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福利水平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8.经济制度的功能

"

一,降低交易成本。二,创造合作条件。三,提供激励机制。四,使外部性内部化。

9.变迁制度的概念

变迁制度是制度的替代与转换过程。它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也可理解为一种更有效的制度的产生过程,还可理解为制度结构的改善过程。

10.产权制度及产权划分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使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特定的财产权利都可以分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

11.农业家庭经营的概念

是指以农民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独立或相对独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户经营和家庭农场经营。

12.农业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一,农业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农业适合家庭经营。1,农业劳动对象和劳动内容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不适合公司化经营。2,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比较合适。3,农业自然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和不可控制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比较合适。

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性决定了农业适合家庭经营。1,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劳动激励多样,管理成本最小。2,家庭经营可实现家庭成员的分工和劳动力的充分利用。

13.中国农业家庭经营的特点

一,家庭经营是集体经理组织内部的承包经营,因而不同于合作化前的农户个体经营。

二,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中的一个经营层次。

三,家庭经营所得与农业经营成果紧密结合

14.家庭经营的完善与发展

一,鼓励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二,提高家庭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5.农业规模经营

是指根据规模经济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的可能,将土地等生产要素适当集中,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规模经营不等同于土地规模经营。

16.兼业农户

$

兼业农户是与专业农户相对而言的,它是指有相当时间从事非农工作或者依靠经营农业以外的其它事业取得相当收入的农户,这类农户一般多为规模中小的家庭经营。

各国关于兼业农户的划分标准有所不同,有的国家是依据农业外部收入的大小或者比率来划分,有的国家是依据农业和农业外部劳动日数的分配来划分的。

17.农业合作经营

是指农民特别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改善生产条件,维护经济利益,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18.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合作社原则(罗虚代尔原则

一,自愿与开放的社员。二,社员民主管理。三,社员经济参与。四,自主和自立。五,教育,培训与信息。六,合作社间的合作。七,关注社会。

19.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原则

#

一,成员以农民为主体。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五,盈余要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埃及返还。

20.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产业为核心,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将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

2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一,布局区域化。二,生产专业化。三,经营一体化。四,服务社会化。五,管理企业化。

2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

二,合作组织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农户

三,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

四,农业企业集团型

2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动因

一,农户通过延长产业链以提高农业效益的需要。二,农户和龙头企业降低经营风险的需要。三,农户和龙头企业降低交易市场费用的需要。四,龙头企业为保证农产品原料质量的需要。

24.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一,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

三,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标准化。

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

25.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的类型:合同联结,股份联结,市场联结。

26.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策

一,选好主导产业。二,培育龙头企业。

&

三,加强基地建设。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五,完善运行机制。六,强化科技支撑。

七,优化体制和政策。

27.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

是指自然资源中可被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

28.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

一,地域差异性二,整体系统性

'

三,动态稳定性四,数量有限性

五,社会经济性

29.农业土地资源的特点

一,数量有限,且不可替代。

二,位置固定,不能移动。

三,能永续利用,土壤肥力可以提高四,土地生产力具有差异性

30.我国农地资源的状况

!

一,农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水平低。

二,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三,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

四,农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地区间土地生产力差异显著。

3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二,土地质量不断下降。

,

三,过度利用于闲置浪费并存。

3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和基本途径

原则,因地制宜。节约用地。保护资源。有偿利用。

途径,广度开发。深度利用。

33.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概念

粗放经营是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分散投放于较多的土地,实行简耕粗做,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农用地面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

集约经营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技术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经营方式。

|

3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农业集约经营的启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前提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量,这种要素带来的土地产量最终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启示,一,农业集约经营要如意要素投入的适合度,要素投入并不是越多越好。

二,生产过程中各要素的投入必须保持合适的比例。

三,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

35.我国农业集约经营的途径

一,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二,广泛采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三,适当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集约经营程度高的农业部门的比重。

36.我国水资源的状况

一,总量多,人均量少二,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三,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37.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

一,水资源开发不均衡,贫水区开发过度。

二,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生态用水紧缺。

三,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四,水资源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

38.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二,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

三,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促进节约用水。

四,合理配置水资源,正确处理地区间,产业间的用水矛盾。五,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六,研究和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七,加强执法力度,保护水资源。

39.农业劳动性资源的特点

流失性—劳动力资源的服务能力不能储藏

可再生性—只要利用得当,可以不断恢复和补充

能动性—劳动者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40.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状况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三,农业劳动力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四,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

4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一,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合理利用和改善自然条件

三,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四,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

五,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42.刘易斯模型的思想要点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的经济结构

!

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

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有流向工业部门的趋势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积累了更多的资本

上述过程反复进行,便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慢慢消失

43.剩余劳动力概念及变现形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与劳动条件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

)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常年性剩余: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季节性剩余: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

4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农村非农产业中消化农业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国外就业空间

45.农业资金的来源

农业生产主体—主要是农户和农业企业,也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

政府财政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

信贷资金--金融机构或个体信贷供给者给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所形成的各种贷款

国外资金--国际经济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的资金,政府间的援助或农业投资项目,国外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进行的农业投资

46.财政农业投入的依据

农业中的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

农业的弱质性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农业的宏观调控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

农业的国际化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47.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入方向

提供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

48.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继续深化农行、农发行的改革(明确职能定位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引导其他金融组织为“三农”服务

探索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积极引导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49.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及内容

指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代替落后的传统经验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过程

内容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物化为各种先进的生产资料

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各种新的农艺制度和农艺方法

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

农业生产者素质的提高

50.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研究开发周期长,风险大研究开发需要多学科合作

科技成果具有区域适应性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51.中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途径

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完善和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和发展农业教育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52.原始农业概念及特征指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的简单农事生产活动。始于史前文化后期的新石器时代,历时约 7000 年基本特征:使用简单的石制农具,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单纯依赖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来恢复地力,劳动者实行以部落内部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人们只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53.传统农业概念及特征泛指原始农业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农业发展阶段古代农业:介于原始农业到近代农业之间的农业。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农业基本特征: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农具为操作工具;以人力和畜力为生产的主要动力;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农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低,且进步慢 54.近代农业概念及基本特征介于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农业。大体上指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40 年代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阶段基本特征: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农机具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化肥等其它工业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生产技术开始采用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的成果;农业的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自然经济向商品化生产转变 55.现代农业概念及基本特征现代农业大体上指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特征:机械化、科学化、社会化主要特征:机械化设施化科学化信息化产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企业化 56.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建立繁荣、富裕、文明的现代农村 57.可持续农业概念及目标可持续农业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变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农业。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并且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从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目标温饱目标:积极增加粮食生产收入目标: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环境目标: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58.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 59.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

贫穷落后面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60.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从制度和政策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从技术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从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方面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61.我国农业结构的概念和特点在一定区域(国家、地区或农业企业)内,农业各部门、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情况,包括它们的数量比例、结合形式和地位作用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多类型性农业产业结构具有整体性农业产业结构具有动态性 62.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因素社会需求(需求是生产的导向自然资源(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利用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农业生产能力体制和政策(资源配置方式,地区优势的发挥;政策导向 63.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制度激励: 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诱导:市场需求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诱导。政策推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科技支撑: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 6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优化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之间的关系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林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结构的调整渔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产品产品结构 65.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必要性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增农收的重要途径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66.市场体系: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 67.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含义和功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又称中心集散市场,是“有形市场”的一种较高级的市场形式。它是指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销售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一般从农产品贸易的两个发展层次上理解:一是指进行农产品批量集中交易的场所;二是指为农产品进行批量交易提供的一种服务组织。功能:商品集散功能价格形成功能供求调节功能信息中心功能综合服务功能 68.期货交易的概念的特点概念:相对于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集中交易标准化远期合约的交易方式。即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期货合约,并根据合约规定的条款在未来某一时间和地点进行货物的交割的一种贸易形式,属于信用交易范畴。狭义的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场所。广义的期货市场:农产品期货合

约交易关系的总合。特点:(1期货交易的对象是标准化的期货合约 (2期货交易是“买空卖空”的交易行为,期货交易一般不需要实物交割.

(3期货交易的农产品必须具备特殊条件. (4期货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或投机获利。 (5期货交易是一种委托性质的交易行为 . 69.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风险规避功能风险投资功能 70.期货风险投资特点第一,无限放大的可能性。由于期货交易不是实物交易,而是以保证仅为担保的信用交易,这就埋下了风险的种子。再加上期货投资的对象——期货合约的规模不受标的物规模的限制,理论上具有无限放大的可能性。第二,突发性。受损或倒闭的投资机构似乎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第三,连锁反应性。期货市场是一个对信息高度敏感的市场,一旦某种风险发生,整个市场会做出迅速反应,相关金融市场也受影响。 71.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核心观点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各种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应出口那些较多使用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7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990 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宏观因素有六个: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状况,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和竞争,机遇,政府。其中前四个为基本影响因素,后两个为辅助因素 73.WTO 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削减农产品市场准入壁垒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规范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规范卫生及动植物检疫 74.农业国际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积极影响:有利于拓宽我国农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深化我国农业的改革和开放有利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消极影响: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会面临进口冲击出口农产品将面临较高的市场壁垒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加大75.“绿箱”措施农业协议规定:政府执行某项农业计划时,其费用由纳税人负担而不是从消费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对生产的影响很小的支持措施,以及不具有给生产者提供价格支持作用的补贴措施,均被认为是“绿箱”措施,属于该类措施的补贴被认为是绿色补贴,可免除削减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 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

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 9.农业生产结构高速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76.“黄箱”政策范围农业协议规定需要减让承诺的“黄色”政策包括下述范围:(1价格支持;(2营销贷款;(3面积补贴;(4牲畜数量补贴;(5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6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但这些政策中也有些措施被免予减让。如(1按固定面积或者产量提供的补贴;(2根据基期生产水平 85%以下所提供的补贴;(3按牲口的固定头数所提供的补贴。 77.农业支持保护的含义在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条件下,政府为强农业综合实力,确保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国民经济各部

门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78.WTO 时代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趋势政策主要目标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农业保护政策措施从“黄箱”向“绿箱”转变技术性贸易壁垒更为森严 79.我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目标与政策体系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加强“绿箱”政策支持,加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的投入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空间加大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的长效机制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一一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一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 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一一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一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一社会效益中

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 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 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 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农业经济学重点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 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 2、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普遍起作用的客观规律;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长期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1、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2、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1.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 2.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 3.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三、1、农业现代化: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装备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全面地改造农业 1、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

2、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3、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 四、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市场失灵”。表现: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2、公共物品: 3、宏观调控: 五、如何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绿箱”措施(Green Box Policies) 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其费用不转嫁给消费者,且对生产者不具有价格支持作用的农业支持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项:(1)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2)为保障粮食安全而提供的储存补贴。(3)粮食援助补贴。(4)单亲家庭农场补贴。(5)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补贴。(6)自然灾害救济补贴.(7)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业补贴。(8)农业生产资源储备补贴(9)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性投资补贴(10)地区发展补贴六、1、可持续发展:①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而不应当凭借人们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这种发展权的实现。②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时,应努力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政府的基本特征 (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 (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 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 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 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 (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 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 政府干预的净收益。(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 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 (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 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 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形式主义等手段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领导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 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 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 6.三农问题的基本涵义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 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二三产业

公共经济学在线作业1

公共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1-28 10:23:30 一、单选题 1.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C. 非均衡增长模型 ? D.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公共支出结构中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说明政府履行( )强。 ? A. 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 B. 保证社会安定 ? C.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 ? D. 资源配置的职能 纠错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3. (5分)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基本形式是()。 ? A. 比例税率 ? B. 累进税率 ? C. 定额税 ? D. 累退税率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关税在性质上属于( )。 ? A. 所得税 ? B. 财产税 ? C. 行为税 ? D. 流转税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答案D 解析5. (5分)只以新预算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确定公共收支计划指标,而不考虑以前的公共收支状况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 A. 单式预算 ? B. 复式预算 ? C. 零基预算 ? D. 增量预算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6. (5分)根据经济发展的变化来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模型是()。 ? A.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B.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 C.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D. 非均衡增长模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公共经济学 展开解析

农业经济学-作业题

复习题库 第一章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小农经济 *3.个体经济 *4.私营经济 **5.农业经营形式 **6.家庭经营规模的适度性 二、简答 **1.怎样理解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2 简述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3.简述小农经济的特征及其局限性 **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造小农经济的必要性 *5.合作社需遵守哪些原则? **6.简述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为补充的经济形式结构的原因 ***7.制约农业经营形式的因素有哪些? **8.简述分散经营的性质 三、论述 **1.述说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2.论述现阶段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同时并存的必然性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农业 *2.农业现代化 *3.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 **4.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 **5.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 *6.农业电气化 *7.农业水利化 二、简答 *1.简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特征 *3.简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4.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5.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有哪些? **6.世界农业现代化中,根据内部生产力要素在过程中转化的先后关系可以划分哪几种形式? 三、论述 **1.述说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2.论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章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 二、简答 *1.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农业的职能范围 **2.农业自身哪些特点决定了政府在农业领域的管理职能? ***3.国家和政府法制与法治方面存在哪些差异? **4.改善和提高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效率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5.引起经济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保护的必要性 **7.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几种含义? 三、论述 ***1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稳定农产品市场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2.述说农业保护的阶段性 第四章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 **3.农村产业结构 **4.农业生产结构 二、简答 *1.合理的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2.衡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3. 简述农村产业结构的特征 ***4. 简述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5.简述农业生产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6.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 **1.产业结构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 述说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政府层次的划分:①狭义政府:(核心政府)中央政府的各部、委、办、厅、局及其附属机构。 ②广义政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③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 ④广义公共部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非金融公共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章市场与政府 1、资源配置的概念:资源在不同用途或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就叫做资源配置。 任务:就是在资源的多种用途中选择最有效的用途。 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效益,即为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源进行配置而取得的最大效益就是资源的最优配置。资源的最优配置要解决的问题:效率 2、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与改进 (1)帕累托最优:没有人可以在不使得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得自身境况得到改善的状态。 (2)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会使其它人的境况变坏,那么这种政策变化将提高社会福利。这种政策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 对帕累托最优的通俗理解——(蛋糕做到最大时)除非损人,就不能利己 3、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A/(A+B) 0.4是“警戒水位” 4、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表现及解决对策 1.从基尼系数看,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警戒线 2.以五等分分组计算,农村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 3.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 4.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构成差距增量的主体。 5.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更为突出。 6.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过高。 解决对策: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 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第一,在各级财政之间合理划分收入分配调节事权 第二,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调节资金支出方式。 第四,在中央和省两级财政中设立低收入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补助金。 5、市场失灵的表现: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搭便车”,存在外部效应问题, 自然垄断市场的存在,信息不对称,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6、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例如,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兴办或支持有外部效益的事业,通过税收限制有外部成本的事业等。) (二)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低保)、征收累进所得税、对奢侈品以高税率征税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 (三)经济稳定增长 7、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1)制度创新型;(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观-如何评价官员的政绩:豆腐渣、拉链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2)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型(发展循环经济) 3)增进公众福利型(增加消费,培养中产阶层)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精选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和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农业经济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概念: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①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根本特性)②是一种经济再生产 ③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 3.★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①产品贡献②要素贡献③市场贡献④外汇贡献 4.农业非商品产出功能:①环境功能②社会功能③粮食安全功能④经济功能⑤文化功能 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1.★农产品供给的含义: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能够出售 某种商品农产品的数量 2.农产品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在一般情况 下,农产品供给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3.★影响农产品供给变动的因素 ①其他相关农产品价格②农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③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④农产品生产者数量 ⑤农产品商品化程度⑥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⑦其他因素政府法令和宏观调控政策等 4.★农产品需求的含义:农产品需求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 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5.农产品需求规律:一般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水平与消费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关系,即 价格上升,购买量减少,价格下降,购买量增加 6.替代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 7.收入效应:指农产品消费者在货币收入不变,但实际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改变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达 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8.★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①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②其他相关农产品的价格③中间需求的变化④人口的数量与结构 ⑤消费者的偏好与消费观念⑥消费者的文化习俗⑦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⑧政府的消费政策 9.农产品供给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 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0.★影响农产品供给弹性的因素:①农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②农产品生产规模变化的难易程度 ③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期长短④随着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其成本增加的程度 11.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指某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敏感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 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 12.★影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程度②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数目及替代程度③某种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④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⑤消费者的收入水平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或轻工业对某种农产品的依赖程度 13.★“薄利多销”与“谷贱伤农” 14.蛛网理论 (1)收敛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则小于 对需求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收敛型的 (2)发散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程度大于对需求 的影响程度,这种蛛网就是发散型的 (3)封闭型蛛网的前提条件:如果农产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相等,这 种蛛网就是封闭型的 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

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失灵与公共经济 一、资源配置理论(22) 内涵:广义的理解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理解就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总的说来,资源配置就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以及地区结构,以优化的资源结构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 方式: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二、混合经济的涵义 主要依靠经济组织中的价格体系,同时也采用多种形式的政府干预,如税收、支出与管制等,以实现市场稳定与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模式。就是当今各国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作为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并没有改变社会的基本制度,只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 三、资源配置原则:效率与公平 效率原则:帕累托效率即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指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经济情况:当经济运行到达该状况时,已经不可能通过重新调整或者交易等手段,来提高某个人的效用或满足感而不降低其她人的效用或满足感。(无法“做到利己不损人”) 帕累托改进:有可能改善某些人所处的情况,同时不使任何人的情况变差。 四、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 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平分配难题、经济波动 五、市场失灵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逻辑 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优势、公共部门解决外部效应的优势、公共部门可以抑制垄断与鼓励竞争、公共部门可以提供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介入可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政府可以发挥稳定经济功能 六、现实中的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的含义与特点:政府与私人企业的混合;垄断与竞争的混合;多种产权的融合; 市场与政府即“瞧不见的手”与“瞧得见的手”结合;既有私有经济也有共有经济 第二章公共经济主体 一、主体(61-68) 一)政府 政府的基本特征 政府的决策建立在权利的普遍性与强制性的基础上也有强制性、公共性与普遍性。【课税优势;禁止与允许优势;节约交易成本优势;遏制搭便车优势;财务优势;经济权力优势】 从信息上讲,政府采用科层制组织结构,纵向信息流就是主要的。 从动力上讲,政府的动力来源于政治家的政治纲领约束与推动及官僚的升迁欲望。【公民与政治家、政治家与官僚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私人部门 私人部门参与公共经济活动的可能性

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最新整理)

2002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农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专业年级:评卷人:傅晨成绩: 一、填空(50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3分)(还有:农村传统副业独立成为农村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观光)农业) 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2分)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家庭承包制。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3分)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4分)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分) 6、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农业产业化意在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连接起来,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7分)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近10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3分)(还有:农民负担现金支出压力大;农民暗税负担依然沉重) 9、2001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3分)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3分) 11、广州天河区的股份合作制以最具典型意义的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著称,它最初的股权由集体股、社员分配股和个人现金入股构成。目前被取消有股权是集体股,因为其产权依然不清。(5分) 12、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农产品贸易的规定把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分为两类,即“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区分的基本依据是对农业的支持措施是否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是否扭曲贸易。请分别列出一个上述政策的具体例子:农业科研和价格支持。(5分) 13、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贸易规则的目的是推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请列出它的至少3个主要规定:市场准入、削减国内支持和削减出口补贴。(4分)(还有:合理的卫生检疫) 二、简答(30分) 1、从贡献论的角度,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10分) 一、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重点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5*3 填空 21*1 判断 10*1 简答 6*5 论述 3*8 第一部分钟甫宁版教材 农产品特点:①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产生的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 ②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 ③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而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 4.科学技术 土地的特点: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粗放经营: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做,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 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 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总收益和单位投资的平均同时递 增;第二阶段是总收益继续递增而平均收益 递减;第三阶段是投入到一定限度后总收益 也出现递减。 农业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 酬。 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 断降低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指由于土地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农业经营效益的差别。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条件下,能够取得最 佳土地规模效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王雅鹏考研复习重点

现代农业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一、概念 农业: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广义上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狭义上就指种植业。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现代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及其应用的科学 二、问答题 1. 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①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②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③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④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⑤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⑦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对国民经济有哪些贡献? 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并且长期起作用; b.农业对国民经济有着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外汇贡献;其新贡献有生态、安全、政治、文化。 3.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①社会稳定功能: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一个国家的自立自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稳定在农村,农村稳定在农业,农业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功能;②生态环境功能;③文化传承功能。 第二章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 一、概念 产权:是指财产主体(生产资料所有者与使用者)对财产(生产资料和生产经营收益)的权利,包括生产资料的的所有、使用和处置权以及收益的分配权。 农业合作经济:农民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式。 二、问答题 1.农业家庭经营广泛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必须密切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性

农业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现代化 定义: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管理农业,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从内涵看——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科学化 从外延看: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综合性的、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概念。(综合性:生产、生态、社会形成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协调的高效系统;世界性:应当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较;历史性:随时代发展,内涵和标志不断变化) 内容:1.生产技术现代化 培育和推广良种,实现良种化—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采用化学技术和化工产品 病虫害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 采用先进技术:栽培、耕作、畜牧、饲养技术 2.生产手段现代化 农业机械化:机器设备替代人畜力的过程。 农业电气化:广泛运用电能。 农业水利化: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实现旱涝保收。 大地园林化:全面规划土地,实现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3.农业劳动者现代化 树立现代的生产经营理念;增加人力资本,提高科技和文化素质4.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 经济管理方法现代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意义:1、促进国民经济现代化2、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和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 3、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 4、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结构 最终目标:建立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系统——经济效益 良好的环境:建立合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效益

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繁荣、富庶、文明的现代农村—社会效益 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充分合理的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侧重生物技术的同时,尽可能地结合机械技术,发挥传统农业的优点,有选择地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专业化生产与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走出一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消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物技术主要提高土地生产率;机械技术主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生产专业化 定义:各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由原来从事多种生产项目、生产多种产品转变为专门或主要从事某种或某几种生产项目或产品,甚至只从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活动。 意义:1、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2、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技术装备的效能,节约劳动力,降低成本 类型:1.按照生产活动内容分:生产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农艺专业化 2.按照空间范围分: 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化)( 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农业各部门、各种动植物自身的适应性,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以发挥比较优势,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进行的农业生产分工形式) 农业企业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农业作业专业化、农业生产环节专业化)(一种产业的垂直分工形式,将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化的企业来完成。如畜牧业:不同的企业分别从事饲料、孵化(仔畜)、育肥、加工、运销等。 ●农业生产社会化 含义: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自给性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和商品性农业的过程。 农业社会化的基本趋势: 1.农业商品化与市场化日趋发达 2.农业生产趋向集中,形成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性3.专业化不断发展。即农业企业专业化、地区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发展 4.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 定义:农业经济中诸要素、诸方面的构成情况与数量比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关系结构与农业生产力结构。农业经济结构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经济网络结构,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生产方式,同时受资源条件、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制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