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历史自1895年开端,在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貌。本章‘包括了中国电影之外的主要外国电影状况的历史分析。

一、早期电影状况

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电影产地,也是世界电影的主要发源地。188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于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1894年4月,爱迪生用他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视镜”开始了商业性放映活动,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默片时代,电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6年,全美已有1 000家“镍币影院”(因人场券为5美分镍币而得名)。1909年,镍币影院已达到1万家。.电影成为适

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为美国早期电影奠定艺术基础的导演主要有:鲍特、格里菲斯和卓别林。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

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格里菲斯的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

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他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三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早期美国电影的发展中,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以纽约为基地一度垄断了电影业的经营。到191乒年左右,这一垄断终于被打破,美国电影的生产基地移向今天已经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公司

在好莱坞逐渐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十年间,对于美国电影而

225

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

目中已经完全消失。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美国电影行

销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

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

行人协会,在W. 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

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

人为中心的体制。影片真正的主人是制片人,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成为决定艺

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心的是怎样多赚钱,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明星制’,勉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

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为这些偶像创造出一

种神秘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所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为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

随着好莱坞电影世界霸权的建立,它的大部分生产开始陷于毫无意义和追

求的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当然,卓别林和勃斯特·基顿的喜剧电影除外。卓

别林的《巴黎一妇人》,创造出朴素省略手法的典型;((淘金记》成为一部具有隐

喻意义的经典作品,是卓别林在无声】电影时代摄制的许多杰作中最完美的一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少欧洲导演陆续来到好莱坞,如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茂瑙等,他们的才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制片公司的抑制。但他们还是和美国导演一道,拍摄出无声电影的最后一批重要影片,如F.鲍沙其的《七重天》(1927) , C.勃朗的《肉与魔))(1927)和K.维多的《大检阅》(1925)等。弗拉

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则为纪录电影奠定了基础。

二、有声电影出现时期

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故事片《爵士歌王》,电影进人到有声时代。《爵士歌王》只是在片中插人了几段道白和歌唱。第一部“百分

之百的有声”影片《纽约之光》,直到1929年才产生,美国之所以迟迟不拍有声片,与其说是技术原因,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原因,因为全对白的影片将妨碍好莱坞影片在国外的销路。同时,这种新的技术受到卓别林、雷内·克莱尔、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无声艺术大师们的贬斥。但是;无论是企业家、艺术家或者某些

观众的反映,都无法阻止有声电影的日趋普及。在有声片初期,由于技术的局限,影片制作大多很粗糙。随着后来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久就能更好地使用声音的效果,给予摄影机以活动的能力,并使影片具有复杂蒙太奇。在导演中间最先适应有声片制作并拍摄出富于创造性影片的有:马莫里安的《喝彩》(1929 )和使

用了主观镜头的《化身博士》(1932),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和《头版新闻》(1931)、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 1929 )和《微笑的中尉》( 1931 ),维多的

《哈利路亚》( 1930)等。卓别林也拍摄了他的第乏部有声片《城市之光》(1931)。有声电影时代一,美国电影产量开始减少,因为海外市场的需求降低了,观众还是喜欢看讲本国语言的演员。为了应付各国民族电影的复兴,好莱坞开

始利用外国演员来摄制外语版的影片,而在限制影介进口或实行影片定额输人

制的国家,则采取就地摄制影片的办法。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掌握了一张最大的王牌,就是一个不懂外国语言的演员,可以用别人的声音来代替他说话。“配音译制”使美国收回了已经失去的市场。输人美国配音译制的影片,在华盛顿

签订的通商条约中成为了一项正式的条款。

1928年,随着雷电华影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形成」了美国电影业的8家大

公司。,它们包括5家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组建于1914),20世纪福斯(始建于1915,合并于1935 )、米高梅(合并于1924 )、华纳兄弟(1923)和雷电华(1928 ) o 还有3家较小的公司,即环球(1912)、哥伦比亚(1924)和联美(1919)0 好莱坞从经济危机中幸存下来。有声电影非常吸引观众:失业的人们时常

到电影院里去寻找精神上的麻痹,可是当他们的经济力量随着经济道机的延续

而告涸竭时,电影院的营业状况就一落千丈。许多大影片公司不得不求助于洛

克菲勒的“大通银行”或者摩根的“斯特拉斯公司”。结果这些大影片公司被迫实行严格的改组,使摄制权直接落在一小撮金融资本家手里,对好莱坞电影以后的艺术发展方向产生的重大的影响。1935年,由于经济危机和有声电影的新

“专利权斗争”的结果,使美国大财阀进一步控制了好莱坞这个电影城。五家大公司占有整个美国电影营业额的88%(其中派拉蒙、华纳和米高梅三家公司,就

占有65 % ),它们拥有4 000家大电影院,摄制的大型影片占美国全部大型片的80%。它们和其他三家较小的公司控制着美国全部影片发行额的95% Do

三、电影黄金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影片产量稳步上升,美国其他地方以至世界各地的许多电影艺术家纷纷来到好莱坞谋求发展。战争期间来到好莱坞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不久就在这里占据了显赫地位。他摄

①「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303

}227制的一系列悬疑影片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经典。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除了早期

的喜剧片、西部片、闹剧片外,歌舞片、强盗片、侦探片、恐怖片等各种类型片也迅

速发展起来。类型电影制作走向成熟,以公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和环境吸引着观众。如出现最早的西部片,它以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为背景,在西部独特的环境中描绘代表“野蛮”的印第安人、强盗、歹徒和代表文明的西部开发者、边

疆居民、骑警之间的斗争,并一再塑造单枪匹马、独往独来的牛仔形象,一直受

美国观众的欢迎。有声片对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依赖,不得不求助于舞台剧,歌舞片随即兴起。而传统的喜剧却遭到严重的危机,只有卓别林依然不断制作

出有新意的电影,从《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到《大独裁者》,再到悲剧影片《凡尔杜先生》,卓别林不断地展示着自己的电影才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有声电影发展十年期间,好莱坞以较高的影片质量和大

量的利润称霸于全世界。这一时期,好莱坞一共摄制了六七千部有声片,拥有卡普拉、福特、惠勒等著名导演,以制片人制、明星制和类型片生产为核心的制片厂

制度进人成熟阶段。'1939年,根据畅销小说改编的影片《飘》在商业上获巨大成功。‘年轻的奥逊·威尔斯于1941年导演了((公民凯恩》这部从叙事结构到镜头

结构均有重大创新的影片。这部影片和他后来拍的《安倍逊大族》(1942)对以

后电影的影响十分深远。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的纪录片在英国的格里尔逊和荷兰的伊文思的

影响下再次受到重视,拍摄了((开垦平原的犁》(1936),((河流》( 1937)和《城市》(1939)等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除为军方.摄制了大批军事训练片和战

争纪录片外,还摄制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堪称经典之作的纪录片,如惠勒的《孟菲斯美女》(1944)、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

制作出《我们为何而战》的系列片·G.卡宁和英国的C·里德合作导演的《真正的光荣》(1945)等。

四、变革时期状况

美国电影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年相比减少了一半、再次,“非美活动委员会”的调查活动,该委员会在1947年开始“驱除异端”运动,持续好些年,最终

形成麦卡锡主义。大批导演、制片人、演员、编剧都被列入黑名单而失业。恐惧、失望和思想败坏使美国的“黑色片”达到了顶峰,最足以说明这点的是1950年有三部这样的影片同时完成:《柏油丛林》、《城市之夜》和《街头骚动》。

除派拉蒙公司之外,几乎所有大公司都濒临倒闭。1950年到1960年,好莱坞生产的影片只有3 000多部,虽然1960年后危机有所缓和,但在国内外市场

上亿万观众的丧失表明好莱坞陈旧的商业方法已经失效。尽管彩色电影普及,

但是仍旧无法挽回好莱坞的颓势。随后的美国越战,民权运动更加剧了情况的

恶化,直到60年代末,随着新好莱坞的兴起,才使美国电影重整旗鼓。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也有了发展①。

好莱坞的财政困难,使制片公司开始挺而走险,起用那些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如罗伯特·奥尔特曼、马丁·斯科西斯、布赖恩·德·帕尔玛、斯蒂文·斯皮

尔伯格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这些青年人崇拜和向往欧洲电影,接受“作者观念”的影响,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讲述个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影片

直接面对、探索社会问题,往往包括政治问题。反英雄的主角,压抑的社会环境,性的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坦率处理,普遍存在于这些电影之中。性和暴力从未如

此坦率、直接地表现过。从1967年开始,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麦克·尼克尔斯的《毕业生》等一批电影新人的代表作,以对传统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反讽和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拉开了新好莱坞的序幕。电影史家通常将从1967年至1976年的好莱坞称为“新好莱坞”。但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讲,人们

通常将这个时期延续至今,即将60年代发生转变以后的好莱坞统称为新好

莱坞。

20世纪60年代末,丹尼斯·霍帕的《逍遥骑士》、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约翰·施莱辛格德的《午夜牛郎》等集中出现,他们以对当代青年观众感受的表达创造出好莱坞久违了的票房纪录。一时间,面向青年就意味着票房的成功,成为制片商们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这些影片与经典类型电影有着很大的不同,它

们在电影形态上更倾向于欧洲的艺术电影。60年代的这些电影创作开启了新

好莱坞时代,而新好莱坞的辉煌时代却在70年代。70年代的青年导演们重回

类型电影的传统,试图开掘出经典类型电影的新元素,在商业价值的体现中关注个人的艺术追求。他们之中有拍摄《教父》、《现代启示录》的科波拉,拍摄《穷街

陋巷》、《出租车司机》的马丁·斯科西斯,拍摄《星球大战》的卢卡斯,拍摄《大白鳖》的斯皮尔伯格等。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把握

好个人艺术追求与商业价值体现之间的关系。

在经历了60年代反类型、反传统的运动后,;70、年代的好莱坞又重回到打造美国梦的类型电影制作上来。除了科幻片、恐怖片这样的经典类型,以前生产数①【美〕伦纳德·夸特、埃伯特·奥斯特:《当代美国电影》,杜淑英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版,第124-181页。

}229-量较少、影响不是很大的生活伦理片、战争片等异军突起,不仅在票房上获得了

成功,还获得评论的青睐。其中的一些影片在类型开拓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现

代启示录》(1979) ,《猎鹿人》(1978')等对越战的反思在影像上达到了新的高

度;《克莱默夫妇》(1979)则引领了关注普通人、关注家庭生活的生活伦理片的

创作潮流。80年代集中出现了一批既叫座又叫好的该类型影片,如《母女情深》、《金色池塘》、《普通人》等。

五、80年代以降的状况

从so年代开始,美国电影业进行大规模兼并,几家大公司掌控了电影工业。90年代势头丝毫未减,并导致好莱坞的全球化。但在新媒体巨头们眼里,电影

再也不是头等大事,电影娱乐产品只是许多种赢利方式之一。90年代初,几家

大制片公司每年发行近30部影片,到90年代末平均只有一半左右。制片厂的

目标是每年在全球收人十亿美元,才能支付营业费用,支撑国内外有线、录像和卫星平台的运转①。为实现这个目标,制片厂主要依靠大制作、大明星赢得主流电影市场。主流市场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市场,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婴儿高峰期出生的已有孩子的那代人的市场。这种市场定位意味着制片厂要将

资源投人展现宏大主题、大制作规模的影片拍摄,因为这样的影片易于在国内市场的宣传和在上千家影院同时放映。90年代后,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另一个特

点是第二市场或辅助市场的逐步成熟。第二市场包括录像带租售、DVD、付费家庭录像、网络电视,付费光缆电视和辛迪加组织等。在一整套销售环节中,电影院是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环节,继之以其他。第二市场可以连续数十年为像《飘》、《音乐之声》和《星球大战》这类经典创造收入。计算机的影像处理技术可以防止流行电影胶片原版的损坏或老化,从而延长这些电影在第二市场上存

在的时间。第二市场的强劲增长大大增加了电影制片公司的收人,使居高不下

的电影制作成本得到了补偿。《指环王》系列电影的成功运作便是一例。在《指

环手:指环同盟》获得成功之后,新线公司选择了一种新的运营策略,即利用发行'DVD的机会为影片造势。DVD的宣传费用为下一集影片的推广节省了不少开支。

2000年后,独立制片公司的影片制作更趋活跃。其创作不仅个性鲜明,而

且不少影片票房不菲。独立制片公司的成功引来了好莱坞大公司的抢购,像著

名的米拉迈克斯、十月等独立制片公司就纷纷被大公司置于名下,这种趋势对于美国电影发展影响的利弊现在还无法断言,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疾多独立①Money Matters: Hollywood in the Corporate Era, p.97一114, edited by Jon Lewis, The New American

Cinema,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230制片公司的存在和发展,在过去几年中为美国电影的艺术创新和拓展市场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活力。他们把生产的电影交给大公司去做市场营销和发行,

因为要想发行成功必须要有大的资金投人和广泛的发行渠道,这些对小公司

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大公司则具有这两方面的实力。近年来独立制作的影

片如《乔治·华盛顿》、《誓言》、《不在现场之人》、《梦的挽歌》等令人耳目

一新。

类型电影基本延续了传统的程式化制作,科幻片、灾难片、恐怖片、动作片、喜剧片等类型影响力最大。重拍片和续拍片集中出现,仅2002年一年就有30

多部续拍片,《指环王》、《哈利·波特》、《黑衣人》、《星际前传》、《精灵鼠小弟》、《王牌大间谍》、《间谍小子》、《星际叛变》、(( 007》的续集等都在其中,包罗了好莱坞能够赚钱的所有类型。当然投赞也比有史以来任何时候续拍片上

都大。前传后续也成了好莱坞的一大绝招。《星球大战》、《木乃伊归来》、《沉

默的羔羊》等名片都拍了前传。将成功的老片重拍,在好莱坞已经司空见惯,

也是它面临题材危机十分巧妙的对策。重拍了《龙凤配》、《精神病患者》、《哈

姆雷特》,((11罗汉》、《甜蜜11月》、《人猿星球》等片,在票房上获得成功。好

莱坞不仅翻拍自己原创的经典,还翻拍外国影片。如2001年的《香草天空》,

是西班牙1997年的影片《挣开你的双眼》的重拍片;而2002年的《失眠》则是

挪威1997年的影片的重拍片。日本拍摄于1998年的著名恐怖片《午夜凶铃》

在2002年也被同名重拍。美国电影已不再只是重复自己,转而到异域寻求新鲜

故事,进行本土化讲述。

一些风格独特,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游走的导演仍在不断探索。大卫·、林奇

在2002年拍摄了鲜明、尖刻、歇斯底里又令人难以忘怀的影片《穆赫兰道》。罗伯特·阿尔特曼是美国电影界另一位风格极为独特的导演,拍了《浪漫医生》( 2000) ,《高斯弗庄园》(2002)。马丁·斯科西斯2002年推出了《纽约黑帮》,

力图意义依旧如《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好家伙》等深远,细节技巧毫无疑问,但它却缺少其他作品拥有的那种能震撼人心的灵魂。还有罗曼·波兰斯

基的作品《钢琴家》,它是继《辛德勒的名单》之后对战争和人性这样宏大主旨的反思之作。另外还有斯派克·李的《第25小时》、山姆·门德斯的《毁灭之路》、托德·海恩斯的((远离天堂》、亚历山大·佩恩的《关于施密特》等几,这些带有暴

力、灰暗色彩的作品具有美国电影难得的批判和反省精神,它们一如它们的导演一样虽不是主流电影的猛将也算不上惊世骇俗的作者,但它们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有不同一般的艺术品位。也许正因为它们的存在,人们才对美国电影总保持着新的期盼。

231第二节欧洲电影发展简史

美国电影虽然也经历了新旧好莱坞的变革,但其电影理念和电影传统基本

保持和延续下来。与之相反,欧洲电影史则波澜起伏、流派更迭,而且国家民族众多,文化传统同中有异,因而,欧洲电影风格多样,艺术与文化底蕴深厚,其电

影史相比于美国也.要丰富复杂得多。

一、无声时期的“先锋”影像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了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这

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这是欧洲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标志着人类开

始跨人影像时代。欧洲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电影事件是20年代兴起的“先

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在艺术观念上反传统、反商业,主张个性自由抒发,表现心理现实。“先锋派”电影强调影片的纯视觉性,试图从电影的直观特性和运动性出发,去扩大、挖掘电影视觉表现的可能性。由于对历史概括或概念理解不同,“先锋派”电影运动所包容的范围及分类也各不相同,在此主要介绍: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法国的印

象派电影、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蒙太奇学派。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1919年,德国拍出了第一部具有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卡里加里博士》,影片讲述了一个精神病院院长模仿18世纪意大利一个名叫卡里加里的魔术师,进行催眠实验,通过控制一个名叫恺撒,的梦游人行凶的故事。影片曲折地表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艺术家对现实的愤慈不满和苦闷焦虑的心境。“表现

主义”主要体现在影像风格上,布景、摄影、服装、化妆等都以扭曲怪异的形式出

现,影片完全摒弃了外景,全部镜头都在摄影棚里拍摄。三位美工师都是表现主义画家,所有内外景空间,甚至所有“光线”,都是他们以扭曲的构图画制出来的。表现主义风格的影片,还有《疲倦的死》(1921)和《诺斯费拉图》(1922 )等。表现主义电影是德国最早的一种民族电影流派,对世界电影,特别是对美国30 年代恐怖片、盗匪片和40-50年代流行一时的“黑色电影”的出现和发展也产

生过一定的影响。

20世纪20年代,德国出现了稍晚于表现主义电影较为写实的“室内剧”电影,1924年的《最卑贱的人》是其代表作,题材来自俄国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外套》,编剧梅育将其改编为一个年老的大饭店侍役悲剧命运的故事,批判了德国232社会的一种丑陋国民性:对当权者的盲从与对权威的笃信、膜拜。《最卑贱的

人》全部舍弃了字幕,大量运用移动摄影,在电影史上被称为是“电影技术的一场革命”。德国早期电影还存在过更写实、更具社会意义的“街道电影”,在真实的街道上,以一种直接的、客观的风格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代表作品有乔治·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等。

(二)法国“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以德吕克为中心,包括阿倍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马赛尔·莱皮埃等人组成了法国电影中的“印象派”。印象派电

影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其特点是: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创造氛围,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冈斯在印象派导演中最富创造性,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车轮》。影片成功

地创造了加速蒙太奇手法,用以表现火车车轮风驰电掣的钢铁运动:风景、人的

面孔、机车制动杆、水蒸气等交替出现,节奏越来越快,观众的神经愈来愈紧张,画面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视觉效果。加速蒙太奇的发现赋予电影以一种近似

音乐的品格,使电影成为一种“可视的音乐”。冈斯的另一部代表影片《拿破仑》最重要的创造是三面银幕的运用,、当影片出现波澜壮阔的大场面时,三部放映机把不同的场景投在三个并置的银幕上,扩展了观众的视野,给人身临其境的

感觉。

(住)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的艺术宗旨崇尚颠覆和破坏一切社会与艺术规范,推崇个性的彻

底自由。《幕间休息》(1924,雷内·克莱尔执导)是达达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影

片由一系列充满幽默感的即兴笑料汇集而成,大量使用了达达主义所惯用的惊

人的效果、离奇古怪的隐喻,以及故作神秘的手法,影片以荒诞、幽默等隐含的方

式讥讽了资产阶级的礼仪习俗、风尚和文化。

超现实主义电影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一条安达鲁狗》(1928)是超现实主义电影

的代表作,由侨居法国的西班牙籍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萨

尔瓦多·达利共同编写。‘影片没有任何统一的逻辑线索,描写的只是一个朦胧

的诗意世界,用直接的视觉形象来表现心灵的感受和震动。影片追求惊人的、激烈的效果:一双男人的手在磨剃刀,随后,剃刀一下子切开一个女人的眼珠……

男人抚摸女人的乳房……男人的手被卡在门缝里,突然,手上出现了黑洞,四围爬满了蚂蚁……男人闯进屋,想要拥抱他所渴望的女人,却被两根系着南瓜的长绳绊住,绳子另一端绑着两个修道士和钢琴,两头死驴放在钢琴上……。影片追

求一种非理性、非常规的创作模式,将现实与幻想、神秘与荒诞、欲望与破坏、自

233 由与束缚、美丽与凶残、幸飞福与痛苦等对立内涵在特定时空下,富有诗意地融为

一体,形成了一种张扬个体自我的、自由跳跃的电影风格。

超现实主义影片还有布努艾尔的《黄金时代》(1930)、女导演谢尔曼·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1927)、谷克多的《诗人之血》(1930)等。

(四)苏联蒙太奇学派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先锋派”电影运动中的独特一支,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影坛,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做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主要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杜甫仁科等人。在艺术

宗旨、美学追求方面,苏联蒙太奇学派与其他“先锋派”电影有着根本区别,但在

形式探索、革新语言方面有着共同倾向。

爱森斯坦先后提出“杂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也称“理性电影”)理论,建立了蒙太奇学说的完整理论体系,其代表作丈战舰波将金号》(1925)被公认为是电影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影片第一次把革命的人民作为主人公搬上

银幕,创造了崭新的艺术语言来表现革命思想,“敖德萨阶梯”是影片中运用蒙太奇结构的最杰出段落,爱森斯坦使用了他在理论著作中探讨的各种形式的冲

突和蒙太奇方法。“敖德萨阶梯”结束部分,波将金号的起义水兵向沙皇军队总部开炮,银幕上出现三个石狮子的短暂镜头:第一只狮子在沉睡,第二只在苏醒,第三只起身站立。单独看,每个镜头“内容是中性一的”,但它们的总和,通过一只

狮子吼着跳起来的幻觉,即产生一个新思想:俄国人民已经觉醒,奋勇反抗沙皇政府的反动统治。爱森斯坦此后还拍摄了《十月》(1928),《总路线》(’1929 ) , 《墨西哥万岁》、《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8),《伊凡雷帝》(1945)等影片。

普多夫金在蒙太奇观念上,比较温和、折中,更突出强调电影的叙事性。1926年,普多夫金完成了代表作《母亲》,影片改编自高尔基的同名小说,表现女主人公尼洛夫娜的革命经历。影片中展现了充满抒情魅力的俄罗斯自然景色,

蒙太奇手法更重视诗意的隐喻手法,其中用冰河解冻象征革命力量蓬勃发展,以及用高擎的红旗象征革命的必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片段。

二、“二战”前后的写实主义电影

20世纪30年代,世界电影进人了有声时期,类似于20年代欧洲“先锋派”

电影的影像实验虽然依然存在,但强调戏剧性的叙事电影在欧洲和美国都占据

主流。美国有声电影初期靠拢传统戏剧,特别是戏剧假定性的倾向十分明显,欧洲电影在注重情节叙事的同时,注意叙事内容与现实社会、人生境况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写实色彩,包括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等。

234 (一)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是指法国3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影片大都表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遭遇,多数是悲剧,在表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的同时,电影表现富有情感色彩,洋溢着某种诗情画意。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演员表演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创作鼎盛时期的

主要导演有让·雷诺阿、马赛尔·卡尔内、叙利恩·杜维威尔等。其中,雷诺阿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31年,雷诺阿执导的《母狗》标志着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开始,1934年的《托尼》被公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品。在雷诺阿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两部影片是《大幻灭》(1938)和《游戏规则》(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这两部影片有着明显的反战主题,大量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

头叙事,如《大幻灭》中战俘们正在临时搭设的舞台上演出,听到法军收复某要塞的消息后,齐声高唱《马赛曲》,摄影机先由舞台向右移动,拍摄群情激奋的战俘情景,同时景深镜头表现了前景的德国土兵与后景战俘的不同情绪与对立;然后摄影机左移,拍摄左边战俘的情景,接着回到了舞台中心位置,完成了180度的环摇;稍做停留后,摄影机又左移,再次拍摄左边的战俘。整个镜头一气呵成,气势磅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雷诺阿是一位对世界电影史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艺术家,他总结了前人与

同时代艺术家的实践经验,最终确立了世界电影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了一套系

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他的创作实践为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的“场

面调度”理论提供了实证,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对现代电影观念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二)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

1934年4月的全苏作家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

原则,倡导文艺工作者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这一时

期的苏联电影最突出的特点是革命斗争和建设的题材占据了主导位置,其中,

最突出的是1934年由瓦西里耶夫兄弟拍摄的影片《夏伯阳》。影片表现了苏

联国内战争时期红军英雄夏伯阳的传奇事迹,塑造了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点

的革命军人形象,概括了许多红军官兵的典型特征,但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夏

伯阳站立在架设着机枪的三套马车上冲锋陷阵的画面构图,洋溢着崇高壮美

的格调,充满激情和视觉冲击力。《夏伯阳》极大地感染了当时广大的苏联观众,塑造了一个“银幕神话”,是当时苏联确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文化策略。这个时期电影强调塑造正面英雄人物形象,以发挥榜样的力量。30年代后半期,苏联电影进人了创作高峰期,代表性影片有:《马克辛三部曲》、《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波罗的海代表》、《带枪的人》、《高尔基三部曲》以及后来证明235部分歪曲了历史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在卫国战争期间,在艰

苦困难的条件下扩苏联还拍出了《区委书记》、《她在保卫祖国》等比较优秀的

作品。

从40年代后半期起,苏联文艺政策主张“无冲突论”,银幕上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充斥,主人公变成了“完美无缺的理想主人公”,特别是,出现了神话领袖人物、宣扬个人迷信的作品。苏联电影开始不景气,到50年代初,低到只有六七部的可怜数字,苏联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半停滞状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在世界电影史上曾产生重要影响,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日本战后独立制片运动、新中国电影以及许多民族电影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响。

(三)英国纪录电影运动

3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次纪录电影运动。运动领袖约翰·格里尔逊反对以虚构的故事和人工的布景演出电影,认为这是对电影这一最有群众影响力的艺

术媒介的误用,英文“纪录电影”一词便是他首倡使用的。英国纪录片运动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与教育作用,在他们看来,电影艺术意味着用电影的艺术手段(画面构图、蒙太奇、音画配合等)来创造性地处理真实生活场面。

1927年,格里尔逊说服英国帝国市场委员会设立了电影部,自己担任主任。1929年,他拍摄了著名影片《飘网渔船》。这部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摄制的影片,在制片方式上具有了革命性意义。从1930年到1933年,电影部的成员增至30 多人,如巴锡尔·瑞特、阿瑟·艾尔顿、斯图亚特·莱格等,同时还邀请弗拉哈迪

等著名纪录片导演来英国工作。几年里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如,弗拉哈迪的《工业的不列颠》,瑞特的《从乡村来到城市))和《山峦起伏》,艾尔顿的《逆流而上》等,反映英国社会的尖锐问题,如失业、劳动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形成

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纪录片创作运动。

1933年,英国邮政总局接管了电影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情报部

接管。新加人的成员有保罗·罗沙、埃德加·安斯戴、阿尔培托一卡瓦尔康蒂、约翰·泰勒和哈里·华特等。代表性作品有瑞特的《锡兰之歌》、安斯戴和艾尔

顿的《住房问题》、瑞特和华特的《夜邮》、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等。纪录片

与故事片的相互渗透是战时英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特点,《众星睽视》( 1939)和

《效忠祖国》(1942)等故事片明显地有一种纪实风格。这种风格对战后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兴起有一定影响,战后欧洲很流行的所谓故事片中的纪

录手法,即导源于此。

1951年电影部的解散宣告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终结。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意大利出现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犯罪等,236而统治意大利影坛的电影美学是虚假的、粉饰太平的,意大利的电影工作者在此

背景下,响亮地提出了两个口号:“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其核心内容便是“真实”,由此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还我普通人”指人物形象的变化。新现实主义影片主人公都是普通工人、农民、小市民和城市知识分子,影片反映他们的普通生活。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影片的主人公是普通工

人安东·里奇,通过他失业、得到工作、失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地再现了意

大利的社会现实。“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指生活场景的变化。在此之前,电影

生产几乎完全工业化,尤其在好莱坞,一切内景几乎都是在工厂里以标准化的部件搭制,外景极少,即使有也多半是假的。编剧、演员、摄影、布景,都有显著的假

定性。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将视野转向城市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

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客观忠实地还原自然环境和事件进程的完整性,实现了电影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电影从越来越呆板凝固的戏剧性空间中解放出来,获得了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

新现实主义也革新了影片结构,以‘旧常性”取代“戏剧性”,按照生活的实际流程结构影片。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上也打破了大团圆式的封闭结构,大

量启用非职业演员,尝试在影片中使用地方方言。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编导有:

西柴烈·柴伐梯尼,新现实主义最杰出的剧作家,编写过《云中四步曲》、《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和《温别尔·

D罗马11时》,《小美人》等重要作品。

.罗西里尼,1945年编导了新现实主义奠基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是第一部真实地反映意大利抵抗运动以及意大利人民的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为新

现实主义电影开辟了道路。之后,编导《游击队》、《德意志零年》等影片。

维斯康蒂,1942年编导《沉沦》,得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之父”的美誉,1947年编导的《大地在波动》被认为是最全面和最彻底贯彻了新现实主义电影

创作原则的一部影片,之后,编导了《小美人》、《罗科和他的兄弟们》、《威尼斯之

死》等。

德·西卡,作为导演与柴伐梯尼合作,拍摄了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作品,包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温别尔·D》等。

德·桑蒂斯,意大利共产党员,新现实主义流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2 年,与维斯康蒂合作撰写了电影剧本《沉沦》,该片被公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萌芽之作,之后,编导《悲惨的追逐》、((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罗马11

时》等影片,其中,《罗马11时》将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梦幻机制的陈237规与束缚,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彻底的美学革命,标志着现代电影的开始。

三、法国“新浪潮”电影

在1959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出现了若干部引人注目的由法国青年编导

制作的影片,其中有戈达尔的《精疲力尽》、特吕弗的《四百下》等,这些编导和他

们的作品带来了新的电影观念和新的表现形式。随后,从1958-1962五年间,

法国大约有200多位电影新人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

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来定义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新

浪潮”给法国影坛以巨大震动,并且像潮水一样迅速影响和波及到欧洲、亚洲、美洲等地,使得世界电影艺术在60年代出现了革命性变革。

(一)“新浪潮”构成与特点

“新浪潮”的主要编导大多是来自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包括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罗梅尔、里维特等人。他们在电影创作上

提出了“作者电影”观念,试图确立导演在电影中的核心位置,导演决定一部影片的风格和形式,而且导演完全可以像文学作家一样表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为了实现这一主张,他们更倾向于编导合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驾驭

影片的主题与风格。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亦如其理论一样与他们的个人

经历及其精神气质十分相像,这是“新浪潮”电影的最大特点。

“新浪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变革,其实是与“新浪潮”电影作者对世界和

人生的存在主义观点相一致的。在他们看来,传统艺术的理性结构已经不能反

映混乱荒诞和非理性的现实世界,传统叙事主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已经被现代

社会中的自我丧失、扭曲和变形所取代,因而他们要探求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既然现实世界就像一场噩梦,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诞的、无理性的,那么,怎么能再从理性的结构出发去反映它呢?所以,“新浪潮”推崇他们的精神导师安

德烈·巴赞的“纪实美学”,主张电影要更接近生活,贴近现实,表现生活的混乱与无序,反对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戏剧性效果和因果叙事的故事化倾向。例如,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是一部取材警匪片模式的影片,但与传统的警匪片已有了本质的区别。传统警匪片围绕一个犯罪或追逐的叙事核心,情节高度戏剧

化和集中化,而《精疲力尽》中已很难找到一个叙事的中心,影片跟随主人公米歇尔的活动,将许多看似无关的松散事件串联起来,而且在具体叙事时又常常穿插进无关的细节,破坏叙事的完整性,表现生活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新浪潮”电影电影编剧常常具有随意性和即兴式特点,许多台词只是在实际拍摄时才最后根据实际效果或即兴灵感确定,有时导演甚至只是规定一个大

致的情境,由演员自己自由发挥,在演出中完成台词。在影片风格上更为自如便238捷,表现领域和场景更为开阔和多样,具有类似于纪录片和新闻片的特征,赋予

影片一种自然、逼真、偶发的纪实风格。

总之,法国“新浪潮”电影在“作者电影”观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电影模式、

电影语言和电影技法采取了大胆超越的态度,一切为我所用,并不断创新,其形式的探索一直与其影片意义的表现相配合、相一致。

(二)“新浪潮”主要代表

“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编导及其作品概要情况是:

1.戈达尔。戈达尔是现代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世界电影史影响深远,甚至有人认为电影史可以分为“戈达尔前”和“戈达尔后”两个时代。

1959年,29岁的戈达尔编导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期间创作的主要影片有《卡宾枪手》(1963) , ((疯狂的比埃洛》(1965 ) ,《我略知她一二》(1966)等。这一时期,戈达尔深受存在主义影响,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的存在主义特征。影

片《精疲力尽》可以说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形象化图解。在这里,人生的荒谬性和人的行为的无逻辑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

让一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编导了一系列“政治影片’,’,包括《真理》(1969) ,《东风》(1969),《意大利的斗争》( 1970 ) , ((直至胜利》( 1970 ),以及《一切顺利》(1972)等。70年代,戈达尔一度中断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回法国拍摄故事片,主要有《故事》(1980 ) ,《芳名卡门》(1983 ) , ((新浪潮》(1990)等。在这一时期,戈、达尔有意向传统靠拢,在影片中注意了叙事成分和情节线索,但依然风格独具,不肯媚俗随流。《芳名卡门》的主人公依然是反社会、反秩序、反传统的叛逆者,影片躁动着蓬勃的青春激情,“新浪潮”时代的影子依然清晰‘可辨。

从戈达尔创作的总体上看,其最大的成就是始终不渝地向好莱坞电影美学

的霸权主义挑战,力图冲破已经定型了的传统叙事模式。特别是其60年代中后

期的作品越发偏离传统的戏剧式结构,他这时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化的论文”或“政论化的电影”,他利用影片来评论现实,使影片成为他图解和宣传政治观

念的工具。

2.特吕弗。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由于他的大力提倡,“作者电影”被广泛认同,成为电影史上评价影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

1959年,特吕弗编导了第一部长故事片《四百下》,该片也是他的五部互相衔接的自传体影片的第一部,其中很多情节是根据他自己的经历编写的。之后,特吕弗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的爱情》(1962),《偷吻》(1968'),((夫妻生活》(1970),《飞逝的爱情》(1978)等四部自传体影片。由于上述五部影片的主人公安托万是由同一个演员扮演,演员随着剧中人一起增长年龄,因而在银幕上造成

了一种“罕见的真实感”。特吕弗有意选择了一个与自己的形象、性格、气质颇

为相似的演员让一皮埃尔·莱奥扮演安托万这一角色,而莱奥也多少有意识地

模仿特吕弗,并逐渐变得与特吕弗形体相像、举止一致,这就使影片的自传性质和个人色彩更加引人注目了。

除上述五部自传体影片外,特吕弗导演的主要影片还有《枪击钢琴师》(1960 ) ,《朱尔与吉姆》(1961),((‘柔软的皮肤》( 1964 ) ,《穿黑衣的新娘》(1967) ,《密西西比美人鱼》(1969),《野孩子》(1970),《两个英国姑娘》(1971),《美国之夜》(1973.),((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最后一班地铁》(1980) , ((隔壁的女人》(1981)等。戈达尔与特吕弗代表了“新浪潮”电影作

者的两个发展方向:戈达尔始终架鹜不驯地挑战传统电影规范,其电影观念与

视听语言一直处在试验与探索状态;特吕弗并不想完全颠覆电影传统,而是在

保持电影作者身份的同时,对主流电影加以改造,在艺术与商业之间走平衡

道路。

3.埃里克·罗梅尔与雅克·里维特。他们风格接近,从容淡雅、蕴藉隽永,都偏爱细腻的心理分析。罗梅尔更擅长设置人物关系,时常形成连环的类似

“猫捉老鼠”的情境,以此展示潜藏着的人格角逐与心理冲.突,里维特的影片以片长异乎寻常著称,他偏爱不间断连续拍摄的“妹镜头”段落,超长的时值使他能够展现真正的日常生活节奏,近乎静态的画面敏感而又细致人微地记录人物

的微小动作及背后的心理活动。克劳德·夏布罗尔是“新浪潮”导演中最具商

业化的一位,1959年编导的《表兄弟》是“新浪潮”初期的董要作品。“新浪潮”重要作者还有路易·马勒、雅克·德米、克洛德·勒卢什等。

(三)“左岸派”

“左岸派”是法国的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因此被称为“左岸派”。主要

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仑·罗伯一格里叶、亨利·科尔皮、阿涅

斯·瓦尔达等,代表作品有《广岛之恋》(1959),《长别离》(1960)、《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横越欧洲的快车》(1966)等。虽然“左岸派”与“新浪潮”在艺术创新的探求上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在电影观念和电影语言的探索上较之“新

浪潮”更为极端,带有更大的实验性。

“左岸派”的主要编导大都来自于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在他们编剧或执导的影片中,对话和内心独白构成了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影片《去年在马

里昂巴德》在开始时,摄影机面对的是一座空荡荡的豪华旅馆,摄影机在迷宫一样的长廊中徜徉徘徊;与此同时,传来了飘忽不定的画外音。随之渐渐地出现了240人物和更多的景致。影片的开始段落给人的印象是: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似乎

是摄影机和画外音在逐渐创造出一个世界来。随着影片的展开,这个世界愈来

愈完整,人物就存在于这个构制出来的世界中。

“左岸派”电影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影片表现了回忆(《广岛之恋》)、杜撰(《横越欧洲的快车》)、想象(《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长别离》)以

及记忆、遗忘、潜意识等复杂的内心活动。“记忆与遗忘”是最经典的叙事主题,如《广岛之恋》中的女主人公试图忘记战争年代自己在家乡内韦尔的痛苦恋情,她自以为已经忘记了,可在日本广岛—这个布满战争伤痕的特定时空里,噩梦

般的记忆如毒蛇般再度舔甜心灵,而她与日本男子新建立的爱情也消失在过去

的创伤中。遗忘是为了告别过去,获得心灵的宁静。记忆虽然被理智强行压制

下去,却已经化为了潜意识,成为生命中永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且,此情绵绵无绝

期,记忆与遗忘的痛苦与矛盾将伴她终生。

在艺术表现上,“左岸派”最大的贡献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将逻辑的、线性的时间改变为错综复杂交替的“心理时间”,空间也由具体的物理空间或叙事空间改变为“心理空间”,在时空转换方面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如《广岛之恋》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故事情节和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大量的闪回和画外

音手段,把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纪实与虚构以一种跳跃性结构自如地连接起来。现在与过去两个时间是两个平行的连续的过程,它们巧妙地交织在女主

人公现在的思绪起伏的情感中。因而,“左岸派”将电影带人了另一个无比广阔深邃的世界—人的内心,开拓了现代电影的表现时空,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

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主义电影的兴盛发展

法国“新浪潮”之后,欧洲电影整体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写实主义电影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转向内心、注重形式的现代主义电影所代替。现代主义电影寻

求一种更为个人化的表达方式,更关注生活中的个体的生存境遇、心理状态和情感矛盾。

(一)英格玛·伯格曼与瑞典电影

瑞典是地处北极圈的北欧小国,无声电影时期瑞典曾是世界上电影最发达

的国家之一,两位早期电影先驱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兹·斯蒂勒产生

了世界性影响。进人有声电影后,瑞典电影陷人了长期衰落状态。直到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凭借英格玛·伯格曼的辉煌成就,瑞典电影再次确立起崇高地位。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对伯格

曼的管束严厉到臻于残忍的程度,童年生活笼罩着严峻、压抑的气氛,这对伯格241曼后来的创作有着极深的影响。4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电影编导,50年代初,在

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随着《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6) ,《野草0)(1957),((魔术师》、(1958)等影片的拍摄完成·,伯格曼跻身于

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伯格曼的主要影片有“沉默三部曲”,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i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 1972)等。之后,伯格曼拍摄了《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1)等。其中,《芳妮和亚历山大》是伯格曼拍摄

规模最大的影片,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他自称这是他“作为导演的一生的总结”。伯格曼的影片带着鲜明的、只为他个人所独有的标.记。他的影片都由自

己编剧和执导,几乎所有影片都同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密切关联,他的作品具有恒久不变的美学原则、独特的主题、叙事风格和表达方式,演员阵容、摄影师及其他

主创人员也基本上固定不变。这一切都决定了英格玛·伯格曼是一位永远独树

一帜的电影艺术家。

伯格曼的影片几乎都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生的痛苦、死的恐惧,人与人的难以沟通等主题展开。宗教对伯格曼的影响深及骨髓,他一方面对宗教深深

“迷恋”,几乎其所有的影片都脱离不了宗教在他生活和艺术中的深深烙印;另

一方面又对宗教持强烈质疑与反叛的态度。《第七封印》表现了14世纪十字军

骑士安东尼奥·布洛克面对灾难和瘟疫横行的北欧大地,虔诚地叩问上帝,可他发现忏悔室里的不是上帝,而是死神。他一生执著信仰的世界核心—上帝,始

终是一个虚无的空缺,由此他发出质疑:“我们在恐惧中制造了一个偶像,并把那个偶像叫做上帝。”

伯格曼开始创作的阶段正是西方存在主义思潮最盛的时期,因而表现世界

的荒诞,生命的痛苦和死的解脱便成为他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在他的影片中,死亡的巨大阴影时时笼罩在主人公身上。《第七封印》以表现主义的视觉造型塑

造了死神冰冷苍白的形象,《呼喊与细语》夸张但又真实地把死亡的全过程带有“强制性”展示给人们,“强迫”人们去“经历”一个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伯格曼在展示以上主题时,总是试图揭示造成痛苦和不幸的人性根源,这就是他更为关注的主题: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可能性。伯格曼认为,人类痛苦的根源在于彼此间的冷漠、隔膜和仇恨。5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如《第七封印》、(野草毒》等影片中,伯格曼还试图寻找沟通的希望,但进入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对社会和人性悲观意识的加重,伯格曼将沟通之门死死关闭了。

伯格曼把电影创作视为一种阐述和思考哲理与人生的个人化艺术表达方

式,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有人把他的影片称为“灵魂的电影”。

伯格曼引导瑞典和整个欧洲电影在电影观念的发展演变方面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

242 (二)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后期,分化而出的“心理新现实主义电影”使意大利成为现代主义电影创作重镇,也出现了最多的、对世界电影产生深刻影响的现代主义电影作者。

1,: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安东尼奥尼生于1912年,早·年曾人圣保罗

大学攻读经济及商科学位,40年代主要拍摄纪录片,.代表作是《波河上的人们》(1942-1947 ) 0 50年代,开始拍摄故事影片,《呼喊》是这一时期安东尼奥尼最

重要的作品,他把表现重点从叙述故事转移到展示主人公的精神状态上来,叙说现代人的一种难以言传的不安心境和烦恼焦虑。60年代是安东尼奥尼的创作

盛期,这一时期的创作奠定了他世界电影大师的地位,其作品主要是“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奇遇》( 1960 ) ,《夜》(1961 )和《蚀》(1962 ),以及他的第一部

彩色影片《红色沙漠))(1964)0

《奇遇》叙述桑德洛与恋人安娜前往西西里岛游玩,不久发现安娜失踪了。在搜寻过程中,桑德洛与安娜的女友充劳迪亚走到了一起,可克劳迪亚很快发现桑德洛与一个妓女厮混在一起。《奇遇》上映后,许多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次看到这部影片的人都感到十分恼火,因为他们始终没弄明白那个失踪的女人—安

娜,究竞下落如何。其实,《奇遇》中混乱的人物关系和错乱的情节安排是与安东尼奥尼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的,安东尼奥尼曾创造了“爱的荒漠”这个字眼,用以表达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正的爱是不存在的这一观念。影片《奇遇》的男主人公桑德洛,恰恰是这一观念的化身。他精神空虚,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放纵情感,在人生的道路上处处追求奇遇。影片让安娜在失踪后再不露面,也不交代她的下落,表面上看是破坏了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实际上,这正与男主人公桑德洛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的思想状态相吻合。

“关于人类感情的三部曲”抛弃了传统的戏剧结构方法,毫不妥.协地坚持了生活的自’然节奏。安东尼奥尼完全使用外在的表现和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机不作任何直接描写,有人称这种表现方式为“生活流”。

《红色沙漠》以拉文纳港的工业郊区为背景,在这个地区,现代工业几乎把环境全部破坏。安东尼奥尼创造性地运用色彩作为表意符号,影片的色彩基本

上由红·黄·灰·蓝组成:黄色是工厂烟囱冒出的烟雾,是工业文明毁灭人类生存环境的象征;蓝色的阴郁冰冷隐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冷淡;红色作为影片

的主色调,则象征充满压抑与恐怖色彩的现实空间,既是写实的,又是心理的、幻

觉的。安东尼奥尼对色彩大胆、反常规、反现实的探索,在电影史上广受赞誉,被

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影片”。

60年代中期以后,安东尼奥尼开始走出意大利,尝试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表

}243

!影视艺术概论要点总结

一、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展现在银幕上的画面与声音,在特定的多维空间中塑造直观视听形象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综合性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他艺术形式给人的是视觉或听觉的感受,而影视艺术兼具时间空间艺术两者之长,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和空间艺术的造型性结合起来,既是在空间中延续的时间艺术,又是在时间中展现的空间艺术,从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崭新艺术。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 1,文学为影视改编带来丰富的可能性 2,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对影视艺术的濡染和渗透 3,影视艺术具有文学性 三、什么是艺术的文学性? P7 四、影视画面的造型性 与绘画相比,电影的造型性有共同特点: 1,边框的存在,无论电视还是电影屏幕,都有个长方形的边框,影像被框在其中 2,焦点透视法则的遵循。影视创作与西方写实绘画一样,都是在二维的平面上显示三维的“逼真幻象”。3,光影的运用。对于影视艺术来讲,光线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造型元素和手段。 五、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有哪些? 1,音乐能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气氛基调,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感染力。 2,加深人物心理的刻画。 3,对于蒙太奇镜头的连接具有连贯作用。 4,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起着歌颂、赞美等评论作用。 5,深化主题思想 六、影视艺术的逼真性 1.影视艺术的真实性分为:直觉真实、心理真实、技术真实三种 2.影视艺术的技术真实分为看得见的特技和看不见的特技两种。 七、怎样理解影视艺术是艺术品也是商品? 商业利润的追求,决定电影艺术的生产、发展、没有商业性,电影的艺术性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因,。同时,艺术性增强促进了电影业的繁荣。电影的价值包含了精神影响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对生产者和发行人来说,经济效益是不可忽视的;对于观众,艺术性是第一追求。经济效益是电影生产的动力,艺术性是电影的观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以吸引观众为前提,而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就是电影的艺术性。中国电影要想走向国际市场,抗衡好莱坞电影,在关注艺术性的同时要加强商业运作。 八、好莱坞电影的产业形态 1、首先是电影的生产。好莱坞通过判断市场利润来选择故事题材和拍摄类型 2、其次是发行制度。好莱坞较早使用分账发行制,为其成功的商业运作提供了保证。“利润均沾,风险共担” 3、促销制度。通过网络宣传、网络广告、发布网上新闻等进行更大规模更快速的宣传造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经济效益,拉近了观众距离。 九、构图的定义及分类。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的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影视构图是相对于传统造型艺术的构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具有运动性。 第一种,分为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 第二种,分为技术性、艺术性、哲理性。其中艺术性又可分为意义延伸性、象征性、情绪性。 第三种,分为纪实性和象征性。 十、色彩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性。 十一、照明的三个基本元素:光的方向、性质、强度。 光的方向:分为顺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 光的性质:分为人工光、自然光 光的相对强度:决定因素:光源发光强度、被照对象与光源的距离 十二、运动镜头分为:推拉摇移升降跟 推:被摄物位置不变,摄像机向前缓缓移动或急速推进的镜头。 作用:1,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 2,突出细节,突出重要情节因素或与表现主题有关的喜剧元素 3,强化人物情绪,作为转场镜头 4,模拟视线的集中与投向 5,推摄速度影响画面节奏 拉:与推相反,将摄相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 摇:摄像机机位不动,机身做上下、左右的旋转运动。 移:摄像机沿着水平或垂直方向做横向或纵向移动拍摄的镜头 跟:跟镜头又称“跟拍”摄像机跟随者运动这的被摄物体一起运动拍摄的画面 十三、景别 景别指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远近而造成画面上的形象的大小。它的大小与摄影镜头的焦距焦距有关。画面中人物大小是划分景别的参照物。景别分类: 1,远景。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的电影画面。 2,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3,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 4,近景。腰部或胸部以上。 5,特写。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6,中近景。腰部以上。 十四、无声源音乐 无声源音乐,发声体不属于故事空间,创作者为了渲染影片情绪而匹配的音乐,习惯上成为配乐。作用是1,按暗示主题 2,渲染主题 3,连接段落,简化叙事 4,揭示主题。 十五、音响的作用? 1,增强真实感。对自然音响的还原。 2,扩展叙事空间。画外空间和画内空间。3,聚焦叙事主体。音画合一。4,表现人物心理。

影视艺术概论

第一章 电视艺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电影和电视的区别: 1、拍摄工具不同。电影是摄影机,电视是摄像机与录像机。 2、存储介质不同。电影利用感光胶片,电视利用磁带。 3、放映地点与放映方式不用。电影是利用放映机在电影院放映,电视则通过远距离传输,在每家每户电视机上播放。 4、观众观影体验不同。电影院环境封闭,节目固定,观众注意力非常集中。看电视多是在家里,环境开放明亮,观众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观看节目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观影方式具有一定随意性。 电视主要功能: 1、信息传播 2、新闻纪实 3、艺术表现 第二章 尼普柯夫圆盘——世界第一个机械电视(贝尔德,英国电视之父)——电子电视(兹沃雷金,1923,光电摄像管,全电子电视关键设备。1924,第一台电子电视模型,完成摄像到显像完全电子化过程) 1930年,《花言巧语的人》世界第一部声像俱全多幕电视剧。 1936年,英国BBC亚历山大转播,标志世界电视诞生。 1954年,美国NBC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是 英国的克拉克,通讯卫星之父。 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 美国《枪烟》,最早电视系列剧。 第一部情景剧,《玛丽凯和约翰尼》。 1958年5月1号,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电视台,正式试播,这一天被公认为:中国电视的诞生日。 195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10月,中国的第二家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问世。同年12月20号,中国的第三家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现黑龙江电视台)正式播出。这三家电视台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正式起步。 第一部电视剧是1958年6月15号,北京电视台《一口菜饼子》(直播小戏) 1958年9月2号,进入正式播出期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二部电视剧《党救活了他》。我国第一部多场景大型电视剧《新的一代》。 1964年12月,北京电视台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豫剧《朝阳沟》和《红灯记》,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录像播出文艺节目。 1978年5月22号,中央台播出《三家亲》,这是复苏以后中央台录制的第一步电视剧。“飞天奖”:1981年设立的“飞天奖”是我国最早的电视剧奖项,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它的设立大大提高了电视剧的质量。 《万紫千红》: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率先开办了一个杂志型的文艺专栏节目,这是大陆第一次开办综合文艺节目。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阶段: 1、直播电视剧时期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文献综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摘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电影开始到来.而在初期电影制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美国.随着战争的爆发,各种文化的侵入,及后继越来越多的文化及科技的交流,中国的电影业也开始慢慢崛起,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才真正的诞生. 中国电影在经历多个时期后,逐渐变得成熟。在五代导演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并渐渐走上国际化。中国的电影产业也逐渐趋于正规。虽并不完全成熟,但但在世界电影上已开始斩露头角。中国的电影史是一段不仅代表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记录者。 【关键词】 工业革命电影诞生定军山发展史记录者 【中图分类号】J905 一·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了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背景之下的产物【1】。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他和历史互相介入【2】。中国电影的发轫,几乎和世界同步。在其诞生的第二年既1896年,便传入了中国。不过中国自制电影,却始于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平摄制了戏曲片《定军山》。自此,中国电影产业及艺术正式拉开了序幕【3】【4】。 二·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民族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在这样条件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势必发展的深度及广度有限。而在当时,世界电影拍摄,制作等方面都还不完备。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势必有利可图,电影公司经营者中既有海外侨民,也有留学归国人士,而占据主体的是国内从事小说写作和戏剧业的人士,电影数量也在慢慢增多。 2.1)1905《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页。在此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叙事短片,喜剧短片等各种类的短片拍摄为长故事片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标志着中国叙事电影的开端。1921年开映的《阎瑞生》开启了中国长故事片的试制,随后出品的《海誓》,《莲花落》,《好兄弟》等长故事片,涉猎了侦探片,爱情片,伦理片等多个片种。上海影戏公司“商务印务馆”影戏部和“明星”公司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制片机构。 2.2在数部片中,1923年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比较好的满足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等方面等方面的要求,且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因此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5】。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成就【6】。 三·建国前中国电影的发展 3.1)1930年,“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产业化进程达到了新阶段。

影视艺术概论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历史篇第七章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第一节美国电影发展简史 世.界电影历史自1895年开端,在不同国度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貌。本章‘包括了中国电影之外的主要外国电影状况的历史分析。 一、早期电影状况 美国不仅是重要的电影产地,也是世界电影的主要发源地。188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发明了活动电影摄影机,其后又发明了电影放映机,并于1893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影摄影棚。1894年4月,爱迪生用他的电影放映设备—“电影视镜”开始了商业性放映活动,这是美国电影史的开端。默片时代,电影在美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06年,全美已有1 000家“镍币影院”(因人场券为5美分镍币而得名)。1909年,镍币影院已达到1万家。.电影成为适 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为美国早期电影奠定艺术基础的导演主要有:鲍特、格里菲斯和卓别林。1903年鲍特的《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和《火车大劫案》,使电影从一种新奇的玩意儿发展为一门艺术。影片中使用了剪辑技巧,鲍特成为用交叉剪辑手法 造成戏剧效果的第一位导演。格里菲斯的巨大功绩在于他吸取了各派或各个导 演点滴分散的发明,加以融会贯通组成一个系统。他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等都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卓.别林于1914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谋生》,立即吸引了全世界观众。1919年,卓别林、D.范朋克、壁克馥三位著名演员和格里菲斯一道创办了联美公司,以发行他们独立制作的影片。 在早期美国电影的发展中,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以纽约为基地一度垄断了电影业的经营。到191乒年左右,这一垄断终于被打破,美国电影的生产基地移向今天已经闻名世界的好莱坞。美国电影史上闻名遐迩的八大公司 在好莱坞逐渐发展起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十年间,对于美国电影而 225 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 目中已经完全消失。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美国电影行 销到世界各地。好莱坞此时已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由于在明星制度鼎盛时 期有些明星的行为不检点招致公众的抨击,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 行人协会,在W. 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订了“伦理法典”,以便在审查影片时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对话和场面。这就 是著名的海斯法典,它对美国电影的约束一直延续到1966年。 20世纪20年代,美国影片生产的结构从以导演为中心逐步转化为以制片

最新影视艺术概论期末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论述1:电影的综合属性: 艺术性、商业性、科技性、意识形态性 艺术性: 电影的艺术审美特性: 1、高度逼真性: 2、假定性:以二维平面空间表现三维立体空间 艺术取舍加工后的影像 艺术真实 3、综合性:多种艺术有机融合 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 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 电影中的艺术性多体现在镜头对人物或风景的处理上以及服装造型等方面,如《黄土地》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影片表现的是翠巧的悲剧,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的贫困落后状态与精神的麻木愚昧。作为中国电影艺术性的代表,给观众心灵的触动和启迪。 商业性 电影具有浓郁的商业性: 1、从世界电影诞生时开始切入——公开售票卢米埃尔梅里爱 电影的拍摄制作,商品发行放映,后产品开发 2、电影由浩大的社会群体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3、电影生产在现代工业生产的背景下,具有现代企业的特征,并且快速完善的进入电影文化产业的阶段 电影的消费和需求、供需和价格体系、运作模式和分配比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运行机制和经济规律 电影的商业性体现在制作上及目的。一般商业片制片商为挣钱所以会请时下受欢迎的明星,拍大家喜欢看的,拥有大场面,即使剧情老掉牙。近年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几部弘扬国家主旋律的影片,充分利用了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这主要包括覆盖式的集中宣传、全明星阵容、视觉奇观的追求与营造等。 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1、电影本身是具有艺术性的产品 2、电影的生产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 3、电影的艺术性需要通过其商业性得以实现 4、电影的商业性又需要艺术性的保障 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两者在电影这个母体里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因此任何对电影商业性或是艺术性的压制都是对电影本性的扭曲。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在电影中是能够和谐相处的。电影既然作为商品,就避免不了被资本所掌控,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这种状况而感到悲观。因为电影生产虽然是一种商品生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它同时还是一种艺术生产。而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精神性生产,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程序。电影生产虽然不能不受到资本的控制,但是,它毕竟是由编剧、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诸多方面的人员共同参与的精神性劳动,资本控制不了每一个电影生产者个体的精神,控制不了每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人,这就为进步的电影生产者打破资本的控制提供了可能。事实上,电影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亦大有人在,例如卓别林,他的电影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打闹喜剧形式出现,在保证电影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现代大生产状况下大众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性被扭曲异化的深层事实,从而为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 重点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

影视艺术概论考试要点

影视艺术概论考试要点 李天浩 一巴赞 “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 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 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象的本体论》。 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代表文章包括《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的电影神话》、《电影语言的演进》等。 二景别 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三类型电影

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 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电影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包括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类型电影三个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图解式的造型。四情景喜剧, 电视情境喜剧是一种30分钟的系列喜剧(含广告时间),主 要的特点是现场观众的设置,以播出时伴随现场观众的笑声 (现场观众声音或后期配制)为主要外部特征。 五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英国自由电影运动(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比 法国新浪潮运动晚了三年) 背景:“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在文学作品中塑造“反英雄” 人物,表达英国中下阶层青年的愤怒 1、英国自由电影运动的创作原则 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

世界电影发展史概述

公文写作小试牛刀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世界电影概述* * * 1.被誉为“电影蒙太奇之父”是___________。 A.格里菲斯 B.卢米埃尔兄弟 C.鲍特 D.爱森斯坦 2.________首先把他喜爱的狄更斯小说的叙事手法拿进电影,创造出后来被称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剪辑手法。 A.布努埃尔 B.鲍特C.奥逊??威尔斯 D.格里菲斯 3.被誉为电影界莎士比亚的导演是________。 A.岩井俊二 B.小津安二郎 C.黑泽明 D.北野武 4.下列电影中属于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品的是__________。 A.广岛之恋 B.西西里的美丽传说C.魔戒 D.悲梦 5.“数字癖”是下列哪个导演惯用的技法___________。 A.王家卫 B.许鞍华C.蔡明亮 D.陈可辛一、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895~1918)(一)法国电影(卢米埃尔兄弟、梅里埃)1.卢米埃尔兄弟(世界电影之父) 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第一次售票供应电影,其中包括《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火车进站》、《婴儿午餐》早期短片。 2.“电影特技之父”乔治??梅里爱(法)为电影开辟新天地乔治??梅里爱重要的贡献有以下几点:1.创造第一座电影摄影棚;2.

开创了“停机再拍”的摄影手法;3.发明了许多特技,如淡出、淡入、叠印、多次曝光等。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他被公认为“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189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一直作为世界电影的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产销量最高。鉴于以上原因,法国被誉为“世界电影的故乡”。(二)美国电影(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电影) 1.爱迪生开创美国电影之先河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全美电影首次商业公映,这标志者美国电影的开端。 2.埃德温??S??鲍特开创电影剪辑之先河鲍特的电影《火车大劫案》揭示了电影剪辑的叙事潜能,被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故事片,创作的美国西部片的最初风格。 3.电影艺术诞生的诞生与“现代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格里菲斯执导的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被作为电影艺术诞生的标志,最早提出“蒙太奇理论”,尤其是他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成为一种独特的叙事形式。 4.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崛起,并从一战期间,称霸世界影坛。二、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1919~1930)(一)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对世界电影具有深远的意义,核心代表人物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爱森斯坦:“表现性蒙太奇”,重在表意。《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叙事蒙太奇”,传统意义上的“剪辑”。《母亲》/1926年。(二)“意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简介

中国电影发展史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对现代电影的原理有很大的启发。但是,真正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狂流》剧照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简述世界电影发展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影的发展与技术的发展不无关系。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诞生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电影叙事形式经历了鲍特的《火车大劫案》,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美国默片“喜剧片”叙事以及卓别林的喜剧观念的发展。他们对于电影早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电影业开始恢复。为了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研究,富有创新精神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开始了积极的实验与探索。1917年~1928年的十年间,产生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和电影著作。由此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的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有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年~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印象派电影主张电影要根据人们最初的印象去真实的反映生活,反对形式主义。印象派电影由路易德吕克和他的志同道合者一起开创,以谢尔曼杜拉克、阿佩尔冈斯、让爱普斯坦等为代表人物,拍摄的代表作品主要为《流浪女》、《西班牙的节日》、《车轮》、《忠实的心》。印象主义学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启发,他们开拓和扩展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

印象主义学派的影片,由于还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叙事性,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依旧能够在商业系统中制作和发行。相比印象派电影,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的作品则是极富有个性化的实验影片。 这些流派以不同的形式对电影默片的视觉表现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主要分为“纯电影”的美学实验、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实验以及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 活跃于法国20年代的各种流派,对电影视觉语言的贡献都是无可估量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实验精神对于当时,乃至现在的世界电影艺术家们都有着激励和鼓舞作用。 从1918年到有声电影的诞生,德国电影曾一度辉煌。各方面的优势使得德国电影到了20年代中期,便赢得了世界一流电影的荣誉。德国先锋派电影艺术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现实面前,更加密切地关注着德国的社会现实。从1919~1924年,大约五年的时间里,以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为标志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诞生。这一电影美学流派同样受到先锋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德国艺术家们对于社会现实愤然不满,并采用表现主义变形、夸张和奇特的艺术语言,作为他们内心恐惧、焦虑的外部精神的流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面,表现主义的电影诞生了。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就是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而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则是20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首先,世界电影创作的发展为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时代和任务要求创立一种新的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侵略,西方电影也输入了中国。这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揭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此后几年,放映西方影片,从上海到北京,逐渐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内地。这种情况,尽管是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905年秋天,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影片拍摄的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影片虽然只是几个片断。长度只有三本,但当年60岁的谭鑫培,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饰演黄忠的英雄气概,使影片的试拍获得了成功。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影片《难夫难妻》。此片虽为短故事片,却是我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从影片内容来说,也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表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此后,张石川又导演了影片《黑籍冤魂》,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因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灾难。这时,中国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短片,较有意义的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战争》和二次革命的《上海战争》。 有声电影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了中国。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试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转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雨过天晴》,天一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歌场春色》等,片上发音的试制获得了成功。尽管在这些影片的摄制中,借助了法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但毕竟宣告了中国有声影片的诞生。 2.进步电影的艰难成长阶段(1931年至1949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两种电影。随着中国 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文艺上的“鸳鸯蝴蝶派”便渗入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低级、庸俗的影片;一些公司,还掀起了竞拍不伦不类古装片的风潮;武侠神怪片也大肆泛滥。这是由于投机商人、官僚买办、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电影造成的恶果。中国电影游离于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之外,影响和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加强了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电影发生了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工作者,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明星”“联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为阵地,拍摄了以反帝反封

完整版中外电影史外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美国电影,”syuzhet与情节(“休热特”俄国形式主义术语用故事(“法布拉” fabula, ) 为电影叙的关系作为新的符号建构重新审视了电影叙事学,俄国形式主义术语 ) 事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类型电影的具体片种概述、西部片1那个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片,它与喜剧片相比较符号特征十分明显:也被称 作牛仔那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形象和那个跃马驰骋持枪格斗的激烈场的茫荒的原野,是关于美其深层的符号和象征:面等等。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并将文学语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言的想象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克鲁兹1924年出现的西部经典式的影片——詹姆斯.部片真正完形的标志,西是的《篷车》和约翰福特的《铁骑》.,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西)(1938年由约翰·福特的《关山飞渡》又名《驿车》 .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部片之一,凯文 2、歌舞片多由歌由大量歌舞组成的影片。歌舞片是纪录歌剧演出或根据歌剧 改编的影片。早期歌舞片多为轻松唱演员担任主要角色。主要依靠歌唱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舞蹈和音乐方面的艺术成娱乐性强的舞台艺术片。歌舞片突出表演歌唱、优美、年代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摄制《四十二号世纪20就,故事情节大都比较简单。20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问世。街》后,西方歌舞片曾风靡一时。1927 由于它是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故以歌舞为主。 、强盗片3它往往以一个或一伙强盗的强盗片或犯罪片是一种以现代都市为 背景的类型片,发迹,犯罪历程及最后走向衰落和失败的历史构成中心情节,并通过这些强盗的故事为观众提供大量的动作场面和悬念。 默文勒鲁瓦(《魂断蓝桥》的导演)拍出《小恺撒》;威廉惠尔曼(《翼》的导演)拍出(《公敌》);霍华德霍克斯拍出《疤脸大盗》三部著名的强盗片接踵而至,从而开创了此片的经典时代。 自30年代开始确立的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类型片之一,它已开始演化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一,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描写集团犯罪的强盗片;其二,主要强盗和警察形成力量均势的其三,以各种犯罪行为为故事核心的纯粹的犯罪片;警匪片。此外,诸如《美国往事》、《好伙伴》、《巴格西》等以强盗生涯为内容的传记式强盗片。 新一代犯罪电影,如大卫林奇《蓝丝绒》、《心中狂野》;奥利弗斯通《天生杀人狂》;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冰血暴》;昆廷塔仑蒂诺《低俗小说》等。 、恐怖片 4(又译为《化默片时代最著名的美国恐怖片是1920年《杰克医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录象艺术发展简史——电影

费德里科费里尼 安东尼奥尼 法斯宾德 罗伯特布雷松 让吕克戈达尔 维斯康谛 文德斯 布努艾尔 帕索里尼 0世纪后期的录像艺术 ——录像艺术发展简史 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译者不详 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审美性而争论不休。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类似于《泉》这样的现成品还只是开始。在纽约,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克雷斯·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和吉姆·戴恩(Jim Dine)的偶发艺术,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混合媒体作品(配有床、小鸡标本和电线),卡罗里·施内曼(Caroles Schneemann)的身体装置,以及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画板,不过是当时展出的多元化艺术品中的数件而已。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宣称,艺术(他指的是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蕴藏在作品之内;现在,他的座右铭受到了冲击,因为时下的观念是,观念和语境才是艺术实践的核心。 极简抽象艺术及其衍生出来的艺术、观念派生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艺术形式。艺术批评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这样写道:”艺术家对作品的地位漠不关心,他们任由想像纵横驰骋。”在视觉艺术领域内,错觉艺术手法遭到摒弃;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尽量删减的简约风格,它接近于工业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已相去甚远。这种潮流显示出,在艺术世界内,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或者如艺术史所说的”高尚”艺术和“低俗”艺术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而此时,在艺术世界之外,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是电视。 这一段的艺术史,开篇通常是讨论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的《旗》(Flag)、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条纹画》(Stripe Painting)或者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而录像艺术则只字未提。这种情况,部分与录像艺术的身世有关。录像艺术产生于60年代中期,因而我们有必要从当时的形势–世界日益为媒体,尤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1、1895~1918:草创时期1895~1918:草创时期 1、"法国: 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 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 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 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 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该学派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了“剪辑”全新的功能——创造意义、传播思想。(剪辑在此前的功能仅限于: 按叙事逻辑,把许多镜头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银幕故事。) 核心人物和作品: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母亲》/1926年,前者偏重“思想的表达”,后者重在“有意味的叙事”。 备注: 以往对“蒙太奇”的分类过于庞杂,事实上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A、“表现性蒙太奇”,以爱森斯坦的作品为代表,重在“表意”; B、“叙事性蒙太奇”,实际上指的就是常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剪辑”。 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 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例如: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电影事业日益腾飞。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电影虽然在时间维度上与世界保持一致,但也有着自身独特之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电影人辛勤耕耘,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崭新又充满困难的事业中,为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作品。从简陋的技术到精准的设备,从银幕上的黑白人影到彩色灵动的人物展现,中国近现代的电影事业经历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苦楚和奋斗历程。本文将阐述这百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过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与腾飞。 中国电影事业共经历了四个阶段,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探究。 一、发展初期 1896年,电影在世界上崭露头角还不到八个月,上海的“又一村”便开始了最初的影像放映,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放映记录。之后,“电影”这个名词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电影首先在上海登陆,但真正开启中国电影事业的是北京人。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买了一套法国手摇摄影设备,后成功邀请到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表演了数个拿手片段,由此电影《定军山》诞生。在此之后,片子在人民群众中放映,深受大家的喜爱。 《定军山》的出现也产生了北京城的第一批影迷,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由原来去茶馆戏园听戏发展成去电影院看最新的电影。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电影的需求,电影院每天早晚各放一场,电影

票价为一角或两角。有的地区甚至会在电影结束后为人们提供电车方便回家,慢慢看电影成为了生活的时尚。 《定军山》一问世便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将最初西方的电影艺术和中国的国粹京剧相融合,它不仅让谭鑫培先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发展电影事业的表演艺术家,也将京剧更大范围地推向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其他国家。由此可见,任庆泰的这部手摇摄像机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中国电影此时还在发展初期,虽并未构成完整的体系,但中国电影人一直走在探索的创作道路上,从一开始简单模仿国外影片到从自身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方法,在制片拍摄中加以运用。戏曲等传统元素的加入一方面让中国电影在一些外来的电影模式上展现出独有的风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国外电影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世界电影的发展。 二、叙述模式的形成 1922年至1937年是中国电影的第一个产业时期。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摸索期后,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向私营化的产业模式。当时,资本主义的实力日益强大,各方面的条件也日渐成熟,民族工商业在此期间飞速发展壮大。此外,个人资本主义也逐渐充盈,这使得不少人开始看向蒸蒸日上的电影行业,想要将其作为新一轮的投资对象。正因如此,张石川、郑正秋、罗明佑等新一批电影人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各自开拓、涉猎不同的领域,如创作、制片、放映,等等,他们在此过程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成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