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碍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得其她情况

轴II:个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轴III:躯体情况?轴IV:社会心理与环境问题?轴V:全面功能评估?轴I用于记录除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以外得各种障碍,轴I也包括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得其她情况。轴II除记录报告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以外,亦记录突出得适应不良得人格特征与防御机制。轴III用于记录目前得躯体情况,它与认识与处理病人得精神障碍可能有关。轴IV用于报告心理社会与环境问题,它可能影响精神障碍(轴I与轴II)得诊断、处理与预后。轴V用于医师对病人得整个功能水平得判断。轴IV与轴V为特殊得临床科研所设置,便于制定治疗计划与预测转归。

?第二节常用得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一、国际常用精神障碍分类系统随着精神病学事业得发展,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得学者都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分类上得混乱状态,她们迫切要求制定一个为多数人所能接受得与统一得分类系统,并认为这样一个分类系统将对比较不同地区精神疾病得流行情况、提高诊疗与科研水平、加强国际间得学术交流起到积极得推动作用。现今国际上影响最大、且为很多国家所采用得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中得第五章与美国精神病学会得《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分述如下:

(一) 《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得国际分类》

WHO公布得《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得国际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简称国际疾病分类,最早为法国得Bertillon提出得疾病死亡原因统计分类为ICD-1得雏形.先后共出版了五版。1948年由WHO接手更名为《国际疾病、外伤与死亡统计分类》第六版,首次在第五章介绍了精神病。以后每十年修改一次,目前已出版到第10版(1992年),简称ICD-10,包括各科疾病,第5章就是关于精神障碍得分类,为欧亚多数国家采用。?ICD—10第5章主要分类类别如下:?F00— F09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F10—F19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得精神及行为障碍?F20-F29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F30- F39 心境(情感性)障碍?F40-F49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F50— F59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得行为综合征?F60— F69 成人得人格与行为障碍

F70—F79 精神发育迟缓

F80-F89 心理发育障碍

F90- F98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得行为及精神障碍?F99 待分类得精神障碍

?(二)美国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美国得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称为《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of Mental Disorders,DSM),1952年出版DSM—I,为在ICD-6基础上得补充。1968年出版DSM —Ⅱ与ICD-8相似。1980年DSM—III对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改变颇大,引起国际重视:①该标准以描述性诊断为特点,摆脱了不同学派得干扰。②每种病均有具体得诊断条目,且进行了12667人得临床测试。

③使用多轴诊断。1987年得DSM-III-R、1994年得DSM-IV,已渐向ICD-10靠拢。?DSM-IV系统将精神障碍分为十七大类:

1.通常在儿童与少年期首次诊断得障碍

2.谵妄、痴呆、遗忘及其她认知障碍

3。由躯体情况引起、未在她处提及得精神障碍?4.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得障碍?5。精神分裂症及其她精神病性障碍

6.心境障碍?7.焦虑障碍?8。躯体形式障碍

9。做作性障碍(factitiousdisorder)

10.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

11.性及性身份障碍?12.进食障碍

13.睡眠障碍?14.未在她处分类得冲动控制障碍?15。适应障碍?16。人格障碍

17.可能成为临床注意焦点得其她情况

?二、国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 Criteriaof Mental Disorders,CCMD)目前为第三版(CCMD-3)。1958年南京会议推出第一个分类方案,1978年归纳为十类(CCMD-1)。1989年推出CCMD—2,1994年推出CCMD-2-R.根据CCMD上两版得应用,特别就是CCMD-2-R使用过程中存在得一些争议以及与国际接轨得需要,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工作组在1996年召开黄山会议,并于1996~2000年期间,对17种成人精神障碍及部分儿童有关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开展现场测试与前瞻性随访观察,完成了CCMD-3编制。CCMD-3兼用症状分类与病因病理分类方向,例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应激相关障碍中得某些精神障碍按病因病理分类,而“功能性精神障碍"则采用症状学得分类.?(一)CCMD-3主要分类类别(详见附录:CCMD—3)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与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与少年期得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与情绪障碍

9其它精神障碍与心理卫生情况

?(二)CCMD-3得特点?1.以前瞻性现场测试结果为依据,同时参考以前得CCMD 版本与ICD-10、DSM-IV。例如,通过对同性恋51例完成了现场测试与至少1年得随访观察,本组同性恋者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均存在不与谐同性恋阶段,部分同性恋者需要医学帮助.ICD-10将非与谐性同性恋归属性指向障碍,CCMD-3也做了相似处理。

2.分类更进一步向ICD-10靠拢。

3.保留某些精神障碍或亚型,如神经症、反复发作躁狂症、同性恋等。

4。根据我国得社会文化特点与传统,某些精神障碍暂不纳入CCMD-3,如ICD-10得F52、7性欲亢进、F64、2童年性身份障碍、F66与性发育与性取向有关得心理及行为障碍得某些亚型、F68、0 出于心理原因渲染躯体症状、F93、3 同胞竞争障碍等.?https://www.doczj.com/doc/1415447063.html,MD-3编写时,注意了文字表达与写作格式得规范,要求条目分明、规范,以增强可操作性。

Box4-1 精神障碍分类史?人类在同精神疾病得长期斗争中,早已尝试进行不同得分类。公元前3~2世纪,我国《内经》中即有癫、狂、痫得划分.公元前4世纪,《难经》中沿用《内经》得分类,提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得分类原则。其后,隋巢元方(公元605—616)著《诸病源候论》与明王肯堂(17世纪初)著《证治准绳》中,也记载有精神疾病得分类。王肯堂最主要得贡献就是把癫与痫两证明确划分,改变了以往精神病分类得混乱状况。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中将精神病划分为狂病、癫病、花癫与呆病四类。她们最主要得贡献就是把混乱得症状描述分成大类小类,为以后得临床归纳提供了范例。

在西方,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377)得著作中记载着伴有发热得急性精神障碍、不伴有发热得急性精神障碍、不伴有发热得慢性精神障碍、癔病与Scythian病。Sydenha m(1624-1633)认为每个疾病都有它得特殊原因,她得分类着重于区分其特殊性。Pinel(1745-1826)反对Sydenham得特殊疾病单元,而又回到希波克拉底得简单分类系统。

她描述了4种精神病:忧郁症(智力功能得障碍)、躁狂症(无或有谵妄得剧烈躁动)、痴呆(思维过程得障碍)与白痴(智能与情感得缺失).德国克雷丕林Kraepelin(1856—1926)从临床症状描述、躯体检查所见与疾病得病程三方面考虑,从事精神疾病得分类探索,其基本分类研究就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疾病结局。她以严谨得科学态度积累临床资料,第一次将早发性痴呆作为疾病单元来描述,并认为青春痴呆、紧张症与早发性痴呆得表现虽然不同,但就是同一疾病得不同亚型;躁狂症与抑郁症外表上虽然完全相反,本质上却就是同一疾病得不同表现,合称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并根据此病有缓解期而将其与慢性进行性衰退得早发性痴呆区分开来。她还认识到偏执狂与早发性痴呆得不同,并将谵妄与痴呆区分开。在她得分类系统中,还第一次包括心因性神经症与病态人格概念在内。克雷丕林所建立得分类系统改变了过去精神疾病分类混乱得状态,她得思想推动了精神病学理论得发展,为精神疾病得分类学打下了基础。目前得国际分类、美国分类与中国分类也都包括了克雷丕林得基本概念。

附:CCMD—3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F00—F09,表示ICD-10编码,以下均

与此相同]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

02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

02、1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F02]?

02、2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02、3 脱髓鞘脑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02、4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F07]

02、5 脑瘤所致精神障碍[F02、8]

02、9 以上未分类得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 02、6 癫癎所致精神障碍[F02、8]?

02、8]

03、2内

03、1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

03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03、3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03、4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03、5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

03、6 染色体异常所致精神障碍[F02、8]?03、7物理因素所致精神障碍[F

02、8]?

03、9 以上未分类得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

02、8]?

10精神活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F55]?

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

10、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F10]?10、2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1]?10、3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2]

10、4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F13]

10、7

10、6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F16]?

10、5 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F14;F15]?

烟草所致精神障碍[F17]

10、8 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F18]?

10、9 其它或待分类得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

11、

11、1非成瘾药物所致精神障碍[F55]?碍[F19]?

11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F59]

11、5 食11、3 有机化合物所致精神障碍[F59]?

11、4 重金属所致精神障碍[F59]?

物所致精神障碍[F59]

11、9 其它或待分类得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55、8;F55、9]

20精神分裂症(分裂症)[F20]2 精神分裂症(分裂症)与其它精神病性障碍[F20—F29]?

20、2青春型分裂症[F20、1]?20、3紧张型分裂症[F220、1偏执型分裂症[F20、0]?

0、2]

20、4单纯型分裂症[F20、6]?20、5未定型分裂症[F20、3]?

20、9其它型或待分类得分裂症[F20、8;F20、9]

21偏执性精神障碍[F22]

22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

23感应性精神病[F24]?

2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F30-F39]

30、2 无精神病性症状得躁狂[F30、1]?30、30躁狂发作[F30]?

30、1 轻躁狂[F30、0]?

30、4复发性躁狂[F30、8]

3 有精神病性症状得躁狂[F30、2]?

31、1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0]

31双相障碍[F31]?

31、2 双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得躁狂[F31、1]?

31、3双相障碍,目前为有

31、5 双

31、4 双相障碍,目前为轻抑郁[F31、3]?

精神病性症状得躁狂[F31、2]?

31、6双相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相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得抑郁[F31、4]?

症状得抑郁[F31、5]

31、7双相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F31、6]?

31、9其它或待分类得双相障碍[F3

32抑郁发作[F32]

1、8;F31、9]?

32、1轻抑郁[F32、0]

32、2无精神病性症状得抑郁[F32、1]

32、3有精神病性症状得抑郁[F32、2]?32、4复发性抑郁[F33]?33持续性情感障碍[F34]?33、1 环性情感障碍[F34、0]

33、9 其它或待分类得持续性情感性精神障碍[F33、8;F 33、2 恶劣心境[F34、1]?

39其它或待分类得情感性精神障碍[F39]

33、9]?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神经症[F44,F43,F40-49]?40癔症[F44]

40、2 癔症性躯体障碍[F44、4]

40、1癔症性精神障碍[F44、9]?

41严重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F43]?

41、1急性应激障碍[F43、0]

41、2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F23、91]?41、3创伤后应激障碍[F

41、4 适应障碍[F43、2]?41、5与文化相关得精神障碍[F43、9]43、1]?

42神经症[F40—49]

42、1 恐惧症(恐怖症)[F40]?42、2 焦虑症[F41]

42、9 其42、3 强迫症[F42]?42、4 躯体形式障碍[F45]?42、5 神经衰弱[F48、0]?

它或待分类得神经症或躯体形式障碍[F45、8;F48]

50、1神经性厌食[F50、

50进食障碍[F50]?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F50-F59]?

0]

50、2神经性贪食[F50、2]

50、3 神经性呕吐[F50、5]

50、9 其它或待分类得非器质性进食障碍[F50、8;F50、9]

51、

51、2嗜睡症[F51、1]?51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

51、1 失眠症[F51、0]?

3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F51、2]

51、4 睡行症[F51、3]

51、6 梦魇[F51、5]

51、5 夜惊[F51、4]?

52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51、9其它或待分类得非器质性睡眠障碍[F51、8;F51、9]?

[F52]

52、2 阳痿[F52、2]?52、3 冷阴[F52、2]?52、4 52、1 性欲减退[F52、0]?

52、5 早泄[F52、4]

性乐高潮障碍[F52、3]?

52、9其它或待分类性功

52、7 性交疼痛[F52、6]?

52、6阴道痉挛[F52、5]?

能障碍[F52、8;F52、9]

6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心理障碍[F60-F69]?

60人格障碍[F60]

60、3 反社会60、1 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60、2分裂性人格障碍[F60、1]?

60、4 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F60、30]

性人格障碍[F60、2]?

60、5 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F60、4]?60、6 强迫性人格障碍[F60、5]

60、7焦虑性人格障碍[F60、6]

60、8依赖性人格障碍[F60、7]?60、9 其它或待分类得人格障碍[F60、8,F60、9]

61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

61、1 病理性赌博[F63、0]

61、3 病理性偷窃[F63、2]

61、2病理性纵火[F63、1]?

61、4 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F63、3]?61、9 其它或未特定得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8,F63、9]?

62、1 性身份障碍[F64]?

62、2 性偏好障碍

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62、3 性指向障碍[F66]

[F65]?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与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F70-F79;F80-F89]

70精神发育迟滞[F70-F79]

70、1轻度精神发育迟滞[F70]

70、2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F71]

70、3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2]

70、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3]

70、9 其它或待分类得精神发育迟滞[F79]

71言语与语言发育障碍[F80]

71、3感71、1特定言语构音障碍[F80、0]?71、2表达性语言障碍[F80、1]?

受性语言障碍[F80、2]

71、9其它或待71、4伴发癫癎得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F80、3]?

分类得言语与语言发育障碍[F80、8,F80、9]

72特定学校技能发育障碍[F81]?72、1特定阅读障碍[F81、0]?72、2 特定拼写障碍[F81、1]?72、3 特定计算技能障碍[F81、2]

72、4混合性学习技能障碍[F81、3]?72、9 其它或待分类得学习技能发育障碍[F81、8;F81、9;F83]?73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F82]

74混合性特定发育障碍[F83]

75广泛性发育障碍[F84]?75、1 儿童孤独症[F84、0]

75、2不典型孤独症[F84、1]?75、3Rett综合征[F84、2]

75、4 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F84、3]

75、5 Asperger综合征[F84、5]

75、9 其它或待分类得广泛性发育障碍[F84、9]

80、8 童年与少年期得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与情绪障碍[F90—F98]?80多动障碍[F90]?1 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F90、0]

80、2 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F90、1]

80、9其它或待分类得多动障碍[F90、8,F90、9]

81品行障碍[F91]

81、1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F91、0;F91、1;F91、2]?81、2 对立违抗性障碍[F91、

82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F92]

81、9 其它或待分类得品行障碍[F91、8,F91、9]?

3]?

83特发于童年得情绪障碍[F93]

83、2儿童恐惧症[F93、1]

83、1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F93、0]?

83、9其它或待分类得童年情绪障碍[F93、8,F93、83、3 儿童社交恐惧症[F93、2]?

9]?

84、1 选择性缄默症[F94、0]?

84、2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

84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

85抽碍[F94、1]?

84、9其它或待分类得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8,F94、9]?

动障碍[F95]

85、1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F95、0]?

85、2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F95、1]

85、9其它或待分85、3 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F95、2]?

类得抽动障碍[F95、9]?

86其它或待分类得童年与少年期得行为障碍[F98]

86、1 非器质性遗尿症[F98、0]

86、2 非器质性遗粪症[F98、1]

86、

86、4 婴幼儿与童年异食癖[F98、3]?86、3婴幼儿与童年喂食障碍[F98、2]?

5刻板性运动障碍[F98、4]?86、6口吃[F98、5]

89其它或待分类得童年与少年期精神障碍[F98、8,F98、9]

9 其它精神障碍与心理卫生情况[F09;F29;F99]

90待分类得精神障碍[F99]

90、2待分类得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90、1待分类得精神病性障碍[F29;F99]?

92、1 无精神病[--]?92、2 诈病[Z76、5][F99]?92其它心理卫生情况[F99]?

92、3 自杀[--]

92、4自伤[X60—X84]

92、5病理性激情[F23、9]

99待92、6 病理性半醒状态[F51、8]?92、9 其它或待分类得心理卫生情况[F99]?

分类得其它精神障碍[F99]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妄想性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妄想性障碍 一、概述 妄想性障碍又称偏执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系统的妄想为唯一或 突出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妄想往往较为持久,甚至持续终身。妄想的内容多与患者的生活处境相关,常为被害、疑病或夸大性质的,也有与诉讼或嫉妒相关的,或表现为坚信其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或是同性恋者等。该病较少见,患病率为 0.01%~0.03%,多在30 岁以后起病,以女性居多,起病通常较缓慢,病程迁延,多不被周围人所察觉,常不主动就医。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不健全人格特征,包括固执偏见、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差、易将别人的行为误解为有敌意或轻视的含义。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患者常常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异常,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正常生活,一般也不出现明显的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妄想性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和一些不良的精神心理应激因素可能参与该病的发病过程。社会孤立、有感觉缺陷、经济地位较低、移民、高龄、家族史阳性,以及一些器质性因素(如伴有意识丧失的头部创伤、发病前药物滥用)等可能是妄想性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妄想性障碍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被害妄想居多),

这些妄想常持续存在,但多为非奇怪的妄想,妄想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似乎事出有因,言谈举止和情感反应与妄想相一致,尽管不可信,但却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并不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那么荒谬、离奇和易于泛化。典型病例常缺乏其他精神病性改变,但部分患者可间断出现情绪症状和幻觉,但这些情绪症状和幻觉通常只存在于与妄想信念相关的时期,且历时短暂、不突出,患者的一般功能受损通常不明显。 (二)评估 由于妄想性障碍患者常缺乏自知力,在进行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当讨论触及患者的妄想症状时,检查者应保持理解的态度和对患者所关心事物的兴趣和耐心,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不信任和回避,以便于进一步揭示妄想的内容;②需要评估患者对妄想内容涉及的对象可能造成的危险和愤怒程度,并制订相应的防范计划;③除精神科常规的症状评估外,对妄想性障碍的评估还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阴性依据,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精神障碍。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妄想性障碍是以一种或一组相关的妄想为特点,病程持续至少 3 个月(通常更长),不伴有抑郁、躁狂或混合发作等情绪症状,无精神分裂症的其他特征症状(如持续的幻听、思维紊乱、阴性症状),但如果感知障碍(如幻觉)与妄想有关,仍可考虑本诊断。除了与妄想直接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外,其他言语和行为通常不受影响。这些症状不是另一种疾病或疾病的表现,症状不能归因于其他疾病(如脑肿瘤),并且不是由于物质或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如皮质类固醇),以及戒断(如酒精戒断)的作用。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病学习题集-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第五版修订完成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第五版修订完成。 发表者:王帅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第五版修订完成。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报道)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发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的第五次修订版,以下是对新版本的一些展望。 囤积癖升级为精神疾病 囤积癖是指过度堆积物品的行为,通常囤积的都是大多数人希望扔掉的东西,比如垃圾邮件、不穿的衣服、旧报纸或坏掉的小玩意儿。 在DSM先前版本中,囤积癖被认为是强迫症的一种症状。但研究人员发现,在囤积者对他们的杂物做出何去何留的决定时,大脑活动与强迫症患者或正常人完全不同。在大量研究的支持下,囤积癖单独成为了一种精神障碍。 重新使用成瘾一词,并引入赌博障碍 此前,DSM一直避讳“成瘾”这个词,在第4版DSM中用的是“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这两个词。 第5版DSM放弃了这两个模棱两可的术语,将所有癖嗜和相关精神障碍都称为“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s),归在“物质相关和成瘾障碍”(Substance Related and Addictive Disorders)章节下,同时归入其下的还有赌博障碍(gambling disorder)。 孩子的爆脾气可以视为精神障碍吗 自第1版DSM以来,美国精神病学会就认为双相障碍(以前称燥郁症)主要存在于成年人之中。然而,近二十年间,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美国儿童增加了4倍多。许多精神病专家认为,那些儿童并不具有双相障碍,所以美国精神病学会针对他们设立了一种新病症: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人格障碍部分依然混乱 几十年来,精神病医生都在呼吁,旧版DSM中,至少10种以上的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存在重叠,这使其正确性受到质疑。为此,负责DSM中人格障碍部分的工作组成员为新版DSM 起草了一份修改提议。但是,可能因为新诊断系统太过复杂,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最终投票否决了提议。 丧亲之痛可迅速导致抑郁 第4版DSM中对抑郁发作的定义为:抑郁症症状必须维持两周以上。但规定那些在近期失去至爱的人,若出现抑郁症症状,则不属于抑郁发作,除非症状持续达两个月以上。 第5版DSM中去除了这项例外。这次修订认为丧亲之痛是一种能够迅速促成抑郁爆发的强大压力。 设立自闭症谱系新类别 在第4版中,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期崩解症和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PDD-NOS)是同一个章节中的四个不同病症。新版DSM将它们都合并到了“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这个新类别下。美国精神病学会认为,这些病症非常类似,应将它们归于一个统一体而不是分别存在。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没有晋级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失眠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失眠障碍 一、概述 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s)是指尽管有适宜的睡眠机会和环境,依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引起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的一种主观体验,可单独诊断,也可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或物质滥用共病。失眠障碍的患病率为 10%~20%,其可能的

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和失眠障碍家族史等。失眠障碍不仅会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个人的工作、事业发展,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心身健康问题。 二、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一)分子遗传学机制 失眠障碍的遗传度为 30%~60%。候选基因研究指出,Apoε4、PER3、HLADQB1*0602 及5HTTLPR 基因可能与失眠有关。 (二)过度觉醒假说 失眠障碍患者可能处于高觉醒状态,表现为 24 小时新陈代谢率和心率增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睡眠及清醒时脑电频率增快、白天多次小睡潜伏期延长。 (三)3P 假说 3P 假说又称Spielman 假说,是用来解释从正常睡眠到慢性失眠进程的认知行为假说。包括失眠的易感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如年龄、性别和失眠易感性)、促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如生活事件和应激事件)和维持因素(Perpetuating factor)(如不良行为和信念)。 (四)刺激控制假说 该假说认为,如安静黑暗的环境是促进睡眠的相关刺激,而如使用手机或焦虑担忧是阻碍睡眠的刺激,当促进睡眠的因素不足或阻碍睡眠的因素增多即可导致失眠。失眠的刺激控制治疗就是要将阻碍睡眠的刺激与睡眠分离,并重新建立促进睡眠的刺激与睡眠之间的条件反射。 (五)认知假说 慢性失眠患者往往存在与失眠相关的不良认知模式,如容易出现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版)——强迫症 一、概述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强迫思维是以刻板的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表象或意向,强迫行为则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患者明知这些思维和(或)动作没有现实意义、没有必要、多余;患者有强烈的摆脱欲望,但却无法控制,因而感到十分苦恼。这类疾病在精神障碍中以病因复杂、表现形式多样、病程迁延为突出特点。 世界范围内报告的强迫症终生患病率为 0.8%~3.0%。国内报告的强迫症时点患病率为 0.1%~0.3%,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强迫症有两个发病高峰期,即青少年前期和成年早期,多发病于 19~ 35 岁,至少1/3 的患者在15 岁以前起病。儿童强迫症的患病率为2%~ 4%,多起病于 7.5~12.5 岁。儿童强迫症的男女比例为3:2,但从青 春期开始,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基本相当。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强迫症是一种多维度、多因素疾病,发病具有鲜明的生物-心理- 社 会模式特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是多基因遗传方式。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出 5~6 倍,而且其先证者如在童年确诊则有着更高的

患病风险。遗传度可能据原发症状的不同而相异。 2.神经生化因素:许多中枢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在强迫症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各种神经递质的失衡状态可能是强迫症的重要原因。 3.神经内分泌因素:患者在基础或刺激状态下丘脑下部-垂体激 素水平存在异常。 4.神经免疫因素:感染或免疫中介因素至少在部分强迫症患者亚群中起一定作用。 5.神经电生理学:强迫症对刺激的过度觉醒和过度专注有关,额叶皮层的过度兴奋所致。 6.神经影像学:由脑通路功能异常引起,主要是眶额皮质-纹状 体-丘脑环路异常。 (二)心理及社会因素 1.人格特点 强迫症的人格特点是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敏感、人际关系欠佳、情绪不稳。经常把自己活动的目标拘泥于自身,偏重于自我内省,特别关注自已的躯体和精神方面的不快、异常、疾病等感觉,并为此而忧虑和担心,以自我为中心,被自我内省所束缚。 2.家庭因素 存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主要是对于父母控制的给予和需求之间的不恰当,如家庭成员间亲密程度低、缺乏承诺和责任、对立和矛盾冲突较多、家庭规范和约束力不够、自我控制力差。 3.诱发因素 相当一部分患者起病有一定的心理因素,尤其是急性起病的患者。即使是慢性发病的患者也常常可以追溯到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科普宣传、患者诊断复核、病情评估、调整治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1)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 (1)有因:一般心理问题由现实因素激发。 (2)有时:一般心理问题不间断持续一个月,间断持续二个月。 (3)有度:一般心理问题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不泛化。 二、严重心理问题: (1)有因:严重心理问题由现实的刺激(强烈、对个体威胁较大)激发。 (2)有时:严重心理问题间断或不间断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有度:严重心理问题痛苦难以自行解脱,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神经症的诊断标准:许又新三标准 四、神经病的诊断标准:郭念峰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稳定性原则。 五、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生物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心理因素 六、如何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 七、商定咨询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咨询目标。2、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义务。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6、咨询的费用。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 八、系统脱敏法的原理:沃尔普的电击猫实验。原理是交互抑制,让一个原可引起微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 九、使用面质技术的注意事项:1、以事实根据为前提。2、避免个人发泄。3、避免无情攻击。 4、要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 5、可用尝试性面质。 十、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3、人是可以信任的。 十一、求助者中心疗法坦诚交流(促进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坦诚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术包括哪些(艾根,二册,101页):1、不固定角色。2、自发性。3、无防御反应。4、一致性。5、自我的交流。 十二、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的、自由的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求助者能够更加自由的表达个人感情,但在表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

关于印发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疾控发〔2018〕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为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适应精神卫生工作发展需要,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委组织编制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8年版)》。现印发给你们(可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下载),请遵照执行。原卫生部发布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卫疾控发〔2012〕20号)同时废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5月28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 (2018年版) 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为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回归社会,充分发挥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技术管理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含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下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工作中的作用,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和工作流程,提高防治效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工作规范。 本规范的服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六种严重精神障碍的确诊患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二项情形并经诊断、病情评估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不限于上述六种疾病。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1.1 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建立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或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每年至少召开2次例会,研究制定辖区精神卫生政策和相关制度,统筹协调解决综合管理、救治救助、人才培养、机构运行、保障等问题,负责组织辖区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与督导。探索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和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康复服务模式,完善医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相衔接的服务机制。结合辖区实际建立“对口帮扶”等工作制度,在辖区组织开展精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既往被称 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故症状异质性非常大。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人群中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2%,女性多见,有报道85%~97%的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身体虐待和性 虐待最为常见。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的分离 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这种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

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由于这种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患者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2.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在不同或相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或相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可交替或同时出现。儿童青少年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表现可能是有一个生动的或自主想象与虚构的同伴陪伴,虚构的同伴可通过听幻觉控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一些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但常由创伤后和分离症状所引起,与双相障碍中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常见强迫性人格特征,也可并发强迫症状,如患者重复检查以确保没有人进入自己的房间,强迫洗涤来消除被虐待时肮脏的体验,重复计数来分散被虐待的焦虑等。 (二)临床评估 在临床检查中,下述问题有助于发现分离性身份障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让患者描述事件。要确保在此期间没有中毒事件的发生。 1.你是否感到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举止行为差异很大,像不同的两个人?觉得你不止是一个人?好像还多出了一部分或多出了另一面?

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十章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ICD-11中采用了一组新的诊断类别,即躯体不适或躯体体验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或bodily experience disorder,BED),取代了ICD-10中的躯体形式障碍类别。这个诊断类别下包括躯体不适障碍或躯体体验障碍、身体一致性烦恼两个特征类型。这一变化的内涵与2013年发布的DSM-5相似。由于ICD-11尚未公开发布疾病描述和操作性诊断标准,故本章疾病类别名称和诊断标准内容以DSM-5作为基本依据。 第一节躯体症状障碍 一、概述 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描述的是当患者有一个或多个躯体症状时,产生对这些躯体症状的过度困扰,出现过度的情绪激活和(或)过度的疾病相关行为,并由此导致显著的痛苦和(或)功能受损。患者的躯体症状既可以用一个已识别的医学疾病解释,也可以不符合任何医学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躯体症状障碍的识别和诊断并不强调躯体症状本身能否由器质性或功能性躯体疾病解释,而是强调当身体出现症状后个体的认知、情绪、行为等精神症状的特征、规律和后果。 关于躯体症状障碍发生率的研究资料较少,据之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研究推测,躯体症状障碍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4%~6%,在初级诊疗中的发生率为5%~35%。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多,生活质量更差,使用医疗资源更多。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可能包括:女性、低受教育水

平、低社会经济水平,童年慢性疾病史、虐待或其他创伤、共病躯体疾病(尤其老年患者)、共病精神障碍(尤其抑郁或焦虑障碍)、慢性病家族史等。 二、病因因素及心理病理机制 躯体症状障碍的病因和心理病理机制仍不清楚。已知人对躯体症状的感知会受到态度、信念和心理压力的影响。尤其当个人对躯体健康存在不切实际的观念、错误假设以及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灾难化想象时,容易在出现躯体症状时激活过度的焦虑,这又令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感受更加敏感,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研究发现,成长发育时期对情绪的觉察能力低和负性情绪水平高的儿童更容易报告躯体症状,并且这一倾向会持续到成年。此外,童年时期家庭成员罹患慢性疾病,童年时期被忽视、受到躯体虐待也可能成年后更易报告躯体症状和频繁就医。还有研究发现,出现躯体症状后,如果存在慢性应激、不合理的应对方式、就医求诊失望、疾病角色加强、继发获益等因素有可能使症状更加持续,病情变得更加复杂。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躯体症状障碍患者的突出临床特征是躯体症状造成的痛苦感和对躯体症状或健康的过度思虑、担心和(或)行为并导致患者功能损害。在遇到以下线索时医生需要想到对患者进行躯体症状障碍的相关评估:①现病史描述不清、前后不一致或涉及多系统不适症状;②虽然进行了充分检查和解释,患者的健康焦虑仍不能缓解;③将正常的生理感受归因为疾病问题;④重复检查;⑤避免体育活动等回避行为; ⑥对药物副作用十分敏感;⑦对同样的症状反复看多位医生;⑧医患关系令医生感到很受挫折。

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平、三环类抗抑郁药、安非他酮等。 4.某些抗癫痫药物可导致认知损害和精神症状,具有情感稳定作用的抗癫痫药更适用于癫痫相关精神行为障碍治疗,需权衡选择。 5.抗癫痫药、精神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可能导致血药浓度达到毒性水平或低于治疗水平,应始终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6.对癫痫控制不佳和诊断治疗困难的患者,可以考虑神经科会诊共同商讨。 六、疾病管理 癫痫治疗和管理涉及多专业团队的协同工作,包括神经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全科医师、神经心理学家、电生理及神经影像、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患者监护人等共同完成。癫痫相关精神行为障碍处理也离不开团队协作,其中精神科医师承担着精神行为症状诊断评估、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康复指导工作,也承担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宣传的职能,癫痫诊断的病耻感影响深远,理应对此保持足够的敏感性,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和误解,帮助患者提升生活质量。 第九节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 一、概述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又称脑外伤,是最常见的脑损伤形式。在脑组织损伤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障碍,统称脑外伤所致精神行为障碍。据估计到2020年,脑外伤将成为全球第三大致死原因,仅在美国每年就有170万例病例。由于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研究所用的方法、诊断和评定工具的不同,国内外研究所得的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差异很大。在颅脑损伤后的12个月内,

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5.8%~18.3%。有近1/3(29.0%)的患者出现人格改变,反社会和强迫性人格障碍是最常见的(10.5%)。颅脑损伤往往造成严重的神经认知损害,具有持久性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颅脑损伤所致的痴呆约占痴呆的2%。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发病机制颇为复杂,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颅脑损伤包括颅脑受到直接或间接的脑实质损害。间接的脑实质损害与颅脑损伤后发生的分子机制有关,其主要机制包括兴奋性毒性、神经炎症和细胞因子损伤、氧化损伤,最终细胞死亡。颅脑损伤后脑内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和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损伤,尤其当额叶、海马等区域受损,与神经认知障碍密切相关。研究提示,颅脑损伤和ApoE?4等位基因是外伤后痴呆的共同危险因素,颅脑损伤患者的脑脊液中β-Amyloid(42)和分泌型β-APP水平在创伤后均显著增加。此外,颅脑损伤患者的胆碱能系统功能下降,急性期5-羟色胺表达增强,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和NMDA)大量释放且摄取降低,导致钙通道异常,细胞外大量的Ca2+内流,致使Ca2+超载,最终将引发神经元的死亡。程度相当的颅脑损伤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差异可能与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颅脑损伤急性期常在神经科就诊,神经科有详尽的分类。精神科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将颅脑损伤所致的精神行为障碍分为急性期精神障碍和慢性期精神障碍两大部分。 (一)颅脑损伤后急性期精神障碍 颅脑损伤后急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脑震荡和脑外伤性谵妄。前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制定,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的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的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的影响以及新药研制、临床评估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的目的 疾病分类学的目的是把种类繁多的不同疾病按各自的特点和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的分类是将纷繁复杂的精神现象,根据拟定的标准加以分门别类的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的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的转归。 二、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 分类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的方法。疾病分类的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是医学各科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的精神障碍病例的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的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的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的基轴主要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的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的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的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的对症治疗。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不同的医师对同一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的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和难以解释,这一直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是将疾病的症状按照不同的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的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是最基本的,又分必备症状和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的意义。 (一)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

重性精神疾病分类

重性精神疾病可分6类 一、精神分裂症: 诊断标准: 1、症状持续至少1个月。 2、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 (1)联想障碍(2)妄想(3)幻觉(4)情感障碍(5)行为障碍(6)被动体验(7)意志减退 3、严重程序标准:自知力丧失或不全,或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或现实检验能力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4、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以及精神活性物质,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并排除心境障碍。 二、双相情感障碍 诊断要点: 1、必须符合躁狂或轻噪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及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 (一)噪狂发作:(1)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2)思维奔逸(3)意志增强(4)其它:常有睡眠需要减少,食欲、性欲增强等。 (二)抑郁发作: (1)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表现思维缓慢,言语和动作减少。(2)生物学特征性症状(食欲降低,体重下降,以及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变化)。 (3)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2、严重程序特点:躁狂、抑郁发作及混合性发作均可能使病人感到痛苦,或使患者社会功能明显损害,但轻躁狂发作时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害或程序很轻。 3、病程特点: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至少持续存在2周以上。 三、偏执性精神障碍 1、以系统妄想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妄想内容不荒廖离奇,不怪异,不泛化,较为固定和系统,带有较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解释,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嫉妒、夸大、疑病和钟情等。 2、一般很少或不伴幻觉。 3、除了妄想内容相关的异常情感和意向行为外,患者其他的个人行为基本没有损害,人格保持相对完整。 4、病程及严重程序要求:持续性病程,至少达3个月,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丧失。 四、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 只有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明显而确实的分裂症症状和情感性症状同时出现或只相差几天。 1、有典型的抑郁或躁狂症状,同时具有精神分裂症症状,且两种症状同时存在,同样突出。 2、病程间歇性发作,症状缓解后间歇期无明显功能缺陷。 3、起病较急,发病可存在应激诱因。

精神障碍-路易体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

第四节路易体病 一、概述 路易体病是以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Lewy body,LB)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般指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y,DLB),其主要的临床特征为进行性痴呆合并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自发的帕金森综合征以及以反复发作的幻视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症状。本病多发于老年期,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路易体痴呆占老年期痴呆的15%~20%,路易体痴呆可能的人口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包括:增龄、男性、帕金森病家族史、卒中、焦虑及抑郁史。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与阿尔茨海默病相比,路易体痴呆大脑皮层萎缩程度相对较轻,内侧颞叶结构相对保留,Meynert基底节和壳核萎缩更显著。本病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路易小体广泛分布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神经元胞浆内,路易小体主要由不溶性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异常聚集而成。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可能与路易体痴呆发病有关。路易体痴呆患者脑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障碍,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可能与认知障碍和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有关。 三、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可将路易体痴呆的临床症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精神行为障碍及运动障碍。 1.认知功能障碍 进行性痴呆合并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路易体痴呆患者注意力、视空间功能、执行功能缺陷早期存在且较为突出,特别是

视空间功能的损害程度与其他认知功能损害不成比例。早期认知减退症状较轻,但较阿尔茨海默病衰退得更快,认知损害的主要特点为波动性,自发的注意力及觉醒的波动可发生在1天至数天之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凝视和走神,白天嗜睡,发作性言语不连贯及行为紊乱等。 2.精神行为障碍 反复发作的幻视是最突出的精神症状,在疾病早期便可出现。幻视内容形象、生动、具体,有如亲身经历,常为人或动物,往往反复出现。 在认知障碍及运动障碍出现前多年,路易体痴呆患者就常常存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表现为经历生动而恐怖的梦境,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发声及复杂运动,醒后患者不能回忆。 3.运动障碍 85%以上的路易体痴呆患者可出现自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如拖曳步态)、或走路姿势刻板,而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 4.其他 一些路易体痴呆患者有嗅觉减退,对抗精神病药物高度敏感,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如便秘、直立性低血压、反复发生的晕厥,尿失禁等。 (二)临床评估 如果怀疑患者存在路易体痴呆的可能,建议进行以下评估:完整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查体;精神检查;实验室检查,重点除外甲功异常、维生素B 及叶酸缺乏、贫血、神经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 12 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等可能会影响认知功能的躯体疾病;心电图检查有助于除外心源性晕厥;运动功能评估,

精神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精神障碍的分类有哪些 导语: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障碍类型,一直是饱受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所诟病,但殊不知,之所以精神障碍不容易康复,是因为精神障碍的种 精神障碍,作为一种常见的功能性障碍类型,一直是饱受广大患者和患者家属所诟病,但殊不知,之所以精神障碍不容易康复,是因为精神障碍的种类比较多,治疗方法比较困难,我们需要对精神障碍进行一个综合性的了解,就精神障碍类型的救治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针对精神障碍的不同类型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这才能有效抑制精神障碍的蔓延,并给精神障碍以康复的希望。下面是对精神障碍分类的介绍。 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如下: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老年期痴呆;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躯体感染、内分泌疾病、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 2、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常见的疾病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鸦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镇静催眠剂所致精神障碍;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食物(如蕈类)所致精神障碍;有机化合物(苯、有机磷等)所致精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分裂样精神病;偏执性精神病;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周期性精神病等。 4、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如躁狂症;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环性心境障碍等。 5、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心理创K后应激障碍;适应性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等。 6、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如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与醒觉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