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导入】: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

【教学】:

一、秦统一六国(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

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1、条件

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长期战乱,人民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③封建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社会基础;

④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思想基础

⑤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提供条件

⑥秦王赢政雄才伟略======个人因素(广纳贤士、正确的统一方略)

▲思考、提升与巩固(1、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哪些?2、从政治、经济、民族、群众、思想基础概括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封建制度建立,争霸、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

2、概况: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试从以下几方面概括)

▲复习内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流程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2、: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3、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但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

【板书】

一、秦的统一

1、条件

2、概况

3、意义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急建长城:伟大象征,暴政见证、隔断联系

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

4、赋役繁重:激化矛盾

5、严刑峻法:

四、评价秦始皇(结合史实,一分为二)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

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功:

①统一中国,结束了国家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

②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扩展疆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发展交通,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过:

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修筑长城、大兴土木、严刑酷法,赋役繁重,激化矛盾

③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总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其功大于过。【板书】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经济

2、文化

3、军事

4、交通

5、法律

三、秦始皇的暴政

四、评价秦始皇(结合史实,一分为二)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一、贞观之治

1、概念:

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原因及表现

(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1、善于用人与纳谏

选官不避亲仇——魏征直言

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2、修养生息、爱惜百姓

均田制、租庸调值、轻徭薄赋

存百姓——民本思想(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3、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减仁义为本,刑法为末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5、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策略——战而后和

突厥:东——设羁縻府州、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

西——设安西都护府

土蕃: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意义)

意义: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一、贞观之治

1、含义

2、原因与表现

(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用人与纳谏

修养生息、爱惜百姓

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开明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第2节、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贞观之治的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措施,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及其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6、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

?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友好接待外国使者;

?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宗教方面突出。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泛:朝鲜、日本,还有西亚等国。

唐文化对外影响——朝鲜、日本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3、“贞观之治”的影响:

1)结束隋末社会动荡局面;

(2)使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稳定;

(3)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封建统治成就突出,为后世典范。

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思路引领:唐太宗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起到什么作用?其统治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有何意义?

1、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自我批评,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评价唐太宗

?1、功:

?2、过:

?晚年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

?3、总评:

?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板书设计]:

2、原因与表现

(1)主观——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

3、“贞观之治”的影响:

二、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三、评价唐太宗

?1、功:

?2、过:

?3、总评:

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

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

①“三藩”的概念: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

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②三藩割据,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统一

③撤藩过程:撤藩—三藩反清—康熙指挥,八年平定

④撤藩策略:起用汉将,重用绿营

⑤史学界的评价: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第二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其依据有:第一,从原因上看,三藩之乱的发生是康熙对三藩处理政策不当造成的,汉武帝尚知以推恩令化王国为侯国,最后铲除王国势力,康熙在内地未治,人心不一的情况下,却不以政治手段徐图,贸然撤藩,指望军事手段的速效。第二,从结果来看,兴兵八年,祸及十省,使刚刚恢复的社会经济重遭破坏。第三,从性质上来看,康熙与三藩的矛盾,纯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无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2、收复台湾

▲关于台湾

①中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台湾岛,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公元230年(三国吴黄龙二年),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水军渡海到达台湾。

②元朝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隶属福建泉州同安县(今厦门)。

③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统治38年(1624-1662)。

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

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实现了统一。

⑦1885年,鉴于海防上的重要性,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⑧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

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政府收回台湾。

⑩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致使海峡两岸再次分隔,祖国至今也没有统一。

3、平定准噶尔部

背景:葛尔丹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阴谋分裂祖国。

概况:1690年,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通过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击溃了葛尔丹势力。

4、册封五世班禅

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现已形成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确认方能得到认同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三大措施:册封制度、驻藏大臣、金瓶掣签

按喇嘛教的说法,在达赖和班禅逝世时出生的男孩,为他们的“转世灵童”。以往,达赖、班禅转世制度很不严密,常常出现几个同时出生的男孩争夺转世灵童地位的矛盾。为了防止这一弊端,乾隆帝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将找到的“灵童”们的名字,写在象牙签上,投入金瓶中,由喇嘛诵经后,经驻藏大臣主持,摇动金瓶抽签。中签的灵童,报中央政府批准后,即为合法的继承人。

[板书设计]

一、少年皇帝——面临形势

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

第3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过程与方法]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康熙在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所做的努力,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难点]:

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

5、抗击沙俄

背景:沙俄不断侵犯我国的黑龙江流域

手段:军事、外交——两次雅克萨之战后,迫使沙俄接受谈判

结果:《尼布楚条约》签订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两江一岛”(即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属中国。

性质:两国平等协商而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性质边界条约,也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6、结果和意义

缔造了巩固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领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近的钓鱼岛、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思考: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策措施,较以前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抵制外来侵略)

三、对康熙帝的评价

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参与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遏制沙俄的扩张,缔造了巩固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

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抹落日余晖。你怎样理解?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怎样变化?结果如何?

1\康乾盛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想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

2\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向欧美扩展,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

3\在康乾盛世的外表下,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4\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兴起殖民扩张加强,东方开始落后并最终从属于西方。

1、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但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狱,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2、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

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

实行“更名田”。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

3、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

④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

[板书设计]

二、巩固统一和维护主权的措施

5、抗击沙俄

6、结果和意义

三、对康熙帝的评价

夏朝第一个皇帝的名字

夏朝第一个皇帝的名字 在历史最初的时候,我们知道第一个朝代就是夏朝了,夏朝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有夏朝第一位国君,欢迎参阅。 夏朝第一位国君传说尧舜禹时期,首领继承人的选择采用举荐方式,让贤能之人来接班,史称“禅让”,所以有尧举舜、舜举禹的故事。禹继位后,先举荐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禹死后,禹之子启攻打益而取得天下,建立夏朝,由此开始确立了以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为核心的家天下王朝体制。禅让制被破坏了,代之以家族式的王位世袭制这一全新的制度。因此,有些学者把夏朝的建立算在启的头上,称为“夏启建国”。不过,从司马迁开始,史学家们大多将夏朝的开始从大禹算起。自禹到履癸(桀),共传14 世、17 王,前后经历了约471 年。 夏朝的国号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既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信的朝代,夏朝国号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夏国号的意思,从古到今出现过十几种说法,其中最为传统的、最为普遍的说法,见于《说文解字》,它是中国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东汉的许慎,夏字的解释是这样的:“夏,中国之人也,。从交、从页、从臼。臼,两手.交,两足也。”甲骨文“夏”有三个部分组成,上部是“页”(读

xie),它指的是人头。两边象手一样(读ju),下面是(sui)是脚的意思。在《说文解字》里的“夏”,是居住在中国的人,称夏人,夏人有头、有手、有脚。这不是中国之人独有的特征,而且许慎说,夏为中国之人,其实夏朝还没有出现中国这个名号,中国名号确见于西周武王时期,也可能出现于商朝,既然如此夏国号到底什么意思呢? 要想明了这一点,最好能找到“夏”字最初的写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公认的夏朝的字,但是晚一些的字是有的,这就是商朝的甲骨文,非常幸运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了一连串这样的字,其实他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发展的早期,一个字有不同写法是正常的,象形稍微有一点差距也是正常的。这个字象什么,学者解释很多,有人说是蟋蟀,有人说是天牛,有人说是蝗虫,还有其他说法。 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字都是画的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两点理由:1、形似。2、义合。 形似: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不是图画,象形就是把字,要指代的事物的特征把它表现出来,比方说要表现牛,就画一个牛头,要表现羊,就画羊角,按照这个原则,去认甲骨文上很多字,就能判断出来。具体到蝉,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有触须,宽宽的额头,另一个特征是网络状得、纱一样的薄翼,这一批字已经具备了这两个特征。 义合:蝉在夏天是常见其形,唱闻其声一种昆虫,作为夏天的特

中国古代皇帝顺序列表大全

秦赵氏 [4] [5] (皇帝之名由此始)始皇帝讳政 二世皇帝讳胡亥 三世皇帝讳子婴 汉刘氏 太祖高皇帝讳邦 孝惠皇帝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讳恒 高宗孝景皇帝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讳彻 孝昭皇帝讳弗陵 中宗孝宣皇帝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讳奭 统宗孝成皇帝讳骜 孝哀皇帝讳欣 元宗孝平皇帝讳衎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讳炟 穆宗孝和皇帝讳肇 孝殇皇帝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讳祜 敬宗孝顺皇帝讳保 孝冲皇帝讳炳 孝质皇帝讳纘 威宗孝桓皇帝讳志 孝灵皇帝讳宏 孝献皇帝讳协 魏曹氏 太祖武皇帝讳操 祖文皇帝讳丕 烈祖明皇帝讳叡 邵陵县公讳芳 高贵乡公讳髦 元皇帝讳奂 蜀汉刘氏 昭烈皇帝讳备 孝怀皇帝讳禅 吴 高祖武烈皇帝讳坚 世宗桓皇帝讳策 太祖大皇帝讳权 会稽王讳亮 景皇帝讳休

末皇帝讳晧 晋司马氏 太祖高皇帝讳懿世宗景皇帝讳师 太宗文皇帝讳昭世祖武皇帝讳炎孝惠皇帝讳衷 孝怀皇帝讳炽 孝湣皇帝讳邺 中宗元皇帝讳睿 肃宗明皇帝讳绍 显宗成皇帝讳衍 康皇帝讳岳 孝宗穆皇帝讳聃 哀皇帝讳丕 废皇帝讳奕 太宗简文皇帝讳昱烈宗孝武皇帝讳曜安皇帝讳德宗 恭皇帝讳德文 南朝 宋刘氏 高祖武皇帝讳裕 少帝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世祖孝武皇帝讳骏前废帝讳子业 太宗明皇帝讳彧 後废帝讳昱 顺皇帝讳准 南朝 齐萧氏 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南齐世祖武皇帝讳赜前废帝讳昭业 後废帝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讳鸾 炀皇帝讳宝卷 和皇帝讳宝融 南朝 梁萧氏 高祖武皇帝讳衍太宗简文皇帝讳纲元皇帝讳绎

敬皇帝讳方智 南朝 陈陈氏 高祖武皇帝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讳蒨 废帝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讳顼 後主讳叔宝 隋杨氏 高祖文皇帝讳坚 炀皇帝讳广 恭皇帝讳侑 唐李氏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武周圣神皇帝讳曌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讳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讳适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讳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讳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讳炎 宣宗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讳忱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讳晔 昭宣光烈孝皇帝讳祝 宋赵氏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讳匡胤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讳桓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阅读答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

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其家庭教师多是当地的名儒。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但绝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中历史选修4课时作业4: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训练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基础达标]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秦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2.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永恒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 A.秦统一六国 B.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 C.秦朝修筑长城 D.秦朝在“西南夷”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古代把皇帝称为“陛下”。“陛”本意指宫殿的台阶,后来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臣民要同皇帝说话,常常要通过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突出特征是() A.封建等级制度森严B.专制皇权不可逾越 C.中央机关权力分化D.皇帝推崇君权神授 4.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 5.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下列对秦始皇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统一全国符合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历史的发展②对人民的残暴统治,是秦亡的原因之一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功大于过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有人说:秦王贪婪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材料二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汉代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 (2)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3)你怎样看待上述对秦始皇评价的两种观点?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评说。秦朝时有人称赞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时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裂,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请完成: (1)从秦朝人对秦始皇的称赞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你怎样看待材料中晋朝人和明朝人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 (3)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 以后还将学习的相关内容 泰岳巍峨、大江奔腾,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承载了数千年的厚重的文明史。纵览鸟瞰,自秦至清的“帝制时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很长的一个江段。在彼时“一人定国、一言兴邦”的时代,帝王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乃至民众生活的影响力自不待言。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的人物均为帝王,良有以也。 展开中国历史画卷,历朝帝王甚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也有不少:一统中国的秦始皇、起身草莽的汉高祖、中兴汉室的光武帝、统一南北的隋文帝、奠定盛世的唐太宗、仁政爱民的宋仁宗、治隆唐宋的明成祖、捍卫统一的清圣祖等等,他们均在历史舞台上迈出了自己的舞步,唱出了独有的声音。限于篇幅和学生学习精力,教材选取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应是综合考虑典型性、影响力、时代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审慎精辟的选择。秦始皇是“祖龙”,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李世民是帝制时代的“帝范”,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康熙帝“经

文纬武,寰宇一统”,且因时代特征,外御沙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学生学习了这三个帝王,就能管窥出古代有作为的帝王的特点,同时也应“举一隅以三隅反”,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政治思想、精神风貌、人格特征。 (一)本节地位 秦始皇是“祖龙”,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了解秦始皇才能从源头上了解古代帝王整体。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建立者,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暂时的分裂期,统一仍是人心所向。学习本节才能对“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追本溯源。 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所言“中国之政,经秦皇而后行”,秦始皇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此后帝王只能在他奠定的框架内小修小补,“千载犹行秦制度”。学习本节才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深刻认识。 同时,自古及今,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秦始皇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客观评价秦始皇,有助于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教材内容 标题:本册教材所涉及的每位历史人物前都有一个定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信息,因为这些定语是教材对历史人物的一个基本定位。标题是正文的“眼睛”,而这些定语,可谓是“眼珠”。认真揣摩这些定语,有利于对正文提纲挈领。对秦始皇的定语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特别强调其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因此授课时也应围绕这一核心主旨。 正文分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秦始皇的暴政”三部分。“秦统一六国”介绍了秦统一六国的背景、优势、过程,在“历史纵横”部分补充了军功爵制这一激发秦军战斗积极性的制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秦的优势。 “建立统一集权国家”部分介绍了秦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是如果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其中政治上介绍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加强各地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加强各地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交通上修筑系列道路、渠道,加强各地联系。附有秦始皇的画像,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

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 历史造就名人英雄,名人英雄完成历史,名人英雄以他们超人的能力进行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同时他们无穷的魅力让历史变得丰富多彩。 本书所述的是我心目中的世界历史50大著名统治者。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因此,统治者包括世界历史记载的各国帝王、古今共和制度下的国家元首、拥有极大主权的诸侯王,而神化时代帝王、原始部落首领、古代城邦主人、摄政王、国家下辖行政区域长官则不属本书范畴。 任何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域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少数统治者甚至对其统治区外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我认为,一个统治者的著名与否有三大要素: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人气声望,三大要素的叠加就是一个统治者的著名度。在这三大因素中,人气声望显然是次要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软因素,作为统治者,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能让人铭记的霸

气和魅力。正负面影响是一个统治者是否伟大的决定性因素,其标准包括以下几条:一、如何取得和巩固权力,包括使用任何手段;二、是否建立或完善一整套完整出色的政治制度,若能开创历史则更佳;三、是否能在前任或前朝的基础上扩大国家版图或主权利益;四、是否在任期内对国家作出重大的建设贡献,包括任何领域,使国家稳定发展;五、如何进行权力移交,使国家持续发展,等等。 显然,根据著名度依然难以给本榜中50大统治者排位,因 为在每个有所研究人的心目中,每个统治者的著名度都会有差距。一个榜单的排位的主观程度不应过高,也不可过低,因此本榜不对入榜者做具体排位,而做星级排位,我将50 个入榜统治者分为5个星级,最高5星,最低1星,每个星级10人,而且我还对入榜统治者做地区分类。 由于我只是历史业余爱好者,文笔水平也普通,因而书中难免有疏漏,对人物的理解也难免有不足,望广大读者加以指正。以下是入选正榜的统治着名录:一、东亚 1、秦始皇嬴政(中国秦朝皇帝,公元前259—前210年。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导入】: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 【教学】: 一、秦统一六国(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 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1、条件 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长期战乱,人民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③封建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社会基础; ④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思想基础 ⑤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提供条件 ⑥秦王赢政雄才伟略======个人因素(广纳贤士、正确的统一方略) ▲思考、提升与巩固(1、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哪些?2、从政治、经济、民族、群众、思想基础概括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封建制度建立,争霸、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 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④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厌战渴望统一 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 主观条件: ①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 2、概况: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帝王排行榜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第九名:绝代女皇----圣神皇帝武则天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乾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乾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_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十) 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位帝王 第十名: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后,第二个比较开放和宽容的时期。其根源就在于太祖皇帝赵匡胤的洪量宽容。宋仁宗赵桢即位后,把这个传统弘扬到最大。宋朝的法律规定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准对公卿辱骂。臣下除了谋反和叛逆外,不得杀戮。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皇帝对属下的不同意见,或任之,或贬官,或免职,而从不杀戮,也从不迫害。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造就了很多杰出的诗人词人,写出了流传千古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有了宋词之盛。 赵祯生于帝王世家,12岁即位,23岁亲政。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后来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

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只因为我的一碗饮食,而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我于心不忍,因此宁愿忍一时之饿。” 能臣侍明主。宋朝有名的治世名臣几乎都出现在宋仁宗时期。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情急之下唾沫时常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 赵祯治国追求的是天下太平而不是大一统。有一次,使者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仁宗说:这只是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 宋仁宗主张宽容、宽厚、宽松,甚至容得下“大逆不道”的言论。四川有个秀才屡试不中,便写诗煽动造反,成都太守将他缚送京城,交给皇帝严加惩治。可是仁宗却道:“这是老秀才自觉怀才不遇,急于要做官,写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机会,看一下他的表现吧。"于是就给了他个官做。 宋仁宗个人魅力的影响力在其在位之时就已跨越了国界。宋仁宗在位42年,周围敌国在宋朝边境的驻军逐渐全部撤除。仁宗临终前留下遗诏:丧礼必须从简。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一片悲痛,就连乞丐也都焚烧纸钱大哭。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整个都城,以至天日无光,偏远地区的人们也带孝帽哀悼。讣告送到周围敌国,敌国百姓竟然自发沿街痛哭悼念,就连辽国皇帝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大哭到:我们已经42年没有兵戎相见了啊。 宋仁宗赵祯的仁德和气量可谓一代明君圣主。虽然没有实现大一统,但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时期的宋朝,远比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其他任何时期更幸福。宋仁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质给后世历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成为以后历代明君推崇的榜样。宋仁宗的治国模式至今仍是国内外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学习和研究的重点。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将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社会的巅峰,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

跟学霸一起学历史(1)高中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 在统一方略上,秦王采纳李斯的建议,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在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秦王对劲敌赵国采用离间计,先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随后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并俘虏赵王。 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是魏国都城墙倒塌,魏国灭亡。 对楚国,秦王请出老将王翦,并倾全国之兵归王翦指挥强攻灭楚。 此后,秦国灭燕灭齐势如破竹,终于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二.秦建立统一集权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内容 建立皇帝制度 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权分别为行政,军事,监督。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从而使国家大权都集中在皇帝身上。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它与皇帝它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利,这一制度的主要要害还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2.军事上 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政后,增设闽中、南海、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 “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3.文化上 以秦国小篆为准,统一全国,令小篆书写统一文字的样本。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4.经济上 发布度量横制的诏书,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同时将各种不同的货币统一起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5.交通上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路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来沟通自然江河。 6.统一意义 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 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参考教案4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参考教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属于文科班学生拓展学习内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可以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更清晰地理顺历史发展脉络。其中22位“代表人物”各有特色,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主要活动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中国或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如何评价纷繁复杂甚至教材不曾提及的历史人物是本教材留下的艰巨任务。 为此,拟订两份“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请学生阅读体会,并在教学中时时贯彻,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一套基本全面的评价原则和方法,做到“人人会评、会评人人”! 第一单元截取中国古代三位著名的政治家,包含封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阶段,从他们的历史贡献来综合评价。第一课的讲评尤为关键,需要教师给学生树立一个人物评价的“方向”,且课文不少内容与必修三套教材紧密关联,需要不时联系回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国灭六国(统一) 1、背景(原因) 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大势所趋; ②战争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 ③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地区间交流加强======社会基础; ④秦国实力强大:a、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战斗力强(钢制武器、骑兵、士气等) ⑤秦王赢政雄才伟略 尽管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我们从来不承认“个人英雄主义”,但关键时刻,一些人物往往对历史的发展起重大影响作用。 注:其中①、②、③分析了当时“统一”的原因,④、⑤则分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五点共同构成了秦国灭六国的历史背景。 2、战略方针:“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经过: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4、影响:①地位: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②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 ③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人民:生活安定 ⑤民族:交流融合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 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 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2)核心:君主专制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十个皇帝 0 第一名:世界之王----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为“拥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辇谷。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将国号“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他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他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他将军事艺术推向了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他是世界历史阶段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他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他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灾难,他的作为给后人留下了最大的争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帝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代鏖(áo基本意思为激烈地战斗)战几十年,统中国,

掠欧洲,征印度,战埃及,并朝鲜,侵日本,入越南,平爪哇(java,指爪哇岛,属于印度尼西亚,是该国的第四大岛屿,印尼首都雅加达便位于爪哇岛的西北岸),先后灭亡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七百二十多个民族,发动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蒙古骑兵横扫十三世纪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踏出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九岁时,父亲被毒死,母亲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使铁木真从苦难中崛起,逐步担当起历史赋予他的重任。 使他由一个弱小部落的首领,成为统一蒙古、统一中国、征服欧亚大陆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他逢敌必战,战必胜的神奇将人类的军事天赋穷尽到了极点。成吉思汗一生进行过无数次的战争,无一败绩。 兵锋所向,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西方常胜军人仰马翻,一败涂地。黄金家族三代麾下的铁骑,势如破竹,硝烟漫卷到了俄罗斯、奥地利、德国、埃及、印度、日本、印度尼西亚…在广袤的欧亚大陆,成吉思汗成了战无不胜的神,对手无不闻风丧胆,屈服于脚下。 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就连桀骜不驯(jié ào bù xùn 解释: 性情强暴不驯顺)的军事奇才拿破仑提起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