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农业转到工业与城市上来。同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生活方式正在悄悄改变.欧美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1 .

2 东京人口变化

德川幕府瓦解后.大批武士离开东京.接下来又爆发了幕府派与维新派之间的内战.导致城市人口在明治初期一度缩水到50 万左右。城市发展的步伐也放慢以往的武士宅地被政府接管成为政府的办公区域和军队驻地。直到1880 年以后城市人口才回升至100 万.20 世纪初城市面积才逐渐回复至江户时期的顶峰.然后超越并步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东京人口1900 年时已有180 万之多.到明治末期人口就爆炸性地增长到200 万(见图1 )。人口激增引发一系列问题.包括1886 年爆发的霍乱(Ward , 2002 : 39 )。1920 年(大正九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东京人口连郊区在内为3 699428 人(陈致仪等,2001 : 205 )其中市区217 万。

1 . 3 城市行政体制及辖区的变迁

1871 年日本废藩置县.藩主失去政治地位.由家臣团构成的藩官僚机构解体.城下盯的封闭性被打破.其赖以存在的理由亦不复存在.这导致了日本自战国以来形成的城市体系的解体《富永健一,2004 : 224 )。1889 年日本设立市制.当时共有39 个盯被确立为市.其中大部分是封建时期的城下盯.少部分为港盯。封建社会的城下盯作为藩的”首府”.在封闭自治的藩国体系中独立存在;而明治维新后的近代产业社会中的城市打破了这种封闭性与独立性.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整个国家巨系统的子系统。

1 868 年.政府把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由于江户位于原来的首都京都之东.同年7 月17 日又更名江户为东京:9 月改年号为明治天皇从京都正式迁至东京居住把将军居住的江户城作为皇宫.并改称东京城。1878 年根捌郡区盯村编成法》.由巧区① 6 郡共同组成了东京府.巧个区是旧江户城的范围.6 郡则是周边的农业腹地。1889 年《明治二十二年)实施市制后15 个区组成东京市与东京府构成了双重机构。但是由于没有与市’对应的市政府、市长和市政官员r 东京市形同虚设城市的日常事务仍由中央官员管理。直到1898 年东京才出现了第一个民选市长(即知事’)。

2 城市规划

在进行近代城市规划实践以前.日本大多数城市处于这样的一种状况人口稠密.建筑密集建筑几乎都是木构.街道狭窄且未经铺设.城市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尤其缺乏上下水设施。日本步入近代城市规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个.其一是东京银座的灾后重建其二是1888 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的颁布(东京都总务局涉外观光部外事课,1 978 )。由于当时的日本仍是一个农业化国家.维新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农业的发展上.城市上的关注点只有东京一个;而政府为使东京变成一座不亚于其他世界强国首都的现代都市成为对外的宣传样板在城市建设方面把大量的精力投到东京上。这使得东京成为日本近代城市规划最大的试验田.东京规划实践即当时日本城市规划的代名词②。

正如日本在其他学科领域孜孜不倦地汲取西方成果.日本的城市规划师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时就己走向国际舞台.他们参加国际会议.把国外的先进思想通过翻译出版的方式在国内传播推广.同时也迅速掌握了规划的基本技能。1919 年规划法颁布前”市区改正一是城市规划的代称。1910 年." townPlanning ' ‘曾

被当时的日本建筑师协会翻译为”市街配置计画”。1913 年大阪副市长同时也是建筑师和改革家的关一将之译为”都市计画”. 1919 年《都市计画法》颁布后.”都市计画一成为日语中”城市规划”的专有名词。在建筑师片冈安的推动宣传下该术语日渐为建筑师及内务省官员接受。

东京近代城市规ilJ 的先驱可分为三类(wakanabe , 1984 )。第一类是主张西化的井上薰等人.为使东京不落伍于西方城市.将维多利亚的伦敦或奥斯曼的巴黎一类的城市规划模式移植过来.银座炼瓦街规划和日比谷的官厅集中规划是他们的规划尝试。第二类是以涩泽荣一为代表的私人企业家.把东京当作其制造与经营的根据地迫切希望工业、贸易和政府组织成为东京的经济基础.东京中央商务区和郊区住宅建设是他们的实践。第三类是以山县有朋、后藤新平等内务省官僚为代表的务实派更看重功静而非外观或形式他们促成了1888 年的东京市

区改正条例的拟定颁布和之后的改正规划的实施建立了1919 年城市规划体系

实施了关东大地震后的帝都复兴规划。以下将分述之。

2 . 1 西方思想的影响

2 ] 1 银座炼瓦街

虽然说来有些残忍.但火灾在东京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872 年2 月26 日东京的银座地区遭受祝融之灾r 大火烧毁了95hm “土地上的3 000 多座建筑.使至少5 万人无家可归。银座地理区位特殊周围有皇宫所在地丸之内、商业区日本桥、外国使馆区和新建的新桥火车站(通往横滨港)等重要的城市地区.政府正好借灾后重建之机.把它规划重建为一处匹配帝国都城地位的现代化城区。因此规划的目标定位是创建一个“小欧洲‘作为展示欧洲文明的橱窗以及市区的不燃化。外务省的大臣大喂重信和井上薰负责重建项目当时活跃在日本的英国工程师托马斯·沃特斯(Thomas Waters )也受东京知事由利公正之邀来监理再建工程(Ward , 2002 : 39 ) .其设想是在9 . shm ,用地上修建993 座二层砖石建筑(见图2 )。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一个拓宽街道并规定所有建筑都需要使用防火砖石材料的规划方案.即银座炼瓦街规划。

银座的再建从】 872 年开始动工到18 ”年结束历经6 年时间。由于明治初期政府的混乱与居民的反对规划大幅削减.只完成了预计的l / 3 。重建的房屋采取了统一的欧式建筑风格,砖与石造建筑占总建筑的51 % (都市史图集编集委员会,1999 : 176 )。再建完成后多是经营高级泊来品的西式店铺进行租用为这里成为日后东京最繁华、地价最高的商业区奠定了基础。新修街道分为四个等级―巧间、10 间、8 间和3 间①最宽的约27m 中间跑马车两边走行人人车分离的道路设计在当时的日本是首创:路旁栽植了松树、樱桃树、枫树等行道树并安装了当时颇为时髦的煤气路灯。新银座被宣传为伦敦式店铺、巴黎式道路颇具西洋风景。1870 年代末即超越了传统的日本桥地区成为东京新的高级商业中心。

这一明治时期最早的日本近代城市规划实践时人和后人给予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过于模仿西方城市风格丧失了日本特色;而因为租金高昂.不要说以前的住户甚至连以前的土地所有者也租不起新造的房屋,导致空房率很高但也有人认为正是该规划才使银座日后晋升为东京乃至全日本的商业、高消费中心及黄金地价地段因此功不可没。不管怎样银座再建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城市建设上西化的第一个范例。

2 . 1 . 2 宫厅集中规划

在东京的核心地区日比谷所做的官厅集中规划是于1885 年在以欧化主义者井

上薰为首的外务省的牵头下进行的。德国的几位建筑师拿出了几套方案.其中以Hermann Ende 和wilhelm B6eckmannl886 年的巴洛克式设计方案最为知名(见图3 )他们的方案仿效了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和奥斯曼规划的巴黎。规划方案以连接筑地本愿寺和霞关的风景轴线为中轴,以宽阔的林荫大道作骨架道路两侧辅以宏伟的公共建筑.如新的国会大厦和中央火车站。但因井上薰于1887 年引咎辞职.规划最终不了了之。外务省与内务省之间就规划权力的争夺也以外务省的最终失败而告终。从此内务省成为东京近现代城市规划的领导机构。

2 . 2 企业家的自发实践

2 . 2 . j 内城商务区

1870 至188 。年间.日本桥以东的江户桥与恺桥地区新建了一批金融机构如第一国立银行、日本银行、证券交易所等,很快使这里成为明治初期日本的经济中心<Jinn 盯,1995 : 116 )。明治时代著名的企业家涩泽荣一(184 仆一1931 )在这个日本第一片商务区的形成中功不可没,该区即以他之名命名为“涩泽金融区“。涩泽还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入了1888 年市区改正条例的顾问团.为条例的拟定及东京城市规划出谋划策并成功地将丸之内地区定位为商务办公区。三菱财团则于1890 年在西临皇居的丸之内购买了一处当时已一片荒芜的练兵场.面积35hm " . 想把它建成日本的”伦巴第①区”。之后逐渐在此发展出一片新的中央商务区.以“一丁伦敦“著称大正时期许多公司都将办公地点设在这里。

2 . 2 . 2 郊区住宅开发

涩泽荣一与其合伙人在1918 年9 月创办了田园都市株式会社,试行一种新的郊区居住模式其目标客户群是不满于内城拥挤居住条件的中产阶级上层。“田园都市‘r 的名称直接取材自霍华德20 年前的伟大创见』但其概念内涵却有较大不同。从性质而言.它是田园郊区』在工作和服务上都无法脱离中心城市。公司首先在当时还是东京市郊的洗足池、多摩川台和大岗山一带进行开发.至1921 年已合计购买了160h 耐的用地,1922 年6 月开始预售洗足池的住宅区。住区规划包括住宅、公共空间、街道、有轨线路、车站、水电供应等(见图4 !。为交通便利起见,他们兼营了有轨电车线路的铺设与经营②.分别于1923 年3 月和1927 年开通了目蒲线与东横线。经过田园都市株式会社的开发经营.田园调布(位于多摩川台的调布村)成为日后东京市内有名的高级住宅区之一。虽然公司从开发中获利甚丰,但购买入住的富有中产阶级却十分满意,认为公司为他们提供了田园般自然舒适的生活方式.为他们购买的房地产保了值(watanabe , 1984 : 424 ) .所以这项早期住区开发实践是项双赢。

关东大地震后箱根土地株式会社(现在的国土计划西武铁道)在山手线外侧的郊区进行了大规模学园都市的开发。1924 年开发了大泉学园、小平学园的实验住宅区(东京都都市计画局总务部相谈情报课,1989 : 36 )。社长堤康次郎在谷保村购买了260 多hmZ 的土地规划国立学园盯邀请东京商家大学和东京音乐大学迁入规划了象费城那样的直角道路和斜线道路交叉的方格网学园都市.到战后才完全建成(都市史图集编集委员会,1999 : 179 )。

2 .

3 本国之路的探索

2 .了.]余京市区改正条例及实施

1885 年((市区改正审察会案)}。内务省筹划了近12 年几经周折.终于使内阁在1888 年8 月通过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并附属了《东京市区改正土地建物处分规则》。它是日本第一项城市规划条例并为1919 年城市规划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条例规定“‘为了对整个城市的商业、公共卫生、消防和交通进行市政管理以获得永久的便利「兹授权政府颁布东京市区改正条例以重整城市街道“。条例主要适用面是东京核心地区还规定日本的城市规划体系为中央政府负责制定规划地方政府则负责提供用于公共建设的资金(有些有国家补助)。由于东京直到1890 年才恢复到1850 年间的人口数量(江户时期的巅峰).而城市的面积到1905 年以后才超越1850 年时的版图(大致是以宫城为核心的skm 半径范围).因此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所关注的并非城市扩张带来的诸多问题(同时期的许多欧洲城市为之苦恼的问题).而是如何提高旧城区的城市质量.主要是整治道路、桥梁、河流、上下水道和住宅。

1884 年东京府知事芳川显正提出了《东京市区改正意见书》.1885 年他在内务省下属的东京市区改正审查会中提出了改正规划即”市区改正审查会案‘。改正条例颁布后.1889 年5 月.r 东京市区改正规划”的市区改正委员会案通过由东京府政府负责实施(都市史图集编集委员会,1999 : 176 一177 )。政府曾于1872 年派谴以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的访问团出访巴黎.对奥斯曼规划的宏伟壮观的巴黎印象深刻.所以这次改良规划在很多方面都仿效了奥斯曼的规划。规划制定得相当宏大.计划拓宽或新修3 巧条现有道路.34 条河流及护城壕扩大供水网范围、在中心城区修筑下水管网修建桥梁开挖多条人工河道;把现有铁路从新桥延伸至上野并修建东京火车站新建49 座公园、8 片市场:新修5 个火葬场6 片公墓。

如此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大有把东京改头换面之势。而其中之要务是道路的改善和建立新的供水网系统规划实行30 年间在这两部分投入的资金占了总数的

80 %以上。尽管道路的修缮占有不小的份额.但基本上都用在主要干道上.很少考虑次干道及支路‘因为干道能够承载有轨电车的轨道。在城市景观上.日比谷公园、上野公园.还有沿护城壕围绕皇宫的大道都是在改良规划时期修建的。外务省官厅集中规划的一部分―日比谷公园原本并不是为大众休憩游乐服务的城市绿肺建设它是为使帝都行政区显得宏伟壮丽同时也构成行政区与银座、新桥等商业区之间的防火区。日比谷公园的兴建.促使皇宫南面原本是大名居住地的一大片荒地逐步成为政府机构的办公区。1903 年因财政原因缩减了1889 年的规划规模.委员会发布了东京市区改正新设计”其中心是道路整备及电车轨道的铺设1914 年完成(东京都都市计画局总务部相谈情报课,1989 : 12 ) (见图5 )。与今日日本城市规划不同当时的市区改正事业对工程作法给予了详细的指示.对材质、粗细等都进行了详细规定(越泽明,1991 :巧7 )。

不过这次改良规划还不能彻底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因为它所依据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未能对土地利用性质和建造密度等控制性指标进行规定(ward , 2002 : 40 )。而且由于日本当时已开始军事扩张.并分别于1894 一1895 年和1904 一1905 年同中国清王朝和俄国交战大量资金流入战争与军备中使城市缺乏建设的必要资金;规划本身又过于庞大缺乏完全实施的可能性规

划最终无法得到彻底实施也是意料之中。1918 年后,大阪、京都名古屋等都采用了类似的市区改正规划。

2 .3.2 1919 年都市计画法及应用

大正时期对东京的改良处于胶着状态,东京市区改正设计尚未立法化打破这一僵局的是《都市计画法》和《市街地建筑物法》的颁布。1917 年池田宏与佐野利器创建了都市研究会1916 年出任内务卿兼铁路院总裁的后藤新平(1857 一1929 )任会长刊行《都市公论》月刊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中的问题。都市研究会在规划法的制定及普及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18 年在关西建筑协会的缔造者片冈安的呼吁下.佐野利器开始进行三会共同(除以上两会外还有建筑学会)制定城市规划法的倡议活动,得到了后藤的积极支持。后藤还制定了经费预算.并于1918 年5 月在内务省下设置了都市计画科.池田宏任课长―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正式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能.且该职能隶属内务省。同年同月还成立了都市计画调查会.共有来自相关行业的28 名成员.主要目的是起草新的城市规划法。新法制定后.都市研究会还在日本全国各地开宣讲会进行宣传(越泽明,1991 : 7 )。

在学习借鉴了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规划法律后.以池田宏为主要起草人的((都市计画法》于1919 年4 月诞生了。池田宏依据了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的”城市有机体理论’‘来建构这一法案.强调城市应该作为统一体来规划.不能分割成人为划定的行政区再规划。由于他有游学欧美(尤其是德国)的经历.法案多处参照了欧美规划体系。在大藏省的巨大压力下.将法规草案进行了删减,修订后的草案于1920 年1 月生效。1919 年规划法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政府控制体系.而对地方的赋权极少。法案的宗旨之一是通过土地整备来规范城市土地的开发,这样一来新建建筑也能够得到严格控制。宗旨之二是试图用有序的郊区开发和高效的交通系统来解决拥挤的城市地区的问题.然而因为土地开发控制力度很弱,新的城市区域其实是在无序发展。《都市计画法》的主要内容为(Sorenson , 2002 : 1 15 一124 ) :

第一,建筑线制度,源于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并承袭白1888 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规定超过2 . 7m 的道路边线都自动成为建筑线建设行为只能发生在其边缘与建筑线重合的地块上。该制度对于控制城市地区的蔓延提供了法律依据。受益者负担金——适用于从政府的基建中获利的土地所有者一一也是建筑线制度的一部分。

第二土地区画整理制度参考了德国的经验及1899 年的《耕地整理法》。土地整理就是将项目用地内所有土地所有权集中起来.建好道路、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再将用地细分为小的城市地块以供进一步开发。土地整理常用于将城市边缘地带的土地开发作城市用地。土地征用制是整理制度的基础当时的征用额高达30 %。1919 年确立的土地整理制度将整理的执行权赋给政府当局.而在此之前只有私人或私人团体才有权进行整备项目。该制度后来不仅在日本城市周边地区.也在城市内部改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用途地域制.源于美国的分区制。池田宏制定的1919 年用途地域制将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居住、商业、工业和未指定四大类用途,对每类用地都

规定了不同的限建类型、建筑覆盖率和高度限制。根据该体系.于1925 年制定了东京第一个分区规划.1929 年进行补充,将用途地域制覆盖整个市郊地区(见图6 )。

第四.都市计画施设.基本上直接引自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施设”有两层涵义.其本意指城市硬件设施;但后来也引申为规划、制度.如分区区域、土地整备项目等。1919 年的施设制度大多是指导性的,除道路外还包括停车场、风致地区<即风景区)、土地整备项目、下水管网、运动场、公共市场和广场等。

1919 年((都市计画法》取代了1888 年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被应用于日本所有大城市地区.而不像1888 年改正条例那样只适用于东京的城市核心地带,尽管它们的情况和东京并不怎么相同。1919 年就有6 座城市推行了该法,到1923 年增至31 座。该法在之后近五+年里一直是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法律依据,直至l 96 8 年进行彻底修订。。根据1919 年规划法确立的整体规划原则,1922 年4 月政府限定了东京规划的范围即以东京中央车站为圆心半径16km 的范围也是一小时车程的距离(见图7 )。由于大藏省及当时官员的主流观点认为.国家的要务是在教育、国防、交通与贸易上城市规划并非政府的职责:政府负责交通枢纽、干道等的建设.公众的福社(人行道、公园、环境清洁)是居民自己的事因此在财政上处处掣肘规划项目。城市规划事业的经费来源因没有保障在府、县、市中都没怎么实行。在政府本身对城市规划缺乏认知的年代.仅凭后藤的强力手腕才使规划法得以制定与实施。

.3.3年市街地建筑物法

19 世纪末日本大城市居住区的情况已相当恶劣。横山源之助在英国的查尔斯·布思及其研究小组的著名研究报告《伦敦市民的生活与工作》(( Li 化and Labor of People in London )的启发下在《每日新闻》上披露了东京贫民窟的恐怖状况。尽管如此新的确保房屋修建质量与使用条件的建筑条例却由于多方受阻「而一直未能成型。1884 年芳川显正的((意见书》明确了东京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为“道路桥梁及河川为本水道家屋下水道为末‘.《意见书》所确立的不重视房屋建设的思想是阻力之一。土地所有者由于担心新条例会使房屋造价上扬导致利润降低也阻挠条例的讨论』是为阻力之二。中央集权力度大、地方政府权力微弱.致使它们无力发展因地制宜的地方政策是为阻力之三。因为日本刚步入西化道路缺乏一个坚实的民主政治制度作为实施的基础是为阻力之四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此外民众自觉意识薄弱.中产阶级领导意识不强无力发动类似西方国家那样的市民自发而成的市政改良运动、公共卫生运动等运动没有建筑师、工程师等技术人员的联手以推动规章制度的建立也是明确的建筑条例迟迟无法建立的原因之一。

这一情况在30 年后得到了彻底改变。1919 年由东京大学建筑学教授佐野利器、内田祥三(后东京大学校长)和笠原敏郎②牵头拟定与《都市计画法》同期颁布了《市街地建筑物法》。该法规范了建筑的修建详细规定了用途地域制下建筑红线、许建的建筑物用途、建筑密度、高度和道路斜线(见表I )是《都市计画法》在微观层面上的完善.也是现在的《建筑基准法》的前身。这两部法规的颁布实施使日本第一个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得以建立。

2 .3.4 关东大地震及带都复兴计画

1920 年12 月一1923 年4 月后藤出任东京府知事。1921 年5 月公布的“东京市政要网“显示了他进行东京改造的决心与设想.主要是城市道路、下水管道、港湾、公园、学校.市场等巧个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预算7 . 575 亿日元一半以上的预算花在路网与共用管沟上,这就是被称为‘后藤的大澡堂项目“的8 亿元计划③(越泽明,1991 : 9 )。东京市政要网成为关东大地震后的帝都复兴规划的前身。

1923 年9 月l 日午时关东地区爆发了7 . 9 级的大地震,摧毁了东京与横滨一带东京受灾尤其严重城市46 %的建成区(约3600 hmZ )毁干地震及灾后大火,烧毁房屋近40 万户死亡近7 万人(约占当时城市总人口230 万的3 % ) . 155 万人无家可归。灾后第二日成立新内阁后,后藤新平再次就任内务卿,确立了灾后重建的四项方针:第一,否定迁都;第二重建预算为3 川乙日元;第三,引进最新的欧美规划方法:第四,对土地所有者进行严格制约严禁不当牟利(wakanabe , 1984 : 420 )。他的目标不是复原而是复兴。

大地震后的9 月6 日,后藤向内阁提出了帝都复兴议案。主要内容是:设置帝都复兴基本政策的审议决定机关;帝都复兴事业使用国费实施,通过发行内外债的方式筹集;将烧毁地区全部买下,整治后再发还或租赁。这第三条被称为’‘烧土全部购买案‘' , 是后藤的大胆设想.但由于财政原因,未被内阁通过。美国的历史及公共管理学家比尔德①也向后藤致电“划定新道路,禁止道路红线内的建设,规范火车站“.并建议严格化土地利用控制、对城市进行科学化管理等。比尔德对日本的都市学有巨大贡献但他的观点大多未被接受。后藤的预算为41 亿日元,但帝都复兴审议会批评帝都复兴计划是夸大妄想使计划被大幅缩减.规划中的干道不是被废除就是路幅被压缩。内阁最终确定了最低限度的10 亿日元的计划案。

在后藤的总领下组建了与省《即部)同级的帝都复兴院他自任总裁,实施帝都复兴规划《 1924 一1930 )。规划共耗资6 . 9 亿日元进行土地整备道路、运河、公园的新建改造,盯界、盯名、土地编号的整理(见图8 )。按照设想.是要把彻底被毁的下盯地区重建为商业、工业和仓储区并在那里构建一个包括52 条干道、122 条辅道的道路系统。1923 年12 月通过了((特别都市计画法》 1924 年3 月实施授权复兴院进行地块归整对土地所有者征收什一税.无偿征用10 %的土地.用以修筑新的道路和其他公共设施;且土地整备项目的实施毋须征得地产业主的同意。与市区改正阶段不同复兴事业明确了街道景观设计的思想.在东京最早实行了人车分离、栽植行道树等措施。还修建了喂田、洪盯、锦丝盯三大公园和52 个小公园.复兴院创设的公园及桥梁近年来被认为是日本城市设计的先驱(东京都都市计画局总务部相谈情报课,1989 )。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大一部分受疾病肆虐之苦的地区通过规划重新恢复了秩序。在复兴规划中.土地整备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成为日后日本城市规划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一批规划师也得到了锻炼逐渐成长为规划事业的中坚力量。1929 年.未看到复兴规划的最后完成.后藤便去世了。后人给予后藤的帝都复兴规划以很高的评价昭和天皇曾于1983 年赞扬道,如果后藤的规划得以完全实施东京的战灾就不会那么严重。

3 结论

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实践是在明治维新所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当时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仍处在现代城市规划的探索和草创阶段日本城市规划和西方国家基本上是同时起步的。二者既有交叉又有不少差异:都要处理同样的城市问题,但在诱因、态度、目的、主导者、操作者、处理方式上则有很大的不同(见表2 )。

明治时期的城市规划是日本目前仍经久不衰的一些规划手段的源泉。当时规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城市弊病并使城市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经济环境。而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央政府直接插足规划建设活动.而非利用法规条例体系来控制、引导私人的建设活动。其原因在于日本在明治时期以君主立宪的形式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的集中控制在这一时期覆盖了包括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在内的各个领域.体现了‘’国家主义的明治‘的时代特征。这种高强度的中央集权模式可追溯到江户时期政府对人口逾百万的巨大城市的集中式管理方法。明治时期的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在城市基建上一直缺少建设资金.而且并未给城市规划划拨专项建设资金。第二r 没有专门负责城市规划的部门在内务省、大藏省与外务省之间就规划权力的争夺造成规划实施上的诸多问题(Sorensen , 2002 : 81 一82 )。第三.城市规划的重心在城市中心区.而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则完全不加规范与控制导致了城市郊区新发展起来的地区的混乱局面。

大正时期的城市规划部分延续了明治时期的手段.并基本完成了向现代的转变。1919 年的城市规划法和建筑物法作为奠基之作.构筑了日本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确立了用途地域制和土地整备制度。借助这一规划体系和1923 年的帝都复兴规划.江户时代以来的东京城市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奠定了现代东京都的基本框架。为大正民主一所维护的现代精神.创造了遍布东京的时尚的现代城市空间.并延续至今(Jinnai , 1995 : 6 )。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

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 曹康陶娅 摘要:本文研完东京近代城市规划从明治到大正时期的一段发展历程在概述了自1868 至1931 年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后,本文依据规划主体的不同、分三个方面付该时期东京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实践进行论述、即西方思想的影响、企业家的自发实践和本国之路的探索。最后,总结了明治时期和大正时期日本城市规划的持征及不足。 日本的城市规划历史可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古代.中世、近世、近代和现代。1868 年后的近现代又可细分为四个阶段:明治(1868 一1912 ) ;大正至昭和早期(1912 一1931 卜战时(1931 一1945 )战后(1945 一至今)。日本封建时代结束以来的三个天皇政权各因其鲜明的特征而被当世称为”国家主义的明治‘’、”民主主义的大正’‘和”军国主义的昭和”。从年号上看.大正时期是从1912 年到1926 年但日本史学家公认的”大正民主”时期是从日俄战争结束开始到1931 年满洲事变为止(Sorensen , 2002 : 86 )。本文选取了日本近代城市规划草创时期的典型城市―明治维新到大正民主时期(1868 一1931 )的东京―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城市规划;东京:明治;大正 l 政治、经济、社会背景 l . 1 社会变迁―从明治到大正 日本明治时期(1868 一1912 )是日本近代历史的开始也是日本脱离封建社会,步入发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明治政府成立后即开始推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的国策,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等领域进行近代化、西方化的普及(万峰,1981 )。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包括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地税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依田惠家,2004 ; 213 一223 ) .为日本成为现代强国奠定了基础。 大正年间<1912 一1926 )爆发了各种社会运动及普选运动.不少政治立场各异的社会政治团体成立推动了1925 年普选法的颁布。普选法废止了在选举权、被选举权方面对财产额的限制凡年满25 周岁及以上的所有男性公民皆有选举权。内阁则由控制下议院的政党控制(1930 年代后由军方控制)。普选法及较为民主的内阁使大正被冠以‘民主主义‘’之衔。一战以后日本摆脱了日俄战争以来的经济萧条实现了大跨度发展。由于未实际参战,反而向参战国贩卖军需品日本大发战争财。不仅消解了经济危机.生产力大幅提升、重化工业得到发展还打入了国外市场。大正时期是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的时期,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地区成为工业集聚的区域,沿东京湾发展出来50km 长的东京一横滨工业带东京城市内部和西边的市郊地带也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批小工厂。大正时代也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地域进一步扩大。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虽然也日益意识到工业的重要性.但仍遵循封建社会以来的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日本国策的转向是在大正时期:由于自大正起工业产值超出农业资本主义得到空前发展:并且一战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积月累造成了无法忽视的城市问题这两点原因促使政府(以内务省为代表)将工作重心从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中国城建史

关于城市规划考试的262个常见问题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外国城建史 18. 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 19.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0.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21. 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22. 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23. 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24. 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25.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26. 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27. 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28. 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居 29. 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30. 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 31. 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 32. 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 33. 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及思考 摘要:按时间顺序,本文把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历程分为六个各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特质,抽取并剖析精华思想,以为中国城市规划实践提供经验借鉴。1.前言 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构成了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必要背景和物质驱动后,现代城市规划就进到理论和实践探索的阶段。从英国政府改善城市卫生条件和工人居住环境的实践开始,越来越多的先驱(建筑师、艺术家、规划师、社会家、政府官员等)关注城市问题和城市规划,他们或思考理想城市的模型,或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或支持追随,或批判指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精华思想洗尽铅华,一些理论被遭贬弃。但是,曾经某一时代的经典,依然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历史,可以为我们正视历史、把握现在、预测未来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本文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演变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力求清晰系统地阐述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 2.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历程 2.1初期实践探索 2.1.1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运动 人类居住模式的转变,导致传染疾病在西方世界迅速蔓延。14世纪“黑死病”和后来几次传染病的爆发,促使欧洲各国关注城市环境整治和基础卫生设施建设,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的情况毫无疑问是最严重的。为此,英国于1875年制定了世界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强制性规定了城市里的卫生设施和住宅的最低建设水准。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1890年,英国颁布了《工人阶级住宅法》,提出了旧住宅改造的标准,如对给排水、道路、房屋日照、室内日照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城市规划的雏形开始形成。 2.1.2 城市美化运动 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和连续的并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道中只有点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在此情形下,有园艺师亨弗利.雷普顿倡导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导城市之中,强调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要创造健康的环境和展现优美的美学特征。在奥姆斯特德带领下,纽约1859年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这改善了城市机能,也开创了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新纪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不断郊区化,为恢复市中心良好的环境和吸引力,美化运动运行开来。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以伯恩海姆所做的“芝加哥规划(1909)”为开端。之后,一些先驱们开始自然主义的探索,渴望城市与自然相融。 英国公园运动和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建筑学和园艺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着对城市布局问题的思考,探索了城市绿化系统和城市整体环境规划的手法,而且还传递了“人类有组织的规划设计可以创造全新的城市环境,它远远优美于城市无序、自发的发展”的概念,奠定了“城市需要规划”的思想基础。 2.1.3空想社会主义与公司城建设 托马斯.莫尔提出了“乌托邦”的概念,他借“乌托邦”之名,阐述了进行社会改革的立场,并描述了理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英国工业家罗伯特.欧文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城市,并建立了名叫“新协和村”的社会主义城镇,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的严峻条件下,实验失败。法国傅里叶也阐述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社区思想,提出建立称为“法郎吉”的社会公共生活单位,但后来在美国建立的28个类似的“傅里叶殖民地”,均在建成后不久就失败了。 美国设计家汉密尔顿提出了建设公司城的基本概念,有意识地将工厂和工人居住区结合在一起建设,并于1792年由朗方赫然哈伯德在新泽西州规划了帕特森城。19世纪后,这类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102 □ 李 浩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摘 要]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背景、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建设实践、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五个方面展开,以史学研究方法为基本方法,系统构建研究的基本框架,以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102-06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B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Research Since 1949/Li Hao [Abstract] China’s urban planning history since 1949 needs to be studied right away. The research shall be carried on from five aspec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text, urbanization and important urban development,urban planning policy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system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is necessary for new China’s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Key words] New China,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 History》和《Planning 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eterHall所著的《明日城市: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 W.Reps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 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 Christine 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Gregory Eliyu Guldin主编的《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Rural Urbanization andSocial Change in the Late Twentieth》 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 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 C.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23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0470384)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 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 Atlasde ShanghaiEspacesecr。presentations de1849anosJours 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 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 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 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 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 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 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 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 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 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第一、 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 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 海市中心区计划。第3期与第4期,以 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 面侵入上海为区分。第二、三阶段的区 分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 全占领租界.将租界纳入进行整体规 划,制定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 规划”——《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第 5期与第6期.则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 利,国民政府全面接收上海为区分。 2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 老城区改造(1843~1927) 2.1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 18951 1840~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 国5个通商口岸(TreatyPort)之一。 1843年的《虎门条约》又规定英商可在 五口通商,并能在一定地区内租房或建 房长期居住。1843年11月17日,上海 正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 的开始。 1844年,《望厦条约》(也称《中 美五口贸易章程》)、中法《黄埔条约》 的签订使美国与法国人比英国获得了在 上海的更多特权。1845年11月29日, 因《上海土地章程》的订立,划定了英 租界。此后,美租界(1848)、法租界 (1849)也相继建立(图2)。上海的租 界是中国近代所有租界中设立最早.存 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发展 最充分的租界。 图2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孙平主编,上海城市规划志. 1846年12月.由租地外商推选3 名代表组成了“道路码头委员会”( CommitteeonRoadsandJetties).负责 税收和市政T-务建设。1853年前后.租 界形成了“华洋杂居”的局面,并成立 了T部局(ShanghaiMunicipalCoun— cil),辟筑道路网,修建码头,增设市 政设施,租界走向繁荣兴盛。T部局的 成立.意味着外国人已经取得了租界的 完全治理权.从此租界的性质从根本上 改变了,成为“国中之国”。 1863年.美英租界合并成立“公共 租界”(IntelnationalSettlement).法租 界则脱离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公董 局,管理租界的各项建设事务。由于人 口大幅增长.经贸繁荣,用地紧张,西 方殖民者多次迫使清政府扩张租界,并 不断“越界筑路”。公共租界成立之前, 英美两国在租界外先后修筑了12条马 路(多数马路在1899年扩充英美公共 租界时强行划归租界范围)。 西方人在上海要建设一个适合自己 居住与贸易的世界.作为殖民地.又与 他们在亚非美洲等地的西方殖民地相 似,这实际上就是上海租界建设的原 型。 辟筑道路,修建码头,先港后市, 以港兴市.由港区向陆地推进,成立市 政机构,制订建设法规,进行土地买 卖,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越界筑路,形 成了殖民主义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一般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中国近代及外国城市规划史

中国近代部分 26.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鸦片战争后,青岛为德国占领。由于德国在青岛有长远打算,因而有建设计划,在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按图进行市政工程建设。 1910年又编制“城乡扩张规划”,规划范围较以前增加四倍,取消了中德居住的分界线。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1937年后,将其建设计划列入“北支产业开发计划”,并拟定“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母市计划”,企图扩大城市,成为华北的战略基地和掠夺物资的港口。青岛在德占和日占时的发展 27. 中国近代城市特点 1)发展与改进(良性) ⑴城市功能结构发生改变 由于工业区的出现,交通枢纽的出现,资本主义商业街区的出现,新的城市中心等原因,致使城市功能结构改变,由原权力中心结构变化,向经济中心结构转变。 ⑵城市公众生活的多样化 西方新的公众生活方式的引入,使城市建设有了新的内容。 ⑶城市市政建设有了新的内容(自来水,排水,气电等) 2)落后与矛盾 ⑴整个国家版图上城镇分布的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和政治中心周边的快速发展,广大内陆地区的落后。 ⑵城镇的建设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消费性和寄生性。 ⑶在城市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得到了集中的反映。 在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或租界地,发展迅速,而国人居住地却是十分落后简陋的。 在城市中,城市中心、公共建筑、服务设施大多集中于租界地区,服务于外国侵略殖民者。在城市面貌上的半殖民地化,建筑面貌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28.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1)、虽有选择的进行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但并未纳入到区域的范畴进行综合考虑 (2)、考虑到了人口因素的对城市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重于主观臆断。 (3)、受到现代城市建设理论的影响,比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等,但在有些缺乏对现状的客观认识。 (4)、对城市有了较完善的认知,进行了一定的区划,但缺乏系统性、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衔接。 (5)、城市道路逐渐开始了分级别、分性质的研究,注重形式感。 (6)、在城市建设中注意民族风貌的强调。 外国近代部分1. 简述“新城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美国二战后大城市偶遇聚集不经济产生了一系列大城市问题,开始了郊区化的进程,而郊区化发展至今,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分布散落,交通组织混乱,居住与工作距离远,导致人们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造成环境污染。 新城市主义认为应让城市恢复二战前的城镇模式,倡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OD),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站点附近开发高密度的住宅,并以便利的公交将各点联系。 强调城市应注重朴素性,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各方面的问题,社区(区

日本东京的交通规划

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信息、金融中心之一。东京位于日本群岛中间,面积2180平方公里左右,拥有人口约1200万。从地理位置看,东京主要包括23个区,以及多摩新区,形成一个行政商务中心区,加上周围许多县,如神奈川、崎玉、千叶,以及最北面的茨城县等构成东京圈。 东京都人口密度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显得特别高,整个城市密度达到500人/km2,行政商务中心区密度为13,000人/km2,城市化基本上在半径50公里向四周发展。东京圈要协调任何一个问题都要化费很大精力,特别是交通问题。 一、xx问题 近几年来,市中心地区的事务机构过分集中、活动频繁、人口不断增多,交通、住宅、环境、垃圾清除及防灾等问题越来越尖锐。近几年来,土地价格突如其来的上涨,致使中等收入的家庭很难购买市内房屋。因此多数住宅远离市区,市民甚至购买更远离市中心的住房,工作一般却在市中心,造成住宅和工作地点或者学校之间交通上的压力。市中心的商务、社会活动十分集中,人来往返,车辆增多,使原已饱和的交通量急剧增加,由此产生了交通阻塞、环境问题,如由碳氢化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另外, 1995年1月,阪神发生强烈地震,许多公共建筑、城市道路设施和铁路都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巨大,但也唤醒了人们要重视保护城市,防止突如其来的灾难。 二、集中在市中心的交通 1、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量逐渐增加 目前,各项社会活动机构都集中在市中心区,也推动了东京都本身第三产业的发展,交通信息对它们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人口也十分密集,将近有1200万居民,占整个日本国10%人口居住在东京都,每天近360万职工和学生涌入行政商务中心区(618km2),该行政商务中心区内本身居住着800万居民,每天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是东京都的一大特征,因此,道路和铁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交通线。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2006-05-22 11:53:07 总则 1. 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 (以下简称“本风貌区” )历史风貌的保护,促进风貌区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结合本风貌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本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风貌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负责解释。 2. 主要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 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年 (3) 、《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 年 (4) 、《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 年 (5) 、《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3 年 3. 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本风貌区保护与建设的法定性文件,为风貌保护、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对本风貌区的土地使用、建筑保护与更新、建筑建造、道路交通、绿化与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 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具体控制性规定,在本风貌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以及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和各项专业规划时应当遵守本规划的要求。 4. 规划范围 本风貌区规划范围根据2003 年批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划示》确定,为黄浦行 政区的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总用地面积为199.72 公顷。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5. 风貌特征 本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内整体性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处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留存有上海700 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蕴藏着各个城市发展时期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以后上海的传统城市生活文化。风貌区边界明确、形态独特,区内街道交错密布、巷弄蜿延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为典型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城市格局。区内既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宗教建筑、民居和商业街市,也有近代中西合璧风格的各类建筑物。 6. 功能定位 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居住、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为主体、以上海传统地域文化为风貌特征的城市复合型历史中心地区。本规划着重于全面提升本风貌区的居住品质,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充实商业和文化娱乐功能。 7. 保护原则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题目

城市规划毕业论文 近代上海城市规划法制研究 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的启动和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探讨 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研究 制定我国城市规划听证制度的研究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及其范型研究 城乡规划法施行后城市规划决策优化途径研究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城市规划政策与管理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 中国近代分散主义城市规划思潮的历史研究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中的传统思想研究 城市规划作用特征:一种比较的观点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的人文学科 城市规划的法学思考 城市规划不能留缺憾 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探 城市规划系统悖论及其出路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市城市规划应用实践为例从一次道路规划听证会看城市规划不可诉及其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 我国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研究 我国城市规划立法问题研究 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融入GIS中应用于城市规划 从上海高层如林说到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机制 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研究浅述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兼论基于城市规划的空间政策

刘刚会见城市规划博士张兵 城市规划必须凸显科学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教训不能忘记 21世纪的城市规划:从美国看中国 谈建筑的造型及其位置与城市规划的相关性 以城市规划调控城市经济系列研究之三城市规划调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城市规划行政区划社区建设 论城市规划的科学实施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城市规划合作协议 通过城市规划平台加强区域合作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浅析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与社区发展 城市规划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今年城市规划重点轨道交通上报审批 外资企业可投资我国城市规划服务 把握城市脉络,引导持续发展——“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与UIA奖的申报GIS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我国城市规划中居民参与的必要与可能 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良性互动 天津:郊区12镇拟按中等城市规划 文化认同与城市规划的终极关怀 由于篇幅所限,以上题目对应的毕业论文范文请到轻风论文网查阅,另外,你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毕业论文写作服务,具体价格咨询王老师QQ: 814952825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

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规划》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1章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 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生活需要”与“生产需求”。 2. 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为“城市”与“乡村”。 3. 人类社会的第一、二次劳动大分工? 答:“采集”和“狩猎”向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的演进,称作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称作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4. 原始聚落一般的选址要求? 答:原始聚落一般选址在近水的阶地或向阳坡地上,便于取水,利于卫生。 5. 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以及二者相互关系? 答:农村与城市具有产业、人口聚集、行政管理三方面的主要区别。 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业文明的发达与发展是城市出现的经济基础。 6.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28 答: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自始至终都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布局,城市规划与建设始终围绕宫殿、官府衙署等单一中心展开,普通市民及其生活被置于从属的地位,有时甚至被作为防范的对象。因此,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广场、公共绿地等可作为公共活动的场所,而高墙、重地、禁区却处处设置。 7. 古希腊的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P10 答:古希腊的城市多数是濒临地中海的山地地理条件,牧业、手工业以及伴随掠夺行为的海上贸易占据其经济的主导地位,大量由自然地形环抱的地区各自形成了以防御、宗教活动为核心的城邦国家。 每个城市控制着一片或大或小的地区和一个港口,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邦国家。形成具有防御功能并建有神庙的“上城”(卫城)和商业、行政机构所在的“下城”;在城市形态上,整个城市围绕市政厅、贵族议会或居民代表大会等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动空间与宗教建筑等展开,城市大致由公共活动区、宗教区以及居民区组成。 城市中的建筑物布局和造型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形成各自城市的特点;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对人口进一步增加的办法不是继续扩大现有城市的规模,而是另行建造一个新的城市。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苏智良文汇报2013-04-08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 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 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

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 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