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

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

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

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于命名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

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

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

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

(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

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世

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

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

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

制和名称。1956年,卫生部颁布了口腔医学教育大纲,并将“口腔外科学”改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学”,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给以正式肯定。为此,1959年,

由夏良才主编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就用的是《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名称。美国人W.Harry Archer及Gastav O.Kruger的原著《口腔外科学》则是在70

年代中期以后才分别更名为《口腔领面外科学》的。目前,“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不但

广泛地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且其学会或学术组织也沿用这一命名。

发展概况

和医学发展一样,古老的口腔医学也常常是与宗教、神和权贵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在

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的半浮雕中即有巨人为人们拔牙的描绘;至今在某些国外牙科学校里,还可见到牙痛之神,古代人拔牙及拔错牙后受到惩罚的画像。

公元前4世纪,在古希腊著名医学家Hippocartes的著作中,即有关于颌骨骨折、脱

位的处理和拔牙手术的记载。以后波斯人Rages(公元850~923)曾以砒酸为局部用药以

辅助拔牙。

11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外科学家Abulcasis(1050一1122)对口腔外科学的贡献最大;在他的著作中描述和设计了整套的牙科手术器械,并提倡以硫酸铜粉末行创口止血。

据说他还曾涉足唇裂手术。在以后的多年中,Amatus Lusitanus(1554),J.F.Dieffenbach(1794~1847),以及TNman

W.Broghy(1848~1928)等外科医师均对唇腭裂修复术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和其他医学专科一样,口腔颌面外科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正 因为有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形成和参与,才使得中国的牙医学发展成为口腔医学。 应当说,口腔颌面外科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为了防治口腔颌面部疾病的需要,口 腔颌面外科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等有关学科不能截然分割;另一方面,由于它本身的外科属性,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的特点 与关联。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口腔颌面外科学既是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医 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关于命名 纵观牙医学(dental medicine)的发展史,是与外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虽然在 公元前开始即已有有关牙医学内容的医书记载和实践,但牙医学的正式建立和兴起,应当 说是在17~18世纪的西方国家。法国的Pierre Fauchard(1678~1761)曾出版过有关牙医外科的专著,并完善了牙科临床工作, 由于他的贡献而被称为现代牙科之父。在当时,牙科是在外科领域内,被称为牙外科(dental surgery section);牙科医师也被冠以牙外科医师的头衔而称为dental surgeon, 以至于至今牙科医师的学位也仍维持着牙外科学博士(doctor of dental surgery,D.D.S)的称谓。据考证,在古老的牙医学创始人中,在当时也大多具有医学博士 (doctnr of medicine,M.D)学位。 据一些书籍的记载,“口腔外科”(oral surgery)一词由美国人James Edmund Garretson(1828~1895)所命名。Garretson本人是一位外科医师,当时他在一所牙科学校 讲授以拔牙术为主的口腔外科学。在以后的多年中,”口腔外科”一词不但用于医院 科室建制的命名,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科书和参考书。 20世纪初即已有颌面外科(maxillofacial surgery)的概念出现,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由哪一位学者正式提出或命名为“口腔颌面外科”,尚需进一步考证。 在欧洲,原苏联的口腔颌面外科是比较发达的,其中特别得益于40年代的’二次世 界大战。由于对颌面部战伤的处理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口腔颌面外科的名称在40年代 后期的原苏联即早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和承认。中国的口腔医学是在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 时才正式被确认的,因此,也是在1952年以后才有了口腔外科或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

口腔颌面外科学-基本知识及技术讲义

基本知识及技术 考试大纲: 一单元:基本知识及技术八单元:唾液腺疾病 二单元:麻醉与镇痛九单元:颞下颌关节疾病 三单元:牙及牙槽外科十章单元:神经疾病 四单元:牙种植术十一单元:唇裂及腭裂 五单元:感染十二单元:影像学诊断 六单元:创伤十三单元:牙颌面畸形 七单元:肿瘤及瘤样病变十四单元:后天畸形和缺损 学习顺序:单元脉络梳理—知识内容细讲——重点总结——例题精讲 单元脉络梳理 一、基本知识及基本技术 1.口腔颌面外科病史记录(1)入院(2)门诊(3)急诊 2.临床检查(1)口腔(2)颌面部(3)颈部(4)颞下颌关节(5)唾液腺 3.辅助检查(1)病理学(2)影像学(3)实验室 4.消毒和灭菌(1)手术器械消毒和灭菌(2)手术者(3)手术区(4)无菌巾 5.手术基本操作(1)操作步骤(2)注意事项 6.创口处理(1)创口分类、愈合及处理原则 (2)换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及换药技术 (3)绷带包扎的目的 (4)口腔颌面部常用绷带类型及应用 知识内容细讲 入院病史 姓名:[姓名] 职业: 性别:[ ] 工作单位(电话): 年龄:[ ] 住址: 婚姻:[ ] 病史供诉者: 出生地址:入院日期:年月日 00:00 民族:记录日期:年月日 00:00 主诉:发热、咽痛4天,咳嗽1天。 现病史:母亲及患儿诉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8~39℃,无畏寒、寒战、抽搐、意识障碍,同时伴咽痛,吞咽时加重,无声音嘶哑,流涕、鼻阻、肌痛、双眼球后疼痛。曾服“克感敏、风寒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等药物及输液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上述症状无缓解,近1天来出现阵发性咳嗽,咳无痰,无胸痛、喘息、呼吸困难,时诉腹痛,无放射性及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无腹泻、恶心呕吐。继续服上述药物病情不见好转,为进一步诊治,今早到我院就诊,以“急性扁桃体炎”收住院。病程中患者神志清,精神饮食差,大便、小便如常,体重无改变。 个人史: 既往史:健康,常患病(扁桃体炎);惊厥史(无); 传染病或传染病接触史:(无);外伤、手术史(无); 过敏史:(无);输血史(无);

口腔颌面外科学

一、名词解释: 1•阻生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只能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的牙。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 2颌间挛缩(关节外强直):关节外上下颌间皮肤、粘膜和或深层次组织的斑痕导致的张口受限。 3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卄外侧考试,大收集整理件壁之间。由于咬肌在下颌丹下份附丽紧,故潜在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 4•贝尔氏而瘫:指临床上不能确定病因,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型周国而神经麻痹。 5•涎石症/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多见于下颌下腺及导管, 常使涎液排除受阻而继发感染。 6. 淸创术:是早期对局部伤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是预防伤口感染和促进愈合的基本方法。一般包括冲洗伤口,淸理伤口,缝合三个步骤。 7. 干槽症:是指拔牙2-3天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撅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一般镇痛药物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的残留血凝块,如用棉球沾取内容物嗅之,有恶臭。 8.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是注射局麻药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此又称上颌结节注射法。本法适用与上颌磨牙的拔除以及相应的颊侧龈、粘膜和上颌结节部的手术。分口内和口外注射法。 9. TMD::撷下颌关节紊乱症,指与咀嚼肌和颛下颌关节有密切关系的,具有共同发病因素及相同或相似的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的总称。一般表现为额下颌关节区及其周弗I软组织包括肌肉在内的疼痛、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关节弹响等三类症状。 10. 病史记录:亦称病例、病案记录,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标、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二、填空: 1. 口腔颌而外科学的临床实践在我国古代即有记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唇裂修补术见于我国(西晋)朝史书。【答案】西晋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讲义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口腔颌面部后天畸形和缺损 一、单元脉络梳理 1.概论病因 整复手术技术特点 2.组织移植游离皮片移植 组织瓣移植 骨移植 二、知识内容细讲 三、概论 病因:是指由于疾病或损伤等引起的畸形或组织缺损,故亦称获得性畸形和缺损。 (一)病因 1.肿瘤及类肿瘤病变 良性肿瘤——先天性畸形 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缺损或畸形 放射治疗——放射性骨坏死 2.损伤:交通事故颞下颌关节损伤——小颌畸形 3.炎症:软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颌面骨的炎症

特异性炎症——梅毒、结核 (二)整复手术的技术特点 1.严格无菌条件 组织血运差、抗菌力弱,易发生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术前、术后)。 2.尽量爱护和保存组织 动作细致轻巧; 避免过度牵拉、夹扭、压迫软组织; 常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压迫止血或钳夹止血; 尽量少用结扎和电灼止血。 3.防止或减少粗大的瘢痕形成 手术创伤小,切口要整齐; 细针细线缝合,对位要好; 沿皮肤纹理设计手术切口; 适当早期拆线(面部5d,颈部7d)。 4.应用显微外科技术 借助于手术显微镜,或在放大镜下进行某些精细外科操作的一种技术。外科手术:宏观——微观(1mm以下微血管及神经束膜吻合)。

用得最多的是显微血管外科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1)显微血管外科:外径在2mm以下的血管外科手术。 三类:显微小血管(血管外径3~1.1mm) 显微细小血管(血管外径1~0.6mm) 显微微小血管(血管外径0.5~0.15mm) 要求:①吻合口的血管内膜应紧密接触;②没有外膜植入吻合口;③吻合口不产生狭窄;④吻合后的血管应无张力。

端端吻合是当前显微血管最常用的吻合方法。 注意事项: 先吻合静脉后吻合动脉,先开放静脉后开放动脉; 术中常规用肝素—利多卡因盐水液冲洗血管口; 出现血管痉挛,可局部滴以1%~2%利多卡因或用温热盐水纱布覆盖片刻;无效时用液压法扩张; 患者宜保暖,注意头部制动。 (2)显微神经缝合术:在显微镜下,神经轴索清晰可见,用9-0~11-0的无损伤缝针,在无张力下行(轴)索膜对位吻合。 组织移植 (一)皮肤移植 皮肤移植可分为游离皮片移植、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带蒂、游离及管状皮瓣移植三类。 1.游离皮片移植 (1)分类 1)刃厚皮片(表层皮片、薄层皮片):0.2~0.25mm。 2)中厚皮片(0.35~0.80mm): 薄中厚皮片(0.35~0.50mm) 厚中厚皮片(0.62~0.80mm)

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口腔颌面外科学》精品课件

先天性唇、面裂和腭裂重庆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加中儿童健康基金会、重庆市颅颌面(唇腭裂)综合儿童治疗中心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口腔科李万山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一般发生率全国出生缺陷检测中心:2265/120多万,1.82‰(1987)不同研究人员其报道的发病率不同近年来,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治疗水平提高,唇腭裂患者结婚生育子女的人数增加死亡率下降有畸形综合症的患儿其存活率升高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人种差异唇腭裂畸形:黑人白人亚洲人(中国:1.3:1;日本:1.6:1;菲律宾:1.7:1) 单纯腭裂畸形:种族差异不明显原因:不同种族人基因的特殊组合有差异不同种族人生活环境因素不同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性别差异唇腭裂畸形:男女,畸形较女性严重,双侧裂单侧裂单纯腭裂畸形:女性男性(女性腭胚突融合期一般较男性延迟1周,女性有较多的机会在腭胚突融合期受到致畸因素的影响)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差异存在一定的季节性,但世界各国不尽相同Frase&Gwyn(1998):夏天发病率高上海:8~12月发生率低原因:病毒感染(如风疹)存在季节性,病毒感染后药物治疗也可能对胚胎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人体的代谢及内分泌变化有季节性外界环境因素,如施放农药存在季节性食谱随季节改变,人体吸收维生素存在季节性(新鲜水果及蔬菜有一定的季节性)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部位单纯唇裂25%,单纯腭裂35%,唇腭裂40% 单侧双侧:单侧:80~85;双侧:15~20 单侧裂中以左

侧多见,左:右:双=6:3:1 双侧腭裂较单侧腭裂伴唇裂者多见原因:胚胎早期,心脏发生于左侧,心脏的搏动使胎头转向右侧,以致左侧面部朝向下方,较右侧更易受到外来的损伤,因此唇裂以左侧多见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地区因素农村多见,城市:农村=1:1.5~2,农村的家族倾向者较多农村中近亲通婚率高家庭久居一地,长期受同一环境因素的影响营养及孕期保健知识缺乏,妊娠早期滥用药物夏威夷(1:550):民族复杂、互相通婚所生的混血婴儿较多丹麦(1:665):人口较少,且很少移民,近亲结婚机会多,造成显性遗传因子较多机会出现所致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生活贫穷,其后代唇腭裂的发生率较高原因:可能与缺乏必要的营养和微量元素有关女性青少年期其生活条件的好坏对其生育情况的影响非常重要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父母年龄及生育胎次唇腭裂畸形的发生与父母的生育年龄有关生育年龄在35岁以上者,子女发生唇腭裂畸形的机率大于25岁以下者,且男婴畸形较严重,多为双侧唇腭裂生育次数增多,女婴发病率增高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流产流产儿中发生率远远高于正常胎儿唇裂和唇腭裂与腭裂的发生率:21.4 ‰与3.1 ‰并发畸形率高,占唇裂和唇腭裂的62% 流产时间越早,畸形发生率越高;8周内流产其畸形的比率是正常胎儿的76倍原因:有畸形胎儿的母亲在自我排出有缺陷胚胎的能力上比其他母亲要差。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出生时体重单纯唇腭裂患者其体重与正常胎儿无明显差异伴有综合症畸形的唇腭裂患者其体重轻于正常胎儿唇腭裂的流行病学特点并发畸形部分患者除唇腭裂畸形外,可伴有

口腔颌面外科学(考试必备)

名词解释: Impacted tooth(阻生牙):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只能部分萌出或者完全不能萌出的牙齿,多见于下颌第三磨牙。 Intermaxillary contracture(关节外强直):关节外上下颌间的皮肤、黏膜和深层次的组织的瘢痕导致的张口受限。 Sialolithiasis(涎石病):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团块而一汽的一系列病变,多见于下颌下腺以及导管,常使涎液排出受阻而继发感染。 Sjogrensyndrome(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学特征为由淋巴细胞介入的慢性炎症,主要破坏外分泌腺,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眼干、可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Systematic treatmentfordeftlip and palate(唇腭裂序列治疗):唇腭裂患儿不仅有外形畸形,还有语言、吞咽、咬合、颌骨发育、中耳功能和心理等方面的障碍和畸形,其手术和非手术治疗需多学科协同治疗,由有关学科医师组成治疗小组,按一定序列进行全面、系统的治疗,逐步完成各种治疗。 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睡眠中呼吸功能调节紊乱性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的定义为睡眠中口鼻气流中断超过10S,可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并发症,甚至猝死。 Oral andmaxillofacial surgery(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部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Pedicleflaptransfer(带蒂皮瓣移植):有与机体皮肤相连的蒂的由皮肤的全厚层及皮下组织所构成的皮肤移植,可分为随意皮瓣和轴型皮瓣。 Pterygomandibular space(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 Bell palsy(贝尔面瘫):指临床上不能确定病因,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的单纯性周围面神经麻痹。 Masseteric space(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骨外侧的骨壁之间,由于咬肌在下颌骨下份附着紧,故潜在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 Le fortII fracture(Le fortII型骨折):上颌骨骨折的一种类型(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骨折线由鼻额缝经框内侧壁至眶底和颧上颌缝向后至翼突。 Frey syndrome(frey综合征):为腮腺切除后,由耳颞神经的唾液腺分泌神经纤维与皮肤汗腺和血管的神经末梢错位愈合,导致患者咀嚼或味觉刺激时,腮腺区皮肤潮红出汗的症状。 Trigeminal neuralgia(三叉神经痛):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持续时间短,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可查及扳机点。 Nevoid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NBCCS(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多发性角化囊性瘤同时伴发皮肤基底细胞痣,分叉肋、眶距增宽、颅骨异常、小脑镰钙化等症状时,称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症。穿刺为较可靠诊断方法,可见皮脂样物质。 Drysocket(干槽症):多见于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血块没有形成。组病上表现为牙槽骨壁的骨炎或轻微的局限性骨髓炎。拔牙2-3天后有剧烈疼痛,并可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颈部放射,一般镇痛药不能止痛,拔牙窝内可空虚或有腐败的残留血凝块,腐臭味强烈。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牵张成骨):通过截骨及程序性对截骨区施加机械力牵引,调动并激活了机体自身抗损伤的再生能力,来修复骨缺损或延长骨骼。本质仍属于骨损伤的愈合。 Dento-maxillofacial deformities(牙颌面畸形):因颌骨生长发育异常所引起的河谷

口腔颌面外科学

1.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在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 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及某些颈部疾病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麻醉: 3.局部麻醉: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机体一定区域内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 该区域疼痛消失 4.阻滞麻醉: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 使被阻滞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5.镇静 6.镇痛 7.阻生牙impacted tooth:指由于邻牙、骨或软组织的影响而造成牙萌出受阻,只能部分 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且以后也不能萌出的牙 8.智齿冠周炎: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的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 9.颌骨骨髓炎:指包括骨膜、骨密质、骨髓以及骨髓腔中的血管、神经在内的颌骨组织炎 症的总称 10.多处伤 11.多发伤 12.复合伤 13.肿瘤 14.皮脂腺瘤 15.交界痣 16.舌癌 17.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18.麻醉学 19.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20.舍格伦综合征 21.沃辛瘤 22.三叉神经痛 23.扳机点 24.面神经麻痹 25.贝尔麻痹 26.贝尔征 27.舌咽神经痛 28.颌间牵引 29.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30.牙颌面畸形 31.咬肌间隙 32.涎石症sialo.. 33.清创术 34.干槽症 35.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局麻药液于上颌结节,以麻醉上牙槽后神经,因此又称上 颌结节注射法 36.frey综合征,耳颞神经/味觉性出汗综合征 37.带蒂皮瓣转移 38.翼下颌间隙

39.牙种植术:是将非生物性的人工种植体,通过外科手术植入到牙槽骨内,作为牙根假体来 承受咬合力,在其上方再行义齿修复的方法 40.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指在口腔、颌面及上颈部各潜在性筋膜间隙中所发生的细菌性 炎症的总称 41.痈:相邻多个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42.中央型颌骨骨髓炎: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注于口腔、颌面和颏下区域的疾病、损伤和畸形的诊断、治疗和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涵盖了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和牙骨正畸等专业领域,为患者提供复杂的颌面外科手术治疗和矫正畸形的方案。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概况、常见手术和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一、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概况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相对独立于其他医学科学,专注于处理口腔颌面区域的疾病和畸形。口腔颌面外科学需要丰富的解剖学知识、临床技术和手术经验。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口腔颌面外科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学科。 二、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常见手术 1. 牙齿拔除手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常常需要执行拔牙手术,包括智齿拔除和其他牙齿的拔除。这些手术通常需要使用手术器械和镇静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与顺利。 2. 牙槽骨整复手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有时需要进行牙槽骨整复手术,这是一种复杂的手术过程,目的是修复牙槽骨的形态,为种植牙齿做准备。 3. 颌面畸形矫正手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也进行颌面畸形的矫正手术,例如颌面骨移植、颏下整形等。这些手术能够改善颜面外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口腔颌面肿瘤切除手术:对于口腔颌面肿瘤的患者,口腔颌面外 科医生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这是一项高风险的手术,需要医生精确的 操作和细致的治疗计划。 5.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的康复:在执行外科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 康复护理,以便更好地恢复和适应手术后的生活。这包括口腔保健、 伤口护理、营养调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下是一些技术发展的例子: 1. 三维图像重建:通过使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口腔颌面外科医生 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规划手术。这项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颌面和口 腔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手术。 2. 微创手术技术:微创手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这种技 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并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 3. 医疗器械的创新: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突飞猛进,口腔颌面外科 手术所需的器械也不断创新和改进。新型的器械可以提供更好的操作 体验和手术结果,使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 结语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专注于口腔、颌面和颏下区域的疾病、损伤 和畸形的诊断、治疗和研究的重要学科。通过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学的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讲稿)温医《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第八章口腔颌面部肿瘤 第一节概论 一、临床流行病学 (一)发病率与构成比: 长江以北,口腔Ca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5~5.6%,长江以南为1.75~5.18%。不同的国家发病率相差甚大,象印度,口腔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0%以上(嚼烟)。 (二)性别、年龄: 男:女=2:1。血管瘤、囊肿、牙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肉瘤亦多见于15~20岁青少年,癌多见50左右老人。 (三)组织来源: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组织肿瘤为多见。如造釉C瘤,混合瘤。 恶性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多见,尤其是鳞癌占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 二、临床分类和命名: 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组织来源、生物学特性来命名: 命名公式:发病部位+组织来源瘤(良):舌部血管瘤,颊部乳头状瘤。 癌或肉瘤(恶):上唇鳞癌,下颌骨骨肉瘤。 有些良性肿瘤也具有恶性倾向,可能会转变为恶性肿瘤,临床上称此类肿瘤为“临界瘤”如混合瘤、造釉C瘤。 三、病因与发病条件 (一)外来因素: 1、物理性:长期慢性刺激(如残根、残冠刺激软组织可引起颊、舌癌),损伤、紫外线、X线。近年来,因放射治疗而引起继发性放射性癌也日益增多。 2、化学性:煤焦油、吸烟。 3、生物性:霉菌、病毒(实验已证明,有些恶性肿瘤可由V引起)。 (二)内在因素: 1、神经精神因素:如高度紧张,可造成人体功能失调; 2、内分泌紊乱; 3、机体免疫状态:免疫缺陷,长期免疫抑制治疗,反证:口恶肿病人,其免疫功

能都↓,以此可说明二者关系。 (三)临床表现:复习(外科已上)。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大多为膨胀性生长(即体积不断增大,挤开或压迫邻近组织),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境界清楚,一般多能移动,质地中等;恶性肿瘤生长较快有溃疡型:外生型及浸润性三种生长方式。 溃疡型:多发生于皮肤或粘膜的浅部,表面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展,形成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外生型:肿瘤迅速向表面增生,形成菜花样,常合併感染、坏死。 浸润型:肿瘤向深层在周围组织扩展,侵入粘膜下层和肌肉,表面有微凸起,并可扪到不易移动的硬块。) 原位癌:癌初局限于粘膜内或表皮层内,也就癌位于基底膜以上,这种癌早期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恶病质”:表现为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往往是恶性肿瘤晚期的症状,这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毒素,引起代谢紊乱加之感染,出血、疼痛、饥饿使机体不断消耗所致。 口腔颌面部癌转移问题:口腔有行使语言、咀嚼,吞咽功能,由于口腔颌面部淋巴回流的特点,常促使癌C早期向颌下,颏下及颈深Ln转移。如发现颈浅Ln有转移,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为什么?(因为癌C转移至颈深Ln或L管时,可以发生阻塞,使L管内的癌C随L液逆行转移至颈浅Ln。 恶性肿瘤也可沿血道向远处转移,除晚期病人可以发生外,一般向远处转移的机会不多,肉瘤发生血道转移的机会相对较癌多。血道转移组织多转移至肺部。)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见书224页)掌握。 四、诊断 首先应区别肿瘤和非肿瘤的疾病(炎症、寄生虫,畸形和组织增生所引起的肿块);其次应鉴别良、恶性肿瘤。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延误治疗的时机或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如将炎症当作恶性肿瘤治疗)。 (一)采集病史: ○1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及最近有否突然加速生长。

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部感染讲义

口腔颌面部感染 知识内容细讲 概论 口腔内有多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寄宿 颌面部存在多个窦腔,颌骨周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 病灶牙为感染发生提供了特有的条件 1.口腔颌面部解剖特点与感染的关系 危险三角

2.感染途径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3.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急性: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慢性:炎性浸润块,开口受限、瘘口 2)全身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化验: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核左移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大多能作出正确诊断。如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

5.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 手术治疗:切开引流(指征、要求、目的)、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 目的: ①使脓液或腐败坏死物迅速排出体外; ②解除局部疼痛、肿胀及张力,以防发生窒息; ③颌周间隙脓肿引流,以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 ④预防感染向颅内和胸腔扩散或侵入血液循环,发生海绵窦血栓、脑脓肿、纵隔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指征: ①疼痛加重,搏动性跳痛,皮肤表面发红、光亮;触诊时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穿刺有脓。 ②急性化脓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 ③儿童颌周蜂窝组织炎已累及多间隙感染,出现呼吸困难及吞咽困难者。 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发红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 ①切口在脓腔的重力低位。 ②切口瘢痕隐蔽,切口长度取决于脓肿部位的深浅与脓肿的大小,尽力选用口内引流。颜面脓肿顺皮纹方向切开,勿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③一般切开至黏膜下或皮下即可,按脓肿位置用血管钳直达脓腔后再钝分离扩大创口。 ④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下颌智牙冠周炎 病因:盲袋 智牙冠周炎是指第三磨牙(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牙冠周炎最常见。上颌第三磨牙亦可发生冠周炎,但发生率较低,且临床症状较轻,并发症少,治疗相对简单。 智牙冠周炎常以急性炎症形式出现。 初期,一般全身无明显反应;患者自觉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当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如病情继续发展,局部可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反射性痛。当炎症遍及咀嚼肌时,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开口受限,甚至出现“牙关紧闭”。由于口腔不洁,表现为口臭,舌苔变厚,龈袋处有咸味分泌物溢出。 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及大便秘结、白细胞总数稍有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上升。 慢性冠周炎在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仅局部有轻度压痛、不适。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外 1、清创术定义:是面部预防创口和促进愈合的方法。只要全身条件允许,应尽 量对局部伤口进行早期外科处理 2、感染定义:是指微生物在宿主体内异常繁殖及侵袭,在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 用下,导致机体产生以防御为主的一系列全身及组织反应的疾患 3、冠周炎的定义:指发生在阻生第三磨牙牙冠周围软组织的炎症。以下颌第三 磨牙多见,上颌较低,并发症较少 4、口底多间隙感染定义:指同时累计双侧下颌下、舌下、颊下等多间隙的广泛 急性感染。该区域内有众多附着于下颌骨、舌骨及舌的肌肉,走形纵横交错,其间充满着疏松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从而使口底诸多间隙被彼此相互沟通、一旦发生感染,极易向周围扩散,导致口底蜂窝织炎 5、疖:单个毛囊及其附件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6、痈:相邻多数毛囊及其附件同时发生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7、肿瘤:是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致病因素长时间的作用,使细胞的遗 传物质—DNA产生突变,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发生异常增生和功能失调所造成一种疾病 8、临界瘤:有的肿瘤病程较长,但有局部侵润,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 之间者:如涎腺混合瘤,造釉细胞瘤 9、原位癌:恶性肿瘤通常生长较快、初起时局限于粘膜内或皮肤表层中 10、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出现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 10、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性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 10、涎瘘定义及分类:指唾液并经导管系统排入口腔而流向颊部皮肤表面 10、颞下颌关节强直:因器质性病变导致张口长期困难或完全不能张口者 10、颞下颌关节混乱:是指与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有密切关系的具有共同发病因素及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10、三叉神经痛: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复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剧烈性、并无其他感觉障碍及器质性改变的疾病 10、扳机点:某些刺激可以激惹颌面部的某一点疼痛发作,且疼痛由此点开 始,立即扩散到整个区域的激发疼痛的敏感点 11、贝尔征:贝尔麻痹系列指临床上不能肯定病因的不伴有其他体征或症状 的单纯形周围面部神经麻痹,多由于周围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 12、颌面部损伤的特点: 答:血运丰富、咬合错乱。易并发颅脑损伤、有时伴有颈部伤、易发生窒息。 颌面部窦多易发生感染、其他解剖结构损伤、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面部畸形 13、窒息的分类、原因、临床表现、急救措施、止血的方法 答:分类:阻塞性、吸入性 原因:喉头阻塞、组织移位、肿胀、误吸 临床表现:窒息前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出汗、吸气费力等、程度较重者可出现锁骨上凹、剑突下及肋间隙凹陷一三凹症状、随后发证脉弱、脉数、血压下降、瞳孔散大。甚至出现窒息死亡 急救措施:1、对神志不清的患者,首先将舌牵出,迅速同手指或器材掏出 2、口腔内活跃出血,及时止血。有伤口及时缝合 3、舌后坠的患者可在舌尖2.3CM的正中处将舌前部拉至口腔外,对于下坠

口腔颌面外科学 拔牙基本步骤、牙根拔除术及阻生牙拔除(总结重点)

拔牙的基本步骤、牙根拔除术及阻生牙 一、★拔牙的基本步骤 (1)分离牙龈——目的是安放牙钳时避免损伤牙龈,先唇颊舌侧,再邻面。 (2)挺松患牙——位置在近中颊侧牙槽嵴。 (3)安放牙钳——先唇颊,后舌腭,保持钳喙与牙长轴平行。 (4)患牙脱位。 √摇动:是使牙松动的主要方式。主要适用于扁根的下前牙、前磨牙和多根的磨牙;摇动次序是先向弹性大、阻力小、牙槽骨比较薄的一侧进行,逐渐加大运动的幅度;上颌牙的唇颊侧骨板较腭侧者为薄,上颌牙应向唇颊侧摇动。 √扭转:主要适用于圆锥形的单根牙,如上颌中切牙和尖牙,上颌侧切牙也可使用扭转,幅度要小于中切牙;下颌前磨牙均为锥形单根,可辅以小幅度的扭转。 √牵引:最终脱位方向沿阻力最小路线进行,上颌牙向唇侧牵引,下颌前牙、前磨牙向唇侧牵引,磨牙向舌侧牵引。 (5)拔牙后的检查及拔牙创处理: √首先检查牙根是否完整,数目是否符合该牙的解剖规律。 √检查牙龈有无撕裂,明显撕裂者应予缝合。 √用刮匙探查拔牙窝,去除异物,炎性肉芽组织,根尖小囊肿等。 √检查牙槽骨有无折断,折断骨片大部有骨膜附着者应予以复位,基本游离者则取出。 √过高的牙槽中隔、骨嵴或牙槽骨壁,应加以修整。 √牙槽窝复位。 √拔牙创表面,以消毒的纱布棉卷横架于两侧牙槽突,嘱患者咬紧,30min 后弃除。 (6)拔牙后注意事项:拔牙当天不要漱口刷牙;拔牙2h后才可进食,当日应进软食,食物不宜过热;拔牙后不宜反复吸吮,以保护拔牙创内血块;24h唾液中有血丝为正常,如吐出新鲜血应就诊;1-2h内避免剧烈运动 二、★造成术中断根的原因

1)牙钳的安放位置不正确,或未与牙长轴平行,或未夹住牙根而仅夹住了牙冠 2)牙钳选择不当,钳喙不能紧密贴于牙面 3)牙冠有广泛破坏,或有较大的充填物 4)牙的脆性增加如老年人的牙、死髓牙皆易折断 5)牙根外形变异,或有弯曲,或有牙骨质增生,或有额外牙 6)牙根周围骨质因各种原因而过度致密,或与牙根固连,或失去弹性而不能扩大 7)拔牙时用力不当或用力方向错误 牙根的拔除术——如断根短小(指5mm以下),根周组织无明显病变,可考虑不拔除 ■根钳取根法:高位残根、断根 ■牙挺取根法:高位断根选择直牙挺;低位断根选择根挺;根尖1/3折断选用根尖挺 √挺牙根时,支点应放在牙槽中隔,牙槽窝壁,腭侧骨板;挺刃插入牙根与牙槽骨板之间; √如牙根断面是斜面,根挺应从斜面较高一侧插入 √下颌磨牙如一个牙根已拔除,另一牙根除用牙挺直接挺出外还可用三角挺■翻瓣去骨法:可用于任何根钳和牙挺法无法拔出的牙根,对牙根与牙槽骨病理性粘连、断根距上颌窦过近时均可采用 1)切口:要保证瓣复位缝合下方有骨支持,切口距术后骨创缘至少6-8mm,否则创口可能因塌陷、裂开而延迟愈合。各种瓣的蒂都要放在龈颊沟侧,一般不要超过沟底;附加切口应位于牙面的近中或远中轴角,与龈缘约成45°,不应在牙龈乳头作纵切口,也不要切在牙面的颊侧,否则可能在颊侧附着龈形成小缺损 2)翻瓣:切开时必须切透骨膜,从骨膜下,紧贴骨面掀起 ■进入上颌窦的牙根取出方法:多发生于上颌第一、二磨牙,特别是第一磨牙的腭侧根和第二磨牙的近中颊根。可以使用翻瓣去骨法取出,为减少损伤可结合冲洗法。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部感染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点 1)口腔、鼻腔、鼻窦、毛囊、汗腺、皮脂腺——细菌滋生与繁殖的场所 2)牙源性感染——发病率较高 3)颌面部筋膜间隙和表情肌及唇部的生理性运动——感染扩散 4)颌面部血液循环丰富——抗感染能力比较强;鼻唇部静脉常无瓣膜——感染颅内扩散;5)面部丰富的淋巴结——区域性淋巴结炎 【感染途径】:牙源性、腺源性、损伤性、血源性、医源性 【临床表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黄色粘稠脓液;链球菌为淡黄或淡红色稀薄脓液,有时由于溶血而呈褐色;绿脓杆菌脓液为翠绿色、酸臭、稍粘稠;混合感染脓液则为灰白、灰褐色,腐臭;放线菌脓液中可有黄色硫磺颗粒;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的局部皮肤弥漫性水肿,呈紫红色或灰白色,无弹性,有明显的凹陷性水肿,由于组织间隙有气体产生可触及捻发音。【治疗】:局部治疗——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减少局部活动度,避免不良刺激 手术治疗——脓肿切开和清除病灶 全身治疗——抗生素的应用 二、★脓肿切开引流的目的、指征及要求 ■目的——排脓、减张、避免并发边缘性骨髓炎、预防扩散 ■指征: 1)局部疼痛加重,并呈搏动性跳痛;炎性肿胀明显,皮肤表面紧张、发红、光亮;触诊有明显压痛点,波动感,呈凹陷性水肿;或深部脓肿经穿刺有脓液抽出者 2)口腔颌面部急性化脓性炎症,经抗生素控制感染无效,同时出现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者3)颌周蜂窝织炎,出现呼吸及吞咽困难者 4)结核性淋巴结炎,经局部及全身抗结核治疗无效,皮肤已近自溃的寒性脓肿 ■要求:1)切开部位应在脓肿最低处。2)切口瘢痕隐蔽,皮纹一致。3)切至黏膜下或皮下。 4)手术操作应准确轻柔,颜面危险三角区的脓肿切开后,严禁挤压,以防感染向颅内扩散。 三、智齿冠周炎pericoronitis 是指智齿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临床上以下颌智齿冠周炎最常见。

口腔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口腔颌面外科学 1、口腔颌面外科学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讨论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学科。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临时失去知觉,以到达无痛的目的。局麻:用局麻药物临时阻断机体肯定区域的神经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域痛苦消失的方法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或者其主要的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是被阻断的神经分布区域产生局麻效果。冷冻麻醉:应用药物使局部快速散热温度突然降低以致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到达临时麻醉的效果外表麻醉:将麻醉药涂、或喷射于手术外表,药物吸收后麻醉神经,使浅层组织痛觉丧失。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液注入治疗区组织内,以作用于 2、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而产生麻醉的效果。常用局麻利多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维持时间长,组织穿透性和扩大性较强,可用作外表麻醉,临床上主要以含1:100000肾上腺素的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丁卡因:穿透力强,主要用于外表麻醉。局麻并发症:晕厥过敏反应过量反应注射区痛苦血肿感染麻醉后粘膜病变、注射针折断、临时性面瘫、感觉异样、临时性牙关紧闭、临时性复视或失明、颈丛神经阻滞并发症〔Horner征、声嘶、全脊髓麻痹〕。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的、临时性的意识丧失,通常由于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一般可因恐惧、饥饿、疲惫及全身健康较差、痛苦以及体位不良等引起。【临床表现】头昏、胸闷、面色苍白、全身冷汗、四肢厥冷无力脉搏快而弱、恶习、呼吸困难→心率 3、减慢、血压下降、临时性意识丧失。【防治原则】做好术前检查和思想工作,消除紧急心情,避开空腹手术。一旦晕厥,快速放平座椅,保持呼吸通畅,氨水刺激,针刺人中穴,吸氧静脉补液过敏反应:由细胞和体液介导的、对不同浓度的抗原所产生的反应。Horner征:由于颈深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药浸润使颈深神经麻醉所致。临表: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变小、结膜充血、面色潮红、耳廓红润、面部皮肤枯燥无汗、鼻粘膜充血、鼻塞。血管收缩剂在局麻药物中的应用将血管收缩剂加入局麻药溶液中,以延缓吸收,降低毒性反应,延长局麻时间,以及削减注射部位的出血,使术野清楚。应考虑手术时间、术中止血及病人的机体状况牙拔除术的适应证1)牙体病2)根尖病3)晚期牙周病4)外伤5)错位牙和移位牙6)阻生 4、牙7)多生牙8)治疗需要9)乳牙10)病灶牙。拔牙禁忌症:1心脏病、2高血压、3造血系统疾病、4糖尿病、5甲状腺功能亢进、6肾脏疾病、7肝炎、8妊娠、9月经、10感叹急性期、11恶性肿瘤、12长期抗凝治疗、13长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14神经精神疾患。哪些心脏病患者视为拔牙的禁忌证或暂缓拔牙1)急性心肌梗死或近3~6个月前发生心肌梗死2)近期频繁发生心绞痛3)心功 Ⅲ~Ⅳ级或临床表现有端坐呼吸、紫绀、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时4)双束支、三束支阻滞、有Ⅲ度或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有突然神志丧失合并心传导阻滞〕史者5〕心脏病合并高血压,应经治疗降压后再拔牙。拔牙后拔牙创的检查及拔牙创的处理:首先检查压根是否完好、数目是否符合该牙的解剖规律,检查牙龈是 5、否撕裂,检查牙槽骨是否折列,连续拔除多个牙时牙龈应拉拢缝合,拔牙创面用消毒纱布棉卷横架于两侧牙槽突咬紧30min后弃除。拔牙后24h不能刷牙或者漱口。当日进软食,不宜过热。避开患侧咀嚼,不行舔舐或者吮吸伤口。

口腔颌面外科学-医考讲义-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

口腔颌面部影像学诊断 口腔颌面X线投照技术 口内片 根尖片(牙片)、(牙合)翼片、(牙合)片。 1.根尖片 最常用,检查牙、牙周及根尖周病变。 投照技术:分角线技术(最普遍)及平行技术(最准确) 2.(牙合)翼片 显示上、下颌多个牙的牙冠部影像,常用于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腔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是否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体边缘密合情况。牙槽嵴顶有无骨质破坏。 3.(牙合)片(范围较大的病变) 上颌前部(牙合)片 上颌前牙及牙槽突、切牙孔、鼻腔底、腭中缝、上颌窦、鼻泪管等。

上颌前部炎症、外伤、肿瘤等病变引起的骨质改变及乳、恒牙情况。 上颌后部(牙合)片 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及其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改变。 下颌前部(牙合)片 下颌颏部 下颌颏部有无骨折及炎症、肿瘤。

下颌横断(牙合)片 下颌骨体及下牙弓的横断面。 ①下颌骨体部颊、舌侧密质骨有无膨胀、增生及破坏;②异物及阻生牙定位;③下颌骨骨折时颊舌向移位情况;④下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 口外片包括: 1.华特位片 2.颧弓位片 3.下颌骨侧斜位片 4.下颌骨后前位片 5.下颌骨开口后前位 6.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 7.颞下颌关节经颅侧斜位片 8.髁突经咽侧位片 9.曲面体层摄影片 华特位片(鼻颏位片) 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上颌骨、颧骨、眼眶、鼻腔的病变,以及颌间间隙的情况。 常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颌面部外伤时。怀疑牙源性上颌窦炎时,协助诊断。

颧弓位片 可清楚地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位于颞骨及下颌骨的外方,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 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检查下颌骨体部、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 双侧上下颌骨的后前位影像 双侧对比观察升支骨质改变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 对比观察两侧髁突内外径向的影像。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部神经疾患(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部神经疾患 三叉神经痛TN——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疼痛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可由于口腔和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人多见,多数为单侧。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脱髓鞘改变是引起三叉神经的主要病理变化。 ★【临床表现】: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 1)部位: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2)性质:阵发性、针刺样、电击样剧烈疼痛;自发或诱发,存在扳机点 3)持续时间:数秒或1-2分钟 4)发作特点:①发作多在白天;②发作之间称间歇期,无任何疼痛症状; ③疼痛发作时患者为减轻疼痛而做出各种特殊动作:如用力揉搓痛处,一连串迅速的咀嚼动作;④发作时还常常伴有颜面表情肌的痉挛性抽搐,口角被牵向患侧; ⑤有时还可出现痛区潮红,结膜充血,流泪、出汗、流涎以及患侧鼻腔黏液增多等症状,称为痛性抽搐;⑥不少患者有拔牙史;⑦面部感觉功能正常【定分支检查】——拂、触、压、揉; 【诊断性封闭】——第一支痛时,应封闭眶上孔及其周围;第二支痛时,可根据疼痛部位选择性地注入眶下孔、切牙孔、腭大孔、上颌结节或圆孔;第三支痛时则应作颏孔、下牙槽神经孔或卵圆孔的阻滞麻醉,当扳机点位于颊神经或舌神经分布区域时,还应做这两神经的封闭。麻醉时先由末梢支开始,无效时再向中枢端注射。在封闭上述神经后,如果疼痛停止,一小时内不发作,则可确定是相应分支的疼痛。 【治疗】——首先采用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 2)针灸、理疗、注射疗法 3)射频温控热凝法:温度为60-80℃,以痛觉消失,同时能保持触觉和角膜反射为准 4)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MVD 贝尔麻痹Bell palsy——是临床上常见病因不明的急性单侧周围性面神经

口腔颌面外科学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总结重点)

口腔颌面外科麻醉、镇痛及重症监护 末梢和纤维的感觉传导,从而使该区痛觉消失的方法。其他感觉如触压、温度觉依然存在,不适用于不合作的患者及局部有炎症的部位。 【局麻药物】: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阿替卡因),酯类(普鲁卡因、丁卡因) (1)利多卡因——局麻作用较强,其维持时间亦较长,并有较强的组织穿透性和扩散性,故可用作表麻。临床多以1%-2%利多卡因行阻滞麻醉,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2)布比卡因:维持时间最长,可达6h以上,用于阻滞麻醉的浓度为0.5% (3)阿替卡因:商品名碧蓝麻,牙髓麻醉时间约60-70min,软组织麻醉时间可达3h以上 (4)普鲁卡因:偶有过敏(过敏试验:20min后看反应,局部红肿,红晕超过1cm为阳性) (5)丁卡因:毒性最强,临床上主要用作表面麻醉 【局麻方法】: (一 骤然降低,以至局部感觉,首先是痛觉消失,从而达到暂时性麻醉的效果。仅适用于浅表脓肿的切开引流以及松动乳牙的拔除。常用药物是氯乙烷。 (二是将麻醉药物涂布或喷射于手术区表面,药物吸收后麻醉末梢神经,使浅层组织的痛觉消失。适用于浅表脓肿的切开引流、松动乳牙的拔除以及行气管插管前的黏膜表面麻醉。 ( 作用于神经末梢,使之失去传导痛觉的能力而产生麻醉效果。一般多在上颌牙槽突或下颌前牙区的牙槽突应用 1)骨膜上浸润法——注射到牙根尖部位的骨膜浅面

2)牙周膜浸润法——注射时疼痛明显,但损伤小,适用血友病和类似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四)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是将局麻药液注射到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附近,以阻断神经末梢传入的刺激,使神经分布区域产生麻醉效果。 ■上颌神经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 of maxillary nerve 1)翼腭管注射法——腭大孔位于上颌8腭侧龈缘至腭中线弓形凹面的中点,如8未萌出则在7的腭侧。平面观,腭大孔应在腭侧龈缘至腭中线连线中外1∕3交界处。方法:自腭大孔标志从对侧刺入凹陷处,注入少量麻药移到同侧,探刺入翼腭管,并与上颌成45°,向上后缓慢进针3cm。,回抽无血注入麻药2-3ml 2)口外注射法——进针点为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中点。注入少量麻药于皮下,再自皮肤垂直进针直抵翼外板,此时调整橡皮片的位置使之距皮肤约1cm,然后退针到皮下,针尖重新向上10°,向前15°进针,直至橡皮片标志处即已到达翼腭窝。 ■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 of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nerve 患者姿势:患者采取坐位,头微后仰,上颌牙平面与地平面成45°,半张口 进针点:以上颌7远中颊侧口腔前庭沟作为进针点;上颌第7未萌出儿童,则以6远中颊侧口腔前庭沟作为进针点;上颌磨牙已缺失病人以颧牙槽嵴部前庭沟作进针点。 注射方法:注射针与上颌牙的长轴成40°,向上后内方刺入,进针沿上颌结节弧形滑动,深约15-16mm,回抽无血注入麻药1.5~2ml。不能刺入太深,以免刺破翼静脉丛 麻醉区域:同侧上颌78及6的腭根及远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及颊侧牙龈。在拔除上颌6时尚需在6的颊侧远中根部位的口腔前庭沟补充浸润麻醉。 ■眶下神经阻滞麻醉block anesthesia of infraorbital nerve 口外注射法——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0.5-1cm处,注射针自同侧鼻翼旁约1cm处刺入皮肤,使注射针与皮肤呈45°,向上、后、外进针约1.5cm,注射麻药约1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