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

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5.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六、拓展延伸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参考答案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礼品b穿上朝服c宽容,原谅d宫廷的侍卫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f成功g通“猝”,突然h通“环”,绕i通“震”,惧怕

j并,列K希望l殿前的台阶m回头看n打开o 身子向上起了

p倒下q举起r受∕伤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自我校对】

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

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2.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智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无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变现荆轲的性格。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秦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5.秦王“还柱走”的狼狈,以剑击荆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6.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虽然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当堂测验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4. ①稍微②断③跑④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 ①以:按照,做介词②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③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④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六、当堂检测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

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参考答案】:

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解析版)

第二单元 第5课荆轲刺秦王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骨髓.(suǐ)城邑.(yí)赠遗.(wèi)燕.太子(yān)B.流涕.(tì)唱和.(hé)自刎.(wěn)樊於.期(wū)C.诀.别(jué)震慑.(shè)蛮.夷(mán)中庶.子(shù)D.约契.(qiè)嬴.政(yíng)劫.持(jié)夏无且.(jū)【答案】C 【解析】A项,“邑”读yì;B项,“和”读hè;D项,“契”读q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测:预料 B.仆.所以留者仆:对自己的谦称 C.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瞋:发怒时瞪大眼睛 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留给 【答案】D 【解析】遗:赠送。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秦王必说见臣 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C 【解析】A项,说——悦;B项,反——返;D项,卒——猝。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起意尽失其度②卒.皆夜惊恐 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④轲自知事不就.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B

【解析】①通“猝”,突然;②戍卒;③登上;④完成,成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C.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和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贤能为之用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皆为被动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 ...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至易水上,祭祖,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高一语文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优秀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b朝服()c假借()d郎中() e 左右()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h秦王还()柱而走I 振()怖大王之威 j比()诸侯之列k唯()l陛()m顾()笑武阳n发()图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r被()八创()s 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能找出并判断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能根据所学知识翻译课文重要语句 自学指导:.根据文言基础知识链接,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 学习过程: 一. 问题情境设计 1.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进兵北.略地( ) (2)秦兵旦暮 ..渡易水( ) (3)丹不忍以己之私.( ) (4)樊於期乃前.曰( ) (5)又前.而为歌曰( )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7)其人居远.未来( )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9)皆白.衣冠以送之( ) (10)士皆垂泪涕.泣( ) (11)发尽上.指冠( ) 2.分析句式类型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4)见燕使者咸阳宫( ) (5)给贡职如郡县( ) (6)燕王拜送于庭( )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3.翻译重点文句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重点译对“诚”“见”“有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重点译对“遇”“深”“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重点译对“所以”“俱”“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高中语文 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识记重要字音字形和词义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 学习过程: 一. 问题情境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谒.之 ______ (2)自刎. ______ (3)流涕. ______ (4)骨髓. ______ (5)戮.没 ______ (6)濡.缕 ______ (7)忤.视 ______ (8)瞋.目 ______ (9)振慑. ______ (10)倚.柱 ______ (11)箕.踞 ______ (12)目眩. ______ (13)约契. ______ (14)揕.其胸______ (15)虏.赵王 ______ (16)偏袒扼.腕 ______ (17)切齿拊.心 ______(18)以药淬.之______(19)变徵.之声______(20)樊於.期 ______ 2.写对字形 (1)?? ? jī踞豆qí (2)?? ? 侍 fènɡ fènɡ禄 (3)??? 共bó 之赌bó 胳bo (4)???? ? lǔ赵王更lǜ 之 lǔ掠 3.解释词义 (1)进兵北略.地 略:________(2)秦王购.之金千斤 购:________ (3)秦王必说.见臣 说:________(4)更.虑之 更:________ (5)秦之遇.将军 遇:________(6)可谓深.矣 深:________ (7)仰天太息..流涕 太息:______(8)左手把.其袖 把:________ (9)右手揕? 其胸 揕:________(10)以药淬.之 淬:________ (11)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________(12)厚遗. 遗:________ (13)比.诸侯之列 比:________(14)给.贡职如郡县 给:________ (15)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______(16)发.图 发:________ (17)尽失其度. 度:________(18)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提:________ (19)被.八创 被:________(20)乃欲以生劫.之 劫:________ 4.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 (1)何以.言之 ( ) (2)以.刀试人 ( )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 (6)日以. 尽矣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学习中的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正确评价理解人物形象。 三、课前预习: 1、温故而知新: 《战国策》是体史书。作者不可考,西汉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共篇,分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

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夯实基础: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 今日往而不反者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图穷而匕首见 卒起不意 秦王还柱而走,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荆轲(kē) 拜谒(yè) 督亢(háng) 戮没(lù) 谬误(miù) B. 偏袒(tǎn) 扼腕(è) 厄运(è) 濡染(rú) 怯懦(ruò) C. 淬火(cù) 猝然(cù) 忤逆(wǔ) 铁杵(wǔ) 拊心(fǔ) D. 创伤(chuāng) 创办(chuàng) 瞋目(chēn) 箕踞(jī) 目眩(xuàn) 4、解释加点的实词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案博苑 08-08 1303 高一新课标教材《荆轲刺秦王》学案 学习导入 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 字词积累 1.读音释义 樊於(wū)期 揕zhèn:刺 拊fǔ心:捶胸,形容非常痛心 淬cuì:把烧红了的铁器往水或其他液体里一浸立刻取出,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提dǐ:掷击 夏无且(jū)

2.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 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3.古今异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古义:刻毒,今义:深厚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古:礼品今: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处境困难今: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掷击今:拿着 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可以解燕国之患古:可以用它来今: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 而伤长者之意古: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年长之人 4.一词多义 以: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 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以次进(介词,按照) 以故荆轲刺秦王(连词,因此) 兵: 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 不及召下兵(名词,卫兵) 秦兵量暮渡易水(名词,部队) 5.词类活用 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乃遂收乘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又前而为歌曰前: 左右既前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 荆轲刺秦王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考点提炼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2.掌握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句式 中的状语后置 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言行,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2.把握荆轲的性格特点 情感目标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荆轲的侠义精神 [知作者]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原名刘更生,字子政,沛县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宣帝时,为谏大夫。元帝时,任宗正。后因反对宦官下狱。成帝即位后,得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 主要作品:在前人基础上辑录一部“楚辞体”诗歌总集《楚辞》。辑录群书时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按国别体编订为《战国策》。 [知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知常识]

1.《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前460—前220)。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2.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姬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炙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聂政:战国时期侠客,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韩国大夫严仲子受丞相侠累的迫害流亡他国,他游历各地,欲寻侠士为自己报仇,后寻得聂政。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荆轲:战国末期燕赵人,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卿,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又叫荆卿。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后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含答案)

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能力培养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德育渗透目标 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知识链接 一、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背景资料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方法学习 一、字音识记 翦(jiǎn) 谒(yè) 於(wū) 髓(suǐ) 揕(zhèn) 拊(fǔ) 袒(tǎn) 扼(è) 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遗(wèi) 陛(bì) 慑(shè) 二、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yuè) 2.使工以药淬火(通“焠”,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cuì) 3.日以尽矣(通“已”,已经)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通“凌”,凌辱)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 6.请辞决矣(通“诀”,诀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案新部编本:第二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王》_Word版含答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荆轲刺秦王》教案 小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习结合事件,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事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二课时) 1、看注释,了解《战国策》 2、朗读,初步感知,并正音正字。 3、自读,口译全文。(课下预习,课堂口译,教师点评。要求抓住知识点批注) 4、齐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梗概,把握思路:(一课时) ①写了什么?荆轲刺秦王 ②围绕“刺”理清思路,概括事件: 概括段落: (1—1)行刺缘起(2—2)计议行刺(3—9)行刺准备(10—17) 廷刺秦王(18—18)刺败身亡 问题讨论一: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拟小标题: 秦军北略║——计议行刺——求取信物—购买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辞别║——计见秦王—顾笑舞阳—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笑骂║——刺败身亡 二、分析讨论: 5、问题讨论二: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结合文本,紧扣事件,分析思考:荆轲是怎样一个人?

(1、本课的教学,不要给人物帖标签,要着重指导学生掌握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点批画,自己得出结论,养成独立思考的读书习惯。2、分析时要求学生先说表现了荆轲的什么特点,再说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样的特点。这样才可以强调学生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文本意识。) 提示: 秦军压境荆轲的挺身而出,为国纾难。 计议行刺勇而多谋、城府很深 准备信物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侠士风度 怒叱太子士可杀而不可侮,性格中刚烈 易水辞别重义轻生英雄气概 廷刺秦王:计见秦王”,厚遗蒙嘉”,行事周密。顾笑武阳显示了荆轲的沉着镇静,廷刺秦王英雄虎胆倚柱而笑荆轲视死如归的精神英雄虎胆。刺败身亡威武壮烈 ★每个同学用一句话小结荆轲性格特点: 表述模式:荆轲是一个……………………的……。 示例:荆轲是一个守信重诺、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视死如归、沉着冷静、威武刚烈的刺客形象。 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6、问题讨论三:怎么看待荆轲其人其事? 课堂延伸:对荆轲刺秦王的评价。 参考材料一: 从古至今,对荆轲的解读有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侠义英雄。从战国末年直至司马迁写作《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始终被视为一位侠义英雄、千古义士。看看历代咏叹荆轲的诗篇就可明白。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学知识。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积累有关《战国策》的文体知识。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知背景”的知识讲解。 (了解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的原因;明确荆轲的身份) 《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朗读《荆轲刺秦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注意: (1)实词:略、卿、旦暮、谒等。 (2)虚词:之、而等。 (3)通假字:说。 (4)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 3、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 1、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2、书面检测:完成《导学案》P53第一(1、2、5)题。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见《导学案教参》P53。

湖南省湘潭凤凰中学高中语文学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教师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背景链接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简介: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3.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督亢(kàng) 愿足下更(gēng)虑之樊於期(wūjī) 右手揕(zhèn)其胸拊(fǔ)心濡(rú)褛淬(cuì)之忤(wǔ)视嗔(chēn)目变徵(zhǐ)之声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掠夺,夺取)地。 (2)微(假如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请)之。 (3)今行而无信(信物),则秦未可亲也。 (4)秦王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之金千斤,邑万家。 (5)秦王必说(同“悦”,喜欢,高兴)见臣。(6)愿足下更(改变)虑之。(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刻毒)矣(8)顾(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计不知所出耳 (9)臣左手把(握,抓住)其袖。(10)而右手揕((zhèn):刺)其胸。(11)见(被)陵(侵犯、欺侮)之耻。 (12)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腕而进。 (13)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14)以试人,血濡(浸渍、沾湿)缕。 (15)人不敢与忤(逆,迎着目光看)视。 (16)太子迟(作动词,认为迟)之。 (17)请(表示客气,无义)辞决矣。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案:10荆轲刺秦王(2) 含解析

练案10荆轲刺秦王(2) 本练案共2页,共10题,满分为49分,用时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导学号42454131 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 ..,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俛而笑曰“诺。” 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三》,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燕太子丹患.之患:担心。 B.丹终不迫.于强秦迫:被胁迫。 C.太子丹跪而逢迎 ..逢迎:讨好。 D.所善荆轲,可使.也使:出使。 【解析】逢迎:迎接。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 案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案主题:《荆轲刺秦王》 适用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格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会: 1. 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对于本课的诗歌和散文有相对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3. 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掌握创作模式、文本结构,提升鉴别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通过阅读和学习画家所绘的荏苒故事,使学生们更容易地体验到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

教学步骤: 1. 教师介绍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引导学生们进入到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背景中。 2. 学生阅读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即故事的名字为什么保留下来,荆轲为何要刺杀秦王等。 3. 教师让学生们对诗歌和散文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们理解文学作品的用途。教师可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 4. 教师向学生展示荏苒故事中所描绘的画作,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以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描述进行画作的欣赏和理解。 5. 教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创作的方式和方法。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6. 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和解读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以此优化学生的文学审美与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我既要让学生们了解文学作品的背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 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幻灯片)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幻灯片) (二)提问:课文选自哪里?(战国策) 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本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上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它的叙事艺术和记言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说辞委婉多姿,谨严而周密,从而只身说退秦师,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荆轲刺秦王》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重义轻生、沉着勇敢、机智刚毅、反抗强暴的侠义形象。自刎报国、易水送别、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文中的形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传神。《鸿门宴》选自记传体史书《史记》,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对照手法,将项羽、X邦两位英雄人物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要重视反复朗读以培养语感,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要学习运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理解和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不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和用法,领会它的规律性和灵活性,从而获得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复习《烛之武退秦师》 〔一〕、复习目标 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把握文言句式。 3. 熟读成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赏识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 〔二〕、课文整体感知 1. 解说文题 晋、秦要攻打X国,X国大夫烛之武凭借其雄辩的才华,从当时形势出发,利用秦晋之间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2篇

4、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等奖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 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高中作文语文教案】2019年人教版最新高中语文精品课堂教案习题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双基限时练及答案

双基限时练(五) 荆轲刺秦王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shì侍.奉饰.演对峙.有恃.无恐 B.yè谒.见碣.石葛.麻殚精竭.虑 C.rú蠕.动儒.雅糯.米相濡.以沫 D.jù箕踞.据.有倨傲目光如炬. 解析A项,峙zhì;B项,碣jié,葛ɡé;竭jié;C项,糯nuò。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亲:接近 B.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 C.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祭祀祖先 D.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遭受 解析C项“祖”应“祭路神”。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唐宗宋祖略.输文采 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A项“略”,前“夺取”,后“略微”;B项“微”,均是“没有”;C项“鄙”前“鄙陋,粗俗”,后“以……为边邑”;D项“比”前“并、列”,后“近”。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 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曰 C.此臣日夜切齿 ..拊心也 D.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解析A项,“无信”,今义,不讲信用;古义,没有信物。B项,“流涕”,今义,流鼻涕;古义,流眼泪。C项,“切齿”古今同义词。D项,“穷困”,今义,贫穷;古义,处境艰难,走投无路。 答案 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图穷而匕首见. B.⎩⎪⎨⎪⎧ 唯.大王命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遂拔以. 击荆轲 D.⎩⎪⎨⎪⎧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顾.笑武阳 解析 A 项“见”,前,表被动“被”,后,动词“显露”;B 项“唯”,均为语气词,表希望。C 项“以”,前,介词“按照”,后,连词“来”。D 项“顾”,前“不过”,后,“回头看”。 答案 B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 ,设九宾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 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也 ⑧皆白衣冠.. 以送之 A .①②③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解析 ①⑥名词作状语,②③⑧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⑤使动用法,⑦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荆轲奉. 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 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 ,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 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2021-2022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同步训练: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基础学问(16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秦王必说见臣 答案 C 解析 A 项反—返。B 项还—环。D 项说—悦。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③顾.计不知所出耳④荆轲顾. 笑武阳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答案 D 解析 ①②“微”,没有。③“顾”,只是。④“顾”,回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分)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愿大王稍假借..之 C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D .恐惊..不敢自陈 答案 D 解析 A 项“穷困”,走投无路;今常指生活贫困,经济困难。B 项“假借”,宽容、原谅的意思;今义为利用某种名义、力气等来达到目的。C 项“所以”,表缘由;今义表结果。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进兵北. 略地,至燕南界 B .士皆垂泪涕.泣 C .至易水上,既祖. ,取道 D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 A 解析 A 项名词作状语。B 、C 、D 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5.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4分) (1)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士皆瞋目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 二、文本训练(课内精读)(15分) 阅读课文,完成6~9题。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金币 B .唯.大王命之 唯:期望 C .愿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宽容、原谅 D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 进 次:先后挨次 答案 A 解析 币:礼品。 7.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荆轲是“威猛之士”的一组是( )(3分) ①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④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 ⑤秦武阳色变振恐 ⑥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A .①③⑤ B .③④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⑥ 答案 A 解析 ②强调事情紧急,④是百官对秦王的提示,⑥是荆轲被斩。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秦军所向披靡的形势下,太子丹委婉地向荆轲求教。荆轲提出要取信于秦王,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行,这表现了荆轲勇而多谋的性格特点。 B .荆轲为行刺而预备信物去私见樊於期,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言两语之间,先使樊於期太息流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