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

1.1肾的生理特点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

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肾与其他脏腑在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肾病应从整体出发,在治疗肾脏的同时,兼治有关脏腑。如肾阴亏虚,可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当育阴潜阳;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治当温补脾肾;水不上济,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治当清心滋肾;或肺虚及肾,肾不纳气,治当补肺温肾纳气等,皆属从整体出发的治疗。

二. 肾气丸的形成、功能主治、与历代医家运用的衍变

东汉以前是补肾方法的萌芽期,提出了肾的生理功能与治疗大法[3]。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与《难经·三十六难》提出“两肾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等有关肾的生理功能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还提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的治疗原则,但无具体治疗方药。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肾气丸。该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泽泻三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组成。主治肾阳不足证所致的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症。方中附子辛热,为温阳之首选;桂枝辛甘而温,乃温通阳气之要药;二药相合,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共为君药。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共为臣药,正如张介宾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再以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合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三药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为制诸阴药可能助湿碍邪之虞。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后世医家在使用肾气丸时常根据证候的需要对原方中的药量予以适当地增减,或通过对药物不同的炮制,或药味的加减以适应病情,衍化了系列名方,下略举一、二观其变化。

东晋·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卷之四.治虚损赢瘦》:“疗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急小便不利。”其药物为:干地黄四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一两茯苓二两,丹皮二两,桂枝二两,附子一两。该处方较原方干地黄减量一半,桂枝增加一半,增加了温肾之力。

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卷十八》治“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五两,山药四两,泽泻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心三两,附子二两。可见桂枝改为桂心,桂、附用量明显增多。

唐·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方。”其药物为: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五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桂心二两,附子二两。此方桂枝改为桂心(肉桂),桂附剂量增加一倍,其温肾力量进一步加强。

宋·太医局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五治诸虚》:“八味丸,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水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少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并宜服之。”其药物为:热干地黄八两,山茱萸二两,山药二两,泽泻二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

肉桂二两,附子二两。此方干地黄改为熟地黄,桂附剂量均增加一倍,其温肾之力更甚。

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即肾气丸去桂、附两味温燥之品,取余下六味柔润之品,使之成为纯补肾阴之方,该方主治肾虚失音,囱开不合,神不足,面色?白等。后世医家对此推崇备致,奉为补肾阴之圣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认为凡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遗精、消渴、足跟作痛、小便淋漓、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均可用六味地黄丸治疗。该方补中寓泻,使补而不滞;泻不伤正,实为扶正祛邪之良方。

南宋·严用和著《济生方》10卷,他认为肾气丸不当专为补剂,也兼可利水,但以之治水又嫌利之不足,故加牛膝、车前子以引水下行。此方后世称之为济生肾气丸,用来治疗肾阳虚水肿,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等证。对于肾中真元亏甚者,严用和又嫌肾气丸补之不足,故加五味子、鹿茸以补肾阳、益精血,即十补丸,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之证。临床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赢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

明·张景岳著《景岳全书》,他认为肾气丸补中有泻,对于“精气大损,年力俱衰,真阴内乏等证”当从纯补,恐肾气丸补中有泻,故去其“三泻”(丹皮,茯苓、泽泻),加鹿角胶、当归、菟丝子、杜仲、枸杞子而成右归丸。该方较肾气丸增强了温补肾阳、填精补髓之力,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临床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萎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等症状,均可以之治疗。有人亦认为右归丸较肾气丸增加补阳的作用,减少三泻之品,使药效更能专于温补。此外他提出“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清·吴谦著《医宗金鉴》,他认为钱乙创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对肾阴不足,而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呜耳聋、遗精、消渴、足跟作痛等症疗效确切。但对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咽干舌燥、虚火牙痛、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症则药力欠缺,他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黄柏即知柏地黄丸,该方滋阴与清热凉血同用,对阴虚火旺者疗效更佳。

从以上可以看出,后世多数医家在肾气丸中桂、附的剂量有逐步增加之趋势,加上桂枝变成肉桂,这些均使本方的温肾作用增强;同时生地易熟地,亦增强本方补肾填精的作用,本方亦由补益肾气逐渐变成温补肾阳的方剂。

三. 《金匮要略》有关肾气丸的论述

3.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肾虚是腰痛的关键病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气而不泄,且

“腰为肾之府”,若肾精不足,濡养功能失常,则出现“不荣则痛”;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权,故小便不利;肾不主水,则出现双下肢水肿。治以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资肾气,肾气充足则膀胱气化有权,小便排泄正常。

3.2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附篇:“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底涌泉穴,循行小腿内侧,直行于腹腔内,止于舌根两旁。肝肾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寒气挟湿,沿肾经上行,致少腹痹着不仁,治之以肾气丸温散寒湿。

3.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 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痰饮之邪停滞,影响脏腑气机,导致短气。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饮邪为患,大抵此二脏功能失调,故治疗饮邪,当从脾肾。以肾气丸温养肾阳以行水,则饮从小便而去。

3.4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3条:“ 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肾气损伤,不能蒸腾津液,不能行气化摄水,故出现消渴及小便多。治疗当补益肾气,恢复肾之气化封藏。

3.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18条:“ 妇人病饮食如故, 烦热不得卧, 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 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 宜肾气丸主之。”脾运水,肾主水,水液病变与脾肾关系密切,由“饮食如故”可知脾胃功能未减,病在肾。肾阳亏虚,无力托扶,肾脏下垂,胞系了戾。温补肾阳,下垂的肾脏恢复至正常的位置,病因解除则小便自利,病乃除。

以上五种病症, 虽症状不同, 但病机皆属肾气虚弱、气化不利、开合失司、小便蓄泄无常,故均以金匮肾气丸温化肾气,恢复其主水液代谢的功能。

四.肾气丸现代临床运用体会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张仲景用以治疗经典五种病症,其实质是因辩证相同即肾气亏虚,而采取“异病同治”[4]。后世医家将肾气丸广泛应用于临床,无论任何杂病, 凡符合肾气不足的病机, 均可用肾气丸随证加减治疗。笔者阅读经典,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发现以下疾病使用肾气丸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供通道参考。

1.治水肿:水肿系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致。水肿分阳水与阴水,其阴水者多由脾肾亏虚,水湿不化而溢于肌表所致,故治当补肾求本为主,以肾气丸主之[5]。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肾阳虚水肿多表现为面浮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晄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

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代,乃水邪上犯,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炙甘草、丹参、泽兰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加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典型案例:姜某,女,60岁, 2014年9月18日初诊。病人因“双下肢水肿2年,加重2月”就诊,经肾穿刺活检病理示:“局灶节段增殖性肾炎”。现全身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晄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所致。立温肾助阳,利水消肿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20g、山茱萸15g、丹皮1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葶苈子15g、大枣1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7剂后,自觉尿量增多,全身水肿、四肢不温、畏寒神疲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克,继续服用20剂。全身水肿消退,面色转红润,诸症基本消失。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3月。后随访患者一年,腰痛、水肿未复发,生活自理。

按:本例系老年女性,久病肾阳亏虚,气化无权,水饮内停,泛滥周身故全身水肿;水饮上凌于心,故心悸气短;首诊加葶苈子、大枣重在利水消肿;二诊加黄芪重在补气利水消肿。

2.治遗精:遗精是指因脾肾亏虚,精关不固,或火旺湿热,扰动精室所致的精液频繁遗泄为临床特征的病证。本病病因有房室不节,先天不足,用心过度,思欲不遂,饮食不节,湿热侵袭等。有梦而遗精者,称为梦遗;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出者,称为滑精。《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出本病的病机为“肾气虚弱,故精溢也。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肾阳虚的主要表现为梦遗频作,甚至滑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夜尿多或尿少浮肿,尿色清,或余沥不尽,面色觥白或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遗精病机为膀胱失约所致,因肾主二便,与膀胱相表里,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均可以肾气丸主之。笔者体会肾虚精关不固的遗精以肾气丸为基础合桑螵蛸散加减疗效更佳。

典型案例:刘某,男,54岁, 2014年6月18日初诊。病人因“遗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幼年多病,青年常有手淫,婚后房事频多,2年前出现阳事不举,遗精频发,多处服药疗效不佳。现梦遗频作,腰酸膝软,形寒肢冷,阳痿精冷,夜尿多,尿色清,面色枯槁无华,舌淡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此为肾阳亏虚,膀胱失约,精关不固所致。立温肾助阳,收敛固精为法。处方:熟地黄20g、山药30g、山茱萸30g、丹皮15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9g、制附片15g(先煎)、淫羊藿15g、巴戟天15g、桑螵蛸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九香虫9(冲服)。服上方5剂后,自觉阳物夜间能举,腰酸膝软,形寒肢冷好

转,遗精次数减少。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黄芪30g、金樱子20g、莲子肉20g,继续服用10剂。遗精消失,阳事能举,腰酸肢冷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遗精、腰痛未发,能正常房事,家庭和睦。

按:本例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淫念妄想,频繁房事,肾精亏耗,肾阴不足,久则阴损及阳,固摄无权,而致遗精阳痿。治疗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桑螵蛸散收敛固涩,方药对证,疗效明显。

3.治阳痿: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于虚损、惊恐、湿热等原因,致使宗筋失养而弛纵,引起阴茎痿弱不起,临房举而不坚,或坚而不能持久的一种病证。本病或由肾气虚损,命门火衰所致;或由肝失疏泄,湿热下注所致。而临床常以命门火衰为主,而肝失疏泄及湿热下注较少见,正如《景岳全书·阳痿》所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该病《素问·痿论篇》中又称为“筋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命门火衰的主要表现有阳事不举,精薄清冷,阴囊阴茎冰凉冷缩,或局部冷湿,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右尺尤甚。治宜温肾壮阳,滋肾填精。方选肾气丸加鹿茸、菟丝子、淫羊藿、黄狗肾、韭菜子、蛇床子、仙茅、巴戟天疗效更好。

4.治不育:不育临床常见,是指夫妇有正常性生活,结婚两年内不妊的病症。有男女一方或双方异常的因素,临床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往往救助于中医。中医认为该病症有虚实之别,实证可见气、血、痰、火、湿等病因,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肾主骨,生髓,主生殖等功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男子不育多阳痿不举,如《重订济生方·虚损论治》:“五劳七伤,真阳衰惫,……阳事不举”;女子不育多伴月经不调。因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真阳,精之处也;若真阳亏虚,命门火衰,则相火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藏精故无子。主要临床表现为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阴囊阴茎冰凉冷缩,阳痿精清,女子小腹冷痛、阴寒无欲,舌淡、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填精益髓,方拟肾气丸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若女子可以肾气丸合温经汤加减。

5.治淋浊:肾元亏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膏脂溢出,出现小便淋沥有痛感且尿白如泔。《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描述了淋证的症状:“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景岳全书·淋浊》:“淋之初,病则无不由乎热剧,无容辨矣。但有久服寒凉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涩皆去,而膏淋不已,淋如白浊者,此惟中气下陷及命门不固之证也。”肾阳虚的劳淋主要表现有小便不甚赤涩,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助阳,温肾固摄。方以肾气丸加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牛膝、五味子、肉苁蓉、赤石脂益肾固涩。

6.治面部痤疮:面部痤疮有虚实之别,青年者多实证,中老年者多虚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虚证中肾阴虚尤其常见,病机可概括为①阴虚火旺:阴不制阳,虚火上炎导致面部痤疮②阴阳两虚:阴亏不恋阳,阳虚不固阴,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则致面部痤疮。临床可见面部粉刺或痤疮,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阴虚者舌红苔薄,脉弦细;阴阳两虚者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对于阴虚火旺患者以知母黄柏地黄汤滋阴清火;对于阴阳两虚以金匮肾气丸滋阴清热,引火归元治之。

典型案例:何某,女,51岁, 2014年4月28日初诊。病人因“面部痤疮1年,加重半月”就诊,患者49岁停经,常现面部冲热、出汗、心烦失眠、多梦,1年前出现面部痤疮,逐渐增多,多处服中药疗效不佳,近半月感冒后服清热解毒片病情加重。现面部粉刺,色暗红,伴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立温肾助阳,滋阴潜阳为法。处方:生地黄30g、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20g、茯苓20g、泽泻20g、肉桂5g、制附片10g(先煎)、煅龙骨20g、煅牡蛎20g、丹参20g、川牛膝20g。服上方7剂后,自觉面部粉刺未再新发,面部潮红,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头晕,头胀减轻。二诊舌脉基本同前,在上方基础上加生黄芪30g、忍冬藤20g,继续服用10剂。面部粉刺基本消失,盗汗,心烦,失眠,口干健忘,耳鸣,神疲乏力均改善,继以上方作成丸药服用2月。后随访患者一年,面部粉刺未再发,生活复常。

按:面部痤疮分虚证与实证,虚证中以阴虚火旺多见,肾阴阳两虚或肾阳亏虚者少见。本例为肾阴阳两虚,阴不恋阳,阳不固阴,虚阳浮越所致,故以肾气丸温肾助阳;加煅龙骨、煅牡蛎重镇潜阳;痤疮色暗红为瘀血内停,加丹参、川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7.治奔豚:奔豚是由于肾脏寒气上冲,或由于肝脏气火上逆,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描述了心阳虚欲作奔豚的证治。《伤寒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描述了心阳虚已作奔豚的证治。《金匮要略方论·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描述了肝郁化热而发奔豚。若病久入肾,肾气衰败,失去固摄纳气之职,导致逆气夹虚寒水饮上冲者,宜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方可取得佳效。

8.治胸痹:胸痹是胸阳不振,寒痰淤血凝滞,以心前区憋闷疼痛为主要变现的疾病。《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代表方剂如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等。目前认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虚者多见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尤以气虚、阳虚多见;实者不外气滞、寒凝、痰浊、血瘀,并可交互为患,其中又以血瘀、痰浊多见。肾藏元阴元阳,肾阳不足,上不能温心阳,可致心阳不振,此外,肾阳不足,阴寒凝滞,也可痹阻心脉,表现为胸痹心痛。故病久累及于肾,辨证为心肾阳虚者可以肾气丸合桂枝甘草汤加减治之。

9.治咳嗽咳嗽一证临床常见,一般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早在皇帝内径就有详述,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外感咳嗽易治,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如《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内伤久咳,穷必及肾,肾阳亏虚,可见咳嗽气喘,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遗尿,小便清长等症,治宜温肾补肺,温化寒痰,可选肾气丸合麻辛附子汤加减。

10.治喘: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喘分虚实,与肺肾关系尤为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故肺病者,喘息鼻张”,提示喘病以肺为主病之脏,并以呼吸急促、鼻煽、抬肩为特征。明代张景岳把喘病归纳为虚实两证,如《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病的辨证纲领。中医认为肾主纳气,故虚喘患者多表现为肾气虚,临床可见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治宜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还可酌加仙茅、仙灵脾、紫石英、沉香等温肾纳气平喘。

11. 治哮病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喘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

如水鸡之鸣也”。《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肾虚哮病表现为平素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吸气不利,或喉中有轻度哮鸣,腰膝酸软,脑转耳鸣,劳累后易诱发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治法:补肾摄纳。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等补肾纳气之品,喘甚时加人参蛤蚧散,痰多者酌加苏子、半夏、橘红、贝母等以化痰止咳。

12.治失眠: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少寐,伴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以肾气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开窍温补肾阳益精生髓,从而治疗失眠。若兼肾阳虚者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以阴阳同补,填精补脑。

13.治头痛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肾虚头痛主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法:滋阴补肾,温肾助阳。方宜肾气丸加减,若气血不足可加人参、当归气血双补;腰膝酸软,可加续断、怀牛膝以壮腰膝;遗精、带下,加莲须、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若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迟可肾气丸合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14. 治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阳中之阳虚者,宜治其气,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阴中之阳虚者,宜补其精,

如……左归饮、右归饮、四物汤之类是也”。肾藏精生髓,肾亏则髓海不足,清窍失养,发为眩晕。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淡苔薄,脉沉细。治法:滋养肝肾、温补肾阳、益精生髓。方药:以肾气丸合右归饮加减治疗。

五.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药理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发现肾气丸具有[6]①改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紊乱。②抗氧化、衰老、应激作用。③调节免疫。④促进神经细胞生长、修复作用。⑤抗纤维化作用。⑥抗肿瘤作用。⑦扩张冠状动脉,强心,能降低和消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免受缺血损伤。对于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前列腺炎、尿潴留、性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性浮肿、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神经衰弱、腰椎间盘突出症、肾及生殖系统肿瘤等临床各科疾病辨证属肾阳虚者均可选用,且为临床使用提供了可靠的药理学依据。但是目前肾气丸临床运用的文献报道大多数是回顾性经验总结,目前尚缺乏具体某种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顽固性心衰等)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证据,且缺乏统一的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研究结论多限于个人经验,初学者对证的准确把握较为困难,难于推广运用;且缺少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及统一规划,少见严格科研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的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病的前瞻性研究文献;缺乏临床用药和疗效之间的最佳量效关系研究;缺乏临床用药客观化指标指导。因此,今后研究方向应尽早建立国家级的研究组织,整合优势资源,制定统一规划,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先选择一种疾病,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有明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打下坚实基础。

六.结论:

肾气丸出自于《金匮要略》,原方主治肾阳虚的“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气有微饮”、“转胞不得溺”、“消渴、小便反多”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经过反复临床实践,不仅扩大了病症使用范围,而且衍化了许多名方如六味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左归饮、右归饮、知柏地黄汤等。近年来对肾气丸进行了药理学等基础研究,对药物有效物质基础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临床治疗呼吸、心血管、内分泌代谢、泌尿生殖、肿瘤等系统疾病提高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肾气丸对咳喘、胸痹、奔豚、失眠、头痛、眩晕、水肿、淋浊、虚劳、遗精、阳痿、不育、面部痤疮等疾病,只要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者疗效确切。但这都是个人经验,不是严格科研设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观察指标也以症状为主,缺少客观指标。今后应按照

循证医学的要求,建立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使其临床应用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得出可靠结论,然后再由点到面推广到其他病种,为中医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9~40.

[2]张佰奕.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

[3]管华全.浅述肾气丸的衍化[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01):47.

[4]刘玉红.《金匾要略》中肾气丸异病同治的运用[J].吉林中医药.2008(03):40.

[5]李赛,李东.金匮肾气丸临床应用辨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03):928.

[6]王雨桐,王蕾.金匮肾气丸的临床和药理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5(05)53~55.

金匮肾气丸药理研究进展

金匮肾气丸药理研究进展 【关键词】金匮肾气丸药理学综述 金匮肾气丸的药理研究工作,目前不但进展较快,而且取得了可喜成绩,现综述如下: 1 研究进展 1.1 神经系统程嘉艺等[1]采用Y迷宫法、回避反射法分别观察了金匮肾气丸对于氢化考的松造成的阳虚小鼠及18月龄以上自然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发现金匮肾气丸能明显增强阳虚小鼠与老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同时测定了实验小鼠脑组织内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的水平,结果显示,金匮肾气丸可显著对抗氢化考的松造成的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物水平提高。王东方等[2]通过检测豚鼠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观察动物的外观行为、体温变化、耗氧量以及应激能力的改变等,探讨了金匮肾气丸对于庆大霉素耳蜗毒性损害的拮抗作用。结果显示,金匮肾气丸在明显降低耳毒豚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同时,对于动物整体功能状态的修复亦具有良好的作用。 1.2 免疫系统刘叙仪等[3]观察了金匮肾气丸水煎液对雌性Swiss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本方可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对照组,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 <0.01)。 1.3 内分泌系统周超凡等[4]指出,肾阳虚的人或动物都可能表现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紊乱,而服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后,上述病变常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甚或完全恢复正常。说明温补肾阳类药物在具有可的松样正作用的同时,避免了激素类药物的副反应,且能拮抗外源性激素的反馈性抑制,防止肾上腺皮质的萎缩。 1.4 生殖系统陈庆平等[5]以8%金匮肾气丸水溶液1ml/20g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8周,观察了本 方对生育末期小鼠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发现该方可显著提高小鼠体内睾丸激素、促卵泡激素水平。程嘉艺等[6]观察了金匮肾气丸对于老龄大鼠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匮肾气丸能明显提高老年雄性大鼠血清睾丸酮及老年雌性大鼠血清雌二醇的含量,并可显著增加老年雄性大鼠双侧睾丸重量。狄

浅谈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定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 本病属于中医“髀杵骨骨折”的范畴。 【诊断标准】 (一)外伤史 老年人遭受轻微的扭转暴力可发生骨折,多数是在走路时滑倒,身体扭转,臀部着地而发生。青壮年发生该骨折较少,多由车祸、高处下坠等强大暴力而引起。 (二)症状 髋部疼痛肿胀,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三)体症 1、畸形:患肢多有短缩、外旋畸形。 2、压痛和叩击并痛:大粗隆部有压痛,患肢纵轴叩击痛阳 性。 3、肿胀:局部肿胀及瘀斑。 4、功能障碍:骨折患者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四)辅助检查 X线: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

【辩证分型】 (一)中医分型 1、早期:髋部疼痛,肿胀明显,活动受限,动则痛甚,舌 质红,苔薄白,脉涩,舌下络脉青紫。 2、中期:髋部疼痛有所减轻,但未消失,肿胀减退,活动 仍有受限,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3、后期:髋部疼痛基本消失或时有隐痛,肿胀不显,可轻 微活动,但尚未能负重行走,舌质淡,胖嫩,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细弱。 (二)西医分型 AO分型 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归为A类骨折。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两部分),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沿粗隆间线;2、通过大粗隆;3、通过小粗隆。A2型:经粗隆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1、有一内侧骨折块;2、有数块内侧骨折块;3、在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cm。A3型:反粗隆间骨折,外侧骨皮质也有破裂。1、斜形;2、横形;3、粉碎。AO 分型便于进行统计学分析。既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形态学描述,又可对于预后作出判断。同时在内固定物的选择方面也可出建议。

浅谈温肾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

浅谈温肾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 摘要】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病”的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 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消渴病病因众多:诸如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 身体素亏、房事不节、劳欲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弱等,而致津液 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而《黄帝内经》认为禀赋不足为消渴 病之基本病因。《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说明先天禀赋不足、五脏柔弱者,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易发生消渴,尤以肾虚为主。肾为先 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之真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故肾阴虚为阴津亏损之本源,又肾为水火之脏,寓元阴元阳,真阴亏损,肾水不足, 龙雷之火不为所制而升腾,上灼津液而致竭,从而形成水因火烈而益干,火因水竭而 益烈,胃津枯竭,五脏干涸,消渴之症成。本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甚则表现为肾 阳衰微之候。因此,肾虚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原因,对于肾虚这个病因应以重视,本篇就肾虚,尤以肾阳虚引起的消渴病进行举例论述。 【关键词】消渴病肾虚肾阳虚温肾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 编号】1672-5085(2013)40-0243-02 案例一:徐某,男,65岁。2011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口燥烦渴,多饮多尿,消谷善饥已二年余。西医确诊为糖尿病,曾用胰 岛素、降糖灵等药治疗,然而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近一个月来又屡服滋阴清热、 生津等中药,亦仅能取一时有效。近因劳累过度,病情加重,头目昏眩,腰脊酸软,多饮多尿,日夜无度来我院就诊。查体:其形体羸瘦,舌质偏红、苔白,脉 沉细偏数。空腹血糖15.3mmol/L,尿糖++++。是证虽三消俱见,本属年高脏气不足,下元亏虚,温煦固摄无权。治当益阳而摄津。拟金匮肾气丸加减。 处方: 熟附片,肉桂,生山药,生地黄,山萸肉、仙灵脾,制苍术、生鸡内金、泽 泻等。日一剂,二次水煎服。 3月30日复诊:上药服完15剂后,烦渴、多饮多尿明显减轻,头晕腰酸亦 有好转。复查:空腹血糖9.5mmol/L,尿糖降为+,舌脉仍如前。效不更方,原方 续进15剂。 4月25日再诊:诸证基本消失。患者因药后自我感觉良好,中途又按原方又 进服15剂。复查:尿糖转为阴性,血糖降至6.0mmol/L。先后服药30余剂后, 改服六味地黄丸,每日三次,每次6克,以固本善后。共服药三个月,经随访至 今未复发。 案例二:张某,男,65岁。2012年10月6日初诊。 因烦渴多尿,消谷善饥,时自汗出三月余,经当地医院诊治无效而转本院就诊。查体:形体消瘦,舌质胖嫩微红、苔薄黄,脉滑偏数。空腹血糖16.2mmol/L,尿糖+++,尿酮阴性。证系肾虚火不暖土,土虚谷气不布,郁火居中,故消谷而 形体羸瘦。治以金匮肾气丸化裁。处方: 淡附片,肉桂,仙灵脾,大熟地,怀山药,山萸肉、黄芪,制苍术,玄参, 云茯苓,生鸡金,泽泻等,日一剂,二次水煎服。10月25日复诊:自诉服上方 15剂后,自汗、口渴之症好转。复查:空腹血糖为8.2?mmol/L,尿糖转阴。舌质仍淡,脉象沉细。拟原方去玄参,加太子参,续服10剂。10月8日再诊:患者 已无明显自觉症状,各种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继以金匮肾气丸固本治疗,

肾气丸

肾气丸 文章目录*一、肾气丸概述*二、肾气丸功能主治*三、肾气丸服用方法*四、肾气丸副作用*五、肾气丸注意事项*六、肾气丸药典记载 肾气丸概述 1、定义肾气丸,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肾助阳之功效。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炎、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前列腺肥大等辨证属肾阳不足者。 2、别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卷上)、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金匮》肾气丸(《内科摘要》卷下)、桂附八味丸(《医方集解))、桂附地黄丸(《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3、组方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4、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性状蜜丸,如梧桐子大。 肾气丸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补肾助阳。方中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肾中水邪;牡丹皮清肝胆相火;桂枝、附子温补命门真火。诸药合用,共成温补肾气之效。 2、临床应用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肾气丸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肾气不足者 2、用法用量每服十五丸(6g),加至二十五丸(10g),酒送下,日再服。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肾气丸副作用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 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肾气丸注意事项1、金匮肾气丸中有肉桂属温热药,对于具有口干舌燥,烦躁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 心脏病的患者不适用。应该咨询当地权威的专家才可以正常用药。 2、按照用法用量用药,小孩子和老人在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千万不可擅自做主。 3、服药二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头痛,胃脘不适、食欲不 振等症状时,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和专业的医师找出此类情况 的原因,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很大的帮助。 4、药品性状与医生和药师描述的不一样时,暂时禁止服用, 等咨询专业的医师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服用。 5、假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该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听从专业医师的医嘱科学的治疗疾病。 肾气丸药典记载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冶》:“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方论选录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中医传统名方之金匮肾气丸 70、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或桂附地黄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金匮肾气丸作用功效分析如下: 金匮肾气丸,以附子、桂枝为主药,各取少量,取“少火生气”之意,意在微微补火以鼓舞亏虚的肾中阳气,补命门之火,引火归源;再辅以地黄等六味药物滋补肾阴,促生阴液;如此配伍组方是本着阴阳互根的原理,阴阳并补,使得“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效果更稳固、更持久。为进一步治疗肾阳虚水肿,本药还配伍了牛膝、车前子以清热利尿、渗湿通淋、引血下行,治疗水肿涨满、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等肾阳虚水肿症状。十种药物精当配伍,使其具有温补下元,壮肾益阳,化气利水,消肿止渴,引火归源的功效。 金匮肾气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病症,如腰膝酸冷、咳嗽、阳痿、早泄、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肾性水肿,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所表现的腰痛腿软、身体

怕冷,小腹拘急、小便清长、舌淡体胖、脉细无力等症。

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金匮肾气丸作用还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谢等。 1、可治疗慢性腰腿痛: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慢性腰腿痛,施治61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治愈52例,见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1%。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口服9克,每日服3次,3周为一个疗程。 2、可治疗前列腺增生:中医认为,前列腺增生属于“癃闭”的范畴。由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所致。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前列腺增生,施治35例,治愈27例,见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7%。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早、中、晚各服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1~3个疗程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3、可治疗老年性阴道炎:该病是由于女性绝经后,其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使阴道局部的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入侵所引起的阴道炎症。有人采用金匮肾气丸治疗此症,施治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服用此药的方法是:每次服18克,每日服3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药3个疗程后即可使病情得到缓解或治愈。 4、可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有人用金匮肾气丸治疗老年性尿失禁,施治36例,经服药3~5个疗程后,治愈28例,见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2%。服用此药的方法

金匮肾气丸的21种临床新用途

金匮肾气丸的21种临床新用途 发表者:赵东奇11271人已访问 金匮肾气丸又名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此方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它由炮附子、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肉桂、牡丹皮、山药、茯苓八味药组成。长期以来,金匮肾气丸主要用于治疗因肾阳不足所致的咳嗽、哮喘、阳痿、早泄、慢性肾炎等。 药理作用 金匮肾气丸中的熟地能滋肾填精,山茱萸养阴涩精,山药补脾固精。以上三药配合能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而涩精止遗,泽泻能清泄肾火,并能防止熟地之滋腻作用,牡丹皮能清泻肝火,并能制止山茱萸的温燥性,茯苓淡渗脾湿,能助山药健脾之功效。妙在用少量附子、肉桂,温五脏之阳,宣通十二经,纳五脏之气归于肾,化阴精为肾气,再布于周身,而成阴阳相济,气化氤氲之妙。主要起到以下几方面作用: 1.金匮肾气丸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有改善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作用。还有抗自由基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延缓衰老、恢复精力。 2.改善脂代谢、增强神经-体液调解、抗白内障等功效。 3.降低血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动脉粥样硬化改善产生良好功效。 4.增加雄性激素,动物实验证明,金匮肾气丸可提高睾酮水平,增加睾丸间质细胞数目。 5.增加免疫功能,金匮肾气丸能有效纠正金匮肾气丸证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显著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 临床新用 1.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认为,此病应属于鼻鼽的范畴,其病机为肺气亏虚,卫表不固,感受风寒外邪,津液停聚。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景岳全书》中说:"五脏之阳气非肾不能发"。人体内的肾气若发生虚损,其肺气也会受损,从而可引发过敏性鼻炎等鼻部疾病。金匮肾气丸具有补肾气、温肾化饮的功效,可有效地治疗此病。有医师同时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气管炎咳嗽痰喘丸治

应用金匮肾气丸配合补中益气丸治疗多例早泄

应用金匮肾气丸配合补中益气丸治疗多例早泄 *导读:早泄,临床颇为多见,一般是指性生活之始,甚者在交接之前,精液提前泄出而致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世人临床多作肾虚为治,多有效验,…… 早泄,临床颇为多见,一般是指性生活之始,甚者在交接之前,精液提前泄出而致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世人临床多作肾虚为治,多有效验,但临床亦多从肾论治无效者,我们应转换思路,辨证施治。笔者从脾肾论治,应用金匮肾气丸配合补中益气丸治疗多例早泄患者,效果满意。 补中益气丸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用于治脾胃气衰,中气不足。早泄病机与中气亏虚,摄精无权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升降之枢,补中益气丸可补中益气,中气足,史固摄有权。 金匮肾气丸源于《金匮要略》功善温补肾阳。早泄一症,多因肾寒失于封藏,而致精关不固,故用金匮肾气丸温补下元,固涩精关。 患者先天之本不足,后天之本不续,其先天之精必赖后天之脾滋养,然后天必以先天为主宰,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今脾肾两虚。故用补中益气丸以益气摄精。金匮肾气丸以温肾阳,固涩精关。二药配伍,脾肾同补,标本兼治,取得良效。

下面介绍一典型病案。 患者,董某,23岁,2010年4月初诊。患者自述结婚一年余,每次房事与妻子接触即泄,性生活不足2~3分钟,夫妻关系颇受影响。患者曾到数家医院就诊,服用中西药物多种,但效果甚微。刻诊:性生活时间过短,并伴有腰痛腰酸,畏寒怕冷,小腹坠胀,排尿不爽,神疲倦怠,纳谷乏味。舌质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 辨证为:中气不足,肾阳衰惫。给予金匮肾气丸合补中益气丸交替服用,每日3次,服药10天后早泄好转,性生活可持续5分钟以上,余症消失。嘱患者继续服用加以巩固,20天后随访性生活已转正常。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便不利有著效,久服又能延年。 成都中医学院杨殿兴认为:“金匮肾气丸乃阴阳双补之剂,不但温补肾阳,又能滋养肾阴,且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又有山药、茯苓兼顾脾胃,一方之中,顾及先后天两本,是老年性咳喘患者固本之良方[4]。他主张对老年痰饮咳喘患者,在夏季疾病未发作时,用金匮肾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合方,日服一剂,连续服用1~2月,冬季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金匮要略》阐发内科杂病甚为透彻,其中有一部分疾病如中风、历节、血痹、虚劳、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肾着、水气、惊悸、下利等大都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书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不仅在历代对老年病的治疗中被奉为圭臬,而且至今仍沿用不衰。如栝楼薤白汤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绞痛;大建中汤可以治疗老年人胃脘痛;防己黄芪汤、泽泻汤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老年阑尾炎症;温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白头翁汤治疗老年细菌性痢疾等。古方今用,已不限于原有范围,多同方异治,使用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处处可见仲景重在预防、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扶正气以祛邪之良苦用心。不少方剂立法严谨,药味精当,且行之有效,至今沿用不衰。故认真研究,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将会收益良多。 (收稿2005-07-25修回2005-09-10)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麦思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10405)陈治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籍教研室(510405)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疗法多样,不唯药饵 孙思邈虽为“药王”,其著作称名为《千金方》,主要内容是以方药为主,但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药物的应用却客观对待,认为药物有其不足之处,必须与其他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等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懂得 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治病方法,如针灸、外治、禁咒法等,指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药知针,固是良医。”他在治疗很多疾病时均是针灸药结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某些疾患,例如,对脚气病的治疗,孙思邈特别强调药与其它方法的共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只用药物或只用针灸治疗均不能根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瘥)半死,虽得差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对此,宋?高保衡十分赞同其观点,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地道药材疗效之本 重视药物的产地、种植、采收、储藏、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用药第六中强调,要医治好疾病,除了与病人的个体因素、用药的处方是否正确有关外,与医生的用药是否地道也有密切的关系。地道药材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

论《金贵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论《金匮要略》肾气丸的临床运用 肾气丸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主治肾阳亏虚的“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5种病证,后世医家通过不断临床实践和总结,不仅扩大了临床使用范围,而且衍化出许多名方,现就肾气丸的临床运用作一探讨。 一.肾的生理特点、治疗要点 1.1肾的生理特点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藏精[1],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具充脑、荣发、坚骨、固齿之用,有生发、温煦、滋养五脏六腑之功,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病的证候特征以虚证为主,故有“肾无实证”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篇》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肾病常见的证候有肾气不固、肾阳虚衰、肾阴亏虚,以及在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虚标实证如阳虚水泛、阴虚火旺等。肾与膀胱相表里,又与膀胱相通,膀胱的气化赖肾气之蒸腾,所以肾的病变常常影响膀胱,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引起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的改变。膀胱的病变有虚有实,以实为主,实证常见膀胱湿热,以及尿路结石、血瘀、气滞等证候;虚证如遗尿等常由肾虚引起。 1.2治疗要点 肾病多虚,宜“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2]。肾阴亏虚,宜滋养肾阴;肾阳虚衰,宜温补肾阳,但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滋补肾阴的同时,应适当配伍补阳之品,所谓“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温补肾阳的同时,又应适当配伍补阴药物,所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肾虚之证,分为阴虚、阳虚两类。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治疗肾阴虚忌用辛燥,忌过于苦寒,宜施甘润益肾之剂,使虚火降而阴自复,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治疗肾阳虚忌用凉润和表散,宜施甘温助阳之晶,使沉寒散而阳能旺,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俱虚,精气两伤,则当两补阴阳。肾为阴阳之根而藏精,“精气夺则虚”,肾阴肾阳亏虚,其病往往深重,治此纯虚之证,宜酌情佐以血肉有情之品以填精益髓,资其生化之源。肾与其他脏腑在病理上的关系非常密切,治疗肾病应从整体出发,在治疗肾脏的同时,兼治有关脏腑。如肾阴亏虚,可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治当育阴潜阳;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治当温补脾肾;水不上济,心火偏旺,心肾不交,治当清心滋肾;或肺虚及肾,肾不纳气,治当补肺温肾纳气等,皆属从整体出发的治疗。 二. 肾气丸的形成、功能主治、与历代医家运用的衍变

浅谈中医肝与肾

浅谈中医肝与肾的关系 摘要:中医肝与肾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关系十分密切,主要表现在经络上的联系、肝肾精血同源、肝肾同司相火、肝肾母子相生及与耳目、筋骨 运动的关系等方面。 关键词:中医藏象学说;中医肝与肾;肝与肾的关系;论述 中医肝与肾在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中,二者关系十分密切,笔者就中医肝肾之间多方面的联系问题作如下浅述。 一、经络上的联系 肝肾同居下焦,有经络相互贯通。《灵枢·经脉篇》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1]这是肾的经脉直接与肝相贯通。此外,足厥阴肝脉足少阴肾脉都和冲脉、督脉相会,通过冲脉、督脉取得间接联系。《灵枢·经脉篇》载:“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2]《素问·骨空论》云:“督脉者,……其络……别绕臀,至少阴(肾经)”。[3]这两段经文说明了通过督脉相会的情况。又《灵枢·经脉篇》指出:“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4]《灵枢·逆顺肥瘦篇》“夫冲脉者,…其上者,出于颃颡。……其下者并于少阴(肾)之经。”[5]冲脉在上与厥阴肝经会于颃颡,在下并于少阴之经。这是通过冲脉的间接联系。 二、肝肾精血同源 中医认为,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属一类,皆属阴精范畴。肾水是肝血化生之源,肾精充足则肝血旺盛,临床上肾精不足引起肝血虚少者,通过补肾则可获良效。血属阴类,靠阳气的温煦,特别是命门真火的温煦才能生化不竭。肾精是肝血化生的物质基础之一,肾阳则为肝血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临床一些严重贫血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常从肾施治,在养血益精基础上兼以温肾,药用熟地、肉桂、鹿茸、紫河车、枸杞子等,常获良效。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亦可营养肾精。血藏于肝,运于诸经,输布水谷精微以养五藏。肾精靠后天之精不断补充,后天之精来源于五藏,而血营五藏,五藏精盈乃下流于肾,所以血不足可影响五藏生化,引起肾精不足。同时肝血入肾可直接化为肾精。既然肝血可以化生肾精,那么血虚必然是肾精虚少的原因之一。所以临床治疗肾虚精少者,每于补肾益精药中加以养血药,取效更速。肾精肝血相互资生,荣枯相系,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肝肾同司相火 中医认为人身火分君火相火,君火为心所主,相火则为肝肾所司,同时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有一定关系。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肝有此火则血不寒,足以司气机之升,尽疏泄之职,任将军之官;肾有此火才能助脾运化,助肺纳气,温精秘气,主生殖机能,又能调节水液为胃之关。所以明代张景岳认为相火属正气范畴。但相火亢而为害的情况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从《内经》火分“壮火”、“少火”的观点出发,相火亦具两重性,也有正常和异常两种情况。欲维持相火的正常生理功能,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相火乃下焦水中之火,赖肝肾之阴的滋养,涵育,始能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发挥其生理作用。如若肝肾阴血不足,则相火易亢,相火亢旺则燥热内生,内生燥热进而耗损阴液,这就是相火亢而为害。肝肾之阴易耗,相火常常亢张,亢张的相火为病理之火。相火妄动,系内生之火,内伤虚热,与外来实火病症有异,治则不同。外来六淫之火是贼邪,其来也暴,其去也速,可直清直泻。而内伤虚火,由内而生,源于肝肾阴血亏损,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的区别-中成药选用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的区别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和古方有很大区别,专门到药店买了几盒。这是3种完全不同的药,不能混为一谈!! 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应该是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桂枝、附子,在药店里没有找到!! 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需要我桂附地黄丸的帮助,所以,在药店的OTC中成药柜台上,我总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告诉你,我是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的。功增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又用于小腹拘急,腰腿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而属于肾虚阳微者。还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属于肾虚阳弱的虚喘或痰饮作喘等兼见腰中冷痛、小便不利者。 噢,你问我,你的头晕,腰膝酸软,我为何没能给你解决?这里还得告诉你一个常识:使用我之前要先看一看你是不是属于“肾阳虚证”。因为只有肾阳虚证,我才能有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辨出“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呢?我可以教你一个小窍门。肾阳虚的人除了有畏寒、肢冷等虚寒证候外,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淡红、淡白或淡紫;而肾阴虚的人不但没有上述虚寒证候,反而会有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虚热证候,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红、深红或深红紫。有了“舌质的颜色是偏深,还是偏浅”这一可靠的指征作为鉴别要点,你的辨证就会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你是“肾阴虚证”,那我就无能为力了。因为那不是我的特长,而是我的兄弟“六味地黄丸”的拿手好戏。 另外,我还得给你介绍一下我家族里的姐妹们。我的姐妹们虽然作用都差不多,都是主攻“肾阴虚证”,但又各有特点:“明目”妹妹(明目地黄丸)擅长克制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疾;“杞菊”妹妹(杞菊地黄丸)擅长克制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疾;“麦味”妹妹(麦味地黄丸)增长克制肝肾阴亏的咳喘痰嗽等疾;小妹(知柏地黄丸)别看年纪最小,可她降虚火的功能最大。 怎么样,想必你知道了我的真本事,懂得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我了吧?! 方药: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萸肉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含药量约4.5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状为: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 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

金匮肾气丸方义探讨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金匮肾气丸方义探讨 作者:张家玮, 鲁兆麟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北京,100029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5,28(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3条) 1.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 1979 2.许济群方剂学 1985 3.缪正来实用方剂辞典 1989 4.巢因慈.郁觉初肾气丸主药辨 1988(01) 5.华青是补肾阳还是益肾气--《金匮》肾气丸刍议 1983(03) 6.刘昭纯肾气丸的方义及演变 1984(03) 7.张伯臾中医内科学 1985 8.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 1984 9.《中医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 1986 10.王君.赵家俭金匮肾气丸刍议 1991(05) 11.杜天植肾气丸之我见 1996(11) 1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1974 13.刘诗发金匮肾气丸中桂枝考证[期刊论文]-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张存悌名人与中医(10)[期刊论文]-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0) 2.田玉娥.刘江杰冬季治疗足癣31例[期刊论文]-新疆中医药2004,22(5) 3.李希新手足癣临床治验[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1) 4.李鑫辉.杜建芳金匮肾气丸防治老年病的研究纂要[期刊论文]-中医药学刊2004,22(3) 5.高励聪.李春梅.李志鸿金匮肾气丸防治内科病的临床应用[期刊论文]-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 6.王毓昌"八味六味左归右归"说[期刊论文]-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1) 7.甄栋钦.温树东.陈亚发知柏八味口服液治疗眼科慢性炎症验案3则[期刊论文]-新中医2000,32(10) 8.杨俊.Yang Jun张仲景舌诊规律初探[期刊论文]-浙江中医杂志2006,41(2) 9.董坚.蔡敏肾气丸临床新用[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1,12(5) 10.夏晓红艾灸肾俞、足三里治疗瘀血腰痛38例[期刊论文]-河北中医2001,23(11) 引证文献(1条) 1.展照双肾气丸方义及临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913957521.html,/Periodical_bjzyydxxb200506004.aspx

金匮肾气丸的古、今临床应用浅析

金匮肾气丸的古、今临床应用浅析 摘要】金匮肾气丸出于《金匮要略》,在古时即应得到很好的应用,现如今在 各种西医院和西药占据主要市场的年代,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仍然处于 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各种中成药更是因其携带方便,口味佳等优点受到青睐,金 匮肾气丸亦是如此 【关键词】金匮肾气丸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4-0375-01 金匮肾气丸出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本方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八味配伍,又名八位肾气丸。现代的中成药金匮 肾气丸有别于仲景的金匮肾气丸,是在其的基础上加上牛膝和车前子两味药,即《济生方》中的济生肾气丸的化裁,扩大了原有的适用范围。 古用 1、金匮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五次,分别治疗五种不同的病症: 1.1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云:“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1.2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位肾气丸主之。” 1.3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1.4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证病脉证并治》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1.5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 反而倚喜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 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2、从上五中病症中可以看出金匮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主治的是都有下焦寒湿邪气盘踞阻碍气机升降和可见经脉失养的“脚气病”、“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病症。 今用 1、药物成分分析2 1.1 熟地黄含有甾醇、地黄素、维生素A、葡萄糖、蔗糖、果糖和多氨基酸成分,具有抗血栓形成、调节皮质功能、降低血糖、利尿强心、保护肝脏、调整血 压以及清除血液中过氧化脂的作用。 1.2 山药含有皂甙、胆碱、糖蛋白、维生素C、山药碱、钙、磷、铁及多种氨 基酸成分,具有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及微循环的作用。 1.3 茯苓含有茯苓酸、乙酰茯谷酸、去氢齿孔酸、茯苓多糖、酶类、蛋白质、 卵磷脂、葡萄糖、腺嘌吟、钠、钾等成分,具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水与 电解质平衡、镇静、强心、降血糖、防溃疡及抗癌等作用。 1.4 牡丹皮含有牡丹酚、丹皮甙、艾药甙、挥发油、甾醇及葡萄糖等成分。具 有镇静安神、抗菌消炎、解痉孪、抗溃疡、抗过敏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1.5 山茱萸含有多种甙、胡萝卜素等成分,具有滋补强心、抗菌消炎、降血压、解痉挛及抗癌等作用。 1.6 泽泻含泽泻醇、甾醇、生物碱、脂肪酸、蛋白质及钾等成分,具有改善血 液动力及心肌供血、降低血脂、抗脂肪肝、降血压、利尿、抗苗及调整糖代谢等

金匮肾气丸临床运用体会

金匮肾气丸临床运用体会 摘要】本文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略述水肿、遗精、腰痛三证。三证病机均为肾 阳虚损,均以肾气丸为主方治愈,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关键词】肾气丸运用体会 金匮肾气丸系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载于《金匮要略》,为治肾虚所致之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而设。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二》第十 五节“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并治妇人“转胞”。 后世将本方广泛应用于肾阳虚损的各种病症,每获良效。究其原因,在于极好的 运用了辩证论治的方法,抓住疾病实质,解决矛盾。 1、用于治疗肾虚水肿 水肿是由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体内水液滞留,泛溢 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 本文只谈肾气虚衰的水肿,不论其它。 凡饮食劳倦,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大病之后,损伤正气,肾精亏耗,肾气内伐,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液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肾与膀胱 相表里,肾虚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尿少。腰为肾之外府,肾主骨,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膝冷痛。阳气不能温煦于上,故面色苍白。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肢体, 故手足不温,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均为肾阳虚衰,内有水湿之象。 本病既为肾气虚衰,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即为本病治则。 由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的《剂生》肾气丸,出于《剂生方》具温 补肾阳,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本例患者,切合病机。 病案举例: 徐某某,女,50岁,农民,1987年5月10日初诊。 自诉:素体虚弱,病已日久,现一身浮肿,按之凹陷,面色苍白,腰膝冷痛,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其病以一身浮肿为主, 故诊为水肿病,证为阳虚水泛,治宜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选剂生肾气丸:熟 附片12克,生地12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丹皮6克、淮枣 皮10克,肉桂8克(研末吞服),牛膝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杜仲12克、巴戟12克。 以上方为基础,治疗半月余,诸证大有好转,水肿已退,饮食欠佳,舌淡, 苔薄,脉无力。现脾胃虚弱之象,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善其后,并嘱服金匮 肾气丸,巩固疗效。 2、用于治疗肾虚遗精 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遗泄的病症称遗精,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本病的发生,总由肾气不能固摄。而导致肾气不固的原因,多由情志失调引起,或与房劳 过度、手淫斫伤、饮食失节、湿热下注等原因有关。此处所述仅为肾阳虚衰之遗精,其余不论。 平常之人,肾中阴阳平谧。若因情志失调,劳神太过,或湿热下注,或心脾 损伤,气不摄精,或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均可导致遗精发生。若遗精久延不愈,或因先天不足,秉赋素亏,亦可导致阴虚及阳,形成肾阳虚衰之遗精症型。 阴虚及阳,精关不固,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形体,固畏寒肢冷。肾阳既虚, 膀胱气化失司,固摄无权,故夜尿多而清白,或余沥不尽。阳气虚衰,不能上荣,故面色无华。肾精不足,不能充养与脑,故头昏耳鸣。腰为肾之外府,肾虚则腰

金匮肾气丸隐藏的治肾法则

1024  环球中医药2017年9月第10卷第9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ptember 2017,Vol.10,No.9 四学术论坛四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重大计划(SCW 201305) 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向伟(博士研究生)二刘怡秀(本科生)二安至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柳红芳二李娜);安徽中医药大学[胡济源(本科生)] 作者简介:张向伟(1987-),2014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医治疗肾病内分泌疾病三E?mail:zxw1881046@https://www.doczj.com/doc/1913957521.html, 通信作者:柳红芳(1968-),女,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肾病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治疗三E?mail:lhfdoctor @https://www.doczj.com/doc/1913957521.html,三 金匮肾气丸隐藏的治肾法则 张向伟 柳红芳 胡济源 刘怡秀 李娜 安至超 【摘要】 金匮肾气丸组方隐藏着仲景的几大治肾原则,而被世人所忽视三肾虚的早期肾气虚二肾阴虚二肾阳虚多单见,后期肾气二肾阴二肾阳均化源不足,亏虚多合并出现,背后隐藏的病机是肾精不足三肾气丸即是通过填补肾精以治本,重用地黄八两体现了竣补肾精法,臣以涩精的山药二山茱萸体现了涩补精气法,佐以茯苓二泽泻二牡丹皮利湿活血体现了通补精气法,选用牡丹皮既可活血又清浮游相火体现了清补法,大剂量厚润之品配以少量温燥之品体现了辛润补肾法三金匮肾气丸的治肾思路与四逆汤等温肾的附子剂有着本质的区别,明晰了附子二肉桂辛燥之品不能作为补肾方药长期使用的机理所在三 【关键词】 金匮肾气丸; 肾精; 肾气; 治肾法则; 熟地黄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7.09.028 金匮肾气丸原文论治共四条,一消渴,二微饮,三转胞,四脚气,病机均为肾气亏虚,水液代谢失常所致三肾气丸有熟地黄八两,山茱萸二山药四两,茯苓二泽泻二牡丹皮三两,桂枝二附子各一两,方中补肾精药物要远大于温阳药物,如果说肾气丸为补肾阳药方就有所牵强三肾气亏虚为何还要用大剂量味厚质重之熟地黄?山药二山茱萸有何特别之意?肾虚者为何要用茯苓二泽泻利湿之品?为何众多活血药中偏偏要选择牡丹皮?桂枝二附子不能用来长期补肾的原理何在?一花一世界,一药一心法,肾气丸隐藏着先圣的治肾大法,明晰其中之理颇有裨益,正如张仲景‘伤寒论四原序“所言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三1 竣补肾精法 1.1 肾精二肾气二肾阴二肾阳的关系新解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主精,包括精的贮藏二输布二转化二利用二排泄等过程三‘素问四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肾精为一身精气之仓库三肾气二肾阴二肾阳均是肾精的功能变化,肾精是化生肾气二肾阴二肾阳的物质基础 [1] 三肾气具有气化二固摄精气功能,肾阴具 有凉润二静谧功能,肾阳具有温煦二推动气化功能,三者同源而异名,相互依存制约,可分而不可离 [2] 三肾虚的临床表现 早期多见肾气虚,逐渐发展到肾阴虚二肾阳虚,但三者背后均隐藏的病机是肾精虚三早期肾精虚损程度较轻,肾气二肾阴二肾阳虚多单独出现,后期肾精虚逐渐加重,肾气二肾阴二肾阳虚多合并出现三 1.2 补肾需填精,熟地黄为最佳之选 肾虚者的治疗大法,‘难经“提出 损其肾者,益其精”,故对于肾虚病人,不管是肾气二肾阳虚,还是肾阴虚,最后都要归结到肾精虚三‘素问四奇病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提出补肾精原则:厚味滋腻沉重之品填补肾精,即治下焦如权之理三方中君药重用地黄八两,数倍于他药,实乃竣补肾精之法三地黄味厚质重色黑,‘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伤中,填骨髓,补五脏内伤不足,和黑豆九蒸久晒变成熟地黄后性温而具有水火之用,兼具阴阳之性,为填补肾精第一要药,临床应用更加广泛三正如陈士铎所说: 然补肾之药 舍熟地又用何药?况山茱萸二牛膝不可以为君,而杜仲又过于温,可补肾火之衰,而不可补肾水之乏,此熟地之必宜用也”三[3]应用剂量上仲景予重剂八两以达到竣补肾精的目的,为后世医家开示了使用熟地黄的不传之秘三‘景岳全书四传忠录四论治篇治“ 夫用多之道何在?在乎必赖其力,而料无害者,即放胆用之三性缓者可用数两三”[4]然当今医家运用熟地黄多认为其滋腻碍胃,多用15~30g 以补肾阴,然肾精亏虚者非竣补无以充之,以30g 起,渐渐加至60g二90g,其阴性缓,非多用久用难以奏效[5]三若脾虚明显者佐以苍术二陈皮二生麦芽等运脾之品,其他补肾填精之品如巴戟天二菟丝子二覆盆子二紫河车等均可辨证选用三2 涩补肾气法 肾气丸方中用山药四两二山茱萸四两,现行方剂多认为山药平补肺脾肾之阴,山茱萸补肝肾,为臣药来增加地黄补

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叶天士《温热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温病的病变主要症结及要领,湿温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一种热病,湿热病邪有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易于困遏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等致病特点,叶氏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又在他 自己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阳在利小便这一治则,这对后世及我 们现在,治疗湿温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湿温病的湿是有内外湿邪相合而成,外湿是从外界感受而生的,内湿多有脾胃失建自内而生,凡是嗜好饮酒的人,大多湿邪蕴藏于里,一旦再受外湿,则必内外结合成湿温病,为什么会 这么说,因为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照,故湿邪为病多以中焦脾胃 为重心,而温为热邪,湿属于阴,湿热互结,其性粘腻难解,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炙,造成阻遏清阳之势,若此时不开,则热不清,湿不化,如以温除湿,必助邪热,如以寒 凉清热,有助湿成浊,以至于越清邪越甚,故治疗湿热之症只有用河间的分消宣化之法,通 利小便,使弥漫于三焦的阴霾之湿热之邪气从膀胱而去,若阴霾重浊之邪即消,那阳气就通了,病就痊愈了,而阳气的通和不通,可以从小便的利和不利来判断,若小便利则阳气通, 邪有去路,病易愈,小便不利,阳气不通,那可以加重利小便的药物如可以选芳香利湿的药物,如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等,这样阳气通了,开降有序,气化有权,病就可以治愈了,例如:阿xx,男,32岁,病历号是010234,病程5天左右,于2011年7月20日由于天 气炎热,在天地干农活回家以后饮凉水500毫升左右,于第二日晨起出现头重如裹、身热不甚,T:38℃自认为是感冒了,口服感冒药物没有好转,在当地医院给予抗病毒抗炎治疗仍然 没有好转,于第5日转入我院治疗,门诊以“发热待查”收住我科,入院时主要是发热,T:39.5℃左右,身重肢卷,头晕如裹,恶心,舌苔白腻,脉濡滑,大便溏稀,小便混浊,T:39.5℃,P:85次∕分,R:21次∕分,BP:120∕70mmg,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查血常规:WB C: 4.8×109∕L,N E U T:70﹪,淋巴:30﹪,肥大氏反应:阴性,抗链“O”:阴性,血培养:未见致 病菌生长,中医辨证属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邪遏卫气之证,给予藿朴夏苓汤加减,口服药物 当晚体温在38.5℃左右,5付以后体温渐渐正常,10服药以后好转出院。本证卫气同病,故 给予藿朴夏苓汤宣化表里之湿,本方用淡豆豉,杏仁宣肺解表,肺气宣化,则阻已化,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除而气机得畅,猪苓,赤茯苓,泽泻淡渗 利湿,为湿邪寻求浅谈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路,这个方子有升上、畅中,渗下的作用, 渗下就是小便利,小便利则湿邪祛,湿祛则热孤,故本病就痊愈。 其次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中的通阳和温阳是不同的,通阳是指湿热之邪阻遏阳气,用利小 便之法,湿从小便而利,湿祛则热孤,阳气就自通了,而本身阳气是不虚的,仅仅是阳气被 湿邪遏阻,此时用芳香化湿的药物使气机宣通,小便通调阳气自透了,就上列来讲由于湿郁 卫表,则出现了头重如裹的表现,看似阳气不足头目失去濡养所出现的症状,但是实际上是 湿重阳气被遏的一种表现,而用了厚朴,佩兰,香薷,白寇仁芳香化湿,燥湿理气,使里湿 除而气机得畅,上述现象自然就愈了,而温阳是由于阳虚,本身的阳气不足,不能温煦及温 养机体而出现的一派寒像,列如,赵XX,男性,75岁,腰膝酸软,怕冷,腰部喜柔喜按, 穿厚衣不能缓解,小便清长,脉沉细。辨证属于肾阳虚,给予温阳补肾,方以金匮肾气丸口服,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方中 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 壮肾中之阳。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 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 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阴中求阳,少火生气,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 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 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 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给予此方口服一月以后上述显现渐 渐好转,此患者属于阳气虚,不能温养机体出现的上述现象,故给予温阳补肾为法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