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观点与资料的统一作了引申发挥,并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和“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新的拓展,而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独立完成两卷《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80年代,他在总结以往中国哲学史研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主动、大胆地走出政治化思维的藩篱,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作了新的诠解,提出了阶级观点和民族观点的统一、“学院式”研究法和“书院式”研究法及“双译法”等,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作了更高的综合,他也因此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总之,冯友兰在他长达四分之三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方法及方法论始终是他关注的中心。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是他成就“三史”“六书”的重要前提,也是他始终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前沿并成为领军人物的关键。

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法、西方哲学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的融会贯通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主流是援引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20年代,冯友兰先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后期开始转向新实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50年代至晚年大体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早期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基本上沿着胡适用西方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以改造传统哲学方法的方向。胡适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为其方法论的核心,倡导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统一,主张杜威的“科学实验室的态度”(“实验的方法”)、“历史的态度”(“历史的方法”),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拿证据来”的原则,将科学方法、逻辑方法和哲学方法统而为一。胡适主要是通过清代朴学所蕴涵的具有实证精神的“汉学”方法来接引他的美国教师杜威的实用主义的哲学方法或科学方法;这一“接引”,不仅使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方法在中国大行其道,而且也使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更加精密、严格、系统化了,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冯友兰既受到胡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影响,又接受杜威和詹姆士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的浸染,所以,一开始他也把求实、求真、存疑的科学方法作为治学的根本方法,并高度称赞西方科学理性追求清楚的思想和科学的真实性的精神。但是当冯友兰由实用主义转向新实在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就超越了胡适。例如,胡适重“疑古”,冯友兰则由“信古”经“疑古”而达“释古”。胡适重证据的“汉学”,冯友兰则重义理的“宋学”,虽然胡适也不轻义理,冯友兰也不轻考证,但就治中国哲学史而言,“宋学”的方法胜于或高于“汉学”的方法。因为,研究历史上的哲学,若只是停留在解释文字的考证、训诂上,而不进而去了解、体会其义理,就不能算是真切地把握了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尽管冯友兰和胡适都在用现代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方法来改造、提升传统“汉学”与“宋学”,所不同的是胡适主要是依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而冯友兰则

主要是依据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若从他们研究中国哲学史所取得的成果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发展看,冯友兰高于胡适。

西方哲学对冯友兰影响至深至远者,当推新实在主义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这两派共同倡导的逻辑分析方法是西方哲学上千年发展的重要成果,冯友兰称之为西方哲学家”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冯友兰和金岳霖等清华学派的代表把逻辑分析方法引进中国哲学界,确实是一种意义十分重大的科学中的一种,因此可以用史学的方法(不管是传统史学的方法、西方近现代史学的方法,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搜集史料、审查史料、分析史料,通过归纳、分析与综合等而获得哲学史的真实。同时,要理解和把握历史上一个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还要有哲学的眼光和哲学的方法,这样才能跟历史上的哲学家进行真正的对话:看他想些什么,见些什么,说些什么;他是怎样想的,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哪些他没有想,没有说;替他把他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说出来。通过史学的方法和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就可以从过去哲学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的材料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来,并赋予它一个形式上的系统,进而用所能看到的一鳞半爪,恢复一条龙,并且尽可能地符合这条龙的本来面目,以求达到客观、真实、合理的理解。

以现在的学科划分看,作为哲学和史学之综合的哲学史应属于人文科学,既不同于社会科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从冯友兰对哲学史学干斗性质的判定看,中国哲学史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在冯友兰

看来,虽然存在着本然的、客观的中国哲学史,但是哲学史家所写的实然的中国哲学史,却是本哲学史家之“见”所成的中国哲学史,因为哲学史家的主观的见解之中,既包含着理性的、逻辑的成分,也包含情感的、意志的、审美的等非理性的成分,而这恰恰体现了作为人文科学追求精神价值和意义信念的学科特征。所以,冯友兰也特别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史,要通过直觉、诠解的方法,以求历史上哲学家之本“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运用解释学的方法、接受学的方法,精神分析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等等,来理解和体悟历史上哲学家的哲学的真精神。从另一方面说,作为人文科学的中国哲学史,又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相通的,所以,自然科学的假说、观察、实验、推理等实证的、逻辑的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归纳、分析等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用作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因此,以人文科学的方法特别是哲学方法为主,兼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不仅是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应有之意,是中外哲学史研究之实,也是未来治中国哲学史方法的方向。

总之,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冯友兰与20世纪三大哲学思潮的关系看,他的哲学思想始终跟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

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篇二:浅析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

摘要: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本来只能提高人的境界,本来不能使人有对于实际事物的积极的知识,因此亦不能使人有驾驭实际事物的能。”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并不能交给人具体实际的科学知识,但它能提高人的境界。能使人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发现自身更高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了对于哲学的世界的“真际”的领会和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领会和了解解答了人关于如何安身立命的这个人生的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虽无具体只用却又有人生根本的大用。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学说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的精华部分,同时又采取了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的逻辑分析方法,把西方哲学的理性成分与中国人生哲学相结合,从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境界学说。人生境界学说在冯友兰先生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和理解冯先生整个哲学系统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冯友兰先生自己说过,他的哲学是“接着程朱讲的”,是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继承更是发展,因而有助于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此外,人生境界学说还具有富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人生境界学说本身是关注人的学说,是

对人生该何去何从、生命的意义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它关心的事每个人的幸福。因此无论是在冯友兰先生的时代,还是现在的我们乃至未来的大家,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为人生学说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冯友兰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1.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冯友兰先生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传统,对中国古代哲学十分精通。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是组成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其中对他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宋明理学。尤其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其“新理学”哲学体系正是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之上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创新创立起来的。冯友兰先生自己也说过,他的新理学是对程朱理学“接着讲”的,而不是“照着讲”的。是以程朱理学为基础上的,是对程朱理学的巩固,更是对其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冯先生也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禅、名乃至玄学等各家各派的思想,创立出自己独特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即他的“新理学”所涵盖的体系,而人生境界学说则是“新理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其人生境界学说受到了程朱理学的直接的影响。如新理学中的“理、气、道体、大全”等主要概念及其他相关的概念,都是直接来源或是经过改造创新的程朱理学中的概念。

此外,冯友兰先生同时又对西方哲学有着广泛和深刻的了解和研究。西方哲学所采取的的逻辑分析方法是中国哲学中所欠缺的,冯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系统的研究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的

方法,并把它运用于此后自己的哲学体系之中。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和新实在论大师蒙太古都曾经是冯友兰先生的教师,因此在他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中,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新实在论与实用主义的思想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其“人生境界”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冯友兰的“新理学”正是结合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与西方西哲而产生的。是运用了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分析方法、新实在论等观点,对中国传统的理学进行发展创新的结果。新理学所构建起来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其构建的形而上学体系是人生境界学说的直接理论基础。

2.觉解在人生境界学说中的关键性作用

冯友兰先生在自己的人生境界学说中把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人自然就具有的,后两个境界则是需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时也只有后两个境界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人关于如何才能最终达到天地境界而成为与天地合为一体的“圣人”、找到自己的归宿,才正是冯先生构建其形而上学、建立其人生境界学说的目的,也是人生境界学说的价值所在。那么怎么才能提升人生的境界呢?人生的境界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呢?这涉及到对人生境界的制约性因素:觉解的理解。

“...他于作某事时,自觉其是作某事,此是自觉,此是觉。”可见在冯友兰看来,“觉解”中“觉”是自觉的意思。即人的自觉,人自觉自身是在做某事。而“解”是指人对于自己所做的某事的了

解,对自己所做的事的充分理解。

“了解是一种活动,自觉是一种心理状态,所以并不依概念。我们有活动,我们反观而知其是某种活动,知其是怎样一回事。此知虽然是反观底,但亦是了解,不过其对象不是外物而是我们自己的活动而已。我们于有活动时,心是明觉底。有了解的活动时,我们的心,亦是明觉底。此明觉底心理状态,谓之自觉。”从冯友兰的解释来看,我们可以领会到“了解”并不是“自觉”,即“解”和“觉”是相互区别的。了解是一个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的过程是和概念有关的,因此它包含了理性的过程;而自觉则“不依赖于概念”那么自觉或说“觉”是非理性的。对自身活动的了解而达到一种“明觉底心理状态”即是冯友兰所说的“觉解”。它是以自身的活动为了解对象的,对这个对象的“明觉”并没有借助于概念,因此也就不能说明这个对象是什么,对它没有明晰的语言表达。这种“觉解”类似于佛教哲学中的“顿悟”,“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是人在思想上的一瞬之间的质变。而冯先生在对于关于如何“觉解”时,他的方法依旧是采用了“格物”的方式。总的来说,冯友兰在此还是借助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采用了“负的方法”,只是说它不是什么。这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神秘主义的表现。

“觉解”在人生境界学说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原人》中冯先生这样写:“人对宇宙人生底觉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底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

所有底某种境界。”人自觉的做着他所能了解的事情,这事情便对他具有了某种意义。伴随着人对自己所做的理解的不同,意义也随之发生改变。人生的境界也随之变化。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会到,这里的“境界”有其独特的含义。“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在《入楞伽经》中提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佛教中的境界是指“情景”、“环境”,转为“阶段” 六义,是觉悟的程度的意思。而冯友兰先生借用此语是指在通过觉解的过程,对自身所处理的各种事的意义了解,并综合起来的主观精神世界。这区分于通常大家所认识的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而是一个人领会的自己所处理事,人的自身活动对自身的意义所构成的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冯友兰先生的逻辑:由觉解出发,对宇宙人生的不同的觉解形成不同的对人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构成了不同的人生的境界。可以说没有一定程度的觉解也就没有相对应、相关的人生境界的产生,同时,不同的觉解会引起人生境界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觉解,是构成人生境界的关键性因素。

3 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的内部构成

由“觉解”出发所阐释出来的人生境界,既不同于佛教原义中的“境界”,也非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境界”,它与“人生”二字相搭配,共同构成了“人生境界”的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它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的觉解,换句话说,即是人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交往的意义的理解和领会。这种“意义”的领会也是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是在怎样的程度上满足了什么样程度的需要

的?是个人、社会或者更高程度的宇宙天地?满足不同的需要就产生不同的价值,相应的映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从而又影响着人的行为。这一切都是跟人自己的觉解有关,跟人对于自己的活动的领悟、评判有关。而人是不同于动物的,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活也不是动物的生活。否则人也不能称其为人,因为在自然构成上,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此这个“境界”是在人所在“人”的生活中同时对于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和领会,它内在于人的生活中,同时又跳出这个“生活”、影响着人的生活本身。

人生境界是由人生活的意义构成的,是人对自己生活的领会和体验,是一种自觉,是人对自己人生的各方各面的在精神上的理解和建构。它包括人对于人生的价值取向、思想态度、情感归宿、生活方式等等的理解,这些都共同构成了人生境界的丰富内涵。

主体对于生活不同的理解使人的活动产生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又构成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中,把人生的境界具体划分为四个部分,即自然境界、功力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个部分。

3.1人生境界之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中人的第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对自己所作所为并不了解,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这时的人可以说是被动的,他主动性、自觉性尚未充分的显现出来。此时与动物的区别不大。处于这个境界中的人,如冯先生所说,其行为时“顺才或顺习底”。“顺才”是说他的活动是出于

自己的生理本能,也即是率性而为的,人是依照自己的动物本能活动的;所谓“顺习”是指活动受到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制度、习惯所制约的,而并非处于自身的目的,主动的要这么去做。由此可见,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活动、行为是受到本能自然的需求或外在的目的的制约,而不是来自于人作为一个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的要求,没有来自于人的社会性的要求。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的第一个境界,这个境界可以说是无需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了解和领会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顺习”、“顺才”而行,不存在着什么人生的思考。在这种无“觉解”的前提下所构建起来的人生,可以说是懵懂的人生,是未开化的人生,在这个境界中生活的人也因此是懵懂的、为开化的。正如人在年幼的时候,自己的各种活动都被自己的父母、长辈所安排设定好,让其读书写字,而自己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知道这么做对自己会产生关于如何的影响;又如时下常见的“吃饭是为了生存,生存又是为了吃饭”等言论,都是没有充分了解自己行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没有“觉解”人生的表现。

3.2人生境界之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是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学说之中最初的境界,也是最低的、处于起始阶段的的境界。冯先生认为,人生活在这个宇宙世界之中,为充分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人生最终的关怀以坦然面对人生,人就需要不断的以更高的觉解来理解自己所处之中的宇宙人生。因此人不能始终处于自然境界之中,而是要对宇宙人生要有更多、

更深入的觉解,这种更多、更深入的觉解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胜解”,只有对宇宙人生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胜解”,才能超越出人生最初的自然境界,从而进入人生的第二个境界:功利境界。

人生的各个境界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觉解的过程,是人对自己所处理的事情的意义的理解和领会,由这些意义构成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由“意义”所构成的综合的精神世界。因此说人生境界的本质是觉解,划分人生境界的关键、标准也是觉解,不同的觉解的基础上所派生出的不同的意义世界即是不同的人生境界。功利境界之所以是对自然境界的超越,正是因为人从混沌无知中醒觉,产生了对宇宙人生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和领会,这时的人觉解到了自身的存在,觉解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我”和“我”的利益。基于这种觉解,他的活动行为都是为了自己的。为了自己的“利”。这个“利”包括物质的利益,也包括非物质的、精神上的利益。个人为自己追求钱财、名誉等等都是人在功利境界“为利”的表现。

功利境界是对自然境界的超越,是人在自然境界的基础上的提升。但功利境界还远远没有达到人生目的和理想,在功利境界中,人始终还是存在着不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因此不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平静。这也构成了人向更高的境界进发的动力。

3.3人生境界之道德境界

道德境界是在功利境界的基础上的人生境界的又一次上升。这种上升当然也是伴随着人的觉解的提升而提升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觉解产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人的主观精神境界的发生的变化。

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同于功利境界中的人,处于功利境界中的人仅能关注于自身,仅能觉解到自身和自己的利益的存在,他对对象的领悟和理解仅限于此。在这个境界中的人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他人,只能看到个人,而看不到个人所处的社会。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仅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矛盾之处,而不能看到二者的联系和贯通之处。而在道德境界之中的人则能够领会到人不仅是个别的人,生物的人,而且是处于与他人相互联系中的人,社会的、区别于动物的人。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虽有区别,但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与发展只能建立在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因此他意识到为社会,同时也是为个人。从而从自己的我,扩大到整个社会的“我”,为社会成为自己分内的事情。在这种觉解的前提下,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也受到这种觉解的支配和制约,人活动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从个人身上扩大到整个社会的范围了。

3.4人生境界之天地境界

个人觉解到社会并将自己的行为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定位于整个社会之中,是因为他基于自己道德的觉解,因此他也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人生的境界并不能止步于此。因为除了社会这个整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比它更大的整体,那就是整个宇宙天地。天地境界是超越于道德境界之上的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天地境界之中的人,由于觉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部分,整个社会是一个整体,而且觉解到自己还更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一个更

大的整体。自己不仅是社会的公民,更加是宇宙的“天民”。这样,构成他的主观精神世界的“意义”就变得不同于在道德境界之中所是的那样,这些人自己所处理的事情的“意义”,是对整个宇宙天地的“意义”了。

基于这样的“觉解”,人的各种行为、活动不仅是为了社会和他人,而且是为了超越整个社会的宇宙天地。他的行为活动是为了尽到他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的职责,他行事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整个宇宙天地。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冯友兰先生说法,是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他也是圣人。人只有在天地境界中,达到和天地宇宙为一体,才能获得心中的平静,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与自己的关系,使之达到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学说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这为后来人在相关研究上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同时也具有深刻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应该关于如何处理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等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是冯友兰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2]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冯友兰.冯友兰自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复习笔记(《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圣才出品】

第8章《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 一、老聃与李耳 1.《老子》一书之时代考证 《老子》一书,相传为系较孔子为年长之老聃所作。其书之成,在孔子以前。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就本书中所述关于上古时代学术界之大概情形观之,亦可见《老子》为战国时之作品。 (1)孔子以前,无私人著述之事,故《老子》不能早于《论语》。 (2)《老子》之文体,非问答体,故应在《论语》《孟子》后。 (3)《老子》之文,为简明之“经”体,可见其为战国时之作品。 2.老聃、李耳之考证 李耳为“隐君子”,其讲学必不愿标自己之名。传说中恰有一“古之博大真人”之老聃,故李耳即以其学为老聃之学。既可隐自己之名,又可收庄子所谓“重言”之效。故《荀子》《吕氏春秋》《庄子·天下篇》,皆以《老》学为老聃之学。及司马迁知李耳为《老》学首领,而又狃于世人之以《老》学为老聃之学之说,故遂误将老聃及李耳合为一人矣。今当依司马迁认李耳为战国时《老》学首领,但认李耳为历史的人物,而老聃则为传说中的人物,二者是二非一也。 二、《老》学与庄学 1.《老》学

《老子》之学说,《荀子》批评之,《庄子·天下篇》称述之,《韩非子》“解”之“喻”之,《战国策》中,游说之士亦引用之;故可知其在战国时已为“显学”矣。 2.《老》学与庄学之考证 (1)汉以前,无道家之名,《老子》之学说与庄子亦不同。上文谓《老》学为杨朱之学之更进一步者,而庄学则为其更进二步者。 (2)《老》学注意于先后,雌雄、荣辱、虚实等分别。庄学则“外死生,无终始”。《老》学所注意之事,实庄学所认为不值注意者也。 (3)战国以后,老学盛行于汉初;庄学盛行于汉末。 (4)《老》学述应世之方法,庄学则超人事而上之。 三、楚人精神 楚人为新兴民族,本无较高文化,孟子又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可见楚人慕周之文化者,须至北方留学,方能得之。然楚人虽不沾周之文化之利益,亦不受周之文化之拘束;故其人多有极新之思想。 四、道、德 1.道 (1)古时所谓道,均谓人道,至《老子》乃予道以形上学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总原理,此总原理名之曰道。 (2)《韩非子·解老》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 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__学术界尤其是 __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精心的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长达七十多年,这期间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哲学史》、“贞观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十几部书。本文只对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阐述一些读后的感受。 一、冯友兰 冯友兰幼年受中国传统正规教育的启蒙,熟读过《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读过《书经》、《易经》和《左传》。此外,他还阅读过他父亲所藏的一些新书籍、新刊物,初步接触了世界的新知识。冯友兰少年时阅读过一些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并开始对逻辑学及哲学产生兴趣。冯友兰青年时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开始创办刊物,并于此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深造。这一时期,冯友兰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尤其是柏格森哲学、杜威实用主义与新实在论的影响。冯友兰的哲学思想虽然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主旨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他毕生所追求的正是复

兴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学思想。 二、冯友兰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 冯友兰在书中明确承认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国哲学中存在一个“道统”,即儒家道统。这些论断和评价,表明冯友兰在当时是很有胆识和富有创见性的。因为在经历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运动以后,虽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学”于其前,但如此明确地高度评价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冯友兰当是第一人。 冯友兰解释了“儒”,阐述了孔子和《六经》的关系,对孔子 的思想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解释。他对孔子的正名思想、仁义观念、忠恕之道、精神修养发展过程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在他看来,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为作”。孔子讲《诗》,不只是练习应对,而强调其中的道德价值;孔子讲《书》,不只记其言语事迹,而 注重于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训;孔子讲《礼》、《乐》,不只讲其形式 节奏,而注重“礼之本”及乐之原理。所以,说孔子思想的精神实质是“以述为作”,而此种精神和倾向,传之于后来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为作,遂构成儒家思想之整个系统。 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体现的哲学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复习笔记 (南北朝之玄学(上)) 【圣才出品】

第5章南北朝之玄学(上) 一、玄学家与孔子 1.玄学 古代思想中,道家最重自然主义。南北朝时,道家之学兴盛,称为玄学。 2.三玄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周易》。 3.玄学家 袁粲、严植等人。 4.尊孔玄学 玄学是指道家化的孔子之学,推尊孔子为最大圣人,以其学说为正统思想。 二、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1.何晏 (1)简介 曹魏玄学家,正始玄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2)《道论》 发挥《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思想,认为“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

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 (3)《无名论》 推崇自然,认为“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 2.王弼 (1)简介 曹魏玄学家,认为圣人有自然之情,但能“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主张“有生于无”。 (2)解《老子》 ①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认为“凡有皆始于无”。 ②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认为“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3)解《周易》 ①注“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认为道为无,惟其为无,非事物,故能“无通也,无不由也”。 ②注《易》,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气。 3.孔子道家化 玄学家之经学是指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王弼《易》注开以道家之学注经之风。 (1)何晏集解《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 (2)沈居士注《论语》“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认为“导之以德,使物各得其性,则皆用心不矫其真,各体其情,则皆知耻而自正也”。

(3)孙绰注《论语》“六十而耳顺”,认为“朗然自玄悟,不复役而后得”。 (4)郭象注《论语》“颜渊死,子哭之恸”,认为“人哭亦哭,人恸亦恸,盖无情者,与物化也”。 (5)顾欢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夫无欲于无欲者,圣人之常也;有欲于无欲者,贤人之分也”。 (6)太史叔明注《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认为“颜子上贤,体具而微则精也”。 三、阮籍、嵇康、刘伶 1.阮籍 (1)简介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尤好庄老。当其得意,忘乎形骸。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2)《达庄论》 认为天地万物,俱为一体,个体都是全体之部分。 (3)《大人先生传》 攻击君子之礼法,认为“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向往悠游天地之间与造化同在的境界。 2.嵇康 (1)简介 嵇康,字叔夜,谯国锃人。恬静寡欲,好老庄。 (2)《释私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世袭传授者周朝后期这些官吏丧失职位流落民间讲学 从而产生各个学派 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刘歆的理论,在详细情节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试图 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起源,这无疑代表着一种正 因为上帝有人格化倾向爱上帝是准超道德价值确观点。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在中国不是通过宗教,而是通过哲学 完成的封士建国制度被秦朝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废除。 中国的哲学主题是寻求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内圣外王但是在正式废除以前的几百年,它已经开始解体了,而在几 哲学不但是知道它更是体验它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千年后,封建的经济残余仍以地主阶级权力的形式保存着。人的哲学就是他的传记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七至三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 明晰与暗示不可兼得大转变的时期。 对前人著作的翻译终归只是一种解释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 翻译工作就如同嚼饭喂人而更为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四海之内的地理环境农的意识和思想反者道之动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小农的简朴生活——》道家家族制度——》儒家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三四世纪接近儒家的新道家十一二世纪接近道家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的新儒家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道家对精神自由的赞美中国画的山水自然 两种概念直觉的(已区分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区分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 的概念) 假设的直觉哲学家偏爱无区别的假设哲学家偏 爱有区别的中国与西方哲学的区别中国哲学里知识论(有孔子是周朝之前的商朝王室的后裔区别的认识)的缺乏语言的含混与模糊六经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前期贵族教育的基础。有些 希腊哲学:商业数学假设概念知识论语言的明晰和贵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流散在庶民之中靠教授典籍,逻辑性城邦非独裁(中国为家邦独裁 ) 在婚丧祭把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中国的农强调自然谴责人为西方商业为技术进步提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给与它们以新的解释,在"述"里"供动力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 哲学往往包括局限特定社会情况和超越特定社会情况的人传之永久,写出了无数的注疏。两个部分 儒家的理想人生:虽然对宇宙有极高明的见解却仍然置孔子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身于普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 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

心得体会-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精品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2019级思想政治教育魏金名 作者简介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他的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已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 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冯友兰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内容简介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 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入门书。 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 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此书没有中文版本。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大畅销书。 201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并做了软精装,内容和品质都有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本书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也是影响大众一生的经典著作。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docx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度》读书笔记 对中国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这本书是是冯友兰先生任教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所著,意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所以其风格便是通俗易懂,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作为中国哲学的入门书籍是再好不过的了。很多哲学书籍若不是太专业,就是通俗到了乏味。它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在我看来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明确的说是什么地位,但举足轻重。在看地位前要先明确在中国什么被称之为哲学,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学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了一种宗教——儒教。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被称为"礼仪之邦",要诚心地感谢这种精神教导。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是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是来世。它有一心教导人向善去恶,何为"君子之道"。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有没有天堂地狱。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没死,他就还在人生之中,就要进行对人生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的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審查報告 陳寅恪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 竊查此書,取材謹嚴,持論精確,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茲將其優點概括言之: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爲而發;故其所處之環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瞭,則其學說不易評論。而古代哲學家去今數千年,其時代之真相,極難推知。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物件,始可以真瞭解。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否則數千年前之陳言舊說,與今日之情勢迥殊,何一不可以可笑可怪目之乎?但此種同情之態度,最易流于穿鑿傅會之惡習;因今日所得見之古代材料,或散佚而僅存,或晦澀而難解,非經過解釋及排比之程式,絕無哲學史之可言。然若加以聯貫綜合之搜集,及統系條理之整理,則著者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環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所著之中國哲學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學史者也。其言論愈有條理統系,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此弊至今日之談墨學而極矣。今日之墨學者,任何古書古字,絕無依據,亦可隨其一時偶然興會,而爲之改移,幾若善博者能呼盧成盧,喝雉成雉之比;此近日中國號稱整理國故之普通狀況,誠可爲長歎息者也。今欲求一中國古代哲學史,能矯傅會之惡習,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所以宜加以表揚,爲之流布者,其理由實在於是。至於馮君之書,其取用材料,亦具通識,請略言之:以中國今日之考据學,已足辨別古書之真僞;然真僞者,不過相對問題,而最要在能審定僞材料之時代及作者而利用之。蓋僞材料亦有時與真材料同一可貴.如某種僞材料,若逕認爲其所依託之時代及作者之真産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僞時代及作者,即據以說明此時代及作者之思想,則變爲一真材料矣。中國古代史之材料,如儒家及諸子等經典,皆非一時代一作者之産物。昔人籠統認爲一人一時之作,其誤固不俟論。今人能知其非一人一時之所作,而不知以縱貫之眼光,視爲一種學術之叢書,或一宗傳燈之語錄,而齗齗致辯於其橫切方面,此亦缺乏史學之通識所致。而馮君之書,獨能於此別具特識,利用材料,此亦應爲表彰者也。若推此意而及于中國之史學,則史論者,治史者皆認爲無關史學而且有害者也;然史論之作者,或有意或無意,其發爲言論之時,即已印入作者及其時代之環境背景,實無異於今日新聞紙之社論時評,若善用之,皆有助於考史。故蘇子瞻之史論,北宋之政論也;胡致堂之史論,南宋之政論也;王船山之史論,明末之政論也。今日取諸人論史之文,與舊史互證,當日政治社會情勢,益可藉此增加瞭解,此所謂廢物利用,蓋不僅能供習文者之摹擬練習而已也。若更推論及於文藝批評,如紀曉嵐之批評古人詩集,輒加塗抹,詆爲不通,初怪其何以狂妄至是。後讀清高宗禦制詩集,頗疑其有所爲而發;此事固難證明,或亦間接與時代性有關,斯又利用材料之別一例也。寅恪承命審查馮君之書,謹具報告書,並附著推論之余義於後,以求教正焉。 六月十一日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

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儒家,无论是早期儒家还是到后面演变出来的新儒家,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历史上处主流的地位,以等级秩序为界线,规定所对应的礼仪礼节。读后感每个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以忠恕之道为方式施行“仁义”,可以说是儒家对于“善”的看法。虽然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圣才出品】

第16章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一、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1.春秋和战国的划分 (1)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前479年),得名于这一时期的历史载入称为《春秋》的史书之中。 (2)战国时期 继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80~前220年),得名于这一时期列国之间战争加剧。 2.“礼”的制约作用 (1)中国封建时期人们的行为受“礼”(仪式、礼制、行为规范等)的制约。 (2)不仅个人行为要受“礼”的制约,国家的行动也同样受到“礼”的制约。为和平时期国际交往和战争时期对交战双方的约束,相当于今天的“国际法”。 3.“合纵”与“连横” 战国时期,列国之间组织联盟,一称“合纵”,一称“连横”。 (1)当时中国有七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称为“七雄”,其中处于西端的秦国最为野心勃勃,“合纵”是六国联合对抗秦的联盟。 (2)秦国采取联合六国中的任何其他国家,攻击与秦对抗的国家,这是由西向东的联盟,称为“连横”。

(3)秦国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击破东方诸国“合纵”的联盟。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中国,秦王自封“秦始皇帝”。 二、中国的统一 1.中国自古以来天下一统的愿望 始皇帝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是在他之前很久,中国人便久已期盼出现一个“天下”一统的中国。 2.对“天下”的正确理解 (1)本章使用的“世界”是译自中文的“天下”一词,它的字面意义是“普天之下”。 (2)“天下”的定义应当是它内涵的意义,当时人们对它的理解和它本身应有的定义不是一回事。古代中国人说“天下”时,他们所指的是“世界”,不过他们当时所知道的“天下”只限于“中国”范围。 3.中国人的世界眼光 (1)从孔子的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之中,但他们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却自认是生活在世界之中,所考虑的政治问题也是从世界范围来着眼。 (2)中国人惯以为,要有一个中央机构来实现世界和平。 三、《大学》 1.“四书”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 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这里仅

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1925年以后,他在研究、讲授、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扬弃了中国传统的“汉学”方法和“宋学”方法,采纳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于30年代初出版了具有中国哲学史典范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1937年与人合著的《怎样研究中国哲史?》一文,提出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六种方法,即钻研西洋哲学、搜集哲学史料、详密规划迹团、探索时代背景、审查哲人身世和评述哲人哲学,构筑了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他于30年代中期对“释古”方法的阐释,30年代末关于“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提出,40年代对“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系统论述,丰富、深化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并创立了融贯中西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五六十年代,他在自觉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_《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五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2012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冯友兰,译者是涂又光,赵复三。该书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史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1) 哲学始于思想 以前,我总认为哲学很深奥,很遥远,甚至认为我一定接触不到哲学。然而,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后,不得不惊叹,冯友兰先生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虽然对我而言,读这本书有些吃力,但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许多文浅意深的语言进行论述,还是深深吸引了我。读完这本书,我改变了我的想法,哲学离我并不远,哲学,始于思想。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想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要对思想进行思想。”这句话我认为是哲学的根本。人要能认清自己,认清自己能够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畴,在自己的思想范畴之内进行不断地思考,深层次的思考也就能变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这也许就是哲学的本质吧。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认识你自己”,与冯友兰先生所说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学都是建立在“认识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哲学才能使我们提升心灵的境界,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哲学,即智慧之学,人的智慧来自于人的思考。无论多么伟大的学者、哲学家,他们的智慧源泉都来自于他们那善于思考的大脑,从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诞生也就是哲学的出现,对他们而言,哲学,无处不在。 “就我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这段话依然来自《中国哲学简史》,它足够验证“哲学是始于思考”的。“反思”无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层次的思考,而“系统的反思”是聚反思、总结于一体,就像优秀的学者、哲学家,他们不但善于思考,还善于总结,总结的产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诞生”,它就是关于思考的总结。 所以做一个会“系统反思”的人,哲学就会离你很近。哲学,始于问题。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2)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就对这本书没有产生好感,而老师也说这本书是要“啃”读的,然而这样的书完全不对我的口味。改变是从某些同学的摘录开始的,或许只是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开始感兴趣,也没有想把这本书的每个字都研究透,但我还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们开讲。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东西:积极入世。“积极入世”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人生最高道德标准,从而打造了整个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浩然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加上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渗透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一直是中华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1.中国的农业经济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 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 《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 1.概念 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 (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 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 1.背景 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地主阶级出身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同一个家庭的后代,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料学笔记(简)

冯友兰中哲史料学笔记 要求:全真透精。 《汉书。艺文志》是西汉以前的书籍的总书目。 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倘若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一点痕迹可寻,这部著作的来源就很可疑。 以前的人,特别是汉朝的人,喜欢托古。 判定史料的真伪,主要是的确定它的年代;这与它本身的学术价值,不能混为一谈。要把它放到真正产生它的时代里去讲。 阶级社会中的史料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别是文字著作,我们必须注意它是为哪一个阶级写的。 论目录 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就写一篇提要,称为“叙录”。许多篇叙录汇集起来,成为一部书,名叫《别录》或《刘向别录》。刘歆作出一个总目录,叫做《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对于个别的书,只列书名和作者姓名,没有叙录,《七略》是《别录》的节本。 《刘向别录》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某些古书中看到刘向所作的叙录。《七略》也失传了,不过它的基本部分还在班固的《汉书》里保存下来。 《六艺略》于六艺之外,加上《论语》、《孝经》和小学,共有九种,包括103家,3123篇。这九种书中,与中国哲学史史料有直接关系的是易、书、礼、春秋、论语、孝经。 因乐无经,只有五经。五经加《论语》、《孝经》、《小学》为8,又因为《礼》有“三礼”,春秋有三传,宋人又把孟子列入,称为十三经。 《易经》还有中古文、费式和高氏三家,可是《艺文志〉就没有列这三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很多错误,近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辩证》,订正了不少。 第三章奴隶社会时期(商至西周)的哲学史料 一般地说,现在所见的《古文尚书》,不可作为资料来使用,除非有些词句,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它的来源。就是《今文尚书》,也不完全可靠。《尚书》中与哲学思想有关系的是:洪范、大诰、康诰、召诰、洛诰、无逸。 《尚书》注解: 1、《十三经注疏》里面的伪孔传和孔颖达疏。 2、《书经集传》,南宋蔡沈。 3、《尚书今文注疏》,清孙星衍。 《易经》:孔颍达的《周易正义》。《系辞》原来有《大传》这个名称,《十翼》中的其他篇是跟《系辞》同样性质的著作,所以都可以称作《易传》。 早期的《周易》,经和《十翼》还是分别开来,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篆》、《象》纂入经中。 《周礼》可以看作战国或者秦汉时期的史料。 第四章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战国)哲学史料(一) 《论语》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000字范文:读《中国哲学简史》源于种种机缘巧合。 一次看《锵锵三人行》里,有人问李玫瑾教授,接触那么多的罪犯研究那么多的心理学,会不会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问题。李教授回答说她是学习哲学出身的,对于很多问题有着比心理学更高一个层次的理解。那时就对哲学是什么有了好奇。 再往后,翻阅过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了几眼,没大能看懂,便放下了,也因此对它有了高不可攀的印象。 再后来,《锵》里许子东和马家辉讨论大学专业的选择,马老师就提到,不管什么专业,都应该在二十岁的时候读一些哲学,读一些佛学。年青时对这些虽一知半解,随着人生阅历的积淀,岁月的坎坷与生命的不顺层层叠加,这些二十多岁读的书籍,能够与人生经历相互融合,相互化解,赠予人生最艰难的中年时期一份心灵的慰藉。一来二去,便埋下了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愿望。 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中国哲学,对我而言有了基础便于理解;书设定的读者又是外国人,自然深入浅出;作者又是中国哲学界的扛鼎之人冯友兰先生,书中想必是金玉之言。正是有此机缘,细读一番,聊有所得,遂作此文。

什么是哲学? 既然是读书心得,那么第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什么是哲学? 冯先生在书中给了定义。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乃是知识的一个分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最终成为「对于什么不是知识的知识」,即「不知之知」。它是人们对于自己思考的思考。 之所以说哲学不是知识是因为,知识指的大多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是一个形而下的、具象的门类。但又说哲学是知识的一门分类,只因哲学的起源并没有脱离这个具象的世界。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同心圆:人们从了解自己的行为出发,辨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再由对物理世界的认知,推广到抽象的形而上的世界,并最终扩散到对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世界的思考。 哲学有什么用? 对于哲学是什么有一个笼统的印象之后,难免会问,那学这个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着清楚的解答:无用之用。一般意义说,我们对于有用的理解是,这件事或者这个人,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哲学的无用之用,不在于实际上解决问题,而在于让人不再囿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达到一种解脱与释然。之所以说无用,是因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读后感.贫困交加,生离死别,这些依然如故;之所以说有用,是因为这些现状不再是问题,人会变得安贫乐道,坦然面对人生的不完美。 这也大概让我明白了,李玫瑾教授所说,「更高层次的理解」。于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复习过程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 记

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 书目: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摘录范围: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 第一部分:第一张、第二章、第三章 在这一部分冯友兰先生就中国哲学的常识做了简单介绍,为接下来章节的讲解做了铺垫,具体如下: 第一章中国哲学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这一节我们可以总结出冯友兰的两个定义: 1.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反思的对象是人生。人生论、知识论、宇宙论都是反思的思想的产物。哲学家必须对于人生反思的思想,然后有系统的表达出来。 2.对宗教的定义:每种宗教都是一种哲学加上一种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就是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在这里,冯友兰对哲学和宗教做出了明确的区分。宗教等于哲学加上层建筑,因此道家是哲学派别,而道教是一种宗教;佛学是一种哲学,而佛教是宗教。同时他也在文中指出,中国人不关心宗教观念和活动,关心的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的境界。哲学提

供了一条比宗教更直接的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中国哲学家认为一个人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是成为圣人。而成为圣人,是否就要脱离社会,甚至否定“生”呢?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既总结了中国古代各哲学流派的观点,又参照了西方哲学理论。他说中国哲学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是“内圣外王”。圣人的内心达到了人与宇宙统一的境界,有最高的精神成就。在外在行动上,圣人可以处理日常人伦事务,因此哲学与政治思想相联系。(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既是哲学又是政治思想。)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注意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表达方式:暗示。在这里冯友兰指出西方的哲学有着严密的推理过程,而中国哲学的著作则是模糊而富于暗示性的。因为暗示,所以它可以无穷无尽。这也是中国诗歌、绘画等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 语言障碍 此书是冯友兰先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语言障碍也是对于西方学生而言的。然而随着全民文学修养的下降,现代人在读传统哲学经典时同样有“语言障碍”,这恐怕是冯友兰先生始料未及的。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这是冯友兰在本章中引用的一句话,透过这句话来观察中国与希腊的话,可以看到大陆与海洋的不同。同时也是其所引起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的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