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



第三章 盛唐边塞诗派
盛唐开元、天宝年间,边塞战争频繁。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向往立功边塞,创作了许多边塞诗,从各方面表现边塞生活,格调雄浑豪放,艺术上更多创新;其中的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更具唐人气派,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唐代疆域广阔,各民族之间交流日趋频繁。
(1)北方的突厥、契丹及西北的回纥经常侵扰唐朝边境,唐王朝为保护边境安全和贸易交通的正常进行,常以攻为守,进行反击。
(2)帝王好大喜功,官僚将帅邀功边关,开边战争不断出现。
(3)一些边帅能武喜文,延搅文学之士,使文人学士得以依附,并获得一定创作环境。
因此,盛唐时代的边塞诗,便在隋及初唐边塞诗的基础上繁荣起来,代表诗人是高适和岑参。
第一节 高适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河北景县)人。早年生活困顿,功名未就。后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立功边塞,但无结果。天宝八年,因人举荐,授封丘尉,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从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终散骑常侍,为唐代官位最高诗人。《旧唐书》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有《高常侍集》。
高适诗歌大部分作于安史之乱前。他是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好交结游侠。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尽管这种愿望落空,但对边塞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极负盛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序云: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
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
事,因而和焉。

公元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部将赵堪假托张的命令攻打奚族,先胜后败。张偏袒赵,隐瞒败绩,反向朝廷申奏军功。此事败露,张被贬。这一年,张的部下从边塞归来,到高适家作客,谈起边塞战事,并给高看了自己写的《燕歌行》,引起高适对边塞战事的感慨,因而和了此诗。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两句由“烟尘”到“辞家”,写出边关告急,点明出师缘由,烘托出大战来临的紧张气氛。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以“重横行”、“赐颜色”作正面描写:一写将士胸怀,一写天子器重,突出君臣同心、士气高昂。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

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先以金鼓阵阵,旌旗招展写出唐军将士奔赴前线、雄伟壮观的进军图画:以“摐金伐鼓”作听觉渲染;以“旌旆逶迤”作视觉描写,气势磅礴,声势喧赫。
后以“羽书飞”、“单于猎”分写交战双方:唐军频频告急,敌军步步逼进,把紧张气氛推向高峰;“羽书飞”和“单于猎”还构成力量对比,为下文战败作铺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两句由边地萧条与敌人凶残构成塞外沙场严酷的景象,可见战争的破坏性与残酷性。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两句写唐朝军队,分写士兵和将帅:“半死生”,写唐军战士英勇无畏,是写苦战、伤亡惨重和战争失利;“犹歌舞”,是写将军在大敌当前之时,犹诗酒弦歌、沉溺美色、贪图享乐的情景;一正一反,构成鲜明对比;一个“半”字、一个“犹”字,饱含诗人的无限深情和极度悲愤。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两句写战争结果:一写胡人乘秋高与草萎猖狂入侵;一写唐朝士兵在敌我悬殊的战斗中仍奋力拼杀。大漠、塞草、孤城、落日等景物构成大战后的特有景象,有力地突出唐军士兵宁死不屈的战斗豪情和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两句描写战争,语带谴责。前句照应“天子非常”句与“美人账下”句,揭露了将帅轻敌误国之罪行;后句照应“战士军前”句,写战士全力奋战终“未解围”,感情悲愤。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四句由沙场转写思情,分写征人、思妇的两地相思,感情真挚、坦诚,既深化了诗境,又丰富了广大士兵的形象,揭示出守边战士的忘我精神。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四句由思情又转到沙场,在描绘出沙场战败的悲壮凄凉的景象中,深刻揭示出守边战士的怨情和悲苦。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两句议阵亡将士的高尚情操:他们浴血奋战,白刃相拼,为国死节,不顾功名。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两句议边关将领的用非其人。前句“君不见”语,呼告人们注意士兵的生死悲苦;后句借怀念李广,表达对将帅的怨愤之情,并流露出渴望得到体恤的强烈愿望。

全诗思想感情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

,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既有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也有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可以看出:作者虽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有看法,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全诗又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对照,更能增添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艺术特点:
1、成功塑造唐军士兵的英雄群像。
“男儿本自重横行”、“身当恩遇恒轻敌”是正面赞颂;“胡骑凭陵杂风雨”是反面衬托;“战士军前半死生”以苦乐对比显示英勇报国;“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景物描绘突出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还深入到唐军士兵的内心:既有离家万里、报国卫边的崇高精神,又有思念家园、怀恋亲人的丰富情感;既有冲锋陷阵、不畏生死的豪情和勇气,又希望得到关怀、体恤和同情。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战士军前”句,叙议结合;“边庭飘飖那可度”句,写景与抒情结合;“摐金伐鼓”句,既叙唐军出发,又写出发与行进时的声势,还洋溢着作者的赞颂、艳羡和自豪之情。
3、对偶、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对偶:“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等。
借代、比喻:“白刃”借代刀剑,“铁衣”借代征人,“玉箸”两字,既是比喻少妇啼哭时泪流的形状,又是用以借代少妇。
再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在苍茫之景中见郁积之情: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有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后两句以安慰之语写真挚友情,写送别而脱去伤感,表现出慷慨豪情,为人传诵。
再如《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前两句写实: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归来,明月清辉,一派和平宁静景象。后两句写风传《梅花落》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流露出思乡情调;“梅花落”三字拆用,又构成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梅花。全诗开朗壮阔,豪情四溢。



第二节 岑参

岑参(约715~770),生于江陵。其曾祖、伯祖和堂伯都曾做过宰相,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天宝八载,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两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载,再度出塞,赴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中任职。后经杜甫等推荐,

任右补阙;终于嘉州刺史,客死成都。有《岑嘉州诗集》。
岑参热衷功名,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时逢朝廷大事边功,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等,都是以守边博得爵赏的著名将领,这为当时士人展示了一条封侯捷径。岑参曾说:“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又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追求功业而羡慕富贵,是盛唐士人普遍心理,也是岑参不满卑官慷慨从军的主要动机。
岑参第一次出塞时写了不少边塞诗,未引起注意。再次出塞,给岑参提供了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机会。尽管边塞艰苦,环境恶劣,岑参的心情却乐观开朗,充满昂扬进取精神。此时的诗歌,多为献给封常清的颂扬之作。这些诗思想性不强,却都是代表性作品,充分体现其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个性,他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P62。
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封常清奉命西征播仙(新疆境内),岑参在轮台写此诗为封送行。走马川,即新疆境内车尔成河。行,诗体名。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三句写雪海大漠。明写雪海,暗示苦寒;明写沙尘,暗点大风,形象地描画出这次西征所遇风沙苦寒的恶劣气候和所处空阔荒远的战地环境,为全诗渲染气氛。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三句写轮台奇风。一个“吼”字,以声写风,写出它的疯狂与猛烈;后两句又以石写风,写斗大的碎石被风刮得满地乱滚的奇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塞外大风的雄奇壮观,令人惊异。
袁枚《子不语》卷六《怪风》:

凉州大靖营有松山者,在沙碛中,古战场也。将军塔思哈因公领兵过其处,白草黄云,一望无际。忽见一山高千仞,中有火星万点,蔽日而来,声若雷霆,人马失色。哈大惊,谓是山移。俄而渐近,不及回避,乃同下马,闭目据地,互相抱持。顷之,天地如墨,人人滚地,马亦翻倒。良久始定。麾下三十六人,满面皆血,石子嵌入面皮,深者半寸。回望高山,已在数十里之外。日暮抵大靖营,告总兵马成龙。马笑曰:“此风怪,非山移也;若山移,公等死矣。此等风,塞外至冬常常有之,不伤性命。但公等为沙石所击,从此尽成麻面,年貌册又须另造矣。?” ?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三句写汉将出师:金山以西,狼烟四起,烟尘纷飞,军情紧急。“马正肥”,使人感到对手的骠悍;

“烟尘飞”,使人想到战事迫在眉睫。诗人以此写出师,既表明安边战争的正义性质,又渲染西征大军的威武精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此三句写半夜行军。“金甲不脱”,表明将军以身作则;风刀割面,写风之厉,状天之寒,比喻形象、贴切,反衬了将士们不畏艰辛的品质和勇于战斗的精神,突出狂风严寒中将士的精神风貌。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三句写荒漠夜寒。“马毛带雪”,是冷得出奇;“汗气蒸”,又是热得难耐,一冷一热,奇妙真实,写出夜间行军之急和塞上严寒之烈。诗人极力夸写环境的恶劣,正是衬托西征将士的英勇气概,为下文蓄势。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运用“应”、“料定”等词语虽表恻度,但明显含有应该如此、料定这般的肯定意味,表明对胜利的坚信不疑。“伫献捷”,表达了诗人急盼胜利的心情。
全诗通过环境艰险、气候恶劣、军情紧急、行军迅捷等一系列出征情况的描写,歌颂了西征将士不畏艰险的精神和勇于征战的豪情。艺术特点有:
1、写景奇壮。
杜甫言:“岑参兄弟皆好奇”,“奇”是岑参诗歌的特色。写沙是莽莽入天,写风是飞沙走石,写马是汗气蒸腾又带雪结冰,都抓住“奇”的特征,并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令人难忘的塞外奇景。这些奇景点缀于行军途中,为出征增添了豪情壮采,形成奇壮景色。
2、细节奇特。
写夜间行军,抓住“夜”、“寒”二字,构想出许多奇特细节:黄沙飞卷,碎石乱滚,风刀割面,戈矛相拨,汗水成冰,砚水凝冻等,从而把风的威势和寒的酷烈形象地表现出来。
3、声情激越。
全诗三句一换韵,三句中又句句押韵,形成音调铿锵、节奏强烈之特色,与紧急的军情、将士的激昂相呼应,达到了情韵相配,声情相协的境界。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64: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幕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也是以“奇”著称的咏雪送友之作。(1)写雪景奇丽。“八月即飞雪”,已是奇事;“千树万树梨花开”,更是奇景。作者以春写冬,一开篇便把塞外雪天写得春意烂漫

,奇丽异常。(2)写气候奇寒。帐内是狐裘不暖,铁衣冰冷;帐外是百丈冰柱,万里愁云;把塞外寒气写得冰冷彻骨,无边无际。前有如春之冬的铺垫,后有“风挚红旗冻不翻”的奇景点染,苦寒就变成了奇寒。(3)写送别奇情。帐中宴饮以胡乐佐欢,使乡情更浓;帐外送别以雪上蹄印写友情深永;无论乡情、友情都在奇思妙想中加以表述。
岑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并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用韵灵活,有一韵到底(《白雪歌》),有两句换韵(《轮台歌》)或三句换韵(《走马川》),根据所写内容而定;声韵或轻快或急促,音节宏亮而意境高远。

殷璠《河岳英灵集》说:

参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
岑参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P60: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抒写西行途中怀土思亲之情的诗篇,以不假思索之语,表达诗人真实的人生体验,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反映了诗人感情生活及诗风深沉细腻的一面,为客中绝唱。

严羽云:“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诗评》)。
“悲壮”,基本概括了高、岑诗风的相似之处。但两人也有差别:高适悲壮中显深沉,浑朴质实;岑参悲壮外有雄放,峻峭瑰奇;高适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现实性较强。岑参诗景色奇丽,感情炽烈,想象奇特,充满浪漫气息。
边塞诗中较突出的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等。
王昌龄(698—757),长安人。开元进士,曾任江宁丞,晚年贬龙标,还乡时经安徽亳县,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是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因出身孤寒和受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如《出塞》其一P5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全诗主调是末句表现出来的卫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以“明月”和“关”两种边塞典型之景,把现实和历史巧妙联系起来,不仅写出沉思历史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隐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
旗亭画壁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诸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再如《从军行》其一P50: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是反映边关将士久戍思归之作。前三句叙事,描绘出黄昏独坐、海风羌笛等典型物象;末句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中反映征人思情,把征人、思妇之情交融在一起。

《从军行》其四P51: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二句写景,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孤城重要的地理形势。三、四句抒情,“黄沙”句概括力极强:戍边时间之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得到概括;尽管如此,将士的报国壮志并未消磨,反而更加坚定。
王昌龄的闺怨、宫怨诗,长于心理刻划,能从内心深处揭示出抒情主人公的精神孤寂和哀怨。如《闺怨》P5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再如《长信秋词》P52:
奉帚平

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诗以汉成帝时班婕妤失宠为题材,抒写宫妃们失宠后孤寂凄清的生活和悲愤之情。起句借助想象进行描绘,“奉帚”,状其谦卑谨慎;“平明”,表其辛勤劳作。次句以物为喻,以秋扇被抛弃比君恩中断。“暂将”、“徘徊”,突出失宠嫔妃的心情恍惚和孤寂。三句以“玉颜”与“寒鸦”对比,一人一物,一美一丑,“不及”二字,更是将反差拉大,造成强烈悬念。结句作答:因为“寒鸦”自赵氏姐妹所居之昭阳宫飞来,带着“日影”(喻君恩)而赛过“玉颜”。
赠别诗:如《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鲍照诗“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传报,而是传达出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大有深意。
由于被贬后心境变化,与王、孟等交往密切,加之受南方自然风物的熏陶,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如《采莲曲》其一: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故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
王之涣(688—742),晋阳(太原)人。曾官衡水县主簿,政治上不得意,诗名却很高。其诗多为乐工传唱,传世之作仅六首。六首诗充满盛唐情韵,篇篇堪称精品。如《凉州词》其一P4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描写塞外风光的荒寒壮阔,悠悠羌笛的哀怨乡情,透露出边关将士的乡思,全诗悲而不失其壮。

他的五绝《登鹳雀楼》也是不朽名作P4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写登楼所见所感,把山形水势写得宽广辽远,气势雄放,然后由景入理,道出了高瞻远瞩的哲理。
李颀(690—751),祖籍赵郡,家嵩阳(登封),中举后曾官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调,辞官归隐。他和王维、王昌龄、高适等均有交往。有《古从军行》P46: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篇通过对西北边塞环境苦寒、生活艰苦的着力渲染,抒写了“行人”因长期征战而产生的哀怨与愤懑,委婉地讽刺了唐代帝王的穷兵黩武和好大喜功。末二句,“年年”,道出悲剧一演再演的事实;“空见”,说明所获细微;以“战骨”换“葡萄”,反差大,讥讽深。此诗缺乏鲜亮色调,铺天盖地的野云、纷纷雨雪、哀鸣胡雁等阴冷意象,蕴含着狂生末路的抑郁不平之气,透出极为苍凉的悲怆情怀。
崔颢,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早年好赌博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旧唐书》称之“有俊才,无士行”。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其“忽变常体”的标志便是《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四句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后四句落入深重的乡愁。“鹦鹉洲”是连接前后的关键。相传此洲是汉末狂生祢衡被黄祖所杀的葬身处,一代名士的风采早已被萋萋芳草湮盖;如今以祢衡为同调的诗人,也因狂放而名陷轻薄,游历至此,使人顿生空茫之感,发出不如归去之叹。此诗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相传李白曾读之罢笔。
王翰,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旧唐书·王翰传》),为人狂傲而放纵。他将海内文士分为九等,于吏部东街张榜公布;第一等仅有三人,除了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张说和大名士李邕之外,剩下一人就是他自己。入仕后生活放荡,日与才士豪侠游乐,纵酒蓄妓,因此被贬,卒于任上。
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在盛唐士人中具典型性:赤裸裸地追求功名,怀有及时行乐思想。他曾说:“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反映士人特有的那种极其坦荡的心情和豪健的气格。代表作为《凉州词》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首句写酒,次句写饮,三句写醉,末句点明原因。优美的景象衬托临战的忧伤,旷放的语言蕴含沉痛的心情,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反战主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