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七、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八、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不平凡外部形态象征

象征意义

欲扬先抑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1、国学经典 传统文化需传承,国学经典需传颂,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句古诗,听老师来朗读一下。第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话描写的是:在浩瀚沙漠里,孤烟直上,落日浑圆的壮阔场景。第二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秋季西北边塞的风光(大雁飞回衡阳,一点没有停留之意。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接落日) 我们男女合作来诵读一下这两句诗,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半分钟时间背诵一下,展示背诵。 西北的风光美丽而又神秘,有一种植物常年驻扎在那里,它就是——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九课,齐读课题《白杨》。 二、精读课文 1、首先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二、划出描写白杨外形特点的语句。 课文主要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2、第二个问题,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呢?读一读,用一个字概括(高,大,直——高大挺秀)【板书:高大挺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高大挺秀的白杨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呢?(茫茫的大戈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戈壁的图片。你觉得戈壁的环境怎么样?先用文

中的话说一说?(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我们用文中的词语总结就是“浑黄一体”。你还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戈壁?(恶劣荒凉寸草不生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贫瘠荒凉、废弃的土地。)连在一起我们就可以说:戈壁是一个浑黄一体的不毛之地。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极度缺水,一般植物很难生存,而白杨就是一种很好的,能够防风固沙的植物,所以戈壁滩上才广泛种植白杨树。 4、作者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点之前,先给我们介绍了它生长的环境。作者这么写的好处是什么?(借描写环境之恶劣,突出白杨之顽强。) 5、爸爸又是怎么介绍这顽强的白杨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齐读。同学们自由练读一下这段话,想一想哪些字在朗读时应该加重语气? 6、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你觉得哪个词应该加重语气?(“从来”)这个“从来”说明了什么?(白杨树自始至终都是这样笔直,自始至终都在守卫着边疆。)第二句呢?“哪儿”需要重读,谁能试一试?白杨树不像其他植物一样,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句有没有让你觉得很熟悉,咱们上学期学习过的《梅花魂》当中也有类似的句式:“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谁能用“不管……不管……”说句话? 7、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表情是(严肃的),我们用严肃的语气读一读。(生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导入: 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 (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菊”象征高洁、清秀。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三、精读精讲第5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 (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生答)作者从新疆到延安,一路所见最多是白杨树和北方的抗日军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部编版语文五下3《白杨》精品公开课教案设计

3.《白杨》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设计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 搜集有关白杨、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板书:19.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 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预设: a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b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c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d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白杨》教学设计

3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 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 相似之处 【解决策略】: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 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 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 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 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 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 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 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 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教学内容《白杨》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教 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部编版小学语文《白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白杨》教学实录 一、车窗外的白杨 播放《小白杨》。 (师板书课题:白杨) 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找到的请举手。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 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 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 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 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 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 生齐说高 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 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

白杨教学设计一等奖

白杨礼赞茅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欲睡(yān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秀颀(qí) 四、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五、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教师:刘基东地点:172班时间:2020年10月12日 设计构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学生为主体,文本为载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特色设计教学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紧扣文本,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认识白杨树 在认真预习课文的之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采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通过答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朗读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2.紧扣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和适当引导 深入研究文本时,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语段,在读的基础上联系写作背景,对白杨树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深加工。 3.发掘写作美点,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象征是文章的显著写作特点,也是整个单元的显著特点。于此同时,还有比喻、反问、排比的修辞,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方法,需要学生用慧眼去发现美点。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不同的树有不同的韵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燃烧的是奔放,“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流淌的是愁苦。 二、预习展示 坦荡如砥dǐ刹那chà恹恹欲睡yān yān 虬枝qiú 倔强挺立jué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晕圈yùn 三、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步曲》),《幻灭》、《动摇》、《追求》(《蚀三步曲》),《霜叶红于二月花》。这节课,我们将随着茅盾走到黄土高原上,走

进白杨树的生命世界。 四、走进文本,亲近白杨 题目是《白杨礼赞》,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个部分,白杨和礼赞,我们先从白杨入手。 1、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白杨树? 请你用这样的句子形式向大家介绍白杨树: 这是一种的树,你看:“”。 范例:这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你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参考:这是一种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树,你看:“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是一种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与挺拔的树,你看:“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回答分别是从生长环境、外形特点、精神内涵的角度来介绍白杨树的。下面请三位同学来给大家详细分析。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五、了解背景,理解象征意义 1、看到这些具有这么多品质的白杨树,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指定学生齐读第7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寻找作者的思想轨迹,明确作者由此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联想到了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联想到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你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谈一谈吗? 3、学生介绍相关背景: (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初。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从1939年到1941年已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广大人民群众在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音序、音节、部首、再查几画、结构、字义、组词。)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本课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区别形近字,然后组词。 4.辨析词语,理解词义。 5.区别近义词、反义词,进一步理解词义。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原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 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白杨礼赞》名师教案 1.学情分析 (1)随着时间的推移,抗日战争这件对于中国人来讲意义重大的事,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慢慢变得轻飘飘,只是一些写在书上的,讲在口中的名字和战役而已。所以,还原历史,让学生有切身感受很重要。 (2)象征手法,以前可能有部分学生有所了解,但基本还是缺乏具体深入的理解。 (3)作者对抗战军民的感情比较复杂,有敬仰,赞美,感激等,学生可能会很容易感受到其中一种,但不容易理解得全面。 2.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感受文中饱含的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抗战军民的赞美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美和精神内涵。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练习巩固法 5.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整体感知 ①预习检测。 ②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2至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问题探究 ①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思路解析:先把握标题中的“礼赞”含义,“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题目的意思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结合这一点,再思考作者为什么屡次表达这种带有敬意的赞美?敬是为什么?白杨树又有哪些值得赞美之处? 答案示例: 文章题目是白杨礼赞,就是对白杨树致以带有敬意的赞美,赞美的是白杨树的“不平凡”,正是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所以作者才对它“礼赞”。 首先,作者赞美的是白杨树的外形——力争上游。其次,作者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挺拔。最后,作者赞美白杨树所象征的人——北方农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白杨》优秀教学设计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一个设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非常巧妙地告诉我们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三句话,话中有话,含义深刻,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含义,突破教学的难点呢?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伊始,我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句话,用。画出重点词语。学生读后,画出直、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接着我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a)()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 c)你可以().可以().可以().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在体会到白杨树的高尚品质后,我巧妙引读15小节,过渡到16、17小节,默读后让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小节,你们读出了什么? a)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

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 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

白杨树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