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与成长浅析龙应台的亲情散文

爱与成长浅析龙应台的亲情散文

爱与成长浅析龙应台的亲情散文

【摘要】龙应台是一个提倡民主自由的台湾作家,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弊,鞭辟入里。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以及后来的《目送》,这三部散文集代表着龙应台风格的转变,也是她与孩子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本来主要就龙应台的三部亲情散文,来探讨龙应台后期的文学风格及其成因。

【关键词】龙应台;亲情三部曲;目送

一、《孩子,你慢慢来》――由犀利变为温情

在《孩子,你慢慢来》面世之前,龙应台出版了《野火集》,这本书是对社会的犀利言辞,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是散发着母爱的情怀。这两本书就像是龙应台两个阶段的临界点。

《孩子,你慢慢来》是在2005年出版的,其中包含着二十篇亲情散文。这些散文无一不透露出龙应台初为母亲的喜悦。这是龙应台对于自己孩子的一个期许,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路上,能够勇敢坦然的面对。龙应台认为,不管孩子处在哪个时期,母亲永远只能在远处看着孩子成长,并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而不能去代替孩子来完成他的人生。

但龙应台的思考永远没与社会脱节。在孩子出生后,她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书中,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出发,想到教育孩子成长的种种方式,审视了中西文化教育的差异,这些正是她创作《孩子,你慢慢来》的动机。正是因为孩子,让龙应台的文字风格由犀利转变成温情。

二、《亲爱的安德烈》――对教育更深入的思考

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是龙应台初为母亲的喜悦,那么《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情感需求。龙应台认为自己作为母亲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因此迫切地想与孩子沟通,再次走进孩子的心灵,而并非冷漠地走出孩子的生活。

于是,她选择了书信的形式,以朋友的身份与儿子进行沟通。在《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与儿子用三年的时间写了三十六封信,反映了母子之间三年心迹的真实写照,以及彼此信任的过程。在书信中,不仅体现了儿子安德烈的成长,还反映了龙应台自己的成长。作为已经有丰富成长经历的母亲龙应台,即使看到儿子在为成长烦恼,她也不能过多地加以控制,因为她认为即使自己再有经验,也不能剥夺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从龙应台与儿子的书信中能看到她崇尚民主自由的痕迹,以及对儿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这很大部分是因为作者本人在西方国家的成长经历。因此,安德烈与龙应台的相处

方式也与中国的教育模式迥然不同,但却保证了其两者在沟通时的敞开心扉。因为龙应台独特的童年生活,父母只能作为旁观者偶尔提点的角色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因此,《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龙应台在与儿子的交流过程中对亲子关系的深入思考。

三、《目送》――人文的回归

做了母亲之后,龙应台的思考,从孩子回归到了自己的本身,由自己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父辈母辈,甚至追溯到了生命的本真以及生活中的成长变化。

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亲人的离世,龙应台过去的作品并不如《目送》般具有亲情和人文的气息。而在龙应台的父亲去世后,她看到母亲的老去,和孩子的成长,龙应台的创作更深入了,她的创作中心渐渐转变为关注身边的人,从父亲、母亲、孩子、到朋友。她的文风在《目送》中变得质朴,或许是从父亲的死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反而对世界抱有一种看开了的态度,她开始沉静的去感知生活。

《目送》中七十三篇散文,均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从对父亲的“目送”,到对儿子安德烈的“目送”,从看到儿子的成长,到发现自己也正在慢慢地老去,她总结出“其实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目送》总共也分为三个部分,亲情、友情和一些感悟,此时龙应台的创作口吻更加的温情。这并不体现其视野的缩

小,反而是反映出她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加地关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她的关注点从最开始的世界回归到了自己的本身,回到了生命的本真,最终回归到了所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这也是一种人文的回归。这个时期的龙应台被岁月磨去了尖锐的棱角,开始温暖的走进大众视线。

四、结语

龙应台的“亲情三部曲”的创作间隔均为二十年。龙应台在写作每一部作品时,都有着不一样的心境,都在完成一个角色的自我转变,从初为母亲,到与儿子的深入交流,到后来的感悟作为子女的自己,她对人生、亲情、友情、世界的感悟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说《孩子,你慢慢来》是一个临界点的开端,那么《亲爱的安德烈》就是龙应台转变的一个过渡,而《目送》则是最后的转变定型。三部亲情作品,贯穿了龙应台二十年的心境变化。

然而,龙应台的文字,一直都是简单朴实的,以最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最温情的情感。即使是很普通、平常的事件,在她的笔下也能让读者共鸣。她一直以冷静的笔触来描述,其作为母亲、女儿、以及文学者对世界和亲情的深思。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到如今对家庭和身边人的关注,不论她的文风如何变化,她笔下始终关注着“人文”。

参考文献:

[1]缪黄佳.“人生三书”:呼应与成长―龙应台亲情散文

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薛逸?B.龙应台散文的审美追求[D].湖北民族学院,2014

[3]李月.龙应台亲情散文研究[D].西南大学,201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