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 Na 22.9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A.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B.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C.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错误;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由图可知,Si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故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故错误;

D、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故选B。

3.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在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②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5.在宏观和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选项事实解释

A水和双氧水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B在阳光下,湿衣服比较容易晒干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可以得到氧气分子之间有间隔

D稀有气体可作保护气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H2O和H2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正确;

B、在阳光下,湿衣服更容易晾干,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即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正确;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实验室中用化学方法可以得到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错误;

D、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因为原子最外层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正确。故选C。

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6.下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为非金属元素B.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

C.钠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2.99g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

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

A、钠是“钅”旁,为金属元素,错误;

B、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钠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单位符号是“1”而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示意图中质子数比核外电子数多一个,此示意图是钠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不是原子结构示意图,错误。故选B。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该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

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每个质子或中子是每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Y、Z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Z>X B.X和Y两种元素的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C.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2-D.Y和Mg属于同一周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元素周期表是按元素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原子序数Z>X,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X和Y位于同一族,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C、Z位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前面,最外层电子数应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Z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Z﹣,故选项说法错误。

D、Y位于第三周期,则Y和Mg属于同一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N5+,则N5+的结构可能是( )

A.N5+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B.N5+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和电子

C.每个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D.N5+中含有35个质子和35个电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能微粒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属阳离子,选项A错误;

B、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B错误;

C、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C正确;

D、一个氮原子有7个质子,那么N5+中含有35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说明失去了一个电子,那么有34个电子,选项D错误。故选C。

10.如图1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部分信息,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g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D.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0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

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或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2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铝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铝离子,铝离子的核电荷数为13,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1.如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

D.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决定

【答案】D

【解析】

A、由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单元格,该元素为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2,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该原子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核外电子的运动空间,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则该原子的质量由构成其原子的质子和中子决定,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粗盐C.生铁D.纯碱

【答案】D

【解析】

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纯碱是纯净物,而空气中成分比较多,粗盐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镁等杂质,生铁中还有碳,所以都属于混合物,故选D

13.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分子 B.元素 C.原子 D.单质

【答案】B

【解析】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主要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B。

14.X、Y是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Y都是阳离子

B.Y粒子可表示为Y2+

C.X、Y属于不同种元素

D.X、Y都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答案】D

【解析】A、当粒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正确;B、Y粒子的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Y2+,正确;C、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因为X、Y的核内质子数不同,X、Y属于不同种元素,正确;D、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X、Y两种粒子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结构,不是稀有气体,错误。故选D。

点睛: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15.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A.B.C.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的,因电子数大于质子数,所以微粒带负电.其中B质子数小于电子数是阳离子.CD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表示原子.A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点评: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所以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易得电子,带负

电,形成阴离子.

16.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A.3O— 3个氧元素 B.H— 1个氢分子 C.K— l个钾原子 D.Ca+2— 1个钙离子【答案】C

【解析】A. 元素符号的前边加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3O— 3个氧原子; B. H— 1个氢原子; C. K—微观表示l个钾原子;宏观表示钾元素,或金属钾; D. 离子符号书写:元素(或根)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带电荷的数值,数字在左,正负号在右;Ca2+— 1个钙离子。选C

17.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化学变化中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故A错误;

B、原子变成离子时改变的是电子数,质子数不变,故B错误;

C、微观粒子间总是存在间隔的,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仍存在间隔,故C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18.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甲物质中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D.甲的化学式可能为CH2O

【答案】D

【解析】

A、反应前乙是氧分子,变成了丙-二氧化碳分子和丁-水分子,因此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由于A的构成不能确定,分子的个数是否变化不能确定,故选项错误;

B、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生成的丙、丁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可知甲物质中一定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错误;

D、甲的化学式可能是CH2O,和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符合微观

示意图的反应关系,故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变分析甲的元素组成,根据氧化物的定义结合乙的微观示意图分析乙的属类,根据物质的质量比计算,据此逐项分析。

19.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d微粒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b微粒的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b粒子是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

D.c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0.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从而不显电性。

【详解】

从结构示意图可看出,①②④都不显电性,且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①和②原子核外只有2个电子层,处在第二周期,③④处在第三周期,表示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横行且都不显电性的粒子是①和②,故选A。

(共6套)七年级语文写作小专题写作技巧汇总

(共6套)七年级语文写作小专题写作技巧汇总 写作小专题发挥联想和想象 【写作导航】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文字与神思的巧妙融合. 要想让读者与自己的感情撞击出火花,就必须大胆地扬起想象的风帆,在时光的海洋里尽情畅游. 怎样才能让想象之帆高扬于文学之舟的桅杆上呢? 一、变换想象的角度. 1.借助联想,由此及彼. 借助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 2.掌握规律,由点到面. 只要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便能写出同类事物的共性特征,这种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的想象,能深化主题. 3.顺藤摸瓜,探本求源. 无源之水,无根之体,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渊源. 我们可以大胆想象,由果推因. 4.移花接木,大胆嫁接.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如果创造性地加以组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变换表达的形式. 大胆的想象如果再借助适当的表达形式,一定能结出创新的硕果. 1.用童话编织梦想. 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 我们可以自己创作童话,也可以运用已学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或部分情节来演绎新的故事,反映不同的主题. 2.以神话表达向往. 我们可以借助神话的形式来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如“后羿射日”可以这样改写:后羿发现只剩下一个太阳后,天气依旧炎热,便想寻找隐藏的太阳,却找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3.借寓言诠释哲理. 生活中的某些道理如果直接说明,有时不易被人接受,而寓言故事往往能弥补这一不足. 【例文引路】 登月奇遇 陈婷 因受全人类的委托,我即将去月球探险. 【开篇点题】开篇交代探险原因. 这一天,我穿上百变衣和风速鞋,登上“超光速”飞行器. 一按电钮,“嗖”的一声,飞行器便载着我进入预定轨道. 几小时后,飞行器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我打开舱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山流水,平川沃土,还有各种奇花异草. 我不禁疑惑,这样一个美丽的星球从何而来?正在我惊讶之时,从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物里走出来一个奇特的外星人,他笑容可掬地对我说:“欢迎你,地球人. ” 【环境描写】突出月球的美丽,为下文写地球遭到破坏做铺垫,想象丰富. 我礼貌地回答道:“谢谢,这里是……”

受力分析报告经典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粗糙的水平面上叠放着A和B两个物体,A和B间的接触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静止,则此时( ) A.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F. B.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 C.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也等于零. D.B和地面间的静摩擦力等于零,B和A间的静摩擦力等于F. 2、如图所示,重力G=20N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 同时受到大小为10N的,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所受摩擦力大 小和方向是( ) A.2N,水平向左 B.2N,水平向右 C.10N,水平向左 D.12N,水平向右 3、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个拉力F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f的作用。在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条件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F增大时,f也随之增大B.当F增大时,f保持不变 C.F与f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F与f合力为零 4、木块A、B分别重50 N和60 N,它们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2c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 N的水平拉力作用在木块B上.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 A.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2.5 N B.木块A所受摩擦力大小是11.5 N C.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9 N D.木块B所受摩擦力大小是7 N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在与水平面成θ的推力F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滑行,已知 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那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 A.μmg B.μ (mg+F sinθ) C.F cosθ D.μ (mg+F cosθ)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方向成α角的拉力F 作用,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A.F cosα/(mg-F sinα) B.F sinα/(mg-F sinα) C.(mg-F sinα)/F cosα D.F cosα/mg 7、如图所示,物体A、B的质量均为m,A、B之间以及B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系数均为μ水平拉力F拉着B物体水平向左匀速运动(A未脱离物体B的上表面)F的大小应为( ) A.2μmg B.3μmg C.4μmg D.5μmg 8、如图所示物体在水平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若稍许增大水平力F, 而物体仍能保持静止时( ) A..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一定增大 B. 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及支持力都不一定增大 C.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支持力不一定增大 D.斜面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支持力一定增大 9、重为10N的木块放在倾角为θ=300的斜面上受到一个F=2N的水平恒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F的方向与斜面平行)则木块与斜面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A.2/10 B.0.6 C.3/3 D.无法确定 10、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力F挤压相同的木板,木板中间夹着两块相同的砖,砖和木板均保持静止,则( ) A.两砖间摩擦力为零B.F越大,板与砖之间的摩擦力就越大

物体的受力分析及典型例题

物体的受力(动态平衡)分析及典型例题 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的受力,受力分析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基础,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 受力分析的依据是各种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点。 一.几种常见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特点。 1.重力。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只要物体在地球上,物体就会受到重力。 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一个小难点。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弹力。 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判断弹力有无的方法:假设法和运动状态分析法。 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 弹力的方向的判断:面面接触垂直于面,点面接触垂直于面,点线接触垂直于线。 【例1】如图1—1所示,判断接触面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图a 中接触面对球 无 弹力;图b 中斜面对小球 有 支持力。 【例2】如图1—2所示,判断接触面MO 、ON 对球有无弹力,已知球静止,接触面光滑。水平面ON 对球 有 支持力,斜面MO 对球 无 弹力。 【例3】如图1—4所示,画出物体A 所受的弹力。 a 图中物体A 静止在斜面上。 b 图中杆A 静止在光滑的半圆形的碗中。 c 图中A 球光滑,O 为圆心,O '为重心。 【例4】如图1—6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

量为m 的球,试分析下列情况下杆对球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1)小车静止;(2)小车以加速度a 水平向右加速运动;(3)小车以加速度a 水平向左加速运动;(4)加速度满足什么条件时,杆对小球的弹力沿着杆的方向。 3.摩擦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为:(1)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2)接触面间有挤压;(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方向为与接触面相切,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判断摩擦力有无和方向的方法:假设法、运动状态分析法、牛顿第三定律分析法。 【例5】如图1—8所示,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下物体A 与接触面间有、无摩擦力。 图a 中物体A 静止。图b 中物体A 沿竖直面下滑,接触面粗糙。图c 中物体A 沿光滑斜面下滑。图d 中物体A 静止。 图a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b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c 中 无 摩擦力产生,图d 中 有 摩擦力产生。 【例6】如图1—9所示为皮带传送装置,甲为主动轮,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P 、Q 分别为两轮边缘上的两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P 、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反 B .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Q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C .P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甲轮的转动方向相同, Q 点的摩擦力方向与乙轮的转动方向相反 D .P 、Q 两点的摩擦力方向均与轮转动方向相同 【例7】如图1—10所示,物体A 叠放在物体B 上,水平地面光滑,外力F 作用于物体B 上使它们一起运动,试分析两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1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2017年5月我国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右图是其中一种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镆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原子序数115表示其核内有115个中子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 D.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镆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解答,故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一定有115个,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 A.B.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C。 4.2017年5月9日,中科院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原子序数中文名称元素符号 113鉨Nh 115镆Mc 117Ts 118Og A.四种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B.“Nh”可表示鉨单质 C.Og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 D.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15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由题中信息可知,117号元素带有“石字旁”,118号元素带有“气字头”,都不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Nh”可表示鉨单质,正确; C、地壳中含量最多元素是氧元素,错误; D、镆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115,错误。 故选B。 5.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

受力分析经典题型

专练3 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1所示,质量为2 k g的物体B和质量为1 k g的物体 C用轻弹簧连接并竖直地静置于水平地面上.再将一个质 量为3 k g的物体A轻放在B上的一瞬间,弹簧的弹力大 小为(取g=10 m/s2)() A.30 N B.0 C.20 N D.12 N 答案 C 2.(2014·上海单科,9)如图2,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端与水平面相切,穿在轨道上的小球在拉力 F作用下,缓慢地由A向B运动,F始终沿轨道的切线方向, 轨道对球的弹力为F N,在运动过程中() A.F增大,F N减小B.F减小,F N减小 C.F增大,F N增大D.F减小,F N增大 解析 对球受力分析,受重力、支持力和拉力,根据共点力平衡 条件,有:F N=mg cos θ和F=mg sin θ,其中θ为支持力 F N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当物体向上移动时,θ变大,故F N 变小,F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答案 A 3.(2014·贵州六校联考,15)如图3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 上的物体A上叠放着物体B.A和B之间有一根处于压缩 状态的弹簧,物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是() A.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B.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右D.地面对A没有摩擦力 解析弹簧被压缩,则弹簧给物体B的弹力水平向左,因此物体B平衡时必受到A对B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则B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A、B均错

误;取A 、B 为一整体,因其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则地面对A 没有摩擦力作用,故D 正确,C 错误. 答案 D 4.图4所示,物体A 置于水平地面上,力F 竖直向下作用于物 体B 上,A 、B 保持静止,则物体A 的受力个数为( ) A .3 B .4 C .5 D .6 解析 利用隔离法对A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A 受到重力G A ,地面给A 的支持力N 地, B 给A 的压力N B →A , B 给A 的摩擦力f B →A ,则A 、 C 、 D 错误,B 正确. 答案 B 5.(2014·广州综合测试)如图5所示,两梯形木块A 、B 叠放在 水平地面上,A 、B 之间的接触面倾斜.A 的左侧靠在光滑的 竖直墙面上,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 B 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作用 B .木块A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C .木块A 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D .木块B 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方向向右 解析 A 、B 之间可能不存在摩擦力作用,木块A 可能受三个力作用,选项A 、C 错误,B 正确;木块B 也可能不受地面的摩擦力作用,选项D 错误. 答案 B 6.(2014·佛山调研考试)如图6所示是人们短途出行、购物 的简便双轮小车,若小车在匀速行驶的过程中支架与水平 方向的夹角保持不变,不计货物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货 物对杆A 、B 的压力大小之比F A ∶F B 为( ) A .1∶ 3 B.3∶1 C .2∶1 D .1∶2 解析 以货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利用力 的合成法可得tan 30°=F B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 B =F B ′、F A =F A ′,解得F A ∶F B =3∶1,选项B 正确.

《专题写作(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专题写作(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10分,每题2分,共5题。正确的请在答题纸上划√,错误的请在答题纸上划×) 1.申诉书是刑事诉讼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刑事判决或 裁定不服,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依照法定程序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变更原 审裁判或重新审理而提出的书面请求。( ) 2.工作总结是文秘工作的日常写作内容,目的主要是为了存档。( ) 3.项目建议书是项目立项时的基本依据,是项目审批机关用以审批项目的参考性文件,但 并不是进行项目筹办工作的基本依据。( ) 4.消息的篇幅比较短小,字数一般在100字左右,不能超过200字。( ) 5.论文的摘要是对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当是对论文内容的客观 反映,要避免主观评价。( ) 二、文体分析(20分) 6.根据经济合同的写作要求,指出下面这份合同的错误。 建筑合同 ××机械厂(甲方)与××建筑工程公司第一工程队(乙方)经双方协商签订如下条款: 1.工程内容:甲方原有宿舍(均系平房)8000平方米,现扩建20000平方米,其中拆除旧房4000平方米。新宿舍要求四层钢筋混凝土梁砖墙结构(详见图纸)。 2.建筑费用:全部建筑工程费用2000万元(详见清单),所有的建筑材料均由乙方负责采办。订立合同后甲方先付给乙方工程费用1000万元。余款在宿舍建成验收后全部付清。 3.建筑工期:××年3月1日开工,次年8月15日竣工。 4.经济责任:厂方如不能按期付款,每超过一天应赔偿对方按工程费千分之一计的赔偿 金,工程队如不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每拖延一天,厂方可在工程费中扣除千分之一作为赔偿。 5.施工期间人身安全由乙方负责。 6.本合同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鉴证机关一份,建设银行一份。 甲方代表人:林×× 乙方代表人:郝× 电话:×××××××× 电话:×××××××× 开户银行:市工行开户银行:市建行 帐号:×××××××× 帐号:×××××××× 提示: (1)既要注意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又要注意结合原文。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最新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复习经典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1 Na 22.9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A.Al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 g B.Si的元素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 C.Mg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D.它们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故错误; B、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由图可知,Si的名称是硅,其核电荷数为14,故正确; C、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的电子数不能超过8个,故错误; D、硅是非金属元素,故错误。故选B。 3.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4.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在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由②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相等,属于同种元素。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粒子结构示意图的有关知识,要明确相对稳定结构、质子数与元素种类的关系以及原子与离子的判断方法。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__物理受力分析

中学物理受力分析经典例题 1.分析满足下列条件的各个物体所受的力,并指出各个力的施力物体. 2.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 3. 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物体A 进行受力分析,在下列情况下接触面均不光滑. 4.对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进行受力分析(各接触面均不光滑) (1)沿水平草地滚动的足球 V (3)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的物体球 (2)在力F 作用下静止水 平面上的物体球 F (4)在力F 作用下行使在 路面上小车 F V v (5)沿传送带匀速运动的物体 (6)沿粗糙的天花板向右运动的物体 F>G F A V (2)沿斜面上滑的物体A (接触面光滑) A V (1)沿斜面下滚的小球, 接触面不光滑. A V (3)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A (4)在力F 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A. A F (5)各接触面均光滑 A (6)沿传送带匀速上滑的 物块A A F 1)A 静止在竖直墙面上 A v (2)A 沿竖直墙面下滑 A (4)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1)A 、B 同时同速向右行使向 B A F F B A (2)A 、 B 同时同速向右行 使向 (6)在拉力F 作用下静止 在斜面上的物体A F A (5)静止在竖直墙轻上的物体A F A

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 (1)随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2)随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向右起动 6.如图所示,匀速运动的倾斜传送带上的物体。 (1)向上运输 (2)向下运输 7.分析下列物体A 的受力:(均静止) (4)静止的杆,竖直墙面光滑 A (5)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6)小球静止时的结点A A α B A B A (光滑小球A ) A B α

电视新闻专题写作脚本

电视新闻专题写作脚本(范本) 2009-09-30 22:40:37| 分类:應用文中心|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电视新闻专题写作脚本(范本) 小矮人的大志向 (提要) 27岁的他,身高只有1米27。 他曾经自卑绝望。 (同期声王庭德我觉得我成了社会的负担,要悄悄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几经磨难波折,让他重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同期声王庭德没想到那件事感动了她。这是我最感到荣幸的一件事。)他自强不息,用自己在文学和新闻写作方面的特长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期节目,讲述残疾青年王庭德的故事:《小矮人的大志向》。 王庭德的老家在铜钱关乡安然村,这个地名颇为吉祥,但王庭德一家却很不幸。母亲双目失明。12岁那年患精神病的父亲去世。而最直接改变王庭德命运的是他出生后第二年的一场病变。 那是一次高烧,由于家庭贫困无钱看病,高烧过后,他开始急剧消瘦,双腿严重变形,他的身体增长变得十分缓慢,身高比同龄人矮了半截。今年27岁的王庭德,身高依然只有1米27。 从童年开始,王庭德的生活就和常人是那样的不同,他走起路来一颠一簸,手舞足蹈地不住摇晃,走到哪里,都有人们异样的眼光,不懂事的孩子还嘲笑他,他开始变得孤僻内向、沉默寡言。 其实在内心,王庭德也有他的梦想,贫穷和残疾使他不能和同龄人一样走进学堂,可他也渴望上学,渴望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乡中心小学教室的窗户外面听老师讲课。直到十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事情, 让他实现了上学的愿望。 (同期声字幕)王庭德 (一天,中心小学的何校长到我家收教育附加费,看到我正在聚精会神的学习,他问我为啥不上学。我们村主任说他父亲早逝,母亲双目失明,现在跟他残疾叔父在一起生活,哪有钱上学。何老师说没上学,他还写字,我说我在教室外听课学来的。然后何老师翻看书本,把《春晓》那首诗,让我背诵并默写,我顺利的完成了。何老师很高兴,问我想不想上学,我激动地说,想,于是他们通过教师会商量,免费让我 上学,从此我走进学堂。)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训练试卷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习题一、选择题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CaO B. Al 2O 3 C. SiO 2 D. Fe 3 O 4 3.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 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氢元素,又能表示氢原子的是( )A.2H B.2H+C.2H2 D.H 5.《物质构成的奥秘》告诉我们:元素的种类、化学性质分别与下列粒子数密切相关它是( ) A.质子数、中子数B.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C.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质子数6.“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 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A. 元素 B. 原子 C. 单质D. 分子 7.以下对O2、CO2、SO2、MnO2四种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氧分子 B. 都含有2个氧原子 C. 都含有氧元素 D. 都是氧化物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不能再分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10.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由6种碳元素、12种氢元素和6种氧元素组成 B. 葡萄糖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 C.每个葡萄糖分子中所含原子个数为24 D.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6:1:8 11.已知某物质的化学式为RNO3,相对分子质量是85,则R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55 B.55gC.23 D. 23g 12.按氯元素化合价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在HCl、X、HClO、KClO3中,X代表的是( ) A.NaCl B. KClO C. Cl2 D. ClO2 13.“神舟三号”飞船的火箭所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C2H8N2),组成偏二甲肼的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A. 1∶4∶1 B. 12∶1∶14 C. 6∶2∶7 D. 12∶1∶2814.下列化学符号与含义相符的是() A. 2O:2个氧元素 B.示意图?表示钠离子 C.H2 :2个氢原子D.H2O :1个水分子 15. 夏夜,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茉莉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A. 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分子可以再分16. 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17.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不相符的是( )?A.N2——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 B. 2H——2个氢元素? C.2H2O——2个水分子D.CuO——氧化铜 18. .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打开贮存氨水的容器,就可以闻到一股强烈的氨味。从微观角度分析,其原因是()?A.组成氨水的元素种类发生改变 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C.氨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D.氨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19.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没有间隔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C、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0.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则该粒子是( ) A、阳离子 B、阴离子C、原子D、原子核 2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1个氖原子 Na B.+2价的铁元素Fe+2 C.4个氢分子 4H ? D.3个硝酸根离子 3NO3— 22、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 C. 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23.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 A.干冰 B.黄金 C.金刚石 D.氯化钾 24..下列物质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 A.二氧化碳?B.氢气??C.氯化钠晶体D.水银 25.元素符号元素外,还能表示( ) A、氢气 B、一个氢分子 C、一个氢原子D、一个氢离子 26.据广州日报2011年5月17日的报道,广东紫金县违规排污事件造成的铅(Pb)污染已导致45人血铅超 标。符号“Pb”不能 ..表示() A.铅元素?B.金属铅?C.一个铅原子?D.一个铅分子 27.下列微粒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的是( ) A.Na+B.Cl—C.OH—D.N 28.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613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下列关于53131I和53127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高考英语专题写作——话题类作文

高考英语写作专题训练——话题类 第一部分五年高考题荟萃 Passage 1 (09·浙江) 5月1日。高二(3)班的学生志愿者Li Yue和Zhang Hua去阳光敬老院(Sunshine Nursing Home)开展志愿者活动(送水果、打扫、聊天等)。假如你是校英语报的记者,请按下列要点用英语写一则100~120个词的新闻报道。 1.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2.老人们的反应; 3.简短评论。 4.注意:报道的标题和记者姓名已给出(不计词数)。 Student V olunteers Brought Sunshine to the Elderly 【参考范文】 Student V olumteers Broutht Sunshine to the Elderly On May Day, Li Yue and Zhang Hua, students from Class Three, Grade Two, went o Sunshine Nursing Home and did some voluntary work. Upon their arrival, Li Yue and Zhang Hua were warmly welcomed, and respectfully, they presented the elderly with flowers and fruits. Then, they started working at once, cleaning the windows and sweeping the floor. Everything done, they sat in the yard chatting with the elderly people. When it was time for the volunteers to leave, the elderly people thanked them for their kindness. They said it was such a beautiful day that they would remember it forever. Li Yue and Zhang Hua were very happy. What they did has brought joy to others and enriched their own lives. By Chen Jie, School Nwespaper Passage 2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专题(含答案)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选择题 1.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故选B。

3.某元素R的原子序数为m,能够形成核外有x个电子的R n- 离子,则下列关系式一定正确的是( ) A.m= x B.m = x –n C.m = n - x D.m = x + n 【答案】B 【解析】 【详解】 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元素R的原子中质子数为m,R n-离子是表示得到n个电子后形成的阴离子,所以m═x-n。故选B。 4.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 ①NaNO2+NH4Cl===NaCl+NH4NO2 ②NH4NO2===N2↑+2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答案】D 【解析】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A. NH4NO2由氢,氮,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故B正确。C. 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三种物质.故C正确. D. 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3, -3,,0三种.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组成及反应类型。 5.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不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 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①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②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电子数是2,未达到稳定结构。化学性质不相似,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③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在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训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中考化学考题专项训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选择题 1.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的粒子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种粒子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不显电性的粒子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的原因是() A.分子数量增多 B.分子体积变大 C.分子间隔变大 D.分子碰撞频率减小 3.“加碘盐”中的“碘”是指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4.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5.下列对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被破坏,形成新的分子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水分子的体积减小 D.CO和CO2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6.关于原子的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C.原子只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7.今年是元素周期表诞生第150周年。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B.原子的质子数 C.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原子的中子数 8.下列分子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分子中间去了 B.分子本身起了变化 C.分子间隔变小 D.分子数目变多 9.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列对于元素周期表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B.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任意组合成我们希望得到的新物质 C.查阅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确定元素的种类 10.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金 B.氢气 C.金刚石 D.氯化钠 11.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 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 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 12.下列各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2021年中考备考复习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专题3《物质构成的奥秘》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在不断运动着 C.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核是() A.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3.将用塑料袋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塑料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A.质量增大 B.个数增多 C.间隔增大 D.体积增大 4.下列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A. B. C. D. 5.根据下列有关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结构 B.它们属于四种不同元素 C.只有②是原子 D. ②、②都属于阴离子 6.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 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7.在加压条件下,25m3的石油气(含丙烷、丁烷等气体)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由此可以说明的是() 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由原子构成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8.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按质量计,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铝 B.硅 C.氧 D.铁 9.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10.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金刚石 B.氯化钠 C.干冰 D.铁 11.铱的某种原子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铱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符号为Ir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77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2.2

(word完整版)初中物理受力分析练习题

1.试分析下图中物体A是否受弹力作用,若受弹力,试指出其施力物体. 2.体育课上一学生在水平篮球场上拍篮球,如下图所示,试分析篮球与地面作用时,地面给篮球的弹力的方向. 3、如图所示,物体A在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能静止在斜面上,关于A受力的个数,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一定受两个力作用 B.A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C.A可能受三个力作用 D.A受两个力或者四个力作用 4. 如右图所示,两人分别用100 N的力拉弹簧秤的秤钩和拉环,则弹簧秤读数为( ) A.50 N B.0 N C.100 N D.200 N 5. 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因胡克定律可写成k = f x , 由此可知弹力越大, 劲度系数越大 B. 在弹性限度内, 弹簧拉长一些后, 劲度系数变小 C. 在弹性限度内, 无论弹簧拉长或缩短劲度系数都不变 D. 将弹簧截去一段后, 剩下的部分弹簧的劲度系数比原来大 6. 如图所示, 光滑的硬杆固定, 杆上穿一个小球. 轻绳一端系在小球上, 在另一端用力F 竖直向下拉, 小球沿杆向下运动, 则 A. 杆对小球的弹力垂直于杆斜向上 B. 小球只受重力和杆对小球的弹力作用 C. 小球受重力、杆对小球的弹力和绳的拉力作用 7、三个质量均为1kg的相同木块a、b、c和两个劲度均为500N/m的 相同轻弹簧p、q用轻绳连接如图,其中a放在光滑水平桌面上。 开始时p弹簧处于原长,木块都处于静止。现用水平力缓慢地向左拉p弹簧的左端,直到c木块刚好离开水平地面为止,取 10m/s2。该过程p弹簧的左端向左移动的距离是__________ F θ

8.关于合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几个力的合力就是这几个力的代数和 B.几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这几个力中的任何一个力 C.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小于这几个力中最小的力 D.几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这几个力中最大的力 9.5N和7N的两个力的合力可能是 [ ] A.3N B.13N C.2.5N D.10N 10.用两根绳子吊起—重物,使重物保持静止,若逐渐增大两绳之间的夹角,则两绳对重物的拉力的合力变化情况是[ ] A.不变 B.减小C.增大 D.无法确定 11.有三个力,F1=2N,F2=5N,F3=8N,则 [ ] A.F1可能是F2和F3的合力B.F2可能是F1和F3的合力 C.F3可能是F1和F2的合力D.上述说法都不对 12.三个共点力F1,F2,F3。其中F1=1N,方向正西,F2=1N,方向正北,若三力的合力是2N,方向正北,则F3应是 [ ] 13.重为20 N的物体除受到重力外,还受到另外两个力的作用而静止,已知它受到的其中一个外力F1=10 N,则另外一个外力F2的大小可能是( ) A.5 N B.8 N C.10 3 N D.20 N 14.如图3所示,六个力中相互间的夹角为60°,大小如图所示,则它们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各如何? 15.如图4所示,物体受F1,F2和F3的作用,其中F3=10N,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F1和F2的大小各为多少?

专题写作辅导_写作指导

专题写作辅导_写作指导 专题写作辅导 一、论证的展开人们在写作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几种。学术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当然要以议论为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是议论的几大要素。在学术论文中,论题是作者所要解决和证明的问题,论点即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论据是支持论点的事实和理论根据,论证则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从而把论点与论据结合起来的过程和方法。从本质上说,论证就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正确地运用各种逻辑推理形式,是使论证过程严密、论文具有足够的逻辑力量的重要条件。把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需要使用一些具体的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1)举例法举例法是以事实为论据,以典型事例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2)归纳法、演绎法与类比法从文章整体来看,完整的论证过程也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过程;从文章的局部来看,在各个具体的论证环节中,作者还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及类比法对某个小的观点加以阐述。应当说,归纳法、演绎法及类比法在论文写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归纳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绎法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前者是根据个别知识,推出一个一般性性结论的过程,后者则是根据普遍规律认识个别事物,推出一个个别性结论的过程。两者的思维运动的方向相反,适用场合、基本用途也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依存关系又是十分明显的。任何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都必须通过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交互进行、相互渗透才能完成,这是由认识规律所决定的。类比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认识对象某些属性相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方法,这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结论往往具有假说的性质,是否真实,能否上升为科学理论,还有待于检验。(3)反证法反证法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即在论证中,先不从正面直接证明某个论点的正确,而是先假设如采用相反的看法所可能产生的消极结果,与之相矛盾的看法的错误,也就从反面证明了另一种看法的正确。反证法也被称为排他法,排除了其他观点,保留的就是正确的观点。(4)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两种相反情况的比较,辨明是非,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运用对比法,既可以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也可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或它在不同时期的状况进行比较。 (5)因果法因果法又称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论点和论据之间的事理因果关系的分析,证明论点正确的论证方法。运用因果法,既可以用原因作论据证明结果,也可以用结果作论据证明原因,正因为如此,人们还常把这种论证方法称为因果互证法。(6)引用法引用法是一种引用理论论据或以他人的言论为论据,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的论证方法。使用引用法必然要涉及到引文的问题。引文的种类很多,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从引文本身的状况来看有直引和意引,直引即直接引用文献原文,完全照录他人言论的引文形式。直引还分全引和节引两种形式;意引则是不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在对原文加工、改写的基础上,引用其基本意思的引文形式。从引文在文章中的地位及其表述方式来看,有段中引文和提行引文。段中引文是指把引文写在段中;提行引文是指以提行的形式,把需要给予特殊强调的引文写出来,使之自成一个部分。共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专题写作辅导相关内容:领导讲话稿该如何巧妙构思 构思谋篇非常重要。比如做衣服,没有衣料不行,但有了衣料,剪裁不好也不行,甚至会把衣料给毁掉。写讲话稿也一样,即使有了必要的材料,但如果结构安排不好,仍然写不出好的讲话稿来。 外贸商务信函几个写作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