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

开栏语:空间句法是建筑学理论中一支成熟的学派,它从整体论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并发现各个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暗合了人类社会认知与组织空间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吻合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分布,从空间的角度回答了形式与功能的问题。同时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在西方的实际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笔者一直在伦敦学习并研究该理论及其实践,借《北京规划建设》这个难得的平台与大家交流探讨。

作者简介: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巴特雷特学院(The Bartlett)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现师从空间句法创始人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教授研究大规模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聚集效应,并协助希列尔教授完成了第六届空间句法国际会议主旨报告,同时参与讲授空间句法硕士课程;美国《环境心理期刊》审稿人;近期加入中英国际研究网络(城市历史与多尺度的空间整体规划)的筹建工作;曾在空间句法有限公司从事咨询工作;曾师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北京街头零散商摊。t.yang@https://www.doczj.com/doc/6f7421324.html,

说文解字:空间句法

Looking Inside …Space Syntax?

摘要:近期,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论被介绍到中国,也得到学术界及规划设计单位的关注。然而,很多专家感觉“空间句法”这个词语翻译得较为晦涩,不利于空间句法理论的理解。本文试图明晰“空间句法”这个词组,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词组可以概括空间句法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希望借此激发更多的讨论。

Abstract: The space syntax theory and methodologies, in general,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recently, which draws attention to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e fields. However, many Chinese professionals have doubt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s of …space syntax? because this seems to set a barrier for Chinese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space syntax.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words of …space syntax?, and explaining the reason why these two words can summarize the basic ideas in the theory of space syntax. Through which, the …thinking aloud? has been expected in the future.

上世纪60、70年代,比尔?希列尔研究了空间与社会这个课题,认为抽象性的社会结构中应该考虑空间因素,而物质性的空间结构中应该考虑社会因素,开创性地提出空间结构中的社会逻辑、以及其中的空间法则,并于1984年与其同事朱莉安·汉森合著《空间的社会逻辑》(Hillier & Hanson,1984)。同年,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也在《社会的构成》中首次提出物质空间在社会结构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Giddens,1984)。可以说,希列尔在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与吉登斯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定的交集,即明确了空间因素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他们各自在空间研究的学术地位。此后,希列尔重点研究建筑和城市中形态与功能的永恒课题,认为空间结构是其联系的纽带,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总结为1996年的《空间是机器》,开辟了建筑与城市理论的新方向,形成研究空间形态的新学派,也从实证与自组织的角度重新定义建筑与城市研究范式,批判了规范性的建筑学理论,呼吁分析性的建筑学理论,而且从理性和以人为本的角度推翻了城市规划中很多古典原则,被西方学者戏称为“数字化的简?雅各布斯主义”。于是,希列尔也成为建筑与城市形态学以及复杂科学方面的学术大师。

《空间的社会逻辑》与《空间是机器》中涉及到研究内容往往简称为“空间句法”,它反映了上世纪60年代以来建筑与城市研究逐步注重科学实证的变化过程,但它又注重传统的经验知识,这如同医学界既注重血液、体液等分析化验,又不排斥医生的经验积累。到目前为止,“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从伦敦大学学院传播到75个国家与地区的400多个高校中,特别是它的研究在美国与荷兰形成相对成熟的分支团体,如亚特兰大的佐治亚理工学院约翰·皮泊尼斯的研究团体、代尔夫特工业大学的斯蒂芬·瑞德的研究团体。大部分研究成果在两年一次的国际空间句法会议上得以交流,而且论文提交量越来越多,如2007年第6届伊斯坦布尔国际空间句法会议接收到的论文超过了1000篇。空间句法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扩展,国际会议的交流表明不仅建筑、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早已开展空间句法的研究,而且地理学、认知学、社会学、考古学、信息科学、交通学等领域也在进行空间句法方面的研究与讨论,这也说明空间句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就在建筑与规划实际工程中得到一定的检验,并逐步运用到一系列的实践工程中。此后,在提姆·斯通纳的商业运作下,依托伦敦大学学院,成立空间句法有限公司,工程项目小到建筑物空间布局、广场局部改造,大到旧城更新、甚至整个城市的空间总体规划。不少英美著名事务所也采用空间句法的咨询,包括空间句法公司长期合作伙伴诺曼·福斯特事务所,以及理查德·罗杰斯事务所、SOM、泰瑞·法雷尔事务所、古斯塔夫森·波特事务所等,英国国家健康服务产业、英国铁路、英国航空、英国电力、泰特博物馆,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等也采用空间句法进行规划设计,如最近大伦敦政府雇用空间句法公司制定伦敦的步行交通网,此外,不少私人开发商,特别是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商也进行空间句法方面的咨询。随着空间句法影响力的增强,空间句法公司在波士顿、悉尼、东京、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南非等设立了分部。可以说,这套理论与方法在世界很多地方得到检验与应用。最近,国内也有一些期刊和书籍介绍空间句法,并且国内少数高校也展开空间句法的研究与应用。总体来说,空间句法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受到较多关注。本文试图描述笔者对空间句法的理解,期望激发更多的讨论与研究。

在与国内专家交流过程中,笔者常常遇到相同的问题:空间句法的“句法”是否翻译得太晦涩?的确,“句法”这个词不仅在中文,而且在英文中也不常用,因此空间句法一词往往让人不知所云。如在空间句法有限公司,员工接听电话时,说完“(这是)空间句法公司”之后,某些客户往往要求重复一下“句法”这个英文单词,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也许会让客户产生歧义或者听不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句法”一词不是翻译得晦涩(赵冰教授首次翻译了“空间句法”这个词组),而是“句法”的英文单词本身就较为“晦涩”。下文将通过解释“空间句法”这个晦涩词组来阐述这套理论与方法的基本思想。

一、空间

为什么用“空间句法”来概括这个理论与方法?在这个词组中,“空间”与“句法”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空间”一词。希列尔的理论中又如何定义空间?为什么他的理论与方法强调“空间”?上世纪初期与中期,剑桥大学从数理的角度对建筑与城市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一方面关注有形的实体,如建筑实体、街坊块实体及绿地实体等;另一方面关注虚无的空间,也就是由实体而限定的空间,如菲利浦·史第曼论著《建筑形态》中讨论的建筑物内部空间(Steadman,1983)。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希列尔与史第曼先后到伦敦大学学院,他们延续剑桥传统,从数理的角度研究空间形态,这里指的“空间”是与实体相对立的物质形态,也是人们所穿行与使用的物质虚体。希列尔甚至认为传统的建筑理论实际上暗示了空间是实体的依附,如谈到空间,必然说它是由实体围合而成的,而忽视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自在物(Hillier & Hanson,1984;Hillier,1996),空间有其自身的特征,如笛卡尔所说的长、宽、高等简单的外延特征等。在他的研究中更强调空间的本

体性与重要性,如他为了说明空间的重要性,曾给出一个例子,大意为:人们购买房屋的时候,不会考虑购买了多少平米的砖头,而是考虑购买了多少平米的“空间”。中国的老子也曾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讨论空间时,他们有相似的观点:空间是人们使用的客体。

从而,可以看出希列尔研究的空间是空间本体,而不是其他非空间因素的空间属性。这种空间本体应该是建筑师、城市设计师及物质空间规划师等非常熟悉的对象,而且国内的规划与设计者论述空间时,也会引用上一段中老子的名言来表明空间本体的重要性。而对于地理学者、规划学者或者规划师、经济学者及社会学者等,他们讨论更多的是其他非空间因素的空间属性,如城市用地的空间分布、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分布等,这是需要与空间本体严格区分开的。古典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就主要关注不同经济因素在空间中的分布,1826年杜能(J.H.von Thunen)提出的农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33年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1940年廖什的区位经济论,这些空间模型实质上是根据土地的市场价格描述不同性质的用地是如何分布的。此后,虽然消费微观经济学、考虑竞争的静态平衡模型,以及考虑突变、浑沌的动态模型等被引入到经济地理学中,这些也先后被引入到城市规划的领域中,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他们谈论的“空间”仍然是经济因素的空间属性。在社会学方面,芝加哥学派率先根据社会人口构成、文化及用地功能建立了城市社会空间模型,他们认为社会个人之间的彼此竞争与依存关系就如同自然力量,使得个人会分布在适合他们生存的空间位置,其中最著名的是欧内斯特·伯吉斯(Emest Burgess)提出的工业城市的同心圆模型。此后,1939年经济学家霍默·霍伊特(Homer Hoyt)提出了楔形模型,1945年地理学家哈里斯与乌尔曼(Harris and Ullman)的多中心模型,1989年地理学家爱德华·W·苏贾(Edward W Soja)以洛杉矶为例提出的后工业化模型,甚至2001年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网络社会模型等,这些也被引入到城市规划之中,但也是关注社会与经济因素的空间分布。因此,在地理学和城市规划中往往用“空间”代表“空间分布”或者“空间属性”等,这是需要与空间句法中谈论的“空间本体”严格区分开来的。如果不先明晰这一点,而去泛泛讨论甚至争论空间句法模型与经济地理模型中对“空间”研究的优劣,那将有可能谬之千里,因为在这些模型中,“空间”的定义是不同的。在某种程度上,空间句法中的“空间”是建构意义上的空间,即这种空间是可以直接被建构的。因此,就研究对象而言,空间句法的模型与经济地理的空间模型是完全不同的,也是相互补充的。

为什么空间句法理论认为“空间本体”值得研究?首先,希列尔认为建筑与城市空间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活动建立起来的,人们需要空间来组织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社会生活也会在空间上留下痕迹,通过分析“空间本体”有可能发现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有理论意义,也有指导规划设计的实践价值,甚至在考古上也有应用价值。希列尔给出一种思考空间的“减法”角度(Hillier,1996)。对于没有边界的空间,其中包含无数种空间模式,也对应着无数种使用方式。如人们到达野外空地,在建造房屋或者城市之前,人们有无数种方案去组织空间布局;当人们在空地中砌上一堵墙,这就意味着这块地中少了那些没有这堵墙的空间模式,即这堵墙消除了一些空间模式;当人们继续砌墙,这块地上蕴含的空间模式继续减少;当一个城镇形成时,空间模式几乎就是唯一的,就是这个特定的城镇的空间结构。这个特定的空间结构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人建造城镇的过程、组织城镇社会的经历及伴随的文化模式。另外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开敞办公室,对于一间空房间,其中有无数种布置方式;而只要加入一个隔断,就少了那些没有这个隔断的空间模式;当所有隔断都布置妥当之后,办公室的空间布局也就确定了,其他布局方式也就被筛选掉了,而这种空间模式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办公室的组织结构,甚至这个办公室的文化等。

其次,建筑与城市空间往往是连续而复杂的,也是一眼望不穿的,因此我们一般既需要从“人看”的角度来体会各种局部空间,又需要从“鸟瞰”的角度来理解与认知整个空间结构,这种从局部到整体和从整体到局部的认知过程使得我们可以把握空间形态,于是我们才能在空间中识路与活动,甚至建构空间,但是这个认知过程往往是直觉性的,我们一般很难用言语来精确说明整个空间结构或者描述空间这个客体,因此如何精确而理性地表述空间形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城市形态,建成实体与空间有一定差别。如图1与图2显示了伯明翰的一片区域,图1中的黑色表示建成实体,图2中的黑色表示空间;图右上角为老城区的一部分,图左下角为现代建成区。不管是在老城区,还是在新城区,建成实体基本上是不连续的,建筑物或者街坊块的边界相对明确而规则,而空间是连续的,将那些彼此分开的建成实体联系起来,很难描述空间的形状。对于像北京内城这样规则的空间形态,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很多不规则、不对称的形态结构,“方格网”这个词也很难精确地揭示它的空间形态。实际上,空间形态折射了一个“集体社会”运动的轨迹,它往往不是一个规则的几何系统,而是复杂而有机的连续系统,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至今也是一个难题。此外,相对于实体,空间是虚无的,也是不定形的,从认识论的角度,也增加了我们描述它的难度。如希列尔曾举例说明:对于一个木盒,我们很容易认识到这是一个木盒,对于一个同样大小的蜂群,我们也会自然认为这个一个蜂群,然而如果把这个木盒或者蜂群移开,对于它曾经所占据的那个“空间”,我们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也是一个物体(Hillier,1996)。显然这涉及到一个哲学问题:物体是由元素还是关系决定?这将在后文论述。这也说明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去再现虚无的“空间”。

图1 伯明翰建成区的一部分:黑色为建成实体;白色为空间

图2 伯明翰建成区的一部分:白色为建成实体;黑色为空间

虽然空间是虚无的、不定形的,我们对它的认知也往往是直觉性的,但是在设计与物质规划的过程中,设计师或者规划师需要有意识地勾画从整体到局部的空间形态,需要理性地判断并且说明哪些空间模式是好的,如哪些空间模式能较好地容纳社会经济活动等,这不仅是规划与设计的起点之一,而且也是设计师或者规划师与他人沟通的前提之一。这也涉及到设计与规划方法论的一个要点。建筑与城市空间是一步一步自下而上地建构起来的,我们对空间的体验也是从局部逐步发展到整体。如果我们没有亲自逛一遍某个城市的空间,而只是看了看地图或者现状总图,往往较难精确地认知这个城市的空间结构;而设计与规划则需要专业人员自上而下地精确设计、规划或者控制空间结构。于是,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的体验或者发展与自上而下的设计或者规划的矛盾,体验往往是直觉经验,而设计与规划需要理性与精确。上世纪中叶以来,我们意识到建筑与城市不可能完全自上而下地创造出来,也不能完全自上而下地管理控制,引入了各种自下而上的机制完善设计与规划过程,如公众参与设计或者规划等,于是建筑师与规划师不再被尊为造物主,而面临着更多的质疑,也需要参与更多的协商活动。如彼得?霍曾说自从公众参与的机制引入规划以来,规划师变得就像社区服务的协调员一样(Hall,1998)。然而,建筑和城市的建设仍然需要从专业角度自上而下地把握整体空间结构,否则建设过程就完全是自下而上的随机过程。不管是建筑学方面的事实,还是其他系统学科的事实,证明这种完全自下而上、缺失自上而下的机制的建设过程很难形成复杂的大系统,如现代城市或者大型建筑。因此,理解并协调建筑与城市中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机制仍然是设计师和规划师的职责之一。此外,更多的协商活动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理性交流,需要把那些不可言表的经验体会变成可以说服他人的话语。因此,从相对整体的角度而言,专业人员也需要理性地研究这看似不可琢磨但又经常使用的“空间”以及空间认知。

二、句法

句法指什么?传统的西文语法包括形态与句法两部分:形态主要是指词语的构成、词缀、词根、词性等;句法是指词语在句子、分句、短语中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控制句子中各部分关系的法则,在现代语法中,句法也仅仅属于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关注句子中各个词语之间的关系,而语法还包括语言结构各个部分的命名、时态及发音系统等,特别是现代英语中的单个词语很少变格,也就是单个词语本身几乎不能表示它将用于句子的哪个部分,因此限制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很重要,也就是句法很重要,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汉语。“空间句法”这个词组中的“句法”借用了它在语言学中的本意,它指限制多个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的法则(Hillier & Hanson,1984;Hillier,1996)。然而,“空间句法”并未借用语言学中有关“句法”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去研究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在这个词组中,“句法”仅仅是强调空间之间有效的组合关系及形成这种些关系的限制性法则。因此,需要强调一点:“空间句法”的研究并不涉及语言学中句法的研究,它仅仅是关于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为什么在空间研究中强调“句法”?首先,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提供了一种描述空间形态的方式,也暗合人类体验与使用空间的方式;其次,不管是建筑空间,还是城市空间,它们都被认为是复杂系统,这种空间组合关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复杂系统研究中局部与整体的关联,也强调了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空间形态;最后,“句法”引发了一个关于元素与关系的哲学思辨,有助于分析空间形态。下文将分别讨论这三个方面。

既然在建筑与城市中空间是如此复杂,也常常很难用一个规则的几何形态去评价,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也往往偏直觉体验,那么我们从哪个角度研究空间才有可能理性地诠释它更多的本质?对于局部空间,如房间、走道、广场、街道等,长宽高、角度、比例等可以客观地表述空间的形态,这些变量也是我们在传统建筑学中经常讨论且熟练运用的。然而,对于较为整体的空间,如图2中黑色部分,上述那些几何变量就难以精确地表述空间的形态,我们常常会用“方格网”、“放射状”、“规则”或者“不规则”、甚至“有机格网”等较为含糊的词语表达空间形态。当然,这些词语对于我们理解空间形态及进行交流对话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更为精确的方式表达空间形态,同时又能暗合空间认知的方式?希列尔认为日常用语中还有另外一些词语表示空间形态,以及我们对空间的体验与认知,如前、后、左、右等,如办公室在走廊的右侧。这些词可以较为容易地描述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三个以上的空间的描述也许就会很啰嗦,我们往往不会采用那么啰嗦的方式说话(Hillier,1996)。如在指路时,我们也许会说:向前走100米,然后左转弯,走200米,然后右转弯,走400米,再左转弯,可以再问其他人就找到了等。这也表明我们虽然知道部分空间结构,但是很难简洁地表述出来,而且对于整个大城市的空间结构,也许我们都难以精确记住每个角落。然而,这些词语暗示了我们使用、布置及组合空间的过程,也揭示了从局部逐步扩展到整体去思考空间的方式。在相对整体的角度上,如果我们感觉到空间别扭,我们也常常会用这些词语去表达“调整的方案”,如会议室应移到门厅的左侧等。因此,空间之间的关系是我们认知与体验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也重点强调我们只有在空间中走动、甚至往返走动,理解到了空间之间的关系,才会解读出城市结构,形成头脑中的意象(Lynch,1961),但是他也没有精确地表述出这种关系。当然,在建筑与城市空间中,这种空间关系往往是非常复杂的,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而空间句法的研究目标就是将这种复杂关系清晰而精确地揭示出来,并且用图的形式直观表达出来,这样我们至少多了一种方法去分析并理解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同时又有可能去把空间形态与其功能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从上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建筑与城市空间是复杂系统,其中各个局部空间之和不等于整体空间结构,而整体的空间结构又是“突现”于空间的局部聚集过程之中的,这

种观点是对现代主义中机械论的反思与批判。1964年,亚历山大在《城市不是一棵树》中就批判了现代主义的功能城市,认为城市的各个形态单元不是呈树状的等级结构,而是相互部分重叠,彼此依存,形成了“半网状”的整体形态结构(Alexander,1965)。1977年他在《模式语言》中总结了各种不同尺度下的局部模式,并且在前言特意说明了不同局部模式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读者在阅读某个局部模式的同时需要不断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模式之中,他也给出了模式之间的链接点(Alexander,1977)。然而,这些模式之间的链接是规范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从而,这也引出了上世纪后期建筑与规划界关心的问题:各种局部模式是好的,能促进功能性使用,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是否仍然也是好的?那些规范性的组合方式是否真的有效?那些规范性的组合方式是否限制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创造性?这涉及到系统论的某些关键方面:当各个局部模式聚集成为一个整体系统时,不仅仅某些整体特性不是任何一个单个局部模式所具有的属性,而且那些突现的整体特性将会制约各个局部模式,原有的局部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局部模式在聚集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于是,我们需要研究各个局部模式之间的组合关系。在空间形态学方面,我们不仅要研究空间的局部形态,也要研究局部空间之间的整体关系,这就是“空间句法”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希列尔认为在整体空间形态的制约下,局部空间之间的关系不是无穷尽的,而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师与规划师就是要明确这些形态的限制条件,“戴着脚镣去创造”;然而一旦发现了这些有限的“空间句法”,那么设计者就有了无限的创造空间,又不会失去局部与整体模式的良好性(Hillier,1996)。

最后,对于空间形态的“句法”式研究也激发了关于元素与关系的哲学思辨,这对于理解建筑或者城市空间这个“物体”也大有裨益。物体是什么?物体的形成是否取决于构成它的元素,抑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接着引用希列尔关于“木盒、蜂群、空气”的例子(Hillier,1996)。在一片空旷的田野上,对于体积一样的木盒、蜂群及空气,我们显然会认为木盒与蜂群是“物体”,而会忽略一团空气这个“物体”;当风较大时,这些蜂散布在整个田野之中,我们也不会认为这是一个“蜂群”;我们在木盒内装入炸药,引爆之后,木盒“粉身碎骨”,这时我们也不会认为这些碎片是木盒。当构成这些物体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些元素构成了物体,否则我们有可能辨别不了这些物体。可以说,物体的形成也取决于构成它的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也说明了当我们研究一个物体的时候,不仅要观测构成它的元素,更需要分析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对于建筑或者城市空间,它们类似于“社会”这样的物体。我们看不见“社会”这个“物体”,但能感知到它的存在,也给它命名为“社会”;我们也是在感知、理解并参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认知到“社会”的存在。建筑或者城市空间也非常类似,我们常常不能一眼看尽这些空间,而是在体验空间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并且分辨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如图3所示,对于一片空间,我们站在其中的任何部分都能看到所有其他空间,从这个意义而言,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这代表着匀质空间;在这片匀质空间中加入一个实体,如图4所示,我们站在红色部分能看到更多的其他空间,而站在深蓝部分则看到最少的其他空间,可以说各个空间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也可以认为由于这个实体的加入,空间本身发生了“扭曲”,这种“扭曲”体现在空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就形成了另外一个“扭曲的空间物体”;图5表示伯明翰旧城中心的空间结构,我们计算了每个局部空间点到其他局部空间点的关系,由于建筑实体的影响,那些空间之间的关系不是匀质的,发生了“扭曲”,因而形成了伯明翰的“扭曲的空间物体”,折射出了特定的空间结构。爱因斯坦也有着类似的空间观,空间不是匀质的,空间在物质的影响下而发生了“弯曲”,希列尔认为在哲学意义上空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这种“弯曲的空间物体”(Hillier,1996)。因此,如果说建筑或者城市空间是研究的“客体”,那么空间之间的关系是其本质,而且人们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认知这些空间关系及它们之间的差别,而形成这些空间关系的“句法”是构筑与探究空

间的基本依据。

图3 理想匀质空间

图4 “扭曲的空间物体”

图5 伯明翰旧城中心的空间结构

三、小结

空间句法本质上是解决建筑学中的经典问题: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Hillier,1996)。它从人们日常所使用的空间入手,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不同的尺度上分析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形成这些关系的基本法则,从而揭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整体形态,同时它也从实证的角度发现在社会集体或者空间集体的层面上,这些复杂的空间关系暗合了人们认知、理解、使用、建造空间的方式,人们也会运用这些空间关系组织机构、集体及社会。因此,在这种意义上,建成形式通过空间决定并影响了功能形态,而功能形态又通过空间反作用于建成形式的更新与发展,它们之间的反馈才能生成形式与功能基本吻合的建成环境。空间句法重点研究空间本体与其他非空间因素的空间性,如比较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设计者所能操纵的空间形态与各种功能要求之间的关系,它跨越了建筑、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空间地理等学科(图6),但空间句法仅仅只是说明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要求这个世界应该如何。如图7所示,它描绘了北京各个街道之间的空间关系,红色表示某条街道到其他所有街道的转弯角度最小,蓝色表示这个角度最大,而这仅仅只是说明北京的空间形态是这样的,看上去它大致与北京城社会经济交通的空间分布有一些对应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定量地分析这些对应关系,解释特定形式与特定功能之间的限制关系,然后根据分析去规划设计,但这种方法不是去要求北京城的空间应该如何。显然,希列尔反复强调了符合“句法”的空间组合并不一定是人们愿意使用的空间模式,就如同符合“句法”的句子并不一定是人们能够理解的语言,然而空间句法提供了一种分析性的建筑学理论与方法论,通过它可以发现限制空间组合的基本前提,这些限制条件基于人类的认知、社会经济文化、地理气候等,又借助那些形成空间关系的简单法则制约着空间的组合(Hillier,1996)。人类其实下意识地在运用这些空间组合的限制条件,只是这往往是直觉性的知识,难以用言语表达,而建筑师与物质空间规划师则需要用言语表达出这些直觉性的知识,可以理性而有意识地交流并且运用这些知识,在这种意义上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希列尔认为设计不是组合艺术,而是寻找限制组合的艺术;一般的设计者常常会宣称自己在创造,而伟大的设计者会坚信自己在发现。这种差别在于:虽然设计者根据理论基础进行某种概念的抽象,进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思维定势,即规范性的理论或者方法,但是在创造性的实践之中,伟大设计者的思维定势必将根据客观实在而被打破,于是思维定势中已有的类型将会升华为未来的设计(Hillier,1996)。从分析性方法论的角度,空间句法试图揭示限制空间组合的基本法则,而设计者可以在运用这些“句法”进行分析、测试各种经验想法与方案,定身打造特定的“空间形态”与“句法”,达到自由创作的目的。

图6 空间句法的研究范畴

图7 北京城的空间关系图

空间句法的研究大概分为空间形态与计算、空间与认知、空间与社会经济三大方向,本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将具体介绍这些研究及空间句法的基本分析原则。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C. (1965)…A City is Not a Tree?. in: Architectural Forum, May, 58-61.

2 Alexander, C., Ishikawa, S., and Silverstein, M., (1977) 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3 Giddens, A. (1984)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Hall, P., (1998) Cities of Tomorrow, Basil Blackwell, London

5 Lynch, K. (1961)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Press.

6 Hillier, B. and Hanson, J., (1984) The Social Logic of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Hillier, B., (1996) Space is the Machi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Steadman, P. (1983)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London : Pion.

空间句法的新方法_比尔_希利尔

54 世界建筑2005/11 1 步行可达指数。图中显示了影响伦敦哈罗兹,金茨桥区域的步行活 动的重要因素。/Walkability Index.Bar chart showing significantfactors influencing pedestrian movement in the area aroundHarrods in Knightsbridge, London, as identified by the WalkabilityIndex.2 同一地区的步行活动预测图显示出了对新的联系(金茨桥和海德公园之间)的需求,可以同其他重要因素联系起来。预测等级通过不同 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的方法,主要是了解社会和经济因素是如何逐步影响并形成空间的。用当今的流行术语来说就是把城市看成是自组织系统。 空间句法最为人所知的方面也许是它建立了在建筑环境里分析空间模式或者说分析空间组构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揭示了城市中的空间结构,而且把它们和人的移动、停留和交流方式相联系。空间句法还能预测设计和规划所带来的中长期效果,因此,能让设计者和规划者在工作中遵循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律,而不是违背它们。 这些研究方法已经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成功地运用,其中包括轴线分析法(用来分析城市街道网络和步行系统)和“可视性分析”(用来分析公共空间内的视域模式)。但是同时新的分析方法正不断地由伦敦大学学院空间句法实验室以及它的商业合作伙伴空间句法有限公司开发和研究出来。本文将简要地介绍其中一些发展。 组构的修正:步行可达指数 正如空间句法理论所说,空间组构强烈地影响人的流动,但并不意味着组构完全决定了人流或者它的作用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在一些案例中,组构的影响比较弱,所以,要理解人流模式或者预测设计结果就需要一些其他额外的信息。这些附加的信息包括一些相关因素,如交通节点、土地利用、临街建筑、基础设施、主要吸引物和美学因素等。 现在这些其他因素都通过最近研发的一项称为步行可达指数的技术整合到了组构模式上。步行可达指数是 建立在统计学方法的多重回归分析(MRA)的基础上。多重回归分析是经验性地分析数据,以此来决定每个元素作为人流模型中所起的可变量作用。多重回归分析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与人流模式相关的问题,因为它强调了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比如建筑高度、交通节点或者活跃的临街行为等等,有时它们和局部整合度(影响人流的主要组构量度)一样重要。 同时,改变不同的输入变量的值,例如那些步行道的宽度或者活跃临街行为的数量,都可以帮助预测可能发生的人流模式。事实上,这些因素的结合是可以被分析和修改的,这也就有了一个灵活性的方法。 步行可达指数在一些地区尤其有效,这些开发对空间结构、人流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不同步,比如伦敦的大象城堡(Elephant and Castle)地区(它的总图设计采用了很多空间句法分析)。实际上,对于这样一个技术的需求正好说明路网结构、人流和土地利用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城市的产物。这也许是为什么传统城市更为人称道的主要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城市必须设计得和过去一样,但是却意味着它们设计的根据应借鉴那些具有活力的城市的经验。 更精确尺度的组构:线段分析 空间句法的一个很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在城市宏观和微观尺度上分析空间。线是都市分析的一个主要单位(这反映了一个事实:城市空间本质上是一个线性空间网络)。但是这并不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最精确的尺度,因为这些线在交点之间的不同线段经常是起着不同作用的。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不同城市存在非常不同的几 何形式,从更加网格状到更加有机状。 为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句法模式。它仍然是建立在线网的基础上,但是它的基本单位是交点之间的线段。这种模式不仅能在更精确的尺度上进行结构分析,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定义一个节点和另外一个之间的距离来进行不同类型的分析:实际路程距离(从点A到点B多远),最少转弯距离(一条路线有多少转弯),最小角度距离(两点之间的实际路径与连接两点的直线所形成的偏差角度大小)。这些不同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都市的复杂程度。 尽管这种新模型还在研究测试中,但是它已经被证明对于分析城市最微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非常有效。这个模式现在被用来分析更精确的人流模式,同时它也指明了路程、几何和拓扑3个元素的作用使得城市空间网络本身形成了人流。这个领域的重要新成果在不久的将来公布,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惊人的成果。 主观的组构:空间中智能行动者 现在来介绍最新的发展:EVAS空间中智能行动者。它是从视线分析(VGA)方法发展而来,已经被运用在很多公共空间项目上,包括最近的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的重新设计。 EVAS创造了虚拟环境(它建立在地图或者建筑图纸基础上),然后给虚拟的智能行动者赋予限制视角的朝前的视域。当这些智能行动者四处活动时,他们用“感知—行动”的规律来指导他们的运动行为,例如他们会被某个进入视野的特殊物体所吸引。如果环境改变(例如模拟一个新设计),EVAS会显示人流模式如何相应变 空间句法的新方法 NEW METHODS IN SPACE SYNTAX 比尔?希利尔,克里斯?斯塔茨/Bill Hillier, Chris Stutz 作者简介:比尔?希利尔 ,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研究生院教授 兼院长,空间句法咨询公司非执行董事。 克里斯?斯图兹,空间句法咨询公司副主管。 收稿日期:2005-10-09 1 2 颜色来表达,红色最高,蓝色最低。/Pedestrian movement forecast map of same area with proposed new link (betweenKnightsbridge and Hyde Park), incorporating likely effects oflayout/configuration and other significant factors. Forecastlevels for each segment are represented on a colour scale, withhighest levels red and lowest levels blue. 影响步行活动的因素/Factors influencing movement 非常重要/Very significant 不重要/Not significant 重要/Significant 空间布局/Spatial layout 零售/Retail 地铁/Tube 特殊因素/Special 静止边界/Inactive frontages 哈罗兹/Harrods

空间句法基础概念

连接值、控制值、深度值和局部集成度为局部变量——描述局部空间的结构特征; 整体集成度和全局深度是整体变量——描述整体空间的结构特征; 可理解度则是描述局部变量与整体变量之间相关度的变量 连接值(connectivity value) 系统中与某一个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个数为该节点的连接值。某个空间的连接值越高,则说明此空间与周围空间联系密切,对周围空间的影响力越强,空间渗透性越好。 控制值(control value) 假设系统中每个节点的权重都是1,那么a节点从相邻b节点分配到权重为 [1/(b的连接值)],即与a相连的节点的连接值倒数的和就是a节点的控制值; 反映空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控制关系。 连接值与控制值都是表示某一空间和与之直接相连空间的关系:连接值是该节点本身有多少其他节点与之相连接,而控制值是与节点相连的其他节点的连接值的倒数和; 所以连接值高的节点,其控制值不一定高。因为有的节点可能本身连接值较高,但与其连接的节点的连接值也很高,必然会导致其控制值较低。 深度值(depth value) 表述的是从一个空间到达另一个空间的便捷程度;句法中规定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拓扑距离为一步; 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最短与拓扑距离,即空间转换的次数表示为两个节点之间的深度值; 深度值表达的是节点在拓扑意义上的可达性,而不是指实际距离,即节点在空间系统中的便捷程度。 平均深度值 系统中某个节点到其他所有节点的最少步数的平均值,即为该,公式为[MD=(∑深度*该深度上的节点个数)/(节点总数-1)]; 全局深度值 各节点的平均深度值之和,通常全局深度值越小表示该空间位于系统中较便捷的位置,数值越高代表空间越深邃。 局部深度值 通常局部深度值是指三步范围内的深度值,表示系统中的某个节点到达相邻的三步空间节点的便捷程度。与此相对的是平均深度值与全局深度值——整体深度值。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_茹斯_康罗伊_戴尔顿

引言:空间系统认知的基本原理 在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中,我们也许只有对其部分的非同步性或片断性的体验,甚至有些部分从来没有被直接体验过,那我们是如何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系统认知的概念模型的?这似乎难以理解,但对于习惯在大尺度城市环境和建筑综合体中居住的人们,这一认知概念化的过程是经常在头脑中进行的。依据空间句法理论,这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能够从组构(Configuration)[1]的角度对空间系统进行认知。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实质上承认了空间作为人的认知系统建构的基本构件的首要性。不过,如果空间是认知建构的潜在机制,那人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建立起这一认知大厦的呢?答案是关联性(Relationality);实质上关联性可以被看作是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手段,并且关联性赋予空间以内涵,或者如希利尔(Hillier,1998)所说的意味(Significance)。如果关联性是空间认知建构的手段,那么认知概念化的过程又是如何最终实现的呢?本文认为同步性(Synchronization)是将对空间的感知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组构的根本机制 ;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 为了获得对以上观点的理解,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加以论述。首先我们考虑各种空间句法惯用的空间表示法和分析是如何具有许多内敛的认知及社会内涵和解读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我们经常将这些内涵视以为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要去探究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必须首先探讨已经了解的。这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要论述的。一个新的术语“情景感知图示”(Embodied Diagram)被用来对空间句法图示进行重新诠释,并将内敛的认知解读考虑在其中。本文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空间认知过程,特别是认知与组构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并且论证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是这两个概念连接的关键。 基本的空间表示法:情景感知图示 这一部分将探讨一系列在空间句法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的空间表示法,并论证这些空间表示法是如何被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的。情景感知图示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多层次的图示,它不仅表达真实的空间存在,而且具有多种内涵,与在同一空间系统中的真实体验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情景感知图示既是简化的图示,又是浓缩的图示。它们以一种在根本上是具体化的方式被简化:我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就是具体化的。之所以空间句法分析方法能够预测人流,就是因为其图示是具体化的,而且与人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相协调。 首先,何谓情景感知图示,这一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情景感知图示是对应于当前认知科学研究而特别定义的术语,被用来重新评价空间句法图示。它和其他学术领域、术语、概念、思想及问题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要想全面理解这一新术语,需要先理解这些相关的内容。第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是“化身”(Embodiment)。而提到化身就要提到二元论(Dualism),这两个概念经常在情景认知科学领域用到。简单地说,二元论意味着双重存在。以哲学的界定,二元论特指思维与躯体的分离,强调二者的截然不同或不融性。这一观点导致哲学上的脑体(Mind-body)关系问题[2]:思维活动是如何区别于躯体活动的?二元论否认这一问题,并认为它们从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等同。 理解二元论对理解化身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化身可以被看作是对二元论的否定。化身论从根本上认为思维不是简单地存在于躯体容器内,或者说二者是无法分割的。甚至化身论认为躯体是思维的延伸,视二者为一体。因此,化身论可以被看作是一元论(Monism)的一种。化身是一种精神与躯体一致的状态,并且处于时间与场所中。从化身论的角度,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感官传递的;从根本上受到“人们是存在于空间中的躯体”这一简单事实的影响。在思维与人们所处的世界之间存在着躯体或生物性的中介。这一理解可以从下面的一段对肖达斯(Csordas)的论述的引用中获得。 “如果化身是一种躯体作为主体体验的源极或主体间体验的依托的存在情形,那么关于化身的研究本质上不是关于躯体,而是关于文化与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它们。”(Csordas,1999:143) 对于情景感知图示的理解,化身也许是最为相干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是拉科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躯体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the Flesh)。在这本书中有3个主要观点:第一,思维与躯体是并存的;第二,念头往往是下意识的;第三,抽象的概念大部分是隐喻性的。相对于拉科夫与约翰逊的哲学论断,特韦尔斯基(Tversky)以实证的手段对空间认知与化身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许多她的研究是与空间句法研究相关的(Tversky,2003)。总之,情景感知图示的概念与化身论有着渊源,它关注置身于空间中的观察者是如何在空间中移动并对空间组构进行认知的;同时,这一概念关注空间句法符式(Notations)和图示本身具有的潜在内涵。 具象物 具象物(The Embodied Object)从根本上是一个数学概念[3],但也可用来理解本文所阐述的情景感知图示。具象物描述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被感知的物体。举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 SPACE SYNTAX AND SPATIAL COGNITION 茹斯?康罗伊?戴尔顿/Ruth Conroy Dalton 摘要:本文包括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一个新的术语“情景 感知图示”被提出,并且从根本上论述了如何将在空间句法 理论与实践中使用的空间表示法(即轴线、凸空间、视域、边 面隔断、可见性分析)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这一对空间 句法符式的重新定义可以被看作是将空间句法理论与空间认 知研究结合起来的开端。第二部分则基于这一重新定义探讨 更为宽泛的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可理 解度”这一概念是二者之间的链接。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ises of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resents a newly coined term, the ‘embodied diagram’.and essentially demonstrates how all of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commonly used in space syntax theory and practice (namely the axial line, convex spaces, isovists, E & S partitions and visibility graph analyses) can be held to be examples of such ‘embodied diagrams’. This paper’s attempt to redefine space syntax notations as ‘embodied diagrams’is the initial stage in an endeavour to synthesize space syntax theor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spatial cognitio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paper, builds upon these fundamental redefinitions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by examining the broa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configu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link between them i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ibility. 关键词:情景感知图示,空间句法,认知,组构,可理解度 Key words: Embodied diagrams, Space syntax, Cognition, Configuration, Intelligibility 作者简介:茹斯?康罗伊?戴尔顿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 特研究生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5-10-09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作者:张愚王建国 国内建筑界对空间句法的了解,多数仅限于由赵冰翻译的《空间句法——城市新见》一文[1]。发表于1985年第一期《新建筑》上的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早期的空间句法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面的应用,但未全面介绍其方法背景、原理和其他应用,因此,至今很多人仍颇有不解或“持保留态度”[2]。多年来,空间句法在各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国内杂志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比较清晰地介绍和评析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简单地说,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Bafna, 2003)。它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早在1974年,希列尔就用“句法”一词来代指某种法则,以解释基本的但又是根本不同的空间安排如何产生[3]。到1977 年,空间句法研究则略具雏形。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得到不断完善;由此开发出的一整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建成环境各个尺度的空间分析;而且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 1997年,首届世界性的空间句法研讨会在伦敦举行;其后于1999年和2001年又在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举行了第二和第三届。2003年6月,在伦敦刚刚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2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空间句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另外,日趋成熟的空间句法分析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咨询。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泰瑞•法雷尔等知名事务所,在众多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中雇请空间句法咨询公司进行空间分析,为其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重点从空间知觉的角度简析空间句法的方法原理,使读者能真正理解并实际运用它;而对于空间句法的理论概念和具体应用成果仅作扼要介绍。 1. 构形与建筑学 1.1 构形的含义 构形(configura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轮廓由其各部分或元素配置决定的外形”(据美国传统辞典)。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关

arcgis空间句法插件教程

Axwoman 4.0 Extension for ArcGIS 9.2 User’s Guide

Disclaimer Axwoman 4.0 Extension may be freely used and redistributed for academic uses. It is provided "as is", without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ed or implied, by statute or otherwise. The author does not warrant that the operation of the extension shall be uninterrupted or error free. The user bears all risk as to the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xtension. Technical support is not available. The author appreciates any feedback regarding bug reports o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improvement. Bin Jiang Department of Land Surveying and Geo-informatic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ung Hom, Kowloon, Hong Kong E-mail: bin.jiang@https://www.doczj.com/doc/6f7421324.html,.hk

空间句法的简易应用

空间句法的简易演示 1、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凸多边形法、轴线底图法、视区分割法,建筑和城市研究多采用前两种方法,本演示说明只针对前两种方法进行简单演示。 凸多边形法: 凸空间定义:假设一个空间内部,任意两点之间可以相互看见(all see all)(如图)。 凸多边形法:适用于将建筑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进而计算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准确描述空间结构,来观察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反作用于研究建筑空间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左边空间为凸空间,右边空间由于部分点之间视线遮挡,不能定位为凸空间。 轴线底图法适用于城市范围内的空间和道路空间可达性的研究。 2、软件应用 (1)凸多边形法演示——以单层建筑平面为例 在网络上下载UCL 的Depthmap10进行安装,并打开软件。 Ctrl+N,新建一个graph文件。

在此之前,我们按照建筑平面进行凸空间整理,以下图空间为例,首先在CAD里 进行凸空间绘制。 绘制完成后将CAD文件另存为“dxf”文件,用于导入Depthmap中。 按Ctrl+I,导入Depthmap中,并将文件转化为“Convex Map”(凸空间模型,转为Convex Map;轴线模型,转为Axial Map;线段模型,转为Segment Map。), 软件才可以进行凸空间运算。 运算完成后,得到有颜色的结果,对于有数值的,空间句法采用是颜色级别显示 策略,如果一个元素是灰色的,说明这个元素是没有数值的,需要在CAD里重新绘制。 然后设定空间之间的连接关系,常用按钮为Link和Unlink,。 点击“Select”退出编辑,然后进行运算。 在Depth Map→Axial/Convex/Pesh→Run Graph Analysis,弹出对话框。 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最上面为Rdius,设置计算半径,数值选择有“n, 3,5,7,9,11”,以任意一个空间元素为中心,再以“全系统”、“半径3”、“半径5”、“半径7”等以此类推为限制条件,分别进行某个算法的计算。每一项都要打上勾,最后一项的意思是“以什么为权重”,凸空间模型一般选择“Connectivity”, 在研究城市课题的空间句法模型中,经常需要考虑“米制距离”,一般是在轴线模型中,这时应选择weight by“Length”。 点击“OK”后,就会出现软件计算完成的结果,窗口左侧出现了参数选择栏,可 拖动参数选择栏右边的滚动条进行上下浏览,不宜用鼠标滚轮,滚轮一动,易造成右 侧图形的消失,这时可以用“Recenter” 这个命令,将图形最大化显示。 至此,凸空间模型的软件操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即是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的 知识进行读图分析。 (2)轴线底图法——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模型,进行道路可达性分析 操作演示。

空间句法的简易应用

空间句法的简易应用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空间句法的简易演示 1、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主要有三种研究方法:凸多边形法、轴线底图法、视区分割法,建筑和城市研究多采用前两种方法,本演示说明只针对前两种方法进行简单演示。 凸多边形法: 凸空间定义:假设一个空间内部,任意两点之间可以相互看见(all see all)(如图)。 凸多边形法:适用于将建筑空间转换为二维平面图,进而计算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准确描述空间结构,来观察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反作用于研究建筑空间的合理性和功能性。 左边空间为凸空间,右边空间由于部分点之间视线遮挡,不能定位为凸空间。 轴线底图法适用于城市范围内的空间和道路空间可达性的研究。 2、软件应用 (1)凸多边形法演示——以单层建筑平面为例 在网络上下载UCL 的Depthmap10进行安装,并打开软件。 Ctrl+N,新建一个graph文件。 在此之前,我们按照建筑平面进行凸空间整理,以下图空间为例,首先在CAD里进行凸空间绘制。 绘制完成后将CAD文件另存为“dxf”文件,用于导入Depthmap中。 按Ctrl+I,导入Depthmap中,并将文件转化为“Convex Map”(凸空间模型,转为Convex Map;轴线模型,转为Axial Map;线段模型,转为Segment Map。),软件才可以进行凸空间运算。

运算完成后,得到有颜色的结果,对于有数值的,空间句法采用是颜色级别显示策略,如果一个元素是灰色的,说明这个元素是没有数值的,需要在CAD里重新绘制。 然后设定空间之间的连接关系,常用按钮为Link和Unlink,。 点击“Select”退出编辑,然后进行运算。 在Depth Map→Axial/Convex/Pesh→Run Graph Analysis,弹出对话框。 对话框中的参数设置,最上面为Rdius,设置计算半径,数值选择有“n, 3,5,7,9,11”,以任意一个空间元素为中心,再以“全系统”、“半径3”、“半径5”、“半径7”等以此类推为限制条件,分别进行某个算法的计算。每一项都要打上勾,最后一项的意思是“以什么为权重”,凸空间模型一般选择“Connectivity”,在研究城市课题的空间句法模型中,经常需要考虑“米制距离”,一般是在轴线模型中,这时应选择weight by“Length”。 点击“OK”后,就会出现软件计算完成的结果,窗口左侧出现了参数选择栏,可拖动参数选择栏右边的滚动条进行上下浏览,不宜用鼠标滚轮,滚轮一动,易造成右侧图形的消失,这时可以用“Recenter” 这个命令,将图形最大化显示。 至此,凸空间模型的软件操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即是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知识进行读图分析。 (2)轴线底图法——以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模型,进行道路可达性分析操作演示。 主要分析流程 选择研究范围:可以以环城高速作为边界,或者选择规划边界作为研究边界,并设置一个足够大的缓冲区。 在CAD里进行轴线绘制,注意要点如下: (1)交接处要稍微出头,确保连接关系的正确表达; (2)对空间的概括要准确,尽量按照“最长也最少”的原则选择更简化、更合理的表达方式。 S形街道的轴线绘制示例交通转盘的轴线绘制示例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在GIS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在GIS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陈媛媛 张 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河南郑州 450052 摘要:二十多年来,空间句法理论在分析城市形态结构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研究成果。然而这样一套有用的分析方法还没有引起GIS界的重视。我们认为空间句法的理论可以发展成为GIS的分析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认知的方法作为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然后用空间句法的视区分割分析几个在城市和建筑水平上的例子。接着,分析了空间句法的不同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模型及其应用。 关键词:空间句法,空间分析,认知,GIS,空间分割,形态分析变量,视区 1. 引言 空间分析是GIS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如计算机辅助制图系统,计算机地图制图,空 间数据库和图像处理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过去10年中,人们在研究GIS空间分析的理论 与方法,提高现有GIS分析功能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现有的GIS仍然需要新的分析和 建模方法,这是由于随着GIS应用范围的扩大,对GIS的分析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 的分析功能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提高和扩展GIS的分析与决策能力是GIS研 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过去二十年中,空间句法提出了一套计算方法来研究城市形态结构,进而研究人的空间 行为如何受空间形态的影响。空间句法广泛应用在城市人流的分析与预测,城市居民被窃的 空间分布,交通排放污染的控制和复杂城市系统中的导航上。空间句法可以集成到城市GIS 中以提供分析和预测功能,并可进一步发展成为新的空间模型。 2. 空间句法的原则 空间句法是一套进行城市形态分析的理论和工具,然而空间句法的基本原则和广泛的应 用价值还没有引起GIS界的注意,为此首先对它作简要的介绍。 2.1. 空间分割 任何一个城市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空间物体和自由空间。空间物体主要是建筑物,而自由空间是指物体隔开的,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自由空间具有连续性特征,即 从任何一点可以到达空间的任何其它点。对空间句法而言,自由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时又叫它开空间。空间句法着眼于自由空间的表示。 根据城市环境的自由空间所呈现的情况,空间句法大致有三种空间分割方法。若建筑或 建筑群比较密集,一般采用所谓的轴线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是:首先画一条最长的轴线代表 一条街道,而后画第二长的轴线与第一线相交,直至整个自由空间或者街道由一系列轴线连接,所画的轴线图称作轴线地图。 第二种空间分割办法是对开空间呈现非线性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所谓的凸多边形方法,由于实际分割中很难保证分割的唯一性,所以这种方法对城市系统而言不是很适用的方法。相反,这种方法对建筑物或者建筑群内部房间或者走道的布局却很适用。因为每一个房间或

空间句法

开栏语:空间句法是建筑学理论中一支成熟的学派,它从整体论与系统论的角度研究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态,并发现各个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暗合了人类社会认知与组织空间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吻合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分布,从空间的角度回答了形式与功能的问题。同时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在西方的实际工程中得以广泛应用。笔者一直在伦敦学习并研究该理论及其实践,借《北京规划建设》这个难得的平台与大家交流探讨。 作者简介: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巴特雷特学院(The Bartlett)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现师从空间句法创始人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教授研究大规模城市更新与城市空间网络的聚集效应,并协助希列尔教授完成了第六届空间句法国际会议主旨报告,同时参与讲授空间句法硕士课程;美国《环境心理期刊》审稿人;近期加入中英国际研究网络(城市历史与多尺度的空间整体规划)的筹建工作;曾在空间句法有限公司从事咨询工作;曾师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北京街头零散商摊。t.yang@https://www.doczj.com/doc/6f7421324.html, 说文解字:空间句法 Looking Inside …Space Syntax? 摘要:近期,空间句法的理论与方法论被介绍到中国,也得到学术界及规划设计单位的关注。然而,很多专家感觉“空间句法”这个词语翻译得较为晦涩,不利于空间句法理论的理解。本文试图明晰“空间句法”这个词组,并解释为什么这个词组可以概括空间句法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希望借此激发更多的讨论。 Abstract: The space syntax theory and methodologies, in general,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China recently, which draws attention to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ce fields. However, many Chinese professionals have doubts abou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s of …space syntax? because this seems to set a barrier for Chinese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space syntax. This paper tries to clarify the words of …space syntax?, and explaining the reason why these two words can summarize the basic ideas in the theory of space syntax. Through which, the …thinking aloud? has been expected in the future. 上世纪60、70年代,比尔?希列尔研究了空间与社会这个课题,认为抽象性的社会结构中应该考虑空间因素,而物质性的空间结构中应该考虑社会因素,开创性地提出空间结构中的社会逻辑、以及其中的空间法则,并于1984年与其同事朱莉安·汉森合著《空间的社会逻辑》(Hillier & Hanson,1984)。同年,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也在《社会的构成》中首次提出物质空间在社会结构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Giddens,1984)。可以说,希列尔在建筑学方面的研究与吉登斯在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定的交集,即明确了空间因素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他们各自在空间研究的学术地位。此后,希列尔重点研究建筑和城市中形态与功能的永恒课题,认为空间结构是其联系的纽带,这些研究成果最终总结为1996年的《空间是机器》,开辟了建筑与城市理论的新方向,形成研究空间形态的新学派,也从实证与自组织的角度重新定义建筑与城市研究范式,批判了规范性的建筑学理论,呼吁分析性的建筑学理论,而且从理性和以人为本的角度推翻了城市规划中很多古典原则,被西方学者戏称为“数字化的简?雅各布斯主义”。于是,希列尔也成为建筑与城市形态学以及复杂科学方面的学术大师。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 摘要: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命题。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的形式,现实中需要满 足的却是功能的需求,从形式到功能的预测因此成为设计难点,关于空间形式与 功能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只有在已有的建筑中,功能和形式才是真正同时可见的。对已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准确的分析是对建筑设计初衷最有力的反馈。空间句 法是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组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对空间进行客观量化评价的 工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方法论、以及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 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分析其复杂的内在联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空间句法理论 与建筑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空间句法理论;建筑空间;研究 前言 空间句法理论是研究空间本体的重要理论,其对空间本体及社会逻辑之关系 的探索可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异质性、多元化、复杂性、地方性与尺度性等特征,因此,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透视。建 筑空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空间类型,对建筑空间研究的归纳总结可为 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空间与社会的关联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1、渗透与隔离 空间句法创始人之一J.Hanson在社会文化与建筑空间关系方面进行 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跨文化住宅平面样本的分析,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社会 学维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通过空间组构推断家居空间对家庭生 活和组织的各种支持方式的研究,被称为“空间考古学”(spacearcha eology),它揭示出潜藏于表面形式下的社会文化模式。住宅是一类持久 性的聚类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因此,家庭空间研究一直是空间句法理 论关注的核心空间之一,而在此类空间的研究中“渗透与隔离”往往成为重要的话题,同时,空间句法中“基因型”(genotype)的概念最早也主要归功于 对此类空间的分析。 总之,家庭空间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空间,是建筑空间句法研 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房屋空间通过渗透与隔离而使得空间适应了人们的日常行为 模式及社会文化,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渗透到建筑师设计的思维中,并促使建筑师 去探索家庭建筑的“基因型”,以指导住宅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家庭是现代文明社 会的基本细胞,其空间组构与地方文化、自然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家庭空 间研究可与许多话题相结合,如家庭空间中的性别话题、阶层话题、决策话题、 人际交流话题等,此类研究的积累为城市形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提供了基础, 启示人们在空间过程的研究中亦应重视对社会过程的研究。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 景下产生的特定建筑类型,如体现中国特定族群关系的地方祠堂等,对理解中国 基层社会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句法理论与方法对探讨地方建筑的空间过程 和社会文化过程非常重要。 2、引导与暗示 公共性的场所是城市社会中重要的场所,在公共性的空间内,由于空间规模 和人流规模较大,公共空间组织的引导性与暗示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保证人群

空间句法在城市路网规划中的运用

空间句法分析在城市路网规划中的运用 杨林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石晓娜(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地址: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邮编:610031 摘要:本文介绍了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数理模型、分析方法、应用软件,对空间句法在城市路网现状分析,规划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试验性的探讨。 关键词:空间句法路网规划整合度可达性 一、空间句法基本理论 1.空间句法的概念 空间句法是英国伦敦大学巴格特建筑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创立的一套可用于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分析的技术。空间句法理论是一种通过对建筑、社区及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的定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从自由空间本身出发,解释了城市体系内空间形态、交通网络、人流、车流和社区文化等诸多现象,并有引出更多颇有见地的新思路与新突破的趋势。空间句法理论、方法、实证等的研究成为国际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问题。 2.空间句法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个城市系统都是由两部分组成:闭合空间和自由空间。闭合空间主要是建筑物,而自由空间是指由空间物体隔开的、人可以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自由空间具有连续性特征,即从任何一点可以到达空间的任何其他点。对空间句法而言, 自由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时又叫开空间,空间句法着眼于自由空间的表示。 空间句法的基本原则是空间分割,根据城市的自由空间情况,空间分割有3种基本方法: 凸多边形法、轴线法、视区分割法。 凸多边形法——对于建筑内部房间或者走道的布局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它针对开空间呈现非线形情况,对于呈现凸多边形房间、走道研究刻画准确,但是对于城市层面的研究不适用。(图a) 轴线法——首先画一条最长的轴线来代表一条街道,然后画第二长的轴线与第一条相交,直至整个自由空间或者街道网由一系列轴线连接,所成的轴线图基本上是由最少数目的最长直线组成。这种方法多用于建筑或者比较密集的建筑群体或应用于城市层面的分析。(图b) 视区分割法——即在大尺度欧氏三维空间E3,对其中的每一点x,相应的视区Vx是由所有从该点可视的点的集合构成,即视区分割法,目前视区分割相对来看处于理论探索阶段。

武汉空间句法分析 9.22

空间句法是用以分析空间形式与空间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空间句法在大尺度城市设计中的运用《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第二期),是从网络联系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解释不同尺度下空间联系之间复杂组合关系,揭示空间结构特征及潜力的一种技术手段。从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空间句法不但应用于伦敦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苏州总体城市设计等大尺度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也同样在伦敦、北京等大城市轨道线网等交通规划研究中发挥了其在网络拓扑分析能力上的分析优势,为规划方案的科学制定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因此,本次研究尝试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武汉市域范围内城镇体系布局与铁路、公路网络骨架;都市区范围内城市道路、轨道线网与用地空间布局结构等关系进行分析,旨在评价与研究武汉现状及未来城市发展特征和其中所可能存在的问题。 研究主要通过axial map、Convex map模型的建构,通过整合度(Integration)指标和选择度(Choice)指标来对武汉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评估和分析。其中:(1)整合度(integration)指标:主要反映了研究对象在城市空间网络中的“可达性”,即用以描述研究范围内任一地点到达目标点的能力,反映了目标点的“中心性”; (2)选择度(Choice)指标:主要反映了研究对象在城市空间网络中的“被穿越性”,即用以描述研究范围内任一对点间最短路径经过目标点的频次,反映了目标点的“门户性”。 (3)Nach指标:即整合度与选择度的叠加分析,则可判别研究范围内哪些区域既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又具备良好的“穿越性”,其也往往是城市空间发展中最具备潜力的地区。 1、市域现状 1.1现状整合度分析 将现状(2014年)武汉市域内新城组团及重点镇布局以及其间省道以上公路网络进行提取,分别进行整合度及选择度指标分析如下: 图:武汉市域城镇体系现状整合度分析 从整合度(中心性)分析来看,武汉市域西北部由于高等级公路建设相对密集,故该范围内各新城组团的整合度较高,除主城区以外,金银湖组团整合度最高,其他较高的还有前川镇、横店组团、吴家山新城、走马岭组团、黄金口组团、盘龙新城;市域东南部由于公路网等级相对较低,故各新城及城镇整合度相对较低,但由于流芳组团、豹澥新城、黄家湖组团均贴近城市快速环建设,故整合度相对较高。

空间句法

定义 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图形分析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于1970年代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比尔希列尔(Bill Hiller)提出,如今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其主要思想:空间可被认为是由元素组成,按一定规划自行排列,可以分划,进行网络分析,最终以地图和图形呈现。这种空间分析方法常用于大型图书馆、道路交通、城市规划等。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现代城市空间模式的计算机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空间句法中所指的空间,并不是欧氏几何所描述的可用数学方法来量测的对象,而是描述的以拓扑关系为代表的一种关系。空间句法关注的也非空间目标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其通达性和关联性。 理论基础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描述现代城市空间模式的计算机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空间句法中所指的空间,并不是欧氏几何所描述的可用数学方法来量测的对象,而是描述的以拓扑关系为代表的一种关系。空间句法关注的也非空间目标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其通达性和关联性。 其理论基础包括: 1.空间尺度划分。从认知角度出发,空间可划分两种基本类型,即大尺度和小尺度空间。大小尺度空间划分是空间句法建模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其划分标准是人类能否从空间中的某一固点来完全感知此空间,若能,则为小尺度空间;反之则为大尺度空间。 2.空间分割。空间句法理论认为,任一城市系统均由空间物体和自由空间两部分组成,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分割可提取出城市形态的基本特征。有三种基本空间分割方法:当城市系统内建筑或建筑群比较密集时,一般用轴线方法;当城市自由空间呈现非线性布局时,采用凸多边形方法,或者采用第三种方法视区分割法。 主要变量 空间句法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抽象为连接图,再按图论的基本原理,对轴线或特征各自的空间可达性进行拓扑分析,最终导出一系列的形态分析变量:连接值,表示系统中某个空间相交的空间数;控制值,表示某一空间与之相交的空间的控制程度,数值上等于连接值的倒数;深度值,表示某一空间到达其它空间所需经过的最小连接数;集成度,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基它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