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的标准住院流程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均按此执行。

一、诊断依据。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二、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点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三、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2.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8岁以下不宜使用)。

3.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0天

五、出院标准。

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

2.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3.完成相关并发病的检查。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六、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

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妊娠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3.若必须同时服用对血糖或降糖药物有影响的药物,或患者对胰岛素制剂、降糖药物有过敏情况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或合并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型糖尿病进行高血糖控制及血管并发症筛查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合对象

1.有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等)者满足以下标准中一项即可诊断糖尿病:

(1)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空腹(禁食时间大于8小时)血浆葡萄糖≥7.0mmol/L (126mg/dl);

(3)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 (200mg/dl)。

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

3、除外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血糖升高。

4.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医师判断需要住院治疗。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二、治疗方案

1.一般治疗:

(1)糖尿病知识教育;

(2)饮食治疗;

(3)运动疗法。

2.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治疗;

(2)胰岛素治疗。

三、标准住院日为≤14天。

四、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所必需进行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包括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AM等),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3)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粘度;

(4)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5)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

(6)胸片、心电图、腹部B超。

2.并发症相关检查: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心脏超声、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3.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增加以下检查项目:

(1)ICA、IAA、GAD、IA-2自身抗体测定,血乳酸;

(2)24h动态血压监测,运动平板试验、心肌核素检查、冠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3)震动觉和温度觉测定、10g尼龙丝压力检查、踝肱比检查;

(4)肿瘤指标筛查,感染性疾病筛查。

五、选择用药。

1.降血糖药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2.针对伴发疾病治疗的药物:降压药、调脂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药物等。

3.对症治疗药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六、出院标准。

1.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2.降糖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无低血糖事件发生。

3.完成相关并发症的检查并开始对症治疗。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救治,退出本路径。

2.合并妊娠或伴有增加控制血糖难度的合并症,延长住院时间,则按相应路径或指南进行治疗。

3.若必须同时服用对血糖或降糖药物有影响的药物,或患者对胰岛素制剂、降糖药物有过敏情况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出现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眼部、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皮肤病变、糖尿病足),或合并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

1.高血压,并具有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典型的症状,部分病人血压正常,且无症状。

2.血压监测提示为阵发性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加重或持续性高血压。

3.血或24小时尿儿茶酚胺(CA)或其代谢产物增高,发作性高血压患者发作日4小时尿CA 或其代谢产物较对照日4小时尿CA或其代谢产物高3倍以上。

4.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病灶。

5.131I或125I MIBG同位素功能显像阳性。

6.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

二、选择治疗方案

1.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

2.手术切除肿瘤。

3.同位素治疗。

三、标准住院日(内分泌科)为≤28天。

五、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及肿瘤标志物;

(3)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测定,激发试验和/或抑制试验;

(4)胸片、心电图、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腹部超声、肾上腺CT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静脉分段取血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及其代谢产物;

(2)131I或125I MIBG。

3.酌情行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六、选择用药(术前)。

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

2.钙通道阻断剂。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4.血管扩张剂。

5.儿茶酚胺合成抑制剂。

6.镇静剂。

七、出院(转科)标准。

1.症状减轻、好转。

2.满足手术条件。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复杂、严重、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诊断和治疗困难,延长住院时间。

2.伴有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特殊诊断治疗措施,治疗和住院时间变异。

3.出现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延长住院时间。

库欣综合征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库欣综合征,入院行定性、定位诊断。

1.临床表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皮肤紫纹、水牛背、高血压等。

2.血尿皮质激素水平增高和/或昼夜节律消失。

3.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抑制。

4.影像学检查提示。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

二、选择治疗方案

1.经蝶垂体手术:适用于临床诊断库欣病的患者。

2.肾上腺占位切除手术:适用于临床诊断肾上腺病变包括腺瘤、腺癌、结节性增生的患者。

3.异位ACTH综合征原发病灶手术:适用于临床诊断异位ACTH综合征,且有疑诊病灶的患者。

4.肾上腺全切术或大部分切除术:适用于临床诊断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且无法明确病因的患者,切除肾上腺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为继续随诊寻找病灶争取宝贵时间。

三、标准住院日为≤20天。

四、住院期间定性检查和定位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糖耐量检查及胰岛素释放试验;(3)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超声心动图;

(4)垂体、肾上腺CT或MRI。

2.定位检查:鞍区MRI(平扫+动态增强)、双肾上腺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胸部或其他部位CT检查(必要时)。

3.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肺功能;

(2)血ACTH(2-3次);联合小剂量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血皮质醇昼夜节律测定、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测定及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4.若病因仍不明确,根据病情可选择:

(1)岩下静脉取血、奥曲肽扫描、PET扫描(必要时);

(2)必要时进行有关并发症的检查:骨密度测定等;

(3)除外MEN的检查:甲状旁腺激素(PTH)、降钙素、胃泌素及垂体其他相关激素的检查;

(4)垂体-肾上腺轴其他激素的术前评估: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性激素、醛固酮、肾素、儿茶酚胺类激素(必要时)。

五、选择用药。

继续使用患者既往基础用药,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予以降压、控制血糖、补钾、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

六、出院(转科)标准。

1.症状减轻、好转。

2.满足手术条件。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病灶的放疗和/或化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3.若出现化验结果和临床情况不符合时,需重复检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若合并MEN,则根据受累腺体的情况决定手术治疗的先后顺序,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

1.临床表现:有甲状腺毒症。

2.体征:心率加快,甲状腺肿大(可伴血管杂音),手震颤,甲状腺相关眼病表现,胫前粘液性水肿或类杵状指等。

3.实验室检查: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和FT3)水平增加,血清超敏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降低,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S-Ab)阳性,和/或摄131I率升高。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的。

二、选择治疗方案。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适用于病情轻,甲状腺轻、中度肿大的甲亢病人。妊娠甲亢、年老体弱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均宜采用药物治疗。

2.甲状腺手术:手术治疗一定要在患者的甲亢病情被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3.同位素131I治疗: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忌。

三、标准住院日为≤20天。

四、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

(3)血清TT4、TT3、FT4 、FT3、sTSH、TRAb、TGAb、TPOAb;

(4)131I摄取率;

(5)胸片、心电图、甲状腺B超。

2.酌情行并发症的相关检查。

五、选择用药。

1.抗甲状腺药物:甲巯咪唑、丙基硫氧嘧啶、甲基硫氧嘧啶。

2.放射性碘治疗。

六、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病情改善。

2.甲功(主要是FT4 、FT3)好转。

3.治疗方法选择明确。

七、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造成诊断和治疗困难,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出现甲亢危象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3.出现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甲亢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4.伴有其他系统合并症,需要特殊诊断治疗措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5.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的标准住院流程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均按此执行。 一、诊断依据。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二、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点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三、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2.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8岁以下不宜使用)。 3.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0天 五、出院标准。 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 2.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3.完成相关并发病的检查。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六、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

精神科临床路径

精神科临床路径 一、精神分裂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精神分裂症(ICD10:F20/20.0/20.1/20.2/20.3),且为急性发作期,排除慢性退缩病人。 (二)诊断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2001年)相关指南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2.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情感性精神障碍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分裂症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

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5.临床类型 (1)偏执型分裂症(F20.0)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妄想为主,常伴有幻觉,以听幻觉较多见 (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符合分裂症诊断,常在青年期起病,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或紊乱为主。例如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情感倒错、行为怪异 (3)紧张型分裂症(F20.2) 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以紧张综合征为主,其中以紧张性木僵较常见 (4)未定型分裂症(F20.3)又名混合型或未分型 ①符合分裂症诊断标准,有明显阳性症状 ②不符合上述亚型的诊断标准,或为偏执型、青春型,或紧张型的混合形式(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精神病学第5版》(沈渔邨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舒良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等相关指南 1.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症治疗药物 2.合并其他合适的非药物治疗 如:MECT;rTMS治疗;心理治疗;胰岛素低血糖和休克治疗;脑电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音乐治疗及其他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2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F20/20.0/20.1/20.2/20.3精神分裂症疾病编码 2. 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且既往治疗为非难治性。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含血型检测)、尿常规、大便常规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4篇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4篇 (2684字)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

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文本本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西充县人民医院

西充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制度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和相关专业的人员针对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指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各临床科室、相关科室应当参照本制度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三、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临床路径管理指导评价小组(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工作开展在医院管理委员会指导下,由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以下简称“科室实施小组”)具体实施,院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科室主任为科室实施小组第一责任人。 四、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全院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组织对相关临床与医技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对院内各部门统一协调、督导并定期

检查各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五、管理委员会应定期(每季度)组织召开由院领导主持,医疗、护理、质控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定期组织召开医疗、护理、医技、药房等部门的协调会;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及相关委员会,对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路径实施科室。 六、科室实施小组应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召开临床路径总结评估会议,根据本科室临床路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对试点疾病的监测指标(如入组率、完成率、住院天数、费用等)进行分析评估,并上报医务科。总结影响试点疾病质量监控的问题,对管理委员会的反馈意见及时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改进。 七、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应根据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文本,结合本院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严格按照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要求,对于符合准入标准的,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 八、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在患者入院时向其详细介绍临床路径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应的诊疗项目等,并将患者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 九、经治医师应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做好记录。 十、诊治过程中出现变异的,应当及时将变异情况记录在医嘱及病程记录中,护理应将变异记录在临床路径护理篇中,并对变异情况

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卫生部诊疗技术指南临床路径2019版295页word

第一篇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 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 (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最新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 第二章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第三条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 第四条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第六条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第七条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四)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第八条各科室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第三章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

临床路径—实施计划、目标、方案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它主要是针对ICD码对应的病种或某种手术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 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①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 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临床路径实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临床路径小组 组长:张志华 副组长:高胜东陈志奎郑丽辉 成员:段雄夏建云冯凤萍汤运红李英明沛沛江俊霞周钊 2.临床医生职责: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材料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临床路径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1 国家首批确定的农村贫困人口九种大病临床路径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 (2017年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ICD-10:C91.0)的标危、中危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张之南、沈悌主编著,科学出版社)。 1.体检:可有发热、皮肤粘膜苍白、皮肤出血点及瘀斑、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胸骨压痛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 3.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检查)。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病相关基因,即MLL 基因重排、BCR/ABL 和E2A/PBX1。

(三)危险度分组标准。 1.标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年龄≥1 岁且<10 岁; (2)WBC<50×109/L; (3)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4)非T-ALL; (5)非成熟B-ALL; (6)无t(9;22)或BCR/ABL 融合基因;无t(4;11)或MLL/AF4 融合基因;无t(1;19)或E2A/PBX1 融合基因; (7)治疗第15 天骨髓呈M1(原幼淋细胞<5%)或(原幼淋细胞 5%-25%),第 33 天骨髓完全缓解。 2.中危组: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 个条件: (1)无t(9;22)或BCR/ABL 融合基因; (2)泼尼松反应良好(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 (3)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 天骨髓呈M3(原幼淋细胞>25%)或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 天骨髓呈M1/M2; (4)如有条件进行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则第33 天MRD<10-2。 同时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5)WBC≥50×109/L; —4 —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中华医学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 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 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 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1-3天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术前免疫八项;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结核抗体,军团菌抗体; (4)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肺功能(通气+支气管舒张试验)。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超声心动图; (2)肺CT; (3)腹部超声; (4)下肢超声。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 控制性氧疗;

临床路径实施的相关制度

临床路径实施的相关制度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单病种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人员在疾病诊断明确后,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或合理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 二、院内各科室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均须遵守本制度。 三、各科室单病种临床路径开展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并与科室功能任务相适应,需具备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各级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病种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优化质控病种的诊断、治疗环节质量。 四、设立组织,加强领导。在院长、业务副院长的领导下,建立三级医疗质控体系,负责开展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工作,并负责该工作的管理、督导。医院成立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隶属于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对我院单病种质量及临床路径管理质量进行指导、监控和评估,协调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质量控制,评估改进 (一)、进入病历路径的选择要求:

1、诊断明确; 2、无其它合并症、并发症和伴发症; 3、病人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4、诊疗过程中未出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合并症。 (二)实施过程控制和变异分析 (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 1、诊断质量指标:出入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2、治疗质量指标:治愈率、好转率、未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一周内再住院率、非计划再次手术率。 3、住院日指标: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 4、费用指标:平均住院费用、每床日住院费用、手术费用、耗材费用、药品费用、检查费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___房间膈缺损___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_房间膈缺损_______________ (ICD10: _Q21.102__): 诊断依据:根据__ ____________ 1.症状 2.体征:心脏杂音性质 3.心脏彩超 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_______________ 1.缺损大小 2.经济状况 3.患者及家属意见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_10-12____天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___ Q21.102______________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 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4. 术前准备__3__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 三大常规 2. 肝肾功、电解质 3. 输血四项 4. 胸片 5.心脏彩超 6.心电图选择用药:抗生素_第二代头孢_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_1-2_天 手术日为入院第_3-4___天 麻醉方式:_气管插管复合静脉_手术材料:_体外循环、补片__ 术中用药:输血:病理: 术后住院恢复_8-10___天 必须复检查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 2.电解质 3. 心脏彩超 4. EKG 5.胸片 术后用药: 抗生素___头孢二代_ 类,用药时间_5-7___天 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正常,胸片正常 2.无明显胸闷、心悸、气喘 3.伤口愈合Ⅰ/甲 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__ __临床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ASD(VSD)___(ICD10:____ )拟行_ASD(VSD)修补_术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定稿版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 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由直疝三角突出; 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 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 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2 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临床路径工作计划

篇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a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让患者接受更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99号)、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暂行办法》(见湘卫医发〔2011〕71号)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湘卫医发〔2011〕84号)要求,并结合我院三级综合医院的创建要求,经医院研究决定,从2013年10月15日起,对我院16个专业26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为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实效性,特制定本工作计划。一、启动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1月)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评估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2、各临床科室,在卫生部正式公布的专业病种内选择符合本科室的病种(各内科至少一个病种、各外科至少两个病种)开展建立临床路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指定个案管理员(医师、护士各一名)。 4、建立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 5、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修订临床路径文本样稿。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 1、组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培训。(各临床科室医生以及临床路径管理人员)。 2、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于2013年11月20日前上报临床路径文本样稿至医务部。 3、建立临床路径开展奖惩机制。 4、2013年11月21-30日审核临床路径文本,同时开展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制作。 5、临床路径紧急情况警告值制度管理严格遵守危急值管理制度实施。 6、制度临床路径相关统计表单。三、开展预评估阶段(2013年12月1日起) 1、验收各科室临床路径医疗系统网络表单。 2、临床路径文本定稿后严格按出入径标准开始全院实施。 3、每月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4、每季度对本院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附件:1、临床路径病种目录 2、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3、临床路径工作人员相关职责 4、临床路径管理培训计划 5、临床路径统计表 6、临床路径绩效考核奖罚制度 医务部2013-10-30 附件1:邵阳医专临床路径管理科室及病种目录 附件2: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2018最新版)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则第一章总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更好开第一条 展临床路径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依据此制度执行。第二条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第二章 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第三条 院长分别任正、副主任及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相关职能科室主任及专家委员会成员任成员。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第四条(一)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二)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四)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五)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六)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第五条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医务部、护理部、财务部)主任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日常工作由医务部负责。 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指导第六条. (一)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二)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三)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四)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

措施。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第七条 任任组长,护理长任副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临床路 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 选择建议,会同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财务部等制订 临床路径文本;(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 的修订建议;并根据临床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四)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各科室 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科秘书第八条 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一)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二)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三)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四)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临床路径的选择与制订第三章. 第九条各科室应当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个病 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一)外科专业以卫生部《外科10 并结合本 院实际情况选择5个以上病种进入临床路径。个病种1~2(二)内科、妇产科、儿科选择本科常见病、多发病进入临床路径,但其中必须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社个病5区获得性肺炎(包括1岁以上的儿童)、脑梗死、剖宫产等例以上。种,每一病种至少年收治

普外科常见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ICD-10 :D24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ICD-9-CM-3 :85.21 )。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 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 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 影像学检查:B 超和钼靶检查。 4. 病理检查: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未见肿瘤细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年1 月,第1 版)。 1. 乳房肿物切除术:体检可扪及的乳房肿物。 2. 乳腺病变导管切除术:适合乳管内乳头状瘤。 (四)标准住院日为3-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D24 乳腺良性肿瘤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 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 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钼靶检查; (2)乳头溢液时行乳管镜检查; (3)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2-3 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 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 手术内固定物:无。 5. 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 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视术中情况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1 天 1.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单病种临床路径标准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项目及当前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最新模式。此外,笔者还对单病种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今后急需进行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年以来,单病种的质量控制一直是政府、保险业以及医院管理者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后,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1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Donabedian提出应根据基本结构,实施过程以及医疗效果三方面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估。医疗效果是最终的可靠依据,其中最重要的是疾病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迅速、有效和安全,治疗的费用是否合理、经济,其成本是否得到很好的控制。 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最终目的和意义是通过对单病种从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以及成本费用实行较全面的监控,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减少不合理费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增强服务效益的目的。 2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内容及项目 1992年,在卫生部医政司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卫生局编写了《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试行草案)》,并将它作为全国《综合医院分级管理的标准(试行草案)》附件之八。该标准选择了102种临床各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作为全国病种质量的评价范围。 标准中所列每种病种的质量控制评估内容及项目包括:诊断依据、入院指标、疗效标准、出院标准、临床评定指标(包括疗效、平均住院日)。其中临床评定

指标中,设置有平均医疗费用,当时由于全国收费情况比较复杂,且缺乏大量真实而客观的数据,故此项未列出全国统一的参考指标值。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付费制(DRGs)的病种管理法。DRGs 是根据诊对病人进行分类的一种简便方法,它以ICD-9-CM-3诊断分类为基础,根据组织器官分为23个主要诊断项目(MDCS),进而分为467组,每个组均有临床意义。所谓临床意义是指所有在同一项DRGs的病人,其临床表现的平均数理统计具有利用医院资源大致相同的结果。DRGs每组疾病均列有编码、疾病类别、疾病名称、权重系数(指数因子)以及住院天数。资料表明,对疾病实行DRGs的质量控制重点是医疗费用。 近几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医疗费用大有不断增长之势,国家针对这种情况对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强其管理力度。如大病统筹、社会医疗保险以及近几年推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其目的就是力图遏制医疗费用的不断增长,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 我们认为,实行单病种质量控制除了可提高医疗质量增强服务效益外,还能通过单病种的成本控制,减少医疗费用,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是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应重点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医疗成本。同时,医院还应寻求新的单病种管理模式。 3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临床路径是当前国际较流行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采用DRGs-PPS方式支付老年医疗保险及贫困医疗补助以来,美国医学界和医院管理界就开始研究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如何加强对疾病的管理,如何提高疗效和减少成本的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