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最近学术界、基督教界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景教为例,探讨在一千多年前,基督教的传教士是如何面对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盼望能够对今天的教会建设有所裨益。

一、景教在唐朝的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西郊土中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根据碑载,知道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635年,阿罗本把福音从波斯传到长安(今西安)。当时唐太宗令宰臣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可见唐朝皇帝对阿罗本对迎接待遇很高,也说明阿罗本这次来唐朝朝见应该是早有安排,推测其原因,应该是在唐朝贞观盛世,有很多波斯商人来长安做生意,向朝廷介绍波斯宗教,然后才有阿波罗来唐朝。

阿罗本来到唐朝后,景教开始着手翻译经典,皇帝看过后认为这是正道,所以拨下经费,令其传教。在京师义宁坊建立大秦寺,度僧二十一人。阿罗本后,波斯史节和教士接踵而来,景教寺最开始叫“波斯寺”,《唐会要》记载“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大约至天宝四年(745年)波斯斯改为改为大秦寺,波斯寺为何改为大秦寺呢?香港中华圣公会李兆强在写给龚天民所著的《唐朝基督教之研究》的导言中提到:“波斯于644年亡于阿拉伯,而回教徒随准许景教在波斯传布与奉行,但回教已成为波斯的国教了,也许景教主教不愿和回教相混,也为了使景教与祆教有所区别,

所以请玄宗改波斯寺为大秦寺”1

景教在唐朝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唐朝皇帝赞助和保护,开始扩展,在成都、洛阳、峨眉、房山、灵武(宁夏)等地纷纷建立大秦寺。在唐、宋、元间,全国至少有五十所大秦寺或者十字寺。除了建立寺院,也翻译经典,其中有《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内容为部分福音书内容以及耶稣的受苦、复活、与升天等教义。《序听迷诗所经》称所传的教为“天尊教”,后来在唐朝开元年景教徒翻译或者编辑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开元五年,717年)及《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开元八年,720年),后来“天尊教”就称为“景教”一名称,应该在八世纪初为波斯寺的众僧所采纳。

目前,景教的原始汉语资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一天论》、《喻第二》、《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如果对景教感兴趣,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二、景教的灭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一月七日(公元781年2月4日),由施主伊斯(Zazdbozed)建造,波斯僧景净撰文,吕秀岩书。伊斯为中亚吐火罗国(Tuakara)人,唐肃宗时来到中国协助郭子仪任边疆镇守使的参谋。伊斯乐善好施,热心景教信仰,于是在义宁坊大秦司建造了景教碑。

845年,会昌五年,武宗开始废佛政策,。据《唐会要》卷四十1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乔出版社,1960,第9页。

九所记,当时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外国教大秦、、穆护(回教)、祆还俗者二千余人。在会昌禁教后三十余年,到黄巢攻陷广州(878年),据说有十二五的回教徒、犹太教徒和景教徒被杀。景教大受打击,僧侣还俗,景教在唐朝开始衰弱,大秦景教碑埋入地下,这一埋就是将近千年。

景教从贞观九年到会昌五年被禁一共有210年,景教徒在中原地区消灭,一些景教徒逃至中亚细亚东方,俄国、蒙古和中国的边界继续活动,三百年后元朝兴起,这些边境的景教徒再次回到中原传教,不过这个时候的景教徒被称为“也里可温教”。

三、景教灭亡的原因

关于景教灭亡的原因,史学界有这几种说法:第一、陈垣、穆尔,张星琅认为政府是出于经济原因取缔景教。因为当时面对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深恶痛绝”2第二、佐伯好郎认为景教中没有高僧大德作为领袖,景教得不到唐朝政府的保护,中国佛教思想的影响,景教并没有完整的教义表达。3但是方豪并不认为,景教灭亡并不是得不到唐朝政府的保护,反而是景教与政治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导致其命运随着国家政策而转移。4林悟姝撰文认为,景教在华的衰亡原因在于武宗的排外政策,如果不是武宗的排外政策,而假以时日,景教也可以像佛教那样,逐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5,第三、龚天民认为:“景教在中国没有获得汉人的信徒,只是成为唐朝在中

2张星琅,《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一卷,北平辅仁大学图书馆,1930年,第198页。

3佐郎好伯,《景教的研究》,东方文化书院东京研究所,1935年,293页。

4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年,第226-227.

5林悟殊,“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败之我见”,《华学》第三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第93页。

国居留的波斯人、西域人、蒙古人的宗教,朝代一经转变,政府政策变动就会受影响6。另外景教过份吸收了佛教思想,“非景非佛,似景似佛”。第四、景教没有培养本土化的传道人,只是由波斯传教士宣教和翻译经典,无法与中国文化深度融合。

其实,景教在华的命运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虽然会昌灭佛后,景教在中原地区已无信徒,但在边疆西域地区特别是吐鲁番地区仍然很活跃,后来和蒙、元朝代从罗马传入中原的天主教一起构成也里可温教。

二、对景教在唐朝的发展的一点反思

1、从目前的景教史料来看,唐代景教徒在华活动十分活跃,翻译经典,建立景教寺庙,但是传教活动却没有太多记载,所以景教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证明已经有唐代汉人成为景教徒,早期来华的景教徒多为波斯人。由于景教没有在中国生根,没有进入民间,成为百姓的信仰。对于今天中国教会来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注重牧养事工。这种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基督教神学的知识,也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素养,同时也要深化、多样化的牧养方式才能够满足信徒的需要。

2、在译经过程中,不是景教徒而是非景教徒在译经中起到主要作用,景教徒既不能依靠自己的本身力量翻译经典,又不能够输入新的思想吸引当时的是大夫,7用佛教思想、术语表达景教思想,使外人认为景教不过是佛教的一支,缺失了景教的独特性。在今天大力提6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乔出版社,1960,90页。

7陈怀宇,“景教在中古中国的命运”,《基督教与中国》第一辑。2003,美国:恩福基金会,2003,30页。

倡基督教中国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不要失去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同时对圣经研读、圣经注释的编纂要回到圣经,从圣经的真理的教导中直接汲取养分,供养今天中国的信徒。就如《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中提到,“基督教中国化就是以圣经为依据,持守基本信仰”,所以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基本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景教过度借用佛教词汇,以至于失去了景教的基本特色。

3、虽然景教后来在中国灭亡了,但是从中国文化结合的角度来说,这种尝试给后来的基督徒留下深刻的教训。就如中国著名的近代教会史学家王志心所言,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融合“根本的问题,不是在形式问题,乃在精神方面”如果只是形式的融合,只不过是“友谊的握手”而不是“血肉的化合”8从系统神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文化是上帝普遍启示的一部分,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神的道结合,用中国文化丰富的词汇表达上帝丰富的道,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8王志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第2页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积淀起来的、传承下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人伦性和传承性,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材料,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建立和建设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主体精神。 第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整体至上的精神对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和团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西方文化倡导的个人位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袭和泛滥起到了批判和抑制作用,也激发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热忱。 第三,传承和追求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崇尚和谐统一。归纳起来,和谐统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方而有二:其一,和谐统一思想强调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和平,主张通过道德教化而非强制手段来解决问题,主张用和平手段而非暴力手段来解决争端。这种以一贯之的思想教化,造就了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一个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更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主张家庭内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倡导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的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团体意

识、宽容精神、家庭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培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传承和发扬“仁者爱人”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提倡对人的爱护和尊重,一贯把“仁爱”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首先要有“爱亲”之心,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由己推人,由近及远,达到“泛爱众”的道德境界。通过对“仁爱”的倡导和践行,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情怀和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仁者爱人”的理念,是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表现,它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仟感,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最基本的道德义务感。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与三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良好传统教育、党和政府的坚强有力支持、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勤奋工作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全力作用的结果。 总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是短期、短效行为,而是一个历史的时代的重大课题,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的长远发展规划。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切实改进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模式、方法和载体,努力营造大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长效机制,在自由民主、活泼开放、和谐创新的环境中哺育一代又一代素质高、方向坚定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在现代社会,全球化的潮流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给全球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同时带去了机遇和挑战。这种集迅速融合和优胜劣汰于一体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发展。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精神保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有它自己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形式,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为己所用是中国文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如今,人们分为了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侵蚀了传统文化的空间,现在的中国人普遍崇洋媚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他们认为,过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会使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外来文化过量,导致许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作了“过时”的手艺,使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失传;快餐文化有害健康;青少年不加选择地接受了太多的有害元素,无利于我们的身心发展。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外来文化是推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助力,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吸收外来文化,开阔眼界,促使中国走向世界,更好的推进全球化进程。这两种选择虽然都有合理的理由,但却过于极端,外来文化有优劣之分,对它们的选择过程十分复杂,我们不能单纯的对其作出判断。 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过程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冲撞与融合的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由此促进了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由于外部文化的大量输入,必然导致各种文化思想的相互冲撞与融合,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文明演进史上,中国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由此逐步养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优越感,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文化流动与文化冲撞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还应该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从唐朝景教看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尝试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最近学术界、基督教界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景教为例,探讨在一千多年前,基督教的传教士是如何面对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盼望能够对今天的教会建设有所裨益。 一、景教在唐朝的发展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于西安西郊土中发现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根据碑载,知道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为635年,阿罗本把福音从波斯传到长安(今西安)。当时唐太宗令宰臣房玄龄率领仪仗队到长安西郊,迎接阿罗本。可见唐朝皇帝对阿罗本对迎接待遇很高,也说明阿罗本这次来唐朝朝见应该是早有安排,推测其原因,应该是在唐朝贞观盛世,有很多波斯商人来长安做生意,向朝廷介绍波斯宗教,然后才有阿波罗来唐朝。 阿罗本来到唐朝后,景教开始着手翻译经典,皇帝看过后认为这是正道,所以拨下经费,令其传教。在京师义宁坊建立大秦寺,度僧二十一人。阿罗本后,波斯史节和教士接踵而来,景教寺最开始叫“波斯寺”,《唐会要》记载“其两京波斯寺,宜改为大秦寺。天下诸府郡置者亦准此”大约至天宝四年(745年)波斯斯改为改为大秦寺,波斯寺为何改为大秦寺呢?香港中华圣公会李兆强在写给龚天民所著的《唐朝基督教之研究》的导言中提到:“波斯于644年亡于阿拉伯,而回教徒随准许景教在波斯传布与奉行,但回教已成为波斯的国教了,也许景教主教不愿和回教相混,也为了使景教与祆教有所区别,

所以请玄宗改波斯寺为大秦寺”1 景教在唐朝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唐朝皇帝赞助和保护,开始扩展,在成都、洛阳、峨眉、房山、灵武(宁夏)等地纷纷建立大秦寺。在唐、宋、元间,全国至少有五十所大秦寺或者十字寺。除了建立寺院,也翻译经典,其中有《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内容为部分福音书内容以及耶稣的受苦、复活、与升天等教义。《序听迷诗所经》称所传的教为“天尊教”,后来在唐朝开元年景教徒翻译或者编辑了《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开元五年,717年)及《大秦景教大圣通真归法赞》(开元八年,720年),后来“天尊教”就称为“景教”一名称,应该在八世纪初为波斯寺的众僧所采纳。 目前,景教的原始汉语资料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三威蒙度赞》、《序听迷诗所经》、《世尊布施论》、《一天论》、《喻第二》、《宣元至本经》、《大圣通真归法赞》。如果对景教感兴趣,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二、景教的灭亡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造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一月七日(公元781年2月4日),由施主伊斯(Zazdbozed)建造,波斯僧景净撰文,吕秀岩书。伊斯为中亚吐火罗国(Tuakara)人,唐肃宗时来到中国协助郭子仪任边疆镇守使的参谋。伊斯乐善好施,热心景教信仰,于是在义宁坊大秦司建造了景教碑。 845年,会昌五年,武宗开始废佛政策,。据《唐会要》卷四十1龚天民,《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辅乔出版社,1960,第9页。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要对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的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儒学在南宋有了发展。以吕祖谦、叶适为首的儒学家提出了“义利并重”的思想使得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用我们南孔儒学的“义利并重”取得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等于是我们老祖宗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检验。这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我们用起来肯定比人家还要灵。只要我们一旦领会了理论的实质,别人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因这个理论孕育、生长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几千年,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宏扬我们民族传统的道德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道德中的精华。今天光做一个好人还不够。我们要好人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个能人。等我们做了能人之后。就象彼尔。盖茨。我们要根据今天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 我们现在的困惑在于,我们好象感觉到老祖宗的道德标准已经过时了。但我们却不知道今天怎样的标准才是正确的,适时的,有效的。于是我们的道德就失去了准星。我们不知道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是错的。很多的问题和麻烦变由此而出现了。我们今天要很明确地告诉大家。老祖宗原有的五德: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 原有的五德依然是很有效,今天还要强化。 但同时要在这基础上予以发展,新加上现代人应具备的品德: 自信自律敬业合作宽容 原有的五德加上新增加的五德就构成了现代道德标准。 忠诚,就是对你好的人你不能对他坏。谁对你最好?国家,母亲。秦桧后裔秦涧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融合 内容摘要: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要体现民族特色、现代文明成果和个性特征。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民族特色现代文明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在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正确引导大学生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文化中思想哲学的基础儒家提出做人的理想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甚至主张“清静无为”的道家,也有人格修养的原则,即“内圣外王”。这尤其是儒家历代的志士仁人的道德理想。如汉初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兴盛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

关键时期,应增强我们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报效国家。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当一个人处于贫穷凄寒的境地又能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价值时,安贫乐道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陶渊明“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能鼓励我们在挫折中保持信心,乐观旷达,藐视苦难,充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们能从挫折中走向成功。 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当代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分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

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1e17401746.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一、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发展

一、文化的交流、传播、融合和发展 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市场空间巨大沿线国家2020年将有49个中国文化中心 据了解,教育部为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截至2016年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就达20多万。 国新办于2017年5月11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宣部副部长庹震、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部副部长丁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介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并答记者问。 “到今年年底,我们在全球会有36个中国文化中心落成。截至目前,我们已在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发布会上透露,计划到2020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再建13个文化中心。 丁伟表示,在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将和土耳其、阿根廷、突尼斯三个国家签署互设文化中心的协议。 在丁伟看来,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方面的合作将会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文化交流规模将达3万人次 丁伟透露,中国2015年文化市场消费2万多亿元,专家预估到2020年会超过5万亿元,市场空间非常大。“我相信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力发展各自的文化产业、文化市场,这一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市场广阔,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文化产业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到2016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全部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实现全覆盖,政府文化协定成为指引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纲领性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号 2012080907 姓名成绩: 论文正文 论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分析了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融,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论述了论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在节日、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差异。在文化融合方面的努力。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并从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和平友好,指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督教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融合节日服饰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中国是世 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儒释道三教为核心的中国文 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聪明智慧的结晶。基督教自唐朝开始在中国传播,几经曲折,与中国文化进行了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末期,当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播天主教的时候,他采用 了“援耶补儒”的传教模式,通过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为天主教在中国的 传播找到了文化的内在依据,如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高僧通过当时流行的玄 学思想为依据在中国传播佛教一样,走的是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教路线。但利 玛窦的传教路线因“礼仪之争”而被迫中断。 1807年(清朝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传教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他的传 教方式更多地倾向于福音派的“以耶代儒”模式。他开创的文字、教育、医药等 传教方式的出发点是通过介绍西方基督教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借此达到引导中国人皈依基督教的目的。这种“以耶代儒”和“耶稣或孔子”的 排斥主义传教路线经过郭实腊、戴德生等传教士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基督教各 派在中国传教的主流形式。这样,基督教就对中国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巨大 的威胁,使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基督教被中国大众蔑称为“洋教”。义和团运动就是以“灭洋教”为目标发展起来的。五四运动以后,中 国知识界又掀起了“非基督教运动”,使基督教在中国知识界遭到猛烈批判。 从节日方面来说 东西方节日的不同习俗,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和西方人 民崇尚自由和理性的特性。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含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 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们的七个主要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无一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