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1],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V ajpayee)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一个贸易小国逐渐成长为贸易大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在不断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同时也获得了贸易伙伴相应的市场开放。2001-2010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97亿美元扩大至2.97万亿美元,共计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占国际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9.7%。2009年,中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及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2、市场开拓成效明显,市场结构趋向多元

中国目前已同世界各大洲所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中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经济体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欧盟第二大、美国和印度第三大、东盟第四大出口市场。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规模大幅上升。与东盟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9.8%,与“金砖五国”贸易所占比重提高到6.9%。2010年,对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进出口贸易皆呈上升趋势。与贸易伙伴往来的增加,也给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合作中提供了更多机遇,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实力和能力。

3、顺差规模有所减少,贸易平衡逐渐改善

1990年以来,随着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制成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增长速度超过进口,中国对外贸易由总体逆差转变为顺差。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2008年达到2986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顺差逐渐收窄。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别为1961亿美元和1831亿美元,比2008年分别下降34.4%和38.6%。 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出口总值之比为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3.1%,在全球贸易差额最大的10个国家中,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属中下水平。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源于美国、欧盟等终端消费市场,而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品生产国的贸易则长期为逆差。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制造业比较优势的体现,也是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4、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上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不仅带动了自身经济成长,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经济,扩大内需,稳定进出口规模,成为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的唯一国家。中国因素支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价格止跌趋稳,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009年和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增进了中国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国民福利,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印度经济贸易的现状

1、印度被认为是亚洲经济奇迹的象征。自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一度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有报告称,到2020年,印度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2、近年来,印度政府实行全面经济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引人注目。目前,印度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

3、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4、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5、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三、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2003年,两国建立了联合研究小组,专门研究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并制定了经贸合作计划。双边贸易额从2005年的187

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518亿美元。2010年12月,中印两国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确立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亿美元的新目标。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从印度的各个方面来看,印度的发展始终给金砖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在合作共赢中求得发展,如何更快、更好的促进中印贸易的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从上面对中印贸易发展的特点、背景、发展趋势等各方面分析可以看出,要促进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首先,中国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去了解印度的投资和合作环境。尽量避免中印贸易中的重叠性,促进互补性产品的开发,减少贸易摩擦;其次,解决中印边界问题,通过高层互访来增强政治上的互信,修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及构想其他通道,为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准备条件。总之,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良好发展阶段。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明显在许多领域拥有非常大的贸易发展潜力。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外贸程序和政策法规等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印度对华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导致了两国贸易的发展。但通过对中国贸易救济的措施、政策法规的改变等等一些相应的对策,两国今后将能够在贸易和产业合作方面创造更大的贸易发展前景,而其对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也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双边经济合作典范。

参考文献:

1.《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谢琳.《生产力研究》[J]

2.《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问题、障碍及对策》.崔炳强.《经贸论坛》[J]

3.《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杨逢珉.中国商务出版社

4.张铁鹰,中印经贸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4年07期

5.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摘要:自2008年辛格总理访华以来,中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经贸快速增长,两国经贸互补性不断增强。经贸关系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领域。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很多贸易摩擦,例如,中印互信问题,贸易平衡问题以及能源、信息技术合作等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贸易问题,双方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分析中国和印度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诸多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中印经贸合作进程。

关键词:中印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印经贸合作现状

中印两国领土相接,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和最大的新兴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领导人以及人民的友好往来更加频繁,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得到了较大发展,贸易额逐年增加,2007年11月底,中印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印度2007—2008年第一季度统计表明,中国已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印度是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1]。但是贸易总额和规模相对于两个人口大国来讲是极不相称的,两国应该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辛格总理访华期间在与温总理会谈时说,印度把与中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列为优先考虑的重点,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经贸发展合作的潜力非常巨大。两国经贸关系正在从一般商品贸易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相互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在内的广泛经贸合作领域。有印度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在未来取代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很多中国投资家认为,中国将是印度企业投资的理想地区,印度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

二、中印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中印两国进行合作,协同发展,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增强中印政治互信、保持贸易平衡、促进信息技术合作以及能源合作是现阶段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有待提高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政治关系直接影响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在边界问题、西藏

等问题上存在的摩擦致使两国政府及企业间的互信程度不高。

从总体上看,双方的交往不多,相互了解不够。除近年来少数互访过的官员、商人、学者之外,两国广大民众对对方的国情和政策缺乏基本的了解;互信程度低,“中国威胁论”在印度仍有一定市场。一些印度人担心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合作会影响印度的安全。而在中国公众中,也有人怀疑美印接近是否是为了遏制中国,印度的核导弹发展计划是否有针对中国之意;双方仍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边界问题就是两国最大的分歧,加之印度的“冷战思维”和中国的“静止观”的影响,使得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仍存在一定差异。

基于以上原因,中印两国互信度不高,这必然会对两国在各领域的经贸合作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2.贸易不平衡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中印经贸合作水平虽然很低,但基本保持平衡,中国盈余有限。然而到2006年,印度对华贸易出现赤字,由2005年的8亿美元顺差变为逆差41.2亿美元。进入2007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继续上升,达到120亿美元[2]。这一现象在印度引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12月19日,印度《金融快报》专门刊登印度发展中国家研究信息体系的署名文章,建议印方采取措施,积极寻求并扩大对中国的出口产品种类,以缩减正在扩大的印方逆差。

两国贸易不平衡主要源于贸易结构不合理。从进出口结构分析,印度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其中矿产品和农产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的主要是机械制品,占印度从中国进口总额的46.9%,其次为化学制品14.7%、金属制品10.6%、纤维及纺织品4.6%[3]。印度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产品主要为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小。这种贸易结构很容易使中国对印度的贸易处于顺差,而印度对中国处于逆差的状态。

中印双方领导人已将2010年的双边贸易额目标提高至600亿美元,但在印度国内很有影响的《印度时报》认为,如果不解决快速增长的中印贸易赤字问题,巨大的贸易失衡将会给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巨大障碍。

3.信息技术合作问题

信息产业领域是中印最具潜力的合作领域,中国的硬件优势以及印度的软件优势,客观上有利于两国在信息技术产业上的合作,但目前的合作并不理想,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冷战思维仍然制约着信息产业合作的发展。冷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印度对中国抱有敌对心理,这为“中国威胁论”在印度国内的蔓延提供了土壤。印度仍然对中国存有戒心,

印度IT产业界不愿意暴露所掌握的先进技术[4]。这种状况与中印经贸往来的良好势头不符,不利于两国起步不久的IT业合作。

其次,合作模式缺乏创新。中国和印度的信息技术大多数是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来实现的,这使得中国和印度很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因此,技术创新是合作的重点。可目前两国的技术合作基本模式是,单纯用印度的软件优势与中国的硬件优势相结合,很难提高核心技术水平,没能建立一种既有软件方面合作又有硬件方面合作的双重合作模式。

4.中印能源合作的不利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两国逐步开始意识到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从地缘政治因素考虑。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印度历来就有“强邻为敌”的外交理论,美国和日本为了制约中国,不断通过经济手段来拉拢印度,如果中国不能通过外交手段使印度摒弃那种陈旧过时的观念,还视中国的崛起为印度最大的威胁,那么这种地缘政治因素必然制约中印能源合作。

从中印边界问题来看。两国的边界争端长期悬而未决。尽管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但印度实际上坚持固有的不妥协立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印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的讨论仍存在分歧。只有妥善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才能推动中印两国能源合作跨越式发展。

从安全和成本方面考虑。石油的开发和运输成本很大。2005年2月,印度计划把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气管道延至中国。该项目预计耗资41亿美元,建设总长达2 775公里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管道。然而目前,以上项目很难取得进展,主要原因是天然气或石油管道铺设必然要受到沿线各地区宗教和民族问题等问题的影响,运输的成本大。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印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

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融资。2008年10月,印度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9(4).

[2]齐玮.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北方经贸,2009(7).

[3]方睿哲.中印企业的合作机遇[J].中欧商学院,2009(11).

[4]詹姆斯o拉蒙特.印度央行行长呼吁亚洲国家加强合作[N].(英国)金融时报,2008-10-27.

论文摘要:本文从中印经贸合作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了统计,2008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为518亿美元,是2000年的17.8倍。据印度《金融快报》报道,2009年7月27日,印度商工部部长表示,由于对来自美国产品需求疲软,而对中国产品需求旺盛,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背景下,中国和印度两国的贸易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仍保持了较为旺盛的活力。中国和印度是在此轮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之下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却迥然不同。印度力图仿效中国的成功,希望在制造业领域为其日益庞大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中国则试图仿效印度在IT、药产业等知识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取得成功。中印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印关系的新亮点,也有助于提升亚太地区应对金融风暴袭击的信心。

二、金融危机对中印经贸合作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发展周期的双重打压,在此情况下,中印两国虽然经济仍在增长,但增速明显下降,外部金融动荡加剧,经济发展社会上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资本主义、欧盟为代表的福利资本主义、日本为代表的发展型国家资本主义及新兴国家的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欧日经济问题较多,其发展模式已偏向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美国模式”即“华盛顿共识”,其宗旨是强调市场自由原则,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完全的自由化、市场化。“中国模式”特指在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主动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和平发展的一整套思路、经验和理论。中国模式强调务实,反对意识形态为纲;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强调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大局。“印度模式”与中国不同,其基本思路是在材料或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中国出口的商品更加多样化,且附加值较高,如重型融资。2008年10月,印度管理委员会宣布解除对外资最高40%的投资限额规定,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

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9(4).

[2]齐玮.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北方经贸,2009(7).

[3]方睿哲.中印企业的合作机遇[J].中欧商学院,2009(11).

[4]詹姆斯o拉蒙特.印度央行行长呼吁亚洲国家加强合作[N].(英国)金融时报,2008-10-27.

目前,国际市场民主体制下推进经济的自由化,逐步放松传统的政府管制,鼓励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三、金融危机下中印经贸合作的对策

(一)挖掘经济互补性,深化经贸合作

与“安全困境”相比,经济领域的共赢机会更多。中印发展模式虽然不同,但互补性强。中国劳动力效率高,印度资本效率高,两者结合将产生“经济增效”作用。未来双方可着重加强以下领域的合作。一是商品结构的互补。从商品构成看,印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原机械。由于双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模式及具体产业发展层次存在差异,这种商品贸易的互补性可以持续下去。二是相同产业内的互补。两国在相似部门如化学药品、机械设备及纺织业等领域开展产业内贸易也完全有可能。两国可结合自己的发展特色,不断提高各自在相似产品价值链的不同层面上的比较优势,不断扩大同一产业内的互补性。例如,中印在纺织品出口领域的竞争使中国企业从印度进口纺织原料,而自己生产和出口服装。这样,两国通过纺织业内部贸易得以将竞争转化为合作的新机遇。三是IT服务领域的互补。印度软件发达,中国硬件发达,两国在IT领域建立合资企业有相当广阔的前景。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证)推动企业走出去,加强相互投资合作

印度对中国始终抱有戒心,在诸多“敏感”领域对中资企业投资设限。金融危机发生后,印度为疏缓严重的资本流动性紧张问题,放,以“挽留”正迅速流出的国外资金。2009年2月,印度政府表示将放宽外国资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凡是印度资本占50%以上的合资企业所建新的企业一律被看做印度企业。按照原来的法规,凡有外资加入的印度企业建立的新企业仍被看做合资企业。按照新规定,所有印度资本占多数的新

建企业将不受到政府关于外资对不同行业投资比例的限制。印度政府的上述举措无疑为中国企业进军印度提供了机遇,经济上相互依存度的提升势必可作为双边关系的稳定器。另外,两国大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较以前大为提升,并加快“走出去”步伐。印度私企实力雄厚,在经济生活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仅塔塔和安巴尼两家家族企业的销售额就占印度GDP约5%。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可凭借雄厚财力,通过注资、并购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加快进军国际市场。国际金融危机下,许多西方大公司资产缩水,甚至面临破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之前大幅下挫,为中印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文富德.印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及其经济前景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2009(4).

[2]齐玮.印度对外贸易现状与中印经贸关系分析[J].北方经贸,2009(7). 宽部分领域的外资进入限制,并鼓励企业海外证券券

中国与印度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中印对外贸易摩擦原因分析及其建议 最近几年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印度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总额不断增加,各种经济利害关系也不断突出,印度频频对涉华商品设置贸易障碍,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快速发展。我小组对中印两国贸易摩擦现状进行了客观描述,从双方历史原因以及各自的政治、经济、产业结构的差异分析了两国贸易摩擦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相应的建议。 一、中印贸易摩擦及其现状: 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引起了世界的瞩目,甚至被誉为是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的一个奇迹,其GDP增长率在最近几年一直保持在9%左右。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使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世界工厂。同时,中国的对外贸易也发展迅速,由1978年的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逆差11.4亿美元发展为2004年的进出口总额5933.2亿美元、顺差320.9亿美元。这其中服务贸易总额由1985年的55.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28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8.2%,然而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始终处于逆差状态,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并且最近几年有加大的趋势。而亚洲的另一个发展中大国印度在经历了九十年代初的改革之后,也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在印度的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250亿美元,占当年印度贸易出口总额的31.4%,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 印度跟中国一样GDP保持在8%以上.它也拥有着庞大的人口.也拥有着从那个相似的历史.从殖民地到被帝国主义统治到经济困难年代,到经济初步发展,到政府开始改革经济.制定经济改革计划.但是各自发展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印度在美国的支持下承接着美国的软件等第三产业的转移.过去30年中国抢先占领制造业的时候,印度也类似的占领了服务业.在中国强大的同时也有着一个同样聪明的国家以对手的角色与我们竞争,合作. 随着中国与印度在经济上的崛起,两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同时,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2000年不到20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433.8亿美元,年均增长33%,经济上的亲密度与日俱增。两国经济贸易显示了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在对中印贸易规模、商品贸易结构、贸易摩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分析影响中印贸易有关的因素,两国之间的政治问题、边界问题、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特别是两国的交通状况会得到改善,以及两国都有加强经济往来的愿望都会使得中印贸易进一步发展。中国和印度同为发展中大国,然而服务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迥然不同。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在绝对数量上还比不上中国,但其竞争优势及发展潜力不可小视。但另一方面,两国贸易的发展之中还有一股阻碍的力量,印度的大国意识、竞争意识、两国国内的一些问题等因素妨碍了两国经贸的快速的发展

中国与南亚的关系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没有一天不是头顶暴风雨,脚踏泥泞沼泽,艰难前行。 南亚共有七个国家,其中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克什米尔地区同中国相邻;南亚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和南三面为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所环绕。起源于我国的印度河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恒河流经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汇入孟加拉湾。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世界文明古国,但近代以来的发展又同为举世瞩目。中印同为亚洲大国,但双方在外交上一直是风诡云谲、暗潮汹涌。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东部,对远在边陲的西藏,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文化都不可同日而语,对中国发展的戒心,对领土资源的执着,印度再也按捺不住。漫长的国界线,33500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外交上的沉默,军事上的克制,助长了印度的气焰,最终导致了六十年代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但印度并不死心,不断蚕食争议区,建立军事隔离带,增派军队,迁入人口,总理视察,印度的实控范围更加的扩大,中国坚定主权,印度不还土地,边境问题最终成为一桩悬案,也成为中印外交的一块心病。中印领土之争实际上亚洲大国领导地位之争,是殖民主义思想对特权的维护,印度经历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思想行动基本与它的主人步调一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对非法领土的得寸进尺心理,使中印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受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双方的不信任度,中印关系进入到了相持阶段,印度积极寻求美国的支持,妄图利用国际舆论压制住中国,拖住中国经济的发展,削弱中国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随着中印俩个人口大国的崛起,中印关系将成为二十年后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国作为南亚的首要对话国,凸显出印度没有能力领导自己所在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会侵蚀印度作为地区地区大国的信誉。强敌环恃,岂可安寝? 巴基斯坦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都非常微妙。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克什米尔之争,美国的抑巴扬印,使巴基斯坦走入了中国的阵营。三十年来,双方经常进行各种互访和合作,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双方都在第一时间为对方提供无偿援助。随着国际反恐,美英等国的势力渐渐深入,中巴关系的巩固也是有必要的。 尼泊尔和斯里兰卡从我国建国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渴望同中国培养出更深的友谊,中国也对此积极回应。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中国游客慕名而来的同时,也为中马发展关系揭开了序幕。 中国一贯以沉稳、中庸的大国形象来消除周边国家的不安全感,制订明确的行动计划以继续推动同南亚邻国的合作,以事实说话。而印度除美国外,同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潜力仍远远没有开发,除却军事带来的威慑作用,中国的“软实力”将为中国外交带来光明的前景。

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论文 ——论开设军事课程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感悟 ——10美5祝之珺摘要:依法履行兵役义务、自觉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义务。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巩固我国国防、抵御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后备力量。因此,依法履行兵役义务,在校期间接受军事训练,学习、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国防军事课程军事技术大学生责任义务 上学期我们完成了军事理论课的教程,学习军事知识,认识战争规律,预知未来战争特点。我国的安全仍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和挑战。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防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为期不长的军事理论课,从多个项目中,让我们对当代国内以及国际军事情况,都有了初步了解。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的国防建设。主要讲授中国的国防历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及现代中国的国防概况;中国的武装力量体制,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中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国防法规;国防精神。 (2)军事思想概述。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及外国军事思想。 (3)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主要讲授国际安全与军事战略格局,世界军事形势势的演变,当前世界军事形势的特点,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趋势,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情况,世界主要国家的防务政策,反恐怖斗争,坚决打击“台独”势力与国家安全等。 (4)军事高技术。主要讲授军事高技术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现代作战的影响,讲授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精确制导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电子战技术、指挥自动化技术、军用航天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研制峙中的新概念武器技术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 (5)高技术局部战争。主要讲授高技术局部战争概念,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新样式,新“三打三防”,人民防空以及如何迎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挑战。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论文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二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1],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1976年二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1979年印外长瓦杰帕伊(V ajpayee)访华,1988年12月印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之后高层互访开始渐渐增加。随着1998年5月印以“中国威胁”为借口进行核武器试验后二国关系严重受挫,之后双边关系渐渐恢复和改善。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1月二国举行首次战略对话,温家宝总理访印并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和2007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中国与印度是世界贸易强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备受世界瞩目,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的经济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经济增长呈现下降或放缓的趋势。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也愈加明显。我国作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成为印度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对象之一。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快速发展 一、中国对外经贸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外贸易已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度人看中国

印度人看中国 在2005年以前,印度媒体常驻中国的记者只有一位,很难将中国 大量的信息传回国内。为了弥补不足,印度媒体大多从西方媒体转载 有关中国的信息,致使信息经常失真。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印度教徒报》常驻北京的记者帕拉维·艾 亚尔在中国生活了5年,写下《烟与镜:亲历中国》。她在书中谈了 自己对中国的见解,可以说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印度人看中国的作品。帕拉维·艾亚尔坦言,她原本对中国所知甚少:作为一个在新德里长 大的印度人,家庭中接受的又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教育,对我来说,中 国尽管在地理上与我们毗邻而居,却几乎从来没在我脑中的世界地图 上浮现过,有关中国的知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其实,很多印度人跟帕 拉维·艾亚尔一样,对中国并不了解)。 帕拉维·艾亚尔来到北京之后,她很有感触地把北京与新德里进 行相比:在我看来,中国算是相当秩序井然了。相比起新德里随处走 动的牛和拥挤的白人轿车,以及与耗油高、噪声大的巨大公交车分享 混乱的街道,北京的清洁、树木成排、宽阔的林荫道看上去就像是另 一个世界。 帕拉维·艾亚尔对中国的农民与印度的农民也进行了比较:在中国,所有农民都有一小块土地,土地并不归他们所有,归国家所有,不 过他们有土地租赁权,所以农民不存在没有土地的问题。今天的中国,绝对贫困──那种没有衣裤穿、苍蝇停在嘴角的贫困已经很难找到了,而这样的绝对贫困在印度还大量存在。中国农村的相对贫困依然 存在,收入不公现象也存在,不过穷人也还是在逐渐变富裕。农业用 地的灌溉情况比印度好得多,印度的农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饭。 帕拉维·艾亚尔还就中国和印度的旅游业做了比较:中国是亚洲 最大的旅游输出国。2007年有4000万中国人出境旅行,而印度2007 年只吸引了6.8万中国游客。

军事理论论文----国防

关于国防的认识 入学后的军训与几周以来的军事理论课让我对国防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已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国防是什么呢?国防,即国家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对一个国家有着极大地重要性。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提到国防,当然离不开国家主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被剥夺了,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都无法保证。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而国防是否巩固又关系着我国和中华民族的兴亡。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注重现代国防,现代国防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建设,军事交通,人力动员准备,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法规等。不同性质,不同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相适应的国防系统,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特征的国防。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国防系统,着眼于维护我国的生存与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设军事理论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塑造高素质人才,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军事教育的全过程并落实到军事教育以便在我们现代大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国防观念。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防捍卫者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各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强大的国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作为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更有利于从军事上和政治上制止和推迟可能的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怎样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全民的国防意识与国防知识。国防并不是像我在学习军事理论课以前想的那样只与各种飞机、大炮、武器及军人有关,它关系着国家每一个公民的安定生活和权利,因此,加强国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的确,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但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为国防事业作一份自己的贡献,因为国防是我们大家的事,连着你我他,为了维系千万家的安宁,每个人将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宪法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一定要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高度,自觉履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光荣义务,为我们的国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两周的军训中,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稍息、站军姿、四面转体和三大步伐等动作,还有军人的自律、效率、整洁与服从命令的品质,我们感受到了军人的毅力与军人的坚强。虽然这些是军训中的事情,看似和军事理论学习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却认为它是我们理论学习的第一课,它教会了我们一些最基本的东西,为我们以后学习正规的理论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军事理论课的

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形势与政策之中印关系

浅谈中印形势 姓名:齐明明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号2010040141068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国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印度与中国关系

印度与中国关系 近来,印度国内舆论出现一波渲染中国军事入侵的反华杂音。虽然印度总理辛格对此进行了公开澄清,但印度某些媒体和智库最近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甚至称“中印必有一战”,显然扰乱了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和谐乐章。 前几年,印度舆论曾出现一波宣扬中国经济威胁的喧嚣,新近又出现一股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的歪风。印度官方智库国防问题分析研究所发表文章,称中国可能对印度发动一场“有限的战争”以“教训一下印度”;前国防部长、社会党主席穆拉亚姆-亚达夫更是煞有介事宣称掌握“中国正在为攻击印度做准备”的证据,危言耸听“攻击即将发起”,印度媒体迅速将这一消息放大发酵。 其实,不管经济威胁论还是军事威胁论,其实质都是冷战思维在作祟。从最近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不难看出,恐华、疑华和反华在印度国内仍有相当市场。不过,这些势力已经不能完全左右印度的主流观点,印度总理辛格就对“中国军事入侵论”作了公开澄清,主张理智看待中印竞争和理性推动中印关系发展的务实派也大有人在。 仔细分析这一波“军事威胁和军事入侵论”,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印度舆论反华杂音背后的现实问题。这股杂音是中印关系发展到新阶段、共同利益增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全球化条件下中印竞争面同步增多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印关系僵化,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性质有很大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说的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上提到,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对内实行社会经济变革、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工具。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纸老虎、帝国主义走狗等词语,是中国经常用来反对敌人的宣传策略。中国的国家利益概念有时候是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来定义和解释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着感情上的同化,中国国家利益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的实用主义。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信念,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世界体系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用来维护和扩展中国国家利益的战略。 其实,中印共同发展已成共识,两国战略机遇期基本相同,彼此需要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的理解和互信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共同经济纽带增强,这一局面来之不易。印度媒体、学界和政治家,理应遵循瓦杰帕伊和辛格总理的设想,为构建中印“健康的竞争关系”,以“世界之大足以容下中印共同发展”的包容,抛弃冷战思维,多做有利于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工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军事理论论文国防

军事理论论文国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关于国防的认识入学后的军训与几周以来的军事理论课让我对国防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已有了一定认识。那么,国防是什么呢国防,即国家防务,是指为扞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对一个国家有着极大地重要性。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提到国防,当然离不开国家主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本标志,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权被剥夺了,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都无法保证。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是生存与发展。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而国防是否巩固又关系着我国和中华民族的兴亡。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就要注重现代国防,现代国防又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体制建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和战场建设,军事交通,人力动员准备,对人民群众进行国防教育,建立国防法规等。不同性质,不同制度,不同政策的国家,都建立了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需要相适应的国防系统,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特征的国防。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国防系统,着眼于维护我国的生存与发展,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设军事理论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塑造高素质人才,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军事教育的全过程并落实到军事教育以便在我们现代大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国防观念。 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国防扞卫者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各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强大的国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安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作为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军事理论论文

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1班 马莉论文摘要:中国梦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努力,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依靠国防、经济以及外交三者相互协助而完成的,。在高速发展的现今世界中,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想要在国际中拥有较高的国际地位,想要国内社会稳定就必须要依靠这三点。国防安全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的必然前提,而稳健的外交是国与国之间军事、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经济是保障军事与外交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梦需要三者和谐相处。 关键词:国防安全外交政策经济发展 中国梦是是由我们每个人的梦想组成的,中国梦的实现要靠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才可以实现。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国家的维护,就是国防力量;同时,中国梦也需要强大的国家来支持,那就是强有力的外交;中国梦的实现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经济的发展。这三点不可缺少,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强硬的外交态度,更需要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个国家没有国防而能够安然无恙地存在下去。国防,是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国防的根本职能;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国防的主要任务。 国防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力量。目前,我国的国防实力正在快速发展中,我国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提高中。国庆中的阅兵典礼向我国人民展示了国家的强大,也同时向那些想要窥探我国领土以及对我国有不良企图的国家宣告我国有足够的军事装备和信心保卫我国领土不被侵犯。国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保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每一个公民都有国防的权利和义务,据我国的《国防法》规定;居民有国防建设建议权、制止危害国防行为权和损失补偿权这三个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义务、履行兵役的义务、支持国防建设的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支前参战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和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这七个义务。公民只有了解和支持国防,我国才会社会稳定,经济才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防很重要。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跟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国家要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人一直以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对待外国,我们一直希望能够与世界的其他国家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面对外国一些企图危害我国社会稳定的组织,我国并非只是一味的忍让,我们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手段来对付这些企图不良的人。只有强有力的外交才能保持我国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良好的外交来实现,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的政治、经济等都是密切联系的,良好的外交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经济对于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实力够强大才会在世界上有发言权,有影响力。经济实力对于一个人的国家的作用愈来愈大,国家想要社会稳定,想要人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保证人们的基本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课论文 中美国防教育的比较和研究 所在院系厦门理工学院 提交日期2011年10月31日 人文社会科学系军事理论教研室 2011年9月制 论中美国防教育的比较和研究 什么是国防教育?国防教育实际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防观念、提高公民国防

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作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国防教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们受益匪浅。作为一个学生,我也了解我国的国防教育是特别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当前我国的国防教育正在逐步完善当中,其本质与西方的国防教育具有绝定性的不同。 一·中美两国国防教育发展溯源之比较 美国是当今世界军事大国,不但其武器装备先进程度比较高,全民国防观念、国防意识与其他国家相比也比较高,源于其全民国防教育的广泛和深入。我国已经意识到全民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8年12月29日九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进行了修改,第43条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学生在就读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2001年4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2条规定:“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第3条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第4条规定:“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第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15条规定:“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和相当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将课堂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对学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贸易关系 内容摘要:与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两个伟大的国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印度有恒河,中国有 黄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今世界,没有 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与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 明古国、文化大国,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两个伟大的国家正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相似性。印度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贸易之间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在世界贸 易中都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都是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与被影响者。2006年和2007 年分别推出中印友好年和中印旅游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未来经济贸易快速并 向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印度中国经济贸易 一印度经济现状 印度经济现状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 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 话。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工手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虽然印度 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简接依靠农业维生,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日益重 要。印度凭借资讯科技及大量受过教育并懂得英语的青年,发展成为全球企 业将客户服务和技术支援等“后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 技术人员的“输出国”,其他行业如制造业、制药、生物科技、电讯、造船、 航空和旅游的发展潜力也十分庞大。国内经济贸易:(1)第一产业现状:“绿 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2)第二产业现状:新 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 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③ 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第三产业现状:印 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 动力。①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 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 的中心。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硬件”“软件”一齐抓。 二、中印贸易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 之后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了一个贸易大国。近年来,中国印度双边关系发展顺利。1978年,印度和中国正式恢复贸易往来。1984年,印中两国签署最惠国贸易条款。双边贸易额从2005 年的187 亿美元增加到2008 年的518 亿美元。2010 年12 月,中印两国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确立2015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0 亿美元的新目标。2007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在双边贸易往来中有竞争,但经济贸易前景仍是比较乐观的。要实现两国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首先有赖于两国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增进两国官方的高层次互访,在发展双边经贸往来的宏观问题上达成更多共识,可适当制定一些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时间表。(2002年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率领中国企业访问印度,当时双方提出的目标是在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但是这一目标在2003年即被突破。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成功访印,两国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