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

导读:

1、序言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1、序言

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

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

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夏商周的“法”,

只是权贵、君主用来管理平民与奴隶的工具,那时候的“法”是不涉及到贵族阶级的,贵族之间有尊卑体系形成约束,那就是后来孔子倡导的“周礼”。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如此而来。

刑法是只针对庶人使用的一套法律,对于管理贵族不需要用刑法;礼教则是针对贵族的一套管理制度,庶人是不需要用的。

举个例子:贵族拜见天子,就要行“礼”,这个礼就是一种尊卑上区分。而小贵族拜见大贵族又有不同的礼。每一个贵族都被要求按照规定的“礼”进行日常活动。对庶人是没有做“礼”的制定的。“刑”就成为了对于庶人阶层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式,把它与贵族的日常行为约束区分开。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体系下,大贵族杀小贵族不需要理由,君王杀任何人都不需要理由。那有人会问了,这还不造反啊?刚才说的是理论上可以如此,但实际过程中,贵族与君王还是有所顾忌,他们怕什么呢?怕“天”!古代人对“天”是敬畏与膜拜的,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所以有一个隐形的“天”在监督着权贵与君王,他们在行为上有所收敛。这也是墨子的“明鬼”论,如果不做善事,上天会惩罚你!而“无法无天”这个词就是形容连天的意志都敢违背的人。

现在有的专家学者,自己都没搞懂这一套古人的“法”“礼”制度,他们为了维护孔子儒家的仁义理论,千方百计的找理由辩解,甚至用标点划分去解释那句话,实在好笑。

从中我们看出了,自古以来就有‘法’,只是‘法’的针对人群不一样。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诸子百家里并不是所有家都像儒家、墨家那样有明确创始人,其实仔细一分析,会发现诸子百家除了儒家与墨家就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了,墨子师从于儒,所以从一定意义来说,他继承了部分儒家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就发现,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是有创始人的。

孔子承袭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创立了儒家。

墨子在学习儒家后,辩证的吸取了儒家的学说,提出了与儒家很多相对立的思想,创立了墨家。

道家有老子,不过没有任何证据指出,老子是创始人,老子只是道家思想的传播者之一。

纵横家有鬼谷子,但也没有记录表明,纵横家是从鬼谷子才开始。

兵家有孙子,但早在孙子以前也早有兵学方面的人才。

这说明了,诸子思想家们,他们不仅只学一家,而是在研读了后,最为认同其中一家而已。

所以法家也同样是如此,法家没有明确的创始人,春秋时期运用法家思想成功改革的是齐国管仲,不过如果硬要把管仲的思想往法家身上套,又感觉不是真正的法家。

因为法家不断的在实践中自我完善,法家的思想不断的在根据社会矛盾性的不同,而提出新的见解。

4、法家是严刑酷法吗?

儒家也讲“法”,也要通过用“法”来管理国家。

我们来看儒家执法讲什么?讲情理!比如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钱,被抓了,问为什么?小偷说为了年老的母亲云云,这时儒家的同情心就泛滥了,不但不惩治小偷,还要给钱给小偷,很多现在的电视剧也是如此在演。表面上好像体现了人情味十足的一面。儒家的治国原则就是“以德服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善心去感化别人。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有的犯罪分子利用人们的这种同情心,肆意作恶,如果被抓了,就编造各自理由。当今社会的那些骗子不也如此吗?装乞丐,装流落异乡的人,博取人们的同情心,而他们这种利用人同情心的罪犯,就是罪大恶极,造成的后果是什么?信任危机!现在有多少人相信路上的一个乞丐是真乞丐?恐怕基本没有!对犯罪分子的仁慈,成了对整个良心社会的残忍!所谓“慈母出败子”就是如此!

而法家的执法是如何呢?依法办事,根据法律规定,你偷的是什么东西,它的价值多少来定罪。才不管罪犯是什么理由!再正当的理由,也是伤害了别人来实现的,就是犯罪。

比如孝子偷盗(商君书云“虽孝子,必以数断”者),既然有能力偷,为什

么不去劳动赚钱?偷别人钱,自己得利,那被偷的人呢?他们不是受害者吗?所以法家要求的就是“人人不敢做坏事,天下自然太平”。

相比之下,我们就能看出,法家的治国原则,更可行。

而传闻中的法家严刑酷法,简直是无稽之谈!怎么定义“严刑酷法”,儒家在这里用了一个混淆一谈的手法。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理由是因迟到会被斩首,不如反了算了!这里就给人一个秦法也太严厉了,迟到都要杀头!但《云梦秦简》(一部秦国官员陪葬的秦法书籍,用作执法人员的参考标准,其中记述有大量的秦国律例)的出土,证明了此说完全是毫无根据,据秦简记载,迟到三天是批评,五天或以上都是罚款,只是罚款的大小不同。不过这件事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秦二世坏法,秦二世当皇帝以后,任意更改法律,大杀嬴氏兄弟姐妹,反对的功臣一律格杀。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擅自改了法律,才有了迟到被斩首的可能。(为什么秦始皇能统治着秦朝不被颠覆,而秦二世当了1年皇帝,秦帝国就灭亡?很多人用秦朝只有短短几十年,来证明秦始皇与法家的残暴,但他们却无法用任何一条史料来反驳,为什么秦国自法家商鞅变法以后,能强大连续近140年,连续6代不出昏君,还能一统六国?照他们的逻辑,秦国不是早完蛋了吗?那时候都6国都不能战胜秦国,而秦国一统后,反而被打败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有机会我另作分析。)(这里结合孙皓辉的说法其实是秦二世之修法只能算是导火索,真正引起秦末农民战争的原因在于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一种新的通知集权形式,而且时间不长,仅有十几年,秦王政统一六国时在战场上杀得尸山血海的仇恨铭记在第一代人心中,同时第二代人可能继承了这种仇恨,并且在秦二世破坏法治中爆发出来。加上二世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庸君,在镇压形式一片大好之时,听从赵高之言临阵欲上前线的最高统帅,使得秦帝国轰然崩塌。当然,如果非要说不尊儒家思想导致这个的话,二世身边其实已经到处都是是儒家士子了,有点名如孙叔通出的主意可是见不得人的,然后世知之不过是因为向刘邦同学举荐人才和定制礼仪的故事)

一牵扯到法家,必然牵扯到秦国、秦朝、秦始皇、秦二世,所以总是跑题,现在我继续拿事实证明秦法不是酷法。

首先要明确一点,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思想高度去看待古代人,我们在看待

古代人的作为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思想高度去理解。酷法是相对于犯罪的轻重来定义的,比如罪大恶极的人,当然要用酷法才能使其他人不敢犯法!比如我们当今的那些狗官,敛财上千万上亿,这些人判他们死刑,都已经是太便宜他们了,根本没有起到震慑性作用。在古代有很多酷刑,酷刑也不是由法家发明的,战国列国都在沿用,魏国魏惠王就听信庞涓之言,挖掉孙膑膝盖骨!和氏璧的发现者,因楚王不识货,一怒之下砍了他的手脚。项羽最酷好烹杀。

墨家言: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秦惠文王时期,墨家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考虑到与墨家的关系,免去他儿子的死罪。而巨子本人则是义正言辞的指责,这是对法律的践踏,二话不说杀了自己儿子。这体现了法律面前是平等无私的,在儒家眼里就肯定被指责为六亲不认,寡义薄情。

儒家好仁政,总是想用同情心去感化罪犯,儒家人总寄托于人能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良心发现而改变。但事实是,不仅没有换来人的自觉提高,反而使人人都无视法律,都在利用各种儒家的道德来掩盖自己的罪。最后大家都是说一套,做一套。

法家是怎么看待罪犯的呢?如果罪犯不尊重别人,而侵犯别人的利益,那么也没必要尊重罪犯的利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如此道理。如果你不把别人当人看,那么你也没资格要求别人把你当人看。所以犯了罪,就一定要惩罚,这就是“公平”的体现。

而儒家那套仁慈,是单方面的,他们只看见了一方,而忽视了另一方。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秦法如丝,动辄触法!

这也是儒家的一个观点,说秦法规定的条条款款太多了,百姓一不小心就触法!这简直就是儒家在鬼扯。

要知道,一个文明的,先进的国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核就是这个国家的法盲有多少,连司马迁都记述:“妇女幼缛无不言商君之法”,虽然司马迁是按照儒家套路用贬义写的,不过也反证了,当时的秦国是一个法律开放的文明国家,相对于其他六国而言,秦国的文明是相当超前的。就好比当今的美国法治,在当

下来说是非常人性化的。

儒家思想是一个毫无法律意识的思想。当朝也是因为这种思想,彻底就是一个毫无法治理念的国家。就是一个儒家的“人治”,而非“法治”!

其中有2个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

1、执法不一,这可是大忌,一个根本就不平等的法律,老百姓如何能信服?谁又会去当回事?当今的社会案例我就不列举了,那些权贵干的事,与他们受到的“惩罚”已经证明了,当朝法律就是一张废纸!

2、老百姓们,没有维权意识,因为“维权”根本就是空谈,由于老百姓根本就不信任这个“法律”,所以老百姓只能想尽办法去躲避“法律”,比如一有困难,就立即找关系,走后门,能用钱解决的用钱,不能用钱的,就只有自己用命。

历来都说法律不完善,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家说法律条文太多!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法律越细,越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

比如《云梦秦简》里举例,一位守粮仓的小官员。因晚上天下暴雨,第二天发现粮食全部霉烂。而依据秦法的详细处罚条例,根据规定予以处罚,顶多就是罚钱。而如果没有这条法律规定呢?那么就得看他上级官员的脸色了,如果上级官员心情不好,拉他斩首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有可能他还得立即托关系,说人情,送大礼,以求上级的减免。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法律不细,导致的就是“人治”成份的增加,因为没有条款说明,执法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力去执法,这对犯案者来说,增大了不必要的罪责承担危险。明明罚款的处罚,却要遭受死刑的可能。电视里也经常显现出,一军营小吏,一时过失,就被将军一剑刺死的场景。

摘录一段秦国司法程序的描述:

侦查: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封诊式》之记载:秦国的司法机关在接到报案以后,要进行侦查,包括现场勘验,以及尸体的检查,完成后还要作成文书,即:爰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了很多爰书,根据这些爰书的记载来看,秦国的司法机关在办案的过程中是非常注重证据的。这样的制度对于正确的审理案件是非常有意义的。

审理(审理的三种结果):

秦国的司法制度鼓励通过正常的审理获得案情,不能正常得到案情的才用笞掠。秦国时把审理的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上”,即“能以书从迹其以言,毋笞掠而得人情为上。”即不经过笞掠而得到口供的,为“上”。第二类为“下”,即“笞掠为下”,意思是审讯时动用笞掠等刑讯的方法才弄清案情的为“下”。第三类为“败”,“有恐为败”,是指通过采用恐吓的手段才弄清案情的为“败”。整个审理的过程分为三步:1)听当事人陈述,即使明知当事人有虚假的陈述也不打断他;2)对记录中当事人的陈述有矛盾的地方发问,再进一步记录;3),对多次变更口供的人,或拒不交代案情的人,经过司法官的同意进行刑讯。

判决:

读鞫,判决以后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叫做读鞫,读鞫以后如当事人服判,就开始执行判决;乞鞫:如果对判决不服,当事人可以要求复审,叫做“乞鞫”,乞鞫可以由当事人自己提出,也可以由当事人的亲属代为提出,但是必须在判决以后提出。

这如今天先进法制国家的法律程序何其相似?西方文明也是在一千几百年后才建立这种成熟的法律程序。是有了超越世界一千年的成熟的法制,秦国才保证国家秩序井然,相对六国成为一个清明之国。这才是秦国不同于六国的根本原因。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法家倡导耕战、禁止诗书、禁止经商,给人民的带来战争,是愚民,不发展经济?

这又是腐儒之见!首先谈“耕战”

这个世界上,要想没有战争,只有一个可能!一统!

如果做不到,那么战争是永远不会停息的。而“和平”靠什么?不是靠儒家所说的什么“仁爱”与“良心”,而是靠的自己国家的实力,只有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他国才不敢侵犯,而儒家那套说辞,只是弱者的自我安慰而已。法家的原则是什么?以战止战!只有消灭所有列国,才有机会建立一个真正和平的国家,否则“和平”只是梦而已。墨家虽然反战,但也有一个观点,就是“断指以求全身”“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的这个天下郎阔的是所有列国,要想兴天下,就必须把阻扰天下兴盛的障碍铲除。就也是秦墨支持和帮助秦国大量研发高科技武器的原因。

当时的各大战国都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之下,所以他们渴望的是生存之路,强国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儒家在战国是根本不被人所理睬的,因为儒家思想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带来问题。

而法家的“耕战”就是根据当时的需要,以强国为首要目的,而这“耕”与“战”都是激发全体国民的最好方式。“耕”,多劳多得,百姓受益,国家受益。“战”,国民富贵途径,国家战力也强大。(耕,其实也可以获得爵位,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模范称号,是一种荣耀。)秦国当时是七大战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且四面受敌,必须快速积聚国力,所以需要执行力超强,上令下达,而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是有抵触的,在这种时刻,必须得清除有碍于改革的不利思想,所以商鞅强调,禁止阅读《诗》《书》(诗、书其实是周朝时期的一些行政方法与礼乐规范,也就是说,是一部古老的执政书籍记录,它早不适用于当时的战国,所以这类书,也是有害无益)(在商君书里边将儒家等种种到的礼仪贬斥为虱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认识到了当时之势,各种非农业人口的口粮都要从农民口中剥夺,而养着一大堆四体不勤同时一边视此为贱民,一边高呼爱民口号的儒者对先秦时期的生产力和劳作能力恐怕是极大的负担。普通民众温饱而已,却要用大量的粮食取样这些人,而且还要把他们养的很好,最好换来的不过是歌功颂德,吹嘘农人的生活是君王赐予的,仿佛不是农人劳作所得,还要跪拜天恩,放在今天

之情况何其相似?当此之时,减轻农民负担的最好办法自然就是减少那种歌功颂德的非农业人口,甚至连官府的官员数量都要严格控制,同时国家征粮不是白征,而是需要用爵位去换取农民的粮食,不知道秦下两千年里高呼暴秦,轻民力之朝代的农人可由秦之农人之尊贵与尊严?)

再来谈“重农抑商”,大家都知道商人的本质是什么?图利,特别注重的就是物质利益。秦国的变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隐秘,秦国当时是封锁一切对外消息,完全脱离与六国缠斗。暗自变法,否则他国是傻子吗?早就扼杀了。韩国就是因为攻齐一战,使魏国警觉。致使韩国变法没能完全。所以商鞅为了杜绝消息的走漏,禁止秦国人经商,而他国的商人,只允许他们在规定范围内,同秦国的官员交易,也就是说由国家出面与六国商人交易,然后国家再由官方销售给国民,隔绝商人之间的交流,走漏消息。变法成功后的秦国,定都咸阳,立即吸引大量六国商人入驻,咸阳也成为了与齐国临淄,魏国安邑等同级的商业大都市。而吕不韦这么一个大商人选择了秦国,说明秦国并不鄙视商人,只是对商人加以控制,谨防泄露国家机密而已。

儒家根本就看不透其中玄机,而只看表面原因。商鞅的变法是非常具有兵家策略的,先走哪一步都考虑得非常清楚。走错一步,变法就告失败。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法家与儒墨道不同的地方在于:

儒家是站在为统治者的角度看问题,儒家认为只要君王的作为好了,那么人民自然得利。这是一种没有站在人民的利益角度看问题的想法,所以不具备可操作性。

墨家是站在底层平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墨家的一整套理论都是强调老百姓怎么能获得人权与利益。但是他极度的打压了贵族与君王的利益,要知道君王与贵族是当时的权利核心者,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命脉。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利益,他们怎么可能来支持呢?

道家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去治国,讲究大家都少点贪欲,自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大家各行其是,不要强加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自然就没有矛盾。但实际

上,强力者必然支配弱者,利益是绝对会产生冲突。单靠强调人清心寡欲是毫无意义的。

法家想到的就是“双赢”!一个社会的稳步发展,绝不是一方打到另一方就能成功的。(举个例子,如果一部法律完全照顾劳工利益,而忽视企业家,那么这些企业家不能得到利益,他何必花精力去创业?不如个人做点小生意算了,这样一来,大量的企业关门,劳工也没有了工作,失业人口反而增加。所以一个制度一定要是双赢,而不能只考虑一方。)

如何才能到达“双赢”呢?

君主的利益是什么?直白点,国家强大,不受外敌侵犯,臣子与人民不犯上作乱。

贵族的利益呢?君王不无故杀人,自己能获得人民创造的更多利益回报。

而人民的利益呢?就是温饱解决,不再因战乱流离失所,有更好的生活空间。

怎么才能让君主、臣子、人民达成一个共识呢?那就是制定符合多方利益的“制度”,相当于一份合同,这个合同的甲乙丙都需要妥协,也有利可图。

法家思想的治国原则:顺时而变,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意思就是每一个时期,要根据当时出现的社会矛盾,找出当时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治理国家,要用符合自己国情的方法,而不是别国用什么,我也照搬。在法律制度上,以前的老旧法律该废则废,对现在社会有害无益的法律都要废弃,不能完全沿用先人的治国办法。(这个顺时而变被一些诡辩的儒生说成,法律天天在变,不符合自己利益了,权贵们就又变了。其实这是完全的谬论,法家的意思是,当这个旧法引得民怨不满时,才要立即想办法变,而不是根据权贵们的利益来变,它恰恰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而变。而权贵们不想变,因为变一次,他们的利益就少一点。)

法家的大局观意识:

法家的一切作为,都在于一个目的,大局为重!

古语有云:“大仁不仁”“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而儒家看问题恰恰就是局部性,片面性,从不考虑大局。比如宋襄公(后市还有个王莽,无视时势,出处追寻这先秦儒家的脚步,最后还复古改制,要从根本上儒家复古思想的,结果换来什么,大家都知道),自称是“仁君”,宋、楚交战,宋军本可以趁楚军渡

河,毫无防备而一举击溃。但宋襄公却坚持以“君子”的方式,等楚军上岸摆好阵势再打!对敌人仁慈的下场,当然是对自己的残忍,宋国被打败,自己也重伤而死。这就叫“大仁不仁”!虽然宋襄公被当成了笑柄,不过后世的很多做法,其实跟宋襄公无任何差别!比如“东郭先生救狼”的故事。为什么儒家会迂腐,就其根源,就是被一个无形的“仁”束缚,没有正确去理解“仁”,“仁”不是说你能善待某一特例就是“仁”,而是大局,是后果。

法家人的执政思想:不畏强权,万事皆依法!

法家思想的进步意义就在于拉近了,不同阶级距离。法家就提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原则,也就是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得例外!商鞅的死,也是因为他毫不手软,不畏权贵的惩治了太子。(有部分学者辩解说,其实也没有惩治太子,而是惩治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所以证明了商鞅还是不敢得罪君王。其实这是没有法律意识的浅薄之见,而且他们并没有读过《秦律》,当时《秦律》就有所规定,未成年人犯法,监护人顶罪,太子当年才9岁,所以犯案肯定是有幕后主使,商鞅是经过了严密的调查而依法办事。公子虔曾要求以砍手来换取割鼻子的惩罚(小说《大秦帝国》),商鞅不答应。商鞅说,每一条法律对应相应的处罚,是不能用任何形式抵消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看看今天的法律,富二代撞死人,只需要赔付一点钱,就算了事,这算什么?那是不是代表比尔盖茨可以来中国屠城了?执法上的严重缺陷,导致权贵根本不拿法律当回事。)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诸子的思想,他们自身就是混杂的,他们自身也不是完全就认定自己一家的思想。

比如孟子,他是儒家,而他的很多观点都与墨家是相同的。而他却又骂墨家,这只是明显的门户之见而已。

比如荀子,身为儒家,他却充分的认同法家法治派思想,甚至有的人不承认荀子是儒家。

比如墨子,虽然批儒,但也继承了部分儒家的思想,同时又兼具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在里面,还有独立的逻辑辩证思想。

可以看出,越是务实的诸子,越是兼取多种思想在里面。

纵横家、兵家、计然家、法家这种极度务实的学派,他们之间几乎可说是完

全相互贯通的,而且是兼用的。只是他们更注重于哪一方面而已。

有了上面这个铺垫,我们就能很清晰的来看待法家三派,法、术、势!

法家的核心思想,依法治国,执法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由于术派与势派也坚持认同这种思想,所以这两派也自然的成了法家的一脉。

法家深受道家老子的思想影响,极度认可道家思想当中的处事之术。所以法家三派都是非常推崇老子的权谋思想的。务实派的诸子都对道家的生存权谋之道非常有研究。

法家势派慎到

他就倡导依法治国,以道家之术治国。君王要做到无为而治。君王不用有多大作为,只要善用臣子,让他们去办理就行了。君王干预得多,臣子的能动性就低。

他强调君王就好比龙,云雾就是权势,没有云雾的龙,就无法高飞,跟地上的蚯蚓无任何区别。所以他提倡君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是保证自己的权势绝对稳固。借助君王制定并依法执行的法律来管理好国家。

慎到其实可以说是最接近道家思想的法家,其实慎到本质上就是道家老子思想的继承者,他的治国策略里都是遵从老子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而他自身又融入了依法治国的概念。

慎到有两个主张可以看出,他是明显的道家思想。“不尚贤”“不尊忠臣”,表面上看,这还得了?

但是我们要用道家的思想去理解,“贤”不等于“能”,在慎到的思想中,“贤臣”指的是那些独立见解很强,很得人心之人。这种人多了,你君主就变得势危了,百姓也许就会听他们的,而不是听你君主的。所以一定不能“尚贤”。但是可以用“能臣”,能臣就是办事很得力的臣子,但是他们不去想多余事情,而是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份内事’。

“不尊忠臣”,慎到认为,这个世界上绝对不乏忠臣,但是忠臣不代表他就是能臣,他不一定能办妥事。治国需要的是能臣,应当忠于职守,而不是忠于君主。这个世上有很多庸才,他们忠于君主,但不忠于职守。他们也许是在为君王考虑,但是他们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干扰很多正确的决策,动辄既要死要活的威胁君王。官员应该忠于职守,而职守不能越过自己的职位。而忠臣自以为忠于君

主而到处插手,反而将朝政搞乱。

所以慎到是一位法家的理论家,在他的理论中,一切都很合理,但实质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君王拥有了绝对的独裁权,没有了截止君王的约束,那么君王自身就要保持一个非常精明和清晰的头脑。一旦遇到庸主,将寸步难行。所以慎到的势制跟儒家推崇的忠君都有了一个同样毛病,就是“人治”成分的扩大。

慎到的构建是,君王是个超级明君,制定很好的法律,每个人都依照这个法律依法办事,违法的人,无论王公贵族,都依法论处。没有贵贱和差别;这样一来这个国家就会人心所向,人的积极性也很高。一片和谐。

儒家的构建是,君王是个超级明君,道德很高尚,用爱心去感染臣子与子民,他们犯错了,大错小惩,用圣人的心去劝解与宽恕他们,他们就会感恩;于是臣子与子民就会以圣人为榜样,都做好事善事,一片和谐。

这就看出来,即使是这种理想的框架,法家也要比儒家更具有可操作性。

慎到的“人治”是针对君王一个人,但是这个君王又是国家的主心轴,君王乱治,国岂能不亡?

慎到时期的齐威王早年不理朝政,致使内政混乱,官员糜烂,外强欺辱。所以齐威王后来励精图治,从自身做起,大察国内的贪官污吏,严明法律。

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两位大夫,朝中很多官员都说即墨大夫坏话,而说阿大夫好话。齐威王暗地查明后,得知即墨大夫是个老实人,不善于交际,所治理的百姓也无怨言。而相反阿大夫善于交际,治理的地方则是民生沸腾。于是齐威王重赏即墨大夫,烹杀了阿大夫。至此齐国上下大振,政治逐渐清明。

乍看之下,这很好啊!其实这就是势制的祸端,齐威王虽然是明君,不过他并没有公开审判,没有给阿大夫为自己辩护的机会,现在大家都知道,很多问题的表象,并不代表真相。为什么明知这个人罪恶滔天,也还是要进行公开的审判程序,列出罪状,然后再处置罪犯,就是为了在法律面前,体现出执法的公平公开原则。让每个人都有据可查。

阿大夫所治理的地方,说不定有其他难言之隐呢?国君多年不理朝政,如果当地发生灾情,或是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如即墨城呢?很多客观因素一样能造就民生的意见。

所以是否冤杀,不得而知,但至少要有审判的过程。在齐威王那里没有,全

凭君王的主观意识去判断,这是很危险的,齐威王也许是作对了的,不代表后世的君王也能如此的明锐。齐国齐泯王时期,就是由于齐泯王君威天下,很多大臣都不敢贸然进谏,即使国君有错,也不敢提。所以法家的败笔第一笔就在于势制。势制虽然强调依法治国,但是它的核心,还是在于要有明君。

法家术派申不害

申不害也深受道家老子的权谋思想,申不害对于势派与法派是高度认可的,他也强调君主的权位要稳固,政令才能有效下达。而一系列在韩国的变法,跟商鞅的实施方案是差不多的,一样是开阡陌,废井田,提倡有功则赏,大用有能力的人才,强调累积国家财富,收缴各大贵族的私兵,重视兵器制造,韩国最为强悍的一点,就是有铁矿,在那个青铜时代,鉄兵器可谓是利器,“劲韩”的由来就是由于申不害的变法,富国强兵,列国都不敢冒进。

不过他认为光有这两样还不够,而重点在于君王要具备心计,春秋战国时期,臣弑君的事太多了。所以提醒君王也绝不相信任何一位大臣,人可以用,但不能过于信任。君要做到无为,让臣子摸不准君王的心思,只有这样做,臣子就看不见君王的底牌,而有所图谋,也少了很多拍马屁者。

申不害的提出用‘术’的方式去勘察贪官污吏,让他们乖乖办事。

玩弄权术,申不害并不是第一人,其实自古以来,人为了自保,都要用术,术也可以称之为谋略,只是术主要形容于官场的政治斗争中。既然有驭臣之术,必有欺君之方,尔虞我诈,你争我斗,反而让朝局政治变得极其不稳定。臣子害怕君王,必然要想尽办法欺君,又要避免其他臣子妒忌自己,而加害自己。所以申不害的术在一定时期实现了政治清明,官员尽心办事,但这并不能长久,有部分“聪明”点的臣子,就学会了钻空子,陷害其他政敌。

申不害授给韩国王族,导致韩国王族极其推崇这套驾驭臣子之术,韩昭侯与申不害之后的韩国,被老贵族服复辟,丢弃了申不害强调的依法治国思想,而对于申不害的“术”,则是乐此不疲。韩国之所以再无法振作,也在于“术”以根入韩国官场,根本无法给有抱负的人以施展空间。这也造就了韩非子心灵里非常冷漠的一面。

法家法派商鞅

商鞅坚持的是法家最主流的思想,依法治国!

这里不是说商鞅就一点不提倡势与术,只是商鞅知道法家的那2个思想可用,但是要慎用,不能滥用。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君王的绝对地位,使臣子没有实力作乱。术已经说过了,是一种处世方法,人生在世,都要运用术,但是必须要有节制。

所以商鞅坚决要求任何事情,只依法办事,君王也不能逾越法律而为所欲为,对官员的作为,以定期考核的业绩为准!执政成绩优秀的,重赏,加官进爵;而毫无成绩的,罢官辞退。鼓励官员直言。诛行不诛心,也就是说,即使此人有重大嫌疑,如果他没有犯法,也不能去惩治他,毕竟他并没有做,只是有可能很想做。这极大避免了君王与官员的“人治”做法。要知道,有权利的人,总是不自觉的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去保护自己的,所以当他预感到对自己有威胁时,就会先下手为强!但这有时候毕竟是主观臆测。

电视里经常能见的一句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得不说这话是唐宋之后儒家之言,和前秦诸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商鞅的秦国是不允许的,你要惩治任何人,首先得有充分证据,不得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商鞅为什么会死?以商鞅当时的地位,他完全有能力铲除所有对他不满的贵族,甚至是太子!春秋战国时期,权臣诛杀异己,擅立傀儡君主的事,多了去了。比如田氏取代姜氏统治齐国,晋国的智、韩、赵、魏家族瓜分晋国,秦国秦献公也是靠大臣诛杀前国君而上位。在那个时代,商鞅变法,使奴隶平民得爵位,受大部分人的支持,他要想篡位,是轻而易举。但是他没有,他宁肯用自己的死,告诉所有人一件事。那就是“法治”,任何人不得不依法!

君王保有权势没错,但是要赢得人心,就不能毫无顾忌,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的证据收集,审判,顶罪去处理。决不能凭君王心情状态,就对臣子进行处罚。臣子犯错,根据法律规定,执行相应的惩罚。臣子有重大贡献,也要依据法律制定的奖励措施,不能君王一高兴,就乱赏。做任何事都有一个规定好的标准。这样才能让所有人信服。

儒家在这方面就完全没做到,对于功臣,也许君王一高兴就重赏。而如果过段时间其他人,也有同样的价值功劳,可惜君王心情不好,就赏得少。处罚时,也是由君王心情决定,所以导致的就是臣子的不服,凭什么他得的比我多?或者凭什么我就要受到这样的惩罚?

这也就是法治与人治的显著区别之所在。

商鞅强调的就是“诛行不诛心”,任何事件都要讲证据。只有公开的摆在台面上执行,才能让所有的人信服,而通过自己的权利去滥用私刑,那么人心是必然向背的。

那是不是“法派”就那么完美了呢?也不尽然,只能说,它适用于当时的年代,相对于儒、墨、道的治国思想,它更优越。毕竟古时候,君主无形中的权利是很大的,即使君主实际上没什么权利,但名义上都必须打着君主的旗号,才能使天下人诚服。法家法律的制定,也是由君王与大臣定义的,所以当时无论哪家的思想,对于君主都是没有具体约束。

儒家,拿道义来约束天子,如果你不行仁政,就会亡国;

墨家,拿鬼神来吓唬天子,如果你不爱人民,上天就要惩罚你;

道家,用无争来警告天子,你要是贪图越多,就越容易亡国;

法家,用法律限制天子,你逾越法律,无视法律,就会亡国。

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都没有任何一个硬性指标,没有一个对君王阶段性出错的惩罚。所以导致什么呢?君王一点一点的犯错,比如我只是有一点点不仁的地方而已,我只是今天逾越了法律的一条而已,这种做法,它不会导致这个王朝的立即崩坏。但是“千里之体溃于蚁穴”,最终经过君王贪婪的欲望而导致王朝的覆灭。

法家其实还有一个缺点,“法”是很死板的,不变通的。它的出现也是通过一些预计或是前期案件的发生,而制定的预防措施。但是往往有“法”没能考虑到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法律从来都是不完美的,随时随地都在变更的原因。法家有个优点是“根据社会矛盾的不同,而法律是可以更改的”虽然它比儒家的“一层不变”好多了,但是它还是无法弥补法律漏洞的缺点。对某些人来说,只要法律没规定到的地方,他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是法家“万事依法”的一个缺陷,过于依赖法律,认为法律可以解决任何事情,这种想法就是错误的。

那怎么办呢?“万事不依法”,那不就成了儒家的“人治”吗?凭感情决断?

当然这更是不可取的!其实当今的“欧美法系的普通法”就有借鉴价值。(关于这个问题,我以后开贴分析,我也只是承认西方这普通法的进步意义,但我认为现今中国还没有达到那种条件,这里不再累述)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为什么要打引号,因为我认为韩非子不是大成,而是大毁者,最后的败也法家会讲到。)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原因就是法家背负了上千年的骂名,几乎历朝好事都是儒家在干,法家就只干坏事。而直接缘由就是因为《韩非子》,这本书可谓是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完全违背的,儒家也正好拿来做反面教材,以体现他儒家的伟大,与法家的龌龊。

成也法家

其实真正成功的是法家的法派商鞅,他的变法使秦国不仅强大起来,而且能延续秦国的强大,传续六代,而统一了中华。没有一个先进的文明制度,是无法生存,甚至是不可能击败六国的。按照儒家的秦王朝暴政,二世亡国的理论,秦国怎么可能延续强大近150年呢?那时候还有六国在,都无法灭掉秦国,反而被秦国所灭,岂不荒唐?

败也法家

也要归结于韩非,历来传颂他为集法家之大成者,但事实上他把势与术这两个具有糟粕的理论放大了。

所以看待法家的成与败,要辨别分析商鞅与韩非2个人的不同。

现在的学者一说法家就说韩非,要知道,韩非也只是个理论家,他根本就没有去实践过自己的理论。而商鞅是实战家,是经过了无数的磨练才成就成功的。

大部分学者都喜欢混为一谈,还自鸣得意。

我们来看韩非的法术势思想是怎么形成的?

势制思想,韩非是王族,自然他的出发点就是维护王族的地位坚决不可动摇。

术制思想,韩国受申不害影响,王族最喜好研究“术”,韩非身在官场,对

这种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早已心领神会。

法制思想,依法治国,法律平等,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本保证,这一点韩非也是绝对重视的。

易中天曾今这样评价韩非:一个教人算计之人,死在别人算计之下,是何等讽刺!

不过我觉得这个评价太片面。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韩非子写《阴谋篇》,可以理解为一把双刃剑,至于读者是用来害人,还是防人,全凭读者自己。

不能因为韩非写了《阴谋篇》,就把他视为阴谋诡计的小人。

兵家也曾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而韩非子的《阴谋篇》就是彻底的剖析人类的邪恶,奸诈一面。让人知道如何来防范,当然如果有人要用这些阴谋诡计害人,也是没有办法的。

如今的厚黑学作家们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他们写出了很多人的阴暗面,就说这些作家也是阴暗的。

而现实当中,往往真正会用这些手段的人,是不会说的。而性情比较正直的人,反而是充分理解了这些手段,而把这些手段公布于众。但是他们本身在实际中也许根本就不会用。这点在韩非身上就有体现,传闻他是被李斯害死的。以他的聪明才智,难道不知道保护自己?也许韩非那时是迫于无奈,韩国即将灭亡,他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秦王朝毁灭的败笔就在于秦始皇用了势制,确立了皇权大于法律。违背了商鞅的“王在法下”的思想,商鞅强调的就是君王也无任何权利去逾越法律的限制,在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是权大于法的。秦始皇是明君,不代表他的子孙也是,秦二世的胡作非为,暴政,不仅激起了百姓不满,连秦国官员也都纷纷不满,导

致众叛亲离,快速亡国!

败也法家就在于,后世儒家为了抹黑法家的功绩,把秦二世的暴政,全部推倒法家与秦始皇身上,造成了后人对法家理解的偏颇。

法家也因为的确含有势、术两者的思想,所以始终被各家抓住这个纰漏不放。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经由这么长的分析法家,可以看出,法家的可取之处,与不可取之处。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应该继承法家思想里,严格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思想,切实的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而不是空谈。法家思想里结合时代的不同,就需要对法律进行修正的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提倡的。现在的法律,对权贵者已经无法起到警示作用。彻彻底底的沦为了控制老百姓的法律,而不是真正为了社会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先做到依法治国,然后当社会提高到一个层次后,人们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法律理念后,才有可能去借鉴欧美的“普通法”!

可悲的是我们当今连依法治国都没有做到!还是沿用的儒家“人治”,在这种环境下还想去照搬欧美的法律是根本不可能执行下去的!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雨中笠翁欢迎您!更多精彩请您欣赏:收藏分类100 大项800余子项,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学、文化艺术、 民风民俗、植物动物、美女靓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异 域风情、书画旅游、花鸟鱼宠、娱乐八卦、幽默搞笑、人生 哲学、职场创业、饮食文化、体育武术、医疗救护、养生保健。百科常识、悬疑揭密、政治军事历史、奇闻异事、空间 美化、朗诵经典、音乐音画、戏剧舞蹈、曲艺小品、美图雷 照、怀旧、文化、读书、博览、影视、等内容谢谢光临百家讲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章儒墨之争(全六集)

主讲人简介】 易中天,生于1948 年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 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 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 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 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 年起开始在CCTV-10 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 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 国》。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 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 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很多媒体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还有一点:有许多人评价易中天,不过世人只会记住易中天而不会记住那些人!易老师已经成为了种文化。

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影响

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影响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 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 法家思想又叫黄老法家。 黄指黄帝,老指的是道家学说。 有人说“道法不分”,这实际是说法家后世继承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即因顺天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法家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

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又重视道德教化。 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 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认为,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 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强民。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 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cctv百家讲坛全六部共36集) 一.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共6集)夫子何人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讲述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 出身、为人、治学及处世态度,由此使观众认识孔子是何许人。(百家讲坛2008年第287期)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中,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学而优则仕,从中评价孔子思想的伟大价值,并分析了培养一个优秀的领导的重要意义等。(百家讲坛2008-10-..君子固穷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向我们讲解先秦时期孔子的君子做官之道,孔子周游各国宣传自己思想的经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百家讲坛2008-10-18 16:23:10)头号教书匠类型: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节目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讲述孔子,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样一种道德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那就是参与政治。实际上孔子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他不做官了,.. 谁是好学生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孔子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在孔门之中,孔子和学生除了师生关系之外,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感觉。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一部——实话孔子之谁..伤心事与玩笑话类型: 历史/史说天下|名家大师|名人|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介绍: 本期介绍了孔子是最守礼的一个人,他一辈子维护的就是礼,他一举一动都不越礼的雷池一步。甚至在对自己后事的安排上,他也遵守礼的约束。但同时孔子又是一个性情中人,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他从.. 二.百家讲坛《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二部儒墨之争》(共6集)儒与侠类型: 文化/名家大师|国学|人文|2008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

者生存。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与法家思想 刘开元 PB11206017 一.法家思想的起源---战国中后期的三大法家思想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运转,依靠的是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在东周末年,随着“礼乐制度”的彻底崩溃,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为了维护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大家不断的对现实不断的探索,寻求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以求社会的再次安宁。于是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仁政”的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主张“兼爱”。而法家则提出以刑法治理天下的“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法家却一直处在被批判的境地。 法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管仲,但是在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强调“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这让法家的思想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发展,是法家的思想进入了空前的阶段,《韩非子》一书更是法家的典范。 1.1商鞅的法家思想 商鞅本名公孙鞅,因其封地在商一带,而有商君之称。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做了两次变法改革。商鞅认为,在战国时代,“国家之所以被看重,国君之所以受尊重,全在于实力”(商君书慎法)。而“强大的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强大;富裕国家一定治理得好,治理得好的国家一定富裕,富裕的国家一定强大。”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而最有效的治国措施是实行法治和耕战政策 讲法治,强调轻罪重刑,以刑去刑。所谓“用刑罚去掉刑罚,国家就治理得好;用刑罚招致刑罚,国家就混乱。所以说:施行刑罚时对犯轻罪的人使用重刑,

法家思想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法家思想对现代法律的影响 内容摘要:法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内涵,影响着我国现实社会。现代法治是人类文明综合发明的产物,一个国家能否顺利走向法治,在相当程度上受其历史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思想流派中,法家是最重视法律的,且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虽然其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法治有所不同,但在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法家法家思想当代法律的影响 一.法家的产生与代表人物 1法家的产生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也为法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学派,如果说儒家和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而在现代也有学者在描述传统政治特点时,用几种说法:儒表法里,儒法互补,儒道互补。这可见法家对历代王朝的巨大影响。 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法家的产生为当时统治者统治天下,维护自身的权利,建立有秩序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人。而这些人当中主要代表是:法家理论的真正开创者李悝,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著名的商鞅变法的商鞅。他们为法家思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 在法家学派内部,也有不同的学说主张和派别,有齐国一派的法家,有秦国一派的法家;有慎到的“势”,有申不害的“术”,有商鞅的“法”。各种派别甚至互相矛盾。 商鞅认为,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的治国手段,他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大不同于以前的社会,当时的世道是一个“乱世”,民心堕落狡伪—“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民愚,则知可以王;世知,则力可以王”。(1) 因此,他认为在“贵贵而尊官”的“下世”,则亲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法家篇

法家 导读: 1、序言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3、法家是如何形成的? 4、法家就是严刑酷法? 5、法太细密人人触法? 6、法家主战禁商愚民? 7、法派思想的重要意义! 8、法家三派有何不同? 9、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10、法家思想对于现代的意义! 1、序言 首先我们要明白,先秦诸子的思想都是为了服务于统治者的,有部分人用法家是服务于统治者的论调来批评法家,就是站在当代人的历史环境,去抨击古代人,这是毫无道理的,脱离了人类的客观局限性在看问题。 在当代普遍人的理解里,法家人是酷吏,而法家思想就是服务于统治者专制的思想。 这种理解其实是由于长期潜移默化造成的,甚至有主流说法,认为汉朝及以后的历代统治是“儒皮法骨”“外儒内法”“外法内儒”等等。 这里先解释下“外儒内法”,也就是“儒皮法骨”,有的人认为,中国历来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表面上宣扬仁爱,高唱道德,而私底下确是用法家的残酷手段来管理。 这部分人是先天的把酷法、苛刻与法家相结合,他们认为法家就是如此,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懂法家。“外圣内王”“儒皮法骨”“外儒内法”都是这个意思!

而“外法内儒”,又是怎么回事呢?这部分人他们对法家有一定认识,法家主流思想是法治派,“依法治国”是法家的核心命题,所以他们认为,历代统治者带着“法治”的旗号,而背地里却是用的儒家“人治”。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可以往历代统治者身上套,比如今日的天朝,表面上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标语宣传满天飞,而实际作为呢?却是背道而驰,所以有的人就说天朝是“外儒内法”。然而天朝又打着“依法治国”的口号,提倡“法治”却在执行力上又与严格依照法律办事背道而驰,反倒是用儒家的人治在执行法律,所以也就有人说天朝是“外法内儒”! 为什么完全相反的两种说法,都是历代统治者的体现呢?因为两种说法,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外儒内法”里的“儒”代表的是以仁爱之心治国,“法”以严刑酷法管制百姓。(这里说的是儒家好的一面,与法家不好的一面。) “外法内儒”里的“儒”代表的是儒家的人治思想,“法”是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这里说的是儒家错误的一面,与法家思想可取的一面)以上两种解释至今也是争论不休,但归根结底,他们都指出了当下的诟病。就是口号喊得响亮,私底下确是为利益集团牟利。 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什么才是真正的法家? 2、法是由法家创造的? 这个问题,大多数分辨力的人,其实都清楚,法不是法家的产物。“法”从蚩尤创立刑法以来,到轩辕黄帝时继续发展的《理法》,自夏商周开始,“法”有了一定的系统化! 大家都知道原始社会,是一个野蛮时代,那个时代是完全的弱肉强食,即使是内部的同一个部落,也是强力说了算。人类慢慢步入文明,要想减少这种内部争斗就必须要建立“法”,“法”其实就是一个游戏规则。大家不能完全只顾自己的利益,‘法’成了内部人的共同契约。这样一来,内部的争斗就得到了有效控制,当时的“法”,只是强力者管理大多数弱者的手段。虽然利益分配不平衡并没有得到改变,但是‘法’对调节内部争斗已经起到了作用。夏商周的“法”,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211564899.html,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作者:高华平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荀子;诸子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102-08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历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由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诸子”概念的含义,既非后来指称众多学者先生的“诸子”,也非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指称与“六艺”(“六经”)相对的“诸子”著作的概念;而是或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对诸公、诸侯、诸伯、诸男言也”——指那些具有“子”爵爵位的贵族,或如《周礼·夏官·司马》“诸子掌国子之倅”中的“诸子”——指“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的概念①。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如今人那样,将“诸子”理解为“众位学者先生”,由于当时的“学者先生”们是因其学术观念的不同而常被人分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和门派(如儒、墨、名、法、阴阳等等)的,故当时他们也只有“百家”之名而不见“诸子”之称。可以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学者先生”虽众,但他们并未被称为“诸子”;因为他们是被分为若干学术群体或学派而出现的,故名曰“百家”。当时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激烈争鸣,不只是发生于那些单个的学者之间,而更主要是发生于一个个学术群体和派别之间,这就形成了中国先秦学术史上的所谓“百家争鸣”。而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所要总结的,就既是那些单个“诸子”们的学术思想,也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学派或某“家”的学术思想。荀子思想的特点也因此可概括为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判与总结。

法家思想对国内现代法治建设意义.pdf

众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那么,对于中国今天的法制现代化事业来说,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本文首先探讨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与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后再看法家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须接受改造,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 1、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最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的一派,对法学也最有研究。他们对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乃至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1.1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应当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来立法,也只有按照新兴地主阶级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称为“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法律面前与贵族平等的思想。 1.2“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①”韩非进一步把“好利恶害”的人性发展为自私自利的“自为心”②。 1.3“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变化,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固步自封。 1.4“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1.5对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视 按照法家说法,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在这里,想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法律的作用,即法律作为治国方略的形式意义。法家强调法具有一种普遍的制约作用,它要约束的不仅仅是臣民,甚至包括了君主本人。其强调法律的成文化,使法律运作有高度的可预测性,认为这样有利于防止徇私。这些都表明了法家强调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法律的作用。法家主张“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但其“法”、“术”、“势”没有任何终极价值内涵,只是治理国家的手段而已。其始终强调治国的关键是“法”,而不是“人”,这些都充分说明法家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2、法家思想的正面积极影响 法家的阶级基础是新兴地主阶级,它是伴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形成而后产生的,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它对我国奴隶制的转化和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法治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1法家重视法的客观性 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并因此把法比拟为度量衡。《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2.2法家强调法的强制性 法家非常强调“法”和“刑”的结合。他们认识到,使法有别于道德或“礼”等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法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后其后盾的,违法的后果,便是国家施予刑罚。《韩非子》说:“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2.3法家重视法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法律既然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信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或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法家对此有充分的认识,故特别强调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2.4法家注重法的权威性 法家思想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特征,是它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管子》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 2.5法家强调法的普遍性 法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务求家喻户晓,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法家认为,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且应严格地贯彻执行,其运作应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不应被官员恣意运用。 从上面论述的法家思想传统的正面价值中可以看出法家是极其重视法律的。他们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倡导法应公布、清晰、易明,从而主张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强调法的操作的可预见性,主张“信赏必罚”;重视法的强制性,力主“法”和“刑”相结合;注重法的客观性,认为它是公平、

先秦诸子百家知识汇总

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 九、农家十、小说家十一、兵家十二、医家 《〈论语〉八则》(《孔子语录》)(七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孔子说:“刚正不阿、果敢坚决、朴实无华、谨言慎语,这样就快接近仁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论语》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儒家、法家和道家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摘要】儒、法、道三家管理思想在现实管理中既有其合理性,并为现实中的管理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但是也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并不能真正的为现代的管理工作服务,我们要深刻的理解三家的管理思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积极性、局限性。 【内容】 (一)开篇简介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它们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河流一样一直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并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在这其中,就有着我国伟大的古代管理思想体系,他们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当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的得以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论。也为提高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企事业单位效率的提高,今天,当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积极的一面和它消极的一面,作为我国古代优秀的管理思想也不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不同,它们在当代表现除了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它们的一些局限性。我们只有深刻的分析出它们的这些积极性和局限性,不断的挖掘它们的深刻涵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的为我们所用! (二)儒、法、道三家的主要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三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一、儒家: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

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

中国法家思想简介

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今天就四个方面对法家思想进行阐述:法家思想概论、历史局限性、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和法家与儒家比较。 首先是关于法家思想概论。 一.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 1)“定分止争”,即明确物的所有权。有比喻为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2)“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四.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法势术”结合的思想。其中,“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第二是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秦朝法治思想的负面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涉及人们思想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人是理性的动物,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 二.法自君出,实行“独断”。“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三.“强国弱民”。法家认为,必须置民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已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 四.“刑用于将过”。处罚“将过”实质上是按人们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为定罪。法家将有犯罪思想的人和有犯罪行为的罪犯等同起来,给予同样的刑罚,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法理是极不相符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笔记

第一部实话孔子 第一集(总第01集)夫子何人 孔子是个学人的原因: 1.好学; 2.博学; 3.活学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好呢? 1.悟性; 2.贯通; 3.实践 第二集(总第02集)学而优则仕 孔子急于从政的原因: 1.实施政治蓝图; 2.实践学术主张; 3.实现人生价值 读书为什么首选做官: 1.做官是读书的目的; 2.做官是士人的正当职业; 3.俸禄是士人的正当收入 孔子做官的原则: 1.天下有道; 2.取之有道 第三集(总第03集)君子固穷 孔子的“三有一懂得”: 1.有准备; 2.有想法; 3.有策略; 4.懂政治 第四集(总第04集)头号教书匠 第五集(总第05集)谁是好学生 冉有:理财专家 子贡:赚钱专家 颜回:读书专家 子路:打仗专家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可以看出: 1.孔子的收入不错; 2.孔子的学生可以做他的管家; 3.孔门师生关系像个家庭 第六集(总第06集)伤心事与玩笑话 孔子是什么人: 1.文化巨匠; 2.失意官员; 3.模范教师; 4.性情中人; 5.孤独长者;( 6.众矢之的)

第二部儒墨之争 第一集(总第07集)儒与侠 孔子和墨子的不同之处: 1.时代不同; 2.立场不同; 3.代表不同: 一、代表不同的士(孔子代表士的上层,有贵族气;墨子代表士的下层,有平民味); 二、代表士的不同群体(孔子代表文士;墨子代表武士); 三、代表是的不同出路(孔子代表士的未来;墨子代表士的过去) 《墨子》中以非字开头的有四篇: 1.《非攻》; 2.《非乐》; 3.《非命》; 4.《非儒》 秦汉以前的社会阶层: 1.贵族(一、天子;二、诸侯;三、大夫;四、士); 2.平民; 3.奴隶 秦汉以后的社会阶层: 1.贵族; 2.平民(一、士;二、农;三、工;四、商); 3.奴隶 孔子和墨子的相同之处: 1.有理想; 2.有追求; 3.有原则; 4.有底线 第二集(总第08集)孔子的药方 孔子的药方:仁爱(有差别有等级的爱) 第三集(总第09集)墨子的药方 墨子的药方:兼爱(无差别无等级的唉) 第四集(总第10集)两位侠士 孔孟之别: 1.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2.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 3.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为人张扬。 孔子是“润物细无声”;孟子是“一洗凡马空”。 孟墨相似之处: 1.墨行侠,孟仗义; 2.墨反战,孟爱民。 第五集(总第11集)三大分歧 墨子的三个方案以及引出的儒墨两家的三大分歧: 1.利害的算计→功利还是仁义; 2.鬼神的吓唬→鬼神还是天命; 3.君主的专政→君权还是民权。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名士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作品:《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荀子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老子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作品:《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先驱可以追溯到管仲,李斯。它形成于战国,衰落于西汉时期。经过2500多年的荣辱兴衰,法家思想依然一起持久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人,它在国家管理,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和我国古代其它学派的管理思想一起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管理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其思想的优缺点也被我们所认识,所改进。本文就将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法家思想与当代管理学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法家思想,管理思想,应用价值,优缺点 正文: 1、法家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先秦法家管理思想体系以价值论,历史论,人性论,知识论这四大支点为基石。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强国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他们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它以提倡愚民政策,强调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严肃无情,激烈强制的手段,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法家的管理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来实现其社会理想。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他们认为,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法家将管理权威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前者指管理者在既成条件下(如受委任)所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自行创造的权威。法家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和强化“自然之势”,主动创设“人为之势”,并以此为后盾,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 2、以担保公司中为例,看法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意义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论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