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精品文档85页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3)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4)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6)

第五章城市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27)

第六章主城区用地规划 (35)

第七章综合交通规划 (44)

第八章绿地系统规划 (50)

第九章景观特色营造规划 (52)

第十章旅游体系规划 (55)

第十一章市政基础设施与综合防灾规划 (57)

第十二章空间发展时序与近期建设规划 (69)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及管理措施 (72)

附则 (73)

附表 (74)

附件一专家评审意见 (80)

附件二、咸宁市委专题会评审意见 (80)

附件三、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复文件 (80)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第一条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以京广高速铁路、武咸城际铁路、大畈核电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上马为契机,地处“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中心位置的咸宁,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的战略决定和“五个一工程”为核心的战略目标,结合当前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完善城乡规划成为咸宁市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8年10月咸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获专家评审通过。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咸宁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及主要任务

第二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咸宁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咸宁在武汉城市圈南部地区中心的辐射、带动与链接作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思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和谐城市。

第三条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咸宁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温泉旅游、交通物流、金融商贸、科教文化等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区域快速道路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5、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绿化等重要的生态资源,建立空间管制体系,构建科学安全的生态格局。

6、突出滨江滨湖特色,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彰显咸宁绿色生态魅力。

7、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8、建立科学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协调近远期发展要求,增强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三、规划依据、期限、层次与范围

第四条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年)》(2003年)

4、《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空间规划》(2008年)

5、《湖北咸宁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08年)

6、《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同意咸宁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鄂建函[2009]236号)

7、《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纲要》

8、《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第五条总体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第六条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以及主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规划范围即咸宁市行政辖区,面积9861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北至咸宁与嘉鱼、武汉的行政界线,东至贺胜桥镇的花坪、黄祠、万秀村,横沟桥镇的凉亭垴、群力村,西至咸宁与赤壁行政界线以及汀泗桥镇的黄荆塘、古塘村,南至马桥镇的高赛、曾铺、鳖山村以及温泉生态旅游区的边界,总用地面积为674平方公里;主城区范围为现状城区以及向东北拓展至横沟桥镇,向南拓展至马桥镇区域,向西北拓展至向阳湖,总用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性质和规模

一、城市性质

第七条城市性质定位为:咸宁市域中心城市,鄂湘赣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武汉城市圈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温泉旅游名城。

二、城市人口规模

第八条加强城市旅游以及城乡统筹对人口增长的引导,至2015年,规划区总人口为95—100万人;城镇人口为61.5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50万人。至2030年,规划区总人口为120—130万人;城镇人口为98万人,其中主城区城镇人口为72万人。

三、城市用地规模

第九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至2015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74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60平方公里。至2030年,规划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为110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8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平方米。

第三章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第十条总体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抢抓机遇、实施跨越式发展;坚持依托武汉、服务湖北、辐射湘赣、面向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高效清洁能源、现代商贸物流和旅游休闲度假等主导产业,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将咸宁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和长珠潭城市群联结线上节点城市、湖北省南部门户城市、武汉城市圈以温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城市。

第十一条经济发展目标

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到2015年, 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0元。到2030年,实现全面小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2亿元,人均GDP超过90000元,达到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领先水平。

第十二条社会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问题;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咸宁。

第十三条城市建设目标

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设“两型”新型产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城市;保护“泉、湖、山、林”的自然生态格局,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培育温泉养生文化,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

二、城市发展战略

第十四条“自主创新,内优外联”的产业提升战略

打造“两型”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构建咸宁“两型”产业基地。营造积极载体和良好环境,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探索多种模式与武汉产业有效对接,强化与武汉城市圈其它城市错位发展。

第十五条“聚产纳贤,环境宜居”的人口聚集战略

继续推行“回归工程”,以创业带就业,吸引市域范围人口及周边地区向主城区迁移。发挥基础教育、综合交通、宜居环境的优势,吸引非就业人口迁移。

第十六条“生态兴市,环境制胜”的生态保持战略

协调区域生态空间,构筑结构清晰的景观安全格局;加强城乡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推行绿色GDP。

第十七条“泉湖相映,城林共生”的特色彰显战略

以自然山水为载体,整合山体、水体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彰显泉、湖、林、城相融的景观特色。

第十八条“扩大外延,畅通内联”的交通网络战略

进一步扩大咸宁对外联系,加强南北快速交通联系,提升咸宁在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枢纽地位。

第十九条“中心带动,拥湖面江”的空间拓展战略

优化空间布局,做大做强主城,全面提升主城中心集聚功能;引导城市空间面湖、面江拓展,构建拥湖面江的城市发展空间。

第四章区域协调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区域空间协调与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第二十条区域空间协调

发挥咸宁对外门户窗口作用,积极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咸安、赤壁、嘉鱼的产业协作、功能互补、生态共建和设施共享,打造咸赤嘉城镇密集区为武汉城市圈内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二级密集区,成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支撑。

贯彻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咸宁紧邻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将咸宁新港打造为鄂南黄金水岸。

第二十一条市域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加快区域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推动郊区、市区联

动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重点打造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的实力和辐射力,形成市域的发展极核,重点扶持具有传统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中心城镇,以区域性交通干线为发展轴,带动新城(组团)和小城镇的发展。

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生产要素配置,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整合村镇,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区域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区域协调发展的网络化空间结构。

二、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第二十二条市域人口

至2015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19万人。至2030年,咸宁市域总人口为363万人。

第二十三条市域城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至2015年,市域城镇人口为176—19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5 %—60%。至2030年,市域城镇人口为254—272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75%。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二十四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二副、一区三轴两带”

的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为咸宁市域中心,包括主城区、梓山湖新城(组团)、向阳湖新

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等城镇。二副为市域副中心,包括赤壁市区、通山县城。

一区为咸赤嘉城镇密集协调发展区。三轴为以京广铁路线、京港澳高速公路线、武广高速铁路专用线、107国道等构成交通带动轴;以潘家湾沿江产业、咸宁温泉谷、通山核产业、九宫山旅游产业组成垂江产业推进轴;沿陆水河流域形成旅游发展轴。两带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沿杭瑞高速公路和106国道公路形成南三县生态特色发展带。

第二十五条市域城镇等级与规模结构

优化配置市域资源,加快主城的发展,积极促进新城(组团)的建设,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城镇,规划形成五级城镇体系。

第一级为主城,至2030年,城镇人口规模为72万人。

第二级为赤壁市区以及通山县城。至2030年,赤壁市区城镇人口规模为40—45万人;通山县城城镇人口规模为18—20万人。

第三级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城区以及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梓山湖新城(组团)、向阳湖新城(组团)、汀泗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至2030年,嘉鱼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6—19万人;崇阳、通城县城镇人口规模为15—19万人;潘家湾港口(咸嘉)新城、赤壁港口新城、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城镇人口各3—5万人,总规模为13万人;梓山湖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13万人;向阳湖新城(组团)、贺胜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各为4万人;汀泗新城(组团)城镇人口规模为5万人。

第四级为重点镇,主要包括双溪桥镇、桂花镇、赵李桥镇、官塘驿镇、

车埠镇、簰洲湾镇、陆溪镇、官桥镇、九宫山镇、洪港镇、南林桥镇、大畈镇、白霓镇、沙坪镇、路口镇、青山镇、石南镇、麦市镇、五里镇、北港镇、马港镇等21个重点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规模为1.1—1.5万人,总计城镇人口25万。

第五级为一般镇,高桥镇、大幕镇、新店镇、黄盖湖镇、余家桥镇、茶庵岭镇、神山镇、柳山湖镇、中伙铺镇、新街镇、渡普镇、高铁岭镇、官桥镇、闯王镇、磁口镇、燕厦镇、大路镇、杨芳玲镇、黄沙镇、厦铺镇、南林桥镇、桂花泉镇、路口镇、石城镇、肖岭镇、铜钟镇、港口镇、高视镇、金塘镇、沙坪镇、关刀镇、五里镇、沙堆镇、塘湖镇、大坪镇、四庄镇等36个一般镇。至2030年,各镇城镇人口为0.4—0.7万人,总规模为18万人。

第二十六条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完善市域各级城镇的职能结构,全面提高整体功能水平。

第一级城市主城区着力优化提升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重点发展高效清洁能源、纺织、森林竹林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加工等现代轻型制造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型产业。

第二级城市赤壁市以三国文化旅游业、电力生产等能源以及棉纺工业等轻工业为主导产业;通山县以核电高效清洁能源、山地旅游及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第三级城市嘉鱼县以化工、能源和水生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崇阳县以医疗卫生材料加工制造以及山地生态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通城以涂附磨具、云母加工制造、高效清洁能源和山地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咸嘉新城以

精细化工、船舶制造、纺织印染、港口物流、商贸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赤壁港口新城以能源、制造业、服装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金桂湖低碳产业新城以绿色环保循环产业、研发业为主导产业;梓山湖新城(组团)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非动力核产业为主导产业;贺胜新城(组团)以现代商贸物流业、农副产品加工以及非动力核产业相关配套产业为主导产业;汀泗新城(组团)以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向阳湖新城(组团)以生态农业旅游业、商业贸易、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

第四级城镇双溪桥镇以苎麻纺织、机电、建材和防护用品工业为主导产业;桂花镇以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赵李桥镇以茶叶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官塘驿镇以竹木加工、水产养殖和建材业为主导产业;车埠镇以茶叶加工、麻纺加工和水产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簰洲湾镇以化工能源、食品、蔬菜、轻纺、建材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陆溪镇以蔬菜、织布、建材、机械和物流业为主导产业;九宫山镇以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洪港镇以石材、楠竹加工和矿产开采业为主导产业;大畈镇以清洁能源、石材、水产养殖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白霓镇以特色农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青山镇以水电、食品、蔬菜、水果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石楠镇以药材、茶叶、粮食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麦市镇以云母制品、农副产品加工、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北港镇以食品、医药、茶叶、陶瓷建材和商贸业为主导产业;马港镇以云母制品、农产品加工和陶瓷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第五级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基础环节,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

约发展、综合配套”的原则,重点培育发展村镇生活服务、农副产品加工、城乡物资流通等产业。

四、市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十七条市域农业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以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水果为主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禽蛋奶等为主的城郊型生态农业

第二十八条农业发展重点

重点建设九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优质桂花基地,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咸安区16万亩、崇阳6万亩、通山3万亩、通城2万亩、赤壁2万亩、嘉鱼1万亩;优质苎麻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咸安区双溪、马桥、向阳湖、横沟桥镇约5.8万亩,嘉鱼县高铁岭镇、官桥镇、陆溪镇、渡普镇等6.7万亩,赤壁市神山镇、新店镇、中伙铺镇、官塘驿镇、车埠镇、赤壁镇约7.5万亩;优质楠竹雷竹基地,建设规模300万亩,其中250万亩楠竹、30万亩慈竹为主的纸浆竹、20万亩以雷竹为主的笋用竹;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规模140万亩,其中嘉鱼县50万亩、赤壁市35万亩、崇阳县15万亩、通城县15万亩、咸安区15万亩和通山县1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规模25万亩,其中赤壁8万亩、通城县5万亩、咸安区8万亩、通山和崇阳4万亩;优质水产养殖基地;优质畜禽养殖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优质水稻基地规模150万亩,其中咸安区25万亩、赤壁市40万亩、崇阳35万亩、通城35万亩、嘉鱼10万亩、通山10

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建设规模20万亩,其中通山5.8万亩、崇阳1.8万亩、赤壁7.9万亩、通城3.5万亩、咸安0.7万亩等,嘉鱼0.3万亩。

第二十九条市域第二产业发展思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完善工业产业基地建设;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生态工业产业集聚区建设。

第三十条市域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工业、纺织服装业、森工造纸业、冶金建材业、机电制造业、生物医药业、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

第三十一条市域服务业发展思路

积极完善和提升消费型服务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拓展生产型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十二条市域服务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温泉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

五、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三十三条打造现代交通枢纽,强化咸宁市域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铁路、公路和水运方面的优势,构建以公路为骨架的区域交通体系,支撑城市空间发展。整合铁路、公路客运和城市公交系统,建设一体化的客运交通体系。完善旅游交通体系,促进咸宁旅游发展。在横沟桥镇以东建

设支线旅游机场。

第三十四条加快建设武汉至咸宁的城际铁路,适时向南延伸至赤壁、长沙;建设咸宁至江西省宜春、吉安的咸(宁)宜(春)吉(安)铁路、通鄂铁路、岳九铁路和潘家湾铁路货运专线。

第三十五条构建“网格式”的区域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市域各县市至主城区的1小时内到达。加强区域高速公路的衔接与贯通,形成“二横五纵”的道路骨架体系,其中,“二横”道路系统为城市圈外环高速(咸通高速)和杭瑞高速公路;“五纵”道路系统为武嘉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联络线高速、新港高速和大广高速公路。改造107国道,提升咸宁至嘉鱼、通山以及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等级。结合赤壁长江大桥的建设,推进仙桃—洪湖-赤壁—崇阳高速公路的建设,连接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和大广高速,构建市域级公路骨架系统。依托骨架性道路,构建通达村镇的村级道路系统。

第三十六条依托长江水运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建设赤壁、陆溪口、石矶头、鱼岳、潘家湾、簰洲等港口,重点推进嘉鱼潘家湾、鱼岳以及赤壁港等主要港口的建设。逐步推进咸宁长江大桥、赤壁长江大桥,建立良好的疏港交通系统。

第三十七条逐步建成以咸宁主城区为中心,辐射咸宁市及周边地区的公铁水联运的客、货运区域性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紧密衔接。至2030年,形成咸安长途客运站和咸宁市中心客运站2个一级客运站;在赤壁、通城、通山、崇阳、嘉鱼各建设二级客运站;在16个重点镇各建设三级客运站。新建贺胜桥、横沟桥东、咸宁东、咸宁南四个城际铁路

站点。将现状的京广货运站搬迁,并按一级货运站控制用地面积,在嘉鱼设置二级货运站,将主城区内的安达货运站扩建为三级站。

六、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第三十八条给水设施

主城区、赤壁市、通山县城区用水量标准为550升/人·日,县级城市用水量标准为510升/人·日,新城(组团)用水量标准为450升/人·日,集镇用水量标准为300升/人·日。

主城区建设4座供水水厂,分别为潘湾长江水厂、横沟王英水库水厂、向阳湖工业水厂、温泉水厂,总供水规模为56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建设3座水厂,总供水规模为26.4万立方米/日;通山城区建设2座水厂,总供水规模为16万立方米/日;嘉鱼、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安排1座水厂,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

建设咸宁长江引水工程(潘湾水厂至宝塔配水厂)、王英水库供水工程(王英水库至横沟净水厂)输水干管。

第三十九条排水设施

城区近期采用截流式合流制,远期逐步改造为雨、污分流,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量预测标准为平均日用水量的85%,同时考虑15%的地下水渗入量。

主城区、赤壁城区、通山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级城市和新城(组团)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镇的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主城区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温泉、永安和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32万立方米/日;赤壁城区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规模20万立方米/日;通山城区建设2座污水处理厂,规模12万立方米/日;嘉鱼、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建设1座污水处理厂,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梓山湖、汀泗、向阳湖、金桂湖、赤壁港口新城、潘家湾港口(咸嘉)等新城(组团)各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规模1.5~6万立方米/日。

第四十条环卫设施

生活垃圾产量标准为人均1.3公斤/日,各城镇根据生活垃圾产量配置生活垃圾处理厂。

主城区建设2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规模1400吨/日;赤壁城区建设1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处理规模600吨/日;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城各建设1座生活垃圾处理厂,规模为300—400吨/日。

第四十一条防洪设施

完善蓄滞洪区的分洪闸、引渠、泄洪闸等控制设施的建设;在规划区外围建设护城堤和加固淦河堤防,确保规划区防洪安全;加强对外交通道路建设,提高疏散、救援,物资输送的通行能力。

堤防整治:咸宁市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赤壁市、通山县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嘉鱼、通城、崇阳三县城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重点对现有堤防进行整险加固,确保城市防洪安全。

水库与河道整治:重点整险加固全市范围内小(二)型水库和尚未完成整险加固工作的小(一)型水库。加大淦河、陆水河等河道治理力度,结合防洪工程,对淦河沿河两岸进行水生态治理。

第四十二条市域电力规划

新建大畈核电站,扩建蒲圻电厂二期,继续开发小水电,大力发展风电。2030年总装机达到约1000万千瓦。

至2030年,咸宁负荷将达到390万千瓦。扩建500千伏咸宁变电所(300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赤壁变电所(200万千伏安),新建潘家湾变、横沟变、蒋家洞变、通城变、蒲圻变、墨烟变、泉洪变、张公变、渠首变、横石谭变、大路变、铜钟变、咸宁南牵引变等13座220千伏变电所。

第四十三条市域通信邮政规划

加快“数字咸宁”的建设步伐。启动新一代移动通信3G网络和“村村通”无线固话建设。继续加快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数字集群专网发展。至2030年,咸宁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和移动通信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90%,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0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为110万门。

新(扩)建咸宁国家三级邮区中心局和12个县(市)区邮政支局。构建中心局和邮政支局之间的环形快速邮路。重点发展城市网点和社区代办网点,主城区邮政设服务半径为1.5公里,其他市县、城镇邮政设服务半径为2公里。

第四十四条积极发展石油、天燃气管道运输,加强仪长原油管线、兰郑长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咸通、赤崇、崇通、嘉赤、安(山)嘉、安(山)咸油气支线。预留线路及配套设施用地。

七、市域重要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第四十五条市域范围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逐级向村镇扩散的商品流通网络和农副产品的大型商贸基地。主城区建设市域商贸物流中心,赤壁市建设市域商贸物流副中心;嘉鱼县建设嘉鱼物流园区、蔬菜批发大市场;南三县建设南三县物流园区、通城麦市边贸城市、通山石材批发交易市场、通城牲猪批发交易市场。

第四十六条整合区域职教资源,将咸宁生物机电工程学校、咸宁市卫生学校、咸宁市艺术学校、咸宁市女子学校、咸宁财税会计学校、咸宁电子科技学校、咸宁市商贸中专学校和咸安区中等职业学校等8所学校集中迁入横沟职教基地,打造为极具影响力的职教基地。

第四十七条加强区域性大型文体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主城区文体基地,赤壁体育训练基地,嘉鱼体育训练基地,崇阳体育训练基地、通山体育训练基地、通城体育训练基地。

八、市域旅游规划

第四十八条市域旅游发展目标

打造为以休闲养生、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体育健身、会展会议等为内涵的宜居旅游地。至2015年,年游客量为1320.70万人次;至2030年,年游客量将达到3930.20万人次。

第四十九条市域旅游发展策略

利用资源优势,大力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专题旅游;发挥空间优势,实现区域联动;加快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坚持保护文化资源

与开发建设并重,不断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扩大人力资本储备。

第五十条市域旅游空间规划

市域范围内,规划形成三大旅游功能区:

1、温泉休闲养生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城市商务、会议、度假、休闲、养生、健身和乡村旅游。重点旅游景区包括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观带、温泉生态旅游区、淦河城市水域休闲风光旅游景观带。

2、山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山地休闲、生态观光、避暑度假、道佛文化、古乡村旅游路。重点旅游景区包括九宫山道佛教文化生态观光避暑会议度假旅游区、太阳山原生态及瀑布观光健身旅游区、大城山狩猎休闲健生旅游区、黄龙山避暑会议度假休闲旅游区。

3、三国水域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区。主题定位为古遗址旅游、三国文化体验、水域风光观光、休闲娱乐、会议度假、养生健身。重点旅游景区为赤壁三国古战场旅游景区、陆水湖及隽水河水域风光休闲旅游景区、“三湖连江”城市休闲度假旅游景区。

第五十一条市域旅游配套设施规划

加强建设,调整结构,优化管理,建设具有“服务型城市”功能特征、结构合理、秩序优良、管理高效、服务一流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

至2030年,市域范围内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10处,其中,主城区3处,赤壁、通山各2处,崇阳、通城、嘉鱼各1处。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总体规划

2005-2020海南东方市滨海北片区详细规划 说明书目录 1.项目概况 1.1.规划背景 (3) 1.2.规划范围与用地规模3? 1.3.规划依据 (3) 1.4.规划目标3? 1.5.规划原则 (3) 2.现状分析 2.1.区位分析.................................................. 4 2.2.气候条件 (4) 2.3.地震烈度 (4) 2.4.土地利用................................................... 4 2.5.规划用地特征分析 (5) 2.6.地形分析 (5) 2.7.水文?5 2.8.现状道路系统 (5) 2.9.用地权属5? 3.规划布局 3.1.规划理念6? 3.2.对控规的主要调整............................................ 6 3.3.空间布局结构?6 3.4.总体布局 (7) 3.5.道路系统规划8? 3.6.步行系统规划 (8) 3.7.绿地系统规划9? 3.8.空间景观规划9? 3.9.公共设施规划10? 3.10.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10 3.11.建筑风格................................................. 13 4.工程规划 4.1.道路定线与竖向规划 (15) 4.2.给水工程规划?15 4.3.排水工程规划 (16) 4.4.电力工程规划 (17) 4.5.电信工程规划19? 4.6.燃气工程规划 (19) 4.7.综合防灾规划2?1 5.分期规划与投资估算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vip专享]021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设计说明

中强·东方巴黎城A、B地块规划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总体设计篇 一、设计依据: 1.规划设计条件 (1)本工程规划勘测设计红线图; (2)本工程征地放样资料; (3)本工程土地使用条件; 2.有关地方法规规定 (1)《滁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版)》; 3.规划设计技术标准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4)《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89); (5)《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筑设计技术标准 (1)《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 (2)《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3)《住宅智能化参照图标》(GB/T50314-2000);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6)《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 (8)《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88;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8 5.其他设计依据 (1)《居住区规划资料集》; (2)《建筑设计资料集》; 二、项目概况: (1)城市概况: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古名棠邑,西汉始称建阳,南朝设置新昌郡,唐朝划出清流县东部建立永阳县,南唐改称来安县。是新滁城副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皖江城市带东向桥头堡,先后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佳首选城市等称号,被评为安徽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安徽省民生工程组织实施工作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百强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 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地处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来安历史文化悠久,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始置建阳县,至南唐升元二年(公元938年)定名来安县。来安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2)用地概况: 项目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市中心,地块最南端为文昌路,最东边靠香樟路,北邻北外环路,西侧临近公园路,一条建阳路将地块分为A地块和B地块。地势相对平整,无复杂地貌,南北平均长约330米,东西平均宽约1000米,A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05701平方米,B地块规划用地面积为148912.7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254614平方米。其中A1、B1、B2地块均为高层居住区,配置住宅底商,幼儿园、开关站,A2为自然生态绿化公园,农贸市场设置在A3地块,综合 楼设置在B1地块。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前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建设部等中央部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为依据,2004年年初,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的修编工作。2005年1月12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审查并同意通过《总体规划》。2005年1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一、修编工作背景及必要性 (一)1993年以来,国务院批准《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迫切需要编制新的城市总体规划。 (二)城市发展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中心区功能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恶化,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压力巨大,建成区呈现无序蔓延的趋势。城乡二元结构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单中心的发展格局已经难以解决面临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思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以促进的可持续发展。 (三)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举办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发展需要编制新的总体规划。 (四)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城市规划理念迫切需要调整和创新。 二、工作组织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2002年5月,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2002年底,我市组织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经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后上报国务院,得到充分肯定,并批示据此修编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11月建设部致函市人民政府要求尽快开展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为了保证规划编制工作做到科学性、综合性、前瞻性,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模式,组织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政府组织:组织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三家城市规划编制单位分工协作,并且为了推动工作进行,确定了三级例会制度,在总体规划各个阶段召开若干次专题会议,对总体规划修编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调。 专家领衔:此次总体规划建立了开放式的编制工作框架,委托众多国内外高层次、多层面、宽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专题研究工作,为规划编制提供了前言视野和科学的研究基础。由吴良镛、周干峙、钱易、李京文、孟兆桢、X福垣、陆学艺、周一星等23位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其中6位院士),以及近200名专家学者参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委托了近70个国家和市级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27项专题研究,提交成果近百万字。邀请100人次国外专家及12所国外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 部门合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人口与计生委、国家环保总局、民航总局等中央各部委就市各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15次协调。全市39个部门,以及18个区县政府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公示主要内容 1、规划背景 为防御减轻园区洪涝灾害,指导园区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工业园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编制《海南东方工业园区防洪专项规划》。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东方工业园区用地:东北临东方市区,东至西环高速铁路,北至八所港,西至海边,南至通天河北侧,规划面积为56.44平方公里。 3、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原则上与《海南东方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30)》一致:即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4-2020年,中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16-2030年。 4、规划原则 坚持贯彻“以防为主、防排结合、坚持标准、汛期安全”的总原则。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 (3)防洪减灾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4)统筹协调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 (5)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6)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并重的原则

(7)蓄泄兼筹、洪涝并治的原则 (8)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9)与其他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10)坚持常规规划建设与应急预案相结合的原则 5、规划目标 (1)防洪目标: 结合东方工业园园区发展以及总体规划,本次防洪规划的防洪目标为:进一步提高东方工业园区防洪减灾能力,北部湾海堤以及罗带河堤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效解决园区内防洪问题,确保防洪安全。 (2)治涝目标: 排涝系统规划目标: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东方工业园园区全面达到5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排涝标准。 6、现状水系 东方工业园区内主要河流为罗带河。罗带河发源于境内的茅刀岭,流域地势东高西低,上游为丘陵,山丘海拔在100m~300m之间,流域下游为宽阔的滨海平原,海拔在30m以下。罗带河流域集雨面积246平方公里,河床全长46.8公里,由东向西流经乐妹、新宁坡、罗带直至八所港入海。1996年以前,罗带河天然河道在旧铁路桥下约600m处折向西北方向,蜿蜒前行,后紧临东方市鱼鳞洲南侧汇入北部湾。1996年以后,人们在原河道入海口前的拐弯处(旧铁路桥下约600m)截断原河道,并开挖新的、长1.3km的顺直河道,使得河流直接向西流入北部湾。目前,罗带河出海口位于东方工业园区中海油化工城北侧。 罗带河主要支流为关沟,关沟位于罗带河左岸,集雨面积41.5km2,关沟上

《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 1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 - 1 -第三章人口与用地规模 .................................................................................................................... - 2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 2 -第一节“三区”划定. (2)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发展战略 (3) 第三节城镇空间、等级与职能结构 (3) 第四节产业布局 (4) 第五节旅游发展 (5) 第六节生态建设 (6) 第七节综合交通 (8) 第八节重大市政设施 (10) 第九节环境保护 (12) 第五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 - 14 -第一节城乡统筹策略 (14) 第二节重点建设地区空间结构和“四区”划定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 - 16 -第一节空间结构与发展策略 (16) 第二节各城区定位及重点发展方向 (17)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 - 18 -第一节公共中心体系 (18) 第二节行政办公用地 (18) 第三节商业金融业用地 (19) 第四节文化娱乐用地 (19) 第五节体育用地 (20) 第六节医疗卫生用地 (21) 第七节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21) 第八节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22) 第八章中心城区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规划 .................................................................................. - 22 -第一节保障性住房 . (2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