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属于中医“肠痈”范畴。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

痛绕脐,尚未固定,腹壁柔软;血瘀为主者,痛点固定在右下腹,拒按,有轻度反跳痛。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2、湿热证

证候: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角刺。

3、热毒证

证候: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或黄连解毒汤;腹胀者加厚朴、青皮;腹痛剧烈加延胡索、广木香;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大便似痢不爽加广木香、黄连;小便不爽加白茅根、车前子。

(二)术后腹胀治疗

术后腹胀中医认为多属腑气不通,治疗宜行气通腑,可用大承气汤加减,具体用药:生大黄、枳实、厚朴、莱菔子、木香、桃仁、赤芍、甘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其中生大黄后下。

(三)中医特色疗法

1、贴敷:术前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选用双柏散用水调成糊状,或用消炎止痛膏外敷右下腹。

2、针刺疗法:术后针刺双侧足三里,具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可减轻腹胀,促进肛门排气和肠道功能恢复。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日2次。

3、中药灌肠:术后腹胀明显、大便不通,内服大承气汤加减无效时,可用大承气汤煎剂灌肠,以达到行气通腑的目的,促进肛门排气排便和肠道功能恢复。(四)中医调护

1、避免饮食不节和食后剧烈运动,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

2、少食辛辣刺激、煎炸、肥腻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减轻或较前加重,或出现并发症,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

中医治疗难点:临床上部分患者证候相差不明显,难以准确辨证分型,给辨证论治带来一定困难。

处理方案:仔细诊查患者,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中医辨证水平和准确率。

甲状腺腺瘤或囊肿(肉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滤泡状腺瘤多见,周围有完整的包膜,乳头状囊性腺瘤少见,常不易与乳头状腺癌区分。本病属于中医“肉瘿”范畴。西医治疗甲状腺腺瘤或囊肿的原则是早期手术治疗。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肉瘿部分。

(1)颈前结喉正中一侧或双侧出现单个肿块,呈半圆形,表面光滑,随吞咽上下移动,无疼痛和压痛。并发出血时,肿块可迅速增大,伴有胀痛。

(2)肿块增大时,可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压迫症状。

(3)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妇女。

(4)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

(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胺酸(T3)、血清四碘甲状腺原胺酸(T4)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功能。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多见于40岁以下的妇女。

(2)按形态学可分为滤泡状和乳头状囊性腺瘤两种。

(3)颈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状肿块,多为单发。质稍硬,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

(4)大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腺瘤生长缓慢。

(5)当乳头状囊性腺瘤因囊壁血管破裂发生囊内出血时,肿瘤可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局部出现胀痛。

(6)超声波检查显示甲状腺内有实质性肿块,或有液性暗区。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肉瘿部分。

1、气滞痰凝证

证候:颈部肿块,不红,不热,不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呼吸不畅或吞

咽不利。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气阴两虚证

证候:颈部肿块柔韧,随吞咽上下移动,常伴性情急躁,易怒,怕热,易汗,口苦,心悸,失眠,多梦,手颤,善食,消瘦,月经不调。舌红,苔薄,脉弦。

治法:益气养阴,软坚散结。

方药:生脉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中成药

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一次1丸,口服,每日2次。

(三)中医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

2、清淡饮食,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三、疗效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缩小,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局部肿块无缩小或较前增大,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超声波检查甲状腺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较前增大,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

中医治疗难点:中医治疗疗程长,见效慢,部分患者长时间服用中药汤剂难以接受。

处理方案:对中药汤剂治疗有效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改用中成药治疗。

乳腺纤维腺瘤(乳核)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乳腺纤维腺瘤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本病产生的原因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异常增高所致。属于中医“乳核”范畴。西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乳核部分。

(1)本病多发于20-25岁女性,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女性。

(2)乳房肿块常单个发生,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同时或先后出现。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在0.5-5cm之间,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触诊常有滑脱感。

(3)一般无疼痛感觉,少数可有轻微胀痛,但与月经无关。肿块生长缓慢,若在妊娠期迅速增大者,应排除恶变的可能。

(4)超声检查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本病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是20-25岁,其次是15-20岁和25-30岁。

(2)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

(3)除肿块外,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

(4)肿块增大缓慢,质地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

(5)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无明显影响。

(6)超声检查显示肿块边界清楚和完整,有光滑的包膜,内部回声分布均匀,后方回声多数增强。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参照李曰庆主编的《中医外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乳核部分。

1、肝气郁结证

证候: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2、血瘀痰凝证

证候: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痛,烦闷急躁,或有月经不调、痛经等症。舌暗红,苔薄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山慈菇、海藻。月经不调者,加仙茅、淫羊藿调摄冲任。

(二)中成药

五海瘿瘤丸:软坚消肿。用于痰核瘿瘤,瘰疠,乳核,甲状腺肿等症。一次1丸,口服,每日2次。

(三)中医调护

1、调摄情志,避免忧郁。

2、适当控制厚味炙煿食物。

三、疗效评价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治愈:局部肿块及全身症状消失,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有效:局部肿块缩小,全身症状减轻,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缩小,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局部肿块无缩小或较前增大,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超声波检查乳房肿块无明显缩小或较前增大,证候积分减少<30%。

四、难点分析

中医治疗难点:中医治疗疗程长,见效慢,部分患者长时间服用中药汤剂难以接受。

处理方案:对中药汤剂治疗有效者,服用一段时间后改用中成药治疗。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正版)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修正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DQTY-KII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肠痈(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一个体 征。 阑尾炎在中医学中称为“肠痈” 。中医学认为肠痈病在肠腑,属里、热、实证。因饮食不节、过食油腻生冷或寒温不适、情志失调等,致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而成肠痈。其总的病机为气滞、血瘀、湿阻、热壅,进而热毒炽盛,结于阳明或侵入营血,严重者可致阴竭阳脱之危候。 一、诊断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 版,主编赵尚华)肠痈进行诊断。 诊断依据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 二、术前中医治疗 (一)辨证施治 1、内治 ( 1 )瘀滞内结证症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 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 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通腑泻热。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败酱草红藤(2)湿热内蕴证 症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 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黄芩白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姜枣败酱草冬瓜皮赤芍 (3)热毒炽盛证症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 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 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燥,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生黄芪当归川山甲川芎 2、中医药适用技术:外治:无论脓已成或未成,均可用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密调成糊状,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黄酒或加醋调敷 穴位注射:予654-23mg 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缓解疼痛,每日一次。 3、中医调护(1)汤剂宜温服; (2)呕吐频繁时忌服; (3)忌食生冷饮食;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具体使用时需结合患者体质及病情,若病情危急需急诊手术则不使用中药汤剂。 三、术后中医治疗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宽肠理气汤加减” (原方: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桃仁15g )以达到宽肠理气、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及巩固治疗的效果。 1、具体辨证施治如下: (1)瘀滞内结证 治法:宽肠理气,祛腐生新。 方药:宽肠理气汤加减 大黄10g 厚朴15g 木香12g 川芎15g , 红藤10g 败酱草15g 冬瓜仁15g 甘草6g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

加速康复外科技术与围手术期中医药干 预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这一理念的发展与该技术所包含具体措施,并尝试将该理念运用于围手术期的中医药干预。认为在加速康复外科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围手术期处理中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关键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对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采取一系列综合有效的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加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有望逐步被整合到各类手术中,为手术患者提供最佳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进而全面促进手术患者预后的快速、良性转归。 【关键词】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中医疗法 ”加速康复外科”亦即”快通道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是指尽量降低手术治疗对病人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病人的康复。与”外科快速康复方法”(fast track rehabilitation in surgery)、”促进外科手术后康复程序”(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的涵义相近。加速病人康复采取的主要措施涉及3个方面:一是术前病人应有体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准备,二是减少治疗措施的应

激性,三是阻断传入神经对应激信号的传导[1]。 1 FTS理念的发展 手术的目的是去除病灶、修复组织与重建功能,外科治疗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治愈患者,但手术成功、治疗失败甚至患者死亡的情况并非罕见。手术患者的机体经过病变所造成的损害后,再一次接受手术治疗所致的创伤,然后再进入到修复、康复的阶段,故患者术后机体的恢复并不只取决于外科医生所能决定的手术过程,还在于对围手术期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应激反应和对延迟术后恢复的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2]。应激是机体受到物理性创伤、机械性损伤、化学性损害或情绪等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内稳态的改变后,内分泌激素增加,导致了机体的炎性反应和一系列改变。因此,术后的康复是否顺利、快速,无疑与手术创伤及围手术期处理所致的应激直接相关。同时,术后较高的并发症、术后疼痛、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术后疲劳及睡眠障碍、术后各类留置管等,均可成为影响术后康复的因素,如腹部手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高达20%以上[3]。 ”Fast track”技术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急救患者的救治,是通过特别设置的一系列特别的措施而使患者得到快速的入院及救治。20世纪90年代快通道外科最早用作冠脉搭桥手术加速康复一组的治疗措施,2001年这一理念被推广应用到其他类手术,并将其命名为”fast track surgery”,目的在于加速手术患者的康复[4-7]。这一新的外科模式现已扩展到多类手术中,是一种利用多学科技术密切协作,将一组疼痛控制、麻醉、手术方式等新的技术与术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急性阑尾炎(肠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最多见的急腹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特点,约70%-80%的病人具有这种特点。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四种病理类型。属于中医“肠痈”范畴。西医治疗急性阑尾炎的原则是早期行手术治疗。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1)转移性右下腹痛,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 (2)可伴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3)右下腹固定压痛。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上方有触痛。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转移性右下腹痛: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至十余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的特点。 (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部分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 (3)全身症状: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 (4)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触及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部分病人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6)部分患者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形成。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论治 1、瘀滞证 证候:不发热或发热,腹胀,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紧。气滞为主者,腹

症瘕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癥瘕(子宫肌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癥瘕(子宫肌瘤)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诊断依据: 1、月经改变:为最常见症状,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流血等。 2、腹部巨块:如肌瘤较大,患者能自己触及下腹部有块物。 3、白带增多伴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4、全身症状:常可出现尿频,排尿障碍,尿潴留及便秘,大便困难。 5、不孕:继发性贫血。 7、辅助检查:妇科双合诊、三合诊检查及B超检查均可确诊;需排除卵巢肿瘤、妊娠及尿潴留所致下腹包块。 三、治疗方案治疗原则: 重在辨气病、血病、新病、久病,病在气者,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者,以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并需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猛攻,俊伐,以免损伤元气。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气滞: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症。 方药:香棱丸加减。

组成:木香15g 丁香15g 三棱15 枳壳15g 青皮15g 川楝子15g 茴香10g 莪术10g 2、血瘀: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祛瘀消症。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 组成:桂枝15g 茯苓15g 丹皮15g 桃仁15g 王不留行30g 泽兰10g 黄芩15g 玄胡15g 三七15g 赤芍15g 3、痰湿:下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粘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当,舌苦白腻,舌质暗紫,脉细弱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症。 方药:开郁二陈汤加味。 组成:制半夏15g 陈皮15g 茯苓15g 青皮15g 川芎15g 莪术15g 木香10g 槟榔15g 甘草3g 苍术10g 生姜10g 香附15g (二)术后中医治疗 1、脾虚气滞:腹胀,甚则全腹胀气难忍,一般首先出现;后者表现为纳减,乏力,舌淡胖苔腻,脉弦或濡细。 治法:理气通腑、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加行气药 组成:木香10g 砂仁6g 茯苓15g 党参20g 白术15g 槟榔12g 枳壳12g 莱菔子15g 大腹皮10g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胫腓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胫腓骨骨折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及胫腓骨远端内、外踝以上的骨折。胫腓骨骨干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10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骨干单骨折最多,胫腓骨干双折次之,腓骨干单骨折最少 胫腓骨骨折中医药围手术期的提前参与和术后中医药干预,能达到缓解疼痛、加快骨折修复、减少致残程度的目的。中医干预有三个阶段:术前中医提前干预、术后中医治疗和中医功能锻炼。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了解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史。 (2)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3)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4)X线摄片检查:是诊断骨折最直接、最可靠的检查。还可行CT 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术前定痛止血 骨折后筋骨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而出血,经络受阻而疼痛。故手术前的患者,应内服中药活血定痛止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患者自己按摩止痛穴位,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身痛逐瘀汤加减 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内服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痛舒胶囊等。 外敷金黄膏 点穴止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自行或有他人帮忙点按内关、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等穴缓急止痛。 2、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筋 术后初期患者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发生移位,筋骨属于修复阶段。此时活动的目的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也可结合患肢自我按摩。 术后瘀血肿胀疼痛期,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可见疼痛伴肿胀瘀血。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内服外敷中药,辅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掌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2)伤后手掌部肿胀,疼痛,手掌部畸形,压痛明显,手指及掌指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手外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外伤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掌部肿胀、压痛;反常活动、骨檫感、骨擦音;手指活动受限;手掌畸形。 (3)X线片显示掌骨骨连续性中断。 二证候分类 (一)掌骨基底部骨折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系第一掌骨基底部骨1cm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 2、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又名本奈氏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有第一掌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3、其它掌骨基底部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少有移位。

(二)掌骨头骨折骨折处呈向背侧成角畸形。 (三)掌骨干骨折可为单根或多根骨折。由打击或挤压的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由传导或扭转暴力所致者,多为螺旋或斜形骨折。一般骨折多向背侧成角移位。 (四)掌骨颈骨折尤以第五掌骨颈好发,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三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二、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适应证:1、骨折手法复位不满意或多处骨折的病人,2)、开放性骨折要首先考虑清创闭合创口+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 (二)术前准备: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肛管直肠周围硬结或肿块形成,疼痛,坠胀,呈持续性加重; 2.成脓期:疼痛剧烈,肿块增大,红肿发热,中心波动感,坠胀不适,伴发全身全身症状,如发冷发热,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 3.溃破期:肿块缩小,形成硬结逐渐软化或脓肿破溃,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疾病分类

1.低位脓肿(肛提肌以下脓肿):包括肛周皮下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管后脓肿。 2.高位脓肿(肛提肌以上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粘膜下脓肿。 (四)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肛痈病手术前后中医治疗 (一)术前禁食水6小时,术前2小时清洁灌肠 (二)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芪、山甲(炒末)、川芎、当归、皂角针。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初期:经坐浴后外伤金黄如意散;成脓时外上咬头膏或苍耳子膏;溃脓时上二味拔毒膏药捻。结合性脓肿外敷冲和

腹外疝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腹外疝(狐疝)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一、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狐疝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版社1999年) 症候诊断: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外科学》(人民卫生版社1999年) 腹外疝临床常见症候: 情志抑郁证 就坐寒湿之地证 小儿先天不足、妇女生育过多、老年气血虚弱等证 (2)西医诊断:腹外疝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方案适用者:诊断为:腹外疝,行手术治疗者。 三、治疗方案: 术前: 1、内治: (1)肝气郁滞证症候:多为小腹或阴囊肿胀疼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常因愤怒、嚎哭、过度劳累而发作,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 方药:天台乌药散加减 方药组成:乌药15g 青皮9g 木香7g 小茴香10g 高良姜9g 槟

榔10g 巴豆炒川楝子10g (2)寒湿内盛证症候: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牵引睾丸疼痛,喜暖畏寒,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益气散结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方药组成:吴茱萸10g 生姜15g 党参20g 大枣10g 小茴香9g 肉桂3g(后下)川楝子9g (3)气虚下陷证证候:肿块时大时小,劳累时加重,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头晕,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组成:黄芪30g 白术10g 党参20g 当归9g 陈皮6g 柴胡6g 升麻6g 炙甘草5g 2、针灸:补气海、三阴交、泻章门、期门、阴凌泉,留针10-15分钟。 术后 治法: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 中医诊疗方案 【 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 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 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 /

、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肺经风热证 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 2.胆腑郁热证 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 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霍香、黄芩、滑石、茵陈、连翘,白豆寇、石菖蒲、木通、薄荷、贝母、射干等。 4.肺气虚寒证 症状:鼻塞或重或轻,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温补肺气、散寒通窍。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云浮市中医院妇产科 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异位妊娠诊断: 诊断标准:1、停经,腹痛;2、阴道不规则流血,或伴晕厥、休克;3、内出血多时有休 克表现,腹部检查下腹有压痛及反跳痛,尤以病侧为甚;4、内出血超过300ml时叩诊即有 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阴道常有少量血液,后穹隆饱满,有压痛,宫颈举痛、摆痛,子宫稍 增大;5、宫旁触及肿物、边缘不清楚、触痛明显。辅助诊断:(1)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 血为阳性。(2)妊娠试验多为阳性或弱阳性。(3)B超探及子宫增大,宫腔空虚,子宫一侧 可探及轮廓不清的液性或实质性肿块,宫腔外见到妊娠囊或胎心搏动即可确诊。(4)自细 胞计数正常或稍高,血红蛋白下降。(5)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A—S反应。 二、手术治疗指征: 手术治疗适用于: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有腹腔内出血者; ②诊断不明确者; ③血β-HCG值高或附件包块大者:B-HCG大于1000mIU/L,孕囊直径大于5cm, 附件包块>3cm或未探及 ④期待疗法或药物治疗禁忌症者; ⑤随诊不可靠者。 三、手术方式: 以输卵管妊娠为例,可分为根治手术与保守手术。根治手术为切除患侧输卵管,保守 手术为保留患侧输卵管。 ⑴根治手术适用于内出血并发休克的急症患者。 ⑵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妇女,以保留输卵管及其功能。 四、围手术期治疗 (一)术前中医治疗: 1、未破损证: 治法:活血化瘀,消症杀胚。 方药; 炒蒲黄15g 五灵脂15g 槐花15g 白芨9g

罂粟壳9g 红藤15g 蜈蚣2条(研未冲服) 每日一剂煎服,连服7一10天。 2、已破损证 ①休克证: 治法:回阳救脱,活血祛瘀 方药:宫外孕1号方 人参30g 附子9g(先煎) 麦冬15g 五味子15g 赤芍1 5g 丹参30g 桃仁9g 每日一剂煎服。 亦可用中成药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或者参附注射液,分别有回阳固脱,益气生津的作用。 ②不稳定证: 治法:止血化瘀,杀胚。 方药:宫外孕1号方加党参、黄芪 桃仁15g 赤芍15g 丹参15g 白芨10g 黄芪15g 党参20g 天花粉15g ③包块证: 治法:破瘀,消症散结 方药:宫外孕2号方 炒蒲黄15g 五灵腊15g 赤芍15g 桃仁9g 三棱12g 莪术12g 归尾12g 红藤30g 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手术指征: 输卵管妊娠确诊后,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有以下情况,可立即手术。1、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2、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者;3、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长大,而药物治疗无效者;4、愿意同时施行绝育手术者。 (三)术后的中医治疗: 1、脾虚湿困,脾失健运。 症见: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

痔疮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痔疮围手术期的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一、痔疮是常见的肛肠疾病,居肛门五大疾病之首,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根据痔疮发生的部位不同,医学上将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静脉吻合支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为内痔。内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痔疮。齿状线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为外痔。而混合痔是指内痔通过丰富的静脉丛吻合支和相应部位的外痔相互融合为混合痔。 二、关于痔疮的治疗,人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其中广为应用的痔疮手术疗法有注射疗法、外痔切除术、内痔结扎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任何外科手术治疗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术后并发症的产生,痔疮手术亦可例外。 1、疼痛是痔疮术后最常见的问题,疼痛程度往往与手术部位和创伤的大小范围有直接联系。轻微者仅有疼痛不适,对全身无明显影响。重者坐卧不安、大汗呻吟,往往疼痛剧烈,其性质或胀痛、灼痛或坠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伤害。肛肠病疼痛容易诱发尿潴留、大便困难、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次发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妥善处理术后疼痛,可根据疼痛的轻重缓急口服安痛定、去痛片,较重者注射杜冷丁等,中医认为术后疼痛是由于手术损伤经络、湿热毒邪乘袭致静脉不通所致,治疗上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为主。可内服止痛如神汤或活血消炎丸、地榆愧角丸等,同时合同中药外洗药物先熏后洗。熏洗之后再用中药外敷,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九华膏等。也可行中医针灸治疗,常用穴位有束骨、合谷、长强、大肠俞、痔俞、足三里、三阴交等,也可按摩上述穴位。穴位埋针、电针、耳针对术后疼痛均有较好的效果,而且作用时间也较长。 2、肛门坠涨,痔疮术后因机械或炎症刺激,患者自觉肛门下坠不适、里急后重,或有涨满感引起便意而使排便次数增多,治疗应给马应龙痔疮栓、太宁栓等。 3、肛周水肿在嵌顿混合痔术后的发生率最高,肛门脓肿不仅坠涨疼痛,尚可使结缔组织增殖,局部高突,一旦出现肛周水肿,必须立即积极治疗,可用10%硫酸镁进行肛周热敷或坐浴,也可用中药驱毒汤或苦参汤进行熏洗,每次熏洗15~20分钟,一日两次,洗后再以金黄膏、化毒散膏外敷,以促进水肿消退。 4、排尿障碍,由于麻醉影响、手术刺激、局部疼痛等因素,痔疮术后极易长生排尿障碍,若术前伴有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统感染等,则排尿障碍更为常见。西医主张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小便不能排出时可于下腹以热水袋热敷,或是冷热交替敷以刺激排尿如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则予甲酰胆素0.25mg皮下注射。中医认为湿热下注、气血阻滞是痔疮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所以中药治疗排尿障碍,主要采用清热利湿之法,如车前子60g煎汤代茶,八正散五苓散水煎服等。如采用针灸治疗,不但操作简便而且效果迅速,选用穴位有:关元、气海、中级、三阴交、归来、阴陵泉、膀胱俞等,针灸刺激穴位,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皮层与内脏神经机能,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缓解内括约肌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使膀胱恢复排尿功能。 5、出血,肛门部血循环丰富、不易止血,且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因素,均会引发痔疮术后的出血。少量渗血以盐水纱布多能压迫止血,对于创面局部渗血可用云南白药撒敷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同时内服肌注止血剂如安络散,维生素K等,对出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诊疗方案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西医诊疗方案 一、混合痔中医属“痔”,共分四个证型: 1.风伤肠络证: 证侯: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 生地15g 当归15g 地榆15g 槐角15g 黄连6g 天花粉6g 生甘草6g 升麻6g 赤芍12g 枳壳12g 黄芩10g 荆芥10g 2. 湿热下注证: 证侯: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 舌脉: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 木通6克当归3克生地9克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车前子9克 3.气滞血瘀证:

证侯: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桃仁9克红花6克 4.脾虚气陷证: 证侯: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15g 人参15g 炙甘草6g 当归12g 橘皮12g 升麻10g 柴胡10g 白术15g 二、术前处理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生化全项、传染病8项、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乙状结肠镜等,60岁以上心脏超声检查。 2.术前应完善系统性评估,如对患者的内科情况,请内科会诊。术前评估应有医生、护士和麻醉师共同参与,内容包括排除手术禁忌症,预防并发症和术后随访康复计划。患者教育是临床工作的重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围手术期中医诊疗 方案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〇一八年

目录 肛肠科 (1)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 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 肛裂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 泌尿外科 (11) 石淋(泌尿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1) 癃闭病(前列腺增生)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5) 水疝(睾丸鞘膜积液)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9) 普外科 (22) 肠痈(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3)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肠结(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29) 骨伤一科 (34) 骨折病(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5) 骨折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39) 骨折病(踝关节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2) 骨伤二科 (45) 骨折病(锁骨骨折)中医围手术诊疗方案 (45)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48) 膝痹(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3) 心脑血管外科 (56)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57)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1) 脱疽(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4) 妇产科 (67) 乳核病(乳腺良性肿瘤)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67) 堕胎(流产)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2) 癥瘕(异位妊娠)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5) 介入科 (78) 胁痛(胆道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79)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2) 耳鼻喉科 (87) 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88)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2) 眼科 (96) 圆翳内障病(老年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97) 绿风内障病(急性闭角性型青光眼)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0) 翼状胬肉(胬肉攀睛病)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103)

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治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慢鼻渊(慢性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疾病之一。多因急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彻底治愈而迁延所致,可单侧发病或单窦发病,但双侧发病或多窦发病极常见。以流脓涕,鼻塞,头痛,头昏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有时可伴有精神不振,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全身症状。鼻内镜检查:见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炎者脓液位于嗅裂,或下流蓄积于鼻腔后段或流入鼻咽部。鼻腔鼻窦冠状位CT,可准确判断各鼻窦病变范围,是本病的确诊依据。慢性鼻窦炎一般分三种类型: 1 型:单纯型慢性鼻窦炎 1期:单发鼻窦炎;2 期:多发鼻窦炎;3期:全组鼻窦炎 2 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1期:单发鼻窦炎伴单发性鼻息肉;2期:多发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3期: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 3型:多发性鼻窦炎或全组鼻窦炎伴多发性鼻息肉和/或筛窦骨质增生。 一、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手术前中医中药的应用

(1)、内治辨证施治: 1、胆腑郁热,上犯窦窍证 主证:鼻涕浓浊,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头昏重。鼻黏膜红肿。兼见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①推荐方剂:奇授藿香丸加减。藿香、猪胆汁。一般加茵陈、黄芩、栀子、鱼腥草。 ②中成药:藿胆丸、香菊颗粒、鼻渊舒口服液等。 2、气虚邪恋,留滞窦窍证 主证:鼻塞或轻或重,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粘白量多,无臭,嗅觉减退。鼻黏膜晦暗,鼻甲肿大,或有息肉样变。全身见倦怠乏力,头昏闷或重胀,恶风自汗,咳嗽痰稀,食少腹胀,便溏。舌质淡或胖而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补肺,渗湿化浊。 ①推荐方剂:参苓白术散合温肺止流丹加减。鼻塞甚者可合苍耳子散。 ②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等。 3、肾虚寒凝,困结窦窍证 主证:鼻塞,嗅觉减退,涕粘白浓浊不止,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缠绵难愈。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水肿明显。并见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夜眠多。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法:温壮肾阳,散寒通窍。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修改后

锁骨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案 躯干之间的唯一骨性支架。锁骨位于皮下,表浅,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多发生 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多发生儿童及青壮年。间接暴力造成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段;如跌倒时手或肘部着地,外力自前臂或肘部沿上肢向近心端冲击;肩部着地更多见,撞击锁骨外端造成骨折。间接暴力造成的骨折多为斜形或横行,其部位多见于中外1/3处。直接暴力造成骨折因着力点不同而异,多为粉碎或横行。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外伤病史。 (2)多发于锁骨中1/3或中外1/3交界处 (3)主要症状:骨折局部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二、手术适应症 1.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者; 2.开放性锁骨骨折; 3.锁骨外1/3骨折移位重者; 4.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形成浮动肩,需手术固定锁骨以稳定肩胛颈骨折者; 5.锁骨粉碎骨折,骨块间夹有软组织影响骨愈合,或有潜在顶破皮肤的危险不能闭合复位时; 6.多发损伤,肢体需早期开始功能锻炼时; 7.少数患者不愿接受畸形愈合的外形,要求切开复位固定治疗; 8.患者并发有神经系统或神经血管病变,如帕金森病等,不能长期忍受非手术制动时。 三、治疗案 (一)手法复位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 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二)证候诊断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1.早期:血瘀气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2周内,患髋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瘀血斑,不能站立,患侧髋关节功能丧失,患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征候分析:外伤跌仆初期,骨折筋伤,血离经脉,瘀织不散,气血瘀阻不通,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骨折后肢体不能支撑负重,故不能站立,患肢外旋短缩畸形。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骨折初期血瘀气滞之象。 2.中期:瘀血凝滞型 临床证候:伤后2-4周,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丧失未恢复,动则有疼痛感。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证候分析:伤后中期,经适宜的治疗及正气抗邪的作用下,使气血瘀滞逐渐消退,故肿胀逐步消退,疼痛减轻。断骨初步连接而未坚,瘀滞虽消而未尽,故功能未恢复,动则有疼痛,舌质紫暗,脉弦为气血仍有瘀滞之征。 3.后期:肝肾不足型 临床证候:伤后4周以上,疼痛已消,断骨未坚,筋脉疲软,或年迈体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嫩红苔薄,脉细数。 证候分析:年老体弱,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润清窍,故头晕目眩,“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肾精血不足,故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舌嫩红,脉细皆为肝肾两亏精血不足之象。(三)分型 ⒈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的程度分型: 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粗隆间粉碎型: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的下方。 ⒉采用EWANS分型系统分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型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皮质骨可压陷或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形。 ⅢA型:粗隆间骨折+小粗隆骨折,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大小粗隆骨折,亦可粉碎骨折。 Ⅴ型:反粗隆骨折,及骨折线自小粗隆至大粗隆下。

颈椎病围手术期中医干预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凌晨综合症,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符合中医项痹的诊断标准,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ZY/T001.1-94 第189页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 1. 风寒痹阻证 症状: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桂枝葛根汤加减 组成:桂枝12g 芍药18g 生姜3片甘草6g 大枣3枚葛根15g

临症加减:恶寒畏风重者加防风10g羌活10g,颈痛麻木甚者加鸡血藤20g、川乌10g。 2.气滞血瘀证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临证加减:痛甚者加川乌9g草乌9g。 3.痰湿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治法:祛痰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温胆汤加减。 组成:半夏10g 竹茹10g 枳实10g 陈皮20g甘草10g炙茯苓15g 白术10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4.肝肾不足证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潜阳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各6g) 荆芥9g 白芷6g 干姜6g 临证加减:冷甚者加附子10g鹿角胶12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