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版)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版)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版)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版)

完美WORD 格式

管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组织的目标,动员和运用资源而进

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社会活动。\

管理的特点:

1、 管理是以管理者为主体进行的活动

管理者是在管理中指挥和领导他人活动的人(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呈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统治者、政府的领导者、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以

及他们以各种形式委托的代理人、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的领导者。

管理主体包括个人形式和集体形式。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管理外部环境:①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状况;

②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等;

管理内部环境:①组织性质、②人员状况。

管理环境包括动态和稳态

3、管理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

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质上就是为了有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完美WORD格式

4、管理需要动员和配置有效资源——必要环节

有效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机会、时间、信息等。

5、管理具有基本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典型社会性

管理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

二、管理的特性

1、管理具有两重性(两个方面)

①一般性和特殊性

②科学性:按照客观规律、规范要求、运用科学方法来进行

艺术性:实践性(对“度”的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重要依据)

①管理目标是特定组织和群体成员的共同部分,不是个人的

②管理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性;

③管理目标具有时间跨度的区别;

④管理目标具有多元价值性;

管理目标制定的特性:①具有先进性、②现实可能性、③一定的弹性。

管理的目标性使得管理具有明确的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向;具有激励被管理者积极

性,增强其责任感的功能;具有创造和谐管理环境的作用。

完美WORD格式

3、管理具有组织性(核心要素)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组织的机能;

体现:管理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具有同一性;管理必须以组织作为其行使和实施的载体和依托;管理必须以组织的合理构建作为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职能;管理活动受组织规则和规范的制约。

管理的组织性使得管理可以迅速有效地集合起所需资源;使得管理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贯彻组织的目标和管理实施方案;使得管理能够按照有序和规范的途径运行。

4、管理具有创新性(重要途径)——管理创新是一种手段、方式

管理的创新性来源于管理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来源于管理因素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方式的深化更新。

三、管理的职能

一些学者的描述:

20世纪初期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0世纪50年代孔次——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20世纪30年代古利克——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

1、计划(首要职能)

①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②制定业务决策

③编制行动计划

2、组织

①设计组织:①机构设计(组织的部门)、②结构设计(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②人员配备:适当的工作由适当的人承担;

完美WORD格式

③组织变革

3、领导

指导和协调组织中的成员,包括管理者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等。

4、控制(承上启下)

包括衡量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①发现偏差;②采取矫正措施。

5、管理职能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20世纪60年代:创新——是组织活力之源泉;

现代管理中重视协调职能——协调是管理活动所力图要实现的根

本宗旨。

计划:确定目标,开发分计划,制定实施途径;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督,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四、管理的类型

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①公共领域——代表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和

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

②非公共领域——企业构成了其主要组织形式;

完美WORD格式

1、公共管理

含义:是以公共组织为依托,运用公共权力,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根本目标);

②以公共组织为依托(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行政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主要

形式);

③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用过程:公共权力是社会力量中最大的;具

有运用和运行的合法性;具有权威的约束性。

④公共管理具有独占性:公共利益只有一项;

⑤公共管理接收公众监督。

2、企业管理

含义:企业管理是为实现单个个体利益进行的管理活动。

特点:①企业管理目标相对单一(实现经济效益);

②企业管理具有竞争性;

③企业管理具有典型的经济理性(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理性为最大原则);

④企业管理权力来源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以及由此委托的经营管理权。

五、管理者的角色

20世纪60年代末,亨利·明兹伯格(加拿大)结论如下(10种角色,三个方面):

①人际关系: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

②信息传递: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制定: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六、管理者的类型

完美WORD格式

按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作业人员);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与管理职能

按领域分类——综合、专业(开发、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

七、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层次与管理技能要求

八、管理环境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一方面,提供机会;另一方面,造成威胁。

环境分为三大类:①一般或宏观环境②具体或微观环境③组织内部环境。

(1)一般环境(五个方面):

①政治环境——社会制度、政策、方针等;

②社会文化环境——某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

习惯、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

③经济环境——宏观(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

总值和变化情况等)微观(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

完美WORD格式

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④技术环境——国家对技术的支持政策等;

⑤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资源状况等。

(2)环境变动与管理模式选择

组织环境的变动特性:①不确定性、②复杂性;

管理模式类型:①直线管理模式;

②科层系统:

③直线—参谋系统;

④矩阵系统;

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内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前5千年,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

前2千年以前,古巴比伦——《汉穆拉比大法典》;

前370年,希腊哲学家色诺芬:“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工作得最好”

前284年,古罗马的连续授权制度——把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连续授权制度;

15世纪形成了领导体制、流水作业、人事和成本控制等管理方式——威尼斯兵工厂; 16世纪意大利马基埃维利——《王子》,提出四项领导原则:

①得到群众拥护,权威来自群众;②维持组织的内聚力;

③具备求生存的意志力;④崇尚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①儒家管理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

②道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无为而治”

完美WORD格式

③法家管理思想:核心是“法治”——“法”、“术”、“势”

④商家管理思想:范蠡“积著之理”、白圭“治生之学”

二、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18世纪中期,亚当·斯密(英)——《国富论》,阐述劳动分工的作用;

罗伯特·欧文(英)——工人是“有生机器”,主张对人力资源进行

投资,开辟了人际关系和行为管理理论的

先河;

查尔斯·巴贝奇(英)——《机器与制造业经济学》,科学管理的启

蒙者;

19世纪下半叶,亨利·普尔(美)——强调管理专业化。

三、古典管理理论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美),《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①作业管理: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工作定额原理;

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②组织管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离;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

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其他代表人物:

乔治·巴斯(美)——是泰勒最早、最亲密的合作者;

亨利·甘特(美)——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

吉尔布雷斯夫妇(美)——为制定科学的劳动定额和工效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亨利·福特(美)——1913年借助于传送带建立了世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线装配线。

完美WORD格式

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地位:

贡献——a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打破传统观念,为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b强调实践对理论的作用,在实践中运用管理技术和方法;

c创造和发展了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工资制等。

局限——a把人当作“经济人”;

b只重视个人作用,忽略人的集体行为;

c仅重视技术因素,不重视人群社会因素;

d仅解决个别具体工作效率问题,没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

2、古典组织理论——不像科学管理理论过于侧重基层作业基础,是侧重于整体协调和控

制。

①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欧洲管理学先驱)

管理思想代表作: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主要内容——企业的基本活动与管理(6种):

a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等);

b商业活动(采购、销售、交换等);

c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和运用等);

d安全活动(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等);

e会计活动(货物盘存、成本统计和核算等);

f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一般原则(14种):劳动分工、职权与职责、

纪律、统一命令、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合理

的报酬、集中(权力)、等级链与“跳板原则”、

秩序、公平、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完美WORD格式

②行政组织体系理论——马克斯·韦伯(德,“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

经济组织》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明确的分工;自下而上的等级系统;职务要求决定人员任用;理性

的人员关系;管理人员的职业化;严明的规则和纪律。

四、人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

1、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访谈试验——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梅奥(澳):1933年《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和1945年《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主要内容——a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d存在着“霍桑效应”,即对于新环境的好奇与兴趣,可

以导致组织成员有较佳的成绩。

2、社会系统理论

巴纳德(美):《经理的职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问题

主要内容——a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b组织存在的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信息

交流;

c管理者的权威来自下级的认可。

五、现代管理理论

1、管理过程学派——是由法约尔管理思想发展起来的

完美WORD格式

代表人物:孔次和西里尔·奥唐奈

基本观点:管理是一个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五个职能;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管理应具有灵活性。

2、行为科学学派——是在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马斯洛、赫兹伯格、布莱克、穆顿

基本观点:探索人类行为规律,善于用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一致的;激励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参与管理。3、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代表人物:特里斯特(英)

基本观点: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社会协作系统与技术系统的相互协调;主要倾向于研究工业工程学,包括人机工程研究。

4、决策理论学派——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起来的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基本观点:决策包括提出决策理由、找出方案、选择方案和评价方案等过程;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决策以满意为准则;组织设计的

任务就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5、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卡斯特

基本观点:组织是由人、物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主题;组织内部的子系统包括目标和准则、技术、社会心理、

组织结构等。

6、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

代表人物:伯法《现代生产管理》

基本观点:管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各种可

完美WORD格式

行的方案均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广泛应用计算机。

7、权变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美形成的

代表人物:卢桑斯(美)《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

基本观点:权变理论强调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

强调环境变量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8、经验或案例学派

代表人物:戴尔、德鲁克

基本观点: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通过案例研究,总结前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据此向管理人员提

供实际的建议。

六、当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1、目标管理——1954年德鲁克(美)在《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把“以目标实现为前提的管理”转化成以目标为控制手段的管理;

三个步骤:①制定目标、②实施目标、③评价目标

2、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菲根堡姆博士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中首次提出

步骤:对员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教育;

①使员工充分了解市场;

②建立明确的质量基准,质量评测制度、激励机制;

③改变质检人员“挑问题者”的形象,消除同开发者之间的隔阂和对立;

④建立一套明确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把质量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⑥建立质量小组,加强团队工作培训。

3、绩效管理理论——“关键业绩指标法”(KPI)和“平衡记分卡法”(BSC)

四个环节:①绩效计划、②管理绩效、③绩效考核、④奖励考核

完美WORD格式

4、知识管理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彼得·德鲁克提出“知识工作者”

“职位权威”开始被“知识权威”取代,工作方式从“服从命令”向“主动习”转变,组织结构则从命令链转向网络化.

第二章决策

一、决策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功能实质上是决策实施过程的体现,决策贯穿于管理

过程的始终。

完美WORD格式

含义:是决策者为达到某种预定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并对其做出一种具有判断性的选择,予以实施,直到目标实

现。

包括:①决策主体(灵魂和核心)——参与决策的领导者、参谋者、决策的执行者;

②决策客体——决策对象、决策环境;

③决策理论和方法——减少和避免决策结果的偏差与失误;

④决策信息(前提和基础)——决策主体掌握充分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正

确决策;

⑤决策结果(目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决策的特征:①目标性、②可行性、③选择性、

④满意性、⑤过程性、⑥动态性

二、决策的分类

1、按决策目标的影响程度——①战略性决策: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

调整等;

具有①宏观性、②全局性、③方向性、④原则性特征。

②战术性决策:包括管理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其目标

具体,问题单一;

具有①微观性、②局部性、③区域性、④阶段性特征。

2、按决策问题的重复问题程度——①程序化决策:例行、常规、定型化、重复性问题。

②非程序化决策:例外问题。

3、按决策条件的可控程度——①确定型决策、②风险型决策、③不确定型决策。

4、按参与决策的决策主体——①个体决策、②群体决策

完美WORD格式

5、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单目标决策、多目标决策

6、按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性质——原始决策、追踪决策

7、按决策涉及时间的长短——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

8、按决策者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

9、按决策思维的方法——直觉决策、经验决策、推理决策

10决策中可选方案的数量——开关式决策、旋钮式决策

三、决策的原则

1.满意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2.系统原则。决策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决策。

3.信息原则。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4.预测原则。指通过科学的预测,对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做出

有根据的假设和判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准则。

5.比较优选原则。由于任何决策的后果均有利弊,所以决策者只能在方案的利弊之间进

行合理选择。

6.反馈原则。指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和实践结果,对初始决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或改变,使

决策趋于合理的原则。反馈原则是实现动态平衡、提高决策质量及实现决

策科学化的保证。

7.效益原则。决策不能不做成本效益分析,其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当

然,这种收益不能单纯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决策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

讲社会效益。

四、决策的基本步骤

①问题发现和诊断、②确定目标(基本前提)

③拟定备选方案、④分析方案、⑤选择方案

五、决策的主要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点法

(①业务量(产量、销售量、销售额)、②成本、③利润)

盈亏平衡点:指在一定的销售量下,企业的销售收入等于总成本,即利润为零。

完美WORD格式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方法

决策树就是把决策过程用树状图来表示;风险决策中,概率的表现形式有主观概率和客观概率。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①保守法(小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②冒险法(大中取大法):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收益最大的方案作为要选择的;

③折中法:采用乐观系数来评价最大收益值和最小值,算出各种方案的折中收益

值,然后选择折中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预测

一、预测

1、含义:就是立足于过去和现在,预计和推测事物发展的未来。

2、程序:①确定预测目标、②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③选择预测方法

④评价预测结果、⑤编写预测报告。

3、预测的主要方法

①定性预测方法(又称经验判断法):

a.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个人调查法和专家会议调查法;

b.定德尔菲法:是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

②定量预测方法(又称分析计算法、统计预测法)

a.时间序列法:又称历史延伸法、外推法,包括简单平均和加权平均两种形

式;

b. 因果预测法:是根据各有关因素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建

立相应的因果数学模型来进行预测,比如回归分析法。

决策与心理

完美WORD格式

一、决策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等。

2、首因效应(先头效应):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

印象。

3、近因效应: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的影响作用。

注:首因效应一般在陌生人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近因效应一般在熟悉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易出现首因效应,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易出现近因效应。

4、从众效应:自觉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表现为:保全自己利益、权宜之计、模仿与服从、缺乏自信。

5、定型效应:在人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的固定形象,使人产生偏见,“有色眼镜”

看人。

6、反衬效应:指人们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的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指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归属到别人身上。

一些常见的:乐队效应(群体意见为个人左右)、黄灯效应(找借口拖延)、

新闻效应(对新闻信息积极反应)、颂歌效应(报喜不报忧)等。

二、决策中的心理压力

1、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引起压力的原因:①生活事件、②挫折、③心理冲突、④不合理的认识。

心理冲突的表现形式:①趋避冲突(想达某目标又不想付某代价,两者又不能

同时实现)、

(矛盾冲突)②双趋冲突(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

③双避冲突(两种都不想要,但必须选择其一)。

完美WORD格式

2、逆反心理: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种心理抗拒反应。

①超限反应:机体过度接收某种刺激后出现的逃避反应;

②自我价值保护逆反:当外在劝导或影响威胁到自我价值时进行保护引起反向

的反应;

③禁果逆反: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3、心理压力的持续时间

根据塞赖的压力反应理论,承受压力过程包括:

①惊恐阶段、②抗拒阶段③力竭阶段。

4、影响心理压力的因素

实现决策目标的难易程度、所要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决策后果对决策者个人的利害关系、决策风险的大小、决策时间的压力大小、决策失败后的回旋余地大小、决策目标的多少及其相互的冲突程度、决策环境的变化程度、决策者对处理同类问题经验的多少、群体决策中责任的分散程度。

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

1、含义:又称集体决策,指由包括两人以上的人完成的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

参与决策

2、优点:①提供更完整的信息、②产生更多方案;

③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④提高决策合法性。

3、缺点:①消耗时间长;②不能避免少数人统治;③屈从压力;④责任不清。

4、头脑风暴法——1939年奥斯本(美)首先提出,“开动脑筋、互相启发、集思广益”

完美WORD格式

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12人为宜,会议可以考虑利用圆桌,使人感到人人平等;

二、参与决策(民主决策形式)——是削弱和制衡集权式领导的手段

1、含义:指组织的一般成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参与决策并影响决策。

2、流程:定义问题和列出时间表——确定决策者与核准者——找个领导人——召开正式

决策会议。

三、群体决策的基本择案原则

①完全一致(一票否决)、②商议一致(补偿交换投票)、

③多数通过(少数服从多数)、④等级决定程序(由最高等级者定夺);

孔多塞标准(两两对比)、博尔达计数(按偏好次序打分)、赞成投票制(同意表决)、正负表决法(对某一方案投赞成或反对)。

计划

一、计划

1、含义:是对行动的预先设计,在决策目标的指导下,以预测为基础,对实现目标的途

径作出具体安排的一项活动。

2、计划与决策:

区别——决策是选择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

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联系——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延续;两者相互渗透。

二、计划的类型和作用

完美WORD格式

1、计划的类型:长期计划(5年以上)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共5种)和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2、计划的意义:①是一种协调过程;②可减小不确定性;

③可减少重叠性和浪费性的活动;④设立目标和标准以便进行控制。

3、计划的作用:为组织的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明确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为有效

筹集和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为检查、考核和控制组织活动奠定基础。

三、计划的编制

①估量机会(起点)、②确定工作目标、③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④拟定备选方案、⑤评价与选择方案(关键)、⑥拟定备用或应急计划、

⑦拟定派生计划、⑧编制预算。

四、滚动计划法

按照“近细远粗”原则,把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结合起来,逐步向后移动。从时间上,适用于制定长期计划;从内容上,适用于产品品种比较稳定的生产与销售计划以及物资供应计划的制定。

1、制订程序:按近细远粗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的计划——找出差距,了解存在问题——

调整和修订——将计划期向后移动,并制定出第二个计划期的计划。

2、计划修正因素:①计划与实际的差异;②客观条件的变化;③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基础 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者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职能的基本内涵 1、计划职能---预测未来并制订行动方案。 2、组织职能---建立组织的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3、领导职能---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的过程。 4、控制职能---保证组织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预先制订的计划。 管理者的概念 管理者是在组织中通过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带领其他人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 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联络者角色和领导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听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和传播者角色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处理混乱的角色、谈判者角色和资源分配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2、人际技能---与人共事、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3、技术技能---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时所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的知识及 其熟练程度。 管理者的层次 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的制定与组织实施 中层管理者---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层管理者---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对三种不同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管理者的层次越高,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高;越是基层管理者,越需要掌握与业务有关的技术技能,而对概念技能的要求也越少。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p14 1.劳动分工的观点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2.经济人观点 斯密认为,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是具有利已主义的“经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 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效益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用人的艺术。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3、适度治人的艺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弱 B、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性愈强 C、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长,综合性愈强

期货基础知识要点与重点汇总

期货基础知识要点与重点汇总 第一章期货市场概述(要点与重点) 2.1571年,英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集中的商品市场—伦敦皇家交易所,后来成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货权交易所的原址,其后,荷兰的阿姆期特丹建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 3.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单选) 4.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CBOT)。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了远期合同。(单选) 6.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诞生。 7.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从此,现代意义的结算机构出现了。 10.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式创建于1876年。 11.1726年,法国商品交易所在巴黎诞生。 12.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联系: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为基础,在现货交易发展一定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判断) 14.在现货市场上,商流与物流在时空上基本统一的。(判断) 16.远期交易是期货交易的雏形,期货交易是在远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判断) 17.期货交易与远期的区别:交易对象不同、功能作用不同、履约方式不同、信用风险不同、保证金制度不同。(多选) 18.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合约标准化、交易集中化、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杠杆机制、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多选) 19.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并且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期货交易最终在期货交易所内集中完成。(判断)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08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管理学基础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姓名年级专业 [Pay attention: please write your answers in the answer sheet] [注意: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I.True/False(1 point per statement, total 10 points) 1.The four processes of management are completely independent and should be treated as separate activities. 2.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ists believed there was "one best way" for a job to be done. 3.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s is the step between identification of decision criteria and allocation of weights to criteria. 4.Individuals who prefer the team role of explorer-promoter are patient and usually have the control skills to ensure that the ideas are followed through in detail. 5.If an individual is low in the authority hierarchy, he/she is also not close to the power core. 6.Mintzberg found that managers—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organization or the level in the organization—perform similar roles. 7.The norming stage of team development is one of intragroup conflict. 8.In order to fulfill the grand strategy, managers will seek to position their units so that they can gain a relative advantage over their competition. 9.According to Herzberg, working conditions and salary are examples of hygiene factors. 10.The method of monitoring, comparing and correcting is what we called controlling process. II.Choose the only one correct answer for each question (2 point per question, total 40 points)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one of the six elements of structure? a) work specialization b) chain of command c) span of control d) technology 2. If a college cuts the cost by using mostly part-time teachers and at the same time fails to adequately educate its students, it can be said to be doing the wrong things well. In other words, the college is_____: a)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b) efficient but not effective c) effective but not efficient d) neither efficient nor effective 3. _____ is the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hypotheses of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ists and the general administrative theorists. a)Contingency approach

《管理学基础(专科必修)》2011年1月期末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06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管理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最准确的,请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20分) 1.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进行了基本假设,认为人是( )。 A.复杂人 B.社会人 C.经济人 D.单纯人 2.计划工作的核心环节是( )。 A.决策 B.预测C.控制 D.组织 3.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 )原则。 A.现实性 B.协调性C.关键性 D.权变性 4.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 )是不准确的。 A.它说明了组织的性质 B.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 C.它明确了组织所从事的事业 D-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5.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 )。 A.职能制结构 B.事业部制结构C.直线职能制结构 D.矩阵制结构6.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 )。 A.有计划的提升 B.委以助手职务C.职务轮换 D.临时提升 7.沟通的深层次目的是( )。 A.展示才能和影响力 B.激励或影响人的行为 C.将工作布置下去 D.将信息传递给别人 8.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适时的信息( )过程。 A.通报 B.下达C.反馈 D.上报 9.( )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 控制。 A.工作质量 B.产品质量 C.服务质量 D.售后服务质量 10.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 )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 B.管理技能 C.技术技能 D.概念技能 二、多项选择(下列选项中有二至四个是准确的,请将这些选项的序号填入括号中,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 )。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 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12.目标建立过程中应该( )。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期限适中 D.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13.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 )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 B.职责的规定C.利润的高低 D.职位的安排 14.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后的防范措施一般有( A.积极进取的措施 B.紧张不安的措施C.消极防范的措施D.寻求激励的措施 15.企业中应当承担控制职责的人员包括( )。 A.政府主管人员B.基层管理人员C.中层管理人员D.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三、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16.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 ) 17.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 18.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19.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 20.根据戴维·麦克和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1.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22.一项有效的公司战略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23.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24.什么是控制?它有哪些作用? 五、案例分析(20分) 25. 文化到位找到新感觉 四川华诚银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银华公司)坚持一手抓生产经营,一手抓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互为促进,企业保持连续八年盈利,去年又创利润1 680万元,居省纺织行业第二位,保持了省优秀企业、省文明单位称号的本色。 一、认识到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银华公司这个棉纺织企业同大多数国有纺织企业一样,企业管理和发展出现了严重困难,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出路何在?公司调查分析后认为,社会的巨大变革、企业生存空间和职工心态的变化,使得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理念、制度、方法已成为桎梏,必须改革,把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经营管理。 高度的重视带来自觉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至今,银华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摆在头等位置。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胥明东说:“在新的世纪,拥有文化优势,也就拥有竞争优势。”全公司各部门高度一致,“一把手”抓“两手”,“两手”都要硬。 二、机制到位 银华公司创建企业文化狠抓了各种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首先,建立考核机制。结合企业实际,公司出台了15个实施细则,实行量化考核。 其次,建立民主管理监督机制。银华公司把企业的产量、质量、利润、成本、发展规划等重大情况定期公布,并经过摸索形成公司、分厂、轮班三级公开制度,职工对应知的事情了如指掌。 再次,完善分配制度,各个岗位的工作全部量化,职工对照公开栏公布的个人奖罚、产质等情况就能算出自己本月的收入。 最后,人才选拔机制。银华坚持实施四个人才培养“工程”,仅“九五”期间就造就人才560人。在选择使用上,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面向市场择优,实行公推公选制度。 三、教育到位 银华公司认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培育先进的企业精神,并在职工的工作中得到体现,培育的途径则是教育。 职工日常行为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银华公司注重引导和规范。首先,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管理人员掌握各自负责的情况,准确把握企业总体情况和职工具体情况。其次,以先进典型引导群体行为。公司建立劳模培养制度,每年评选百名劳模。公司还常年开展“巾帼建功”、“百千万无疵”、“操作明星”等竞赛。 抓住学习不放松。公司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改造企业。坚持政治学习,每月两次。公司年年都有职工培训规划,月、季有落实,“操作技术培训”、“成本核算培训”等贯穿全年始终,形式多样,特色鲜明。 四、投入到位 银华公司总经理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之所以叫做一把手工程,是因为它同经济工作一样,投入是关键,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 投入包括人、财、物。公司虽然近几年大幅度精简非生产人员,但政工线的力量没有削弱,相反还得到加强。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管理学基础复习要点.docx

《管理学基础》辅导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含义 木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儿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口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捉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纟fl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竹理的二垂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主产相联系的自然屈性; 另一方而,乂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木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冇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儿个方血: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耒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儿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 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人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 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效益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用人的艺术。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3、适度治人的艺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

会计师基础知识重点整理

提供 第一章 总论 考情分析 本章是会计基础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章,也是考生入门会计关键的一章。本章的概念较多,也比较抽象,考生对本章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对后面章节的理解和把握。考试涉及各种题型,最近三年考试平均分为 7 分。本章的学习难度较大,要求考生牢记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第一节 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1.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管理、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例题 · 判断题】( 2010 年)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 『正确答案』√ 2. 会计信息系统论把会计的本质理解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背)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背)这些专门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这是会计管理活动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背)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与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 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提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其他相关经济信息的目的。(背)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它反映的是资金运动情况。从内容上讲,它体现了(背)记账、算账、报账三个阶段。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实施的审查。 (背)会计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其中外部监督又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监督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例题 · 单选题】( 2010 年)会计监督分为( )。 A. 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B.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C. 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D. 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 『正确答案』 B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D )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C.预防D.计划 2.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 D )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C.领导者D.精神领袖 3.现代管理中,需要激发的冲突是( A )。 A.建设性冲突B.破坏性冲突C.日常冲 突D.利益性冲突 4. 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 C )。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B )。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 D )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7. 管理方格理论提出了五种最具代表性的领导类型,其中,( C)又称俱乐部式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对业绩关心少,对人关心多,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放松的环境。 A.1-1型B.9-1型C.1-9 型D.5-5型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B )。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 A )。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 A ),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11. 有关领导者向其下属部门或个人下达命令或指示的权力是( C )。 A.决策权 B.组织权 C.指挥权 D.人事权 1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B )。 A. 《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科学管理原理》 13. 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 A )。 A. 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 两重性 1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C )。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15.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D )。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 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 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首先,管理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因此 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其次,管 理又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一种“监督劳动”,具有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 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要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 3、管理的艺术性。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它 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 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2、简述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原则。 2、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及精干高效原则。 4、管理幅度原则。 5、统一指挥的原则和权力制衡原则。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3、人员配备的原则是什么? 经济效益原则; 任人唯贤原则; 因事择人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4、领导者合理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学用人的艺术。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2、有效激励人的艺术。 3、适度治人的艺术。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为了保证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 纵向看,各个管理层次都要重视控制职能,( C )。 A、愈是基层的管理者,控制要求的时效性愈短,综合

管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知识归纳 1管理: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完成工作。(书上) 管理是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有效果的同他人一起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课件)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强化企业的核心利润源,谋取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增长的利润; 管理是一种过程: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组织机构内的人员以及其它资源以实现组织机构所要达到的目的 和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管理活动;管理目标 衡量指标: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做事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效果: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做事的结果)——正确的做事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在被管理人员确定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即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 2)与管理的政务和事务的难易程度和规范程度有关。管理的事务越难、越不规范,则要求管理幅度要小些 3)与管理者的水平和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有关。管理者水平高,管理手段先进,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4)与被管理对象有关。被管理人员素质高、责任心强,能独立胜任工作且忠于组织,则管理幅度可大些。 5)不同管理层次和工作性质。管理幅度也应有差别。 6)与组织法规健全与否有关。对于一个法规、程序健全的组织,幅度就可大些。 3霍桑试验 由哈佛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教授梅奥组织进行。梅奥的结论是:行为和情绪是密切相关的;小组对个人的行为有重大的 影响;小组的标准是由单个工人的产出确定的,金钱在决定小组的产出标准上小组的情绪和工作保障来说是相对次要的因素。这些结论导致在组织管理方面对人的行为因素的新的强调。 霍桑试验结果:1)管理者不但需要做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工作,还要不断建立一个人际的社会机构。 2)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方法使人们容易与其他群体结合。 3)管理人员的风格的重要性。 4)首创“社会人”的概念。 4组织文化:组织成员共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和做事的方式,他影响了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 七个维度:关注细节:期望员工表现出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成果导向: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员工向导: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的程度 团队向导:围绕团体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进取性:雇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性的程度 稳定性: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创新与风险承受力:鼓励雇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强文化:强烈支持并广泛共享基本价值观的文化。 特点:价值观广泛共享;关于“什么事重要的”,价值观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大多数员工能讲述关于公司历史或 影响的故事;员工强烈认同价值观;共有价值观与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优点:雇员对组织的承诺更多一些;提高绩效(快速反应并解决问题) 缺点:妨碍员工进行新的尝试,特别是在处于快速变革时期时。 5目标管理 一个组织成员共同确定组织目标并依据这些目标的达成与否来评估员工绩效的过程 在这种管理体系下,雇员与他的管理者共同确定具体的绩效目标,然后定期评审实现目标方面的进展情况。奖励是基于在实现目标方面的发展。目标管理方法不仅仅将目标作为一种控制方法,而是同时把它作为激励雇员的方法。 目标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组织的生产率。但是此方法要求相对稳定的环境,在动态的环境下,可能会失去作用。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李文彦组)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出卷人:李文彦刘月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是管理的首要职能。P6 A.组织 B.计划 C.控制 D.创新 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管理职能中()重要性。P5 A.协调 B.激励 C.计划 D.人事 3、()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P42 A.法约尔 B.亨利·甘特 C.韦伯 D.泰勒 4、韦伯认为并且提出的理想组织形态是()。P47 A.传统性组织 B.现代性组织 C.行政性组织 D.神秘性组织 5、计划工作的核心是()。P101 A.作决策 B.确定目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6、没有反映出管理专业化分工的组织结构为()。P121 A.职能型结构 B.直线型结构 C.事业部制型结构 D.矩阵型结构 7、某一车间主任抱怨自己的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总是受到各方面的牵制,据此可以推测该企业的组织结构是()。P121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矩阵制 D.事业制 8、对于生产车间的班长而言,其管理技能侧重于()_____。_P44 A.技术技能 B.概念技能 C.人际技能 D.操作技能 9、业务决策,如任务的日常安排、常用物资的订货与采购等,诸如此类的决策属于()。P69 A.风险型决策 B.不确定型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 10、很多管理者中间流传着“计划赶不上变化”的说法,在下面的诸多观点中哪一种最有道理()P84 A.变化快要求企业只需要制定短期计划 B.计划制定出来之后,在具体实施时要进行大的调整,因此计划的必要性不大 C.尽管环境变化速度很快,还应该像以前一样制定计划

电大期末考试《管理学基础》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排版打印版)

2017最新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 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拼音打印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答案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选择。) 1、(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 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 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制度。 2、(工作质量)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对经营管 理生产技术工作进行的水平控制。 3、(亨利·明茨伯)提出协调方式经历了相互调整方式、直接监督方 式、标准化方式三个阶段。 4、(头脑风暴法)决策方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 5、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能是“计划、安排和实施各种不同的生产过 程”,这是(塞缪尔·纽曼在19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的观点。 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计划)的重要性。 7、“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亨利。法约尔)提出来的。 8、“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主要揭示了下列各项管理职能中(协调)的重要性。 9、“一个组织的成败,与其所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数有关”,这是 (成就需要)理论的观点。 10、“战略”一词原意是指指挥军队的(科学,艺术)。 11、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 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 事务》,下列选项中(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超越自我,建 立共同愿景)是其主要内容。 12、1993年,海默和钱皮合著了《企业再造工程》一书,该书总 结了过去几十年来世界成功企业的经验,提出了应变市场变化 的新方法,即(企业流程再造)。 1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管理,形成了 各有特色的古典管理理论,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4、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事业部制结构)。 15、按预测时间范围长短不同,可将其分为短期预测、中期预测和 长期预测三种。一般地,预测时间范围越短,预测质量越高; 反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越低。因此,在进行产品价格决策时, 需要做的是(短期预测)。 16、按预测属性的不同,可将预测划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 17、按照沟通方式不同,沟通可以划分为(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非语言方式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类型。 18、按照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将控制分为(全面控制,局部控制) 等类型。 19、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方式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沟通 方式是(正式沟通)。 20、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 提出的五种需要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生理、安全和部分归 属的需要)。 21、波特—劳勒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引申出一个实际上更 为完善的激励模式。 22、不属于克服沟通障碍的组织行动有(使用反馈技巧)。23、处理冲突策略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 24、传统的目标设定过程是由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完成的,现代管理 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目标的设立。25、从企业组织结构的含义可以得出:组织结构的核心内容是(权责 利关系的划分) 26、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有知识 的人,有能力的人,对组织忠诚的人)。 27、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 要目标。其中,(主要目标)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 目标。 28、单位产品的总成本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9、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 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转移法)。 30、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 划期限也应该(更短)。 31、当一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产生挫折感,受挫折后的防范 措施一般有(积极进取的措施,消极防范的措施)。 32、当预测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准确数据资料时,采用(定量预测) 是可取的方法。 33、当组织的外部环境变化不大时,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体现较强的 (刚性) 34、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在本世纪早期提出了理想的组织模 式,即:所谓的“理想行政组织”。这里,他主要依据(权威关系)来描述他的理想的组织模式。 35、定量预测是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 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的描述。它需要有充分、有效的 (数据资料)做支持。 36、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 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特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哥顿法)。 37、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 (市场预测)。 38、对供应商的评价,(协同能力)主要涉及的是供应商响应买房需 求变化的能力。 39、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达标绩效评价,管理绩效评价)。 40、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宏观 环境,它主要包括(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 会文化环境)。 41、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进行全局性管理,就是(B.战 略管理)的核心。 42、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概念技能)是最为重要的。 43、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描述领导者行 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定规维度)。 4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 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 一般管理》) 45、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 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4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预算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刚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函答案)

管理学基础试题 A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30分) 1、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强调的是(A) A、管理的实践性 B、管理的复杂性 C、管理的科学性 D、管理的变动性 2、在孔茨划分的几种主要的管理学理论流派中,( B )主张通过分析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 A、管理过程学派 B、经验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管理科学学派 3、管理学界对行为科学的研究是在( B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迅速成为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 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经营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学派 4、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限期也应该( B )。 A、更长 B 、更短C、适中D、不确定 5、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具体实施战略属于(D )。 A、竞争战略 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 D、职能战略 6、某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已知各方案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甲方案5000和100;乙方案15000和60;丙方案25000和40,目前企业的产量可以达到610,那么企业应该选择( C )才能实现成本最低。 A、甲方案 B、乙方案 C、丙方案 D、无法确定 1

7、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8、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 B )。 A、竞争战略分析 B 、SWOT分析 C 、BCG矩阵分析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9、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无先例可循的决策,如一个新产品的营销组合方案决策,属于( D )。 A风险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10、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固定成本为15万元,单位可变成本为1000元,每台售价2200元,则该产品盈亏平衡点的产量是(C )台。 A、25 B 、100 C 、125 D 、12.5 11、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A)原则。 A、责权利对等 B、分工与协作 C、分级管理 D、弹性结构 12、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选聘主要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渠道。一般而言,( C )的选聘多采用外部渠道。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D普通管理者 13、3领导者的权力来源包括职位权力和( B )两个方面。 A、权力影响力 B、自身影响力 C、组织影响力 D、文化影响力 14、根据赫塞—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在下属虽然有积极性,但缺乏足够的技能的情况下,应采用的领导风格是(A)。 2

管理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

管理基础知识重点归纳(全) 一、管理 ■含义: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导的活动 2.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3.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4.管理需要有效地动员和配置资源 5.管理具有基本职能 6.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的特性: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是指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2.管理具有目标性。 3.管理具有组织性。 4.管理具有创新性。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 组织(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运行) 领导 控制 ■管理的类型: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划分,现代管理分为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 ■管理者的层次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础管理者。同时整个组织还包括一层作业人员。 ■按管理人员的领域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信息监视者、信息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故障处理者、资源配置者、谈判者)。 ■管理者应具备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环境之组织环境的分类: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内部环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和各项管理手段完善与协调的程度) ■外部环境:一般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环境) 特殊环境(产品的用户、竞争对手、供应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 ■两种程度四种环境状况,美国的邓肯的静态(稳定)—动态(不稳定),简单—复杂得来。 ■SWOT(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 二、决策 ■决策的本质:1.决策应有明确合理的目标; 2.决策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但只能采取其中一个; 3.必须知道采用每种方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后果; 4.最后选取得方案,只能是“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而不可能是最优的。 5.决策的实质是为了谋求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作出的努力。 ■决策的特征:前瞻性;目标性;选择性;可行性;过程性;科学性;风险性。 ■决策的作用:决策时决定组织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决策时实施各项管理职能的保证。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可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2.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决策的信息可靠程度,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参与决策主体不同,可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系统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比较优选原则;反馈原则;效益原则。 ■决策的制定过程:1.确定决策问题;2.确定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备选方案;5.选择最优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