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人是政治的动物

1)群居

2)语言和理性(logos):语言和理性能“揭示正义和不义”,动物中只有人“知善与恶、正义与不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而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关系造就了家庭和城邦”。

3)实现人的优良生活:在城邦中始可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城邦对于人的自然潜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位神灵。”

“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成为最恶劣的动物。”

2.城邦的自然性与人为性

1)自然性:家庭-村落-城邦

2)人为性:城邦并非单纯是生长成的,而且还是通过特定的人们的活动而创立的,尤其是通过法律,借助必要的强制和武力。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会因其天性中存在的与城邦及其目标相抵触的方面而堕落。

3.政体

1)六种政体: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公民共和制-平民制

平民政体是自由人当权的政体,寡头政体是富人当权的政体。“公民政体简单说来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通常人们把倾向于平民政体的这种混合政体称为共和政体,把倾向于寡头政体的混合政体称为贵族政体。”(《政体学》,1293B33-37)

2)政体区分的标准:按统治者(参与公职的人)的人数——量的标准;

按德性标准或是否合乎公共利益——质的标准

贵族政体的准则是德性,寡头政体的准则是财富,平民政体的准则是自由。(1294A11)3)政体与公民:政体的性质由统治者的性质所决定;政体塑造公民品性(形式-质料);政体的改变导致城邦的改变(城邦的同一性取决于政体的同一性)。

“政体是有关公职的城邦制度,特别是有关对所有事务都有权威的公职的制度。因为在城邦中拥有权威者不论何处都是统治集团,而统治集团就是政体。”(《政治学》,1278b7-10)“决定城邦的同异的,主要地应当是政体(regime)的同异……,凡政体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体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另一城邦。”(《政治学》,1176b11-14)

4.最佳政体

1)王制:理论中最佳的政体是王制,它由最优秀、最卓异,像神一般的人来统治。但这样的人非常罕见,而且即使存在,他死后也难以为继。

2)中产阶级占优势的城邦(合乎中道的政体)。

3)混合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或寡头)与平民的结合。

后两种政体都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较优政体。因为中产阶级处于中间位置,受过一定的教育,易于听从理性,免于极端;同时,中产阶级也能团结富人和穷人,制定政策时会同时考虑两者的利益,避免城邦党派纷争,故最值得遵循。而共和政体的统治中也同样混合了富人和穷人,从效果上来说,接近于中产者的统治。

“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一个城邦本应尽可能地由平等或同等的人构成,而中产阶层就具备这种特征。所以我们说,由中产阶层构成的城邦必定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这完全符合城邦的自然本性。这类公民在各个城邦中都是最安分守己的,因为他们不会像穷人那样觊觎他人的财富,也不会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显然,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凡是中间阶层庞大的城邦,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管理。”(1295B1-40)“愈接近中道政体的政体必然愈好,而离之愈远的政体必然愈恶劣。”(1296B7)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带给我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带给我的思考 班级:12国政学号:1224120 姓名:王淞《政治学》是公元前3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府政治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人与城邦,包括城邦的起源,目的。第二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包括两项城邦的原则及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等。第三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理论,主要包括公民的本质,城邦的性质及几种不同的政体等。第四卷主要论述政体的种类,包括政体划分的标准,各种政体的种类及它认为最优良的政体——共和政体等;第五卷,主要论述政体的变更与保全,主要包括了引起政体变更的原因,政体变更的方式及对苏格拉底政体变更思想的不足的补充等;第六卷,主要论述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构建,第七卷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城邦;第八卷主要论述城邦青年的培养。感觉核心整体来说就是对政体的一种合理性的思考,什么样的政体是对多数城邦都很优良的,对于其他各种政体来说,哪一种政体适合哪一种人,我们的社会要想稳定都要哪些因素,如何通过教育使得人们都能够管好自己的事等等问题。 《政治学》是立足于希腊城邦的现实来阐发的政治理论。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理论之初,首先认为政治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在政治学开篇不久,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提出了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说,人类在本性上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因此,作为天生政治动物的人,就是指一个城邦当中拥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城邦自然生成的过程,贯穿着人的对作为最高善的幸福的追求的天性,只有在城邦当中,人的许多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得到展现,城邦是人之为人的前提。这样才有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政治学。正是于此生发出后来政治哲学领域中的诸多命题和假设,并且在丰富和发展理论的同时推动着人类政治活动的不断完善。 读过《政治学》的人都知道,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种“中庸适度”的思想。这种中庸表现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主流思想是这样,所以在他看问题的时候就会处处反映出来。 在政治方面,他说:“显然,最优良的政治共同体应由中产阶层执掌政权,凡是中产阶层庞大的城邦,就有可能得到良好的治理;中产阶层最强大时可以强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主要强调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和谐发展教育观和教育年龄分期。 在书中,他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把教育视为奴隶主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教育的政治意义,要求由国家创办并管理学校教育。他还把心理学引进教育学的讨论中。他首次提出的教育须依靠并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中的潜在能力的思想,开启了后代资产阶级"遵循自然"教育思想之先河。他最早依据儿童发展顺序作了划分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自然天性发展的思想,并以之确定了教育的年龄分期,对各年龄阶段教育的要求、组织、内容和方法等具体措施提出具体意见,要求成人应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他认为人不同于其他动物,身心具有作人的某种特性。因而只有遵循这种特性,教育才能卓有成效。他把一个人从出生到21岁期间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自然阶段划分为三个时期:从初生到7岁为第一个时期;从7岁到14岁(青春期)为第二个时期;从14岁到21岁为第三个时期。他把课程分为有用和文雅两类的"文雅教育"思想支配欧美中等和高等教育达两千年之久。亚里士多德及他的《政治学》,既影响了阿拉伯的文化教育,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学校教育的发展,又对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及发展,起了相当大的启示作用。他对幼儿教育的专门论述及在道德教育中注重躬行实践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作用。须指出的是,他的整个教育体系,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其中充满了阶级的偏见和反动思想,这些都要需要批判的。 这也正是说明了在该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取之处。不过这大部分体现在他对政治体制方面的论述。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人从本性上说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阐述了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任务和活动原则,提出了关于公共权力、政体、法治等方面的理论。亚里士多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前言 从古至今,政治问题纷繁复杂,充满斗争与神秘。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对西欧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通过对雅典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当时出现的政治问题有所关注,有所研究。今天,通过阅读前人的著作,了解和学习几千年前这位大思想家对政治问题的论述和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我们揭开政治表象背后的面纱,深刻的认识当今政治问题。 关键词:贫富差距,阶级,法治,政治体制,国家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体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亚里士多德生值,公元前四世纪,生于斯达奇拉城,少年时受柏拉图影响巨大,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自然观,当时希腊奴隶制社会正处于危机时期。自伯罗尼撒战后,雅典社会各阶级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受到战争的冲击,农民受到巨大损害。由于当时,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大奴隶主手中,大量农民做了自由贫民。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在政治上,雅典奴隶主国家动荡不安,自由贫民和富有奴隶主的斗争和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的发展。而作为目击者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认真的观察社会现象,认真思考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通过设学,著作,宣扬自己的主张,想要挽救江河日下的雅典社会,维护城邦的稳定。 论述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在第一卷主要论家庭和城邦,在第一章到第二章,是关于人类团体的绪论,提到家庭,村坊的依次发展为城邦;在第三至十三章,论述家庭及其组成,家庭的组成于主奴,夫妇,父子三伦,家务的管理在于治产,还提到了主奴关系的发展。在第二卷,论理想的城邦和优良的城邦,其中谈到老师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柏拉图主张废弃家庭和私产,是一切财产包括妻子都归公。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政治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第二卷的九至十二章,论崇尚武力的斯巴达政体,论克里特式政体,论梭罗改革。在第三卷中,论公民和政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人是政治的动物 1)群居 2)语言和理性(logos):语言和理性能“揭示正义和不义”,动物中只有人“知善与恶、正义与不义以及诸如此类的事情;而在这些方面的合作关系造就了家庭和城邦”。 3)实现人的优良生活:在城邦中始可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城邦对于人的自然潜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就是一位神灵。” “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成为最恶劣的动物。” 2.城邦的自然性与人为性 1)自然性:家庭-村落-城邦 2)人为性:城邦并非单纯是生长成的,而且还是通过特定的人们的活动而创立的,尤其是通过法律,借助必要的强制和武力。因为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会因其天性中存在的与城邦及其目标相抵触的方面而堕落。 3.政体 1)六种政体:君主制-僭主制;贵族制-寡头制;公民共和制-平民制 平民政体是自由人当权的政体,寡头政体是富人当权的政体。“公民政体简单说来是寡头政体与平民政体的一种混合。通常人们把倾向于平民政体的这种混合政体称为共和政体,把倾向于寡头政体的混合政体称为贵族政体。”(《政体学》,1293B33-37) 2)政体区分的标准:按统治者(参与公职的人)的人数——量的标准; 按德性标准或是否合乎公共利益——质的标准 贵族政体的准则是德性,寡头政体的准则是财富,平民政体的准则是自由。(1294A11)3)政体与公民:政体的性质由统治者的性质所决定;政体塑造公民品性(形式-质料);政体的改变导致城邦的改变(城邦的同一性取决于政体的同一性)。 “政体是有关公职的城邦制度,特别是有关对所有事务都有权威的公职的制度。因为在城邦中拥有权威者不论何处都是统治集团,而统治集团就是政体。”(《政治学》,1278b7-10)“决定城邦的同异的,主要地应当是政体(regime)的同异……,凡政体相承而没有变动的,我们就可以说这是同一城邦,凡政体业已更易,我们就说这是另一城邦。”(《政治学》,1176b11-14) 4.最佳政体 1)王制:理论中最佳的政体是王制,它由最优秀、最卓异,像神一般的人来统治。但这样的人非常罕见,而且即使存在,他死后也难以为继。 2)中产阶级占优势的城邦(合乎中道的政体)。 3)混合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或寡头)与平民的结合。 后两种政体都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较优政体。因为中产阶级处于中间位置,受过一定的教育,易于听从理性,免于极端;同时,中产阶级也能团结富人和穷人,制定政策时会同时考虑两者的利益,避免城邦党派纷争,故最值得遵循。而共和政体的统治中也同样混合了富人和穷人,从效果上来说,接近于中产者的统治。 “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认为,君主制是原始家属关系的延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君主制应该逐渐为民主制所代替,野蛮民族才实行君主制。“政治家所执掌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威”。—19 特别强调正义,“人类由于志趋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是奴隶制的维护者,他反驳了那种认为奴隶制违反自然,是源于强权、是不正义的观点。他并不认为人生来平等。发动战争以掠取奴隶也是合理的,如果那些本应服从的卑下的部落却拒绝服从的话。因为,掠取奴隶就如同狩猎掠取野兽。 卷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有了任期制的思想。这是因为“全体公民都天赋有平等的地位”,因此统治者不应该始终是某一部分人,而“应该让全体公民大家参与政治;”。 亚里士多德反对苏格拉底财产共管的思想,因为人们的利己本性决定了他关心自己的所有物,而忽视公共事物,至多只关心与自己有关的公共事物。在财产公有的情况下,实际上人一无所有。 亚里士多德是主张“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的经济制度的,其中“私有”是关键。他认为世界上的罪恶并非来自私有制,而是来自人类的罪恶本性,即使实行了公有制也不能消除这些罪恶。因为人们大都生活于私有制下,很少生活在公有制下,对公有制下的罪恶少有觉察。“人类的恶德就在他那漫位止境的贪心”。“财产的平均分配终于不足以救治这种劣性及其罪恶。这就要求助于教育。惟有训导大家以贪婪为诫;至于他们分内应得的事务当然应该给予公正的分配,勿使发生怨望。”—74-75 另外,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实行公有制,必然导致社会的完全划一,而亚里士多德却赞成社会的多元化。亚里士多德似乎预见到了后来绝对主义或者整体主义(totalism)的恶果。亚里士多德为利己心进行了辩护,甚至进行了美化。他说:“自私固然应该受到谴责,但所谴责的不是自爱的本性而是那超过限度的私意”。只有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我们研习政治学理论的必读之作。 对理想城邦的探究与追求,是亚里士多德的终极政治理想,也是《政治学》一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政治学》一开篇,亚里士多德即将追求“最高而最广的”善业(即“至善”)的目的赋予城邦,这固然与当时政治学研究的重伦理的风气有关,但也凸显了城邦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理论中无可争议的核心地位,更为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希冀埋下了伏笔。在随后的篇幅中,亚里士多德虽然将行文内容扩散至对家庭、城邦理论、现世城邦、公民及各种政体的考察,但在全书即将落幕时,却又及时回归了对理想城邦的构建。 在对柏拉图、法勒亚和希朴达摩三位思想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考察之后,亚里士多德开始了对自己理想城邦的构建。他认为,城邦是若干公民的组合,如果我们要阐明城邦是什么,就得先行研究“公民”的本质。而一个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并不是因为他住所的位置,或是他仅仅有诉讼和请求法律保护的权利,或是他是某些公民的后裔,政治

权利才是公民资格的真正条件,“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而“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公民资格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如父母双方都是公民,其后裔就可以成为公民;在一度革命后,有许多人就能够入籍为新公民,等等。而城邦作为由若干公民集合在一起的一个政治团体,其不同则以政治制度为区分。如果一个城邦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转变为另一种政治制度,这个城邦就不再是原先的那个城邦了。 在对公民进行了讨论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人们要想明白理想政体的性质,就必须首先论定什么是人类最崇高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将世间的善分为三类:身外诸善、身体诸善、灵魂诸善。一切应用的事务(包括外物诸善和躯体诸善)都一定有所限制,过量及不足都对物主不利,但灵魂的各种善德却是愈多而愈显见其效益。有德的生活才是最值得人们选取的生活,而最优秀的政体,则应该使遵从它的人们能够有最善良的行为和最快乐的生活。个人与城邦的幸福是相同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城邦的构划,即构成理想城邦的诸条件:人口方面,城邦人数太少则不能自给,太多则又难于维持秩序,适中的人口限度应该是足以达成自给生活所需要而又是观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数额;疆域方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笔记

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城邦世界 —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后的读书笔记 《政治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张杨,胡树仁译] 出版地:长沙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1.8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雅典的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一直到20年后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阿卡德米学园到小亚细亚各城邦讲学。公元前335年,马其顿网腓力去世,亚历山大开始东征,亚 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校,学园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 克昂)命名。被后世称为“逍遥派”。 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也赞誉他是“古代最博 学的人物”。 代表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尼各马克伦理学》等。 第一部分城邦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城邦形成于人类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本性,这种本性使人类天生就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动物。城邦是人们出于本性或偶然而归属的社会团体。因为脱离城邦个人将无法正常的生活,只有所有个人聚集在一个城邦中,这样大家的生活需要就可以被满足。亚里士多德坚信自然生成的城邦优先于个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成分。在城邦中善良是这个团体的凝合剂,人类共同趋向善良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共同巨大的成就。亚里士多德的笔下城邦中人们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奴关系、男女关系、农民与公民团体的关系、自由人之间的关系、执政人员与平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成立在城邦的政治体系之中。 主奴关系主要出现在君主政体中。一个完全奴性的社会是无法被称为城邦的,独立自主以及自给自足是城邦的要义,奴隶本性就是无法独立以及自足。自然奴隶的确定标准是:人们是否拥有自己的理智。如果只能感应别人的理智,就可成为别人的用品,主奴关系中还有强迫奴隶和法定奴隶。法定奴隶就是战争中战败者归战胜者所有。强迫奴役是指一旦成为战俘被卖为奴隶,不管是多么优秀的氏族,他们自身及其子孙就会永远沦为奴隶。完全的奴性认为有些人(被称为野蛮族)到哪都应该是奴隶,因为其本性就是奴隶。但是以维持尚善的宗旨应以品德的善恶来判别是否为奴。因此所有的奴隶实际上并非完全是自然奴隶。自然奴隶的观点存在着分歧。而凭借法律和权力所造成的强迫奴役,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0151131133 公共管理系潘俊学 导读:《政治学》不失为古代希腊最为伟大的一部政治学著作,提到此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对于西方人来说,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其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政治学的前身能追溯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希罗多德、荷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欧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里。后来柏拉图开始分析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将原本以文学和历史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来,应用至哲学上。同样地,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历史经验为根据的研究,发展了以比较方式研究政治,萌生了日后的比较政治理论,被誉为政治学之父1。所以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作,尤其是《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政治学》全书共有八卷:第一卷为论城邦和家庭;第二卷为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第三卷为公民和政体理论;第四卷为现实政体;第五卷为政变和革命;第六卷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第七卷为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则;第八卷为青年训练。就结构和内容而言,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政治学》中各卷可以分成两组。第一组是讨论理想中的国家的,第二、三、七、八各卷属之。第二组是讨论实际政制的,第四、五、六等卷属之。余下的一卷是结论。也有人认为《政治学》是由三种单独的论文组合而成的。第一种论家庭,如第一卷。第二种论前人理想国的见解以及当代最完备的宪法,如第二卷。第三种论国家、公民及宪法的分类,如第七、八卷。还有人认为根据实际内容而言,《政治学》基本上包括两种问题的讨论:一是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是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2在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一点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明显不同,他以古希腊城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初衷是为了挽救正面临危机的城邦制度。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城邦面临着衰落的命运,建立在奴隶主之上的民主政治摇摇欲坠,在论述城邦的本质时,亚里士多德曾多次强调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 对城邦的一般认识和理论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 【1】杨光斌.政治学:从古典主义到新古典主义[J]教学与研究.2005-09-20 【2】吴恩裕:《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载《政治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 馆1997年版,序言第2页。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感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感 早就听说过亚里士多德这个人物,高中的政治课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个伟大的人物,一接触到他的思想就觉得很敬佩,那么早之前就有了那么先进的思想,所以当我接到这个作业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怀着满心好奇读了《政治学》这本书,一读起来便更加佩服 这位古希腊伟大的哲人。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分为八部份,主要涉及城邦的目的、起源、变更和保全;政体的分类、变更和保全;理想的城邦及其构建;最后论述了公民和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另外,这本书还涉及领导者素质和领导艺术的问题;他还阐述了他的法律的思想和司法的思想。 第四部分首先再次提及法律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再分别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贵族政体进行细分,并提出“中庸政体”是最好的政体的观点和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 在这部分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再次强调法律的思想。他说,法律是根据政体制定的,是对政体诸多要素的内容的规定和确认。各个当权者必须依照法律来进行统治,并有义务防止别人违反法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必须了解政体的类别和这些政体类型之间的差异。 紧接着,他分析了政体多样性的原因。他认为,每一个城邦都是

由不同的要素和部分构成,这些要素和部分在不同的城邦结构和分布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城邦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城邦的人群有不同的阶层;城邦中人的财富、出身、德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 然后,他对平民政体、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分别进行了更细的分类。 接着,他提到了“中庸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的观点。所谓“中庸政体”是中间阶级人数占主导,并由中间阶层掌权的政体。因为,中间阶层既不会掠夺富人的财富,也不会剥夺穷人,更不会由党争。他进一步说到,任何一个城邦在构建上都包含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所谓性质是指自由、财富、教育和门第;而数量指认可的数量。他进一步指出,在任何一个城邦中,没有任何阶层同时在数量和性质上占双重优势。所以,要保持一个相对政体的稳定,就要使其支撑者力量大于反对者力量;各个阶层在制定法律时,要使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顾及。 在这部分的最后,亚里士多德阐述了政体的三要素。他认为,政体应该包括议事、行政、司法三个要素。议事要素负责战争与和平、结盟与解盟等公共事务以及法律、死刑、官员选举和审查等方面事务。这个机构可以由全体公民或部分公民担任。行政要素则负责各种官职的安排和配置。司法要素主要指法庭的审判等职能;而司法方式的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简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公管14 张宇星2014311651 《政治学》是公元前32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他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法律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这是古希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也是我们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主要依据。本书分为八卷。卷一讨论家庭;卷二讨论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卷三阐释公民和政体理论;卷四讨论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卷七讨论政治理想;卷八讨论教育原则。本书主要关于两种问题的讨论(一)关于政治理论的讨论;(二)关于现实政制的讨论。 卷一:首先,人类各团体各有其目的,其组成和治理的方式亦各异,然而政治团体在于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政治团体即至高的社会团体——城邦。城邦起源于家庭,家庭由主奴、夫妇、父子三伦组成。家务管理主要在于治产。奴隶是有生命的工具,奴隶制度是家务管理的一个条件。此外还讨论了财富之获得与家计管理之间的关系。 卷二:评论了《理想国》中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不认同《理想国》里妻子共育,儿童以及财产公有的观点。评论了柏拉图《法律篇》里的政治理想。此外还评论了法勒亚的法制和希朴达摩的法制。政治较为修明的现世各城邦评论了斯巴达,克里特和迦太基三种政体。并肯定了梭伦的民主改革。 卷三:只有政治权利才是成为公民的真正资格条件。其他诸如居住权利,诉讼权利公民的后裔都不足构成公民身份。就一般政体而言,凡属公民在一定时期内可参加司法和议事机构。根据所立的宗旨和统治者的人数分为正宗政体:君主、贵族和共和政体变态政体则相应地分为僭主、寡头和平民政体。再者,公民资格和政治权利的分配。最后,描述了君主政体各品种。 卷四到卷六讨论国家的形态学与病理学。卷四讲现实政体的类别,卷五讨论了政变和革命,卷六讨论了简历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这三卷里,讨论了“最好的国家”、暴君统治及民主。讨论寡头统治,与民主相对,讨论“最好的国家”,与暴君统治相对。回答了四大问题:一、事实上存在多少种宪法?二、什么才是理想的宪法?三、比较劣等的几种宪法,各个适合什么样的人民?四、各形态的宪法如何组成。第五卷几点值得一提:一、民主政治下,人应该同等富有,因为人人同等自由二、在寡头统治下,人在一切事情上都应该是不平等的,因为他们在财富上不平等。三、人心不满的原因是欲求财富与名分,活者欲避贫而不能。四、分析导致变易政权的原因。第六卷则是建立较为稳定的平民和寡头政体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在第七、八卷中讨论最好的国家,这两卷对现实的政治世界描述不多,主要关心的是哪一种国家会是最好的国家。在他看来,最好的城邦应该如下:人口当以观察所能周遍而又足以达成优良生活的自给的数额;领土当以观察所能周遍又足保证公民们宽裕而不失节制的闲暇生活为度。城市的位置应该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是聚散中心。关于海港,在军事上便于攻防,同时,提供本土不易得到的生活必需品。在民族赋性上,唯有希腊人适合当公民。在社会结构上,城邦需要工匠、劳工、农民、士兵、有闲阶级、教士及法官。他认为,一个自由人的最理想人生,是青年做战士,中年为统治者,老年当教士。人生一世,青年应保应保城卫士,中年当为城邦事务而忙,暮年则用心谋求神佑;农业工人、技工及奴隶应另成阶级,妇女亦然。亚里士多德眼中的城邦只有战士、统治者及教士才是真正的成员。第八卷则是关于教育的讨论。第一,应否给儿童(少年)教育订立若干章程;第二,儿童(少年)教育究竟应该由城邦负责还是由私人负责;第三,这些教育规程应该有怎样的性质和内容。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或者说人天生就要过城邦生活。人有着向善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 【2】Arrow, K. J., 1970, and 1986: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Social Choice and Multi-criterion Decision Making, MIT Press(肯尼斯·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3】Arrow, K. J., 1984):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Basil Blackwell Limited (肯尼斯·约瑟夫·阿罗:《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4】Asimakopulos, A., 1988, Theorie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阿西马科洛浦洛斯编:《收入分配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5】Blaug, M., 1980,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ics—Or How Economists Expl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6】Bottomore, T., Elites and Society(汤姆·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7】Bromley, D. W., 1989, Economic Interests and Institutions: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of Public Policy, Basil Blackwell Inc., New York(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8】Buchanan, J. M.1967, Public Finance in Democratic Process: Fiscal Institutions and Individual Choice(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与个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9年)。 【9】Buchanan, J. M.1987:Public Finance(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财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10】Buchanan, J. M., 1986,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1980s, Harvard University,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6年)。 【11】Buchanan, J. M., and Richard A. Musgrave,1999, 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 Two Contrasting Visions of the State, MIST(布坎南,马斯格雷夫:《公共财政与公共选择:两种不同的财政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2】Carlyle, T., 1841, On Heroes, Hero Worship 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 Houghton Mifflin(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Coase, R. H., ,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Essays o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4】Coase, R. H., 1992,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American Economic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 读后感

《政治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著述是一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奴隶制已经发生了重大危机,社会力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原有城邦的统治岌岌可危。亚里士多德站在陆续兴起的中产阶级的立场,与其师柏拉图希图通过一种理想主义的极端“哲学王”的统治理想相反,希图通过对现实城邦的考察比较以一种调和的中庸的更为实际的途径去寻求优良城邦的建立与存续。 书的大致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论述理想国家,包括了卷二、三、七、八,这部分是在未摆脱柏拉图的影响而从应然的视角去构思理想国家的;二是论述现实国家,包括卷四(政体的分类)、五(讨论各种政体覆灭更的原因,以及保存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六(讨论了平民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专门组织),这部分是在他从应然视角转换到实然视角之后完成的。从整体的内容来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述了城邦(国家)的目的和起源、政体及其分类以及相互转换、政体的变革和革命、理想政体的形态、中庸理论、分权理论,还论及了法治与人治、个人与国家、社会与国家以及教育等问题。但中心始终是围绕何谓理想城邦和优良城邦以及如何建立优良城邦并使之存续下去。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报告

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政体 国政二班李沅《政治学》读书小组 “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①善,这个字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好公民服从统治的善,统治者治人的善,直至正宗政体照顾全邦共同利益的善。完成善业,获取善果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终极目标。然而,正如拉斐尔的经典巨作《雅典学院》中的场景中描绘的,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对于善的追求绝非如其老师柏拉图那样,将“善”归结于上天恩赐的礼物。他将“善”作为理性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类自身才是主人。因此,在最优良的政体时,亚里士多德从理性出发,探求人类在现实中可以谋求的极善政体。如他所言:“我们所说的优良,不是普通人所不能实现的或必须具有特殊天赋并经过特殊教育才能达到的标准,也不是那些认为只有理想的政体才能达到的标准,我们是就大多数人所能实践的生活以及大多数城邦所能接受的政体,进行研究。”②那么,究竟是什么政体才是亚里士多德严重的最佳政体呢?是完美无瑕的君主制还是德才兼备的贵族制抑或是高度民主化的平民制?最终,一个如今看来仍具有极高现实意义的政体被亚里士多德提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 为何是中产阶级?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回归中产阶级所代表的文化特征——中庸文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类所公认的美德中,最好的莫过于节制与中庸。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们最能顺应理性,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过美、过强、过贵或太丑、太弱、太贱都是不顺从理性引导的。将这种中庸文化带入社会领域,则同样意味着极富与极贫也都各自存在着自身的严重缺陷:首先,极富者因物质、精神条件能够得到极大的满足,其体力与智力均高于常人,因而自小习得不受统治之气;而极穷者却因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丧失独立性,甚至仅知服从。其次,极富者往往恃财傲物,引发大的祸端;而穷者则因贫困懒散、贪婪制造小的事端。两者之间更是因悬殊的差距,而天生为敌,针锋相对。“世上倘若没有友谊,就不成其为社会,如今仇恨替代了友谊,人们就是行走也不愿取同一条道路。”③与这二者,中产阶级不单不具有他们的缺点,更融合了其各自优点,且因其兼容并包的特点,能够将一头一尾两大对抗阶层融合在一起。当中产阶级势力强大时,极富者与极穷者之间的矛盾也会大大减小。 为何中产阶级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思想战线》1998年第11期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的民主政治思想 孙晓青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主要论著。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尽管亚里士多德的时代离我们相去甚远,其政治思想与当代的政治思想理论体系也大相径庭,但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真知灼见,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特别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稳定建设有一定启示。 一、城邦国家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是从论述国家的起源和目的开始的。国家是最高的社团,它在本质上高于个人,目的是实现“最高的善”,完成人的本性。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一切作为,其本意总是在追求某种“善果”,人们建立的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城邦是社会团体中最高而且包含最广的一种团体,它所追求的善业也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会(城市社团)”。① 亚里士多德所以强调平等的正义的善,是因为,“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②因此,他认为,凡是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都是正常的政体,否则就是变态的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③简而言之,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应该配给相等的事物。也就是说,正义与平等相连。所以,他进一步强调,所谓“公正”,它的真正含义,主要在于“平等”。平等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数量相等,即个人所得的相同事物在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其二是比值相等,即根据各个人的真正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政治权利的分配必须以人们对于构成城邦各要素的贡献大小为依据”。④但他又认为门望、自由身份和财富也可作为人们要求官职和荣誉的理由。这反映了他对正义和平等认识的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个人与城邦的关系就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城邦一分子的个人,只能在城邦中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和显示自己的才能。他认为,从表面上看,个人先于国家而存在,但实际上是国家先于个人而存在,因为有了国家,人才能成其为真正的人,人的自由本性才得以实现,在此之前,人只是一些材料;另一方面,国家是整体,个人是部分,没有整体也就没部分。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人是政治动物,所以每个城邦公民都应积极参与城邦的政治活动。他认为以“善德”为本的公民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人生一定要有“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叶晔读大师经典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总体感觉----赞 经过两个月的挤海绵般的见缝插针阅读,我终于读完了亚氏的《政治学》一书,并做了一些浅易的摘编和介绍。一边阅读,一边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而震惊,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就能有如此见地之著述,他不愧为开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始祖,《政治学不愧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亚氏从中等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用加强中等阶层的力量的办法来平衡富有者和贫民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使奴隶主国家不至崩溃。他少年时师从柏拉图,受其影响颇大,但后来终于摆脱了柏拉图的影响,创立了自己的体系。 纵观《政治学》一书,亚氏更多的在本书中运用了类比,对比和例证的研究方法。重视经验研究方法,在本书第二卷中,他分析批判了柏拉图等人以及别的时期的前辈关于政体的思想,阐述了历代政体的兴衰得失,为他后来关于政治的各种精辟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氏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在西方历史上,亚氏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亚氏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2.作者介绍----牛 《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读《政治学》,请老师允许我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