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

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企业价值=

1

(1)

n

t t

i

t

TR TC

i

=

-

+

式中,

t

TR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

t

TC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

(二)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1、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只有经济利润才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会计成本:是会计师在账薄上记录下来的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一是它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二是它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没有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这一点更为重要)。计算会计成本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人作为征税的根据等。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是一种机会损失)

对经济学家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重要,会用)

(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这笔资金借给别人能得到的利息。

(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自己管企业)的机会成本,等于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薪水收入。

(3)机器如果原来是闲置的,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零。

(4)机器如果原来生产产品A,现在改用来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生产产品A可能得到的利润。

(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就应当按市价来计算(用于出售可得的收入)。

(6)使用按目前市场价购进的物料、按目前市场工资水平雇用的职工以及按目前市场利息率贷入的资金的机会成本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机器设备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Page8—Page9例题]

3、经济利润的意义和计算:

机会成本:即当资源不用于本用途,而用于其他用途(其他用途中最好的)时的价值(收入)。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较优。

经济利润<0,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低于其他用途,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

经济利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指示器,是决策的基础。

4、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如果把这笔投资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就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不然企业主就会把资金抽走,投到其他地方去。正常利润属于机会成本,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

当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机会成本时,经济利润等于零,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称为正常利润。

5、经济利润与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

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

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帐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 内含成本)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

需求和供给是构成市场的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节需求

一、需求量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一定时期”一般是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既定不变;“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指消费者不但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支付能力。)

二、影响需求量的因素

不同的产品,影响因素也不同:

1、产品的价格(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通常需要量随价格的变化而作相反方向的变化。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

x

Q与

x

P呈相反变化。

2、消费者的收入(指消费者的平均收水平),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提高,需求量就增加;收入水平下降,需求量就减少。I

对某些产品来说,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反而会导致需求量的减少。

3、相关产品的价格(相关产品包括替代产品和互补品)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替代产品的价格是按相同方向变化的。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是与其互补品的价格按是按相反的方向变化的。

总之,相关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就会影响该产品的需求量。 4、消费者的爱好(指人们对产品的偏好和选择),人们的爱好和选择也与人们的习惯有关。

5、广告费用。广告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爱好和选择。(广告费支出越大,人们对产品的需求量也就越大)。

6、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如果价格看涨,需求量就会增加;如果价格看跌,需求量就会减少。

以上只是影响产品需求量的一般因素,不同的产品往往还有影响需求量的特殊因素。

三、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记为:

(,,,,,,)x x y Q f P P T I E A =??? 其中:x Q ——为对某产品的需求量; x P ——为某产品的价格;

y P ——替代产品(或互补品)的价格;

T ——消费者的爱好; I ——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E ——对价格的期望; A ——广告费。

以上仅是最一般的表示式,决策时必须估计出更为具体的需求函数来。Page15[例1—1]

四、需求曲线

1、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D

Q f p =。

2、需求曲线可用方程、图、需求表来表示。(第16页——第17页)

3、需求曲线可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行业需求曲线、企业需求曲线。

(1)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2)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行业需求曲线可由行业内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

(3)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4、任何需求曲线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

这是因此需求量的变动有自己的规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增加。

5、为什么价格下降会刺激需求量?

(1)由于价格降低,消费者出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东西; (2)原来因为价贵买不起的消费者也来买了;

(3)过去因为价贵使用替代品的消费者,因为降价也来买了。 所以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量的增加。(反之,价格上涨需求量就会减少)

五、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重要) 1、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

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

的特定数量。

2、需求量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不变,从而需求曲线维持不动,这时,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3、需求的变动:如果非价格因素发生了变动,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了位移,这种变动就称为需求的变动。

非价格因素变动,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变,而是引起需求曲线的平等位移,这就属于需求的变动。

需求发生变动,即使价格不变,也会引起需求量的增减。 (注意区分“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一个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一个是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的。)

第二节 供 给

一、供给量

供给量: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

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其中:“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一定条件”指影响供给量的诸因素既定;“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指生产者既要有向市场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愿望,又要有生产这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缺一不可。 注意:供给量并不是生产者实际卖出的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二、影响供给量的因素

影响企业(或行业)供给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品的价格。价格上涨,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2、产品的成本。这时原成本是指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3、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此外,其他诸如政府的税收、补贴等因素,也会影响产品的供给量。

三、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

1、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示式,最一般形式可记为:

(,,,)

s Q f P C E =??? 式中:s Q ——某产品的供给量;P ——某产品价格;C ——某产品成本;E ——生产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

在诸多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中,价格是最灵敏、最重要的因素。 2、供给曲线:是反映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示式。 一般形式记为:()s

Q f P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仅研究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就是使用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用图形表示,也可用方程式表示,也可用一个供给表以一系列数字来表示。

3、企业供给曲线:表示企业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4、行业供给曲线:表示行业对某种产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是由行业内诸企业的供给曲线横向相加而得) 5

4、供给量的规律:价格上涨,供给量就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就减少。

四、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不变(非价格因素不变),因价格变化,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而变化。

供给量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

2、供给的变动则是指因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供给曲线的位移。

供给不是一个单一的数,而是指一个供给表,或一条供给曲线,或一个供给曲线的方程。供给发生变化,即使价格不变,供给量也会增减。

第三节 供求法则和需求——供给分析

(从价格形成角度来讲,比较重要)

供求法则:需求、供给、价格三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称为供求法则。 一、供求法则

1、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市场价格。

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即行业需求曲线和行业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该产品的市场价格。

供给、需求两条曲线相交之处,表示此时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也即表明按这种价格成交能够使供需双方都满意。

此时的交易量为0Q 称为均衡交易量;此进的价格0P 为均衡价格。

当价格为非0P 时,会有一种使价格趋向0P 的趋势,使价格朝0P 的方向变动,最终变为0P 。

只要没有新干扰因素,价格也就不会变动,此时这个市场达到了均衡。

2、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带来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况:

(1)供给不变,需求变动的情况(因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需求曲线位移)。需求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按同方向变动。

表现为: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交易量都提高;需求减少,均衡

价格和交易量都会下降。

(2)需求不变,供给变动的情况(因非价格因素变动引起供给曲线位移)。供给变动将会导致均衡价格按相反方向变动,均衡交易量按相同方向变动。

表现为: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交易量增加;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涨,交易量减少。 (3)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情况。

·如需求减少(增加),供给增加(减少),则均衡价格下跌(上涨)。

·如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或减少,则均衡价格的变动要视供求双方增减程度的大小而定。

(具体变化见教材第22页——第23页) 3、需要说明的:

(1)上述供求法则只适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价格的形成完全取决于市场供需双方)

(2)这里所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整个行业的(即市场的)曲线,不是企业的供需曲线。

二、需求—供给分析法

需求—供给分析法:通过绘制供给和需求曲线,不仅可以分析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供需曲线背后诸因素对价格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需求—供给分析法。

(第23页—第24页两个例子)

第四节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

一、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一)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必须对使用和生产什么样的资源和产品进行经济选择(经济决策)

2、资源的可替代性。

3、消费者和企业怎样进行选择。(选择的依据是价格信号)资源和产品的价格是其相对稀缺程度的批示器。一种资源越是稀缺,价格越贵。

4、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标志是:社会上各种商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即供求平衡。

(二)价格机制为什么能够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

就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不仅需求和供给决定价格,而且价格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有反作用;涨价能刺激生产,抑制消费;降价能抑制生产,鼓励消费,正是这个作用使价格对经济起调节作用。

通过价格的波动,最终能使供求趋于平衡,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市场机制的不足

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和条件下可能“失灵”的原因:

1、垄断因素的存在。(价格机制发生作用是以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竞争为前提的,可现实生活中垄断因素大量存在限制着竞争的展开)

2、外溢效应的存在。

·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指从社会角度计算的成本和效益。·外溢成本:经济学把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称为“外溢成本”。

·外溢效益:把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的部分称为“外溢效益”。

3、公共物品的存在。

·公共物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

公共物品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这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

4、信息的不完全性。

另外,市场机制本身还有一定的缺陷。(如收入分配的不公)

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要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有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

2、要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是资源的流动。只有建立完善的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市场体系,才能保证社会资源都能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市场体系还必须是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为推动竞争,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公正,政府应当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反对和抑制垄断

(2)要反对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3)政府还要为所有的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4)要采取法律和其他手段来规范交易行为,维护竞争的正常秩序。

(5)还要为竞争者创造其他条件。

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政府进行必要干预。

从宏观上看,市场机制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实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如果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可能导致工人失业和经济萧条;如果总需求超过了总供给,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这种干预和调控不直接施加于企业,而是通过市场并利用市场间接进行曲的,主要运用的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各种市场动作的法规,反对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防止公害;

(2)为公众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劳务,举办公共事业、实施必要的社会福利;

(3)实施税收、劳动等政策,调节收入分配,保持收入公平,保护劳动者权益;

(4)实施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地发展。

第二章需求分析和需求估计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

分析和估计企业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

(1)高需求是企业能够兴旺发达的前提

(2)需求是企业一切计划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一节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说明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用公式表示就是:需求量变动率与影响因素变动率之比

E= Q变动% X变动%

式中:E——需求弹性;Q——需求量;X——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

也可理解为:影响需求量的某因素每变化百分之一,需求量将变化百分之几。

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很多,可以有:产品价格、居民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等等。

需求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等。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

1、价格弹性的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价格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价格弹

性=

需求量变

动% =

/

/

Q Q

P P

价格变动%

=

Q P P Q

?△

式中:Q——需求量;Q

△——需求量变动的绝对数量;

P——价格;P

△——价格变动的绝对数量。如果不知道需求曲线方程,但知道需求曲线上两点的坐标,就计算需求曲线上这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弧弹性。

弧价格弹性:

21

12

2112

21212

12

()

()

2

()

()

2

P

Q Q

Q Q Q

Q Q P P

Q

E

P P P P P Q Q

P P P

-

+

-+

===?

--+

+

在计算价格弹性时必须注意:

第一,价格弹性公式中,分子和分母是按相反方向变动的,即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所以计算出来的价格弹性是负值。(通常用绝对值来比较弹性的大小)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成反比。

第二,价格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两回事,但有联系。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平坦的需求曲线弹性大,陡的需求曲线弹性小。

2、具有不同价格弹性的需求曲线。

按照价格弹性的不同,大体上可以把需求曲线划分为四类

(1)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

曲线上各点的弹性均为零(||0

p

ε=),不管价格多高,需求量总是保持不变(需求变动率永远为零)。——完全非弹性的需求曲线。

(2)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直线。

各点的价格均为∞(||pε=∞),只要价格稍微上升,需求量立刻降到零。——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

(3)需求曲线是一条方程为P Q k

?=的双曲线。

各点的价格弹性无数为1(||1

p

ε=),价格变动一定的百分率,会导致需求量变动同样的百分率——单元弹性需求

(4)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点的价格弹性是变化的:(Page34图2—6(d))完全弹性需求、弹性需求、单元需求、非弹性需求、完全非弹性需求。

3、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

(1)弹性需求的,提高价格会使收入下降。

(2)单元弹性需求的,变动价格不影响销售收入。

(3)非弹性需求的,提高价格会增加收入。

(教材第36页,表3—4)

4、价格弹性与总收入、边际收入、平均收入之间的关系。(1)总收入(TR):(教材第36页,图2—8)

(2)边际收入(MR):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加一个产量能使总数收入增加多少。即:

TR

MR

Q

?

=

?

。(理解教材

第36页倒数第二段)

(3)平均收入(AR ):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即

/AR TR Q =。所以平均收入也就是产品的价格P ,平均收入

曲线即企业的需求曲线。

○平均收入(即价格P )、边际收入、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

11P MR P ε??=- ? ??

? 当P ε=∞时,MR P =; 当

P

ε为其他值时,MR 均小于P :1P

ε>时,MR 为正值;

1

P ε=时,

0MR =;

1P ε<时,MR 为

负值。

5、影响价格弹性的因素。

(1)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小,奢侈品的价格弹性就大。

(2)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弹性就越大。 (3)购买商品的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比重越大的商品,其价格弹性就大,比重小的弹性就小。

(4)时间因素也影响弹性的大小。同样的商品,从长期看,其弹性就大;如果只看短期,其弹性就小。 6、价格弹性应用举例。

(1)用于价格和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例2—3]、[例2—4] (2)用于政策决策分析。

二、需求的收入弹性 1、收入弹性的计算。

收入弹性=

需求量变动的% 消费者收入变动的%

/=

/Q Q Q I

I I I Q

??=??? 点弹性:I

dQ I dI Q

ε=

? 其中:I ε——点收入弹性。 弧弹性:2121

2121

I

Q Q I I E I I Q Q -+=

?-+

其中:I E ——弧弹性收入。

计算出来的收入弹性一般为正值。这是因为需求量和消费者收入一般按相同方向运动,即收入增加时,需求量也增加;反入需求量减少。

也有例外,以经济学中,收入弹性为负值(0P ε<)的产品称

低档货,收入弹性 3、收入弹性应用举例

(1)用于销售量的分析和估计 (2)用于企业经营决策。

(3)用于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

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1、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

两种相关的产品x 和y ,计算y 产品交叉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交叉弹性=

Y 产品需求量变动的% x 产品价格变动的%

//y y y x

x x

x

y

Q Q Q P P P P Q ??=

=

?

?? 点弹性:

y x

Px x

y

dQ P dP Q ε=

?

弧弹性:

2121

21

21

y y x x Px x x y y Q Q P P E P P Q Q -+=

?

-+

不同的交叉弹性的值,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

0Px E >,两种产品是替代品; 0Px E <,两种产品是互补品;

0Px E =,两种产品互相独立、互不相关。

宏观看:

·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大——同一部门。 ·交叉弹性的绝对值小——互不相关。

第二节 需求估计

需求估计的方法有很多,基本上归结为两种: ·根据市场调查得到资料进行需求估计。 ·根据积累的统计资料,用统计方法估计。 一、市场调查

通常有访问法和实验法

1、访问法:就是将拟调查的项目,以面谈、电话或书面等形式

(关系如第36页图2—8)

向消费者提出询问,以获得所需资料。

调查对象可根据调查项目的要求来选择,或采用抽样方法确定。重要的是制定调查提纲。

调查的样本越多,所得资料越多,估计出的数据的可靠性也就越大。

访问法普通被采用,因为成本低,使用方便,还能当面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和对将来市场的意见。 2、实验法

第一种形式,现场实验法,在现有市场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作为实验市场,然后改变需求函数中的变量,来观察需求在一个时期或若干市场之间发生的变化。 第二种形式,实验室实验,在一个模拟的商店中,让选定的顾客带着一笔事先准备好的钱,在改变需求函数的变量的不同情况下购买商品,然后根据顾客购买行为变化的资料去估计需求。

两种形式的共同缺点:成本太高,因试验成本不能太大,影响了所得资料的可靠性和所得结论的推广意义。另外,现场实验的市场环境,实验者无法控制。 二、统计法

需求估计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回归分析法。

先选择需求函数的形式,然后用最小二乘法确定需求函数中的诸参数。

1、常用的需求函数有两种形式: (1)线性函数:

1122n n y x x x αβββ=+++???+

其中:y ——需求量;

12,,,n x x x ???——函数中的诸自变量,分别代表影

响需求量的诸因素。

12,,,,n αβββ???——方程中待求的诸参数。

线性函数两个重要性质:

·每个自变量的边际需求量是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参数。

·最便于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诸参数的一种方程形式。 (2)幂函数:

312Q x y z βββα=

其中:Q ——需求量;

,,x y z ——函数中的诸自变量;

123,,,αβββ——幂函数中待于的诸参数。

幂函数的性质:

·每个变量的弹性都有一个常数,它的值等于这个自变量的指数。 ·可用对数形式转化为线性关系,因而仍可用最小二乘法来找出它的参数。(第43页公式2—3)

一般来说,幂函数更符合需求变动的实际情况;但线性函数比较简便,在一般数据观察范围内,也能满足需求估计的实际需要。 2、用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中的参数。 假设

需求函数(回归方程)的形式为一元线性方程:y x αβ=+ 观察数据有:1,122();(,);;(,)n n x y x y x y ???。 用观察数据求参数,αβ的值的两个公式:

1

1

22

1

1

()n n

i i i i

i i n

n

i i i i n x y x y n x x y x

βαβ====-=

-=-∑∑∑∑∑

式中: n ——观察数据成对的数目;

i

x ∑——观察数据x 的总和;

i

y ∑——观察数据y 的总和;

y ——观察数据y 的算术平均值(/i y n =

∑)

x ——观察数据x 的算术平均值(/i

x n =∑) 根据以上两个公式,利用已知的x 和y 的观察数据,就能算出回归方程的参数,αβ,这个回归方程就最能符合x 和y 之间的实际关系。

具体举例见教材第44页——45页例2—6

注意估计出来的,αβ的值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是适用的。

第三章 生产决策分析——投入要素的最

优组合问题

一、怎样生产才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投入要素怎样组合才是最优? ·二是产品产量怎样组合才是最优?

二、投入要素怎样组合

·对现有企业——着重解决企业的作业率多高才最合理。 ·对新建企业——涉及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和多大的生产规模问题。

在管理经济学中,这些问题是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和寻找最优解来解决的。

三、生产函数反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一般表示式:(,,)Q f x y =??? 式中:Q ——代表产量

,,x y ???——代表诸投入要素,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

等。

生产函数中的产量,是指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所可能生产的最大的产品数量。即以企业经营管理得很好、一切投入要素的使用都非常有效、没有浪费为假设前提的(理想状态) 技术的任何改进,都会导致产生新的投入、产出关系,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函数。不同的生产函数代表不同的技术水平。

生产决策分析也就是对如何投入进行分析和决策。 四、生产函数分为长期生产函数和短期生产函数。 1、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2、短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有的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但有的是固定的。

第一节 单一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优利用(短期

生产函数)

只有一种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可变的,这种情况在短期决策中经常遇到。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相互关系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概念

1、总产量(Q ):是指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能生产的全部产量

2、平均产量(/Q L ):是指每一工人的平均产量(=总产量/工人人数=/Q L )

3、边际产量(/Q L △△):指在一定的数量劳动力的条

件下,增加一名工人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总产量的变

化/工人人数的变化=/Q L △△)

边际产量在生产决策分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1、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边际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的

切线的斜率。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曲线呈上升趋势(斜率为正值),此时增加工人能增加产量;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曲线呈下降趋势(斜率为负值),此时增加工人反使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0时,总产量为最大(斜率为零)。

2、工人人数取某值时的平均产量等于总产量曲线上该点与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

当总产量由线的切线和其与原点的连接线重合(斜率相等)时,边际产量=平均产量。

3、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 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平均产量为最大。

(注意:以上三种产量之间的关系是数学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地存在一于总值、平均值和边际值之间)

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个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再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收益递减规律是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变动一种生产要素为前提的。收益递减的原因不在于增加的生产要素只能与越来越少的固定生产要素相结合;

第二,这一规律是以技术水平不变为前提的。如果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就不再适用。

三、生产的三个阶段

1、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根据可变投入要素投入数量的多少,把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小于OA 。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首先递增,然后递减。这一阶段,总产量、平均产量均呈上升趋势。

第二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在AB 之间。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主要特征是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是正值,

不过要小于平均产量。平均产量呈递减趋势,总产量仍呈上升趋势。

第三阶段: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大于OB。这一阶段生产函数的特征是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呈递减趋势。

2、以上三个阶段中,只有第二个阶段是合理的。(从成本上看)

第一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固定生产要素成本(即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于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中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成本(即变动成本)也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增加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所以,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停留在这个阶段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

第三阶段:由于总产量呈下降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上升趋势;由于平均产量下降,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两者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可变投入要素的数量不能超过OB,否则就会使成本增高。可见,第三阶段也是不合理的。

第二阶段:总产量呈上升趋势,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呈下降趋势;又由平均产量呈下降趋势,故单位成本呈上升趋势。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运动方向相反,说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找到一点使两种成本的变动恰好抵消。在这一点上再增加或减少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所以第二阶段是经济上合理的阶段。最优的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也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选择。

四、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投入量的确定

寻求单一可变投入要素最优使用量的一般结论:

假定:MR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收入;

P为某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

那么,当MRP=P时,可变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为最优。

(教材例3-2)

第二节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在长期规划中,在多种投入要素之间往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在资金一定的条件下,投入要素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产量最大;或在产量一定的条件下,怎样组合,才能使成本最低。这就是本节讨论的多种投入要素最优组合问题。

一、等产量曲线的性质和类型

投入要素之间可以互相替代,同一个产量可以通过不同比例的投入要素来生产。

1、等产量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是相等的。

2、等产量曲线一个重要的特性:处于较高位置的等产量曲线总是代表较大的产量。

3、按投入要素之间能够相互替代的程序,等产量曲线分三个种类:

第一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可以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线。

第二种:投入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等产量曲线的形状是一条直角线,或是折线。

第三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是不完全的——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一般为向原点凸出的曲线。(所以会出现这种形状是因为对不能完全替代的投入要素来说它们的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一般随

着投入要素x的量的增加而递减。)

这种类型的替代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投入要素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简称MRS)总是随着x的量的增加而递减。

4、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当x取某值时,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要素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y。

公式表示:

y

MRS

x

=

y

x

就是等产量曲线在x取某值时的斜率,所以投入要素x取某值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就是等产量曲线上x取该值时的斜率。同样,边际技术替代率也是随着x量的增加而递减。

二、等成本曲线及其性质

等产量曲线只能说明生产一定的产量可以有哪些不同地投入要素组合方式,还不能说明哪一种组合方式是最优的。为此引入等成本曲线。

1、等成本曲线: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x和y的各种组合方式,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2、等成本曲线的表示式:

假定有两种投入要素,x y,它们的价格分别为x P和y P,E

为总成本,等成本曲线的一般表示式为:

x x y y

E P Q P Q

=?+?

或x

y x

y y

P

E

Q Q

P P

=-?

x

y

P P ——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 所以如果投入要素的总成本发生了变化,但两种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仍保持不变,那么曲线仅仅发生平等位移,因为它们的斜率未变。(离原点越远的等成本曲线所代表的成本越高)

三、最优投入要素组合的确定 1、图解法。

已知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可用图解法来找最优的投入要素组合。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相切点,就是投入要素组合的最优组合点。

这点也代表一定成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画图方法:(教材61页 [例3—3]) 2、多种投入要素的最优组合的一般原理。

在多种投入要素相组合以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当各种投入要素每增加一元所增加的产量都互相相等时,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用数学式表示:假设有多种投入要素12,,,n x x x ???结合起来生产一种产品,它们的边际产量分别为

12,,,n x x x MP MP MP ???,它们的价格分别为12,,,n x x x P P P ??? 。

那么,只有当:

121

2

n n

x x x x x x MP MP MP P P P =

=???=

时,各种投

入要素之间的组合比例为最优。

(教材62页倒数第二段,理解就可以了) (教材62页——63页例题,[例3—6]经常用到)

四、价格变动对投入要素最优组合的影响

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比例发生变化,人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比以前便宜的投入要素,少使用比以前贵的投入要素。

第三节 规模对收益的关系

探讨问题: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有什么影响。

即:在L K Q +→中,如果L 和K 都增加a 倍,则

?L K +→

一、规模收益的三种类型

假定aL aK bQ +=,那么根据b 值的大小,把规模收益

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b a >,规模收益递增; 第二种类型:b a =,规模收益不变; 第三种类型:b a <,规模收益递减。 二、影响规模收益的因素

改变生产规模时,随生产规模从小变大,一般会先后经历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1、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1)工人可以专业化。

(2)可以使用专门化的设备和较先进的技术。

(3)其他因素。(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联合化和多种经营;便于实行大量销售和大量采购等)

2、促使规模收益不变的因素:

(1)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会逐渐不再起作用。

(2)设备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也要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 (3)通常工厂总会有一个最优规模。

注意: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可以经历相当长一个时期,但最终也要进入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3、促使规模收益递减的因素——主要是管理问题。

三、规模收益类型的判定

生产函数(,,)Q f x y z =中的所有投入要素都乘上常数k

(即增加k 倍),会使产量增加h 倍。也就是:

(,,)hQ f kx ky kz = 如果:h k <,表明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递减;

h k =,表明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不变; h k >,表明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递增。

有的生产函数可以把公因子k 分解出来,一般可以得到:

(,,)n hQ k f x y z =。可以用指数n 来判定规模收益的类型:

1n =,说明规模收益不变; 1n >,说明规模收益递增; 1n <,说明规模收益递减。

有的生产函数无法把k 作为公因子分解出来,则可以用不同的投入量代入进行测试,来判断在该投入量区间内,规模收益属于什么类型。

第四节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常的统计方法是回归分析法。

这三

见教

生产函数最常用的形式是幂函数。 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b c

Q aK L =

其中: Q ——产量 K ——资本 L ——劳动力

a ,

b ,

c ——常数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在经济上和数学上有一些重要的特征: 1、它的对数形式是一个线性函数

对数形式是:log log log log Q a b K c L =++

设:log 'Q Q =,log 'a a =,log 'K K =,log 'L L =,代入上式,得:''''Q a bK cL =++这样,就有可能用回归分析法对参数a,b,c 进行估计。

2、边际产量递减

3、便于差别规模收益的类型

4、它的变量K ,L 的指数b ,c ,正好分别是K ,L 的产量弹性。

第四章 生产决策分析——产品产量的最优

组合问题

本章讨论:

1、确定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

2、确定最优组合的实用方法——线性规划法。

第一节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理论方法

决定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需要两种曲线:产品转换曲线、等收入曲线。

一、产品转换曲线

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在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可能组合。

企业只有按产品转换曲线边界上的产品产量组合进行生产,才能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就是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 产品A 的边际转换率就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A ,会使产品B 的产量减少多少。

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产品A 的边际转换率=

/B A Q Q ??

产品转换曲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

·如果沿着产品转换曲线向右移动,产品A 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增,即/B

A Q Q ??的值递增。 ·如果沿着产品转换曲线向左移动,产品A 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减,即/B

A Q Q ??的值递减。

正由于这一点,产品转换曲线的形状一般总是从原点向外凸出的。

只要企业的资源数量和构成是固定的,只要不同产品所使用的资源构成不同,因边际收益递减的作用,随着一种产品产量的增加,该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会递增。

产品转换曲线还有两种特殊形式:

1、产品之间不能互相转换的产品转换曲线——呈直角形。

2、产品之间能完全转换的产品转换曲线——倾斜的直线。 二、等收入曲线

等收入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

由于企业的总成本不给定的,所以总销售收入最大时,也就是总利润最大。

总销售收入:A A B B TR P Q P Q =?+? 或

A

B A B B

P TR Q Q P P =

- A A

B B

TR P Q Q P -?=

每个总收入TR 的值,都有一条等收入曲线。只要产品的价格不变,这些等收入曲线就互相平行,因为它们的斜率相同,都等于/A B P P -

三、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确定

把等收入曲线画到产品转换曲线的图上,就可以找出这两条曲线的切点。这个切点就代表这两种产品最优的产量组合。

这种组合是产品转换曲线上各点中能使总收入最大、从而保证利润最大的组合。这点上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等收入曲线的斜率)等于产品A 边际转换率(产品转换曲线的斜率),即

//A B B A P P Q Q =??

由于企业要多生产A Q ?的产量就必须少生产B Q ?,所以B Q ?是生产A Q ?的机会成本。因此一个单位产品A 的相对机会成本就等于/B

A Q Q ??。一个单位产品A 的相对价值为/A

B P P 。

1、当产品A 的相对价值大于其相对成本时,多生产产品A ,少生产产品B 是对企业有利的;

2、当产品A 的相对价值小于其相对成本时,则少生产产品A ,多生产产品B 是对企业有利的;

3、当产品A 的相对价值等于其相对成本时(//A B

B A P P Q Q =??)

,企业的产品组合为最优。 第二节 产品产量最优组合决策的实用方法

——线性规划法

一、产品产量最优组合的线性规划模型 一些假设:

1、每种产品的单位产量利润是已知的常数;

2、每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方法为已知,而且它们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如果投入要素增加1倍,产量也增加1倍。

3、企业能够得到投入要素的数量有限,而且已知。

4、企业的目标是谋求利润最大。

短期内,企业可资利用的投入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因此,企业扩大产量要受资源条件的约束。这样,企业的决策问题就可以写成如下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

目标函数:1122max n n Z

C x C x C x =++???+→(最大)

约束条件: 其中:

1111221121122222112221,2,,0

n n n n m m mn n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a x a x a x b x x x ++???+≤++???+≤???????????????????????????????????++???+≤???≥

(教材第74—75页,例题)

图解法和代数法比较简单,但应用面较窄;单纯形法较为复杂,但应用面较广。

二、图解法

图解法只适用于目标函数中只有两个变量的情况,因为超过两个变量就无法作图。

第一步,确定可行区域(过程见教材第75—76页和图4—8)

第二步,利用目标函数,在可行区域内找出产品x 和产品y 的最优产量组合,这种组合能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过程见教材第76页和图4—9)

三、代数法

离原点最远的等利润曲线一定会与众隅角中的一个相交。

计算每个隅角上的利润,选择最大的隅角,就产品x 和产品y 的最优产量组合。

(过程见教材第77页)

这两种决策方式在理论上是基本一致的,其中,线性规划法进行决策较为实用,但以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前提。

四、影子价格(重要)

是利用线性规划方法,对某种资源或投入要素的价值作出的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指导某一种投入要素的1个单位从企业抽走用于其他用途,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也正是该要素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偶问题可以求得影子价格(本书不详细讨论) 一种资源或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表明如果企业增加或减少该资源或投入要素1个单位,会对企业的总利润带来多大影响。这一点对企业决策是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它能告诉我们,哪些投入要素正约束着企业的产量,是企业生产的“瓶颈”;哪些投入要素则利用不足,有富余。

第二,它告诉我们,为了扩大生产,管理当局用多高的价格去添购某种投入要素者划得来的。

第五章 成本利润分析

第一节 管理决策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成本就是企业为获得所需要的各项资源而付出的代价。 一、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相关成本:是管理经济学和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概念。是指适

宜用于做决策用的成本。

非相关成本:是反映不适宜用于决策的成本。

在管理决策中,正确区别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是十分重要的。

二、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虽不直接用于决策,但它是确定相关成本的基础。 决策用的相关成本往往要通过对会计数据的调整来求得。(教材第81—82页[例5—1])

三、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

增量成本: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增量成本属于相关成本,是在决策时必须思考的)

沉没成本:有的成本不因决策而变化(即与决策无关的成本),那么,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发球非相关成本,

Z

——总利润

12,,n x x x ???——各种产品

12,,,n C C C ???——各种产品的贡献

12,,,m b b b ???——各种可投入的量 ij a ——第j 种产品,单位需要

i 种投入要素的数量。 非负值约束条件表示各种产品的产量必须是正值,负值没有意义。

是在决策时不予考虑的)

○怎样用增量成本做决策?

把增量成本与增量收入相比较,如果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成本,说明这一方案会导致总利润的增加,因而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就是不可接受的。

(过程见教材第83页例5—2)

用机会成本做决策和用增量成本做决策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结果。

(教材第83—84页) 四、边际成本(重要的概念)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总成本带来多大的变化。

边际成本公式

2121TC TC TC

MC Q Q Q

-?=

=

-? 公式中:产量为1Q 时,总成本为1TC 。产量

为2Q 时,总成本为2TC 。

五、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可变投入要素的支出,它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固定成本:是指固定投入要素的支出,它不受产量变化的影响。

把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为了便于分析产量变化和成本变化之间的关系,便于确定相关成本,以进行决策分析。

第二节 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反映产品的成本C 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就是:()C f Q =。

一、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 企业产品的成本函数取决于: (1)产品的生产函数; (2)投入要素的价格。

生产函数表明投入与产量之间的技术关系。这种技术关系与投入要素的价格相结合,就决定产品的成本函数。

具体来说:

·如果投入要素的价格不变,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不变,那么它的成本函数,即总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正比关系;(教材第85页图5—1)

·如果价格不变,而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递增,那么它的成本函数是:总成本的增加速度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教材第85页图5—2)

·如果价格不变,而生产函数属于规模收益递减,那么它的成本函数是:总成本的增加速度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增。(教材第85页图5—3)

成本函数导源于它的生产函数,只要知道某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以及投入要素的价格,就可以推导出它的成本函数来。

二、短期成本函数与长期成本函数(非常重要) 不以日历时间的绝对长度来划分。

所谓短期是指这个期间很短,以致在诸种投入要素中至少有一种或若干种投入要素的数量固定不变。这样形成的产量和成本

之间的关系,就称为短期成本函数。(图形是短期成本曲线)

所谓长期是指这个期间是如此之长,以致所有的投入要素的数量都是可变的。在诸种投入要素中无论那一种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因此,有可能在各种产量水平上选择最优的投入要素结合比例,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产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就是长期成本函数。(图形是长期成本曲线)

·短期成本函数通常用来反映现有企业中产量与成本的关系,所以,主要用于日常经营决策。

·长期成本函数一般用于长期规划。 三、短期成本曲线

短期成本函数的几何表现就是短期成本曲线。短期成本曲线又分许多种。各种短期成本曲线的先生及其相互关系(见第86页图5—4)

总产量(TP )曲线: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其形状为先递增、后递减。

总变动成本(TVC )曲线:总变动成本曲线取决于总产量曲线,所以总变动成本曲线的形状必然是先递减、后递增。

总固定成本(TFC )曲线:总固定成本在短期内是不变的,所以是平行于X 轴的直线。

总成本(TC ):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加总变动成本,所以总成本曲线在总变动成本的上方,两者的垂直距离等于总固定成本,每一产量水平上总变动成本曲线的斜率与总成本曲线的斜率都是相等的。

平均固定成本(AFC ):等于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AFC TFC Q =),所以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并渐渐接近于零。平均固定成本曲线在图上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并渐渐向x 轴靠拢。

平均变动成本(AVC ):某一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变动成本是总变动成本曲线图上联接原点到总变动成本曲线上该点的联接线的低利率。它的斜率最小点就是平均变动成本的最低点。最低点以前,平均变动成本是下降趋势;最低点以后则是上升趋势;所以平均变动成本曲线呈U 形。

平均总成本(AC )曲线: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变动成本加平均固定成本(AC AVC AFC =+)或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AC TC Q =)。(某一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总成本是总成本曲线上相应点与原点的联接线的斜率。)

由于平均固定成本向零接近,所以,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总成本曲线和平均变动成本也趋于接近。

边际成本(MC )曲线。某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曲线上该点的斜率。由于总成本曲线的斜率一般是由大变小,又由小变大,所以边际成本曲线也呈U 形,其最低点处于总成本曲线上的拐点,因为拐点斜率最小。

①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呈下降趋势;②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呈上升趋势;③当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总成本时,平均总成本处于最低点,即平均总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相交于平均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教材第86页图5—4) 四、长期成本曲线

长期曲线分为:长期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为常用)、长期边际成本曲线。

长期成本曲线实际上就是长期变动成本曲线,它没有长期固定成本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反映产量与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它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同可以根据不同产量选择最优的规模。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所反映的平均成本,是在允许选择最优规模的条件下,每一产量水平上,可能的最低平均成本。

从长期看,由于随着产量的变化,生产规模可以变更和选择,所以其平均成本曲线为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下的线段。交点以上的虚线部分与长期平均成本无关。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有很多,此时交点以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就逐渐接近于一条平滑曲线,这条曲线可以视为许多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其形状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似,呈U 形,但较浅。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 形是因为规模收益递增→不变→

递减规律在起作用(注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适用于长期)。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就是工厂的最优规模。

五、成本函数的应用

1、假如一家公司下属有许多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边际成本都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那么,当各个工厂的边际成本都相等时,各个工厂之间的产量的分配,能使总公司的总成本降低。

(教材第89页例如—3)

2、利用成本曲线分析,专业化水平高的工厂,是否一定是最优的工厂。

不能笼统地讲专业化水平高、成本低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哪个方案最优还取决于:

(1)市场需求概率分布的情况;

(2)不同产量水平上两个方案的成本差别有多大。(如果需求概率分布摆动较大,对专业化水平低的方案有利。如果需求概率分布摆动较小,则对专业化水平高的方案有利。)

(教材第90页例5—4)

3、怎样利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不同的生产规模上,选用不同的技术。(教材91页例5—5)

第三节 成本利润分析方法

一、贡献分析法

贡献:等于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收入减去由决策引起的增量成本,即等于由决策引起的增量利润。贡献分析法实际上就是增量分析法在成本利润分析中的应用。(贡献大的方案就是较优方案)

如果产品的价格不变,增加单位产量的增量收入就等于价格,增加单位产量的增量成本就等于变动成本。

增量单位产量的贡献就等于价格减去变动成本。

贡献也被称为是“对固定成本和利润的贡献”,有进也称为“利润贡献”。

用贡献分析法进行决策分析时,因为固定成本不受决策的影响,属于沉没成本,故不予考虑。

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1、要不要接受订货?(教材第92页例5—6,第93页例5—7)

○ 三种解题方法:

·计算增量成本和增量收入,并使用机会成本的概念; ·计算总增量成本和总增量收,而不使用机会成本的概

念;

·计算单位产品贡献。

2、是自制,还是外购?(教材第94页例5—8)

3、怎样分配追加的任务?(教材第94页例5—9)

4、怎样分配薄弱环节设备的生产任务?(教材第95页例5—10)

二、盈亏分界点分析法(静态情况下三者的关系) 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常用来研究产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寻找盈亏分界点在哪里,即确定使盈亏平衡的产量是多少。

盈亏平衡的产量就是指保本的产量,即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总收入等于总成本。

几种不同的成本和收入情况下的盈亏分界点。

·总收入和总成本是两条曲线。(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当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时)第96页图5—12

·假定价格不变,所以总收入曲线是一条直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第96页图5—13

·假定价格和平均成本都不变。(最常用的图形)第97页图5—14

假定价格和平均变动成本不变,一是为了使分析简化。二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线性的成本和收入函数与实际的成本和收入函数是很接近的。

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线性的成本和收入函数来进行决策。 利用线性盈亏分界点图确定盈亏分界点的方法以及这种分析方法的应用。

1、确定盈亏分界点的方法 (1)图解法(第97页图5—16) (2)代数法

假设:P =单位产品价格;Q =出售的产品数量;F =总固定成本;V =单位变动成本;C =贡献。

在盈亏分界点上,总收等于总成本: 即:P Q V Q ?=? 或:()P V Q F -=

∴在盈亏分界点上的产量F

Q P V

=

- 因为(P-V )等于单位产品的贡献(C ),所以上式又可

写为:在盈亏分界点上的产量F

Q C

=

2、盈亏分界点分析法的应用。

(1)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价格水平怎样确定?

(2)要不要生产某种产品?

由于利润目标是一个常数,就象固定成本是一个常数一样,目标利润加上固定成本就是贡献所必须补偿的。所以,既能补偿固定成本(F ),又能实现利润目标(π)的最低销售量(Q )应为:

F Q C

π

+=

式中:C ——单位产品贡献

(3)选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某种产品? (教材第98—99页图和例题)

3、使用盈亏分界点分析法的限制条件。(要正确使用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必须有两个条件)

(1)线性盈亏分界点分析中使用的总成本和总收入函数必须准确地或至少是近似地反映实际的成本和收入情况。

(2)盈亏分界点分析法必须在增量的意义上使用。(总成本函数必须是决策所引起的成本变化,不应包括与这一决策无关的成本。)

三、边际分析法(动态研究)

线性盈亏分界点分析法主要是分析企业不盈不亏时的产量是多少,或者在一定产量水平上利润是多少。

边际分析法则是分析企业在一定产量水平时,再多增加一个单位产品,会对总利润产生什么影响。

假设:MR 为边际收入;MC 为边际成本;M π为边际利润。

则:MR MC M π-= 注意三种情况(重要的结论):

·如果MR MC >,说明M π为正值,即企业增加产量能使总利润增加。所以,此时企业产量不是最优,因为如果增加产量,还能使总利润增加。

·如果MR MC <,说明M π为负值,即企业增加产量能

使总利润减少。所以,此时企业产量也不是最优,因为如果减少

产量,也还能使总利润增加。

·只有MR MC =时,企业的产量才是最优的,这时M π为零,企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

(教材第100页图5—19,第101页例5—11)

第六章 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

(注意:Q 指的是销售出去的产量)

第一节 市场结构的分类

按不同的竞争程度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性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

四种市场结构在控制价格的能力、卖者的数目、产品的差异程度和进、出市场的难易程度上是各不相同的。(详见教材第105页)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一、什么是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最基本特征: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企业对定价无能为力。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买者和卖者很多。 2、产品是同质的。

3、生产者出入这个待业是自由的。

4、企业和顾客对市场的信息是灵通的。

现实中完全具备上述条件是不现实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一种纯理论的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存在企业如何确定最优价格的问题,价格是由市供求关系决定的。 企业存在最优产量决策问题(第107图6—2)

已知:产品价格——P ; 边际成本——MC ; 平均成本——AC ;

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收入=价格,

所以需求曲线与边际收入曲线重合,即

P M R A R

== P MC >,此时产量不是最优,应当继续生产; P MC <,此时产量也不是最优,应当减产。

P MC =,此时产量水平最优。(也是企业最大利润之点)

注意:平均成本曲线(AC )最低点,是企业生产效率最高点,也是单位产品利润最大点,但不是企业利润最大点。

总利润=单位产品利润?产量

=3()OP OC Q -?

=Pabc 的面积(图6—3中阴影部分)

三、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当企业有利润时,最优产量(即利润最大时的产量)的条件是P=MC 。

当企业有亏损时,平均成本(AC )曲线的最低点就会高于

价格,即高于需求曲线,(教材第108页图6—4)。

不论是盈利企业还是亏损企业,最优产量的条件都是: P=MC

假设企业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自己的目标,它就按P=MC 的条件决定自己的产量。即随着市场价格P 的变化,企业的产量总是沿着MC 曲线而增减。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总是要在P=MC 的产量水平上生产。这时,它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除非P AVC <时,它才停产。完全竞争企业的这种均衡是短期均衡,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只不过是暂时的。

四、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从长期看,由于企业能够自由进出一个行业,企业的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会趋于消失。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市场上就有一种力量,使市场价格接近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使经济利润消失。这时,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其产量水平Q 必定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价格等于长期和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即P=AC (长期和短期)的最低点,此时经济利润为零;

(2)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P=MC (长期和短期),此时企业的总利润为最优。

所以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P=MR=AR ,当企业处于长期均衡时,它就会存在这样的关系:

P=AC (长期和短期)=MC (长期和短

期)=MR=AR 。

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分析 1、关于企业的利润。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强大的市场力量倾向于把价格推向这样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企业刚好(不多也不少)获得正常利润(正常的投资回报)。

2、关于企业的产量决策。

在完全竞争条件上,企业无力定价,但能根据市场价格的高低调整自己的产量。但从长期看,由于长期均衡的结果,企业对产量的选择余地就会变为乌有。企业只有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生产,才是最有利的

3、关于长期均衡的条件。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长期均衡的条件为:P=MR=MC (长期和短期)=AC(短期和长期)。这是有重要经济意义的:(1)P=AC(=MC),即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说明:①这个价格水平是消费者很满意的,因为他们可免受生产者超额利润的盘剥。②企业的生产效率也达到了最高点。

(2)P=MC,即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说明从社会资源合理分配的观点看,企业的产量水平也处于最优。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即当P=MC时,其产量水平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来看,是最优的。按这个产量水平生产,能够为社会提供最大的财富。

4、关于竞争策略。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之间并不是互为竞争对手。

企业真正要对付的是市场。企业在市场风云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不断降低成本,实行低成本生产。成本越低,竞争优势就越大,市场地位越稳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低成本竞争策略是企业唯一的也是最佳的竞争策略。

第三节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一、什么是完全垄断

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新企业的进入又很大障碍,这就产生了完全垄断。

完全竞争是一个极端,完全垄断则是另一个极端。

完全垄断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但仍然值得我们探讨:(1)使我们能够了解垄断企业的行为规律,并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依据。(2)对于研究比较现实的半竞争、半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是很有用的。

二、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价格和产量决策

由于只有一家企业,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正方倾斜。

(教材第111页图6—9,例6—1)

需要指出:

(1)垄断企业对价格有完全控制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垄断企业的价格定得越高越好。为了谋求最大利润,必须同样根据MR=M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2)在MR=M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中,由于某种原因MC 是正值,因此,MR也必须是正值。也就意味着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的确定必然在需求曲线的弹性需求阶段,因为在非弹性阶段,MR为负值

(3)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没有自己的供给曲线。

垄断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并不能反映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对垄断企业来说,与由MR=MC 所决定的特定产量相对应的价格可以有无数个,究竟是哪个,取决于需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三、市场进入的障碍

垄断企业在短期内所获得的经济利润,在长期条件下也能够保持下来。因为在完全垄断条件下,新的企业要想打入这一行业有很多障碍:

1、企业控制了产品的基本原料的来源。

2、企业拥有专利权。

专利权:就是允许在一定时期内只有新技术的发明者才能使用这项技术,目的是为了保护发明者发明新技术的积极性。

3、现有企业规模经济性显著,规模较大。

4、政府特许。(常见:自然垄断企业)

四、垄断企业的弊端

1、高价格。(价格总是高于平均成本)

2、产量不足。

3、生产效率低。

(1)在完全竞争企业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说明企业未能选用最优规模,规模经济性未被充分利用。

(2)由于垄断企业没有竞争对手,缺乏竞争压力,因而缺乏推进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的动力和积极性,结果往往是技术停滞、管理松懈,以致在资源使用上浪费很大。

垄断企业也有积极的一面:规模经济性比较显著。(能节约成本)

五、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干预

1、制定和执行反垄断法。

(1)分解垄断企业。

(2)防止垄断的产生。

(3)阻止能削弱竞争的兼并。

(4)防止串通。

2、对自然垄断企业进行管制。(主要是实行价格管制)

政府把价格和产量定在P=MC处,在这里,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看产量是最优的。(按边际成本定价,虽然理论上正确,但实践上不可行。)

在实践中较多地是允许企业按平均成本来定价,即在P=AC 之处定价。

(看一下教材第114页和图6—10)

第四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一、什么垄断性竞争

垄断性竞争和寡头垄断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市场结构。

垄断性竞争的市场结构的主要特征:

1、在行业中企业数量很多;

2、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

3、各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产品差别越大,产品之间的替代性就越小,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小。

由于需求曲线是一条倾斜的曲线,企业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改变产量来控制自己产品的价格。这是垄断性竞争区别于完全竞争的主要之处。

二、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价格和产量决策

假定某企业的需求曲线(D)、平均成本曲线(AC)、边际成本曲线(MC)、边际收入曲线(MR)为已知。假定企业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根据MC曲线与MR曲线的交点(MR=MC之处),就可以得出它的最优产量为Q*,最优价格为P*。

Q*——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最优产量。

P*——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最优价格。

三、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均衡

垄断性竞争和完全竞争一样,一是企业可以自由进出行业,二是企业可以选择最优规模。

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只要企业有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市场应有一种力量促使企业的需求曲线怀它的成本曲线相切,使经济利润或经济亏损为零。这时,企业不进也不出,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SAC和SMC分别为企业长期均衡时所选规模的企业短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此时的产量水平Q*应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P=AC(短期和长期),此时,经济利润为零;

(2)MR=MC(短期和长期),此时,企业利润最大。

四、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行为分析

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企业行为的主要特征是:

1、关于价格和产量决策。

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向于消失。但它的价格比完全竞争企业定得高,产量少。因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而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由于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价格总是大于边际成本(P>MC)的缘故。

2、关于生产效率。

在垄断性竞争企业里,需求曲线总是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在它的左侧,因此,它的利润最大化总是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的产量,说明它的规模总是小于最优规模。所以,在垄断性竞争条件下,规模经济性也将得不到充分利用。

3、关于竞争策略

在这里由于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种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除了努力降低成本外,还有以下三种基本的竞争策略可供采用:

(1)价格竞争策略

低价策略、高价策略

(2)产品差异化策略

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和结构、增加产品用途、为顾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等

(3)促销(包括广告)策略

能使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外移或弹性趋小,从而有利于定高价和扩大销售量。

以上三种策略还有一个最优组合问题。

第五节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企业行为

一、什么是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指几家大企业生产和销售了整个行业的极大部分产品,因此,在这种市场里,竞争只是在几家大企业之间展开。(是在现代社会里最主要的一种市场模式)

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只有企业的产量达到市场的一定份额时,成本才能最低。

寡头垄断可分为如下两种:

1、纯寡头垄断(或称无差别的寡头垄断)

2、有差别的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企业之间的行为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行为的三种模式:

(1)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2)价格领导模式;(3)卡特尔模式。

这三种模式是分别以企业之间不同的相互关系的假设为基础的。

二、曲折的需求曲线模式

这种模式的假设基础:一家企业如果提价,其他企业一般不会跟着提价;但一家企业如果降价,其他企业一般就会跟着降价。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在竞争中能保持以至扩大自己的销售量。

注意:教材第119页图6—14要理解。

降价后的需求曲线将是一条弹性较小的需求曲线(Di)。

提价后的需求曲线将是一条弹性较大的需求曲线(De)。

它们共同构成一条曲折的需求曲线。边际收入曲线MRe 和MRi,由这两部分构成的边际收入曲线是一条中断的折线。

如果边际成本曲线MC在缺口之间摆动时,企业的最优价格是最优产量决策不变。只有技术有很大突破,企业成本变化很大,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超出缺口范围时,才需要对价格重新作出调整。

寡头垄断条件下,通常产品的价格具有刚性,企业规定价格后不轻易变动。所以在寡头垄断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通过价格,而是非价格方面,包括产品差异化和广告竞争等。

三、价格领导模式

寡头垄断条件下,为避免价格竞争,寡头企业之间有时候会有一种暗中的默契,即价格领导。

价格领导:即行业中的一家企业决定产品价格,其他企业则相应跟着定价或变价。

确定价格的企业叫领袖企业,它是自然产生的。一般或者是行业中最大的、实力最强的企业,其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或者是它的定价能力在同行中是公认的(市场信息灵通、预测准确的企业)。

其他企业跟着变价的原因:

(1)企业小,如引发价格战对自己很不利。

(2)还可以避免因独自定价失误而可能带来的风险。

领袖企业要作出价格和产量决策,关键是先求出本企业的需求曲线,这一需求曲线可以由不同价格下市场总需求量减去全部小企业的供给量来获得。

四、卡特尔模式

如果几家寡头垄断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规定一个价格,使整个行业的总利润最大。这种联合如签订公开的正式协议的叫卡特尔,达成非正式的秘密协议的叫串通。

○卡特尔确定几家企业的共同价格和总的产量(教材第120页—122页)

各企业边际成本曲线MC已知,卡特尔的需求曲线D已知。就可以求出卡特尔的成本曲线(把各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横向相加)和卡特尔边际收入曲线MR,在二者相交之处即可得到卡特尔的最优总产量Q*和最优价格P*。

卡特尔的最优总产量Q*和最优价格P*确定后,遵照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对所属企业分配产量配额,因为这样可使整个卡特尔的总生产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

(例6—2)

西方的卡特尔一般是不稳定的:

(1)从长期看,会不断出现新的产品,会有新的生产者进入市场;

(2)卡特尔内部成员之间总是勾心斗角,明争暗夺。

联合起来,谋求最大利润固然谁都不反对,但是如何分配利润,就矛盾很大。往往表面遵守协议,暗中互相欺骗,这就会导致卡特尔的迅速瓦解。

五、非价格竞争

寡头垄断企业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提价或减价的企业不但不能从提价或减价中得到好处,而且还要吃亏。

商战:如果对方减价,自己再减价,这样竞争下去的结果可能造成价格降到双方成本以下,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这就叫商战。

在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轻易变动价格。相互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通过价格进行,而是通过非价格进行因素进行,这就称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手段主要有两个

(1)改进产品式样与结构、增加产品的用途和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

(2)做广告。

非价格竞争手段进行竞争,一般不易被对方所发觉,即使发觉之后到有所反应也要一个过程。用非价格因素进行竞争一方面对方反应慢,另一方面其效果又比较持久。

非价格竞争的效果集中到一点就是改善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看法,使本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头脑中与别的企业产品区别开来。

第七章定价实践

第一节定价目标和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

自考管理经济学课后题教学教材

自考管理经济学课后题 管理经济学绪论1.管理经济学的定义?答:管理经济学:研究如何将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答:联系:两者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需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区别:①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所以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因尔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 ②微观经济学是一企业的唯一目标—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管理经济学把企业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从短期看,有条件的牟取更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目标看,追求价格最大化。济学是以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需要依靠多学科知识对数据进行预测,在

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3.假定某公司下属两家工厂A和B,生产同样的产品,A厂的成本函数为TCA=QA2+QA+5,B厂的成本函数为:TCB=2QB2+QB+10。假如该公司总任务为生产1000件产品。试问:为了使整个公司的总成本最低,应如何在这两家工厂之间分配任务?解:MCA=2QA+1MCB=4QB+1∵MCA=MCB ∴2QA+1=4QB+1 QA=2QB又因为QA+QB=1000 QB=QA= 1 4.大河电子公司有库存的电子芯片5000个,它们是以前按每个元的价格买进的,但现在的市场价格为每个5元。这些芯片经过加工以后可按每个10元的价格出售,加工所需的人工和材料费用为每个6元。问该公司是否应加工这些芯片?请解释之。解:单位不加工的机会成本=5 单位加工的机会成本=6+5=11 所以,应该选择不加工,因为加工的机会成本大一些5.张三

原来的工作年薪60000元。现他打算辞去原来的工作,创办自己的咨询公司。预期公司的年收支情况如下:总的咨询收入70 000元3 000元广告费保险费 2 000元秘书薪水12 000元000元其他支出7 问:张三的会计利润是多少?张三的经济利润是多少?解:会计利润=70000-=46000元经济利润=70000--60000=-14000元第一章4.某产品在三个地区中每个地区的需求曲线如下:地区1:Q1=307-5P地区2:Q2=204-3P 地区3:Q3=500-9P 请求出三个地区的总的需求曲线解:QT=Q1+Q2+Q3=307-5P+204-3P+500-9P =1011-17P 5.假定棉布的需求曲线为:QD=10-2P,棉布的供给曲线为:QS=P/2。试问:棉布的均衡价格是多少?棉布的均衡销售量是多少?如果政府规定棉布的最高价格是3元/

教育笔记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有感

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有感 幼儿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的面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新学期开始,我发现班级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大体有三种情况:有一些幼儿不但学习习惯好,上课认真听讲,用具整理得井井有条,也很懂礼貌、守规则,各项常规都很好,一般不用老师提醒就能做到。而有一部分幼儿,吃饭磨蹭、集体活动乱讲话、区角活动打闹、争抢玩具、不午睡……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比较明显,如有的幼儿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有的吃饭挑食,有的行为拖沓,还有的规则意识不强。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为幼儿树立好榜样。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我和班主任老师也按照这些要求做。见面有礼貌的问好,吃完饭擦桌子、漱口,有需要协作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等。让幼儿知道

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它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 第二,正面鼓励,耐心引导。班级中没有养成良好常规习惯的幼儿不仅让人格外费心,而且还会对其它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他们经常犯错,挨批评次数多,但我感到,对这部分幼儿过多地用批评教育效果并不佳,更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在幼儿良好行为出现时及时表扬。前一阶段,男孩站队时特别乱,爱吵闹。但有一次,我让全体幼儿在门口站队,发现明明很自觉地站好,动作迅速。我马上表扬了他,其它小朋友看到了,也都向他学习。那天早操明明做操站队都非常棒,我又表扬了他。及时地对幼儿表扬鼓励,哪怕是一个赞赏的眼神,都会使幼儿产生更加要好好表现的欲望,也就是产生了“良性循环”的效应。我认为对于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幼儿,要更加耐心,不断用语言强化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鼓励,多用正面强化。从某一“闪光点”的行为出现,带动整体行为的改善。 第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亮亮个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做事总爱磨蹭、拖拉。个

最新审计学串讲讲义

审计学串讲讲义

前言【字体:大中小】【打印】第一部分试题分析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合计 题 量 20 20 2 2 1 3 38 分 值 20 20 4 10 10 36 100 二、课程内容概述 本门课程共设十四章内容可归纳为4篇,也就是4个组成部分,分别是: (一)审计的概述,包括第一、二、三章相关内容; (二)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审计理论框架),包括第四、五、六、七、八章相关内容; (三)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包括第九、十、十一章相关内容; (四)其他审计工作,包括第十二、十三、十四章相关内容。 其中,占分值较为突出的是第二、三部分内容,一般会涉及到70——80分的题量,但是仍以第二部分尤为重要。该部分是整个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基础理论部分,也是其他审计工作的基础依据,所以报表审计的实务操作是要以本内容为指导来实施的。因此,在多年审计自考试题中不难发现,虽然“案例分析题”的分值36分,但是其中直接涉及审计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就有一半分值。 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选择题,分值在15分左右。考试分值最低的部分是第四部分,一般只占到8分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审计学》自考试题的出题理念是“全面掌握、重点学习”。因此,建议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内容相结合,做到“以理论引导实践”。 第一章绪论【字体:大中小】【打印】 第二部分各篇内容的考试重点、难点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 1.审计产生的前提条件。

私有制是审计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 财产所有者与财产经管者的分离是审计产生的另一个客观条件。 二、官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我国最早审计的形式以及发展历程。 审计的最初形态是官厅审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审计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已经设立负责审计的官员,称为宰夫。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督制度——上计制度。 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我国的审计机构由“诸军诸司专勾司”更名为“审计院”,为“审计”一词的起源。 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北洋政府在1914年设立“中央审计处”,南京的国民政府在1920年设立“审计院”(后改为审计部隶属监察院)。 三、社会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审计形式的产生标志。 1853年在苏格兰成立的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审计执业团体。 我国的社会审计起源于1918年。谢霖在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社会审计组织——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第二节审计的职能、任务和作用 一、审计的职能 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一)经济监督 经济效益审计中缺少严格的客观标准和明确的非界限。经济效益不具有监督的职能。 (二)经济评价 (三)经济监证 审计的经济鉴证职能指的是,通过鉴别被审单位经济活动和有关资料的性质,然后作出书面证明。社会审计是体现审计鉴证职能最明显的例子。 三、审计的作用 (一)制约作用 (二)促进作用 (三)证明作用 第三节审计的本质 审计的本质、对象、目的、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对象

《学前教育学》读书笔记

《学前教育学》读书笔记 近一段时间学了柳海民主编得《学前教育学》这本书。经过阅读与学习,我对学前教育得基本概念,学前教育得特点、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学前教育与儿童、幼儿园生活活动、幼儿园游戏、幼小衔接等有初步得了解与认识,为继续深入学习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奠定初步得理论基础。 一、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学就是教育学科得分支之一。 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得专著”就是夸美纽斯得《母育学校》;学前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得研究领域得最终确立就是由福禄培尔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完成得。 学前教育就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得总称。学前教育得对象就是学龄前儿童或学前儿童,基本内容就是保育与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三要素: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得类型 学前家庭教育:就是父母或其她家庭成员在家中对学前儿童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 社会学前教育:就是在家庭意外得社会场所、有专人对学前儿童所实施得保育与教育活动得总称。可分为两种形式:专门化得社会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得教育。二就是其她社会组织、机构所实施得学前教育。我国专门化得学前教育机构主要就是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得主要内容:1、儿童观得演变与发展;2、教育观得形成与变革;3、学前教育得目标与任务;4、学前教育课程得种类与评价;5、幼儿园社会得价值与实施;6、幼儿园游戏得价值与指导;7、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得内容与原则;8幼儿教师得素养与培训。 学习学前教育学得方法: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预习与复习相结合研究学前教育得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当代学前教育得发展趋势: 1.指导思想:保障儿童权利、促进教育民主 2.政府加大干预学前教育得力度 3.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得特点:基础性、启蒙性、公益性 学前教育得基本原则:普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保教综合原则、以游戏为主要途径得原则。 学前教育得任务: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得教育,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学前教育与儿童 儿童发展:就是指在儿童生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得量变与质变得过程。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等特征。

全国自考2016年10月00541《语言学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语言学概论试卷(课程代码 0054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下面各项中,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是 A.广州话 B.福州话 C.重庆话 D.上海话 2.汉语拼音字母b、p、m都是 A.舌尖音 B.唇齿音 C.正齿音 D.双唇音 3.下面各项属于自源文字的是 A.英文字母 B.甲骨文 C.腓尼基字母 D.希腊字母 4.儿童“以词代句语言”出现在 A.单词句阶段 B.语法句阶段 C.简单句阶段 D.复杂句阶段 5.“叶子岀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拟 B.仿写 C.夸张 D.比喻 6.下面各项中含有轻声音节的是 A.渐渐 B.妈妈 C.声声 D.人人 7.“在家休息”是一个 A.动宾词组 B.主谓词组 C.偏正词组 D.兼语词组 8.不同行业有自己的“行话“行话”属于 A.地域方言 B.社会方言 C.亲属语言 D.混合语言 9.“半两棉花——免弹(谈)”采用的方法是 A.转移欢关 B.语义汉关 C.语音双关 D.替代双关 10.下面各项属于语言符号特点的是 A.约定性 B.自然性 C.固定性 D.想象性 11.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方言叫 A.母方言 B.底层方言 C.基础方言 D.原始方言

12.谈话体属于 A.书面语体 B.宣传语体 C.文学语体 D.口语语体 13.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便把“世”改为“代'把“民”改成“人”,这是为了 A.避讳 B.图吉利 C.讨口彩 D.自谦 14.中国历史上推行“书同文”措施的是 A.齐桓公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玄宗 15.汉语中“罗汉、菩萨、塔、阎罗”等词的出现,是因为 A.儒家学说的兴盛 B.道教的兴起 C.名教的影响 D.佛教的传入 16.“弟弟吃苹果”不能说成“苹果弟弟吃'这是受制于语言符号的 A.组合关系 B.聚合关系C联想关系 D.分类关系 17.音高取决于声波的 A.振幅 B.数量 C.长短 D.频率 18.“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这个句子是 A.反复句 B.顶真句 C.对偶句 D.回环句 19.中国叫“绥远、定远”之类名字的地方,往往当年 A.水草丰美 B.山川秀丽 C.曾发生战乱后被抚平 D.人口特别多 20.—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转而使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叫 A.语言混合 B.语言转用 C.克里奥尔 D.双语现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2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22.下面各项中,属于元音的有 A.[a] B.[f] C. [l] D.[o] E.[p] 23.下面各项中属于发散思维的表现形式的有 A.音乐 B.舞蹈 C.绘画 D.推理 E.文学 24.下面各项中彼此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有 A.日语 B.葡萄牙语 C.老挝语 D.朝鲜语 E.英语 25.下面各项中,属于借词的有

全国自学考试管理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全国2008年4月管理经济学试题 一、单选。 1.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行为的唯一目标是( B ) A.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B.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D.追求企业持续发展 2.经济利润是指( A ) A.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B.销售收入减去会计利润 C.企业总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D.企业总收入减去会计成本 3.在得出某种商品的厂商供给曲线时,不保持 ...常数的因素是( C ) A.消费者收入 B.其余商品的价格 C.所考虑商品的价格 D.消费者偏好 4.销售收入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为( C ) A.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总收入一定增加 B.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总收入一定减少 C.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总收入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D.产品价格上涨时,产品销售总收入一定无变化 5.生产函数中的产量,是指一定的投入要素组合所可能生产的( A ) A.最大的产品数量 B.最小的产品数量 C.适中的产品数量 D.产品数量 6.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值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的是( C ) A.平均产量曲线 B.纵轴 C.横轴 D.总产量曲线 7.某先生辞去月薪2 000元的工作,取出自有存款100 000元(月息1%),办一独资企业。如果不考虑商业风险,则该先生自办企业按月计算的机会成本是( A ) A.3 000元 B.2 000元 C.1 000元 D.500元 8.如果企业能随时无偿解雇所雇佣劳动力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付出的总工资和薪水必须被考虑为( C ) A.固定成本 B.可变成本 C.机会成本 D.沉没成本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停止生产的条件是( D ) A.P≤AR B.P≤MR C.P≤AC D.P≤AVC 10.完全竞争长期均衡与完全垄断长期均衡的差别是( D ) A.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提供更少的产量、更低的价格 B.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时提供更少的产量、更高的价格 C.完全垄断市场均衡时提供更少的产量、更低的价格 D.完全垄断市场均衡时提供更少的产量、更高的价格 11.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的产品是( A ) A.汽车 B.肥皂 C.感冒药 D.牙膏 12.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 B ) A.产品成本 B.销售渠道 C.产品的需求 D.竞争对手情况 13.净现金效益量是指( D ) A.利润的增加量减去折旧 B.利润的增加量减去折旧的增加量 C.利润的增加量加上折旧 D.利润的增加量加上折旧的增加量 14.假定某投资案的净现金投资量为20 000元,第一年的净现金效益为8 000元,第二年为7 000元,第三年为5 000元,第四年为5 000元,则该项投资的返本期为( B ) A.4年 B.3年 C.2年 D.1年 15.如果管理者能够预测出执行决策将来可能会得出几种结果及每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这叫做( B ) A.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B.有风险条件下的决策 C.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 D.程序性决策 二、名词解释。 16.公共物品 那些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其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两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17.需求的变动 当非价格因素变动时,导致需求曲线发生位移,这种变动叫做需求的变动。 18.市场调查 通过对消费者直接进行调查,来估计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9.边际分析法 用于成本利润分析,把边际收入与边际成本相比较以决定增减产量的法。如边际收入大于边际成本就应增加产量,如边际收入小于边际成本就应减少产量,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20.完全垄断 一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而且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新企业的进入又有很大障碍,这样的市场结构为完全垄断。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1.简述促使规模收益递增的因素。

自考审计学各章复习要点

2013年自考审计学各章复习要点 注意黄色字体的部分是根据考试大纲缩减 第一章审计概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审计的主体 审计主体,就是审计的执行者,即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二)审计的授权者(或委托者) 审计的授权者泛指国家审计机关、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的授权,单位主管机构和相关领导的授权,它是针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的。 (三)审计的客体(对象) 审计的客体(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用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表现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 (四)审计依据

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用来评价和判断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据以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标准。 (五)审计的目的 (六)审计的本质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为国家财政部门和各机构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 的干涉,应独立地对被审查的事项作出评价和鉴定;其次又指审计人员要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觉抵制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二)权威性 的权威性。审计机构或人员以独立于被审计者的身份进行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根据一定的准则、原则、程序进行,因此,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一定的社会权威性。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小班教育笔记

爱是相互的 爱是相互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对孩子的爱,可以变成家长对我的信任,因为我和家长都把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班里的孩子不来幼儿园时我会主动打电话询问一下,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家长可以感受到我对孩子的爱,我也可以准确的知道孩子没来幼儿园的原因,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的一句询问,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老师的心中很重要。我这样做也是在悄悄地告诉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请放心,因为我爱他。现在只要孩子不来,家长就会主动电话告诉我。因为我爱孩子所以家长很愿意和我交流,孩子有点什么事都愿意和我们说说。好像我们有神奇的魔法可以让调皮淘气的孩子变得听话懂事。我的付出这就是回报:家长对我们的信任。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巡视每一桌的孩子,看看是不是有谁没来。 爱是相互的,在我和孩子的相处当中我更真切的这样认为。上个星期欣蕊没来,我给欣蕊的爸爸打了电话知道孩子病了,需要在家里休息几天。妈妈带着欣蕊去医院输液,我们的宝宝输完液还要来幼儿园看看。妈妈告诉我们说孩子想幼儿园想老师啦。我听了心里暖暖的,我对孩子付出的爱,在欣蕊的身上我真切的看到了孩子对我的爱。这个星期欣蕊还没有完全好,就要来幼儿园上学。妈妈拗不过孩子就送我们的欣蕊来上学了,但是每天放学后还是要去医院输液的。孩子不愿在家里享受妈妈的爱,要来幼儿园和小朋友、老师在一起。这证明了孩子爱幼儿园、爱幼儿园里的老师,才愿意来幼儿园。欣蕊好多天没来了,我把她抱在自己的怀里,问一问这些天做些什么、想点什么。孩子很高兴地和我交谈,她快乐我也快乐。 不知道怎么才能准确的表达我的心情,高兴、幸福、快乐……。我爱孩子们,我爱我的工作。 正确对待小班幼儿的打人现象 一天早晨,一个小朋友的家长问我:“老师,孩子说有个小朋友老打他,好像叫***。这两天我们孩子都不愿意来幼儿园了。”我听后忙问:“孩子说打到哪里了因为什么打的”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自考(一到九章) 语言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识记内容。 1口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文字出现以后,语言的第二种客观存在形式。 3、符号:指的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4、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5、所指: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质实体,所指的意义内容。 6、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7、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8、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9、普通语言学:语言学界把研究人类社会的语言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10、理论语言学:把研究某种具体语言的语言学称为汉语语言学或英语语言学等等,把侧重理论探讨的称为理论语言学。 11、应用语言学:把侧重语言学理论和成果的实际应用。 12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3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于我国内常说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法”,往往只是指在国外影响较大并且我国语言学界比较熟悉的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那只是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流派,并不等于受索绪尔影响的整个结构主义语言学。 二、领会内容(不用识记,大体知道即可) 1、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答:人要说话所需要的因素: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当前处理的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哲学问题、逻辑问题。人要接受语言所需要的因素:组织与分析的能力、心理、生理问题;发音、听音的器官和神经网络及机制和能力;复杂的生理和物理问题。总之一句话,言语交际是通过许多因素对语言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言者编码,听者解码。“码”即所谓的言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 答:书面语比口语多了一些成分,是那些口语所特有的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口气和语调用书面的文字语言来描述出来的成分,也就是书面语补上的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用二者的一致性来分析可以用公式理解:口语的基本语言成分=书面语的基本语言成分+用书面描写的口语非语言成分。 3、书面语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答:书面语克服了人和人之间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限制,极大地加快了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从而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4、语言和种族的关系。

2018年4月自考02628管理经济学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管理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2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 A.帮助企业进行优化管理活动 B.帮助企业进行经济活动 C.帮助企业进行经济决策 D.帮助企业进行组织管理 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其对正常商品的需求量会 A.不变 B.减少 C.增加 D.先增后减 3.某商品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方程为P四Q=k的双曲线,表明该商品需求价格弹性是 A.完全非弹性 B.非弹性 C.单元弹性 D.完全弹性 4.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交叉弹性是负值,则这两种商品是 A.互补品 B.替代品 C.奢侈品 D.劣质品 5.在生产决策分析中,长期生产函数是指生产函数中 A.部分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的 B.部分投入要素的投入量是可变的 C.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固定的 D.所有投入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 6.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函数是 A.收益函数 B.生产函数 C.消费函数 D.成本函数 浙02628#管理经济学试题第1页(共4页)

本科自考《审计学》重点复习资料

《审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审计概论 本章重要考点串讲 考点一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一、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远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二、审计的特征 审计的特征征集中体现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方面。 考点二审计的分类和方法 一、审计的分类 (一)按审计的主体分类 审计主体,即审计的执行者,按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类。 (二)按审计目的和内容分类 按审计的目的和内容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财务报表审计、经营审计、合规性审计三类。 (三)按审计实施的时间分类 按审计与被审计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三类。 (四)按审计执行的地点分类 按执行的地点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报送审计和就地审计两类。 (五)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 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审计可分为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三类。 二、审计的方法 我国的审计方法体系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1、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划分,可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2、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和范围划分,可分为抽查法和抽查法。 3、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内容划分,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复算法等。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是主要用于证实客观事物形态、性能、数量和价值的方法。目前,审计中常用的有盘点法、调节法、观察法、查询法和鉴定法。 考点三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一、审计的职能 (1)经济监督职能 (2)经济评价职能 (3)经济鉴证职能 二、审计的作用 (1)制约作用 (2)促进作用 (3)证明作用 本章典型试题串讲 [单选]审计最本质的特性是独立性。 [单选]依据我国1982年宪法,1983年在国务院设立的审计署。 [单选]我国第一家社会审计组织的创办人是谢霖。 [单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单选]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者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审计主体。 [单选]从审计独立性、有效性来讲,企业内部审计最有效的领导是董事会。 [单选]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基础审计。 [多选]审计的特征集中体现在独立性、权威性。 [多选]审计按照主本分类,可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 [多选]在选用审计方法时,应注意应与审计的特定目的上适应,应与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条件和实际需要相适应,应与审计主体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等。 [多选]审计的职能主要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经济鉴证职能。 [名词]审计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运用专门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评价经济责任,鉴证经济业务,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名词]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 [名词]审计方法是审计人员检查和分析审计对象、收集审计证据,并依据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从而实现审计目标的各种专门手段的总称。 [名词]顺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依次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顺查法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小,业务量较少或内部控制制度较健全的单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名词]查询法是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的疑点问题,通过向有关人员询问和质疑等方式来证实客观事实或书面资料,取得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方法。查询法有面询和函询两种。 [名词]审计职能是指审计本身固有的内在功能。多数人认为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的职能、经济评价的职能和经济鉴证的职能。

学前教育读书笔记2篇

学前教育读书笔记2篇 在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怎样做好实施过程中的分析评价?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月阅读了《学前教育评价》的第三章“学前教育评价的实施”,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学前教育评价方案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即评价 的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搜集评价资料的工具技术问题、评 价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结果处理等问题。 在实施学前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无论是评价工作的准备, 还是具体评价工作的展开和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需要我们 认真的对待。评价实施是否具有科学性将会极大的影响评价 结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从而影响到评级质量的优劣。学前 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包括:评价准备阶段、评价实施阶段 和评价的结果反馈阶段。准备阶段要有人员的组织准备和文 件的准备(自我评价表、审报表、多类数据统计表和汇总表)以及一些需要的测量工具。在实施的阶段要宣传发动、收集 资料、分项评分并汇总整理(评价人员应该给每一具体的项 目评分,即根据评价对象的实际状况与指标的符合程度,人 定相应的分权或等级),汇总后,应该有专人写出评价工作 的总结报告案料。在实际的课题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向 书中说的收集一些资料撰写课题总结和论文。在书中还介绍 了一些评价工具有论文体检测(即:通过出一个问题或几个 试题让评价对象自由回答的测验)客观测验(即:通过回答一

些判断题或选择题来进行测验)、客观评定(打分法、等级法),这几种方法在实际的课题评价过程中是比较实用的,而且操 作起来比较简单。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对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准备工作、 要注意的问题有了了解,学到了一些评价工具的运用,丰富 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 学前教育《让“听不见”都听得见》读书笔记学前教育读书 笔记(2)最近我读了学前教育每月话题栏目红的聊城 大学幼教中心阮淑贞写的让“听不见”的听得见这篇文章, 我很有同感。 在我从教29年里遇到过不少“听不见”的孩子,无论 是上课还是活动,总是有一些“听不见’的孩子,特别幼儿 园孩子更为明显,就像人们所说的按下葫芦起来瓢,说一个 那个好像跟他没关系,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点没听见,看 了这篇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原因有二: 1、一日常规要求不到位,不统一。 2、教师的指令有时过于繁琐,不分主次,要求过多。 反思自己确实如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反思,每发指令 时,幼儿应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听明白,教师一定要注意语 气,语调与活动情景的结合,比如,教师不应一次性发号几 次指令,让孩子明白指令后在让他去完成,不能催促孩子快 点完成。

27037 本科自考英语语言学概论精心整理 Chapter 4 Phonology

Chapter 4 Phonology(音位学) 4.1 phonetics and phonology: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区分 Bot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re concerned with speech.语音学和音位学都士对语音的研究。 定义区别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the production, perception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eech sounds. 语音学是研究语音的生产、感知和物理性质的。 -Phonology studies how speech sounds are combined,organized,and convey meanings in particular languages.研究语音如何在在特定的语言中结合、组织和表达含义。 ---Phonology is language-specific.it is the study of how sounds are organized and used in natural languages.音位学是特定于语言的。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语言中的声音是如何组织和使用的。 ---Phonetics is a study of speech sounds while phonology is a study of the sound syst em of a language.语音学是一个研究语音的然后音位学是研究一种语言的声音系统的学科。 4.2 Phonemes,phones and allophones 音位、音子、音位变体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honological systems.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定义: ①Phones are the smallest identifiable phonetic unit or segment found in a stream of speech. 音子就是在连续的发音中可辨认的最小语音单位或片段。 ②Allophones are the phones which represent a phoneme in a language and cannot change word meaning by substituting any of the set for another.音位变体是指代表语言中音位的音子,即使以一个取代另一个也不改变词义。 ③Phonemes are the minimal distinctive units in the sound system of a language.音位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独特的单位。 Allo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n of a particular phoneme while phones are the realizatio n of phonemes in general.音位变体是一个特定音素的认知而音子则是一般的音素。 4.3Minimal pairs 最小对立体 The phonologist is concerned with what difference are significant or technically speaki ng, distinctive. Minimal pair---a pair of words which differ from each other by one sound. Three conditions(情况): 1)the two froms are different in meaning意义不同 2)the two forms are different in one sound segment声音片段不同 3)the different sounds occur in the same position of the two words.不同声音发生在两个单词的相同位置 Minimal set: a group of words can satisfy(满足)the three conditions . Minimal pairs help determine phonemes. 最小对立体用来定义音位。 4.4 identifying phonemes 识别音素 4.4.1 contrastive distribution,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and free variation 对比分布,互补分布和自由变异 The distribution of a sound refers to the collective environments in which the sound concerned may appear.一个声音的分布是指其有关的声音可能出现的集体环境。 1)contrastive distribution对比分布 If two or more sounds can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the substitution of on

自考-管理经济学--重点复习考试笔记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指西方的微观经济学。 2、管理经济学要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之处 (1)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和行为。 (2)都要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企业和行为。 3、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 (1)微观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研究(抽象的企业),是以企业和唯一目标即追求最大利润为前提的。 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企业短期的目标是多样的,利润不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企业长远的目标是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可用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指标来衡量。 (2)微观经济学假定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为已知的和确定的。 管理经济学认为现实的企业通常是在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多变的很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营的(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与企业有关的理论与方法,即企业的一般规律。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结合企业的各种具体条件,做出最优行动方案的决策。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 (一)建立经济模型(也叫数学模型) 模型是用来代表简化了的现实。在管理经济学中,也要利用经济模型来做管理决策。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的变型,优点:简便可行、十分实用。 (三)需求弹性理论 弹性是用来分析自变量的变化和因变量的变化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 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需求弹性是进行需求分析的最重要的工具,使需求分析得以定量化。(四)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有关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管理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在各种投入要素之间保持最适度的比例关系。 (六)机会成本的原理(以后书中的重点) 机会成本是把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七)货币的时间价值 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的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回报。 三、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决策就是选择,就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法。 最优方案就是最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方案。 (一)企业的目标(长期、短期) 1、企业的短期目标: (1)投资者(2)顾客(3)债权人(4)职工(5)政府 (6)社会公众(7)技术改造 企业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利润虽不是企业唯一的目标,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短期内可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而致力于其他其他目标的实现。 2、企业的长期目标: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企业价值是能反映长期利润大小的概念) 企业价值 由于利润等于总销售收(TR)减去总成本(TC),上述方程式又可表述为 企业价值= 1 (1) n t t i t TR TC i = - + ∑ 式中, t TR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销售收; t TC是企业在第t年的总成本。 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

自考审计学知识点汇总图文稿

自考审计学知识点汇总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审计复习题 1.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使用的技术分类,审计分为哪几 类? 答:按照审计所依据的基础和 使用的技术分类,审计可分为三 称为详细审计,是在被审计单位 规模较小、业务较少、账目数量 不多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不发达 的特定审计环境下产生的。第二 2.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分为 哪几类? 答:审计按照审计主体分类,可以将审计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所进行的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地主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的财政和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在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 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二类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 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 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能过 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其内部 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 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第 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是指 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核批 准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 审计。 3.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 本原则包括哪些? 答: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 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所谓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客观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 性。公正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 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坦率、 专业胜任能力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或经验,能够胜任承接的工作,应有关注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职业谨慎,以质疑 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产生怀疑的证据密性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客户的 沟通,必须建立在为客户信息 师的行为应符合本职业的良好声誉,不得有任何损害职业形 象的行为。这一义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履行对社会公众、客户 遵照相关的技术准则提供专业服务。其中,应当遵守的技术准则有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