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目前规定的属于价格欺诈的行为主要有十三种之多。就包括虚假标价、两套价格、欺骗性标价、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虚假折价、对处理品不标价、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隐蔽价格附加条件、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虚构比较价格、价质不符以及谎称“政府定价”。

1、虚假标价。

即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如某商品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国外,而实际产地是中国某个地区。

2、两套价格。

即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

3、欺骗性标价。

即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4、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

即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如某公司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其商品价格多数高于其他商家。

5、虚假折价。

即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如以“全场五折”类似的字眼宣传,但实际上只有某些商品打折,或者实际标价与原价相差很大。

6、对处理品不标价。

即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7、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

即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如买一赠一或买二赠一类似的宣传时,其赠品却与原来的产品不一致,质量或数量存在缩水,或者但不少商家故意模糊所送商品的品名、数量,甚至以假冒伪劣商品充当赠品。

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

即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9、虚构原价。

即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如商店降价销售品牌服装,虚构原价上千元,现价才几百元,价格明明没有降,却故意虚构原价,打出降价的招牌。

10、不履行价格承诺。

即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的,却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

11、虚构比较价格。

即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12、价质不符。

即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者质量与价格不符。

13、谎称“政府定价”。

即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实际上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已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小部分被列入政府管理范围,标价签上的“市物价检查所监制”等字样,仅表明物价部门负责对其标价形式进行监管,而不表示政府机构参与定价。

就价格欺诈来说,可能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我们在平常的生活过程中,其实也是经常被经营者价格欺诈的。说的简单一些,价格欺诈也就是在价格上面做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消费者可能是占了便宜,但实际上还是经营者获利。往往就是在价格上给人一种自己获利的假象,从而进行实际消费。

价格欺诈

《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这种价格违法行为通常称作价格欺诈行为,又称欺骗性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解读一:促销“原价”应为七日内最低价 一件衣服去年卖300元,现在降到80元,商家在促销时写上“原价300元,现价80元”,这种行为今后将视为价格欺诈。笔者从我市发改委获悉,国家发改委《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新解释意见出台并开始实施,其中规定,“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否则就属于价格欺诈行为。据介绍,以前“原价”的定义仅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一次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价格,而没有具体时间规定,这让商家有了玩花招的可能。而这次却限定了“7日”的时间限制,能有效防止商家暗箱操作,因为在检查时商家必须提供有效的真实的交易数据。另外,新的解释意见还规定,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都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解读二:标价欺骗消费者没成交也算欺诈 市民在一些购物过程中,明明发现商场的标价形式有欺骗之嫌,但是投诉了,商家只能是改正,很难得到处罚,因为没有发生交易行为。国家发改委新的解释意见表示,“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是指该行为不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行为。而馈赠物品或者服务标示价格(或价值)的,应当真实明确;不如实标示的,也属于价格欺诈行为。商家采取返还有价赠券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有价赠券在使用上有附加条件,且没有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确标示的,同样属于价格欺诈。以往物价部门在进行价格检查时,常常发现商家用“大字小字”、虚假广告或者用未标明单位的数字等来诱导消费者,但如果消费者不消费,没有交易票据,物价部门就无法进行处罚。 解读三:原价不能随便标,七日之内才有效 而在“跳楼价”、“挥泪大甩卖”的促销活动中,“原价”与“现价”的巨大落差是商家引诱消费者购买的一个惯用手法,有些商家甚至将一两年前的“原价”拿出来与“现价”对比,其实“原价”已经降了好几次了,这种行为在服装上最突出。新的解释意见表示,“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七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降价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作为原价。而经营者标示的价格等于或者高于本次优惠折价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属于“虚假优惠折价”。而特价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等于或者高于本次经营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的,也属于价格欺诈。同样,开展送现金、返券、馈赠、积分等经营活动中,经营者标示的价格高于本次经营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的,也属于价格欺诈。最后,价格主管部门提醒广大消费者,当上述情况发生后,侵害到您的权益时,请您拨打价格举报电话12358或向当地价格主管部门举报。 价格欺诈的13种行为 国家计委出台《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认定以下13种价格行为为价格欺诈行为:1、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什么情况下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目前规定的属于价格欺诈的行为主要有十三种之多。就包括虚假标价、两套价格、欺骗性标价、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虚假折价、对处理品不标价、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隐蔽价格附加条件、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虚构比较价格、价质不符以及谎称“政府定价”。 1、虚假标价。 即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如某商品标价签上标明产地是国外,而实际产地是中国某个地区。 2、两套价格。 即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 3、欺骗性标价。

即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4、模糊标价和虚夸标价。 即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如某公司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其商品价格多数高于其他商家。 5、虚假折价。 即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如以“全场五折”类似的字眼宣传,但实际上只有某些商品打折,或者实际标价与原价相差很大。 6、对处理品不标价。 即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7、不如实披露赠品情况。 即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如买一赠一或买二赠一类似的宣传时,其赠品却与原来的产品不一致,质量或数量存在缩水,或者但不少商家故意模糊所送商品的品名、数量,甚至以假冒伪劣商品充当赠品。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文档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文档 On the documents of market price fraud 编订:JinTai College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 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 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年1月1日,国家计委第十五号令《禁止价格欺诈行 为的规定》正式实施。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好反价格欺诈工作,必须首先对市场上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剖析,只有知己知彼,充分认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的价格检查才更有针对性,反价格欺诈工作才能百战不殆。 一、十四种主要价格欺诈行为及其市场表 现。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欺诈者提高了价格,增 加了利润,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受损;其次是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再者影响了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使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14种:

1、虚假标价——例如酒店标价牌标明某菜肴的价格,但结账时却比标价高,并称其标价不包括加工费、服务费,以虚假标价误导消费者。 2、两套价格——如商场售卖商品,在柜台标签上写较低的价格,商品标签上却是高价格,迷惑顾客;如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账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 3、模糊标价——如商场促销广告上突出某一价格字样,使人误以为标价,但仔细看却是降价额。 4、虚夸标价——如商家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价格宣传,而实际其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商家,误导消费者购买。 5、虚假折扣——如商家打出“全场2折”的宣传语,但实际仅有几种商品2折。 6、混淆处理——如商场标示“处理商品一律几折”,但消费者在选购该标示处商品后付款时才被告知这是正品,不打折。 7、模糊赠售——如超市标示“凡买满100元赠米和油”,却没有标明赠品的品牌、数量;商场称“买满600送268元商品”,但该商品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如模棱两可的“ 买一送一”;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的解读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解读 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解读】 只要经营者利用了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都将构成价格欺诈。 【条款】 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解读】 采取返还有价赠券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有价赠券在使用上有附加条件,且没有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明确标示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典型案例】 王先生参加了市区某大型火锅酒楼举行的“消费100送50”促销活动。他消费了1200多元,获得赠券600元。几天后,他再次到该酒楼消费了670多元。当他拿出600元赠券准备买单时,服务小姐却说:只能用200元赠券,须另付现金470多元。理由是王先生手中的赠券每次必须按消费额的50%使用,且酒水除外。王先生当日除了酒水的消费为400余元,所以只能使用200元赠券。事后王先生向记者大吐苦水:本来是想着一次把赠券用光,所以照着赠券的金额点菜和酒水,谁知道不仅酒水不能用赠券,其他的消费部分还要折掉50%,自己又多花了400多元。 【专家观点】 赠送服务是近两年商家发明的新型促销手段。商家摸准了消费者的购物心理,购物送保险、美容送护理、预存话费送手机……如此种种,五花八门的优惠、赠送等促销活动令消费者目不暇接。然而,部分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谋取更大的利益,往往在开展促销活动的过程中,设置种种价格附加条件,却又对这些可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享受到实惠的条件不予以明示,从而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经营者返赠消费者的购物代币券主要有三种:一是A券,可购买

总结报告-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 精品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 2019年1月1日,国家计委第十五号令《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正式实施。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好反价格欺诈工作,必须首先对市场上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剖析, 只有知己知彼,充分认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的价格检查才更有针对性,反价格欺诈 工作才能百战不殆。一、十四种主要价格欺诈行为及其市场表现。价格 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 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欺诈者提高了价格,增加了利润,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受损;其次是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再者影响了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使资 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14种: 1、虚假标价——例如酒 店标价牌标明某菜肴的价格,但结账时却比标价高,并称其标价不包括加工费、服务费,以虚假标价误导消费者。 2、两套价格——如商场售卖商品,在柜台标签上 写较低的价格,商品标签上却是高价格,迷惑顾客;如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账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 3、 模糊标价——如商场促销广告上突出某一价格字样,使人误以为标价,但仔细看却是 降价额。 4、虚夸标价——如商家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 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价格宣传,而实际其商品价格高于其他商家,误导消费者 购买。 5、虚假折扣——如商家打出“全场2折”的宣传语,但实际仅有几种商 品2折。 6、混淆处理——如商场标示“处理商品一律几折”,但消费者在选购 该标示处商品后付款时才被告知这是正品,不打折。 7、模糊赠售——如超市标 示“凡买满100元赠米和油”,却没有标明赠品的品牌、数量;商场称“买满600送268元商品”,但该商品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如模棱 两可的“ 买一送一”;再如商场标示“买满500元赠50元券”,却没有告知这50元 只能在再购满300元时才能使用,或采取“购物返 A B券”的手段促销售,其中 A券 可当现金使用,而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 B券只能附等值人民币现钞使用,误导消费者 循环消费。 9、虚构原价——“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一次在本交易场 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价格,而商家为招徕顾客,所标示的原价大多为曾经销售过的 最高价格,甚至从未销售过的虚拟的价格。 10、不履行价格承诺——如商场承诺,买满多少元送某商品,但顾客买满后,商场却称“商品已赠完”拒绝赠送;超市 向消费者承诺在某期间内凡购买某商品实行买三送一,而实际消费者购买后并未获得 赠送。 11、谎称价格——如商家称某商品进价都需1980元,零售只卖2000元,而实际进价是1000元。 12、质量或数量与价格不符——如商家将有质量问题的 商品按正品价格销售;美容行业以次充好,使用国产洗发水等商品却称是进口的,并 收取高价格。 13、假冒政府定价——如一些医院对不属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保 健品等谎称是根据物价局定价,高价出售。 14、广告宣传中的价格欺诈行为。 相比较消费者而言,经营者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处于主动地位,掌握着更多的商品信息、流通信息和消费信息,其经营活动、宣传说明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因 此经营者往往通过广告等宣传手段,极力掩饰或误导,达到最终实现销售的目的。例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2017年最新版)

遇到消费维权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195609760.html,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2017年最新版) 第一条为维护市场秩序,禁止价格欺诈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价格行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 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应当依法明码标价。经营者降价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如实说明降价原因、

降价期间,并使用降价标价签。 第六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标价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一)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 (二)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的; (三)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 (四)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 (五)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的; (六)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不正当价格行为)

不正当价格行为的典型案例 案例1:标价签标示商品的产地与实际不符 某商场销售规格为330mm梦园果盆,标价签上标示的产地为“捷克”;金边喇叭花果斗标价签上标示的产地为“日本”。经查,前者实际上产地为上海,后者实际上产地为杭州富阳。 解析:该行为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一)项规定,属“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的价格欺诈行为。 案例2:宣传广告中使用误导性的文字,诱导消费者与其交易 某商场在2005年12月31日“满500送500,仅此一天”的促销活动中,天意美运动鞋专柜50452**6运动鞋的标价,将活动前的每双275元提高到每双550元,活动结束后标价又恢复到每双275元。 解析:该行为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三)项规定,属“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的价格欺诈行为。 案例3:标示的特价,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 某连锁店销售规格为12S×2的蜂之语胶丸,使用“特价”标价签,标明为197.90元/盒,特价时间标示为“正常”。经查,该商品为新上架商品,所标示的“特价”无依据。 解析:案例3的行为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四)项规定,

属“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的价格欺诈行为。 案例4: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 某医药公司百盛店2006年3月16日在店外宣广告称“9块9,买三赠一”。经查,实际上顾客买三盒0.5克×10粒9块9减肥胶囊,送一袋0.5克×5粒的赠品。2005年9月30日,某家电有限公司在商场POP广告称买34寸厦华彩电送逐行DVD,买186升美菱冰箱送美的电磁炉。未完全告知赠送商品的品名(具体型号)、数量等。 解析:案例4中经营者的行为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七)项规定,属“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的”的价格欺诈行为。 案例5: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 中国电信某分公司2005年12月初推出合家欢B套餐“固定电话+小灵通=返还月租费18元”。广告的优惠方式中说明:“固定电话和小灵通捆绑,每月的通话费保底消费25元,返还固定电话的月租费18元。同时小灵通开通七彩铃音业务”。在该广告中隐瞒了小灵通开通七彩铃音业务要收取七彩铃音的月使用费的事实。(实际在开通了小灵通开通七彩铃音业务之后,要向用户每月收取3至5元的“七彩铃音”月使用费。) 解析:案例5的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第六条第(八)项规定,属“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的价格欺诈行为。 案例6:广告中所称的赠品价值与实际不符 2005年9月30日,某家电有限公司在《××晚报》第10版标题为《××家电10·1刮起购物欢乐风暴》中称:“购松下42寸(42PA50C)等离子17480元/台,送松下电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规定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规定 一.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无论是否形成交易结果)均构成价格欺诈。(一经投诉,查证落实后,执法部门将对经营场所处罚50000万起)二.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量单位、价格等相关内容须与实际相符符,(例:虚高价格) 三.同一商品低价销售高价结算。(价格和配置含糊不清)(例:某款手机标价1000元,但未标示机型配置、屏幕尺寸等) 四.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标示无依据或无从比较的(例:某一款手机其他卖场门店标价1000元,活动标价高于1000元属价格欺诈) 五.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特价机需有标示和价格) 六.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等方式开展促销活动,馈赠物品或服务标示价格或价值的,所标示的价格或价值应真实明确(馈赠物品标价以零售价为准且标示清晰,不得虚高。) 例1:买一送一,须标示送的是什么,不得含糊不清。 例2:购机送价值XXX元高档蚕丝被,XXX元须为市场零售

价,有价所依。 ★七. 不得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构优惠折扣,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一)活动前七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为原价。(例:某款手机七日内成交价格为1000元,则促销活动时原价应为1000元) (二)连续促销活动以首次促销活动中单个商品结算价格作为计算下次价格促销活动时的原价。 (例:某款手机首次促销活动为1000元,连续促销时这款手机的原价应为1000元。) ★八.对未销售过的商品开展促销活动,不得使用“原价”“原售价”“成交价”等类似概念。 九.商业广告、产品说明、销售推介、实物样品、或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对商品价格作出具体确定承诺的需完全履行,如有附加条件需标示清晰。(例:某款手机活动价为1000元,需合约XXX元套餐,必须标示清晰,或声明活动手机部分需合约套餐) 十.采取返还有价赠券或者积分返利等方式开展促销活动,有价赠券或者几份返利附加了使用条件,须在赠券或者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明确标示,未标示则视为使用于全品类。

常见价格欺诈行为表现形式

常见价格欺诈行为表现形式 (一)模糊标价。是指不能准确的标示商品的价格。如某茶叶店销售老树普洱茶,宣传海报标价每盒60元,当消费者结账时却要付120元,营业员解释说:120元买一盒,一盒中有两小盒;某超市对同一品牌包装相似的核桃、核桃仁两件商品只标示核桃16.5元/包一种价格,消费者拿了感觉便宜的核桃仁结账时就要付35.5元/ 包的价格了。 (二)低标高结。是指低价标示高价结算。如某大型超市销售的“多功能清洁巾”标价为16.9元/个,实际结算价为18.8元/个。 (三)虚构原价。原价就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7日内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最低交易价格,如前7日内没有交易价格,以本次优惠价活动前最后一次交易价格为原价,否则就是虚构原价。主要表现为虚构原价打折、虚构原价降价、虚构原价优惠、虚构原价促销、虚构原价减现等。 如某商场做纯棉9件套床上用品打折活动,标示原价866元,现价373元,事实上此件商品自上柜以来并没有866元的成交记录,构成了虚构原价的价格欺诈行为;某商品某品牌服装卖场宣传称“新款女装上市50%减现”,一款女式冬装标价698元,减现后售价349元,既然是新款上市销售,有成交记录的价格只有349元,就不存在所谓的“原价”和“减现”了。

(四)馈赠物品模糊不清。是指不能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价格(或价值)或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如某商场专柜促销做“买一送一”活动,但未明示馈赠商品的价值、型号、品种,如:某消费者买了一壶花生油,只得到了赠送2元多的小袋味精;某酒店广告称年夜饭消费888元/桌送红酒一瓶,却不标示红酒的品种、规格和价值。 (五)隐蔽价格与服务附加条件。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 如某家电卖场前广告宣传“预存20元抵200元,预存50元抵500元”,有消费者在购买了商品后才被告知需达到一定金额后才能享受抵用活动;某消费者收到一条“存话费300元送200元电子购物卡”短信,消费者去柜台办理业务时才被告知300元话费要分十二个月使用,同时还必须订制一条短信服务一年。 (六)不履行价格承诺。是指事先有承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却不履行承诺。 如某商家销售袜子、男女内衣三种商品,广告宣传称“顾客任选3件,1件免单”,实际结算时购买6件或9件的顾客也只能免单一件;某超市向消费者宣传“盒装牛奶买三送一”,消费者在购买三盒后被告知买三送一仅限于前20名;某家居建材商场做“两店庆双节,交200送3800”促销活动,按照以上宣传内容,该家居建材商场的所有专柜都应参加此次促销活动,但实际上有些专柜表示不参加该促销活动。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

浅析市场价格欺诈行为 XX年1月1日,国家计委第十五号令《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正式实施。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好反价格欺诈工作,必须首先对市场上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剖析,只有知己知彼,充分认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的价格检查才更有针对性,反价格欺诈工作才能百战不殆。 一、十四种主要价格欺诈行为及其市场表现。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欺诈者提高了价格,增加了利润,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受损;其次是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再者影响了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使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14种:1、虚假标价——例如酒店标价牌标明某菜肴的价格,但结账时却比标价高,并称其标价不包括加工费、服务费,以虚假标价误导消费者。2、两套价格——如商场售卖商品,在柜台标签上写较低的价格,商品标签上却是高价格,迷惑顾客;如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账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3、模糊标价——如商场促销广告上突出某一价格字样,使人误以为标价,但仔细看却是降价额。4、虚夸标价——如商家在其经营场所以“全市最低价”、“所有商品价格低于同行”等文字进行价格宣传,而实际其商品价格高于

其他商家,误导消费者购买。5、虚假折扣——如商家打出“全场2折”的宣传语,但实际仅有几种商品2折。6、混淆处理——如商场标示“处理商品一律几折”,但消费者在选购该标示处商品后付款时才被告知这是正品,不打折。7、模糊赠售——如超市标示“凡买满100元赠米和油”,却没有标明赠品的品牌、数量;商场称“买满600送268元商品”,但该商品实际价值相差甚远。8、隐蔽价格附加条件——如模棱两可的“买一送一”;再如商场标示“买满500元赠50元券”,却没有告知这50元只能在再购满300元时才能使用,或采取“购物返a b券”的手段促销售,其中a券可当现金使用,而没有事先告知消费者b券只能附等值人民币现钞使用,误导消费者循环消费。9、虚构原价——“原价”是指经营者在本次降价前一次在本交易场所成交的有交易票据的价格,而商家为招徕顾客,所标示的原价大多为曾经销售过的最高价格,甚至从未销售过的虚拟的价格。 10、不履行价格承诺——如商场承诺,买满多少元送某商品,但顾客买满后,商场却称“商品已赠完”拒绝赠送;超市向消费者承诺在某期间内凡购买某商品实行买三送一,而实际消费者购买后并未获得赠送。11、谎称价格——如商家称某商品进价都需1980元,零售只卖XX元,而实际进价是1000元。12、质量或数量与价格不符——如商家将有质量问题的商品按正品价格销售;美容行业以次充好,使用国产洗发水等商品却称是进口的,并收取高价格。13、假冒政府定价——如一些医院对不属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保健品等谎称是根据物价局定价,高价出售。14、广告宣传中的价格欺诈行为。相比较

价格欺诈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价格欺诈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指出价格欺诈是“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不正当价格行为。[1]只要是利用价格手段去欺骗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单位和个人均属于价格欺诈治理对象。而我国目前对价格欺诈治理仅限于商业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成熟,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等企业组织形式的出现,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服务一体化,价格欺诈行为也从商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从价格角度来看,就是厂家为降低成本,在奶粉中掺杂了有毒的三聚氰胺,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消费的价格欺诈行为,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教训使我们对价格欺诈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也为价格监管部门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角度对价格欺诈的危害及治理途径做一粗浅分析。 一、“自利经济人”假设:价格欺诈存在原因分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对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形式化处理后正式提出了“自利经济人”假设。美国经济学家奥立弗〃威廉姆森认为“经济人”只要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允许就会利用“不充分揭示有关信息,或者歪曲、颠倒或其他种种混淆视听的行为”手段去损人,以达到利己的目的。在价格活动中,经营者对自己生产或 [1]《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二号公布)。

销售商品的生产成本或经营成本,自己经营的不同种商品之间的比价与差价,商品市场供求,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等信息,对此经营者十分重视,倍加关注,处于优势状态;相反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对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信息的了解一般处于劣势。有些不法经营者便利用价格信息不对称状况采取虚构原价、虚构折扣、虚假的优惠信息、承诺等手段误导消费者与其交易进行价格欺诈。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领域、国内商业、国外贸易领域到处充斥者以价格为主要手段,通过掺杂使假、以次充好、假冒商品牟取最大利润的价格欺诈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到“在棉花昂贵时,每一个生产普通棉纱(比如说40支以下,主要是12-32支)的纺织业主都尽量纺细纱,就是说,原来纺12支的,改纺16支,原来纺16支的,改纺22支,等等;而用这种细纱织布的织布业主,会上很多的浆料,来使它的棉布达到普通的重量。现在,工业上使用这种办法简直达到卑鄙无耻的程度。”马克思进而支出以上现象发生不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的,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化身。只有这种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存在,这种价格欺诈行为就不会消灭。可见价格欺诈行为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在“经济人”积累财富时期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结果。 二、造成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和企业生存危机:价格欺诈危害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价格改革,引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放开了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价值规律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展

浅析如何防止价格欺诈

价格欺诈的表现形式及应对措施 要防止价格欺诈行为的发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格欺诈,价格欺诈即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欺诈者提高了价格,增加了利润,导致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利益受损;其次是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违背了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再者影响了价格信号正常发挥作用,使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2002年1月1日,国家计委第十五号令《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正式实施。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好反价格欺诈工作,必须首先对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市场上主要的价格欺诈手段,只有知己知彼,充分认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的价格检查才更有针对性,反价格欺诈工作才能百战不殆。 一、价格欺诈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由于市场发展不完善,打折成风,价格战铺天盖地,倡导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理念在实际中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许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随之歪曲,不能正确体会信誉对于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性,往往目光短浅,惟眼前小利是图,而价格欺诈又是最直接简便的谋财之道,因此经营者铤而走险、不择手段。 2、老百姓收入水平低,给欺诈有了滋生的空间。由于收入水平低,老百姓特别钟情于低廉的商品和服务或者“优惠”的价格,非“赠送”不买,非“降价”不要,而其掌握的商品和服务的信息相对于经营

者来说是不对称的,这就给了不法经营者利用公众的无知实施价格欺诈带来了机会。 3、政府监管力度不足。消费者往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骗,即使一些消费者事后发现,也懒得再为小事去举报,这样就造成了价格主管部门的线索少,取证难。对于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欺诈行为缺乏监管力度。 二、十四种主要价格欺诈行为及其市场表现。 价格主管部门要开展好反价格欺诈工作,必须首先对市场上的价格欺诈行为进行剖析,只有知己知彼,充分认识价格欺诈行为,我们的价格检查才更有针对性,反价格欺诈工作才能百战不殆。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14种: 1、虚假标价——表现为:标价签、价目表上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或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例如酒店标价牌标明某菜肴的价格,但结账时却比标价高,并称其标价不包括加工费、服务费,以虚假标价误导消费者。对于虚假标价的价格欺诈行为,当消费者面对标签上标明的商品种类时,应问清楚再决定是否购买。 2、两套价格——如商场售卖商品,在柜台标签上写较低的价格,商品标签上却是高价格,迷惑顾客;又如酒店采用两套标价簿欺诈消费者,在顾客点菜时提供价格低的标价簿,在结账时按价格高的标价簿结算。对于两套价格的价格欺诈行为,建议消费者在买完东西付款时,最好能仔细核对一下账单,以免受骗。

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以下称《明码标价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以下称《禁止欺诈规定》)是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价格监管最常用、最基础的两部规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具体条款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监管需要,基层对该两部规章进行修订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自年起,原发改委价监局坚持开展对两部规章的修订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工作基础。机构改革后,《明码标价规定》《禁止欺诈规定》两个规章的修订已申请列入年总局立法计划。为抓紧完成立法任务,我们研究起草了《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前期工作 自年起,原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开始对《明码标价规定》《禁止欺诈规定》进行修订,开展了课题研究和专项调研,在年、年、年起草过三个版本的修订稿草案,并征求过地方意见、发改委各司局意见、部分专家和企业意见。从历次讨论和征求意见看,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一是《明码标价规定》和《禁止欺诈规定》的内容应当进行整合。 1/5 二是《明码标价规定》过于僵化,计划经济色彩比较重,标价签监制已经没有意义。新的规章应当减少标价内容、增加标价形式。 三是新的规章必须解决明码标价不规范行为和价格欺诈行为划分不清楚的问题。 二、主要思路 (一)将《明码标价规定》和《禁止欺诈规定》的内容进行整合,并进行适度扩充。一是《明码标价规定》从正面规定经营者应当怎么做,《禁止欺诈规定》从负面规定经营者不得怎么做,将两者整合,逻辑更为清晰、规则更为完整。

二是执法实践表明,除去“不履行价格承诺”的欺诈形式外,绝大部分价格欺诈行为都是由于经营者明码标价不规范或者故意虚假标示造成的。可以说,标价是价格欺诈的主要手段。通过设置更为明晰的明码标价规则,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价格欺诈。三是价格欺诈多发生在经营者进行价格比较、价格促销的过程中,但是现行的《明码标价规定》并没有对价格比较、价格促销进行比较详细的规定。把价格比较、价格促销过程中,经营者应当怎样标示价格信息规定清楚,可以解决现阶段市场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 (二)提高明码标价制度可操作性。一是简化标价内容,目前的明码标价制度对于标价内容的“六要素”规定比较僵化,对保护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知情权意义不大,应当予 2/5 以简化。二是取消明码标价形式监制的规定。明码标价形式监制无法满足商品展示形式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需求,明码标价形式监制成为变相的审批,继续存在的意义不大。三是增加对新兴业态明码标价的规定。近年来,电视购物、网络交易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形成趋势。迫切需要对这类新业态的标价规则进行规定。 (三)重点解决价格欺诈行为的认定问题。《禁止欺诈规定》主要以列举的方式来界定什么是价格欺诈行为,执法往往不考虑“欺诈”的实质要件,致使执法比较僵化。有必要加强对“价格欺诈”实质要件的规定,把执法实践中反复验证不宜认定为欺诈的行为与典型的欺诈行为区分清楚,在充分保障消费者合法价格权益的基础上,为经营者营造一个公正、宽松的营商环境。 三、主要内容 征求意见稿标题拟定为《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分为“总则”“明码标价的一般性规范”“价格比较行为规范”“价格促销行为规范”“价格欺诈行为的认定”“法律责任”和“附则”七章,共四十七条。 (一)关于标题。考虑内容上已将《明码标价规定》和《禁止欺诈规定》予以整合,相应的,也需要在标题上有所反映。将标题修改为《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可以使文、题更为一致。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及解释

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的《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已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办公会会议讨讼通过,现予发布,自二○○二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 二○○一年十一月七日 第一条为维护市场秩序,禁止价格欺诈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的价格行为,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有偿服务,应当依法明码标价。 经营者降价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如实说明降价原因、降价期间,并使用降价标价签。 第六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标价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一)标价签、价目表等所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质地、计价单位、价格等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内容与实际不符,并以此为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购买的; (二)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签或者价目表,以低价招徕顾客并以高价进行结算的; (三)使用欺骗性或者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的; (四)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极品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者无从比较的; (五)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者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的; (六)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的; (七)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的; (八)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者含糊标示附加条件的; (九)其他欺骗性价格表示。 第七条经营者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有偿服务,采取下列价格手段之一的,属于价格欺诈行为: (一)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者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的; (二)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 (三)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者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者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 (四)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者质量与价格不符的; (五)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 (六)其他价格欺诈手段。 第八条误导性标价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价格产生误解的所有表示或者说法。 第九条经营者应当根据自身经营条件,准确记录所销售商品、收购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价格,并保存完整的价格资料,不得弄虚作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