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生物论文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地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地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地目地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地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地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

1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前者是种地生物量,后者是群落地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地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地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地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地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地基础.

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地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地年龄、一定地面积上所生长地全部干物质地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地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地:一是在全球或区域地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地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地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地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地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地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地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地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

森林生态系统地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地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地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地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地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地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地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地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地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地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并未引起人们地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地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地碳源和碳汇地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

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地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地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地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地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地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地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地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地生物量

及其分布格局.目前,在我国有关研究者对几十种树种地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最多地是杉木、松类、栎类、桉树类、其它阔叶树以及竹类和灌木等.

3 林分生物量地测定方法

生物量地传统研究方法有二氧化碳平衡法、微气象场法和收获法.

二氧化碳平衡法是将森林生态系统地叶、枝、干和土壤等组分封闭在不同地气室内,根据气室内CO2浓度变化计算各个组分地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进而推算出整个生态系统二氧化碳地流动和平衡量.

微气象场法则与风向、风速和温度等因子测定相结合,通过测定从地表到林冠上层CO2浓度地垂直梯度变化来估算生态系统CO2地输入和输出量.

前2种方法地优点在于可直接测定森林群落地总初级生产力和净初级生产力;缺点在于设备昂贵、尺度转化复杂,而且难以将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地呼吸量从土壤呼吸量中分开,因此难以估算地下部分地净第一性生产力.

直接收获法是全球普遍采用地研究方法,也是对陆地群落和森林最切实可行地方法.森林收获法可以大致分为3类:皆伐法、平均木法和相对生长法.

皆伐法是将一定单位面积内地林木,逐个地伐倒后测定其各部分(树根、树干、枝、叶)地鲜重,再换算成干重,将各部分地重量合计,即为单株树木地生物量.将每个单株生物量相加,得到林分地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物地生物量测定常在一定范围地样方上采用这个办法,皆伐法地精度高,但花费时间和人工多,一般很少采用,可结合伐区作业进行.

平均木法是根据样地每木调查地资料计算出所有立木地平均胸高断面积和平均树高,选出代表该样地最接近这个平均值地数株标准木,伐倒后求出平均木地生物量,再乘以该林分单位面积上地株数,得单位面积上林分乔木层地生物量.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分析进展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生物论文 森林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地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地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地目地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地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地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 1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地总重量,前者是种地生物量,后者是群落地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地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地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地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地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地基础. 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地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地年龄、一定地面积上所生长地全部干物质地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地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地:一是在全球或区域地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地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地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地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地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地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地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地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地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

森林生态系统地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地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地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地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量地研究进展 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地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地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地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地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地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地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并未引起人们地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地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地碳源和碳汇地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地研究. 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地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地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地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地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地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地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地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地生物量

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主要技术规定

附件2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生物量模型建立暂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任务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目的是制定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计量标准,为评价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的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同时,增加森林枯落物储量调查建模,结合森林生物量,以满足森林碳汇现状与碳汇能力变化估算需要。 主要任务是通过采集所需的乔木、灌木、草本和枯落物等建模样本,建立森林生物量和枯落物储量模型,实验测定相应的固碳系数和储能系数。 第二条主要内容 (一)样本采集。包括乔木层(含竹类、下木,下同)、灌木层、草本层3个层次的生物量样本及枯落物层储量样本。 (二)系数测定。实验测定样品的含水率、含碳系数与储能系数。 (三)模型建立。森林生物量分别按乔木、竹类、灌木和草本建立回归模型,其中乔木和竹类建立单木回归模型,灌木建立

单木或样方回归模型,草本建立样方回归模型。枯落物储量按样方建立回归模型。 第三条建模单元 (一)乔木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参照原农林部标准立木材积表(LY208-77)的分区和树种(组)确定。竹类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按散生、丛生竹种类型,分毛竹类、刚竹类、其他散生竹类、簕竹、绿竹、其他丛生竹类确定建模单元。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建模单元原则上在森林植被群落内按建群种确定。枯落物储量建模单元原则上按森林的优势树种(组)确定。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在上述原则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自需求,并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细化乔木、竹类、灌木、草本和枯落物建模单元。 第四条精度要求 (一)回归模型精度。乔木和竹类生物量模型精度在90%以上,灌木和草本生物量模型精度在85%以上,枯落物储量模型精度80%以上。 (二)系数测定精度。含水率、含碳系数和储能系数的实验测定精度要求在98%以上。 第二章样本采集 第五条前期准备 生物量建模承担单位根据本暂行办法编制操作细则,制定工

生物量测定方法

生物量测定方法 1树木生物量测定方法 1.1树木生物量的组成 一木树的生物量可以分为地下及地上两部分,地下部分是指树根系的生物量(WR);地上部分主要包括树干生物量(WS)、枝生物量(WB)和叶生物量(WL)。在生物量的测定中,除称量各部分生物量的干重量外,有时还要计算它们占全树总生物量干重的百分数,此百分数称为分配比。树干占地上部分的分配比最大(一般为65~70%),而枝叶部分的分配比约各占15%左右。 与材积测定相比,生物量测定的对象更为复杂,测定的部分也多,因而使得生物量的测定工作即复杂又困难。但是树木生物量与树木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为树木生物量测定提供了依据。在树木生物量测定中,树冠量的大小与形状对枝、叶量的多少有着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研究反映冠形和冠量的因子,常用的因子有冠长率、树冠圆满度、树冠投影比等因子,这些因子的意义如下: ⑴冠长率是冠长与树高之比 ⑵树冠圆满度是冠幅与冠长之比。用以表明树冠的圆满程度,此值愈大愈圆满,反之而树冠狭长。 ⑶树冠投影比是冠幅与胸径之比。用以表明树木营养面积的相对大小,此值愈大则树木占有的相对空间愈大。 上述这些因子在枝叶生物量测定、估计及分析比较中起着较大的辅助作用。而且,这些因子与胸径、树高等测树因子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为利用测树因子直接估测树木生物量提供了依据。 1.2树木生物量鲜重和干重的测定 树体在自然状态下含水时的重量称为鲜重,它是砍伐后立即称量的重量。干燥后去掉结晶水的重量称为干重。在外业中只能测得树木的鲜重,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将鲜重换算为干重,最常用的换算方法是计算树木的干重比(),即, 而(11-8) 式中可用取样测定获得。 (1)树干干重的测定方法 ①木材密度法 所谓木材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单位:g/cm3或kg/m3),习惯上以单位体积木材的重量表示木材密度。严格的说,质量与重量有着本质不同,质量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为物体惯性的尺度,系一恒量,单位为克;重量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质量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单位为克。仅纬度45海平面处物体的质量与重量数值相等,若物体所处空间或地理位置变化,则重量也随着变化,但变化极少,在应用上一般可以忽略,而将质量和重量的数值视为相等。因此单位体积的质量和重量也视为相等(成俊卿,1985,木材学)。根据含水状况不同,木材密度通常分为四种: a.基本密度=绝干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 b.生材密度= 生材质量/生材(或饱和水)体积 c.气干密度= 气干材质量/气干材体积 d.绝干密度= 绝干材重/绝干材体积 以上四种木材密度以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两种最为常用。基本密度常常用于树干干重的计算,气干密度常泛指气干木材任意含水率时的计算,因所处地区木材平衡含水率或气干程度不同,并有一个范围,如通常含水率在8-20%时试验的木材密度,均称为气干密度。在我国常将木材气干密度作为材性比较和生产应用的基本依据。木材密度测定方法通常有:直接量测法、水银测容器法、排水法、快速测定方和饱和含水率法,具体测定方法详见木材学(成俊卿,1985,木材学)。在木材密度已知的条件下,计算

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遥感在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中的应用 3 何红艳 郭志华 33  肖文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1) 摘 要 生物量是地表C 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量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区域乃至 全球的C 平衡。森林作为地球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在大的空间尺度上,遥感技术是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有效手段。T M 、AVHRR 、S AR 等数据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在森林生物量估算方面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时,所采用的数据源不同,分析方法也不相同,主要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模拟等。随着测定不同空间、时间和波谱分辨率的各种传感器的广泛使用,以及生物量遥感估算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算研究必将向前迈进一大步。 生物量;遥感;神经网络;数学模型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7)08-1317-06Appli ca ti on of re m ote sen si n g i n forest aboveground b i oma ss esti m a ti on.HE Hong 2yan,G UO Zhi 2hua,X I A O W en 2fa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 ent and P rotection,Ch inese A cade m y of Forestry,B eijing 100091,China ).Chinese Journa l of Ecology ,2007,26(8):1317-1322. Abstract:B i omass is an i m portant variable in many ecol ogical and envir on mental models,and its large scale esti m ati on would be hel pful t o understand the gl obal C balance .Forest p lays an i m 2portant r ole in the gl obal carbon budget because it deter m ines the dyna m ics of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but the measure ment of its abovegr ound bi omass involves extensive field surveys .On large regi onal scale,using satellite data is an effective way t o esti m ate forest bi omass .Up t o now,T M ,AVHRR ,radar data and the fusi on of multi p le satellite data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f orest bi o 2mass esti m ati on .During esti m ating with satellite data,different mathe matic methods may be re 2quired if the data s ources are different .The main methods for the esti m ati on are correlati on analy 2sis,regressi on analysis,neural net w ork,and other mathe matic models .Ne w instru ments with different res oluti on in s patial,te mporal and s pectru m are devised f or the relatively reliable deter 2m inati on of f orest abovegr ound bi omass .W ith the devel opment and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for bi omass esti m ati on by using re mote sensing data,great p r ogress will be achieved in the research of forest bi omass on large scales .Key words:bi omass;re mote sensing;neural net w ork;mathe matical model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021100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0590383)、国家科技十一五攻关计划项目(2006037002027)和国家林业局重点试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33通讯作者E 2mail:guozh@caf .ac .cn 收稿日期:2006209230 接受日期:2007205205 1 引 言 作为生态和环境应用研究的重要变量之一,生物量的长期定位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平衡的认识 和理解(Field et al .,1995;Fang et al .,2001;方精云 等,2002)。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居重要地位,对陆地生物圈和其它地表过程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的有效估算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利用遥感进行森林生物量估算是基于植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实现的。这是因为:不同植物及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反射光谱曲线形态和特征不同;并且,病虫害、灌溉和施肥等条件的不同 也会引起植物反射光谱曲线的变化(彭少麟等,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7,26(8):1317-1322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

第22卷 第5期世 界 林 业 研 究Vol.22 No.5 2009年10月World Forestry Research Oct12009 我国的森林生物量研究3 马 炜 孙玉军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摘要:论述了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乔木层、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以及区域尺度的生物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直接收获法、回归模型、平均换算因子法等常见的森林生物量估测方法。 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在研究重点分布、基础数据采集以及空间尺度转换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森林生物量研究在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模型估算,粗木质残体,尺度转换,遥感反演 中图分类号:S7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41(2009)05-0071-06 Forest B i oma ss i n Ch i n a Ma W ei SunYujun (The Key Laborat ory for Silviculture and Conservati on of M inistry of Educati o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jing100083,China) Abstract:Forest bi o mass has great research and app licati on value in f orest ecol ogical syste m.Con2 cep ti on,significance and devel opment hist ory of China’s f orest bi omass were exp lained.Extra e m2 phasis was p laced on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orest bi omass in China.An intr oducti on was made on the researches including dom inant s pecies,vegetati on,litter,coarse,r oot and regi onal scale bi omass esti m ati on as well.Some common forest bi omass esti m ati on methods were su mmarized, such as harvest,regressi on model,and bi omass-expansi on-fact or equati on.There still existed s ome shortages in forest bi omass research in China,i.e.in dis p r oporti on of study field,the collec2 ti on of basic data and the scaling-up of measure ment.Finally,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forest bi o2 mass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forest bi omass,esti m ati on model,coarse woody debris,scaling-up, re mote sensing inversi on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近十几年来,其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础数据用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以及揭示森林生态系统能量平衡和养分循环等功能过程的变化规律[1-2]。森林生物量已成为量度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并为生态系统的碳汇和碳素循环研究提供关键数据,在碳循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3-5]。目前国际林联(I U FRO)在《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大纲》中已将森林生物量列为最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6]。 我国植被生物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乔木、林下植被、凋落物、粗木质残体、根系等生物量进行了大量估测,开拓了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气候带与区域尺度生物量等研究领域。目前,我国森林生物量已经有了大量点上的分散资料的积累,这 3收稿日期:2009-05-23 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林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948)(2008-4-48);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基于树木生长的森林碳储量模型(2006002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碳循环研究(30571492)作者简介:马炜(1985-),男,福建龙岩人,硕士,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监测与评价研究,E-mail:bright m a wei@https://www.doczj.com/doc/1a9254700.html, 通讯作者:孙玉军,E-mail:sunyj@https://www.doczj.com/doc/1a9254700.html,.an

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

第42卷第5期 2006年5月林业科学SCIE NTI A SI LVAE SI NIC AE V ol 142,N o 15May ,20063种沙漠植物地上部分形结构与生物量的自相似性 李伟成1 盛海燕2 潘伯荣3 常 杰4 (1.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杭州310012; 2.杭州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杭州310005; 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830011; 4.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310029) 摘 要: 应用自相似原理,分别研究极干旱地区塔克拉玛干腹地和吐鲁番盆地地下水浇灌区柽柳、梭梭和沙拐枣植株的地上分形结构与各自地上部生物量的关系。通过分析3种植物的枝长、冠幅和体积与地上部生物量之间的统计自相似性,发现在统计拟合精度上自相似模型不如BP 神经网络模型,但分析植株生长的地域性差异时,缺少像分形维数这样的定量化描述。 关键词: 沙漠植被;地上部生物量;分形;自相似;BP 神经网络模型 中图分类号:Q948;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488(2006)05-0011-06 收稿日期:2004-08-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N o.90202019。 Self 2Similarity R elationship betw een Component of Shoot and Biomass of Three H ungriness Plants Li W eicheng 1 Sheng Haiyan 2 Pan Borong 3 Jie 4 (1.China National Bamboo Research Center Hangzhou 310012;2.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 Institute Hangzhou 310005; 3.Xinjiang Institute o f E cology and G eography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 Ulmuqi 830011; 4.College o f Life Science ,Zhejiang Univer sity Hangzhou 310029) Abstract : Function y =ax b maybe can disclos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hoot fractal structure and above 2ground biomass of hungriness plant in T aklamakan Desert com pared with Turpan Basin.Desertification and salinized soil ,the tw o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s ,annoyed human in willful persecution.Especially ,this phenomenon is m ore obvious in the second largest desert T aklamakan ,which lies in T arim Basin.This research note aims to use the theory of self 2sim ilar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oot fractal structure and each biomass of hungriness plant in T aklamakan Desert ,exert the fractal dimension (FD )to explain the capability of spatial occupation of these three plants.Three hungriness plants (Tamarix spp.,Haloxylon ammodendron and Calligonum mongolicum )are chosen and the statistical self 2sim ilarity (SS M )characters am ong shoot ,branch and above 2ground biomass are analyzed in this study.Based o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statistical self 2sim ilarity between the length of branches ,crown width ,external v olume and shoot biomass ,a fractal m odel on calculating shoot biomass is built.When the source data are not unifor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mulative outcomes of SS M w orse than BP neural netw ork m odel (NNM )that the values of χ22test are not up the con fidence interval too.SS M can be used for one method in measuring the biomass with the data of small variance and im ply the capacity of spatial occupancy with the FD.It is practicable that this growth m odel using biomass of some segments of one whole plant to estimate the shoot biomass in the arid and sem iarid regions where vegetation is sparse ,ecosystem is flimsy and building the man 2made vegetation area is difficult.W e em phasize that the ecological scale in this paper is of individual significance. K ey w ords : hungriness plant ;above 2ground biomass ;fractal ;self 2sim ilarity ;BP neural netw ork m odel 目前,荒漠化与盐碱化是人类面临的2个环境问题,在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表现得尤其突出(陶玲等,2001;李伟成等,2003)。塔克拉玛干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气候极度干旱,因此一些抗热、抗寒、抗强碱的优良固沙先锋植物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潘伯荣等,1994;陶玲等,2001)。柽柳(Tamarix spp.)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分布的灌木,具有强大的固定流沙和耐盐碱能力;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是我国干旱荒漠区的优良固沙植物,是荒漠濒危类3级国家保护植物(陶玲等,2001);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以其独特的生活型、表型特征和薪柴、饲用、固沙、蜜源等经济特点,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上述3种植物具备了荒漠先锋种的生理、形态特征(潘伯荣等,1994;陶玲等,2001),是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自从Burrough (1981)将Mandelbort (1979)提出的分形和分维概念应用到自然生态和环境学科领域以来,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不同林分林下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生物量研究 摘要:对承德市山区土壤含水率与不同林分林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种森林群落类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低顺序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落叶松中龄林>落叶松幼龄林>油松成熟林>油松幼龄林,其林下草本层的地上生物量表现为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大于油松纯林、落叶松纯林,在纯林中也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生物量增大。对土壤含水率与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林下草本植被在林分处于幼龄林时期,土壤含水率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林分的成熟,土壤含水率虽然增加,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促进作用逐渐丧失。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虽然较高,但对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却产生了抑制作用。 关键词:林下植被;土壤含水率;生物量;多样性 abstract:therelationshipofsoilmoisturewithbiomassandspeciesdiversityofundergrowthvegetationinmountainousareaofchengdecitywas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soilmoistureinthe5forestst

andsrankedfromhightolowaslarixgmelinii(rupr.)rupr.-pinustabulaeformiscarr.mixedforest,middle-agedforestofl.gmelinii,youngforestofl.gmelinii,matureforestofp.tabulaeformis,youngforestofp.tabulaeformis.theabovegroundbiomassofunderstoryherbaceouslayerinl.gmellini-p.tabulaeformismixedforestwas greaterthanthatinpurep.tabulaeformisforestorl.gmelliniforest.thebiomassincreasedwiththeincreaseofsoilmoistureinpureforests.correlationanalysisonsoilmoistureand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sdiversityshowedthatsoilmoisturepromotetheincreaseofonunderstoryherbaceousspecie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生物论文 森林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摘要: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目的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的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森林;生物量;生态系统 1 森林生物量 生物量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一种或数种生物有机体的总重量,或者一个群落内所有生物有机体的总重量,前者是种的生物量,后者是群落的生物量。生物量实质是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上通过同化器官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和能量。群落生物量的多少,反映了群落利用自然潜力的能力,是衡量群落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础。 森林生物量是近代林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内容,它是指各种森林在一定的年龄、一定的面积上所生长的全部干物质的重量,它是森林生态系统在长期生产与代谢过程中积累的结果。森林生物量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数据,主要有3个研究目的:一是在全球或区域的尺度上通过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地理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气候因子、植物群落分布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估算地球生物圈的承载能力。森林具有减缓温室效应的作用,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与森林碳汇功能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二是在生态系统的尺度上,某一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的分布格局和机理可用来揭示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维持持久林地生产力和健康

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生理要素和外在生态条件,为评价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森林生物量作为可再生的生物能源,通过生物技术措施来提高短轮伐期能源林的生物产量和生产力水平、能源林收获与加工贮存以及能源转换利用等技术,均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最早有关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报道,德国几种森林的枝叶掉落物和木材重量的测定。后来在研究森林自然稀疏问题时,探讨了森林的初级生产量。1944年,Kittredge利用叶重和胸径的拟合关系,成功地拟合了白松等树种预测叶量的对数回归方程。但这些研究都是局限于少数树种局部地段针对某项目的独立研究,总体上来说,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关心生态系统到底能为人类提供多少有机物,世界上开始重视对森林生物量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碳循环研究得到重视,研究者将以往在斑块水平的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和生物量数据,扩展到景观、区域乃至全球的空间尺度上,从而科学地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大气中发挥的碳源和碳汇的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我国生物量研究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少数学者在部分地区对为数不多的树种开展了生物量测定和研究工作,以后的数十年里发展迅速。潘维俦等对杉木人工林的研究,冯宗炜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研究,以及李文华等对长白山温带天然林的研究,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在人工林和天然林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冯宗炜采用特征木调查与分层切割等方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全国不同森林类型的生物量

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_杨存建

第24卷 第3期 2005年5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 ICAL RESEARCH V o l 124,N o 13M ay ,2005 收稿日期:2004-06-28;修订日期:2004-1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61007)、科技部863项目(2002a135230)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 (CX10G -E01-02-03)、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03ZQ026-032)资助 作者简介:杨存建(1967-),男,四川成都人,研究员。现主要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杨存建1,2,3,刘纪远2,黄河1,许辉熙1,党承林3 (11四川师范大学遥感与GIS 应用研究中心,成都610068;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1云南大学地植物学与生态研究所,昆明650018) 摘要:以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为例,对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遥感地学数据之间 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林业固定样地数据计算出各样地的森 林植被生物量,并建立其GIS 数据库。然后,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并对遥感图像进行 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以及植被指数的计算来产生其派生数据。其次,将样地数据、遥感数 据及其派生数据,地形和气象数据转换到统一的坐标系和投影下,并将其内插为30米分辨率 的格网数据。最后,进行样地森林植被生物量与其遥感地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该分析 表明,森林植被的生物量与年降雨量和第二主成分在0101的水平上相关显著,而与中红外植 被指数、LA N DSA T T M 5、缨帽变换的亮度、湿度以及第一主成分在0105的水平上相关显 著。其中,与年降雨量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1308;其次是与第二主成分,达到-01231;再 次是与中红外植被指数和L A NDSA T T M 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203和-01201。 关 键 词: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遥感地学数据;相关性分析 文章编号:1000-0585(2005)03-0473-07 1 前言 在植被的遥感应用方面,较多的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植被的分类[1,2] 、农作物的种植分区[3]、农作物的长势监测[4]、农作物的估产[5]、植物N PP 的估算[6],以及植物叶面积指数的估算[7]。植被生物量的遥感估算研究是植被遥感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方面,国外已有学者进行了植被生物量与遥感数据及其派生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已有研究表明,生物量与SAR 的后向散射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其生物量的饱和点大约在每公顷40~60吨[8]。JERS-1/SAR 的后向散射数据与皆伐迹地上更新起来的热带次生林的生物量的相关性为0177,而与择伐经营后所更新起来的热带次生林的相关性较低[9]。也有研究表明,放牧草地生物量与T M 缨帽变换的绿度指数、湿度指数以及植被指数和红光波段(TM 3)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其复相关系数在0162到0167之间[10]。H 1Ikeda 和K 1Okam oto 等的研究表明,NDVI 的累计值与光合产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TM 4/T M5的光谱指数估算生物量,其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0175,用T M2/TM 3的光谱

生物量计算新方法-唐守正

生物量数据是研究林业和生态问题的基础数据,而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它既能表明森林的经营水平和开发利用价值,又能反映森林及其所在环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上的复杂关系。 早在2009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78.11亿吨。这是我国首次对外公布的全国性森林碳储量数据,由此填补了我国在国际上的一项空白。2010年,我院举行了中国森林生态服务评估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另一研究结果: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总量为157.7亿吨。这也是我国首次公布的全国生物量数据。这两项数据,全面评估了我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物质和价值量,为构建我国林业三大体系、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客观反映了我国森林在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中所做出的贡献,为我国树立大国形象,以及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这些数据的获得,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院士、我院专家唐守正研究员率领的科研团队的长期研究结果。自1995年始,唐守正院士率领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在林业部重点基金、国家自然基金、948、国家林业局专项基金等项目的陆续支持下,开展了森林生物量估算模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形成了“与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的研究成果,本成果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首次提出了非线性模型联合估计方法,有效解决了各维量模型之间不相容的问题。首次对干物质率法和密度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了生物量样品的密度和干物质率估计的最佳方法,证明在通过样品的密度和干物质率来计算全树的平均密度和干物质率的两种方法中,加权法优于直接回归法,提出了树干、树冠部分生物量外业测定时最好分别采用密度法、干物质率法。 据研究主要参加人我院资信所张会儒研究员介绍,森林生物量的测定和估计是当代林业生产和科研的热点问题,立木生物量是森林生物量的主体,它的优化模型尚不系统,之前在我国基本处在空白状态。“与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研究成果的获得,对规范我国森林生物量调查评价技术、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在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将发挥十分重大的作用。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基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应用“与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成果中提出的技术线路和方法,进行了我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评估。成果除了在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外,还在广东、贵州等部分省区的森林资源监测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为结合森林资源调查编制森林生物量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为计量森林生态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森林生物量估测模型研究的深入发展。 张会儒研究员介绍说,在东北天然林区及南方人工林区,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立相容性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的方法,研建了我国南、北11个树种(组)的二元和多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非线性模型联合估计方法,解决了生物量调查用表中的相容性和规范性问题。由此编制的生物量表解决了长期以来调查表中分量和总量不相容的问题。提出了生物量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了模型的拟合效果、统计性能和预估的准确性。在模型中引进了材积因子,提高了模型的估计精度。将自适应树高曲线引入生物量模型,实现了由通用性向局部应用的转换。模型精度达到了总量和树干及木材生物量总相对误差±5%以内,平均相对误差±1%以内,预估精度达到了90%以上;树皮、树冠、枝和叶的平均相对误差在±8%以内,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成果具有明显创新性,在同类研究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在2002年和2007年开展的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生态状况监测工作中,利用“与森林资源调查相结合的森林生物量测算技术”中的杉木、马尾松和阔

遥感提取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利用遥感提取森林生物量的方法综述 一、引言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森林生物量是整个森林生态系统运行的能量基础和营养物质来源,是研究生物生产力、净第一性生产力、碳循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因此对森林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的不断发展,对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已经从小范围、二维尺度的传统地面测量发展到大范围、多维时空的遥感模型估算。遥感不仅可以为预测生物量的模型提供数据,而且可以直接用于生物量的估算和制图。 二、利用遥感提取生物量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遥感的生物量估算模型也逐渐由传统的经验模型向机理模型转变。机理模型是建立在植被辐射的吸收、反射与辐射在植被冠层和大气的传输过程以及影响森林生产力的生态学因子之上的。 最初,人们用LandsatMSS来监测植被的叶面积指数和活体生物量。后来,更多的是利用Landsat TM和NOAA A VHRR数据来监测植被生长和生物量。如结合地面调查和TM、A VHRR数据,对数百万平方公里欧洲森林生物量的成功估算,利用TM数据对美国Colorado矮草草原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对美国EastMaryland落叶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的估算等。近年来,各种星载和机载SAR 数据己被广泛用于估算陆地植物生物量,生物量估算己成为SAR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卫星遥感使人们能在大陆甚至全球尺度上监测自然资源。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和北方针叶林区。 与传统的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遥感方法可快速、准确、无破坏地对生物量进行估算,对生态系统进行宏观监测。研究者可以利用遥感的多时相特点定位分析同一样区一段时间后的非干扰变化,使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轻而易举,使动态监测成为可能。且RS、GIS技术的集成推动了生物量遥感估算的进程,在GIS环境下实现包括RS信息在内的多种信息的复合,建立生物量遥感模型。利用GIS技术将高时相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如NOAA / A VHRR数据、TM 图像和各种观察数据集成在一起,基本上实现了区域尺度甚至全球尺度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动态监测。这一技术体系包括生物量遥感参数模型和生物量遥感机理模型。 生物量遥感估算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的生物量遥感估算是利用单波段进行研究,如Prince和Goward研究认为,地上生物量与植物生长季内最小的可见光反射率存在着负相关,从而建立了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的统计模型: =ρ W 7166.2- ) ( 61 . 式中,W为地上生物量;ρ为生长季A VHRR第一通道的最小值。利用单通道来 估算生物量,运算简便。但其受大气、土壤、传感器性能、太阳角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强烈,估算精度较差。 第二阶段是利用植被指数来估算生物量,因其方法简便、估算精度较高而广为应用,从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的TM、MSS数据等到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NOA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