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彭洪波张国琴编

武汉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二OO六年三月

目录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1)

实验二高频功率放大器 (5)

实验三正弦波振荡器 (9)

实验四振幅调制与解调 (13)

实验五混频器 (19)

实验六频率调制与解调 (24)

实验七调幅系统 (29)

实验八调频系统 (33)

实验九本振频率合成 (38)

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

2.掌握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Q值的影响。

3.掌握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调测小信号放大器的静态工作状态。

2.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输出与偏置及回路并联电阻的关系。

3.观察放大器输出波形与谐振回路的关系。

4.调测放大器的幅频特性。

5.观察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三、基本原理: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是通信机接收端的前端电路,主要用于高频小信号或微弱信号的线性放大。其实验单元电路如图1-1所示。该电路由晶体管VT7、选频回路CP2

二部分组成。它不仅对高频小信号放大,而且还有一定的选频作用。本实验中输入信号的频率fs=10MH。R67、R68和射极电阻决定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拨码开关S7改变回路并联电阻,即改变回路Q值,从而改变放大器的增益和通频带。拨码开关S8改变射极电阻,从而改变放大器的增益。

四、实验步骤

熟悉实验板电路和各元件的作用,正确接通实验箱电源。

1.静态测量

将开关S8的2,3,4分别置于“ON”,测量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将短路插座

J27断开,用直流电流表接在J27C.DL两端,记录对应I c值,计算并填入表1.1。

将S8“l”置于“ON”,调节电位器VR15,观察电流变化。

2.动态测试

(1)将10MHZ高频小信号(<50mV)输入到“高频小信号放大”模块中J30(XXH.IN)。(2)将示波器接入到该模块中J31(XXH.OUT)。

(3)J27处短路块C.DL连到下横线处,拨码开关S8必须有一个拨向ON,示波器上可观察到已放大的高频信号。

(4)改变S8开关,可观察增益变化,若S8“l”拨向“ON”则可调整电位器VR15,增益可连续变化。

(5)将S8其中一个置于“ON”,改变输出回路中周或半可变电容使增益最大,即保证回路谐振。

(6)将拨码开关S7逐个拨向“ON”,可观察增益变化,该开关是改变并联在谐振回路上的电阻,即改变回路Q值。使S7开关处于断开,S8中“3”拨向“ON”,改变输入信号,并将对应值填入表1.2中。V i的值可根据各自实测情况确定。

S8=1 电位器,S8=2 2千欧,S8=3 1千欧,S8=4 500欧。

当R e分别为500 Ω、2KΩ时,重复上述过程,将结果填入表1.2。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I C不同时的动态范围曲线,并进行比较和分析(此时也可在J27两端测Ic值)。

3.用扫频仪调回路谐振曲线。

将扫频仪射频输出端送入电路输入端,电路输出接至扫频仪检波器输入端。观察回路谐振曲线(扫频仪输出衰减档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位置),调回路电容CT4使回路谐振。

4.测量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当回路电阻R=10K时(S7的2拨向ON),并且S8“4”拨向“ON”,选择正常放大区的输入电压V i,将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端接至电路输入端,调节频率f使其为10MHZ,调节CT4使回路谐振,使输出电压幅度为最大,此时的回路谐振频率fo=10MHZ为中心频率,然后保持输入电压V i不变,改变频率f由中心频率向两边逐点偏离,测的偏离范围可根据各自实测的情况来确定。

计算fo=10MHz时的电压放大倍数及回路的通频带和Q值。

S7=l开路。S7=2 R=10千欧,S7=3 R=2千欧,S7=4 R= 470 欧5)改变谐振回路电阻,拨动S8使R分别为2千欧,470 欧时,重复上述测试,

并填入表1.3。比较通频带情况。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实验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

2.计算直流工作点,与实验实测结果比较。

3.整理实验数据,分析说明回路并联电阻对Q值的影响。

4.假定CT和回路电容C总和为30PF,根据工作频率计算回路电感L值。

5.画出R为不同值时的幅频特性。

实验二高频功率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l.了解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调谐特性以及负

载变时的动态特性。

2.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的物理过程以及当激励信号变化和电源电压

Vcc变化时对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比较甲类功率放大器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功率、效率。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测试丙类功放的调谐特性

3.测试丙类功放的负载特性

4.观察电源电压变化对丙放工作状态的影响及激励信号变化、负载变化对工

作状态的影响。

三、实验基本原理:

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发射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本实验单元模块电路如图2—l所示。该实验电路由两级功率放大器组成。其中 VT1(3DG12)、XQ1与C15 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其中 R2、R12、R13、VR4组成静态偏置电阻,调节VR4可改变放大器的增益。XQ2与CT2、C6组成的负载回路与VT3(3DG12)组成丙类功率放大器。甲类功放的输出信号作为丙放的输入信号(由短路块J5连通)。VR6为射极反馈电阻,调节VR6可改变丙放增益。与拨码开关相连的电阻为负载回路外接电阻,改变S5拨码开关的位置可改变并联电阻值,即改变回路Q值。当短路块J5置于开路位置时则丙放无输入信号,此时丙放功率管VT3截止,只有当甲放输出信号大于丙放管 VT3 be间的负偏压值时,VT3才导通工作。

四、实验步骤:

1.了解丙类工作状态的特点

1)对照电路图2—l,了解实验板上各元件的位置与作用。

2)将功放电源开关S1拨向右端(+12V),负载电阻转换开关S5全部拨向

开路,示波器电缆接于J13与地之间,将振荡器中S4开关“4”拨向“ON”,

即工作在晶体振荡状态,将振幅调制部分短路块J11连通在下横线处,将前置放大

部分短路块J15连通在“ZD”下横线处,将短路块J4、J5、J10均连在下横线处,调

整VR5、VR11、VR10使J7处为0.8伏,调VR4、VR6,在示波器上可看到放大后

的高频信号。(或从J7处输入0.8V,10MHZ高频信号,调节甲放VR4使JF.OUT(J8)

为6伏左右。)从示波器上可看到放大输出信号振幅随输入电压振幅变化,当输入电压

振幅减小到一定值时,可看到输出电压为0,记下此时输入电压幅值。也可将短路环J5断开,使激励信号Ub=0,则Uo为0,此时负偏压也为0,由此可看出丙类工作状态的特点。

2.测试调谐特性

使电路正常工作,从前置放大模块中J24处输入0.2V左右的高频信号,使功

放管输入信号为6伏左右,S5仍全部开路,改变输入信号频率从4MHZ—16MHZ,

记下输出电压值。

3.测试负载特性

将功放电源开关拨向左端(+5V),使Vcc=5V,S5全断开,将J5短路环断开,用信号源在J9输入Vb=6伏左右f0=10MHZ的高频信号,调整回路电容CT2使回路调谐(以示波器显示J13处波形为对称的双峰为调谐的标准)。

然后将负载电阻转换开关S5依次从l—4拨动,用示波器测量相应的Vc值和Ve波形,描绘相应的ie波形,分析负载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4.观察激励电压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将示波器接入VT3管发射极J3处,开关S1拨向十5V,调整VR6和VR4,使J3处ie 波形为凹顶脉冲。(此时S5全部开路)。然后改变Ub由大到小变化(即减小输入信号),用示波器观察ie波形的变化。

5.观察电源电压Vc C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

将ie波形调到凹顶脉冲波形,用示波器在J3处可观察ie电流波形,此时可比较S1拨向十5V或十12V两种不同的情况下ie波形的变化。

6.实测功率、效率计算:

将VCC调为12V,测量丙放各参量填入表2—3,并进行功率、效率计算。

其中:Vi 输入电压峰-峰值

V o:输出电压峰-峰值

Io :发射极直流电压÷发射极电阻值

P=:电源给出直流功率(P==V CC*I。)

P c:为管子损耗功率(P c=I c*V ce)

P o:输出功率(P o=1/2*(V o/2)2/R L)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量结果,计算各种情况下I o、Po、P=、η。

2.说明电源电压、输入激励电压、负载电阻对工作状态的影响,并用实验参数和波形进行分析说明。

3.用实测参数分析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实验三正弦波振荡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三端式振荡电路的基本原理,起振条件,振荡电路设计及电路参数计算。

2.通过实验掌握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大小、负载变化对起振和振荡幅

度的影响。

3.研究外界条件(温度、电源电压、负载变化)对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

二、实验内容:

1.熟悉振荡器模块各元件及其作用。

2.进行LC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

3.研究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中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器的影响。

4.测试、分析比较LC振荡器与晶体振荡的频率稳定度。

三、基本原理

本实验中正弦波振荡器包含工作频率为10MHz左右的电容反馈LC三端振荡器和一个10MHz的晶体振荡器,其电路图如图3—l所示。由拨码开关S2决定是LC振荡器还是晶振荡器(1拨向ON为LC振荡器,4拨向ON为晶体振荡器)

LC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如图3—2所示。

由交流等效电路图可知该电路为电容反馈LC三端式振荡器,其反馈系数F= (Cll+CT3)/CAP,CAP可变为C7、C14、C23、C19其中一个。其中C j为变容二极管2CC1B,根据所加静态电压对应其静态电容。

若将S2拨向“l”通,则以晶体J T代替电感L,此即为晶体振荡器。

图3-1中电位器VR2调节静态工作点。拨码开关S4改变反馈电容的大小。S3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VR1调节变容二极管的静态偏置。

四、实验步骤

1.根据图3—l在实验板上找到振荡器位置并熟悉各元件及作用。

2.LC振荡器波段工作研究

将S2置于“l”ON,S4置于“3”ON,S3全断开。调节VR1使变容二极管负端到地电压为2V,调节VR5使J6(ZD.OUT)输出最大不失真正弦信号,改变可变电容CT1和

CT3,测其幅频特性,描绘幅频曲线(用频率计和高频电压表在J6处测试)。

3.LC振荡器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以及负载对振荡幅度的影响。

l)将S2置于1,S4置于3,S3开路,改变上偏置电位器VR2,记下Ieo填入表3—1中,用示波器测量对应点的振荡幅度Vp-P(峰—峰值)填于表中。(Ieo=Ve/R)记下停振时的静态工作点电流。

将S4置于2、4重复以上步骤。

2)S2置于1,S3开路,改变反馈电容计算反馈系数(拨动S4)用示波器记下振荡幅度与开始起振以及停振时的反馈电容值。

3) S2 置于1,S4置于2,改变负载电阻(拨动S3),记下振荡幅度及停振时的负载电阻。

S2置于4(晶体振荡器)重复以上各项填于表中。

4.LC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与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研究与比较。

将S2分别置于1或4,进行以下实验并进行比较。

l)温度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

S2置于1或4,S4置于2,S3置于开路。先在室温下记下振荡频率。频率计接入J6点,若振荡幅度较小,可在放大输出(FD.OUT)J26处测频率。

然后将电烙铁靠近振荡管和振荡回路,每隔1分钟记下频率的变化值,在记录时,S2开关交替地打在“l”(LC振荡器)和“4”(晶体振荡器),观察每次数据的变化和它们的区

2)电源电压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

S2置于1或4,S4置于3,以室温下电源电压12伏时的频率为标准,测量电源电压变化+ 2V时LC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的频率漂移,比较所得结果:

3)负载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

S2置于1或4,S3波段开关顺次由1—4拨动,测量S2开关在LC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的频率,比较所得结果。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用表格形式列出实验所测数据,绘出实验曲线,并用所学理论加以分析解释。

2.比较所测得的结果,分析晶体振荡器的优点。

3.分析静态工作点,反馈系数F和负载对振荡器起振条件和输出波形振幅的影响。

4.根据实测写出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工作频率范围,并分析两种不同振荡

器的频率稳定度。

实验四振幅调制与解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掌握调幅与检波的工作原理。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构成调幅与检波系统的电路连接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集成模拟乘法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的原理。

4. 掌握调幅系数测量与计算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调测模拟乘法器MC1496正常工作时的静态值。

2.实现全载波调幅,改变调幅度,观察波形变化并计算调幅度。

3.实现抑止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

4.完成普通调幅波的解调

5.观察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的解调

6.观察普通调幅波解调中的对角切割失真,底部切割失真以及检波器不加高

频滤波的现象。

三、基本原理

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包络)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周期相同。即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通常称高频信号为载波信号。调幅波的解调是调幅的逆过程,即从调幅信号中取出调制信号,通常称之为检波。调幅波解调方法主要有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同步检波器。本实验中载波是由晶体振荡产生的10MHZ 高频信号。1KHZ的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

在本实验中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来完成调幅作用,图4-1为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它是一个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电路,电路采用了两组差动对由V1—V4组成,以反极性方式相连接;而且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又组成一对差分电路,即V5与V6,因此恒流源的控制电压可正可负,以此实现了四象限工作。D、V7、V8为差动放大器V5与V6的恒流源。进行调幅时,载波信号加在V1—V4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⑧、⑩之间;调制信

号加在差动放大器V5、V6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①、④之间,②、③脚外接1KΩ电位器,以扩大调制信号动态范围,己调制信号取自双差动放大器的两集电极(即引出脚(6)、(12)之间)输出。

用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如图4—2所示,图中VR8 用来调节引出脚①、④之间的平衡,VR7用来调节⑤脚的偏置。器件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12V,-9V),电阻R29、R30、R31、R32、R52为器件提供静态偏置电压,保证器件内部的各个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本实验中用二极管包络检波器完成检波。二极管包络检波器主要用于解调含有较大载波分量的大信号,它具有电路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实验电路如图4—3所示,主要由二极管D7及RC低通滤波器组成,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特性和检波负载RC的充放电过程实现检波.所以RC时间常数的选择很重要,RC时间常数过大,则会产生对角切割失真又称惰性失真。RC常数太小,高频分量会滤不干净.综合考虑要求满足下式:

其中:m为调幅系数,Ωmax为调制信号最高角频率。

当检波器的直流负载电阻R与交流音频负载电阻RΩ不相等,而且调幅度m a又相当大时会产生负峰切割失真(又称底边切割失真),为了保证不产生负峰切割

失真应满足。

图4—3 包络检波电路

四、实验步骤:

1.静态工作点调测:使调制信号VΩ=0,载波Vc=0(短路块J11、J17开路),调节VR7、VR8使各引脚偏置电压接近下列参考值:

V8V10V1V4V6V12V2V3V5

6V 6V 0V 0V 8.6V 8.6V -0.7V -0.7V -6.8V

R39、R46与电位器VR8组成平衡调节电路,改变VR8可以使乘法器实现抑止载波的振幅调制或有载波的振幅调制。

2.抑止载波振幅调制:J12端输入载波信号Vc(t),其频率fc=10MHZ,峰-峰值Ucp -p=100-300mV。J16端输入调制信号VΩ(t),其频率fΩ=1KHZ,先使峰-峰值UΩp-p=0,调节VR8,使输出V o=0(此时U4=U1),再逐渐增加UΩp-p,则输出信号V。(t)的幅度逐渐增大,最后出现如图4—4(a)所示的抑止载波的调幅信号。由于器件内部参数不可能完全对称,致使输出出现漏信号。脚①和④分别接电阻R43和R49可以较好地抑止载波漏信号和改善温度性能。

3.全载波振幅调制m=(U m max—U m min)/(U m max+U m min),J12端输人载波信号V c(t),f c=10MHz,U cp-p=100~300mV,调节平衡电位器VR8,使输出信号V o(t)中有载波输出(此时U1与U4不相等)。再从J16 端输入调制信号,其fΩ=1KHZ,当UΩp-p由零逐渐增大时,则输出信号V o(t)的幅度发生变化,最后出现如图4- 4(b)所示的有载波调幅信号的波形,记下AM波对应Ummax和Ummin,并计算调幅度m。

4.加大VΩ,观察波形变化,画出过调制波形并记下对应的VΩ、Vc值进行分析。

附:调制信号VΩ可以用外加信号源,也可直接采用实验箱上的低频信号源。

将示波器接入J22处,(此时J17短路块应断开)调节电位器VR3,使其输出1KHz不失真信号,改变VR9可以改变输出信号幅度的大小。将短路块刀J17短接,示波器接入J19处,调节VR9改变输入VΩ的大小。

图4—4(a)抑止载波的调幅波形图4—4(b)普通调幅波形

5.解调全载波调幅信号

(1)m<30%的调幅波检波:

从J45(ZF.IN)处输入455KHZ,0.1V,m<30%的已调波,短路环J46连通,调整CP6 中周,使J51(JB.IN)处输出0.5V~1V 己调幅信号。将开关S13 拨向左端,S14,S15,S16均拨向右端,将示波器接入J52(JB.OUT),观察输出波形.

(2)加大调制信号幅度,使m=100%,观察记录检波输出波形.

6.观察对角切割失真:

保持以上输出,将开关S15拨向左端,检波负载电阻由3.3KΩ变为100KΩ,在J52处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并记录与上述波形进行比较.

7.观察底部切割失真:

将开关S16拨向左端,S15也拨向左端,在J52处观察波形并记录与正常解调波形进行比较。

8.将开关S15,S16还原到右端,将开关S14拨向左端,在J52处可观察到检波器不加高频滤波的现象。

五、实验报告要求

1.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测MC 1496各引脚的实测数据。

2.画出调幅实验中m=30%、m=100%、m>100%的调幅波形,分析过调幅

的原因。

3.画出当改变VR8 时能得到几种调幅波形,分析其原因。

4.画出100%调幅波形及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波形,比较两者区别。

5.

6.画出观察到的对角切割失真和负峰切割失真波形以及检波器不加高频滤波的现象。并进行分析说明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总1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不容侵犯,领土不容抢夺。上图为美丽的钓鱼岛。 实验地点:航海西楼 308 室

实验要求 1.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指定的预习任务,预习要求如下: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估算。 2)。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 3)。熟悉实验任务。 4)。复习实验中使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使用仪器和实验仪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时接线要认真,相互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初学或没有把握应经指导老师审查同意后再接通电源。 4.高频电路实验注意事项: 1)。卡式高频电路实验仪将实验板插入主机插座后,即已接通地线,但实验板所需的正负电源则要另外使用导线进行连接。 2)。由于高频电路频率较高,分布参数及相会感应的影响较大,所以在接线时连接线要尽可能短,接地点必须接触良好,以减少干扰。 3)。做放大器实验时如发现波形失真甚至变成方波,应检查工作设置是否正确,或输入信号是否过大。 5.实验中有焊接电路时注意事项: 1)。应先提前给电烙铁通电预热,电烙铁要远离仪器设备和各种测量线,以防烧坏仪器和测量线,导线等,做完实验要拔掉电烙铁,关断电源,防止火灾。 2)。老师分发的元器件,根据元件列表进行清点,缺少的应让老师补齐。 3)。有运算放大器电路,运算放大器不能直接焊在电路板上,应先焊上插座,等电路都焊接完成后,再插上运算放大器,电路检查无误后,才能接通电源。 4)。焊接电路时要合理布局,地线和电源线要用不同颜色的导线,一般电源线要用红线,这样一来电源就不会接错。 5)。尽量节约使用导线,焊锡,勤俭节约,注意环境卫生。 6)。实验中故意损坏仪器设备,要按原价赔偿。 6.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破坏性异常现象(例如有元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应立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指导老师。找出原因,排除故障,经指导老师同意后再继续实验。 7.实验过程需要改接线时,应关断电源后才能拆线,接线。 8.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所记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老师审阅签字后,方可拆除实验电路。 9.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拔除电源插头,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 10.实验后每组同学必须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函数信号发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单片集成函数信号发生器ICL8038的功能及特点。 2)、掌握ICL8038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预习要求 参阅相关资料中有关ICL8038的内容介绍。 三、实验原理 (一)、ICL8038内部框图介绍 ICL8038是单片集成函数信号发生器,其内部框图如图2-1所示。它由 恒流源I 2和I 1、电压比较器A 和B 、触发器、缓冲器和三角波变正弦波电路等组成。 外接电容C 可由两个恒 流源充电和放电,电压比较 器A 、B 的阀值分别为总电 源电压(指U CC +U EE )的2/3 和1/3。恒流源I 2和I 1的大 小可通过外接电阻调节,但 必须I 2>I 1。当触发器的输出 为低电平时,恒流源I 2断开 图2-1 ICL8038原理框图 ,恒流源I 1给C 充电,它的两端电压u C 随时间线性上升,当达到电源电压的确2/3时,电压比较器A 的输出电压发生跳变,使触发器输出由低电平变 外接电容 E E

为高电平,恒流源I 2接通,由于I 2>I 1(设I 2=2I 1),I 2将加到C 上进行反充电,相当于C 由一个净电流I 放电,C 两端的电压u C 又转为直线下降。当它下降到电源电压的1/3时,电压比较器B 输出电压便发生跳变,使触发器的输出由高电平跳变为原来的低电平,恒流源I 2断开,I 1再给C 充电,……如此周而复始,产生振荡。若调整电路,使I 2=2I 1,则触发器输出为方波,经反相缓冲器由引脚9输出方波信号。C 上的电压u c ,上升与下降时间相等(呈三角形),经电压跟随器从引脚3输出三角波信号。将三角波变为正弦波是经过一个非线性网络(正弦波变换器)而得以实现,在这个非线性网络中,当三角波电位向两端顶点摆动时,网络提供的交流通路阻抗会减小,这样就使三角波的两端变为平滑的正弦波,从引脚2输出。 1、ICL8038引脚功能图 图2-2 ICL8038引脚图 供电电压为单电源或双电源: 单电源10V ~30V 双电源±5V ~±15V 2、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2-3 所示。 1413 12 111098 7 65 4321正弦波失真度调整 正弦波输出占空比调整(外接电阻R 调频偏置电压 +Ucc +U 三角波输出 A 频率调整(外接电阻R B 正弦波失真度调整 外接电容C EE(或地)调频电压输出 方波输出IC L-8032 ))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简介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简介 THCGP-1型 仪器介绍 ●信号源: 本实验箱提供的信号源由高频信号源和音频信号源两部分组成,两种信号源的参数如下: 1)高频信号源输出频率范围:0.4MHz~45MHz(连续可调); 频率稳定度:10E–4;输出波形:正弦波; 输出幅度:1Vp-p 输出阻抗:75?。 2)低频信号源: 输出频率范围:0.2kHz~20 kHz(连续可调); 频率稳定度:10E–4;输出波形:正弦波、方波、三角波; 输出幅度:5Vp-p;输出阻抗:100Ω。 信号源面板如图所示 使用时,首先按下“POWER”按钮,电源指示灯亮。 高频信号源的输出为RF1、RF2,频率调节步进有四个档位:1kHz、20kHz、500kHz、1MHz档。 按频率调节选择按钮可在各档位间切换,为1kHz、20kHz、500kHz档时相对应的LED

亮,当三灯齐亮时,即为1MHz档。旋转高频频率调节旋钮可以改变输出高频信号的频率。另外可通过调节高频信号幅度旋钮来改变高频信号的输出幅度。 音频信号源可以同时输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三种波形,各波形的频率调节共用一个频率调节旋钮,共有2个档位:2kHz、20kHz档。按频率档位选择可在两个档位间切换,并且相应的指示灯亮。调节音频信号频率调节旋钮可以改变信号的频率。分别改变三种波形的幅度调节旋钮可以调节输出的幅度。 本信号源有内调制功能,“FM”按钮按下时,对应上方的指示灯亮,在RF1和RF2输出调频波,RF2可以外接频率计显示输出频率。调频波的音频信号为正弦波,载波为信号源内的高频信号。改变“FM频偏”旋钮调节输出的调频信号的调制指数。按下“AM”按钮时,RF1、RF2输出为调幅波,同样可以在RF2端接频率计观测输出频率。调节“AM调幅度”可以改变调幅波的幅度。面板下方为5个射频线插座。“RF1”和“RF2”插孔为400kHz ——45MHz的正弦波输出信号,在做实验时将RF1作为信号输出,RF2接配套的频率计观测频率。另外3个射频线插座为音频信号3种波形的输出:正弦波、三角波、方波,频率范围为0.2k至20kHz。 ●等精度频率计 (1)等精度频率计面板示意图: (2)等精度频率计参数如下: 频率测量范围:20Hz——100MHz 输入电平范围:100mV——5V 测量误差:5×10-5±1个字 输入阻抗:1MΩ//40pF (3)使用说明: 频率显示窗口由五位数码管组成,在整个频率测量范围内都显示5位有效位数。按下‘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此时频率显示窗口的五位数码管全显示8.,且三档频率指示灯同时亮,约两秒后五位数码全显示0,再进入测量状态。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精)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精)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精))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精)的全部内容。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吴琼编 沈阳大学信息学院 目录 实验一:高频电子仪器使用练习 2 实验二: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及通频带展 宽实验 实验三:幅度调制器实验9 实验四:小功率功率调频发射、接收实验13 课程编号:11271141 课程类别:学科必修 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课程总学时:64 适用学期:第5学期 实验学时:16 开设实验项目数:4 撰写人:吴琼审核人:张明教学院长:范立南 实验一:高频电子仪器使用练习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高频信号发生器基本结构及用途,学习该仪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及说明 本系统由实验箱和外接实验模块两部分组成,其中外接模块采用插拔式结构设计,便于功能的扩展。实验箱带有一个0Hz~120KHz的低频信号源、一个20KHz~10MHz 的高频信号源、一个音频接口单元。实验箱可使用自带电源,也可通过右上角的4 针电源接口从外部引入。高频电路单元采用模块式设计,将有关联的单元电路放在 一个模块内.高频模块可插在实验箱的4个固定孔上,配合高、低频信号源和频率计 即可进行高频电路实验.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电源接口

《高频电子线路》超外差式FM收音机实验

《高频电子线路》超外差式FM收音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在模块实验的基础上掌握超外差式FM收音机组成原理,建立调频系统概念。 2、掌握FM收音机系统联调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完成FM收音机整机联调。 三、实验仪器 1、天线1根 2、10 号板1块 3、9 号板1块 4、5 号板1块 5、6 号板1块 6、2 号板1块 7、双踪示波器1台 8、耳机1副 四、实验说明 1.调频广播与中波或短波广播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类优点: (一)调频广播的调制信号频带宽,信道间隔为200KHz,单声道调频收音机的通频带为180KHz,调频立体声收音机的通频带为198KHz,高音特别丰富,音质好。 (二)调频广播发射距离较近,各电台之间干扰小。电波传输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信噪比高,失真小,能获得高保真的放音。 (三)调频广播能够有效的解决电台拥挤问题。调频广播的信道间隔为200KHz,在调频广播波段范围内,可设立100个电台。又由于调频广播传播距离近,发射半径有限,在辽阔的国土上,采用交叉布台的方法,一个载波可重复多次的使用而不会产生干扰。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调幅广播无法解决的)频道不够分配的问题。 2.实验中超外差式FM收音机原理框图如下: FM广播:88—108M 98.7—118.7M 图17-1 FM收音机原理框图

下面简单说明一下工作原理,我们身边的无线电波是摸不着看到到的,但它们的确存在,从空间的角度去看略显复杂,因为无线电波是重叠在一起的。那么接收机又是怎么从这么复杂的环境中把我们想要的信号分离出来的呢?从频率的角度去看,实际上这些无线电波并不是重叠的,在坐标轴中以横轴为频率轴,靠近原点也就是频率较低的一般是工频干扰,比如我们使用的交流电有50Hz的干扰,包括其谐波。家用电器工作时也会产生干扰。我国AM 广播频段为525~1605KHz,FM广播频段相对较高,为88~108M。远离原点的频率可能会有手机信号,卫星信号等等。在这里我只讨论FM频段,以武汉地区为例,共有10多个调频电台,这10多个电台信号都会进入收音机天线,并同时经过高放放大,调谐回路实际上是一个中心频率可调的LC带通滤波器,其作用是用来选择我们想要接收的电台频率,滤除其他电台频率,例如我们想要收听105.8MHz这个台,那么我们就应该调节调谐旋钮,使调谐回路的中心频率为105.8MHz,其他不需要的电台就会被滤除,这样可以提高信噪比。经过调谐回路选出来的105.8MHz 信号被送入混频器,与收音机内部的本地振荡器产生的频率进行混频(频率线性搬移),得到一个固定频率的中频信号,我国规定的FM广播中频频率为10.7MHz。本振的频率也是可调的,这里我们要接收的是105.8MHz,中频10.7MHz,那么本振频率=105.8+10.7=116.5MHz。当然理论上使用105.8-10.7=95.1MHz的本振频率也行,但一般情况都使用高本振,这是由于振荡电路在频率更高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大的频率变化范围。根据上面的讲解,我们可以算出FM收音机本振的频率范围为98.7~118.7MHz。频率的调节时通过9号板上的电位器W1来完成的,W2是频率微调,实际中的收音机也有用可调电容的,原理都差不多。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本振频率的调节与谐振选频回路的调节是通过同一个电位器来完成的,那么在设计收音机时就有一个要求,即要保证在调节的过程中,本振频率始终要比调谐回路中心频率高10.7MHz,这一过程被形象的称作跟踪。从混频器出来的中频并不是单一的频率,在书本中我们学过,两个频率相乘可以得到它们的和频和差频。105.8MHz与本振116.5MHz混频后可以产生10.7MHz和222.3MHz的频率,除了这两个频率外还会有其他频率,怎么理解呢?这是因为前面的调谐回路滤波器并不是理想的矩形,存在一定的“斜坡”,假设105.8MHz附近的105.6也是一个电台,那么这个105.6MHz的信号也是能通过调谐回路的,只不过被衰减了,离105.8MHz越远,衰减就越厉害。既然有一定量的105.6MHz信号进入混频器,于是混频后就会产生10.9MHz与222.1MHz的频率。另外,混频器自身的非线性也会产生一些其他的频率分量。由此看来,我们有必要在混频级后面加上一个10.7MHz的带通滤波器,滤除其他不需要的频率。经过滤波器的中频信号相对而言较为单一了,然后对其经行一定增益的放大。再送入鉴频器解调。就可以还原出音频信号。此时的音频信号是很微弱的,需要经过功率放大才能推动耳机或者扬声器。 五、实验步骤 1、本实验需要用到2号板、5号板、6号板、9号板、10号板 2、断电状态下连线,连线框图如下: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实验指导书(2012年5月)含实验数据要点

目录 前言 (1) 实验一:LC与晶体振荡器实验 (2) 实验二:变容二极管调频器 (6) 实验三:幅度调制与解调 (8) 实验四:锁相环频率合成器实验 (11)

前言 《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和无线电技术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涉及到许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伴随着无线电通讯的进程,高频电子技术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传统的高频技术主要由信号发生(正弦信号发生,非正弦信号发生,波形变换、载波发生)、信号调制(调幅、调频)、信号发送和接收(选频、变频、中频选频放大、检波、鉴频)等组成,近二、三十年来,由于视频传输技术和数字电路技术的发展,高频技术衍生出许多新型电路和器件,如:单边带发送与接收、残留单边带发送与接收、声表面波滤波器与陶瓷滤波器的应用,数字调频技术、锁相环与锁相式频率合成技术、移相键控技术等等。 为了配合现代“高频电子技术”教学的需要,设计了十四项实验。其中九项属模拟电路范畴,即LC与晶体振荡器,调幅与解调,非线性波形变换,函数信号发生,小信号选频放大,集成乘法器混频,通频带展宽、锁相调频与鉴频和变容二极管调频与相位鉴频:属数字电路范畴的有三项,即数字信号发生,数字锁相环与数字锁相式频率合成器,数字调频与解调;其它二项实验分别是采用专用集成电路的电视图象中放检波和采用专用集成电路的电视伴音中放鉴频。 在电路的设计和选择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尽量采用原理性突出的典型电路,便于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分析。 二、载波工作频率采用几兆赫到几十兆赫,易于制作工艺和调试。 三、采用分列元件,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相结合的原则,既便于学生深入掌握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又能及时了解现代无线电通讯技术的新技术。 四、电路中采用了变容二极管调频和声表面波滤波器以及陶瓷滤波器等固态器件,便于学生了解新型器件的性能和调测方法。 五、各个实验单元电路既自成完整系统,又便于互联成一个较大的系统进行联试、联调,以增加学习的综合性、系统性和趣味性。 六、为了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一些基本电路。我们在实验电路编排上尽量介绍一些具有相同功能的不同电路。例如采用6.5MHz调频解调的相位鉴频器和斜率鉴频器:采用集成电路的幅度同步检波器和二极管检波器等。 七、采用单板整体构成形式:三路直流电源采用内置式的开关电源:电路的联结或改接采用按键切换。 实验需要外置的仪器有: 1)、0-50MHz扫频仪(如BT5-A型) 2)、40MHz(或20MHz)双踪示波器(如protek6504型) 3)、10MHz调频、调幅高频信号发生器(如ASl051S型) 4)、10MHz频率计函数信号发生器(如EEl642B型) 在编写“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的表达方法,突出基本原理和实验过程。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请使用本指导书的师生指正。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湖南工业大学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一高频单调谐回路放大器 一、实验类型 验证型实验 二、实验目的与任务 1、熟悉谐振放大器的幅频特性、通频带和选择性; 2、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了解展宽频带的方法; 3、掌握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三、实验基本原理 1. 单调谐回路放大器 实验电路如图 1-1 所示 图1-1单调谐小信号放大器 在图 1-1 中 ,L2、C5、C6为π型滤波电路,其作用是为了减少交流高频信号对直流电源的影响。+12V电源、R1、R2和R6、R7、R8为放大电路提供直流静态工作点,C3为发射极旁路电容。L1、C2和Ct为选频回路(也称为谐振回路),改变Ct的值,可以改变回路的谐振频率。三极管T及其输出阻抗相当于谐振回路的信号源和信号源内阻,R3、R4、R5相当于负载,改变R3、R4、R5的阻值,

将对谐振回路产生影响。C4为隔直电容,它能够有效防止不同放大级之间直流信号的相互影响,又可使交流信号顺利通过。 若忽略三极管输出电容和负载电容的影响,谐振频率为: LC f o π21= 对于放大电路而言,L1、C2和Ct 回路相当于负载,当发生谐振时,选频回路的阻抗最大,为纯电阻性,这时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最大;改变信号源频率,选频回路就会失谐,其阻抗值迅速减小,电压放大倍数也迅速减小,通常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就工作在谐振频率处,它允许与其频率一致的信号通过并进行放大,对于与其谐振频率不一致的频率信号,则不进行放大而被禁止通过,这就是“选频”的含义。改变电容Ct ,可以改变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从而使得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 调谐放大器的谐振频率,一般有两种测量方法,一是扫频法 ;一种是逐点法。 所谓扫频法,一般采用频率特性测试仪,先将频率特性测试仪提供的扫频信号接到单级放大器的输入端,单级放大器的输出端接到频率特性测试仪的输入端,然后调节中心频率旋钮,屏幕上就可显示出放大器的谐振曲线。调节回路电容或电感,使谐振曲线在规定的中心频率上出现最大值。 在多级放大器中,一般先调节末级放大器的谐振频率,然后调节前一级放大器的谐振频率,并逐级往前移动,这种由后向前的方法,可以减小后级放大器电路参数对前一级的影响,给电路调整带来一些方便。实际上,对于前后级之间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通常需要由后级到前级多次调整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这里采用的扫频法,没有使用频率特性测试仪,而是采用“示波器 + 转换电路”的方法来近似代替频率特性测试仪. 所谓逐点法,就是以高频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它的输出连接放大器的输入端,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到高频毫伏表或示波器上,逐点调整谐振回路的电容或电感使得特定频率的信号通过。保持输入信号的输入电压不变,在特定频率附近逐点改变信号源的频率,测量并记录输出电压的值,即可绘制出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 值得说明的是:在高频实验装置上,由于选频回路可调电容的调节范围有限,所以调节频率的范围也很有限,中心频率的变动范围不大。为了测定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可将可调电容放在中间位置,在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由小到大逐步改变输入信号的频率,直到放大器的输出电压最大,这时的频率就是选频回路的谐振频率,在谐振频率附近,增大或减小信号频率,并记录输出电压值,就可以描绘出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四高频功率放大器解析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测控13-2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温涛

实验四高频功率放大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掌握丙类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了解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及负载特性、调制特性、放大特性和调谐特性。 3. 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oP、直流功率DP、集电极效率C 4. 掌握用频谱仪观测信号频谱、频率及调制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频功率放大器是一种能量转换器件,它是将电源供给的直流能量转换为高频交流输出。高频功率放大器是通信系统中发送装置的重要组件,它也是一种以谐振电路作负载的放大器。它和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主要区别在于: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很小,在微伏到毫伏数量级,晶体管工作于线性区域。小信号放大器一般工作在甲类状态,效率较低。而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要大得多,为几百毫伏到几伏,晶体管工作延伸到非线性区域——截止和饱和区,这种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大,效率高,一般工作在丙类状态。一.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电路 高频功放的电原理图如图7-1 所示(共发射极放大器) 它主要是由晶体管、LC 谐振回路、直流电源Ec 和Eb 等组成,Ub 为前级供给的高频输出电压,也

称激励电压。 二.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1.高频功率放大器通常工作在丙类(C 类)状态。 。 甲类(A =180 度,效率约50%; 乙类(B =90 度,效率可达78%; 甲乙类(AB 类)90< <180 度,效率约50%< <78%; 丙类(C <90 度 工作到小于90 度,丙类效率将继续提高。 2.高频功率放大器通常采用谐振回路作集电极负载。 由于工作在丙类时集电极电流i c 是余弦脉冲,因此集电极电流负载不能采用纯电阻,而必须接一个LC 振荡回路,从而在集电极得到一个完整的余弦(或正弦)电压波。 我们知道,对周期性的余弦脉冲i c ,可用傅立叶级数展开: 式中,Ic1m、Ic 2m、Ic3m 为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振幅。ω为集电极余弦脉冲电流(也就是输入信号)的角频率。LC 谐振回路被调谐于信号(角)频率,对基波电流i c 呈现一个很大的纯阻,因而回路两端的基波压降很大。回路对直流成分和其它谐波失谐很大,相应的阻抗很小,因而相应的电压成分很小,因此直流和各次谐波在回路上的压降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尽管集电极电流i c 为一个余弦脉冲,但集电极电压Uce 却为一个完整的不失真的余弦波(基波成分)。 显然,LC 振荡回路起到了选频和滤波的作用:选出基波,滤除直流和各次谐波。 LC 振荡回路的另一个作用是阻抗匹配。也就是可以改变回路(电感)的接入参数,使功放管得到最佳的负载阻抗,从而输出最大的功率。 三.丙类调谐功率放大器基本原理 由于丙类调谐功率放大器采用的是反向偏置,在静态时,管子处于截止状态。只有当激励信号ub 足够大,超过反偏压Eb 及晶体管起始导通电压ui 之和时,管子才导通。这样,管子只有在一周期的一小部分时间内导通。所以集电极电流是周期性的余弦脉冲,波形如图7-2 所示。

2021年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XX 年4月实验注意事项1.每次—实验模块之前应确保主机箱右 侧的交流开关处于断开状态。 2.—实验模块时,模块右边的双刀双掷开关要拨上,将模板四角的螺孔和母板上的铜支柱对齐,然后用螺丝固定。确保四个接线柱均拧紧,以免造成实验模块与电源或地接触不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通电实验。 3.各实验模块上的双刀双掷开关、拨码开关、复位开关、自锁开关、手调电位器和旋转编码器均为磨损件,请勿频繁按动或旋转。 4.请勿直接用手触摸芯片、电解电容器等元件,以免造成损坏。 5.各模块中的3362电位器(蓝色正方形封装)是岀厂前调试使用的。出厂后的各实验模块功能己调至最佳状态,无需另行调节这些电位器,否则将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6.在关闭各模块电源之后,方可进行连线。连线时在保证接触良好的前提下应尽量轻插轻放,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实验。拆线时若遇到连线与孔连接过紧,应用手捏住线端得金属外壳轻轻摇晃,直至连线与孔松脱,切勿旋转及用蛮力强行拔出。

7.实验前,应首先熟悉实验模块的电路原理以及内置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8.按动开关或旋动电位器以及调节电感线圈磁芯时,切勿用力过猛,以免造成元件损坏。 9.做综合实验时,应通过联调确保各部分电路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10.用“短路帽”换接电路时,动作要轻巧,更不能丢失“短路帽”,以免影响后续实验的正常进行。 11.在打开的实验箱箱盖上不可堆放重物,以免损坏机箱的零部件。 12.实验完毕时必须按开启电源的逆顺序逐级切断相应的电源开关。 13.测量模块在不用时,应保持电源处于切断状态,以免引起干扰。 实验一 THCGP-1型高频实验箱的使用一、实验目的1.了解 THCGP-1型高频实验箱基木组成。 2.掌握THCGP-1型高实验箱的使用方法。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通信技术专业适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通信技术 专业适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通信技术专业适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是一门通信技术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分析和测试方法,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验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我们编写了本指导书,介绍了实验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并附有实验报告模板,方便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高频电子器件的特性和应用。具体实验内容包括: 1. 理解高频电路的基本结构和参数,如阻抗、反射系数、插入损耗等。 2. 学习高频电路中的功率分配、匹配和滤波的方法和技巧。 3. 了解和掌握常见的高频器件,如微带线、射频电容、 功率耗散器和分路器等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步骤 本实验共有8个实验,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1:微带线传输线的特性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线 路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微带线的传输线参量,如 特性阻抗和相速度等。3. 测量微带线结构的带宽,分析其带 宽特性。 实验2:射频电容的应用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电容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射频电容的精度和稳定性。3. 观察和记录电容在不同频段下的表现和性能特征。 实验3:功率耗散器的设计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功率 耗散器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功率耗散器的反射系 数和功率损耗等重要参数。3. 分析功率耗散器的设计原则和 优化方法。 实验4:SPDT分路器的设计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SPDT 分路器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分路器的分离度和插 损等重要参数。3. 分析分路器的设计标准和选型方法。 实验5:微带滤波器的设计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微带 滤波器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微带滤波器的频率响 应和通带带宽等参数。3. 分析微带滤波器的性能和设计原 则。 实验6:无源BPF的设计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无源BPF 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BPF的频率响应和参数特征。 3. 分析无源BPF的应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7:电源隔离器的设计1. 按照实验电路图进行电源 隔离器搭建,连接好实验仪器。2. 测量电源隔离器的分离度 和隔离性。3. 分析电源隔离器的设计原则和应用场景。

【精品】(高 频 电 子 线 路)实验指导书

高频电子线路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通信教研室 二00七年八月

目录 实验一调谐放大器 (3) 实验二丙类高频功率放大电路 (8) 实验三集成电路频率调制器 (16) 实验四集成电路频率解调器 (19) 实验五综合设计 (21) 附录一常用高频电子仪器使用 (25)

适用专业: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学生 一、实验与实践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加深对高频电路课中各单元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理性知识的认识。 2。熟悉高频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 3.熟悉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元件及参数的选择,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4.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路参数的测试. 5.正确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6。能自已设计制作一般电路。 二、实验与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要求: 1.实验要求: (1)学生实验课前要认真阅读实验与实践指导书,写出预习实验报告. (2)实验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实验内容的相关问题. (3)按要求正确开启实验仪器和设备。 (4)认真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 (5)实验结束,请指导老师检查实验记录,做到实验数据正确,方可终止实验.

(6)关闭实验仪器,整理实验现场。 (7)填写实验记录,教师签字后方可离开. (8)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9)教师应仔细批改实验报告,并把有关情况以不同方式反馈学生。 2。实践要求: (1)认真选择实践内容。 (2)若现场参观,要服从管理人员指导,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3)若进行电子制作,要根据老师要求选择制作项目,研究制作原理,绘制电路原理图,进行印刷电路板制作,安装调试。 (4)上述各项结束后都要认真地写出实践报告。 三、考核办法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docx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调谐放大器(验证实验2学时) 1实验目的 1.1熟悉高频电路屮的元器件和高频电路实验箱。 1. 2研究谐振冋路的幅频特性——通频带与选择性。 1. 3掌握信号源内阻及负载阻抗对谐振冋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1. 4掌握谐振放大器的测试方法。 2实验仪器 高频电子线路学习机(实验板1模块);双踪示波器(DS 5062M)-台;扫频仪(BT—3G) —台;高频信号发生器(QF1056B) 一台;力用表(MF30) 一只。 3预习要求 3. 1复习谐振电路工作原理。 3.2熟悉谐振放大器的电压放人倍数、动态范围、通频带及选择性相互Z间的关系。 3.3若谐振电路中电感厶二1“H,回路电容C =220pf(包括分布电容),计算冋路谐振频率%。 4实验原理 实验电路如图2-1,采用 ................................................... 5实验内容及步骤(设计性实验应为“实验目的及要求”) 5. 1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 5.1.1熟悉高频电子线路学习机屮如图2-1所示的单调谐放人电路。Rl、R2为偏置电阻,C2为旁路电容。 LI、C4、C5起电源滤波作用,滤除电源屮交流成分。Cl、C3分别为输入、输出耦介电容。L、C、CT为并联谐振回路,谐振中心频率由LCElfiJ>i£o 5. 1. 2静态测暈 测量+12V电源电压是否止确,确认无误后关断电源再按图2-1连接电路:用导线连接Re=lkQ,谐振冋路并联电阻R二10k。。接线后仔细检查,确认无谋后接通电源,测量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电压,计算并填表2-1。 表2-1 注:V B、V E是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级对地电压,川力JIJ表直流电压档测试。 5.1.3动态研究——测量放大器的频率特性 (1)使川扫频仪测放人器的频率特性曲线 Rc二lkG, R二10kG不变,将扫频仪射频输出接放大器输入端IN,放大器输出端OUT接至扫频仪检波探头。观察回路谐振曲线(扫频仪输岀衰减档位先打到20dB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來选择适当位置),调回路电容CT,使谐振中心频率&二10.7MHZ。记录观察到的频率特性曲线,移开扫频仪探头。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 信息二、教学目标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信息工程等专业教学计划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严谨、逻辑性强并与工程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一定的实验技能。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各模块电路的组成、元件的选取及性能参数的测试及分析方法,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接受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到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实验工程一:常用仪器的使用,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2学 时)L实验属性:验证实验2,修读性质:必开 3.实验目标: 熟悉高频实验箱各个模块及特点,示波器使用,掌握单调谐回路谐振.实验方法具体实验步骤:1)连好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电路2)静态测量各静态工作点3)测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和频率 特性,用扫频仪调回路谐振曲线.实验仪器设备 示波器,频率计,高频信号发生器.实验内容(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路实验箱。 (2)掌握谐振回路的幅频特性分析一一通频带与选择性。 (3)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回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4)熟悉和了解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4.成绩评定该项实验总分二实验操作(30%)+实验数据报告(30%)+问题解答(30%)+其 它(10%)实验工程二:非线性丙类功率放大器实验实验(2学时)L实验属 性:验证实验2,修读性质:必开 3.实验目标: (1)了解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调谐特性以及负载改变时的动态特性。 (2)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的物理过程以及当激励信号变化对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3)比拟甲类功率放大器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特点(4)掌握丙类放大器的计算与设计 方法。 4.实验方法连接实验线路,测量实验参数。 5.实验仪器设备信号源模块、频率计模块、双踪示波器、万用表等.实验内容(1)观察高频功 率放大器丙类工作状态的现象,并分析其特点 (2)测试丙类功放的调谐特性(3)测试丙类功放的负载特性(4)观察激励信号变化、负载变化对工作状态的影响.成绩评定 该项实验总分工实验操作(30%)+实验数据报告(30%)+问题解答(30%)+其它(10%)

实践教学大纲《高频电子线路》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095 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英文名称:High-Fren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0 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18 学分:6 适用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低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 一、课程简介 《高频电子线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工艺性、工程性和实践性,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相比更具特殊性。本课程包括振荡器;调谐放大器;振幅、频率、相位的调制、解调器;混频器;频率合成器;锁相环和压控振荡器、语音无线通信系统实验。本课程是面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和通信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实验课。 二、实践与实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一)、加深对高频电路课中各单元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加深对理性知识的认识。 (二)、熟悉高频实验仪器的原理和使用。 (三)、熟悉各单元电路的组成,元件及参数的选择,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四)、熟练使用实验仪器,进行电路参数的测试。 (五)、正确分析实验数据,从而总结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六)、能自已设计制作一般电路。 三、实践与实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加强实践与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进行创新性的培养;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 (一)、实验要求 1、学生实验课前要认真阅读实验讲议和实验参考书,写出预习实验报告。 2、实验课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实验内容的有关问题。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实验 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Circuits课程编码:04140103 课程性质:考试开设课程教研室:电气系、通信工程教研室 学分:4.5学时:72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16) 应开实验工程个数:8实开实验工程个数:8适用专业、年级:电子信息、通信工程 要求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线路二、课程性质与目的 高频电子线路是无线电技术类各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单元电路分析和设计为主。 通过高频电子线路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逐渐地使学生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提高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于高频电子线路许多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线路,它也是不断开展和更新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加深理解,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成为社会所需的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电子工程技术人才作好了准备。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注:假设该课程以实验工程的形式组织那么以“实验一、实验二”等表示,假设以其它方式如单元组织,那么以“单元一”等表示;一般应有“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是否需要写明操作要点、主要仪器设备视不同的实验类型而定。) 实验一:实验名称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调试 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放大器的调试 2.测试 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调谐 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实验二:实验名称高频功率放大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了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主要内容:1.搭接电路2.用示波器观察波形 3.观察电路参数变化对输出的影响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和波形调整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箱、示波器实验三:实验名称正弦波振荡器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了解三端式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主要内容:L搭接振荡电路 2.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 3.观察参数和环境的变化对振荡的影响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和波形调整主要仪器 设备:实验箱、示波器实验四:实验名称幅度调制与解调实验(学时数)2 基本要求:掌握的幅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技巧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2.电路的调试操作要点:电路搭接调试主要仪器设备:实验箱、示波器实验五:实验名称混频器实验(学时数)2基本要求:掌握的集成乘法器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调试技巧主要内容:1.电路的搭接2.电路的调试与测试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正文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要求 1. 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要求如下。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估算。 〔2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熟悉实验任务。 〔3熟悉实验中所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使用仪器前必须掌握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使用时应严格遵守。 3.实验时应认真接线,仔细检查,确定无误后再接通电源。 4.高频电路实验注意事项。 〔1各实验模块板所需的正负电源应另外使用导线进行连接。 〔2高频电路频率较高,分布参数及相互感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接线时连线应尽可能短。接地点必须接触良好,以减少干扰。 〔3做混频、FM相位鉴频实验时,最好采用扫频仪、频谱仪,效果更佳。 5.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元件冒烟、异味等破坏性异常现象,应立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指导教师。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 6. 实验过程中需要改接线时,应关断电源后再拆线、接线。 7. 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所记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再拆除实验线路。 8. 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并将仪器、设备、工具、导线等按规定整理好。 9. 实验后每个同学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10.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1根据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提供的实验电路,找出可调元件的内在联系,完成对电路有关参数的调整,使测试结果符合性能指标要求。 〔2通过实验课程养成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习惯。 〔3根据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结果,绘制出规范的实验曲线,写出合乎要求的实验报告。

第1章 实验设备使用说明 1.1 DJ2007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箱 DJ2007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包括八个物理单元模块,即高低频信号源模块、数字频率计模块、小信号选频放大及高功放模块、调幅与检波模块、调频与鉴频模块、正弦波振荡及VCO 模块、锁相环电路应用模块、混频模块,如图1.1所示。 DJ2007高频电路实验箱采用了模块化结构,含有电源、信号源、频率计、单元电路等模块,可完成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规定的十多项实验内容。 本实验箱采用独特的两用板工艺,正面印有原理图及相应的符号,反面为印制导线,并焊有相应的元器件,需要连接部分备有自锁紧式连接线,需要测量及观察的部分另设置有测试点,使用直观、可靠、维修方便、简捷。 本实验箱的特点是:克服了高频实验箱信号质量差、干扰严重、实验困难等问题,实验箱使用灵活,便于升级与维修。 实验箱的技术性能 〔1电源 AC 输入:220V ± 10% 图1.1 DJ2007高频电子实验箱面板结构图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大纲

《高频电子线路》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高频电子线路 2.课程英文名称: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s Circuit 3.课程类别:限选 4.适用专业:信息工程 5.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 6.总学分:3 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类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其任务是以通信系统为研究对象,介绍射频通信电路的各模块的基本原理、设计特点以及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电路实现,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高频绪论(2学时) 教学内容:无线电系统概述、无线电信号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主要介绍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要求掌握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单元电路的作用要熟悉。 教学重点:无线电信号发射与接收的基本原理 2.第二章高频电路基础(3学时) 教学内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电子噪音及其特性、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教学基本要求:熟悉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掌握基本电路,了解电子噪音及其特性、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教学重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教学难点:高频电路中的元器件、高频电路中的基本电路 3.第三章高频谐振放大器(5学时) 教学内容: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原理与特性、高频功放的高频效应高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线路、高频功放、功率合成与射频模块放大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性能分析。熟悉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了解晶体管倍频器。 教学重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教学难点: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晶体管谐振放大器的高频特性 4.第四章正弦波振荡器(6学时) 教学内容:反馈振荡器的原理,LC振荡器,振荡器频率的稳定度,LC振荡器的设计方法,石英晶体振荡器,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条件。掌握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克拉泼电路和西勒电路的等效电路的画法和振荡频率的求解。了解振荡器中的几种现象。 教学重点:振荡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平衡状态的稳定条件,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教学难点:振荡器的起振与平衡条件,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 5.第五章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5学时) 教学内容: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二极管电路,差分电路,其他频谱线性搬移电路。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振幅调制的基本特性及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熟悉振幅调制电路,振幅检波电路,混频电路。了解混频器中的组合干扰和非线性失真。 教学重点:振幅调制的基本特性及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振幅调制的实现模型,振幅解调电路和混频电路的实现模型,非线性器件在频谱搬移电路中的作用。 6.第六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5学时) 教学内容:振幅调制,调幅信号的解调,混频,混频器的干扰。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振幅调制与解调的概念与相关技术指标。掌握调幅波的数学表达式与频谱分析,以及功率关系。掌握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高电平调幅的两种调制方法。掌握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质量指标 教学重点: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平方律调幅器、平衡调幅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络检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7.第七章角度调制与解调(4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