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集汇编及解析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集汇编及解析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集汇编及解析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集汇编及解析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全集汇编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12180∠+∠=?,3100∠=?,则4∠=( )

A .60?

B .70?

C .80?

D .100?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证明a ∥b ,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3=∠6,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可得∠4.

【详解】

解:∵∠1+∠5=180°,∠1+∠2=180°,

∴∠2=∠5,

a ∥

b ,

∴∠3=∠6=100°,

∴∠4=180°-100°=80°.

故选:C .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题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B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 .垂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D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逐个判断即可.

【详解】

A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公理及推论,能熟记知识点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3.如图,能判定EB ∥AC 的条件是( )

A .∠C =∠ABE

B .∠A =∠EBD

C .∠C =∠ABC

D .∠A =∠AB

E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复杂的图形中具有相等关系的两角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是同位角或内错角,被判断平行的两直线是否由“三线八角”而产生的被截直线.

【详解】

A 、∠C =∠ABE 不能判断出E

B ∥A

C ,故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 、∠A =∠EBD 不能判断出EB ∥A

C ,故B 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 =∠ABC 只能判断出AB =AC ,不能判断出EB ∥AC ,故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 、∠A =∠AB

E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出EB ∥AC ,故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识别“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才能推出两被截直线平行.

4.如图,下列能判定AB ∥CD 的条件有几个( )

(1)12∠=∠ (2)34∠=∠(3)5B ∠=∠ (4)180B BCD ∠+∠=?.

A .4

B .3

C .2

D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判定逐一判定即可.

【详解】

因为12∠=∠,所有AD ∥BC ,故(1)错误.

因为34∠=∠,所以AB ∥CD ,故(2)正确.

因为5B ∠=∠,所以AB ∥CD ,故(3)正确.

因为180B BCD ∠+∠=?,所以AB ∥CD ,故(4)正确.

所以共有3个正确条件.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找准两个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是关键.

5.如图,点,D E 分别在BAC ∠的边,AB AC 上,点F 在BAC ∠的内部,若

1,250F ?∠=∠∠=,则A ∠的度数是( )

A .50?

B .40?

C .45?

D .13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利用平行线定理即可解答.

【详解】

解:根据∠1=∠F ,

可得AB//EF ,

故∠2=∠A=50°.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平行线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如图,直线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两点,EG 平分∠AEF ,如果∠1=32°,那么∠2的度数是( )

A .64°

B .68°

C .58°

D .60°

【答案】A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1=∠AEG ,再进一步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可得∠AEF 的度数,最后再利用平行线性质进一步求解即可.

【详解】

∵AB ∥CD ,

∴∠1=∠AEG .

∵EG 平分∠AEF ,

∴∠AEF=2∠AEG ,

∴∠AEF=2∠1=64°,

∵AB ∥CD ,

∴∠2=64°.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以及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相关概念是解题关键.

7.如图,将一张矩形纸片折叠,若170∠=?,则2∠的度数是( )

A .65?

B .55?

C .70?

D .4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3=170∠=?,得到∠2+∠4=110°,由折叠得到∠2=∠4即可得到∠2的度数.

【详解】

∵a∥b,

∠=?,

∴∠3=170

∴∠2+∠4=110°,

由折叠得∠2=∠4,

∴∠2=55?,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

8.已知△ABC中,BC=6,AC=3,CP⊥AB,垂足为P,则CP的长可能是()A.2 B.4 C.5 D.7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如图,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PC<3,∴CP的长可能是2,故选A.

考点:垂线段最短.

9.如图,若AB∥CD,则∠α、∠β、∠γ之间关系是()

A.∠α+∠β+∠γ=180°B.∠α+∠β﹣∠γ=360°

C.∠α﹣∠β+∠γ=180°D.∠α+∠β﹣∠γ=180°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如图,作EF∥AB,

∵AB∥CD,

∴EF∥CD,

∵EF∥AB,

∴∠α+∠AEF=180°,

∵EF∥CD,

∴∠γ=∠DEF,

而∠AEF+∠DEF=∠β,

∴∠α+∠β=180°+∠γ,

即∠α+∠β-∠γ=180°.

故选:D.

10.下列结论中:①若a=b,则a=b;②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

③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叫点到直线的距离;④|3-2|=2-3,正确的个数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则a=b

解:①若a=b0

②在同一平面内,若a⊥b,b//c,则a⊥c,正确

③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④|3-2|=2-3,正确

正确的个数有②④两个

故选B

11.在下图中,∠1,∠2是对顶角的图形是()

A.B.C.D.

【答案】B

【解析】

1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2-∠1=15°,∠3=130°.则∠2的度数是()

A.37.5°B.75°C.50°D.65°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根据条件和邻补角的性质求出∠1的度数,然后即可求出∠2的度数.

【详解】

)∵∠3=130°,∠1+∠3=180°,

∴∠1=180°-∠3=50°,

∵∠2-∠1=15°,

∴∠2=15°+∠1=65°;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考查角的运算,邻补角的性质,比较简单.

13.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D.若两实数的平方相等,则这两个实数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乘方的定义,分别进行判断,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解: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正确;

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正确;

C、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正确;

D、若两实数的平方相等,则这两个实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乘方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所学的性质进行解题.

14.如图,△ABC 中,∠C=90°,则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是 ( )

A .线段AB

B .线段A

C C .线段BC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得出答案.

【详解】

解:如图,三角形ABC 中,∠C=90°,则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是:线段BC .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点到之间的距离,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15.如图,//AB CD ,点E 在CD 上,点F 在AB 上,如果:6:7CEF BEF ∠∠=,50ABE ∠=?,那么AFE ∠的度数为( )

A .110?

B .120?

C .130?

D .140?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AB CD 可得∠ABE+∠CEB=180°,∠BED=50ABE ∠=?,即∠CEB=130°,由

:6:7CEF BEF ∠∠=可得=67CEF BEF ∠∠,设=67

CEF BEF ∠∠=k,则∠CEF=6k,∠FEB=7k,可得∠FEB=70°,可得∠DEF=∠FEB+∠BED=120°;又由//AB CD 可得AFE ∠=∠DEF 即可解答.

【详解】

解:∵//AB CD

∴∠ABE+∠CEB=180°,∠BED=50ABE ∠=?

∴∠CEB=130°

∵:6:7CEF BEF ∠∠= ∴=67

CEF BEF ∠∠

设=67

CEF BEF ∠∠=k ,则∠CEF=6k,∠FEB=7k, ∴6k+7k=130°

∴∠FEB=7k=70°

∴∠DEF=∠FEB+∠BED=120° ∵//AB CD

∴AFE ∠=∠DEF=120°

故答案为B .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如图,等边ABC V 边长为a ,点O 是ABC V 的内心,120FOG ∠=?,绕点O 旋转FOG ∠,分别交线段AB 、BC 于D 、E 两点,连接DE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ODE V 形状不变;②ODE V 的面积最小不会小于四边形ODBE 的面积的四分之一;③四边形ODBE 的面积始终不变;④BDE V 周长的最小值为1.5a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4

B .3

C .2

D .1

【答案】A

【解析】

【分析】 连接OB 、OC ,利用SAS 证出△ODB ≌△OEC ,从而得出△ODE 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即可判断①;过点O 作OH ⊥DE ,则DH=EH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可得OH=12OE 和3OE ,然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S △ODE 32,从而得出OE 最小时,S △ODE 最小,根据垂线段最短即可求出S △ODE 的最小值,然后证出S 四边形ODBE =S △OBC 23即可判断②和③;求出BDE V 的周长=a +DE ,求出DE 的最小值即可判断④.

【详解】

解:连接OB 、OC

∵ABC V 是等边三角形,点O 是ABC V 的内心,

∴∠ABC=∠ACB=60°,BO=CO ,BO 、CO 平分∠ABC 和∠ACB

∴∠OBA=∠OBC=1

2

∠ABC=30°,∠OCA=∠

OCB=

1

2

∠ACB=30°

∴∠OBA=∠OCB,∠BOC=180°-∠OBC-∠OCB=120°

∵120

FOG

∠=?

∴∠=

FOG∠BOC

∴∠FOG-∠BOE=∠BOC-∠BOE

∴∠BOD=∠COE

在△ODB和△OEC中

BOD COE

BO CO

OBD OCE

∠=∠

?

?

=

?

?∠=∠

?

∴△ODB≌△OEC

∴OD=OE

∴△ODE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ODE

V形状不变,故①正确;

过点O作OH⊥DE,则DH=EH

∵△ODE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

∴∠ODE=∠OED=

1

2

(180°-120°)=30°

∴OH=OE·sin∠OED=

1

2

OE,EH= OE·cos∠OED=

3

2

OE

∴DE=2EH=3OE

∴S△ODE=

1

2

DE·OH=

3

4

OE2

∴OE最小时,S△ODE最小,

过点O作OE′⊥BC于E′,根据垂线段最短,OE′即为OE的最小值∴BE′=

1

2

BC=

1

2

a

在Rt△OBE′中

OE′=BE′·tan∠OBE′=

1

2

a33

∴S △ODE 的最小值为3OE′2=23a ∵△ODB ≌△OEC ∴S 四边形ODBE =S △ODB +S △OBE = S △OEC +S △OBE =S △OBC =12BC·OE′=2312

a ∵23a =14×23a ∴S △ODE ≤

14

S 四边形ODBE 即ODE V 的面积最小不会小于四边形ODBE 的面积的四分之一,故②正确; ∵S 四边形ODBE =23a ∴四边形ODBE 的面积始终不变,故③正确;

∵△ODB ≌△OEC

∴DB=EC

∴BDE V 的周长=DB +BE +DE= EC +BE +DE=BC +DE=a +DE

∴DE 最小时BDE V 的周长最小

∵DE=3OE

∴OE 最小时,DE 最小

而OE 的最小值为OE′=3a ∴DE 的最小值为3×3a =12a ∴BDE V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a +

12

a =1.5a ,故④正确; 综上:4个结论都正确,

故选A .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垂线段最短的应用,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锐角三角函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垂线段最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7.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

A .115°

B .120°

C .145°

D .13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得∠3的度数,又由邻补角定义,求得∠4的度数,然后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2的度数.

【详解】

在Rt△ABC中,∠A=90°,

∵∠1=45°(已知),

∴∠3=90°-∠1=4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4=180°-∠3=135°(平角定义),

∵EF∥MN(已知),

∴∠2=∠4=13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故选D.

【点睛】

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8.如图,DE∥BC,BE平分∠ABC,若∠1=70°,则∠CBE的度数为()

A.20°B.35°C.55°D.7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1=∠ABC=70°,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答案.

【详解】

∵DE∥BC,

∴∠1=∠ABC=70°,

∵BE平分∠ABC,

1

35

2

CBE ABC

∠=∠=?,

故选:B.【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9.如图,小慧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 处,此时需要将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则方向的调整应为()

A.左转80°B.右转80°C.左转100°D.右转100°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延长AB到D,过C作CE//AD,由题意可得∠A=60°,∠1=2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2,∠3=∠1+∠2,进而可得答案.

【详解】

如图,延长AB到D,过C作CE//AD,

∵此时需要将方向调整到与出发时一致,

∴此时沿CE方向行走,

∵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处,

∴∠A=60°,∠1=20°,

AM∥BN,CE∥AB,

∴∠A=∠2=60°,∠1+∠2=∠3

∴∠3=∠1+∠2=20°+60°=80°,

∴应右转80°.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方向角有关的知识及平行线的性质,解答时要注意以北方为参照方向,进行角度调整.

20.如图,已知AB∥DC,BF平分∠ABE,且BF∥DE,则∠ABE与∠CDE的关系是()

A.∠ABE=2∠CDE B.∠ABE=3∠CDE

C.∠ABE=∠CDE+90°D.∠ABE+∠CDE=180°

【答案】A

【解析】

【分析】

延长BF与CD相交于M,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M=∠CD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可得∠M=∠ABF,从而求出∠CDE=∠ABF,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详解】

解:延长BF与CD相交于M,

∵BF∥DE,

∴∠M=∠CDE,

∵AB∥CD,

∴∠M=∠ABF,

∴∠CDE=∠ABF,

∵BF平分∠ABE,

∴∠ABE=2∠ABF,

∴∠ABE=2∠CDE.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作辅助线,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

2018年北京市初三数学各区一模27题汇编(共11个区)

2017——2018学年度初三一模各区27题汇总 (东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 已知△ABC 中,AD 是的平分线,且AD =AB , 过点C 作AD 的垂线,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 (1)如图1,若 ①直接写出B ∠和ACB ∠的度数; ②若AB =2,求AC 和AH 的长; (2)如图2,用等式表示线段AH 与AB +A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西城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 将射线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 α,所得射线与线段BD 交于点M ,作CE ⊥AM 于点E ,点N 与点M 关于直线CE 对称,连接CN . (1)如图1,当0°<α<45°时, ①依题意补全图1; ②用等式表示∠NCE 与∠BAM 之间的数量关系:; (2)当45°<α<90°时,探究∠NCE 与∠BAM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当0°<α<90°时,若边AD 的中点为F ,直接写出线段EF 的最大值. 图1备用图 BAC ∠60BAC ∠= ?

(朝阳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如图,在菱形ABCD 中,∠DAB =60°,点E 为AB 边上 一动点(与点A ,B 不重合),连接CE ,将∠ACE 的两边所在射线CE ,CA 以点C 为中心,顺时针旋转120°,分别交射线AD 于点F ,G.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若∠ACE=α,求∠AFC 的大小(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用等式表示线段AE 、AF 与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房山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次模拟检测)27. 如图,已知Rt △ABC 中,∠C =90°,∠BAC =30°,点D 为 边BC 上的点,连接AD ,∠BAD =α,点D 关于AB 的对称点为E ,点E 关于AC 的对称点为G ,线段EG 交AB 于点F ,连接AE ,DE ,DG ,AG . (1)依题意补全图形; (2)求∠AGE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用等式表示线段EG 与EF ,A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α D C B A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最新最全)

侧面是曲面 底面是圆面圆柱,:???侧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底面是多边形棱体柱体 ,: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圆面圆锥,:?? ?侧面都是三角形底面是多边形棱锥锥体,:????? ?? ? ?有理数?????)3,2,1:()3,2,1:(ΛΛ如负整数如正整数整数)0(零?? ???----)8.4,3.2,31,21:(Λ如负分数分数)8.3,3.5,31,21:(Λ如正分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中考复习用 人教版初中数学定理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1. ¤2. ¤3. 球体: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曲面) ¤4. 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①几何体与外界的接触面或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就是几何体的表面。几何的表面有平面和曲面; ②面与面相交得到线; ③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5.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6.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所有侧棱长都相等。 ¤7. 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 ¤8. 根据底面图形的边数,人们将棱柱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六棱柱……它们底面图形的形状分别为三边形、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四棱柱。 ¤10. 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11. 圆锥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连成。 ※12. 设一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n≥3,且n 为整数),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3)条;可以把n 边形成(n-2)个三角形; 这个n 边形共有 2 ) 3(-n n 条对角线。 ◎13. 圆上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弧是一条曲线。 ◎14.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 ¤15. 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都属于多边形。有弧或不封闭图形都不是多边形。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者缺一不可)。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 ※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 ※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侧,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数轴上两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 ※绝对值的定义:一个数a 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数;0的绝对值是0。

初中数学所有的公式

初中三年的所有的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2020年北京初三数学一模分类汇编:几何综合 27题 (学生版);

2020中考一模汇编---27题几何综合教师版 (2020海淀一模)27.已知∠MON=α为射线OM上一定点,OA=5为射线ON上一动点,连接AB,满足∠OAB,∠OBA均为锐角.点C在线段OB上(与点O,B不重合),满足AC=AB,点C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为D,连接AD,OD.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BAD的度数(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 (3)若tanα=3 4 ,点P在OA的延长线上,满足AP=OC,连接BP,写出一个AB的值,使得 BP∥OD,并证明.

(2020西城一模)27.如图,在等腰直角△ABC 中,∠ACB =90 点P 在线段BC 上,延长BC 至点Q ,使得CQ =CP ,连接AP ,AQ .过点B 作BD ⊥AQ 于点D ,交AP 于点E ,交AC 于点F .K 是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 ,D 不重合),过点K 作GN ⊥AP 于点H ,交AB 于点G ,交AC 于点M ,交FD 的延长线于点N .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证:NM =NF ; (3)若AM =CP ,用等式表示线段AE ,GN 与B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图1 备用图 C B A P D F E C B A P D F E

(2020东城一模)27.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B =3,M 是CD 边上一动点(不与D 点重合),点D 与点E 关于AM 所在的直线对称,连接AE ,ME ,延长CB 到点F ,使得BF =DM ,连接EF ,AF . ⑴依题意补全图1; ⑵若DM =1,求线段EF 的长; ⑶当点M 在CD 边上运动时,能使△AEF 为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此时tan ∠DAM 的值. 图1 D M 备用图 D C B A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知识 ㈠、数与代数A、数与式: 1、有理数 有理数:①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②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数轴:①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数轴。②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③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外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与原点距离相等。④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绝对值:①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②正数的绝对值是他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有理数的运算: 加法:①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把绝对值相加。②异号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③一个数与0相加不变。 减法: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法:①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②任何数与0相乘得0。③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除法:①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一个数的倒数。②0不能作除数。 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次数。 混合顺序:先算乘法,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2、实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3、代数式 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合并同类项:①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②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③在合并同类项时,我们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整式与分式 整式:①数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单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②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③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整式运算: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幂的运算:AM+AN=A(M+N) (AM)N=AMN (A/B)N=AN/BN 除法一样。 整式的乘法: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整理版)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完整版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2 b b ac a -±-,其中△=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③以a和b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x2-(a+b)x+ab=0。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含解析

(专题精选)初中数学代数式难题汇编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多项式2a 2b ﹣ab 2﹣ab 的项数及次数分别是( ) A .2,3 B .2,2 C .3,3 D .3,2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根据这个定义即可判定. 【详解】 2a 2b ﹣ab 2﹣ab 是三次三项式,故次数是3,项数是3. 故选:C.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这些单项式中的最高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2.下列各运算中,计算正确的是( ) A .2a?3a =6a B .(3a 2)3=27a 6 C .a 4÷a 2=2a D .(a+b)2=a 2+ab+b 2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A 、2a ?3a =6a 2,故此选项错误; B 、(3a 2)3=27a 6,正确; C 、a 4÷a 2=a 2,故此选项错误; D 、(a+b )2=a 2+2ab +b 2,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积的乘方运算以及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完全平方公式、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等知识,正确化简各式是解题关键. 3.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 A .632a a a ÷= B .325()a a = C .=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幂的乘方、二次根式的加法和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计算. 【详解】 解:A 、a 6÷a 3=a 3,故不对;

B 、(a 3)2=a 6,故不对; C 、和不是同类二次根式,因而不能合并; D 、符合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正确. 故选D .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a 2+a 3=a 5 B .a 2?a 3=a 6 C .(a 2)3=a 6 D .(ab )2=ab 2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A.a 2与a 3不是同类项,故A 错误; B.原式=a 5,故B 错误; D.原式=a 2b 2,故D 错误; 故选C. 考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合并同类项;同底数幂的乘法. 5.如果多项式4x 4+ 4x 2+ A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A 不可能是( ). A .1 B .4 C .x 6 D .8x 3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逐一判断各个选项,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4x 4+ 4x 2+1=(2x+1)2, ∴A=1,不符合题意, ∵4x 4+ 4x 2+ 4不是完全平方式, ∴A=4,符合题意, ∵4x 4+ 4x 2+ x 6=(2x+x 3)2, ∴A= x 6,不符合题意, ∵4x 4+ 4x 2+8x 3=(2x 2+2x )2, ∴A=8x 3,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完全平方式的定义,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6.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 .236()a a = B .222()x y x y +=+ C .01)1= D .61200 = 6.12×10 4 【答案】B 【解析】

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 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 +b )(a -b )=a 2-b 2;②(a ±b )2=a 2±2ab +b 2;③(a +b )(a 2-ab +b 2)=a 3+b 3; ④(a -b )(a 2+ab +b 2)=a 3-b 3;a 2+b 2=(a +b )2-2ab ;(a -b )2=(a +b )2-4ab 。 2. 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 ×a n =a m +n ;②a m ÷ a n =a m -n ;③(a m )n =a mn ;④(ab )n =a n b n ;⑤(a b )n =n n a b ; ⑥a -n = 1n a ,特别:()-n =()n ;⑦a 0 =1(a ≠0)。 3. 二次根式 ①( )2=a (a ≥0);② =丨a 丨;③ = × ;④ = (a >0,b ≥0)。 4. 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 ,b 分别为向量a 和向量b ) |a+b|≤|a|+|b|;|a-b|≤|a|+|b|;|a|≤b<=>-b≤a≤b ; |a-b|≥|a|-|b|; -|a|≤a≤|a|; 5. 某些数列前n 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 -1)=n 2 ;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 2=n(n+1)(2n+1)/6; 13+23+33+43+53+63+…n 3=n 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6. 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 2 +bx +c =0: ①求根公式是x =2b a -,其中△=b 2-4ac 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2020届 成都初中数学一诊27题汇编

2020届成都初中数学一诊27题汇编姓名:__________ 2020金牛区 如图,在□ABCD中,AB=4,∠B=45°,AC⊥AB,P是BC上一动点,过P作AP的垂线交CD于E,将△PCE翻折得到△PCF,延长FP交AB于H,连接AE,PE交AC于G. (1)求证:PH=PF; (2)当BP=3PC时,求AE的长; (3)当2 AP AH AB =?时,求AG的长. 2020高新区 如图,在△ABC与△EBD中,∠ABC=∠EBD=90°,AB=6,BC=3 ,EB= ,BD AE与直线 CD交于点P. (1)求证:△ABE∽△CBD; (2)若AB∥ED,求tan∠P AC的值; (3)若△EBD绕点B逆时针旋转一周,直接写出线段A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020锦江区 如图1,在矩形ABCD 中,点P 是BC 边上一点,连接AP 交对角线BD 于点E ,BP =BE . 作线段AP 的中垂线MN 分别交线段DC ,DB ,AP ,AB 于点M ,G ,F ,N . (1)求证:∠BAP =∠BGN ; (2)若AB =6,BC =8,求 PE EF 的值;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连接CF ,求tan ∠CFM 的值. 2020武侯区 如图,已知AC 为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点P 是平面内不与点A ,B 重合的任意一点,连接AP ,将线段AP 绕点P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PE ,连接AE ,BP ,CE . (1)求证:△APE ∽△ABC ; (2)当线段BP 与CE 相交时,设交点为M ,求 BP CE 的值以及∠BMC 的度数; (3)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3,AP =1,当点P ,C ,E 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BP 的长. 图1 图2 备用图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新版)

中考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 1. 2.当x=3时,函数y= 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10的对称轴是x=3.

(1,2). 6.抛物线 2)1(2 1 2+-= x y 的顶点坐标是7.反比例函数x y 2=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60°+ cos 2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知识点7:圆的基本性质 1.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2.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 3.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5.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6.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7.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一个圆. 8.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018-12-05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

北京各区初中一模数学分类汇编27题及答案#优选、

2018北京各区初中一模数学分类汇编27题及答案 平谷 27.在△ABC 中,AB=AC ,CD ⊥BC 于点C ,交∠ABC 的平分线于点D ,AE 平分 ∠BAC 交BD 于点E ,过点E 作EF ∥BC 交AC 于点F ,连接DF . (1)补全图1; (2)如图1,当∠BAC =90°时, ①求证:BE=DE ; ②写出判断DF 与AB 的位置关系的思路(不用写出证明过程); (3)如图2,当∠BAC=α时,直接写出α,DF ,AE 的关系. 西城27.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将射线AB 绕点A 顺时针旋转α,所得射线与线段BD 交于点M ,作CE AM ⊥于点E ,点N 与点M 关于直线CE 对称,连接CN . (1)如图,当045α?<

延庆27.如图1,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E ,过点B 作BF ⊥DE 于点F ,连接FC . (1)求证:∠FBC =∠CDF . (2)作点C 关于直线DE 的对称点G ,连接CG ,FG . ①依据题意补全图形; ②用等式表示线段DF ,BF ,CG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海淀27.如图,已知60AOB ∠=?,点P 为射线OA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交OB 于点E ,点D 在AOB ∠内,且满足DPA OPE ∠=∠, 6DP PE +=. (1)当DP PE =时,求DE 的长; (2)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请判断是否存在一个定点M ,使得DM ME 的 值不变?并证明你的判断. 图1 备用图 F D E C B A F D E C B A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初中数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实数 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 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

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叫a的平方根,a叫a的(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 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完整)初中数学各种公式(完整版)

数学各种公式及性质 1.乘法与因式分解 ①(a+b)(a-b)=a2-b2;②(a±b)2=a2±2ab+b2;③(a+b)(a2-ab+b2)=a3+b3; ④(a-b)(a2+ab+b2)=a3-b3;a2+b2=(a+b)2-2ab;(a-b)2=(a+b)2-4ab。2.幂的运算性质 ①a m×a n=a m+n;②a m÷a n=a m-n;③(a m)n=a mn;④(ab)n=a n b n;⑤(a b )n= n n a b ; ⑥a-n=1 n a ,特别:()-n=()n;⑦a0=1(a≠0)。 3.二次根式 ①()2=a(a≥0);②=丨a丨;③=×;④=(a>0,b≥0)。 4.三角不等式 |a|-|b|≤|a±b|≤|a|+|b|(定理); 加强条件:||a|-|b||≤|a±b|≤|a|+|b|也成立,这个不等式也可称为向量的三角不等式(其中a,b分别为向量a和向量b) |a+b|≤|a|+|b|;|a-b|≤|a|+|b|;|a|≤b<=>-b≤a≤b ; |a-b|≥|a|-|b|;-|a|≤a≤|a|; 5.某些数列前n项之和 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1*2+2*3+3*4+4*5+5*6+6*7+…+n(n+1)=n(n+1)(n+2)/3;6.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方程:ax2+bx+c=0: ①求根公式是x 24 b b ac -±-△=b2-4ac叫做根的判别式。 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注意:当△≥0时,方程有实数根。 ②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x1和x2,则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为a(x-x1)(x-x2)。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