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一、比喻:

比喻由三局部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

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由现像、似的、好

像、如、宛如、

好比、犹如

由现

那小姑娘好似一朵

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由现是、成为由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仲亘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由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卜力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二、比较: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

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较分为拟人和拟物

〔一〕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 。、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朱自清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3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二〕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 。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 。火山发生一声咆哮。

2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朱自清〕

三、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成心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衬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

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

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似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

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由现的说成先生现,把先生现的说成后由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

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

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

乐美感。

主要方式

1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 。反对。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

子。

1 。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似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七、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成心先提由问题,然后自己答复。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清楚,结构

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根底。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认,用

否认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

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九、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

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

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弓1〔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借代:

不直接说由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

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局部代全体、整体

代局部。

作用:突生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

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

形象突生、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局部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由,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土?〕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

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 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十一、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挖苦

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二、比照:

比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

家?有的人?〕

运用比照,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比照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那么是不能构成比照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十三、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由来了,地上好似上了火。

十四、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

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

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豉琴,巍巍乎假设高山,汤汤乎假设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十五、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

以深刻印象。

十六、顶真

顶真也做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

“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穿,

而且能突生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十七、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

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

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局部,看似各说一件事,实那么是互相照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

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

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例如:

①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

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②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

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由来一样。〞

③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④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琪突乎南北。〔柳宗元?捕

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⑤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好坏而欢欣悲伤。;十八、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十九、移情

为了突生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

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

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土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

故土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乱,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

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

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

念故土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

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土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

是:感慨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

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

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

由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

向东〞;例④说月亮发生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

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

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

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

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

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

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

物当作人来写〞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 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对于语文的修辞的手法,想必大家都在学习中学到过了吧,我个人也是比较想法的,小学生的修辞手法,你还记得有那些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几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的修辞手法有几种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

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拟人 4.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5.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6.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7.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用的有“好像、像……一样(似的)、仿佛、是、成了”等。例:在阳光的照耀下,漫山的山茶花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闪发光。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例:淘气的小闹钟每天准时把我叫醒。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作文。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例:在巴掌大的监狱里,同志们照常锻炼身体。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例:(1)作为一个小学生,怎能不努力学习呢?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例:我能被中条山的风吓倒吗?不能,绝对不能。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顶针: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例:苗儿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一、请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几场春雨过后,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4、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5、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是田间玩耍的孩子们。() 6、骆驼是沙漠之舟。() 7、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衫作伴,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8、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10、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 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11、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1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13、你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4、森林里的害虫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15、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6、有翠绿,有淡青,有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17、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18、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19、他在呼唤什么?在呼唤和平。() 20、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21、成千上万的笑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地方,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22、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1 、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注: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4、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第一种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第二种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第三种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总结

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指用具体的、浅显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的、难懂的、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比喻词常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蜡炬成灰泪始干。(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般有相同的字眼为标志。)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十几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就这点儿东西,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已经像着了火。车还没有到,可我已经嗅到了故乡的泥土的芬芳。 5、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1)否定反问即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2)肯定反问。即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6、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即自问自答。 7、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组句子组成对句的一种修辞方法。(对联一般采用对偶的写法)(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8、顶针:即某段文字的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例:苗儿五天长高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1)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含例句)

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手法(含例句) 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拟人: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7.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说明方法: 什么是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 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使文章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列数字——更具体,更准确; 分类别——条理清晰; 作比较——鲜明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还有:

作诠释——补充说明,更易理解; 画图表——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01 比喻例句 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2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4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5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6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7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空中飞飞扬扬地飘着,好像是在向秋天告别。 8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9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10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11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12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13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14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最新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

最新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小学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在小学语文学习与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一些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孩子说说这些修辞在句中的作用,对这类题目,很多孩子都感到难以应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句子表达中的作用。 什么是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语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对比、反复、双关、引用、反语、联想、通感、顶真、互文、回环、移情、象征、寄寓等。 2.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 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2.比喻的三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好像、若、似乎、似的、好似、如、犹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变成、是…… 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句,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

子是否为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3.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小兴安岭》 拟人 4.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5.判断要点 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6.拟人的作用 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事物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7.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舞蹈。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夸张 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一定要注意:对某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毫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种类

小学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小学语文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大全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又名激问、反诘、诘问)、引用、反语、对比、反复、双关、联想、顶真、通感、互文、回环、移情、呼告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打比方。例如:月亮像镰刀。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亮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把事物当人来写。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用:把花草虫鱼鸟兽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将物给予了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三句或者三句以上相同的句式排在一起。例如: 作用:增强语言气概,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夸张:把事物夸大或缩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给人启发,加强渲染力,引发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亮。 (5)反问:只问不答,答案就在句中。例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作用:表达的意思更坚决,达到强化语气,强化感情的作用。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摸索、突出某些内容。

(6)设问: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作用:提醒人们摸索,加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7)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同。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8)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比比较。例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因此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因此倾颓也。有的人或者他差不多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亮,感受强烈,能够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加强文章的艺术成效和感染力。 (9)反复:同一语词多次显现。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作用:增强语气或语势,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充满语言美。 (10)借代:不直截了当把所要说的事物说出来,而是用跟他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代替它。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作用:可引人联想,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亮、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成效。 1.冰心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行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说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大全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增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增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六、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七、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能够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八、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增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九、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升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十、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中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借代对比反语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2、喻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例句像一块空灵的蓝水晶。朱自清《春》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朱自清 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矗 8.反问

小学语文常用修辞手法详解+例句

1 比喻 (一)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 (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 (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四)典型例句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山水)》 (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 小兴安岭》 2 拟人 说到拟人,应先了解一下比拟,比拟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叫做拟人,后两者叫做拟物. 小学阶段主要掌握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什么是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二)判断要点: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三)拟人的作用 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事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四)典型例句 (1)风儿轻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舞蹈. 3 排比 (一)什么是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二)判断要点 排比的特点明显,句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 (三)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有力地说明道理. (四)例句 (1)晏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人肩膀檫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尖.大王怎么说没人呢?”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4 夸张 (一)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合情合理地夸大或缩小. (二)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详解(附常见类型) 修辞手法 小学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1、比喻: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对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和气势。 5、反问:(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有问答在句中。设问,自问自答。 6、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7、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比:把正反两个事物或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对照。 10、反复: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今天陈老师就讲一讲其中四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

1 、比喻 1、定义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 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 不能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