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李云飞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的网络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网络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网络”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试图从空间句法的视角来研究“城市中的网络”。不同于传统定性分析方法,空间句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性的、可量化的对城市网络的空间表示与分析方法。本文通过选取空间句法理论中跟城市形态相关度比较高的四个参数——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可理解度、空间智能度,来构建网络城市结构的评价体系。并以长沙为实例,通过对长沙市三个不同时期的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特点的研究,分析城市内部的发展潜力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为实现长沙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2009年长沙城市空间现状网络的空间智能度印证了长沙市芙蓉CBD选址的合理性;2009年长沙市现状网络的全局整合度与长沙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反证了长沙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研究结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网络城市空间句法城市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TU984.113

【DOI】:CNKI:CDMD:2.2009.240867

【目录】:

?摘要3-4

?ABSTRACT4-8

?第一章绪论8-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11

? 1.1.1 研究背景8-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11

? 1.2.1 基本思路11

? 1.2.2 研究内容11

? 1.3 本文框架11-12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2-17

? 1.4.1 国外相关研究13-14

? 1.4.2 国内相关研究14-17

?第二章空间句法概述17-39

? 2.1 空间句法的产生和发展17-18

? 2.2 组构18-19

? 2.3 网络19

? 2.4 整体与局部19-20

? 2.5 自组织与他组织20-21

? 2.6 空间分割21-23

? 2.6.1 轴线21-22

? 2.6.2 凸面22-23

? 2.6.3 视域23

? 2.7 轴线分析23-24

? 2.8 句法变量分析24-26

? 2.8.1 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24

? 2.8.2 控制值(control value)24-25

? 2.8.3 深度值(depth value)25

? 2.8.4 整合度(integration value)25-26

? 2.9 空间句法的主要应用26-39

? 2.9.1 自然运动26-29

? 2.9.2 城市功能:“运动经济体”29-30

? 2.9.3 社会关系30-32

? 2.9.4 空间系统的可理解性32-35

? 2.9.5 社会行为——“意念社区”(virtual community)35-36

? 2.9.6 住居文化——“空间考古学”36-39

?第三章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39-48

? 3.1 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的意义39-40

? 3.2 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主要参数40-41

? 3.2.1 全局整合度40

? 3.2.2 局部整合度40

? 3.2.3 可理解度40

? 3.2.4 空间智能度40-41

? 3.3 资料与数据库的建立41

? 3.3.1 资料及来源41

? 3.3.2 数据预处理41

? 3.3.3 数据库建立41

? 3.4 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41-48

? 3.4.1 “网络城市评价体系”建立的原理与方法依据42-46

? 3.4.2 “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因子46-48

?第四章变革中的长沙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解读48-64 ? 4.1 1996年长沙市现状网络结构的解读48-51

? 4.1.1 全局整合度48-49

? 4.1.2 局部整合度49-50

? 4.1.3 可理解度50

? 4.1.4 空间智能度50-51

? 4.2 1996年长沙市规划网络结构的解读51-54

? 4.2.1 全局整合度51

? 4.2.2 局部整合度51-52

? 4.2.3 可理解度52-53

? 4.2.4 空间智能度53-54

? 4.3 2003年长沙市现状网络结构的解读54-57

? 4.3.1 全局整合度54

? 4.3.2 局部整合度54-55

? 4.3.3 可理解度55-56

? 4.3.4 空间智能度56-57

? 4.4 2003年长沙市规划网络结构的解读57-60

? 4.4.1 全局整合度57

? 4.4.2 局部整合度57-58

? 4.4.3 可理解度58-59

? 4.4.4 空间智能度59-60

? 4.5 2009年长沙市现状网络结构的解读60-64

? 4.5.1 全局整合度60

? 4.5.2 局部整合度60-61

? 4.5.3 可理解度61-62

? 4.5.4 空间智能度62-64

?第五章基于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长沙城市空间结构优化64-72

? 5.1 基于网络城市评价体系的“两型社会”城市空间结构64-67

? 5.2 长沙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调控67-72

?第六章结语72-76

? 6.1 主要结论72-74

? 6.1.1 长沙市正在融入长株潭网络结构,现在正处于由混乱到有序的阶段72

? 6.1.2 印证了长沙芙蓉CBD的选址72-73

? 6.1.3 与《长沙市高层建筑布局规划研究》殊途同归73-74

? 6.2 主要创新点74-75

? 6.2.1 构建了网络城市评价体系74

? 6.2.2 运用空间句法对长沙城市网络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74-75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75-76

? 6.3.1 基于空间句法的网络城市评价体系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整合度不够,有待固定范式的完善75

? 6.3.2 对长沙城市形态的未来演变的预测不足,有待模拟分析75

? 6.3.3 没有从空间层次的角度展开评价,有待进一步拓展75-76

?参考文献76-80

?附录部分基础数据80-119

?致谢119-120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120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空间句法的新方法_比尔_希利尔

54 世界建筑2005/11 1 步行可达指数。图中显示了影响伦敦哈罗兹,金茨桥区域的步行活 动的重要因素。/Walkability Index.Bar chart showing significantfactors influencing pedestrian movement in the area aroundHarrods in Knightsbridge, London, as identified by the WalkabilityIndex.2 同一地区的步行活动预测图显示出了对新的联系(金茨桥和海德公园之间)的需求,可以同其他重要因素联系起来。预测等级通过不同 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主要是了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如何逐步影响并形成空间的。用当今的流行术语来说就是把城市看成是自组织系统。 空间句法最为人所知的方面也许是它建立了在建筑环境里分析空间模式或者说分析空间组构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揭示了城市中的空间结构,而且把它们和人的移动、停留和交流方式相联系。空间句法还能预测设计和规划所带来的中长期效果,因此,能让设计者和规划者在工作中遵循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而不是违背它们。 这些研究方法已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成功地运用,其中包括轴线分析法(用来分析城市街道网络和步行系统)和“可视性分析”(用来分析公共空间内的视域模式)。但是同时新的分析方法正不断地由伦敦大学学院空间句法实验室以及它的商业合作伙伴空间句法有限公司开发和研究出来。本文将简要地介绍其中一些发展。 组构的修正:步行可达指数 正如空间句法理论所说,空间组构强烈地影响人的流动,但并不意味着组构完全决定了人流或者它的作用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一些案例中,组构的影响比较弱,所以,要理解人流模式或者预测设计结果就需要一些其他额外的信息。这些附加的信息包括一些相关因素,如交通节点、土地利用、临街建筑、基础设施、主要吸引物和美学因素等。 现在这些其他因素都通过最近研发的一项称为步行可达指数的技术整合到了组构模式上。步行可达指数是 建立在统计学方法的多重回归分析(MRA)的基础上。多重回归分析是经验性地分析数据,以此来决定每个元素作为人流模型中所起的可变量作用。多重回归分析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人流模式相关的问题,因为它强调了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比如建筑高度、交通节点或者活跃的临街行为等等,有时它们和局部整合度(影响人流的主要组构量度)一样重要。 同时,改变不同的输入变量的值,例如那些步行道的宽度或者活跃临街行为的数量,都可以帮助预测可能发生的人流模式。事实上,这些因素的结合是可以被分析和修改的,这也就有了一个灵活性的方法。 步行可达指数在一些地区尤其有效,这些开发对空间结构、人流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步,比如伦敦的大象城堡(Elephant and Castle)地区(它的总图设计采用了很多空间句法分析)。实际上,对于这样一个技术的需求正好说明路网结构、人流和土地利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城市的产物。这也许是为什么传统城市更为人称道的主要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必须设计得和过去一样,但是却意味着它们设计的根据应借鉴那些具有活力的城市的经验。 更精确尺度的组构:线段分析 空间句法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在城市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分析空间。线是都市分析的一个主要单位(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城市空间本质上是一个线性空间网络)。但是这并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最精确的尺度,因为这些线在交点之间的不同线段经常是起着不同作用的。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不同城市存在非常不同的几 何形式,从更加网格状到更加有机状。 为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句法模式。它仍然是建立在线网的基础上,但是它的基本单位是交点之间的线段。这种模式不仅能在更精确的尺度上进行结构分析,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定义一个节点和另外一个之间的距离来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实际路程距离(从点A到点B多远),最少转弯距离(一条路线有多少转弯),最小角度距离(两点之间的实际路径与连接两点的直线所形成的偏差角度大小)。这些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都市的复杂程度。 尽管这种新模型还在研究测试中,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对于分析城市最微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非常有效。这个模式现在被用来分析更精确的人流模式,同时它也指明了路程、几何和拓扑3个元素的作用使得城市空间网络本身形成了人流。这个领域的重要新成果在不久的将来公布,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惊人的成果。 主观的组构:空间中智能行动者 现在来介绍最新的发展:EVAS空间中智能行动者。它是从视线分析(VGA)方法发展而来,已经被运用在很多公共空间项目上,包括最近的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的重新设计。 EVAS创造了虚拟环境(它建立在地图或者建筑图纸基础上),然后给虚拟的智能行动者赋予限制视角的朝前的视域。当这些智能行动者四处活动时,他们用“感知—行动”的规律来指导他们的运动行为,例如他们会被某个进入视野的特殊物体所吸引。如果环境改变(例如模拟一个新设计),EVAS会显示人流模式如何相应变 空间句法的新方法 NEW METHODS IN SPACE SYNTAX 比尔?希利尔,克里斯?斯塔茨/Bill Hillier, Chris Stutz 作者简介:比尔?希利尔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研究生院教授 兼院长,空间句法咨询公司非执行董事。 克里斯?斯图兹,空间句法咨询公司副主管。 收稿日期:2005-10-09 1 2 颜色来表达,红色最高,蓝色最低。/Pedestrian movement forecast map of same area with proposed new link (betweenKnightsbridge and Hyde Park), incorporating likely effects oflayout/configurat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factors. Forecastlevels for each segment are represented on a colour scale, withhighest levels red and lowest levels blue. 影响步行活动的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movement 非常重要/Very significant 不重要/Not significant 重要/Significant 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 零售/Retail 地铁/Tube 特殊因素/Special 静止边界/Inactive frontages 哈罗兹/Harrods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摘要: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和资本主义时期的民主政治环境,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皇权至上的社会,相应的也造就了以代表型公共领域为特征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代表型公共领域展示机制家国同构封建政治 Abstract: The feudal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occupying most of the time,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Greek and Roman and capitalist period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ancient imperial power is always the first society, the corresponding also made to represent the public domain for the features of public space. Key words: on behalf of the public domain; display mechanism; home state; feudal politics 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十分漫长的国家,没有出现过古希腊城邦和罗马共和国那样的民主政治制度,若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先作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中国长期处于以代表型公共领域为特征的传统社会阶段。封建皇帝是国家的化身,是国家共同体的唯一代表。他受命于天,是大公与大私的统一体。相应地,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基本上属于代表型公共空间。 封建君主的代表型公共空间 古汉语中的“公”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代表性特征,它在多数情况下都用来指代郡主、贵族或其他位高权重年长的人,有“公”在所构成的与建筑环境有关的词汇也大部分与这一类人有关系,这一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君主与“公”字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 中国古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代表性特征有两种: 首先,皇帝名义上垄断一切公共性资源,成为公共表现的唯一主体,他的臣民都是这种表现的对象与受众。皇帝的宫城充分体现“公私合一”的代表性公共性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_茹斯_康罗伊_戴尔顿

引言:空间系统认知的基本原理 在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中,我们也许只有对其部分的非同步性或片断性的体验,甚至有些部分从来没有被直接体验过,那我们是如何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系统认知的概念模型的?这似乎难以理解,但对于习惯在大尺度城市环境和建筑综合体中居住的人们,这一认知概念化的过程是经常在头脑中进行的。依据空间句法理论,这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能够从组构(Configuration)[1]的角度对空间系统进行认知。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实质上承认了空间作为人的认知系统建构的基本构件的首要性。不过,如果空间是认知建构的潜在机制,那人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建立起这一认知大厦的呢?答案是关联性(Relationality);实质上关联性可以被看作是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手段,并且关联性赋予空间以内涵,或者如希利尔(Hillier,1998)所说的意味(Significance)。如果关联性是空间认知建构的手段,那么认知概念化的过程又是如何最终实现的呢?本文认为同步性(Synchronization)是将对空间的感知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组构的根本机制 ;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 为了获得对以上观点的理解,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加以论述。首先我们考虑各种空间句法惯用的空间表示法和分析是如何具有许多内敛的认知及社会内涵和解读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我们经常将这些内涵视以为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要去探究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必须首先探讨已经了解的。这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要论述的。一个新的术语“情景感知图示”(Embodied Diagram)被用来对空间句法图示进行重新诠释,并将内敛的认知解读考虑在其中。本文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空间认知过程,特别是认知与组构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并且论证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是这两个概念连接的关键。 基本的空间表示法:情景感知图示 这一部分将探讨一系列在空间句法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的空间表示法,并论证这些空间表示法是如何被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的。情景感知图示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多层次的图示,它不仅表达真实的空间存在,而且具有多种内涵,与在同一空间系统中的真实体验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情景感知图示既是简化的图示,又是浓缩的图示。它们以一种在根本上是具体化的方式被简化:我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就是具体化的。之所以空间句法分析方法能够预测人流,就是因为其图示是具体化的,而且与人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相协调。 首先,何谓情景感知图示,这一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情景感知图示是对应于当前认知科学研究而特别定义的术语,被用来重新评价空间句法图示。它和其他学术领域、术语、概念、思想及问题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要想全面理解这一新术语,需要先理解这些相关的内容。第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是“化身”(Embodiment)。而提到化身就要提到二元论(Dualism),这两个概念经常在情景认知科学领域用到。简单地说,二元论意味着双重存在。以哲学的界定,二元论特指思维与躯体的分离,强调二者的截然不同或不融性。这一观点导致哲学上的脑体(Mind-body)关系问题[2]:思维活动是如何区别于躯体活动的?二元论否认这一问题,并认为它们从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等同。 理解二元论对理解化身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化身可以被看作是对二元论的否定。化身论从根本上认为思维不是简单地存在于躯体容器内,或者说二者是无法分割的。甚至化身论认为躯体是思维的延伸,视二者为一体。因此,化身论可以被看作是一元论(Monism)的一种。化身是一种精神与躯体一致的状态,并且处于时间与场所中。从化身论的角度,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感官传递的;从根本上受到“人们是存在于空间中的躯体”这一简单事实的影响。在思维与人们所处的世界之间存在着躯体或生物性的中介。这一理解可以从下面的一段对肖达斯(Csordas)的论述的引用中获得。 “如果化身是一种躯体作为主体体验的源极或主体间体验的依托的存在情形,那么关于化身的研究本质上不是关于躯体,而是关于文化与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它们。”(Csordas,1999:143) 对于情景感知图示的理解,化身也许是最为相干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是拉科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躯体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the Flesh)。在这本书中有3个主要观点:第一,思维与躯体是并存的;第二,念头往往是下意识的;第三,抽象的概念大部分是隐喻性的。相对于拉科夫与约翰逊的哲学论断,特韦尔斯基(Tversky)以实证的手段对空间认知与化身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许多她的研究是与空间句法研究相关的(Tversky,2003)。总之,情景感知图示的概念与化身论有着渊源,它关注置身于空间中的观察者是如何在空间中移动并对空间组构进行认知的;同时,这一概念关注空间句法符式(Notations)和图示本身具有的潜在内涵。 具象物 具象物(The Embodied Object)从根本上是一个数学概念[3],但也可用来理解本文所阐述的情景感知图示。具象物描述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被感知的物体。举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 SPACE SYNTAX AND SPATIAL COGNITION 茹斯?康罗伊?戴尔顿/Ruth Conroy Dalton 摘要:本文包括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一个新的术语“情景 感知图示”被提出,并且从根本上论述了如何将在空间句法 理论与实践中使用的空间表示法(即轴线、凸空间、视域、边 面隔断、可见性分析)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这一对空间 句法符式的重新定义可以被看作是将空间句法理论与空间认 知研究结合起来的开端。第二部分则基于这一重新定义探讨 更为宽泛的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可理 解度”这一概念是二者之间的链接。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ises of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resents a newly coined term, the ‘embodied diagram’.and essentially demonstrates how all of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commonly used in space syntax theory and practice (namely the axial line, convex spaces, isovists, E & S partitions and visibility graph analyses) can be held to be examples of such ‘embodied diagrams’. This paper’s attempt to redefine space syntax notations as ‘embodied diagrams’is the initial stage in an endeavour to synthesize space syntax theor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spatial cognitio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paper, builds upon these fundamental redefinitions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by examining the broa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configu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link between them i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ibility. 关键词:情景感知图示,空间句法,认知,组构,可理解度 Key words: Embodied diagrams, Space syntax, Cognition, Configuration, Intelligibility 作者简介:茹斯?康罗伊?戴尔顿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 特研究生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5-10-09

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 第十章城市公共空间 §10.1概述 §10.2商业区 §10.3城市中心 §10.4城市广场 §10.5城市设计 §10.1概述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 –广义概念:可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交通 –商业交易 –表演 –展览 –体育竞赛 –运动健身 –消闲 –观光游览 –节日集会 –人际交往 –…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和类型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开放空间 ?街道 ?广场 ?停车场 ?居住区绿地 ?街道绿地 ?公园 ?…… –专用空间

?运动场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 一、构成要素 1、自然要素?a?a气候、地形、水体、植被等 2、人工要素?a?a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 环境绿化、水景、城市照明 环境设施和小品 3、人文要素?a?a交往环境、风俗习惯 二、造型要素 1、实质要素?a?a点、线、面、体、色彩、质感 2、虚质要素?a?a焦点、轴线、界面 尺度、光、时间 §10.2商业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三、中心商务区 四、步行商业街及步行商业区 五、购物市场 一、城市商业区的形成及演变 ?集市贸易(零售和批发) ?市场、商店和商业街 ?商业区 二、商业区的内容、分布及形式 ?内容: –现代城市商业区是各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以商品零售为主体权及与它相配套的餐饮、旅宿、文化及娱乐服务。 –商业区内一般有大量商业和服务业的用房,如百货大楼、购物中心、专卖商店、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商业办公楼、旅馆、酒楼、剧院,歌舞厅、娱乐总会等。 ?分布 –商业区的分布与规模取决于居民购物与城市经济活动的需求。 –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和分区中心的地段,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 ?商业建筑分布形式: –沿街发展 –整个街坊 三、中心商务区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指城市中商务活动集中的地区,是城市经济、金融、商业、文化和娱乐活动集中地。 ?一般只是在工业与商业经济基础强大,商务和金融活动量大,并且在国际商贸和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作者:张愚王建国 国内建筑界对空间句法的了解,多数仅限于由赵冰翻译的《空间句法——城市新见》一文[1]。发表于1985年第一期《新建筑》上的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早期的空间句法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面的应用,但未全面介绍其方法背景、原理和其他应用,因此,至今很多人仍颇有不解或“持保留态度”[2]。多年来,空间句法在各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国内杂志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比较清晰地介绍和评析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简单地说,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Bafna, 2003)。它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早在1974年,希列尔就用“句法”一词来代指某种法则,以解释基本的但又是根本不同的空间安排如何产生[3]。到1977 年,空间句法研究则略具雏形。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得到不断完善;由此开发出的一整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建成环境各个尺度的空间分析;而且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 1997年,首届世界性的空间句法研讨会在伦敦举行;其后于1999年和2001年又在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举行了第二和第三届。2003年6月,在伦敦刚刚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2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空间句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另外,日趋成熟的空间句法分析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咨询。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泰瑞•法雷尔等知名事务所,在众多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中雇请空间句法咨询公司进行空间分析,为其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重点从空间知觉的角度简析空间句法的方法原理,使读者能真正理解并实际运用它;而对于空间句法的理论概念和具体应用成果仅作扼要介绍。 1. 构形与建筑学 1.1 构形的含义 构形(configura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轮廓由其各部分或元素配置决定的外形”(据美国传统辞典)。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关

空间句法基础概念

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和局部集成度为局部变量——描述局部空间的结构特征; 整体集成度和全局深度是整体变量——描述整体空间的结构特征; 可理解度则是描述局部变量与整体变量之间相关度的变量 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 系统中与某一个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为该节点的连接值。某个空间的连接值越高,则说明此空间与周围空间联系密切,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力越强,空间渗透性越好。 控制值(control value) 假设系统中每个节点的权重都是1,那么a节点从相邻b节点分配到权重为 [1/(b的连接值)],即与a相连的节点的连接值倒数的和就是a节点的控制值; 反映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 连接值与控制值都是表示某一空间和与之直接相连空间的关系:连接值是该节点本身有多少其他节点与之相连接,而控制值是与节点相连的其他节点的连接值的倒数和; 所以连接值高的节点,其控制值不一定高。因为有的节点可能本身连接值较高,但与其连接的节点的连接值也很高,必然会导致其控制值较低。 深度值(depth value) 表述的是从一个空间到达另一个空间的便捷程度;句法中规定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拓扑距离为一步; 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与拓扑距离,即空间转换的次数表示为两个节点之间的深度值; 深度值表达的是节点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而不是指实际距离,即节点在空间系统中的便捷程度。 平均深度值 系统中某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少步数的平均值,即为该,公式为[MD=(∑深度*该深度上的节点个数)/(节点总数-1)]; 全局深度值 各节点的平均深度值之和,通常全局深度值越小表示该空间位于系统中较便捷的位置,数值越高代表空间越深邃。 局部深度值 通常局部深度值是指三步范围内的深度值,表示系统中的某个节点到达相邻的三步空间节点的便捷程度。与此相对的是平均深度值与全局深度值——整体深度值。

浅论关于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问题

浅论关于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的问题 摘要:通过研究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以空间为主导因素,讨论城市规划与人的心理感受及行为的密切关系。结合对城市规划理论的认识,提出空间形态秩序是在一定的历史、地域、文化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系统整体。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空间;规划设计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和价值观的物质体现。随着历史的演进,城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考察纷繁复杂的城市建设进程,混乱与秩序、平淡与精彩、和谐与失序轮流交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艺术绘画、诗歌戏曲、文学建筑、风土人情不胜枚举,但什么最具代表性又能被广泛认可?中国近代建筑史之中,常见很多被大屋顶覆盖的建筑,但除了屋顶几乎看不到其他带有传统特色的东西。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设计观,从某种意义上说,必须超越大屋顶。l979年贝聿铭先生在清华大学发表的一篇演讲中提醒国内设计师,在传统建筑形态里,除了大屋顶还有另一个应引起注意的,是墙和庭院,并在香山脚下设计了一座香山饭店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建筑中的墙和庭院以及墙上的开窗设计体现了新思路,但不久又出现了很多被称为“贝氏开窗”或“贝氏墙”的仿效之作,成为新的形式主义和符号。其实,要超越的不是大屋顶也不是墙,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太习惯于把我们看到的表面的东西作为事物的实质来接受了。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也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动态地解决和协调各类建筑之问的联系、建筑群的整体形象,以生态的、可持续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展望城市的未来。 2 城市空间的分析 2.1空间概念 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地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设计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北京故宫、江南园林都是铁证!

成都市商业区形成与演变的空间句法研究

四川建筑 第30卷1期 2010.02 成都市商业区形成与演变的空间句法研究 黄 涛,李 异,胡应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新兴的城市形态量化分析的辅助手段,在国内城市研究中较少。文中利 用空间句法理论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成都市商业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总结了圈层式扩展城市的商业区发展的特征,为空间句法理论在中国城市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商业中心区; 空间句法; 成都 【中图分类号】 T U9841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9-03-30 [作者简介]黄涛,男,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设计;李异,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设计;胡应红,女,硕士,研究方向:乡土建筑。 1 理论简介和主要观点 “空间句法” (Space syntax )是进行城市形态分析的一种工具,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空间本身的结构特性,也就是对街道系统构成城市空间方式的研究。空间句法分析过程是利用数学模型作量化研究,因此该理论可以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之初,定量分析和预测城市中各街道的人、车流量。表现在具体参数上,就是集成度(I ntegrati on Value )概念,它反映城市轴网或由轴网围合的地块与周边的集聚程度,比较城市不同地块可达性与可渗透性的优劣,进而标志单纯因街道网络 结构而形成的城市的活力区。 图1 街道图解示意 人们使用街道的先决条件是感知并到达街道,使用者到达程度的难易会影响街道的使用频率,因此,街道的等级分化并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长度或其它自然属性,而是它与其它街道间的连接组织关系。在这一系统中,任一对象都会影 响到其它关联或受到其他关联的影响。空间句法理论认为街道本身是作为线性空间通过街口和转折与其它对象(街道)关联的。这可以通过图解分析,计算从某一街道到达其它各街道所要经过的街的数量。如图1所示,从不同的街道出发到达其它街道的总步数是不同的,这个总数反过来也可以表达其它街道到达这一街道的难易程度。对于已经给定的街道网,利用上述图解方法可以得到不同街段的集成度信息,这种集成度就表示了街道可达性的高低(图2)。它反映了城市街道聚集城市功能的原动力,这种动力为城市业态的 分布奠定了基础。 图2 街道集成度图示 在早期,理论提出者希列尔教授和他的工作组分别研究了亚特兰大、伦敦、东京和曼彻斯特等东西方不规则自由网格城市的街道轴线,从中总结出集成度与零售点分布的内在联系———街道活力的本质来源 于街道结构,高集成度的街道具有 较好的可达性,进而吸引商业及服务设施的聚集。本世纪初,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空间句法理论,以中国城市作为实例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其中主要有朱东风的《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城市内部中心性研究》.2006,何子张等人的《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厦门城市形态发展研究》.2006,鲁海军等人的《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道路网可达性分析》.2007等)。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笔者选取成都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商业中心区的形成演变与街道格局的关系。 2 成都市街道与商业区演变的研究 本文对街道网结构研究的时间跨度为从1949到2007年,选取这个时间段的原因有二:首先,成都历经多朝兴衰毁建,街道结构变化较大,现有的城市路网基本上是在清初至清中期确定并保留至今的;其次,直至上世纪50年代,成都市内的府南河、金河等一直是重要的水运通道,河道与支流构成的水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业态的聚集,这对街道网络的研究会造成一定干扰,而上世纪50年代后,水运逐步衰退,现有河道已不再通航,此时的研究可将干扰降至最低。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对成都进行了1950年、1975年、1985年、1993年和2007年城市轴线地图的构建工作(图4、图5),除2007年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成都市地图出版社提供的当年城市地图为准,通过对城市轴线地 2?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空间发展规划文本

宜居xx专项规划之 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xx县规划局 xx市xx城市规划设计院 xx市xx县空间发展规划 一、总则 (一)为适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和重庆直辖市建设新形势的需要,积极、科学地指导和推进xx县城的建设和发展,根据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及相关规划,编制《xx县空间发展规划》。本次规划成果中文本和图纸是xx城市建设的法定指导性文件,二者不可分割并具法律效力。本规划一经批准,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土地与空间利用规划及一切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公布) 2、《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990.7发布) 4、《重庆市xx县城总体规划(2003—2020)》 5、《xx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xx县xx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xx县四规叠合实施方案》 8、《xx县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三)规划区范围:xx县域1518.73平方公里。 xx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xx镇、xx镇、xx镇行政辖区,共计xx KM2。近、中期不包括xx镇和xx镇,远期将xx镇和xx镇纳入。规划拟形成三个城市组团:主城区、xx组团、xx组团。本次规划的主要范围为主城区。主城区位于xx镇,西起xx、北含xx镇xx村、xx村;东含xx、xx村、xx村以及xx村;南包xx永兴村、xx村,总面积xx KM2。

二、xx城市发展现状 (一)xx城市建设现状特征 1、城区建设用地基本情况 2008年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米。城市毛容积率为1.2。 2、住房建设保持快速增长态势。xx县未来住房供给量较大,住宅新开工建设量从2010年开始将逐年增高,保持增长态势。现状居住用地的规模占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偏高,呈现增长模式。 3、公共设施建设日益增强。2008年公共设施用地的拓展量达到1.5平方公里。同时,近年来城市公建建筑逐步开始建设,南阳公园正加速建设。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滨河公园、天宝寨公园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陆续通过选址或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 (二)城区空间发展的必要性 1、居住用地拓展呈现超前发展态势 2008年县城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构成比例与总规的对比分析中,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仍需同步加强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居住建设,居住用地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公共设施用地却未跟上,与居住建设量的增长相匹配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共设施配套仍需同步加强。 3、城市绿地建设比例偏低,分布不均衡 绿地在总规中要求占总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6.16%,而现状所占比例低于总规确定的用地比例,公园绿地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建设速度,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公园建设投入不足或进度缓慢。另外,在新的绿地规划建设中,也呈现出区域不均衡发展。 4、工业用地产出强度需要提高 虽然近年来工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待提高,使用效率偏低,工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使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5、xx景观、xx景观走廊建设要加强 目前,县城xx路的景观建设正在加强,党校—xx段,xx转盘—污水处理厂—xx 中学拟加紧建设,但县城体现公共功能的建筑和休闲空间相对较少,缺少通滨河的视觉景观廊道和开敞空间。xx山的山脊线在县城缺少视觉廊道。 三、宜居xx空间发展 (一) 宜居xx建设与空间发展 按照重庆市《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直接同城市空间规划相关联的指标有: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市毛容积率、中心城区毛容积率、人均城市建设面积、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广场面积、人均商业设施用地面积、中小学人均用地面积达标率、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等场所的个数等。根据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作与分工,本研究主要提出与宜居xx直接相关的核心指标。 就其本质而言,各项用地应保持合理比例,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以达到宜居城市的标准。 (二)空间发展思路 1、城市功能联动尺度拓展的必要性 提升中心功能,实现增长与提升并重的全菜单功能完善是xx未来的主要方向。从传统商贸向现代服务的转型。培育科技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对外交往能力,打造对接主城的渝东北连接一圈两翼的“桥头堡”功能。 2、构筑两基地一中心,促进整体联动发展 xx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依托现有的xx化工、xx气田、xx厂等形成天然气精细化工的产业基地。 xx轻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依托xx的交通地理优势,打造生态型农产品加工基地,为县城和重庆主城建立生态农产品定点采购基地。 县城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托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陆上交通,做强县城工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中心,合理县城功能分区,构建经济文化中心。 3、城区空间构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