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4课时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

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

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二年级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2、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对比、推想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适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长度观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想一想,比一比。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同时,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也已经基本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参照物,运用合适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等。 学生: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说说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2、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160()。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探究旗杆的高度。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长度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问题。(课件定格:旗杆图片,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板书问题)(1)说说看,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 生1:(用手比划)1厘米这么长,13厘米就这么一点高,旗杆不可能是13厘米这么矮,所以,一根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最新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实际物体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2、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对比、推想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合适的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长度观念,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突破方法:借助已有的测量物体的经验,想一想,比一比.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同时,在前几课时的学习中,也已经基本建立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本节课再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参照物,运用合适的方法,更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合理的运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答题卡等. 学生: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说说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 2、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你都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知识,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活动: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160().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1、探究旗杆的高度. 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长度知识来解决一个生活中问题.(课件定格:旗杆图片,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板书问题)(1)说说看,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反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1

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练习题 1.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 2.三年级有9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3.一部儿童电视剧共336分钟.分8集播放,每集大约播放多长时间? 4.春雨小学389名学生去参观自然博物馆.每辆车准乘45人,租9辆车够吗? 5.有530把椅子,分5次运完.平均每次运多少把?如果分4次运呢? 6.一个画展每天的开放时间是8:00—17:00.这个画展每天展出多长时间? 7.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8.小明买20枚8角的邮票和30枚6角的邮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9.养一张蚕需要桑叶约600千克,可产茧约50千克.我家养了4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需要桑叶多少千克? 张村共养了40张蚕,可产茧多少千克? 10.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11.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6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25米,小明游了3个来回。他游了多少米? 13.一个人每月大约产生37千克垃圾。我家三口人,一年要产生多少垃圾?14.有9600千克的货物,两辆车4次就能运完。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15.图书馆共有126本书,放在3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放几本?要求平均每层放几本?可以先求: 16.豆腐店有10袋黄豆,每袋50千克。1千克黄豆能做4千克豆腐。这些黄豆能做多少千克豆腐? 17.奶牛场有4个牛棚,每个牛棚里有2头奶牛。一天共喂800千克饲料,平均每头喂多少饲料? 18.小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下午2时到校,16时放学回家。他全天在校多长时间? 19.一辆货车一次能送8台电视机,每天送3次,一个月(按30天算)能送多少台电视机? 20.5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75千克蜂蜜。照这样计算,2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 21.一辆自行车120元,3辆自行车多少元? 22.一辆汽车3时行了261千米,照这样计算,5时能行多少千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1 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例8,完成教科书P7“做一做”和P9~10“练习一”中第8~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估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学会借助参照物判断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观体验 1.复习旧知识。 师: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同学们能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分别有多长吗?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前几节课学习的经验,很容易说出大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双臂展开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让学生课前完成学习单,导入新课。 师:看来大家前几节课都学得不错,那你们的学习单完成得怎么样呢? 【学情预设】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很多用到了“厘米”和“米”的地方,例如:尺子的长度约是15厘米,筷子的长度约是20厘米,门高约2米,跳绳长约2米…… 师:厘米和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课前让学生找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物体,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解决问题,建立表象 1.明确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7例8。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3课时 解决问题 (2)

第3课时解决问题

厘米才对。个我那么长了,2.在○里填上“>”、“<”或“=”。3米>30厘米 80厘米>79厘米 1米=100厘米 295厘米<3米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28厘米。(√)(2)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3)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开始画到刻度8。() (4)爸爸的身高是178米。() (5)一座楼房高20米。(√)(6)一张桌子长1厘米。() (7)小明的手掌宽8厘米。(√) (8)一个杯子高10厘米。(√)4.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把凳子大约高(B)。 A.42米 B.42厘米 (2)一棵树大约高5(A)。 A.米 B.厘米 米。

习。由。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 单位。 小明身高120()。 黑板长3()。 手指宽为1()。 一本书厚约1()。 手掌宽约8()。 操场长为60()。 课桌高约65()。 一条跳绳长2()。小明身高120(厘米)。黑板长3(米)。 手指宽为1(厘米)。一本书厚约1(厘米)。手掌宽约8(厘米)。操场长为60(米)。 课桌高约65(厘米)。一条跳绳长2(米)。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 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会选择用厘米还是米作长度单位。特别是运用孩子感兴趣的身边事物,很多孩子都很有热情,学习劲头高,学习效率也高。确实,这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直尺和窗外的电线杆比、用铅笔和教室门的高度比等等,还有大量的估测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年级上册数学1 长度单位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作品编号:51897654258769315745896 学校:五朱角市鸟砟镇四灵小学* 教师:猴挪黑* 班级:占卜参班* 第3课时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表看法: 厘米才对。 个我那么长了,1.填空。 (1)6米=(600)厘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 2.在○里填上“>”、“<”或“=”。3米>30厘米 80厘米>79厘米 1米=100厘米 295厘米<3米 3.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小华今年读二年级,他的身高是128厘米。(√)(2)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短。() (3)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开始画到刻度8。() (4)爸爸的身高是178米。() (5)一座楼房高20米。(√)(6)一张桌子长1厘米。() (7)小明的手掌宽8厘米。(√) (8)一个杯子高10厘米。(√) 米。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确定长度单位的。先找到一个参照物,然后用参照物 和旗杆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今后在确定某个物体的单位时,就 可以用找参照物的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自己的 想法。 4.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括号里) (1)一把凳子大约高(B)。 A.42米 B.42厘米 (2)一棵树大约高5(A)。 A.米 B.厘米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9页“练习一” 第8题,并说一说自己的理 由。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 单位。 小明身高120()。 黑板长3()。 手指宽为1()。 一本书厚约1()。 手掌宽约8()。 操场长为60()。 课桌高约65()。 一条跳绳长2()。 1.独立完成,并交流判断的依据。 2.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做法。 小明身高120(厘米)。 黑板长3(米)。 手指宽为1(厘米)。 一本书厚约1(厘米)。 手掌宽约8(厘米)。 操场长为60(米)。 课桌高约65(厘米)。 一条跳绳长2(米)。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 获。 2.布置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自由谈一谈。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 这部分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

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二年级上册,第4课时

第4课时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 课本第7页例8,第9页练习一第8题。 学习目标 会运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课文讲解 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 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同 时体会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的作用。 有三种思考方法:①假设推理,从1厘米和1米的 表象开始推想旗杆的高度;②估测,小精灵用小朋友的 身高估测旗杆的高度;③反证法,在验证环节用新铅笔 的长度进行反证。 “做一做”,巩固练习。运用上述思考方法选择合 适的长度单位。 孩子所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是本课学习的基 础,灵活运用1厘米和1米的表象解决问题,是本课的 新知。 辅导精要 例8,整体浏览,孩子首先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三 步骤”,并具体地读一读: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解答合理吗。 让孩子读题目,想像:学校旗杆的高度。还可以让孩子到旗台用自己身高比一比旗杆的高度。 第一步,要解决什么问题。再读题,在“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下划线,理解其意思:旗杆高13厘米,旗杆高13米,两者中有一个答案是对的,另一个是错的。他还可能直接做出判断,家长要鼓励他,然后问他是怎样思考的。 第二步,怎样解答。让孩子读课文中的四句话,理解其意思。 有一个同学从1厘米的长度开始推想,比划出13厘米的长度,结论:旗杆高13厘米是错的。从而推出:旗杆高应该是13米。 另一个同学从1米的长度开始推想,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与旗杆相比,结论:旗杆高应该13米。 小精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估测:一个小朋友身高1米多,“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结论:旗杆高应该是13米。 所以,三个人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 第三步,解答合理吗。这是检验上述结论。 读女生的话,理解其意思。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用铅笔和旗杆相比,说明答案正确。 读课文,把前两个文本框连线,在“厘米”下划线,批注“旗杆高13厘米(╳)”;在“我1米多高”下划线,并与小精灵的文本框连线。 反思:这些人的思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是从厘米和米这两个单位进行思 考。 1

认识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强化的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对不同物体的长度能正确选择长度单位。 2、通过动手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明确如何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估测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物体长度的不同,会正确地使用长度单位。 一、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习了厘米和米,你们还记得他们么? 2、请用手势比一比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 3、厘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观察并测量你身边的事物,发现存在在身边的厘米和米, 二、探究新知 1、请你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画一画。

说一说你的发现。 3、了解测量工具 4、我们学校有一根高高的旗杆,它有多高,你们想不想知道? 5、汇报结果 (因为本节课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厘米和米的正确使用,需要他们有基本的数学感觉,所以在汇报的时候基本每组都要说,并询问同组的成员有没有补充意见,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6、书里的小朋友们是不是和大家想的一样,让我们一同去看一看。 三、知识应用 1、画一画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 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四、巩固总结 测量像旗杆这样高的物品,要用米作单位,测量粉笔这样的小的、低的物品要用厘米作单位。 1、黑板的长度用什么作单位?

2、桌子的高度用什么作单位? 独立判断,完成练习 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10分钟 1、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和判断,学会了正确使用厘米和米,这就是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案

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探究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页插图)你觉得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啊?你是怎么想的?把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1:操场上的旗杆,比我还高,我就1米多一点,旗杆肯定不是13厘米,应该是13米。 生2:我看了看尺子上的13厘米,比两个手掌宽一点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操场上的旗杆比小树都高,所以高度应该是13米。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旗杆的高度进行对比,排除了13厘米,选择了旗杆的高度是13米,非常棒!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熟悉的事物作比较,然后进行区分、判断,这样才能选出合适的单位。 三、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学生初学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

确定长度单位

课题: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7页 【课程标准】 相关描述: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4课时《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例8。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估测方法的指导。 【学情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在本册的第一单元,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学习了测量长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认识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他们不仅仅是量化把握物体 【学习目标】 1、运用熟知的一定长度(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旗杆的长度,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 2、运用已经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解决问题,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并说出确定长度单位的依据。 3、判断小明的日记里的长度单位使用是否合理,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评价设计】 评价任务: 1、正确判断旗杆的长度。

【K12学习】二年级数学上册《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教 案 第5课时 课题: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

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探究新 .教学例8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教师谈话: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引导:方法一:假设推理 l厘米只有这么长,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估测法。 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方法三:反正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解题的法有这么多,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2年级第1单元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P7页。 教学目标: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 2、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会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具准备:课件、1米的直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猜题引入。 教师:今天要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猜猜老师的身高?160( )学生:厘米。 教师:我们还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关于米和厘米你们还知道什么?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观察旗杆,估测长度。 (1)课件出示旗杆图片:你知道这根旗杆的高度是多少吗?13厘米还是13米?(2)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判断。 2、归纳推理思路。 与学生一起整理思考的过程。 (1)归纳用直接推理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1厘米这么长,我的一拃也只有这么长,我的身高1米多,旗杆比我高多了,所有应该是13米高。 教师:我们可以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开始去比较物体的高度。 (2)归纳用估测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精灵: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教师:小精灵用小朋友的身高去估测旗杆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推测另一个物体的高度。 (3)归纳用反证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女生的话: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反证法去估量物体的高度。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教师:小朋友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呢?谁来说说自己是怎么检验的?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去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 三:练习巩固。 完成“做一做”,在括号里填上厘米或米。 教师:说说你是怎样确定括号里的长度单位的。 四:生活中的应用。 1、练习一第8题。 2、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 )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 )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 ),宽180( )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 )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 )的字典和一个长18( )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课堂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开始去比较物体的高度,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推测另一个物体的高度,我们还可以用反证法去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合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实用)

第4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内容及练习一第8、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正确选取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选用合适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 【复习导入】 前面几节课中,我们认识了厘米和米,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了,那请同学们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用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去量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进行新课】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学生活动:将全班分成两组。 ①一组用米尺测铅笔的长、文具盒的长(可选取其它较小物体);另

一组用厘米刻度尺测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可选取其它较长物体)。 同学们分别交流感受。 ②两组同学互换米尺和厘米刻度尺,再分别测量各组物体的长。 (2)看一看,想一想:两次测量的结果是否相同,哪种方法更简便呢? 引导学生说出测较长物体的长度用米尺,测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刻度尺更好,并板书。 教师鼓励学生的发言,并总结。在实际测量过程中,要先估量物体的长度,选取合适的单位,并用相应单位的尺子测量。 【课堂作业】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我的新家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新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放了一张高80()的书桌,桌子上还有爸爸送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课桌高75() 床长2()橡皮长2() 黑板长4(),宽1() 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明高1()28()教室长9(),宽6(),高3() 3.填一填。 1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厘米700厘米=()米

长度单位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doc

长度单位第5课时解决问题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 上册)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解决问题》优质课教案_13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 【教材分析】 例8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初步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进而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 从呈现形式来说,教材仍然以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反思与回顾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特别突出了判断(估测)的方法,即运用自己熟知的一定长度作标准(如一拃的长度、身高等)去比较或推测,既有方法上的引领,又有测量思想的渗透。回顾与反思环节,则是以学生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回到情境中对解答的结论进行检验。这两个环节中,都突出了用长度表象解决问题,使学生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1、复习运用身体尺,并明确估计要有依据,不盲目。 一、一厘米有多长? 看到同学们都这样比量,为什么? 生:因为食指宽一厘米。(板书食指宽1厘米) 一米有多长呢? 生比量 你能从老师提供的彩带上估计出一米并剪下来吗? 现在请小组合作,找出你们估计的一米,并贴到黑板上,对于找的最接近的小组有奖励。好,现在开始 汇报来咱们来比一比(出示米尺比较) 采访,这是哪组的?如果再让你们合作剪一次还会这么接近吗?看来他们不是随意估计,而是有依据的。快来说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一米大约是7拃)大家听到了吗?他们用了身体自带的“尺子”进行估计和测量的,还真是有依据,是个好办法。(板书“尺子”)为什么加引号? 你还想到了用身体哪些尺子来估计和测量? 脚,因为1米大约5脚,所以量5脚就可以(板书:一米5脚) 步,因为一米大约3步,所以量3步也可以(板书:1米3步) 关于身体尺,你还知道哪些? 身高-----一庹 身高7脚 一脚和拳头一圈的长度差不多。 身体尺有用吧,刻意的记住它们的长度,就可以在没有尺子的时候估计和测量长度。再来记一记。 只有把1米估计的很接近,较长的距离才不会估计的差不多。 2、再次感受估计有依据才有意义,并学习运用身体尺估计的方法 这个场景大家熟悉不,我们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这学期徐老师也有幸当了一回升旗手。从这个照片中,你能找到与这节课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旗杆有多高? 是啊,旗杆有多高呢?我们来猜一猜?板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我给大家提个问题,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中交流,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