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目录

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2)

1.1 何谓校正为何校正 (2)

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3)

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 (3)

1.2.2 超前校正的应用方法 (4)

2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5)

2.1 初始状态的分析 (5)

2.2 超前校正分析及计算 (8)

2.2.1 校正装置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8)

2.2.2 校正后的验证 (10)

2.2.3 校正对系统性能改变的分析 (14)

3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1.1 何谓校正 为何校正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是系统整

个特性发生变化。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调整发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加入的校正装置,是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

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

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了零,且输出端的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

1

R

1()1c aTs

aG s Ts

+=

+ (2-1) 式中1221R R a R +=

> , 1212

R R

T C R R =+ 通常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根据式(2-1),可以得无源超前网络()c aG s 的对数频率特性,超前网络对频率在1/aT 至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在最大超前交频率m ω处,具有最大超前角m ?。 超前网路(2-1)的相角为

()c arctgaT arctgT ?ωωω=- (2-2) 将上式对ω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m ω

(2-3) 将上式代入(2-2),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2-4) 同时还易知 ''m c ωω=

?m 仅与衰减因子a 有关。a 值越大,超前网络的微分效应越强。但a 的最大值受到超前网络物理结构的制约,通常取为20左右(这就意味着超前网络可以产生的最大相位超前大约为65度)如果要得大于

的相位超前角,可用两个超前校正网络串联实现,并在串

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个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或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 和T ,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使校正后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 ,并具有较宽的频带,使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1

arcsin

1m a arctg

a ?-==+

1.2.2 超前校正的应用方法

待系统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要求,可通过选择已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用频域法设计无源超前网络的步骤如下: 1)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2) 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 根据截止频率''c ω的要求,计算a 和T 。令''m c ωω=,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并充

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显然''m c ωω=成立的条件是

''''()m c γ?γω=+ '''

()(

)10l g

c c m

L L a ωω-== 根据上式不难求出a 值,然后由(2-3)确定T 。

4) 验算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γ。验算时,由式(2-4)求得m ?,再由已知的''c ω算出

待校正系统在''c ω时的相角裕度''()c γω。最后,按下式算出 ''''

()m c γ?γω=+ 如果验算结果不满足指标要求,要重选m ω,一般使m ω增大,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2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2.1 初始状态的分析

由以知条件,首先根据初始条件调整开环增益。因为在2r/min 的斜坡输入下

12R =

又 12

2ss e K =≤ 故取 16()K rad -=,则待校正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6

()(10.05)(10.5)

G s s s s =

++

上式为最小相位系统,用MATLAB 画出系统伯德图 程序为: num=[6];

den=[0.025,0.55,1,0]; bode(num,den) grid

得到的图形如图2所示。

图2 校正前的系统伯德图

再用MATLAB求校正前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程序为:

num=[6];

den=[0.025,0.55,1,0];

sys=tf(num,den);

margin(sys)

[gm,pm,wg,wp]=margin(sys)

得到图形如图3所示。

图3 校正前系统的裕度图

可得:相角裕度Pm = 23.3deg 截止频率 3.17

c r s

ω=幅值裕度Gm =11.3dB

用MATLAB画出其根轨迹

程序为

num=[6];

den=[0.025,0.55,1,0];

rlocus(num,den);

Title('控制系统根轨图')

得到图形如图4所示。

图4 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图

2.2 超前校正分析及计算

2.2.1 校正装置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对于上面的系统,试选取m ω=''c ω=4rad/s ,可得:

'''''()20l g ()c c L G j ωω==-3.64dB

由 '''

()(

)10l g

c c m

L L a ωω-==

得 a = 2.3 由 m ω

得 T=0.165s 因此,超前传递函数为:

为了补偿无源超前网络产生的增益衰减,放大器的增益需提高2.3倍,否则不能保证稳态误差要求

超前网络参数参数确定后,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显然,已校正系统''4/c rad s ω=,算得待校正系统的''0()15.3c γω=,而由式(2-4)得 023.2m ?= 故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为:

''''0()38.5

45

m c γ?γω=+=< 不满足要求,说明''c ω取得还不够大,试取''c ω=4.5rad/s ,同上可得

'''''

()20l g ()c c L G j ωω==-5.54dB

a =3.6 T=0.117s

因此,超前传递函数为:

为了补偿无源超前网络产生的增益衰减,放大器的增益需提高3.6倍,否则不能保证稳态误差要求。

超前网络参数参数确定后,已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显然,已校正系统''''00()45.745m c γ?γω=+=>'' 4.5/c rad s ω=,算得:

''0()11.3c γω=

10.382.3()10.165c s G s s

+=

+10.4213.6()10.117c s G s s

+=

+6(10.38)

()()(10.5)(10.05)(10.165)

c

s G s G s s s s s +=

+++6(10.421)

()()(10.5)(10.05)(10.117)c s G s G s s s s s +=

+++

而由式(2-4)可算出034.4m ?=,故已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为:

''''0

()45.7

45

m c γ?γω=+=> 满足要求。

2.2.2 校正后的验证

在计算之后还可用其它的方法来进行检验,看所加装置参数的选择是否真的符合题意,满足要求

下面用MATLAB 来进行验证

用MATLAB 求校正后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程序为: num=[2.526,6];

dun=[0.003,0.09,0.667,1,0] sys=tf(num,den); margin(sys)

[gm,pm,wg,wp]=margin(sys) 得到图形如图5所示。

5 校正后系统的裕度图

相角裕度: Pm = 45.3deg ; 截止频率: '' 4.52/c rad s ω= 幅值裕度: Gm =14.2dB 满足要求。

用MATLAB画出其伯德图

程序为:

num=[2.526,6];

den=[0.003,0.09,0.667,1,0];

bode(num,den)

grid

得到图形如图6所示。

图6 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

用MATLAB画出校正后的根轨迹

程序为:

num=[2.526,6];

den=[0.003,0.09,0.667,1,0];

rlocus(num,den);

Title('控制系统根轨图')

得到图形如图7所示。

图7 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图

2.2.3 校正对系统性能改变的分析

用MATLAB画出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程序为

num1=[6];

den1=[0.025,0.55,1,0];

num3=[2.526,6];

den3=[0.003,0.09,0.667,1,0];

t=[0:0.02:5]

[numc1,denc1]=cloop(num1,den1)

y1=step(numc1,denc1,t)

[numc3,denc3]=cloop(num3,den3)

y3=step(numc3,denc3,t)

plot(t,[y1,y3]);

grid

gtext('校正前')

gtext('校正后')

得到图形如图8所示

图8 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由图8明显可以看出在校正后:

1)加入校正装置后,校正后系统的调节时间大大的减小,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2)校正后系统系统的超调量明显减少了,阻尼比增大,动态性能得到改善。

3) 校正后系统的上升时间减小很多,从而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综上,串入超前校正装置后,明显地提升了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

3心得体会

在很多人眼中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是一种煎熬,确实,课设和我们习惯的单纯的看书做题目不一样,它更考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这次自控的课程设计中我可谓受益匪浅。

首先当然是对于课本知识的再学习和更深刻的理解,和做题目不一样,在做课设时需要全方面的考虑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算出一个结果,特别是对与校正系统,在试取值时需要耐心的验算,在校正后还需要前后的对比分析,我这次在校正时刚开始就没能取到合适的值,但是在重新取值后最终还是满足了要求。虽说这个过程并不算是多么的漫长或艰难,但是这种经历确实能让我们养成一种不断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我想对于工学学生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次课设对我的另一大考验就是MATLAB的应用,虽说之前上过基础强化训练课,但是并没有具体到在自控上的应用,所以自己查资料是必须的,对于工科学生来说查资料也是必备的能力,有些问题在不会时看上去很可怕,但是在看过资料后才发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这次课设中用到的MATLAB就比我之前想的要容易,我想之搞课设很大的一方面原因也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通过这次课设,我在查资料的能力上也确实得到了提高,除开图书馆,上网搜索也的确是不错的选择。

不少人抱怨在大学学不到东西,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想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只有自己有心去学习和参与才可能有收获,这也算是课设给我知识之外的一点小小的感悟。

参考文献

[1] 何衍庆.MATLAB语言的运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刘叔军. MATLAB7.0控制系统应用与实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王正林. MATLAB/Simulink与控制系统仿真.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李素玲.自动控制原理.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串联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课程设计任务书 2010 —2011 学年第 2 学期 电子与信息工程 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08-1 班级 课程设计名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 完成期限:自 2011 年5 月 30 日至 2011 年 6 月 3 日共 1 周 设计依据、要求及主要内容: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4.0(100)(+= s s K s G 要求校正后系统对单位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01.0≤ss e ,相角裕度 45≥γ,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基本要求: 1、对原系统进行分析,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2、绘制原系统的Bode 图,确定原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3、绘制原系统的Nyquist 曲线。 4、绘制原系统的根轨迹。 5、设计校正装置,绘制校正装置的Bode 图。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角裕度。 7、绘制校正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绘制校正后系统的Nyquist 曲线。 9、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 指导教师(签字): 教研室主任(签字): 批准日期:2011年5月28日

目录 一、绪论 (2) 二、对原系统进行分析 (3) 1)绘制原系统的单位阶跃曲线 (3) 2)绘制原系统bode图 (3) 3)绘制原系统奈式曲线 (4) 4)绘制原系统根轨迹 (4) 三、校正系统的确定 (5) 四、对校正后的装置进行分析 (5) 1)绘制校正后系统bode图 (5) 2)绘制校正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6) 3)绘制校正后的奈式曲线 (7) 4)绘制校正后的根轨迹 (7) 五、总结 (8) 六、附图 (9) 参考文献 (15)

自控课程设计

自控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目的 (2)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 (2) 设计内容 (2) 设计条件 (2) 设计要求 (2) 三、设计方法 (2) 1、自学MATLAB (2) 2、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函数特征根 (5) 4、函数动态性能 (6) 5、根轨迹图 (11) 6、Nyquist图 (14) 7、Bode图 (15) 四、心得体会 (17) 五、参考文献 (18)

一、设计目的 1、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设计内容: 1、 阅读有关资料 2、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及动态特性分析 3、 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 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设计条件: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K G(S)S(S 1)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045γ≥,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1 15 e rad < ,截止频率不低于7.5rad s 。 设计要求: 1. 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 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 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 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设计方法 1自学MATLAB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用法等,并上机实验。 2基于MALAB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其满足给定的领域性能指标。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α等的值,确定开环增益K 。 根据题意可得k =15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说明书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院系: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6.6.6-2016.6.19 手机: 工业大学教务处

*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摘要: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分析了系统开环时倒立摆的不稳定性,运用根轨迹法设计了控制器,增加了系统的零极点以保证系统稳定。采用固高科技所提供的控制器程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分析,将电脑与倒立摆连接进行实时控制。在MATLAB中分析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态指标,检验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0.引言 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可以分为倒立摆和顺摆。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了解了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系统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和系统框图如下。其基本的工作过程是光电码盘1采集伺服小车的速度、位移信号并反馈给伺服和运动控制卡,光电码盘2采集摆杆的角度、角速度信号并反馈给运动控制卡,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确定控制决策(小车运动方向、移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小车运动从而保持摆杆平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频率法的超前校正

目录 一.目的 (2) 二.容 (2) 三.基于频率法的超前校正设计 (2) 四.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及simulink框图、仿真曲线图 (5) 五. 电路模拟实现原理 (7) 六.思考题 (9) 七.心得体会................................................. .10 八.参考文献................................................. .10

题目一 连续定常系统的频率法超前校正 一.目的 1.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 3.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 4.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5.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二.容 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0 ()0.110.011o G s s s s = ++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 11100,50,%40%v c K s s ωσ--=≥≤ 三.基于频率法的超前校正设计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K ; 0s 0 100 lim ()lim (0.11)(0.011) v s K s s s K s s s G →→===++=1001s - 未校正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 0100 ()(0.11)0.011G j j j j ωωωω= ++ 2.根据所确定的开环增益K ,画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求出其相位裕1γ 由00()1c G j ω=得 0c ω ≈30.84 090arctan 0.1arctan 0.01?(ω)=-ωω-- 又()001 180+c ?ωγ=

matlab课程设计——超前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自动化-2 姓名:闫伟 学号:1105130201 地点:电信实验 指导教师:崔新忠

目录 一.设计要求 (3) 二.设计目的 (3) 三.设计内容 (3) 3.1设计思路 (3) 3.2设计步骤 (4) 3.2.1.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4) 3.2.2.求出系统的相角裕度 (4) 3.2.3.确定超前相角.................. .. (4) 3.2.4.求出校正装置的参数 (4) 3.2.5.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剪切频率 (4) 3.2.6.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 3.2.7.确定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5) 3.2.8.检验系统的性能指标 (5) 五.Matlab 程序及其运行结果 (6) 4.1绘制校前正后的bode图.......... . (7) 4.2绘制校前正后的Nyquist图 (7) 4.3绘制校前正后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7) 五.课程设计总结 (10) 六.参考文献 (11)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一. 设计要求: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 10.110.3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6v K ≤,相角裕度为45 度,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 设计目的: 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统。 4.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超前(滞后)角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6.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操作联系实际、运用于实际。 三. 设计内容: 3.1设计思路: 频域法中的超前校正是利用校正装置的超前相位在穿越频率处对系统进行相位补偿,以提高系统的相位稳定裕量,同时也提高了穿越频率值,从而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串联超前校正主要适用于稳定精度不需要改变(即稳态性能较好),动态性能不佳,而穿越频率附近相位变化平稳的系统。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年12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制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报告正文 摘要 关键词 设计内容 三、设计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6班)本科学生用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 二系统说明: 该I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图 其中:R=1MΩ;C =1uF;R0=41R 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x(t); 系统输出信号:y(t);

四设计指标: 设定:输入为x(t)=a×1(t)(其中:a=5)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M p﹪≤20﹪;t s≤4sec; 五基本要求: a)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b)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单数同学做); c)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双数同学做); d)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六课程设计报告: 1.按照移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写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过程、分析过程,包括: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 (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一张; (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 4.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 5.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 6.封面装帧成册。

自动控制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大连海洋大学课程设计报告纸息工程专业班级:自动化09-1 姓名:学号:090513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自动化09-1班 姓名 学号09051 时间2011-12-26 ~2011-12-30 地点电信实验中心软件机房19 指导教师邓长辉、崔新忠 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教研室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要求 (1)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1)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 (1) 四、课程设计的步骤 (1) 五、课程设计的心得与体会 (7) 六、参考文献 (8)

超前校正课程设计 一、 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0.110.3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6v K ≤,相角裕度为45度,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 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 对内涵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 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 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 最佳的系统。 4. 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超前(滞 后)角频率,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 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 用MA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的实验结果。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 1. 布置任务书,查阅资料设计、计算(1天) 2. 程序设计、上机调试程序(3天) 3. 调试、验收,书写报告(0.5天) 4. 成绩评定(0.5天) 四、课程设计步骤 1. 设计思想: 设计一个串联超前校正环节,适当地选择参数a 和T,就可以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等满足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 设计步骤: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

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 一, 设计课题 已知单位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如下: ()()()10.110.3O k G s s s s = ++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相角裕度为45度,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开环Bode 图和闭环Nyquist 图。 二、课程设计目的 1.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内涵的理 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关于开环传递函数,闭环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区 别和联系。 3. 理解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对不同的系统选用不同的校正方式,以保证得到最佳的系 统。 4. 理解在校正过程中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相角裕度,截止频率,超前(滞后)角频率, 分度系数,时间常数等参数。 5. 学习MATLAB 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会利用MA TLAB 提供的函数求出所需要得到 的实验结果。 6. 从总体上把握对系统进行校正的思路,能够将理论操作联系实际、运用于实际。 三、课程设计思想 我选择的题目是超前校正环节的设计,通过参考课本和课外书,我大体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首先通过编写程序显示校正前的开环Bode 图,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闭环Nyquist 图。在Bode 图上找出剪切频率,算出相角裕量。然后根据设计要求求出使相角裕量等于45度的新的剪切频率和分度系数a 。最后通过程序显示校正后的Bode 图,阶跃响应曲线和Nyquist 图,并验证其是否符合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步骤及结果 1、因为 ()()() 10.110.3O k G s s s s = ++是Ⅰ型系统,其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K,因为题目要求 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6v K ≤,所以取K=6。通过以下程序画出未校正系统的开环Bode 图,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闭环Nyquist 图: k=6;n1=1;d1=conv(conv([1 0],[0.1 1]),[0.3 1]); [mag,phase,w]=bode(k*n1,d1); figure(1); margin(mag,phase,w); hold on;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 学生姓名董天宠 学号 1004103037 课程设计地点 C3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11) 6.3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设计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1.设计目的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 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2.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 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00s -= 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2)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 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 3)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 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

上海电力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践报告 课名:自动控制原理应用实践 题目: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船舶航向的自动操舵控制 班级: 姓名: 学号:

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 一.系统背景简介 水翼船(Hydrofoil)是一种高速船。船身底部有支架,装上水翼。当船的速度逐渐增加,水翼提供的浮力会把船身抬离水面(称为水翼飞航或水翼航行,Foilborne),从而大为减少水的阻力和增加航行速度。 水翼船的高速航行能力主要依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航向自动操舵仪工作时存在包括舵机(舵角)、船舶本身(航向角)在内的两个反馈回路:舵角反馈和航向反馈。 当尾舵的角坐标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会引起船只在参考方向上发生某一固定的偏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传递函数中带有一个负号,这是因为尾舵的顺时针的转动会引起船只的逆时针转动。有此动力方程可以看出,船只的转动速率会逐渐趋向一个常数,因此如果船只以直线运动,而尾舵偏转一恒定值,那么船只就会以螺旋形的进入一圆形运动轨迹。 二.实际控制过程 某水翼船渡轮,自重670t,航速45节(海里/小时),可载900名乘客,可混装轿车、大客车和货卡,载重可达自重量。该渡轮可在浪高达8英尺的海中以航速40节航行的能力,全靠一个自动稳定控制系统。通过主翼上的舵板和尾翼的调整完成稳定化操作。该稳定控制系统要保持水平飞行地穿过海浪。因此,设计上要求该系统使浮力稳定不变,相当于使纵倾角最小。

上图: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 已知,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过程模型,执行器模型为F(s)=1/s。 三.控制设计要求 试设计一个控制器Gc(s),使水翼船渡轮的纵倾角控制系统在海浪扰动D (s)存在下也能达到优良的性能指标。假设海浪扰动D(s)的主频率为w=6rad/s。 本题要求了“优良的性能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通过网络资料的查阅:响应超调量小于10%,调整时间小于4s。 四.分析系统时域 1.原系统稳定性分析 num=[50]; den=[1 80 2500 50]; g1=tf(num,den); [z,p,k]=zpkdata(g1,'v'); p1=pole(g1); pzmap(g1) 分析:上图闭环极点分布图,有一极点位于原点,另两极点位于虚轴左边,故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还是一种不稳定的情况,所以系统无稳态误差。 2.Simulink搭建未加控制器的原系统(不考虑扰动)。

武汉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武汉科技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二○一四~二○一五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学时学分:1周1学分 班级:自动化12级01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柴利 2014年12月

一.课程设计目的: 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控制系统分析及设计,利用MATLAB 作为编程工具进行计算机实现,复习与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从实践上初步了解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理论与过程。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1设计题目: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 函数 )11.0()(+=s s K s G k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 设计。 任务一: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 联校正设计,使闭环系统同时满足如下动 态及静态性能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0≤ss e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0''45)(>c ωγ。 (3)系统校正后,幅值穿越频率50'>c ω。 任务二:若采用数字控制器来实现任务一设计的控制器,给出数字控制器的差分方程表示或离线传递函数(Z 变换)表示。仿真验证采用数字控制器后闭环系统的性能,试通过仿真确定满足任务一指标的最大的采样周期T. (注:T 结果不唯一)。 2设计要求: 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串联校正的设计思路(滞 后校正,超前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串联校正结构图, 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 M 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 算结果); 4) 校正实现的电路图及实验结果(校正前后系统 的阶跃响应图-MATLAB 或SIMULINK 辅助设计); 5) 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 三.串联校正设计方法:

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课程设计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一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日期:2013.12.6-2013.12.12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一、设计目的 () (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2)掌握对控制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剪切频率、相角穿越频率以及增益裕度的求取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系统分析的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 (4)提高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 (5)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不可变部分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校正元部件,使系统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校正方案主要有串联校正、并联校正、反馈校正和前馈校正。确定校正装置的结构和参数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针对被校正系统的性能和给定的性能指标,首先选择合适的校正环节的结构,然后用校正方法确定校正环节的参数。在用分析法进行串联校正时,校正环节的结构通常采用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这三种类型。超前校正通常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快速性和超调量,但增加了带宽,而滞后校正可以改善超调量及相对稳定度,但往往会因带宽减小而使快速性下降。滞后-超前校正兼用两者优点,并在结构设计时设法限制它们的缺点。 二、设计要求(姬松) 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TLAB系统要素,MA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摘要: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是对所学的自动控制原理的初步运用。本课程设计先针对校正前系统的稳定性能,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奈奎斯特曲线及伯德图进行分析,是否达到系统的要求,然后对校正装置进行参数的计算和选择,串联适当的超前校正装置。最后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校正后的系统是否达到要求,并计算其时域性能指标。 关键词: 超前校正 根轨迹 伯德图 仿真 1. 超前校正的原理和方法 1.1超前校正的原理 所谓校正,就是在调整放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加入一些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达到设计要求。 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1所示。 如果舒服信号源的内阻为零,输出端的负载阻抗视为无穷大,那么超前网络 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 1a s a c s 1s T G T ++()= ………………………………………………(2-1) 上式中,122a 1R R R += >, 1212 R R T C R R =+……………………(2-3) 通常情况下,a 为分度系数,T 为时间常数,根据式(2-1),当我们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的时候,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会下降a 倍,所以需要提高放大器的增益来进行补偿。 图1 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

同时,根据上式,我们可以得到无源超前网络c a s G ()的对数频率特性。超前网络对频率在1/aT 至1/T 之间的信号有这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率段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这也即是超前校正网络名称的由来。 在最大超前角频率m ω处,具有最大超前角m ?。 超前网络的相角为: c arctga arctgT ?ωω-ω()=T 将上式对ω求导并且令其为零,得到最大超前角频率: m 1/ω= 将上上式代入上式,得最大超前角: m a 1 arcsin a 1?-==+ ……………………………………(2-4) 同时还容易得到m c ''ω=ω。 最大超前角m ?仅仅与衰减因子a 有关,a 值越大,超前网络的微分效果越强。但是a 的最大值还受到超前网络物理结构的制约,通常情况下,a 取为2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超前网络可以产生的最大相位超前约为65°,如果所需要的大于65°的相位超前角,那么就可以采用两个超前校正网络串联实现,并且在串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入隔离放大器,借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利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的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或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的选择参数a 和T ,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使校正后的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 2、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 ,并且具有较宽频带,使系统具 有满足的动态性能; 3、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1.2超前校正的应用 系统的闭环稳态性能要求,可通过选择已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来保证。用频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金陵科技学院课程设计目录 目录 绪论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 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1理论知识 (4) 3.2设计部分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10) 4.1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3)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七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1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2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44)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4) 8.1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5) 8.2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总结 (267)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目录 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2) 1.1 何谓校正为何校正 (2) 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3) 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 (3) 1.2.2 超前校正的应用方法 (4) 2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5) 2.1 初始状态的分析 (5) 2.2 超前校正分析及计算 (8) 2.2.1 校正装置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8) 2.2.2 校正后的验证 (10) 2.2.3 校正对系统性能改变的分析 (14) 3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 (17)

控制系统的超前校正设计 1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1.1 何谓校正 为何校正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是系统整 个特性发生变化。校正的目的是为了在调整发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的情况下,通过加入的校正装置,是系统性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1.2 超前校正的原理及方法 1.2.1 超前校正的原理 无源超前网络的电路如图1所示。 图1 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图 如果输入信号源的内阻为了零,且输出端的负载阻抗为无穷大,则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可写为 1 R

1()1c aTs aG s Ts += + (2-1) 式中1221R R a R += > , 1212 R R T C R R =+ 通常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2-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根据式(2-1),可以得无源超前网络()c aG s 的对数频率特性,超前网络对频率在1/aT 至1/T 之间的输入信号有明显的微分作用,在该频率范围内,输出信号相角比输入信号相角超前,超前网络的名称由此而得。在最大超前交频率m ω处,具有最大超前角m ?。 超前网路(2-1)的相角为 ()c arctgaT arctgT ?ωωω=- (2-2) 将上式对ω求导并令其为零,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m ω (2-3) 将上式代入(2-2),得最大超前角频率 (2-4) 同时还易知 ''m c ωω= ?m 仅与衰减因子a 有关。a 值越大,超前网络的微分效应越强。但a 的最大值受到超前网络物理结构的制约,通常取为20左右(这就意味着超前网络可以产生的最大相位超前大约为65度)如果要得大于 的相位超前角,可用两个超前校正网络串联实现,并在串 联的两个网络之间加一个隔离放大器,以消除它们之间的负载效应。 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进行串联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前网络或PD 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只要正确地将超前网络的交接频率1/aT 或1/T 选在待校正系统截止频率的两旁,并适当选择参数a 和T ,就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满足性能指标的要求,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使校正后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低频段的增益满足稳态精度的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的斜率为-20db/dec ,并具有较宽的频带,使系统具有满意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要求幅值迅速衰减,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1 arcsin 1m a arctg a ?-==+

基于MATLAB进行控制系统的滞后-超前校正设计

计算机控制技术 ------滞后-超前校正控制器设计 系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自动化 班级:B110411 学号:B11041104 姓名:程万里

目录 一、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和原理 (1) 1.1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目的......................................................... 1 1.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原理......................................................... 1 二、滞后-超前校正的设计过程 (3) 2.1 校正前系统的参数 (3) 2.1.1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伯德图................................. 3 2.1.2 用MATLAB 求校正前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4 2.1.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 5 2.1.4 对校正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5 2.2 滞后-超前校正设计参数计算 (6) 2.2.1 选择校正后的截止频率c ω............................................. 6 2.2.2 确定校正参数β、2T 和1T (6) 2.3 滞后-超前校正后的验证 (7) 2.3.1 用MATLAB 求校正后系统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7 2.3.2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8 2.3.3 用MATLAB 绘制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9 2.3.4 用MATLAB 对校正前后的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10) 三、前馈控制 3.1 前馈控制原理..................................................................... 12 3.2控制对象的介绍及仿真......................................................... 12 四、 心得体会.............................................................................. 16 参考文献.......................................................................................17 附录 (18)

金陵科技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绪论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 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1理论知识 (4) 3.2设计部分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4.1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8) 4.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10) 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1)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1)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七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1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2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5) 8.2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7)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