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摘要】文章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内容、指导作用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启示。作者首先系统梳理了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三次武装起义,然后重点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急需找到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且有别于城市革命的新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新道路展开了一系列艰辛努力的探索,最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实践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使中国革命渐渐走向胜利。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

(一)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国共产党人士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上缺乏经验,而且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最后遭致失败。但这次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首先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充分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其次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再次它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并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强大,起义军在途中受挫,毛泽东结合当时情况,果断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转向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在转移途中,毛泽东进行了三湾改编:“资遣自愿离队人员,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成立党小组;部队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管理”。①三湾改编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我国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了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中断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市区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具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抗的浴血奋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但它是中国

①刘录开等:《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8、89页.

共产党在大城市创建新型人民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广州起义最终失败,促使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二)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会上,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农民、军事等问题上的错误,强调了军事工作的重要性,毛泽东说:“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接着,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就党的任务和工作方向问题作了报告。会议还就国共两党关系、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

八七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但由于八七会议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为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一万多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虽然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但是,必须看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是没有经验可循的开创性事业,

①王立文等:《中国革命史》,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82页.

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有些同志往往怀疑这样的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所有这些表明,现实斗争的发展要求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上回答红色政权的存在问题,统一认识,坚定斗争方向。

毛泽东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1928年10月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产生的条件,回答了红旗打得多久的问题:第一,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这种特殊国情,存在有两个产生红色政权的原因:一是地方的农业经济非常活跃,农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存在;二是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的继续不断,因此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第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的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革命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第三,全国的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同全国的革命形势的发展密切相连,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分裂和战争不断,使革命形势也得继续发展。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的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的一个力量。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毛泽东指出:“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武装,包括正式军队和地方武装两部分。地方武装赤卫队,只能对付地主武装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色军队、对付国民党的正规军。因此,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不能粉碎国民党正规军对根据地的反复的“进剿”的。所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①第五,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的不错误。在复杂、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0页.

艰苦、激烈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这就要求:首先,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决议要正确。毛泽东指出边界特委和军委的政策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建设罗霄山脉中断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集中红军力量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①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是正确的。由于执行了这些政策加上其他因素,才有了1928年4月至7月四个月的革命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而违背这些政策,就导致了8月的失败。

正是毛泽东的这些从中国实际出发的正确的革命理论,才使得中国革命运动,从此有了正确的理论基础。还应指出的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至1928年间,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除上述几次起义外,还有一些以夺取城市为目标或主客观条件不具备而贸然发动的起义,先后遭到失败。有一些起义在失败后,适时的将起义武装转向农村,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公开割据或秘密割据。如:1928年7月,在彭德怀和滕代远等的领导下,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5师一部举行平江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组成了红军第5军。12月,红5军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1927年底和1928年初,江西万安起义爆发,接着在万安农民武装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闽西和赣南广大地区,先后爆发了多次农民武装起义,组建了江西红军独立第2团、第4团等。上述这些起义、游击战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也都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

(一)土地革命

中国共产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总结1927年冬到1928年冬土地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该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和劳动力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②对推动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该法是在革命斗争开始不久后制定的,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地主土地,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而不是归农民所有等不符合当时农民利益,不利于发展革命力量。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②赵永宪等:《中国革命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1929年4月,红四军到达兴国,在那里制定和颁发了《兴国土地法》。这个土地法是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井冈山土地法》的基础上修改制定的。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①,这是一个原则的改正。7月在上杭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了闽西土地斗争的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其中规定:“没收一切收租的田地山林随即分配于贫农”、“自耕农的田地不没收”、“富农田地自食以外的多余部分,在贫农群众要求没收时应该没收”、“田地以乡为单位,按原耕形势,抽多补少平均分配”。后来闽西又在“抽多补少”的基础上提出了“抽肥补瘦”②的办法。这些规定都是正确的。由于正确的政策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拥护,闽西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大好形势。在很短的时间中,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纵横三百多里的地区内,解决了五十多个区、五百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六十多万人得到土地。广大农民欢天喜地,积极从事生产,粮食产量增加,生活也得到改善。

1930年初,红四军由闽西到赣南。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召开了一次联席会议,批判了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阻碍土地斗争的错误,决定一要“分”,二要“快”③,端正了赣西南土地革命的方向。二七会议后,赣西南土地斗争蓬勃开展起来。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了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④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获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二)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内无人民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合势力总是凭借其强大的军队和暴力,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①姜华宣等:《简明中国革命史》,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第195页.

②丁海涛等:《中国革命史简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第172、173页.

③房列曙、马陵合等:《中国近现代史》,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7页.

④孙武震等:《中国革命史》,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192页.

⑤陈明显等:《新编中国革命史》,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年,第122页.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同时,中国又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造成中国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这种特点又使革命武装能够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断积蓄和发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扩大斗争的阵地。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主要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第二,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三,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反革命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以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第四,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凶恶而强大的而城市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力量,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第五,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中国革命战争正是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下取得胜利的。

(三)根据地建设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七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以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怖政策。1927年的大规模起义在初期的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迅速确立了在农村发展力量,创建广大的苏维埃地区以支持和发展红军的战略。从此,根据地的建设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上极为看重的问题之一。根据地建设包括了方方面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

到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有毛泽东、朱德领导开辟的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又称中央革命根据地);贺龙、周逸群、邓中夏等领导开辟的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戴克敏、徐子清、余道江等领导开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开辟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开辟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邓小平、雷经天、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开辟的广西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

农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只有建设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着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有着可靠的依

托。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1.

[2]孙武震等著.中国革命史[M]. 上海市:学林出版社,1996.07.

[3]陈明显等著.新编中国革命史[M]. 北京市:工人出版社,1987.8.

[4]丁海涛等著.中国革命史简编[M]. 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06.

[5]姜华宣等著.简明中国革命史[M]. 北京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06.

[6]赵永宪等著.中国革命史[M]. 济南市:山东大学出版社,1986.

[7]房列曙等著.中国近现代史[M]. 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12.

[8]王立文等著.中国革命史[M].北京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09.

[9]刘录开等著.中国革命专题教程[M].北京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07.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案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是第一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初步感受京剧的韵味。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试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摘要】文章从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内容、指导作用以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启示。作者首先系统梳理了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发动的三次武装起义,然后重点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 大革命失败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急需找到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且有别于城市革命的新道路。从此,中国共产党人为寻找新道路展开了一系列艰辛努力的探索,最终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实践下,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使中国革命渐渐走向胜利。 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探索历程 (一)三次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低潮,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中国共产党人士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上缺乏经验,而且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最后遭致失败。但这次起义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首先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充分的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其次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再次它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并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湘赣边秋收起义,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强大,起义军在途中受挫,毛泽东结合当时情况,果断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转向革命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进军,这就是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在转移途中,毛泽东进行了三湾改编:“资遣自愿离队人员,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班、排成立党小组;部队实行民主制度,建立士兵委员会,参加部队管理”。①三湾改编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我国建军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0月3日,起义部队离开了三湾村,开始向井冈山进军,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中断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在广州市区发动了广州起义。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具有优势兵力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抗的浴血奋战,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虽然广州起义失败了,但它是中国 ①刘录开等:《中国革命史专题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8、89页.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案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是第一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初步感受京剧的韵味。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主讲:罗剑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归纳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基本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2.“八七”会议及其内容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4.“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 5.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概况 6.中华苏维埃政权 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工农武装起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理解、分析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三大起义,使学生认识在当时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发动武装起义,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勇于探索的斗争精神。以此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 2.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和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二)难点 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土地革命路线。 (三)解决办法 l.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推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1927年的三大起义、八七会议、创建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探索。尽管斗争是曲折的,但就是这种曲折的斗争,才使毛泽东等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一理论来源于实践,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才使红军壮大,根据地增多,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的反封建斗争、土地革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2.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主要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理解。特别要强调它的理论、实践意义。 3.关于土地革命路线 应让学生了解认识到,土地革命路线是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总结起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反封建斗争、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 的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得国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但是,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经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并把这三者密切结合起来,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没有武装斗争,或者武装不够,革命根据地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没有红军与红军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无法进行,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便无法完成。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内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社会贫困落后的根源,因此,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动农民起来进行革命,推翻这个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只有进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红军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革命根据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阵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不同于旧式农民起义,红军不是“流寇”,必须有革命的立足点,农村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立足点和基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的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国内革命战争中,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的政权如何与强大的反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案

最新湘艺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2课《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是第一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初步感受京剧的韵味。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打击乐器不够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三、小结下课 学生对知道京剧是国剧,但是由于对京剧不够了解,平时接触也很少,所以兴趣不是很浓,在欣赏时不能静下心来,对京剧的魅力也感受不深。当然,一开始我们不能抱太大的希望,提太高的要求,要慢慢来,希望将来的欣赏能才能够不同的侧面,让学生知道更多,渐渐喜欢上京剧,并热爱京剧艺术。

考点18工农武装格局形成3(中国近现代史)

③斗争矛头:⑦共同败因: (基本线索)

思考三:毛泽东提出 年毛泽东率军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星火)⑵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②实质: ⑶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②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中国近现代还有那些?)③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权学说。 ⒊再实践 ⑴武装斗争[来源:学科网] 1930年底—1931年秋连续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思考六:面对优势敌人进攻,朱毛采取怎样战略方针? ⑵土地革命(注意和其他时期土地改革联系比较) 背景:①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是民主革命和中共的中心任务; 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引导农民参加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 a、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 b、为保卫胜利果 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⑶根据地建设 政权建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一大) ①目的: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②建立:时间:1931年冬地点:江西瑞金 内容: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③性质:政权 ④意义:标志两个政权对峙局面的形成(正式形成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 经济建设: ①目的: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措施:放在第一位,同时兴办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 ③意义: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支持了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归纳总结】[来源:学|科|网] 1、在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曾经发生过三次转移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38题,题分合计76分,单选) 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 A.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B.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的标志 C.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历史条件,不包括 A.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B.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C.红军等革命武装力量的壮大 D.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 3.下列关于1927-1937年土地革命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B.国共对峙是最基本的阶段特征 C.“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出现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的发展趋势 4.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人首先认识到的问题是

A.必须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B.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D.开展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5.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建立--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必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D.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6.中国共产党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首次尝试是在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 7.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三湾改编 D.井冈山会师 8.毛泽东认为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是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有相当数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C.彻底的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边界的红旗始终不倒”最主要的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敌人忙于军阀混战 C.共产国际的支持帮助 D.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0.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A.奠定了“党指挥枪”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 11.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不包括 A.武装斗争 B.根据地建设 C.土地革命 D.统一战线 12.决定中国民主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苏联的革命经验 B.共产国际的指导 C.中国的特殊国情 D.毛泽东思想 13.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实质是 A.废除封建剥削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改变土地制度 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 14.中国共产党确定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是在 A.南昌起义时 B.八七会议上

(完整版)中国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必要性工农武装的思想

中国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可能性是什么? 1:中国是一个由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地方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各军阀的长期分裂与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快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能在白色包围下发生和坚持下来;2: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在受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省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3:大革命失败后引起的基本矛盾一个没解决而且日益激化,革命形势不短前进;4:相当实力的红军存在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必要条件;5党组织的有力量和他的政策的正确使红色政权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必要性是什么? 一: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外无民族独立,既无议会可利用,也无言论集会的权利,所以,武装斗争使革命的主要形式; 二:从敌我力量对比和分布形式来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长期占据这中国的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在那里积蓄力量,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三:从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来看,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使土地革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武装斗争实质上是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和武装农民,才能迅速发展革命力量,动摇发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 工农武装的思想值得是什么? 工农武装割据是对农包城,武夺政权的概括。基本思想是在无产阶级及其党的领导下以武装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走农包城,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三方面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武装斗争使中革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武斗,土革就不能有效进行,根据地就不能开辟存在巩固。土革是中民主革的基本内容,没彻底的土革就就不能发动广大群众,丧失群众基础,导致武装斗争和建立根据地的失败。根据地是中民革的主要战略基地,无根据地土革成果得不到保持,武装斗争也失去依托。 农包城,夺全国胜利的道路有何启示? 必须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原则,借鉴外国经验和优秀的东西,积极争取外援,根本上讲,中国的是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解决。

工农武装割据(历史)教学设计

工农武装割据(历史)教学设计 重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难点: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大革命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面对国民党的血腥镇压,共产党做出了怎样的回答?由此,引入新课。 一工农武装起义学生阅读课文工农武装起义一目,了解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填写下面的表格:起义时间领导人特点意义以及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通过展示有关八七会议三大起义的历史图片以及动画《秋收起义》,加深学生对此四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忆。 并引导学生总结三大起义的历史功绩教训。 二井冈山的星火演示动画《秋收起义军进军井冈山》,引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讲解。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以及扩大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存在?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反革命势力在农村较薄弱,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生发展;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的革命群众基础有较好;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三大起义后,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在分析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

读本目的小字部分,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使学生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毛泽东在分析国情,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的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斗争形式,根据地建设是战略基地。 这一思想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 这一理论的创立,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通过演示动画《-年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学生在直观上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状况。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粉碎三次围剿的作战方针,和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即可。 四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引导学生从中国民主革命的目的革命对象分析土地革命路线的正确性。 出示材料: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毛泽东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同盟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听赏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尝试亲身实践、体验“二黄”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感受、体验京剧音乐的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1、京剧音乐独特韵味的欣赏,京剧唱腔的尝试。 2、京剧音乐知识的渗透 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仅是第二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更多了解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 教学过程: 1、情景剧导入:学生扮演解放军战士,老师扮演参谋长上场。师:(介绍全剧背景)同志们,上级派我们来消灭盘踞在威虎山上的土匪,这伙顽匪和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把老百姓都害苦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攻下威虎山,消灭这伙土匪!有信心没有?生答:有!师:好,但是威虎山易守难攻,没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恐怕我们很难完成任务,百姓们现在又被土匪给吓怕了,

不敢接近我们,所以我们要解释给他们听,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谈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2、(跳出情境,回到师生授课)刚才的情景剧表现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一个片段,参谋长为了发动群众帮助剿匪,给战士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学习如何向老百姓解释“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不过在此之前,老师也要给你们布置任务,看(出示“任务卡”),你们的任务就在卡里,我们这节课的内容也就是围绕你们卡里的任务展开的,咱们班四个小组每组领一张(组长来领,别偷看哦),看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任务完成的最棒,老师这里还有神秘奖品呦。好,我们首先来听参谋长的唱段: 3、初听唱段:听第一遍,问听懂了吗?不要紧,我们从戏词入手,谁能把这段词清楚的读一遍。读得非常好,那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呀?读的也非常好,请问你为什么这样读?那我们齐读一遍做到既有感情又能把力度记号体现出来 4、教师范唱:同学们读得真棒,把老师的戏瘾都勾上来了,下 面老师来唱一遍好不好。 5、观看视频 6、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历史,我说课的课题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因此,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本次说课课题要求,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经过和意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和实践的探索过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经济建设等基本史实。2.通过引导学生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运用史料论证“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叫“割据”、“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的区别,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区别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探究这些问题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组织举办故事会,走访身边的人和事,结合乡土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感知土地革命的史实,培养学生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索“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过程中认识到毛泽东的这一军事理论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一革命道路选择的背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不唯书本,不唯现成结论,要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教学重点:“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导入新课:师生互致问候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其基本特征是新军阀取代了旧军阀的统治;1927—1935年间的主要矛盾是国内阶级矛盾。国共两党从合作走向对峙,国共的内部对峙成为其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投影自制大事年表(或幻灯片) 教师分析后指出:从以上大事年表可以展现如下规律:一是国民党内部由分裂到统一,并实行北伐,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后,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1930年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后蒋介石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结束了所谓的“军政”时期,开始“训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昌起义后,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那么“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革命先辈们作了怎样的探索?这便是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割据”一词我们接触很多,如近代前期“军阀割据”等,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割据”的准确概念。“割据”是指一国之内,拥有武力的人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的“工农”二字说明这种“割据”性质是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力量。那么我党革命先辈们对“工农武装割据”是如何作理论界定的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指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这一理论强调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核心发展的战略基地。那么毛泽东同志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这一理论的呢?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采取了哪些革命行动?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这些问题。板书: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背景 1.大革命失败及其教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两党合作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加上中共领导人的“右”倾错误,致使这场运动终归失败。从失败的教训里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共开始用武装起义来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 2.发动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第2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2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目标导航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党和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坚持革命斗争的伟大创举,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同时,也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来源之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这种创新和实践精神以及革命先辈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对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分析、比较是重点。武装起义为党探索中国革命新的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理论启示。(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是重点。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井冈山人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展红军武装,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这些革命实践,开创了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工农武装割据”的范例。正是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方向。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和井冈山根据地示范影响下,全国各地的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逐渐发展壮大。 2.难点分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是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和发展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以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对井冈山和各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 师:有人用“血雨腥风”、“拨云见日”两个短语形容1927年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请问,这一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生:(回忆、思考回答)

音乐 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课 (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湘艺版

(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学目标 1.在听赏京剧《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活动中感受京剧的韵味。 2.能与同学合作学会跟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3、体验军民鱼水情,热爱解放军战士。 学情分析 湖南乡村的学生对"国粹"京剧不是很熟悉,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与同学合作学会跟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难点是把握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感受军民鱼水情 一、感受军民鱼水情 1.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1)介绍了解中国旧社会的历史。媒体播放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的各种画面。 师:这部舞剧描述了旧中国东北农村的一户苦难人家的真实故事。在这些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在旧社会,中国老百姓深受三重压迫,他们不仅要受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还要受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整个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全国军民奋勇抗敌,誓死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抗战胜利后,各地的老百姓都把八路军当成自己的救命恩人,他们纷纷拿出自家舍不得吃的蛋、粮食、枣儿等来欢迎八路军战士。 (2)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2.观看《洗衣歌》 (1)看歌舞——《洗衣歌》 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河北的老百姓拿出了他们的特产——大红枣来欢迎八路军叔叔,在我国的西藏老百姓又是怎样表现他们和解放军是一家亲的呢? (2)了解歌词 说说藏族姑娘为什么要帮解放军洗衣裳。 活动2【讲授】二、表现军民鱼水情 二、表现军民鱼水情 1.介绍以讲故事的形式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 2.学唱歌曲

(1)初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了解歌曲内容 (2)介绍《智取威虎山》剧情及《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的来源。(3)学唱新歌 a.引导学生视唱曲谱 b.朗读歌词 c.老师带唱2遍 d.随音乐跟唱歌词(有原唱) e.配乐跟唱(无原唱) (4)分组练习演唱 活动3【活动】三、分组表演评价 1、分组讨论表演形式; 2、表现 活动4【练习】四、结束语 情感体验

工农武装割据(教案)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知识目标: 掌握三大起义的时间与过程,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掌握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以及三次反围剿的史实。 能力目标: 分析,比较三大起义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培养学生从必要性,可能性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知识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思考: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请问失败的原因有那些?从中使中共得到那些教训?为了挽救危机摆脱困境,中共采取怎样的措施? 一,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 1,背景:大革命失败,需要清算错误,确定新的路线方针。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2,概况:人物: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毛泽东枪杆子出政权 内容:纠正错误;确定方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思考:在中共历史上那一次会议与八七会议召开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相似? 4,局限: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二,革命道路的实践与探索 要求:仔细的阅读书中秋收起义进军示意图,找出文家市与三湾,重点强调文家市决策标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归纳:在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曾经发生过三次转移。分别是: 第一次: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文家市决策) 第二次: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七届二中全会或西柏坡会议) 第三次: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考:为什么毛泽东将部队带向井冈山?在创建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怎样的革命理论?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教案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具准备: 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通过对京剧的学习初步了解京剧,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本课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中的一个唱段,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深刻体验歌曲京调中的“二黄”唱腔韵味。在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创作、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对京剧的热爱;通过自查资料使学生主动获取京剧的各种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京剧唱腔的艺术特点和基础知识,了解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培养学生对京剧的热爱。 2、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京剧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材分析: 《我是工农子弟兵》是剧中的一个唱段,其描绘了人民解放军刚来到匪徒盘踞的威虎山周边的村庄,就进入深山老林访贫问苦,打消深受匪害的老乡们对人民解放军的疑虑。这时,参谋长唱起了这个唱段。 唱腔的旋律质朴简洁,在节奏上打破了词格分节、流畅连贯的传统形态;加上不用过门,开口便唱,使唱腔格外显得亲切感人,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对老百姓真挚、深厚的感情。 唱段开始采用二黄原版,音调、节奏带有叙事性,显得沉稳、温和。后转为急板,“红旗指处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二句表现出豪迈的气概。未段速度转慢,亲切地唱道“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最后转回原速,唱出“到这里为的是扫平威虎山!”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地表明了人民解放军的坚定决心。 这个唱段经过改编,由独奏的二胡模仿人声奏主旋律,乐队做伴奏,听来也别具一番趣味。教学重点与难点: 1、充分体验京剧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 2、运用了解的京剧唱腔来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如何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要作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思想,对中国革命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该怎样理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呢? 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 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毛泽东开宗明义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概念。他说:“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48页。)毛泽东这里所说的“红色政权区域”,和在另外地方所说的“红色割据”、“群众割据”等,是和“工农武装割据”同一含义的概念。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这是湘赣边界斗争的主要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背景 在经历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其直接结果都是“失败”,起义原计划是攻打湖南的省会长沙,但由于在大城市,国民党守备也十分强大,结果我们的进军不断失败,且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按照中央的指示强攻大城市,还是另寻出路?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将各路部队集结在文家市。9月19号夜,毛召开会议,分析了当前的情势,认为起义失败原因就是没有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走城市革命的道路,而这些起义的失败说明,在中国走城市革命的道路是完全行不通的,失败的教训是惨痛的。他认为起义军的重心应从城市转

工农武装割据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 第一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实践理论实践 知识重点和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思考: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了,请问失败的原因有那些?从中使中共得到那些教训?为了挽救危机摆脱困境,中共采取怎样的措施? 一、基础知识回顾 1、确定革命方针——八七会议 背景:大革命失败,需要清算错误,确定新的路线方针。 时间:1927、8、7 地点:汉口 人物:瞿秋白作《关于党的任务和工作方针问题的报告》 内容: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概况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八七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局限:由于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情绪,导致后来发展成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思考:在中共历史上那一次会议与八七会议召开背景以及历史作用相似? 遵义会议 思考: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是否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没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表明中共依然走以城市暴动为主的革命道路 训练1、在八七会议上,中共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 B )A.表明中共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B.主要是为了配合大城市的武装起义 C.是毛泽东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反映D.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物 训练2、毛泽东之所以能够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主要是吸取A A.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B.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 C.秋收起义失败的教训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

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听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2、情感目标:感受、体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中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3、能力发展目标:通过欣赏,加强对京剧曲调的认识,培养对京剧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现代京剧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亲身实践、体验“二黄”、“西皮”的唱腔,并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琴、多媒体 设计意图: 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京剧,也是第一次在音乐课上接触。所以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对京剧的剧种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大概的相关知识,为后面进一步欣赏打好理论上的基础。初步感受京剧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1.从戏曲知识导入。 (1)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武术等为一体,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戏曲剧种有三百几十种。其中京剧是影响较大的大剧种之一。京剧产生于北京,有二百多年历史。早在1919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频繁走出国门访问演出,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见教材分析),初听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并作简介。 3.复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感受其韵味。 4.简介戏曲音乐的主要因素。

(1)地方语言:戏曲唱腔的产生是以地方语言为基础。 (2)唱腔风格:唱腔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标志,京剧是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的音乐风格。本唱段是二黄腔。 (3)伴奏特色:京剧的伴奏特色是三大件—即京胡、月琴、小三弦及锣鼓点等。 5.试奏京剧锣鼓经《慢长锤》进行实践与体验,一组学生演奏锣鼓经(曲谱见课本。打击乐器可以用嘴念代替),一组学生随锣鼓点节奏走圆场。然后双方交换。 6.聆听《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学生可以轻声跟唱,以体验京剧的音乐风格及剧情中的人物的品格。 三、小结下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