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0期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雨量1814mm。无霜期296天,境内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水田29万亩。

人均有粮570kg,可利用养鱼等综合种养稻田面积1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广西

禾花鲤鱼生产基地。

1.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1 规模与产量:2016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量2000多吨,占全县

水产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禾花鲤鱼是我县传统农产品。

1.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1. 2. 1 传统模式:加高田埂,或在田中间挖一条浅沟。在进、处水口安装好栏鱼设施,

在插秧后放鱼即可,这种养殖模式占我县全部稻田养鱼面积的90%左右,产量占80%左右。

1 .

2 .2 坑沟模式:在稻田一角挖鱼坑,面积约8~15m2,深0. 8~1m,田中间挖0.8m宽,0.3~0.4m深鱼沟与鱼坑相联通,鱼沟根据田块大小形状挖成“一”“十”字型,这种模式约占

全部稻田养鱼面积5%,产量约占10%。

1 .1 .3 田改鱼塘模式:利用地势低洼,(有的有地下泉水,)常年排水不通畅的低产稻

田改成养鱼池塘,在水稻栽培期间降低水位,栽培抗倒状,苗势高的水稻品种,稻谷收获后加

高水位继续养鱼,这种模式约占全县稻田养鱼面积3%,产量约占5%。

1.1.4 垄稻沟模式:垄宽2~3m,沟宽0.3~0.5m,沟深0.2~0.4m,田埂四周挖围沟,宽

0.3~0.5m,深0.2~0.4m。这种模式我县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流行。后来由于操作困难,较少采用。

1 .1 .5 围沟式:即在田埂四周挖 0.5~0.8m宽,深0.8~1m的围沟,中间挖“十”字型鱼

沟与围沟相连。

1 .1 .6 其他模式:稻—鱼—荸荠模式,稻田种稻、养鱼再种荸荠,景观—荷花—鱼,利

用稻田种植荷花养鱼形成观赏渔业等。

1.3 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水产品种:①禾花鲤,②泥鳅,③大闸蟹,④小龙虾,⑤鳖类,⑥

蛙类。

2. 稻田综合种养效能分析与评价

2.1 稻田综合种养总体分析与评价

2 .1 .1 稻田综合种养:“一水两用”

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稻田资源,通过稻田综合种养还能增加稻田肥力,减少稻田虫害密度,

减少农药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 .1 .2 所有从稻田综合种养中产生的水产品都具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绿色”、“无公害”、品质好、群众认可度高,与其它方式生产的同类水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

2.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评价

2 .2 .1 传统稻田养鱼模式优点: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投资大量人力、财力、最容易大面积推广。缺点:单位面积。鱼产量较低,难以提高单产,与水稻栽培管理的矛盾(如

晒田、施药、施肥)难以解决。

2 . 2 . 2 坑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容易提高,与水稻栽培管理上的矛盾可以全部解决,缺点:挖鱼坑、鱼沟、人力物力投资大,大面积推广有一定难度。

2 .2 .

3 垄稻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高,与水稻栽培管理无矛盾,垄厢的边缘优势能使水稻增产明显。特别适合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稻田。缺点:起垄、挖沟人力投入较大,并且每年都需要重复挖沟起垄,大面积推广有一定难度。

2 .2 .4 田改塘模式此模式是把特定地理位置的稻田(不适宜种稻)改造成鱼塘,由低效益的稻田变成高效益的鱼塘。

2 .2 .5 围沟模式优点:水体增大,鱼产量高,与水稻种植管理无矛盾。缺点:挖掘鱼沟、清淤需要大量人力,并且不宜于用农田机械化操作。

2.2.6 其他模式稻—鱼—荸荠,景观—荷花—鱼等模式是在稻田综合种养的传统模式上的升级版。

2.3 稻田综合种养水产养殖品种效能分析

2.3.1 禾花鲤:正宗的稻田禾花鱼价格达到30~40元/kg,超过泥鳅、黄颡鱼、鲶鱼、叉尾鮰、青鱼等中高档鱼类。

缺点是上市时期集中,影响销售价格。

另外禾花鲤个体少、肉刺多,外地顾客消费不习惯。禾花鲤消费形成地域性局限。

2.3.2 泥鳅:泥鳅喜逃,善于逃跑。防逃设施必须万无一失(大多数养殖失败者都是在防

逃这一关失守),此外,苗种来源尚存一些困难,较高的苗种成本也会降低泥鳅养殖的效益。

2.3.3 大闸蟹:我县2015年到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稻田养殖大闸蟹试验(稻田面积30亩),大闸蟹产量虽然达到了40kg/亩,但苗种成活率低,成活率30%,个体小,很多大闸蟹未完成五次脱壳,无法形成优势产品。

2 .3.4 淡水小龙虾:2013年我县开始稻田试养淡水小龙虾,但未获得成功。主要原因是

防逃设施简单,平时巡查不严,导致全部逃走绝收,另外,稻田水浅,无处藏身影响小龙虾脱

壳亦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致命弱点,需要进一步探索改进养殖模式。

2 .

3 .5 鳖类、蛙类:品种主是要中华鳖、黄沙鳖、虎纹蛙、牛蛙、本地青蛙等,与禾鱼鲤、泥鳅养殖的稻田混养,可以获得较高的养殖效益,鳖类、蛙类养殖防逃、防盗最为关键。

3 . 对发展我县稻田综合种养的几点建议

加大对稻田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提高稻田综合种养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的能力;继续加大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试验、探索、改善稻田条件,提高稻田

综合种养效益和水平;继续加大稻田养殖品种的试验探索,特别是泥鳅、青蛙、田螺、黄鳝等

本地稻田、河沟常见品种。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作者:暂无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0期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8℃, 年降雨量1814mm。无霜期296天,境内总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水田29万亩。 人均有粮570kg,可利用养鱼等综合种养稻田面积16万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广西 禾花鲤鱼生产基地。 1. 兴安县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 1.1 规模与产量:2016年全县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达到9万多亩,产量2000多吨,占全县 水产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禾花鲤鱼是我县传统农产品。 1.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1. 2. 1 传统模式:加高田埂,或在田中间挖一条浅沟。在进、处水口安装好栏鱼设施, 在插秧后放鱼即可,这种养殖模式占我县全部稻田养鱼面积的90%左右,产量占80%左右。 1 . 2 .2 坑沟模式:在稻田一角挖鱼坑,面积约8~15m2,深0. 8~1m,田中间挖0.8m宽,0.3~0.4m深鱼沟与鱼坑相联通,鱼沟根据田块大小形状挖成“一”“十”字型,这种模式约占 全部稻田养鱼面积5%,产量约占10%。 1 .1 .3 田改鱼塘模式:利用地势低洼,(有的有地下泉水,)常年排水不通畅的低产稻 田改成养鱼池塘,在水稻栽培期间降低水位,栽培抗倒状,苗势高的水稻品种,稻谷收获后加 高水位继续养鱼,这种模式约占全县稻田养鱼面积3%,产量约占5%。 1.1.4 垄稻沟模式:垄宽2~3m,沟宽0.3~0.5m,沟深0.2~0.4m,田埂四周挖围沟,宽 0.3~0.5m,深0.2~0.4m。这种模式我县曾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流行。后来由于操作困难,较少采用。 1 .1 .5 围沟式:即在田埂四周挖 0.5~0.8m宽,深0.8~1m的围沟,中间挖“十”字型鱼 沟与围沟相连。 1 .1 .6 其他模式:稻—鱼—荸荠模式,稻田种稻、养鱼再种荸荠,景观—荷花—鱼,利 用稻田种植荷花养鱼形成观赏渔业等。 1.3 稻田综合种养主要水产品种:①禾花鲤,②泥鳅,③大闸蟹,④小龙虾,⑤鳖类,⑥ 蛙类。 2. 稻田综合种养效能分析与评价 2.1 稻田综合种养总体分析与评价 2 .1 .1 稻田综合种养:“一水两用”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稻田养鱼产业是指在稻田中饲养鱼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兴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在稻田中同时养鱼和种植水稻,一举两得,既增加了稻田的生产效益,又扩大了农民的收 入来源。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稻田养鱼产业逐渐兴起 并发展壮大。本文将对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发展对策。 一、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现状 1. 生态优势突出 稻田养鱼产业在我国南方地区发展较为突出,主要由于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暖,适宜养殖多种水产。稻田和水体相结合的种植方式,使得稻田养鱼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稻田中的养鱼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能够净化水质,改善水质环境,形成了稻田、水体和鱼类共生的良好生态系统。 2. 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水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稻田养鱼产业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生产出无污染的优质鱼类产品,深受市 场欢迎。目前,稻田养鱼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农村经济 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稻田养鱼产业发展迅速,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模式 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在饲料配方、疾病防控、水质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 瓶颈。这些问题制约了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提高养殖技 术水平,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1. 推动产业升级 为了更好地发挥稻田养鱼产业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加大科研力量,推动产业 升级。首先要对稻田养鱼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提高水质,积极引进耐污染、耐低氧、耐 寒的优良水产种苗,提高鱼类产量和品质。应加大对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培训力度,提高农 户的技术水平,推广标准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2. 推进产业合作 在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合作是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 推进农户合作组织,通过规模化养殖、统一购销、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稻田养鱼产业是一种在稻田中养殖鱼类的农业产业形式,具有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 友好等优势。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稻田养鱼产业在我国逐 渐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目前该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 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田养鱼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分布不均衡。稻田养鱼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和一些稻作发达的地方,其他地 区发展较为滞后。 2. 规模较小。由于鱼类养殖对稻田土地的利用率较低,稻田养鱼产业往往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3. 技术水平不高。稻田养鱼通常采用传统的放养方式,缺乏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 导致产量低下。 4. 市场需求不足。由于消费者对稻田养鱼产品的认知度较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 产销不衡。 针对上述问题和困难,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 1. 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政府可以给予稻田养鱼产业一些财政支持和税收 减免,鼓励农民投身于该产业,并推动其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建立稻田养鱼技术培训机制,提供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养殖水平,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建立品牌和宣传推广。加大稻田养鱼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稻田养 鱼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建立稻田养鱼的品牌形象和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 4. 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将稻田养鱼与其他农产品进行联合养殖,形成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5. 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稻田养鱼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污染物的排放和水质的 监测,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养殖环境卫生的管理。 稻田养鱼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可以推动稻田养鱼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传统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降低,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大。稻鱼综 合种养成为新模式,环保、绿色、增效特点明显,经济效益高。本文研究中,重 点探究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稻鱼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发展对策 在近几年发展中,受到国家宏观粮食政策调整,劳动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油”、“稻-麦”种植模式的效益降低。“稻-渔”综合种 养模式,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走向绿色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保证产业扶 贫工作的开展效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初具产业化规模,所以本文探究全 新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实现“稻-渔”综合种养的产业化发展。 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的问题 1.1主体规模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速度加快,但是养殖主体比较少,多为小 户种养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组织化水平。稻田发展进程中,“稻-渔”综合种养的条件差,且道路、水电设施只能满足原有种植模式,渔业养殖所需的 电力容量、进水管渠、道路交通与之前不同,基本上很难满足基础设施的要求。 1.2缺乏完善的种养模式,繁育能力低 多数地区实行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还是采用自繁自养方式,并没有 分开繁育与养殖体系,所以会出现鱼的抗性低、种质退化,面临严重的病害,对 品质与产量的危害大。此外,各地区没有形成专业的渔业繁育基地,要进一步提 升苗种产业能力。 1.3经营模式单一,流通加工产业落后

养殖地区缺乏水产批发市场,养殖主体需要找中间商收购,主要为鲜活销售。受到总体养殖产业的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加工技术落后,很少进行精加工、深加 工处理,所以无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但是部分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层数,开展休闲垂钓、水产深加工产业、苗种繁育销售等,市场前景广阔。注重 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开发特色餐饮业,成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兑现方式。 1.4品牌营销意识薄弱,品牌建设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缺乏品牌意识、主体意识,只是关心养殖生产工作,不太关注品牌创造。部分养殖人员在品牌建设中,仅仅停留在商标注册、无 公害认证环节,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产品品牌。 2、“稻-渔”综合种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服务不足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要求养殖户掌握种植技术、养殖技术。但是农技 推广人员,要么只懂种植,要么只懂养殖,种养复合型人才缺失。机构改革之后,部分地区的渔业技术推广工作,出现无机构、零编制、非专业的现象,无法为产 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综合服务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大。社会化服务能力 不足,苗种供应、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很难满足种植户的需求,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的限制大。 2.2土地流转缓慢 第一,土地流转信息流通不足:多数农民外出打工,或者经营副产,因此对 土地承包的意愿不足。经营者具备扩大经营的需求,然而信息渠道缺失,会加剧 土地流转难度。 第二,土地流转意识薄弱。种植户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种植资源,所以 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采用短期转包方式,很难实现产业 化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作者:陈健李良玉杨壮志张小丽刘家星 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4期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存在区域差异,主要养殖渔业产品也略有不同,各区域对稻渔综合种养的理解和生产操作有所不同,形成稻田养殖模式多样化。稻渔综合种养 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与农艺等有机结合,通过 实施稻田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提升稻田产品质 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 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优势明确,前景广阔,受到全国各地养殖户的 重视。 一、我国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前身即为稻田养鱼,稻田养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 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据记载,当时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农业模式,当时的成都地区已开始有稻 田养殖。1978年陕西省勉县发现了完整的红陶水田模型,该模型具备水田田埂、田面、进出水口,田面还有陶制的荷花、浮萍、鳌、鱼等模型,这说明在1700年前的中国已有稻渔综合种养的萌芽,并对稻田生态有了朦胧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前,稻田养鱼基本上是以农民自发生产为主,并且在技术上没有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稻渔综合种养受到重视,稻渔综合种养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不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稻田养鱼理论系统,生产技术上还有了创新发展,效益明 显提高,使得我国稻田养鱼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尤其是近20多年以来,稻田养鱼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其种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大陆除西藏以外,其他各省(市、区) 都发展过稻田养鱼,1994年,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1275万亩;到2000年,我国稻田养鱼发展到2000万亩;2017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2250万亩;农 业农村部提出2018年将新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30个左右,力争全国稻渔综合种养 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 稻田养鱼的恢复及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在第四届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中正式提出在全国发展稻田养鱼的号召,1958 年稻田养鱼被纳入农业规划之中,在此阶段稻田养鱼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9年稻田养鱼 面积超过1005万亩。但在此时期,稻田养鱼仍是沿袭古老的、传统的模式,粗放粗养,养殖技术水平较低,一般不进行投喂和管理,依靠天然饵料,稻田养鱼单产和效益均较低。农药化肥 滥用,使得稻-鱼共生发生了的矛盾,稻田养鱼技术和理论体系亟需完善,养殖模式需改进和创新。 2. 稻渔综合种养的创新和完善阶段 在此阶段,“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理论”相继被提出,198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联合召开了“中国稻-鱼结合学术讨论会”,使稻渔综合种养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和理论体系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与完善。各地在传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 础上,在生产方式、养殖品种、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等方面不断深入探讨,有了明显的创新和 发展。 稻田养殖水产品种在传统的鲤鱼、鲫鱼和草鱼基础上,增加了鲢鱼、罗非鱼、青虾、田螺、泥鳅等优良水产品种,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更丰富。1982年,全国仅有浙江、陕西、福建、江

2023年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2023年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分析现状 稻渔综合种养行业是指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稻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的现状是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的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发展水平不一。有些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包括稻田种植、水产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而有些地区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种养技术不成熟、市场研发不足等问题。 其次,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的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已经存在多年,市场已经饱和。新兴的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稻渔综合种养企业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增强自身竞争力。 另外,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需要面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涉及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水质的保护等问题。稻渔综合种养企业需要积极采取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稻渔综合种养企业还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业链的闭环性,降低对外部供应的依赖。 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等手段,推动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总之,稻渔综合种养行业市场正在快速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只有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稻渔综合种养企业能够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展市场渠道,加强环境保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受到了广泛关注。这项技术的出现,旨在通过创新的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的集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只利用水田面积,而这种综合种养技术则将水田和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土地的多功能性。在水田中,可以种植稻谷、芦苇等作物,同时,还可以养殖鱼、虾等水产品。而在陆地上,可以种植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实现水陆并举的种植模式。这种综合种养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的集成能够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在传统的稻田种植中,常常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综合种养技术则通过合理配置养殖物和种植物,实现了养殖物的排泄物被种植物吸收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同时,鱼类和虾类的存在也能够控制稻田中的害虫,降低了对农药的依赖。这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方式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的集成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传统的

稻田种植往往只依赖于稻谷的销售,收入来源单一。而综合种养技术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综合种养模式下,农民可以通过养殖鱼虾、种植蔬菜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这种技术的示范效应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示范效应的扩大,稻田综合种养绿色高效技术将在农业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丹阳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丹阳市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丹阳市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农业生产基地,稻田种养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 农业资源和传统农业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丹阳市稻田综 合种养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现有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丹阳市稻田综合种养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分析 1. 稻田综合种养业的资源禀赋 丹阳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适宜稻田综合种养业的发展。市内农田 面积较大,水稻种植面积居全市农田作物面积的重要地位。丹阳市的养殖业也有一定的规 模和基础,畜禽养殖的需求也为稻田综合种养业提供了市场。 2. 稻田综合种养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丹阳市的稻田综合种养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很多农户在水稻种植的还加入了 家禽饲养,形成了生态循环和资源综合利用。部分农户开展了沼气工程,将畜禽粪便、农 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利用为沼气,解决了生活和生产用能问题。稻田综合种养业也为农 村提供了就业岗位,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1. 生态环境问题 部分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未能做到科学管理,导致排污过多,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畜禽粪便的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大量的化肥农药的使用,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了 不可逆的影响。 2. 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 部分地区的稻田综合种养业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地方因为资源条件较差,畜禽养殖业 规模小,产业链不够完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甚至出现了畜禽产业无序发展的情况。这 不仅影响农业的整体效益,也不利于当地农民的持续增收。 3. 技术管理问题 部分农户对于新型农业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较差,导致种养业的效益较低。缺乏标 准化的科学操作规范也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4. 市场销售问题

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稻渔综合种养市场需求分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稻渔综合种养市场逐渐兴起。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鱼塘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的种植与养殖管理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户提供丰厚的经济收益。本文将对稻渔综合种养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 1. 市场规模 稻渔综合种养市场的规模与地域和市场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农业主产区以及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稻渔综合种养市场已经形成较大规模,涉及大量农户参与。在一些农业相对发展滞后的地区,稻渔综合种养市场规模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潜力巨大。 2. 市场需求特点 2.1 稻鱼产品需求 稻渔综合种养市场的主要产品是稻谷和鱼类。稻谷是稻渔综合种养的基础,对稻 谷的需求量与市场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食用和工业加工。鱼类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副产品,对其需求量也逐渐增加,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如餐饮业、家庭消费以及养殖业等。

2.2 高品质产品需求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优质的稻谷和鱼类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产品的品质、口感和营养价值提出更高要求,如有机稻谷、优质鱼类等。 2.3 环保产品需求 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环保性也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特点之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对环保的稻渔综合种养产品有较高的需求。无污染的农药、合理的养殖管理和生态友好的种植方式都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 3. 市场发展趋势 3.1 专业化经营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稻渔综合种养市场的经营者将趋向专业化。专业化的种植与养殖管理能够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同时,专业化经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增加农户的收入。 3.2 创新产品推出 为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稻渔综合种养市场将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例如,结合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需求,推出具有特色的稻谷和鱼类产品,如红米、深海鱼类等,以吸引消费者关注和购买。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摘要】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的农业模式,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达到种养共生的效果。该技术的要点包括合理设计种养组合,科学管理水田与养殖场,实现水肥一体化等。通过效益分析发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推广该技术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也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要点, 效益分析, 发展前景, 推广价值 1. 引言 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与效益分析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田和渔业的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适合生长环境的鱼类,实现了稻田与渔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出,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整。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要点包括:首先是选择适合的鱼类和稻谱进 行配套种植,比如选择草鱼、鲤鱼等适合生长在稻田中的鱼种,与适 合这些鱼类生长的水稻品种配套种植。其次是科学管理稻田水质,维 持适宜的生长环境,保证鱼类的健康生长。另外还要注意合理施肥、 浇水等农田管理措施,以保证稻田和鱼类的健康成长。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效益分析主要体现在农田产出和经济效益两 个方面。通过引入鱼类,可以有效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提高稻谷的 产量和质量;养殖鱼类可以为农民增加额外收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改变土地的单一用途,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可以为农民 提供更多增收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 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2. 正文 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定义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的基础上,结合水产养殖业务,实现农业与养殖的多元化结合。该技术将传统的农业种植与养殖业进 行整合,利用水稻田的灌溉水资源和光照条件,同时兼顾水产养殖需求,形成一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核心理念是在稻田中种植水稻的适当配置水 生动植物,如虾、鱼、藻类等,实现多种生物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共生。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稻虾综合种养试验效益分析 一、引言 稻虾综合种养是一种既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够增加虾养殖收入的种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产业的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专家的关注与认可。为了进一步探讨稻虾综合种养的效益,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比常规稻田种植 和稻虾综合种养的效益,提出了相关的分析报告。 二、试验方法 1. 试验地点 本次试验选择在湖南省湘潭市的农田进行,选取了一块相似的水稻田地进行比较试验。分别在同一地块中设立了常规水稻种植区和稻虾综合种养区。 2. 试验条件 试验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降水充沛,适宜水稻和虾类生长。试验中 保持其它条件相同,如施肥、水源管理等。 3. 试验内容 针对常规水稻种植区和稻虾综合种养区的管理情况、产量、经济效益等进行了详细的 对比分析。 三、试验结果 1. 管理情况 在试验期间,经调查发现,稻虾综合种养区的稻田管理更加全面和细致。由于需要照 料虾类,农民更加注重整个稻田的管理,包括施肥、杂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而常规水 稻种植区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农民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水稻的种植和管理上。 2. 产量对比 经过一季的试验,对比稻虾综合种养区和常规水稻种植区的收成情况,发现稻虾综合 种养区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水稻种植区。主要表现在稻谷的穗长、粒粒饱满度和产量 三个方面。而且在稻虾综合种养区的稻田采收时,虾类也成为了额外的收获,为农民增加 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3. 经济效益对比

四、结论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业收入。通过与常规水稻种植区的 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稻虾综合种养区的水稻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水稻种植区。 2.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对农民的管理技术和能力有一定要求。由于综合种养的特殊性,需要农户对整个稻田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包括水稻的管理和虾类的管理,这对农民的 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试验发现,在稻虾综合种养区种植 水稻的还能够获得虾养殖的收入,形成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经济来源。 五、建议 在稻虾综合种养的推广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专业机构的支持和指导。推动科 技进步,提高虾类养殖和水稻种植的技术水平。开展更多的示范试验,为农民提供技术指 导和经验交流。适时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农民对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认识和接受 度。 六、结语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有着较好发展前景的种养模式,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的也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推动力度的加大和技术水平的提升,相信稻虾综 合种养模式将会在我国农村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希望本次对稻虾综合种养试验 效益分析的报告能够对相关部门和农户朋友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度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是指将稻田和渔业两种产业进行联合种养的一种模式,通过合理调配资源和技术,实现生产的多样化和高效化。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下面将对其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一、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1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农户纷纷加入到这一产业中,探索出了一条稻渔综合种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规模比去年增长了20%以上,产值也相应增加。 2.技术创新不断推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科技人员结合最新技术手段,研究出了一系列适合稻渔综合种养的新技术,如智能水稻播种机、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稻渔综合种养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3.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市 场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人们更加关注健康食品的 安全与品质,对稻渔综合种养产品的需求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存在问题分析 1.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存在着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户往往面临种植和养殖空间不足的困境; 水资源的分配和管理也存在着瓶颈,限制了产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合 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品质管理不够规范 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中,一些农户因为技术水平不够高,导致品 质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有些农产品存在着农药残 留过高、水质不达标等问题,给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潜在风险。如何 加强品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成为当前亟待提升的方面。 3.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大 型企业和农户通过品牌营销、产品创新等方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析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方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水稻的稳产增产和养殖渔业的高效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种养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本文将就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发展现状 1.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最早在中国发展起来,其发展的历史悠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 推进,中国对这种种养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深入。目前,广东、福建、湖南、江苏 等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在水稻和鱼类的养殖 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还在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成就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方面取 得了明显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水稻和鱼类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不仅可以增加 水稻的产量,还可以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率。二是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通过充分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和有机废弃物,可以实现资源 的高效利用,减少农田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这些成就充分表明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的广阔发展前景。 二、发展前景 1.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其发 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只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得到充分保障,才能够为这种种养模式的发 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技术创新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 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种养模式的科学研究,加快相关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品质。 3.市场需求

稻田立体种养可行性分析

稻田立体种养可行性分析 稻田立体种养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模式,它将稻田由传统的平面种植改为立体种植,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并具有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草害发生率等优势。以下是对稻田立体种养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稻田立体种养的可行性在于其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采用平面种植,土地利用率低,而稻田立体种养将稻田空间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建设层数较多的立体种植架,将稻田种植由一层延展至多层,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研究表明,稻田立体种养可以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0%-50%,大大增加了农田种植效益。 其次,稻田立体种养的可行性在于其节约土地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变得越来越紧张。传统的平面种植模式需要占用大面积土地,而稻田立体种养可以实现多层种植,大大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可以通过大面积建设立体种植架来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再次,稻田立体种养的可行性在于降低草害发生率。传统的稻田种植容易受到草害的威胁,需要经常进行除草。而稻田立体种养通过将稻田种植架多层堆叠,形成了稻田生态环境的层次差异,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草害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立体种植架可以设置遮荫层,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的频率和人力成本,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

此外,稻田立体种养还具有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的可行性。稻田立体种养需要借助科技手段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包括立体种植架的结构设计、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这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了机会,有助于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升级。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和农业科技的发展,稻田立体种养的农产品具有更好的品质和安全性,有望打开新的市场和增加农业产值。 总之,稻田立体种养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和优势。它通过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草害发生率等方式,为农田种植效益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稻田立体种养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稻田立体种养是一种有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种植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