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近年来,浙江省的粮食总体播种面积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粮食的总体产量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省内粮食的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而黑龙江省的粮食始终较为稳定的生产,处于粮食的主要输出地,年生产粮食除了本地消化外,尚有超过100亿公斤的粮食进行了外销。两省之间的粮食的互补性,为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是黑龙省的优质大米常年受到了浙江消费者的欢迎,符合浙江省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因此,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两地政府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粮食购销和产区互补,为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之间进行相互配合的粮食经济合作具有长期的意义。本文首先进行了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模式的国际借鉴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从政策指导和信贷金融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并确保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不能仅仅限于一种行政的干预,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来推动其市场机制的形式,并采用相应的政策管控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从法律层面上推动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发展体系构建,通过体系的维护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其次,推动各种外部条件的形成,特别是各种基础条件的形成,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参与的能力。再次,需要不断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然后,对两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黑龙江省在进行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托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的规模化的发展,但也应看到的是在进行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粗放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资源的过度浪费。也使得黑龙江省从传统的农业生态保障区变成了农业的生态脆弱区。由于过度的利用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慢。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基础性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发展较为脆弱。这种粗放型的农业增长

模式,进一步的导致了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的破坏和森林等生态资源的萎缩,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接着,本文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从两地案例看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策分析,认为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双方应分享两省农业发展经验和国际市场营销信息,共同对区域农产品的规划与开发、产品定价、产品分销、产品促销等活动进行分析,开拓国际市场营销渠道,提高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对己组建的各类农业行业协会给予引导扶持,帮助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充分调动农民投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批发市场建设和企业营销紧密结合,形成一体的营销体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浙江省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overall sown area of grain in Zhejiang province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overall output of grain has shown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 gap between grain output and demand in the province has further increased. The grain production in Heilongjiang has always been relatively stable, and it is in the main grain export area. In addition to the local digestion, more than 10 billion kilograms of grain have been exported for export. The complementarity of grain between the two provinces provides certain condition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particular, the quality rice in black dragon province has been welcomed by Zhejiang consumers all the year round,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consum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for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n Zhejiang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have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the grain purchase and sale and complementary production areas, which provided certain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Therefore, it is of long-term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coordinated grain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Zhejiang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s. This article first has carried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analysi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s an efficient development process, cannot do without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especially the need for more support from the financial and credit policy guidance, and make sure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s not only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intervention is more through the government's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promote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control effect,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om the leg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rough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ystem.

Secondly,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a variety of extern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basic conditions, which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ransaction cos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arket participation. Thirdly,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he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two provinces cooperation were analyze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ainly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but also should see i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It also exposes some extensiv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Mainly in the excessive use of arable land and excessive waste of resources.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changed from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into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of agriculture. The excessive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s made the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o slow. In recent years, the lack of investment in basic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in Heilongjiang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relatively fragile. The extensive mode of agricultural growth, further led to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orest ecological resources shrink, make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ubject to certain restrictions, but also seriously restrict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n, this paper makes some empirical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from the two cases of strategy analysis that Zhejiang province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two sides should share two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information, the joint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 pricing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s, product promo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to develo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alysis, marketing channels, improve the Zhejiang province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e should give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all types of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s established, help to improve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Fully mobilize farmers to invest in the market,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olesale market construction and enterprise marketing close integration, forming a whole marketing syst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gional cooperation; Zhejiang Province

第1章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浙江省是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大省,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之一,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近年来,由于其制定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培养农民形成稳定专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成绩得到显著的发展。浙江省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扶持体系得到重视,并相继出台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的政策条例。更多的学者也将目光转向了农业产业化合作的研究,但是要实现区域产业化合作经营的新形势,面对建设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任务,实现全面小康,就不能局限于地域壁垒。发挥区域优势、打破行政界限、各区域内外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浙江省农业发挥比较优势,实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具有不同农业资源优势的地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作为全国第一粮食主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为实现黑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率提供了有效途径,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工作成效显著并成为该省与东北亚地区农业合作的重大策略之一。伴随着与浙江省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黑龙江省与浙江省的农业合作也不断深入,凭借其地缘优势,大力开展对浙农业合作,初步形成企业获益、当地创收的良好态势,并逐步向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农业产业化经济合作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任务,各地方区域都要加强区域内外联合协调发展。发挥区域优势、以及区域外的农业产业化合作逐渐成为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区域农业合作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后,区域内外形成互补发展,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转换和流动

更加顺畅,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制度逐渐完善。所以此时正是区域内外合作的最佳机遇。本文着重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以浙江省对接黑龙江省为例,以期为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前,学术界专门从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研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结合时代背景,阐述了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深刻内涵、并就影响农业产业化因素的视角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农业产业化影响因素入手,以浙江省对接黑龙江省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起关键性推动作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农业产业化合作的研究更加深刻具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后,区域内外形成互补发展,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转换和流动更加顺畅,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规模逐渐扩大,制度逐渐完善。所以此时正是区域内外合作的最佳机遇。

1.1.2 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浙江省发展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对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针对性,通过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因素的总结分析,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省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1.2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在国外,农业产业化是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很多专家学者研究出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并形成完整的政策及法律体系。

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戴维斯(John·H·Davis)

和戈尔德伯格(Roy·A·Goldberg)于1957年定义了“农业一体化”(Agricultural integration)概念,并对其基础载体统称为“农业综合经营”。哈佛大学出版了戴维斯(1958)的专著(A Concept of Agribusiness),对“农业一体化经营”进行详细的概念,很大程度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这一思想观点和理论的发展。罗纳德·纽特逊等著(1983)的《农业与食品政策》是在美国农业经济教学与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的著作。该书中对农业一体化的概念和组织形式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Staatz(1983)对合作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合作社只有在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时才会出现,分析了合作社在成本和收益方面的决策;Zusman (1992)建立了合作社集体选择模型,对异质性成员合作社的集体选择规则进行了阐释;Cook(1994)总结了合作社的制度缺陷,认为合作社是用户与投资者的财产权之间的集合,而由此后,关于合作社课题研究多从Cook 所提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Hendrikse和Veerman(2001)对合作社成员控制合作社的需求与合作社的融资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James M. Macdononald 等(2004)认为农业产业化历经几个重要的转变,如农场规模的扩大,农产品生产差异性的增加,销售渠道更加清晰合理,合作经济组织服务更加广泛等;Allan W.Gray和Michael D. Boehlje(2007)对美国农业生产转型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农业产业化转变的政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关注食品的生产政策的制定是未来的焦点;Barry P.J(2012)对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影响进行了阐述,认为产业化是影响农业企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的前提条件;Sarah Rotz (2015)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食品系统脆弱性的影响,提出农业产业化在食品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前景。

1.2.2 国内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农产品竞争力的研究以及农产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其中,农业产业化的国内研究,以对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实践经验的研究起步的。对于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以及对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的影响因素,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陈吉元(1996)把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与集约化农业;王秋杰(2000)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其基本特征可分为农业

布局区域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企业化、农业经营一体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等5个部分;周其仁(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归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导致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不愿意将归属自身的管理权限交给市场,导致农业生产和加工流动环节受到各种重复的检查,行政效能低下。陈柳钦(2005)认为首先要培育和加强企业研发创新农业技术的意识,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鼓励国家科研机构直接参与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同时企业也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合作,走农科教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其次,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队伍。最后,要注重改进农业技术应用推广的方法,加强企业间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能力。李世泰(2006)研究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从政策指导和信贷金融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并确保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不能仅仅限于一种行政的干预,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来推动其市场机制的形式,并采用相应的政策管控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张淼(2010)研究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难以估计的发展潜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增强农业企业竞争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李妍均(2012)基于我国的农业实际情况,提出立足于家庭承包的制度框架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径;林毅夫(2014)认为我国的农业组织发展形式较为松散,农村农民多是各个细小的农户构成,如果能够有效的形成农业合作组织,可以提升农业的发展合力,充分的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有效的降低各种服务成本,推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的提升。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根据浙江省与黑龙江省的农业相关数据,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逻辑推理与逻辑性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细致的探讨浙江省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区域经营的影响要素,旨

在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合作的发展和即将面临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因此本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理论。主要界定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关的概念及其区分,总体上把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劣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具有的特点及实践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农村跨区域合作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演进,接下来从这样三个方面分析必然性: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从重要载体、政策环境、技术基础、市场空间和要素支撑等多维视角分析农村跨区域合作的的可行性。

(2)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述评。首先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范围,接着分析该省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对其评价并总结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3)浙江省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的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在现状述评的基础上,总结浙江省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要素,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机制构造提供基础。

(4)促进浙江省与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的机制构建。针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足之处,借助不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实现机制、运行机制等角度构建促进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

1.3.2 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浙江省与黑龙江跨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规范层面对浙江省与黑龙江跨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进行分析,同时通过选取矢量自回归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3)历史分析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史学著作,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我国农村跨区域合作相关政策演进历程。

1.4研究的创新点

(1)本文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角度,与以往只注重从宏观层面

对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研究不同,采取了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思路,在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研究中,采取实证即以浙江省对接黑龙江省为例,对区域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分析,更加注重实证中存在的问题。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本文更加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性视角,突出其区域合作经济要素,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进行了综合性的全方位理解。

(2)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逻辑推理与逻辑性论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种论证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进行分析,寻找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思路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剖析。并且具体结合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合作与黑龙江省进行合作的实践,对影响区域合作的因素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在本文具体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实地调研。其次,采用逻辑推理性语言对农业区域合作提供较为有力的论证和表述。最后,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重视采用必要的定量分析,以提高研究内容的的科学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3)本文以阐释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影响农产品出售的内在机理上,运用即以浙江省对接黑龙江省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力图从理论、实证和应用三个层面,对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影响要素进行初步研究。

第2章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模式的国际借鉴

2.1 国外典型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经营模式

从世界农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时间不长,是基于二战后发达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组织经营模式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经济的手段,将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商业之间进行相互的融合,并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并在发达国家获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式。虽然发展形式不同,但都成为有效的对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联结,对提高农业组织的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2.1.1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

美国是全球最发达的农业国家,其农业发展不仅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还依托于美国先进的科技资源和良好的农业机械。美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输出国,美国农业的发展对全球农业发展具有核心的影响力。农业产业化最早形成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合作,对美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美国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具有相对独立的几个体系,既经营组织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这三个体系中,经营组织体系是主体内容,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法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成为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了垂直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既主要依托工商业资本对农业资本的注入,并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美国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化合作发展主要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形式,既企业合作形式和合同合作形式,企业合作形式在美国发展时间较长,但不占据其主体发展的地位,目前,美国的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模式占不足百分之十。而合同发展的模式具有经营形式较为灵活和经营较为独立的特点,在美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占据了主体的地位。

美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政府的推动力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美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是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的,政府通过对农业的高额补贴和退税等形式,来控制不同区域的农业种植品种。除了政府的补提以外,美国政府还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包括了各种农业社会化的服务形式的提供,以及基于合作组织形式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公司一般是通过合同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服务,美国还在各地进行了大量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确立农产品市场交易标准,规范农产品的交易,为美国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2.1.2 日本的农业产业化

和美国相比,日本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稀缺的矛盾,由于和美国农业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自然条件不同,日本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和美国走出来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美国通过采用了大面积的土地种植,提高农业的产出来实现农

业经济的增长,而日本则通过精耕细作的形式,来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日本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了优惠的农业发展政策、农协服务体系、“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模式。

日本政府始终将农业发展作为政府的保护产业对待,从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对农业产业化的投资也逐步增加,逐步从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二十增长到百分之四十,看见日本政府对农业扶持的力度。日本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现在多样性方面,比如农业的各种税收比一般的其他行业要低,农业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各种税收补贴。为了推动日本的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日本政府仅仅围绕农协为核心发展组织,强化了组织建设和流通体系的培育等等。日本的农业发展协会和农民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基本上能为农民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美国农业协会组织还组织了各种培训和信息服务,提供基于区域合作的协调发展等等。日本政府依靠农业发展协会对各地农业组织和农民提供了长期的扶持,并实现了农业的配套发展,进而为日本的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条件。

2.1.3 法国的农业产业化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粮食产区,也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产品的输出国家,法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欧盟的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法国的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包括了农业公司的发展、农业控股公司、合作制的农业发展企业以及合作社等4种形式,在以上的形式中,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又占据到了核心的地位。目前,法国的农业合作社组织占到法国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国的各类农场有超过90%的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组织,并推动了法国的农业全面发展。近年来,法国的合作社组织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并呈现了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为法国的农业组织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上进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合作的构建提供了法律支撑。在政策推动下,法国的农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也推动了法国农业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2.1.4泰国的农业产业化

泰国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名,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输出国,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提供国家,泰国大米在全球较为著名,到目前为止,泰国新开发的各种农产品包括了水产品和蔬菜等,等位泰国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农业在泰国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也和泰国长期所实现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具有密切的关系。

长期以来,泰国的经济较为落后,为了推动泰国经济的发展,泰国决定实行“以农立国”的战略,通过农业的全面发展来推动工业的发展,既农业工业化的战略实施。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泰国政府积极的进行了各种农业基础政策的实施,并实现了对农业的全面补贴政策。重点是进行农业机械补贴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了对农业的资助以及大米补贴制度。泰国还非常重视农业教育,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高校开设了各种农业技术的专业学习,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泰国的农业产业化主要形式包括了合作社模式、合同农业模式以及农工商一体化的企业模式。泰国的农业合作社主要分为了三个层次,首先,农户在区一级进行了综合农业合作协会的建设,并成立了相应的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进一步的组成了各种农业合作社的联盟,包括了对合作社成员的各种培训教育以及农产品的提供等等,还包括了各种农业教育培训等等。农工商一体化的形式也是泰国农业产业化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既农业公司和农户以及金融机构的相互结合,并按照相应的条件进行了各种农业服务的提供,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农业生产的低息政策的实施等等。

2.2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经营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国外农业产业区域合作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其发展具有各自特色,并且都成为推动本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的模式。由于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不同,所处在的社会资源环境条件不同,因此所能采用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形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中,需要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条件,进行有针对的模式创新,进而才能获得发展的

成功。总体来看,我国地域广阔,农业发展也不具有均衡性,不同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的模式也不同,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高效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从政策指导和信贷金融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并确保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不能仅仅限于一种行政的干预,更多的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来推动其市场机制的形式,并采用相应的政策管控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首先,需要从法律层面上推动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发展体系构建,通过体系的维护作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其次,推动各种外部条件的形成,特别是各种基础条件的形成,进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参与的能力。再次,需要不断的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3)积极发展以农业合作组织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体系。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业组织发展形式较为松散,农村农民多是各个细小的农户构成,如果能够有效的形成农业合作组织,可以提升农业的发展合力,充分的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有效的降低各种服务成本,推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的提升。

第3章两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现状

3.1 两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1.1 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制约因素

浙江省是我国最发达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农副产品的主要消费城市。浙江省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但浙江省在进行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制约性因素,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制度不完善,产业链不完整。浙江省的农业发展通过多年的改革,

虽然解决了农业发展体制和政府政策支持上的问题,但农业产业化的管理组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业产业化管理的行政组织职能重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归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导致在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难以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利益,不愿意将归属自身的管理权限交给市场,导致农业生产和加工流动环节受到各种重复的检查,行政效能低下。在这种较为混乱的行政管理方式下,农业产业化的管理链条被分割,不利于浙江省的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浙江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在土地集约化管理以及集体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不能充分的利用政策优势推动浙江省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发展。特别是农民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参与度不高,影响了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推动浙江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开展深入,外省农产品进入浙江市场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浙江省近年来加大了对西部和东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对口支援的力度。在农产品的准入政策上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比如,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在农产品的博览会会上给予全面免除展费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浙江省还和一些农业大省进行了相应的农业合作协议的签订。比如,近年来,浙江省和黑龙江省进行了农业合作的战略协议的签订,提供了全面的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合作。浙江省在全国农副产品市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市场的需求较为旺盛,市场的流通性较好,因此吸引了周边各省的农产品涌入,特别是安徽、江苏和山东的农产品涌入浙江农产品市场较多,占据了浙江农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由于市场的流通性较好,浙江省的主要农副产品已经从商品经济时代的短缺逐步向剩余方向转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从历史和现有合作情况来看,浙江省和东北地区的农副产品的合作较为深入,特别是近年来,浙江省农副产品消费逐步从需求型向质量型转变,更需要来自于东北地区的优质农产品。但目前浙江省和东北地区包括周边省份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开展有限,整体农业合作的效果不佳,影响了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合作发展。

(3)农产品加工简单,总体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浙江省的农产品的加工主要是对各种农业初级产品进行相对简单的加工处理,并没有形成优质和精品加工,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企业相对落后,农产品深加工开展较少,并没有形成区域

特色,更缺乏一批对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的品牌。这种加工上的科技含量水平较高,也制约了浙江省的农业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3.1.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制约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比较普遍。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通过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的发展格局和发展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形态。但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发展面临着结构性较为趋同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的整体水平和规模偏高,农产品的主导产业缺失,农产品的优势不够明显。农业生产主要还停留在大而全的格局,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展需要,往往并没有从市场未来发展需要着手,而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上主要还是停留在盲目跟风和盲目模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更注重短期的利益需要,而不是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更多的是重视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对生态资源保护不足。主要是农作物市场表现较好的,都一哄而上,而不考虑市场的需求变化,或者不对农产品的生态进行充分的保护,不能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本地生态特点的农产品和农业。往往造成了市场过热而导致的农产品的周期性下跌,供大于求进而导致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下跌,使得农户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总体来看,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问题较为突出,导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发展,进而难以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优势区域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但农业发展总体还呈现了粗放发展的格局。黑龙江省在进行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托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农业的规模化的发展,但也应看到的是在进行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粗放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耕地的过度利用和资源的过度浪费。也使得黑龙江省从传统的农业生态保障区变成了农业的生态脆弱区。由于过度的利用农业资源,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慢。由于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农业基础性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农业发展较为脆弱。这种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进一步的导致了黑龙江省的农业资源的破坏和森林等生态资源的萎缩,使得黑龙江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民产业化发展较为落后。农业产业化的专业组织发展较为落后,基本上还停留在县乡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层面,市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发展不够成熟,农业产业化的带动效应不够明显。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足。截止2016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共有38 915个,入社成员 36.04万户,带动农130 万户,入社成员仅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4%,平均每社会员不足10人,仅为全国的13%,而能够进行独立规范运行的农业合作组织不足百分之十。黑龙江省的农业合作组织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农业带动效应,对于农民增收的带动示范效应不明显。同时,农村金融信贷的服务作用较差,黑龙江省的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金融支持,但目前,金融企业对于农业的优惠金融政策不足,而是按照商业企业的金融信贷考核指标进行农业企业的考核,这种情况下,农业企业很难获得必要的农业金融信贷支持,加之农民的可抵押资产较少,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这种情况下,影响了农民向高效益和高科技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是进行传统的农业生产,农业的总体产出能力不足,农民的获利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农业的利益联结整体机制不够完善。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业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形成机制不足,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企业和农业之间往往仅仅是一种订单式的购销计划的实现,并没有进行相互的利益构建,成为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障碍。目前,黑龙江省主要有“企业+基地+农户”“企业+政府+农户”“中介机构+农户”三种订单农业模式。但具体的运行中,合同的履约率不高,由于相互的利益构建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中介管理机制,一旦市场波动,合同也难以履行,违背了利益构建的最初目的。

3.2 两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作现状

3.2.1 两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互补性

浙江省经济实力强大,经济带动效应比较明显,对周边地区的农业经济带来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既有明显的带动效应:

(1)市场广阔,需求十分旺盛。浙江省人口众多,常住人口5579万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较为明显,常来外来人口在5000万

人以上。从消费角度来看,浙江省年消费平均人口在一亿人以上,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带来了各种农副产品的需求旺盛,由于浙江省可耕种面积较小,人多地稀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主要农产品需要外地来提供。

(2)区位独特,外贸渠道畅通。浙江省位于我国长三角地区,面向太平洋,其属于我国经济较为活跃的省份,也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自近代以来,浙江省的民营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异常活跃,成为推动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浙江省对外交往深入开展,逐步成为我国对世界的桥头堡,实现了和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的纽带。

(3)发展迅速,产业转型明显。浙江省的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较为活跃,通过近年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浙江省逐步成为我国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先驱,企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步入了高端的制造行业的领域。同时,浙江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近年来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浙江省人口密度大,而土地资源稀缺,因此,农业发展相对薄弱。但在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的驱动下,浙江省充分的利用其二三产业的发展优势,不断的推动浙江省第一产业的发展。

3.2.1 两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合作情况

近些年,国家在粮食生产和流通体制上进行了重大政策的调整,并大力推动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从供给测改革的角度对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立求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并积极的在产销区合作方面进行较为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和浙江省在农业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并且具有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

首先,地域差异的互补性。浙江省地产我国江南水乡,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耕地较少的省份之一,人多地稀是浙江省的重要农业省情。而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主要产区,农业的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不仅仅具有较为广阔的耕地资源,而且黑龙江省土地肥沃,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一,人多地广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省情。浙江省地处我国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浙江省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粮食生产规模较小,农民的从

商意识较为浓厚,而很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和加工。

近年来,浙江省大力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通过政策出台和资金激励等措施,积极的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但粮食总体播种面积下降,农业的产出水平较低。而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后,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特别是饲料作物的生产和经济型农业的生产呈现了稳步的增长趋势,已经逐步形成了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逐步从传统的数量型粮食生产逐步向质量型粮食生产进行转变,并充分的发挥区域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随着两省之间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的程序日益加深,两地的农业生产的优势将更加显现,并形成了相互互补的局面。近年来,浙江省的粮食总体播种面积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粮食的总体产量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省内粮食的产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缺口进一步加大。而黑龙江省的粮食始终较为稳定的生产,处于粮食的主要输出地,年生产粮食除了本地消化外,尚有超过100亿公斤的粮食进行了外销。两省之间的粮食的互补性,为进行农业产业化的区域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特别是黑龙省的优质大米常年受到了浙江消费者的欢迎,符合浙江省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因此,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两地政府主管部门都高度重视粮食购销和产区互补,为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在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之间进行相互配合的粮食经济合作具有长期的意义。

其次,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建立了常年稳定的粮食经济合作关系,通过浙江省和黑龙江省之间的政府相互的挂接和交流,提高了两地在农业产业化合作方面的积极愿望。按照资源的合理配置的要求,黑龙江省理应成为浙江省的粮食供应地。从长远角度来看,浙江省作为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对于粮食需要较为旺盛,而本地的可耕地面积较少,人力成本较高,制约了浙江省的农业发展,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而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非常适合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粮食的种植成本较低,因此,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在农业资源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互适应性。由于浙江省和黑龙江省在粮食的地域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使”北粮南储,待机销售”成为可能。因此,两省应在长期的稳定粮食需求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并通过易地储存,即在浙江宁波等港口或杭州,金华等批发销售集散地囤积足够数量的粮源,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相应的余缺

地铁车站施工变更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

地铁车站施工变更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28T10:42:41.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张博施海英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交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福州市 350108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多,交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都对交通的需求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为了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增加活力,各地都在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地铁这一出行方式在交通运输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是地铁作为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建设当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地铁的建设时间长,建设成本高,地铁的建设容易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地铁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技能和人才等等。这些问题迫切地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本文针对地铁在施工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做了分析和探讨。对引起地铁施工变更影响的因素逐一的进行讨论。希望我国的地铁建设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便利。关键词:地铁施工变更影响因素作用路径 引言 地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它节省了我们交通运输的时间。它的使用区别于其他交通工具受路面交通状况和天气的影响。在环境污染方面,能够减少废气的排放,有利于环境净化。在地铁车站施工变更影响因素方面。很多的交通运输业的工作者和一些专家学者也都进行过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讲这些分析系统的整理,从一个全面宏观的角度分析这些因素,将各个因素用联系的方式让它们形成一个思路清晰的系统,以此来推进我国地铁建设技术的发展。减少在施工中的变更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一、地铁站施工变更所受到影响的因素分析 (1)受地理环境社会因素的影响 地铁作为一种高投入的工程,它的建设离不开国家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政府一项旧政策的废除,一项新政策的发布,都与地铁的建设息息相关。地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紧跟国家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政策成了硬性地铁车站施工变更影响的因素。其次,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说,不只是政府政策,市场也是影响变更的宏观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地铁的建设需要有大量的原材料作为基础,建筑市场的变动,会导致材料价格的浮动,使地铁在建造时的成本和预算有着较大的差距,不得不对地铁的施工计划进行变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地铁的建设主要是沟通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但是不同的地区的地质地貌在实际建设时会和最初的预设有差距,地理环境也成了影响施工变工影响的因素。其次,地铁的建设还可以拉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在建设时需要考虑建设地区周边的交通状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容易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 (2)受勘测技术的客观环境的影响 地铁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这个庞大工的顺利完成需要不同的部门共同参与,共同设计。因此,在工程建设前的勘测对整个工程来说异常重要。当前我国地铁建设在前期的调研活动时期准备不充分,不具体,可操作性的难度大。前期的勘测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建设环节,由于我国目前的地铁建造技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建造时,大多数都是对最初的设计进行一个扩大式的建造。不能提供一个深度的设计方案,以至于在最后的建造时出现的诸多问题不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支持,也没有应急转化方案的帮助,不能够灵活快速的适应实际的工程操作。为了地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出现这种由于勘测技术客观环境影响的情况时,一般都会采用对施工变更的方法。前期的勘测技术和深度计划的设计是否合理和科学,是否灵活和准确,是影响地铁建设是否变更的根本原因。总而言之,这些因素是影响是否变更的直接因素。 (3)受施工环境的间接影响 众所周知,一项工程的进行,过程都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地铁的建设更是如此。在进行了前期计划准备和勘测准备之后,地铁的建设算是正式开始。但是,在具体的施工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料的因素。地铁的建设首先必要要保证它的安全性能,如果在建设中,安全这一关出现了问题,就必须立刻对该工程进行调整和变更。为了保障人们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地铁带来的便利,对施工的过程就有着极其高的标准,既要保证工程的安全,又要注重工期的长短,既要考虑地铁建设对周边人文环境的影响,又要兼顾地理环境的因素。 由此看来,地铁的施工环境其实是处在一种高度紧张高度认真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施工环境中如果出现了其中一个环节的矛盾,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直接快速有效的解决矛盾。当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无法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找不到最佳解决问题和协商问题的方法,这时,这种高度紧张高效的施工环境就会间接要求人们对地铁的施工及时的做出变更,以此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由以上可看出。施工的变更还会在施工过程的环境中产生。 二、研究地铁车站施工变更作用路径的方法 (1)搜集丰富具有权威性的资料 真实的案列及其它的解决方法有助我们在解决新问题时的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案列研究这一方法近几年来发展迅速,被很多人采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方法。 通过真实的案列,能让我们迅速的了解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能够在宏观的角度系统的认识到地铁工程在建造时如何减少变更带来的损耗。其次,要注意搜集大量的资料和材料,这些资料可以是自己实地的勘测,测量,可以是以往工程建设留下来的资料和数据,可以是企业的档案,也可以是在地铁建造方面有着研究的专家学者的书籍和报刊等等。 不同的资料之间可以进行补充说明,也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选择途径,多方面的考虑和思考地铁车站施工变更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提出了研究的方法,现在用这些方法来分析某地铁车站变更建设的案例,让我们更深沉的学会并理解这些方法,能把理论真正的应用到地铁车站施工变更因素的研究当中。 (2)具体的地铁车站施工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在某地地铁车站的建设当中。原方案是用主体机构采用明暗挖结合施工,但是正如我们本文中提到的地铁车站的变更,最终在实际的建造中采取的却是浅埋暗挖法。探究其中的原因,外部环境在于该地铁线的位置周围有着大量的文物,古建筑较多,地铁的建造不应以破坏文化遗址为代价。该地的经济收入主要是旅游业,且地铁站周围有较多旅游景点,因此,不得不改变施工方案。 从内部条件来看,前期的勘测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后期建造过程中,发现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不确定的危险源会使该地铁站的安全

关于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https://www.doczj.com/doc/0317501282.html, 高级工程师:高建

关于编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生产建设项目可 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模版型) 【立项 批地 融资 招商】 核心提示: 1、本报告为模板形式,客户下载后,可根据报告内容说明,自行修改,补充上自己项目的数据内容,即可完成属于自己,高水准的一份可研报告,从此写报告不在求人。 2、客户可联系我公司,协助编写完成可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跟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专 业 撰写节能评估报告资金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 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要 (1) 1.1.1项目名称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1) 1.1.3项目建设性质 (1) 1.1.4项目建设地点 (1) 1.1.5项目主管部门 (1) 1.1.6项目投资规模 (2) 1.1.7项目建设规模 (2) 1.1.8项目资金来源 (3) 1.1.9项目建设期限 (3)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3)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4) 1.5研究范围 (5)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5) 1.7综合评价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7) 2.1项目提出背景 (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7)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7) 2.3.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8)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8)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8)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8)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9)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9)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10)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10) 2.4.1政策可行性 (10) 2.4.2市场可行性 (10) 2.4.3技术可行性 (11) 2.4.4管理可行性 (11) 2.4.5财务可行性 (11) 2.5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任志洪1,叶一舵2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涉及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在遗传、文化、家庭环境、经济、社会支持、生活事件、人格、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着测量工具不一致、因果关系模糊及测量中存在着的社会赞许性、认知偏差、反应定势等,难以形成较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将来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上应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在研究技术上应充分整合认知神经科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技术;在研究方法上则应尽可能多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多层线性模型、元分析和数据追踪技术。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客观因素;主观因素;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4-0152-07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任志洪(1982—  ),男,福建惠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叶一舵(1963—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 ,简称 SWB )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特点[1]。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研究幸福感主要有两大流派即基于快乐论哲学观点研究快乐的SWB 与基于现实论哲学观点研究人类潜能的心理幸福感(PWB ),前者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就是追求感官的快乐,避免感官的痛苦;后者强调人的精神快乐和理性能力,认为人的幸福必须在理性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西方对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SWB 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国内外关于SWB 的影响因素研究大部分只针对个别的因素,而没有进行系统的考量,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重点考察个体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各方面对SWB 的影响作用,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因素 目前国内关于遗传因素对SWB 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国外这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来证实遗传因素影响的存在。如美国心理学家里肯博士认为,80%的人在出世时就有了基本定型的“幸福水平”。Braungan 等[2]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 等[3]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 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也有学者认为遗传因素虽然影响着SWB 的各个方面,但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 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个人所体验到的SWB 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从上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幸福感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对SWB 水平产生影响,而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又通过个性影响SWB 。 (二)文化因素 对文化与SWB 关系的考察是诸多跨文化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目前,对文化最重要也是最 2006年第4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14,2006 (总第13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G eneral ,No 1139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0317501282.html, 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武崇阳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对外出口与拉动内需之间的有效转变,产业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进而对于研究产业的集聚效应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能够很好的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对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然后结合企业实例进一步明确影响因素的力度和方向。总之,要确定影响因素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内在影响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因素为企业因素、产业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基本上包含了企业交易过程中的整个流程,对于研究产业集聚效应影响来说,是基本的研究逻辑。 关键词:产业集聚效应;影响因素;内在影响性 产业集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管理学家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所共同关注的,因此,产业经济效应也从各个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研究和论证,其因素的选择也逐渐明确和清晰。本文从产业经济影响因素上进行产业集聚效应的分析,可以很好的豐富现有理论,同时能够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一、产业集聚效应的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产业集聚的定义研究、产业集聚效应研究以及产业集聚测度研究等等,对于这些方面来说,其基本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其中也包括了产业集聚要素的研究。韦伯将产业集聚认为是某一地区的产业之间相互联合的产物,这是以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波特则是认为产业集聚是在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联系和交流,进而形成一个大的结合体,这是在以企业和地区两者关系上进行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产业集聚的问题上,主要结合了以上两种观点,也就是说考虑企业的内部环境也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内外环境来获得相应的因素。 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运输成本的降低和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当然,其也认为正是由于产业集聚现象的产生,才会出现为了维持这样的集聚现象而不得不进行过多资金等资源的浪费。 集聚效应的测度方面也有定性和定量这2个部分的研究,对于这2个方面的研究来说,定性的研究主要的就是通过砖石模型来获得相应的因素比较,而对于定性研究来说,其更多的是通过产业集聚因素和产业集聚情况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也是目前研究的主流,是研究产业集聚的重要方法。其中,在构建产业集聚集中度时,更多的是使用区位熵、EG指数等指标反映,然后建立相应的模式,虽然之前进行的模型多数情况下是垄断竞争模型等传统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往往由于自身的假设条件太过于理想化,进而使得整个研究的结果不能够很好的应用到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含答案) (1)

第23课时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原理的应用 [目标导读] 1.通过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学会研究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方法。2.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思考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3.阅读教材,了解化能合成作用。 [重难点击]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实践应用。 一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多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光照的影响最为重要。 1.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 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吸收CO 2的量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放出O 2的量 2.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实验原理:抽去小圆形叶片中的气体后,叶片在水中下沉,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充满细胞间隙,叶片又会上浮。光合作用越强,单位时间内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数量越多。 (2)实验流程 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1cm) ↓ 抽出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O 2)等 ↓ 小圆形叶片沉水底:将抽出内部气体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 ↓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 强、中、弱三种光照处理: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mL 富含CO 2的清水,各放入 10片小圆形叶片,用强、中、弱三种光照分别照射 ↓ 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现象与结果分析:光照越强,烧杯内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不断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断增强。 3.结合细胞呼吸,人们用下面的曲线来表示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请分析: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文献综述

编号(学号): 文献综述 (2012届本科) 题目: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学院: 专业:农林经济管理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2年 4 月28 日 注:[封面的文献综述编号统一填写学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是国家增税、企业增利、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农业基础薄弱,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低,加之地区间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农业产业化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为我国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性,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现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此问题的研究能够更进一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产业链;模式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此后的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从政府高度重视,到各项促进措施可以看出,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工程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2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综合增长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历史跨越。但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在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质量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是1993年在山东潍坊提出来的。它是指在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各种类型的龙头组织的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用利益机制联结成一体的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则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转变和“第二次飞跃”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经营形式的重大改革和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新的生长点和农业转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便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现将学者们的相关观点和研究成果梳理如下: 1关于农业产业化内涵界定的研究情况 第一种观点是:国外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M.Davis 和Roy A.Goldberg 出版的著作开创了农业产业化研究,但是, 当时他们提出的概念是Agribusiness, 我国翻译为农业综合企业, 简称农工综合体[1]。它是以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源,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其自身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增长,同时可以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数据产业是近几年提出来的新概念,相关研究目前还不完善,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方面研究比较少,也未能有学者构建系统地大数据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大数据产业在我国发展呈现了一条与传统产业并不相似的发展路径:在产业基础薄弱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由此可以见,大数据产业可能与传统产业有着不同的发展影响因素。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关系以及大数据产业形成的内在机制,界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产业的特征,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技术因素、人才因素、资金资本因素、商业模式因素、市场规模因素、政策环境因素以及基础设施因素等7个方面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发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再次,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调研了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从业或者研究人员获得数据,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了三个公共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因子、外部环境因子以及产业基础因子。并且根据因子得分得到了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指标权重,实证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按照其重要程度依次是技术因素、高端人才因素、商业模式因素、资金资本因素以及政策环境因素,而基础设施因素和市场规模因素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影响比较小。 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基础设施因素和市场规模因素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未体现,可能的原因是互联网能够大大降低时空成本,产业链条在空间上的分布比较松散,对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因此,基础设施因素对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影响的作用被弱化了;大数据产业的产品是知识而非物理形态的产品,通过互联网的运输,市场边界极大程度地扩大了,市场因素不再是决定大数据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接下来,根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大数据技术研发、大数据资本投入、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大数据产品的应用、大数据交易平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产业政策、数据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

影响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及作用机制摘要:组织承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有关研究人员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作用环境等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的工作环境、工作人群对组织承诺作用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近十年来研究组织承诺的论文对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组织行为组织承诺影响因素 二十一世纪的管理所依照的思想基础应当是以人为本。换言之,处理好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的关系、提高组织承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从业人员进行实际管理工作时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近十年之内有关组织承诺的文献对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什么是组织承诺及其构成 组织承诺这一概念最早于1960年由贝克提出。他将承诺定义为由单方投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他认为组织承诺的产生是由于员工单方面投入过多而产生的,员工对工作倾注的心血越多,对工作的热情就越高。到了80年代,Porter等人对于组织承诺又进行了新的解读,他们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对于工作的卷入程度和认可程度。国外有关组织承诺的各类研究也激发了我国学者研究的热情,方俐落、凌文辁和张治灿在千禧年的研究发现,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现有组织在情感上的认可,以及乐于承担身为组织中的一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各种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对组织承诺这一概念和现象的认识随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目前对于组织承诺并无统一的标准定义,但综合各时期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组织承诺包含态度和行为两方面内容。态度主要指员工对工作的忠诚、依赖和热情;行为主要指员工的外在行为,表现为对工作稳定的、相应的反应。 组织承诺的结构并不是单一的。梅尔和艾伦将组织承诺分解为三维结构:感情承诺、持续承诺与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是指组织成员被卷入组织的程度,包括参与组织建设运行的程度、参与组织社会交往程度等方面,它是个体对组织的情感,是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持续承诺是指员工为了保有多年来在组织当中通过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一、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特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以下特点: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14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14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

自尊: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自尊: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发表时间:2017-06-26T15:31:46.38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作者:杨子鹿 [导读] 关于自尊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传统而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界对自尊的定义多种多样。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自尊是指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依次探讨了自尊的概念、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尊自我评估 自尊常常被理解为与整体的良好心理状态相联系。缺少自尊的人可能更加负面,如自我价值感较低,焦虑,抑郁。自尊不仅是人格领域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自尊的概况,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理论及其测量工具和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自尊 关于自尊的概念界定是一个传统而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界对自尊的定义多种多样,Smeler (1989)发现所有自尊的概念几乎都涉及认知、情感和评价三种成分,认知成分侧重对个体特征或所属类型的描述,如开朗外向、沉静内敛等,情感成分侧重个体对自我各因素的评估及其程度,评价成分强调按照个体自我的标准,对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猜测和判断。Jonathon(2004)则将自尊的含义分为三类,分类是整体自尊、自我评价、自我价值感。很多情况下,整体自尊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自尊,被用来描述个性方面的变量,即人们通常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其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在跨时间和跨情境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国内学者魏运华认为自尊的界定涉及三个方面:首先,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其次,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再次,自尊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关。 二、测量方法 外显自尊的测量大多采用量表的方式。自尊量表(self-esteem, SES)由罗森伯格于1965年编制,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最开始应用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领域,目前是国内公认的应用较广泛的测量自尊的工具。内隐自尊是无意识状态下对自我的评价,侧重于无意识层面,其常用的测量方式有Stroop颜色命名任务(Stroop Color-Naming Task)、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GNAT范式(The GO/ NO-GO Association Task)等。 大量研究者对上述一些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内隐联想测验、GNAT范式以及首字母和生日偏好范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0.49-0.88),IAT及首字母和生日偏好范式的重测信度较好(0.69, 0.63)。部分研究者发现外显自尊的测量与内隐自尊的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两者相关性较低。 三、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自尊是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因此,正确的自我认识以及准确的自我评定对自尊的形成至关重要。认知的发展是自尊发展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相应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出现的,也不可能获得有关自我价值的情感体验。儿童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自我认识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能对自己进行一定的评定。实际上拥有高自尊的人不仅有缺点,同样也有不自信的时候,也经历过失败,其中一些也时常感到疑惑和脆弱。但他们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建立了一个全面而又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可以宽容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处。他们也无意于改变怀有恶意的人的想法,也不会在不欣赏自己的人面前冒险。接受也是一种放开,接受生活中的事情正是改变自我的第一步,而对于世界的接受才是接受的最终的目的,也有助于我们接受自己。 2.家庭因素。众多的研究文献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的成就动机、自我概念与自尊、品德、攻击行为以及亲社会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孩子,并由此构成孩子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3.学校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师既承担了学校宗旨执行者的角色,又是学生言行评价的发出者。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与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4.问题与展望。首先,未来研究就理论探讨来说,需要更综合性的理论框架。自尊的理论发展从人格特质论逐渐发展到社会计量器理论,但每个理论在揭示自尊的实质上都有所欠缺,并未作出完整而有力的解释。其次,对于研究方法还应更加多样化。纵观国内外自尊的相关研究,以问卷调查、实证性研究方法等为主,未来研究可考虑时间追踪法或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来进一步揭示自尊的心理机制及其神经机制。最后,未来研究可关注特殊个体的自尊发展状况,如贫困儿童等,结合社会现状进一步丰富自尊领域的相关研究。参考文献 [1]魏运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0,(2),7-11。 [2]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03),20-2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效率工资理论和租金分享理论四个角度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总结出影响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成因包括:行业垄断、行业构成要素不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不同和税收制度不完善。要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必须(1)规X 行业竞争制度,降低行业垄断水平;(2)健全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各行业人力资本水平;(4)完善税收制度,加强对垄断行业税收的重点监控。 【关键词】 行业收入差距;人力资本水平;垄断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已成为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国内对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相关文献也主要从行业垄断角度入手。本文从四个主流的行业间收入差距理论入手,分析了影响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行业收入差距的理论解释 (一)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由短期差异说和补偿性差异说 两部分构成。前者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只是一种短期现象,是劳动力市场对产品市场的需求变化做出的反应;而后者认为,劳动者在确定合适的工资水平时,不仅关心货币方面的收益,还重视非货币方面的收益。工作的复杂程度、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应的非货币特征,为了补偿这些负效应,这些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即补偿性工资。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理论实际上指出了行业收入差距形 成的主要原因是行业产品需求的变化或行业非货币特征的 差异。如果一个行业的劳动程序复杂、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恶劣,亦或者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则该行业通常会为劳动者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 (二)人力资本理论 虽然早期的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90)等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但是最早将其发展为理论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1960)。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行业收入差异反映了行业间劳动力质量的差异,高收入行业拥有更大比例的高质量劳动力。由于先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研究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的研究 孟刚,时晓丽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关键词:药物作用;给药途径;动物年龄;理化性质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过程的综合表现,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或干扰这个过程,使药物的效应发生改变。在兽医临床上,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为药物方面、动物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探讨不同的给药途径、动物年龄和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1.1 实验用品 (1)仪器:普通天平、注射器、注射针头、灌胃针头、鼠笼;(2)药品:4%硫酸镁注射液;(3)动物:小鼠两只(体重20 克左右) 1.2 实验方法 取体重相似的两只小鼠,称好体重,一只以4%硫酸镁0.25ml/10g腹腔注射,另一只以同样剂量灌胃,观察两鼠的反应有何不同。 1.3 实验结果 表1 应用硫酸镁后小鼠的变化 鼠号体重(克)药物剂量(毫升)给药途径反应情况 甲21.61 0.54 腹腔注射四分钟后出现爬行异常,大约十分钟后开 始瘫痪 乙20.63 0.52 灌胃无异常 1.4 小结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引起不同的药物作用效果。硫酸镁注射给药主要发挥镁离子的作用。当血浆中镁离子浓度过低时,出现神经和肌肉组织过度兴奋,可致激动。当镁离子浓度升高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产生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同时镁离子又引起神经肌肉传导阻断,使骨骼肌松弛,原因主要是运动神经末梢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其次是乙酰胆碱在终板去极化减弱及肌纤维的兴奋性下降。所以,不难解释,甲鼠出现爬行异常和瘫痪的现象。另外,硫酸镁口服,由于肠道内镁离子浓度的升高,形成高渗液体能吸收大量水分,阻止肠道水分的吸收,同时水分增加可以软化粪便,而且肠容积变大,对肠粘膜产生机械性的刺激作用,解离出的镁离子及溶液的渗透压对肠粘膜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蠕动,引起排便。本实验中,硫酸镁灌胃量比较少,故没有出现下泻的现象。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根据用药目的,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 2 动物年龄对药物的影响 2.1实验用品 (1)仪器:注射器、注射针头、鼠笼、天平;(2)药品:0.5%巴比妥溶液;(3)动物:小鼠(成年及未断奶各一只)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格桑拉姆 班级:农学11-3班 学号:20116153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改变农业效益低下和其在产业结构中附属地位,他可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农业存在的各种弊端,如政府行为不当、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生产要素短缺、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及时解决生产要素短缺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的,以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实行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连接起来,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促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它是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起来的包括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贸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和五位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是一个实行 企业化管理的利益共同体。① 2、意义 2.1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单独经营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一方面拆院并院,流转出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农业企业生产,防止企业建设侵占耕地资源;另一方面流转耕地,实现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基地、农业公司集中,化零为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2 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特别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投资环境欠佳、国家发展战略倾向等问题的存在,农业和农村“缺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瓶颈”。相比之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为产业化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2.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