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就没有必要对总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即该性质是对总体进行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

14、对某市所有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进行调查,则总体是,总体单位是。14、该市全部居民家庭;该市每户居民家庭

3、分类(1)按总体包括的范围大小划分

·有限总体·无限总体

(2)按总体单位的形态划分·实体总体·行为总体

(二)总体单位

总体单位(简称为单位或个体)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单位。

(三)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体现着全体和个体的关系。·总体与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

15、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学生组成总体,那么每一个学生是( B )。

A 调查对象

B 总体单位

C 标志

D 指标

P.14—P.16 标志与指标

(一)标志(专业性别年龄(总体单位特征)

1、概念:标志是指用来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2、分类(1)按标志是否可以用数量表现划分·品质标志·数量标志(标志值)

(2)按标志是否变异划分·不变标志·可变标志

四、指标(总体特征)

1、概念:指标(也成为统计指标)是指综合反映统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

2、构成

·指标概念——反映了现象质的规定性。

·指标数值——反映了现象量的规定性。

3、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4、分类

(1)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

·数量指标(总额)·质量指标(平均率)

(2)按指标的作用或功能不同划分

·描述指标·评价指标·预警指标

(3)按指标数值的形式不同划分

·绝对数指标(总量指标)

·相对数指标(相对指标)

·平均数指标(平均指标)

14、本学期期末某班学生平均英语成绩为80分,而该班张三同学的英语成绩也为80分,则前后两个“英语成绩”分别是()。A

A 前者是质量指标,后者是数量标志

B 前者是数量指标,后者是数量标志

C 前者是质量指标,后者是品质标志

D 前者是数量指标,后者是品质标志

P.16 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

变量

1、概念:将可变的数量标志抽象化就称其为变量,其取值称为变量值或标志值。

2、分类

(1)按变量所受影响因素的不同划分

·确定性变量

·随机性变量

(2)按变量取值是否连续划分

·离散型变量整数断开

·连续型变量无限分割

16、按变量取值是否连续划分,在校学生人数、企业个数、企业的职工人数、企业拥有的设备台数属于变量;粮食产量、职工工资、人体身高、企业的利润额属于变量。16、离散;连续

※社会统计研究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广泛性

6、社会统计研究的特点包括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和广泛性。(y )

第二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搜集

P.26-P.28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一)普遍调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2、组织原则·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正确选择普查时期·规定普查的统一期限·规定统一的普查项目和指标·按周期开展同类普查

(二)重点调查是指在调查对象中,只选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12、调查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石油基地,就可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x )

12、×;答案提示:调查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石油基地,就可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是重点调查。

8、对总体中客观确定的重点单位所进行的调查是(A )。

A 重点调查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 普遍调查

9、对主观确定的典型单位所进行的调查是(B )。

A 重点调查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 普遍调查

12、抓阄、抽签,以及利用随机数字表抽选样本单位均属于(A )抽样常用的方法。

A 简单随机

B 类型

C 机械

D 整群

8、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而对无限总体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y )

(三)典型调查指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

(四)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再根据样本资料,对调查对象进行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算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2、随机原则,必须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

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

P.56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一)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划分

1、简单分组

【例】某校学生总体按性别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

2、复合分组

【例】某校学生总体先按性别可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组,再同时按民族分组可分为男生汉族组、男生少数民族组、女生汉族组、女生少数民族组四组。

6、统计分组按所选择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可以分为6、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10、某企业职工总体先按学历分组,再按性别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复合分组。(y)

P.60 组数与组距

组距 d= U-L (组限重叠的组距式数列)=全距∕组数

8、在变量数列编制过程中,组距可以通过8、全距除以组数;来确定。因此,组

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成 反 比关系。

P.61—P.62 组限及其表示式

·上限——一般用U 表示。 ·下限——一般用L 表示。 上下限重叠 连续变量 上限不在内

上下限不重叠 离散变量 上下限均在内

P.62 开口组与闭口组

·闭口组——上下限齐全的组。 ·开口组——上下限不全的组。

※ 组中值的计算(见课件相关内容或见教材P.111—P.112)

P.65 统计表的结构 一、统计表 (一)定义

统计表是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

(二)构成

1、形式:总标题 表名称、横行标题 各组内容、纵栏标题 统计指标名称、指标数值

2、内容:主词 表左、宾词 表右

1、统计表从形式结构上看,(A )用以概况说明全表内容,置于表的上端正中位置。 A 总标题 B 横行标题 C 纵栏标题 D 指标数值

2、统计表从形式结构上看,( )用以说明统计表内各组的内容,置于表的左边。B A 总标题 B 横行标题 C 纵栏标题 D 指标数值

3、统计表从内容结构上看,( C )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或总体的各个组,通常写在表的左边。

A 横行标题

B 纵栏标题

C 主词

D 宾词

4、统计表从内容结构上看,( D )是用来说明统计指标的名称和数值,通常写在表的右边。

2

上限+下限

组中值=(适合所有闭口组)2

邻组组距

组中值=本组下限+(适合缺上限开口组)2

邻组组距

组中值=本组上限-(适合缺下限开口组)

A 横行标题

B 纵栏标题

C 主词

D 宾词

※钟形曲线、U形曲线、J形曲线的特征(见课件相关内容)

·钟形分布(丘形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①对称分布(正态分布)

②非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包括左偏分布(负偏分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关系递增

右偏分布(正偏分布)

·U形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J形分布——随着变量值的增大,分布次数也随之增多或减少。

①正J形分布——随着变量值的增大,分布次数也随之增多。

②反J形分布——随着变量值的增大,分布次数也随之减少。

、当数据呈左偏钟形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关系是( B

A B

C o

D o

6、当数据呈右偏钟形分布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关系是( C

A B

C o

D o

10、在频数分布中具有“中间大,两头小”特征的分布是(D )。

A S形分布

B J形分布

C U形分布

D 钟形分布

11、在频数分布中具有“中间小,两头大”特征的分布是(C )。

A S形分布

B J形分布

C U形分布

D 钟形分布

1、在频数分布中,人口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是钟形分布。(x )

:在频数分布中,人口死亡率和年龄的关系是U形分布

第四章总体(样本)数量特征的相对程度描述

P.85—P.91 相对指标的种类与计算

10、某商场计划今年4月份销售成本比3月份降低2%,实际却降低了3%,则该商场销售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10、98.98%;答案提示

12、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表现形式是 或 。12、无名数;有名数

5、反映不同空间(或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指标,即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的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x 比较

5、×;答案提示:反映不同空间(或总体)中同类指标对比的指标,即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的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13、商业网点密度、人口密度属于( )。B

A 结构相对指标

B 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 动态相对指标

第五章 总体(样本)分布特征的集中趋势描述

P.108—P.114 算术平均数的含义、计算和数学性质

100=?实际完成数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同期计划数=

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某一空间条件下某类指标数值比较相对指标另一空间条件下同类指标数值100=

?报告期水平

动态相对指标%基期水平=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强度相对指标另一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总量指标数值121

...1n

n i

i x x x x x x n n n

=+++===

∑∑

1.同加减乘除A

2.各变量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3.各变量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之和等于最小值。

4.算数平均数×n=X 和

5.各变量值与算数平均数的离差之和等于零。 ( y )

6.各变量值与其算数平均数的离差平方之和等于( )。 D

7.A 零 B 任意值 C 最大值 D 最小值

P.114—P.116 调和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

7、某农贸市场,芹菜的价格分别为:早市每斤1.60元,中市每斤1.00元,晚市每斤0.80元。

若甲顾客在早、中、晚三市各买1元芹菜,则应采用 7、简单调和;

平均数计算该顾客所购买芹菜的平均价格;而乙顾客在早、中、晚三市各买了12元、10元和5元的芹菜,则应采用 加权调和 平均数计算该顾客所购买芹菜的平均价格。

P.117 几何平均数的含义 N 个变量连乘积的几次方根 P.118—P.121 中位数的含义

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数值按大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变量值。Me 一般水平,集中趋势

P.121—P.123 众数的含义

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数值

1122112

1

......n

i i

n n i n

n

i

i x f

xf x f x f x f x f f f f

f

==+++==

=

+++∑∑∑∑12121

111111111h n n i i n n n x x x x x x x x x n =====++++++∑

(121)

1212

12121

121n

i

n i h n

n n i

n n i

i n m

m m m m x m m m m m m m m x

x x x x x x x m m m ==+++==

=

=

+++++++++∑∑∑∑

…………

※ 众数值与众数组前后各组次数的关系理解(结合课件相关内容):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

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高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上限;如果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低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下限。

7、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高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下限;如果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低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上限。( x ) 7、×;答案提示: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高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上限;如果众数所在组后一组的次数低于其前一组的次数,则众数值偏向众数组的下限。

P.124—P.125 众数、中位数与算术平均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左偏分布(负偏分布)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关系递增 右偏分布(正偏分布)相反

第六章 总体(样本)分布特征的离散程度描述

标志变异指标又称标志变动度,是用来测定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之间差异程度的统计指标,它综合反映了标志值的离中趋势。

P.136—P.137 全距的计算 P.137—P.141 四分位差的含义

3、四分位差数值越小,说明 3、中位数;

代表性高;异众比率越小,说明 众数 的代表性越高。

P.141—P.142 平均差的计算 P.143—P.145 标准差的计算

P.148—P.149 标志变异系数的含义;标准差系数的含义和计算

P.149—P.150 异众比率的含义

第七章 抽样与抽样估计

P.156—P.157 抽样推断的意义

利用样本有限信息了解掌握总体中未知的的数量特征。

P.159—P.162 抽样的组织方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按随机的原则,直接从含有 N 个单位的总体中,抽出 n 个单位 作为样本的一种抽样方法。

100%

V x

σσ

=

?

(二)类型抽样(分层抽样)

类型抽样是先对总体各元素按某一主要标志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从各个类型或

层次中按随机的原则抽选一定单位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

(三)等距抽样(系统抽样、机械抽样)

等距抽样是对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排队,然后按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来抽取

单位组成样本的抽样方法。

11、某福利企业职工先按姓氏笔画排列,再按照排列顺序每隔10人抽取一名职工进行调查,这样的抽样组织方式被称为。11、等距抽样(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

(四)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是将总体各元素划分成若干群,然后以群为单位从中随机抽取一些

群,对中选群的所有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的抽样方法。

(五)多阶段抽样

多阶段抽样指按抽样单位的隶属关系或层次关系,把抽取样本单位的过程分为两个或

两个以上阶段进行的抽样方法。

P.167—P.168 抽样误差的概念

严格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抽样时,样本指标与未知总体指标之间的差数。

登记性误差

代表性误差系统性误差主观可避免,随机误差无法避免加以控制

5、在统计误差中,由于抽样的偶然因素而产生的5、随机(或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科学计算加以控制。

第九章时间数列

P.220—P.221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的含义和特点

时期数列由反映某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所形成的时间数列。

特点:指标可相加,有经济意义,反映发展过程总量,与时间长短直接关系,连续登记取得的。

时点数列-某一时点上,指标不能相加,时间间隔无直接关系,一定时期登记一次取得。

9、将某福利企业各月月初的产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为时间数列中的时期数列;而将该单位各年的利润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为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x)

9、×;答案提示:将某福利企业各月月初的产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为时间数列中的时点数列;而将该单位各年的利润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为时间数列中的时期数列

P.220—P.222 时间数列的基本类型 (一)总量指标(绝对数)时间数列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是指将同类总量指标在不同时间上按时间上的数值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时间数列。 (二)相对指标(相对数)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是指将同类相对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时间数列。不可加。

(三)平均指标(平均数)时间数列

平均指标时间数列是指将同类平均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所形成的时间数列。不可加。

P.224—P.225 序时平均数平均发展水平和一般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是将现象的数量差异抽象化,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的一般状况。

区别 1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时点上的数量差异---同一时间上。 2 序时是将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综合与时间项数进行对比---同一时期 指标总数和总体总量。 3 序时是从动态上说明现象的一般水平,计算依据时间数列---静态上 变量数列

P.224—P.232 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

P.234—P.235 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含义及其换算关系;增长速度和发展速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环比发展速度连乘 环比发展速度=相邻定基发展速度之比 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

P.245—P.246 移动平均法应注意的问题

1.所取项数多少应根据数列及现象的具体情况而定。

2.原数列中无明显周期变动,一般采取奇数项移动平均。

3.资料若呈周期性变动,应以周期的长度作为移动平均数的项数。

4.移动平均法一般只能对现有时间数列进行修匀,不能用来预测。

5.移动平均法和趋势线拟合法结合应用。

11、采用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因为偶数项移动需二次移动平均,同时损失的信息较奇数项移动多,所以一般采用奇数项移动。同时移动平均法只用于对时间数列修匀,不能用来预测。(y )

13、固定构成指数=可变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x 答案提示:可变构成指数=固定构成指数×结构影响指数。

P.246—P.249 最小平方法拟合直线趋势方程 2

y na b x xy a x b x ?=+??=+??∑∑

∑∑

()2

2n xy x y

b n x x ?-=?-?

∑∑∑∑∑

P.254 季节比率的含义各月发展水平比平均发展水平

<1 淡季

P.255 月份资料和季度资料的季节比率总和 1200 400

14、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旺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淡季。(y)

、2、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按月平均计算,则季节比率之和为400%;若按季平均计算,则季节比率之和为1200%。(x )

×;答案提示: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按月平均计算,则季节比率之和为1200%;若按季平均计算,则季节比率之和为400%。

第十章统计指数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广义:凡是用来反映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实际与计划对比变动的相对数等都称为指数。

·狭义:指用来反映由不能直接加总的多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特殊相对数。

P.269 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按所表明的指标性质不同划分

·数量指标指数职工人数指标

·质量指标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标

P.272 数量指标指数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所谓同度量因素,就是在综合指数编制中,将不能直接相加的因素,转化为能够直接相加的量的媒介因素,

1、基期权数(拉氏公式)

P.274 质量指标指数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2、报告期权数(派氏公式)

13、从我国指数编制的实践来看,数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固定在。13、基期;报告期

P.276—P.279 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P.281—P.282 指数体系

P.283—P.285 总量指标的两因素分析

P.288—P.293 平均指标指数的两因素分析

第十一章相关与回归分析

P.306—P.307 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函数关系指变量之间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而相关关系指变量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

4、在两个变量x与y中,如果y是由x独一无二地确定,这种关系称为4、函数关系;;如果y不是由x独一无二地确定,这种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16、相关关系指变量之间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而函数关系指变量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x)

16、×;答案提示:函数关系指变量之间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而相关关系指变量之间不存在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

P.308—P.309 正相关和负相关

正相关同增同减

15、按相关关系变动的方向不同,商品供应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商品销售量与售货员服务态度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消费支出与工资收入之间的关系均属于相关,此时相关系数;而商品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产品产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平均生育子女数之间的关系均属于相关,此时相关系数。15、正;r >0;负;r<0

P.324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和判断标准

在线性相关条件下,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称为简单相

关系数,简称为相关系数。1、r=0 ——零相关

2、r=1 ——完全正相关

3、r=-1 ——完全负相关

4、︱r︱< 0.3 ——微弱相关

5、0.3≤︱r︱<0.5 ——低度相关

6、0.5≤︱r︱<0.8 ——中度相关

7、0.8≤︱r︱<1 ——高度相关

【R】轻微相关 0.3 低度相关 0.5 中度相关 0.8 高度相关-1≤r≤1(0≤︱r︱≤1)

P.330—P.33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联系与区别(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1、相关分析是回归分析的基础与前提,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继续与深入。 2、相关系数与回归方程中的参数可以相互换算。

1、 相关分析研究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这些变量是对等的;而回归分析研究的变量不是对等的。

2、 相关分析以计算相关统计量(如:相关系数)为中心,而回归分析以建立回归方程为中心。

15、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中,变量x 和y 都是随机变量;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变量x 和y 中一个是随机变量,另一个是给定量。()y

P.333回归系数的含义(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回归分析是在对存在相关关系的变量中,分析出自变量与因变量,根据变量之间关系的形 态,选择适当的数学表达式,把变量之间的平均变化关系近似地表达出来,并据此由给定的 自变量的值,对因变量的可能值进行预测。 y=a+bx +u a 为样本回归直线的截距,

b 为样本回归直线的斜率,又称回归系数,表示x 每变动一个单位,y 的平均变化量。

P.334—P.335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P.335—P.337 估计标准误差的意义

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大小。离散程度大,回归直线的代表性小。

P.337—P.338 判定系数(可决系数)的意义

判定系数(可决系数)是指回归变差在总变差中所占的比例。总体判定系数通常用 R2 表示,

样本判定系数通常用 r2 表示, 0《r2《1 接近1,回归方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度越好。

9、判定系数值越小,则估计标准误差值越 ,从而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精确性越 ;反之,判定系数值越大,则估计标准误差值越 ,从而在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一元直线回归方程的精确性越 。 9、大;低;小;高

?y

a bx =+2y na

b x xy a x b x

?=+??=+??∑∑∑∑∑()22

n xy x y b n x x y x a b y bx n n ?-=

?-???=

-=-??

∑∑∑∑∑∑∑

统计学20个重点知识整理

一、统计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含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按照调查研究的任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运用资料等一系列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2、统计资料是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特征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有联系的其他资料,包括调查阶段搜集的原始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和分析后的图标和文字资料等系统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怎样进行社会经济统计活动的方法论科学,它阐述了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和数量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和采用的方法等,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研究的基础;统计学是统计活动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统计学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统计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统计工作要以统计学的理论为指导,并检验和发展统计理论。 二、统计总体和统计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 1、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单位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3、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4、例:要研究某一乡镇企业的职工素质情况,则该乡镇企业的全体人员构成一个总体,其中每一个职工就是总体单位。 5、关系:a.总体由总体单位组成; b.组成总体的个体是有差别的; C.根据统计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之间的关系 两者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而标志则说明总体单位特征; 2、统计指标必须是可量的;统计标志未必都是可量的; 3、统计指标具有综合性;而统计标志一般不具有综合性; 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在于: 1、许多统计指标的指标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 2、指标与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例如:要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则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是指标,而某省的粮食总产量是标志。 四、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3、确定调查项目,设计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和方法; 5、制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五、统计调查的分类 1、按统计调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定期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按调查总体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4、按统计调查是否具有强制性,可分为政府统计调查、民间统计调查和涉外社会调查; 5、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广东财经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1.社会统计中的变量一般分四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的变量是 D 。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定比变量 2.标准正态分布的均值一定 C 。 A、等于1 B、等于-1 C、等于0 D、不等于0 3.计算中位值时,对于未分组资料,先把原始资料按大小顺序排列成数列,然后用公式 D 确定中位值所在位置。 A、n/2 B、(n-1)/2 C、(n+2)/2 D、(n+1)/2 4.下列统计指标中,对极端值的变化最不敏感的是 A 。 A、众值 B、中位值 C、四分位差 D、均值 5.如果原假设是总体参数不小于某一数值,即大于和等于某一数值,应采用的检验是。 A、两端检验 B、右端检验 C、左端检验 D、无法判断 6.在一个右偏的分布中,大于均值的数据个数将。 A、不到一半 B、等于一半 C、超过一半 D、视情况而定 7.下列关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C、相关分析不需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D、回归分析是相关分析的基础 8.假定男性总是与比自己年轻3岁的女性结婚,那么夫妻年龄之间的积距相关系数r为。 A、-1 < r< 0 B、0 < r< 1 C、r = 1 D、r = -1 9.“4、6、8、10、12、26”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测量。 A、众值 B、中位值 C、均值 D、平均差 10.某校期末考试,全校语文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为4.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87分,标准差为9.5分。某学生语文得了83分,数学得了92分,从相对名次的角度看,该生的成绩考得更好。 A、数学 B、语文 C、两门课程一样 D、无法判断 三、判断题(请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打√或?。) 1.无论分布曲线是正偏还是负偏,中位值都居于均值和众值之间。 2.一组数据的均值代表了该组数据中大多数的数据。 3.对于连续型随机变量,讨论某一点取值的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4.异众比率越大,各变量值相对于众值越离散,众值的代表性越好。 5.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则不论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都服从正态分布。 6.检验均值差异时,独立样本采用“差的均值”、关联样本采用“均值的差”进行检验。 7.在显著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端检验比两端检验更容易拒绝H0。 8.不管相关关系表现形式如何,当r=1时,变量X和变量Y都是完全相关;当r=0时,变量X 和变量Y都是完全不相关。 9.方差分析就其内容来说,是分析或检验总体间的均值是否存在差异。 10.纳伪的概率β可以根据原假设H0所设的分布计算出来。 1

社会统计学讲义

《社会统计学》讲义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的统计方法,并且学会如何将统计分析知识应用于社会调查研究之中,掌握统计方法的灵活运用。本课程偏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而非其数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不同统计分析方法适用条件的说明,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对于统计值意义的说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所适用的条件以及统计值意义的解释。难点是统计公式的讲解以及不同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应用。 教法特点说明: 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对实例的讲解。 教材和参考书目: 1、卢淑华著:《社会统计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李沛良著:《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柯惠新等著:《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 4、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第一章统计学简史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发展历程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国势学派与政治算数学派的差异,难点是文字记述与数字记述各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一、统计学的起源 统计技术:古埃及、古中国(大禹治水) 统计学:17世纪中叶Status(拉丁词汇,国家、状态)——Statistics 研究国家的宏观状态①国势学②政治算术 二、国势学(17世纪的德国) 德国大学学派:H·Coring 用文字记录一个国家的状况和制度 G·Achenwall 第一个定义——把国家的显著事项全部记录 下来的学科 三、政治算术(17世纪的英国) 英国的经验主义者:用数量或数字的方法说明国家的特征 J·Graunt 《关于伦敦死亡表的观察》用数量分析社 会、政治问题 William Petty 《政治算术》 四、概率论(数理特征更加明显) 1.J Bernoulli(贝努里)瑞士大数法则借助大数法则可以从社会现象复杂 不定的偶然性中寻找规律,它说明了社会现象的稳定性 2.Gauss(高斯)德国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的基础) 五、数理统计学 Adolphe Quetelet(阿道夫·凯特勒)法籍比利时人 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经验社会学之父”《社会物理学》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复习课程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 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 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周飞舟《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大纲 讲授教师:周飞舟Email: sociologist@https://www.doczj.com/doc/1115052953.html, 助教:廖勤樱Email:liaoqinying@https://www.doczj.com/doc/1115052953.html, 课程介绍 统计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广泛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按照变量的四个测量层次(定类、定序、定距和定比),课程详细阐述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并结合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作为一门初中级社会统计学课程,本课程内容限定在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范围之内。 教学大纲 指导思想: 社会现象的独特性和社会研究方法的特点决定了统计在社会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统计也因此而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近十几年来,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深入这一领域建立一个基础和平台,即对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等有基本的和概括了解与把握,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对研究问题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本课程的教与学强调:第一,社会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和严谨的工作,从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各个步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统计分析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放在社会研究过程的背景之下,注重其与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的联系,才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一种统计类型和统计方法的特征,才能针对具体的研究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方法。 第二,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本课程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列举和分析大量研究和应用实例,深化学生对统计原理的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不断运用到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分析中去。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课程讲授的知识的同时,认真完成每一讲后面所指定的“实践性”的练习。 第三,在实际的社会研究中,资料的统计分析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各种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方法被制作成用于计算机的专门的和通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SAS、STATE等。本课程将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述统计软件作为本课程教与学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程所指定的各种“实践性”练习(包括作业)要求尽量在计算机上完成。 第四,课程中介绍的各种具体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都有其优点和某些局限性,适用于一定的研究目的和分析要求。因此,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每一种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实施程序和适用范围有清楚的了解,而且也需要认识各种方法与技术之间的异同点,以便能够在面对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不同的研究目的时,正确、灵活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方法与技术。 第五,统计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对于统计结果的理解和解释需要联系其它调查资料,如研究对象所处社会的背景状况、所研究问题的特定意义、调查对象的特点等等来进行。对统计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杜绝弄虚作假,这是每一个从事社会研究的人员均应该严格遵循的规范。 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类型、方法、程序、作用以及应用等。能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12600722j 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 内容简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2学时) 第一节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节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 第二章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第一节分布统计表统计图 第二节集中趋势测量法 第三节离散趋势测量法 第三章概率(3学时) 第一节基础概率 第二节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 第四章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3学时) 第一节二点分布 第二节排列与组合 第三节二项分布 第四节多项分布 第五节超几何分布 第六节泊松分布 第五章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3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正态分布 第二节标准正态分布 第三节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第四节常用统计分布 第五节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参数估计(4学时) 第一节名词解释 第二节参数的点估计

第四节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大样本区间估计 第七章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统计假设 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 二、求抽样分布 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四、计算检验统计量 五、判定 第八章单总体假设检验(4学时) 第一节大样本假设检验 第二节小样本假设检验 第九章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三节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十章列联表(4学时) 第一节什么是列联表 第二节列联表的检验 第三节列联强度 第十一章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第二节Gamma等级相关 第三节其他等级相关系数 第十二章回归与相关(6学时) 第一节回归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 第三节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 第四节相关 第五节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十三章方差分析(3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一元方差分析 第三节二元方差分析 第四节多元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非参数检验(4学时) 第一节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符号检验 第三节符号秩检验 第四节累计频次检验 第十五章抽样(4学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情况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一、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科学。 三、统计的特点 (1)数量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总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的数量方面。例如,国民经济总体的数量方面、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的数量方面、各企事业单位总体数量方面等等。 (3)具体性: 社会经济统计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量。这是统计与数学的区别。(4)社会性: 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社会经济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自然具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统计工作过程 (1)统计设计 根据所要研究问题的性质,在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统计指标、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类,给出统一的定义、标准。同时提出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案和工作进度等。 (2)收集数据 统计数据的收集有两种基本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整理与分析

描述统计是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经过归纳分析而得到的各种有用的统计信息。 推断统计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方法根据样本数据去估计或检验总体的数量特征。 (4)统计资料的积累、开发与应用 对于已经公布的统计资料需要加以积累,同时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结合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和利用。 五、统计总体的特点 (1)大量性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 (2)同质性 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 (3)变异性 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六、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标志中的品质标志不能用数量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能用数量表示。 标志(指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直接取得;而指标(指数量指标)一定要经过汇总才能取得。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提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0×1分=10分)二、判断题(10×1分=10分) 三、单项选择题(20×1分=20分)四、简答题(2×6分=12分)五、计算题(4题共48分) ·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总论 P.2 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活动过程和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统计”一词包含三种涵义,并且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之间是工作与成果的关系;统计学和统计工作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y ) P.11—P.13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结合课件相关内容) 量化尺度特征功能举例 1、定类尺度确定类别分类民族的测量 2、定序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分类排序考试成绩等级的测量 3、定距尺度确定类别排列顺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无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智商的测量 4、定比尺度确定类别有序排序测数量差别和间隔距离有绝对零点分类排序加减乘除体重的测量何谓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两者有何区别?1定类尺度是确定事物类别的计量尺度---高一个层次 2定类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现象并予以归类---可将所区分的类别按高低,大小,好坏,强弱,优劣等顺序做有序排列。 3定类不能进行数的比较和数学运算--能进行大小比较。 何谓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两者区别定距尺度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某些数值相差的距离的尺度---最高的数据计量尺度 缺乏绝对零点---有,0 2. 0只表示一个值,即0值---0是绝对零点,表示没有 3.只能加减,不能乘除---加减乘除,高层次的各种统计分析。 P.13—P.14 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和总体单位 (一)总体 1、概念总体(也称为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单位的整体(同质个体的集团)。 2、特点·客观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 1、总体单位除了必须具备同质性外,还必须具备1、差异性(或变异性)性,否则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 社会统计学是“统计学”与“社会研究”的结合,它是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旨在探讨如何将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社会研究当中,是一门宏观性方法论学科。社会统计学的研究是以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综合研究为重心,以区别于专业统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传统的统计方法,从数量方面描述社会状况、社会发展和有关的社会问题,能够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宏观角度说明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相关问题,能够从宏观口径出发研究社会发展某一具体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 社会统计学是行政管理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在社会研究当中,最常用的结构化的经验资料是问卷调查数据,本课程主要关注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如何描述变异、如何解释变异以及如何将这种描述和解释由样本推论至总体展开。分为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两个部分。 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统计方法,并尽量将统计分析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强调统计法的应用性而非数理基础,力求让学生在现实中会用这些统计方法,并初步了解这些统计方法在SPSS中的操作过程。 (二)重要知识点 主要包括: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信度和效度、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统计误差;穷举与互斥、频数分布数列、变量数列的编制;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全距与全距的性质、四分位差、平均差及其性质、标准差及其性质、方差、标准分、变异系数、异众比率;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列联表、消减误差比例(PRE)、λ系数、τ系数、同序对、异序对、同分对、G系数、相关表与散点图、极差系数及其性质、线性回归、判定系数;随机现象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数学性质、概率分布、数学期望;点估计值的标准、区间估计、简单随机抽样;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 第一章导论(4学时) 知识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统计的方法、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掌握总体与单位、标志与变量、指标与指标体系

社会统计学重点

1.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1.确定课题。 2.了解情况。 3.建立假设。 4.确定概念和测量方法。 5.涉及问卷。 6.试填问卷。 7.调查实施。 8.校核与登录。 9.统计分析与命题的检验。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以及如何收集资料正是统计分析所要谈论的内容。 2.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随机性和统计规律性。 3.怎样选用统计分析方法: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2.单变量和多变量。3.变量层次. 4.分布概念:指一个概念或变量,它的各个情况出现的次数或频次,又称频次分布。表现形式:数对的集合. 5.变量取值的要求—⑴变量取值必须完备;⑵变量取值必须互斥。 6.统计表:是用表格形式来标识前面所说变量的分布。它不需要文字叙述,就能反应出资料的特性以及资料之间的关系,在编印,传递方面有很大优点,比统计表更精确,但不及统计图直观。 7.统计表必须具备的内容:1.表号。2.表头。3.标识行。4.主体行。5.表尾。 8.根据变量的层次,可以选择以下不同的统计图形:定类变量:圆瓣图、条形图。定序变量:条形图。定距变量:直方图、折线图。 9.圆瓣图:是将资料展示在一个圆的平面上,通常用圆形代表现象的总体,用圆瓣代表现象中一种情况,其大小代表变量取值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数。 10.条形图:是用长条的高度来表示资料类别的次数或百分数。定类:离散。定序:离散或紧挨着的。 11.直方图:直方图从图形来看,也是紧挨着的长条形所组成,它与条形图不同,宽度有意义,一般来说,直方图是以长条的面积来表示频次或相对频次,而条形的长度。即纵轴高度表示是频次密度或相对频次密度。频次密度=频次/组距。 12.折线图:如果用直线连接直方图中条形顶端的中点,就是折线图。折线图可使资料的频次分布趋势更一目了然。 13.累计图和累计表:表示的是大于某个变量值的频次是多少或小于某个变量值的频次是多少。 14.众值:就是用具有频数最多的变量值来表示变量的集中值。 15.中位值:是数据序列之中央位置之变量值。未分组:N为奇数时:中位值等于n+1/2. N 为偶数时:中位值等于中间两变量和/2. 根据频次分布求中位值:中位值等于频次的和+1/2.中位值等于求出所对应值所在的区域。分组:1.计算出累计频次,得到累计百分比。2.确定最高频次所在组。 均值:总体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目所得之商。 统计分析中习惯以X 来表示。 离散趋势测量法: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题 (4)

2018年春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因变量与自变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自变量是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 B.因变量是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 C.自变量的变化是以因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D.因变量的变化是以自变量的变化为前提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 A.频率 B.累积频数 C.累积频率 D.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50%的数据 B.68%的数据 C.95%的数据

D.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 72.0、63.1、20.0、23.0、54.7、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A.39.19 B.28.90 C.19.54 D.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A.点估计 B.区间估计 C.有效估计 D.无偏估计 7.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 A.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 B.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A.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D.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A.-0.9 B.0 C.0.5 D.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A.相关系数 B.离散系数 C.回归系数 D.判定系数 11.在假设检验中,不拒绝虚无假设意味着() A.虚无假设是肯定正确的 B.虚无假设肯定是错误的 C.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正确的 D.没有证据证明虚无假设是错误的 12.下列变量属于数值型变量的是() A.工资收入 B.产品等级 C.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 D.企业的类型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描述比较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时,适合选用哪种图形()

(完整版)社会统计学简答题与计算题复习资料

社会统计学复习材料 简答题 1、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 1、精度: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 2、准确性: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 3、关联性: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 4、及时性: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 5、一致性: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 6、最低成本: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2、抽样误差及其影响因素: 1、由于抽样的随机性所带来的误差; 2、所有样本可能的结果与总体真值之间的平均性差异; 3、影响抽样误差的大小的因素:样本量的大小,总体的变异性。 3、判断计量优劣的评判标准: 用样本的估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无偏性:估计量抽样分布的数学期望等于被估计的总体参数; 有效性:对同一总体参数的两个无偏点估计量,有更小标准差的估计量更有效;一致性: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估计量的值越来越接近被估计的总体参数。4、假设检验的一般步骤: (1)陈述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抽出一个随机样本; (3)确定一个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并利用样本数据算出其具体数值;

(4)确定一个适当的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出其临界值,指定拒绝域; (5)将统计量的值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作出决策; (6)统计量的值落在拒绝域,拒绝H0,否则不拒绝H0。 5、假设检验中的两类错误及其之间的关系 错误: 1、第Ⅰ类错误(弃真错误)原假设为真时拒绝原假设,第Ⅰ类错误的概率记为a ,即显著性 水平; 2、第Ⅱ类错误(取伪错误)原假设为假时未拒绝原假设,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记为b 。 a 和 b 的关系就像翘翘板,a 小b 就大,a 大b 就小。因此,在样本容量n 固定情况下, 不能同时减少两类错误!一般采用增加样本容量的办法来解决。 关系:当显著性水平a 减小时,由于拒绝域的减小,弃真的错误会减小,但由此而来的是 接受域增大了,因此纳伪的概率b 要增大。反之亦然(P235)。也就是说如果要减小b ,就 增大显著性水平a 。 6、置信区间与置信度的关系表达式: ()αεθθεθ -=+≤≤-1??P []εθεθ+-?,?称作置信区间。α-1称作置信度,可信度,或置信水平。α称置信水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置信区间和置信度是相互制约的。置 信度愈大,则相应的置信区间也域宽。当把区间估计得小一些,估计的精确程度提高了,但换取的代价将是估错的可能性增加了,也就是可靠性或置信度 α-1下降了。(P201) 7、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 (1)一个高峰:曲线是单峰,有一个最高点。 (2)一个对称轴。曲线的高峰处有一个对称轴,在轴的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参考答案《社会统计学》课程期中考(试)试题(A)卷

湛江师范学院2014年-2015学年度第 01 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A卷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考试科目:《社会统计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答题栏中填上正确选项的序号,每小题1分, 共14分) 1. 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名学生进行调 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22000名学生 B.2200名学生 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 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 2. 定距变量不具有的数学特质是() A.=,≠ B.>,< C. +,- D. ×,÷ 3.“4、6、8、10、12、26”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测量。 A.众值B.中位值C.均值D.标准值 4.有8 户人家,每户人口数分别为5,2,4,7,8,10,4,10,则中位值等于() A.5 B.7 C.7.5 D.6 5.若根据下列的数据去作一个次数分布表:3个人的分数是在80至84之间,5个人 的分数是85至89 之间,2 个人的分数是90至94之间。那么下列哪一个是组距?() A.80—84 B.5 C.7 D.10 6.调查某地区100户家庭,按家庭订购报刊份数分组资料如下。根据上述资料计算的 众数为() A. 1 B. 57 C. 2 D.3 7. 一个学生提前20分钟到达,四个学生提前10分钟到达,十个学生提前5分钟到达, 十四个学生提前2分钟到达,只有两位学生迟到。这些学生到达时间的分布是() A 正态 B 钟型 C 对称 D 偏态 8.在正态分布曲线中,当均值不变,方差变小时,则对应曲线() A.右移 B.左移 C.变尖D.变矮胖 9.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正态分布N(3,σ2),则P(X<3)等于() A. 0 B. 1/3 C. 1/2 D. 不能得出结果 10.某相关测量值为-0.5,它可能是() A.相关比率B.λ系数C.Gamma系数 D.Tau-y 11.某跨栏运动员平时训练名次与正式比赛所获名次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使用() A. λ系数 B. eta系数 C. r系数 D. d y系数 12.假定男性总是与比自己年轻3岁的女性结婚,那么夫妻年龄之间的积距相关系数r () A、-1 < r< 0 B、0 < r< 1 C、r = 1 D、r = -1 13.下列关于“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回归分析可用于估计和预测 B.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密切程度 C.相关分析不需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简介教(学)案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1050 课程名称:《统计学》 总学时数:54 实验或上机学时:1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会计学。 后续课程: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得出正确认识结论的方法论科学。它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本课程在非统计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一般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用统计学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们专业的应用技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同时,也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国际投资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分支学科课程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计8章: 第一章总论Introduction 第二章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s 第三章统计整理 Statistical Date Arrangement 第四章统计指标分析 Statistical Indicator Analysis 第五章统计抽样Sampling 第六章统计相关与回归分析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第七章时间数列分析 Time series analysis 第八章统计指数Index numbers analysis 教学要求:考虑到财经类专业把本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本课程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的内容按“了解、掌握和重点掌握及综合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4、教学重点、难点:请见各章节详述。 5、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调查实验、案例讨论及课外调查等。

社会统计学综合练习题资料

社会统计学期末复习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解IT行业从业者收入水平,某研究机构从全市IT行业从业者随机抽取8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44%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30%回答他们每月用于娱乐消费在1000元以上。此处800人是()A.样本 B. 总体 C. 统计量 D. 变量 2.在频数分布表中,将各个有序类别或组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称为() A.频率 B. 累积频数 C. 累积频率 D. 比率 3.离散系数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B.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4.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正态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 ) A. 50%的数据 B. 68%的数据 C. 95%的数据 D. 99%的数据 5.在某市随机抽取10家企业,7月份利润额(单位:万元)分别为72.0、63.1、20.0、23.0、54.7、54.3、23.9、25.0、26.9、29.0,那么这10家企业

7月份利润额均值为( ) A. 39.19 B. 28.90 C .19.54 D .27.95 6.用样本统计量的值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值,这种方法称为( ) A .点估计 B .区间估计 C .有效估计 D .无偏估计 7.某单位对该厂第一加工车间残品率的估计高达10%,而该车间主任认为该比例(π)偏高。如果要检验该说法是否正确,则假设形式应该为( ) A .0H :π≥0.1;1H :π<0.1 B .0H :π≤0.1;1H :π>0.1 C .0H :π=0.1;1H :π≠0.1 D .0H :π>0.1;1H :π≤0.1 8.下面哪一项不是方差分析中的假定( ) A .每个总体都服从正态分布 B .观察值是相互独立的 C .各总体的方差相等 D .各总体的方差等于0 9.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 ) A .-0.9 B .0 C .0.5 D .1.2 10.用于说明回归方程中拟合优度的统计量主要是( ) A. 相关系数

社会统计学00278

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统计学(00278) 一、(1)单项选择 1.社会统计学与教育统计学、医学统计学一样都是数理统计学应用于自身的结果统计学。其中推断统计学最终创立者是(B) A、B、C、D、 2.在统计中,现象总体中最常遇到的数,也就是在一个变量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标志值是(C) A.均值 B.方差 C.众值 D.极差 3.取值只有列别层次之分。而无大小、程度之分的变量是(D) A.定比变量 B.定距变量 C.定序变量 D.定类变量 4.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等于(A).100 C D1000 5.统计量的第一个特征是,可以保证统计量可作为衡量小概率时间工具的前提之一是(C) A.可操作性 B.可检查性 C.可技术性 D.可忽略性 6.四分位差可以用来度量哪种变量的分散程度(C) A.定类变量何定距变量B定序变量和定距变量C.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D.定序变量和定比变量 7.将离散型随即变量的全部可能取值极其对应概率列举出来,即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B) A.期望 B.概率分布 C.方差 D.均值 8.数学期望本意即为随机变量分布的(A) A.总体均值 B.总体方差 C.概率 D.均值 9.若事件A与事件B为互不相容事件,且在以此试验或观察中都必有其一发生,则称事件A与事件B为(B) A.相等 B.对立事件 C.概率 D.均值 10.某小组5人考试成绩为,则该组成绩的极差是(D) .15 C 11.某国企工人月工资收入平均值是798元众值是元,标准差为元,则偏态系数是(C) B.0.255 C. 12.箱中共有20个小球,其中白色为两个,问抽取两个都是白球的概率是多少(A) B.0.0526 C. 13.有两组数据A.:12.12.13.;B:,比较A、B两组数据众值大小(A)组众值大组众值大C.两组众值相等D.无法确定 14.当纳伪概率是时,每一百次抽样中有多少次采纳伪的错误被接受(D) A.0.07次次次次 15.大样本抽样中,有9位同学的成绩作为样本,分别为,对这组数据的计算正确的是(A)A.方差是 B.标准差是16.5 C.均值是92 D.中位值是58 16.甲乙丙丁四种螺丝的出现频次分别为5.20.30.25,、则这组数据的四分位差是(B) A.甲-乙 B.乙-丁 C.乙-丙 D.丙-丁 17.抛两枚硬币,两枚都是朝上的概率是(B) %%%D100%18.数据4.5.6.,众值是(C) .5 C D2 19.每次抽样经观测后将抽到的个体放 回,允许再次被抽到,这种抽样叫做 (B) A.随机抽样 B.重复抽样 C.无回置抽样 D.简单抽样 20.抽样统计量落入拒绝域时可能发生 的错误是(D) A.抽样错误 B.计算错误 C.纳伪错误 D. 弃真错误 一(2)单项选择 1.政治算数学派是统计学发展史中的 主要流派之一,该学派的鼻祖是(B) 非众值的次数之和在总体中 所占的比例叫做(C) A.众值 B.均值 C.异众比率 D.方差 3.变量中最高级层次的变量是(D)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 定比变量 4.有两组数据A:12.12.13.;B:,比较 A、B两组数据中位值大小。(C)组中 位值大组中位值大 C.两组中位值相等 D、无法确定 5.物理学常用的数据摄氏度属于哪种 变量(C) A.定类变量 B.定序变量 C.定距变量 D. 定比变量 6.当纳伪概率是时,每一百次抽样中有 多次纳伪的错误被接受(A) 次次次次 7.在度量定居变量和定比变量的分散 程度时我们常使用(A) A.四分位差 B.极差 C.均值 D.异众比率 8.抛两枚硬币,一枚朝上一枚朝下的概 率是(B) A..10%%%% 9.将离散型随即变量的全部可能取值 及其对应概率列举出来,即为离散型 随即变量的(B) A.期望 B.概率分布 C.方差 D.均值 10.数据4.5.6.,众值是(C) .5 C 11.在一个变量数列中,两个极端数值 之差称为(B) A.数学期望 B.全距 C.方差 D.标准差 12.若事件A与事件B为互不相容事件, 且在以此实验或观察中都必有其一发 生,则称事件A与事件B为(A)A. 对立事件B.相等事件C.包含事件D.互 不相容事件 13.某小组五人考试成绩为,则该组成 绩的算数平均值是。(C) .70 C 14.某国企业工人月工作收入平均值是 798元众值是元,标准差为元,则偏态 系数是(C) B.0.255 C. 在假设检验中接受原假设 时出现的错误,接受了位置的不真实 状态称为(C) A、抽样错误B.计算错误C.包含错误 D.弃真错误 16.箱中共有20个小球,其中白色为小 球为两个,问抽取第二个才是白球的 概率是(B) B.0.095 C. 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 大于等于(A) .100 C 18.有9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对这组 数据的统计算正确的是(B) A.方差是 B.标准差是14.48 C.均值是 92 D.中位值是58 19.一组数据排列如下:2.2.3.,则这组 数据的四分位差是(B) .3 C 20.每次抽样经观测后将抽到的个体放 回,允许再次被抽到,这种抽样叫做 (D) A.随机抽样 B.简单抽样 C.无回置抽样 D重复抽样 一、(3)单项选择 1.统计学发展史中的国势学派又名(D) A.算数学派 B.理论学派 C.定量学派 D. 记述学派 2.政治算术学派统计学是在哪个世纪 兴起的(C) 世纪世纪世纪世纪 3.统计学发展史上,只讲观念不谈数学 数量的学派是(A) A.国势学派 B.算术学派 C.政治学派 D. 描述学派 4.小样本的简阳方法又称为(C) 简阳检验检验检验 5.二战以后,什么研究称为数理统计学 的主流(B) A.描述研究 B.推断研究 C.概念统计研 究D.学派史研究 6.社会统计学的内容多为抽象概念,必 须经过什么定义才能形成问题便于收 集资料(A) A.操作化 B.概念化 C.数量化 D.命题化 7.对所有研究对象都进行调查,从而掌 握整个单位的全部资料的调查方法称 为(D) A.概率调查 B.抽样调查 C.非全面调查 D.全面调查 8.抽样调查是以什么为基础的( C) A.概念 B.指标 C.概率论 D.结构论 9.在社会统计学研究中,一共有几层次 的变量(C) 种种种种 10.社会统计学中的最低级别的变量是 (A) A.定类 B.定序 C.定距 D.定比 11.纯粹意义上的定距变量是(B) A.收入 B.智商 C.教育程度 D.年龄 12.下列哪个是属于离散型变量的(C) A.均值 B.身高 C.家庭子女数 D.年龄 13.在一个数量数列中,出现次数最多 的标志值称为(C) A.均值 B.标准差 C.众值 D.极差 14.极差的另一个名称为(A) A.全距 B.分位差 C.众值 D.标准差 15.标准差系数属于度量什么的变异指 标(B) A.相对聚合程度 B.相对离散趋势 C.相 对集中趋势D.稳定性 16.若事件A与事件B为互不相容事件, 且在一次试验中都必有其一发生,则 称事件A与事件B为(D) A.事件和 B.特殊事件 C.事件积 D.对立 事件 17.逆概公式是对事件发生后导致事件 发生的各种什么的分析(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