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

伊朗电影简史

如果追寻伊朗历史上的视觉表现形式,公元前500年以前的波斯波利斯的浅浮雕可能是最早的例子。波斯波利斯是阿喀美尼朝古王国的祭祀中心。这种风格的视觉表现形式在1000年后萨珊王朝统治下达到鼎盛。西伊朗的浮雕描绘了复杂的狩猎场景,动作栩栩如生。从受伤的野猪在逃窜的图上,我们甚至可以发现电影中“特写”手法的鼻祖。阿拉伯人入侵后,拜火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对形象符号的崇拜被禁止,而波斯艺术继续它的视觉实践,最好的例子就是走缩微制品的方向。

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叫“Pardeh-Khani”(用图画来讲故事),这有点像日本默片时的弁士。讲故事的人随着故事进展,揭开一幅幅图画。另一种艺术形式叫“Nagali”,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通常在茶馆作娱乐表演,这是当时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Nagali表演艺术家,要求他必须能说会道,有副唱歌的好嗓子,这不亚于今天对剧场演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想象力天马行空,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即兴表演,现编故事。他从挂在墙上的图画(通常是宗教领袖、运动明星、传奇人物之类的画像)得到灵感,揉到自己的故事里。Nagali的主题往往关于伊朗国王东征西讨的丰功伟绩或者亚历山大大帝驰骋亚非的历史故事。

在电影问世以前,伊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比如木偶戏、皮影戏、滑稽戏、专门表现宗教受难的戏等等。说到伊朗人对形象化的认知,不得不提久远的诗歌文化传统。从古波斯的赞美诗开始到伊斯兰苏菲派诗歌,以及当代伊朗诗歌,都可以找到波斯人善于形象创造的实证。象征、叠用等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赋予伊朗诗歌特殊的视觉意义。

电影进入伊朗

那要上溯到1900年8月18日,伊朗人第一次把日常生活的景象记录到赛璐珞上。Ebrahim Khan Akkas Bashi是国王莫札法尔·丁的宫廷御用摄影师,他在国王第一次出访欧洲期间随伺左右,在法国巴黎的博览会上接触到了电影术。于是国王下令Akkas Bashi购买相关设备回国,以后就可以在宫中拍摄了。Akkas Bashi第一次运用这些新买的机器是在比利时参观花会期间,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由伊朗人拍摄的影片,虽然它的用意不过是为了记录国王的起居。

不像世界上别的地方,电影被当作大众娱乐媒介,电影是国王买入伊朗供贵族消遣的,始终局限在皇亲国戚的小范围内流通(这跟日本颇为相似)。盛大的婚宴节庆上,放上一段从俄罗斯进口的法国喜剧短片是上流社会很时髦的风尚。

面向大众的放映最初发生在1904年的德黑兰,由Ebrahim Khan Sahaf Bashi举办。他从欧洲带回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古董店的后院放映。1905年,Sahaf Bashi在首都开了全国第一家电影院,没有椅子,观众必须席地而坐,来看电影的也多是上流社会人士。但这家影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Sahaf Bashi是民族主义激进分子,且喜欢鼓吹君主立宪政体,一个月不到就关门大吉了。此外,反对他的宗教势力还查封了他的放映机。Sahaf Bashi自身难保,被流放边疆,说来这大概是伊朗史上第一起电影审查的案例吧。两年后,一些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移民想凭借私人力量在伊朗兴建新的电影院。Russi Khan是这些新老板中最成功的一位。因为和皇族的亲密关系,他可以在宗教势力的反对下大肆扩张自己的电影版图。在伊朗北部和德黑兰驻扎的沙俄军队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得力外援。1909年,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莫札法尔的继承人)倒台,立宪主义者得势,Russi Khan顿时失去了保护伞,他的影院及制片厂都被民众破坏,很快德黑兰的其他电影院也纷纷关门。

电影院在伊朗的再次兴起是在1912年,由亚美尼亚人Ardeshir Khan推动。伊朗的电影史学家相信Ardeshir Khan已经开始把影院当作商业来经营。因为一些地方保存有旧的电影放映设施,所以不少人纷纷尾随而至。那时另一个重要的影院业主是Ali Vakili,他兴建了

一些小电影院并创办了最早的娱乐刊物。

伊朗电影的先驱

继Akkas Bashi后,Khan-baba Khan Mo'tazedi也是最早的摄影师之一,当然他同样效力于宫廷,Khan Mo'tazedi本来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一家国外的电影公司打过工,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技术。于是1916年他回到伊朗时,顺便带了一些电影设备,不料爱好却成为了一生的事业。Mo'tazedi做御用摄影师后,在宫中拍下相当多的日常生活纪录片。Mo'tazedi也是20 年代前第一个专为女性作公开放映的人。从20年代后期始,Mo'tazedi一直在伊朗电影界工作,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电影院老板。最早为进口外语片配上波斯语字幕的也是他。

1925年,年轻的亚美尼亚裔伊朗人Ovanes Ohanian发现,没有专业人材根本没法拍电影,他曾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过,于是决定在德黑兰创办电影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他办起了电影艺术家教育中心。一开始,学院的基础课程是表演,而不是真正的电影制作。开学五个月后,在几个毕业生及剧院老板的经济资助下,Ohanian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伊朗电影,《Abi va Rabi》(1929)。此片是35mm的黑白默片。有人说这部电影完全照搬丹麦电影组合帕特/帕特森的喜剧模式,因为伊朗人很喜欢看这对搭档的片子。影评人和公众对这部电影好评有加,不幸的是,两年后的一场火灾将这部电影拷贝付之一炬。Ohanian随后执导了第二部默片,但因为同期上映的一部有声片冲击,票房并不理想,此后再也无法在国内找到投资,Ohanian不得不离开伊朗赴印度加尔各答开始教学生涯,直到1947年才返回祖国,并于七年后逝世。

和Ohanian 同时代的第二个重要导演是Ebrahim Moradi。作为20年代后期活跃于伊朗北部的游击队员,年轻的Moradi向苏联寻求庇护。他在俄罗斯住过几年,在那里学到了电影技术。1929年,他在里海边的港口城市创办了名为Jahan Nama的一家制片厂。Moradi 拍完了电影《兄弟复仇记》,但钱却不够完成影片的冲印、发行。得知首都的电影活动活跃,Moradi满怀希望前往德黑兰寻求帮助,但他始终没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处女作。几个月后,他开始拍新片《好色男》,这部无声情节剧1934年公映,评论非常不错,这也是二战结束前伊朗本土完成的最后一部剧情长片。

阿布杜尔·侯塞因·沙班达

阿布杜尔·侯塞因·沙班达被誉为伊朗有声片之父,他1907年出生于德黑兰。1920年代,这个年轻的作家到印度学习古波斯语和历史。孟买的大学教授鼓励他尝试电影这种新型的媒介。沙班达通过导师认识了客居孟买的帕西人Ardeshir Irani,Irani是印度皇家电影公司的经理,他答应投资沙班达的第一部波斯语有声片,于是沙班达才开始自学电影技术。沙班达又认识了孟加拉电影的先驱Debaki Bose,两人都对用电影展示古老的民族文化兴趣盎然。当对电影理论有所了解之后,沙班达开始写剧本,Ardeshir Irani作为他的技术顾问。沙班达与Irani共同执导了《洛尔姑娘》,这是第一部公映的波斯语有声片。影片极其成功,在伊朗连映超过两年。印度皇家电影公司受到成功的鼓舞,大力支持沙班达拍摄下一部作品。沙班达接下来为公司拍了不下四部电影。后来又为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拍片。他所有电影的主题都是赞颂辉煌的古波斯文明,以及表达对伊朗拥有乐观未来的信心。沙班达1936年返回伊朗,满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但以失败告终,后因家庭经济原因,他到伊斯法罕一家工厂工作,不过同时并没有放弃电影,他一共写了18本电影书,主编了2本杂志。沙班达直到年过六旬,都一直没有中断电影梦,哪怕最后只能拍一部8mm的家庭生活录像。

二战期间无电影

1937-1948年是伊朗电影史上的一段空白,我们可以为十年的电影冬眠期找到足够多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是二战所引发的政治危机,盟军在二战期间占领了伊朗,电影产业受到破坏,外国电影占据了伊朗市场(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回头说说国王礼萨,他是巴列维王

朝的第一任君主,20年代初开始执政。虽然表面上礼萨对西方文明很感兴趣,但没有意识到电影的重要性。他对电影进行鼓励的纪录,大概只有因摄影师Mo'tazedi拍下他登基加冕的情景,赏了500金币。礼萨对现代文明的理解非常浮浅,他不由分说废除了很多伊朗传统,禁止女人戴方披巾,命令男人必须穿西装,禁止伊朗传统的受难剧的上演。因为英国和俄国人的长期殖民历史,礼萨对他们很不信任,所以他转向德国学习现代科技。1930年代末,有几百个德国技术人员在伊朗工作。

二战期间,伊朗作为向苏联提供后援的重要输送管道,虽然宣布中立,但盟军还是把德国人都赶出了伊朗。礼萨的消极响应,惹恼了盟军,英国人从伊拉克方向,苏联人从北方南下一齐占领了伊朗。同年美军杀入伊朗,伊朗被这三个西方大国占领。礼萨退位,由儿子取代。盟军在伊朗大肆倾销西方文化,伊朗充斥着帝国主义的流行文艺,所有电影院都放映着盟军的宣传片。好莱坞电影统治了伊朗,本土文化没有任何空间。伊朗电影人在战时唯一的工作就是为好莱坞电影配音。因为伊朗人口中相当高比例是文盲,他们无法阅读电影字幕,很多人也不懂欧洲语言。所以配音是电影发行商获利的主要途径。因此,1943年-1965年间伊朗成立了许多配音工作室。高度发达的配音行业,使得伊朗成为这个领域的输出大国。但副作用也很大,使得伊朗电影界同期录音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对停滞落后。

战后新生

1947年,在德国UFA接受过专业训练的Esmail Koushan带着两部在伊斯坦布尔配过波斯语的电影回到伊朗,大获成功,这激发了他在电影行业大展拳脚的雄心。很快Koushan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建立了Mitra影业公司。投资的第一部长片是Ali Daryabegi执导的社会批评剧《生活风暴》(1948),但由于导演缺乏经验,片子很失败。合伙人的退缩并没有打击Koushan的信心,他干脆亲自上阵拍了第二部电影《酋长的俘虏》,票房收入还不错,于是坚定了自己的电影之路。第二年《春节》再遭失败后,Koushan拍出了突破性意义的浪漫歌舞片《羞耻》,虽说今天看来很老套的故事情节,说乡下姑娘被城市花花公子引诱的,后来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名利双收,回到故里。女主角是当时很走红的歌星。

另一个在伊朗电影史上无法抹除的名字是Farrokh Ghaffari,二战期间他曾在巴黎担任过郎格卢瓦的助手。因为Ghaffari和法国、意大利大使馆保持着良好关系,他创办了最早的电影俱乐部,每周放映外语艺术片,对伊朗观众和创作者的电影观念都是极大的革新。可以认为,向伊朗人介绍世界各国艺术电影的先驱Farrokh Ghaffari,间接启发了十多年后的伊朗新浪潮。其他私营业主也纷纷进入电影界试试运气。Mohsen Badie拍了伊朗影史上数得着的票房大片《流浪汉》(1952),这部偏于说教的情节剧,带有歌舞和悬疑动作成份,从濒于灭绝的边缘拯救了伊朗电影产业。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伊朗电影飞速发展,很多新的制片厂建立起来。1950-1965年,伊朗共出产324部电影。1965年,德黑兰有共计72 家影院,外省有192家。

后来又一次刺激伊朗电影,催生了新的类型的影片是《国王的宝藏》,由Siamak Yasami 拍摄于1965年。Yasami曾在Koushan手下工作,此片获得超过一百万美元的巨额票房。影片描绘了上流社会庸俗无聊的生活,对比道德上富有的穷人,很受欢迎。四年后,Masud Kimiai按照《国王的宝藏》开拓的类型路子走下去,拍了《Gheisar》。影片把贫困的工人阶层浪漫化,关注道德和伦理,以后衍生出伊朗电影中流行的另一种类型:悲情动作片。这些电影非常商业化,掺杂着歌舞元素,大多是简单的剧情片和西方通俗电影的伊朗版。但在商业大流中也孕育着独立品格的民族电影。第一个向传统娱乐电影格局发起挑战的是曾在法国电影资料馆学习的Farokh Ghafari,他的《小城之南》(1958)受到维托里奥·德西卡的名作《风烛泪》(1952)很大影响,可以说是完全伊朗化的新现实主义风格,他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德黑兰南区的贫穷人民,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别说富人不待见,即便是穷人也不爱看这部电影,因为穷人进电影院是为了得到逃避和解脱,是图乐子的,把他们天天经历的艰辛在

银幕上再放一遍,谁爱看呢?Farokh Ghafari下一部作品是取材《天方夜谭》的《驼背之夜》(1964),这是第一部被国际电影节选中的伊朗电影。Ebrahim Goulestan导演的《砖头和镜子》(1965)影响也较大,由Goulestan制片厂出品,Goulestan制片厂在78年前推出不少别具一格的纪录片。伊朗当代著名的女诗人Forugh Farrokhzad编导的《黑房子》(1963)是最有代表性的,曾入围1963年的奥伯豪森电影节获得最佳纪录片奖。但在商业片洪流中具有社会意识的剧情片和纪录片难以取得大的成功,须知伊朗电影电视市场主要为美国商人把持,从事独立制片的小公司在数量上只有大公司的四分之一左右。

60年代伊朗最著名的影片有阿曼导演的《海的新娘》(1965),Fereydoun Rahnema导演的《Siavash at Persepolis》(1967),Jalal Moghaddam导演的《神屋》(1966)等。

所谓“新浪潮”

六、七十年代,全世界电影都爆发“新浪潮”,伊朗当然不例外。60年代末的伊朗新浪潮由毕业于美国UCLA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开创。梅赫朱依20岁那年到美国加州学习电影,而那段时间的UCLA偏于注重电影的技术层面,对艺术层面关注不够,所以梅赫朱依在参加了几次课后(据说曾得到让·雷诺阿关于如何与演员合作的指点),感觉不满,就转向哲学系。毕业后他带着一个爱情剧本回到伊朗,但没能成功将之拍出,转而拍了部戏仿詹姆斯·邦德的惊悚片《钻石33》,该片在技术上颇获首肯,票房却不理想。梅赫朱依第二部长片便是在伊朗新电影中开天辟地的《奶牛》(1969),此片是较早接受国家资助的长片,但因为对伊朗农村的负面描写,被审查机构封禁,后来因为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受好评,才得以公映。他陆续拍了票房成功的《天真先生》,和政治讽喻剧《邮差》。但接下来争议很强的《The Cycle》(1975),又被禁四年,反而成为他在西方最受欢迎的影片。最早和达鲁希·梅赫朱依《奶牛》齐名的是前面提及的Masud Kimiai导演的《Gheisar》(1969),还有Naser Taqvaie导演的《Calm in Front of Others》,这些影片相比“FILMFARSI”(伊朗对庸俗的大众电影的代称),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说到伊朗新浪潮运动的背景,有人说:“70年代见证了国王政治上取得的辉煌成功,使他相信自己的政权固若金汤,所以允许电影人对社会问题进行适度批判。”往前看,五六十年代社会风气宽松带来的文化积累和文学成就上的繁荣发达是电影新浪潮赖以发育的土壤。1963年,德黑兰成立戏剧艺术学院,此后有许多艺术类院校成立,最早毕业的学生,和在国外接受过教育的电影人材归国,为伊朗电影界带来新鲜空气,正是以他们为主力军,拍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电影。

年轻一代的电影制作人对前卫电影显示出很大兴趣,1970年代中期,一帮电影学生和爱好者成立了“自由电影”的组织,拍摄8毫米实验短片,这种活动全国范围内很兴盛,有自己的电影节,还与国家电视台合作。至今仍在对年轻电影人提供很大帮助的组织是“儿童及青少年智力发展协会”。协会在沙赫王后的建议下创办,是一个聘请艺术家教授青少年知识和艺术知识的教育机构,1969年起,在后来蜚声国际的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人的组织下,协会成立了电影分部,于是许多青年影人加入这个部门,协会的最大优势在于提供相对较大的自由度给创作者,并且迅速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许多伊朗最出色的导演都曾为协会工作过,包括巴赫拉姆·拜札、埃米尔·纳达里、礼萨·阿兰札德和梭罗·沙希-萨勒斯等。协会扶持的第一部作品正是阿巴斯的短片处女作《面包与小巷》,从这里阿巴斯迈出了通向电影大师圣殿的第一步。阿巴斯后来的《旅行者》在伊朗拥有相当于《四百击》或《筋疲力尽》在法国的地位,他们这一批导演强调制作质量,讲究电影语言的运用,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协会后来出品的伊朗名片还包括《赛跑人》、《小陌生人》和《小芭舒》等等。很多重要的电影人都是在“1979年革命”前涌现出来的。Parvis Kimiavi的《蒙古人》(1973),藉由历史上蒙古的入侵来隐喻电视文化的霸权。巴赫拉姆·拜札是伊朗新浪潮中很具代表性的一员,《暴雨》(1972)是他的杰作。作者导演萨勒斯在1975年的电影《Spiritless Nature》中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新浪潮对伊朗电影成为“艺术”居功至伟,过去的导演地位低下,几乎没有人认为一部电影是属于导演的作品,也就是说,导演不能够将自己的美学主张贯穿到整部电影的方方面面,观众也对谁执导了这部片子没有兴趣,或许模仿希区柯克的Samuel Khachikian,和照搬印度片风格的Siamak Yassami这几位流行导演例外。但不得不说,新浪潮虽提升了伊朗电影的品格,在国际国内都收获如潮好评,却从来不是得到普通大众欢迎的主流影片。伊朗国内的电影政策引导所有电影追求“happy ending”,严肃的社会批判只是一小部分导演的追求。统计说明一切,从1966年至1973年,62%的伊朗电影是情节剧,20%是喜剧,12%是犯罪冒险题材,所以说占据伊朗电影绝对份额的仍是这些廉价通俗的影片。这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或许只有伊朗独有吧:为了对抗审查,部分伊朗电影人发展出很抽象的电影语言,所以,当时的伊朗电影要么极为深奥难解,要么极为通俗平庸。

1979革命之后的伊朗电影

“1979年革命”(即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伊朗的沙赫国王),对伊朗的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改变,过去沙赫王国时期的电影被视为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很多电影公司消失,电影院关门,一些导演因为政治和文化环境变得恶劣,不得不离开伊朗,留下的电影人继续面临着宗教和道德法令的严苛审查,新政府开始利用电影进行社会宣教活动,一些导演不得不拍摄“官方要求的电影”以维持生活。1979年后的伊朗电影主要有三种形式:比较流行的是毫无艺术价值的“垃圾电影”、官方推崇的是为宗教及政治服务的宣传片、国际上受到认可的蕴涵人生哲理的儿童片,其代表人物就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到了1990年代,伊朗电影再度在国际上复兴,陆续有多位导演在国际电影节夺得桂冠。

适合小孩子看的英文电影

美国: 1.《音乐之声》 2.《熊兄弟》 3.《冰河世纪》4.《虫虫特工队》 5.《飞车正传》 6.《泰山》 7.《美女与野兽》 8.《精灵鼠小弟》 9.《天空之城》 10.《玩具总动员》 11.《白雪公主》 12.《动画超人》 13.《查里与巧克力工厂》 14.《狮子王》 15.《小美人鱼》 16.《小飞侠》 17.《爱丽丝仙境历险记》 18.《101斑点狗》` 19.《快乐的大脚》:以企鹅为主 20.《小鬼当家》系列 21.《E·T外星人》 22.《两兄弟》 23.《夏洛的网》24.《欢乐满人间》:此片展现了亲情的重要性,是部经典的家庭电影 25。《拯救莱莫》:一般叫“海底总动员” 26. 《零下八度》:写的是人与狗,友谊与忠诚,坚韧与希望的求生故事 27.《花木兰》:根据中国故事改编,由迪士尼出品28.《极地特快》:圣诞节的故事 29.《公主新娘》 日本:《千与千寻》宫崎君系列 英国 1.《舞出我天地》 2.《凯斯》:巴恩斯利的一名学童试图通过训练红隼(一种鹰科猛禽),摆脱其工人阶层的困境。 3.《乱斗街》:一班伦敦的东区儿童获悉他们心爱的漫画被一伙坏蛋用作通讯工具,决定追捕他们 4.《雾都孤儿》 德国《皇帝的新装》澳大利亚《闪亮》

法国:《蝴蝶》《料理鼠王》《三个火枪手》《疯狂美丽都》《红气球》《熊》《放牛班的春天》《叽哩咕历险记》 伊朗:《小鞋子》《天堂的颜色》《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俄罗斯:《丑八怪》《草房子》《故事里的故事》《别特罗与瓦谢金的奇遇》 瑞典《征服者派利》《狗脸的岁月》《芬尼与亚历山大》捷克《好兵帅克》《小猪宝贝》(BABE)《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小鬼当家》(HOME ALONE)《狮子王》(THE LION KING) 《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公主新娘》以精良的制作、抢眼的表演打动人心。影片故事情节很经典,依旧是英雄救美、皆大欢喜,非常适合在节日观看,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奇幻电影的配乐,影片的音乐带有童话梦幻色彩,管弦乐轻灵优美,古典吉他轻奏淡雅,散发着中世纪的人文气息。假期里不如也和孩子一起重温一下经典的美好故事吧! 《指环王》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 TRILOGY)《指环王》三部曲宛如一部史诗,讲述着友谊、信念、勇气、责任、信任和爱。虽然对于孩子们来说,《指环王》的有些内容也许过于暴力,但是总体来讲,《指环王》仍然是一

伊朗电影《小鞋子》电影赏析课教案

伊朗电影《小鞋子》电影赏析课教案【目的要求】: 1、布设审美情境,揭示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2、品析影像镜头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3、熟悉、了解有关的电影史的知识 【影片简介】: 影片讲述一对兄妹与一双小鞋子的故事,是献给成人的童话,唤醒人们对童年遥远的记忆,进而想到贫穷生活与单纯、天真、善良、快乐之间的关系。电影里的人文关怀气息,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自己的方式去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关怀和温情的气息贯穿于影片的始终。 此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参加了伦敦、纽约、香港等18个国家的国际电影节,获得了11项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年度十大影片之一。 1997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1998 年第11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亚洲最佳故事片奖 1998 年第23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1999 年第11届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最佳观众电影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知识介绍 1、故事情节简介 小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给爸妈增加负担,兄妹俩合计轮换穿阿里的臭球鞋上学。为了给妹妹买双新鞋,小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最后,小阿里决定参加一个长跑比赛,原因是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拿了冠军。失

望的小阿里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 色的金鱼绕着他的受伤的脚游着...... 2、伊朗电影介绍(简单提一下): 伊朗的电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普遍采用纪实的手法,踏实、真诚地去描摹伊 朗人们的真实生活,他们不掩饰平民生活的艰难,然而在局促的住房、狭窄的街道、窘迫的处境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才是他们要表现的重点。伊朗电影的总体面貌总是如此清新、自然、简约和质朴,总能在平凡的事件中找寻生命的哲理,通过人物朴素的语言揭示存在的真实,带着人们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回归人性之初。(这些都是我之所以给学生介绍伊朗电影的理由,并且让他们重点赏析一部儿童片) 三、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小鞋子》 此环节教师要把握感情激发点、想象激发点、审美关键点、知识关键点和知识 作用点,适当的点拨、激发,恰当地提出审美、想象的要求,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讨论,使学生受到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或潜在智慧的启迪。 四、几个精彩镜头重点赏析 此环节,引导学生回味影片的精彩之处和印象深刻的环节,进行表演复述和观 后情感的体会,进一步陶冶性情、美化行为、净化心灵,因此我截取了以下几个镜头让学生重新品味。 镜头一:阿里的妹妹发现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时,跟着她找 到她家,并且告诉了阿里。当阿里带着妹妹来到那个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瞎子。 镜头二:阿里妹妹奔跑着回来让阿里换鞋去上学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沟,她追着赶着捞鞋子,结果鞋子卡在她够不这的地方,她蹲在水沟边哭着,一位老爷爷过来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

伊朗电影的本土化救赎之路

伊朗电影的本土化救赎之路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伊朗并不具有出产优秀电影的土壤。但是今天伊朗同中国一样,均被视为优秀电影的输出国度。以马赫德马基迪以及阿巴斯为代表的伊朗电影人以质朴的影像向世界呈现了伊朗电影的新状态,淡淡的抒情意味中寄予着创作者对本土生存的深沉的爱意,以?攘驳谋硪獠呗哉孟宰欧岣坏那楦惺澜纾?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和跨文化的人文诉求推动伊朗电影走向了世界。 一、白气球一一伊朗电影成长的困境艺术创作犹如植物的生长,正常情况之下均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空气和水分。特定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文化背景使得伊朗电影自诞生之曰起,无法建构起适宜电影滋生的氛围,在这个由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神权政治统治的国家,伊朗电影人一直在努力探寻电影的栖身之所。检索世界电影发展史,我们也几乎看不到伊朗的身影,即便存在,也只是轻描淡写。虽然电影进入伊朗的时间并没有滞后西方多少,但是在更长久的时间内,伊朗电影注定是平庸的存在。直到马赫德,马基迪以及阿巴斯出现,改观了世界对于伊朗电影的认知。 作为伊斯兰国家,在西方主流文化霸权的主宰之下,注定是边缘化的存在。加之本土浓郁的宗教氛围都注定了电影在伊朗的生存是步履维艰的。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电影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在伊朗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排斥。因为在一些自认为承担教化责任的人的眼

里,电影院是西方国家无神论的象征,是清真寺的劲敌,电影是异端,它会亵渎神灵,它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会颠覆他们长期以来的遵循和信奉的价值理念,从而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电影被他们视为世风日下的始作俑者,这种文化氛围使得影片的创作制作步履维艰,许多导演因败坏公众而遭起诉甚至遭到清除。除了遭遇民间信仰的排斥和限制之外,伊朗的电影检查制度更是以严格而著称,电影绝对不能涉及政治和宗教,更不能涉及性等张扬欲望的叙事元素。国外的电影进入伊朗同样要接受严格而苛刻的检查,很多电影根本无法获得通过,即便是获准通过的影片,可能也遭到了较为粗暴的删减。以女性角色而言,由于特有的伊斯兰法律的规约,镜头叙事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严厉的伊斯兰法律在服装上要求公众场合妇女必须遮住头发,穿宽松的罩袍以掩盖身体的曲线,同时也规定男女间的亲密行为只可发生在家庭夫妻之间。因而演员扮演夫妻在银幕上牵手的镜头都将是违法的,除非在生活中他们也是真实的夫妻,在银幕中的女性需要永远保持头发被遮住,即便是在她的私人房间内。这些成文与不成文的规定,迫使导演放弃拍摄关于夫妻及夫妻感情题材的影片。 为了逃避电影检查,电影人不得不放弃在电影叙事中的入文承担和本土关怀,以无关痛痒的商业叙事延续自身的生存。一直到70 年代,在国外受过教育的一批年轻导演决心改变恶俗的局面。很显然,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和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伊朗电影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去释放自己的潜能,以边缘化的叙事完成本土关怀的人文诉求,在素朴的抒情意味中融入写实的批判和反思。色彩斑斓的梦想只能借助一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

伊朗电影简史 如果追寻伊朗历史上的视觉表现形式,公元前500年以前的波斯波利斯的浅浮雕可能是最早的例子。波斯波利斯是阿喀美尼朝古王国的祭祀中心。这种风格的视觉表现形式在1000年后萨珊王朝统治下达到鼎盛。西伊朗的浮雕描绘了复杂的狩猎场景,动作栩栩如生。从受伤的野猪在逃窜的图上,我们甚至可以发现电影中“特写”手法的鼻祖。阿拉伯人入侵后,拜火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对形象符号的崇拜被禁止,而波斯艺术继续它的视觉实践,最好的例子就是走缩微制品的方向。 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叫“Pardeh-Khani”(用图画来讲故事),这有点像日本默片时的弁士。讲故事的人随着故事进展,揭开一幅幅图画。另一种艺术形式叫“Nagali”,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通常在茶馆作娱乐表演,这是当时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Nagali表演艺术家,要求他必须能说会道,有副唱歌的好嗓子,这不亚于今天对剧场演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想象力天马行空,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即兴表演,现编故事。他从挂在墙上的图画(通常是宗教领袖、运动明星、传奇人物之类的画像)得到灵感,揉到自己的故事里。Nagali的主题往往关于伊朗国王东征西讨的丰功伟绩或者亚历山大大帝驰骋亚非的历史故事。 在电影问世以前,伊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比如木偶戏、皮影戏、滑稽戏、专门表现宗教受难的戏等等。说到伊朗人对形象化的认知,不得不提久远的诗歌文化传统。从古波斯的赞美诗开始到伊斯兰苏菲派诗歌,以及当代伊朗诗歌,都可以找到波斯人善于形象创造的实证。象征、叠用等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赋予伊朗诗歌特殊的视觉意义。 电影进入伊朗 那要上溯到1900年8月18日,伊朗人第一次把日常生活的景象记录到赛璐珞上。Ebrahim Khan Akkas Bashi是国王莫札法尔·丁的宫廷御用摄影师,他在国王第一次出访欧洲期间随伺左右,在法国巴黎的博览会上接触到了电影术。于是国王下令Akkas Bashi购买相关设备回国,以后就可以在宫中拍摄了。Akkas Bashi第一次运用这些新买的机器是在比利时参观花会期间,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由伊朗人拍摄的影片,虽然它的用意不过是为了记录国王的起居。 不像世界上别的地方,电影被当作大众娱乐媒介,电影是国王买入伊朗供贵族消遣的,始终局限在皇亲国戚的小范围内流通(这跟日本颇为相似)。盛大的婚宴节庆上,放上一段从俄罗斯进口的法国喜剧短片是上流社会很时髦的风尚。 面向大众的放映最初发生在1904年的德黑兰,由Ebrahim Khan Sahaf Bashi举办。他从欧洲带回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古董店的后院放映。1905年,Sahaf Bashi在首都开了全国第一家电影院,没有椅子,观众必须席地而坐,来看电影的也多是上流社会人士。但这家影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Sahaf Bashi是民族主义激进分子,且喜欢鼓吹君主立宪政体,一个月不到就关门大吉了。此外,反对他的宗教势力还查封了他的放映机。Sahaf Bashi自身难保,被流放边疆,说来这大概是伊朗史上第一起电影审查的案例吧。两年后,一些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移民想凭借私人力量在伊朗兴建新的电影院。Russi Khan是这些新老板中最成功的一位。因为和皇族的亲密关系,他可以在宗教势力的反对下大肆扩张自己的电影版图。在伊朗北部和德黑兰驻扎的沙俄军队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得力外援。1909年,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莫札法尔的继承人)倒台,立宪主义者得势,Russi Khan顿时失去了保护伞,他的影院及制片厂都被民众破坏,很快德黑兰的其他电影院也纷纷关门。 电影院在伊朗的再次兴起是在1912年,由亚美尼亚人Ardeshir Khan推动。伊朗的电影史学家相信Ardeshir Khan已经开始把影院当作商业来经营。因为一些地方保存有旧的电影放映设施,所以不少人纷纷尾随而至。那时另一个重要的影院业主是Ali Vakili,他兴建了

适合小学生看的英文电影

推荐:适合小学生看的英文电影 今天在英语课上,英语张老师和孩子们交流了周末在家看的英语电影(或动画片),孩子们可来劲儿了,你说《蜜蜂总动员》、我说《丁丁历险记》、他说《独立日》……好不热闹! 其实,李老师也爱看电影、看动画片,现在我就向孩子们推荐几部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比较适合孩子们看的英文电影。 1号推荐:音乐之声 推荐理由: 轻松活泼的歌舞剧,影片清新有致,细腻感人,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我个人非常爱看哟!^0^ 2号推荐:ET外星人 推荐理由: 小埃利奥特(亨利托马斯)发现一个意外走失的小外星人,他悄悄的收留了小外星人,并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哥哥和妹妹。孩子们与外星人友好的相处,给他吃巧克力,带他去郊外寻找家人留下的痕迹,并为小外星人的种种特异功能兴奋不已。渐渐的埃利奥特与外星人之间形成了某种奇妙的联系,跨越了言语的障碍。可是不久,外星人的存在被大人们知晓,无情的追捕行动展开了。ET被抓进实验室,小埃利奥特也一病不起。孩子们愤怒了,他们自发组织起来,营救外星人。埃利奥特也在心灵的感召下苏醒过来,加入营救行动。他们能成功么? 孩子们,看了就知道了! 3号推荐:小鬼当家 推荐理由: 不需要其他理由,里面的小鬼和你们一样调皮、活泼、可爱哟!我们的班级博客和它同名哟! 4号推荐: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推荐理由: 参观巧克力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小查理、爷爷和每个参观者都被眼前的景象和扑鼻而来的香味惊叹不已。飞流直下的巧克力瀑布,龙头船航行在棕色巧克力浆的河流,郁郁葱葱的口香糖草地,还有满山遍野的牛奶糖。巨大的“糖衣炮弹”让其他四个孩子都失去了自制,过度张扬自己的个性,都遇上了麻烦,退出了参观。但查理对于这一切不为所动,成为巧克力工厂的新主人。 以下推荐一些适合高年级小学生看的英文电影: 动画片《料理鼠王》(中英双语字幕英文配音)很有教育意义的片子,英语配音也很纯正 动画片《闪电狗》,《流浪狗之家》, 08年的《功夫熊猫》这个推荐; 《疯狂农庄》 《虫虫特工队》 《别惹蚂蚁》 《wall-E》; 《玩具总动员》;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观后感800字五篇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观后感800字五篇 这部为我们讲述一个女孩生活在没有色彩感情的时代。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电影《我在伊朗长大》观后感800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诗都不陌生,它是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创作的。在他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他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是认为生命和爱情都不是他所愿,唯有自由才是永恒的追求。 追求自由的行列永远不缺乏后继者,玛赞·莎塔碧就是其中之一。她既是电影《我在伊朗长大》的主人公,也是这部电影的漫画原著者,她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个人认为它的最大的主题是自由,是被禁锢的自由。电影讲述的女主人公玛赞,她的人生充满了动荡和坎坷;她像笼中之鸟一样生活在伊朗,被禁止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历经种种演变——政治变革、两伊战争、叔叔入狱、情人背叛,最后离开国家追寻自由。虽然这部片子以黑白为主,彩色画面极少,但是它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如果你单纯把它当做一部动画片,那你就错了。因为看完它后,心情是沉重的。 电影从1978年的德黑兰开始讲述,主人公玛赞从小和父亲母亲以及奶奶生活在伊朗。9岁的小玛赞每天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她喜欢西方文化,喜欢朋克风格的衣服打扮,最喜欢的偶像是李小龙,但这些都不被外人所接受,所以她只能偷偷地、小范围地追求自己的喜好。她的行为举止都和别的小朋友格格不入,父母和奶奶都常常为此感到头痛。周围的人都觉得她是个怪小孩,不愿和她多接触。然而就在那个年代,年幼的玛赞经历了很大的演变。 那个时候正值一场旷日持久的政治变革,沙赫推翻了卡扎尔王朝,建立了更加惨无人道、霸道独裁的朝政。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玛赞爸爸的朋友布鲁什叔叔组织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想要推翻卡扎尔王朝,想要追求自由建立新的制度,却因此被抓了起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游行队伍。也就是那个时候,玛赞知道了自己的祖父也是因为自由失去了青春和生命。或许是从小的耳濡目染,玛赞也并不想就这样地或者,她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自由,渴望飞出这

小学生必看的十部电影

小学生必看的电影 一、《夏洛的网》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夏洛的网》,讲述了一个可爱的小猪威尔伯为了避免被做成大餐而和它的动物朋友们一起设法躲过此劫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但关乎友谊,更关乎爱和保护,冒险与奇迹,生命与死亡,信任与背叛,快乐与痛苦。但友谊作为最重要的主题,让人感动落泪,为了朋友,耗尽自己的心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守候在朋友身边。 二、《外星人ET》 关于外星人的经典。影片描述了一个十岁男孩艾里奥特与迷失的外星造访者E.T.建立了纯真友谊,并帮助他找到回家方法的温馨故事。当你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也定会被这世界温柔以待。E.T和爱略亚,他们是两个小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疑惑和莫名的渴望。他们不懂我们成人的条条框框,不懂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但是他们懂爱。 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孩子们最熟悉的魔法故事,很多孩子都是看完电影,又跑去看书,不过瘾的甚至找来了原著再看一遍。电影中,画面精良,想象力无敌,那些花样百出的小心思吸引着孩子们。“假如给我一根魔棒,我要和Harry Potter一起飞翔。”看完这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魔幻大片,这就成为了他们的梦想。 四、《小鞋子》 贫穷的土壤也能开出温情的花。这部展现伊朗人生活的电影,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我们总是被要求要有感情的朗读,但是有没有不抒情的朗诵呢?本片就是这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关于鞋子的故事,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劲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本片贵在不煽情,却让你想到更多。 五、《疯狂原始人》 影片时间设定在史前时代,讲述了一个居住在山洞中的原始人家庭离开山洞的冒险旅行经历。虽然以旅程为背景,以家庭为己任来探讨的故事,有点公式化。但胜在合家欢的人物,不断制造冲突和温暖人心。最重要的是,整个电影非常幽默有趣。 六、《绿野仙踪》 这个稻草人、铁皮人和狮子的童话故事,很少有人不知道。童话会让孩子们

伊朗电影《小鞋子》

伊朗,一个神秘的国家,这个国家拥有狂热的宗教,无尽的战争,丰富的石油,以及称霸西亚的足球,这个国家还有电影,一部讲述童年的电影-《小鞋子》,关于爱,关于信仰和理想… 曾经有人评价这部电影,名字是《奔跑,以爱的名义》。一片寂静中,只听见脚步落下的“嗒嗒…”声和因缺氧而略显沉重的呼吸声。“我没有钱,要怎么去上学”“都是你不好,丢了我的鞋”“我会为你赢得季军”“若我得季军,我一定把鞋送给你”…阿里的耳边不断地回响着妹妹祈求的声音和自己曾经的承诺,于是沉重的步伐更加坚定,他挺起坚毅的胸脯向着季军冲刺…终于,他奇迹般的获得冠军,然而稚嫩的脸庞上却掠过一丝失望,只因季军的奖品是一双运动鞋,而那正是妹妹的向往也是他的理想…

与以往所看的电影不同的是,全片没有一个坏人,洋溢的全是浓浓的爱。不需要最终所谓邪不胜正的一时激动,全片所充斥的只有善良;不需要所谓绿叶的衬托,人性的光辉便已彰显的淋漓尽致。何为真善美?那便是阿里见妹妹的铅笔太短而主动递出的长铅笔;是莎拉下课后便飞奔回家与哥哥换鞋的身影;是阿里与妹妹之间相互遵守的承诺;是一群穷人不求回报的互帮互助,哪怕只是几粒豆子,一支铅笔… 《天堂的孩子》,电影的另一个名字。或许这种纯洁无私,毫无瑕疵的爱是唯有天堂才会拥有的吧? 是的,电影中的许多画面我们似曾相识。那是奔跑的阿甘,永不停息,无休无止,以爱的名义,只是为了一双小鞋子;那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同样的贫富差距,但贫穷的他们却拥有天使般善良的心…

“贫穷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纯粹的理想。”这也正是韩寒所反复强调的信仰吧!我们有很多理由去痛恨那些宗教狂热分子的可恶行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宗教便是他们的信仰;我们有理由批判日本的愚民政策,我们也可以嘲笑武士的剖腹自尽,但是能够让他们以生命为代价而尽忠却也正是这项政策的成效,因为忠于天皇是他们的信仰… “哀莫大于心死”。所谓的累,所谓的无聊只是因为我们已经迷茫,在没有理想没有信仰的生活中残留的仅有空虚。于是诞生了偷菜种菜,也不过是为无聊的人提供了一种打发时光的方式;于是诞生了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也不过是重复地为平静如水的生活掀起一丝微澜… 《小鞋子》,这部奥斯卡提名十一项大奖的影片,带给我们的是对于人性的反省,对生活的深思。

100部不得不看的电影看电影

最费脑力的14部电影】 《盗梦空间》、《记忆裂痕》、《生死停留》、《死亡幻觉》、《禁闭岛》、《穆赫兰道》、《蝴蝶效应》、《恐怖游轮》、《伤城》、《盗走达芬奇》、《88分钟》、《万能钥匙》、《决胜21点》、《沉默的羔羊》 【感动无数人的电影】 《恋空》《婚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我脑中的橡皮擦》《属于你的我的初恋》《夏天协奏曲》《天使之恋》《分手信》《近在咫尺的爱恋》 【15部让你哭的昏天暗地的电影】 《假如爱有天意》《我脑海中的橡皮擦》《情书》《恋空》《等待,只为与你相遇》《我们的幸福时光》《请别相信她》《触不到的恋人》《菊花香》《剪刀手爱德华》《海上钢琴师》《恋恋笔记本》《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泰坦尼克号》 【人生必看的10部电影】 爱情→《罗马假日》; 执着→《阿甘正传》; 哲理→《第七封印》; 才华→《莫扎特传》; 人生→《美国往事》; 童心→《ET》; 痛苦→《现代启示录》; 信念→《肖申克的救赎》; 责任→《辛德勒的名单》; 勇气→《勇敢的心》 【十部适合一个人静静看的电影】 1、阿甘正传 2、肖申克的救赎 3、触不到的恋人 4、海上钢琴师 5、千与千寻 6、雏菊 7、花样年华 8、幸福来敲门 9、蓝莓之夜 10、放牛班的春天 【10部震撼狙击手电影】 ①《狙击电话亭》; ②《最后的莫希干人》; ③《敌人的荣誉》; ④《兵临城下》; ⑤《全金属外壳》、 ⑥《快枪手》; ⑦《双狙人》; ⑧《杀手悲歌》;

⑨《一号通缉令》; ⑩《最后刺客》 【亚洲十大恐怖电影】: 1.《咒怨》 2.鬼娃娃花子 3.《午夜凶铃》 4.《鬼来电》 5.《笔仙》 6.《解剖学教室》 7.《邪降》 8.《四人餐桌》 9.《人形师》 10.《凶相》 【12部让你笑喷的电影】 《神探飞机头》《我盛大的同志婚礼》《幸运库克》《校园卧底》《我的野蛮老师》《美女也烦恼》《疯狂的石头》《谋杀快乐》《XXXX》《我为玛丽狂》《美国派》《偷天情缘》 【18部讲述天才的电影】 《美丽心灵》、《雨人》、《波拉克》、《暗物质》、《想飞的钢琴少年》、《嫌疑人X的献身》、《十一罗汉》、《猫鼠游戏》、《香水》、《一级恐惧》、《心灵捕手》、《莫扎特传》、《证据》、《海上钢琴师》、《电锯惊魂》、《沉默的羔羊》、《非常嫌疑犯》、《寻找弗罗斯特》。 最酷的狗:《101真狗》 最可爱的狗:《狗狗心事》 最红的狗:《史努比》 最搞怪的狗:《家有贱狗》 最苦命的狗:《龙龙与忠狗》 最懂孙子兵法的狗:《猫狗大战》 最大无畏的狗:《酷狗正传》 最会装傻的狗:《酷狗宝贝》 最忠心的狗:《导盲犬小Q》 最早狗明星:《灵犬莱西》 【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看的10部经典电影】 《华尔街》《大亨游戏》《颠倒乾坤》《抢钱大作战》《硅谷传奇》《可口可乐小子》《发达之路》《大公司小老板》《巴塞罗那》《社交网络》 【最美的10部电影】 1.《公民凯恩》 2.《猎人之夜》 3.《游戏规则》 4.《日出》 5.《亚特兰大号》 6.《M就是凶手》 7.《雨中曲》 8.《迷魂记》

小鞋子伊朗电影观后感5篇

小鞋子伊朗电影观后感5篇 小鞋子伊朗电影观后感范文(1) 这天我看了《小鞋子》这部电影以后,使我感悟很深很深! 电影中得小男主角叫阿里,是个伊朗的小朋友。他因为把妹妹的一双修过后得鞋子弄丢了,吓得也不敢高告诉爸妈妈,只好每一天跟妹妹换到穿,他心里多么渴望有一双鞋子啊,这样就不用每一天跟妹妹换来换去了,但是他家里很穷,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当他和妹妹发现了那双被丢失得鞋子后,他们准备去要回来的,但是之后发现那个小女孩家里也不富裕,小女孩的爸爸还是个盲人,于是他们就不忍心再要回来了。 最后机会来了,政府要举行一次不一样年龄的运动会,但是没有他。于是他哭着恳请老师让他也参加,老师答应了他得要求。比赛得过程中,阿里他得耳边老是想起对妹妹得承诺,一点要得季军给妹妹挣双鞋子。 小阿里越跑越有劲,有个同学还给他绊了一脚,但是小阿里爬起来仍然继续跑,最后跑了个第一。所有得人都为他高兴,但是他还是哭了,因为第一名是个奖杯,他多么渴望得到那双漂亮得鞋子啊!

阿里回到家以后,在自家得小院里,蹲在水池边,把他那双让他挣了冠军得破鞋脱了下来扔在了一边。天啊,他得脚磨了好多得水泡啊,可能是为了缓解疼痛,他把脚放在水池里,这时好多得小金鱼都游了过来,好像都在看阿里的那双磨破的双脚,都在心疼小阿里。看到那里我好感动啊,以后我一点要珍惜此刻的完美生活,想想别人为了一双鞋子而付出这么多的努力,对于此刻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以后我必须要好好珍惜此刻,好好学习,多多帮忙有困难得同学! 小鞋子伊朗电影观后感范文(2) 我看了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贫穷家里有一对兄妹共用一双鞋子的故事。 主人公阿里在买菜时不慎把妹妹刚修理好的,仅有的一双鞋子弄丢了,为了不给贫穷的家里增加负担和避免父母的责骂,兄妹俩人达成协议,俩人共用一双鞋子分别穿着上学。之后,阿里得知有一个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为了能给妹妹一双鞋子,他苦苦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长跑比赛,谁知比赛结果,他意外的第一个跑到终点,他失望极了…… 观看电影后,我深深地为阿里和他的妹妹而感动,他们两个还这么小,能为贫穷的家里着想,分担家务,照顾生病的妈妈和还是小婴儿的弟弟,小小年纪如此懂事,虽然家里贫穷,但不缺乏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伊朗电影详细分析

伊朗电影史: a、朗电影史的起点在1900年为了取悦国王和宫廷大臣而制作的 b、1937-1948年二战无电影为好莱坞电影配音 c、1943年-1965年间伊朗成立了许多配音工作室伊朗电影界同期录音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对停滞落后 d、.直到1979 年伊斯兰革命爆发后, 新的政权跟积极的态度支持本国电影。 e、1983 年成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会”, 直属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领导“监督、保护、引导”的原则审查制度非常严格 f、1979革命之后的伊朗电影走向低谷 g、20世纪90年代,面对全球化市场的挑战,伊朗的文化政策进一步开放,伊朗电影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发展期 1. 伊朗电影最独特的特点:儿童电影数量众多 (原因)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他们有着极其严格的宗教规范。禁止暴力场面和违背宗教信条,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正是在“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组织组建的电影部门开展自己的创作的 2. 伊朗儿童电影的一些特征 a.反映的是成人世界以外纯粹的儿童世界,渗透了孩子们对家庭、亲情和责任的基本观念 b.儿童片导演善于运用非职业小演员来演绎真情,传达观点。更突出的是,运用了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更加真实地表现儿童的世界 c.虽然没有很大的戏剧性冲突,但是故事性很强,在儿童某些细节上做得很到位,富有很大的真实感,给人心里上的强大冲击力展示美的方式是新颖的 马基德·马基迪 1959年出生于德黑兰,他生于一个 中下阶层家庭,家有五个兄弟, 马 基德是老大,他是伊朗当代最著名 的电影导演之一。他是伊朗电影的 领军人物,多年来以其独特的民 族风情和人文意识而被国际影坛 广为关注。他的电影通常以儿童 视角关注成人世界.展现着哀而 不伤的坚定信仰。从影片的视听语

动画《我在伊朗长大长大》影片分析

从《我在伊朗长大》看真实历史文化事件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 2009213461李艳平 前言:《我在伊朗长大》,一部以伊朗动荡时期为创作背景的电影,以主观视角描述了一个伊朗少女的成长故事。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其内容上的严肃性,以黑白的表现形式并配之以伊朗传统细密画风格,使得其在视觉审美上也独具一格。 一.故事背景 伊朗,西亚地区相当富有的一个国家,凭借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贮备使其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但这个国家从1978年开始便开始遭罹各种动荡的不幸,无论是伊斯兰革命对于打破王室独断的诉求,还是两伊战争对国内经济的严重破坏。可以说,从1978到1988年这十年时间,伊朗社会苦不堪言。宗教至上,压抑个性,人人自危,找寻不到社会价值,此间,为伊朗社会迷失的一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片子就从侧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高压下的民生图景,以一个小孩子单纯的视角来讲述亲历历史的成长过程,放大了个人行为处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感,让三十年后的现代人惊觉得当年的战争就是场讽刺与黑色幽默。但本片在语言和动作设计上并不沉重死板,反而相当愉快,当大人严肃的行为与小孩子天真的观点行程交锋的时候,观众大多一笑置之,所谓的社会规则简直就是笑话,政治这东西放谁手里不是个武器,遭殃的的永远是百姓。 二.剧情发展与社会事件分析 早熟的玛吉成长于一个中产的家庭,父母都是王室成员,但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信仰,伯父在王室的镇压伊斯兰革命中失掉了自己的生命,这个在童年的玛吉心里种下了阴霾的影子,他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有关联的,不管是好的关联还是坏的的关联,国家一动荡,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有儿子的要被派遣到前线,生病的不能送到国外去医治,超市被一抢而空,西方的文化被全盘否定···他不能不戴面纱出门,不能听西方摇滚乐,这对于进入少女时期的玛吉来讲简直是天大的灾难,在惹了不少麻烦之后父母决定把玛吉送到国外念书,这尚且是玛吉这样中产家庭才享有的特权,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留在国内继续在高压下成长。但去了国外就能真正的解脱了吗,当然不,这个来自东方的客人显然不受奥地利人的喜欢,玛吉搬了无数次家,睡过马路,与一群坏孩子在一起混日子泡酒吧。他以为这样就能真正融入他们的生活了,但她突然发现,在每年圣诞节到来时,朋友们都各自回家过节去了,自己却只能抱着方便面看电视节目,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时间的催促下,玛吉蜕变成了少女的摸样,他开始羞于告诉别人自己是伊朗人,并与一个作家开始了恋情。刚开始的爱情是甜蜜的,这是全片唯一一段没有充斥着惶恐与不安的片断,但好梦不长,恋情以第三者的侵入而告终。这个在战争中都没有被打垮的女人竟在一段失败爱情后一蹶不振。她开始想家,此时,距离他离家已经十年······电话里,他告诉母亲,自己想回来,但,请她什么都不要问。十年没见女儿的母亲此时又能问什么呢。终于,她回国了,与母亲相逢不相识在机场拥抱在一起。 回到家后的玛吉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我想,她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尽管这里有父母亲人,有一样的面孔,共同的语言,再也不用为住在哪里发愁,也不用为别人问到自己是哪国人儿尴尬,但她还是感到如此的陌生与疏离,离家太久,竟找不到归属感了,像一个飘在半空中

电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

英国《视与听》杂志评选出的电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排名不分先后)英国《视与听》杂志评选出的电影史上被忽略的75部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1、《红伶泪》(The Actress)1953年,美国 导演:乔治·丘克 评选人:kent Jones 2 、《再见菲律宾》(Adieu Philippine ) 1962年,法国 导演:Jacques Rozier 评选人:Gilbert Adair 3、《沙漠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ajji Baba ),1954年,美国 导演:Don Weis 评选人:Jonathan Rosenbaum 4、《Andaz》1949年,印度 导演:Mehboob Khan 评选人:Nasreen Munni Kabir 5、《Avanti popolo》 1986年,以色列 导演:Rafi Bukai 评选人:Dan Fainaru 6、《Baksa Badal》 1965年,印度 导演:Nityananda Datta 评选人:Naman Ramachandran 7、《Bari Z?gon》 1996年,日本 导演:Fumiki Watanabe 评选人:Jean-Micheal Fordon(让·米歇尔·付东,《电影手册》总编) 8、《混乱》(Chaos)法国,2001年 导演:柯琳娜·塞罗 Coline Serreau 评选人:Ginette Vincendeau

9、《凶线》(Blow Out)美国,1981年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 评选人:Nick Roddick 10、《疯狂雷电路》(Crazy Thunder Road)日本,1980年 导演:石井聪互 Sogo Ishii 评选人:Tom Mes 11、《浴室春情》(Deep End)德国,1970年 导演:Jerzy Skolimowski 评选人:David Thompson 12、《化身博士和他的女人》(Jekyll et les femmes)法国,1981年 导演:瓦莱利安·博罗夫奇克 Walerian Borowczyk 评选人:Roger Clarke 13、《苦痛》(El)墨西哥,1953年 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 Luis Bunuel 评选人:Fernanda Solorzano 14、《她属于我们》(Elle est des n?tres)法国,2003年 导演:Siegrid Alnoy 评选人:Chris Darke 15、《痛苦的报酬》(Force of Evil)美国,1948年 导演:Abraham Polonsky 评选人:Ali Jaafar 16、《可笑污秽的战争》(Funny Dirty Little War)阿根廷,1983年 导演:奥里维拉·埃克托尔 Olivera Hector 评选人:Philip Kemp 17、《来自迦太基的女孩》(Fille de Carthage, La)突尼斯,1924年 导演:Scemana Chikly 评选人:Roy Armes

儿童必看的经典电影

儿童必看经典电影 跟孩子一起看电影其实是促进亲子关系非常好的一个途径,但是纯粹拍给孩子的电影并不多,那么哪些电影适合孩子看呢? 1.《小鞋子》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基迪2、《霹雳贝贝》中国导演:翁路铭3、《少年黄飞鸿之铁猴子》中国香港袁和平 4、《小鬼当家》美国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5、《爱·回家》韩国导演:李贞香 6、《101斑点狗》美国导演:斯蒂芬·赫瑞克 7、《好小子》系列中国台湾导演:朱延平8、《新乌龙院》中国台湾导演:朱延平9、《小孩不笨》新加坡导演:梁普智 10、《宝贝计划》中国香港导演:陈木胜11、《E·T》美国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12、《哈里·波特》系列美国导演:克里斯·哥伦布等13、《星球大战》全系列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4、《神探飞机头》系列美国导演:汤姆·萨迪亚克等16、《谁陷害了兔子罗杰?》美国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17、《纳尼亚传奇》美国导演:安德鲁·亚当森18、《美丽人生》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19、《三毛流浪记》中国导演:赵明、严恭20、《少年特工考迪》系列美国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等21、《特工小子》系列美国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22、《鲁冰花》中国台湾导演:杨立国23、《帝企鹅日记》法国导演:吕克·雅克24、《潘神的迷宫》墨西哥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25、《阿郎的故事》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26、《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美国导演:布莱德·西伯林 27、《大气层消失》中国导演:冯小宁28、《小铃铛》系列中国导演:谢添29、《大话王》美国导演:汤姆·萨迪亚克 30、《侏罗纪公园Ⅰ》美国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31、《阿呆与阿瓜》美国导演:法拉利兄弟32、《功夫》中国香港导演:周星驰33、《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美国导演:蒂姆·波顿34、《小飞侠》美国导演:哈根 35、《史酷比》系列美国导演:罗杰·高斯理36、《怪医杜立德》系列美国导演:贝蒂·托马斯 【经典儿童电影推荐】 1、《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1939年版的《绿野仙踪》无论从特技或是音效上都无法和现在的3D电影媲美,但它却是儿童片里永恒的经典。这一版《绿野仙踪》场景真实,感情真挚,剧情细节处理上温情感人,让人久久难忘。同时,这部根据同名童话改编的经典儿童歌舞电影内容也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主人公桃乐丝误入迷幻仙境,在仙女和人们的帮助下,她沿着黄砖路到绿水晶城去找大魔法师寻找回家的办法。路上,她遇见了稻草人、锡皮人和胆小的狮子。稻草人想找魔法师要头脑、锡皮人想要一颗心、胆小的狮子则想要胆量,于是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们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最终,每个人都如愿,桃乐丝也回到了简陋却温暖的家里。影片处处流露着童真与活力,充满了神奇有趣的童话角色和欢快的歌舞场面,赏心悦目的同时不乏教育意义,是一部适合孩子观看的经典好电影。 2、《天生一对》(THE PARE.T.TRAP)(1998)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而这背后又隐藏着另一个更大的秘密,你会怎么办呢?《天生一对》(THE PARE.T.TRAP)就讲述了这么个看似离奇但却温情的故事。在影片中,林赛.罗翰(Lindsay Lohan)一人分饰两角——荷莉.帕克尔和安妮.詹姆斯,这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却相貌惊人地相似。她们在夏令营相识相遇,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原来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喜,原来对方正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这对双生姐妹花因为父母早年离异而素不相识,分居天涯两地:荷莉性格外向开朗,天性自由,和爸爸住在美国加州南部,经营葡萄园,酿造葡萄酒;安妮则温文尔雅,甜美可人,她和妈妈一起在伦敦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妈妈设计婚纱,安妮也像公主一样文静端庄,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对上流社交规矩了如指掌。不过生活真是充满奇迹,这两个分居天涯两地、本该不会见面的姐妹在夏令营相互捉弄,不打不相识,她们俩先是相互排斥,却最终发现对方是自己的孪生姐妹。但是发现这个天大的秘密后,这俩古怪精灵的女孩子又做出更加大胆的决定——她们要交换身份,让爸爸妈妈重归于好!其中的经历颇为曲折,但最终结局大团圆,温暖感人,相恋的父母终于最后走在一起,而这对可爱的双生姐妹花也不再分隔两地。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这样的影片想必会是孩子们的最爱! 3、《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是一部充满爱的电影——对国家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恋人的爱,对音乐的爱,对正义的爱。这部贯穿着爱的主题的电影会给孩子带来最纯净最真诚的爱的教育。爱国爱家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融入影片之中,以简单形象的方式传达给孩子,让孩子在充满情趣的电影故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从这个角度讲,《音乐之声》可谓是儿童教育的首选影片。同时,《音乐之声》还是很多孩子最初的音乐启蒙课,不管是节奏轻快可爱的《多来米》《孤独的牧羊人》还是优扬婉转的《雪绒花》《音乐之声》,都为人熟知。这些耳熟能详的旋律构成了孩子们童年的回忆,让人感到亲切温暖。更为重要的是,影片至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在无形中会影响孩子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尤其是影片的结局,让人充满向往和希望。故事虽然以战争为背景,片中的一家要逃亡国外,但是基调却并不阴暗,他们在最恶劣的时候也不放弃希望——纵然生活再黑暗,只要有音乐有爱有家人,就可以微笑地面对。这世间有夜,但也必有天明。只要还有信念还有爱,人生就总会有奇迹发生。 4、《欢乐糖果屋》(WILLY WONKA & THE CHOCOLATE FACTORY) 虽然2005年新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带有更多现代色彩,但是这部1971年老版《欢乐糖果屋》(WILLY WONKA & THE CHOCOLA TE FACTORY)却也不乏自身不可复制的迷人魅力。也许老电影太过朴素,反而能给人带来真挚的感觉。深刻到位的表演,富含人生哲理的故事情节,充满教育意义却有不失情趣,《欢乐糖果屋》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已,它是一部启蒙人生的教科书。 5、《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2006) 友谊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美国作家E.B.怀特的童话《夏洛特的网》(CHARLOTTE'S WEB)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美好的故事,小猪威尔伯(Wilbur)和蜘蛛夏洛特(Charlotte)之间让人感动的真挚友谊,净化了所有人的心——为了自己的朋友,耗尽自己的最后一丝力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守候在朋友身边,相信这样真挚的情感记忆也会陪伴孩子们健康地成长。这部感动了无数心灵的童话,在大银幕上依然造就着不朽的传奇,2006年版的《夏洛特的网》上映后火热的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这个唯美的童话的主题并不局限于友谊而已,它富含人生哲理,在

伊朗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启示

|RADIO &TV JOURNAL 2018.02 一、伊朗儿童电影的崛起 《TheLorGirl》是伊朗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片。二战后,伊朗电影始终死气沉沉。在整个伊朗电影的发展中,宗教与政府始终扮演着严肃的角色,始终受到宗教人士的排斥与诋毁。伊斯兰宗教人士认为,电影亵渎了他们的神灵,是西方国家无神论的象征,颠覆了他们信奉的价值观。而伊朗的电影工业又必须完全依赖政府,因此被迫接受政府的严格控制审查。在语言因素的弊端下,题材选择也同样狭窄受限,加之缺少可供推向国门之外的明星或者电影类型,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之中,发展极其缓慢。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电影正处于“新浪潮”的爆发之中,与此同时,伊朗一群极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们也开展了一场新浪潮运动,其中以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系的达鲁希·梅赫朱为代表。他们在运用电影语言制作高质量电影的同时,已经具有强烈的本土电影意识,开拓了伊朗乡土写实电影的先河。1969年梅赫朱的第二部影片《奶牛》便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由此获得世界影坛的关注。第二次浪潮发生在1979年霍梅尼伊斯兰革命之后。由于当时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的约束,譬如禁止暴力场面,不许涉及政治、宗教、性,女演员不得暴露皮肤等,电影制作方向牢牢控制在国家政府手中。以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为代表的一批导演们,在政府组建的“青少年智育协会”电影部进行电影的创作工作。他们在继承前辈们写实的电影风格特点之外,疏离了政治、宗教或者道德戒律的诠释,找寻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将镜头对准儿童。1987年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戛纳获奖引起轰动,因此伊朗电影最初给世界观众留下的印象便是伊朗的儿童电影。但众所周知,伊朗儿童电影虽以儿童为主人公,表达的内容意义却远在儿童电影范畴之上,涵盖着导演本身对生活、世界的思考。于是接连出现了如《小鞋子》《水缸》《谁能带我回家》《白气球》《天堂的颜色》《风中飘絮》《让风带着我飞》等众多优秀的儿童电影作品。导演们在本国宗教的束缚下,以儿童电影为载体,向世界观众展示了神秘古国伊朗的传统与风土人情,并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也填补了世界儿童电影单调的空白。二、伊朗儿童电影的特征 我国儿童电影发展最初承载着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整体选材上也偏重于较为宏大的叙事背景设置。二十世纪 中期出现了如 《小兵张嘎》《鸡毛信》《闪闪的红星》等具有时代标志性的国产儿童电影。但影片多为红色成长主题, 叙事模式单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模式化创作有所改变,在题材选择与创作方法上加以创新,出现了《烛光里的微笑》《霹雳贝贝》《一个都不能少》等较为贴合儿童生活实际的影片。但它们很快销声匿迹,并受到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迪士尼等公司制作的儿童动画,使中国儿童电影几乎被彻底挤出了中国本土的电影院,儿童片也成为中国电 影市场上一个比较冷门的电影类型。 与我国儿童电影不同,伊朗儿童电影远离政治,导演们可以尽情刻画、捕捉儿童纯真的童趣,几近真实地还原 儿童视角,展现儿童们单纯美好的心灵,如同一面镜子映射着伊朗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即使是诉说生活中的苦难,也总有暖人心的余温存在。伊朗儿童电影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儿童自然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表现,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浓郁,题材外在看似重复、单一,但逐个强调着不同侧面的现实意义与关怀,以此来打破模式化风格的禁锢。以代表性导演作品为例,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题材与主题穆森·马克马巴夫曾经说过,阿巴斯的电影在呈现伊斯兰革命之前的命题。与热衷于呈现社会矛盾的“后伊斯 兰革命”电影人相比较,阿巴斯在电影中不曾将激进的政治态度加入到作品表达之中。纵观伊朗儿童电影,会发现它们拥有着一个普遍存在的主题:苦难的生活现状与孩子们内心纯真美好的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仍旧饱受战争所带来的滞后创伤,社会、经济动荡不安的恐惧,生存与精神归属的迷茫。 在如此焦灼的时期里,诸多电影导演通过电影镜头语言尝 试着表达,试图展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以及精神 世界的崩塌。然而人性的真、 善、美,却是伊朗儿童电影导演们电影中的主题表达。伊朗儿童电影无论在创作意图或者题材选择上,总会聚焦贫苦家庭里的孩子,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为主要影像元素,且带有本民族固有的宗教情节,去表达伊斯兰教教徒们对生活、命运的理解,秉持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学会隐忍苦难。苦难虽为主题,却通过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时光去渗透,将第三世界的贫瘠与不幸移驾到 孩子们的视野之中,又用孩子们的乐观融化、沉淀一份厚 重的温情关怀,留下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正如阿巴斯电影中,人物们总像是怀揣着设问,对生命与生活本身的认知疑问,开始一段永无终点的生命探索 。 视听解读 伊朗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启示 □杨子萱 摘要:近几十年里,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并不显著,且普遍存在题材单一、人物平面化、情节设置过于简单等问题。而在 浓郁的民族、宗教、地域特点的渲染之下,伊朗涌现出大量优秀儿童电影,细微的刻画捕捉,触动观众内心深处最为质朴的情感,无疑成为了伊朗电影区别于他国电影的独特特征。本文借由学习研究伊朗儿童电影,来分析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现状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伊朗;儿童电影;中国儿童电影66 DOI:10.19395/https://www.doczj.com/doc/1e2632716.html,ki.1674-246x.2018.02.0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