廉得之以闻。太祖大怒,促令追班,将下制逐普,赖王溥奏解之。 淳化(宋太宗年号)三年春,以老衰久病,令遗守通判刘昌言奉表求致政,中使(皇帝派出的使者)驰传抚问,凡三上表乞骸骨。拜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奉料,令养疾,……七月卒,年七十一。 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普事先帝,与朕故旧,能断大事。向与朕尝有不足,众所知也。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因出涕,左右感动。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高二语文必修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黄岳洲《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的第一篇。为了方便语文教师讲解好这一课,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

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

粤教版必修五《郑伯克段于鄢》教案4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 学习目标: 1、感受文化美,体会时代背景 2、品味语言美,落实文言词语 3、欣赏结构美,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设想:高中课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要从文化的层面上考虑;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只有把古典文学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与我们现代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养成联系历史和文化,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篇课文要注意的地方是几个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另外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具体掌握故事的情节。将引用课件的形式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介绍相关知识并串讲课文第一部分 课文解读: 一、导入 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扎的矛盾冲突。我们下面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板书课题) 二、研究课文标题,抓住学习要点 1、介绍文章背景:郑伯克段于鄢,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左传》将其演绎成本篇。 2、《左传》介绍: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 3、题目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主谓宾介补)(主人公、事件、地点)(具体意义在课文中阐述) 三、齐声朗读课文,强调几个重点、难点的字词。 亟(qì)请虢(guó)叔不义不(日匿)(nì)亲近祭(zhài)具卒乘(shèn g)泄泄(yì) 都城:国都的城墙必自毙:跌倒,失败 遗(wèi)赠送—--古音与广东话相近,其它例子:渠,广东话(kuí)“他” 四、划段落,按故事内容,第一部分可至段5结尾,前部分可分为三部分(1/234/5),后部分可在“既而悔之”处断开(供参考,讨论)。 五、解析课文 第一部分:(郑伯克段)按事件的发展。导读部分提示“先”,“又”,“既而”,“最后”。(二)课文第一段串讲: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初:当初。《左传》在追述以前的事情时,习惯上都用“初”。本文讲的是隐公元年(BC72 2)发生的事情,作者为了说清此事的来龙去脉,就用“初”字把时间向前推移了39年,追述

郑伯克段于鄢讲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一、题解又名:《妈妈再爱我一次》《偏心母亲》 郑庄公,即春秋小霸,姬姓,郑氏,名寤生,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至前701年在位。 在《春秋》里,这个故事只有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详细地介绍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先来看看郑国是怎么来的。根据《史记——郑世家》的记载,郑国的第一任君主郑桓公是西周宣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那个让老百姓“道路以目”的周厉王的弟弟,因为桓公治国有方、深受民众爱戴,所以被他的侄儿周幽王(周厉王的儿子)封为司徒。当了一年司徒后,发生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郑桓公很敏锐地看出了周朝要开始动荡了,所以就向当时周王室的太史公咨询哪个地方适合立国(“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想搬家了。太史公跟郑桓公说河南(“河济之南”,大体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中部)比较好,所以桓公就将郑国的老百姓迁徙到河南去了。后来果然发生了周幽王废长立幼、申侯勾结犬戎攻打西周都城镐京的事,周幽王和郑桓公都被犬戎杀死。申侯于是扶植外孙周平王即位,周平王在郑武公(郑桓公的儿子)的护送下东迁洛阳。之后申侯看中了郑武公的潜力,把自己的小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武姜是天子周平王的小姨,背景那是相当地强大。 左丘明使用了“克”这个字,克一般用在什么时候,“攻克”,寓意就是,这不是兄长和弟弟的争斗,而是“两国国君的对垒”。兄弟俩像两个国君一样争斗,因而用“克”。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克之者何?杀之也”,即“克”其实包含了“杀”的意思。但前文我们看到,共叔段最后是逃到了共地,并没有被杀死。那为何不写”段奔共“呢,因为共国是共叔段的采邑,回自己的封地也不能言奔。 按《春秋》中其他记叙的例子看,君杀士大夫是不书地名的,而此处书“于鄢”,特表明杀的不是士大夫,而是其弟。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是指郑庄公,“伯”是郑国国君的爵位名,春秋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克”是战胜的意思;“段”是郑庄公的弟弟的名字;“鄢”是地名,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整句话意思是“郑伯在鄢这个地方战胜了他的弟弟段。”“克”本来是用于敌对双方的,现在却用于骨肉兄弟之间,这就表明了作者对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