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准则

准则

准则
准则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通用准则

1 总则

1.1 为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确保科学、规范地实施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1.2 本准则适用于对所有从事第三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活动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评审,也可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建立质量、行政和技术运作的管理体系,以及为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客户等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能力进行确认或承认提供指导。

1.3 本准则所称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是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或者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价和承认活动。

2 参考文件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2号)

ISO/IEC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GB/T1548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和ISO/IEC17025:2005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准则。

3.1 安全性能

产品、仪器设备、设施、材料和作业场所等影响从业人员生命安

全和健康的基本安全要求。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

4.1.1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机构)应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客观、公正地从事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以下简称检测检验)活动。

4.1.2 检测检验机构有责任确保所从事的检测检验工作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并能满足客户和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需求。

4.1.3 检测检验机构应具备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应具备正确进行检测检验所需要的并且能够独立调配使用的固定、临时和可移动检测设备设施。

4.1.4 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体系应覆盖在固定设施内、离开其固定设施的场所,或在相关的临时或移动设施中等所有场所进行的工作。

4.1.5 如果检测检验机构还从事检测检验以外的活动,为识别潜在利益冲突,应规定涉及检测检验、或对检测检验有影响的关键人员的职责。

4.1.6 检测检验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a) 有与其从事检测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应具有所需的权力和资源来履行包括实施、保持和改进管理体系的职责,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检测检验程序的偏离,以及采取预防或减少这些偏离的措施(见5.2);

b) 有措施确保其管理层和员工不受任何对工作质量有不良影响的、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c) 有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保护电子存储和传输结果的程序;

d) 有政策和程序以避免卷入任何会降低其在能力、公正性、判断力或运作诚实性方面可信度的活动,避免与其从事的检测检验活动以及出具的数据和结果存在利益关系,避免参与和检测检验项目或者

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e) 确定检测检验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f) 规定对检测检验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g) 检测检验机构高层管理者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高层管理者的变更需报资质证书颁发机关备案,授权签字人的变更需报资质证书颁发机关确认;

h) 由熟悉各项检测检验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检验人员包括在培员工、检测检验的关键环节进行充分监督;

i) 在高层管理者中指定一名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和提供确保检测检验机构运作质量所需的资源;

j) 在高层管理者中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k) 指定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并在质量手册中予以规定;

l) 确保检测检验机构人员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m) 有措施确保检测检验活动中人员、仪器设备、设施等的安全;

n) 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下达的指令性检测检验任务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4.1.7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检测检验机构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并就确保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事宜进行沟通。

4.2 管理体系

4.2.1 检测检验机构应按本准则建立、实施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检验活动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应将其政策、制度、计划、程序和指导书制订成文件,并达到确保检测检验结果质量所需的程度;管理体系文件应传达至有关人员,并被其理解、获取

和执行。

4.2.2 检测检验机构管理体系中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声明,应在质量手册中阐明。应制定总体目标并在管理评审时加以评审。质量方针声明应当简明,可包括应始终按照声明的方法和客户的要求来进行检测检验的要求。质量方针声明应在最高管理者的授权下发布,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a) 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者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客户提供检测检验服务质量的承诺;

b) 管理者关于服务准则的声明;

c) 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

d) 要求检测检验机构所有与检测检验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管理体系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

e) 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者对遵循本准则及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4.2.3 最高管理者应提供建立和实施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承诺的证据。

4.2.4 最高管理者应将满足客户要求和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到组织。

4.2.5 质量手册应包括或指明含技术程序在内的支持性程序,并概述管理体系中所用文件的架构。

4.2.6 质量手册中应规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的作用和责任,包括确保遵循本准则的责任。

4.2.7 当策划和实施管理体系的变更时,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保持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4.3 文件控制

4.3.1 总则

检测检验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程序来控制构成其管理体系的所有文件(内部或来自外部的),诸如法规、标准、其他规范化文件、检测检验方法,以及图纸、软件、规范、指导书和手册(有关记录的控

制在4.13 中规定;检测检验数据的控制在5.4.7 条中规定)。

4.3.2 文件的批准和发布

4.3.2.1 凡作为管理体系组成部分发给检测检验机构人员的所有文件,在发布之前应由授权人员审查并批准使用。应建立识别管理体系中文件当前的修订状态和分发的控制清单或等效的文件控制程序并使之易于获得,以防止使用无效或作废的文件。

4.3.2.2 所用程序应确保:

a) 在对检测检验机构有效运作起重要作用的所有作业场所都能得到相应文件的授权版本;

b) 定期审查文件,必要时进行修订,以确保其持续适用;

c) 及时地从所有使用或发布处撤除无效或作废文件,或用其他方法保证防止误用;

d) 出于法律或知识保存目的而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有适当的标记。

4.3.2.3 检测检验机构制定的管理体系文件应有唯一性标识。该标识应包括发布日期和修订标识、页码、总页数或表示文件结束的标记和发布机构。

4.3.3 文件变更

4.3.3.1 除非另有特别指定,文件的变更应由原审查责任人进行审查和批准。被特别指定的人员应获得进行审查和批准所依据的有关背景资料。

4.3.3.2 更改的或新的内容应在文件或适当的附件中标明。

4.3.3.3 如果检测检验机构的文件控制系统允许在文件再版之前对文件进行手写修改,则应确定修改的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签名缩写并注明日期。修订的文件应尽快地正式发布。4.3.3.4 应制定程序来描述如何更改和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4.4 要求、标书和合同的评审

4.4.1 检测检验机构应建立和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

序。这些为签订检测检验合同而进行评审的政策和程序应确保:

a) 对包括所用检测检验方法在内的要求应予充分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见5.4.2);

b) 检测检验机构有能力和资源满足这些要求;

c) 选择适当的、能满足客户要求的检测检验方法(见5.4.2);

d) 客户的要求或标书与合同之间的任何差异,应在工作开始之前得到解决。每项合同应得到检测检验机构和客户双方的接受。

4.4.2 应保存包括任何重大变化在内的评审记录。在执行合同期间,就客户的要求或工作结果与客户进行讨论的有关记录,也应予以保存。

对例行和其他简单任务的评审,由检测检验机构中负责合同工作的人员注明日期并加以标识(如签名缩写)即可。对于重复性的例行工作,如果客户要求不变,仅需在初期调查阶段,或在与客户的总协议下对持续进行的例行工作合同批准时进行评审。对于新的、复杂的检测检验任务,则应当保存更为全面的记录。

4.4.3 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被检测检验机构分包出去的任何工作。

4.4.4 对合同的任何偏离均应通知客户。

4.4.5 工作开始后如果需要修改合同,应重复进行同样的合同评审过程,并将所有修改内容通知所有受到影响的人员。

4.5 检测检验的分包

4.5.1 检测检验机构由于未预料的原因(如需要更多专业技术或暂时不具备能力)或持续性的原因(如通过长期分包或特殊协议)需将工作分包时,应分包给符合本准则的要求、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分包仅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较低、价格昂贵及特殊项目,不能因工作量大而分包,其中关键安全性能项目不允许分包。

4.5.2 检测检验机构应将分包安排以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并得到客户的书面同意。

4.5.3 检测检验机构应就分包方的工作对客户负责,由客户或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指定的分包方除外。

4.5.4 检测检验机构应保存所有分包方的注册记录,并保存其工作符合本准则的证明记录。客户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要求对分包方的资质进行评定,并保存其符合要求的证明和记录。

4.6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4.6.1 检测检验机构应有选择和购买对检测检验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程序。还应有与检测检验有关的试剂和消耗材料的购买、接收和存储的程序。

4.6.2 检测检验机构应确保所购买的、影响检测检验质量的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只有在经检查或以其他方式验证了符合有关检测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标准规范或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所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应保存所采取的符合性检查活动的记录。4.6.3 影响检测检验机构输出质量的物品的采购文件,应包含描述所购服务和供应品的资料。这些采购文件在发出之前,其技术内容应经过审查和批准。

4.6.4 检测检验机构应对影响检测检验质量的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进行评价,并保存这些评价的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

4.7 服务客户

4.7.1 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检测检验机构应在明确客户要求、监视检测检验机构中与工作相关操作方面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

这种合作可包括:

a) 允许客户或其代表合理进入检测检验机构的相关区域直接观察为其进行的检测检验;

b) 客户出于验证目的所需的检测检验物品的准备、包装和发送。

检测检验机构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当与客户尤其是大宗客户保持沟通。应当将检测检验过程中的任何延误或主要偏离通知客户。4.7.2 检测检验机构应向客户征求反馈意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应使用和分析这些意见,以改进管理体系、检测检验活动及客户

服务。反馈类型可包括客户满意度调查、与客户一起评价检测检验报告等。

4.7.3 检测检验机构发现被检设施设备、产品、作业场所等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时,要立即告知检测检验委托方,并及时向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

4.8 投诉

检测检验机构应有政策和程序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投诉。应保存所有投诉的记录以及检测检验机构针对投诉所开展的调查和处理记录(见4.11)。

4.9 不符合工作的控制

4.9.1 检测检验机构应有政策和程序,当检测检验工作的任何方面,或该工作的结果不符合其程序或与客户达成一致的要求时,予以实施。对管理体系或检测检验活动的不符合工作或问题的识别,可能发生在客户投诉、质量控制、仪器校准、消耗材料的核查、对员工的考察或监督、检测检验报告的核查、管理评审和内部或外部审核等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等的各个环节。该政策和程序应确保:

a) 确定对不符合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规定当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必要时暂停工作、扣发检测检验报告);

b) 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

c) 立即进行纠正,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做出决定;

d) 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

e) 规定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4.9.2 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检测检验机构的运作与其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应立即执行4.11 中规定的纠正措施程序。

4.10 改进

检测检验机构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

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4.11 纠正措施

4.11.1 总则

检测检验机构应制定政策和程序并规定相应的权力,以便在识别不符合工作、偏离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政策和程序后实施纠正措施。检测检验机构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不符合工作的控制、内部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客户的反馈或员工的观察等各种活动来识别。

4.11.2 原因分析

纠正措施程序应从确定问题根本原因的调查开始。确定问题根本原因应仔细分析产生问题的潜在原因。潜在原因可包括:客户要求、样品、样品规格、方法和程序、员工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仪器设备及其校准等。

4.11.3 纠正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需要采取纠正措施时,检测检验机构应对潜在的各项纠正措施进行识别,并选择和实施最可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

纠正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

检测检验机构应将纠正措施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定成文件并加以实施。

4.11.4 纠正措施的监控

检测检验机构应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以确保所采取的纠正措施有效。

4.11.5 附加审核

当对不符合或偏离的识别引起对检测检验机构符合其政策和程序,或符合本准则产生怀疑时,检测检验机构应尽快依据4.14 条的规定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附加审核(仅在识别出问题严重或对业务有危害时,才有必要进行附加审核)。附加审核常在纠正措施实施后进行,以确定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4.12 预防措施

4.12.1 应识别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和所需的改进,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相关管理体系方面。当识别出改进机会,或需采取预防措施时,应制定、执行和监控这些措施计划,以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4.12.2 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措施的启动和控制,以确保其有效性。除对运作程序进行评审之外,预防措施还可能涉及包括趋势和风险分析结果以及能力验证结果在内的数据分析等。

4.13 记录的控制

4.13.1 总则

4.13.1.1检测检验机构应建立和保持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检索、存取、存档、存放、维护和清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程序。质量记录应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以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记录。

4.13.1.2 所有记录应清晰明了,并以便于存取的方式存放和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应规定记录的保存期。

4.13.1.3 所有记录应予安全保护和保密,记录更改应按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4.13.1.4 检测检验机构应有程序来保护和备份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记录,并防止未经授权的侵入或修改。

4.13.2 技术记录

4.13.2.1 检测检验机构应将原始观察、导出资料和建立审核路径的充分信息的记录、校准记录、员工记录以及发出的每份检测检验报告的副本按规定的时间保存。每项检测检验的记录应包含充分的信息,以便在可能时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该检测检验活动在尽可能接近原条件的情况下能够重复。记录应包括负责抽样的人员、每项检测检验的操作人员和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4.13.2.2 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应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并能按

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4.13.2.3 当记录中出现错误时,每一错误应划改,不可擦涂掉,以免字迹模糊或消失,并将正确值填写在其旁边。对记录的所有改动应有改动人的签名。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同等措施,以避免原始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4.14 内部审核

4.14.1 检测检验机构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准则的要求。内部审核计划应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包括检测检验活动。质量负责人负责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层的需要策划和组织内部审核。审核应由经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来执行,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活动。内部审核的周期通常为一年。

4.14.2 当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导致对运作的有效性,或对检测检验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性产生怀疑时,检测检验机构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如果调查表明检测检验机构的结果可能已受影响,应书面通知客户。

4.14.3 审核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应予以记录。

4.14.4 跟踪审核活动应验证和记录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

4.15 管理评审

4.1

5.1 检测检验机构的最高管理者应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体系和检测检验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变更或改进。评审结果应输入检测检验机构策划系统,包括下年度的目的、目标和活动计划。评审应考虑到:

——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

——检测检验机构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客户反馈;

——投诉;

——改进的建议;

——日常管理会议中有关议题的研究;

——其他相关因素,如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员工培训。

管理评审的典型周期为12个月。

4.1

5.2 应记录管理评审中的发现和由此采取的措施。管理者应确保这些措施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限内得到实施。

5 技术要求

5.1 总则

5.1.1 决定检测检验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很多,包括:

——人员(5.2);

——设施和环境条件(5.3);

——检测检验方法及方法确认(5.4);

——仪器设备(5.5);

——测量溯源性(5.6);

——抽样(5.7);

——检测检验物品(样品)的处臵(5.8)。

5.1.2 上述因素对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程度,在(各类)检测检验之间明显不同。检测检验机构在制定检测检验方法和程序、培训和考核人员、选择所用仪器设备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5.2 人员

5.2.1 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者应确保所有操作专门仪器设备、从事检测检验、评价结果、签署检测检验报告的人员的能力。当使用在培员工时,应对其安排适当的监督。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

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某些技术领域(如无损检测)可能要求从事某些工作的人员持有个人资格证书,检测检验机构有责任满足这些指定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

甲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7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注册安全工程师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40%、15%和15%;乙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应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60%,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分别不低于在编人员总数的30%和10%。

检测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有关规定,具备检测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并应当只在一个检测检验机构中从事检测检验工作。检测检验人员未经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检测检验工作。

甲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高级技术职称,技术负责人有5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乙级机构主持工作的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具有与申请业务相适应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者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技术负责人有3年以上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检测检验工作经历。

授权签署检测检验报告的人员(授权签字人)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具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利,能对检测检验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

——与检测检验技术接触紧密,掌握有关的检测检验项目限制范围;

——熟悉有关检测检验标准、方法及规程;

——有能力对相关检测检验结果进行评定,了解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

——了解有关设备维护保养及定期校准的规定,掌握其校准状态;

——十分熟悉记录、报告及其核查程序;

——了解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要求。

对检测检验报告所含意见和解释负责的人员,除了具备相应的资格、培训、经验以及所进行的检测检验方面的充分知识外,还需具有:——制造被检设备、产品、材料等所用的相关技术知识、已使用或拟使用方法的知识,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或降级等方面的知识;

——法规和标准中阐明的通用要求的知识;

——对设备、产品和材料等正常使用中发现的偏离所产生影响程度的了解。

5.2.2 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者应制定检测检验机构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应有确定培训需求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培训计划应与检测检验机构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应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

5.2.3 检测检验机构应使用长期雇佣人员或签约人员。在使用签约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检测检验机构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且受到监督,并按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2.4 对与检测检验工作有关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关键支持人员,检测检验机构应保留其当前工作的描述。工作描述可用多种方式规定。但至少应规定以下内容:

——从事检测检验工作方面的职责;

——检测检验策划和结果评价方面的职责;

——提交意见和解释的职责;

——方法改进、新方法制定和确认方面的职责;

——所需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资格和培训计划;

——管理职责。

5.2.5 管理层应授权专门人员进行特定类型的抽样、检测检验、签发检测检验报告、提出意见和解释、质量监督、内部审核以及操作特定类型的仪器设备。

5.2.6 检测检验机构应保留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并包含授权和能力确认的日期。这些信息应易于获取。

5.3 设施和环境条件

5.3.1 用于检测检验的设施,包括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应有利于检测检验的正确实施。

检测检验机构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检测检验机构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抽样、检测检验时,应予特别注意。对影响检测检验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应制定成文件。

5.3.2 相关的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检测检验机构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对诸如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级等应予重视,使其适应于相关的技术活动。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检验的结果时,应停止检测检验。

5.3.3 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应对影响检测检验质量的区域、涉及安全的区域及设施的进入和使用加以控制。检测检验机构应根据其特定情况确定控制的范围并正确标识。应采取措施确保检测检验机构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制定专门的程序。

5.3.4 应建立并保持安全作业管理程序,确保危险化学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配臵停电、停水、防火等应急的安全设施,进行现场检测检验时,尤应注意。

5.3.5 应建立并保持环境保护程序,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检验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4 检测检验方法及方法的确认

5.4.1 总则

检测检验机构应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所有检测检验工作,包括被检物品的抽样、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还应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和分析检测检验数据的统计技术。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检验结果,检测检验机构应具有所有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指导书以及处臵、准备检测检验样品的指导书,或者二者兼有。所有与检测检验机构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员工取阅(见4.3)。

对检测检验方法的偏离,仅应在该偏离已被文件规定、经技术判断、授权和客户接受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

如果国家、行业、地方、国际或区域的标准,或其他公认的规范已包含了如何进行检测检验的简明和充分信息,并且这些标准是以可被检测检验机构操作人员作为公开文件使用的方式书写时,则不需再进行补充或改写为内部程序。对方法中的可选择步骤,可能有必要制定附加细则或补充文件。

5.4.2 方法的选择

检测检验机构应采用满足客户需求并适用于所进行的检测检验的方法,包括抽样的方法。应优先使用以国家、行业、地方、国际或区域标准发布的方法。检测检验机构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可能使用。必要时,应采用附加细则对标准加以补充,以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当客户未指定所用方法时,检测检验机构应选择以国家、行业、地方、国际或区域标准发布的方法。检测检验机构制定的或采用的方法如能满足预期用途并经过确认,也可使用。所选用的方法应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并通知客户。在引入检测检验之前,检测检验机构应证实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标准方法。如果标准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证实。当认为客户建议的方法不适合或已过期时,检测检验机构应通知客户。

5.4.3 检测检验机构制定的方法

检测检验机构为其应用而自行制定的检测检验方法应是有计划的活动,并应指定具有足够资源的有资格的人员进行。

计划应随方法制定的进度加以更新,并确保所有有关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5.4.4 非标准方法和新的检测检验方法

当必须使用标准方法中未包含的方法时,应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且应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以及检测检验的目的。所制定的方法在使用前应经适当的确认。

对新的检测检验方法,在进行检测检验之前应当制定程序。程序中至少应该包含下列信息:

a) 适当的标识;

b) 范围;

c) 被检物品类型的描述;

d) 被测定的参数或量和范围;

e) 仪器和设备,包括技术性能要求;

f) 所需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g) 要求的环境条件和所需的稳定周期;

h) 程序的描述,包括:

——物品的附加识别标志、处臵、运输、存储和准备;

——工作开始前所进行的检查;

——检查仪器设备工作是否正常,需要时,在每次使用之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调整;

——观察和结果的记录方法;

——需遵循的安全措施;

i) 接受(或拒绝)的标准和(或)要求;

j) 需记录的数据以及分析和表达的方法;

k) 不确定度或评定不确定度的程序。

5.4.5 方法的确认

5.4.5.1 检测检验机构应对非标准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确认应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检

测检验机构应记录所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合预期用途的声明。确认可包括对抽样、处臵和运输程序的确认。

用于确定某方法性能的技术应当是下列之一,或是其组合:

——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校准;

——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检测机构间比对;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当对已确认的非标准方法作某些改动时,应当将这些改动的影响制定成文件,适当时应当重新进行确认。

5.4.5.2 按预期用途进行评价所确认的方法得到的值的范围和准确度,应与客户的需求紧密相关。

5.4.5.3 在方法制定过程中,需进行定期的评审,以证实客户的需求仍能得到满足。当需要对方法制定计划进行调整时,应当得到批准和授权。

5.4.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5.4.

6.1 进行自校准的检测检验机构,对所有的校准和各种校准类型都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

5.4.

6.2 检测检验机构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某些情况下,检测检验方法的性质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统计学上的有效计算。这种情况下,检测检验机构至少应努力找出不确定度的所有分量且做出合理评定,并确保结果的报告方式不会对不确定度造成错觉。合理的评定应依据对方法特性的理解和测量范围,并利用诸如过去的经验和确认的数据。

某些情况下,公认的检测检验方法规定了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的值的极限,并规定了计算结果的表示方式,这时,检测检验机构应遵守该检测检验方法和报告的说明(5.10)。

5.4.

6.3不确定度的来源包括所用的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方法和仪器设备、环境条件、被检物品的性能和状态以及操作

人员。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对给定情况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均应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加以考虑。

5.4.7 数据控制

5.4.7.1 应对计算和数据转移进行系统和适当的检查。

5.4.7.2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仪器设备对检测检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检测检验机构应确保:

a) 由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应被制定成足够详细的文件,并对其适用性进行适当确认;

b) 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这些程序应包括: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c) 维护计算机和自动仪器设备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提供保护检测检验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和运行条件。

通用的商业现成软件(如文字处理、数据库和统计程序),在其设计的应用范围内可认为是经充分确认的,但检测检验机构对软件进行了配臵或调整,则应当按5.4.7.2 a)进行确认。

5.5 仪器设备

5.5.1 检测检验机构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检验(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要求的所有抽样、测量和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检测检验机构应有检查在用检测检验仪器设备技术指标的文件化程序。在用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应为100%。用于现场检测检验可携带的仪器设备的配备率应大于应携带的95%,其所缺的5%不能是主要参数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

如果要使用检测检验机构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如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仅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仪器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准则的相关要求。

5.5.2 用于检测检验和抽样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检测检验相应的规范要求。对结果有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仪器设备(包括用于抽样的仪器设备)在投

入服务前应进行校准或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检测检验机构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核查(见5.6)。仪器设备的购臵、验收、流转应受控。未经定型的专用检测检验仪器设备需提供相关技术专家进行鉴定的验证证明。

5.5.3 仪器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说明书(包括仪器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有关手册)应便于检测检验机构有关人员取用。

5.5.4 用于检测检验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每一仪器设备及其软件,如可能,均应加以唯一性标识。

5.5.5 应保存对检测检验具有重要影响的每一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记录。该记录至少应包括:

a) 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 对仪器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见5.5.2);

d) 当前的位臵(如果适用);

e) 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 所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仪器设备调整、验收准则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g) 仪器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和使用记录(适当时);

h) 仪器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

i)仪器设备接收时的状态及验收纪录。

5.5.6 检测检验机构应具有安全处臵、运输、存放、使用和有计划维护测量仪器设备的程序,以确保其功能正常并防止污染或性能退化。在检测检验机构固定设施外使用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检验或抽样时,应制定相应控制程序。

5.5.7 曾经过载或处臵不当、给出可疑结果,或已显示出缺陷、超出规定限度的仪器设备,均应停止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应予隔离以防误用,或加贴标签、标记以清晰表明该仪器设备已停用,直至修复并通过校准或测试表明能正常工作为止。检测检验机构应核查这些缺陷或偏离规定极限对先前的检测检验的影响,并执行“不符合工作控制”

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HACC体系及其应用准则(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1. 前言 1.1 本指南制定了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 的基本原则及实施指导,以帮助食 品企业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保证食品卫生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HACC的具体 实施应结合食品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 1.2 HACCI可以应用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从初级(原料)生产到最终消费。并且应以健康危害方面的科学依据为导向进行实施。HACC的实施还有助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并通过提高食品安全的可信度促进经济发展。 1.3 HACCP的成功实施要求企业管理层及工作小组的充分支持和参与。HACCP勺实施相容于质量管理体系(例如ISO9000 系列),是在质量管理体系下管理食品安全的一种系统方法。 1.4国家鼓励各类食品企业自觉实施HACC管理,并对已经实施HACCP管理的企业进行指导和评价。 2. HACCP简介 20世纪60 年代初,美国的食品生产者与美国航天规划署合作,首次建立起了HACCI 系统。1993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HACC系统为目前保障食品安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HACCI是以科学为基础,通过系统性地确定具体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安全性的系统。HACCP勺控制系统着眼于预防而不是依靠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任何一个HACCP系统均能适应设备设计的革新、加工工艺或技术的发展变化。HACC是一个适用于各类食品企业的简便、易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体系。 3. 定义 本指南涉及的术语、定义如下: 3.1 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 ):指收集和评估有关的危害以及导致这些危害存在的资料,以确定哪些危害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在HACC计划中予以解决的 过程。 3.2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 , CCP):指能够实施控制措施的步骤。该步骤对于预防和消除一个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减少到可接受水平非常关键。 3.3必备程序(Prerequisite Programs):为实施HACC体系提供基础的操作规范,包括良好生产规范(GMP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等。 3.4良好生产规范(GoodManufacture Practice,简称GMP:是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而制定的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术要求。它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pdf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第一节 新旧比较 存货准则是在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原准则)基础上修订完成的,存货准则与原准则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一、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相一致,不允许将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即某些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也可以将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计入存货的成本。这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通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造或者生产过程,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其中,“相当长时间”应当是指为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通常为1年以上(含1年)。 二、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 原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 新准则规定企业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加权平均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企业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这也与国际准则的有关规定是一致的,体现了资产负债观。 三、商品流通企业的进货费用也应计入存货成本 原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不包括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费用。 新准则规定,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 存货准则要求商品流通企业的商品存货的采购成本构成与其他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一致。 第二节 重点难点解析 一、存货的概念与确认条件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库存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提示】注意存货概念中的“持有以备出售”。持有存货的目的是直接出售,或者加工后出售。 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以外购存货为例

饮用水水质标准

饮用水水质标准目录

新标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1 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放射性指标仍为2项。二是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三是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新标准水质项目和指标值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参考了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饮用水标准。 1985年出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里,饮用水浑浊度的指标是 “3-5”,新《标准》则将之提高到“1-3”,也就是说,抛开一大堆老百姓看不懂的理化指标不说,最直观能感受到的,是水色将更为清亮。 事实上,浊度不仅是感官指标,低浊度能使细菌病毒裸露于水中,消毒剂才能有效杀灭,让饮水更健康是新《标准》的核心所在。老的《标准》只有35项检测项目,其中关于无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居多,涉及的有机污染物、农药较少,而且其中根本没有检测如藻毒素等微生物的指标,这与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致使水中有机物大大增加的形势严重不适应。 在新《标准》增加的71项水质指标里,微生物学指标由2项增至6项,增加了对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等易引起腹痛等肠道疾病、一般消毒方法很难全部杀死的微生物的检测。饮用水消毒剂由1项增至4项,毒理学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2项,增加了对净化水质时产生二氯乙酸等卤代有机物质、存于水中藻类植物微囊藻毒素等的检测。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加至21项。并且,还对原标准35 项指标中的8项进行了修订。同时,鉴于加氯消毒方式对水质安全的负面影响,新《标准》还在水处理工艺上重新考虑安全加氯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增加了与此相关的检测项目。新《标准》适用于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适用范围 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要求、二次供水卫生要求、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要求、水质监测和水质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也适用于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2018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应用指南109页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应用指南 2018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编著

目录 一、总体要求 (1) 二、关于适用范围 (2) 三、关于应设置的相关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3) (一)“主营业务收入” (3) (二)“其他业务收入” (4) (三)“主营业务成本” (4) (四)“其他业务成本” (4) (五)“合同履约成本” (5) (六)“合同履约成本减值准备” (5) (七)“合同取得成本” (5) (八)“合同取得成本减值准备” (6) (九)“应收退货成本” (6) (十)“合同资产” (6) (十一)“合同资产减值准备” (7) (十二)“合同负债” (7) 四、关于收入的确认 (8) (一)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8) (二)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18) (三)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24) 五、关于收入的计量 (41) (一)确定交易价格 (41) (二)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51) 六、关于合同成本 (59) (一)合同履约成本 (59) (二)合同取得成本 (60) (三)摊销和减值 (62) 七、关于特定交易的会计处理 (64) (一)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64) (二)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67) (三)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 (69) (四)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74)

(五)授予知识产权许可 (79) (六)售后回购 (84) (七)客户未行使的权利 (86) 八、关于列报和披露 (89) (一)列报 (89) (二)披露 (94) 附录二 (100) 《企业会计准则第 14 号——收入》修订说明 (100) 一、本准则的修订背景 (100) 二、本准则的修订过程 (100) (一)前期准备阶段 (101) (二)起草阶段 (101) (三)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101) (四)修改完善阶段 (102) 三、本准则修订的主要内容 (102) (一)将现行收入和建造合同两项准则纳入统一的收入确认模型 (102) (二)以控制权转移替代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时点的判断标准 (103) (三)对于包含多重交易安排的合同的会计处理提供更明确的指引 (103) (四)对于某些特定交易(或事项)的收入确认和计量给出了明确规定 (103) 四、本准则实施影响的分析 (104) 五、本准则修订需要说明的问题 (104) (一)总额还是净额确认收入 (104) (二)余值法的采用 (105) (三)重大融资成分的折现率 (105) (四)与合同成本有关的资产的减值 (105) (五)准则实施范围和时间安排 (106) (六)准则实施的衔接规定 (106)

第十讲 质量控制准则(1)

第三节质量控制准则 质量控制准则适用于审计、审阅、其他鉴证业务及相关服务业务。 一、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和要素 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合理保证[两大目的]: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职业准则和适用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2.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合伙人出具适合具体情况的报告。 (二)质量控制制度的要素(学习层次:记忆) 1.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2.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3.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4.人力资源; 5.业务执行; 6.业务工作底稿; 7.监控。 二、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一)对主任会计师的总体要求 (二)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 (三)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 1.合理确定管理责任,以避免重商业利益轻业务质量; 2.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业绩评价、工薪及晋升的政策和程序; 3.投入足够的资源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并形成相关文件记录。 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员工设计的有关业绩评价、工薪及晋升(包括激励制度)的政策和程序,应当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最重视的是质量,以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 (四)委派质量控制制度运作人员 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主任会计师必须委派适当的人员并授予其必要的权限,以帮助主任会计师正确履行其职责。 为节审计资源,主任会计师决定亲自制定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不行。 三、相关职业道德要求 (一)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总体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执行任何类型的业务,都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所要求的诚信、独立、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的具体规定。 (二)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具体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应当强调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性,并通过必要的途径予以强化。这些途径有: 1.会计师事务所领导层的示范; 2.教育和培训; 3.监控; 4.对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要求行为的处理。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每位员工建立职业道德档案,记录个人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及其处理结果。 (三)满足独立性要求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包括招聘的专家和其他需要满足独立性要求的人员,保持相关职业道德要求要求的独立性。

最新会计准则解读与应用答案

会计准则解读与应用 答案

学习课程:会计准则解读与应用(2008版) 单选题 1.反映企业未来的情况的表是:回答:正确 1. A 所有者权益表 2. B 利润表 3. C 现金流量表 4. D 资产负债表 2.非研发产生的固定资产计税价值等于:回答:正确 1. A 历史价值 2. B 公允价值 3. C 税法规定的成本 4. D 不含税价值 3.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会计期末:回答:正确 1. A 按照5年进行摊销 2. B 按照10年进行摊销 3. C 不进行摊销 4. D 由企业自主确定 4.按照税法规定,资产的减值在转化为实质性损失之前:回答:正确 1. A 允许税前扣除 2. B 不允许税前扣除 3. C 企业根据时间情况决定 4. D 根据资产种类不同分别确定

5.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一般原则是:回答:正确 1. A 收入、费用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2. B 收入、费用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3. C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4. D 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 6.采用权益法核算时,下列各项中,引起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是:回答:错误 1. A 收到被投资企业分配的股票股利 2. B 被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 3. C 被投资企业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4. D 被投资企业提取盈余公积 7.所得税会计的出发点是:回答:正确 1. A 权益表 2. B 利润表 3. C 现金流量表 4. D 资产负债表 8.成本法最大的难点是:回答:正确 1. A 被控股方,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要用权益法,而在编合并报表的时候要转成成本法 2. B 被控股方,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要用成本法,而在编合并报表的时候要转成权益法 3. C 控股方,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要用权益法,而在编合并报表的时候要转成成本法 4. D 控股方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要用成本法,而在编合并报表的时候要转成权益法 9.企业长期投资由成本法转入权益法中,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处理正确的是:回答:错误选C

各种水质标准

国内外实验室用水标准 2、电子级超纯水中国国家标准(GB/T11446.1-1997) 3、中国药典医药用水标准 3.1、纯化水标准 4、锅炉给水质量标准

1、微生物指标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菌落总数(CFU/mL)100 2、毒理指标 砷(mg/L)0.01 镉(mg/L)0.005 铬(六价,mg/L)0.05 铅(mg/L)0.01 汞(mg/L)0.001 硒(mg/L)0.01 氰化物(mg/L)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盐(以N计,mg/L)10 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三氯甲烷(mg/L)0.06 四氯化碳(mg/L)0.002 溴酸盐(使用臭氧时,mg/L)0.01 甲醛(使用臭氧时,mg/L)0.9 亚氯酸盐(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mg/L)0.7 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mg/L)0.7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15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1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 臭和味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无 pH (pH单位)不小于6.5且不大于8.5 铝(mg/L)0.2 铁(mg/L)0.3 锰(mg/L)0.1 铜(mg/L) 1.0 锌(mg/L) 1.0 氯化物(mg/L)250 硫酸盐(mg/L)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HACCP体系与其应用准则.doc

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广州安元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编译 目录 1.前言 .................................................................................................................................. 2.HACCP 简介 ................................................................................................................... 3.定义 .................................................................................................................................. 4.良好生产规范(GMP ) ................................................................................................. 5.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 ........................................................................................ 6.HACCP 的原则 .............................................................................................................. 7.HACCP 计划实施过程 .................................................................................................. 7.1 组建 HACCP 工作小组............................................................................................... 7.2 描述产品,确定产品的预期用途 (8) 7.3 绘制和确认生产工艺流程图....................................................................................... 7.4 危害分析....................................................................................................................... 7.5 确定关键控制点........................................................................................................... 7.6 建立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 7.7 建立起对每个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测的系统............................................................... 7.8 建立纠偏措施............................................................................................................... 7.9 建立验证程序............................................................................................................... 7.10 建立文件和记录档案................................................................................................. 8.宣传与培训...................................................................................................................... 9.其他 ...............................................................................................................................

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2020年1月修订

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

目录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4年修订) (8)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2014修订) (20)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006) (26)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2006) (31) 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2006) (36)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 (42)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06) (48)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19修订) (52)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2006) (60)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2014修订) (73) 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2006) (82)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2006) (87) 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2006) (91) 企业会计准则第12 号——债务重组(2019年修订) (95)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2006) (97)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17年修订) (101)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2006) (112) 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2006) (116)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17年修订) (122) 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2006) (125) 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2006) (127)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 (131)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2006) (136)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2006) (140)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006) (146) 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2018年12修订) (155)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6) (178)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17年3月修订) (198)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2006) (229)

自来水水质标准

自来水水质标准 文章出处:网责任编辑:作者:人气:1366发表时间:2015-04-22 13:43:00 一、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1、色度 天然水经常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水的色度通常来自植物界。工业废水的污染,可使水体产生多种颜色。地面水的色度变化很大,它与汇水的土嚷、植被情况有关。 水色可分为真色和外表色两种。水中悬浮物质完全移去后所呈现的颜色称为真色,它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腐植质和水生物。水中存在的各种有机物或无机物的杂质,如植物的落叶,树根及泥土中的一些物质、泥沙、矿物质等,称为外表色,或称虚色、假色。 沼泽水由于含腐植质而呈黄色,低铁化合物使水成为淡兰绿色,高铁化合物及四价锰化物使水呈黄色,水中大量藻类存在时显亮绿色。 水色的的存在,使饮用者有外观不快的感觉。色度不一定都对人体有害,但会使工业尤其对一些轻工业品如食品、造纸、纺织、饮料工业等产品质量降低。色度是主要的污染指标之一,一些国家的水质标准,要求的色度都在5~20度之间,现标准规定色度不超过15度铂钴单位,并不得呈现其它异色。优质水最好在10度以内。 2、浑浊度 水的浑浊度,是指水中悬浮物和胶体杂质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它和水中杂质含量,颗粒大小、形状和表面反射性有关。测定浊度的方法比较简便,一般都用来间接反映水中悬浮和胶体杂质的数量。1升水中含有1毫克白陶土(或高岭土)时产生的浑浊程度,称为1度或1毫克/升。浑浊度是衡量水质污染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河岸性质、水流速度、工业废水的污染有关,并随气候、季节变化而变动。 低浊度的水,对限制某些有害物质有积极的卫生学意义。水的浑浊度过高会影响消毒效果,增加消毒剂用量。根据各地反映,浑浊度达10毫克/升时已使人感到水质浑浊,因此水厂应尽最大努力,以求出厂水的浑浊度不超过3度,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度。 新标准要求不超过1度,条件或技术限制时不超过3度。 3、嗅和味 洁净的水是无嗅无味的,污染的水才会产生嗅和味。藻类的某些浮游生物、有机物、溶解气体、矿物质、工业废水的污染,加氯消毒、水温、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等等都会使水中带有嗅和味。水温越低,河水越浑浊,常有泥腥土臭、味涩;溶解氧较多,味略甜;兰绿藻类原生动物会发出草腥臭等。 溶解于水中的化合物,一般要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引起味觉。含氯化物在150毫克/升以上带苦咸味,含铁在毫克/升以上带涩味,含过量的矿物质的水味涩或咸。含有嗅和味的水,饮用者产生不愿饮的感觉,对很多种工业生产用水也不利,使工业产品质量降低,因此标准规定自来水应保证无异嗅和异味。 4、肉眼可见物 饮用水不应含有沉淀物、肉眼可见的水生物及令人嫌恶的物质。 5、PH值 PH值表示水中所含活性氢离子的浓度,以代替氢离子的活度。水的PH值是描述水呈酸碱性的一个指标,凡水中PH值低于时,水呈酸性,而PH值高于则水带碱性,当PH值为时水为中性。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由于投加混凝剂和石灰等,可使水的PH值下降或升高,但过低可腐蚀管道,影响水质,过高又可析出溶解性盐类并降低氯消毒的效果。标准规定在~之间。 6、总硬度 水的硬度是指沉淀肥皂的程度,使肥皂沉淀的原因,主要由于天然水中含有钙盐和镁盐。地下水的硬度往往比较高,地面水的硬度随地理、地质情况等因素而变,地面水的硬度一般不会太高。 硬水不宜于工业方面使用,锅炉用水切忌硬水,否则会生成锅垢,浪费燃料。硬水也不宜于生产饮用,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

1001 现金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的库存现金。 企业内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可以单独设置“备用金”科目核算。 二、企业应当设置“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 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并将结余额与实际库存额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三、企业收到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相关科目;支出现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等,在“其他货币资金”科目核算。

二、企业应当按照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月末,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有外币存款的企业,应当分别人民币和各种外币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将款项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记本科目,贷记“现金”等有关科目;提取和支出存款,借记“现金”等有关科 目,贷记本科目。 四、企业应当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管理,定期对银行存款进行检查,对于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已经部分不能收回或者全部不能收回的,应当查明原因进行处理,有确凿证据表明无法收回的,应当根据企业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借记“营业外支出” 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03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存放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的各种款项,包括业务资金的调拨、办理同城票据交换和异地跨系统资金汇划、提取或缴存现金等。企业按规定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 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存放款项性质进行明细核算。 三、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清算资金往来”等科目;减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资产负债表日,应按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利息的金额,借记“应收利息”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合同约定的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差异较大的,应采用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余额。 1011 存放同业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银行)存放于境内、境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款项。 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在“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核算,不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存放款项性质和存放的金融机构进行明细核算。 三、存放同业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增加在同业的存放款项,借记本科目(本金),按实际存出的金额,贷记“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减少在同 业的存放款项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二)存放同业利息收入,应当比照“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科目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存放同业的款项。 1031 存出保证金一、本科目核算企业(金融)因办理业务需要存出或交纳的各种保证金款项。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汇总(doc 80页)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汇总(doc 80页)

料等,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 三、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一)可变现净值的特征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并不完全等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的加工成本等相关支出,构成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现金流量,扣除这些抵减项目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二)以确凿证据为基础计算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三)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1.产成品、商品和用于出售的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商品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2.需要经过加工的材料存货,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以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3.资产负债表日,同一项存货中一部分有合同价格约定、其他部分不存在合同价格的,应当分别确定其可变现净值,并与其相对应的成本进行比较,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应用指南一、本准则规范的范围 (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即对子公司投资。

Z管理体系策划控制准则

Z管理体系策划控制准 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管理体系策划控制准则 一、目的 对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建立和保持,并在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指标)的过程和资源进行策划和识别,以及其他整合型管理体系的策划。 三、批准和解释 ★本制度由山东金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行政事务部主管副总批准后生效; ★本制度由山东金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行政事务部负责解释。 四、控制要求 (一)总要求 1、行政事务部应确保管理体系策划的正常进行,以满足企业预定目标及管理体系的总要求。 2、管理体系策划的时机: a)组织按照质量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b)组织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环境方针、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 c)组织的资源配置(如机构、人员变动)、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d)现有管理体系文件未能覆盖的特殊事项(如产品的范围扩大等)。 3、策划时,由行政事务部组织职能部门进行,应划定阶段、明确任务及检查的过程。 (二)管理体系策划的内容 1、总经理应确保对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所需的资源和过程加以识别。 2、策划的内容应包括: a)需达到的企业预定目标及相应的管理过程,确定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并 作出相应的规定; b)识别为实现企业预定目标所需建立的过程和资源配置; c)应建立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指标和阶段或局部的目标、指标进行定期评审规 定,重点应评审过程和活动的改进; d)根据评审结果寻找与企业预定目标、指标的差距,形成文件,以确保持续改 进; e)策划的结果(包括变更)应形成文件,如管理体系文件、质量计划等。 (三)管理体系策划的输出文件 1、编制原则

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账务处理 资产类 1001 库存现金 一、本科目核算小企业的库存现金。 小企业有内部周转使用备用金的,可以单独设置“1004 备用金”科目。 二、库存现金的主要账务处理。 小企业增加库存现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减少库存现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小企业应当设置“库存现金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当计算当日的现金收入合计额、现金支出合计额和结余额,将结余额与实际库存额核对,做到账款相符。 有外币现金的小企业,还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和外币进行明细核算。 四、每日终了结算现金收支、财产清查等发现的有待查明原因的现金短缺或溢余,应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属于现金短缺,应按照实际短缺的金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贷记本科目;属于现金溢余,按照实际溢余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 五、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小企业持有的库存现金。 1002 银行存款 一、本科目核算小企业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二、银行存款的主要账务处理。 小企业增加银行存款,借记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应收账款”等科目;减少银行存款,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小企业应当按照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 “银行存款日记账”应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小企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有外币银行存款的小企业,还应当分别按照人民币和外币进行明细核算。 四、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小企业存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 1012 其他货币资金 一、本科目核算小企业的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埠存款、备用金等其他货币资金。 二、本科目应按照银行汇票或本票、信用卡发放银行、信用证的收款单位,外埠存款的开户银行,分别“银行汇票”、“银行本票”、“信用卡”、“信用证保证金”、“外埠存款”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其他货币资金的主要账务处理。 小企业增加其他货币资金,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减少其他货币资金,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深度工作的价值与应用准则

1. 序言 你的工作是否受大量的日常事务的困扰?每天开了两个会,接了5个销售工程师咨询的电话,一整天就过去了? 每天忙忙碌碌,但是重要的项目延期,质量也出现问题,但是却没有时间去改变?Tensorflow的学习计划执行了两个月了,连Python语法都没看完?读到纽波特的《深度工作》这本书,我觉得他分析了其中的核心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案。2. 深度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在新经济条件下,AI的迅猛发展使得对知识工作者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两个核心能力是:首先是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再者是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当前搜索引擎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习惯于直接查找结果,而绕过复杂工具的使用。而实际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基本技能,并且复杂的问题很难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答案,要求掌握复杂工具进行处理,而掌握复杂工具的使用,需要大块的连续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对于工作质量和速度,有下面的生产力规律: 高质量的工作产出=工作时间X专注度 对于专注度,这里有个概念是注意力残留,也就是从A任务切换到B任务时,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仍然在思考A任务,即使A任务已经完成了;因此任务切换的越频繁,注意力残留的时间就越长,专注度就更低。通过上面分析,要达到高质量的工作产出,则需要长时间,无干扰的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即进行深度工作。影响专注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大量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微信,钉钉,Email,也会对我们的专注度造成重大影响,每两分钟收一下Email,并查看回复,每五分钟查看一下微信和钉钉的的消息,超高频的任务切换,对实际工作时间和专注度都有巨大影响。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有内在的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出值得享受的事情。契克森米哈赖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的工作达到极限时,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刻。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很大提升。 3. 深度工作准则 3.1 工作要深入 有几种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方案: 禁欲主义哲学:切断与外界的频繁联系,比如手机,Email,这样可以有大片的不受打扰的深度工作时间,这种比较适用于自由职业者。 双峰哲学:每周或者每月选出几天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留出专门时间做深度工作,这个需要公司支持,也适用于工作时间不受限的从业者。

最新会计准则解读与应用

第一讲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一) 《新企业会计准则》1加38个准则体系,要求全国的财会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领会掌握并且熟练运用,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个难度不小的挑战。 所得税准则制定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从此开始拥有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此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首先执行,到2009年要求全国各大中型企业全部执行准则,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除外,但要基于新准则执行。 (一)国际方面 在所得税会计准则方面,美国是被公认为完善程度最高的国家,代表了当今会计规范方面的发展方向。从1962年到现在,已有十几个与所得税相关的会计准则出台。 在1986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几经修改,最终于1992年10月完成了109号公告,成为应用最广、影响最大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89年发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33),建议采用损益表债务法。 1994年10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再次颁布了《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E49),禁止采用递延法,要求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理由是:按照债务法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 (二)我国的情况 1994年提出《所得税会计处理暂行办法》。 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所得税准则。新准则的推出对于规范所得税会计处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得税会计 (一)概述 所得税会计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和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1.企业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会计 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税法 以课税为目的,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的角度,主要是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征税。 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两者分离的程度和差异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