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摘要:“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本文认为大学精神应包括:危机意识、以人为本、拥抱孤独,创新相伴、与真理为友、关注国家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危机意识;创新;以人为本

巍巍青山,著其沉稳;悠悠绿水,名其灵性;现代大学,谓其精神。上善若水,精神之于大学亦若如此。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学者眼中大学精神的至高境界,然而此“大学”非彼“大学”,那么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精神又该如何阐释呢?今日的大学又该如何才能长久不衰呢?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又该如何使其莘莘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的教授和学生。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思考什么。也许,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地天立地的人物。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就能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抽象却富有魅力,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代表。王翼生认为: “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那么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又该以什么样的现代大学精神迈向世界,

迈向未来?又该以怎样的时代精神引领现代大学潮流?

二、引领时代的强劲脉搏—现代大学精神

1、拥有危机意识

中国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精神,顺境面前盲目乐观,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时间一长就会被惯性思维所控制,丧失锐气。

一所大学要前进、想发展,必须树立风险忧患意识:要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有一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危机感。忧患意识的可贵就在于,能够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讲到: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可见树立忧患意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学院凝聚力的有力武器。

大概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国人都知道在美国有个大名鼎鼎的哈佛大学,其实哈佛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甚至几乎夭折走到今天的辉煌境界。哈佛人认为,他们与其他院校的一个不同点就是,特别关心走下坡路和被国家体制吞噬的危险,有众多的人决心进行创造性工作。这的确是哈佛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精神。在18世纪下半期,北美洲已陆续建立了九所院校。这一切都是哈佛不能忽视的压力,也是其难得的动力。哈佛人非常明确,如果想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事例与特色,才能在教育改革的风浪中求生存求发展。正是哈佛人自身拥有的危机意识,才迫使他们自强不息,才有今日哈佛的神话与传奇。

说忧患意识,不是要我们消极悲观,不是灰心丧气。相反,它要我们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从而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各项工作。当代大学想要屹立于泰山之首,想要拥有一览众山小的悸动,一概在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既要看到成绩的一面,也要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也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既看到学校奋斗目标鼓舞人心,也看到实现这一目标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因此,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

如此,现代大学唯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树立科学发展观,争创一流的现代大学。

2、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人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所谓“以人为本”的大学精神,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营造优美、和谐、人文校园以外,还

要做好学生在学习之外的心理健康辅导、爱心救助贫困生等学生服务群团。

在艾略特任哈佛校长的时期就曾强调高等学校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即给学生学习上的选择的自由;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使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学生只有变成学习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无限的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教师的教学才能最终提高效率。

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以其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方法。它有两层意义:第一,教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第二,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发展,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校生存之本,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大学要发展,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而学生的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这既包括少数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体学生的成才;既包括个性发展,也包括全面发展;既包括现时发展,也包括未来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改革的动力之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优美、和谐、人文化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3、拥抱孤独,创新相伴

20世纪30年代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影响至今,他说:“所谓大学者,并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说大学不在于楼高院深,而在于有大师。何谓大师?《现代汉语词典》上给“大师”的定义是: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因此,人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大师是指在某一学术领域或技艺领域有很高的学问,很深的造诣,冠绝天下,受人尊敬的人。正是这样的大师、大学者、大学问家是大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精神的缔造者和履践者。

真正的大师是“必须拥抱孤独,并把孤独作为自己的新娘。……驱逐陪伴,让孤独成为你生命中的习惯。然后所有能力就会充实而完满并平稳上升,就象森林里的树木和田野里的鲜花……独立思考,那么所有的地方对你来说都是友好和神圣的。”在醉心于孤独探索的基础上,现代大学才能奠实其自立于学术之林的基础,渐入到自由独立的佳境。

不仅大师需要拥抱孤独,学院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呢?当你想拥有自己的特色,想拥有自己的团队,可前面并没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们该怎么办?学校还要继续吗?当我们在不断探索中遭受挫折,经历磨难,当我们仅有的一点希望也被现实摧残的粉碎,你还想要自己的特色吗?当然要,也必须要,一个大学,特别是一所现代大学,想要发展,想要独领风骚,那你就得有自身的专长。这时,你就需要与孤独相伴,忍耐寂寞。只有在孤独寂寞中依然顽强生存的人,才能经受的住任何风吹雨打,最终傲立于彩虹的尽头。

创新精神是现代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大学得以强大的关键所在, 更是现代大学在社会整体中保持自身前沿阵地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 大学

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 那么现代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是要培养整天只知道背书本、只唯书、只唯上的人才吗? 是要培养那些只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人才吗? 当然不是。现代大学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要培养具有世界前瞻性眼光的人才。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呢? 在一所没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只有在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面, 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培育下,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这样, 在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里我们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学者。现在, 我们的大学所缺少的不是高楼大厦, 不是优美的校园环境, 不是出现在试卷上的接近满分的优秀成绩??现代的大学真正缺少的是创新精神。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艾略特认为, 大学最有价值的成果是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 经过训练的谨慎的思考态度, 谦恭的行为, 掌握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任积累的思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早在《论教育》中就指出: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大学作为探求未知世界、认识发现真理, 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文化支撑的前沿, 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新知识及促进社会发展的光荣使命。这本身就要求现代大学要着力培育和发扬卓越的创新精神。我们说大学的文化创新, 其关键点就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受、不图进取, 那么, 这样的国家, 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 没有不走向衰落的。”因此, 他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胸怀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开拓进取、执著追求、矢志不渝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同样的道理, 只有具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 时刻追求突破、超越和报效社会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所不辱时代使命的大学。这才是大学所应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所以, 现代大学应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 勇于创新, 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可说是不合格的现代大学。

4、与真理为友

著名的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350周年校庆讲话中这样感慨,“学校的成功和繁荣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但这种注意并不总是令人欢迎的。当学校的影响和重要性日益增加,声望和财产日益增长时,各种集团自然会受到诱惑,希望利用学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近几年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证据,军事和情报部门试图使我们的教授们参加秘密的研究工作,并对我们作出种种限制,以避免我们的科学发明落入敌人之手。商人们寻求和我们的科学家建立关系,以帮助他们开发新产品。社会活动家敦促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本、购买力、尊严和威望同种族隔离等罪恶和不公正作斗争。公众指望我们利用我们的财富和影响力来帮助解决地方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必须十分明确: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从中,我们可以见识何为“与真理为友”。

现代大学今后的校训中是否会出现“真理”这样的字眼,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倡导的大学精神,应该崇尚真理。同时,要让这样的精神体现在办学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笔者注意到,我国不少大学在确定校训之后,就在学校各个地方悬挂写有校训的横幅,并开展征文活动,对校训广而告之,可是,在具体而微的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活动中,却难见校训的影子。这是因为大学的具

体办学制度,并不支撑校训,与其所倡导的大学精神背道而驰。

崇尚真理的大学精神,简单而言,就要求大学的办学制度,摆脱行政的干扰和利益集团的控制,只认是非,不问利弊,追求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学术机构的教育价值和学术价值,而非其他的官场价值或商业价值。对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而不是听上级安排,顾及某些群体的利益,并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只有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现代大学制度,在大学中,才能始终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让真理的光芒在大学闪耀。

5、关注国家需求

高职高专作为我国大学教育院校的重要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进入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时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调整升级,势必带来新的就业岗位、就业方向,带来对人才数量、梯次、规格和素质上的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时期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就业贡献率。高职院校要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坚持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在办学体制上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定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定位,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定位。

高等职业学校必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要立足于国家需求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去解决自身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

因此,笔者认为关注国家需求也应该是这类大学应该具有的现代大学精神,它虽与以学术为主的院校不同,但其目的,其目标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增彩添色。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现代大学精神亦是如此,以其最强大,无形的魔力,滋润着千千万万的大学。

在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要求大学必须开放胸襟, 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意识来开拓大学的未来,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经验, 同时要保持民族特色, 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 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大学精神的精华与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 发扬光大我国的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小梅,巩红.现代大学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J].理论导刊,2004.05.

[2]肖真.学校发展大家谈,谈忧患意识[J].燕山大学报,2011.05.

[3]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赵鑫姗.什么是大学精神[J].文汇报,2001.02.

[5]张双.树立忧患意识,深化教学改革[J].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报,2008.05.

西方大学理念

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评析 张岂之1,谢阳举2① (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2.西北大学环境哲学暨比较哲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康德首次提出了近代理性化大学理念,为现代大学的科学探索与人文理性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洪堡的大学理念实际上是康德大学理念的实践。以后,纽曼提出了通识教育和智育是大学之本质的理念。二战前后的贾斯珀,首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以存在哲学为基础的大学理念,其最突显之处在于强调大学应实现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整体性。二战后的美国在大学理念上颇有建树,虽声调不一,但总体上是力求实现人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现代人文主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康德纽曼贾斯珀 中国大学的历史比较短,才100余年。在西方,欧洲中世纪就有大学,后来逐渐向近代大学转变。开始是意大利和法国,随后是英国和德国,至少从20世纪开始,美国后来居上,已建成全世界瞩目的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的大学不能不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西方近现代大学理念进行一些评析。本文的“大学理念”相当于“大学教育哲学”范畴。 一、康德:大学的理性化

在历史上,第一个对现代大学的学术目的、性质和秩序给出理念层次上规定的,可能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nuel kant,1724—1804)。有关内容见《学部冲突》(也可译为《学科之争》)。该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第二部分是“哲学部与法律部的冲突”;第三部分是“哲学部与医学部的冲突”。这三个部分完成于不同的时间。作为一位哲学家,康德声称纯粹哲学必须探讨三大难题,即我能知道什么(形而上学);我应当做什么(道德哲学);我能希望什么(宗教哲学)。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第一个问题;《实践理性批判》研究第二个问题,并为第三个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可是从批判理性出发,将性质上如此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解决,显然步履维艰。因此就有“两个康德”,一个是理性的康德,他反对任何虚假独断的教条,他说只有在受必然规律统治的物质世界,人类才能认识自然,纯粹理性不能证明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另一个是非理性的康德,承认有理性无能为力的精神世界,有不可思议的物自体世界,从道德至善上讲,有必要相信上帝的存在,必须要讲灵魂不死,相信意志自由。以上两方面就是冲突、矛盾。 康德至少在1793年就开始关注大学学部的现实冲突。1793年,他在《仅仅理性限度的宗教》一书的第一版前言中简要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同年他在给学生的回信中说,哲学与神学的和平不过是一种假象,并对哲学家关于教义神学的所谓“理解”和沉默表示不满,他相信争论总有一天会来临。1794年10月前,70岁的康德完成了《哲学部与神学部的冲突》。1795年,有关方面禁止任何教授在大学讲授康德的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现代大学精神之我见 摘要:“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本文认为大学精神应包括:危机意识、以人为本、拥抱孤独,创新相伴、与真理为友、关注国家需求。 关键词:大学精神;危机意识;创新;以人为本 巍巍青山,著其沉稳;悠悠绿水,名其灵性;现代大学,谓其精神。上善若水,精神之于大学亦若如此。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代学者眼中大学精神的至高境界,然而此“大学”非彼“大学”,那么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精神又该如何阐释呢?今日的大学又该如何才能长久不衰呢? 大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作为继承弘扬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和传播现代科技文化的场所,又该如何使其莘莘学子成为国之栋梁? 一、何谓大学精神? 大学不可能是乡村而全然是城市文明的产物,尽管乡村的农民和土地用剩余粮食养活的教授和学生。大学应该教人怎样去思考,而不是教人思考什么。也许,大学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精神的代言人。 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正是这气概,将为时代培养出一大批地天立地的人物。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寄存于这一实体中的精神却不能仅靠视觉就能观察到,必须深入其中才可体会。“精神”一词抽象却富有魅力,大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精神。大学精神的内核是一种不媚俗的精神,既是潜心向学的纯粹学术精神,又是引领社会,敢于不随波逐流的正确批判精神。 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它,给大学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楼、图书馆、林荫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仅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代表。王翼生认为: “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笔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精神之于大学正如土壤、空气、水、阳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样重要。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那么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又该以什么样的现代大学精神迈向世界,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文化同时也是微观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表现。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视野和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从校园文化建设看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日渐式微,其原因主要在于办学导向的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和边缘化。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实践环节、提高教师文化素质等方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大学人的精神家园,它具有规范大学人行为,凝聚大学人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然而,优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大学主体主动地对本校的文化进行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中,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涵盖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学科是载体,人文教育是过程。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以人文学科为载体,通过人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实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应作为高等教育份内之责,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应有之义。

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二册课后翻译

我们像在暖房里种花那样养孩子是错误的。我们必须让他们接触各种社会问题,因为不久他们就将作为公民来应对这些问题。 It was wrong to raise our children the way we grow flowers in the greenhouse. We must expose them to all social problems because very soon they will be dealing with them as responsible citizens.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越来越多地卷入国际事务。而冲突必然会发生,因为国家之间总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 As time goes on we are inevitably going to get more and more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conflicts are sure to occur because there always exists different views and interests among nations 我们为我们的成就而骄傲,我们有理由感到骄傲。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变得狂妄,不然我们就会失去我们的朋友。 We are proud of our accomplishments, and we have reason to be. But we must never become arrogant. Otherwise we will lose our friends. 信息现在唾手可得。一个普通的电脑就能储存一个普通图书馆的信息。 Information is now easily available. An average computer can store the information of a small library. 那家建筑公司没有资格操作这个项目。他们没有任何法律文件能证明他们具备必要的专门技术。我们必须找一个专门建造歌剧院的公司。 That construction company is not qualified to handle the project. They do not have any legal document to certify that they have the necessary expertise. We must find a company that specializes in building theatres. 这些智囊团不作决策。他们力图提出一些对决策者十分有用的新主意和深刻的分析。These think tanks do not make decisions. They are out to generate new ideas and penetrating analyses that will be extremely useful for decision makers. 国内生产总值不是一切。如果人民的生活质量没有真正改善的话,我们国家就不能说已经现代化了。 The growth of GDP is not everything. Our country cannot be said to have been modernized unless the quality of our people?s lives is really improved. 虽然那时候我们在很多方面都很困难,但作为孩子我们仍然幸福,因为有干净的空气、水;江河湖泊里有很多鱼、螃蟹,黄鳝;田野里有花,有树,有鸟。 Poor as we were in many ways at that time, we were still quite happy as children, for there was clean air, clean water, a lot of fish, crabs and eels in the rivers, lakes and ponds; and a lot of flowers, trees and birds in the fields.

大学精神演讲稿

大学与大学精神 自近代以来,探讨大学精神的言论频频出现。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素以孜孜不倦地探究学问为特质,故而,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有探究学术的精神。李敖有语:大学应有的品位是“真正培养出一些智慧的才具,培养出一些有骨头、有广博知识,同时又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 而我们,作为大学的主体来说,大学如何对于我们,我们如何对于大学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然而就目前我、我们所看到的事情,就目前安徽师范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我无法将大学与大学精神联系起来。我也实在无法就此断言去说我们应该怎样,我能做的也许只能是阐述事实,提出意见。 “厚德,重教,博学,笃行”,我不知道这八个字对于安徽师范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有什么意义,也许只是在校规校纪的考试需要我们记一记,也许在参加学校评比的时候我们用一用。至于其他更为深层次的意义来说,请恕我浅薄,无法想象。但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校训刚刚出现的那段时间,我想这也必定是先辈们对我们的希冀,必是先辈们将安师大的传统一一凝聚起来所形成的精华。而今,当社会的浮夸波及大学,当一个大学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与精神,其也必并非是大学,称之为college或者高等职业培训学校更好些。 于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作为安徽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究竟是谁?我们是不是未来职场上的竞争者,是不是未来某种行当中的优秀人才?然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我们正在大学中。那么,正在大学中的我们是谁?是一群奔向上述目标的匆匆过客?假如这样的话,大学生涯对于在座的每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恐怕是应当提出来的。大学现在逐渐变成在就业指挥棒下的教学活动。但是,我们把大学学习生涯指向具体的就业,一个谋取更好职业的目标,我个人觉得是个莫大的遗憾。人生几十年,能有多少机会可以有安静的四年时间,远离社会功利体

川大精神之我见

计算机学院刘赟1143041144 川大精神之我见 从进入川大校园到现在已经三年过去了,三年间,我们在川大精神文化的洗礼之下,在川大人文学风的陶冶之下茁壮成长。回望在川大三年来的学习生涯,能够很深刻地感受到川大带给我们的变化,作为一个川大人,我想此刻我们对川大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对川大风范更加了解。因为它们一直在我们身边,时刻伴随在我们在川大的一切学习生活中。 川大是一所百年名校,在百年历史之中川大人才辈出,也不乏名家大师郭沫若,共和国元帅朱德,文坛巨匠巴金等许多共和国杰出的人才。还有很多社会杰出活动者,像张澜,吴玉章等都在川大担任校长一职,他们的精神和思想无疑给川大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也形成了今天川大精神的一部分。川大人,先国后家,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总是跑在第一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管是抗日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战争,我们都能在战场上看见川大人的身影,特别是川大华西白衣天使,他们铸就了共和国的铜墙铁壁,为亿万同胞开赴前线。川大人,牢牢掌科学技术,以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科技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四川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三个全国重点大学,历经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三强合并前的原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各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新四川大学精神应是原三校“学校精神”及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经过7年的碰撞和融合,以及近两年的充分酝酿与几上几下的大讨论,在集中体现大学精神的校风和校训上,首先形成了共识

以“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校风的川大精神是川大精神中重要的一部风。严谨是一种治学、办事、做人的基本态度,表现为学习精益求精,办事一丝不苟,做人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不骄不躁。“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修养。勤奋,就是要求人们锲而不舍、学而不厌、坚韧不拔、愤发努力。“求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髓与前提。“求是”,就是探索、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追求和捍卫客观真理。“创新”,就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严谨,勤奋,求实,创新”能很好地概括出川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品质,技能和精神,是川大对每位学子的殷切期盼更是川大学生严与律己的的最好体现。 正如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样,川大的精神中包含着大海般的包容,川大学生来自祖国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来自全国各省各族的同胞之中,这本生就是一种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么大一群人中,川大学生总能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能在彼此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在川大,我们见多识广,因为川大是一所规模庞大的综合型大学,学校里面各种专业齐全能够满足我们的兴趣需求,同时也能与相关专业的人进行友好交流。就像校训那样,川大的人总是带着一种包容,大气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能够在社会面前以良好的心态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展现川大人所具有的风范,以至于能够获得与川大今天在国内相称的社会地位。我想这也是川大精神的一部分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言凝炼、内涵丰富,比较贴切地概括了今日之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与价值追求,同时有较强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是一个有

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精读2unit1exercisesanotherschoolyear---what

Vocabulary 1 –ent 2–ent 3-ant 4–ent 5 -ant 6 -ant 7–ent 8 -ant 9 -ant 10–ent 11–ent 1 2 –ent 1 3 -ant 1 4 –ent 1 5 –ent 1 6 –ent 1 7 –ent 1 8 –ent 1 9 –ant Accountant; assistant; defendant; dependant; attendant (n.) 2 class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intensification justification simp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glorification specification glob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meric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dealization centralization marketization nationalization privatization permission discussion admission profession commission confession remission impression emission oppression submission compression transmission expression omission depression 3 1 sensitive, sensible, senseless, sensibility, oversensitive, insensitive 2 technical, technically, technician 3 specially, specialty, specialize

中国书院和书院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中国书院和书院文化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发展大学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充分发掘书院文化的精华,汲取书院文化的精髓,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注入更为丰富的内涵。 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漫长而久远,在这个过程中,古代书院形成了与官学、私学所不同的特点,这对现代大学教育的管理和教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管理组织方面:首先,书院的机构设置简单,管理人员较少,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这与现代大学复杂的管理机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大学教育的发展如能像古代书院那样将管理机构的设置简单化、科学化,那么大学的组织管理将迎来一个新的转机。其次,书院的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且教学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这点在现代大学教育也经常提及,所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好的规章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古代书院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书院一般颁布的学规非常严格并以学规对书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并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在教育教学方面:首先,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各书院在育人的同时,也从事研究自己所特有的学术课题。此外,书院教学不拘泥鱼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辨鸣,这与现代大学教育所提倡的学术自由是大致相同的。还有书院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身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些教学方法在现代大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值得采纳。 书院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它的首要功能是教育,它有独特的体系书院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旁及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且书院不分科系,是一种以人文教育为根本理念的通才教育,这与我们现今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通识教育非常的相似,故发展通识教育可以从中加以借鉴,从而更好的促进大学教学体制的协调发展。 书院的发展离不开书院文化,书院文化在书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作用。书院文化经过一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标签:高校;高校道德建设;大学精神;引领作用 一、当前高校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着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缺失,因此加强高校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冲击高校道德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因素介入大学校园日益增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高校。为了缓解办学经费不足,不少学校过分市场化、大众化,培育了大量工具性人才,不再关注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尤其是对人文学科和基础性研究的淡化,导致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泛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教师不但难以集中精力教书、学习、育人,甚至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追求过分膨胀的利益;而这些直接导致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不健全,行为失范,学风浮躁,因而为高校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样 社会作为高校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对高校道德建设进行的顺利与否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人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科技主义、物质主义、唯理主义、学历主义等社会思潮激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社会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呼唤我们加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工作,面对严峻的形式和挑战,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在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既要继承一切优良的传统方法,还要善于适应我

现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精读2unit 10 课文翻译

1.Not very far from Naples, a strange city sleeps under the hot Italian sun. It is the city of Pompei i, and there is no other city quite like it in all the world. Nothing lives in Pompeii except crickets a nd beetles and lizards, yet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people travel from distant countries to visit it. 1. 在离那不勒斯不远的地方,一座奇特的小城寂静的沉睡在意大利炙热的骄阳之下。那就是庞培城。全世界再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和庞培城相像。在庞培城中,除了蟋蟀、甲虫和蜥蜴之外,别无其他生物,然而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不同国度不远万里前来参观。 2.Pompeii is a dead city. No one has lived there for nearly two thousand years----not since the su mmer of the year A.D. 79, to be exact. 2.庞培是一座死城。确切的说自从公元79年的那个夏天开始,两千年来没有人在这里生活过。 3.Until that year Pompeii was a prosperous city of 25,000 people. Nearby was the Bay of Naples, an arm of the blue Mediterranean. Rich men came down from wealthy Rome to build seaside vill as. Farmlands surrounded Pompeii. Rising behind the city was the 4000-foot Mount Vesuvius, a gr ass-covered slope where the shepherds of Pompeii took their goats to graze. Pompeii was a busy city and a happy one. 3.直到那年夏天庞培成还是一座拥有25000人的繁荣城市,离那不远就是蓝色地中海之臂的那不勒斯湾。一些有钱人从富有的罗马城来到这里建造海边别墅。庞培城的周围有农田环绕。在这座城市的背后矗立着4000英尺高的维苏威火山。绿草覆盖的山坡上,牧羊人赶着他们的羊群在吃草。庞培城是一座繁忙而又充满幸福感的城市。 4.It died suddenly, in a terrible rain of fire and ash. 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 A.D. 79. Mount Vesuvius, 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 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Tons of hot ash fell on Pompeii, hiding it from sight. For three days the sun did not break through the clou ds of volcanic ash that filled the sky. And when the eruption ended, Pompeii was buried deep. A c ity had perished. 4.可是,在一阵可怕的火与灰的袭击中,这座城市灭亡了。这个悲剧发生在公元79年的8月24日。维苏威火山。这座沉睡了几世纪的山脉,突然剧烈的爆发了。数以吨计滚烫的火山灰落到了庞培城遮住了人们的视线。3天以来阳光都无法穿过被火山灰充斥的云层。当喷发结束的时候,庞培城被深深的掩埋了。这座城市也就消失了。 5. Centuries passed, Pompeii was forgotten. Then, seventeen hundred years later, it was discover ed again. Beneath the protecting shroud of ash, the city lay intact. Everything was as it had been t he day Vesuvius erupted. There were still loaves of bread in the ovens of the bakeries. In the wine shops, the wine jars were in place, and on one counter could be seen a stain where a customer h ad thrown down his glass and fled. 5.几个世纪过去了,庞培城几乎被遗忘了。不过,1700年后,人们又重新发现了它。在火山灰的保护下,这座城市完好无损的躺在那里。一切都是维苏威火山喷发那天的样子。面包店烤箱里依然有尚未出炉的面包,在卖红酒的店里,酒坛子依然放在原处,在柜台前,人们扔下酒杯逃命的痕迹清晰可见。 6. To go to Pompeii today is to take a trip backward in time. The old city comes to life all around y ou. You can almost hear the clatter of horses’ hoofs on the narrow streets, the cries of children a nd the laughter of the shopkeepers. The sky is cloudlessly blue, with the summer sun high in the s ky. The grassy slopes of great Vesuvius rise to the heavens behind the city, and sunlight shimmers on the waters of the bay a thousand yards from the city walls. Ships from every nation are in port and strange languages can be heard in the streets. 6.今天,去庞培可以称得上是一次体验时光倒流的旅行,古老的城市在你的周围仿佛又重新充满了活力。你几乎能听到狭窄街道上的马蹄声,孩子们的哭闹声和店主们的笑声。蔚蓝的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浅谈大学教育对人的影响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是形成三观的关键阶段。大学教育不仅在于教会人们多少知识,更在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人生经历。大学生活是一种难得的体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笔财富。 关键词:大学教育大学生三观 每年六月,都会有数十万、数百万的莘莘学子,通过激烈的高考,最终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在中国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了。他们都是优秀的,能在那么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求学。可是,大学教育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仅仅是那一纸文凭吗? 大学教育的对象----人的完整性不仅表现在他对客观世界的改 造活动中, 而且也表现在他对于自我完善的内在驱动之中, 所以雅 斯贝尔斯才说:“教育的原则, 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1现代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当前的教育通常只注重于科技成果,能否为社会带来财富,而忽视了大学生自身的品格教育,所以也就出现了各种大学生伤害同学的事件,这不得不让人心寒。 在工业社会发展起来的大工业生产模式被简单地移植到大学教 育中,这使得大学教育仅仅建立在维持现有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大工业生产的教育模式利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程序将受教育者纳入统一的大工业经济运行模式,而且大工业生

产的劳动分工专门化使大学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囿于狭隘的工作和精神领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把握能力日益削弱, 更谈不上对其做出价值和意义判断了。学校应为每个人创建一个智力和精神的基础,这一基础对掌握其他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但如今的大学只求一味的扩招,充斥着各种商业利益,各种具有商业性质的讲座、辅导班,充满了学生的头脑,然而学校却不曾真正想过当前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雅斯贝尔斯将“生命的精神交往”视为大学的四项任务之一。他指出,“大学的基本原则是: 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 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2大学教育必然会与大众文化产生一定的冲突,布鲁姆认为, 大学“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气, 不允许不利于或者妨碍自由探索的东西存在; ……重要的是, 这里有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是理论生活的活的证明, 他们的动机不会流于低俗,虽然人们以为低俗的动机是无所不在的。……如果没有大学, 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原始泥泞中, 永远不能脱身”,“它保存伟大的行为、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思想, 以使对潮流的挑战和质疑能够得到滋养”。3中国的教育之所以培养不出一位世界级的人才,我想这与中国的教育不鼓励人们去探求心中所想,去追寻真知有一定的关系吧。毕竟中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差,相反还好于他们,这就说明中国学生的潜力是有的,只是缺少了相应的机遇,或者说是灵感吧。 曾今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大学里,有这样一群人》,讲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 来源:发布日期:2001-4-25 浏览次数:449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大学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但现代大学除了增减高级专门人才这项最根本的社会职能以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因此,办现代大学,不仅要有一个教育理念,还要有一个办学理念。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社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 现代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以,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增减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有以下几层意思:教育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需要教育的主体;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教育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增减社会所要求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培养社会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增减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它并不仅是一般的专门能力,其核心是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运用中文、外文和上网获取知识的能力)、选择能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博采众长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形象、继承与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文字、口头和上网表达能力);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品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体质”是基础。 3.坚持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

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校园文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3/2008从校训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 许传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201620) 摘 要 大学精神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着重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开放与包容、批判与创新的特征。当前,中国大学从整体上面临一个普遍的问题:构造和谐文化,塑造大学精神。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从校训来看现代大学精神文化的建构是一个重要视角。 关键词 校训;大学精神文化;建构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 中外著名大学在办学理念上,表述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围绕着严谨、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态度,体现大学的办学传统、价值取向与大学人的精神尺度。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在大学文化的结构层次中,大学精神文化处于深层文化的维度。 首先,大学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精神。大学承担的是更多的社会责任,她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对世界、人类和人生给予热忱关怀,并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作为永恒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教育以育人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对大学本质深刻理解和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大学精神,能激发大学以教育者的良知、智慧和行动,重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精神世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第二,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与科学理性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敢于突破陈规,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勇于挑战的精神,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精神也是一种理性精神,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表现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态度。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通过大学的知识教学、科技实践和校园文化,感染、熏陶并内化为一代代学人严谨、求真、务实的精神气质。 第三,大学精神是一种坚守学术独立与自由的精神。学术的独立指学术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术自由主要指学习与研究的自由。大学需要不断与社会保持着信息的互动,但它绝不应当逢迎、媚俗,不应当为权势所束缚、为金钱所动摇。 第四,大学精神是一种开放与包容的精神。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科技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都促使大学敞开胸襟,以开放的精神、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意识开拓大学的未来。 第五,大学精神是一种批判与创新的精 — 1 5 —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论当代的大学精神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二.现在中国大学精神存在的问题 三.对大学精神产生冲击的元素 四.构建新型中国大学精神的路径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功能 (一)独立自由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对于大学的行为提供指导,是大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依靠和取向。大学的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她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发展和未来,是一所大学创办和成长的基础。在大学精神中,独立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本质和核心,陈寅恪在给国学大师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铭文里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其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历代的知识分子所传诵,并且成为近代大学精神的一个高度的浓缩,独立是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条件,是学科进步、学术繁荣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条件。自由精神实际上要表达的是“大学应当有其本身独立的精神,而学者不仅要

为人师,更要有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自由的思想”,因此,在学术研究上,大学必须是自由的,唯有自由的精神才能保证学者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利益团体的左右,也能保证学生在研究的时候能够独立和创新。 (二)批判创新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就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美国教育界的声音,在美国,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是学术界的最高价值和基本原则。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指出的:“当大学履行发展知识的义务时,学术自由是一种基本的价值前提。由于这种义务是大学的基本目标,因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这种探究和表达的自由。不管是为了照顾捐助者的善良愿望,还是为了平息外界激烈反对某种学术观点的愤怒声音,都不能以牺牲学术自由作出妥协。”如果说严格的学术规范是保障独立思想的一个前提,那么批判和怀疑精神便是促进独立思想和学术自由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大学的批判精神不仅对于促进大学自身的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